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世族政治与魏晋风流 (连载)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世族政治与魏晋风流


我们在这里想说的是魏晋时代的一些故事。只是,我们首先声明:所涉及的内容多数并非英雄与传奇,而只是一些寻常巷陌里的闲人轶事。即使有不少笔墨点到皇宫帝后、朝廷文武,也不过是看成环境或陪衬,其形象也是当普通人物来处理。具体来说,这里想描述的是魏晋时代部分文人的一点浪漫与悲剧。中国社会的不同年代,都会冒出一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文人,他们突出自我、挑战传统、无视名流风范。他们力图创造出一种新时尚、一种新风格,以体现自我价值。只因岁月的沉重、传统的深厚,这种挑战往往难以坚持,以致于最终折戟沉戈,成果寥寥。然而,魏晋年代是一个特殊的岁月,当时的文人或称为“士”的那些人却侥幸得以一露头角。不论他们中每个人成就如何,也不论他们受赞誉还是遭贬斥,最终还是造就了那个时期一种独有的时尚与风格。那种独特的精神面貌,通常被统称为魏晋风流。
历史上,周朝制度崩溃而导致春秋战国的政治乱局。但‘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明发展时期。类似地,东汉末年因朝政腐败,宦官专制而败坏了汉庭初期标榜的纲常伦理,最后汉祚不再。于是群雄并起,三国魏晋取而代之。与之伴生的是一个称为“士族”的特殊的阶层---官绅知识分子组成的利益集团,他们获得了对政治的支配权或半支配权。他们一改汉初独尊儒术的思维方式,远离了纲常伦纪,繁衍出了一种称为魏晋风流的新文化生态。它源于东汉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的解构,是旧制度破产重组的必然产物。
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东汉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的解构,源于皇朝政治的腐败。政治腐败导致不可逆转的汉祚衰。桓、灵两朝正是汉祚衰的典型朝代。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就提到他与刘备对那段历史的痛切回顾: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这桓、灵就指汉桓帝与汉灵帝。
想进入魏晋风流话题,我们就从 “汉祚衰”的桓、灵两朝切入。
楼主 tsenway  发布于 2021-02-15 20:28:17 +0800 CST  
一、汉祚衰

1、汉桓帝之“茅厕政变”
本初元年(公元146年),京师洛阳群星璀璨,各路名角登台亮相,喜剧闹剧缤纷开场。大汉帝国的吃瓜群众又有了一饱眼福的机会。
这年的第一场大戏就是太后嫁妹!

① 太后嫁妹
首先登场的是皇太后梁妠。她将启动嫁妹程序。说到皇太后,往往想到电影上一群太监宫女们簇拥着的一位拄着拐杖、老态龙钟的老太婆。老太婆嫁老妹,恐怕吸引不了多少人。然而,我们说的这位梁太后并非想像的那样。她虽已经垂帘听政了一届皇帝,眼下又在为第二任的新皇帝垂帘听政,但她的年龄还不到四十!所以,皇太后不一定都是白发苍苍的。梁太后娘家是贵族,老爸梁商的姨太太比她还年轻,所以下面还有扎马尾辫的小妹妹,绝对不算稀奇。其实,她家这位同胞小妹梁媖(又名女莹)刚到及笄之龄。只因为父亲梁商作古,大姐梁太后当家作主,为妹子挑选个出类拔萃的妹婿 。
此事颇具轰动效应!
不是说,我们的话题要从桓、灵两朝切入吗?怎么扯到梁太后嫁妹的事情上?我们首先需要向大家讲清:正是因为太后嫁妹,才导致一位本来与皇位关系不大的人随后就当上了皇帝,而这皇帝就是汉桓帝!
原来,建康元年八月(公元144年)汉帝国第七任天子汉顺帝刘保刚满二十九岁就驾崩。留下太子刘炳才两岁,这就需要先帝的正宫娘娘梁妠出面以皇太后的名义垂帘听政,以辅佐二岁的新皇汉冲帝。
要知道,当年这梁家是汉帝国的第一豪门!汉冲帝刘炳登基的事,就全由梁妠与胞兄梁冀一手操办,而刘炳生母虞贵人被冷在一边。不曾料到,一年之后,也就是次年八月,没活满三周岁的幼帝就夭折了。碍于此前没有女人当皇帝的先例,也碍于外戚王莽篡位的严重后果,梁冀、梁妠兄妹没敢做傻事,而是在后台合计一番之后,决定立另一位皇室成员为帝。他就是八岁的汉质帝刘缵。梁妠继续以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梁冀仍以外戚身份充任大将军。就是说,汉顺帝死后,梁妠与梁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如今的人一提起垂帘听政,就会想到咱中华最后一个皇朝的某宫太后!从网络上看到她留下的那些黑白富贵照片,几乎没让人产生丝毫美女的感觉。不少人会由此产生疑问:梁皇太后之妹为何没能嫁出去?莫非她也是无人过问的“剩女”?莫非她的尊容也像前朝太后照片那样的一副恐龙相?否则,怎能轮到皇太后去操心呢?
历史上不少人知道外戚梁冀家族的可悲下场,凭爱憎感情就质疑梁女莹究竟是美女还是恐龙?但客观地分析一下,梁女莹不太可能太恐龙。虽说不清她身上到底含多少成分的美人胚子,但梁家的女人多少还是有点美女DNA的。梁妠父亲梁商是前朝汉顺帝刘保身边的重臣。公元128年汉顺帝刘保刚满十三岁,那正就是天子开始选美纳妃的年龄。
刘保开出的选美标准是年龄是十一到二十三岁之间 “姿色端丽、吉祥”。梁商毫不犹豫地把女儿梁妠与二十二岁的妹妹梁茱一起贡献了出去。不想梁家这对佳丽双双通过严格的入宫初选。宫廷面相师茅通第一眼看到梁妠时就惊为天人!忙向小皇帝刘保跪拜道贺:“日角偃月,相之极贵,臣所未尝见也!”刘保被说得春心荡漾 ,连忙亲自出面体验。一见面,皇上果然二话不说就把梁妠与她的姑妈梁茱一并纳为贵人,随即领入内室临幸。他明知此二妞是同血亲的侄女与小姑,还是决定通收通吃而不考虑什麽乱不乱辈分。就是说梁家女性还是有点美女DNA的。
宫廷生活条件优越营养充分,十三岁的小皇帝显然比普通P民男子发育得更早,身材比同龄男会高大些。然而在两位比自己大了好几岁的小姐姐面前,他没有丝毫优势。倒是美女的长腿、高挑身躯与丰腴的S曲线,对他更有诱惑力。他成为小姐姐的俘虏!有了体验之后,小皇帝更喜欢梁家两妞。在同一时间入宫的其它幼嫩采女均与皇帝年龄相近,只因她们那种韭菜豆芽状的体态反而被皇帝列为其次了。其实,事情就是这样,水果市场待售的香蕉有香糯的熟蕉与青涩的生蕉之分,桃子有红嫩香甜的蜜桃与淡色生硬的青桃之别,懂得享受的人总是先享用成熟香醇的,而把青涩的果子留在树上等待成熟,否则就是暴殄天物了。看来这十三岁未成年的刘保深知其中奥妙。
两个新科梁贵人同时受宠幸!但她俩同血亲,年龄相近,面貌神态相似,常认错喊错。为了避免弄错导致尴尬,于是就在称呼上作了规定:姑妈梁茱仍称梁贵人,而梁妠便改称“梁小贵人”。这次选美发生在公元128年,梁家小妹梁女莹还没有出生。如果不是顺帝刘保死得早,很难保证不发生老牛吃嫩草的事件,这位梁女莹恐怕难逃当小小梁贵人命运,从而失去当下代新帝皇后的机会。这麽说,是想表明,她们梁家还是有美人基因的,其妹子梁女莹不至于丑得像恐龙。这有如前朝某家三姐妹,其中两位因分别嫁给两位国男一号而被捧成天仙。其老大却嫁给了河东郡的财主,从而就被传为恐龙。事实上,除开年龄因素,那三姐妹并非悬殊得用天仙和恐龙来区分!
(待续)
楼主 tsenway  发布于 2021-02-15 20:59:53 +0800 CST  
① 太后嫁妹(续)

当然,我们有理由吐槽一下东汉帝王的野蛮、愚昧与荒淫无道。文明社会是建立在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上的,而且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不允许童婚与早婚的。所以当代社会的人均寿命都比较长,幼儿成活率也很高。可是东汉的皇权制度就让十三岁未成年的小皇帝放在数千性饥渴的女人包围中!野蛮与荒淫无度的生活方式,造成多数东汉皇帝二、三十岁就死去。他们虽有成千上万的老婆,却难于生育一个合格的皇位继承人!为什麽? 就在于他们的生活方式完全违背自然规律 ! 早婚与纵欲严重危害了未成年人的健康:后果是性无能与折寿!这是野蛮的中国帝王制度害了他们自己!
选美四年后,梁妠就升为汉顺帝正宫娘娘,封号为顺烈皇后。当上正宫,就确保了梁氏家族的特殊地位:父亲梁商成了权倾天下的大将军!梁商死后,哥哥梁冀同样以外戚身份继承了大将军的职务。先帝刘保也没活多久就驾崩,母仪天下的梁妠以太后身份垂帘听政。一垂帘就连续罩住了两届儿皇帝。
在决定给妹妹公开招亲前,梁妠或许动过让妹子也去当新皇后的念头:那就是把妹子预订给小皇帝刘缵!然而刘缵此时只有九岁。按规矩他要满十三岁,宫廷才开展第一次选美。那样一来,就要让妹子等上四年才有机会,那就太委屈了。于是,梁妠觉得还是让妹妹嫁个门当户对的贵族更好。老姐还明白:除门第外,英俊潇洒、多才多艺也是大家闺秀的首要心愿,于是她决定公开招亲!
其实,太后还是有目标的:通过查家史、核对生辰八字,她初步的候选目标是汉章帝的曾孙、刚刚继承了蠡吾侯爵位的河间刘志!这消息很快传到民间。这年盛夏,大家果然看到一辆马车从河间蠡吾县出发,一路风尘仆仆地直奔繁华的帝都。车上除丰盛的礼品外就是一位风度翩翩的十五岁小侯爷刘志!
在洛阳城北的夏门亭,刘志拜见了皇太后梁妠。虽说刘志长期生活于近乎穷乡僻壤的蠡吾县那地方,但还是一表人才,浑身飘逸着白马王子的神韵。他多少受过一些教育。当年,河间一带推崇黄老学说,流行道教。道教与黄老学说所倡导崇尚自然、清静无为的人生观对刘志有过相当大的影响。幼年的他因衣食无忧,常混迹于道徒的集会中,从而对宗教活动中演奏的音乐产生的兴趣。生性聪明的他从中学了不少乐器的吹弹技巧。看来这些特长也颇受太后的欣赏。皇太后梁妠一见这小鲜肉蠡吾侯就满心欢喜,觉得他就是自己未来的妹夫。或许,此刻的妹子梁女莹正在附近不远处仔细端详着这位未来的夫婿。说不准,此时的她正会心地微笑着。
此事发展顺利!从乡间一路赶来相亲的刘志小哥,本就盼望攀上皇太后与大将军这门亲,哪有不答应之理?于是双方一拍而合,太后做主订下婚事,择吉日成婚。
此时,梁妠满心欢喜地为妹子招得好夫婿,希望小两口将来和和美美,白头偕老。而小哥刘志高兴的是能娶到皇太后与大将军的妹子,自己享受美人与富贵。双方谁也不曾料到:就因这夏门亭一见,大家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没打算让妹子进宫的梁太后,却把妹妹梁女莹变成了梁家的第二位皇后。原本只想抱个美人归的刘志,却因此一步登天,当上了东汉第十位皇帝 !这命运太会捉弄人了!
(待续)

楼主 tsenway  发布于 2021-02-16 11:23:40 +0800 CST  
②跋扈将军毒杀了小皇帝刘缵
刘志命运的转折,缘于同时在洛阳上演了第二幕大戏:“跋扈将军”毒杀汉质帝!正是这场翻天覆地的悲惨大戏,彻底改变了刘志与梁女莹的命运。
上年,汉质帝刘缵接替夭折的汉冲帝而登上皇位,这事本就是梁太后与梁冀兄妹一手操办的。他们挑选当时八岁刘缵皇帝的原因简单:皇帝年幼还需要太后垂帘听政!这样一来,外戚梁氏家族可以继续把控朝政!同时,在皇帝位成年之前,梁氏家族可以抓紧时间补课,培养小皇帝的感情,增强梁家与皇室的纽带。他们可以让小皇帝明白:阴谋夺取玉玺与皇冠的人不知有多少,但能落在汉质帝手里,那就离不开梁氏兄妹的努力!就是说,只有梁氏兄妹才是把刘缵扶上皇帝宝座的神!
但事与愿违。其关键就因为大将军梁冀不是一个规矩之人。他的无法无天、胆大妄为行径招致天下人的愤怒,也令小皇帝的反感。
刘缵虽才八岁,但不论怎么说,他都是一个皇帝。他上朝坐龙椅,在别人看来是孩子过家家,或者是例行公事,但在他自己看来,是履行皇帝的职责。所以,朝庭议事的时候,他也总想听懂官员讲些什麽,特别发生辩论时,他更想多听听,然后自己也作判断,看看究竟谁说的对,谁不对。而梁冀在朝中总是盛气凌人,文武百官不论是谁,只要一言不合,就挨训斥!这令小皇帝感到十分不适。一天,又有一个官员发表了令梁冀不顺耳的议论。梁冀听着不合口胃就大发雷霆。发言人被气得满脸通红,百官做声不得。可当时小皇帝刘缵却在仔细听,看到梁冀如此粗暴地打断别人发言,内心十分不平。他禁不住指着梁冀对满朝文武说:"此跋扈将军也!"百官闻言,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这次轮到梁冀被气得面孔发青!
(待续)
楼主 tsenway  发布于 2021-02-17 09:05:34 +0800 CST  
②跋扈将军毒杀了小皇帝刘缵(续)

退朝后,梁冀感到自己遭受了羞辱,从而衔恨在心。他发觉这刘缵年纪虽小却为人不简单 ,不像事前想象的那么省事,那么容易操控。就怕他一旦长大就更加麻烦!梁冀后悔当初不该立这小家伙!就这麽想着想着,他不由地恶向胆边生,决计乘早收拾掉这个小兔崽子!

就在梁太后在夏门亭拍板定下妹子与未婚妹夫的婚姻大事时,惨剧发生了:

这天,小皇帝刘缵吃下内宫递来的煮饼后,立即腹痛不已!痛苦不堪的汉质帝派人去传太尉李固。当时,朝廷位列“三公”的是太尉李固、司徒胡广、司空赵戒。他们是可以与大将军梁冀抗衡的人物,又都是先帝安排的“顾命大臣”。其中李太尉兼“录尚书事”,所以权利最大,为人也最为忠义且有担当精神。汉质帝因而最信任他。刘缵盼望李固能来救自己。李固一进门就发现此时大将军梁冀早已站在质帝身边,而小皇帝却痛得满身大汗淋漓,身子扭曲着痛苦,伸直了更痛苦,口中断断續續诉说自己气闷肚胀。李固想知道其中缘由,而刘缵还算神志清醒,就答复: "刚刚吃了煮饼。肚子烦闷,如果有水喝还能活过来。"

在旁边梁冀急忙阻止说: " 恐怕会呕吐,不可以喝水!" 李固一时慌得没了主意。刘缵就这样痛苦地挣扎着,身边的御医却因畏惧梁冀不敢施救,众人眼睁睁地看着小皇帝死去! 李固下跪伏到质帝的尸体上失声大哭,并弹劾御医!
时人怀疑是梁冀指使宦官把毒药夹在煮饼中,天真幼稚的刘缵毫无警戒之心才中毒身亡。 此事,梁冀有作案动机、作案手段与作案时间。而且,刘缵死前死后的整个过程,梁冀均守在边上。他既不指示御医抢救,还借故连水都不让喝!众人就越怀疑是跋扈将军梁冀施展的弑帝阴谋!然而当年,几乎是没有公正的法律。即使有法律,谁又能拿这位梁大将军怎样?

汉质帝暴毙是朝廷重大紧急事故!刘志与梁女莹的婚礼不得不暂缓举行。然而,国不能一日无君!该由谁代替汉质帝继续扮演傀儡皇帝的角色?满朝文武分成两派各有自己打算。为拥立新皇帝,一场你死我活的争夺战又开演了!于是,本初元年在京师的第三场闹剧由开演了。
(待续)

楼主 tsenway  发布于 2021-02-17 15:50:00 +0800 CST  
@黄龙12011Lv 12 时间:2021-02-16 17:58:34

@二勃6Lv 19 时间:2021-02-17 09:09:2

@春光辉耀 2021-02-17 18:03:37
祝你阖家欢乐!一帆风顺!
-----------------------------
谢谢朋友~~
楼主 tsenway  发布于 2021-02-17 20:20:03 +0800 CST  

③国之兴衰,在此一举

首先是“三公”李固、胡广、赵戒与大鸿胪杜乔联名上书大将军梁冀 ,要求召集公卿大会议立新帝 。他们提名的候选人是皇室宗亲清河王刘蒜!联名书一开头就这样写:
天下不幸,近年之间,'国祚三绝',今当立帝,这是天下的大事,臣等明白太后的一片心意,将军操劳。望详择一人,务必继存圣明,臣等也是愚忠一片,非常挂念此事。按过去废立的老章程,立皇位继承人,未尝不询访公卿,广泛征求大家意见,使之上应天意,下合众望。古语说:'以天下给人易,为天下得人难',我朝历史表明,皇位继承人立得准,就兴;否则就要导致灭亡,这是最使人忧愁的事,也是最重要的事,岂可不深思熟虑?

最后强调说: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国之兴衰,在此一举!

大将军梁冀与梁太后知道众大臣的矛头是直指他们梁氏家族而来。于是针锋相对提出要立自己刚物色的未婚妹夫刘志为新帝!刘志多少也是个刘氏宗室的血脉,拥有侯爵身份,争取继承帝位也是当仁不让的。哪怕竞争者是与质帝血脉更亲的王爷,他们也寸步不移!

既然双方针锋相对,那唯一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召开公卿联席会议来作决断!

次日,朝廷召开最高规格的“贵族院”大会。与会者自然是侯爵以上的众公卿。 首先是“三公”、大将军、仪比三司的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以及诸如大鸿庐寺等各卿,其它与会的贵族成员也必须是列侯以上或年俸禄高于二千石的朝中高官。讨论的唯一内容是:刘蒜与刘志两人中究竟该谁继承皇位?会上,李固、胡广、赵戒及大鸿胪杜乔的理由充足,辩论中占明显优势。他们都认为清河王刘蒜最好,应由他继承皇位!梁冀虽在会上苦苦力争,要扶植未婚妹夫刘志。但拿蠡吾侯刘志与清河王刘蒜相比,简直不是同等货,孰优孰劣非常明显!李固等四位朝廷带头大哥的理由充足,满朝文武百官纷纷站队刘蒜一方!眼看会议气氛对自己非常不利,而且也找不到别的理由反对候选人刘蒜,梁冀只好宣布当天暂停讨论,次日再议。
(待续)
楼主 tsenway  发布于 2021-02-18 13:14:31 +0800 CST  
国之兴衰,在此一举(续)

梁冀对当天的局面十分失望:他不论是在情、理上都输人一大截! 再说,去年汉冲帝刘炳夭折后,梁氏家族能抢先让刘缵接班而把更有优势的刘蒜排挤出局,就是玩弄了下三滥的手段:汉冲帝死前两个月就已经被诊断为无药可救!但梁氏兄妹却封锁了全部消息,然后偷偷地把八岁的刘缵接进后宫。此事,朝中文武百官无一知情。等汉冲帝死讯一发布,文武百官才想必须接京外的清河王刘蒜来接班!但已来不及了:当刘蒜还在路上时,梁氏兄妹就推出已经在内宫潜伏两月之久的刘缵登基为帝。既然生米成熟饭,文武百官只好接受。但梁氏家族利用信息不透明的条件,蒙骗天下,阴谋虽达成了,依然是理亏的一方。

如今,梁冀药死此前由亲手挑选的刘缵,而去年因梁家作弊而被淘汰出局的清河王刘蒜又将要出山。面临这种局面,梁冀怎能不尴尬?在百官的舆论漩涡中,梁大将军进退维谷,看来要一败涂地了。

在此关键时刻,有个神秘人物出现了,他是太监头子、先皇汉顺帝的中常侍曹腾。他代表内宫太监向外戚梁冀传达宫内的态度。

于是,戏中戏添了一幕插曲,那就是:曹公公夜点迷津。
(待续)

楼主 tsenway  发布于 2021-02-18 20:41:06 +0800 CST  

④曹公公夜点迷津

曹腾入宫以来已经服侍过安帝、顺帝、冲帝与质帝等四位皇上。安帝儿子刘保立为太子时,曹腾就奉邓太后之命侍候太子读书。安帝正宫闫皇后生不出儿子,所以刘保虽是庶出的,却是独生子,还被立为太子。出于妒忌心理,闫皇后处处逼迫挤压太子刘保,导致太子的日子很不好过。由于闫皇后经常触瘪脚,安帝死前刘保就被废了太子身份,被冷在一旁,从而失去皇位继承权!奴才曹腾也因此不好受。
后来,是宫中太监不服,出面帮助,刘保才以太子身份登上皇位,他就是汉顺帝。刘保的这段经历,曹腾是最好的见证人之一,从而他后来倍受顺帝刘保的关照。曹腾深知,在刘保被废期间,其它刘氏宗室成员都对帝位虎视眈眈,尤其是名义上与刘保有堂房兄弟关系的清河王刘延平一族更是如此。大凡涉及皇位的继承问题,越是近亲,就越是仇敌!
后来清河王刘延平死了,其儿子刘蒜成了清河王。就是说,汉顺帝刘保复位,就导致清河王刘延平及刘蒜觊觎皇位的梦想破灭。然而,如今汉顺帝刘保的儿子汉冲帝却死了,刘保一脉后继无人,血缘最亲的清河王刘蒜当然有权出面竞争!

曹腾是刘保的亲信,梁妠是刘保的正宫,梁商、梁冀一家子外戚全是倚仗刘保的皇位才有如今的局面。就是说,太监曹腾与梁氏家族也是命运相通、祸福与共。这天夜里,老太监曹公公推心置腹地提醒说:如果这次由刘蒜继位的话,他必定不当傀儡,而是要当名垂青史的中兴皇帝!而且为了立威开创局面,他必然要拿腐败开刀!那样的话,反腐第一刀很可能就是您这位高权重且名声不佳的国舅大老爷了!曹腾最后提醒说:“将军家几代人都是皇亲,手握重权,宾客纵横于世,常常有过失差错。清河王严明,若果立,则将军受祸不久矣。不如立蠡吾侯,富贵可长保也。”

其实,曹腾选边梁冀,也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这因为,既然曹公公是刘保的手下红人,就一定不被清河王家族看好。这事,曹腾作过试探。他曾经直接去拜见刘蒜。但小王子对曹腾没有表现出足够的热情,礼数上也不尽周到。说明刘蒜对自己太监身份很不待见。历来心细的曹腾对此自然有所顾忌。
(待续)
楼主 tsenway  发布于 2021-02-19 14:15:08 +0800 CST  

④曹公公夜点迷津(续)
在东汉,内宫太监是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尤其是事关皇位的废立,公公们往往起了意料不到的作用。远的不说,前朝汉顺帝刘保之所以能咸鱼翻身夺回帝位,就是依靠孙程等十九位太监在关键时刻带头起事,才让顺帝重新披上皇袍。

东汉太监的绝大多数声名狼藉,但这位曹腾却有点例外。史书似乎并不歧视他,相反有不少肯定他的话。主要一点,估计曹腾每次站队都不出错。还因他是做事不极端,少冒风险,向朝廷举荐的官员还比较正派,因此他少受坏人牵连。原先顺帝信任他,还特地允许他与一位呉氏的宫女建立“对食夫妻”关系。曹腾后来在外购屋安家,收养子曹嵩以传宗接代。不管传说中的曹嵩是夏侯家族的还是曹家的,曹腾最终总算有后了。他的养孙恰就是大名赫赫的曹操。这位暂时还没出生的小曹是位重量级的大人物,我们肯定绕不过他,只是此时还没到为他多费笔墨的时刻。

曹腾的一番话令举棋不定的梁冀顿然醒悟:像自己这样坏人只能坏到底!一旦松口,让清河王刘蒜登基的话,势必与李固等文武百官勾成一团,自己以往的一切必将白费心机。别的不说,没有妹子梁太后的垂帘听政,李固等必然会发起对质帝暴毙事件的调查!就这麽一桩,就可定为弑君大罪!本人被宰被剐不说,梁家也免不了满门抄斩。
梁大将军内心也明白,曹公此次公夜访就是向自己传达了内宫的态度:内宫太监不会与你梁家为难!不过一旦事成,那就要利益均沾!

梁大将军下定了决心,非要立自家的未婚妹夫刘志不可!这戏还得继续演下去。

(待续)

楼主 tsenway  发布于 2021-02-19 21:14:38 +0800 CST  


⑤胡广、赵戒反水
梁冀开始细细分析对方阵营,一番冥思苦想之后,他顿然开窍。他看出,文武百官虽然表面声势浩大,其实不过是一群利益与诉求各不相通的乌合之众。首先,“三公一鸿胪”这四个带头大哥李固、胡广、赵戒及杜乔就不是铁板一块!其中太傅胡广以及司空赵戒就是 “缺口”!特别是这位胡广,他通常以奉行中庸之道为标榜,实则性格圆滑,柔媚权贵,一涉风险,必退保荣华富贵而不守诺言。对这种人,梁冀自有对付的手段,那就是态度强硬,逼其退群!

次日“贵族院”会议继续进行。大将军梁冀收起昨天谦虚大度的笑脸而恢复以往蛮不讲理的姿态,一开口就非要立蠡吾侯为帝不可!他称,那是没有商量余地的!言辞中杀气側漏,令人胆寒!

如此专横无理,这还算协商吗?李固、杜乔再次出面力争,但胡广、赵戒两人一改昨天的慷慨激昂,变得趑趄嗫嚅、欲言又止。他俩退缩了。这令李固、杜乔十分诧异!梁冀的眼光更严厉了,非要胡广、赵戒单独表态不可!在梁大将军唑唑逼人的目光下,胡广、赵戒低声嘟哝着,像是在说"惟大将军之命是从……"这太令人意外了!

胡广与赵戒两人就这样在众人目光睽睽之下反水了 。他们不但不与李固、杜乔共进退,而是中途变节,背后扎了朋友一刀!真不知道昨晚梁冀他对二人施展了什麽手段 ?

胡广是当代大儒,门生遍及朝野。赵戒也是学有成就的长者,两人平素声誉很高。他们的中途反水,令众人始料未及。文武百官顿时乱成一团:他们或交头接耳,或低头不语,但没人继续出面站在李固、杜乔一边。他们不再挺清河王刘蒜了!然而也没有人出来公开支持蠡吾侯刘志。有几个大臣眼见苗头不对,就急着想退场。于是他们重复着一句"惟大将军之命是从"之后悄然开了小差。

至此,梁冀目的达到了:反对派只剩下李固、杜乔两人!他于是厉声宣布”罢会”。李固与杜乔还想继续争辩,但梁冀根本不把他们放在眼里,再次厉声断喝道:"罢会!"

(待续)
楼主 tsenway  发布于 2021-02-20 16:28:57 +0800 CST  
@春光辉耀 2021-02-17 18:03:37
祝你阖家欢乐!一帆风顺!
-----------------------------
同乐,同庆~
楼主 tsenway  发布于 2021-02-20 17:49:32 +0800 CST  

⑤胡广、赵戒反水(续1)

事后,心怀余怒的梁大将军还请妹妹梁太后下诏,罢免了李固的官职。这样,一切阻力均被排除!
本初元年(146年)闰月庚寅日这天,梁冀终于持节,调出王储太子专用的王青盖车,拉出一支仪仗车队,高规格迎接蠡吾侯刘志。车队返回直入南宫平台,十五岁的刘志宣布在此登基即位,他就是汉桓帝。从这天起,东汉开始了桓、灵时代。恒帝继续使用本初年号。梁冀把持实权,梁太后仍旧临朝听政,这是她为第三位皇帝垂帘听政。
胡广、赵戒中途反水,瓦解了拥立清河王刘蒜的文武百官,帮了梁家的大忙。梁氏家族决定对他俩论功行赏,投桃报李,封侯加爵:胡广封安乐乡侯并接李固空出太尉兼录尚书事;赵戒封厨亭侯接替了胡广空出的太傅职务。两人封侯外职位都向前跨一步。由于尚书负责处理朝廷日常事务的尚书处,权利很大,尚书处有点类似书记处。而录尚书事就是主管尚书这一摊事务,等于操纵朝廷大权。曹腾为首的太监也是有功的。于是曹公公也加爵进位,升费亭侯并任大长秋。梁太后贴身太监长乐太仆州辅等六人,也因定策有功均封为亭侯。汝南袁汤封国亭侯接任司空。随后袁汤又进一步调任司徒、太尉等高位。袁汤继祖父袁安、叔父袁敞之后,再次进入朝廷的三公之列!袁汤还有袁成、袁逢、袁隗等儿子。其中袁逢、袁隗后来也都是朝廷中位列三公的肱骨大臣。这样一来,从袁安、袁敞,袁汤到袁逢、袁隗一辈为止,汝南袁氏家族连续四代,代代官居三公!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成了东汉著名的豪门大族!当然,汝南袁氏之闻名于世,还因为袁汤有袁绍与袁术这两个著名的孙子。他俩都是三国时期北方最重要的军阀头子!《三国志》中,袁绍与袁术出身日期语焉不详。但我们可以从袁绍字本初这个信息去猜测:东汉本初这个年号只在公元146年用过,那就是本初元年!这年,官升司空的袁汤可能是喜事成双:孙子袁绍出生了。袁绍取本初为字可能有这样的理由:他就出生于本初元年!如果这样,袁绍就比出生于公元155年的曹操长九岁,这很符合真实情况。为什麽梁氏要一再提拔袁汤而不是其堂兄弟袁盱(袁敞之子)呢?可能与中常侍袁赦公公向梁冀说谁好话有关。太监袁赦也来自汝南,他视袁汤为同宗,就想引为外援。不过,袁盱同样很受重用。
楼主 tsenway  发布于 2021-02-21 08:17:52 +0800 CST  


订正:为什麽梁氏要一再提拔袁汤而不是其堂兄袁敞呢?可能与中常侍袁赦公公向梁冀说谁好话有关。太监袁赦也来自汝南,他视袁汤为同宗,就想引为外援。不过,袁敞儿子袁盱同样很受重用。
楼主 tsenway  发布于 2021-02-21 08:53:10 +0800 CST  
@春光辉耀 2021-02-21 18:58:42
正月初十,愿您十全十美,十分如意!
-----------------------------
大家同乐~~
楼主 tsenway  发布于 2021-02-22 08:36:07 +0800 CST  
⑤胡广、赵戒反水(续2)

胡广、赵戒反水,最倒霉的自然是不肯屈服的李固与落败的清河王刘蒜。先是李固被撤职。次年梁家又抓住把柄来构陷刘蒜,诬告他谋反!这些都成为梁冀铲除政敌的最好借口。于是,清河王刘蒜被迫自杀,前太尉李固死于狱中。州郡官吏又将李固的两个儿子李基、李兹从郾中逮捕,然后害死在监狱中。到此地步,梁冀犹不解恨。他下令把李固与杜乔的尸首放在雒阳城北十字路口示众。梁大将军放下话来:“有敢来哭泣吊丧的,予以惩治!”

汝南人郭亮是李固的学生,此时还不到二十岁。他左手拿着奏章和斧子,右手抱着铁砧,到宫门上书,乞求为李固收尸,但遭拒绝。郭亮带斧子与铁砧是为了弄断尸首上的脚镣手铐。郭亮求情不成,又和南阳人董班一同去吊丧,他们守着尸体不走终日哭泣。夏门亭长喝斥说:“你们是何等迂腐的书生!公然冒犯圣旨,难道想试试官府的厉害不成?”郭亮直面回答:“我们为他们的大义所感动,岂知顾及自己的性命?为什么要用死来威胁呢?”

皇太后梁妠听到后,感到不能把事做绝,才将二人全都赦免,让他们收尸归葬。或许,这兄妹之间在品格上也略有差异。

李固临死前悲愤不已。他给胡广、赵戒写了一封绝命书。意思是:
我李固既然受了朝廷的厚恩,就应竭尽全力,不顾冒生命的危险,立志扶持将要倾倒的皇室,使它中兴起来。料想不到一旦遭到梁氏外戚的迷谬,你们这些人就屈从了,把个人的安危放在前头,颠倒了吉凶和成败,从此汉家的衰落也就无法挽回了。你们身居要职,享受奉厚的俸禄,眼见王室即将倾倒而不扶,难道还有比这再大的事吗?我相信公正的史学家,决不会出于畏惧之心,而放弃过它。我李固虽然死了,但是死得其义,没有什么好懊丧的。

(待续)
楼主 tsenway  发布于 2021-02-22 16:18:05 +0800 CST  

⑤胡广、赵戒反水(续3)

据说,胡广、赵戒得到书信后也感到十分比悲伤,因而长叹流涕。就不知,这悲伤是后人加上去的文字,还是他们当真后悔了?赵戒因年龄大,没几年就去世了,更多的议论说不到他身上。而胡广今后的路还很长,所以就不一样了。事实上,胡广从此步步加深对所有潜规则的认识,终于成了永远的不倒翁 !他还有更经典表演待继续。
李固、胡广、赵戒及杜乔,都是当年享有崇高声誉的大儒。李固、胡广著作颇丰,门生众多。许多名人,如王调、贯械、郭亮、董班、赵承都是李固的学生,而胡广更是门生众多,其中的蔡邕更是东汉末年出名的大文豪。他们原本被认为忠君爱国的楷模,是坚定执行汉初董仲舒确立的纲常伦理的典范。然而,在关键时刻,在黑暗势力面前,却显现出各自的原形:耿直的李固、杜乔与品格扭曲的胡广、赵戒形成鲜明对比。结果是表现得忠贞正直、符合纲常伦理的被出卖、被害,性格扭曲屈膝投降却加官晋级荣华富贵。这是斯文的耻辱、文人的悲哀,是汉代社会即将覆灭的征兆!究竟是什么地方出错了?难道,这世道真的是颠倒了黑白?
当年京师洛阳流传着这样的童谣:
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闻者莫不感慨不已。我们不觉得刘家先人与董仲舒先生制定的法度有多妙,然而不争的事实是:刘氏老祖宗想延续万年的纲常伦理就这样被这些不肖子孙颠覆了。

(待续)
楼主 tsenway  发布于 2021-02-23 08:44:00 +0800 CST  
@邗江老刘 2021-02-22 21:01:55
续读佳作,恭祝晚安!
-----------------------------
谢谢!
楼主 tsenway  发布于 2021-02-23 14:18:20 +0800 CST  



⑥一对亲姐妹,两朝正宫娘娘

次年是147年,桓帝定年号为建和元年。这年六月,新科皇帝正式考虑娶老婆和立皇后。据说,宫廷为此派女官吴保林和中常侍董超公公到梁家,按美女最高标准对梁女莹从音容姿态、行为举止、曲线尺度,查个遍,一一记录在案。细微处小要查皮肤没有雀斑,更不能有疤痕,深入之处要排除痔疮,当然要绝对保证是处子。从吴保林和董超公公处得到满意数据之后,刘志龙颜大悦!立即从国库调拨三十二万两黄金为聘礼,把梁女莹接入掖庭。八月十八日立梁女莹为皇后。就这样,梁妠、梁女莹姐妹俩分别成了两个朝代的皇后!所以,就尊贵与豪华而言,汝南袁家是远不及这一门两皇后、两代大将军的梁氏家族。所不同的是:袁家多少是书香门第,而梁家则是外戚土豪!所以在众人心目中,这两门第品位绝不等同。

在东汉,像汝南袁家这样世袭为官的家族已经是普遍现象,在后面叙述中我们会提到更多这样的家族,比如杨修的列祖列宗被标志为弘农杨氏。这家族就是比汝南袁氏更早就闻名于丗的豪门大族。进入魏晋后更有琅琊王氏、太原王氏、陈郡谢氏等等对朝廷命运起着决定作用的大家族。他们是读书做官的专业户!这种世袭当官的家族称士族,也称丗族。说是士族,表明是家族性官员,不是偶然地出现一、两位官员;说是世族,那表明,这家族官员是世袭的,代代相传。之所以在东汉魏晋能出现大量的丗族,那在于当时的官员选拔采用举荐制!而具有举荐权的人是在职的高官!由于“人性恶”的真面目往往被掩盖在“性本善”的深处,只有到在选拔谁当官的时候暴露出来:任人唯亲,选自己最亲近的!或者为掩盖真相,搞投桃报李的交易:我举荐你的家族,你选拔我的亲信!这样做结果,必定形成少数家族垄断政治,官位由他们世代包办!这就形成门阀士族制度。官僚举荐制延续多久,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就延续多久!
当然,按朝廷条例:被举荐的对象也需要一定的文化修养,这些门阀士族从家族利益出发,不得不重视子弟后辈的文化教育, 培养能振兴门第的文化英才。这样一来,门阀士族又在无形中垄断了文化教育。最终是豪门士族垄断了教育、垄断了文化、垄断了全部官僚政治!这世袭垄断政治的豪门士族就是贵族!所以说,魏晋的士族门阀制度在东汉已经在逐渐形成。豪门士族的成长壮大促进了汉祚的衰败!

任何时候,举荐制则是吏治腐败的关键源头。然而,朝廷与精英总是高度赞扬自己是识马德伯乐。被举荐者总是证明自己是匹好马。然后,好马上升为新的伯乐,由它去赏识新马。伯乐与马之间的腐败链就这样形成。

举荐之外,婚姻的裙带关系,也会形成腐败圈。典型的皇帝因立皇后、选妃子而形成的外戚集团。还有就是一些毫无出路的人不得已成为太监。却因太监能贴近讨好皇帝与宠妃,而获得地位。东汉年代,这些太监勾结成伙,也成为一顾不可忽视的势力。一旦,外戚与宦官干政,那就更可能加剧朝廷的腐败。

其实,外戚与宦官干政正是汉祚衰的主因:皇帝往往沉溺酒色,纵欲过度,接班人还没有 “造”出来,就早早地不敌酒色而一命呜呼!皇帝一死,年轻皇后改称皇太后,找个未成年的皇家血脉搞垂帘听政。于是,不可避免地出现外戚专权或太监干政的局面。那就是东汉政治的硬伤!那种局面一直延续到东汉灭亡。

楼主 tsenway  发布于 2021-02-24 08:31:19 +0800 CST  
@周涛1115 2021-02-23 21:35:14
精彩继续,支持!
-----------------------------
老朋友周涛
楼主 tsenway  发布于 2021-02-24 16:08:25 +0800 CST  

楼主:tsenway

字数:79504

发表时间:2021-02-16 04:28:1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4-05 04:22:50 +0800 CST

评论数:48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