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碑》《尚书》蝌蚪文字与孔子及殷商之关联

《禹碑》、《尚书》、蝌蚪文字与孔子、殷商之关联

1,《禹碑》所刻符号,此前虽从未曾被人解读,却历来皆称之蝌蚪文。史料对于"蝌蚪文"的记载,最早便是司马迁《史记》里所载西汉景帝时鲁王干了史上第一著名强拆事件,修鲁王宫室而坏孔子宅。从强拆掉的孔子故宅墙壁中,岀土了大量用蝌蚪文字写的《尚书》《春秋》三传等等文书简牍。

这批蝌蚪文字,只有孔子后裔孔安国能辩识整理。司马迁向他请教学习半天,还是觉得这门外语太难,自承学不会。

这实际上已点出蝌蚪文字、《尚书》、孔子及殷商等等几个要素。当然,这一次还沒有禹碑岀场。

2,禹碑第一次岀场现踪迹,已是经历了王莽篡汉建立新朝之后的东汉时代。

当年西汉景帝时的鲁王是他第三个儿子,其母为程姬。景帝有次去程姬宫室临幸,适逢程姬每月来一次的亲戚来了,程姬便让侍女唐氏代替侍奉。

刘启一发中的,唐姬生下了第六子长沙王刘发。他的后代中便有刘演刘秀兄弟,重建中兴汉室,史称东汉,再延命刘汉二百年天下。

王莽新朝时,有个超级学术巨头封为国师,名叫刘歆。他是西汉景帝时参加过七国之乱的楚王后裔,他是大力提倡孔安国蝌蚪文版本古文《尚书》学派的,把当时的今文、古文《尚书》两派斗争推进到白热化。

刘歆有个门客或弟子叫贾徽,精通西汉时今文《尚书》,还师从孔安国弟子涂恽(禹帝妻涂山氏后人,涂山在今安徽天柱山附近。)学习蝌蚪文版古文《尚书》。他还是汉字构造六书之说创始者。

此外,他又是曾做过汉文帝时长沙国相的贾谊之后人。贾徽的后代贾逵,是东汉早中期最有名大儒。贾逵的弟子许慎,则写了汉字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上述一团乱麻,多条线头交织。既有西汉、新朝、东汉,刘家皇室、诸候王宗室、王氏外戚之间,各种权力斗争乃至朝代更替。还有黄老道家与儒家、儒家内部今文古文学派及董仲舒等等之间,争夺道统、官学博士职位的斗争。但都又与《禹碑》、《尚书》、蝌蚪文字有若干关联。

东汉时,始有禹碑、金册玉牒、汉南岳衡山(今安徽天柱山)的文字资料。这算是禹碑第一次正式岀现踪迹。

3,魏晋南北朝时,禹碑在文史、方志、传记、道家书籍中开始渐多记载。

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时,未收见"岣嵝"二字。曹魏时张揖编《广雅》(隋代避炀帝杨广名讳,改为《博雅》),始见"岣嵝"二字,并记载衡山有《岣嵝碑》、金册玉牒,记大禹受帝命治水事功等。
“岣嵝"二字应是出自象形。但比较而言,汉代南岳天柱山,外观才最形似"岣嵝"。
这一时期,因洛阳武库大火五胡乱华,书籍文物再次为之一空。又有梅赜献古文《尚书》,是为伪古文《尚书》。这时期还有一件事,孔家东晋时又出来一个孔安国来安邦定国了。

4,隋代改封今湖南衡阳衡山为南岳。文史资料中的《禹碑》,从此就都与南岳衡山相关。

但隋唐时代,很多名人找这个东西,都是听说过,没找到没看见过。中晚唐有宰相毕誠,居天柱山,传记与墓志中提到有人指点他挖岀见到过一块蝌蚪文字古碑。据说是他写的《潜山赋》,似有提及,所谓"谁解窥虫学篆"之类。

唐代孔家又岀来一个著名大儒孔颖达,写了包括《尚书》在内的《五经正义》,但其所据版本基本是伪古文《尚书》。

5,禹碑真正明确面世,是在宋代。

王安石做舒州通判(市委常委?副司级)时,大半夜跑到天柱山石牛洞打火把找东西。大概他也觉得禹碑应该是在那里。他写了《洪范五行》,算是他创设新学的总纲。此后,搞了半辈子新政变新法。

从神宗到徽宗,新法旧法新党旧党你落我起来回好几次大折腾。

王安石变法派里有个伙伴、干将叫刘挚,刘挚儿子刘跂在新党重新得势时,以朝议郎身份被派到衡山摹刻了一块蝌蚪文《岣嵝碑》。

这块碑据说就是现在所有禹碑的最初母版。刘跂从哪里临摹的从什么东西那里拓印的,暂无资料。

这块碑刻岀来不久后,马上又是靖康耻、天下大乱,又不知所踪。南宋时,朱熹一面考证批判伪古文《尚书》,一面跑到衡阳南岳到处找《禹碑》,最后也没找到。他死了不久,四川道士何致在衡山找到了此碑。长沙知府又把它搬到或翻刻到岳麓山岳麓书院。

此后宋元明鼎革,天下大乱,禹碑又再次失踪。到了明代嘉靖年间,又被人发现。与嘉靖皇帝在朝堂发生过激烈争斗,失败后被流放的杨慎(其父杨廷和担任过明武宗明世宗时期两位皇帝首辅之职)及其同年同事、门生等等,到处临摹拓刻解读传扬这石碑(这举动可能另有其政治意涵,这里暂且不论)。到了万历初期,甚至藩属李氏朝鲜以及结束战国乱世安定后的德川幕府日本,都有摹刻,在各自国内到处拓印立碑。
热闹之后,又是三百多年无人问知。直到民国时,因抗战前有日本学者来考察,地方政府又重修刻记,并题写《禹碑》二字冠于碑首。

6,禹碑现世、隐藏的踪迹有些诡异。

先秦之前暂前不论。汉代以来,汉(晋)宋明三四个朝代有明确踪迹现世,而其它朝代,经常有显贵名人专门耐心寻找它,却都找不着。

商汉宋明,也是儒学鼎盛之时,且其帝王皆岀自距离天柱山涂山较近的淮泗地区,起于淮泗,殷商故土。

尤其是宋代,赵宋代柴周,反周复殷。(宋、殷、商是同一个千年老字号,赵匡胤赵匡义父亲名字就叫赵弘殷,还兄终弟及)。赵宋有所谓"本朝祖制不抑兼并",重商,以商兴国。在秦汉至明清两千年诸王朝中,可谓独具一格。命延三百年,偏安而未曾真正一统(半享六百年殷商天下共主地盘岁月?)。边夷辽夏金元四丑四凶四大恶人,一个比一个狠。

当今之世,市场经济已立,入世已二十年,又是商业社会大兴,堪谓史无仅有的大商时代。于是,禹碑就又要被解放了?

7,《禹碑》解读后,它与《尚书》《洪范》的对应关系极为清楚明确。

如果是秦汉之后,它才被人撰制铭刻,它与《洪范》的这种明白对应关系又怎么可能隐藏两千年?始终不为人所明白知晓,一直未被人发现解读岀来?

如果是先秦之物,如此意义重大的物件,为何秦汉以前文物资料却没有一丁点记载?

究竟是什么人撰制刻录了它?为什么又要隐藏它与《尚书洪范》文本的对应关系?是各自分别传承过程中,因历史久远战乱等各种客观原因导致失掉了关联,再发现时自然而然已无人识。还是一直有人在故意隐藏?目的何在?

常常忍不住真想问那位始作者那些“隐藏者"一句:这里面究竟有什么值得掩盖需要隐藏地?

历史上,《尚书》能因今文、蝌蚪古文而分为两派,斗得你死我活不亦乐乎。

晋代,书籍因战乱几近全灭不存之时,梅赜等人只要手里有书,献岀来就是天下重宝,可以功标当时名列青史坐享富贵盛名。他们偏偏却还要费耗心思冒险去增编删改组合分割另行作伪!

那时又没袁隆平可以让他们吃得太饱!

难道《禹碑》、《尚书》这些东西自带降智夺魂功能,谁遇上它们就会自动"行拂乱其所为"“曾益其所不能",神智昏乱胡搞八搞?

莫明其妙,令人百思难解。每每思及,都深感郁闷。

追根溯源,也只能找孔夫子这始作俑者了。

《尚书》总是你天生圣人孔仲尼最先编删改定的吧?蝌蚪文字最早见之于史料,总是从你孔子故宅墙壁里扒爬岀来的吧?

后世儒门那些莫明其妙学案,大概是因为万古长夜后,虽然天生了一个圣人孔仲尼,但从他老人家自己那里,就秘密太多。身为殷商后裔秘密祭司教主救世主的他老人家,要掩盖的东西,他老人家七搞八搞隐藏的东西,本来就都是太多了。
2021年元月于天柱山

《禹碑》77字符初步解读(暂定稿)

左起

第1列:金木水火土

第2列:平直正强克高德燮友

第3列:貌视言听思食货祭司

第4列:空宾师徒岁月星辰历

第5列:数日天子民王父母風

第6列:敬农皇义协建明念向

第7列:威攸柔岡霁雨凶卜筮

第8列:悔贞吉富康寿好宁考

第9列:终命折短疾忧贫惡弱

2019年清明节于湘西乾州龙江醉爱花肥桥畔



楼主 北大张新泉  发布于 2021-01-15 18:51:33 +0800 CST  
重写儒学,重写中古史。
楼主 北大张新泉  发布于 2021-01-15 20:14:07 +0800 CST  
一、《禹碑》与《尚书.洪范》及其可能作者
《禹碑》刻录古本或汉代古文本《洪范》。现今《尚书》中《洪范九畴》篇,则是对古本《洪范》的演绎。
两者之间关系,类似于八卦、六十四卦符号集所组成《先天八卦图》,与《周易》文本两者间之对应关系。
现今存世《禹碑》,皆为宋、明及民国以来辗转临摹拓刻而来。它们最早或源自上古禹帝时,或是春秋战国时代由孔子及其后世弟子创制或摹刻。汉代之前,史料于石刻铭符《禹碑》(或有相同銘符金册玉牒)无记录。汉末魏晋,渐有零星记载。留有痕迹而为当时文史资料所记录之《禹碑》,或经由王莽或刘歆等人之手伪造或改造。伪造改篆缘由,应与王莽篡汉建立新朝时期某些事件有关联。
《禹碑》为字符集,可视为原始时代字典。将来考古发现如能确证它为上古之物,则可视其为中华文明字典之祖。
《禹碑》作为可能的华夏字典之祖,与第一部汉字字典《说文解字》有若干关联。
《说文解字》作者许慎,是东汉通儒贾逵弟子。贾逵是刘歆门生贾徽之子。贾徽又是长沙相贾谊后代。贾徽对汉字体构造六书之说有原创之功、精通西汉时今文、古文《尚书》文本。
字典之祖《禹碑》,如果不是上古先秦之物,伪造它第一经手人,应是这位"弟子服其劳"的贾徽先生。
从师门传承言,《说文解字》这本字典,由来有自。
二、《禹碑》铭符解读
《洪范九畴》各畴关键字眼,分别对应《禹碑》各列符号,但并不严格要求一一对应。
如《禹碑》左起第1列5个符号,分别是《洪范九畴》第一畴"洪范五行"文段中关键字眼"金木水火土"五字。碑铭符号、文本字形都呈左右对称架构。
《禹碑》左起第3列九个符号,分别对应《洪范九畴》'五事、八政′两畴中"貌视言听思食货祭司"九个关键字。
77字符全是《洪范九畴》各畴中关键句眼字眼,可分为两大部分。
其中九畴(除第五畴外)各畴最关键字为:
吉凶 风雨霁 正直刚柔 寿富康宁好 短疾忧贫恶弱 岁月日星辰历数 食货祭司空宾徒师 貌视言听思 金木水火土
以上共四十五字,极可能为古本《洪范》。它们与《洛书》点线数字阵列图形布局相互对应,构成上古先秦或汉代金册玉牒铭符集。
《禹碑》在金册玉牒基础上,《洪范九畴》在古本《洪范》基础上,又增列三十二字、符(此三十二字为初步结论,不作定论)。
天子王民父母皇悔卜贞考终命折寒晹
德平强高克燮友敬农协建义明念向威
三、《禹碑》未得正确解读之缘由
岣嵝峰《禹碑》自现世以来,与《洪范》文本之间关系,历来研究者大多会注意到、思考过。为何两千年来诸大家却纷纷如大禹过家门而不入?最终至今也无人能清楚解读?
古代交通不便,识字人口少,研究型学者更少。这碑刻本来又末被广传,没有被破译尚不足为奇。
中晚明尤其是近现代以来,研究者已较多。近现代考古科学及近现代语言文字学、符号学等研究体系,也走向成熟。为何禹碑蝌蚪文符仍号为天书?
追究起来,六七百年前大才子杨慎,可能要负相当大责任。他才气名声足镇当时文坛、影响后世。一曲《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便压制中晚明文坛诗文学界。他辛苦拼凑编附出来一篇解读《禹碑》精美文字文章,后来者即使不尽苟同,但敢于跳出他这状元大才子的思维窠臼另寻思路,都得压上自己才智、胆色、名声,好好掂量。
当时与后世禹碑蝌蚪文符研究者,很多人之所以误,恰恰皆在于以杨慎解读为基础。他们只是努力试图寻找更形似文字,以便拼凑编附岀意义更为畅通文章。他们大都陷入科举强人杨慎因惯写八股文而拼凑文章的思维怪圈,没有考虑过碑上铭符集合根本就不是文章的最大可能性。
77个古文字符组成文章,每个字符绝不重复雷同。这种古文,先秦两汉魏晋之前文化史上,根本就没有类似古文存在!甚至除了南朝齐梁时才问世的《千字文》外,在杨慎凑出仿《尚书》体八股文之前,再也找不到第二例古文。(而南北朝时《千字文》,“同样”还是一篇启蒙性质乃至准"字典"性质古文)。
人们思维只要从杨慎习惯做八股文章的牢笼里,从思想篱笆中跳脱出来,破解这所谓天书蝌蚪文符并不难。现在近二亿大学学历文化程度学人,几乎人人都可能办到,随时可能办到。
当然,千余年来、两千余年来古今学人,毕竟始终没有人将《禹碑》蝌蚪文铭符号与《洪范》文本认真对应联系,从而正确解读出来。其中真实原因,可能比上述"杨大才子误导"稍复杂。
首先,一千几百年来,因为蝌蚪文符类金石文物极少存世,缺乏对比考证对象,让人确实难以辩认;而《禹碑》石刻与《尚书.洪范》文本,各自面世、存世的时间地点,要么客观上形成,要么人为故意所致,有着彼此相距数百千年、千万里的时空差异。千年来两千年来,人们思路因此颇受困绕,真地已无人知道两者之间特殊联系。
其次,一些对禹碑有所研究古代学人,已经或多或少意识到、猜到两者间的密切对应联系。但是,他们却不敢再研究下去,因为他们知道或潜意识里明白那是巨大灾难!
他们可能意识到,再研究下去,就不仅仅是伪古文《尚书》学派篡改今文、古文《尚书》的问题了,很可能会发现孔子的蝌蚪文版古《尚书》,本身就是大问题。甚至孔夫子本人,就有很大问题。四书五经十三经千年科举,也许考的全是伪造先祖伪圣贤的伪语录。
这在古代简直要命。
此外,千百年来,还有些不知情或多少已略略知情古人,甚至包括杨慎,或无意或有心故意给予后人以误导诱导。
杨慎作为科举受益人代表人物,(虽然历史上他政斗失败失意,但他科场功名文名犹盛。)也有可能为了故意误导后人而玩文字游戏以转移注意力,掩盖真相。
总之,一则各种原因确实难辩认,二则有些古人不愿不敢认真深入解读,三则还有些古人故意误导。
读《禹碑铭》有感
禹碑自当铭《洪范》,
蝌蚪佶屈赛殷盘。
临江仙杨迷瞎马,
天街神郭误生番。
强牵怪字两眼泪,
附会僻文一口痰。
虚耗精神枉费力,
祖典本意不为难。
四、《禹碑》77字符初步解读(暂定稿)
左起
第1列:金木水火土
第2列:平直正强克高德燮友
第3列:貌视言听思食货祭司
第4列:空宾师徒岁月星辰历
第5列:数日天子民王父母風
第6列:敬农皇义协建明念向
第7列:威攸柔岡霁雨凶卜筮
第8列:悔贞吉富康寿好宁考
第9列:终命折短疾忧贫惡弱
2019年清明节于湘西乾州龙江醉爱花肥桥畔
后记:
1,2008年5月11日,在武汉汉阳龟山晴川阁第一次见到蝌蚪文符禹碑,颇有感触。独坐汉江与长江合流处,见地震云。当夜大雨如注,生平仅见。第二天即是禹帝故里龙门断裂带那里发生汶川大地震。
2019年4月5日,在乾州桥畔斗室内翻阅《尚书》,忽然脑中灵光闪动。一时思如潮涌,当即下笔,四五个小时即写成近万字《禹碑》蝌蚪文解读。又用近半年时间,演绎约十来篇相关文字。年底赴湖南衡山,观览翻刻岣嵝峰《禹碑》。几乎同时,又是武汉,新冠病毒突如其来。
《禹碑》这东西,难道是某件上古封印法宝?
武汉这地方,龟山蛇山合一。龟蛇合一,即真武大帝,亦即传说中禹帝父母。
解读禹碑过程中的这两次巧合,竟有点儿象《水浒》里洪太尉破坏天罡地煞封印?
禹碑.武汉.地震.瘟疫。好象还真有某种神秘关联。
2,《禹贡》里九州:冀、青、兖、徐、扬、荊、豫、梁、雍。
甸、候、绥、要、荒。
《大禹谟》里,"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等等。
这些与禹帝相联的关键字眼,是否也在《禹碑》七十七字符内?
3,《禹碑》又有以地名而称《岣嵝碑》者。而考"岣嵝"二字,东汉时《说文解字》尚不收录,至汉魏时张揖编《广雅》(隋代避杨广讳改《博雅》)始有收录。以"岣嵝"两字象形而论,则汉代古南岳衡山一一今安徽潜山天柱山之外观最形似。
以此而论,汉代及汉代以前,《禹碑》铭符刻录或许在天柱山某处(本来刻在石牛洞石牛背?),或许某件铭符金册玉牒至今埋藏天柱山上。
隋代改封衡阳衡山为南岳,而岣嵝峰亦为今南岳七十二峰之一。南岳会跑路,《禹碑》也跟着长腿。最后干脆直接从第七十二峰岳麓山跑向全国各地乃至日本韩国等海外地区。
4,《禹碑》七十七字符,以左起第三列的“思""食"两字最象形,形象生动有趣。
“思”字符,就象一个人用双手托着脑袋下巴。"思考"的形象,与《思想者》著名石像雕刻堪可对比。“食"字,则明显是人用手抓东西进食形象。
第四列"月"字,也很有意思。象形意境是嫦娥奔月?嫦娥抱玉兔?还是吴刚在砍树?
"岁"字为何不是"日”也不是“年",而是如今不常用的"岁",内涵时代特征为何?从字形看,仍是代表"日"字的太阳"金乌"形象?
5,《洪范五行》以"水火木金土"为序列。
《大禹谟》则以"水火金木土"为序列。
两者有一点差异,(可能本来相同。是古人抄录时或刻版时误操作,后人以误传误),但都是"水"字在前。
因为处于大洪水时代,第一个字才定选了“水"字?
《禹碑》第一个符号是否也是"水"字?
似乎最后一字是"弱",加水为“溺"?始于"水"而终于"弱",合而为"溺"。是"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要把《道德经》也囊收入内?
还是当时大洪水情况下,提前标示记录文明灭亡最可能原因?
6,《禹碑》与本人的渊源有一点神秘色彩。前面说过,就象《水浒》里破封印洪太尉,非他不行,提前就预订了此人,此事。
历史上,明朝有个张素,字艳泉,他曾在长沙当过军区政委。后来正是张艳泉把《禹碑》送给杨慎去解读,才带起第一波《禹碑》解读热。与之同期,南京又有个“新泉书院",早期传到朝鲜韩国日本《禹碑》版本,就是这"新泉书院"拓版翻印。而这也又带起《禹碑》第一波国内各地乃至日韩等藩属的广印翻刻潮。
冥冥之中,若有意志。
《禹碑》解读与"张新泉"这个名字,似乎有神秘关系?类似于《水浒》里某代张天师早就刻好了,在洪太尉解天罡地煞封印时所见到的"遇洪而开"。仿佛是四维大能留藏在三维地球上的一个通关游戏隐藏设定?
张,这姓氏在华夏文明文化范筹内论,与孔姓算是经历各王朝而不曾断绝世系传承的唯二姓氏。一为万世师表,一为历代天师。本人家谱,正是张天师世系。"国圣至朝,万世学道。本在其中,永泰有兆"。
新,《禹碑》岀世踪迹,每隔千年似乎大多与"新"字若相关联。
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大洪水禹帝制作禹碑,华夏文明正式进入世袭王朝新时代。
公元前一千年左右,武王伐纣、纣焚鹿台,甲骨秘埋,《禹碑》隐踪?。周革殷命,华夏文明正式开启封建制新时期。
公元前后,王莽刘歆新朝,天柱山《禹碑》重刻?。
公元千年左右,王安石等新学新政新法,衡山《禹碑》重刻?。
公元二千年前后,新时代新中国,《禹碑》解读完成?。
泉,大概既揭示《禹碑》与水之关联,又指示历史上禹碑可能地点地标?天柱山汉代禹碑在石牛洞、石谷流泉附近,衡山宋代禹碑附近也有山泉?
《年近五旬感怀》
四十七年昏昏过,重重复复零碎琐。
禹碑蝌蚪溯源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底盘》
自从禹碑解读后,世间学术有底盘。
读书不识张新泉,人称大师也枉然。
2020年冬至于安徽天柱山下
左起
第1列:水木火金土
第2列:平直正强克高德燮友
第3列:貌视言听思食货祭司
第4列:空宾师徒岁月星辰历
第5列:数日天子民王父母寒
第6列:敬农皇义协建明念向
第7列:威刚柔风霁雨凶卜晹
第8列:悔贞吉富康寿好宁考
第9列:终命折短疾忧贫惡弱

楼主 北大张新泉  发布于 2021-01-16 12:24:45 +0800 CST  
关于禹碑原初撰制人可能性的概率分析
《禹碑》上的蝌蚪文符与《尚书》中的《洪范》篇文字息息相关,它上面所刻录77个蝌蚪文符,就是《洪范》九畴里77个关键字眼。

所以,《禹碑》的来历大致上有四种可能:
1,上古尧舜禹时代距今约四千一二百年前后(约公元前2100年前后),为了应对持续的空前大洪水灾变所可能带来的文明毁灭,为了保存延续既有文明成果。上古华夏文明上层文化精英们,精心挑选刻录了这些文化符号。其价值意义,与美国向太空发送的旅行者号携带的钛金箔上刻录符号异曲同工。

在汉代以前,这一上古文明结晶作品始终为孤立件。只由夏商周帝王家族内部传承,并不为世人所知。

2,孔子儒家为代表的商代祭祀贵族后裔、祭司文化精英阶层制作。商周鼎革、纣焚鹿台、甲骨秘埋后,春秋时礼崩乐坏周代统治秩序崩坏,政治与宗教文化管控逐渐松弛。在此背景下,他们既继承上古至商代文明文化,又参考吸收融合周代礼乐文明若干成就,用蝌蚪文字创制出《禹碑》。并以此作为祭司阶层内部秘密传承的关键物品。禹碑或相同蝌蚪文符刻录的金册玉牒类物件,其价值在宗教上相当于"约柜"、"传承袈裟"、"都功印"、"麦加陨石"。在世俗上,则等价于"传国玉玺"、"王冠王室权杖"、"日本天皇传位三神器"之类。

即,春秋时殷商后裔救世主先知孔仲尼,一方面打着"述而不作"旗号,整理上古夏商至西周的文化古籍。一方面又用蝌蚪文秘密制作一些用以标示传承殷商文化的关键物品。比如托名天帝上古圣君先贤制作的,刻有《洪范》关键字眼的金册玉牒之类。以此类神圣化器物作为凝聚人心的工具,增强信徒弟子们参与"反周复殷"事业向心力。

这些物件在春秋战国时代,由于孔子及儒家未能取得实质权力而难以示人。仅在孔子家族族长或关键弟子中挑选优秀成员,内部私自传承。在战国后期秦代及秦未汉初战乱时代,也始终没有公开示人的机会。又因一直是在最小范围内秘密传承,也可能因长期战乱变乱最终丧失了传承。直至汉景帝武帝时,儒家重新获取大一统王朝重视后,才果断借机会被破壁被推岀来面世。

3,王莽篡汉创建新朝儒家理想国时期,为了制造神迹,精心策划组织一部分古文《尚书》派儒家所创制。

包括两种可能性:

其一为王莽与刘歆共同主导策划。王莽主导,刘歆及其主使的古文《尚书》派具体组织落实。

其二为王莽完全不知情,刘歆及其家臣古文尚书派儒学弟子们私自另行策划。目的在于借王莽篡汉后天下浑乱的新形势,以拔乱反正名义再取而代之。(与孙中山同盟会与袁世凯同床异梦妥协联手完成推翻满清,再发动反袁护国二次革命,异曲同工)。

汉高祖刘邦四弟楚王刘交的后裔刘歆,与汉景帝之子长沙王刘发的后代刘演刘秀兄弟,他们都是西汉刘姓皇室宗族后裔。在西汉末期面临王氏外戚篡夺汉室皇权的大背景下,选择了两条不同的反抗王莽重兴汉室道路。

与刘演刘秀兄弟选择投身武装反抗不同,刘歆及其家臣古文经学派弟子一方面与王莽虚与委蛇,积极参与王莽篡汉,在此过程中获取高位牢牢占据舆论,另一方面私下则图谋朝堂夺位。

《禹碑》这东西,很可能就是王莽篡汉后,刘歆古文经学派师徒家臣集团为了完成朝堂夺位而准备的,私自在楚王封国区域里秘密创制。

这也极可能正是《禹碑》虽然刻录在汉代南岳(今安徽潜山天柱山,汉代楚王封国区域),却始终既不见于两汉及先秦上古官方史料记载也从末被当时人所知晓,始终不见天日的原因。

4,虽然《禹碑》最大可能是王莽篡汉时期,刘歆为首古文尚书儒学及新朝朝臣集团私下创制,但并不排除它有更原始版本依据的可能性。即,现存《禹碑》上所刻录蝌蚪文符号,传承自春秋时代孔子整理的蝌蚪文《尚书》文本,秘藏于孔子旧宅壁中。而孔子"述而不作"整理出的蝌蚪文《尚书》,则传承自上古。刘歆为首的古文尚书儒学派对此作了进一步整修或篡改创制。

当然,也不排除完全是刘歆为首古文尚书派,单方面独立全方位系统作伪。他们甚至从《史记》到所有相关书籍,都有全方位系统编改。整个古文《尚书》及禹碑,从汉鲁王坏孔子旧宅壁出土蝌蚪文儒经事件,到孔安国传习古文《尚书》,全部是虚构历史文本历史事件。只是这个概率实在太小了。

总结上述四种情形,即:

禹碑可能是上古之时,为了应对大洪水文明毁灭危机,为了保存文明成果而刻录的文明结晶。当时,就已有禹碑实物或金册玉牒之类实物。此后,这些实物仅在夏商周王室内秘传。

春秋时,孔子及其它殷商祭司后裔为了特定目的,又为之整理或创作《尚书洪范》,以进一步阐释解读。王莽篡汉时为政治需要,又对其再有修订。
原始禹碑蝌蚪文符号可能以金册玉牒形式,埋藏于会稽禹陵定海神针(即窆石)之下,或天柱山某处。也可能以刻石形式至今隐藏于天水蟠塚山、北川禹里、天柱山、禹陵乃至殷墟、秦陵等地某处,至今未被发现。或已因历史过于久远、战乱及自然原因早已损毁。

当然,上古之时,也许既无禹碑也无《尚书洪范》篇。它们都是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它殷商祭司阶层后裔,为特定政治目的托古改制才制作岀来的。孔子私自用蝌蚪文编订了《尚书洪范》,又自行制作特殊物件作为学派、家族传承。王莽篡汉时,刘歆等因为政治需要,据此又进一步修订。

由于历史资料对于《禹碑》仅在汉代之后才有零散记录,《禹碑》这东西也可能既非上古之物,亦非春秋孔子时就有。

上古乃至春秋孔子时,有或无《尚书洪范篇》暂不能确定。但《禹碑》这件刻石作品,也有一点概率纯粹是王莽篡汉时期,刘歆集团为了特定政治目的而单方面独立私自制作岀来。

楼主 北大张新泉  发布于 2021-01-16 15:55:54 +0800 CST  
​​《禹碑》解读后关于古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对《禹碑》蝌蚪文的解读,在找到正确思路后,已取得了一些突破性初步成果。

就现有结果而言,可以确定禹碑与汉代史料中记载过的蝌蚪文字古文经传,尤其是与《洪范》、《尚书》、以及《洛书》等等,彼此之间直接相连通、相对应。这些关联被一一发现,得到确认证实,对于重新认识、梳理上古三代华夏文明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禹碑》作为蝌蚪文字符刻写成的华夏第一部字典系统,收录字符虽然仅七十七个,但已涵盖古代算术、天文历法、政治、哲学、自然科学、宗教、社会伦理、经济、医学等诸多领域。

它与《洛书》数字点线阵列图形、与对应文本《尚书》中《洪范》篇以及蝌蚪文古文《尚书》、乃至先秦两汉时期的古文经传都可以互相对照,由此共同构成了一个系统的华夏上古至先秦文明文化体系。

这个文化文明体系,还与河图数字点线阵列图形、八卦六十四卦文字符号集合、《周易》文本所构建的另一个完整文化文明体系一起,共同构建了华夏文明上古至先秦的真正完整的文明文化核心体系。

随着对其解读的逐渐深入与研究范围的扩展,对众多古史领域的研究也必将不可避免产生相关影响,甚至在很多领域所引起的波及效应还会是方向性的乃至纲领性的。

这里就这些问题略作初步说明,提出一些方向性研究思路供参考。

一、古文字与甲骨文研究

《禹碑》是仅存的蝌蚪文符孤例,但它不是一般的文字符号系统孤例。

它是蝌蚪文符的字典,它是字典性质的孤例。它是有直接对应文本的、可与现行汉字体系互相印证彼此联通的文字符集合。
而受《禹碑》直接影响、与它相互间血肉连通乃至是由它衍生的第一代汉字字典《说文解字》,更是与它直接互相对印。禹碑77个字符,本来就内蕴有成熟的文字构造理论六书学说,它是汉字六书学说的来源根由,又可由六书学说去解构、复制、演化,它是六书学说的第一个范本模本。

一句话,它孤而不单,是一个复杂文字体系的根源。它是这样一个独特的孤例!

它只有77个蝌蚪文符号,但把与它相关联的上述要素综合考虑起来、推演运转起来,却可以把现在的所有汉字全部蝌蚪文化。有了它,不但能对比检验其它任何蝌蚪文考古文字物件,甚至如果解构研究它的六书构造脉络到一定程度,就能推演、复活出孔子家宅墙壁出土的全部蝌蚪文古文《尚书》、先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大部分蝌蚪文符古文经传。夸张一点,甚至能把现在所有汉字书籍文本全部变成蝌蚪文书籍。

这甚至实际很可能就是它的第一个研究领域、方向。

用它,解构后倒推演化,就可以衍生复制复活出常用蝌蚪文,乃至复活出蝌蚪文文字体系、古文《尚书》文本、古文经学文本、所有先秦古文本。

再用这些常用蝌蚪文、蝌蚪文体系、蝌蚪文翻译后的现行文字古本,去对比小篆大篆、金籀文、甲骨文字体,对比它们组成的龟甲牛骨金石刻录语句、段落乃至篇章,对于古汉字的发展演进过程、甲骨文研究解读,都可能具有一定乃至重大价值。

它在古文字体系中,在从碎片符号、象形文字到甲骨文到篆隶的历史演进中,是居于原初地位还是中间断层位阶?或是春秋战国汉代的后来者所人为构造乃至伪造?

如果是前两者中任何一个,其价值将不可估量。

即使现在看来,它是后者的概率较大,但其价值也不可低估。

它从何而来?为何而来?是谁人为之?背后隐藏着什么?

即便是春秋孔子或汉代孔安国等孔家人所闭门自造甚至是新莽时刘歆等人所伪造,作为第一部古文字字典,它也补全了汉字六书构造理论的重要环节。有了它,对《说文解字》进行再阅读既必要又可行,对古文字、甲骨文研究再重新设计重新评估重新确定新的方向,同样也是既有必要而且可行。

对古文字、甲骨文等相关文字领域的田野考古工作,它同样有一定乃至重大意义。

把它解构后,能得到更简单构字符号、偏旁部首符号、注音符号。在过去的考古符号类文物上,有没有出现过这些符号?可不可以把它们归类整理出来?

过去那些零星的碎片化的、尚不能解读、尚不能纳入文字文化体系的单独个别符号,今后能不能归类整理,乃至形成完整连续文字发展演进体系?

今后的先秦文物考古,但凡有文字符号出现,是否要考虑首先与蝌蚪文符号体系联结起来?

如果禹碑与蝌蚪文、尚书、洛书研究继续深入,殷墟甲骨文之外夏商文物考古又有新的发现,它也可能为考古文物、甲骨文系统归类整理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殷墟之内,甲骨文是集中一处还是分别存放,如何区分归类?

殷墟之外,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宋卫陈蔡之地有没有别的殷商秘藏?

今后这一地区的早中期商代乃至上古文明考古,流落到东北箕子朝鲜,乃至据传是远征东夷商亡后从白令海而远渡美洲的玛雅印第安文明考古,有没有可能凭借它们一起串联出新结果?


二、殷商文字文化史与孔子儒家早期文字文化研究

从现有已可确认的关于《尚书》与禹碑的可知信息岀发,可以推断《禹碑》有较大概率是经过春秋时孔子之手(抄写复制改造?),甚至不排除是孔子等儒家开创者所自造,或汉代孔安国等孔子后裔家人依据《尚书洪范》而私制。

作岀这一推断原因也很简单,禹碑的对应文本《尚书.洪范》是孔子所整理出来的,蝌蚪文符《尚书》古文本出自汉代孔子旧宅壁藏及孔安国献书事件。

这一套古蝌蚪文符系列,又与金籀、大小篆、隶等从周代到先秦西汉文字文本系统完全区别开来,它甚至是孔家人所独有独知的一套家传。

如果禹碑及《尚书洪范》确定是孔子所秘造,或者是其所私家保存的传自殷商及春秋宋国文化中的最隐秘核心部分,那么,它的价值也需要重估。

由此,孔子研究、先秦早期儒家学说乃至殷商文化也都需要重新确定方向,或颠覆旧有体系认知或开辟新的分枝路径。

1,重新认识乃至颠覆性地发覆孔子及早期儒家学说真相

孔子不但是在系统整理周故,总结西周春秋以来的周鲁文化体系。他还在打着"吾从周"旗号,感叹夏商两代无文无典的同时,私下里则干着打周旗、打着复周公之礼旗号,整理殷故复兴殷商的事业。

面对东周春秋时礼崩乐坏的大变局,他在私下整理秘藏秘研殷商文化核心遗产。

他的狂热信徒儒教第一代教宗亚圣孟珂,把他这殷宋后裔奉为大卫王后裔耶穌式的"素王"布衣天子",并非偶然。

他在春秋时周游列国,孟珂在战国时"当时周天子尚在,何事纷纷说魏齐",他们不止是普通的文化旅游学习宣传造舆论,还有着复兴殷商文化的目的。

他不止要做复兴周文化的圣人,他甚至可能是打着周旗要做"每五百年而王者出"的殷商新王。他要融殷周文化于一炉再取而代之。

武王伐纣,纣自焚于鹿台,让上古华夏文明传到殷商的文字文化存留,相当一部分随大火毁灭了,但也还有一部分核心文化留存着。近现代发现的甲骨文,就是其证明。这部分文化秘藏由殷商的天文星相祭司文化贵族保护保管,一直有着稳定延续的传承。这一文化最后的保管人,就正是表面上打着"吾从周"旗号自称"述而不作"埋头整理周故的孔丘先生。

他曾经徘徊周游于宋卫困于陈蔡这些殷商文化核心区,既是考古定位求证查核殷商核心文化的保护保障情况,也可能是在尝试进行反周复殷事业的政治游说串联。

他和弟子们创立的儒家以祭祀礼仪为看家本领,他是殷商最后的祭司贵族大主教。他内心所祭祀供奉的正是那只曾诞育商祖的天命玄鸟,他一直真心企盼着这只再现于周原降命于文王惟德是辅的凤凰,重降天命于他这当世公认的大贤大德。

他到楚地巡游,除了谋求现实政治地位利益,也是要在凤凰文化为宗的楚国里查探有没有神鸟(即隐藏的殷商后裔势力)的踪迹下落,有没有为殷商复兴事业提供支持的隐藏势力、线索、可能。

禹碑、蝌蚪文、尚书文本、洛书点数阵列图形背后,是殷商文化的藏宝图,是分散各地、失落的隐藏的殷商后裔们相互联络赖以寄托的"约柜""密码本”。

儒家学派三千弟子就是他为复兴殷商组建的班底。既有子贡抓钱袋子搞外交,也有子路抓刀把子,还有各种人才广泛渗透。

他整理诗书礼乐易五经,表面上是勤奋认真学习、竭力保存"其命惟新"的周鲁文化。实际上作为暗藏"反周复殷"之志的殷商最后大祭司,他是在领先乾隆二千几百年前,便以修四库全书方式进行文化大清算。

他修整的五经之中,有没有、有多少"抑周尊商"残留?

上述这些思维比较发散,结论比较粗糙不无偏颇,但并非胡思乱想全无凭据。它们可以给出早期儒家思想研究新的方向,在很多方面具有一些颠覆性。

中国商周先秦古代文字文物近现代考古已有很多成果,尤其是近年来《清华简》等战国乃至更早文字文物考古有不少新发现,如果《尚书》《洪范》乃至禹碑蝌蚪文、《洛书》这些文明成就文字文物均能确定岀自先秦乃至上古年代,那么,对孔子的上述研究方向性假定推想,就不是凭空而来。

即便这些文字文物的年代以及证实证伪一时尚难定论,从孔子早期儒家学说入手,从五经研究本身着手,也已经现在就可以开始查证比较。过去没有这个方向,认定孔子是周公之后周鲁文化集大成者。认为他最多只是对殷商有遗民之思,但现在可以有另外的方向,他只是表面打着周旗,骨子里要复的是殷商。克己复礼,他要复的并不是周礼,而是吸收了周代礼乐文明成就的商代祭祀文明。

2,从孔子出发的研究,还有两个方向。

一是向上往前推,也就是往孔子出生之前推。
孔子生前西周春秋早中期的五百年与整个周代八百年间,这一时期失落的散落的隐藏的殷商文化,它们的各种存亡接续要厘清,要理出头绪。

在宋国与箕子朝鲜等地,有殷商遗民生活、有殷商文化存活了长达几百年近千年的政治政权实体。在殷墟,有甲骨文秘藏。在鲁卫陈蔡等地,有孔子儒家、其它诸子百家开创者为代表的大量殷商文化贵族。在这些背景下,殷商文化的千年存续,乃至改头换面进入汉代直至今天。其中的脉络,可以形成一个研究方向。

其次,就上古历史而言,殷商文化很可能不是从三皇五帝到夏周秦一体的黄河中原区域炎黄华夏文明体系内的文化系统。

对于华夏文明主体而言,它甚至可能是玄鸟生商的"满清入主中原″式的外来文化系统。商汤放夏桀之后,吸收继承了夏文化。在纣焚鹿台人亡甲骨埋之后,它又秘藏了一部分以《洛书》体系为核心的文化系统,使得华夏文明出现了文化分裂、断层。

以残缺的《河图》周易体系为核心的周文化,只能在夏商无文少典的背景下创新重建。

"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其背后更多的是无奈。

由孔子这个殷商后裔来完成上古文明文化的大整理,而不是别人。不仅是因为孔子孔圣人智慧超群,"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还因为他手中有周人所没有的殷商文化核心存留。其由来有自。

并非"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而是只有经过了孔大圣人整理后的"周文化",才能真正"监于二代"。而非夏商无文少典的周代其它土鳖们能监于二代。

能"郁郁乎文哉"的,不是其它周代土鳖,只有孔圣人才办得到。

不是"吾从周",而是"从吾周",小子们今后都得从吾孔丘之"周",都得跟老子学!

最后,就是河图与洛书两套系统的清理整理。

纣焚鹿台甲骨秘埋,造成了上古文明文化传承的分裂断层。周所继承的河图有残缺,自行创新出周鲁礼乐文明。《洛书》秘藏于殷商文化贵族之手直至传孔子集大成,形成了蝌蚪文《尚书》为中心的一套新文化体系。

这就好象上古至殷商,一直都有河图、八卦为标志的算术课本,也有洛书、洪范符号为标志的语文课本。

但纣王自焚鹿台后,算术课本只剩几页封面,语文课本则被人偷偷埋藏。周人只好根据残缺,另行编写修订教材。

结果,就出现拿算术做语文用,《周易》一枝开两花,一花结两果。周代只能从残留铜盘铜鼎,发展出与甲骨文几乎完全不同的金籀文新语文课本。

直到孔子喊着"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口号,却拿着蝌蚪文《尚书》上课,周代土鳖才五体投地心向往之拜服其下。

那么,《河图》算术教材被当作语文课本五百年,二进制数学课,被周文王周公强行加塞进历史、哲学知识,扮演文化大杂烩。该怎么清理?

孔夫子还锦上添花,大杂烩上画蝌蚪文,韦编三绝作《易传》,这东西怎么还原?

孔子在"吾从周″口号下,他的蝌蚪文教材,也得把五百年来土鳖周人"其命惟新"出来的东西放进去。他秘藏的《洛书》,也染上了有大杂烩特色的周代语文课本风格,又该怎么清理?

3,除了往孔子生前推,还有往孔子身后推的事情。

战国时的文字、竹简、竹书纪年、楚墓简、清华简,怎么归类整理?是不是也可以、要不要开发新研究方向了?

《禹碑》蝌蚪文研究下去,一旦从77符字典开发成蝌蚪文《尚书》、诸子百家蝌蚪文,对比这些战国文、简,有没有新发现?

从孔子往后推,比对先秦战国文字、竹简后,还很可能就要涉及汉代今古文《尚书》两千年儒学大争论的真正根由了。

比如,《清华简》自己的真伪问题尚没解决,最近就已经开启了这一课题了,开始证伪梅赜的古文《尚书》了。其它战国简也早已多少卷入这个争议两千年的话题了。

现在有了从蝌蚪文字典出发,把蝌蚪文古文《尚书》复制出来的可能,这一证伪研究或许将彻底揭秘。

它们背后,究竟是殷商大祭司孔丘在搞他的"救世主复活"式的文化造反大业在延续,走殷派还在走?

还是两汉间新莽朝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与儒家内部孔圣家族为重夺道统,两相结合而共同造成的?

三、华夏文明原初之迷研究

从河图洛书出发,从厘清整理上古时的语文算术课本出发,就涉及到华夏文明原初之迷问题了。

河图洛书、禹碑符号这些文明结晶火种式的符号类文字文物,究竟是二向箔式的上一文明纪元或外星文明的火种存留、位面宇宙传送阵通行证名片,还是华夏文明从象形文字结绳记事壁画陶符为基础,上古先贤苍颉智商大爆炸灵机微微一动才自然发展出来的文明文化结晶代码?

过去,难以从周易文本阴阳爻八卦语文数学历史哲学大杂烩教材出发,去厘清河图数字点线阵列与八卦图形之间的衍生延伸演化。甚至还把洛书后天八卦与这些大杂烩架床叠屋,造成超级大杂烩一锅烩。

现在,有禹碑符号集合与洛书单独对应,可以厘清蝌蚪文点线与洛书点线、数字密码及甲骨文之间的各种关联。还可以把它们再结合八卦阴阳爻与河图点线阵列、数字密码间的各种关联一起研究。

它们即便全是汉代图讖符命方士们伪造,也会有其伪造逻辑。不是伪造,而是天外飞仙外星所赐或已灭绝文明所残留,也同样可解构分析。

不至于大杂烩依旧更杂烩了。

河图洛书禹碑符号周易八卦符号,是华夏文明文化体系的起源,也是华夏文明自有宗教、祭祀、玄学思想体系、民间神秘文化的主体根源。
它们在过去的长期历史传承中是分裂的零散破碎的混淆的杂乱无序的,历代以来,也有学人尝试创设完整系统的体系把它们整合融汇起来。但由于拼图在根源上就过于破碎零散,结果并不令人满意。
禹碑蝌蚪文符的解读,夏商周人文历史宗教祭祀礼仪文明文化逐渐被发掘被清晰还原,华夏文明文化根源系统的拼图也就越来越明晰。


四、今古文《尚书》领域的研究

由于秦皇焚书,华夏文明又来了一次文字文化断裂。在汉代,开始了董仲舒为首的皇家钦定儒家新领军、伏完今文《尚书》语文教材,与孔门蝌蚪文古文《尚书》这三家的分合斗争。

(商周鼎革之际由于纣焚鹿台造成文化大断层,西周时期政权内的各种政治、文化争衡尤其是统治思想领域内的斗争。秦皇焚书文化大断层后,西汉时期统治集团内的政治、文化领域的各种斗争。这两者有很多历史相似处,可以彼此对比印照)。

孔门家传派,他们一手拿图谶符命,一手拿蝌蚪文《尚书》墙壁古本,与董仲舒大一统天人感应、今文《尚书》这两大孔外别传相互争夺儒家道统。三方又各自卷入到西汉皇室与郡国王爷们、王莽外戚们之间各种斗争。

尤其是以新莽刘歆贾徽等关键人物为中心,向上触及孔安国董仲舒以及汉代儒道法三家斗争脉络,向下则延及东汉今古文《尚书》学派之争再到晋代梅赜伪古文《尚书》之争。

从汉字构造理论说文解字到训诂音韵\尔雅广雅,到天人感应符命图谶,从大一统春秋三传到《洪范九畴》建皇极,……
要把各条线真正挼清楚,《禹碑》解读后,一切都得重新梳理整理,有时甚至需要颠覆过去的认知。

儒家独尊之后,围绕今古文《尚书》、伪古文《尚书》这个领域的争斗,一直是両千年来争议不休的热点。
为什么会有今古文《尚书》之争?为什么会有伪古文《尚书》?过去的争论与各方学人的解答其实并不完整,总让人觉得有哪个重要环节、哪块拼图被完全丢失了。

禹碑蝌蚪文解读后,对《尚书》的研究重读必然会展开,一切也会彻底清晰起来,拼图也才能完整。这样也才能真正彻底厘清汉代今古文《尚书》与东晋伪《古文尚书》主要由来脉络,真正完整补全两千年来围绕《尚书》各种争论的根由线索,也才能真正为这个课题画上最后休止符。


五,汉代史料、儒学文献的考证整理。

蝌蚪文、禹碑、《洪范》《洛书》,这二千年来一直是诡异地时隐时现,踪迹不定,带有明显人为故意特征。这一诡异特征不能不让人怀疑它极可能是经后人之手所伪造、改造。
为什么要伪造或改造?
是为了掩盖至圣先师孔子周皮殷骨假圣人真反仔身份,掩盖他打着从周旗号贩卖殷商版权光盘?是为了掩盖华夏文明正宗遗传已彻底丧失,被殷商后裔外来文化给四库全书了?

宋代以来,朱熹张轼等人到南岳《禹碑》附近的岳麓书院石鼓书院,证伪晋代古文《尚书》搅混水更浑,也是为了继续维护孔圣形象?

如果是这样,那么,伪造一个禹碑就够了么?是否还得把《前四史》\《十三经》也各种篡改加塞?

比如,《后汉书贾逵传》里,在记载禹碑最大伪造嫌疑人贾徽生平史料时,介绍贾徽的《尚书》师承这几十字中,就夹了一则他的老师涂恽(《风俗通》:涂姓,涂山氏之后)莫明其妙文字。

这则似文字密码、对禹碑来龙去脉可能极重要的标注,是《后汉书》本来就有的?还是当时的知情者为后来人所伏的草蛇灰线?

这一类信息,在前四史中,在汉代儒家文献资料还有没有?

《史记》中司马迁从孔安国学蝌蚪文《尚书》,这一史料历来被较多引用。

但它是原有的?还是这种(《风俗通:涂姓,涂山氏之后)直接点出其大禹嫡系信息,极可能为后人所加进改动过的东西?

新莽时期刘歆等人伪造改造禹碑一旦得到证实被认定,那么汉代史料文献两汉儒家学说文献中,涉及今古文《尚书》的人物、学说、事迹,恐怕也全都得重新考订。

在此之前,将它们这类信息挼一遍,从中找线索,现在就可以定好研究方向。

过去即便怀疑,有些东西如上述贾徽资料中的这则附注,人们往往也会忽略。

现在有了明确方向,找证据挼线索,或许会事半功倍,意外惊喜不断。

六、总之,一方面是禹碑与蝌蚪文两者的文字方面研究,从字典复活成文字系统。以此为基础,对古文字甲骨文研究以及文字文化考古给出新的方向性思考。

其次,从蝌蚪文来龙去脉出发,以孔子为中心,对殷商文字文化的研究、孔子思想、夏商周断代与文化传承、华夏文明原初之迷、汉代以来今古文《尚书》之争背景,全都可出新的研究方向性思路。

这里实际已经提出了一个假说,就是重新认知孔子、殷商文化与华夏文化之间的关系。其来龙去脉贯穿数千年,牵涉极大。

春秋诸子百家,最顶尖的文化精英,老庄\孔孟\墨子\惠施,无不起于殷商文化核心区,大多是殷商文化贵族后裔,岂偶然哉?

孔子办私学,是周朝礼崩乐坏之后。在此之前,文化贵族识字阶层的文化知识传承有两种可能途径。一是周礼乐文明体制下的王室及诸候贵族内部家族中传承,二是殷商祭司贵族后裔圈内文化秘密传承。后者所传承殷商文化情形,很可能与中世纪欧洲教会知识传承体系略近似。即贵族后代中无继承权的子女、私生子女,唯智商论,择其优者传授。而蝌蚪文字禹碑《洪范》《洛书》体系,极可能是以这一方式在殷商文化遗民圈内秘密传承数百年。

上古夏商周之关系,与西方文明三大来源希腊犹太罗马三者间关系似乎可作类比研究。

大致上古希腊文化圈略近似华夏文明上古及夏朝文化,中东古犹太以色列文化圈(含波斯巴比伦、埃及为其两翼)略近似殷商文明,古罗马文化圈则近似周文明。

罗马帝国一统地中海区域后,以色列犹太文明的传承经历,就与周革殷命后周代八百年间殷商后裔的文化传承经历比较类似。

而孔子与耶稣,各自作为所在文化圈遗民中的皎皎者,他们在文化传承上,地位作用也相近。当然,孔子更注重整理总结殷商文化传承中有关人类社会现实部分,敬鬼神而远之。耶稣则是继承发展犹太教至创立新的神学体系。两者在传承先祖文化上的选择重点与取向不同。

到新莽时,刘歆等人似乎有努力补全宗教信仰这方面的打算。但儒家在这方面先天不足。而道家与佛教则先后于此时期乘势而起,也非偶然。

这个假说是否成立,与禹碑蝌蚪文后续研究直接相关。也有赖于更多先秦夏商考古新的发现。

考虑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商,已留给今天数万片成文成套成熟的甲骨文字体系。四千多年前濮阳西水坡颛顼墓,已留有完整蚌壳龙虎图形内蕴丰富信息的复杂文化符号。那么,河图洛书点线数字阵列国形\阴阳二爻与八卦符号集合,以及45个或77个蝌蚪文字符号字典集合,在四千年前就已由先人们制作出来了,也并非完全不具有可能性。

第三,就是目前看来资料较多,刘歆等人一体伪造《禹碑》《洪范》《洛书》蝌蚪文的可能性较大。这方面的求证或证伪,虽然可能大大降低它们的文化价值,但也将揭开今古文《尚书》之争的各种面纱,同时也提出了一条汉代史料儒家学说文献资料考订整理方面新的方向性思路。

禹碑与蝌蚪文解读思路已清晰,最后结果还有待时日。但上述几个领域的研究,现在就已可以着手开辟新思路新方向。

在这些方面,越早下手,获得成果越丰厚。

坐等禹碑与蝌蚪文全部结果最后结论出来再去考虑改进、转变、完善这些领域的研究,很可能会耽误现在的研究。

而忽视无视禹碑与蝌蚪文研究,一切照旧,取得的研究结论,甚至可能很快就会被证有误有瑕疵乃至闹出笑话。

后记:

1,第一次接触禹碑时间地点比较特殊,记得非常清楚。2008年5月11日下午在汉阳龟山角下汉水入江处,看过之后,当时也没有太多留意。倒是只记得那天看江天一线处,天空云层堆积异常。后来才知,或许就是所谓地震云。

当晚宿汉口,大雨滂沱生平仅见。第二天下午即是汶川大震。

此后,在岳麓山再见此碑就试着辩认过,终究不知所云。

今年清明节,随手翻《尚书洪范》资料时,忽然脑中如触电,立即下笔。五六个小时就写了初稿。

到现在也只是解决了思路,初步结果也算满意。但这种文字符号终需耐心琢磨,完全解决尚需时日。

在此之前,先放下细节芝麻,抢走几个西瓜,把可能摘下的果实标注上标签。作为首先吃螃蟹的人,当仁不让也责无旁贷。

反正圈内人,大多会有各种考虑还多在犹豫观望。这个相当辛苦不算便宜的便宜,也就不捡白不捡了。

2,由于《禹碑》已被解读,其与《洪范》篇乃至《尚书》全本、《洛书》间关联已揭示,否认忽视无视已无意义。

现在如果要证明《禹碑》原件系汉晋之间所托古伪造,客观上还必须证明它与《洪范》乃至《尚书》全本及《洛书》都是一体伪造。

古人如此大费周章大规模煞有介事伪造,其必要性何在?二千年来诡异隐现何解?可行性何在?谁能为之?

如果是因各种政治需要而一体伪造,嫌疑人无非是新莽刘歆等和东晋梅赜等两大类。从必要性可行性看,新莽刘歆等人嫌疑更大。
让人无奈的是,宋代以前的禹碑不知道是不是真地全毁全灭。不知它什么时候会不会忽然现身。一旦它又出来了,一切证伪就全白费。
楼主 北大张新泉  发布于 2021-01-16 15:58:22 +0800 CST  
解读禹碑的思维过程总结与《仓颉书》初略解析
一、寻找《禹碑》破解思路的几个要点

1,破解《禹碑》蝌蚪文符需要考虑的几个要素

破解这些符号系统要根据其制作年代区间、所能发挥功能与制作目的、制作者可能范围、信息隐秘化的可能原因类型,再根据符号系统自身的组织架构、符号数量与布局结构特点、刻录方式、刻录材料、物品所处地域环境的历史政治宗教人文社会文化特点,综合考虑,各种线索因素多方凑头去碰撞。

如果幸运地抓住了其中一两个要害线索,大胆假设时找对了关键。破解起来,就会有所向披靡势入破竹之感。

以破译《岣嵝碑》蝌蚪天书为例:只要发现了王莽篡位、刘歆作伪、《洪范九畴》、大禹治洪水、《神禹碑》之间相互联系的可能性。寻找到了方向,破解起来真地可以一气呵成。甚至枝节材料的错谬,根本影响不了结果。

2,诸要素中尤其需要注意的两个细节

一个细节是这些符号系统与它们的对应物。

这类符号系统不但大都是对某些信息的抽象化处理,还很可能是对另外的某个乃至某些已知的抽象化信息系统给予的再抽象。两者之间带有相互对应呼应、密钥密码的性质。

比如《岣嵝碑》符号集合与刘歆伪造或改篡或释义推演的《洪范九畴》、《洪范》(先秦古本、有无存疑)之间,就有这样的关系。伏羲八卦文王六十四卦符号,与周公旦所作卦爻系辞、孔子所作易传之间,也有这种关系。

把蝌蚪天书这类神秘难解的符号系统,视作密码本、原始本、缩略本,从而寻找到它的对应文本、演绎解释文本。循此思路,往往很快就可以圈定范围。因为它们的数量很有限,制作者也有限。

这类符号系统与它们的对应对照文本系统之间,既可能是某些人同时期制作的,相互之间是可以相互证明相互发明的关系;也可能是不同人不同时期先后制作的,相互形成由此及彼推导演绎解释的关系。

另一个细节则是符号的数字数量,及文物字符在布局架构上呈现的各种数字数量。
从符号及其布局系统中,往往可以抽象出来几个特殊意义数字,如六.九.九五.七.八,28,64,等等之类,很容易就能让人找到相关的对应物品、文本。

大多数符号信息系统都必然会涉及数量数字因素。特别是《岣嵝碑》蝌蚪天书这类符号系统,作为难解的带有密钥密码色彩的信号系统,更是会有各种数字数量因素可以推导、抽象出来。只要能牵扯到数字数量因素,不论是从其布局架构中体现出来的,还是单个符号中分解归类后抽象出来的,往往都具有直接指示关键线索意义。

须知,带有数字线索的古文本,数量范围本来就极其有限。

所以,一旦有数字数量线索,一旦能归类推导发掘抽象出来数量数字线索,就决不要放过。没有明显的数字数量线索,也要尽可能发掘其中各种可能暗藏的数字数量线索。

这里举个例子,顺便也提一下另一个天书《仓颉书》。
《仓颉书》共28个符号,现存记录物品最早的《法贴》上显示其大致呈三行排列每行八九字符不等。仅这些数字,就可能会是对应二十八宿、天地人三才,对应着《甘石星经》、濮阳西水坡某位三皇五帝陵寝华夏第一祖龙墓里某些信息系统之类的东西。
数字数量在这类符号系统中的意义太重大了,一旦有发现,往往就是关键。

3,对这些符号系统的第一发现者、最早记录要重视。

这些符号系统往往很难排除只是些作伪、高仿、篡改物品的嫌疑,而第一发现者、传世的最早记录者,往往正是第一嫌疑人、相关人。

即便不是作伪仿改品,而是原始真品(往往可能性极低),笫一发现者、记录者包括传扬者,也都值得反复研究。

不光是发现者、发现记载的时间年代、所在地点需要关注,第一发现者记录者从出生到亡故所在历史时代时期乃至相近的上游年代时代,发现地点所在的整个地域,这些也都要注意。

二、《苍颉书》解读思路与初步结论

写完《岣嵝峰蝌蚪文天书《禹碑》解读思路与初步结论》一文后,因为总结解读过程时,提出了几条破译解读这类疑似或伪托为上古文字符号的物件时的可行思路,以及应着重注意事项,还顺带提及了《仓颉书》的问题,于是,自己挖出的坑,就有义务自己来填埋或种出点什么来。

或者说,有必要用《仓颉书》做一次验证了。

(1),《仓颉书》也是伪造的么?

解读《禹碑》《仓颉书》这类石刻或书写有疑似古代文字符号的物件时,第一个问题常常就是它们是否为后世所伪造。

疑古,往往是研究这类托名上古之物的第一选项。

这也很正常。

上古文明历史即便悠久,但文明成就总是相对低端落后的,认知水准也是比较低下的。即便时间长度以几百年上千年为单位,活动范围以方圆千百里大范围去考察,上古文明时代也没有可能产生出几个能有空闲时间去从事脑力劳动的"文明人"。他们很少能给后人留下什么文字类、符号类物件。

能够发展出象形文字类最简单抽象思维文化凝结,已经至少是发展到部落联盟乃至准城邦国家时期,有了一定数量的能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文明了。

而象《禹碑》《仓颉书》这类疑似文字的符号,已经比相对简单的象形文字更具有抽象思维特征,更加复杂。这类文字符号,还包含有一定的数字数量线索,数学概念、思维已有了萌芽,甚至被经常使用运用,已作为某种知识乃至权利开始了传承。这样的情况,从文明文化考古标准上来说,大多已是直接对应国家王权时期的文明了。

三皇五帝尧舜禹时期,华夏文明已迈入国家王权时期的门槛。到殷商时,已有了甲骨文这样比较早期象形文字更具抽象思维特征也更成熟的文字系统了。

虽然夏文明时期,至今仍是缺少文字符号类考古实物。但存留在商代"国家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教廷藏书室"之类性质的机构库房中,被考古发掘所发现的大量殷商甲骨文。它们所保藏记录的,未必只是殷商时的王朝档案,未必就没有夏朝的历史遗存。

从文明角度而言,夏商是一体的。夏商更迭,并没有殷周革命那样明显的以封建取代王政,以农耕定居定都取代半农半牧、文明中心与王权都城屡迁的文明大跃进特征。商汤灭夏与武王伐纣周公制礼作乐,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更迭。

殷商的甲骨文存留,或许就是直接接受继承自夏文明的文字系统。商夏更迭,更可能是满清入主中原式的。王权上是商灭夏,文明文化上则是商被夏文明所同化。

不然,解释不了夏文明长达几百年,几个疑似夏王都的城址都已被考古发掘了,却始终没有出土过文字类物品。

不是没有,更可能是迁一次夏都,就带走一次全部文字类物品,最后则被殷商所全部接收了。

萧何为刘邦所做的事情,伊尹为商汤早就干过。汉代承秦制,乃至后来百代皆依秦制度,一直到清朝。同样,商也承夏制,依夏制度,为三皇五帝帝开始的华夏文明所同化。甲骨文不是他们首创的,更大可能是学习来自夏人的烧龟牛骨刻甲骨文卜辞。文化文字上说,从秦到汉唐明,千年来都是隶楷行草一脉相传,明亡清兴,满清主要仍是用汉字汉制。而从三皇五帝到夏桀,同样是几百上千年内,也许同样是烧龟甲刻甲骨文,到商汤放桀,仍然是学甲骨文。

夏文明不是没有文字历史,甲骨文中一定有一些甲骨,甚至很大部分甲骨文就是夏人的历史。所占比例可能有三分之一乃至更多。因为尧舜禹乃至更早的三皇五帝们,没准儿也是烧龟牛骨活儿干得溜,才被祖父辈们视作骨骼清奇之人的。

在考古没有发现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符号之前,可以直接把甲骨文视为华夏文明第一代文字系统。它的使用历史不只是殷商时期、整个商代,而且可以直接前推到夏代、三皇五帝时代。

武王伐纣时,因商纣自焚于鹿台烧掉了一些,剩余的大批乃至主要的殷墟甲骨文则秘藏于地下直到近现代才被发掘出来。

商周之间的鼎革,不仅是政权更迭,也不但是制度革命,更可能也还是文字文化革命。

因为商代以及从前的夏代乃至三皇五帝尧舜禹时的文字文化,很可能仅有铸刻于铜鼎铜盘的金文才得以流传到了周代。数量众多的甲骨文则可能因为人亡文字甲骨埋,而失去了传承。

扯远了,回到《禹碑》与《仓颉书》这类文字符号。

它们显然比解读甲骨文还要麻烦。

一方面它们这些符号系统比较复杂,不象甲骨文那样类型简洁明确;另一方面它们全是孤品,不象甲骨文成百成千成万件。它们都没有同类物品可比照研究。因为两个特征,它们也就显得脱离了中国文字系统的一般发展轨迹。

这些都容易让人产生故弄玄虚的感觉,也容易判断其有极大伪造嫌疑。

《禹碑》因为刻石于南岳岣嵝峰,显得非同寻常。它的制作目的与功能、制作者地位身份文化水准,也都有特殊范围限制。

如系伪造,比较容易从这些特定范围限制条件下,找到它的伪造者。不是伪造,更能直接根据它的适用时代、符号特征,推断其可能的相对应的汉字时代、古文体时期,缩小并最终找出其可选择文字范围。起码,它里面不会出现"的地得""回"字四种写法之类的东西。

古人也不会精心制作一篇77个不同古汉字组成的文章。他们所发明所能用的字太少,一般会大量重复使用。一字多功能一字多含义,才是正常状态。越是年代久远的古人,他们也就越是玩不出这种文字游戏。若非特别有意去玩文字游戏,从古至今,也从未出现过这种文本。更不要说郑重其事跑到南岳岣嵝峰刻石,却专门做这种文字游戏。

古人没有什么数学思维能力,攒下的那一点数学秘籍,现代小学生们就已经全部能秒杀掉。他们特意隐藏在符号系统中的那些自认为精巧、意义非凡的数字或数字密码,现在小学奥数初中数学水准的学生就能轻松破解。

这类因古代研究少而破译显得有些难度的数字密码,却往往能帮助现代人轻松找到解读思路、捷径。

古人使用得上,需要用到数字的东西太少了。含有数字数学的文字文本太少了。精通算术、汉字构造以及古文本两方面知识的,能够堪比现在语文数学都能打七八十分小学毕业考试水准的,整个古代中国,也都找不出几个人。

所以,解读《禹碑》蝌蚪文,一旦能抛开杨慎那种八股考试状元之才的制式作文思路,找到正确思路真地不难。

和禹碑蝌蚪文这号称的第一天书相比,解读《仓颉书》这个东西反而就要更麻烦些了。

它只有二十八个符号,面世现身的最早年代又是北宋建立初期,是收录到《淳化阁法贴》上。此前,则是既无史料记载又不见实物。

此后,有一块据说是已流落到美国博物馆收藏家之类手中的玉器,号称是出自5000年前红山文化的古物。它上面刻有几乎与《法贴》一模一样如笔画的符号。符号顺序与《法贴》相同,但布局与《法贴》略有差异,而每个符号具体笔画则完全一致。

5000年前古人用玉刀在石上,刻出了1000年前宋人书法在纸上的宛转柔滑秀美效果。

不用多说,这疑其伪造的判断已跃然字上了。

现在对《苍颉书》比较有代表性的解读,首先是肯定其为上古之物。然后大多是把《仓颉书》按古彝文或甲骨文中相近似的古字类比附会解读,并精心研制拼凑出一篇有若干意义的小文章段落。

判断《仓颉书》是上古之物的,虽然证据不充足,但从内在逻辑而言也有很大理由。

比如,如果系后世伪造或假托为古人之物,目的是什么?有什么必要?为何不见相关记录?。

伪造这个东西,又伪托为苍颉所制,弄这么大个题目,总要有其缘由。

有哪些可能原因呢?

除了伪造古物以牟利,还有哪些可能性?

从千年前《法帖》与据说是五千年前的玉器两者各种高度一致,能巧妙互相证明各自年代久远来看,如系伪造,这伪造牟利的可能性并不小,效果也还很难说是太好还是太假。

除此之外呢?

为何伪造出它?最大可能性无非是让苍颉造字的传说历史更真实,从而让当时才制作的某些文字字体假托为直接继承自苍颉时代,进而推广起这种文字来有若干政治效果。

北宋建立时,辽国便早已着手创立了自己的文字系统,其皇室也认同宣扬自己的炎帝或夏朝子孙血脉身份。它们创设契丹文字时,制作这么个东西出来,就不无可能。创制契丹文字过程中,不会一步到位,中间出现各种试验试用阶段,产生一些类似《苍颉书》这样不太成熟文字符号的物品,也不无可能。

唐末五代诸政权与北宋都和契丹长期有敌对斗争,又都以华夏中原正统自居,针锋相对造出这个东西,以示文化正宗、祖脉渊源悠久,也不无可能。

特别是辽灭后晋时,曾入主开封一阵子。在那个特殊时期,五朝元老冯道等人制作出这个东西,为辽国统治者某种政治需要服务,可能性就很大。

但它们都不太可能既郑重其事地冠之以《仓颉书》之名,却又完全不记录入史料不留任何线索。

究竟是谁,为何制作它出来?

这样比《禹碑》还要太过缺少史料记录的孤品,真地难以判断。

苍颉时代,就不能制作出这种文字符号?

从其构造简单、形态颇多近似重复特征看,上古如果使用文字符号,除了象形字,这种字体符号也很有可能性。

总之,如果系宋代五代之人伪造伪托上古之物,冠之以《苍颉书》之名,就很可能是为辽国创建文字、入主中原服务。而辽灭后晋占开封那段时期,冯道这类人就嫌疑比较大。

但也不能排除它传自上古的可能性。

(2)、抛开真伪问题,如何解读?

且不必去管《法帖》上、玉器上、国内各地清代所临刻以及现在这几年现摹现刻在各种石头上的这些《仓颉书》,不计较它们的来历不明、真伪存疑。

只从这些符号本身出发,还能解读它么?

按解读《禹碑》时所总结出的几个关注点,可以找找有哪些线索?

1,首先,数字数量线索。

最早的《法帖》上,是这样布局:

总数28个符号,大致呈3列(每列8、9个)布局,另有两个符号单列左边上方。

那件玉器则呈完全3列布局,各列按9,10,9,来安排。顺序则完全一致。

布局上主要有这些数字3、9(辅以8、10、2)、28(2+26)。

其次,再看单个符号,又有哪些值得注意的数字数量线索。

最明显的单个符号,是几个点线组成的符号,与其它单纯线条符号明显区别。

共有3个圆点与直线组成符号。分别是1个圆点1条曲折线、6圆点1直线(中间短直线分上下各三圆点)、7圆点2直线(一长一短直线并排,短线下稍长线上3圆点,长线下4圆点。

另有一符号,线下为2个圆点,线上则为2个短线汉字撇捺点。它也是总共才2个的由三种不同符号组成的字符之一。

此外,还有短线撇捺点符号与直、曲折线段符号组成近似汉字'兴''米'`当'的符号。最后的近`米'字符号,下方撇捺为连续双曲线形状,也是另一个由三不同符号组成的字符。

最后,还分别可将其按一个符号、两种符号组成、三种符号组成,一笔画、几笔画,左右结构、上下结构,等等,区分抽象出更多的数字数量关系来。

2,制作目的与功能范围

抛开其来历、真伪,只从《苍颉书》的名目及28个字符布局本身来考虑。其制作目的与功能范围是什么?

既名为或托名为《苍颉书》,其目的与功能范围实际上已有限制。苍颉他老人家,会写科幻小小说么?不会。

他会做的,只能是天文星相、祭祀大典、重大历史、城邦王国军政事务之类特殊事件的记录,或字典字模、偏旁部首切音读音之类文字创设相关事业。

作为孤品,怎么解读都可以,甚至为28个符号编出一部煌煌大著也可以,只要附会编得出来。

但总有可能性相对而言更大,更合理更可靠的。

28这个数字,很容易联系到二十八宿这些古代天文认知。

《禹碑》77个符号,不但把"岁日月星辰历数"这个几字都收入进去,还特别排放在符号集合图形最中间位置(第5列中间位置),置之于中心地位。从此中可见一斑,天文星相历数时间这些东西,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天文、星相、时间、数学,这些东西,在古代文明认知体系中,是最神圣最难理解也最重要的那部分。如果要用文字符号记录承载文明认知已有成果,这一部分,确实有给予最优先记录、最佳保存方式保存、最优先传承的必要。它们往往也是古文明各种文化记录中保存得最好、传承得最久的部分。

所以,《仓颉书》如果不是最优先的字典字模集合、偏旁部首集合、音符注音声韵母类集合,最可能的就是天文星相类知识的符号表述。其次则是与祭祀丧葬有关的符号表述,如墓碑、墓志铭、祭告天地祖宗神灵类。

也只有这三种情况,才可能深埋之于地秘藏之于库,才最可能留传下来,传承下来。

即便是北宋建立前后的古人煞有介事伪托而制作,但既托名之《仓颉书》,制作者也不会让它去玩文字猜谜游戏,写什么"今天杀了几头羊,特向山神祖灵告知"日记之类的东西。

这种东西,苍颉不会参与,也留传不下来。伪托苍颉的制作者,也没必要将它托名为《苍颉书》传扬。

3,怎么寻找对应物?对应解读文本?

《禹碑》就是《洪范》,与《洪范九畴》文本可以对应,能明确确定其解读可供选择范围。

但《苍颉书》无论是确定为字典字模、偏旁部首、声韵字母符号类集合,还是天文星相、祭祀丧葬类相关知识相关信息,都难以找到对应文本与之相匹配。

因为苍颉与它们存在关联的史料记录太少。

天文星相与祭祀、墓葬类知识信息的古代相关文来、考古物证还是有一些。

大禹陵的窆石,就有上古墓碑之说,也曾有篆类、汉隶铭文。鲁讯《会稽窆石汉隶考》,还考证过上面铭文为三列29字。

离唐末五代诸朝与北宋时的都城开封较近的,河南濮阳西水坡上古墓葬,内中就有二十八宿信息。这座墓葬附近是否也曾有过禹陵窆石那样的墓碑?上面是否就刻录的是《苍颉书》?


此外,《甘石星经》之类最早天文著作中,有没有二十八宿有关记载?

这些都可以作为重要参考。

总之,《苍颉书》作为孤品,既冠之以苍颉之名,在有确实考古证据之前,对它的解读同样应摆脱过去那种八股文章式的牵强作文附会解释模式。

在没有考古实证摘掉它顶上的"苍颉"冠冕之前,解读它最好从古人造字的过程着手,按音韵、部首、字模集,而非文句段落文章去解读。这更合理更靠谱。

其次,至少也要从祭祀丧葬天文星相类相关古代考古信息文本资料中,寻找出合适的对应物加以解读。

最后,《苍颉书》里的数字数量线索要重视。古人数学水平不高,但他们在这类故弄玄虚的文字符号文物中,却往往会有意无意隐藏一些数字信息。拥有碾压古人数学知识能力的现代人,没必要放过任何数字信息线索。

虽然,有兴趣解读这类符号的古文字研究者,往往喜欢做八股文章,往往把自己的数学知识全都还给小学老师了。但是,总比那些古代数学家兼文字符号鬼画符制作者要强一点吧?

不要把明代以前的古人做拼凑八股的兴趣或玩这类文字游戏的水平估计得太高,自己拼凑文章玩文字游戏兴高采烈,然而,那样离古人也就太远了。解读破译这类古代文字类符号文物时,学做滥八股文章,这种爱好与习惯,很普遍。在甲骨文、金籀文、大小篆研究中,它甚至是一种常见倾向。但老实说,这种倾向有时也许未免远离实际真相了。
楼主 北大张新泉  发布于 2021-01-16 16:00:56 +0800 CST  
南岳衡山岣嵝峰《禹碑》的解读思路与初步结论

一,《禹碑》的来历

《禹碑》又被称作《岣嵝碑》,上面刻录有一堆古怪别扭蝌蚪形状类似文字符号。汉代以来的一些历史资料,或简略或详细记载有这座来历神秘的石碑,记录者或转述或自己确认它是存在于南岳衡山岣嵝峰。至于这石碑的具体来历并无官方史料确证,只是不知从何时开始直至今天,所有人都认定它与大禹治水有关联。

单以"岣嵝"两字而论,直到东汉早期许慎著作汉字史上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之时,也都尚未收见有这两个汉字。到了汉未三国曹魏时期,在张揖所著的《广雅》(隋代避杨广讳改称《博雅》)里,才首次提到"衡州南岳有岣嵝峰",并写到"上有神禹碑"。(按:此记录明显有可疑之处,或许是隋代官方学者避杨广讳改《广雅》为《博雅》抄录时添改加入,也可能是清代学人为了编写《康熙字典》而转录《博雅》条目,在传抄时误写或附入。"衡州"是隋代地名,南岳由安徽天柱山改为湖南衡山也起于隋代)。

晋代,曾经担任过当时长沙郡国国相的衡阳人罗含,在其所著的《湘中记》里,写有"岣嵝峰有黄帝赐大禹玉牒","上有神禹碑″等文字。到了唐代,韩愈有诗文"岣嵝山尖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模奇",明确记载了确实有蝌蚪奇文的石碑。韩愈虽然没有亲眼见到石碑,但他听人转述的"字青石赤形模奇"这些碑符特征,与现今仍然存世的,也是已知年代最早的岳麓山蝌蚪文石碑的形制相符。上述这些文字记录,是有关于禹碑来历的较早期的明确史料。它们大体上提示了蝌蚪文符禹碑制作或现世的年代区间上限。

现在,国内如长沙岳麓山、武汉汉阳长江汉水合流处、南京栖霞山、绍兴大禹陵、云南昆明法华寺、四川北川禹里、河南汤阴等等不少地方,国外如韩国江华道至今保存有明代万历年间简录了部分禹碑蝌蚪文符制作的《大韩平水土赞碑》等、日本国内十多处地方也有相关大禹治水事功的禹碑禹迹摹印拓刻,这些中外碑刻都托名为大禹鼓捣出来的古物。

四千年前的大禹时代就有这样的石刻?

全国乃至东亚范围内,从三皇五帝时代一直到殷商之前,在甲骨文岀现之前,并没有另外一件这种近似文字乃至文章的象形文字符号类金石刻录物品。作为唯一的孤例,说它是大禹时代的造物,当然不太可信,甚至概率无限趋零。

那么,它可能会是谁制造的呢?

在南岳衡山这样政治宗教文代地位独特数量有限的地理名山上,用众多古怪象形文字类符号摩崖刻在大石头上。在从殷商周代之后至魏晋之前的这一历史时期内,客观上来说,其工程量并不小,这样的举动,其影响也不会小,不可能在当时完全。显然,并不太可能是民间人士作品。如果它是早期道教创派人士所为,这也绝对算得上是早期道教道门的盛事大事,应该会留有史料方志道观典藏记录。如果它是各王朝中央官方所为,同样也多半会有相关史料记录。然而,却偏偏没有这两种最具可能性的记录。

那么,它会是谁制作的呢? 又为何没能留下记录呢?

有几个可能的人选,但最有嫌疑的,恐怕要数王莽与刘歆这两人。

在南岳衡山做这种摩崖刻石的事,非有帝王参与,一般人还真不敢去做。但是,无论是哪位帝王但凡参与了这事,为何却又没留下相关史料记录呢?

推测起来,原因无非是制作时并非正常情况,制作它的目的用途,恐怕另有非同寻常之处。多半与当时的那位帝王得国不正,需要搞阴谋伪造神迹有关联。

历史上有这类需求的帝王可就多了。除了西汉未年篡汉的王葬,东汉末年以及三国魏晋南北朝的这么些帝王里,开国君主们谁都有可能。

但是,这些帝王他们不但篡位禅代成功,还大都传了二三五代。如果他们是要造神迹托天命,把这石碑作为改朝换代的工具法宝证明,他们在事成之后就一定会留下记录大书一笔特别宣扬一番。

所以,这石碑多半是某位"帝王"改朝篡位事业搞成了半拉子工程,是搞成烂尾楼情况下的作品。

即便是这类半拉子帝王或草头大王,数量其实仍然不少。

比如,秦末南方的各支起义军如陈胜吴广鱼腹藏书又自立为王的之类,汉末的南方诸候们尤其是袁、刘、孙三姓世家贵族乱世豪杰们,汉末的黄巾太平道起义,他们也都可能去制作这类物件。当然,这些人都是拿起铁杆子真刀明枪直接干武装的,犯不着把这事只做不说,深藏名山而不声张。所以,他们之中哪位枭雄做下这件事的概率也不高。

相比较起来,介于上述两种情形中间的王莽(以及刘歆等人),可能性就大多了。

他当权十几年后,又篡位成功了,还做了十几年皇帝。但最后却又终究没能立得住,死于非命,身死族灭。他所建立的大新朝也不归于史册正统,史书不为他立本纪而只归入列传。

他与刘歆两人,一生都最喜欢制造符命图谶各种石刻神迹,又以虞舜后代自命,惯于伪造三皇五帝夏商周三代古文史料。

可以说,这座石碑但凡有一点痕迹显示它本来是伪造或改造过的。那么,由王莽他们伪造的可能性、概率就会是最高。

南岳衡山这地方,与虞舜有较紧密关系;这石碑上那些疑似文字乃至文章的符号组合,又如此古怪离奇。所以,无论是从制作人所应具备政治地位,还是从其应具备的文化水准能力去判断,显然都可判定它并非寻常人所能为。

把这些疑似文字文章的符号,与汉字、古文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对比起来研究,再结合这些符号独特的形状组合结构来判断,大致可判断其被制作的可能年代区间。从它所能发挥的功能去归类、从制作者试图完成的目标去判定、从制作的原由去分析,也可考虑一些线索得出若干推断。

总体而言,可判断它大致上与夏商周先秦时期的金文、大小篆以及秦汉隶书这些字体,与《尚书》《楚辞》《汉赋》这些古文体,相对而言更接近或更早。也可推断出,在这些字体文体流行的年代区间内,时间越往前,越往年代区间的上限推,可能性概率相对也越高。

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也就比较容易让人把这石碑与王莽篡汉联系起来。

那么,问题来了。王莽篡汉前后,他曾伪造了那么多符命图谶石刻祥瑞神迹,史书对其都有比较清楚详细的记载。为何这件并非可以轻易忽略的石碑,却又没能被记载呢?

况且,在汉代,南岳并非是现在的这个衡山,而是现今安徽霍山县(潜山县)的天柱山。王莽篡位时所伪造的大量神迹,大多都是在长安周边地区或人口密集、开发程度较高的地方。他在这方面更追求最快速度推动最大影响力,并不强求更高难度与精细质量。他似乎完全没必要安排远距离不易操控掌握、当时开发程度很低、交通不便、影响效果很小、当时还属于南部边荒地带名声不显的汉代南岳天柱山岣嵝山。

当然,王莽当政二三十年,篡位后做皇帝都做了十几年。他一直到死,也都还沉迷于伪造符命图谶弄石刻神迹。他篡位得国不正,当然也就始终有这方面的旺盛需要。他在某个时候因政治所需,让人去岣嵝峰造出这个石碑,虽然不具必要性,但可能性也是有的。

为何没有留下记录?

如果伪造改造《岣嵝碑》的时间是发生在他篡位前后,这件事没能被史料记录,那就很可能是因为岣嵝山距离长安太远,由此造成了时间上的各种不凑巧。

按照《汉书.王莽传》里记载,王莽指使一些人造出了大量符命图谶石刻神迹为自己篡位服务,他在事成之后,大肆封官赏钱给那些参与造假的功臣功狗。当时,更多人也就不免要以此来求富贵,于是,这些东西便满天飞源源不断。然后,有人就上书劝谏了,王莽也下诏禁止了,还为此杀了一批人。

所以,王莽虽然终其一生都喜欢伪造各种神迹,但在篡位登基前后,却又还有一段减缓、中止乃至禁停伪造的时期。
这样一来,也就肯定存在各种时间差了。而岣嵝峰这里,肯定就是系列时间差中受害最明显的那一类了。

因为距离太远,它可能来不及去追凑各种神迹纷至沓来时的那些热闹。因为处在边缘地带、汉代的南岳还并不是它,影响作用效果也没那么重大,即便与舜帝大禹可以牵扯联系上,但也没到非它不可的地步。

最后,这神迹造是造出来了,但却没能及时用上。等到造好了报祥瑞送来长安了,可能又已恰逢他的禁令诏书也颁布了。

祥瑞太多,封赏赶不上节奏,于是他改赏为杀,人头都砍了不少。这种新情况下,长沙郡国驻长安办事处主任也许就难以判断《岣嵝碑》的价值份量,也许就不敢报喜讯,也许就果断退缩观望了。

再然后,王莽政权被更始帝干掉了。天下战乱了一阵子,这事儿也就更没有下文了,恐怕一应档案都销毁得干干净净了。

二,《禹碑》的解读思路与具体过程

《禹碑》上面总共有77个符号。

先说说它们的排列布局。

从上往下看,上面五排,每排九个符号,共45个符号。下面4排,每排8个符号,共32个符号。从左往右看,左边第1列,只有5个符号。从第2列到第9列一共8行,每行9个符号,总共72个符号。

如果左边第1列也是9个符号,那么它们就组成为纵横都是九道的一个正方形,九九八十一个符号。但是少了4个符号,也就显得上宽下窄有残缺。

这样比较整齐规范的总体排列布局,值得注意。

比如,左边第1列为什么少了4个符号?是不是说这石碑最后还没有完工?

如果这些符号是文字、汉字,如果它们所组成的就是一个完整的文句文本,那么,左边第1列显得单立出来的5个符号,是文本的结尾字句、标题,还是签名?

又比如,这样子排列布局后,客观上就形成的,或者是可以被抽象出来的一些数字,在古代是否有特别意义的? 五排九列四排八列?九、五,四、八,45,32,77(81-4,5+72)。

如果想得更复杂一些,把左边第1列与最上面或最下面的那一排符号都单独列出,则又会形成4,9(5,8),8x8=64,等等这样一些或许有其特定意义的数字组合。

这些数字真地有特别意义吗?

其次,再看看这些字符的具体特点。

最突出的一个特点,77个符号,没有一个雷同重复。

如果这些符号确实是文字符号,而且组成了完整文本,那它们彼此全无重复雷同的特点就显得比较古怪了。

这个数量级的汉字符号所组成的文本,很少乃至根本找不出第二例完全是由不同的字来构造的。不要说常用汉字数量极其有限的古代文本了,常用汉字数量大为扩充的现代文本,也都很难构造出来由77个完全不同汉字组成的语句段落。

考虑到岣嵝峰上的这个石碑所可能具有的几种功能、作用,参考有类似功能的其它符号组合系统或文本,也就更加要令人觉得奇怪了。

这类石刻作品可能有以下几种功能作用:记录帝王事功向祖先神灵吹嘘昭示后人、祭祀天地秉告或誓约于神明、托天命代表天意给出隐晦神秘暗示,以便作出相应的政治变革、权位更迭、大政方针改换之类关键性的安排。

功能与之类似的可作为参考的文献,恐怕只有真伪古文今文《尚书》里,那十几篇几十篇诰、命、制、册、祭等等之类文本。

然而,即便是《尚书》诸篇,虽然都已经是极尽言简意丰如同天书之能事,但是也没有哪一篇哪一段能做到77字个个不同。

其次,虽然77个符号没有雷同重复,但其中很多符号在各自的形体结构上却有共同特点。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很多符号在左右结构上,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对称结构。此外,所有这些符号从外观上整体上观察,也具有明显方块文字外型。

这两个特点,与汉字的文字形体结构比较一致。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国人看到这些符号,无论是唐宋时的古人还是近现代的学者,都很容易就认定它们是采用了特殊刻写方式的汉字。

此外,由于它们是石刻文字,也就很容易就让人去对比相应的汉代尤其是王莽新朝的印章文字,也很容易让人寻找到两者之间更多相似相近之处。


综上所述线索,把它们串接起来,已有极大概率可判定一些结论,至少可以作出一些大胆假设:

《禹碑》或《岣嵝碑》或许是在王莽篡汉这段历史事件前后,由刘歆等操盘手们具体操作,参考了他们这些作伪专家亲笔操刀过的古文《尚书》文本,为王莽的篡汉事业服务才制作出来的,是伪托天命天意的符命、册文、训示一类的重要物件。

考虑到它没有被记录入史料,其内容的关键性重要性或许没有那么高,应该没有与篡位的直接需要发生必须关联。所以,它很可能只是表述上天神灵先祖对于王莽新朝未来宏观大政方针之类空洞东西的认可或给予指导意见。

王莽篡位之后的未来大政方针方面的具体方案文本,他们当然早已有相应既定或粗略或细致各种安排。《岣嵝碑》只是对其更进一步的抽象化处理,只是要代天证明其合法性正统性。

王莽在治国理政统军决战方面,胸怀、眼光、思维、操作能力,都算不上优秀。既无雄才也没大略,具体操作也常显幼稚呆萌死板。但他却算得上是托古改制的祖宗、专家,很能折腾。他的新朝,搞出了一大堆脱离或疑似超越时代的新玩意,让很多人以为他是穿越客。

那么,王莽新朝搞的那一大堆具体施政方略里头,哪些东西才是需要《岣嵝碑》去确认,赋予天意祖先神灵光环的呢?

显然,涉及人事变动、官吏制度更废的,有《周礼》《礼记》这些古书去让王莽按本本办事,改造旧汉朝,建设他的大新朝理想国。

《岣嵝碑》所要确认的,多半就是他授意刘歆编改的《尚书》中的某些东西。尤其是象《洪范九畴》里的洪范五行、洪范八政这些东西。

对比《洪范》文本,很客易就发现里面又出现了五、八、九这些数字,它们在《洪范九畴》这篇文本里甚至比比皆是。对比《岣嵝碑》布局结构上同样明显呈现出的五、八、九,它们只是巧合么?

顺着以上思路,已经可以把《岣嵝碑》与很可能经过了王莽刘歆之手编纂的《洪范九畴》联系起来了。
但是,这显然并不够。

《洪范》与其它《尚书》篇目一样,并没有由77个完全不重复古字所构造的语句段落。

77个文字符号,具体所指示对应的又分別是哪些汉字呢?

再认真研究一下,首先,很容易就注意到数字五,单列左边第1列的五个符号,很突出。

这就不难把左起第1列符号去对应对比文本第一畴,而五个字符,大概率是对应金、木、水、火、土这五个字。

两者对比,这五个汉字,全是左右对称架构。而《岣嵝碑》上这五个符号,同样也全是左右对称结构的。在字符结构上,两者一致。这样子连续五个字符全都是对称结构的,在《岣嵝碑》九列九行总共77个字符里,甚至也唯此一例(?)!

《洪范九畴》第一畴,就是洪范五行段落。其中的关键字眼就是金、木、水、火、土。这一段落里的其余文字,全是对这五字的演绎扩充解释表述。《岣嵝碑》单列它们于左起第1列,并非偶然。

其次,既然思路走到了这地步,已设定了左起第1列五个字与《洪范九畴》第1畴关键字眼相对应。那也就不妨继续往后设定:《洪范九畴》各畴可能与《岣嵝碑》的九列之间也会互相对应!还可继续直接设定《洪范九畴》文本与《岣嵝碑》符号集合两者之间的对应方法!

即,《岣嵝碑》是对《洪范九畴》的再抽象,或《洪范九畴》是对于《岣嵝碑》的扩大解释再表述。

从左往右排列,《岣嵝碑》的各列大体上分别对应《洪范九畴》各畴,但可能并不严格要求各列九符一定要两两对应各踌九字。《岣嵝碑》各列的九个符号,只需要分别对应《洪范九畴》各畴的关键字眼,具体数目可能会有参差不齐。

换言之,《岣嵝碑》只是《洪范九畴》里各畴的关键字眼,用特殊方式刻写后所组成的符号集合,它并非是一篇句组段落文本。

《岣嵝碑》作为符号集合,与由阴爻阳爻所排列组合成的八个、六十四个卦符集合一样,是《先天八卦图》《后天八卦图》那样的符号集合。而《洪范九畴》作为对应文本,则是与卦爻辞、卦传所组成的由周文王推演周公旦注解孔子释义的《周易》文本类似的具体文本。

《岣嵝碑》剩下的八列七十二个符号,大体对应着《洪范九畴》其它八畴各畴中的七十二个关键字眼。

它们都必须是各畴中可作为文眼句眼的关键字。

在文字结构上,有些同样有左右对称结构,但也有不是左右对称的。对比时,很可能只需根据这一差别就可快速进行区别辨认。

它们很可能不但无一雷同,还很有可能各自独立,并不强求要组成词汇短语,不会形成主谓宾结构的语句段落,更不会表达出什么系统完整的意义。

它们的排列组合顺序,也许并不严格按九畴关键字一一对应,也可能不严格按文本中的先后顺序排序。

最后,根据上述所列示的标准、特点、要求,这77个字有可能是:
吉凶
风雨霁
正直刚柔
寿富康宁好
短疾忧贫恶弱
岁日月星辰历数
食货祭司空宾师徒
水木火金土 貌视言听思
敬农协乂建明念向威
卜悔贞考终命折平高
强克德燮友子民寒燠
父母王皇天

以上这77字,只是初步判断,不作为定论。具体的77个文本字眼,以及各字与各符号精准的一一对应关系,需要更细致的考察比较辨别。

这里只简单求证一下,拿比较有把握的几个关键字求证一下。

左第3列从上往下九个符号,似乎就正是"貌视言听思食货祭司"九个字,那么,这就可以初步实证了!?

其它的,这里就不再反复推敲比对,一一确认了。

三,若干问题

首先,还是前面那个问题,如果真是王莽刘歆他们伪造的这石碑,为何就没留下史料记录?

王莽刘歆他们是既有需要也有能力搞出这么个东西的,他们当时为了把那场篡位大戏尽善尽美地演好,真地是花了很长时间做了很多事。与后来的曹魏代汉、司马晋代曹魏相比,后来的这些篡夺禅代戏码全都是匆忙中仓促上演。

他们时间这么充足,准备这么充分,这个物件这个事情所占分量虽然没那么关键,但也不能算小。为何最后没能用上,特别是为何没有留下史料记录?

真的只是因为前面所述的,百忙之中这些属于锦上添枝叶的次要事项,因为距离太远操作难度大,又恰好遭遇各种时间差,最终才错失"假做真时"的机会?

或者是因为《洪范九畴》本身也是做伪假造之作,而且它与王莽改制的进程并不配套,相互衔接上有问题。为了配合王莽改制具体操作进程,需要经历不断修改的长期过程。甚至因为政治需要,文本中有些字眼后来不得不改,而《岣嵝碑》在此过程中因此便失掉了价值?

王莽改制过程中,经常朝令夕改,很多大政方针反复颠倒前后矛盾。《洪范九畴》恐怕也很难逃一改再版三修订的可能命运。于是《岣嵝碑》就无限期推迟了出山时机?

具体究竟是什么原因,现在似乎已经很难准确判定了。当然,这问题现在对于推断破译《岣嵝碑》似乎已沒那么重要了。 大可放在以后倒果求因逆推寻证时,再仔细斟酌。

其次,此前,始终是将《岣嵝碑》与《洪范九畴》看成王莽刘歆伪造改造的"假货"。然而,碑与文本它们的产生形成过程,有没有可能会是八卦符号与《周易》、《易传》、《系辞》的产生形成过程相类似情况呢?

即,首先确实有大禹治洪水过程中在石头上刻制了这个蝌蚪文字的《洪范》。大禹时代的先人们用结绳记事时代记录方式,把最关键事情,确实先刻下来留文字在石头上了。后来的统治者、后人们在传承过程中,不断解释演绎乃至编改伪造,于是才有了《洪范九畴》这个《尚书》中的版本。

大禹所刻石或铸鼎的《洪范》,传到二千多年后的王莽时代,或许早已没了。

到王莽时,刘歆他们根据传下来的《洪范》古文,按政治现实需要再进一步修订完善后,再到岣嵝峰上去制作出新的《禹碑》。

换言之,真的本来就有大禹时代的《禹碑》 ,它就是《洪范》的原件。

应该说,在仅存现在物证与文本,且《洪范九畴》这文本真伪存疑有争情况下,这种历史过程发生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毕竟,要王莽刘歆他们完全凭空去硬生生地造出这一整套的《洪范》与《岣嵝碑》,似乎有些高估了他俩的作伪能力水准吧? 而且,有必要吗?无论是从操作难易程度还是从必要性必需程度而言,其实概率都不高。

史料里记载王莽刘歆对于各种托古改制确实是过于的沉迷,让人感觉他们不应该会在明知那些都是自己造假出来的东西情况下,到头来,别人都不信了,他们还自己依然会相信到迷信的地步。

反倒是,如果先秦《禹碑》当时确实留有残缺,而非全然伪造,王莽刘歆他们只是给予修缮。这种情况下,他们才更可能在生死关头,仍然对这些似乎具有神秘天命天意气味的东西深信不疑。

王莽为了推动贯彻托古改制,打造大新朝儒家理想国,甚至先后用各种花样方式干掉了自己的四个儿子。他自己至死仍在对天人感应的无限迷恋中祭天,向神灵倾诉衷肠。

比他大五岁的刘歆,与他不是同年生,却是同年死。两人难兄难弟,不计较刘姓王姓两家族的国仇家恨,结为姻亲,在为儒家理想国奋斗路上始终是高度一致的同志战友,史谓堪称一对"骨肉君臣"。

他们两人,生前就能明白预见到各自身死族灭、理想破灭成闹剧悲剧。一个比一个更凄惨地死后,这对"骨肉君臣"做为史上最善于作伪的一对政治好基友,也称名于千秋史册。

假做真时真亦假,作伪做假,真地能做到他们这样忘命舍身舍家地步?

历史都是罗生门。


也许,正是彻头彻尾地全情倾力作伪过程中,他们的全部心血、理念灌注寄托之下,《洪范九畴》这些东西即便真地全是他们假造,心系神往之下,他们自己也沉迷其中了。甚至能人挡杀人神挡屠妖剁鬼。哪怕是亲儿子,只要陪同演出不认真、参与不倾力,也个个都一刀宰了没商量。

这是何等疯狂的一对绝对理想主义君臣?

所以,究竟他们是不是完全在造假,才鼓捣出的《洪范》、《岣嵝碑》。究竟《禹碑》这东西与大禹是不是完全没关系?这些也似乎真地不那么重要了。

后记:

清明节,费了五六个小时,一气呵成。

从选题到成文,堪称神速。

蝌蚪天书千年谜,

难识恐非祖宗意。

快刀出手入破竹,

爽惟一字为之纪。
2019年4月5日湘西乾州醉爱花肥桥张家老宅邻寓


楼主 北大张新泉  发布于 2021-01-16 18:51:48 +0800 CST  
禹碑寻踪
禹碑金身无处寻,岣嵝岳麓两不真。
天柱石牛痕迹远,定海针底镇谁魂?

楼主 北大张新泉  发布于 2021-01-16 21:20:44 +0800 CST  
《洪范禹碑》撰制者按可能性概率大小顺序排列:
《洪范》《禹碑》同人同时制作(67%概率)>先有《禹碑》后有《洪范》(32%概率)>先有《洪范》后有《禹碑》(1%概率)
莽新时,刘歆贾徽等人制作(30.5%概率)>春秋时,孔子及弟子(30%概率)>舜帝禹帝时制作(29%概率)>西汉时孔安国等孔子后人儒家弟子(5%概率)>晋代梅赜、孔安国等(3%概率)>隋唐时孔颖达等人(2%概率)>宋代王安石新党(0.5%概率)
楼主 北大张新泉  发布于 2021-01-24 17:23:42 +0800 CST  

楼主:北大张新泉

字数:34183

发表时间:2021-01-16 02:51:33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27 00:41:52 +0800 CST

评论数:1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