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八九十年代中专生学霸群体与重点高中生、985重点大学生之间的关系

关于八九十年代中专生学霸群体与重点高中生、985重点大学生之间的比较关系,疑问与答案厘清汇总

《先来看看八九十年代的中专生水平》
八十年代中专生的水平,可见一斑。



剑桥大学博士,北京大学某学院院长、教授,首届“国家优自奖”获得者自述: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恢复重点中学,以优异成绩考上了重点中学。1981年,国家开始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中专生,年过六旬的父母让报考了中专,于是上了一所师范学校。上中师,国家给生活费,毕业后有“商品粮”户口,也的确是很多农村孩子的首选,所以那时上中师的都是出类拔萃的尖子生。1984年,19岁成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1985年,国家开始实施自学考试,第二年便加入了“自考”大军,两年后获得专科文凭。1990年有幸考取北外“进修”本科,两年后考入北大英语系读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在5年后获剑桥大学全额奖学金出国留学。


《1986年至1996年左右,中考录取优先顺序批次》

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很多事情是现在的九零后不可思议的。比如中考后:

1、分数最拔尖的,第一选择上中央部属四年制中专(后面细说这部分最顶尖的尖子生)、省属四年制中专。(据说八十年代还有五年制中专,没错,五年读完还是中专)。不过很多考生及家长并不知道有这一类遥远甚至几乎就没听过的中专,而仅知道以下第2项中的县市级别类中专。(为何在这里说从1986年起,而不是1981年?请继续往下看)

2、第二选择是副省级城市所属(“所属”并不是“学校所在地”的意思哦)的中专、地级市(地区、自治州)和县市所属的常见的农林、师范、卫生等中专(四年制也有,多为三年制);(上不了前述中专又是高分生的上)一些地市知名重点高中、各县市重点高中。

看得出,近十几年网上参与争论的,少数是省属中专,但较多是县市属中专(因每个县市都得有师范和卫生学校),但即使这类中专,也比当地的重点高中分数线高。近年来,一些媒体所关注到的八九十年代中专,其实就是县市级别的师范为主的中专,原因很简单:比其他中专更常见,每个县市都会有,聊这个话题来一般人多少会知道点。

3、考不上重点高中的只能上三年后与大中专院校几乎无缘的普通高中(因为1999年大学扩招前招生少,尤其是直到九十年代初,普通高中的学生学习能力绝大多数上不了大中专院校,高考前还有省内预考,让他们绝大多数连参加高考的机会都没有)。

有些朋友记得当年有高三生复读现象,是的,但与这类普通高中没多大关系,复读仅仅存在于前述的“重点高中”,这部分学生学习能力强,偶然有发挥好或发挥不好,复读才是有意义的,也许明年考的更好,但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复读意义不大。就跟在初一、初二、初三,每年都分一次快慢班,能学习的在初三进特快班,慢班的学生根本就不用想在中考能上中专和重点高中一样,若不是进了重点高中的,基本不用想三年后能考上大中专院校,所以就没听说过初三或普通高三学生还要去参加复读。重点高中是奔高考而去的,高考是唯一的、不再有退路和其他选择,于是这部分学生中的少数存在着复读,但学习能力如何,大多也不是靠复读来改变的。

4、第四其实不是选择:技校、职校之类。

分数差距最大的是第1选择与第2选择之间,高出大几十分,而不是几分、十几分。第2选择与第3选择之间的差距,哪怕一分甚至半分也决定着命运截然不同。举个例子:两百人的初三年级,考上重点高中的仅九人,其中仅一人能有幸上中专,本文所述的问题,仅在这九人中展开。不参与此话题的另191人呢?与1999年开始大学扩招后的现在完全是两码事,那时上非重点的高中,三年后你与任何大中专院校几乎是无缘的!换做今日,九零后是无法理解的。现在成绩差的可以上高职,但那时没有高职,成绩差就是大多不再读书或城镇里的一部分的上职校、技校(技术工人学校)。


《此中专,非彼中专》

中等专业学校简称中专,其招生列入国家统招计划,毕业由省人事厅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开具的就业报到证(以前称派遣证),有整套人事干部档案手续,每年为社会提供大量中等专门人才和中等管理人才。
学生在校主要学习中等专业知识,同时也进行文化课的学习。通常是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结束后进行,与对应专业的高等学校(高等专科和本科)专业知识是承接、递进关系。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初中国百废待兴、人才急缺时培养了大批拥有专业技能的“栋梁之才”。当时,中专选拔严格,通过者也大多智力拔群,学业优异,“考不上中专的,才去上高中”,是当时的普遍认知。

1981年以前,中专只招高考生。到了1981年以后,地区和县一级的财政、师范和卫校才招收中考生,但是数量极少,每个县仅招生100人左右。到了1986年,省部属的中专院校开设招收中考生,这使得中专报考难度更大,中专录取分数“远远“高出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

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这批天资聪颖的十五六岁少年,初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被选拔进入师范、卫生、农林、银行、财税、铁路、邮电、石油、外贸、警察等中等专业学校,姿态风光,受尽了周围同学和家长的羡慕。包学费、包分配,上学时还有粮油供应和货币补助,在中专录取率低至不足10%的背景下,等待他们的是毕业后的“铁饭碗”和干部身份。

不少中专生在中考时成绩优异,得益于在初中阶段打下的良好基础。他们将这种早已养成的学习习惯带入中专,自然而然地在学业上表现勤奋。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专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大学扩招,中专开始受到巨大影响。毕业生不再享有“包分配”、“铁饭碗”的待遇,使其地位从原来的重点高中之上沦落于普通高中之下,变成了学生考不上高中的“选择”。对于不熟悉中国教育制度变迁的很多人而言,“差生去的地方”成为了中专的标签。

1986年到1996年左右,中专的录取分数线一般高于重点高中,凡是考上中专的多为中考佼佼者。学生可迁转户口。普通中专是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的简称,是我国专业教育的一部分。1999年大学扩招前后,中央部属省属中专大多升级为学院或并入大学。

普通中专学校有学校代码,普通中专招生计划由国家计委下达,列入国家统招计划,学历在全国范围内承认。1986年到1996年左右,中专的录取分数线一般高于重点高中,凡是考上中专的多为中考佼佼者。 学生可迁转户口。普通中专是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的简称,是我国专业教育的一部分。1999年大学扩招前后,中央部属省属中专大多升级为学院或并入大学。

职业中专是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简称,和职业高中、职业中学的招生都是由当地(市或县)教育局或主办学校列计划。职业中专侧重职业教育,职业中专毕业生发放由当地(市或县)教育局或主办学校验印的毕业证。2000年大学扩招后,中专称谓一般是指职业中专。1999年大学扩招、大中央部属省属中专大多升级为学院或并入大学后,一些省份将地方县市属职业中学改制为新的中专学校,2003年起毕业生数量猛增,大中专教育大众化。 此后,中专称谓一般是指职业中专。

《为何优先选择中专?》

1、以前城乡二元结构差别“非常”大,省会城市家庭有国企或公家单位的领导家庭有好的前途机会的,的确这一小部分中考生若有少数成绩极棒的没必要上中专,但万事不是绝对,也有很多省会城市的有国家单位的领导家里的尖子生上也选中专。所以,在省会城市,那时也偶见成绩不是一流但也还不错的中考生上了中专,如果有人说见到不是成绩最顶尖的上中专啊,这不是什么反对声音,很正常!但此现象少到可忽略几乎不计了,因为即使在省会城市,普通老百姓仍是人口的绝大多数。

2、对于中小城镇的中考生来说,中专解决就业问题,这个就业指的是国家干部身份、“正式编制”的工作。中专的这个待遇,是不小的诱惑,但凡能上,就绝对不会费劲再上高中,原因请继续看后面。

3、 对农村来说,中专是跳出农门,是光耀祖宗八辈的重大意义,尤其是2006年取消农业税以前,农民就是一个难以翻身的受苦阶层,在家是面朝黄土的农民,九十年代赋税公粮重的几乎够抄家了;外出打工身份是农民工、暂住人员,工作和待遇仍是最底层,他们的苦难不必在这里展开。对他们来说,选择上中专是最快最现实的“农转非”变身城里人且成为干部的途径!


《中专毕业生待遇》

中专的毕业生,那时不仅是有一份工作(尤其是九十年代全国的国企关停并转的下岗潮下,中专毕业就业照样妥妥的!当然也有少数会遇到分配到单位就倒闭,但大多数是有了一份“正式”工作),而是国家编制内的正式身份,干部!转正定级(定干)后,副科、正科、副处。。。是可逐级提拔的!

八十年代,中专毕业几年后,是可以直接考研的,这里说的不是直接“读研”,而是有能力去参与竞争,去参加“考试”,那时的中专生水平可见一斑,所以存在着经历过那个年代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的简历里学历写的学校,实际是中专。

网上所说的“大专毕业生就业不如中专生”,是的,高考选优,得到本科生;中考选优,得到中专生。而大专生的确是虽然有机会参选了,但不是最优的。八九十年代,就业单位大多是不如中专!


《中专学校的教材》

直到九十年代中期,教材(以笔者是中央部属四年制中专为例,其他中专暂并不清楚,因网上聊到教材的机会和信息来源极少)大多封面上端明确的写着“普通高等学校”!九十年代中期在四年级时接到部里或省里的通知临时补了一门课程“职业道德”,这是没有写“普通高等学校”的。

“大中专院校”这个名字多少能反映他们的关系,在改革开放之前,从政策和实践上,大学和中专,差别极小,都是精英教育。但八十年代开始学欧美提倡职业教育,在少数政策文件可看出打算把中专算到职业教育,但实践上并没这么快,大中专作为精英教育,差不多持续到九十年代中期,直到1999年大学扩招前后,真正的中专大多改成学院和大学,而八九十年代的差生上的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又改名中专。

就是说,1999年后的所谓“中专”、和八九十年代及更早的的职校技校一样,课程主要是职业教育,注重技能、动手能力,而九十年代中期及以前的中专,教材跟八九十年代的大学、1999年后的重点本科高校(985、211高校)重理论研究一样,注重学术性,是专业教育。简单的说,你让八九十年代及更早的中专生动手做啥技能,这是难为他们!


《中专学校的师资不比当时一些学院差》

在历史上,有不少学校在国家各个时期不同的政策潮流下,中专改学院,学院改大学,大学变学院,学院改中专,建校历史较久的学校相当多的都曾有过改来改去的经历。

八九十年代及之前,很多历史悠久的中专、重点中专、示范中专的师资力量很不一般,比如是有不少教授的,所以在1999年左右大学扩招时,有些学院为了升级为大学,教授不足,据说闹出这样的笑话:一些学院通过合并比他更知名、更有实力的中专,获取中专学校的教授、师资,达到升级大学标准。


《中专的生源质量优秀》

在1982年前,中专的确是高考的末端,处于本科、专科录取顺序之后,但因为大中专院校招生数量都很小(高等教育录取率在15%以下标准是精英教育,那时高考录取率“远远”低于此标准),而且,即使上了高中也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参加高考,各省省内先组织一次预考,学习可以的一部分高中生才有资格参加高考。所以,即使在1982年前,高考录取的中专生,也比现在的二三本(或绝对的说“三本”)的学习功底强!

1982年起,尤其是1986年至1996年,这才是一个神奇的招生时代,很多县市的中专如师范、卫生、农林等从1982年招收中考生(为啥?那时百废待兴,真缺人才啊,中专毕业生已用事实证明了的确很能发挥人才作用),回顾前面说的《为何优先选择中专?》,就很容易理解为何中考尖子生会优先选择中专了。也许这些人选择高中上一本或985、双一流,也许是二本,但范围差不了多远。

神奇的十年里还有更神奇的一批人,中专还分为市县属中专、省级属中专、中央部属中专,所以在尖子生群体里,还再分三个批次。

很多说专业如师范、卫生、农林、财税,一听专业名称就知道是地方中专,一个市县一年招一百人左右,已经觉得很少、入学很不容易。

那么有一个很少人提起的最神奇的群体,中央部属中专,自1986年起招收中考生,名称如:铁道、民航、石油等(一看名字就知道国家央企!国企中的尖子),一个地级市(自治州、地区)才一两个招生指标(放到今日是什么样的大学的录取率呢?)。所以对省属中专生来说,入学三年后比他学习成绩略差或差不多的,大多考上了985高校或重本,但尤其是中央部属中专来说,双一流“丝毫”不在话下!三年后和他学力相当的同学们上的大学多是国家名校,就是如今的双一流!


《为啥不选择高中?在当时还有其他制度和环境原因》

第一个,学费原因,以前没学生贷款制度,国家补助、助学金是有,从毛 时代到八十年代中,还是很管用,但八十年代末物价涨的快,那点补贴的发挥的作用不大,存在着已很常见的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而没法去报到的现象,所以不如早上在当时看来“毕业后结果都一样的”的、还能早挣工资、早算“工龄”的中专!

所以第二个原因就是“工龄”制度,其实也是尖子生们更青睐中专的原因之一。每多一年工龄,每个月工资都是多一些的,跟工资晋级也会挂钩。退休的待遇也不一样!这都是很现实的原因啊!


《中专的结束、中专时代的结束及“中专”污名化》

先借用其他网友的一句话“1997年就没有中专了”。(补充一下,1997年后面加“左右以后”更准确)

1999年左右(大学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所谓的中专,其实本质上只是职校,因为真正的中专这时候绝大多数已升级为学院或并入大学。

而职校和技校呢?在八九十年代的录取分数线本来就在普通高中之下,成绩不行的才去上,一直没变!现在变的是什么呢?历来是差生上的职校、技校生,也爱自称中专(实际上,为了鼓励职业教育,只是让职校技校毕业生“参考”中专待遇,让高职高技"参考"大专待遇,严格究其本质来说,中职中技并不是中专,高职高技并不是大专。打个比方:就是职工、技工工人与干部的差别、平民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区别);职校技校名字“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似的被地方政府发文改称中专。其实跟当年的中专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办学性质、生源质量、学习氛围、教学学制、办学单位、主管部门、学习内容、课程性质、毕业分配等,统统截然不同!


《需要厘清的问题》

问:“八九十年代大学生不如中专生?”

答:不能绝对的这么说。准确的说,经过高考录取的中专生,学习功底肯定比不上当时的本科生和大专生;1982年到1996年左右,经过中考录取的中专生,学习功底肯定至少比大专生强,大多数相当于重点大学的本科生,这部分中专生的学习功底要比非重点大学的本科生要强。

问:“大学生不如中专生?”(没重复,跟上一问的意义不同的)

答:借用其他网友的答复:“你这个标题有问题,是现在的大学生不如八九十年代的中专生。”(补充一下,更准确的说:当今的双一流、985、211大学生还是与当年的经中考录取的中专生、经高考录取的本科生在学习功底上相当的,不能笼统的被带进来说不如八九十年代中专生)

问:“八九十年代的中专生真的比当时的重点高中的学生优秀吗?”

答:基本上对,但不能绝对的说。在1982年到1996年左右,中专录取分数线比重点高中高出很多,能上中专的,肯定比大多数重点高中学生优秀,但是:重点高中里仍有高分生也是很优秀的,因为中专招生指标实在很少,很多高分生上不成中专,用当时的话说:“哎,走不成,上高中算了”。

问:八九十年代的每一位中专生都是那么优秀吗?

答:1982年前即使经高考在本科、大专后再录取的中专生,因为那时是精英教育,参加高考的机会都是现经过省内预考筛选才能得来,所以这部分的中专生一样很优秀。1982年起,尤其是1986年中央部属中专开始录取中考生时起,到1996年大中专毕业分配制度转轨市场化自谋职业,大致在这时期,中专生的学习功底是极强的,是最优秀的。

但九十年代中期有出现一种并逐年增多的现象,中专所属部委及下属厅局处科的干部子女,分数不高也统招进了中专,也有分数要求不高的学生进了中专学校内设的大专班、技工班(这部分不属中专生了)。当然分数不能代表一切,分数不高也许不是学习能力不行,而是更好的家庭条件提供了前途保障所致。那时中专极强的吸引力也开始招收统招但非国家任务的自费生,这些有多数是学习成绩一般的,但也有因没得到指标仍要选中专的高分生。

问:1999年后本质变成职校的中专分数线很低,甚至想上就能上,还是优秀生吗?

答:在大多数情况下,分数是能反映人的智商和学习能力的,但更多是环境和学习条件所致。在美国有这样例子,人们和教育部门公认的"垃圾学校"的美国南加州Garfield高中(加菲尔德高中),从来没考上过常春藤甚至普通大学的,因一位名为“Jaime Escalante杰米·爱克兰特”教师的执著、对学生的耐心,改变了学生的信念、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把400个流氓送进哈佛、耶鲁、斯坦福、麻省理工等世界名校。Escalante自己也成了美国的风云人物,多次受到总统的接见。在美国,他成了拳王阿里一样的英雄人物。

另外,中国的高考工厂现象恰好说明了:不能绝对的说每一个人都适用“分数是能反映人的智商和学习能力的”,考试分数高,大多需要外因直接激励、引导、带动,或外因转化为内因后的努力、实践。

楼主 junke1978  发布于 2019-06-26 10:50:14 +0800 CST  
@静止的云 2019-06-26 13:40:32
我是1995年初中毕业上的部属四年制中专,中考成绩在班里排10~15名。
-----------------------------

谢谢回复,欢迎继续关注,您说的“公费中专(含中师、幼师)分数线和重点高中一样。”这两类中专明显是县市地方中专,近年新闻报道已聚焦此类中专毕业生,曾经的学霸群体,因为是比较常见且毕业生数量较多的一类中专,八十年代对县市镇村的考生群体来说最最吃香,竞争相当激烈。
1995年起就有内部传言说中专不包分配,1996年公开出政策不包分配,请问您当地1995年报考省属和部属四年制中专的公费分数线分别是?
楼主 junke1978  发布于 2019-06-26 19:04:43 +0800 CST  
@注册账户好烦 2019-06-27 10:12:02
那时候的中专生是真正的学霸,中考高分大部分走中专去了
-----------------------------

那时候中专是真正的学霸。不过,中考高分大部分还是在重点高中,因为中专招生指标很少,尤其是一所省属部属中专在一个地级市、自治州、地区才只有一两个指标,而重点高中在入学人数上没有这么严格的限制。
楼主 junke1978  发布于 2019-06-28 22:46:16 +0800 CST  
@图里尼 2019-06-29 16:35:26
我是95年上的地级市中专,感觉比重点高中稍微差一点儿,但肯定比普通高中牛多了。之前有好些成绩一般的初中同学上了普通高中,然后也考上了专科,至少名义上也是大学生,比咱中专听起来有面子多了。
-----------------------------

1996年后差不多都是你说的这个情况了,地级市和县级市中专跟重点高中比已优势不多,而且普通高中生也慢慢的可以上大专,三年后就是1998年,复读高三就刚好赶上大学开始开闸放水扩招的1999年。
楼主 junke1978  发布于 2019-07-06 00:26:59 +0800 CST  
(收集了很多网友提供的亲身经历信息资料,现形成2019年7月31日修订版)

关于八九十年代中专生学霸群体与重点高中生、985重点大学生之间的比较关系,疑问与答案厘清汇总

《先来看看八九十年代的中专生水平》


大家看一下,八十年代中专的水平,可见一斑。剑桥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学院院长、教授,首届“国家优自奖”获得者。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恢复重点中学,以优异成绩考上了重点中学。1981年,国家开始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中专生,年过六旬的父母让报考了中专,于是上了一所师范学校。上中师,国家给生活费,毕业后有“商品粮”户口,也的确是很多农村孩子的首选,所以那时上中师的都是出类拔萃的尖子生。1984年,19岁成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1985年,国家开始实施自学考试,第二年便加入了“自考”大军,两年后获得专科文凭。1990年有幸考取北外“进修”本科,两年后考入北大英语系读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在5年后获剑桥大学全额奖学金出国留学。


《1986年至1996年左右,中考录取优先顺序批次》

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很多事情是现在的九零后不可思议的。比如中考后:

1、分数最拔尖的,第一选择上中央部属四年制中专(后面细说这部分最顶尖的尖子生)、省属四年制中专。(据说八十年代还有五年制中专,没错,五年读完还是中专)。不过很多考生及家长并不知道有这一类遥远甚至几乎就没听过的中专,而仅知道以下第2项中的县市级别类中专。(为何在这里说从1986年起,而不是1981年?请继续往下看)

2、第二选择是副省级城市所属(“所属”并不是“学校所在地”的意思哦)的中专、地级市(地区、自治州)和县市所属的常见的农林、师范、卫生等中专(四年制也有,多为三年制);(上不了前述中专又是高分生的上)一些地市知名重点高中、各县市重点高中。

看得出,近十几年网上参与争论的,少数是省属中专,但较多是县市属中专(因每个县市都得有师范和卫生学校),但即使这类中专,也比当地的重点高中分数线高。近年来,一些媒体所关注到的八九十年代中专,其实就是县市级别的师范为主的中专,原因很简单:比其他中专更常见,每个县市都会有,聊这个话题来一般人多少会知道点。

3、考不上重点高中的只能上三年后与大中专院校几乎无缘的普通高中(因为1999年大学扩招前招生少,尤其是直到九十年代初,普通高中的学生学习能力绝大多数上不了大中专院校,自1982年起高考前还有省内预考,让他们大多数连参加高考的机会都没有)。

有些朋友记得当年有高三生复读现象,是的,但与这类普通高中没多大关系,复读仅仅存在于前述的“重点高中”,这部分学生学习能力强,偶然有发挥好或发挥不好,复读才是有意义的,也许明年考的更好,但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复读意义不大。就跟在初一、初二、初三,每年都分一次快慢班,能学习的在初三进特快班,慢班的学生根本就不用想在中考能上中专和重点高中一样,若不是进了重点高中的,基本不用想三年后能考上大中专院校,所以就没听说过初三普通班或普通高三学生还要去参加复读。重点高中是奔高考而去的,高考是唯一的、不再有退路和其他选择,于是这部分学生中的少数存在着复读,但学习能力如何,大多也不是靠复读来改变的。

4、第四其实不是选择:技校、职校之类。

5、不被任何学校录取,即:失学(这不是个别现象、也不是少数现象,中国直到九十年代末很多人读完初中后不再读书,观念就是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就告别校园,非常多见,所以没觉得有啥不对,不像“扩招”后现在,比如高职:只要参加过高考,大多数院校不管考生分数,只要人愿意,就可去注册入学了)。


分数差距最大的是第1选择与第2选择之间,高出大几十分,而不是几分、十几分。第2选择与第3选择之间的差距,哪怕一分甚至半分也决定着命运截然不同。举个例子:两百人的初三年级,考上重点高中的仅九人,其中仅一人能有幸上中专,本文所述的问题,仅在这九人中展开。不参与此话题的另191人呢?与1999年开始大学扩招后的现在完全是两码事,那时上非重点的高中,三年后你与任何大中专院校几乎是无缘的!换做今日,九零后是无法理解的。现在成绩差的可以上高职,但那时没有高职,成绩差就是大多不再读书或城镇里的一部分的上职校、技校(技术工人学校)。上述五类人群,从人数上讲,“5.失学”最多,其次是“3.普通高中”和“4.职校技校”。这三类,与1和2有这本质的区别,即被社会普遍认为是读书不行的。


《此中专,非彼中专(非职高、职校、技校)》

中等专业学校简称中专,其招生列入国家统招计划,毕业由国务院主管部委下属教育司人事司、省人事厅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开具的就业报到证(以前称派遣证),有整套人事干部档案手续,每年为社会提供大量中等专门人才和中等管理人才。
学生在校主要学习中等专业知识,同时也进行文化课的学习。通常是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结束后进行,与对应专业的高等学校(高等专科和本科)专业知识是承接、递进关系。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初中国百废待兴、人才急缺时培养了大批拥有专业知识的“栋梁之才”。当时,中专选拔严格,通过者也大多智力拔群,学业优异,“考不上中专的,才去上高中”,是当时的普遍认知。

1981年以前,中专只招高考生。到了1981年以后,地区和县一级的财政、师范和卫校才招收中考生,但是数量极少,每个县仅招生100人左右。到了1986年,省部属的中专院校开设招收中考生,这使得中专报考难度更大,中专录取分数“远远“高出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

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这批天资聪颖的十五六岁少年,初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被选拔进入师范、卫生、农林、银行、财税、铁路、邮电、石油、外贸、警察等中等专业学校,姿态风光,受尽了周围同学和家长的羡慕。包学费、包分配,上学时还有粮油供应和货币补助,在中专录取率低至不足10%的背景下,等待他们的是毕业后的“铁饭碗”和干部身份。

不少中专生在中考时成绩优异,得益于在初中阶段打下的良好基础。他们将这种早已养成的学习习惯带入中专,自然而然地在学业上表现勤奋。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专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大学扩招和很多地方职业中学改为(职业)中专(造成三四年后的2003年起全国大中专毕业生数量猛增!)、普通中专大多数在1997年起的几年陆续并入大学或升级为学院,所以人们此后再可看到的中专院校和中专学生,跟1997年以前的有着截然不同,社会对“中专”的看法开始发生巨大改变。毕业生不再享有“包分配”、“铁饭碗”的待遇,使其地位从原来的重点高中之上沦落于普通高中之下,变成了学生考不上高中的“选择”。对于不熟悉中国教育制度变迁的很多人而言,“差生去的地方”成为了中专的标签。

普通中专学校有学校代码,普通中专招生计划由国家计委下达,列入国家统招计划,学历在全国范围内承认。1986年到1996年左右,中专的录取分数线一般高于重点高中,凡是考上中专的多为中考佼佼者。 学生可迁转户口。普通中专是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的简称,是我国专业教育的一部分。1999年大学扩招前后,中央部属省属中专大多升级为学院或并入大学。

职业中专是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简称,和职业高中、职业中学的招生都是由当地(市或县)教育局或主办学校列计划。职业中专侧重职业教育,职业中专毕业生发放由当地(市或县)教育局或主办学校验印的毕业证。2000年大学扩招后,中专称谓一般是指职业中专。1999年大学扩招、大中央部属省属中专大多升级为学院或并入大学后,一些省份将地方县市属职业中学改制为新的中专学校,2003年起毕业生数量猛增,大中专教育大众化。 此后,中专称谓一般是指职业中专。

《为何优先选择中专?》

1、以前城乡二元结构差别“非常”大,省会城市家庭有国企或公家单位的领导家庭有好的前途机会的,的确这一小部分中考生若有少数成绩极棒的没必要上中专,但万事不是绝对,也有很多省会城市的有国家单位的领导家里的尖子生上也选中专。所以,在省会城市,那时也偶见成绩不是一流但也还不错的中考生上了中专,如果有人说见到不是成绩最顶尖的上中专啊,这不是什么反对声音,很正常!但此现象少到可忽略几乎不计了,因为即使在省会城市,普通老百姓仍是人口的绝大多数。

2、对于中小城镇的中考生来说,中专解决就业问题,这个就业指的是国家干部身份、“正式编制”的工作(大家可关注新闻“教师聘任制”,2018年连北大清华武大的新聘教师都没有编制,合同期满甚至高达97%得走人)。中专的这个待遇,是不小的诱惑,但凡能上,就绝对不会费劲再上高中,原因请继续看后面。

3、 对农村来说,中专是跳出农门,是光耀祖宗八辈的重大意义,尤其是2006年取消农业税以前,农民就是一个难以翻身的受苦阶层,在家是面朝黄土的农民,九十年代赋税公粮重的几乎够抄家了;外出打工身份是农民工、暂住人员,工作和待遇仍是最底层,他们的苦难不必在这里展开。对他们来说,选择上中专是最快最现实的“农转非”变身城里人且成为干部的途径!


《中专毕业生待遇》

中专的毕业生,那时不仅是有一份工作(尤其是九十年代全国的国企关停并转的下岗潮下,中专毕业就业照样妥妥的!当然也有少数会遇到分配到单位就倒闭,但大多数是有了一份“正式”工作),而是国家编制内的正式身份,干部!转正定级(定干)后,副科、正科、副处。。。是可逐级提拔的!

八十年代,中专毕业几年后,是可以不必再读大专本科就直接报名考研的,这里说的不是直接读研,而是有能力去参与竞争,去参加“考试”,那时的中专生水平可见一斑,所以存在着经历过那个年代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的简历里学历写的学校,实际是中专。

网上所说的“大专毕业生就业不如中专生”,是的,高考选优,得到本科生;中考选优,得到中专生。而大专生的确是虽然有机会参选了,但不是最优的。八九十年代,就业单位大多是不如中专!


《中专学校的教材》

直到九十年代中期,教材(以笔者是中央部属四年制中专为例,其他中专暂并不清楚,因网上聊到教材的机会和信息来源极少)大多封面上端明确的写着“普通高等学校”!九十年代中期在四年级时接到部里或省里的通知临时补了一门课程“职业道德”,这是没有写“普通高等学校”的。

“大中专院校”这个名字多少能反映他们的关系,在改革开放之前,从政策和实践上,大学和中专,差别极小,都是精英教育。但八十年代开始学欧美提倡职业教育,在少数政策文件可看出打算把中专算到职业教育,但实践上并没这么快,大中专作为精英教育,差不多持续到九十年代中期,直到1999年大学扩招前后,真正的中专大多改成学院和大学,而八九十年代的差生上的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又改名中专。

就是说,1999年后的所谓“中专”、和八九十年代及更早的的职校技校一样,课程主要是职业教育,注重技能、动手能力,而九十年代中期及以前的中专,教材跟八九十年代的大学、1999年后的重点本科高校(985、211高校)重理论研究一样,注重学术性,是专业教育。简单的说,你让八九十年代及更早的中专生动手做啥技能,这是难为他们!


《中专学校的师资不比当时一些学院差》

在历史上,有不少学校在国家各个时期不同的政策潮流下,中专改学院,学院改大学,大学变学院,学院改中专,建校历史较久的学校相当多的都曾有过改来改去的经历。

八九十年代及之前,很多历史悠久的中专、重点中专、示范中专的师资力量很不一般,比如是有不少教授的,所以在1999年左右大学扩招时,有些学院为了升级为大学,教授不足,据说闹出这样的笑话:一些学院通过合并比他更知名、更有实力的中专,获取中专学校的教授、师资,达到升级大学标准。


《中专的生源质量优秀》

在1982年前,中专的确是高考的末端,处于本科、专科录取顺序之后,但因为大中专院校招生数量都很小(高等教育录取率在15%以下标准是精英教育,那时高考录取率“远远”低于此标准),不是读书特别好的,能读到初中尤其是高中毕业的学生数量并不多,所以,即使在1982年前,高考后能录取的中专生(毕业后分配工作有编制列入国家干部),也比现在的二三本(或绝对的说“三本”)的学习功底强!

1982年起,尤其是1986年至1996年,这才是一个神奇的招生时代,很多县市的中专如师范、卫生、农林等从1982年招收中考生(为啥?那时百废待兴,真缺人才啊,中专毕业生已用事实证明了的确很能发挥人才作用),回顾前面说的《为何优先选择中专?》,就很容易理解为何中考尖子生会优先选择中专了。也许这些人选择高中上一本或985、双一流,也许是二本,但范围差不了多远。

神奇的十年里还有更神奇的一批人,中专还分为市县属中专、省级属中专、中央部属中专,所以在尖子生群体里,还再分三个批次。

很多说专业如师范、卫生、农林、财税,一听专业名称就知道是地方中专,一个市县一年招一百人左右,已经觉得很少、入学很不容易。

那么有一个很少人提起的最神奇的群体,中央部属中专,自1986年起招收中考生,名称如:铁道、民航、石油等(一看名字就知道国家央企!国企中的尖子),一个地级市(自治州、地区)才一两个招生指标(放到今日是什么样的大学的录取率呢?)。所以对省属中专生来说,入学三年后比他学习成绩略差或差不多的,大多考上了985高校或重本,但尤其是中央部属中专来说,双一流“丝毫”不在话下!三年后和他学力相当的同学们上的大学多是国家名校,就是如今的双一流!


《为啥不选择高中?在当时还有其他制度和环境原因》

第一个,学费原因,以前没学生贷款制度,国家补助、助学金是有,从毛 时代到八十年代中,还是很管用,但八十年代末物价涨的快,那点补贴的发挥的作用不大,存在着已很常见的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而没法去报到的现象,所以不如早上在当时看来“毕业后结果都一样的”的、还能早挣工资、早算“工龄”的中专!

所以第二个原因就是“工龄”制度,其实也是尖子生们更青睐中专的原因之一。每多一年工龄,每个月工资都是多一些的,跟工资晋级也会挂钩。退休的待遇也不一样!这都是很现实的原因啊!


《中专的结束、中专时代的结束及“中专”污名化》

先借用其他网友的一句话“1997年就没有中专了”。(补充一下,1997年后面加“左右以后”更准确)

1999年左右(大学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所谓的中专,其实本质上只是职校,因为真正的中专这时候绝大多数已升级为学院或并入大学。

而职校和技校呢?在八九十年代的录取分数线本来就在普通高中之下,成绩不行的才去上,一直没变!现在变的是什么呢?历来是差生上的职校、技校生,也爱自称中专(实际上,为了鼓励职业教育,只是让职校技校毕业生“参考”中专待遇,让高职高技"参考"大专待遇,严格究其本质来说,中职中技并不是中专,高职高技并不是大专。打个比方:就是职工、技工工人与干部的差别、平民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区别);职校技校名字“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似的被地方政府发文改称中专。其实跟当年的中专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办学性质、生源质量、学习氛围、教学学制、办学单位、主管部门、学习内容、课程性质、毕业分配等,统统截然不同!


《需要厘清的问题》

问:“八九十年代大学生不如中专生?”

答:不能绝对的这么说。准确的说,经过高考录取的中专生,学习功底肯定比不上当时的本科生和大专生;1982年到1996年左右,经过中考录取的中专生,学习功底肯定至少比大专生强,大多数相当于重点大学的本科生,这部分中专生的学习功底要比非重点大学的本科生要强。

问:“大学生不如中专生?”(没重复,跟上一问的意义不同的)

答:借用其他网友的答复:“你这个标题有问题,是现在的大学生不如八九十年代的中专生。”(补充一下,更准确的说:当今的双一流、985、211大学生还是与当年的经中考录取的中专生、经高考录取的本科生在学习功底上相当的,不能笼统的被带进来说不如八九十年代中专生)

问:“八九十年代的中专生真的比当时的重点高中的学生优秀吗?”

答:基本上对,但不能绝对的说。在1981年到1996年左右,中专录取分数线比重点高中高出很多,能上中专的,肯定比大多数重点高中学生优秀,但是:重点高中里仍有高分生也是很优秀的,因为中专招生指标实在很少,很多高分生上不成中专,用当时的话说:“哎,走不成,上高中算了”。

问:八九十年代的每一位中专生都是那么优秀吗?

答:1982年前即使经高考在本科、大专后再录取的中专生,因为那时是精英教育,参加高考的机会都是先经过省内预考筛选后才能得来,所以这部分的中专生一样很优秀。1981年起,尤其是1986年中央部属中专开始录取中考生时起,到1996年大中专毕业分配制度转轨市场化自谋职业,大致在这时期,中专生的学习功底是极强的,是最优秀的。

但九十年代中期有出现一种并逐年增多的现象,中专所属部委及下属厅局处科的干部子女,分数不高也统招进了中专,也有分数要求不高的学生进了中专学校内设的大专班、技工班(这部分不属中专生了)。当然分数不能代表一切,分数不高也许不是学习能力不行,而是更好的家庭条件提供了前途保障所致。那时中专极强的吸引力也开始招收统招但非国家任务的自费生,这些有多数是学习成绩一般的,但也有因没得到指标仍要选中专的高分生。

问:1999年后本质变成职校的中专分数线很低,甚至想上就能上,还是优秀生吗?

答:在大多数情况下,分数是能反映人的智商和学习能力的,但更多是环境和学习条件所致。在美国有这样例子,人们和教育部门公认的"垃圾学校"的美国南加州Garfield高中(加菲尔德高中),从来没考上过常春藤甚至普通大学的,因一位名为“Jaime Escalante杰米·爱克兰特”教师的执著、对学生的耐心,改变了学生的信念、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把400个流氓送进哈佛、耶鲁、斯坦福、麻省理工等世界名校。Escalante自己也成了美国的风云人物,多次受到总统的接见。在美国,他成了拳王阿里一样的英雄人物。

另外,中国的高考工厂现象恰好说明了:不能绝对的说每一个人都适用“分数是能反映人的智商和学习能力的”,考试分数高,大多需要外因直接激励、引导、带动,或外因转化为内因后的努力、实践。

只不过,这些激励和引导,对有些人来说,并不是恰好在他们中考和高考时的那几年。1999年后的职教性质的中专生,在他们毕业后,有少数还真能改变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继续攻读大专、本科,实实在在的学知识,成功考取研究生、成为硕士、博士的案例或有些人取得其他卓越成绩,案例新闻已不少了。他们,一样优秀!


问:古今中外,虽然考试和学历并不能绝对的一刀切划分人才,人才往往也并不是非常绝对的出现在某个标签群体内,但若仅以考试和学历简单的论人才群体,中国近几十年不同时代不同教育人事制度条件下,优秀人才(精英教育)群体到底在哪里?

答:1、改革开放前,军队吸纳和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和干部,参军几乎是普通人离开乡土唯一正规途径(工农兵学员因数量太少几乎可以不计了,再说水平也参差不齐,有从村乡镇逐级选拔到市县报到省里的非常厉害的,也有二分之一加二分之一等于四分之二水平的领导子女凭关系入学甚至还进了北大清华的),接受不仅限于军事训练的各种教育、提干、退伍后分配工作,如国企或集体所有制企业工作、地方政府部门工作。(习惯盲人摸象、以偏概全的少数人注意:这本身也是一个历练和选拔过程,是个机会途径,并不是笼统的说所有参军的都一定是人才。)

2、改革开放后直到1999年左右大学扩招(其实同步也含职业中学改制职业中专扩招)之前,经统考被“大中专院校”录取的“大中专学生”、“大中专毕业生”绝大多数是学习功底不错的人才。(习惯盲人摸象、以偏概全的少数注意:这本身只是一个选拔过程,是个机会途径,并不是笼统的说所有大中专毕业生的都一定是人才,考试后录取阶段不乏冒名顶替、条子生、主管部门系统内子弟优先、省际录取分数线歧视)

3、1999年左右大学扩招后直到2016年左右之前,经统考被985、211高校录取的“一本”学生大多数是学习功底不错的人才。(习惯盲人摸象、以偏概全的少数注意:这本身也是一个选拔过程,是个机会途径,并不是笼统的说所有进重点大学的都一定是人才,考试后录取阶段也不乏条子生、省际录取分数线歧视、进了大学玩四年游戏的、结业生、肄业生),这个历史阶段入学二本三本的学生,不宜仓促武断的评价八九十年代的中专毕业生,多了解再发言才更妥当,就跟2018年的¥100元跟1978年的¥100元并不是一回事一个道理。

4、2016年左右经统考入读“双一流”学生大多数是学习功底不错的人才。(习惯盲人摸象、以偏概全的少数注意:这本身也是一个选拔过程,是个机会途径,并不是笼统的说所有所有双一流大学毕业生的都一定是人才,考试后录取阶段也不乏条子生、省际录取分数线歧视)。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2%-3%;八九十年代中期的大中专院校(高考后录取的本科大专中专、中考后在普高前优先录取的中专)、1999年扩招到2016年的的985、211大学、2016年后的双一流大学,三类人群的共同特征是毛入学率不到百分之十(直辖市、省市县乡,层级越往下比率越低,竞争越激烈白热化)。国际上通常认为,是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的精英教育阶段。即使1999年开始扩招,我国2001年大学毛入学率还是11% ,2002年到15%,大学此时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由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迈入普及化阶段。这个历史阶段的非“双一流”大学生应了解大学扩招后文凭满大街的现在与1999年之前的大学、2000年后的职教性质所谓中专跟1997年前的普通中专,在历史环境、教育制度、入学难度、人才筛选等,本质上并不是一码事。
楼主 junke1978  发布于 2019-07-31 14:40:08 +0800 CST  
@绿色冲击波1975 2019-08-10 13:37:00
那时候中专中技不光不要学费,每月还有奖学金(每个人都有,只有考试挂科才扣一半,两科全没,基本够半个月生活费),毕业就进国企,所以考的人很多
-----------------------------
是。但中专中技虽有相似之处,不过本质不同,当时二者虽都包分配,但中专是高分生上,全省甚至跨省招生(县市属师范和卫校本地招生),但中技是国企干部职工子弟上不怎么看分数,单位系统内招生,不怎么对外招生。前者毕业分配是干部,后者是工人,中技的全称是中等技工学校。
楼主 junke1978  发布于 2019-09-01 20:13:56 +0800 CST  
@2006白天鹅 2019-11-14 08:45:15
“在1982年到1996年左右,中专录取分数线比重点高中高出很多,(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时间不准确,远远到不了1996年。
-----------------------------

这位朋友的“坐标四川成都。而且据我所了解的,重庆的情况基本一样,因为我有不少重庆同学。”
应该没错,省会城市!1993年后的几年,直辖市省会城市至少是中心城区的中考生,若上中专会被“同城生源”的中专同学说“你成绩不错的啊”,言外之意,这部分人当首选重点高中,不过还是选中专了,自有他们的原因,比如他们家可以不必再去上大学就能有一份“正规”编制内的工作。
还有当时有北京上海“郊区县”的同学,感觉是上不成北京上海的学校,才选外省的央属中专。不选本地中专和重点高中,应该也是上述原因,“委屈”读外地学校,以后“返京”、“返沪”政策上还保证了有一定的优待。
第三,从网上公开的北京生源大中专毕业生分配政策来看,竟然,在二零一几年还存在中专包分配的个别现象(感觉穿越历史了)。

地域差距,不仅体现在高考的不平衡上,一样体现在中考上。从网上的亲身经历者发言信息综合看,在中小城市和县乡镇村,1996年及之后的几年中考(比较多见)甚至更晚到闭塞或农村地区的2000年中考(此时是极少数了),都仍存在着少量高分生选中专,不选高中。这部分最可怜,因为1996年后几乎不包分配了,与之对比的是1996前选择上中专一般还是包分配了!
楼主 junke1978  发布于 2019-11-17 19:18:45 +0800 CST  
以下转自《老中专生:跳出了农门,却没能跃过龙门》
-1-

所谓老中专生,指的是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国家从初中阶段招收一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进入各类中等专科学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基层各个领域。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一方面,国家通过这一政策,吸引到了大批优秀的青年,接受完“短平快”的教育之后,补充到人才稀缺的基层,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这一大批优秀的青年,由于客观条件的束缚,他们绝大多数人都只是在基层普通的岗位上度过自己的青春年华。

随着最早的前几批老中专生已经步入“后中年”时代,职业生涯已接近尾声,其中的一些人开始进行反思。


-2-

作为那个时代的亲历者,我也是曾将中专当成中考的第一志愿。

只不过,由于自己的成绩还不够优秀,才考入所谓的省重点中学,最后上了大学。

那时候,正是城乡二元化体制的鼎盛时期,能有一个城镇户口、一份稳定的工作,基本上就是幸福生活的代名词。

可以说,当时的社会只有两个大的阶层: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

对于广大农村人口来讲,能够跳出农门“吃商品粮”,简直就是一辈子的终极追求目标。

也许,当年我父母在我耳边说过无数次的话,也能够代表千千万万个农民家庭的心声和期盼:只要能转商品粮,分配到咱们村来工作也行!

而只要考上中专,就变成了非农业户口,国家就统一安排工作,可以让自己一步跨入另一个阶层,这对很多农民家庭来讲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这样的心态之下,大量先天智力条件优秀的农家子弟,义无反顾地报考了中考,实现了人生的重大转变。

-3-

那些最早的老中专生,绝对称得上是人中龙凤,是当时初中生当中最优秀的群体。

要知道,当时中专的录取率,要远低于现在的985院校。放到今天,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当之无愧的“学霸”。

他们的能力和潜力,在工作岗位上也表露无疑。

以数量庞大的中师生为例,他们虽然没有读过高中,没有学过高中知识、在中专也没有受到分科教育,但他们毕业之后分布于基础教育的各个学段、各个学科,他们几乎通过一边自学一边教的方式,培养出了大量的人才,也让自己成为了各个学校的骨干。

这些人的教育教学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工作能力,比后来的本科生不差,甚至更强。

但从个人际遇上来讲,他们的选择决定了他们一生只能生活在基层,做着最普通的工作。

因为国家当时招收中专生的目的,就是多出人才、快出人才,迅速充实基层,改变基层亟缺人才的状况。

这就造成了一种现象,初中最优秀的学生上了中专(主要是家庭条件较差、家长没有长远眼光的农家子弟),而那些成绩中上的学生或家庭条件更好(或家长更有眼光)的学生,却考上了大学,分配到了更高端的工作岗位。

虽然,在社会的变革中出现过很多次机遇,但大多数人都没有抓住。

第一批中专生已经没有了年龄优势,他们把最好的时光和所有的青春激情,全都奉献在了基层普普通通的岗位上。

这是历史的遗憾。
楼主 junke1978  发布于 2019-12-20 21:41:46 +0800 CST  
@serpant123 2020-03-24 13:25:03
本人90年初中毕业,那时真时情况是,初中班最优秀的3名同学,一般都考重点高中,4-8名的很多考部属中专。我初中毕业会考成绩620分,省重点高中录取线600分,部属中专记得是580分,省属中专560分,普通高中和技校是400多一点。
我们那时候,职业高中是比技校还垃圾的学校,学校的二流子就只能去读职业高中。当然真正的流氓(班上成绩最差的后10名)是直接待业在家,混社会。
-----------------------------

你好,是否属于文中所述的:
“《为何优先选择中专?》
1、以前城乡二元结构差别“非常”大,省会城市家庭有国企或公家单位的领导家庭有好的前途机会的,的确这一小部分中考生若有少数成绩极棒的没必要上中专,但万事不是绝对,也有很多省会城市的有国家单位的领导家里的尖子生上也选中专。所以,在省会城市,那时也偶见成绩不是一流但也还不错的中考生上了中专,如果有人说见到不是成绩最顶尖的上中专啊,这不是什么反对声音,很正常!但此现象少到可忽略几乎不计了,因为即使在省会城市,普通老百姓仍是人口的绝大多数。”
在省会城市且是父母均是有很好单位的、子女最低有定岗保障的家庭?
楼主 junke1978  发布于 2020-04-04 18:52:36 +0800 CST  
1996年中专生源开始下降,但是也非所有人绝对的,中国城市到农村层级多、从发达地区到不发达地区,情况不尽相同,关于1996年起到2000年左右不包分配“转型期间”的中专生,转载腾讯的文章:

《八九十年代初中中专生有多厉害?高燃中专毕业复习半年考上清华大学》
良心老师2020-04-21 19:01

在八九十年代,相对于高中考中专来说,初中毕业考上中专的人更被人看好。因为高考考上的学生,前面有本科和专科,之后才是中专,能考上中专也算不错的成绩了。但是初中毕业上中专的大家觉得更厉害,因为他们是初中生中成绩最好的一拔人,考不上中专后才去上重点高中。怪不得有些中专生会说,如果当年我们不上中专,三年后高考上清华、北大的同学会换一批人。虽说这句话有些夸张,但也有一定道理,湖南省高燃就是在中专毕业后复习几个月考上清华的,而四川省的张非,是从中专退学后考复旦大学,之后复读两次考清华,一次考北大。



一、中专为什么是农村初中优秀毕业生的首选?因为当年中国绝大部分是农村人,而且城乡差别非常大,跳出农村是农村人普遍的愿望。而当时初中毕业就可以通过考中专而实现从农村人到城里人的转变,因此初中毕业考中专是当时优秀学生优先选择。这时的中专有省部级全国招生的中专,有地区级的农校、商校、卫校、中师等。全国招生的中专最难考,分数极高,而地区级的中专相对要好考一些。有一点可以肯定,凡是能考上中专的学生,肯定能上高中。当年中专毕业,国家是包分配工作的,是带干部指标的。上学时也不用交学费,每个月还发一点伙食补贴。



二、中专毕业去打工,回家复习半年考上清华大学。湖南省益阳市的高燃,生于1981年,从小成绩非常优异,由于家境贫困,初中毕业后他父母要求他上了中专而不是继续读高中。其实那时候中专已经不是很吃香了,不再包分配工作,所以中专毕业后,高燃就到广东打工赚钱了。而且在企业由于他自学了ISO9000认证方面的专业知识,外企当工程师,月薪也拿到了五千元,这个收入在当时是非常不错的收入了。但是高燃不满足,他想要上大学。1999年在离高考仅几个月的时间时,回到湖南益阳插班读书。



对于一个没上过高中,去插班班级第一次月考考了全班倒数第二的中专毕业生来说,高考之路有多难。但是第二次月考,他竟然可以考到全班第一名。并且最终当年顺利地考上了清华大学,由此可见其智力水平非常人能比的。
三、从中专退学上高中,四次高考,一次复旦大学两次清华,一次北大。张非在14岁初中毕业时,考上了四川省的一所邮电中专学校,最后也是因为调皮,只读了两年时间就退学了,回到岳池中学复读。2002年第一次参加高考,张非考上了复旦大学,因不满意而没去就读。第二年进入岳池第一中学复读,以606分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可惜在校管不住自己,因贪玩游戏而被北大退学。2005年复读后又考上了清华大学,可是他不长记性,因同样的原因,被清华大学退学。2007年又在南充十中经过三个月的复读,以677分——南充市理科第二名的成绩再次考入清华大学。一个从中专退学的学生,竟然能三次考入中国顶尖大学清华、北大,不能不让人觉得是考霸。



其实不管是湖南的高燃还是四川的张非,他们都还是在中专不再包分配,也就是不再吃香的年代,其智力可以碾压绝大部分重点高中的学生。而八十年代在初中中专更加受重视的年代,这些中专生智力水平可想而知了。如果这批初中考中专的学生都上高中,那么高考名校录取的学生会不会真的换一批人呢?



其实大家可能也感受到了,在很多单位,你如果查看领导的简历,第一学历是中专,而且参加工作时才十八九岁,不用说,这就是初中中专毕业生。当然也有一些比如考上中师的,一辈子在乡村中学当老师的,也有考上部属中专,分配到企业,结果企业倒闭,而下岗的。总体来说,那时的初中毕业考中专的,都属于智力水平很高的群体。
楼主 junke1978  发布于 2020-05-01 13:06:35 +0800 CST  
@ywnf 2020-06-04 02:15:02
94年中考,连云港电力中专,差2分。
-----------------------------

后来上了什么学校?当地重点高中?高三可以复读且是很多见的情况,这跟高考没有退路的制度有关。但是从来没有听说过中考还有复读的。
楼主 junke1978  发布于 2020-07-01 00:22:40 +0800 CST  
@libyuyang2 2020-08-31 19:11:35
我是1982年参加中考,成绩够上普通高中,放弃后复读初三;1983年再参加中考,成绩很好,报考地市级师范学校时,在分配到本乡4个名额(初试进入6人)中成绩第一,但当时因明文规定复读生不准报考中专,被了解根底的本班同学向县教委举报后被取消了报考资格,只好去上重点高中,三年顺利毕业考上个国内排名前十内的985.对当年没有上师范学校,倍感万幸!至于那个举报我的本班同学,当年顺利进入师范学校就读,现在是本村小学一......
-----------------------------
不怀疑1982年中考有复读,但是九十年代真没听说过中考复读,而且很多地方明文禁止中考复读。相反,高考复读是家常便饭,不是新闻。
有些人拿中考和高考的难度说事,其实是大大的自相矛盾,重点高中和中专生是哪里来的?不都是经过中考选拔的吗?大家是一样的选拔标准,难道说中考高分后只有选择上高中就等于智商高?选择上毕业后包分配当干部的中专就等于智商低?智商高低是由科学量表的,就因为当时社会环境教育制度分配制度而当然造成的选择不同就信口乱扣智商高低的帽子?
楼主 junke1978  发布于 2020-10-26 22:57:18 +0800 CST  
@风飘如梦 2020-07-02 11:34:12
九四年初中毕业,考中师预先考上,正考差几分没得,好失望哟,只好无奈去读高中,后面考了个专科,一般般,但我们地区落后我们还是由国家分配了工作,赶上了末班车,想起少年时的梦,作为农家子弟的我,最大的心愿就是不要再做农民(当时的农民确实太苦了),吃公家饭,那是我们那代人最大的梦想!!!
-----------------------------

代表亲身经历者一代人的实话!
楼主 junke1978  发布于 2021-03-14 21:04:29 +0800 CST  

楼主:junke1978

字数:19971

发表时间:2019-06-26 18:50:14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15 11:54:38 +0800 CST

评论数:12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