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北之战是匈奴打败汉军

全文共二十四节。

第一节 让我们从李广的奇怪自杀说起

李广的自杀,参见《史记•李将军列传》,简述:李广与赵食其带东路军,跟随卫青,参加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战,因为没有向导,迷路。卫青胜利回来后,调查他们迷路的情况。李广就自杀了。

你在打仗途中迷路了,上级调查一下,不过是正常程序,区区小事,就自杀了。你的心理至于这么脆弱吗?你以前战败,被匈奴俘虏,逃回来。汉朝难道就没有调查你吗?肯定有,而且把你判斩刑。你出钱赎罪,革除官职,贬为平民。这么沉重的打击,都没有让你自杀。现在区区小事,你怎么会自杀呢?(作者李永航)

我看到,一个网民是这样解释的:因为他迷路,错过了和单于决战,所以单于逃脱,这是大罪,所以他畏罪自杀。

《史记》没有写这样的因果关系,如果你看了,李广在此战役的整体情况,就会发现,这个解释是胡编乱造。

第二节 汉武帝不想让李广和单于决战

在出征前,李广是几次、主动申请参战。汉武帝嫌他老了,先是直接不许,过了良久,感觉说不过去,“老将军热心报国杀敌,我却阻止”,就表面上同意了,但暗中告诫大将军卫青:李广年老,命运又不好,所以你不要让他参加和单于的决战,如果让他参加了,恐怕就无法实现灭匈奴的愿望。

“后二岁,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所以,卫青就调李广到东路,与赵食其合并为一军。卫青的目标是西北。东路迂回绕远,而且缺乏水草,很不好走,必然会落在卫青的后面,错过和单于的决战。这样,就完成了汉武帝的告诫。李广对这个调令很不满,和卫青力争,但卫青就是强行调动他。两人闹得不欢而散。



现在有一些人宣扬,《史记》作者司马迁和李广有很好的交情,所以抬高李广、贬低卫青。这个说法没有任何依据,是胡编乱造的。《汉书•李广苏建传》的记录和《史记》相同,难道《汉书》的作者班固和李广也有很好的交情?

李广抗击匈奴40几年,经验十分丰富,连匈奴人都敬佩他,偏偏在最后的大决战中,他不带向导,就盲目地冲进沙漠。你认为可能吗?由此推论,很可能是东路军出发后,卫青突然调走了向导,故意让他们迷路。(作者李永航)

以汉武帝的脾气,假如赵食其真有那么大的罪,怎么可能免死呢?

第三节 李广的畏惧从何而来?

既然汉武帝、卫青的本意,就不想让李广和单于决战,他们又怎么会追究李广迷路、错过和单于决战呢?

还有一个直接的证据,就藏在细节里。

“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从这个叙述,可以看出,起初李广去拜见卫青时,卫青对他的迷路连谈都不谈,一副无所谓的态度。是李广回本部军后,卫青才派长史去追问。

甚至可以这样说,假如李广不迷路,及时赶到战场、与单于决战的话,汉武帝反而要治他的罪。了解汉武帝历史的人,就能明白,他的脾气是十分刚愎酷烈的。不论对错,强烈地以个人喜恶为准。你让我顺心,我就把你捧上天;你让我不顺心,我马上就把你踩在脚下。看看他的皇后卫子夫。他本来就长期压制李广,所以产生了一个成语“李广难封”。现在又这么明显地表态,不要你和单于决战。你却不识相,硬要违逆我的意愿,哼哼,看我怎么收拾你!

汉武帝和卫青这么明显的态度,李广不是傻瓜,不可能看不出来啊。所以,他根本不用担心:汉武帝会因为我迷路、错过与单于决战,就来治我的罪。按照人之常情,他此时面对汉武帝和卫青的心态,甚至是比较高的:你们不让我和单于决战,哼哼,结果怎么样?单于逃跑了。现在你们该知道,到底谁行谁不行了吧!

楼主 真的李永航  发布于 2021-02-26 13:58:19 +0800 CST  
第四节 单于的逃跑让人莫名其妙

这个疑问,引导着我,去查看这次战役的完整情况。对漠北之战记录最丰富的,是《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这一看,发现了更多的怪事。(作者李永航)

“薄莫,单于遂乘六驘,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时已昏,汉匈奴相纷挐,杀伤大当。汉军左校捕虏言单于未昏而去,”

卫青渡过沙漠后,遇到匈奴的伊稚斜单于。双方交战,飞沙走石,到傍晚,杀伤大致相当,也就是说,匈奴兵没有败,单于却突然带着几百人,丢下主力,向西北悄悄逃了。以至于汉军都没有发觉,是后来抓住一个匈奴俘虏,才得知单于逃了。为什么?

既然是逃,自然是想快一点,骑马的速度是最快的。但他很奇怪,不骑马,是乘着六头骡子拉的车逃跑。骡车难道是,匈奴单于的常备出行工具吗?不可能。

熟悉宋朝历史的人,可能会想起乘着驴车逃跑、被后世誉为“高粱河车神”的宋太宗。骡车和驴车相映成趣。



第五节 卫青缴获粮食却烧掉

“汉军因发轻骑夜追之,大将军军因随其后。匈奴兵亦散走。迟明,行二百馀里,不得单于,颇捕斩首虏万馀级,遂至窴颜山赵信城,得匈奴积粟食军。军留一日而还,悉烧其城馀粟以归。”

汉军连夜追击单于。匈奴兵没有阻挡汉军,自己四散而走,任其追击自己的单于。汉军追击到明天,走了两百多里,都没有抓到单于,却到达了赵信城。(作者李永航)

远征沙漠,粮食供应是十分困难的。匈奴是游牧民族,自己不产粮食,粮食是从外面劫掠和贸易来的,很珍稀,特别是在前几年,被汉军打击,丢失了沙漠以南的土地,粮食就变得更为珍稀了。匈奴是防守方,被攻打,就要坚壁清野,不留粮食给汉军。但是,在汉军的前进方向,匈奴却偏偏囤积了粮食,而且逃走时还不烧掉,留给汉军。为什么?

同理,卫青既然夺取了敌人的粮食,那正好啊,以后无论是继续前进,还是撤回,都可以自己食用。可他反而烧掉了粮食。

该烧的不烧,不该烧的却烧了。难道这是巧合?

第六节 游牧民族居然筑了一座城

赵信,本是匈奴一个小王,战败投降汉朝,改名赵信,被封为翕侯,参加对匈奴作战有功;后来又因兵败,又复降匈奴。因为他熟悉汉军的情况,所以匈奴的伊稚斜单于重用他,封他为“自次王”,又把自己的姐姐嫁给他,并专门为他筑了一座城。名为“赵信城”。

你是不是感到有点奇怪?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是不筑城的。匈奴有一个龙城,容易引起我们误解,以为是一座城。他其实不是一座城,是匈奴祭祀天地、祖先、鬼神的地方,是汉朝按照自己的情况,以为他是匈奴的都城,所以把他称呼为“城”。卫青曾经攻到龙城,仅仅斩首和俘虏了七百人,可见是一个很小的地方,如同一个村落。

单于自己都没有一座城,但偏偏为赵信筑了一座城,而且还在城里储存了粮食。(作者李永航)

更奇怪在这里:赵信本来是匈奴人,而且是贵族,所以肯定有自己的匈奴名字。汉人名字,对他来说是屈辱的过去。给这座城命名,当然是用他的匈奴名字。但他不用匈奴名字,偏偏用汉人名字。为什么?

在漠北之战前,赵信为单于献上诱敌之计,被单于采用。而此时,单于偏偏就逃向赵信城。难道这又是巧合?
楼主 真的李永航  发布于 2021-02-26 14:57:35 +0800 CST  
第七节 没有灭匈奴就撤军

从汉武帝的话,可见他这一次,是想彻底消灭匈奴,“今大发士卒,其势必得所欲。”霍去病本人也是这个心愿:“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闻之热血沸腾。但奇怪的是,他们走不远,就回来了。

卫青先是“军出塞千馀里”,与单于交战,单于莫名其妙地逃跑,他追击,又“行二百馀里”,然后到达赵信城,就返回了。算成是1500到1800里吧。汉朝的一里=415.8米。算起来,只是走了600多或者700多公里的路,直线距离500公里左右。

也就是刚刚度过,中蒙边境的沙漠。匈奴疆域辽阔,这远远谈不上灭匈奴。卫青昨天还和单于当面交战,仅仅追了一天,没追到,就不追了。就这么回去了。霍去病也同样情况,走不远就撤。“出代、右北平千馀里”。难道这又是巧合?

东汉窦宪第一次讨伐匈奴,“去塞三千余里。”(《后汉书•卷二十三》),一对比,你就有清楚的认识,卫霍离灭匈奴还远着呢!匈奴实力尚存,后来反攻,打得汉军大败,李广利投降,汉武帝下罪己诏停战。

他们为什么要违抗汉武帝的命令?他们不怕汉武帝治罪吗?霍去病忘了自己的誓言了吗?



(霍去病的墓,以及墓前的石雕:马踏匈奴)

第八节 没有马,汉军是怎么回来的?

“两军之出塞,塞阅官及私马凡十四万匹,而复入塞者不满三万匹。”出塞共有十四万匹马,然而回来的不满三万匹马。卫青和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共十万骑兵,他们是怎么回来的呢?走回来的吗?

他们是穿过沙漠远征,背着沉重的刀枪、盔甲,携带辎重。按照匈奴的预计,汉军骑着马,越过沙漠后,就会疲惫不堪,被匈奴轻松俘虏。已经疲惫了,又丧失马,靠步行,再穿过沙漠回来,可能吗?绝对不可能。不信你去试试,没有负重,在宜人环境的平坦公路走10公里,你都叫苦不迭。

所以可以判断,十万骑兵中,至少有七万多没有回来。另外,汉武帝还派出了数十万的步兵、运输人员,他们又是怎么回来的呢?

《史记》说:卫青斩杀和俘虏1.9万人,霍去病斩杀和俘虏7万多人。连自己人都无法带回来,他们是怎么带敌人的斩首、俘虏回来的呢?

第九节 卫霍回来后的不同待遇

卫霍两人都是获胜,但回来后,汉武帝对待两人的态度,相差巨大。卫青和他的部下,都没有封赏。而霍去病和他的部下,都被重重封赏。而且《史记》还用长篇文字,记录了汉武帝对霍去病的赞扬。从这以后起,卫青就逐渐退出权力中心,而霍去病则不断显贵。为什么?

而且,汉武帝的一句话很奇怪:“取食於敌,逴行殊远而粮不绝。”从敌人那里获取粮食,即使远征,粮食也不会断绝。这不是废话吗?谁不知道这个道理!汉武帝为什么,要用一句废话来赞扬霍去病呢?
楼主 真的李永航  发布于 2021-02-26 15:26:26 +0800 CST  
第十二节 汉武帝为什么不继续出击匈奴?

从上文可见,汉武帝是强烈想灭匈奴。漠北之战没有实现愿望,可以接着来啊。反正你已重创匈奴,很容易灭之啊。

可是,他停了十九年没有出击。直到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他才派李广利等将领,再次出击匈奴。这十九年中,反而是匈奴有三次反攻汉朝(公元前112年,前107年,前102年,狄山被杀的那一次还不算),汉武帝都只防守不出击。你不感到奇怪吗?



至于《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给出的原因:“竟不复击匈奴者,以汉马少,而方南诛两越,东伐朝鲜,击羌、西南夷,以故久不伐胡。”显然是谎话。

汉朝的马,怎么会少呢?在那个时代,马不是稀罕物。汉武帝敢于改变防守策略,反击匈奴,原因之一就是,汉朝多年重视养马,马多了,足够对匈奴作战。后来又夺取了河套、漠南、河西,都是水草丰美的大片优质草原,马就更多了。当时汉朝有3千多万人口,平均30人拥有一匹马,这个估计不算太高吧!所以,马约有一百万匹。漠北之战损失战马十多万匹,不过是一小部分。再退一步说,就算马没有那么多,那么,新养马三四年即可用。何必等十九年呢?(作者李永航)

《史记》在《匈奴列传》里,明确体现了,以缺马做理由是谎言。在讨论和亲的会议上,一个官员,丞相长史,叫做任敞,说:“匈奴刚刚被我们击破,困难,我们最好让他称臣,不再打仗了。我请求出使边疆,办成这个事。”汉朝就派任敞做使者,去见单于。这首先体现了疑问:他们不是立下宏愿,要灭匈奴的吗?现在已经接近灭匈奴了,怎么突然放弃,变为劝说他臣服?

单于被汉军打得惨败、远遁,濒于灭亡,必然是提心吊胆,生怕哪天汉军又打来,砍下自己的脑袋。突然看到汉朝派来使者,表示不会灭亡自己,只是要求称臣,即可和平,他应该是劫后余生,欣喜若狂。他就算出于面子,不马上答应称臣,也至少应该是热情款待汉使,婉转周旋。但奇怪的是,单于居然是大怒,把任敞扣留不放。

难道单于的疯症又发作了吗?

难道是因为单于太小气,不舍得买医保,所以匈奴的医生不给他治病吗?

汉武帝看到自己的使者被扣留,大怒,就再次整顿兵马,准备第二次征讨漠北,“汉方复收士马,会骠骑将军去病死,於是汉久不北击胡。”看来不缺马。

“南诛两越,东伐朝鲜,击羌、西南夷”是发生在,公元前112年—前109年的四年间。那么,其他十五年,为什么“不复击匈奴”呢?

《史记》在“不复击匈奴”的前面,加了个“竟”,就是竟然,表示了惊讶的语气。发人深思。如果那些原因成立,就顺理成章,何必惊讶呢?

第十三节 天下人对李广、卫青的相反态度

现代人的普遍认识:李广是他自己无能,死不足惜。但奇怪的是,当时的人,都十分敬爱他,“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无论是不是他的朋友,都为他悲哀。他不说话,却引来无数人瞻仰。卫青,按照史书写,是打了很多胜仗,被现代人誉为“战神”,但他死的时候,“然天下未有称也。”当时的天下人,都没有人称赞他。敌人,是把“飞将军”的称号给李广,不是给卫青。

卫青不是很能打仗吗,那为什么,在漠北之战后,汉武帝再也没有让他带兵打战?无论是抵抗匈奴,还是征讨南越、朝鲜,都没有。

这么多的怪事摆在我们面前,漠北之战到底发生了什么?
楼主 真的李永航  发布于 2021-02-26 15:44:55 +0800 CST  
第十七节 卫霍败退的差别

卫青带领的汉军,已经完全丧失战斗意志,只顾逃跑,怕拖累,赵信城里的粮食不要了,一把火烧了。他的思路已经反转,变为我是防守方,坚壁清野,不留粮食给敌人。

在逃跑途中,先前“散走”的匈奴兵,又聚拢、追杀。惶急之下的汉军,可能连自带的粮食、辎重也甩掉了。《孙子•军争篇》:“是故军无辎重而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在自己很不适应的沙漠中,汉军又丢掉了粮食、辎重,就更加丧失了战斗力。这一路汉军,包括五万骑兵和大量的步兵、运输兵,几乎全军覆没。

另一路的霍去病,情形类似。

写到这,我不禁联想,假如是经验丰富的李广做总指挥,漠北之战会鹿死谁手?



李广画像

上述全部的怪事,都得到了通顺的解释。

在霍去病这一路,匈奴没有来得及筑城,诱敌的效果就差了很多。所以霍去病发现中计后,没有那么惊慌,没有烧掉匈奴的粮食,携带粮食,比较沉稳地撤退,所以损失比卫青少一点。所以,汉武帝对他们的态度有区别,赞扬霍去病时,还特地说了一句废话,就是对卫青指桑骂槐,你连这个都不懂,还当什么大将军?(作者李永航)

因为大败,所以,他们顾不上完成作战任务,顾不上害怕汉武帝,顾不上豪言壮语了,只能逃回来。

匈奴根本就不是被汉朝重创、远遁,正相反,是把汉军打得大败。所以他作为胜利者,理直气壮地向失败者提出要求:你把公主送给我,我就与你和平。匈奴没有疯!

所以,汉武帝不再说什么“必得所欲”,他灭匈奴的信心动摇,不得不与大臣们再次考虑和亲。所以,狄山才把现在与平城之围相提并论,说的是实情,不是祸乱朝纲。他书读得多,但不是书呆子,不愚蠢,把形势看得很清楚。所以,汉武帝没有驳斥他,在场大部分官员也都是赞许他的。汉武帝也同样没有疯。

所以,即使是才思敏捷、善于罗织罪名的酷吏张汤,也摆不出狄山具体有什么错误,只能是学习泼妇,学习贴吧上的无脑网民,空口辱骂他愚蠢。

所以,狄山即便是文弱书生,面对酷吏也根本不心虚,敢于反骂张汤。他同样没有疯。只是他心情过于激动,扯到了冤狱,才激怒汉武帝,招来杀身之祸。

所以,匈奴才不管你汉朝史书怎么骗百姓,很快就攻入汉朝边塞。

汉武帝对和亲有所意动,但又实在放不下面子,想打呢又信心不足,所以同意了任敞的议和建议,只要匈奴称臣即可。这样虽然没有达成灭匈奴的志向,但也勉强讨回一点面子。

所以单于当然是大怒,扣留使者:我把你打得大败,你居然叫我称臣?

第十八节 卫霍居然和汉武帝搞同性恋

看到这,你肯定很惊讶。啊?威名赫赫的卫青、霍去病,原来是这样打仗的。你是不是产生疑问:既然他们这么差,汉武帝怎么会让他们当将军、派他们去打仗?

那就让我们按照史书往回看,看一看汉武帝怎么会让他们当将军的。看了后,你肯定又会被震惊了,啊~?

卫青和姐姐卫子夫,都是平阳公主家的奴仆,卫子夫是歌女,卫青是马奴。汉武帝刘彻十八岁时,去探望姐姐平阳公主,看上了卫子夫,把卫子夫带入宫,后来升为皇后。因此,汉武帝也宠爱卫青,把他提拔为将,给与重用。霍去病,是卫子夫和卫青的外甥,因此也被汉武帝优待,养在宫中,16岁就被提拔出征。

不只是裙带关系,还有男宠关系。《史记》有一篇《佞幸列传》,专门记录,有哪些男人是靠着与皇帝的同性恋关系,从而获得高官的,“非独女以色媚,而士宦亦有之。”其中赫然就有:“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史记》在《卫将军骠骑列传》也有同样的记录:“以和柔自媚于上。”也就是说,他们二人没有实战经验,是靠和汉武帝的同性恋关系,被飞速提拔上去的。而且是乱伦的同性恋,汉武帝是卫青的姐夫,是霍去病的姨父,三人居然一起搞同性恋,太恶心了。

司马迁说他们有才能,曲笔而已,如同把漠北败仗写成胜仗。能把他们写进《佞幸列传》,已经是冒着大风险,只能留下各个疑点,来暗示后人,所谓的才能、打胜仗是假的。如果再直接写他们无能、打败仗,那么,他不仅自己丧命,连耗费毕生心血写的《史记》也会被禁毁,我们后人也就看不到“史家之绝唱”了。这个道理,百度贴吧、自媒体的网友应该深有体会。

汉武帝的一个突出特点:任人唯亲,不是任人唯才。李广的实战经验丰富,名声显著,但汉武帝就不重用他,只让他做卫青的下属。外行领导内行。东方朔对汉武帝的用人策略,就有精辟的评语:“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
楼主 真的李永航  发布于 2021-02-26 16:30:43 +0800 CST  
第二十一节 卫青与网民的不谋而合

我们回到本文的开头,李广畏罪自杀,他的畏惧是从何而来?

“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

上文分析了,从这段话可见,起初卫青对李广迷路不放心上,问都不问。但李广回去后,就变为放心上了,派长史去调查。为什么?

卫青的第一次调查,李广的反应很奇怪。这是公事公办。你行军迷路了,上级调查具体情况,合情合理啊,而且还挺客气的,是先送酒肉后询问,没有严厉的态度。你如实回答一下,就可以了嘛,有什么大不了的!李广却不回答。为什么?

卫青的第二次调查,态度就严厉多了。变为要把人抓去调查罪责,不抓李广,是抓李广的幕僚。李广挺身而出,保护幕僚。卫青为什么要这样?

李广再次进入卫青的营中,就表现出了畏罪的情绪,对部下发表感言后,自杀了。

从漠北之败,到卫青和李广的一系列奇怪表现,通盘思考,答案呼之欲出。

李广去拜见卫青,看见大败的惨状,心有戚戚。他安慰了一下卫青,也汇报了自己的行军情况,就走了。卫青起初没在意,等李广走后,忽然心里咯噔一下:等一下,等一下。刚才李广说什么来着?

似乎说,他迷路了。

是的,是的是的,他迷路了!

一个念头在脑中一闪而过。现代网民能构思出这样的思路,“因为他迷路,错过了和单于决战,导致单于逃脱,是大罪。”卫青为什么就不能构思呢?

这样构思以后,还可引导出,不仅单于逃脱,而且导致我军大败,那么,我的败军之罪,不就洗脱了吗?

第二十二节 栽赃嫁祸让李广畏惧

所以,卫青派长史去找李广,调查迷路的具体情况,长史的态度比较礼貌,先送酒肉,后询问,其实是诱供,引诱李广按照卫青的思路去说。李广察觉到了不详的气息,所以不配合调查。(作者李永航)

既然软的不行,卫青就来硬的吧。所以,他第二次调查,就强行抓人去逼供。李广是将领,没有证据的情况下,贸然抓李广去逼供,恐怕不太方便。所以从李广的身边人打开突破口。李广这下确定了,卫青是想嫁祸自己。他的畏惧,就是来自这里。他不想受牢狱之灾,受刀笔吏的侮辱,然后被斩首,还连累自己的属下和家人,所以自杀了。



汉武帝明白这是冤案,但不想揭开这个冤案,这太伤汉朝的面子了,所以低调处理,先装模作样判了赵食其的死罪,给外人一个含糊的印象:卫青和霍去病总体上是打了胜仗,美中不足的就是,李广和赵食其没有及时赶到,否则就活捉了单于。然后又把赵食其免死。如果真有这么大的罪,破坏了汉武帝的灭匈奴、立不世之功的宏愿,搞得他极度不爽,赵食其绝不可能免死。
楼主 真的李永航  发布于 2021-02-26 16:37:32 +0800 CST  
第十节 匈奴奇怪的求和亲

怪事层出不穷。我们再看看《史记·匈奴列传》,在漠北之战大捷后,匈奴向汉朝求和亲。

你是不是错愕?

你会不会怀疑,自己的耳朵听错了?

全世界历史上,你能找出一个相似的例子吗?一个被重创、远遁的战败者向胜利者提出:你把公主送给我,我就与你和平。

匈奴人疯了吗?

还有。在战前,汉武帝就掷地有声地宣布:“今大发士卒,其势必得所欲。”再结合他的刚愎酷烈性格,可见他是与你匈奴势不两立,报先祖受辱之仇,必灭你而后快!现在我把你打得重创,你居然还敢要求我,再受先祖之辱。是可忍,孰不可忍?拍案而起,来呀,把匈奴使者拖出去,碎尸万段!

但奇怪的是,汉武帝没有拍案而起,是召集群臣商议和亲。

哎呀,老刘,这还有什么可商议的?我跺脚呀,我着急呀。(作者李永航)

而且,汉朝群臣居然有一部分人,赞同和亲。从《史记·酷吏列传·张汤传》可见:赞同和亲的代表人物,是博士狄山。你是不是会痛骂他汉奸、书呆子、腐儒?但奇怪的是,汉武帝居然没有反驳他,是叫狄山陈述理由。

哎呀,老刘,你应该痛打这个书呆子,怎么还让他说理由呢?你的脑子是不是突然进水了?

奇怪的还有:狄山陈述理由时,居然把现在的情形,和汉高祖的平城被围相提并论,所以应该和亲。

现在明明是大胜啊,你怎么拿来,和汉高祖的平城被围相提并论呢?你这个书呆子眼瞎了吗?

第十一节 酷吏与博士的交锋

狄山在朝堂之上,公然胡言乱语,抹杀汉朝的伟大胜利,借以宣扬让君王、让国家和民族受辱的政策,太可恨了。不要说汉武帝的酷烈性格,就是普通人的性格,也会发怒的,轻者贬官罚俸,重者下狱抄家。

但汉武帝居然没有发怒,转问御史大夫张汤:狄山说得怎么样?也就是说,汉武帝没有认为狄山是胡言乱语,反而是可以考虑的,所以拿来与别的大臣讨论。

疯了!

汉武帝肯定是疯了!

汉武帝难道也想当汉奸!你是不是惊呆了?

而且奇怪。狄山的错误是明摆的,谁都能清清楚楚地罗列出来,更不要说张汤了。他可不是百度贴吧上的无脑网民,说不出别人的具体错误,只懂得空口辱骂。他是酷吏,才思敏捷,罗织罪名是拿手好戏,你没有罪都会编出罪名。可他这一次,只是含糊地辱骂狄山:“是愚蠢的书生,无知。”具体怎么愚蠢呢?说不出来。如同泼妇骂街,如同贴吧上骂我的那些无脑网民。

与会的大臣,肯定不只两个,其他人居然没有一个来反对狄山。(作者李永航)

你看了,会不会顿足感叹:汉朝无人啊,唉,假如我生活在那个时代……

紧接着,又发生奇怪的事情。狄山作为博士,是没有实权的,就一个文弱书生。而张汤是御史大夫,是汉朝排名前五的高官,天下闻名的酷吏,制造冤狱整死了几万人,又圣眷正隆,上至诸侯将相,下至农夫走卒,没有不怕他的,在淮南、江都杀得人头滚滚,他的名字可止小儿夜啼。狄山宣扬假话,惑乱朝纲,被张汤辱骂,按道理,应该是很心虚畏惧。但正相反,狄山一点都不心虚,是反骂张汤:“没错,我是愚忠,但你是诈忠。”

怎么回事?

难道他也疯了?

然后,又有一个怪事发生了。狄山反过来,给张汤清清楚楚地摆出了罪名:你大肆制造冤狱,杀害诸侯王,离间皇帝的手足之情。其实就是指桑骂槐:汉武帝太残暴,没人性(谁都知道,张汤是顺从汉武的心意去制造冤狱,不然他自己哪里敢干)。汉武这才大怒,以防御匈奴的名义,逼狄山去驻守边塞的一个堡垒。狄山知道,汉武帝想借匈奴的刀来杀自己,也不得不去。一个多月后,匈奴攻破汉朝边塞,杀了狄山。

怪事就在这里:汉朝今年才刚刚宣布,获得漠北大捷,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廷。可汉武帝却说,要防御匈奴,这不是自打嘴巴吗?而且果然,匈奴马上就攻破边塞,杀汉朝官员。

匈奴你疯啦?难道你不知道,你已经被汉朝的史书打败远遁了吗?你怎么可以来攻破汉朝的边塞呢?你太不讲武德了吧!

从匈奴,到汉武帝,再到汉朝的大臣,全都疯了!

楼主 真的李永航  发布于 2021-02-27 09:10:23 +0800 CST  
第十四节 双方的布局

如同破案,你把上述所有疑点综合起来看,再看看历史背景,不难推理出历史的真相。看地图。



赵信为单于谋曰:“汉兵既度幕,人马罢,匈奴可坐收虏耳。”乃悉远北其辎重,皆以精兵待幕北。

幕,就是沙漠。面对汉军的大举进攻,赵信为单于谋划:“汉军不适应沙漠,等他渡过沙漠,人马都疲惫,我们可以轻易俘虏他们。”于是,单于把全部辎重,远远地调到北方,集中精兵在沙漠以北等待。这是游牧民族擅长的战术,他们没有固定的城池、家园需要去防守,是大纵深、快速机动地作战,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目标。(作者李永航)

而汉武帝则不顾地理,蒙着脑袋瞎指挥。卫青和霍去病,则蒙着脑袋瞎打。汉军走进沙漠,数十万的步兵、运输人员不断地倒毙。卫青和霍去病放眼四方,只有漫漫黄沙,没有匈奴人,对这次远征的信心慢慢消散。但想到汉武帝的酷烈,不敢退兵,正在彷徨时,匈奴出现了。

匈奴的伊稚斜单于迎战卫青。匈奴骑兵的侦查范围是非常广的,准确掌握了汉军动向。他们生怕汉军知难而退(请注意,这是褒义词,是明智的代表),所以在恰当的时候,出现在汉军的面前,燃起了卫霍心中的希望。开打。

第十五节 单于的诈败和收网

但单于没有马上决战。他先派一小部兵力试探,对汉军的战斗力做了一番评估:如果汉军被沙漠消耗得剩下不多了,士马不强了,决战对匈奴有利,那就决战歼灭;如果汉军仍有很多,士马还很强,决战对匈奴不利,那就继续引诱汉军深入,疲惫汉军。评估的结果是后者,“单于视汉兵多,而士马尚彊,战而匈奴不利。”

所以,单于派了一个人去做俘虏,向汉军供认,单于坐骡车逃走了,给卫青造成一个,单于很懦弱怕死的假相,甚至已经受伤,如同那位腿上中箭的“高粱河车神”,甚至已经发生内讧,单于被匈奴贵族们排挤,慌乱之下,临时找不到马车,就从牧民家中抢来一辆骡车,逃走。同时,他命令匈奴兵配合演出,装出溃散的样子,不要阻挡卫青追击我。所以卫青无所顾忌地追杀单于,来到了赵信城。

这时,匈奴也同样面临两难。匈奴不可能无止境地诱敌。汉军发现匈奴一直在避战,追之不及,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撤退了,到嘴的肥肉飞了,心有不甘。所以,匈奴要收网了,吃下这块肥肉。但如果要硬吃,就算胜,恐怕也会崩掉一个大牙。因为汉军虽然疲惫不堪,但武器占很大的优势(第十七节有具体说明)。所以,赵信设计了心理战术。

赵信城,是特意为了这个战役而筑。单于逃到赵信城,绝非巧合。匈奴人赵信,用自己屈辱的汉人名字,来命名这座城,以及在城里留下粮食给卫青,其实是一种心理战术,给卫青造成强烈的心理冲击。(作者李永航)

第十六节 心理战术的可能情形

汉军按照俘虏的供认,向西北追着单于,在茫茫天地中,却始终不见人影,已然疲惫、烦躁。日已西沉。前面的万道金光中,烟气缭绕,突然出现一座黑黝黝的城。前所未见!汉军陷入恍惚之中。

他们小心翼翼地入城,起初还不敢打火把。城里空无一人,却有大量的粮食。汉军更加惊疑不定,这到底是一座什么城?忽然,位于城墙一个角落的士兵,发出呼喊:“这里有字,这里有字。”卫青急忙跑过去查看,但天太黑,看不清。他命令点起火把,才看清了三个大字:

“赵信城”

卫青顿时脑中嗡地一响:“啊!我中计了。赵信入我军已久,熟知我军情况,他设下的埋伏,必然是十分恶毒。怪不得,单于不败而退。怪不得,茫茫大漠突然出现这一座城。怪不得,城里还留下粮食。这一切都是赵信的圈套。他明明白白地写下他的汉人名字,是向我示威,他稳操胜券,把我玩弄于股掌之间。”

就在这时,城外四面传来了匈奴的号角,紧接着,万马奔腾,向着赵信城而来!匈奴的伏兵发动了。汉军点起的火把,就是信号。这正是孙膑灭庞涓的、马陵之战的翻版。

完了,完了!快跑,快跑!
楼主 真的李永航  发布于 2021-02-27 09:15:54 +0800 CST  
参见《命运攸关的抉择:1940-1941 年间改变世界的十个决策。第 1 节 伦敦,1940 年春 英国决意独自抗战》

被掩盖的二战真相:希特勒根本不想攻打英国,甚至是对英国抱有好感。正相反,是英国一直想攻打德国,德国被迫反击。是英国首先向德国宣战,而德国直到灭亡,都没有向英国宣战,并且多次向英国议和。“希特勒在波兰战役得胜之后,于 1939 年 10 月 6 日向盟国发出「和平邀约」,被英国政府毫不迟疑地拒绝了。”然后德国才被迫反攻英法。在法国投降之后,希特勒7 月 19 日在帝国国会发表演说,再次向英国提出「最终和平邀约」,没有对英国提出领土和经济要求,只是要求你不要来打我,但又立即遭到英国的拒绝。然后德国才被迫发动不列颠空战。

可见,只要英国愿意,完全可以避免战争,保存实力,保存千年大帝国。

想打战的,只是英国政府。英国大部分人是不想打战的。在 1939 年秋季,张伯伦收到数千封,请求开展和谈结束战争的请愿信。 尽管英国国内没有形成「和平党」这一政治势力,但很多英国人都表达了,通过和谈结束战争的愿望,这些人多数都是保守党党员,还有一些人是与身居高位者联系密切的贵族。等到法军被击溃时,就连英国政府内部,也有很多人提出议和,例如内阁之一的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还有首相丘吉尔。1940年5月18日,他在给罗斯福的信中明言:可能与德国议和。

其实这个考虑是正确的,只要不是傻瓜,都看得清楚局势:英国早已不复当年之勇,强行打下去,很可能完蛋。后来的发展果然如此,即使是有苏联、美国做盟友,英国获胜了,但也遭受重创,先辈奋斗三百年创造的大英帝国,迅速崩溃。

既然如此,为什么丘吉尔要拒绝议和,强硬地攻打德国呢?因为私利。丘吉尔本人猜测,德国在议和条件中,会要求让自己下台,让英国法西斯党魁奥斯瓦尔德·莫斯利组阁。

楼主 真的李永航  发布于 2021-02-27 15:03:26 +0800 CST  
第二十三节 霍去病在第二次漠北之战中战死

在战后两年,公元前117年,年仅23岁的霍去病,死了。奇怪的是,这么一个显赫的人物,《史记》和《汉书》居然没有说明死因。如果是病死,史书写他的列传有五千多字(与卫青合起来写),又何必吝惜这一个字呢?

后人猜测:漠北之战,匈奴人在水源投入瘟疫死尸,传播瘟疫给汉军,霍去病得瘟疫而死。这个猜测明显错误。霍去病是在战役结束后,过两年才死的,这期间生龙活虎,曾经射死李广的儿子李敢,哪里像是得瘟疫的样子?

从此前的战况看,汉武帝是每过两三年,发动一次大的进攻。河南之战,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漠南之战,元朔五年(前124年)。河西之战,元狩二年(前121年)。漠北之战,元狩四年(前119年)。

人做事是有习惯的,有规律的。所以,我在此提出另一种可能,是汉武帝反复考虑,不甘心失败,所以过两年,再次征讨漠北,《史记•匈奴列传》可以佐证。第十二节说了,匈奴拒绝向汉朝称臣,还扣留使者任敞,所以汉朝再次整顿兵马,准备第二次征讨漠北:“汉方复收士马,会骠骑将军去病死,於是汉久不北击胡。”这里说,因为恰逢霍去病死了,所以第二次征讨没有成行,这明显是假话。汉朝三千多万人,只有霍去病一个人会打仗?

所以,史书说是没有成行,其实是有。既然有出征,为什么要隐瞒呢?综合霍去病的奇怪之死,综合汉武帝的脾气,可以推测:第二次漠北之战又是大败,败得比第一次更惨,霍去病战死。第一次,汉武帝打肿脸充胖子,讳败为胜。而第二次,汉武帝气急败坏,都没脸去讳败为胜了,是命令史官,把第二次漠北之战整个不记录,把霍去病的死含混过去。

经过两场大败,汉武帝被打怕了,所以此后十七年,不敢再大规模出击匈奴,改为向南越、朝鲜等地扩张,找软柿子捏,做补偿。史书就以这个作为托词,作为不再出击匈奴的原因。

除此之外,你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吗?
楼主 真的李永航  发布于 2021-02-27 16:43:10 +0800 CST  

楼主:真的李永航

字数:11996

发表时间:2021-02-26 21:58:19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01 16:45:01 +0800 CST

评论数:6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