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求和,延迟了华夏沦陷异族之手一百年

古往今来,中原大地诞生了无数风流人物,创造了闻名世界的灿烂文化。许多忠臣名将的故事流传千古,长盛不衰。两晋时期,出了个恒温,他有一句名言流传后世:“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宁可遗臭万年”。为什么要提恒温呢?他北伐收复故土的决心很大,多次亲自率领军队深入黄河流域,与北方异族政权血拼,如果出师未捷身先死,或被皇帝半途杀害了,一定能与岳飞相提并论,同样会令后人万分敬仰的。再读岳飞的名言:“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矣。”何等雄壮。志向相同的两个北伐名将,留给后人的印象为何反差很大?一个是人人敬仰的民族英雄,一个却是人眼中的奸雄。难道恒温长寿是一个错?还是因为东晋没有出现一个加害他的秦桧?
纵观东方几千年来的文化,即是一部忠臣良相可歌可泣的历史,也是一部奸臣谗害忠良的历史。每当忠良展现救国救民血性的时候,就会冒出一个奸臣进行陷害。尤其宋朝的情形最为典型:出了一个寇准,力主皇帝亲征澶州,鼓舞前线御敌,就有一个丁谓极力陷害他,说他致皇帝与险境,居心叵测;出来一个王安石变法,就有司马光在后边捣蛋,说他的变法扰民害民;杨令公英勇抗辽,就有一个潘仁美使诡计致他于死地;继而出了一个岳飞收复故土,要光复中原,迎回二帝,就出来一个秦桧杀害他于风波亭。天者:夜与昼,地者:荣与衰,人者:生与死,史者:忠与奸,老子提出的阴阳论,真的可以解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内在本质,难道用在历史纠缠上同样精准?当然了,阴阳轮回,经常转换,忠、奸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样可以相互转换。比如王莽,前期是忠臣,后来篡汉,就变成奸臣了。恒温,前期是收复失地的英雄,后来活的太长,又牢骚怪话满嘴,则变成奸雄了。蓝玉,前期是直捣黄龙府,完成岳飞夙愿的千古传奇英雄,后来却变成谋反的罪魁祸首,惨遭灭族。如果岳飞活得够长,谁又能预料.........
楼主 海州书生  发布于 2020-05-08 22:24:38 +0800 CST  
据说对于弱势防守的一方而言,进攻是最好的防御,能让人热血沸腾。而听到屈膝和谈,则被人嗤之以鼻,冠之以投降派。可是有谁能相信,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有条件投降却是最佳选择呢?而一昧的进攻却会招惹来更大的蹂躏,直至无底线沦陷,将付出更大的代价?
南宋初建国,百废待兴,境内四分五裂存在许多割据武装。长江以北,自豫西到东边大海,有薛庆、张荣、李成、邵青、王善、董平、孔彦舟、张用、曹成、桑仲等占据权力真空的地带,宋廷仅保有东京、陕州、楚州几个孤立据点。宋高宗赵构依仗皇族血统建立的政权,需要的是整顿境内秩序,而不是冒然向金发起进攻。北方的金兵是胜利之师,士气旺盛,单兵作战能力极强。宋军重建,大都是收编来的乌合之众,维护地方秩序尚能凑合,与北方的百战雄师怒对,则会招来痛揍,致新建立的南宋政权于灭亡的境地。这一点,宋高宗和从金国回到南方的秦桧比任何人都看得清楚。为了国家的生存,此时南宋只能和,不能战。暂时忍受耻辱是最佳选择,历史上已有成功的先例。春秋时越国被吴国击破,在拥有一定实力的情况下,勾践仍然选择了忍辱负重的投降,前提是保有国家框架。卧薪尝胆十几年,终于得以重振旗鼓,灭掉了吴国。如果勾践在被困会稽山之时,却做一名愤青,高喊进攻,无疑以肉喂虎,越国故事将到此为止,不会有精彩的下集了。下好全国一盘棋,文职官员比武将更有头脑更有理性。请看现代国家的国防部长都必须由文官担任,就是汲取了其中的教训。治理天下,宋朝实行重文抑武,也是正确的选择。宋高宗与秦桧做出的决策,在当时的情况下,无疑是最正确的决定,与当年勾践思路一致。岂能容许岳飞刚腹自用的冒进扰乱大局?军人以服从为天职,连发十二道金牌才令其改变鲁莽进军,如此目无中央,放在当代,也会被收拾。例如朝战中的麦克阿瑟,一意孤行,违背上级指示,先越过三八线,夺取平壤后,又违令北上,最终导致大溃败不可收拾,被撤职赶回老家去了,一身英明毁于一旦。
有人认定,杀害岳飞,实行卖国投降政策是秦桧一手包办的,这是不懂的当时实际情况。在封建集权统治下,矫诏杀害大将无异于谋反。因为皇帝的权力是上天授予的,是无比圣神的。矫诏是在夺取皇帝的权力,一丝一毫都不行。秦桧作为高级文官,他是深深知道其中风险的,灭门的事绝对不能干。向金求和恰恰是宋高宗的最高指示。在秦桧没有从北方回南宋之前,宋高宗即遣京东转运判官杜时亮和修武郎宋汝为同去金都求和,并给粘没喝一封信,信中苦苦哀求:
古之有国家而迫于危亡者,不过守与奔而已。今以守则无人,以奔则无地,所以鳃鳃然,惟翼阁下之见哀已。故前者连奉书,愿削去旧号,是天地之间,皆大金之国,而尊无二上,亦何必劳师远涉而后快哉?
看到没有,宋高宗愿意削去帝号,作为大金的藩属。像西夏、朝鲜臣属于金国一样,奉金为正朔,相当于承认金国统一了天下。他的用意,只有秦桧理解最透切。而其他大臣仍然放不下天朝大国的思维,认为只有异族臣服华夏,哪有华夏臣服异族的道理?其中岳飞是代表人物。岂不知看不清天下形势已经逆转,一味保持旧意识,最终必将付出惨重的代价。可以说,宋高宗与秦桧杀了岳飞,全力求和,使华夏延迟落入异族手中一百年。
不信者请看宋朝愤青冒然行事带来的恶果。
一百年后,风水轮流转,宋朝又到了选择的十字路口,这一次没有了宋高宗与秦桧,南宋做出了错误选择,彻底玩完了。
宋理宗瑞平年间,金国覆灭,中原再一次出现权力真空。南宋朝廷内北伐派占据了权力中心,上上下下终于可以按照岳飞的遗愿收复中原了。此时,宋廷国内实力强劲,参与灭掉了仇敌金国后,军队士气大振。而且强将众多:赵范、赵葵、孟拱、全子才、江海等都是大有威名。没有了秦桧之类鸽派的阻扰,宋军冒然进军,开始顺利地收复了汴梁、洛阳等地。当时蒙古主力在西征,其留守的偏师闻讯南下,在洛阳城东一战即击溃了宋军,其他各地驻守的宋军因为粮运不济,只得纷纷后撤,退回到了出发地。所谓的北伐成为一次骚扰行动,空手而归。却惊醒了蒙古统治者,明白了西征有风险,有随时被抄掉老家的危险,因而改变策略全面解决后患,最后灭掉了南宋。
自从五代以来,北方异族是步步进逼中原。契丹占有了幽云十六州,没有再进,因为北宋一直与其保持了和平关系,送钱送物,制止了其南下的欲望。到了金国,则向南占领了黄河流域,没有再进,因为宋高宗的称臣行为,使金的统治者失去了进攻的动力。到了蒙古时代,则推进到了整个南方地区。从而出现了“崖山之后无中华”的论调。
楼主 海州书生  发布于 2020-05-08 22:31:02 +0800 CST  
有人看到后会说,如此一昧忍让下去,求和再求和,何时得了。告诉你们,农耕民族在与北方游牧、渔猎民族对抗中一直处于劣势。为什么?农耕民族对草原和天寒地冻的西伯利亚毫无兴趣。而相反,中原的温暖地带,对北方民族却有强烈的诱惑,他们是千方百计的力求移民中原。农耕民族伺候庄稼需要的是忍耐和温顺,游牧和渔猎却需要狂野。不同的地域培养出截然不同的民族风格,两者碰撞后果可知。所以说,要想中原安宁,中国的领土必须向北向西扩大到游牧和渔猎民族的区域,才能保持长治久安,中国领土历史上一直在扩张的原因就在此,民族大融合是必然的结果。
东亚最善于投降的地方是朝鲜半岛,无数次换主子毫不脸红。所以一直是中国的藩属而不是中国的行省,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真是会投降只求存在。他们与赵高和秦桧的思维相同。而四九年的老将远远缺乏宋高宗与秦桧的大智慧,如果他懂得投降的奥妙,执意求和,把好战的汤恩伯、何应钦杀掉作为献礼,再降下身段放弃尊号,等待几年,或许历史就将改写而不用跑到海岛去了。
楼主 海州书生  发布于 2020-05-08 22:36:13 +0800 CST  
有的时候感到奇怪,北伐半途而废的岳飞与祖逖都成了民族英雄。一生多次北伐,到老壮志不改的恒温却成了奸雄,难道英雄两字特别青目不完整的人生?完整的人生能让后人感到遗憾?比如那个关羽,活的太长了,晚年刚腹自用,导致部众逃散,落个败走麦城的结局,竟被东吴小儿孙权抓捕,下令斩首,一生的高大形象毁于一旦,可惜可惜。如果他破五关斩六将之后一命呜呼,那是多么可歌可泣的人生啊,忠君的形象将更加完美无比。作为关帝,在世界各地享受香火朝拜,更将无懈可击。再看岳飞,是多么的幸运。长寿两字,坑害了多少英雄。
楼主 海州书生  发布于 2020-05-12 08:37:21 +0800 CST  

楼主 海州书生  发布于 2020-05-15 20:47:46 +0800 CST  

楼主 海州书生  发布于 2020-05-15 20:48:18 +0800 CST  

楼主 海州书生  发布于 2020-05-16 06:36:09 +0800 CST  
在南宋与金签订合约以后的岁月里,谁想改变宋高宗与秦桧既定的和议政策,谁就被打脸,而且被蹂躏的更惨。无论金国是强是弱,挑战的结局都不会变。
宋高宗与秦桧去世以后,好了伤疤忘了疼,南宋朝廷内主战的声音渐渐强大。当然了,北伐是可行的,但是要知己知彼,盲目乐观是要付出代价的。
宋宁宗的时候,金主完颜璟沉湎酒色,不修朝政,汉地花花绿绿的生活终于让女真统治者感染了富贵病,国家走向腐败。南宋主战派权臣韩侘胄认为北伐收复中原的时机已成熟,恰恰此时出使金国的邓友龙回来了。很像当年秦桧回来让宋高宗坚定了和谈信心一样,邓友龙带来的消息让韩侘胄坚定了北伐的决心。当年秦桧看到的是金兵强盛,斗志昂扬,宋军无法与之抗衡;而邓友龙看到的是金国困弱,唾手可得。秦桧与邓友龙两人的手眼高低,随后发生成败能让人清晰辨别。
在主战派韩侘胄操作下,先进行舆论热身。岳飞是主战派高举的旗帜,予以褒扬,追封为鄂王。接着剥夺主和派代表人物秦桧的官爵,改谥为缪丑。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的王朝第一次往秦桧脸上抹黑了。所以说,紧跟领导是有风险的,风头一转必将成为罪人。为尊者讳,宋高宗作出了和谈的最高指示,答应割地赔款,辱国辱民。作为天子,皇帝是不可能有错的,错的一定是大臣。主辱臣死,当时秦桧只是善于察言观色,全力操作宋高宗的和谈御旨,现在则必须承担所有的恶名。正当北伐舆论风风火火搞起来的时候,有一个武学生名叫华岳上书说:
“朝廷不宜用兵,轻启边衅。并乞斩韩侘胄、苏师旦等以谢天下。”
宋高宗建炎元年,太学生陈东等人上书权力支持主战的李纲,直到被杀。几十年后,学生的观念都变了,变得理智,现在的情况是武学生主和。主战的韩侘胄同样不客气,将其下大理寺狱。到了开禧二年,一切北伐的工作准备就绪,各地兵力调配完成。南宋朝廷下诏北伐,诏曰:

天道好还,中国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顺,匹夫无不报之仇。蠢尔丑虏,犹托要盟,朘生灵之资,奉溪壑之欲,此非出于得已,彼乃谓之当然。军入塞而公肆创残,使来廷而敢为桀骜,泊行李之继迁,复嫚词之见加;含垢纳污,在人情而已极,声罪致招,属胡运之将倾。兵出有名,师直为壮,言乎远,言乎近,孰无忠义之心?为人子,为人臣,当念祖宗之愤,敏则有功,时哉勿失。

南宋的宣战诏书里认定自已的北伐师出有名。其实按照宋高宗与金国的和约,金与宋是叔侄之国,结有和平相处的盟誓,与现代签定和平条约一样具有法律约束力。并且宋对金年年进贡岁岁来朝,哪怕当时签订的是不平等条约,也不能说翻脸就翻脸。宋的北伐,在金国看来完全是以下犯上的藩属反叛,是撕毁和平条约的侵略,正义站在宗主国金的一边。
楼主 海州书生  发布于 2020-05-16 21:40:13 +0800 CST  
南宋兵分几路北伐,出发之时豪气万丈,以为将马到成功扬我国威。可惜平时嘴上口号喊得再好,表现的如何霸气,宣传式表演不代表有真正的实力。当一个国家把狂妄当成利器,把幻想当成动力,与敌人真枪真刀硬怼之时,瞬间就被打脸。
其中郭倬一路进攻宿州,被金兵杀的大败而逃,企图遁还蕲州。金兵跟踪追击将他包围。作为主将的郭倬竟然将马军统制田俊迈捆绑起来,送给金兵,还说什么进攻宿州全是田俊迈主谋,是他挑起了事端,使宿州经历战火。田俊迈像岳飞一样成为北伐的又一个牺牲品,死得更冤。而金兵方面却表现出现代文明才有的大度,只追究元凶,不愿滥用武力,接收了田俊迈之后,立即解围放走了郭倬以及其他的宋军士兵。
另一路由健康都统制李爽进攻寿州,同样被金兵击败,皇甫斌在唐州也是败绩。江州都统王大节进攻蔡州,金兵开城迎战,宋军见了,立马溃散而逃。
南宋为了北伐收复中原,经过了多年精心准备,高举岳飞精忠报国的大旗,口号喊得震天响,然而事实胜于雄辩,进攻的几路人马无一取胜,自我沉醉的幻想全面破产。而骚扰行动却激怒了金国统治者,下令九路反击,势如破竹。其中完颜匡攻陷光化,进入枣阳,再破信阳、襄阳、随州、进围德安府。仆散揆也南下淮河,夺取了颖口,攻下安丰、霍邱县,再围攻和州。纥石烈子仁攻破滁州,进入真州........,镇守西北的吴曦认定南宋灭亡在即,于是抢先一步向金归顺,献上所属的阶、成、和、凤四州予金。
南宋天下大震,看到北伐即将带来灭顶之灾,南宋朝廷这才明白当年宋高宗与秦桧的苦心了,于是连忙下令恢复秦桧的王爵和名誉。并且决定再走当年的和谈之路,无条件答应金国的停战要求:把主战惹祸的韩侘胄杀掉,人头送到金都汴梁。增加岁币为三十万,另给“犒军钱”白银三百万两,金和宋改称为伯侄之国。折腾一番,韩侘胄的北伐美梦全面破裂,反而丢了卿卿的小命。
南宋完全是和谈的产物,而不是东晋那样,由淝水之战大胜奠定了牢固的立国基础。
楼主 海州书生  发布于 2020-05-16 22:03:27 +0800 CST  
社会发展需要思想家不断更新人们的思维境界,从而获取创新能力。如果人们长期沉寂于特定时期形成的陈旧观念里,社会将原地徘徊,难以适应世界新潮流。
楼主 海州书生  发布于 2020-05-18 10:38:05 +0800 CST  
请某些狭隘民族主义者瞧瞧这张地图,先秦以及汉代太远不用多说了。与宋相近的唐代,黑龙江流域与中原地区已经是一家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个民族是中华大家庭的成员,包括建立金朝的女真人。南宋与金朝的历史纠缠是兄弟间的不和,即使秦桧热衷于和谈,汉奸之说从何谈起?而日本从来没有向中国称臣纳贡合为一家,连藩属都不是,是真正的外族,汪精卫投靠日本才是真正的汉奸。你们把秦桧与汪精卫相提并论,是挑拨,是居心叵测。


楼主 海州书生  发布于 2020-05-19 08:04:35 +0800 CST  
来的都是朋友,请用文明用语进行交流。如果乱吐狂喷能让对方过敏激动,倒地而亡,秦桧就不用对金国妥协,费许多周折,落下一生骂名;岳飞也不用率领精兵强将北伐了,十二道金牌召回,落难风波亭,他们只需联合起来一起对着金国猛吐乱喷就行了,这样多好!既然乱吐乱骂没有效果,只能白耗笔墨,请各位控制一下情绪,用文明词汇阐述不同观点,免得各位无辜亲属受连累。
楼主 海州书生  发布于 2020-06-07 21:00:11 +0800 CST  
古往今来,中原大地诞生了无数风流人物,创造了闻名世界的灿烂文化。许多忠臣名将的故事流传千古,长盛不衰。两晋时期,出了个恒温,他有一句名言流传后世:“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宁可遗臭万年”。为什么要提恒温呢?他北伐收复故土的决心很大,多次亲自率领军队深入黄河流域,与北方异族政权血拼,如果出师未捷身先死,或被皇帝半途杀害了,一定能与岳飞相提并论,同样会令后人万分敬仰的。再读岳飞的名言:“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矣。”何等雄壮。相同志向的两个北伐人物,可是给后人的印象为何反差很大?一个是人人敬仰的民族英雄,一个却是人眼中的奸雄。难道恒温长寿是一个错?还是因为东晋没有出现一个加害他的秦桧?

纵观东方几千年来的文化,即是一部忠臣良相可歌可泣的历史,也是一部奸臣谗害忠良的历史。每当忠良展现救国救民血性的时候,就会冒出一个奸臣进行陷害。尤其宋朝的情形最为典型:出了一个寇准,力主皇帝亲征澶州,鼓舞前线御敌,就有一个丁谓极力陷害他,说他致皇帝与险境,居心叵测;出来一个王安石变法,就有司马光在后边捣蛋,说他的变法扰民害民;杨令公英勇抗辽,就有一个潘仁美使诡计致他于死地;继而出了一个岳飞收复故土,要光复中原,迎回二帝,就出来一个秦桧杀害他于风波亭。天者:夜与昼,地者:荣与衰,人者:生与死,史者:忠与奸,老子提出的阴阳论,真的可以解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内在本质,难道用在历史纠缠上同样精准?当然了,阴阳轮回,经常转换,忠、奸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样可以相互转换。比如王莽,前期是忠臣,后来篡汉,就变成奸臣了。恒温,前期是收复失地的英雄,后来活的太长,又牢骚怪话满嘴,则变成奸雄了。蓝玉,前期是直捣黄龙府,完成岳飞夙愿的千古传奇英雄,后来却变成谋反的罪魁祸首,惨遭灭族。如果岳飞活得够长,谁又能预料.........

看历史,软弱宋朝出的奸臣最多。前面提到的不算,还有夏竦、高俅、童贯、蔡京、史弥远、丁大全、董宋臣、贾似道,分布于宋朝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是祸国殃民的家伙,其中史弥远同样馋杀了力主北伐的韩侘胄,可是令人奇怪的是,只有秦桧最倒霉,被后人确立为奸臣的代表,千百年来长跪在岳飞墓前,受到特殊的侮辱。现代,谁能记得史弥远与韩侘胄同样是一对忠与奸?

据说对于弱势防守的一方而言,进攻是最好的防御,能让人热血沸腾。而听到屈膝和谈,则被人嗤之以鼻,冠之以投降派。可是有谁能相信,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有条件投降却是最佳选择呢?而一昧的进攻却会招惹来更大的蹂躏,直至无底线沦陷,将付出更大的代价?

南宋初建国,百废待兴,境内四分五裂存在许多割据武装。长江以北,自豫西到东边大海,有薛庆、张荣、李成、邵青、王善、董平、孔彦舟、张用、曹成、桑仲等占据权力真空的地带,宋廷仅保有东京、陕州、楚州几个孤立据点。宋高宗赵构依仗皇族血统建立的政权,需要的是整顿境内秩序,而不是冒然向金发起进攻。北方的金兵是胜利之师,士气旺盛,单兵作战能力极强。宋军重建,大都是收编来的乌合之众,维护地方秩序尚能凑合,与北方的百战雄师怒对,则会招来痛揍,致新建立的南宋政权于灭亡的境地。这一点,宋高宗和从金国回到南方的秦桧比任何人都看得清楚。为了国家的生存,此时南宋只能和,不能战。暂时忍受耻辱是最佳选择,历史上已有成功的先例。春秋时越国被吴国击破,在拥有一定实力的情况下,勾践仍然选择了忍辱负重的投降,前提是保有国家框架。卧薪尝胆十几年,终于得以重振旗鼓,灭掉了吴国。如果勾践在被困会稽山之时,却做一名愤青,高喊进攻,无疑以肉喂虎,越国故事将到此为止,不会有精彩的下集了。下好全国一盘棋,文职官员比武将更有头脑更有理性。请看现代国家的国防部长都必须由文官担任,就是汲取了其中的教训。治理天下,宋朝实行重文抑武,也是正确的选择。宋高宗与秦桧做出的决策,在当时的情况下,无疑是最正确的决定,与当年勾践思路一致。岂能容许岳飞刚腹自用的冒进扰乱大局?军人以服从为天职,连发十二道金牌才令其改变鲁莽进军,如此目无中央,放在当代,也会被收拾。例如朝战中的麦克阿瑟,一意孤行,违背上级指示,先越过三八线,夺取平壤后,又违令北上,最终导致大溃败不可收拾,被撤职赶回老家去了,一身英明毁于一旦。
楼主 海州书生  发布于 2021-02-14 10:28:28 +0800 CST  
在南宋与金签订合约以后的岁月里,谁想改变宋高宗与秦桧既定的和议政策,谁就被打脸,而且被蹂躏的更惨。无论金国是强是弱,挑战的结局都不会变。
宋高宗与秦桧去世以后,好了伤疤忘了疼,南宋朝廷内主战的声音渐渐强大。当然了,北伐是可行的,但是要知己知彼,盲目乐观是要付出代价的。
宋宁宗的时候,金主完颜璟沉湎酒色,不修朝政,汉地花花绿绿的生活终于让女真统治者感染了富贵病,国家走向腐败。南宋主战派权臣韩侘胄认为北伐收复中原的时机已成熟,恰恰此时出使金国的邓友龙回来了。很像当年秦桧回来让宋高宗坚定了和谈信心一样,邓友龙带来的消息让韩侘胄坚定了北伐的决心。当年秦桧看到的是金兵强盛,斗志昂扬,宋军无法与之抗衡;而邓友龙看到的是金国困弱,唾手可得。秦桧与邓友龙两人的手眼高低,随后发生成败能让人清晰辨别。
在主战派韩侘胄操作下,先进行舆论热身。岳飞是主战派高举的旗帜,予以褒扬,追封为鄂王。接着剥夺主和派代表人物秦桧的官爵,改谥为缪丑。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的王朝第一次往秦桧脸上抹黑了。所以说,紧跟领导是有风险的,风头一转必将成为罪人。为尊者讳,宋高宗作出了和谈的最高指示,答应割地赔款,辱国辱民。作为天子,皇帝是不可能有错的,错的一定是大臣。主辱臣死,当时秦桧只是善于察言观色,全力操作宋高宗的和谈御旨,现在则必须承担所有的恶名。正当北伐舆论风风火火搞起来的时候,有一个武学生名叫华岳上书说:
“朝廷不宜用兵,轻启边衅。并乞斩韩侘胄、苏师旦等以谢天下。”
宋高宗建炎元年,太学生陈东等人上书权力支持主战的李纲,直到被杀。几十年后,学生的观念都变了,变得理智,现在的情况是武学生主和。主战的韩侘胄同样不客气,将其下大理寺狱。到了开禧二年,一切北伐的工作准备就绪,各地兵力调配完成。南宋朝廷下诏北伐,诏曰:

天道好还,中国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顺,匹夫无不报之仇。蠢尔丑虏,犹托要盟,朘生灵之资,奉溪壑之欲,此非出于得已,彼乃谓之当然。军入塞而公肆创残,使来廷而敢为桀骜,泊行李之继迁,复嫚词之见加;含垢纳污,在人情而已极,声罪致招,属胡运之将倾。兵出有名,师直为壮,言乎远,言乎近,孰无忠义之心?为人子,为人臣,当念祖宗之愤,敏则有功,时哉勿失。

南宋的宣战诏书里认定自已的北伐师出有名。其实按照宋高宗与金国的和约,金与宋是叔侄之国,结有和平相处的盟誓,与现代签定和平条约一样具有法律约束力。并且宋对金年年进贡岁岁来朝,哪怕当时签订的是不平等条约,也不能说翻脸就翻脸。宋的北伐,在金国看来完全是以下犯上的藩属反叛,是撕毁和平条约的侵略,正义站在宗主国金的一边。

南宋兵分几路北伐,出发之时豪气万丈,以为将马到成功扬我国威。可惜平时嘴上口号喊得再好,表现的如何霸气,宣传式表演不代表有真正的实力。当一个国家把狂妄当成利器,把幻想当成动力,与敌人真枪真刀硬怼之时,瞬间就被打脸。
其中郭倬一路进攻宿州,被金兵杀的大败而逃,企图遁还蕲州。金兵跟踪追击将他包围。作为主将的郭倬竟然将马军统制田俊迈捆绑起来,送给金兵,还说什么进攻宿州全是田俊迈主谋,是他挑起了事端,使宿州经历战火。田俊迈像岳飞一样成为北伐的又一个牺牲品,死得更冤。而金兵方面却表现出现代文明才有的大度,只追究元凶,不愿滥用武力,接收了田俊迈之后,立即解围放走了郭倬以及其他的宋军士兵。
另一路由健康都统制李爽进攻寿州,同样被金兵击败,皇甫斌在唐州也是败绩。江州都统王大节进攻蔡州,金兵开城迎战,宋军见了,立马溃散而逃。
南宋为了北伐收复中原,经过了多年精心准备,高举岳飞精忠报国的大旗,口号喊得震天响,然而事实胜于雄辩,进攻的几路人马无一取胜,自我沉醉的幻想全面破产。而骚扰行动却激怒了金国统治者,下令九路反击,势如破竹。其中完颜匡攻陷光化,进入枣阳,再破信阳、襄阳、随州、进围德安府。仆散揆也南下淮河,夺取了颖口,攻下安丰、霍邱县,再围攻和州。纥石烈子仁攻破滁州,进入真州........,镇守西北的吴曦认定南宋灭亡在即,于是抢先一步向金归顺,献上所属的阶、成、和、凤四州予金。
南宋天下大震,看到北伐即将带来灭顶之灾,南宋朝廷这才明白当年宋高宗与秦桧的苦心了,于是连忙下令恢复秦桧的王爵和名誉。并且决定再走当年的和谈之路,无条件答应金国的停战要求:把主战惹祸的韩侘胄杀掉,人头送到金都汴梁。增加岁币为三十万,另给“犒军钱”白银三百万两,金和宋改称为伯侄之国。折腾一番,韩侘胄的北伐美梦全面破裂,反而丢了卿卿的小命。
南宋完全是和谈的产物,而不是东晋那样,由淝水之战大胜奠定了牢固的立国基础。
楼主 海州书生  发布于 2021-02-14 10:34:52 +0800 CST  

有人认定,杀害岳飞,实行卖国投降政策是秦桧一手包办的,这是不懂的当时实际情况。在封建集权统治下,矫诏杀害大将无异于谋反。因为皇帝的权力是上天授予的,是无比圣神的。矫诏是在夺取皇帝的权力,一丝一毫都不行。秦桧作为高级文官,他是深深知道其中风险的,灭门的事绝对不能干。向金求和恰恰是宋高宗的最高指示。在秦桧没有从北方回南宋之前,宋高宗即遣京东转运判官杜时亮和修武郎宋汝为同去金都求和,并给粘没喝 ,信中苦苦哀求: 古之有国家而迫于危亡者,不过守与奔而已。今以守则无人,以奔则无地,所以鳃鳃然,惟翼阁下之见哀已。故前者连奉书,愿削去旧号,是天地之间,皆大金之国,而尊无二上,亦何必劳师远涉而后快哉? 看到没有,宋高宗愿意削去帝号,作为大金的藩属。像西夏、朝鲜臣属于金国一样,奉金为正朔,相当于承认金国统一了天下。他的用意,只有秦桧理解最透切。而其他大臣仍然放不下天朝大国的思维,认为只有异族臣服华夏,哪有华夏臣服异族的道理?其中岳飞是代表人物。岂不知看不清天下形势已经逆转,一味保持旧意识,最终必将付出惨重的代价。可以说,宋高宗与秦桧杀了岳飞,全力求和,使华夏延迟落入异族手中一百年。 不信者请看宋朝愤青冒然行事带来的恶果。 一百年后,风水轮流转,宋朝又到了选择的十字路口,这一次没有了宋高宗与秦桧,南宋做出了错误选择,彻底玩完了。 宋理宗瑞平年间,金国覆灭,中原再一次出现权力真空。南宋朝廷内北伐派占据了权力中心,上上下下终于可以按照岳飞的遗愿收复中原了。此时,宋廷国内实力强劲,参与灭掉了仇敌金国后,军队士气大振。而且强将众多:赵范、赵葵、孟拱、全子才、江海等都是大有威名。没有了秦桧之类鸽派的阻扰,宋军冒然进军,开始顺利地收复了汴梁、洛阳等地。当时蒙古主力在西征,其留守的偏师闻讯南下,在洛阳城东一战即击溃了宋军,其他各地驻守的宋军因为粮运不济,只得纷纷后撤,退回到了出发地。所谓的北伐成为一次骚扰行动,空手而归。却惊醒了蒙古统治者,明白了西征有风险,有随时被抄掉老家的危险,因而改变策略全面解决后患,最后灭掉了南宋。 自从五代以来,北方异族是步步进逼中原。契丹占有了幽云十六州,没有再进,因为北宋一直与其保持了和平关系,送钱送物,制止了其南下的欲望。到了金国,则向南占领了黄河流域,没有再进,因为宋高宗的称臣行为,使金的统治者失去了进攻的动力。到了蒙古时代,则推进到了整个南方地区。从而出现了“崖山之后无中华”的论调。 有人看到后会说,如此一昧忍让下去,求和再求和,何时得了。告诉你们,农耕民族在与北方游牧、渔猎民族对抗中一直处于劣势。为什么?农耕民族对草原和天寒地冻的西伯利亚毫无兴趣。而相反,中原的温暖地带,对北方民族却有强烈的诱惑,他们是千方百计的力求移民中原。农耕民族伺候庄稼需要的是忍耐和温顺,游牧和渔猎却需要狂野。不同的地域培养出截然不同的民族风格,两者碰撞后果可知。所以说,要想中原安宁,中国的领土必须向北向西扩大到游牧和渔猎民族的区域,才能保持长治久安,中国领土历史上一直在扩张的原因就在此,民族大融合是必然的结果。 东亚最善于投降的地方是朝鲜半岛,无数次换主子毫不脸红。所以一直是中国的藩属而不是中国的行省,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真是会投降只求存在。他们与赵高和秦桧的思维相同。而四九年的老将远远缺乏宋高宗与秦桧的大智慧,如果他懂得投降的奥妙,执意求和,把好战的汤恩伯、何应钦杀掉作为献礼,再降下身段放弃称号,等待几年,或许历史就将改写而不用跑到海岛去了。
楼主 海州书生  发布于 2021-02-14 10:38:24 +0800 CST  

楼主:海州书生

字数:6614

发表时间:2020-05-09 06:24:3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2-14 23:44:26 +0800 CST

评论数:127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