龙图腾:两千年华夏对外战争全史(图文连载,每日更新)

出差南昌,告假四日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14 11:40:13 +0800 CST  
@yandeming1234 2012-04-15 13:02:09
春秋战国时代是大扩张的时代。农耕文明扩展至整个欧亚大陆东部。
-------------------------
的确如此。一种观点是,先是游牧民族发明了战车,凭此主导世界,形成雅利安人的大扩张时代;然后农耕民族学会战车技术后,凭借强大的制造业实力获得优势地位,春秋战国便是如此;后来当游牧民族发明马鞍后,便又靠此夺回军事优势,西灭罗马,东压中国,造成五胡十六国。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15 18:16:39 +0800 CST  
@淮山秋雨 2012-04-14 19:52:32
@叶落如刀 2012-04-05 18:39:37
浅山曾是吴王墓,
斜塔千年望姑苏。
山门半隐趋竹径, ,
钟声入心听却无。......
-----------------------------
谢谢淮山兄指教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15 18:18:20 +0800 CST  
在回深圳的路上.明日恢复更新,感谢各位等待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17 20:24:57 +0800 CST  
一、双龙会:秦汉与匈奴的霸权对决

1、一顶皇冠的诞生
十九世纪下半叶的大不列颠王国如日中天,统治着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更独霸着覆盖这颗星球的蓝色海洋。除了以炮舰武力和近代文明征服物质世界外,英国还通过王室联姻统治了欧洲的贵族世界。此时在位的维多利亚女王被赞誉为“欧洲的祖母”,其子女后裔遍布德国、俄国等列强皇室。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亲。维多利亚女王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是的,她还有一个遗憾:尽管富有四海、辈高望重,但她依然只是一个“国王”而已。如果能获得一顶“皇冠”,至少成为名义上的“皇帝”,那才是超越历代先王的功绩啊!

正所谓“皇冠恒久远,一顶永流传”,欧洲的皇冠诞生于罗马帝国,后来分裂为东西两支。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蛮族推翻后,皇冠经过教皇的加冕传给了这些蛮人的后裔,名曰“神圣罗马帝国”,历史上基本掌握在德国人手中,后来曾经被法国的拿破仑抢到手(直接解散了神圣罗马帝国),但很快又回到德意志邦国普鲁士手中。而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自认为是罗马帝位的正宗传人,传到十五世纪灭亡后,胜利者奥斯曼土耳其宣称继承罗马皇帝帝位,但因为拜占庭末帝的侄女嫁到了俄国,所以俄国统治者也认为自己是东罗马皇冠的继承者。
总而言之,皇冠标志着远自罗马帝国的传统权威,即使到了列国争雄的维多利亚时代,也依然是欧洲贵族世界至高无上的称号和荣誉。

由于当年最早加冕帝位的是德意志国王,这顶皇冠向来牢牢掌握在德国人(包括奥地利)手里。其他如法国、英国、意大利等诸国只有眼馋的份儿。法国的太阳王路易十七、拿破仑等一代霸主曾经挑战过德国人的垄断权,但都最终失败;而英国人就更可怜了,即便强大桀骜如征服者威廉,千古英雄如狮心王理查,横行欧陆如亨利五世,君临全球如维多利亚,也从来无法企及欧洲的皇冠。

到了1871年,维多利亚女王的尴尬来了。她的大女儿早年嫁给了德意志帝国的一个王子,1871年这位王子被立为太子,意味着大女儿很可能成为皇后。如此一来,母亲只是国王,而女儿却是皇后,女尊母卑的尴尬局面让英国王室坐立不安。

精明务实的英国人想到了“曲线救国”之计:抢不了德国人的,还抢不了印度人的么?
话说当年,蒙古四大汗国之一的察合台汗国(位于今中亚地区)崛起一位权相跛子帖木儿,此人东征西讨,建立起横跨欧亚的大帝国,临死前甚至妄图征服明朝。他死后,子孙正式篡夺了察合台汗国王统。帝国灭亡于乌兹别克游牧部落后,帖木儿的五世孙巴布尔逃到印度,开创了印度莫卧儿王朝。直到1857年,莫卧儿王朝末代皇帝因为卷入反英大起义,被英国人废黩。
印度的这顶皇冠,理论上的渊源可以靠上蒙古、帖木儿帝国这样的大腿,确实可以让英国人自慰一下。于是1876年5月1日,维多利亚女王加冕为印度女皇,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皇帝”称号的君主。

无论中西,尊卑有序、帝位唯一的观念都是相同的,欧洲人和中国人都有着“天无二日,民无二帝”的“腐朽封建观念”。与德国人垄断西欧世界类似,东亚世界的皇冠传统上只能属于中国君主,其他统治者只能称臣纳贡、名为附庸。不同的是,中国的这顶皇冠比罗马还早了两百多年。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扫灭六国、一统天下,正式称“皇帝”。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18 18:31:30 +0800 CST  
“皇帝”这个前所未有的称号是秦始皇自己的发明。当初议定尊号时,群臣认为上古有天皇、地皇、人皇三位大神,而秦王功绩已超越了三皇。主谋李斯是楚国人,楚人祭祀的最高天神叫“东皇泰一”,简称“泰皇”,李斯受此启发,建议嬴政采用“泰皇”的称号。
泰皇?我又不是泰国人!
嬴政很不满意,他知道上古明君除了三皇还有五帝,那咱就来个一锅端,把三皇五帝合并为“皇帝”一词,岂不完美?
从此,这个称号就成为中国历代统治者的尊号,也是整个东亚世界的霸权荣衔。直到中华帝国终结、皇帝不复存在的近代,周边国家才敢打出“皇帝”旗号过把干瘾,比如朝鲜在1897年改称“大韩帝国”,越南甚至到1945年才从安南国王改称大越皇帝。当然日本人是个另类,在唐朝时就公开自称“天皇”,但这纯属仗着天高皇帝远、自娱自乐罢了。

戴上了皇帝的帽子,秦始皇终于是天下第一人了。再和底下的天下人打交道已经没有成就感,于是他开始找“天上人”——神仙。
徐福和五百童男童女的故事大伙都知道,其他求仙使团还有许多。其中一人史称“燕人卢生”。但卢生这一找没有找来神仙,反而给秦始皇找来了烦恼。
公元前215年,卢生自称从神仙那里带回来一本《录图书》,其中一句名言就是“亡秦者,胡也”。
在中国历史上,卢生这样的人叫术士;在外国,这样的人叫先知。自从“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儒家成为中国文化主流后,术士图谶之流就成了旁门左道,甚至成了骗子的代名词。纵然在天下混乱的时候还是有蛊惑人心、诱导舆论的能量,但终归是上不得大雅之堂的。
但秦始皇对卢生的预言非常重视。
因为他记得,早在春秋时期,先王秦穆公也曾得到过图谶。据说秦穆公昏睡了七天七夜,醒后自述受到了天帝的召见,获知了秦国今后的命运,并叫公孙支记载下来,史称《秦谶》。《秦谶》是否也有“亡秦者,胡也”之类的说法,今天已无从知晓。但秦始皇还记得,秦国本就是靠抗击犬戎、护卫周室而以血开国的,赳赳秦风也是在与胡人的历代血斗中锻炼出来的。
胡人,既然给秦国带来了开始,难道就不会给秦国带来终结?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19 12:04:24 +0800 CST  
@wixzm 2012-04-19 13:45:56
各位,讨论个问题,大家都说说,我们中华今后还会不会对外扩张,开疆拓土就此停止了吗,

-----------------------------

在下以为,在当今世界的政治体系和国际法下,以暴力掠夺别国固有的土地,已经不太可能,除非爆发新的世界大战。未来中国的版图变化,着眼点是对边境争议领土的重新控制,最可能的是对南海领海的控制,次之是对中印边界之藏南的恢复,最次之是通过统一台湾来收回钓鱼岛主权。至于陆地,不排除俄国因为爆发严重危机而崩溃,中国可能在远东滨海地区和南西伯利亚获得扩张;或者在朝鲜半岛统一进程中,中国或者通过支持北朝鲜,或者通过出卖北朝鲜,从而分得北朝鲜滨海港口,为东北地区赢得出海口。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19 21:34:23 +0800 CST  
@飞廉少将 2012-04-20 00:11:23
回复第379楼,@叶落如刀
@wixzm 2012-04-19 13:45:56
各位,讨论个问题,大家都说说,我们中华今后还会不会对外扩张,开疆拓土就此停止了吗,
-----------------------------
在下以为,在当今世界的政治体系和国际法下,以暴力掠夺别国固有的土地,已经不太可能,除非爆发新的世界大战。未来中国的版图变化,着眼点是对边境争议领土的重新控...........
-----------------------------
在历史上,外蒙一直是与华夏对抗的游牧力量的起源地,天然地具有极大离心力。近代清末,外蒙古在俄国支持下开始脱离中国。为了在内战中获得俄国支持,国共两党当年都承认了外蒙古的独立。只要俄国还有力,就不会容忍中国的扩张,反之亦然。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20 19:04:45 +0800 CST  
2、亡秦者胡也:预言与现实
仅仅两年后,燕人卢生就因为多个预言未能实现,畏罪潜逃,导致秦始皇迁怒于所有术士,引发了焚书坑儒的大事件。那么,对于卢生所言“亡秦者,胡也”的水份,秦始皇想必也心知肚明了。
但秦始皇并未感到轻松。因为真正让他担心的,不是预言,而是现实:
一支叫做匈奴的胡人盘踞在河套草原,如同秦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若亡秦者真是胡人,那想必就是匈奴人吧。

所谓河套地区,就是黄河大拐弯的顶部,大略位于今内蒙古中部黄河沿岸的平原,西到贺兰山,东至呼和浩特,北到阴山山脉,南界鄂尔多斯高原,堪称水草丰沛、沃野千里,是中国著名的良马产区和农业基地。
黄河在此地来了个“上窜下跳”,形成巨大的“几”字形拐弯,下端是秦国腹心之地关中平原,顶端就是胡人游牧之地河套草原,两者间隔着贫瘠的陕北黄土高原作为缓冲。如果胡人从河套草原纵马南侵,不到半月就能驰达八百公里外的秦都咸阳城。历史上,突厥颉利可汗就曾从这条路线闪电突袭长安,逼得唐太宗签订渭桥之盟。

正是由于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战略地位,河套是华夏农业文明和胡人游牧文明的必争之地。当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一举驱逐了河套地区的林胡、楼烦等族,后来秦国也如法炮制,开拓北疆。秦赵两国共同瓜分了河套平原。
到了战国末期,一个新的游牧民族匈奴崛起,在林胡、楼烦等族的引导下大举进犯河套地区,成为北境大患。幸而当时有一代名将李牧坐镇,于公元前244年击溃匈奴单于大军,此战除了单于及其卫队突围逃生,十万匈奴主力全军覆灭。李牧乘胜大进,彻底消灭了匈奴的附庸詹褴、林胡,并击破其盟友东胡。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南下,黄河岸边再无胡人马蹄声。
但秦灭六国之战给了匈奴咸鱼翻身的机会。从公元前236年开始,秦国对赵国发动了灭国大战,李牧率领北部边军南下抗秦,虽连战连捷,却在公元前229年被听信谣言的赵王杀死,次年赵国即灭亡。
李牧身死,赵国灭亡,河套地区顿时出现真空。匈奴人趁势卷土重来,重新成为河套草原的主人。这次他们面对的不再是赵国,而是一统天下的秦人。

其实,不但赵人是匈奴的老对手,秦人对匈奴也并不陌生。匈奴在中国历史上的首次亮相就是攻击秦国,据《史记. 秦本纪》记载:“秦惠文王七年(公元前318年),韩、赵、魏、燕、齐率匈奴共攻秦”
但无论是当时的秦人还是现代历史学家,对于匈奴这个民族的认识都是模糊的。
最早出现“匈奴”这个词的是先秦史籍《逸周书》,记载在华夏世界的正北方有“空同、大夏、莎车、姑他、旦略、貌胡、戎翟、匈奴、楼烦、月氏、孅犁、其龙、东胡……”诸族。关于这些民族的起源,中国古代史家似乎是超前的人类学家,知道不管哪儿的人都源自非洲,“若干年前是一家”。《史记》就记载道,匈奴也是中国人,只不过离家出走了:匈奴祖先是夏朝的后裔淳维,在商朝代夏之际逃亡北方,随水草畜牧而转移。
更玄妙的是,匈奴是和华夏一样崇拜龙的民族。从考古来看,龙图腾的最早实物就是内蒙古的红山文化,此地位于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过渡地带,遗址本身也同时出土了农业和畜牧工具,展示着农牧交融的奇妙场景。从红山文化带向西就是游牧人的家园蒙古大草原,向南就是华夏文明的母体华北大平原,龙的信仰也许就此分为两支吧。另外,匈奴单于的王廷名叫“龙城”,位于外蒙古杭爱山麓,那里也是后世的柔然、突厥、蒙古等游牧强权的政治中心。在龙城的单于宫里,还有一个巨大的水池,据称是神龙降临沐浴之所。《后汉书》还记载匈奴建筑了名为“三龙祠”的祭祀场所。
然后在漫长的历史中,在华夏世界经历夏商周三代、逐渐稳定成型的同时,北边的这些游牧人也在不断整合发展。王国维先生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匈奴的族源。也有国内学者认为,匈奴是被赵武灵王攻灭的白狄中山国遗民,或者是被秦惠文王吞并的义渠戎人后裔。而由于匈奴阿提拉曾经引发颠覆西罗马帝国的民族大迁徙,匈奴研究在西方也比较热火,一些外国学者还提出匈奴并非东亚土著部落,而是直到战国中期才从欧亚大草原西部迁徙来的游牧人,其人种可能是突厥人种、芬人或斯拉夫人种等。

林林总总,无人能对匈奴的来龙去脉给出明确答案;总而言之,匈奴应该是一个融合了不同族别和人种的游牧联盟,在战争和交流中逐渐成为一个有着核心领导和共同文化的集团。在匈奴的二十四个部落中,必定有着犬戎、北狄、山戎、楼烦、林胡等族的血脉,他们在一面新的旗帜下汇聚起来,重新发起对华夏的挑战:
无论以前,我们来自哪里,叫做什么;
如今,我们都是匈奴,并肩战斗、齐心游牧;
我们还记得西周王城的熊熊火光,
有一天也会把咸阳的天空燃烧照亮!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20 22:34:57 +0800 CST  

赵国名将李牧使用车骑步混成部队,诱敌深入、奇正结合,全歼匈奴十万骑兵。此战,他以一千三百乘战车为正面,阻击胡骑冲击,再以一万三千骑兵进行两翼包抄,最后出动步兵肉搏,创造了大规模歼灭游牧骑兵的战争奇迹。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21 11:34:38 +0800 CST  
3、蒙恬的讨伐
其实,早在卢生带回危言耸听的预言之前,秦始皇就已考虑解决匈奴问题了。
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率军追杀赵国残余势力,攻占了赵国北疆代地。代地位于今山西北部、河北西北部和内蒙南缘,与匈奴盘踞的河套草原毗邻。河套之地此前本属赵国,秦军理应进击收复,但因统一大业尚未完成,秦始皇令王贲不与匈奴发生冲突,留军戍守后便率主力南下攻打齐国。
趁中华之乱,夺河套之地;
匈奴人,你自以为得计;
殊不知,待我一统华夏,就要灭你!

王贲与匈奴擦肩而过,将来要与匈奴过招的是他的副手蒙恬。
公元前221年,统一战争进入尾声。齐王在秦军威势之下屈膝投降。齐国灭亡了,大功告成了,身为王贲副将的蒙恬却感慨起来:他的爷爷蒙骜本就是齐国人,当年投奔招贤若渴的秦国,累积战功官至上卿,开创出秦国两大将门之一的蒙氏。如今齐人之后却灭了齐国,难怪蒙恬要感叹世事难测了。
他不禁又想起大秦战神白起,乃是春秋时楚国王子白公胜后裔,却领军大破楚国、夺占楚京,为楚国的灭亡挖好了墓坑。更不用说历代秦相商鞅、张仪、范睢、吕不韦都是异国人。文武精英,大半归秦,天下一统,舍秦其谁?
统一之后,因为灭齐大功,蒙恬被封为内史,执掌秦都及关中地区大权。他的弟弟蒙毅担任秦始皇的秘书长,秉持御前要职。这哥俩,哥以武将主外,弟以文官主内,文武双全、内外兼修,堪称秦朝顶级权势家族。秦始皇对他们也是信任有加,时人誉之为“忠信”。
正是出于对蒙恬的信任,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把攻击匈奴、收复河套的重任交给了蒙恬。
对于蒙恬的兵力,历史记载有三十万和十万两种说法。无论是哪个数字,对河套地区的匈奴人而言都是优势兵力。当时匈奴首领叫头曼(大名鼎鼎的冒顿之父),可能是有史记载的第一位匈奴单于。他亲手把许多分散的游牧部族熔铸成了匈奴这个共同体,可以称为匈奴人的秦始皇。但终其一生,匈奴人都面临着“西有月氏、东有东胡、南有强秦”的三面作战困境,能够放在河套地区的兵力其实是有限的。
更何况,蒙恬率领的是血战百年、攻灭六国的常胜之师,无论指挥艺术、作战士气和武器装备,都不是刚刚冒头的匈奴可比。秦匈之战,实则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争。
但作为久经战阵的老将,蒙恬也深知对付游牧骑兵,打胜仗容易,打歼灭战困难。尤其是天下刚刚统一,反秦势力还大有人在,帝国同时又在南征百越,对匈奴之战只可速战速决、一锤定音,不可久拖不决、自陷泥潭。基于这种考虑,蒙恬制定了一个“关门打狗”的作战方案:以主力从上郡(今陕西绥德)北上,进入河套北部;同时以一支偏军从北地郡(今甘肃庆阳)东进,进入河套南部;两军形成包围圈后,展开南北夹击,力求把匈奴主力一网打尽。如果战局顺利,大军还可继续北上,控制贺兰山、阴山山脉一线,为保卫河套地区建立外围屏障。
这年夏秋之季,天高风清,蒙恬大军正式出征。俗话说“秋高马肥”,秋季,也就是农历七月到十月是北方草原牧草最为丰盛的季节,也是自古以来胡骑南下侵扰的最佳时段。蒙恬把出兵时机选在牧草刚显丰茂的夏秋之交,即可以为秦军战马就地补给,也可以趁匈奴人刚进入“农忙”季节忙着放牧,打他一个措手不及。
果然不出蒙恬所料,两路秦军进入河套后,匈奴部落还散处各地、悠闲放牧,作着秋高马肥后南下侵掠的美梦呢。面对秦军的夹击,匈奴人来不及集中抵抗,顿作鸟兽散。才到初冬时节,河套草原已不见匈奴踪影。蒙恬遂集结全军,在黄河南岸立营过冬,待到来年初春,蒙恬率主力从九原(今内蒙古五原)北渡黄河,一直攻击到高阙与陶山一带,控制了阴山西段的狼山山脉,另一部秦军西渡黄河,突进至贺兰山脉,占领了银川平原。匈奴人在去年的放牧季节遭到突袭,战马牲畜都大量死亡,或是被秦军掠夺,此时又是初春时节草木不生、人畜无粮,更是无力抵抗。头曼单于只得率领族人继续北逃,重新回到漠北去了。
从公元前236年李牧南下、赵边瓦解,到公元前214年蒙恬北征、重夺河套,匈奴人只在河套草原过了不到二十年好日子,就又被打回阴山背后了。
辛辛苦苦二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21 16:56:59 +0800 CST  
@生得无奈 2012-04-19 23:21:39
@叶落如刀 2012-03-20 23:02:09
@asthunter 2012-03-20 21:35:13
黄帝把儿子分封到蜀,几千年前从陕西步行到四川,真的很难想象
-----------------------------
呵呵,一起探讨,互通有无哈。......
-----------------------------
学习了,也是一家之言啊。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21 21:38:50 +0800 CST  
@生得无奈 2012-04-22 00:50:58
@叶落如刀 2012-04-21 21:38:50
@生得无奈 2012-04-19 23:21:39
@叶落如刀 2012-03-20 23:02:09
@asthunter 2012-03-20 21:35:13
黄帝把儿子分封到蜀,几千年前从陕西步行到四川,真的很难想象......
-----------------------------
我猜这位高人应该是湖北人吧,呵呵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22 01:05:27 +0800 CST  
驱逐匈奴只是第一步,蒙恬还紧接着主持了三大国防工程:修城、修路和栽树。
修城自然就是修长城了。此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全长数千里,耗时十年、民工百万。西汉贾谊的《过秦论》记载道:“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长城成功地把匈奴势力隔绝在塞外。但这个建筑工程也让开发商秦始皇和工头蒙恬背上很多骂名。民间有孟姜女哭长城的悲情故事,连后世的官方舆论也多把长城作为秦朝暴政的标志。然而也正是这条长城,从西汉到明朝一直是华夏抗御北胡的主要防线。《史记》评价“蒙氏秦将,内史忠贤,长城首筑,万里安边”可谓客观中肯之语。
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修长城不是秦始皇的奇思异想,本身就是把战国时代赵、燕、齐等国的边境长城连接而成,而且老外们也用了这个办法对付异族。三百年后的罗马皇帝哈德良被称颂为“罗马五贤帝”之一,他为了防御凯尔特人,在不列颠岛上修筑了数百里的“哈德良长城”;稍后罗马人还在德国境内筑起一道长达550公里的长城,以抵御日耳曼蛮族的入侵。再过一百多年,波斯萨珊王朝为了对付流窜到中亚的白匈奴部落,也在北部的里海附近修筑了数百里的“戈尔干防御墙”;到了公元十一世纪,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面对契丹骑兵,也修筑了长达370公里的长城防线;甚至到了十六、十七世纪,印度、沙俄还修了数十公里的袖珍版长城。

修路就是修建“秦直道”这条古代高速公路。史载此路裁剪山川、务求笔直,南起咸阳要塞林光宫,北至九原边郡,长一千八百里,路面宽达二十米,最宽处甚至有六十米。就连见多识广的司马迁在亲身游历秦直道遗址后,也大发感慨“秦也太轻用民力了”!但正所谓“要稳固,先修路”,有了这条高速路,秦军将士和后勤物质就能快速抵达前线,大大抵消了胡人骑兵的机动优势,秦军在河套地区才能牢牢地扎下根来。这条路也造福后世,两汉时期与匈奴的百年战争,都依赖于秦直道调度军队。

栽树不是因为蒙恬的环保意识,今天的三北防护林是为了防御风沙南下,蒙恬栽树是为了防御胡骑南下。《汉书?韩安国传》记载:“蒙恬为秦侵胡,辟数千里,以河为境,累石为城,树榆为塞。”所谓“树榆为塞”,就是大量种植榆树,把一马平川的边地用如墙的榆树林屏护起来,可以有效降低匈奴骑兵的冲击力和机动性。时人称之为“榆溪塞”,并在今天的陕西留下了榆林、榆中、榆次等地名。后世的北宋面对契丹、西夏骑兵,也曾学习蒙恬的法子,在华北大平原和西北陕甘地区大规模植树造林。

这三招下来,就形成了一道强大的“T”型阵线:东西横向的长城是防御屏障,南北纵向的直道是后勤管道,四面纵深处的堡垒要塞和榆树林就是无数的防御点和火力点。进可攻、退可守,让匈奴人彻底没了脾气。
河套之役后,蒙恬就率军镇守在长城边塞。当时的名将王翦、王贲父子以及李信等人先后去世,冯劫也进入中央政府为官,手握三十万边防精兵的蒙恬就成为秦国军界的第一号实权人物。再加上蒙恬是个文武全才,据说打仗之余还发明了毛笔和古筝,为文化界和娱乐界做出巨大贡献。这样的杰出人才怎能不得到社会各界的拥戴呢?
众望所归之下,秦始皇甚至把太子扶苏也托付给了他,让其在蒙恬军中担任监军,学习军事、积累人望;后来又把老上级王贲的儿子王离交给蒙恬锤炼。此时的蒙恬,既是太子党的头牌功臣,又一手掌控了王、蒙两大将门,当真是风光无限好。
风光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正所谓月满则亏、功极则危。正是这位太子扶苏,让蒙恬从人生的巅峰突然跌落万丈深渊。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22 16:44:16 +0800 CST  

绵延数千里的秦长城,西防月氏和羌人,中断匈奴,东隔东胡,如同护卫华夏民族的坚强臂膀。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22 18:04:51 +0800 CST  
@飞廉少将 2012-04-20 20:03:05
回复第385楼,@叶落如刀
@飞廉少将 2012-04-20 00:11:23
回复第379楼,@叶落如刀
@wixzm 2012-04-19 13:45:56
各位,讨论个问题,大家都说说,我们中华今后还会不会对外扩张,开疆拓土就此停止了吗,......
-----------------------------
以当前政治生态,南海、钓鱼岛、藏南诸地的回收恐怕也难以实现,遑论其他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22 21:57:00 +0800 CST  
@生得无奈 2012-04-23 00:16:58
@叶落如刀 2012-04-22 18:04:51


绵延数千里的秦长城,西防月氏和羌人,中断匈奴,东隔东胡,如同护卫华夏民族的坚强臂膀。
-----------------------------......
-----------------------------
呵呵,就几点说一下:
1、这是秦长城图,不是明长城。秦长城西起陇西,到西汉开辟了河西走廊后,后世长城已经快延伸到甘肃新疆交界处了,明长城西点就是在嘉峪关。嘉峪关和秦长城相距一千多公里。
2、兄台是否把函谷关和后世的潼关混淆了?函谷关在河南灵宝,从先秦到东汉是东西交通的重要关口;但到了东汉中后期,此关逐渐荒废,而被更西边的潼关取代。今天所谓的函谷关景点是灵宝当地政府重修的。
3、豫南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长城,谓之“方城”,可参见本文前面章节;山东莱芜是齐国长城,当时胶东半岛属于东夷之地,此城是为了防御所谓的“莱夷”
4、豫北长城是赵、魏两国修筑的边境防御工事,这个学界已有很多论证。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23 12:28:58 +0800 CST  
3、坑爹的冒顿
公元前210年七月,秦始皇第五次巡视天下,在沙丘病逝。
沙丘(位于今河北邢台),一个意味深长的地点,中国历史在此处屡次转折激荡。商纣王在这里兴建了著名的酒池肉林,从此迈向身死国灭之路;春秋时代的邢国在此被北狄灭亡,从此激起了尊王攘夷的春秋大潮;几百年后,赵武灵王和秦始皇这两位雄才大略、开创时代的君主也陨落于此地。
历史总是如此诡异。秦始皇辞世的沙丘宫,正是赵武灵王被饿死的那座宫殿。两位伟大的君主都创造了驱逐胡人的盖世功绩,却都被自己的亲信重臣暗算。惟一的区别是,赵武灵王是生前就被贵族们围困在沙丘宫中;秦始皇是在死后,被赵高、李斯等人篡改了遗诏。但秦始皇显然更为悲剧,不但他苦心栽培的太子扶苏被赵、李二人逼死,换成了有名的昏君秦二世胡亥,而且他倾注毕生精力营造的大一统帝国,也将就此崩溃。
大厦将倾,支柱先断。
作为帝国武力支柱的蒙恬,不幸成为这次宫廷政变的牺牲品。作为胡亥老师的赵高,要保住胡亥的皇位和自己的地位,就必须除掉扶苏的靠山蒙恬;作为文官之首的丞相李斯,要让自己的官职不被挑战,就必须杀死文武双全、德高望重的蒙恬。共同的利益之下,赵、李联手对蒙恬下了毒手。
但他们都心怀恐惧:如果蒙恬率三十万边军反戈一击,粉身碎骨的就是自己了。在历史的这一刻,蒙恬确实拥有回天之力。
只可惜,扶苏是个孝子,蒙恬是个忠臣。
忠孝是中国伦理的核心价值观,忠臣孝子是历代推崇的先进人物。但历史往往证明:好人没有好报。太子扶苏不愧是孝子,面对伪造的始皇赐死诏书,竟然甘愿自尽身亡;大将蒙恬当然也是忠臣,秦二世的一个使者就让他放弃军权,束手就擒。公元前210年九月,蒙恬在狱中被毒杀,蒙氏一族惨遭灭门。
蒙恬已死,胡、赵、李三人弹冠相庆,自以为坐稳了天下。公元前209年,胡亥正式登基。从这一刻起,“亡秦者,胡也”的预言突然开始显灵了:胡者,非胡人也,乃胡亥也!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刘邦、项羽先后起事,帝国各地烽烟四起。
流星一般短暂的统一,转瞬即逝;诸侯混战的战火,竟又重新点燃。华夏大地又陷入了哀号呻吟,不知何时能走出黑暗的阴影。
而此时此刻,在那遥远的漠北,却有一颗耀眼的巨星冉冉升起,将为匈奴人带来持久的光明。

公元前209年,就在秦帝国换皇帝之时,匈奴人也产生了一位新单于:冒顿。
匈奴的这次换位比秦帝国更加悖逆血腥,因为冒顿亲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头曼。
自从被蒙恬赶出富庶的河套草原后,头曼单于就窝在漠北吹风吃沙,耗得国穷民弱。屋漏偏逢连夜雨,虎落平阳被犬欺。匈奴的邻居们都是趁火打劫的好手,西边的月氏、东边的东胡不时来骂句娘、抢个劫,头曼只能逆来顺受,连长子冒顿也送给月氏人做了人质。
从自家的漠北荒野跋涉千里,来到月氏人富庶肥美的河西走廊,冒顿不禁对老爹生了怨气:瞧瞧人家这日子,人肥马壮的!千怪万怪,都怪老爹没能耐,把河套那块好地皮给丢了!
但在这个拼爹的时代,冒顿爹不如人,只能忍气吞声作他的人质。
后来他又听闻一个噩耗:老爹想废长立幼,把单于之位传给他的异母弟弟,为此,老爹计划对月氏开战,以借月氏人之手杀掉自己!
冒顿出离愤怒了:要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就要推翻无能的老爹;要保住自己的小命和继承权,也要推翻这个无情的老爹。
于公于私,我都只能坑爹了!
他当机立断,偷了月氏人的良马,连夜逃回匈奴。面对匹马逃归的冒顿,头曼单于又羞又愧、父爱重燃,让他做了骑兵指挥官。冒顿明里装孙子(装儿子还不够),暗地把这支骑兵训练成只听他指挥的亲信死士。公元前209年,趁着打猎的机会,冒顿突然发难,指挥手下射死了老爹,然后诛杀后母及弟弟,成功登上单于之位。
你瞧瞧,冒顿和扶苏,同样是地位不保的太子,又同样手握军权,一个是毅然坑爹,终成就了后来的天骄英名;一个却束手自杀,埋葬了秦帝国起死回生的机会。历史真是费人思量啊。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冒顿单于遇上了好时光。南面的大敌秦帝国陷入内战、自顾不暇,匈奴三面受敌的困境终于网开一面。西边月氏人的河西宝地,东边东胡族的白山黑水,都是冒顿的梦中情人,势要拥入怀中。
梦中情人?索命仇人还差不多!
首先找上门来的是东胡。这东胡族当年被燕将秦开赶出辽东,很是灰头土脸了些年。后来秦国灭燕,东胡人瞅空又溜了回来。因为东北地区离秦都咸阳太远,秦始皇也就没搭理他,而是专心修理枕边的匈奴。东胡人眼见着匈奴被撵到漠北,如今又发生弑父篡位的血案,就觉得欺负人的机会又来了。
他们派出使者,向冒顿讨要头曼单于留下的坐骑宝马。冒顿二话不说,给了。
他们又变本加厉,竟然向冒顿讨要他的老婆。冒顿大手一挥,还是给了!
成吉思汗有句名言:“征服敌人,骑乘他们的脊背光滑的骏马,睡他们的美貌的妃子,这才是男子汉最大的乐趣!”如今匈奴单于的骏马和娇妻都归了自己,东胡君主真是爽歪歪。亢奋之下,他又派出第三批使者,索要两国交界处的一块荒地。
匈奴贵族们都懒得进谏了:冒顿这厮比他老爹还无能,连自己的老婆都保不住,还会吝惜一块鸟不拉屎的荒地?
谁知冒顿竟然雄起了,一刀砍了东胡使者:“骏马和女人是我冒顿自己的,失去了还可以再找;土地是我们匈奴大伙的,怎么能拱手让人?”这一下子,国民们都被感动得眼泪哗哗地,群情激昂跟着冒顿就杀向东方。
东胡人早已被冒顿示弱之举麻痹,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君主战死,族人大半成了匈奴臣仆,余下的逃往大小兴安岭一带,等到五百年后才重见天日,演化为三国魏晋时代的乌桓、鲜卑诸族。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23 20:33:58 +0800 CST  
首战告捷,冒顿成功地转移了弑父篡位引发的国内矛盾,把匈奴人的马头转向对外战争。吞并了号称“控弦之士一、二十万”的大国东胡后,冒顿实力暴涨,开始报复差点砍下他脑袋的月氏人。匈奴人连续侵入河西走廊地区,与祖居于此的月氏人展开激烈拉锯。
根据学者们从语言、文化遗址等方面的考证,月氏人应该是分布在最东边的白种人。话说远古时期,中亚草原的白种游牧人兵分三路,展开了民族大迁徙。西路军进入东欧大平原,成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之先祖;中路军南下进入伊朗高原和印度半岛,缔造了波斯帝国和北印度诸国;东路人马翻越帕米尔高原,在今天的新疆创造了许多绿洲城邦和游牧部落,最远的一支进而来到甘肃的河西走廊地区,形成了月氏部落。
河西走廊上有万年冰山雪水,下有千里草场良田,是“上有天堂,下有河西走廊”的宝地,至今都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面对匈奴人的入侵,月氏人边打边骂:
“有种就去把河套草原抢回来,到俺们这儿撒野算啥本事!”
收回河套,这可是冒顿日思夜想的复兴大业。但他知道,虽然蒙恬死了,但秦帝国的万里长城还在,三十万边防大军还在,虎将王离还在。别看帝国内部打成了一锅粥,北部边境还是把得很紧呢。
所以他要忍耐,等待着秦帝国手忙脚乱之中,迟早会漏出的破绽。

秦帝国已经千疮百孔,哪还少得了一个破绽呢。
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上位的第二年,叛乱从南方的楚地蔓延全国,河北的赵地也打出了复国的旗号。此时秦将章邯已相继击灭陈胜、吴广、项梁等人,暂时稳定了南方形势,于是北渡黄河,进剿赵地。为求毕其功于一役,朝廷命令王离率边军南下会同章邯。
以百战边军对付一帮乱民,岂不是老鹰抓小鸡、石头砸烂泥?王离还想着迅速平定内乱,就可以集中精力对付崛起的匈奴人了。谁知巨鹿一役,率楚军救赵的项羽神威盖世,破釜成舟、九战九捷,王离倒成了被抓的小鸡。史载王离被俘,手下大将苏角自焚、涉间战死,长城边军精锐尽皆覆亡于内战之中。
经此一战,秦帝国再无回天之力。公元前206年,刘邦、项羽先后进入咸阳,秦朝灭亡。随后几年,刘项两人展开对决,史称楚汉战争。直到公元前202年,刘邦终于成为最后的胜出者,建立西汉王朝。
有意思的是,原来游牧于河套地区的楼烦人,曾被赵武灵王大量雇为佣兵,此时也参与了楚汉之争。史书记载:“楚汉之际,多用楼烦人别为一军。”刘项两军中都雇佣了善于骑射的楼烦骑兵,称之为“楼烦将”。不过,就像北方边境的其他游牧族群一样,大多数楼烦人并没有机会为华夏军队效力,因为他们已经被匈奴征服了:
自从王离边军覆没于巨鹿大战后,长城关塞形同虚设。冒顿迅速决定暂且饶过月氏,率军破关南下,不费吹灰之力重夺了河套草原,并设置了楼烦王和白羊王两个大贵族镇守。从此出发,匈奴骑兵又开始岁岁侵掠汉地,还攻占了朝那(今宁夏固原)、肤施(今陕西榆林)等郡县。
牧草青青,悠悠我心;父亲,你丢掉的河套,你的儿子已经夺回来了。
别再怪我当初的无情,那全是为了今日的复兴!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24 12:20:59 +0800 CST  
5、白登之礁石
公元前201年,刘邦刚刚做上皇帝,就为两个韩信烦恼不已。
第一个韩信是战无不胜、逼死项羽的名将韩信。这位兄台可以比喻为林彪与彭德怀的合体版,智勇双全、功高震主,其下场当然也类似林、彭。公元前201年,刘邦假装来南方巡察,把被封为楚王的韩信骗来开会,然后直接给绑架回了京城长安。回京之后,刘邦又装好人,说都是因为有人告韩信谋反。结果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兵权被罢、封地尽失。
刚搞定一个韩信,第二个韩信又冒了出来。这个韩信是战国七雄之一韩国的王族后裔,在秦末乱世中曾和张良同志并肩携手,为韩国复国而战斗。后来他投靠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出了不少苦力,于是被封为韩王。刘邦登基后,觉得他的封地处于中原,容易造成威胁,就把人家调去山西戍边了。
韩王韩信这叫一个心寒:“你以为老子是楚王韩信,会被你玩弄于股掌之间?”他到了山西北部的封地,便琢磨着和匈奴人打交道、找后路。不料事机不密,被刘邦察觉了,于是下诏责备。公元前201年春,韩信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投降了匈奴,还自愿充当向导,引导冒顿大军进攻汉朝。
此时的冒顿已经降服东胡,击败月氏,吞并河套,势力范围东西数千里,有骑兵四十万。他的下一个目标是游牧人前所未有的雄心:征服华夏。这次有了汉奸主动带路,他喜出望外,率领四十万铁骑倾巢而出,让韩信为前锋打头阵。
此时的刘邦已经亡秦灭项,一统天下,成为秦始皇后第二人,自认为天下英雄无出其右。面对北方传来的匈奴军情,他并不以为然:匈奴只是游寇马匪罢了,当年李牧以赵国偏师、蒙恬率秦军一部都能一战逐之,我若率天下之军,一鼓荡平有何难哉!
这也难怪,出生于南方楚地的刘邦,本来就缺乏对北方胡族的认识,加上一直忙于内战,对匈奴崛起、胡人一统的情势也不甚了解。今年又解除了韩信、彭越、英布等一帮功臣宿将的兵权,他迫切渴望着通过扫平匈奴、收复河套来证明自己的权威。
不久后军报再来:晋阳被围!晋阳是三晋首府,若是失陷,敌人就可以西窥关中,或者南图中原,直接威胁新生帝国的命脉了。
事不宜迟,要把威胁扼杀在萌芽之中。公元前200年冬天,刘邦集结全国精锐共计三十二万大军,亲征匈奴和叛将韩信。

冬天的三晋大地,白雪飘零、朔风凛冽。在刘邦的亲身激励下,汉军顶风冒雪,长途急进,在铜鞮(今山西沁县)大败韩信亲率的叛军主力,顺利解除晋阳之围。韩信见势不妙,逃往匈奴求援。老大跑路了,韩信的小弟们只好又拥立赵国王室后裔为王,据守广武(今山西代县)。恰逢冒顿派遣的一万匈奴援军赶到,残兵们士气重燃,再次合军南下攻击晋阳。
刘邦正在晋阳城中休憩,准备过完年就继续北征,直打到匈奴老家去。这一看匈奴人竟然不找自来,他立即挥军出城,以众击寡,大败匈奴于城下。
竟敢主动打上门来,这年我也不过了!刘邦大怒之下,率军追击,一连在离石、宁武等地击破敌军。匈奴人轻骑北奔,向河套方向逃去。
匈奴人果真如此不堪一击?那么要不要继续追击,把一场局部的自卫反击战扩大成汉匈全面战争呢?刘邦还是很狡猾的,他派出了多批使者出使匈奴和谈,实则是要探清匈奴虚实。
真是无赖遇混球、小偷遇贼头。刘邦再无赖再狡猾,也不过是面对项羽的要挟,声言不救老父性命罢了;冒顿那可是装乖卖萌之间突然手起刀落,直接要了老爹的命啊。相比刘邦,冒顿的狡猾阴险更是大大地,他一眼看出刘邦的意图,就拿出以前对付东胡的招数,在汉使面前一味示弱叫屈,装穷认怂;暗地里却集结倾国之军四十万,潜行到了汉匈边境。
听了汉使关于匈奴软弱可欺的报告,刘邦终于下了大战决心。有一个叫刘敬的使者觉得匈奴人是在故意示弱,劝刘邦不要上当,还被关进了牢房。这里先要澄清一个事实,许多人以为刘邦只会用人和耍流氓,在军事方面是常败将军。但实际上,在秦末群雄中,只要不遇上项羽,刘邦可称得上常胜将军。这一点上,刘备继承了他祖宗刘邦的命运,刘备也是谁都不怕,却偏偏总遇上克星曹操,才落得个“逃跑皇叔”的千古误解。
如今项羽已死,刘邦百无禁忌。他一时兴起,竟然自己做了前锋,带着樊哙、陈平等人和数万轻锐,远进到了边境附近的平城(今山西大同附近),把步兵主力给远远抛在了后面。
站在平城的城头上,刘邦极目远眺,只见飘飘雪花之中,山川辽阔、天地缥缈,好一派北国风光。穿越迷蒙的风雪,他似乎已看到了匈奴人的王廷——等着吧,我要去那里,扫荡那里,征服那里!成为比秦始皇更伟大的皇帝!
可惜他不知道,迷蒙的风雪之后不是遥远的匈奴王廷,而是近在咫尺的匈奴大军。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4-25 20:49:43 +0800 CST  

楼主:叶落如刀

字数:650927

发表时间:2012-03-03 21:2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3-14 16:08:49 +0800 CST

评论数:327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