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平三藩始末

前言
讲述这一段历史之前,我想起了一句古话:小孩看好坏,大人看利弊。意思是说,同样的一个历史事件,小孩只能简单地将故事内容看成好人或者坏人,好事或者坏事。但是大人却能从故事里的人物行为分析出,它在客观上是否对社会有益,能否使百姓得利,是否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
所以,在讲述《康熙平三藩始末》时,我希望做一个“大人”,将现有文献资料整理汇编,将之组成一个有机、完整的故事情节,力争客观再现当时的历史环境,不掺杂个人主观上的好恶情绪,尽量把这段历史里的主要人物描述得形象立体,而不是将之单纯归纳为“好人”或者“坏人”。



康熙初年,除了东南一隅的小岛台湾尚未收复,清政权已基本接管了旧明政权的所有国土,国家开始由乱到治,百废待兴。清政权的科举考试在清军入关后的第三年就已施行。由于经历了长期战乱,导致全国各地的基层官吏十分紧缺,清政权除了录用本朝科考中榜者为官,还大量录用明朝末年的举人、贡生充实到全国各地的基层为官。
虽然清王朝在形势上统一了全国,但以吴三桂为首的三个地方藩王,在云贵、广东、福建三地各据一方,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处于半独立状态,对清政权面向全国行使有效统治造成极大阻碍,与清廷的矛盾日益尖锐。
清廷对三藩尤其吴三桂拥兵自重深感不安,开始想办法限制和削弱其权利。直到清圣祖玄烨亲政后,决意待机撤藩。
至于三个藩王的由来,还要从清政权尚未入关时简单说起。
清皇太极时期,明朝将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先后降清,后来随清军入关后,分别被封为定南王、靖南王、平南王。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明宁远总兵吴三桂引清军入三海关,被封为平西王。
清政权为完成统一大业,推行“以汉治汉,讨平南方”的方略,命吴三桂率军进攻四川、云南,孔有德率军进攻湖南、广西,尚可喜、耿仲明率军进攻江西、广东等地。后来耿仲明病死于进军途中,其子耿继茂承袭靖南王。顺治九年,孔有德与南明政权在桂林之战中兵败自杀,无子除爵,所部由其女婿孙延龄率领,孙被清廷晋升为广西将军。
南方略定后,清政权出于动乱时期军事管制的需要,命吴三桂、尚可喜、耿继茂分别镇守云南、广东、福建,并称三藩。随着清初统一战争形势的发展,三藩权势日益膨胀,尤以吴三桂最严重,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按照清政权的兵员定额,吴三桂领旗兵五十三佐领一万余人,绿营兵十营四镇两万余人;尚可喜领旗兵十五佐领三千人,绿营兵七千人;耿继茂与尚可喜相同。三藩兵员定额不超过五万五千人,但实有数大大超过限额,名义上属于清军八旗,实为藩王私人武装。
康熙七年,清圣祖还未亲政时,甘肃庆阳知府傅弘烈就曾弹劾吴三桂,直言吴三桂以镇压地方叛乱为借口,一面在地方盘剥百姓,大肆敛财,一面又不断伸手向中央索要粮饷和经费。吴还在云贵抛赠巨金,广罗四方人才,意图强藩雄镇。傅弘烈在奏疏中直言:吴三桂“必有异志,宜早为防备。”
当时,在吴三桂反叛迹象还未显露,缺乏足够证据的情况下,清廷以鳌拜为首的辅政大臣还不敢轻易触动吴三桂,只能制裁傅弘烈。经部议,认定他“越职言事,劾奏亲王”,犯有诬告罪,将他逮捕,判处斩监侯。康熙九年,圣祖亲政后,予以减刑,发充广西梧州军中效力。
康熙十一年底,直隶束鹿知县刘昆被提升为云南府同知。到任第三天,按例拜见吴三桂。在此之前,吴三桂已听人介绍这位新任同知颇有才能,品行兼优。所以,在接见时,一边询问他的情况,一边十分留心观察。问过话后,目不转睛地反复打量他,还对陪同他接见的大女婿胡国柱说:“科目中有此一人,大奇!”表示很满意,命设宴款待。
次日,胡国柱受吴三桂委托,派人对刘昆说:“你应该卖身投靠藩下。”说完,来人从袖中出示“冯某投身契一纸”,上写:立卖身文书楚雄知府冯某,本籍浙江临海县人,今同母某氏,卖到平西王藩下,当日得受身价银一万七千两。后边署名:媒人胡国柱。
刘昆看过契约,明白是怎么回事,便说:“我投身已很久了,你还不知道吗?”来人很惊愕,忙问何时投身的?
刘昆回答:“乙亥年,廷试之日,太和殿中投身矣。”意思是说,他在顺治十六年被推选进皇宫参加廷试时,就已卖身归属了大清皇帝。
胡国柱派来的这位说客,自觉无趣,只好悻悻地走了。
吴三桂把物色到的云贵官员和有才之士,都以契约形式规定了他们隶属王府,实际上,吴三桂把他们都变成了自己的仆从,即主人与奴仆的关系。而且卖身者,皆以师事胡国柱。刘昆后来据此而总结说:“滇中有三好:吴三桂好为人主,士大夫好为人奴,胡国柱好为人师。”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是清圣祖玄烨铲除鳌拜势力,亲政后的第五年,也是清军入关问鼎中原的第三十个年头,这一年,圣祖还不满二十岁。
圣祖自幼年起,就在宫中接受了以儒家为主、各种系统化的汉学教育。亲政后,又恢复了顺治时期的经延传统。所谓经延,是指自汉、唐以来,专为皇帝讲论经史和治国之道而特设的御前讲席。通过御经延,圣祖很快掌握了《史记》《资治通鉴》等历史典籍的精要。了解了历朝历代贤明君主治国理政的经验。故而他年纪虽轻,却有着超越祖业的雄心,有成为中原王朝盛世明君之志向。
清圣祖此时最忧虑的,就是三藩都握有地方兵权,如果任其势力滋生蔓延下去,恐日后难以制服。
吴三桂的部属依仗平西王府的权势,目空一切,到处横冲直撞。有一次,吴三桂派官押送贡品进京,中途宿店,正巧遇上一位来自京城的朝廷命官,携带皇帝诏书已先住店。论他的身份和使命,谁敢冒犯?可这个解役官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挥起手中鞭子,驱赶这位钦命官,大叫:“天下更有何人大于我家者哉!”
如此横暴,没人敢回一句话。
实际上,吏部和兵部早就向圣祖抱怨:平西王吴三桂时常将自己看中的人从外省调来充实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又把自己的亲信派往其他各省任职。他甚至直接给吏兵两部批文,令某人为某地官。如果吏兵两部选用云南、贵州的文武官员,与吴三桂的意见不合,就必须撤回,只能任命他选用的人,包括选送到外省去,名曰“西选”,即平西王选用的官员。
吏兵两部推选出新任命的云贵文武官员,经常还未到任,吴三桂就已另推出人选。以至于朝廷推选的新官员只好中途返回,造成往返苦累。而且,吴三桂还通过垄断云南地方科举权,把他自己的藩属子弟都选入为官。若长此下去,西选之官几乎就要满天下了!
户部的官员也抱怨:三藩用于养兵、行政和生活开支,朝廷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但还是经常不够用,因欠饷而发生兵士逃亡、暴动的事时有发生,每有饷不足,他们就连章告急。有了剩余,又隐匿不报告,支用情况也不叫户部核查。三藩需求浩大,常使各省为难,也使负责钱粮的户部疲于奔命,整个财政为此陷入困难境地。
圣祖明白,三藩的存在,不仅在军事上、政治上成为朝廷的巨大隐患,在经济上,也已成为国家的巨大负担。因此,圣祖十分关注三藩尤其是云贵的动向,开始有目的地进行人事变动,想尽办法笼络、分化吴三桂的部属。
楼主 攀登者ABC2019  发布于 2021-03-07 10:35:56 +0800 CST  


吴三桂部下有个总兵名叫王辅臣,四十多岁年纪,原属明末农民起义军,善骑射,马上如飞,很会带兵打仗,是员猛将。跟清兵作战时,几乎没有人敢跟他敌对,所以清军给他起了诨号:“马鹞子”。后来跟从上级降清,几经辗转,又随吴三桂镇守云南。
本来王辅臣很受吴三桂器重,但因一件小事与吴三桂闹了点矛盾,竟赌气瞒着吴三桂,秘密向朝廷申请将自己调离云南。圣祖马上同意,还将他提升为陕西提督(从一品武职),驻平凉。朝廷的任命下至昆明,吴三桂听到这个消息,如失左右手,叹息说:“王辅臣这小子花了多少家私,竟这么胡干。”王辅臣接到任命后向吴三桂辞行,吴三桂拉着他的手,留着眼泪说:“你到了平凉,不要忘了老夫。你家里穷,人口多,万里迢迢,怎么受得了?”说罢,当即令人取出两万两白银,赠给王辅臣做路费。
王辅臣进京述职时觐见了圣祖,圣祖见他身长七尺有余,面白少须,眉如卧蚕,外貌很像世人描绘的三国名将吕布,且又久闻其勇武之名,圣祖很是欣赏。对他说:“朕很想把你留在朝中,朝夕接见。但平凉边庭重地,又非你去不可。”圣祖特命钦天监为他选择一个好日子动身。到临行这一天,圣祖接见他,温言细语,谈了很久。御座前有蟠龙豹尾枪一对,圣祖指着枪说:“此枪是先帝留给朕的。朕每次外出,必把此枪列于马前,为的是不忘先帝。你是先帝之臣,朕是先帝之子,他物不足珍贵,唯把此枪赐给你,你持此枪往镇平凉,见此枪就如见到朕,朕想到留给你的这支枪就如见到你一样。”
王辅臣感动的拜伏于地,久久不起,涕泣说:“圣恩深重,臣即使肝脑涂地,也不能稍报万一,敢不竭股肱之力,以效涓埃!”
除了王辅臣,圣祖还把吴三桂藩下参将(正三品武职)张足法破格提拔为云南援剿右镇总兵(正二品武职),并在京城接见了他。同时,还提拔吴三桂藩下参将王永清、副将(副总兵,从二品武职)王景等,分别晋升为贵州黔西镇、云南援巢右镇总兵。
过去,凡是吴三桂提请的官吏人选,吏部、兵部直至皇帝无不应允,自圣祖亲政起,吴三桂提补各官,朝廷多不批准。吴三桂的女婿胡国柱、幕僚方光琛向吴三桂进言:“朝廷已经怀疑王,王应当想个自全之计。”
吴三桂以退为进,上疏朝廷:自感“两目昏瞀,精力日减”,请求辞去总管云贵两省事务。清圣祖毫无挽留之意,马上来了个顺水推舟,在对吴三桂的赞扬声中,批准了他的请求,趁机又把他选任大小官员权收回吏部。
可没过三个月,云贵总督卞三元、云南提督张国柱、贵州提督李本深忽然联合上奏,力陈吴三桂的功劳,请求朝廷仍命吴三桂总管云贵事务。
本来,朝廷把吴三桂掌管的权利归还云贵总督、巡抚、提督等文武将官,照理,他们应该高兴,可是,他们却一反常理,居然不肯接受应得的权利,宁愿让给吴三桂。可见,他们跟吴三桂的关系密切。他们三人的反常举动,应该是得到了吴三桂的授意和默许。
按理说,张国柱等人的疏言有忤皇帝意旨,但是,圣祖并没有动怒,还特作解释:“吴藩以精力日减奏请,故照所请允行。今地方已平,若令王复理事务,恐其过劳,以致精力大损。”圣祖的口气相当平和,丝毫没有责备之意,解释也合乎情理,因为圣祖很清楚,他没有必要在此时激化矛盾。当然,圣祖在削去吴三桂权利的同时,也担心引起吴三桂的疑虑,便马上进行安抚,提升吴三桂留在京城的儿子和硕额驸吴应熊为太子太傅。
之后,圣祖有意把自己亲信之人派往云贵。圣祖先后把吏部右侍郎曹申吉简派为贵州巡抚,调原任贵州巡抚出任河南巡抚。同年,云南巡抚李天溶请求告老还乡,圣祖批准,另派原任江宁巡抚朱国治为云南巡抚。原任云贵总督卞三元是吴三桂的老乡,他自感夹在吴三桂与朝廷之间左右为难,便效仿李天溶请求告老还乡,回辽东终养老母,圣祖也不挽留,马上提升直隶巡抚甘文焜为云贵总督,然后,又提升陕西陇右道李兴元为云南按察使。
以上凡属云贵军政大员调进调出,提升罢免,都出自吏兵两部铨选,由圣祖钦命,吴三桂无从插手。同时,还剥夺了吴三桂的司法特权,规定:凡平西藩下逃人,俱归有司审理,章京不得干预。吴三桂已窥见朝廷正在逐步削弱他的权力,他当然不希望大权旁落,便寻找时机,希图夺回某些权力。
吴三桂生平最看重兵权,他当年征伐云贵时,清世祖授予他大将军印,执掌征伐大权,按规定,事平后,就应该上缴大将军印,但是吴三桂迟迟不交。朝廷授意一位内大臣对留在京师的额驸、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说:“以前,永历在缅甸,边疆事多,所以才给你父亲将军印,为的是重事权,便于集中号令。如今天下大定,还据有不还,这是为什么?”
吴应熊明白了朝廷意图,这是要他父亲主动把大将军印交上来,免得由皇帝亲自下诏索要大将军印,有失吴三桂的颜面。吴应熊赶紧向他父亲通报了情况。吴三桂不得已,这才上疏,把大将军印交回朝廷,心里却不舒服。
吴三桂上交了大将军印,并不意味着他失去兵权,云贵两省的兵权仍然牢牢控制在他手中。他要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唯一办法,就是不断加强自己的军事实力。自从他降清二十多年以来,跟随他出生入死的一大批将领,多已战死、病死,现在所剩无几。吴三桂不能坐视自己的力量被削弱,于是,他大量启用诸将子弟和外招来的有用之才加以训练。吴三桂以《黄石素书》《武侯阵法》等兵书为军事教材,让他们学习掌握军事知识,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军事素质,以备将来将帅之选。
当时,云贵一带的“苗蛮”等族,以相互仇杀为寻常,治理之道,不能不与内地有别。当地有见识的官员都认为,只有聚众劫杀,侵犯地方的,才可以兴兵镇压。其余因内部争财或私人有仇而互相攻杀的,不必兴兵,只按旧列处罚一方,即可消除冲突。他们认为,这才是安定边疆的正确方法和长久之道。但是,吴三桂却不取此治边之道,动辄出兵,兴师动众,耗费粮饷,在所不顾。他想利用战场实战提高藩属子弟的军事经验,还可借此巩固自己在云南的独尊地位。同时,又给朝廷造成一个映像:云贵粗野之地难以治理,非常需要他这个强人来镇守!
吴三桂自受命镇守云贵,就有一个长远打算:他要世世代代以云贵为家,把这片土地作为他及其子孙的世守藩地。他一心要仿效明朝的黔国公沐氏,做清朝的“黔国公”,与清朝相始终。
要加强军事力量,离不开战马。从四川进来的马匹弱小,难以临阵。吴三桂瞒着朝廷,密令其养子王屏藩,从青海西藩地区选取适于征战的勇健之马,每年进马三千匹,从西藏地区绕道至云南。
楼主 攀登者ABC2019  发布于 2021-03-07 19:04:00 +0800 CST  


吴三桂有六万军队,家口随带,必以土地为生活保障。圈地是清军入关后采取的一项很不得人心的政策。这些新贵从关外来到新占领的地区,为了取得土地,就用强制的手段,随便圈占看中的农民土地为己有,致使大批农民丧失生计,激起农民的强烈不满和反抗。满洲新贵圈地主要在京畿地区实行,至顺治末已明令禁止。但朝廷为满足吴三桂及其所属官兵对土地的需要,迟至康熙六年还批准吴三桂在云南圈地,给当地本已穷困的农民又带来新的灾难。
康熙七年,云南巡抚袁懋公不得已出面为民请命。他向朝廷呼吁:农民免其迁移,地仍归原主耕种,只向欲圈占农民土地的藩下将士纳租就行了。实际上,是把有少许土地的农民降为佃农,把吴三桂的兵丁将吏视为业主。此项办法照顾到两方面的利益,为朝廷所接受,同意实行。
由于朝廷干预,吴三桂被迫停止圈地,可他仍以放牧、狩猎为由,强行征用民地,强夺其产业。他把昆明三百里内作为放牧的场所,任意圈地,不断增设庄田,他的庄园星罗棋布,又“勒平民为余丁,不从则曰:是我逃人”,以律条加以惩处。吴三桂和他的将吏,及至兵士,都成了云南的大中小地主!
吴三桂统治云贵时期,赋税是很重的。他不但没取消明朝时的私派横征,还把它变成了国家的正式税额。一个穷困和屡遭战乱的地区是很难承受这一负担的。甚至连云南少数民族各酋长也时常遭到吴三桂的勒索。这些酋长多有财富,吴三桂每年都勒令各酋长献金银,名曰“助饷”。
云南虽偏远,但是地产五金,为生财的一大来源。自元明以来,开采不断,已形成金、银、铜、铁、铅等采矿中心,各有矿厂。吴三桂垄断这些矿厂的开采,利润源源不断地进入他的府库。
吴三桂的平西王府,前后持续十余年,造成了一个占地广阔、规模宏大的宫殿群。五华山周围,山上山下,到处都是宫室殿阁衔接,真是千门万户,极土木之盛大!殿顶装琉璃瓦,墙壁饰以图画,金碧辉煌,令人炫目。
吴三桂的穿戴同样豪华无比。办公事时,要穿蟒缎,还觉得不全,另选各色哆罗及金甲镶嵌明珠,银甲则镶嵌珊瑚。腰带有玉带、金带、银带、枷楠带、犀角带、沉香带,皆镶嵌珠宝,价值数万金,装入三十箱,收藏在府内,随时取用。夏天,他头戴象牙抽丝的凉笠,用孔雀毛做盖,真是雍容华贵,名副其实的“云南王”。
吴三桂迎来送往,上下交结,馈赠礼物,无不显示出他的奢侈程度。每逢年节和自己的生日,他必举行盛大欢宴,抛赠大量金钱财物。他的部将也无不富有,至于他的亲属,更是个个富贵,独霸一方。
康熙十一年,吴三桂满六十岁,举行大寿庆典。独子吴应熊同妻子建宁公主一同来昆明祝寿,吴应熊在北京采办了大量人参、貂皮、绸缎等物品,多达五百驮,费银数万粮。吴三桂非常高兴,悄悄对心腹胡国柱、方光琛等人说:“可见朝廷不疑我,你们都要谨慎些。”吴应熊夫妻俩回京时,吴三桂加倍回赠,光川马就赠送了两百匹。
楼主 攀登者ABC2019  发布于 2021-03-07 20:09:10 +0800 CST  
吴三桂常跟自己的侄儿、女婿、亲信将领等,在一起宴乐,有时还跟他们到演武场比试骑射,演练武艺阵法。此事被朝廷所知晓。次年二月,圣祖向吴三桂做出朝廷隆礼的姿态:亲派一等侍卫吴丹、二等侍卫塞扈立前往云南慰问,并携带他御用的貂帽、团龙貂裘、青蟒狐腋袍各一袭,束带一条,赏给吴三桂。带弓箭三千副,代表朝廷,赏赐给吴三桂的将士。同时另派侍卫前往广东,向平南王尚可喜颁赏,其赐物比吴三桂略低些。
吴三桂陈兵于校场,率领部下接受赏赐,遥向圣祖谢恩。仪式举行完毕,吴三桂陪同吴丹检阅将士,比射箭法。多谋的吴三桂隐匿精壮将士,专派老的上场比射。吴丹回京复命,报告了他对吴三桂的考察,圣祖对吴三桂的疑虑稍微减轻。
就在圣祖赏赐和慰问吴、尚两藩后的一个月,即康熙十二年三月十二日,平南王尚可喜突然向朝廷申请撤藩,请求圣祖允许自己“归老辽东”。
尚可喜在奏疏里写道:
臣自奉命镇粤以来,家口日蕃。顺治十二年,曾具疏请解兵权。部臣以地方未宁,待后议。方今四海升平,臣年已七十,精力日衰,正退耕陇亩之日。伏念太宗皇帝时,曾赐臣以辽东海州及清阳堡等处地,今乞准臣仍归辽东,安插故土,以资养赡。计带两佐领甲兵及老闲丁,约两万四千有奇。沿途夫船口粮,请并议拨给。
圣祖阅后,心中大喜。他正处心积虑想选择一个适当时机,解决三藩问题,尚可喜不待朝廷下令,也不管吴、耿两藩如何打算,竟先自己主动提出撤藩,无疑在客观上为圣祖处理三藩问题开了个好头。
尚可喜之所以申请撤藩,主要是听取了手下谋士金光的建议。金光是浙江义乌人,随尚可喜幕下最久,以功授鸿胪寺卿衔。他私下劝尚可喜:王已位极人臣,恩宠无以复加。树大招风,朝廷对王很不放心,历来外姓封王没有一个长久的,莫若交出兵权,回辽东养老。尚可喜经过深思熟虑后,接受了金光的劝告,下决心隐退。他一连上了数道奏章,向圣祖申请回辽东。
撤藩与否,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圣祖特召集各部阁臣讨论,在会上,户部尚书米思翰、兵部尚书明珠、刑部尚书莫洛等大多数人,力主撤藩,应同意尚藩迁移。唯独大学士图海反对,他与众人争辩,表示撤藩时机尚不成熟,断不可迁移。圣祖年轻气盛,迅速表态,支持莫洛等人的意见,决意撤藩。圣祖马上写给尚可喜一道撤藩谕旨:
王自航海归诚,恪尽职守,平定地方,效力累朝(太宗、世祖、圣祖),功绩卓著。定东粤,镇守疆,劳累日久。年已七十,欲归辽东耕种。情词恳切,具见恭谨,能知大体,朕心甚为嘉悦。今广东已定,王下官兵家口作何迁移安插,户兵两部会同确议。
尚可喜以年老隐退的方式,向朝廷表达自己的忠诚,得到了圣祖高度评价,在回复的谕旨中含蓄地赞赏他能识大体,自动去位,使君臣两无猜忌,共享太平之福。
尚可喜申请撤藩时,还提出一个条件,他想让长子尚之信留镇广州,承袭平南王爵。
户、兵两部根据圣祖的指示,以父亲健在无移爵的先例,予以拒绝。并以不忍其父子分离、藩下家口分离为由,下令全撤。
事已至此,尚可喜自然无话可说,他只能服从朝廷的决定了。圣祖派钦差持诏书到广州。尚可喜接了诏书,开始着手准备迁移事宜。
圣祖批准尚可喜撤藩的决定,迅速向朝廷内外各省官员作了通报。
楼主 攀登者ABC2019  发布于 2021-03-07 21:08:25 +0800 CST  


此时的吴三桂,尚不知道朝廷已准备撤藩,他闲来无事,换上幅巾便服,召集一帮文人名士和下属官员,在王府的安阜园中宴饮游乐。
安阜园位于平西王府西面,以三年之功造成,连同五华宫,方圆达数十里。园内开通渠道,引入翠湖水流淌。在渠道两岸建台对峙,高达百余丈,中间建桥相接,人可凌空往来。园中移种高达三丈许的松柏,植以各种珍稀花草,招来珍禽异兽。昆明本是四季如春,此园经人工装点,尽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
在吴三桂庞大的宫阙和刻意建造的花园里,集中了天下之奇:卉木之奇,运自两广;器玩之丽,购自于闽;管弦锦绮,以及书画,则必取之三吴。吴三桂四处派出专人置办各种器物,源源不断地运进王府和花园,不断增华添彩。
吴三桂在园中专门建一书屋,名曰“万卷楼”,收藏了古今书籍,无一不备。表示藏书之多,可向人夸耀自己重读书、重人才,取悦于读书人。吴三桂欲使自己期垂永久,又为自己塑像,安放在安阜园内的寺庙中:塑像身披锦衣,右手抚膝,左手执书卷,脸朝左边作看书状。
吴三桂在园中吃过宴席,领众人在园内徜徉游览,闲走到一座新建成的寺庙前时,他知道盐道赵廷标喜欢作诗,便以寺内金刚为题,令其赋诗。赵廷标也不谦让,随口咏出四句:
金刚本是一团泥,张拳鼓掌把人欺。你说你是硬汉子,你敢同我洗澡去?
吴三桂一听,乐得哈哈大笑,在场众人也忍俊不禁,宴娱尽欢而散。
很快,吴三桂得知了朝廷裁撤尚藩的消息,他心中不禁惶惶不安。他从来就没想过要撤藩,甚至一次都不曾向朝廷表示过有撤藩之意。如今朝廷同意尚可喜撤藩,实则也是暗示他和靖南王耿精忠(耿继茂已死,其子耿精忠承袭王爵),是该考虑你们自己应否撤藩的时候了。是自请撤好,还是朝廷下令撤你们好,由你们做出选择。
楼主 攀登者ABC2019  发布于 2021-03-07 21:34:54 +0800 CST  
@永葆好青春 2021-03-07 14:13:26
如果吴三桂反叛成功,那他不就是第二个朱元璋吗?
-----------------------------
两者不同之处:吴三桂起兵是在清初,朱元璋起兵是在元末。
楼主 攀登者ABC2019  发布于 2021-03-07 22:29:25 +0800 CST  
@永葆好青春 2021-03-07 14:13:26
如果吴三桂反叛成功,那他不就是第二个朱元璋吗?
-----------------------------
吴三桂出身于富贵,朱元璋出身于贫穷。
楼主 攀登者ABC2019  发布于 2021-03-07 22:59:59 +0800 CST  
在京城的吴应熊已探得朝廷意图,马上秘密派人驰往昆明,向吴三桂传话:“朝廷素来就怀疑王,尚藩、耿藩都已提出辞职奏疏(耿藩辞职,是指康熙十年耿继茂以病辞职事)。而唯独王从没有提出辞职,朝廷对王的疑忌更深了。要赶快写奏疏,派使者送来,还来得及。”吴应熊要他父亲也效仿尚、耿的做法,然后从中谋划,在弥缝中把自己留下来。
到这个时候,吴三桂还是无意撤藩。他还想力图保住自己在云南的利禄名位。他也知道朝廷对他不放心。尚可喜自请撤藩,又把他置于进退维谷的境地。他犹豫彷徨,顾虑重重。倘走错一步,会导致无法预料的后果。他召来一班亲信,反复斟酌,意见不尽一致。一部分人主张,不妨先提出申请,看朝廷到底是什么态度再说。最后,他觉得这个主意可取,跟儿子的建议基本一致,他决定提出撤藩的申请。
于是,吴三桂命幕僚刘玄初起草职疏。刘玄初是四川人,颇善谋划,很得吴三桂信任。吴三桂让他写奏疏,他却持与众不同的看法,反对说:“皇上很久就想把王调离云南,但特难开口。王上疏,一定会朝上而夕调。到时,王岂不进退两难,把自己逼上绝路。尚、耿两王愿辞就让他们辞去,王可永镇云南,为什么非要效法他们呢?王不可上疏!”
吴三桂一听此言,大伤他的尊严和自信心,很恼怒,觉得自己功勋卓著,又手握重兵,圣祖这个还不到二十岁的毛头小子不敢把事做绝。他气冲冲地说:“我马上就上疏,皇上一定不敢调我。我上疏,是消除朝廷对我的怀疑。”
康熙十二年年七月,吴三桂给圣祖上了一道自请撤藩的奏疏:
臣驻镇滇省,臣下官兵家口从汉中迁移到滇已九载,而臣在疆已十六年,念臣世受天恩,捐糜难报,原只想尽力守疆,不敢贸然求撤!今闻平南王尚可喜有陈情之疏,已蒙恩鉴,准撤全藩。臣仰赖鸿慈,冒犯天闻,请撤安插。
比吴三桂的奏疏稍晚几天,靖南王耿精忠也给朝廷上了一份撤藩的奏疏:
臣袭爵两载,心恋帝阙(他曾入侍北京多年,故有此说)只因海疆不定,不敢马上罢兵隐退。今见平南王尚可喜乞归一疏,已奉谕旨。伏念臣部下官兵,南征二十余年,仰恳皇仁,撤回安插。
尚、吴、耿先后自请撤藩,是圣祖求之不得之事,所以,当廷臣送上耿精忠的奏疏时,他毫不迟疑地做了批示:
王自祖父以来,世代忠荩,勠力行间,功绩卓著,及王封镇守,劳著疆。览奏,请撤安插,恭谨可嘉。今福建已定,王下官兵家口作何搬移安插,着议政王大臣等,会同户、兵二部,确议具奏。
很快,大臣们就耿精忠搬迁的问题达成一致意见:既然靖南王自请撤离福建,应将他本人并下属十五佐领官兵均行迁移。圣祖同意。
楼主 攀登者ABC2019  发布于 2021-03-08 08:05:36 +0800 CST  
但是,在讨论吴三桂撤藩时,却出现了两种根本不同的意见:户部尚书米思翰、刑部尚书莫洛等少数人主撤,兵部尚书明珠赞成。但多数廷臣持相反意见,其中以大学士图海、索额图等,主张最力。他们表面上的理由是,吴三桂镇守云南以来,地方安定,没有乱像,如果贸然将他们迁移,恐怕会影响地方安定。其实,他们还有一层不能明面上说的隐忧:吴三桂专制滇中十几年,位尊权重,如果处理不当,后果不堪设想。况且吴三桂年岁已大,为谨慎计,不如等他去世以后,再行撤藩。
圣祖为慎重起见,又指令议政王大臣会同户、兵两部及九卿科道诸臣再进行议论,希望取得一致意见再上奏。会议结果,还是两种意见对立,未能取得一致看法,只好上奏圣祖,请他裁决。
在这种情况下,圣祖认为,若不及早撤吴藩,势必养痈成患。撤藩已关乎国家生存根本,不能再无限期拖延下去。因此,他没有丝毫犹豫,正式做出了撤吴藩的决定。圣祖略显激动地对阁臣们说:“朕自亲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挂念,并将之书而悬之于宫中柱上。”又补充说:“朕自少时,就已知三藩势焰日炽,不可不撤!”
然后,圣祖对吴三桂的奏疏作了批复:
王自归诚以来,克殚忠荩,勠力行间,功绩卓著,镇守疆,宣劳岁久。览奏,请撤安插,恭谨可嘉。今云南已定,王下官兵家口,作何搬迁安插,着议政王大臣等,会同户、兵二部,确议具奏。
吴三桂估计朝廷应该会挽留他,同尚、耿两藩有所区别。这个估计大致没错,因为事实正如吴三桂所预料的那样,多数廷臣是不同意撤吴藩的,他们的意见应该能够影响圣祖。但是,他却低估了圣祖判断问题的能力,圣祖虽然年轻,却有着果敢的独断性格。
楼主 攀登者ABC2019  发布于 2021-03-08 10:18:43 +0800 CST  
@永葆好青春 2021-03-07 14:13:26
如果吴三桂反叛成功,那他不就是第二个朱元璋吗?
-----------------------------
@攀登者ABC2019 2021-03-07 22:59:59
吴三桂出身于富贵,朱元璋出身于贫穷。
-----------------------------
窃以为,要想谋王霸之业,恐怕要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三项条件。天时,大多数指朝代末年,即乱世出英雄之意。地利,根据北上南下的习惯,最好在北方起兵,成功希望大,如你说的李渊。人和,指起兵者推行的政策是否得民心。
楼主 攀登者ABC2019  发布于 2021-03-08 11:43:52 +0800 CST  
@永葆好青春 2021-03-07 14:13:26
如果吴三桂反叛成功,那他不就是第二个朱元璋吗?
-----------------------------
@攀登者ABC2019 2021-03-07 22:59:59
吴三桂出身于富贵,朱元璋出身于贫穷。
-----------------------------
窃以为,要想谋王霸之业,恐怕要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三项条件。天时,大多数指朝代末年,即乱世出英雄之意。地利,根据北上南下的习惯,最好在北方起兵,成功希望大,如你说的李渊。人和,指起兵者推行的政策是否得民心。
楼主 攀登者ABC2019  发布于 2021-03-08 11:44:12 +0800 CST  
@李破虏 2021-03-08 11:38:31
玄烨并没有经过细致推演计算,仅仅是意气用事。。
吴三桂掌控的资源,拥有的军事实力,实际上要稍稍强过清廷。
要是吴三桂再年轻十岁,天下归属真未可知。
要是,玄烨再等十年,可免兵燹之祸
-----------------------------
想选择一个恰当的撤藩时机,其实并不容易。后来的情况证明,如果不是因为心里压力过大,心情过于焦虑,吴三桂应该能活到七十岁以上,到那时,他的次孙吴世璠也差不多二十岁了,事实证明,吴世璠还是有点能耐的,尽管他十六七岁就自杀了。
楼主 攀登者ABC2019  发布于 2021-03-08 12:52:22 +0800 CST  
吴三桂自上了陈请撤藩的奏疏,内心一直不能安稳。这段时间,他除了上校场整军演武,其余时候只呆在王府与众多姬妾追欢逐乐,再也没心情关心其他事。
吴三桂虽已年过六旬,纵欲享受却更倍于前。除了原配张氏被立为王妃,陈圆圆因年老色衰主动退居幕后,吴三桂的后宫之选几近千人。有很多都是特派专人前往出美女的苏杭地区选购的花季秀女。
一曲歌舞结束,吴三桂命人取钱给赏,将珠玉金帛堆满堂前,宫人美女们嬉嬉笑笑,都上前争抢。吴三桂则哈哈大笑以此为乐。
圣祖批准撤藩的谕令,传到云南,吴三桂顿时愕然,不知所措。期待朝廷命他世守云南的希望,转瞬间化为泡影,心里产生巨大的失落感。当然,如果他乐意隐退,他就会接受和执行圣祖的撤藩决定,这一切烦恼自然都不会产生。然而,强烈的权势欲驱使他无法安静下来,他不甘心失去已得到的东西。
毕竟已经六十多岁了,吴三桂不再有当年“冲冠一怒为红颜”的锐气。他虽然很痛苦,心怀不满,但自感年迈,暂时还没有想到要起兵抗拒。但他周围的一群核心人物,无论如何也不甘心俯首听命。
撤藩令一传到云南,马上掀起了巨大震荡,吴三桂的大部分属下,起初的反应是震惊,继而愤愤不平,不禁同声愤慨:“王功高,今又夺滇!”他们跟随吴三桂多年,早把自己的命运同吴三桂的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楼主 攀登者ABC2019  发布于 2021-03-08 14:46:10 +0800 CST  
这批人,都希图借助吴三桂的权势飞黄腾达。吴三桂也凭借自己的地位和权利给予他们特殊的利益,他们个个华屋美食,享受着种种特权。如果撤藩,回到关外,不过经营田庄罢了,他们中很多人的仕途即告终止。因此,他们都与吴三桂有着不一般的利害关系,构成了以吴三桂为核心的政治军事集团。其主要成员有:
吴国贵,五十多岁,吴三桂的心腹大将,早在关外就已跟随吴三桂,勇猛敢战。
马宝,字城璧,近五十岁,原李自成旧部、南明降将,狡黠善战,以勇著称。
吴应麒,四十多岁,吴三桂的侄儿,骁勇善战,官至都统,吴三桂的得力战将。
方光琛,字献廷,五十多岁,原明礼部尚书方一藻之子,老谋深算。
刘茂遐,字玄初,五十多岁,善谋划,有见识,是吴三桂的重要谋士。
吴三桂的四个女婿:胡国柱、郭壮图、夏国相、卫朴。从四十多岁至三十多岁,或文或武,都颇具才干。
除上述提到的一些人,还有吴三桂的大批藩属子弟,都在吴氏集团中占有一定地位。
当云南正为撤藩的事惊惶不安时,北京城中,清政权也在为尽快撤藩忙碌着。
圣祖选派礼部侍郎折尔肯、翰林院学士傅达礼为钦差,专程前往云南;派户部尚书梁清标往广东;吏部右侍郎陈一炳往福建,经办各藩撤兵启程事宜。
圣祖特别重视吴藩,为此又亲笔写给吴三桂一道手诏,极力安抚他:
自古帝王平定天下,依赖师武臣力,及海宇宁谧,必振旅班师,休息士卒,使封疆重臣,优游颐养,宠固海山,甚盛典也。王夙笃忠贞,宣劳勠力,镇守疆,释朕南顾之忧,其功茂焉。但念王年岁已高,久驻遐荒,眷怀良切。近以地方平定,故允王所请,搬移安插。兹特遣礼部侍郎折尔肯、翰林院学士傅达礼前往宣谕朕意,王率所属官兵趣装北来,慰朕眷注,庶几旦夕觏见,君臣谐乐,永保无疆之休。王到日,即有宁宇,无以为念。钦哉!
朝廷的撤藩特使折尔肯、傅达礼一行还没动身赴云南,圣祖紧急指令户部侍郎达都前往盛京(沈阳),会同盛京户部侍郎、奉天府尹,查看划拨给吴三桂的土地、住宅是否合适。圣祖指示,凡是贫民劳苦开荒的土地和他们的房屋,不得察看和占用。再有当地驻守官兵分内的土地与房屋,也不许察看。除此以外,有田地、皇庄、马场、王与大臣、侍卫等人的庄田房屋,以及空闲之地,务要尽行察看。
总计三藩撤离人口不下六七万,所需土地和住房的数量是相当庞大的,把他们都迁到辽东、如何安排好,也不是件容易事。圣祖还是想尽力把他们都安置好,使之各得其所,安居乐业。
派出折尔肯、傅达礼一行前往云南后,圣祖再派户兵两部官员前往贵州,负责办理吴藩搬迁时所需要的夫役、船只、马匹、粮草。圣祖告诫他们,不得骚扰地方驿站百姓,要慎重从事,不可迟误。另外,圣祖特批三藩官兵启程前,每人预发六个月俸饷,以示关怀。
圣祖对三藩同撤问题,做了方方面面的指示,考虑的颇为周密,措施也无不当。各部衙门和有关官员都奉明旨积极招办。可是,圣祖和廷臣们却没料到,吴三桂和他的谋士们正在云南秘密商讨,是否应起兵抗拒撤藩。
楼主 攀登者ABC2019  发布于 2021-03-08 16:46:18 +0800 CST  
@rainbow0280 2021-03-08 13:00:09
吴三桂其实经济资源不太行,否则真是胜负难料
-----------------------------
长江以北的华北平原、黄淮平原等人口密集地区,基本没有人起兵响应吴三桂,也没有老百姓造反……说明清朝还有一定凝聚力。
楼主 攀登者ABC2019  发布于 2021-03-08 18:50:30 +0800 CST  
吴三桂的侄、婿纷纷向他进言:“王威望,兵势举世第一,戎衣一举,天下震动!只要把世子(吴应熊)世孙(无世霖)想法从北京弄回来,可与清朝划地讲和。此即汉高祖对付项羽的分羹之计。”“如果就迁于辽东,他日吹毛求疵,我们只能引颈受戮。不如举兵,父子可保全!”
吴三桂闻听此言,心中犹豫不决。他反复权衡利弊,想不出万全之策。如果搬到辽东,失去兵权,凭他以前在云南拥兵自重,暗中对抗朝廷的所作所为,有朝一日,朝廷很容易找到借口把他斩草除根,那时手无缚鸡之力,岂不是白白送死!一想到这里,不由得全身不寒而栗!此外,他的独子吴应熊和几个孙子尚在北京,掌握在朝廷手中。他若起兵,他们将有杀身之祸,吴氏岂不是断了根!吴三桂的夫人张氏为此劝他不要谋反。吴三桂不由得老泪纵横,向大女婿胡国柱哭诉说:“只恨应熊还在北京,怎么办?”
胡国柱建议,秘派人至京,把长子和长孙一并搬取来云南。吴三桂说:“既如此,等他们回到云南后,再议。”
吴三桂派心腹李恕赴京召还吴应熊。
吴应熊的想法正好与父亲相反,他想守臣节,保禄位,过安稳日子,反对父亲起兵。平时,他曾不止一次规劝父亲谨守臣节,不可妄为,以免引起朝廷疑忌。现在,吴应熊知道父亲下决心准备用武力对抗撤藩,他已无法阻止。对于自己是否去云南,他徘徊不定,只能暗暗哭泣。李恕见吴应熊无意南下,时间紧迫,不允许久等下去,便秘带了吴应熊的庶子吴世璠匆匆奔回云南。
楼主 攀登者ABC2019  发布于 2021-03-08 21:22:39 +0800 CST  
吴世璠安然回到云南,吴三桂稍得安慰,开始考虑起兵。他估量了全国的形势,对比了双方的力量,认为自己的军事才能天下无二。他所据有的云南,地险财富,他的亲军和各镇将卒都是百战之锐。在外省还有他培植的党羽。如果起兵,他们一定会响应。自清开国以来,朝中宿将多半去世,还健在的为数很少,几乎没有一个能和他相匹敌。况且,圣祖还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少年,不足担当大事。客观条件对他有利,他自感胜算较大。
但是,话又说回来,起兵造反毕竟是一件触天的大事,决不能等闲视之,万一失败,自己与家人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一想到此,他又有点犹豫。
胡国柱见他脸色严肃,知他还有点顾虑,建议他再听取一下方光琛的意见。
方光琛,字献廷,比吴三桂小几岁,是明朝礼部尚书方一藻之子。在其父经略辽东期间,与吴三桂相识。方光琛能诗善文,常以管仲、诸葛亮自比。清入关后,方光琛作为江南歙县的廪生,曾参加科举考试,但因“奏销案”被罢黜。方光琛受此打击,对当朝产生怨恨,遂亡命至滇,成了吴三桂的幕僚,参赞机务。吴三桂待方光琛甚厚,每有余暇,两人常评论世务,很是融洽。
吴三桂平时最看重胡国柱与方光琛,凡遇大事,总先找他两人商量。
吴三桂第一次找方光琛时,没有明说起兵造反,第二次谈话,才说出本意,但方光琛不置一词,不透露自己的看法。第三次,天刚亮,吴三桂又登门问计。方光琛见吴三桂反意已决,这才慷慨陈词:
“满清入关近三十年,虽天下略定,但人心并未归附。各地反清复明之士暗蓄异志,枕戈待时。清廷对各省旧朝降将也多防范、限制,彼此猜忌。王若兵出云贵,则湖广、两粤、四川、福建等省,可传檄而定。其余战胜攻取,易如反掌!”
然后,方光琛又申明若不起兵,可能面临的后果:“王想遵旨撤藩,欲不失富家翁呼?则一居笼中,烹饪由人矣!”
吴三桂细听他对形势的分析,觉得很有道理,顿时兴奋异常,欢欣鼓舞。遂将他安排在自己跟前,随时谋划大计。吴三桂终于拿定主意,决心起兵。
楼主 攀登者ABC2019  发布于 2021-03-09 08:14:49 +0800 CST  
九月上旬,折尔肯、傅达礼一行抵达昆明东面的归化寺。附近庄民受了吴三桂指使,向他俩请命,要求把吴三桂留在云南。折尔肯大怒:“吴王自请移家,你们谁敢说保留!”
他命管事的地方官逮捕为首的人。吴三桂恐藩下将士思想准备不足,不敢仓促行事,不得不容忍钦差大臣发号施令。他明面上恭敬地拜受朝廷的撤藩诏令,暗中加紧策划。
吴三桂跟亲近心腹曾设计两种起兵方案:一是在云南就地起事。一是在搬迁途中,至中原,据腹心,长驱北向,可以逞志。前一方案,以云南为根本,可进,可守,不足的是,从云南往北攻,至北京,尚待时日。后一个方案,行至中原,发动突然袭击,一举可至北京,较容易成功。但将云南交出,失去根本,倘事有不测,进退失据,将陷入危险境地。还有,家属随带,途中不易安置,容易成为很大的负担。比较之下,以前一方案较为稳妥。
大计已定,吴三桂的主要心腹将领已得到等待起兵的命令,这时,他还要激励其他下属将士与他同叛。
一天,吴三桂设大宴,大会诸将。酒过三旬,吴三桂起身讲话,先叹了一口气,说:“老夫与诸君共事多年,今四海升平,我辈已无所用了。我们将远行,不知圣意如何打算。今天与各位尽欢,叙故旧之情,不知异日还能否再相见?”
说到这里,吴三桂说不下去了,却引动诸将的感情突变,都忍不住哭了起来。顷刻宴会上弥漫着一种悲凉的气氛。吴三桂对外骄横,但是对自己的部下却很谦和,平常如非盛怒,从不疾言厉色。因此,吴三桂的话,引起了诸将共鸣,他们感到自己的命运同吴三桂已紧紧联系在一起了,都表示一切惟命是从。
楼主 攀登者ABC2019  发布于 2021-03-09 13:36:05 +0800 CST  
折尔肯、傅达礼几次与吴三桂商量全藩启程日期,吴三桂找各种借口有意拖延。十一月四日,他为了拖延时间抓紧准备起兵,使朝廷放松对他的戒备,故意给朝廷写了一份很恭顺的奏疏:
臣部下官兵家口,三十年来,蒙恩豢养,生齿日众,恳将赐拨安插地方,较世祖章皇帝时,所拨关外至锦州一带区处更加曾廓。庶臣部下官兵均沾浩荡之恩矣。
圣祖为了撤藩顺利,对他提出增拨土地,马上批示满足其要求。
吴三桂给圣祖上奏疏后,假意向折尔肯、傅达礼表示,预定十一月二十四日全藩启程北迁。云南知府高显辰马上去曲靖府北面的交水,为夫役马匹预备途中粮草。随后,吴三桂暗派骑兵追到交水,将高显辰逮捕。然后又密令云贵各要塞的心腹守将,严守关口,封锁内外消息,不管什么人,只许进,不许出。同时,吴三桂召集谋士,秘议起兵之名。
刘玄初首先表示看法,说:“明亡未久,人心思旧,宜立明朝后人,奉以东征。老臣宿将无不愿为前驱。”
但是,方光琛却持不同看法,他认为:“当年为击闯贼出关乞师,是自己力量不足,这可以解释清楚。但是当永历窜逃到缅甸,必欲擒获而杀死,这就无法向天下人解释。现在,以王的兵力,恢复明朝甚易,但不知成功后,果能立明的后人吗?时势所迫,不能始终守臣节。蓖子坡(杀永历)之事,做一次犹可,能再做第二次吗?”
吴三桂一听,不禁胆寒,十一年前的那一幕杀戮场面,又清晰地映现在眼前。
楼主 攀登者ABC2019  发布于 2021-03-09 16:49:44 +0800 CST  
@qweqwr 2021-03-09 20:23:22
撤藩其实是一着不折不扣的臭棋。只是满清鸿运当头,康熙才侥幸获胜。
完全可以等吴三桂等骄兵悍将自然死去(吴三桂已确实年老)朝廷再徐徐图之即可,吴应熊长期在朝,身为长子,法理袭爵,他受朝廷厚恩,应该不想反叛。他也没他老子的威望,等到他袭位好处理多了。康熙却是急不可耐,弄得海内又是刀兵四起,百姓生灵涂炭。
-----------------------------
选择一个恰当的撤藩时机其实并不容易,吴三桂长寿,有很多孙子,他一定会挑一个加以培养,比如次孙吴世璠……况且,多年以后,又冒出来准噶尔、沙俄等新问题。
楼主 攀登者ABC2019  发布于 2021-03-09 22:53:17 +0800 CST  

楼主:攀登者ABC2019

字数:147574

发表时间:2021-03-07 18:35:56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4-05 09:06:50 +0800 CST

评论数:160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