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悲哀——长篇连载《季汉八十年》诸葛亮篇

目录
第一章 武侯鞠躬 死而后已

(一) 白帝托孤 肝脑涂地 3

(二)托孤副贰的安排 6

(三)益州豪族与东州士 7

(四)李严的晋升之路 10

(五)尚书令的由来 13

(六)直升机提拔的背后 14

(七)东州派的势力构成 15

(八)刘备的深层考量 17

第二章 夙兴夜寐 威武自强 21

(一) 动乱四起 危急存亡 21

(二)内部的忧患 23

(三)汉嘉郡 黄元首叛 24

(四)属国的由来 26

(五) 黄元叛乱的另一原因 27

(六)益州本土派 杨洪登场 28

(七)诸葛亮与法正的博弈 30

(八)东州派的实力 33

(九)跳梁小丑 不足为惧 37

(十)季汉的开疆拓土 38

(十一)季汉的行政区划 41

(十二)季汉四大战区 43

(十三)季汉宿将 魏延 43

(十四) 关中都督 吴氏一族 47

(十五)四百年前的一幕 48

(十六) 吴氏一族的荣耀 49

(十七)永安都督 江州都督 53

(十八)南中战区 54

(十九)首任庲降都督 邓方 55

(二十)南中之乱 56

(二十一)二任庲降都督 李恢 59

(二十二) 孤臣职守 吕凯王伉 63

第三章 东连孙权 北拒曹魏 66

(一)曹魏的政治攻势 诸葛的绝地反击 66

(二)不卑不亢 再和孙权 70

(三)汉司徒之后 邓芝登场 74

(四)毛遂自荐 出使东吴 77

(五)东西联结 是岁通好 78

(六)外交国格 明争暗斗 81

(七)唇枪舌辩 益州第一嘴炮 84

(八)该我上场表演了! 87

(九) 天无二日 土无二主 90

(九)天下大势的安排 91

(十) 务农殖谷 闭关息民  97

其一:以身作则,上行下效。 99

其二:立法施度 整理戎旅 99

其三:缓和各派矛盾 尽最大的努力将各派团结到一起,为了大汉而努力! 100

第四章 平叛南中 安稳后方 101

(一)厉兵秣马 准备南征 101

(二)调兵遣将 准备出击! 104

(三)虽亡黄权 复得狐笃 105

(四)妥善安排 大军出征! 107

(五)心战为上 兵战为下 113

(五)南征四郡 四郡皆平 115

(六)孟获到底是谁? 119

(七)战后安排 班师回朝 121

第五章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127

(一)汉贼不两立 王业不偏安 127

(二)刘备与诸葛亮 129

(三)治戎讲武 以俟大举 135

(四)诸葛丞相VS李严 136

(五)进驻汉中 誓师北伐! 147

(六) 董允与费祎 151

(七)丞相府的人事调动 153

(八)非百里之才也 156

(九)赵公解梦 159

(九) 东和孙吴 准备出击! 162

第六章 汉贼不两立 王业不偏安 168

(一)大军集结 准备出击! 168

(二)北伐的诸多无奈 176

(四)又一名将登场! 177

(五)小五虎之一 179

(六)招降孟达 183

(七)东三郡的由来 184

(八)叛汉降魏 186

(九)刘封的算盘 188

第七章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198

(一) 北伐线路的选择 199

(二)子午谷奇谋 202

(三)常山赵子龙 参上! 205

(四) 北伐!北伐!关中大震! 207

(五) 自负误国 街亭惨败 210

(六) 进退无据 功亏一篑 214

(十) 诸葛亮的接班人 218

(十一) 挥泪斩马谡 224

(十二) 马谡该不该杀 227

第八章 鞠躬尽瘁 北伐不已 230

(一) 一波坏消息 230

(二) 周鲂断发赚曹休 231

(三)下辨之战 232

(五)屡立战功 位高权重 234

(六)石亭大战 236

(七) 二次北伐 受阻陈仓 238

(八) 三次北伐 战果扩大 243

(九) 继之而来的坏消息 245

(十一)中分天下 249

第九章 北伐到底 至死不休 251

(一) 巩固国防 静待时变 251

(二) 曹真来犯 趁势出击! 257

(三)搞猫腻的李严 260

(四)天佑炎汉 西线大捷 261

(五) 四次北伐 出击! 264

(六)阴谋小子司马懿 268

(七)大败司马懿 273

(八)掉链子的李严 277

(九)是时候了 废黜李严 279

(十)季汉的朝堂力量 285

第十章 蓄势待发 最后一战 289

(一) 两年准备 东方开战 289

(二)郁闷的孙权 292

(三)各自内部的混乱 294

(三)马忠、张嶷的表现 295

(四)再次合作 平定南土 297

(六) 张大猛人在越雋 298

(七)魏国的内乱 辽东公孙氏 303

(八)低调的秦朗 306

(十) 屡败屡战的孙权 308

第十一章 天不佑汉 武侯归天 312

(一) 北伐!北伐!北伐! 312

(二) 拉锯战起 孙权出击 314

(三) 司马第一能忍 320

(四) 那一年的五丈原 322


第一章 武侯鞠躬 死而后已
(一)白帝托孤 肝脑涂地
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夏四月二十四日,汉帝刘备驾崩于永安宫。临崩前,刘备对在身边的时任季汉丞相录尚书事兼任司隶校尉的诸葛亮说道:

“孔明啊,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意思就是说,诸葛亮的的才干胜过曹丕十倍,一定能够安定国家,兴复汉室!至于自己的儿子刘禅,如果此子还值得辅佐,那么诸葛亮就辅佐他。如果刘禅不是那块料,那么诸葛亮便废了他,自己做皇帝,或者说自己拿捏,换一个人来辅佐,统治益州大地!而听到了这句话的诸葛亮此刻内心不会担心,反而是大吃一惊,而后,他涕泗横流的说道(亮涕泣曰):

“陛下,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听到了这句话的刘备,放心了,因为他知道,孔明还是那个孔明,自从隆中那一面到现在,已经整整的过去了十五年,十五年来他刘备从脚无立锥之地,寄人篱下,丧家之犬,兵不满万,将只关张变成了占据益州大地与曹魏、东吴三足鼎立的一方巨擘,这一切,基本上都是得益于孔明。

可是现如今,六十三岁的他就要去大汉的列祖列宗那里报到了,而他的儿子刘禅,才仅仅十七岁啊。自己的儿子有几斤几两,刘备很是清楚。自己的这位股肱重臣诸葛亮是什么样的才干刘备同样相当明白,所以,面对着君位交接的这一刻,他的担心还是出现了。他想要试探一下,自己的股肱重臣,这十五年来自己几乎言听计从的这位军师,还是不是当年倾心待己的那位孔明呢?于是,才有了上面的那番对话。那么,要是诸葛亮真的在刘备的问答里,有着什么令刘备不满意的地方,刘备会立刻杀掉诸葛亮吗?

恐怕,并不会。

首先,刘备知道诸葛亮的为人,他之所以这样说,其实是在打赌,他在赌自己所认识的所熟知的孔明一直没有改变,同时他也是在让自己放心,给自己吃一个定心丸,这样,他才能走的安心。

因此,刘备这番问话最基本的立意就是在相信诸葛亮的情况下再次让自己安心下来,所以,刘备本意就不想杀诸葛亮,因此,这一番对话,虽有猫腻,但是有人所说的诸葛亮一旦有什么不轨之心便会被杀,似乎还是有些不准确的。

其次,刘备怎么会不知道,就算诸葛亮真的有什么异心,那么凭借着诸葛亮的能力与聪明程度,又怎么会看不出来自己这番话的意思?又怎么会在这自己弥留之际露出狐狸尾巴?等到他刘备驾崩后,诸葛亮的地位,还不是要风得风、要雨有雨?所以,诸葛亮不是司马懿,刘备也不是曹操与曹丕,因此,这一次的托孤,刘备虽有担心,但其实,还是放心的,只因为,他知道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而现在,他更加确定了。

而在这之后,刘备为了更进一步的安稳自己的内心,同时也是告诉诸葛亮自己的内心,也是为了再进一步的保险,刘备还给自己的儿子刘禅下了一道诏书,可以称之为遗诏,诏书的内容是这么说的:

“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这封遗诏不仅显明了刘备的真心,同时也再一次的提高了诸葛亮的地位,同时在刘备看来,也是给自己儿子的另一个保险,从这以后,刘禅对于诸葛亮的称呼,便成为了我们后世所说的“相父”。有的人也许会说,这是刘备对诸葛亮的又一次试探,其实有必要换个角度想一想,那就是刘备要是真的不信任诸葛亮,那么刘备挂了以后,谁还能治得了诸葛亮?

他让自己的儿子像对待爹一样对待诸葛亮,那不是恰恰更加的提高了诸葛亮的权利与实际地位吗?刘备得是傻成什么样,才会做出这样的愚蠢的安排呢?

(二)托孤副贰的安排

除此之外,刘备对于他的托孤安排,还有着一些用意。那就是除却将太子刘禅托孤给诸葛亮外,对于国事的安排,刘备还给诸葛亮配备了一个副手,此人,便是时任尚书令的李严。

也就是《三国志》里所记载的“先主病笃,托孤於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那么,李严是谁呢?刘备如此安排又是为了什么呢?

李严,自正方,是荆州南阳郡人,年轻的时候李严是一名公务员,时为郡中专职吏员,并且在任期间以才干知名。由于李严才能比较出众,所以当时的荆州牧刘表让他到郡中各县任职,实际上就是在地方多处进行历练,积累为官理民甚至是理政的经验。

但是刘表此人善于招揽人才,贤才大多慕名而来,却是不善于用人才,这也使得来到荆州的人才知识借着荆州的富庶条件来等待真正的能够让自己施展抱负的雄主,李严,便是如此。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八月,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情况下,积病劳累老迈的刘表病逝,九月,继任为荆州牧的刘表少子刘琮不战而降,曹操进入襄阳,而后开始招降荆州南部各郡。

在此时,李严正为秭归县令,在荆州大乱的情况下,李严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弃官,逃往了益州去避难了。因为当时的益州,也可以看做是大汉末年的一片世外桃源,社会相对安定,在这之前,由于汉末动乱,逃难的百姓要么逃到辽东,要么逃到扬州南部、要么逃到交州或者是西部的凉州一带,但是最受逃难者喜爱的两个地带一个是刘表治理下的荆州,一个便是刘焉、刘璋父子治理下的益州。所以,当荆州出现了大规模的战乱,李严,便是来到了益州。

来到了益州之后,李严再一次以他的才干受到刘璋的赏识。要知道,刘璋对于川蜀的治理,有着相当一部分士人是颇为的不满的。他们不满的原因要么是因为刘璋暗弱,要么是因为刘璋不能任用自己。在对刘璋不满的士人群体里,既有益州本土的人士,也有外来的逃难人士。前者以张松为代表,后者以法正为代表。可是这李严竟然在刚刚逃到益州不久后,被任命为了成都令。

成都令可不同于地方的县令太守,因为益州的州治便是在成都,同时成都也是蜀郡的郡治,成都令就是大体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市长的职位,这样重要的地带与位置,成都令竟然由一个刚刚逃难来的荆州人担任,也足以见出李严的能力。但是另一个方面,刘璋之所以任用李严担任成都令,还是因为刘璋也是为了平和自己内部的势力而为的。




楼主 信陵小司徒新号  发布于 2020-04-11 10:41:46 +0800 CST  
一楼
楼主 信陵小司徒新号  发布于 2020-04-11 11:20:27 +0800 CST  







楼主 信陵小司徒新号  发布于 2020-04-11 15:20:40 +0800 CST  
(三)益州豪族与东州士

在百家讲坛里,易中天老师曾说过后来的蜀汉政权里有着三顾政治势力,一股政治势力是刘备诸葛亮所带来的荆州派。一种是益州本地的土著派,而另一派,则是在刘备进入益州之前逃难来的外地人员,由于这些人员大多来自与关中三辅、荆州等地区,所以称之为东州派或东州士。

而此时,益州内部则恰恰是东州派与益州派两派并立。刘璋的父亲刘焉在来到益州之后,为了站稳脚跟,依靠着南阳三辅一带的流民数万户组建了一支军队,称为东州兵,用以维护自己的统治,弹压或威慑益州本地对自己的反抗势力,除此之外,刘焉还擢拔益州以外的人员来担任要职,维护自己的统治。在刘焉时代,刘焉统治集团就曾与益州本地土著爆发过激烈的冲突,双方达到了刀兵相见的地步。

例如刘焉刚刚来到益州的时候,由于益州内部豪强大族各自发展自己的实力,又加之起义军的存在,刘焉这个被朝廷任命的益州刺史,竟然进入不了益州的内地,只能暂住在益州荆州的交界处(焉受命而行,以道路不通,住荆州东界),这种现象,其实是很尴尬的。刘焉之所以向汉灵帝建议选择那些“清明重臣以为牧伯”,实际上很大程度是因为他自己想要在乱世割据自治,又加之益州有天子气,所以刘焉才会来到益州。可是现如今他连益州的州治都进不去,因此刘焉对于益州的本土势力,是有很大的不满的。因此,在他进入益州后,刘焉基本上严厉的打压益州的本土豪族,如他利用严刑惩罚益州一些豪族“拖他事杀州中豪强王咸、李权等十余人,以立威刑”,本来刘焉进入益州,得到了一些益州人士的支持,比如益州治中从事贾龙等人,但是刘焉在进入益州后得到了东州士的支持后,便是对益州派的态度急转直下,自然引起了益州本土派的不满,因此,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马相、赵袛等人在益州所领导的黄巾起义,这场动乱参与的益州百姓多达万数,战乱更是影响到犍为郡、广汉郡、蜀郡三个大郡,声势浩大,可以看做是益州一些百姓对于刘焉统治的不满或反对。又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犍为太守任岐与平定马相、赵袛叛乱的功臣益州从事贾龙因为不满刘焉“阴图异计”,举兵攻打刘焉,战火直接烧到了蜀郡郡治成都一带,而在这次交战里,刘焉便是依靠着南阳、三辅一带的流民所组建的东州兵平定了叛乱,东州士在这一次作战里出力较多,也就可以知道了。而在刘璋继承刘焉的位置后,益州本土派与刘焉、刘璋所代表的的东州派矛盾再一次升级,其实刘璋的即位就是由于益州本土大姓赵韪等人认为刘邦性格懦弱,容易操控,所以才拥立刘璋继承刘焉的位置,这样一来,益州本土派的权益将会受到相当的保证。

可是,益州本土派的这一做法很明显受到了跟随刘焉的东州派的抵制,又加之东州派来到蜀地以后“侵暴旧民”,所以双方矛盾激化,随即于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大姓赵韪暗地里结交益州的其他大姓,发动了叛乱,这次叛乱益州本土派聚集兵力数万人,大肆攻杀东州派。在这次叛乱里,刘璋也是依靠着东州兵镇压了叛乱,虽然战事历时一年,但刘璋维护住了自己的统治。而在此之后,刘璋鉴于东州派与益州本土派的激烈矛盾,决定采取相应的施政方法来缓解这种矛盾。

那么,刘璋是怎么做的呢?那就是以“宽”来对待益州的本土派,但是刘璋此人本就“性宽柔,无威略”,所以,在刘璋“宽”的处理下,他不仅对益州大族明里暗里的扩大势力隐藏人口不加制止,反而是频繁的赏赐试图以此来笼络益州士族,刘璋此法,的确有着一些效果。这就是使得整个益州本土派在刘璋统治益州的二十年里,相对来说,还比较拥护刘璋。换句话说,刘璋这个益州统治者不仅对益州本土势力比较放纵,还总给好处,这样的统治者,是益州本土势力比较喜闻乐见的,所以,才会出现了这些人拥护刘璋的现象。但是,刘璋的“宽”也是使得他自己骑虎难下,因为这种“宽”,不仅使得益州本土大族更加骄横“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士大夫多挟其财势,欺凌小民”,也使得东州派在刘璋的放纵下“侵暴旧民,璋不能禁”,这样一来,整个益州的老百姓“蜀中之民思为乱者,十户而八”,也导致了益州内部“人心思变,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所以,根据上述的介绍,可以知道,对于刘焉、刘璋父子所亲信的外来人员我们往往称之为东州派。这两派的矛盾虽然一度得到缓和,但是却也是一直存在。当然了,东州派并不单单是以地域出身来划分区别的,在刘璋时代,益州忠心于刘璋的士人,也可以看做属于东州派,只不过他们的身份特殊,有着益州本土出身以及东州领导人信任这两重保护,所以显得更吃得开。

而除此之外,便是益州的本土派势力。这派势力的组成人员,基本为益州本地的土著豪族,他们才是世代生活在益州,最起码要比刘焉刘璋父子来到益州要早,所以,对于外来的人员通统治自己,并且自己在一定程度上要接受到压榨,这样的事情益州本土派势力或多或少会有着不满。当然,这个不满的爆发点取决于刘璋对于益州本土派势力的依靠甚至是纵容程度,若是益州本土派势力对于刘璋所采取的措施还比较满意,那么双方的矛盾相对来说也就较小,而一旦对于刘璋的做法不甚满意,那么矛盾,就可能要激发了。当然,前文也说过,并不是东州派就一定忠心于刘璋,益州本土派就一定排斥刘璋,这两种政治势力里,或多或少会存在着个例。但总体来说,截至刘备入蜀前夕,益州内部的矛盾还算得到了平衡。

(四)李严的晋升之路

而李严这个出身于荆州南阳的有才干的人,自然被刘璋看做亲信,成为了东州派的成员。而李严也的确有两下子,在入蜀五年的时间内,在任颇有才干能名,显露出了其理政治民的能力。

而此人不但精于理政治民,似乎对军事也有着一定的研究,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的时候,当刘备拿下雒城,兵发成都,一路势如破竹的时候,李严更是被刘璋任命为护军,率军前往绵竹去抵抗刘备的大军,只不过,这一次墙倒众人推,看出了刘璋胸无大志,昏暗无能之后,李严,这个被刘璋信任的人竟然直接率众投降了刘备,其实对于投降自己的蜀中官吏,刘备基本上是两种态度,一个是大为赏识,一个是无比的嫌弃,而到底是嫌弃还是赏识则根据投降者个人基本素质以及其所具有的能力以及刘备个人的喜好心情来判定,实际上,但凡是在自己的军威之下投降自己的,刘备都可以看做其对刘璋不忠心,如果有一天,曹操来攻打他刘备,如果一路势如破竹,这些人会不会再次重现投降刘备的那一幕?但是对于特别有才干的人尤其像李严这种带着军队的有才干的人,刘备还是颇为的高兴,而像刘备在围攻成都时,受到刘璋礼遇的名满天下的许靖,竟然不敢抵抗,投机取巧,顺着城墙跑了出来投降刘备,这个人,刘备是不太待见的。所以,在李严投降刘备后,刘备便顺势拜授李严为裨将军,于是李严也就跟随刘备一起来到了成都。

到了成都之后,没过多久,建安十九(公元214年)年左右,刘备便是任命李严为犍为郡太守,兴业将军。所谓的建为太守是为一郡的最高军政长官,而至于兴业将军则是在正规将军名号外的杂号将军,杂号将军并不能因为名字里有一个杂字便受到轻视,实际上,杂号将军的名称实际上都是某个统治集团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而精心想出来的。如刘备取得益州后,事业正处于上升期,所以赵云被封为翊军将军。翊军的翊指的就是鸟儿张开翅膀腾飞的,这不恰恰照应着刘备集团此刻的事业发展吗?又如之前在荆州时期,关羽的封号是荡寇将军,张飞的封号是征虏将军,荡寇与征虏的指代意思也就更加的明显了。而李严的将军封号竟然得到了兴业,中兴汉室的大业,这样的寓意,轻易是不会授予一般人的,而李严得到了这样的称号,也足以看得出,刘备对于李严的赏识。

同一时期,得到杂号将军封号的,大致有如下,诸葛亮的封号是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法正为扬武将军领蜀郡太守,赵云的职位是翊军将军,黄忠的职位是讨虏将军,糜竺的封号是安汉将军,简雍为昭德将军,伊籍为昭文将军,孙乾的封号为秉忠将军,可以看得出来,得到杂号将军封赏的基本为刘备的老班底,而这一次,李严竟然也得到了杂号将军的封号,所以,此时刘备对于李严的看重,由此可见一斑,而李严也就正式的到地方独掌一方,治理一个郡。

而在此时,由于刘璋治理益州时,对于土著豪强大族的治理没有太大的力度,对于东州派的胡作非为也管理不力,所以造成了法纪松弛,德政不举,威刑不肃的局面,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刘备便命令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诸葛亮、扬武将军领蜀郡太守法正、昭文将军伊籍、左将军西曹掾刘巴和李严五人一起制定《蜀科》,来确立刘备在蜀中的法律体系,李严作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能够参与益州法律的修订,证明,他已经逐渐的跻身到刘备集团的中上层地带了。而这个《蜀科》在后来也成为了蜀汉的法律体系的基础。

至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刘备正在大举进攻汉中的时候,当时刘备亲自统军,扬武将军蜀郡太守法正随军谋划,征虏将军张飞、平西将军马超,翊军将军赵云、讨虏将军黄忠、牙门将魏延等主要将领全部随军出征。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诸葛亮留镇成都,足食足兵,因法正随军,其担任了三年多的蜀郡太守(建安十九年至建安二十三年)出现空缺,诸葛亮举荐的蜀郡从事杨洪代理蜀郡太守,协助诸葛亮供给前线大军。这一次,整个刘备集团都调动了起来。

而就在此时,广汉郡盗贼马秦、高胜等在郪县起兵,招集队伍聚众达到了数万人,这股盗贼一路到达李严所治理的犍为郡资中县。按理说,盗贼是由广汉郡跑来的,时任广汉郡太守的射坚负有相当的责任,但是此时盗贼数万人来到了李严的地盘,李严便是下决心平定叛乱。可是当时刘备集团的大军都在汉中,因此短时间内无论是汉中还是成都都无法调动出足够的兵力来平定叛乱,因此李严不待刘备诸葛亮发兵,便是动员起犍为郡本郡士兵高达五千人前往讨伐盗贼,一战下来,盗贼数万人大败,马秦、高胜等头目被斩杀,而其余人全都四散逃命而去,在此之后,李严并没有对这些人赶尽杀绝,他知道这些老百姓也是受到了一时蛊惑,这数万口的百姓对于蜀中休养生息极其重要,因此李严全部恢复了这些造反的老百姓的民籍,让他们回家,安居乐业。这一次的叛乱规模涉及到广汉郡以及犍为郡,叛军高达数万人,规模不可谓不小因此,而李严却是轻松平定,因此,这一次的平叛作战以及战后的善后情况,李严由于其处理的相当迅速漂亮果敢,使得刘备对李严更加的赞赏,而在这之后,李严的表现机会还没有结束,不久后,益州南部越巂郡蛮夷渠帅高定率军围攻新道县,李严快马加鞭,率军前往解围,而李严夷道,高定便被击败,而后逃走。基于这两次大功,刘备大喜,大喜之后,李严的地位实权再次得到了提升,因为他成为了辅汉将军,并且兼任犍为郡太守不变。

这一次,虽然李严的封号依旧是杂号将军,但是辅汉将军显然地位以及寓意都要超过了兴业将军。而也正是这两次大功,使得李严再一次彻底的进入了刘备的眼里,在刘备看来,李严不仅有文治之才,还有武功之资,跟何况,李严还是东州派的人物,所以,这样的李严,出现在了刘备的托孤考虑里。
楼主 信陵小司徒新号  发布于 2020-04-23 07:43:21 +0800 CST  









楼主 信陵小司徒新号  发布于 2020-04-23 18:26:59 +0800 CST  

楼主 信陵小司徒新号  发布于 2020-04-24 06:20:11 +0800 CST  
(五)尚书令的由来

可是话虽如此,但是当李严成为托孤大臣的时候,他的官职是接任法正、刘巴为尚书令,所谓的尚书令,是什么官职呢?

尚书令,始置于大秦,到了西汉初年沿袭了这种职务,是为少府的属官,负责管理少府文书和传达命令,但是经过时间的发展,到了汉武帝时期,为了制衡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巩固自己的皇权,汉武帝便开始任用少府属下的尚书处理天下章奏,因此,久而久之,品阶较低的上书便一点点的走到了大汉的政治中枢,并且逐渐的与外朝以丞相为首的朝官相对,成为了内朝的领袖,可以说是职权相当的重,至西汉成帝的时期,尚书令更是逐渐的成为了对君主负责的,执行一切政治命令的首脑人员,到了东汉时期,尚书令的职权地位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加,更是在上朝时期与司隶校尉、御史中丞有单独的座位,被尊称为三独坐。但是,随着尚书令职权的增加,皇帝又开始想办法制衡尚书令的权利。例如,在东汉时代,朝廷的大将军、三公等重臣可以凭借着“领尚书事”或“录尚书事”为名掌理实权,来制约尚书令。

(六)直升机提拔的背后

刘备进入益州后,第一任尚书令为扬武将军、蜀郡太守法正,法正病逝后,由刘巴接任,此时,刘巴也已经过世,所以,李严一下子成为了季汉的第三任尚书令,可以说位高权重。但是,李严虽然受到刘备的重视,可是他却仅仅是从辅汉将军、犍为太守一跃成为托孤大臣、尚书令,这直升机飞的未免也太快太高了吧?难道这样的作为能服众吗?

并且,刘备应该知道,李严在犍为太守任职期间,虽然多有建树,比如凿通境内的天社山,为老百姓修筑沿江大道,并且大兴土木,把整个犍为郡的郡治全部的翻新,以致于“吏民悦之”,“观楼壮丽,为一州胜宇”。但是,大兴土木,把城池翻新,真的会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吗?干活的挨累的始终是百姓,既然要修筑城池,自然是百姓出钱出力,这样一来,不是大大的耗费了犍为郡的民力吗?这一典型的表面工程,真的具有太过实际的作用吗?而且李严此人在刘备在世期间便是表现出了爱慕虚荣,满足自己欲望的这一面,比如他在犍为太守的任上,借助着整修郡治城池的机会,把自己的居住地大规模的翻新,而且还迁移郡治的官邸到更华丽的房舍里取,这样的耗费民力财力,难道刘备不知道吗?当初蒋琬治理一个小县,醉酒不治事,刘备大怒之下便是要杀了蒋琬,幸亏诸葛亮求情,才为后来的季汉保存了一个种子。更何况刘备本人早年间担任平原令、平原相期间多有政绩,以爱民著称,现如今李严这样的做法,不是恰恰的违背了刘备的内心意愿吗?

而且李严此人为人孤傲,与人不和,例如他想要迁移郡治的官邸,便是遭到了犍为郡从事杨洪的大力反对,而后杨洪争辩不过,一气之下辞官回乡了。这样的人物,刘备怎么会把他一下子提拔上来担任尚书令作为自己股肱重臣诸葛亮的副手呢?

有的人认为,李严来自东州派,刘备这样做,既可以平和东州派的心,将他们牢固的拴在季汉这艘船上,另一方面,则是以一个文武全才来制衡诸葛亮。这种说法的确是有道理,不过这样的理解,却是太小瞧刘备与诸葛亮这对颠沛流离十五年的一对君臣了。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七)东州派的势力构成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第一种观点,任用李严可以平复东州派的内心,那么这就要明白一点,任用一个李严就可以安定整个东州派吗?李严是东州派的领袖吗?想明白这一点,我们就有必要看一下,东洲派在刘备时期,还剩下谁?

可以说,截止到刘备驾崩,见诸于《三国志》里记载的东州派实权人士,少之又少,除却李严外,简要大致一一列举如下:

一、担任司盐校尉搞经济的后来接替杨洪迁升为蜀郡太守兴业将军的王连。
二、太子洗马董允,此人是已经过世的掌军中郎将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董和之子。
三、由广汉太守迁升为尚书的汉司徒邓禹之后邓芝。
四、汉太尉孟郁同族负责掌管制度礼仪的孟光。
五、东汉开国功臣来歙之后,汉司空来艳之子,刘璋的远亲时任太子家令的来敏。
六、与孟光、来敏掌典章旧文的许慈。
七、时任太子庶子的费祎。
八、时任护军讨逆将军、关中都督,刘备的大舅哥吴懿并其弟吴班。
九、先后担任广汉太守、蜀郡太守的射坚。
十、担任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的射援。
十一、担任巴郡太守,又成为了江州都督的费观。
以上,便是刘备驾崩前后,东州派在季汉政权里,占据主要职官的存在。可以说,算上李严的这十三人里,只有吴懿、吴班、费观染指军权,但是吴懿吴班与刘备是姻亲,关中都督又为遥领的虚职,所以,吴氏兄弟对于刘备的忠心于威胁,是比较小的。

又如费祎、董允,这二人是东州派的后起之秀,但是深受诸葛亮的赏识与培养,费祎、董允更是被后人称之为蜀汉四相里的二位,更何况,在刘备驾崩前后,此人的实权、地位、影响力还不足以影响整个派系的斗争。

而除此之外的邓芝等人,由于是大汉的开国元勋之后,他们感召于刘备诸葛亮兴复汉室的目标以及刘备诸葛亮对自己的信任,与整个刘备老派系的关系还是很融洽的。

以上唯一与李严关系较好,且有文武才干的是江州都督费观,此人是费祎的族父,小李严二十余岁却能与李严相交匪浅,他与李严一同在绵竹投降刘备,而此时,算是东州派里掌管实权的一个人物。

所以说,当刘备驾崩前后,整个东州派里有实权的人士,已经绝大多数受到了刘备老班底的影响。因此,东州派的人物的确有,但是要么此时已经过世,比如法正、刘巴、许靖,要么此时并没有太大影响。

因此,东州派在季汉的政权组成里,真的有那么大的实力吗?就朝堂上以及任职实权来看,这种说法并不能站得住脚。有的人会说,刘璋时期的大量东州兵算不算东州集团的武装势力?

这个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东州兵在刘备取得益州以及攻伐汉中、夷陵大战里基本上已经被同化成为了季汉的军队,掌兵者大多都为荆州派以及一些益州派人员,因此,日渐消散的东州兵也不能够成为李严等人的武力依靠。所以说,东州派的实力,其实是比较弱小的。

另外,李严是现存东州派的领袖吗?未必。整个东州派此时有实权的人物,也就只有费观与李严较好,其他的东州派要么太年轻,要么也会受制于李严为人那孤傲难以相处的品格,那么既然如此,刘备又为何任用李严呢?
楼主 信陵小司徒新号  发布于 2020-04-24 09:59:35 +0800 CST  
(八)刘备的深层考量

可以说,刘备这一做法,虽然有着想要团结东州派的意思,但是其实则恰恰是为了削弱东州派,借着东州派的幌子来压制益州派的野心,给诸葛亮治理大汉来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轻松的环境,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里,则还必须介绍一下刘备集团的老班底,实际上,刘备集团在进入益州之前是有两大班底的,一个是从徐州以来跟随刘备一起打天下的,这是刘备彻彻底底的老班底,关羽、张飞、赵云、孙乾、简雍、伊籍、刘琰、糜竺、糜芳等二十二人,这一派可以称之为徐州派或者是元老派。

而等到刘备进入荆州后,逐渐的招揽人才,于是出现了诸葛亮、庞统、蒋琬、廖立、马良、马谡、陈震、黄忠、刘敏、霍俊等前后大概六十六人,这六十六人可以称之为荆襄派。

那么,这两大派别有没有矛盾呢?当然存在,如关于张飞就曾对刘备过于亲待诸葛亮这件事非常不满,但是,由于荆襄派逐渐的成为了充斥于刘备集团各个位置的重要孤寒力量,所以荆襄派与元老派虽然有不合,但是经过二十二年左右的磨合,双方荣辱与共,基本上没有太大的矛盾,所以,荆襄派与元老派融合,在本文称之为刘备的股肱派。

那么,为什么说,任用李严作为辅政大臣、尚书令是团结东州派的同时又削弱东州派呢?

首先,团结东州派,可以很大程度上的将自己的股肱派与东州派绑在一起,尽可能的更加快速稳定的使得自己的老班底这一外来统治集团在益州站稳脚跟。

据统计,季汉政权前后有官职有户籍可以考证的官员共计189人,除却刘备股肱派总共八十八人,也除去马超、姜维等雍凉九人,整个巴蜀集团前后占据92人,占比高达48.1%,所以,刘备集团作为外来的政权统治者,必须尽可能的团结自己的盟友,来一定程度上的压制益州本土势力。

其次,大胆的起用东州派,也更加能够显现出刘备集团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唯亲的胸襟与态度,因为此时,益州各地除却汉中郡、广汉郡、蜀郡等地一把手是股肱派、东州派以外,还是有着一些郡的实权掌握在益州派本身的手里的。

比如说,蜀郡成都人张裔先为巴郡太守、又为益州郡太守,犍为郡人杨洪为蜀郡太守后又升为益州治中从事,犍为郡南安人费诗起初曾担任牂柯太守,建宁郡愈元人李恢更是担任四大都督之一的庲降都督,镇守南中四郡,掌握军权,以上诸人,只是益州本土一些士人在当时的任职情况,这样的任职规模,也足以彰显出刘备集团任人唯贤的风度。

而在此时,东州派的李严成为了尚书令,不恰恰是更加的显现出有蛋糕大家一起吃的这份胸襟吗?

第三,季汉政权的前两任尚书令,都是东州派,法正、刘巴,第三任李严也同样如此,延续这样的政治任命,实际上就是在最大限度的利用股肱派的影响力逐渐的同化东州派,并将其彻底的融入东州派。
那么,为什么把李严安排为尚书令呢?李严的才干能力,又得到了尚书令的职位,想要同化东州派不是会更加困难吗?李严会不会趁机联结东州派,扩大东州派的影响呢?答案是,显然不能。这恰恰是刘备的深层考虑。李严,性情孤傲,根本没有几个朋友。

他这种人一旦掌权,其唯我独尊的气势将会愈发的突显,原本东州派几位元老相继故去,出现了在朝堂之上青黄不接的现象,一些小辈到现在根本没有成长起来,而现如今,李严这位在实际能力上有可能成为东州派老大的人物,又被无限的拔高的季汉政权的最高层,势必将李严从整个东州集团里抽离出来,他与东州集团的联系只会越来越少,而剩下的那残余的东州派的新兴派势力,如费祎、董允、邓芝等年轻人则是在刘备、诸葛亮的任用、感化、号召之下,逐渐的暂时的退去了东洲人的颜色,成为了一心忠于季汉的大臣。

不得不说,在相当长的阶段里,东州派的成员的确是比较成功的被融入了刘备集团的股肱派。但是需要明白的是,东州派与股肱派的矛盾,也是一直存在,只不过有的时候是缓和,而有的时候是有些激化,但是最起码在现在来说,这样的任命安排,还是相当利于股肱派同化荆州派的。

第四,刘备在托孤李严后,不仅任命他为尚书令,而且还以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留下镇守永安。并且将李严的好友费观任命为江州都督,执掌军权。这样一来,整个季汉东部江州、永安一带的军权则全权的落到了李严这个东州派的手里。
而且李严的统管内外军事,更是有着合法的理由去掌管军权,刘备的这一手安排,真的是在辅助诸葛亮、真的是在同化东州派吗?这很显然是在制约诸葛亮的兵权,这样的安排,又有什么用意呢?

可以说,刘备这样做,的确是有着防备诸葛亮全掌军权,但是,如果说诸葛亮与李严,刘备更信任谁,当然是诸葛亮,所以诸葛亮才会成为首席托孤大臣。那么刘备不知道,自己这样的安排,一旦自己驾崩后,诸葛亮与李严会出现争斗、龌龊吗?

刘备当然知道,而他,任命李严有权掌管军队,并且实际上统管永安军队以及好友费观执掌江州军权,实际上,正是为了给诸葛亮制衡李严,提供机会。因为,诸葛亮的职务是丞相、录尚书事、领司隶校尉。

前文说过,为了制衡尚书令的职权,三公、大将军常常以录尚书事来执掌实权,而李严身为尚书令又被留下来镇守永安,那么自然也就说明,朝廷政务还是由诸葛亮一人执掌,李严,却是以尚书令和托孤大臣的职衔被限制在了永安。

而刘备戎马一生四十年,识人之明在三国里也是首屈一指,对于李严的为人,他应该有这清楚地认识,他明白,自己给予李严政治权利和实际的军事权力,却又把李严的政治权利造成真空状态,这就必然会使得李严在更加盛气凌人的时候愈发的不满,甚至是生出异心。

而在李严加横跋扈、生出异心的这个阶段里,由于李严被限制在江州,整个东州集团的其他存在,应该早就已经被同化,那时的李严将无人支持,而他只要稍有不满,那么就会给诸葛亮除掉他的借口。到那时,凭借着诸葛亮的能力,除掉偏居在永安、江州一带的李严,还是不成问题的。

所以,这恐怕是刘备托孤李严的更深一层含义,那也就是说,李严此人,不得不用,但是为了季汉政权,却又不得不防。只不过,这个任命的考量,代价,有一些大而已,当然,这是后话。

而在这之后,汉章武三年夏四月二十四日,刘备从容驾崩,谥号昭烈帝,葬于惠陵,而季汉,则正式进入了诸葛亮的时代,一个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时代。
楼主 信陵小司徒新号  发布于 2020-04-25 09:00:43 +0800 CST  
第二章 夙兴夜寐 威武自强
(一)动乱四起 危急存亡
季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五月,刘备驾崩一个月后,太子刘禅在成都即皇帝位,改元建兴,是为建兴元年,这就是后世所说的后主。刘禅刚刚即位,诸葛亮托孤大臣的身份便再一次得到了肯定与证明,因为后主刘禅加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府治事。这可是一个了不起的职权,封侯只是个荣誉性的加封,但是重要的,是后面的开府治事,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

所谓的开府治事,指的是汉朝以来,三公、大将军级别的高官自己组建自己的官署,选拔僚属来理政处事,这也就是说,朝廷本身有着各司其职的百官,但是丞相自己却又搞出了一套小班底。小班底里各个职员所负责的工作领域,有的甚至与朝廷所设置的官员职务相重合,一旦丞相开府强势,很容易,便是架空朝廷原本固有的官员权力。

另外,朝廷百官以丞相为尊,所做诸事取决于丞相,而丞相一旦开府治事,则进一步明确的细致的将各项朝廷重要职权集中到自己的手里,这是莫大的集权,更是对于皇权的一种挑战,但是诸葛亮,却得到了这样的实权。

这还不算,不久之后,诸葛亮又成为了益州牧(顷之,又领益州牧)。有的人会认为,一个益州牧,有什么了不起的,只是一个地方的州牧,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实则不然,因为此刻的季汉所占有的土地,基本上就只有东汉时期的益州的土地,所以益州牧实际上就是季汉地方官员掌管土地民政的最高职位,统辖各郡的太守各县的县令、掌管益州境内的大小事务。

所以,诸葛亮此时不仅是朝廷的丞相,统管整个季汉全境所有的大小事务,还成为了益州牧,在另一层面上统管益州全境,所以,这样的集权简直是达到了极点,这也足以看得出,刘禅对于诸葛亮委重至深。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却是只得注意,那就是避讳的问题。在我国古代,向来讲究个为尊者讳,而益州牧这个职位,在诸葛亮之前还有一人担任过,那就是刘备。按照礼制来说,所有的大臣、后代将不会再有人担任益州牧或者以益州牧这个名称来行事,否则都是对先帝的大不敬。

那么,诸葛亮身为托孤大臣,难道不明白这一点吗?他不知道自己一旦领有益州牧是对先帝刘备的大不敬吗?他当然知道,只是,当初刘备以左将军、大司马领益州牧,全权掌管一切,而现如今,刘禅既然有先帝刘备的遗命,视丞相如父,也是为了给予诸葛亮这样的待遇,所以,诸葛亮自然也就接受了这一任命。这恰恰是对诸葛亮地位的再一次肯定,而诸葛亮,也是欣然接受了这一肯定。

而在诸葛亮得到如此晋升的时候,我们来看一下另一位托孤大臣李严的职务,李严也是由尚书令、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被加封为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

看上去,武乡侯与都乡侯差不多,但是后面的可就差太多了,所谓的光禄勋,在秦朝的时候名叫做郎中令,守卫宫殿门户是其主要职责,到了汉朝的时候,汉武帝太初元年改名光禄勋。

而在这之后,光禄勋则进一步得以总管宫殿内一切事物,发展成为皇帝的顾问参议、宿卫侍从以及传达招待官员的宫内总管。居于禁中,接近皇帝,地位十分重要。

但是此时,李严的这个职位却是相当的尴尬,光禄勋不但没能掌握宫内禁军,反而是被挤到了永安,但是另一个方面,李严此刻的光禄勋与假节则再一次加强了他在永安掌控军权的力量,这样也能够使得李严颇为的满意。

可是,与此同时,诸葛亮的职权则进一步加强,以至于到了“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政由葛氏,祭则寡人”的地步,所以,当刘禅刚刚即位后,诸葛亮的权势便是再度得到加强,但实际上,这种权力的加强,却是迫于现实形势,而不得不如此。

因为此时的季汉,当真是内忧外患。首先是内忧,简单来说十六个字:

元气大伤,人心不稳,人才凋零,内部叛乱。

(二)内部的忧患

元气大伤指的是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到十一月(公元219年)的襄樊之战、章武元年(公元221年)至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八月的夷陵之战后,刘备与诸葛亮辛辛苦苦积攒了十四年的家底基本上全部被掏空。

就地盘儿来说,荆州零陵郡、武陵郡、南郡等五郡丢失,上庸等东三郡的土地也被孟达交给了魏国,季汉的领土幅员至此减少了三分之一左右。

就军事与人口来说,短短的四五年的时间,季汉集团前前后后损兵十余万人,导致数十万的人口丢失,而且,关羽、张飞、马超、黄忠等宿将,要么战死、要么病死,夷陵大战中,冯习、张南等军事新秀又战殁沙场,所以,到刘备驾崩的时候,整个季汉的军事实力遭受到了重大的损伤。

人心不稳指的是刘备刚刚驾崩,蜀中百废待兴,一方面不稳的是刘备的股肱派一下子失去了主心骨,一方面是益州本土派势力会不会趁机发难?更何况,少主即位,年仅十七,丞相辅政,权倾朝野,这样的权力结构也是使得人心浮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此刻的季汉,不但官僚集团有着人心不稳的现象,各地百姓内心也是有着不同的想法,所以,此时的季汉,正如诸葛亮在《出师表》当中所提到的那样,“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着实处于相当危险的处境里。

而人才凋零,指的是自从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以来,至后主刘禅建兴元年(公元223年)五月,仅仅十年的时间,季汉人才凋零现象相当严重。

建安十八年夏(公元213年)刘备集团重量级谋臣庞统战殁于雒城城下。

建安二十四年冬(公元219年),刘备集团宿将、前将军、假节钺董督荆州事的关羽败殁襄樊。

而“内统都畿,外为谋主”的奇才法正也于同年病逝。

还是这一年,为刘备集团攻取益州以及汉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季汉后将军、关内侯,黄忠病逝。

至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刘备养子猛将刘封被赐死。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集团另一宿将,驻守阆中的西乡侯领司隶校尉、右将军张飞被叛将杀害。

而后不久,在羌人心里有着重要影响的左将军马超病逝。

同年,季汉尚书令东州派奇才刘巴病逝,刘备集团的优秀新秀将领霍俊病逝,之后,侍中马良战死,将军冯习、张南战死,镇北将军黄权无奈投降曹魏等,几乎可以说,到了这一刻,整个季汉内部的军政优秀人才几乎都赶在这个时候集体消亡,一时间人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

武将方面,只剩下赵云、魏延、吴懿等带领着一般军事新秀,如王平、马忠、马岱、李恢、邓芝、张翼、张嶷。文官方面,则由时年四十三岁的丞相诸葛亮领头,带领着杨洪、张裔、马谡、蒋琬、费祎、董允、杨仪等人,年老的已经逐渐的老去,年轻的尚为成长起来,这就使得只占据益州一个州的季汉,有着一种后进无人的现实危机。
楼主 信陵小司徒新号  发布于 2020-04-26 09:00:14 +0800 CST  
(三)汉嘉郡 黄元首叛

而后,便是内部叛乱的问题,当刘备驾崩前后,季汉内部便已经发生了一次叛乱,

叛乱来源于汉嘉郡,时任汉嘉郡太守的黄元因为一向与诸葛亮很是不对付(汉嘉太守黄元素为诸葛亮所不善),所以,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十二月当他得知刘备病重后,心里起了歪心思。

那就是他害怕遭到诸葛亮的清算以及想要趁着刘备夷陵败后病重之际(闻先主疾病,惧有后患),趁乱捞一把,而后起兵叛乱(闻先主疾不豫,举兵拒守),那么,这里面有个问题需要注意,那就是黄元是何许人也?为什么诸葛亮看不上他呢?

而且无论是从《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还是《三国志 蜀书 杨洪传》的记载来看,黄元除了想趁乱造反,更多的是害怕自己在刘备死后会遭到诸葛亮的进一步清算,那么二人之间有什么纠葛吗?或者是什么深仇大恨吗?竟然会令得黄元对诸葛亮害怕甚至是说恨到这个地步?更何况,黄元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为什么在陈寿惜墨如金的风格里,会特意的记载着黄元与诸葛亮不对付这么一件“小事儿”呢?

翻阅史料,会发现实际上黄元此人在季汉的历史里,只出现过这一次,但是,对于此人,还是有着一些蛛丝马迹能够追寻的。这第一点踪迹,便是来自于杨洪的对他的评价,杨洪认为,黄元此人,向来残暴,素无恩德,因此,这样的为人,诸葛亮看不上他也是正常的。

而第二点,为什么黄元会害怕甚至是可能怨恨诸葛亮呢?这恐怕还要从黄元的任职地来说起,黄元时任汉嘉郡太守,而问题的一大来源,可能就是汉嘉郡。

汉嘉郡,地处益州蜀郡西部,与少数民族接壤,因此此地地处偏僻,民风剽悍,据《三国志 蜀书 张嶷传》、《三国志 蜀书 杨仪传》可知一点信息,季汉时代,犯罪者或被流放者往往去汉嘉郡,而杨仪(后面会提到)本人则正是被流放到汉嘉郡。

那么,据此,是否可以推测一点,这汉嘉太守黄元以前并非是此地太守,而是因为其生性残暴,素无恩德,在刘备取蜀地,诸葛亮以《蜀科》严格治理蜀地的时候,黄元触犯了法律,所以诸葛亮将其下放到了汉嘉郡去担任太守呢?

那么,也许黄元所触犯的法律和他的罪责,不单单是被下放到汉嘉郡担任太守就能够抵消的,甚至是已经涉及到了性命,而此时,刘备因为新定蜀地或者黄元的家族在蜀地有着一定的影响,故而刘备干预了此事或者说替黄元说了句话,因而诸葛亮才会将其下放到汉嘉郡担任太守。

也就是说,黄元有着把柄或者罪责攥在了诸葛亮的手里,因此,他才会在得知刘备病重后,如此的焦虑不安,甚至是率兵叛乱。而黄元叛乱,竟然能够鼓动汉嘉郡的一些士兵等跟随他,不也是证明了其人其家族在蜀地可能有一些影响吗?

而实际上,汉嘉郡太守黄元叛乱,恐怕还有着一个原因,那就是汉嘉郡,在刘备称帝之前,并不叫做汉嘉郡,此地还有着另一个名字,叫做、蜀郡属国。那么,什么是蜀郡属国呢?是说汉嘉郡以前属于蜀郡吗?并非如此。
楼主 信陵小司徒新号  发布于 2020-04-27 10:14:07 +0800 CST  
(四)属国的由来

所谓的属国,指的是在两汉时期,中央政府为了安置归附的匈奴、羌、夷等少数民族,因而在距离各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近的地方所设置的一种行政区划。其实属国最初设置于战国时期,称之为属邦,汉朝建立以后,为了避汉高祖刘邦的讳,改称为属国。

据《汉书 武帝本纪》所记载,在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匈奴内乱,昆邪王杀休屠王,而后合并了其部众四万余人来降大汉,而对于这四万余人,汉武帝便设置五属国来辖制他们,使他们居住在五个属国这一行政区划里。

而此地,也就成为了后来的武威郡、酒泉郡。因此,所谓的属国在此时进一步明确其定义为,存留这些投降的部族、国家的名号,而从属于大汉,因此称之为属国。因此,属国的主要职能也就成为了“主蛮夷降者”,两汉年间,在西部边疆、北部边疆和东北部边疆设置有属国,如西部边疆的安定郡、天水郡,西河郡,金城郡,北部边疆的五原郡、北地郡,东北边疆的辽东属国等。

这些属国,在规模上,有的统辖五六县,有的统辖一二县,基本上与大郡或小郡差不多。但是在待遇上,属国的最高长官为属国都尉,却是两千石的高官,直接从属于中央,而不是属于地方。

一般情况下来说,较大的州或者郡则割出边远县置属国,而在大汉的益州,则基本上存在着以下属国,如广汉郡北部都尉所治理的地区则为广汉属国,而蜀郡的西部都尉所治理的则为蜀郡属国,犍为郡南部都尉所治理的则为犍为属国,整个属国有着一整套的官僚体系,大体上有都尉、丞、侯、千人等官,下有九译令,又有属国长史、属国且渠、属国当户等官。

在属国内部的各官由汉人或投降而来的胡、羌的首领充任,并且,属国的最高长官掌管属国军队,称属国骑或属国胡骑,又称属国玄军,大体上是由当地的少数民族所组成的军队,一般颇具战斗力。
楼主 信陵小司徒新号  发布于 2020-04-27 10:14:24 +0800 CST  
(五)黄元叛乱的另一原因
而此时,汉嘉郡的前身正是蜀郡属国,也就是说,在刘备章武元年(公元221年)称帝之前,汉嘉郡的最高长官应该是称之为蜀郡都尉或蜀郡西部都尉,其级别虽也是两千石,可是待遇、权力却要超过一般郡的太守,而除此之外,当时整个汉嘉郡的地位不隶属与益州,而直接听命于季汉中央政府,地位也是要高于一般的郡的。

可是,在刘备称帝后,蜀郡属国却被改为汉嘉郡,其地位一下子由直接隶属中央而变成了隶属于益州,甚至说依附于蜀郡,其长官属国都尉的地位也一下子变成了普通的太守。

在说的明白一点,汉嘉郡的前身蜀郡属国就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蜀郡属国的都尉就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市委书记,可是一瞬间北京市从直辖市变成了不直接隶属于中央,而属于河北省政府管辖,那么很明显,不仅其自身地位降低,北京市市委书记也将由直辖市的市委书记变成了普通地级市的市委书记。

而当时的黄元,正是这样的境遇。所以,由此可知,这黄元的被贬,一定与其自身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他之所以反叛,不单单是因为诸葛亮不待见他,也是有着其自身不满的因素在其内。

那么,此时,既然黄元已经叛变了,那么季汉的中央政府是什么反应呢?在当时,刘备、诸葛亮在白帝城,赵云也在白帝城,李严、费观也在白帝城,而魏延则在汉中战区,一时之间,季汉中央的文武大员都不在成都,只有太子刘禅留守成都,可是黄元的叛军兵锋却直接奔着成都而来,黄元本人也正是由于成都空虚,而肆无忌惮(时亮东行省疾,成都单虚,是以元益无所惮)。此时,该如何是好呢?

当时的朝廷大臣们讨论,如果黄元不能成功围困成都,也许他会经由越巂郡占据一向不稳定的南中地区,到那时该如何是好呢?更何况,至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三月,黄元所部叛军更是进一步进攻临邛县,并且烧毁了临邛县城,很是嚣张,而此时,一个人物的出现,打消了朝廷大臣的疑虑,为这次平叛立下了大功。此人,便是前文提到过的杨洪。
楼主 信陵小司徒新号  发布于 2020-04-27 10:14:42 +0800 CST  
(六)益州本土派 杨洪登场

杨洪,字季休,是益州犍为郡武阳县人,是地地道道的益州本土派。刘璋统治益州期间,杨洪在各郡担任小吏,颇有才名。

此人少年时期不好学问,但为人却是尽忠职守,忠心无二,更是心地清亮,在各郡任职的时候,忧虑公家事务就像自己私家的一样,并且杨洪为人孝顺,侍奉自己的继母让人挑不出一点毛病来,因此受到了郡里人的称赞。

而在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夏,刘备取得益州后,杨洪也是被提拔上来,成为了自己的家乡犍为郡的功曹,而当时的犍为郡的太守正是兴业将军李严,前文提到了,李严在犍为郡太守的任期里,虽颇有建树,但是却也是大搞形象工程,劳民伤财,不仅大肆的修建自己居住的房舍,还想把犍为郡郡治原来的官舍迁到新修建的官邸去,这些做法遭到了杨洪的规劝与极力反对,但是李严为人孤傲,又仗着权势、能力,因此杨洪争辩不过,一气之下,便是辞官回乡了。

不久后,诸葛亮知道了这件事,并且在李严这边,他身为一个太守,却容不下郡内的一个功曹,传出去难免让人非议,更何况此时还被诸葛亮知道了,因此李严也就顺水推舟,向中央推荐了杨洪,一来显示自己唯才是举,宽容大度,也好不让人讲究自己,二来也是趁机将杨洪这个不听话的刺头赶走,也使得自己的耳根子清净,没人在妨碍他在犍为郡的所作所为,而恰巧此时诸葛亮也是看中了杨洪的才能,因此杨洪也是来到了诸葛亮的身边,担任蜀部从事。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刘备集团倾尽全力进攻汉中,当时刘备已经和曹魏重将夏侯渊、张郃相持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并且曹操也是有着陈兵长安,援救汉中的倾向,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刘备不得不向镇守后方成都的诸葛亮发布增兵支援前线的命令。

可是,当时整个蜀中的大部兵力都已经调派到了汉中前线,陆陆续续已经增加到了五万人左右,此时的蜀中哪里还有那么多的兵力去支援前线?一个不慎,就会伤及根本,更何况,大规模的征调蜀地士兵前往参战,会不会就此引发蜀人的不满情绪?

打仗就要死人,要花钱,这些战死的士兵,损耗的钱粮,还不是从蜀中百姓那里征召、收缴上来的?刘璋统治蜀中二十年,几乎从未对外发动过大规模的战争,此时,刘备集团刚刚夺取蜀地三年多,根基还很不稳,就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征调,难免会引起蜀人的不满,所以此时的诸葛亮多少内心也是有些迟疑,而此时,他询问了杨洪的意见,杨洪对诸葛亮说道:

“军师,汉中之地为我益州咽喉,是我国存亡的要害之机枢,如果没有汉中则没有益州,这是家门口的祸患啊!如今形势,为了保卫益州,男人应当参战,女子应参加运输,发兵往救还有什么疑虑的!”

听了杨洪这位蜀地本土人士态度都是这样的坚决,诸葛亮也就不再有什么疑虑,立刻调动蜀中全力前往支援刘备。并且,此时诸葛亮还做出了一个决定,这个决定几乎可以说是一箭三雕。
楼主 信陵小司徒新号  发布于 2020-04-28 15:39:19 +0800 CST  
为啥更新的被隐藏了,哈哈哈
楼主 信陵小司徒新号  发布于 2020-04-28 16:50:56 +0800 CST  
(七)诸葛亮与法正的博弈

因为当时杨洪的蜀部从事的官职基本是蜀郡从事,负责处理蜀郡的日常事务,因为当时的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季汉谋主法正正随军在汉中征战,所以,鉴于杨洪的表现,诸葛亮趁机建议刘备,希望刘备能够把杨洪提拔为暂代蜀郡太守,这样一来,杨洪协助自己处理日常事务便会更加的方便,而后,刘备同意了诸葛亮的请求,那么,为什么说诸葛亮此举一箭三雕呢?

首先,时任蜀郡太守法正是地地道道的东州派,而此时,汉中争夺战如火如荼,如此大规模的战争,必须得到蜀地百姓的大力支持,那么,总不能让蜀地百姓白白的出钱、出人、出力,所以,任命益州本土派的代表人士杨洪担任代理蜀郡太守这样的实权性质的官员,既可以平复益州土著派以及益州百姓的心理,也能够更好的发挥出益州本土派才干人士以及百姓的巨大作用。

另一方面,杨洪为李严所不喜,可是却受到了刘备、诸葛亮的赏识而得到飞速的提拔,很明显,杨洪的内心,对于诸葛亮与李严的对比,高下一较而知。就算真的要涉及到站队的话,杨洪的心,会更加的倾向于刘备诸葛亮,而不是李严的东州派。

而第三点,则是蜀郡太守这个重要的职位。那么,蜀郡太守是什么地位呢?当时刘备集团的主要版图便是东汉末年的益州,刘备本人便是兼任益州牧,而益州的州治是成都,蜀郡的郡治也是成都。

说的在通俗一点,益州就是今天的四川省,刘备就是当时的四川省省委书记,而蜀郡就是今天的成都市,法正就是当时的成都市市委书记。这样一来,蜀郡在益州的地位以及蜀郡太守在刘备集团的重要程度也就不言而喻了。按照今天的级别来说,虽然不太恰当,可是也差不多,那就是那时候的法正是四川省委常委领导班子的存在,权势显赫!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推举杨洪代替法正暂时代理蜀郡太守呢?首要的的确是为了更加的方便前线战争,更好的做到人尽其才,更好的安抚蜀地士人的内心,但其实,诸葛亮也有着更深的考量,那便是削弱法正的实权。

一直以来,在我们的印象里,丞相他老人家是不会有那些政治斗争、权力倾轧的,但实际上,只要身在官场,人在朝堂,有些事情,是躲不掉的,诸葛亮也正是如此。

法正自从投靠刘备后,在刘备集团的地位直线上升,很快便是进入了中枢决策圈子,尤其是劝刘备下决心夺取益州、与孟达率领四千人迎接刘备入川,劝刘备与吴懿家族联姻、与诸葛亮、李严等制定《蜀科》、在汉中争夺战之前提出了大名鼎鼎的汉中三策等,更使得法正的地位愈加的稳固上升,成为了刘备集团的内统都畿、外为谋主的存在,其地位,甚至一度超越了诸葛亮。

并且此人睚眦必报,得势后对于当初轻视自己的人,竟然做到了杀害对方。有人将这件事报告给了诸葛亮,因为除了诸葛亮,已经没有人能制衡得了法正了,而当时刚刚制定《蜀科》的诸葛亮,却是着实为难了。

首先,《蜀科》的制定有法正的参与,而刘备之所以下令制定《蜀科》,恰恰是因为刘璋治理蜀中的时候威刑不肃,豪强大族骄奢淫逸,多为不法,可是此时,刘备身边的红人、集团内部的重要人物法正却是知法犯法,诸葛亮又该怎么去做呢?

当时的诸葛亮并没有拿法正怎么样,他说道,当初刘备在荆州的时候,东有孙权,常有虎视之意,北有曹操,心存鲸吞之机,荆州物产也是在赤壁战后被三家占据,人口锐减,荒残不堪,刘备此刻被夹在曹操与孙权之间,如果没有一块新的连接着荆州的地盘,迟早会被孙权曹操所吞并,所以当时的刘备集团是比较危险的,这一点,庞统也看了出来,他曾说道:

“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於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

所以,那时的刘备迫切的需要践行隆中对里跨有荆益的战略规划,但是,进军蜀地,确实还需要一个机会。庞统帮助刘备下定了夺取蜀地的决心,谋划了夺取蜀地的方略,那就是:

“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 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 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 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 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 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沈吟不去,将致大因,不可久矣。”

可以说,这三计的最终目标都是益州。第一策,便是冒险。但若得成,刘备夺取益州所付出的代价一定要小的多。 而第二策,便是以谨慎之法行之,这样做也会夺得益州,可一定要损耗时间兵马与钱粮。不过,这也应该是最为稳妥的办法。 至于第三策,那就是庞统的善后之法。也就是从长计议,徐还图之。

那么,策略已经具备了,机会呢?谁来制造?两个人,一个是张松,另一个便是法正。

所以说,法正几乎是一手制造了刘备入蜀的机会,这样的大功,也使得诸葛亮根本没有办法动他。

除此之外,诸葛亮还对那人说道:

“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

什么意思?就是说当时的刘备在荆州,不但有孙权、曹操的虎视眈眈,就连嫁给刘备的孙权的妹妹,也不是个善茬儿,再一次突出了当时的严峻形势。而不久后,这样的严峻形势被缓解,还有着法正的相当功劳,不也是在一次凸显出了法正的重要性吗?

另外,诸葛亮当时也深知,刘备相当的信任法正,他又怎么好去处理法正?所以,对于法正知法犯法的事,诸葛亮虽有心治理,维护法度尊严,可是却是着实无能为力。

(八)东州派的实力

而伴随着法正内统都畿,外为谋主,地位权力一天天的加深,这不单单是对于诸葛亮地位的一个挑战,也是以法正为代表的,包括许靖、董和、李严、刘巴、费观、孟达等一众东州派势力对于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襄派士人的一个挑战,因为当时的刘备集团,虽然朝内主要政治权力和几乎绝对的军事权力掌握在嫡系股肱派的手里,可是在政治权力以及地方政权的把控上,东州派却是很有实力。

汉朝以来的制度是轻易的不给地方某太守加封为某某将军,一般加封为某某将军的太守必然是受到相当的信任,以及拥有着更多的实权。

与此同时,汉朝以来的各地也一般不用本地人担任自己家乡的县、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叫做地域规避,但是针对于当时的东州派来说,法正担任着蜀郡太守,却还有着扬武将军的封号。李严担任着犍为太守,也有着兴业将军的封号。犍为郡和蜀郡是益州大地的三个大郡之一,人口富足,这两个郡,竟然全部掌握在了东州派的手里。

而除此之外,东州派的孟达手握四千余人,东州派的费观也掌握着相当数量的军队,东州派的刘巴担任左将军西曹掾,负责官吏的升迁任免,职权很大,东州派的掌军中郎将董和与诸葛亮一起署大司马左将军府事,因此,在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至建安二十二(公元217年)年这几年里,东州派的整体实力,是绝对不逊色于刘备的以诸葛亮荆襄派为代表的股肱派的。

所以,对于东州派尤其是此刻东州派的代表人物法正,诸葛亮一定是要上心思的。而除此之外,刘备、诸葛亮素来以法典治国,可是对于自己内部的最起码被益州本土派视为与刘备一伙的东州派代表人物法正的犯法,诸葛亮如果都不加以处置,那么益州本土派势力又会怎么看?那样的《蜀科》还会有多少人遵守?还怎么施行下去?这样一来,势必会大幅度的激化益州本土派与刘备集团的矛盾,那样的局面,可并非是刘备、诸葛亮想看到的。

故而,这一次,机会来了。那就是以杨洪这个益州本土派来代替法正,担任蜀郡太守。而事实证明,诸葛亮确有相当的识人之明,而杨洪也的确不负众望,在代理蜀郡太守期间,把所有的事物处理的井井有条,受到了一致的褒奖,因此,杨洪正式任职为蜀郡太守。

但是没过多久,东州派的反击再一次开始了。被诸葛亮信任的益州本土派的杨洪为东州派的犍为郡太守、兴业将军李严所不善,又趁着汉中争夺战的关键时刻取得了法正的蜀郡太守的地位,这样的一幕,东州派是绝对忍受不了的,因为他们也明白,自己的派别作为刘璋的旧部,既不是蜀地本土人,也不是刘备的嫡系,想要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就不得不占有更多的话语权,所以不久后,杨洪被升迁为益州治中从事,而蜀郡太守,则由东州派的司盐校尉王连所担任。

那么,为什么说王连是东州派呢?王连,字文仪,荆州南阳人,是李严的同乡。在刘璋担任益州牧期间来到了蜀地,具体时间不详,但大体上与李严应该是同一时期或在李严之前。

来到蜀地后,刘璋任命其担任广汉郡梓潼县县令,等到刘备在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自葭萌关起兵向南进攻刘璋的时候,大军路过梓潼县,王连拒不投降,闭城固守,因此深得刘备的赞许,故而刘备大军并没有为难小小的梓潼县,而等到刘备拿下成都之后,自领益州牧,彼时刘璋已经投降,作为外来的投奔刘璋的人员,王连成为了刘备的属下。

而彼时,为了嘉奖在葭萌关固守一年,以几百人击破了刘璋将领向存等率领的一万余人的名将霍俊,刘备便是的将广汉郡的梓潼县一带破格提拔为梓潼郡,以霍俊担任梓潼郡太守,而因此,王连被刘备任命为广汉郡什邡县县令,不久又转任为益州三大名城三都之一的蜀郡广都县的县令。

而当时的蜀郡太守正是扬武将军、法正(建安十九年至建安二十二年任职蜀郡太守),而王连在这之后被提拔为司盐校尉,管理盐与铁,很有功劳,而且王连还能举荐人才,那么,他所举荐的能人都有谁呢?杜祺、刘幹等人,这些人都是荆州南阳人,也就是说都是他的老乡,东州派的人士。所以,单纯的去看,王连是可以被看做东州派的。

此时,他所代替杨洪(建安二十二年至建安二十五年任职蜀郡太守)正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前后法正成为尚书令、护军将军的时候,并且一直担任到了后主刘禅建兴元年(公元223年),

而此时,王连的官职则也是除却蜀郡太守之外还有着之前李严所担任的兴业将军之职!

看上去,杨洪是高升了,到州里去工作,成为了州里面仅次于州牧的高级官员,但是蜀郡这块肥差,还是落到了东州派的手里。并且东州派的王连,不仅有着兴业将军的封号,还依旧掌握着蜀地的经济大权因为他依旧兼任着司盐校尉。

这一次,东州派的反击取得了成功。而此时,时间过渡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五月,此时刘备在汉中争夺战里击败了宿敌曹操,并且进位为汉中王,心情大好,实力大增。

而相应的,东州派的实力也是迅猛提高,那就是法正成为了尚书令、护军将军!尚书令之前已经讲过,护军将军一职,却已经是有资格参与军权的掌握了。法正的地位已经直逼诸葛亮。

与此同时,李严是为辅汉将军领犍为郡太守,王连为兴业将军领蜀郡太守,刘巴为尚书,孟达在上庸新城一带虽然受刘封节制,但却依旧掌握着军权,因此,当大战结束后,权力的角逐将再次上演。

可就在此时,至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二月,关羽襄樊败殁,荆州尽失,又到了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上庸孟达降魏,刘封败退回成都,整个刘备集团的形势再度急转直下,所以这个时候也就没心情与精力去搞权力角逐的斗争,还是要一致对外。

也正是在此时,法正病逝,许靖病逝,董和病逝,接任法正为尚书令的东州派刘巴也是病逝,使得整个东州派的势力一下子遭到了重大的损失。

一下子诸葛亮也就不用在耗费太大的心思去平衡或者说压制东州派的势力,而也正是在此时,李严作为东州派仅存的几个人物,被刘备提拔了上来,为什么提拔,前文已经交代过了。

所以,刘备集团的内部,其实并不是没有斗争,只不过碍于现实情况,矛盾斗争的大小程度则是因时而异。而此时,汉嘉太守黄元的叛乱,自然也是内部矛盾的

一个爆发。
楼主 信陵小司徒新号  发布于 2020-04-29 20:38:53 +0800 CST  
(九)跳梁小丑 不足为惧

那么此时,针对于人心不稳的朝廷,杨洪是怎么认为的呢?他对太子刘禅说道同时也是对朝廷内部的众位大臣说道:

“元素性凶暴,无他恩信,何能办此?不过乘水东下,冀主上平安,面缚归死;如其有异,奔吴求活耳。敕曶、绰但於南安峡口遮即便得矣。”

也就是说,在杨洪看来,黄元此人生性残暴,无恩德与百姓,失信义于常人,是绝对不会成事的,如果刘备能挺得过去,黄元就会乖乖的请罪。如果刘备挺不过去,那么黄元的叛军一旦拿不下成都,只会沿江东下,投奔孙权来谋求活命,这样的话,只需要派遣将军陈曶、郑绰讨伐黄元就可以了。

就这样,刘禅听从了杨洪的建议,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三月,当时的太子刘禅“遣将军陈曶讨元,元军败,顺流下江,为其亲兵所缚,生致成都,斩之。”

简单吗?就是这么简单,黄元最初的时候很是嚣张,烧毁临邛县城,可是在季汉朝廷发军之后,几乎可以说弹指间便是取得了胜利。

而且这一次,季汉的统兵将领陈曶、郑绰,这是在这一次出现过,这两个人生卒年、表字,甚至是任职履历等等,都不详细。这也就是说,两个人可能有能耐,但是在当时,似乎并不是重量级别的人物。而不可一世的黄元,在面对着这二位的讨伐的时候,一战而败,最后还被自己的亲兵给绑起来了,这里面所说明的问题,其实,不单纯的是季汉统兵将领得力、杨洪分析准确,还说明了,来到益州九年的时间里,刘备集团,其实已经逐渐的扎根在这里,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护了。

否则,至此人心大乱的时候,黄元叛乱不会如此轻易地被平定,这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因此,杨洪不仅在这一次再次立下大功,深受诸葛亮的赏识,也的确帮助季汉化解了一场危机。但是此时,在叛乱问题上,还有着比黄元更大规模更棘手的存在,那就是来自南中地区的叛乱。

那么,南中是哪里呢?为什么又要发动叛乱呢?在这里,就有必要了解一下季汉当时的疆域以及行政区划。
楼主 信陵小司徒新号  发布于 2020-04-30 17:59:16 +0800 CST  
(十)季汉的开疆拓土

纵观刘备的一生,四十七岁之前逐鹿中原、屡败屡战,虽两度拥有徐州,可是在与吕布、曹操的斗争里先后失去徐州,又刘备虽在豫州南部汝南一带坚持与曹操周旋,可在建安六年(公元201年)的时候还是被曹操击败,仓皇南下,到了荆州后,在荆州牧刘表那里,取得了新野、樊城这一带的土地,七年的时间里,刘备终于算是有了一小块立锥之地。

所以说,在刘备四十七岁之前,他虽然渴求土地,但实际上却是一直求而不得。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大战爆发后,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机会来了,在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末左右,刘备就已经基本上占据了荆州的零陵郡、武陵郡、长沙郡、桂阳郡等南部四郡,以及南郡的江南以公安为中心的地盘,至此,刘备终于有了自己的地盘。

至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刘备亲自到京与孙权谈判,利用此刻孙权占据西起夷陵东至大海的长江防线,全面面临来自曹操的军事压力,迫切的需要刘备来帮助他共同面对曹操的这个机会,希望能够向孙权借得以江陵城为中心的南郡的其他土地,得到了孙权的同意。

至此,赤壁大战后仅仅两年,刘备便基本上完全的占据了原来刘表治理的荆州七郡里的零陵郡、武陵郡、南郡、长沙郡、桂阳郡这五郡,基本上全据荆州,实现了当初诸葛亮在隆中对里所说的第一小步,占据荆州。而此时,荆州北部的南阳郡的大部在曹魏的手里,荆州东部的大郡江夏郡则在孙权的手里。

而在这之后,刘备于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正式进军蜀地,经过三年,至建安十九年夏(公元214年),刘备占据了除却汉中郡、三巴地区的一部以外,基本上完全占据了刘璋所统辖的益州大地。基本上实现了隆中对里诸葛亮所说的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

但在此时,荆州东线却出了问题,看到刘备夺取益州,实力领土日渐增强变多,江东的孙权坐不住了。因此,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孙权借口索要南郡的土地,派遣大将吕蒙率军两万,先后袭取长沙郡、桂阳郡、零陵郡,东吴主将鲁肃更是率军一万于益阳与季汉集团荆州主将关羽对峙,而此时,得知消息的刘备大怒,亲自从蜀中率军五万,沿江而下来到了公安,一时之间,双方大战一触即发,但彼时,由于曹操拿下了汉中之地,并且进一步威胁益州甚至兵锋已经直指益州本土的三巴地区,所以刘备与孙权再度讲和,双方约定,以湘水为界限,双方平分荆州,湘水以西的零陵郡、武陵郡、南郡归属刘备,湘水以东的江夏郡、长沙郡、桂阳郡属于孙权。

刘备虽然将两郡划给了孙权,但是不仅暂时的缓解了双方的矛盾,而且更是将边远的长沙郡、桂阳郡换成了南郡的“合法权”以及湘水以西的肥沃之地,也能算得上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了,这就是所说的湘水划界。

在这之后,刘备虽然又在荆州与益州东部的交界处划归出宜都郡与建平郡两个郡,但大体上是荆州地区南郡武陵郡的西部地带,所以,刘备虽然此时荆州的地盘有南郡、武陵郡、零陵郡、建平郡、宜都郡五个郡,但大体来说地盘等同于原来的南郡、武陵郡、零陵郡的三郡土地。

而在这之后,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刘备集团大规模的进攻汉中之地,经过两年的战斗,至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五月,刘备进位汉中王之后,刘备集团不仅占据了先为张鲁割据、后为曹操占据的原本就属于益州的汉中郡(汉中之地),而且还进一步派遣刘封、孟达夺取了从汉中郡化出去的上庸、房陵、西城等东三郡(实际上是三个县),这一次刘备彻底的完全的占据了益州大地,加上荆州的三郡土地,又对南面的交州、北面的陇西之地、关中大地有着相当的威慑力,此时的刘备集团,土地的面积达到了巅峰的状态,基本上超过了孙权的领地,与曹魏在中原的领地大致相当,这是刘备奋斗一生的成果。

而也就是在此时,刘备集团的处境地位再次急转直下,仅仅七个月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二月,关羽败亡,荆州所有的地盘全部被东吴孙权夺走,而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上庸孟达因为副军中郎将刘封时常欺负自己,又惧怕自己因为没有救助关羽,惧怕被刘备治罪,所以率领自己所部投降曹魏,紧接着曹丕派遣徐晃等人率军接引孟达,进攻刘封,一番交战后,刘封战败,逃回成都,上庸、房陵、西城等东三郡的地盘被曹魏夺取。

紧接着,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汉帝刘备誓师伐吴,大军至原荆州夷陵、秭归一线的时候,与吴军相距,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八月,刘备在夷陵被吴将陆逊击败,逃回了白帝城,将其改名为永安,从此之后,季汉的势力范围再也没有进入荆州地区。

而此时,季汉就只剩下益州包括汉中地区的这一片土地了。至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夏四月刘备驾崩,季汉的这片土地区域,其基本范围相当于今天的四川省、云南省、贵州北部,陕西汉中一带,甘肃省的南部,广西省的西北部以及缅甸的东北部、越南的西北部这一带土地。

与北方的曹魏以长江、大别山、大巴山、秦岭为疆界线,与东方的孙权以白帝城、今天的广西西部和贵州台江一带为疆界线。共计二十二个郡,一百三十一个县,基本上为三大区域,也就是蜀、巴、与汉中地区。
楼主 信陵小司徒新号  发布于 2020-04-30 17:59:38 +0800 CST  
@kpe9 2020-04-30 16:49:02
进展太慢撒,楼主要快些!
-----------------------------
哈哈
楼主 信陵小司徒新号  发布于 2020-04-30 17:59:49 +0800 CST  
(十一)季汉的行政区划

三大区域里,最为富庶的为蜀,蜀一共有六郡,蜀郡、广汉郡、犍为郡、江阳郡、汶山郡、汉嘉郡。这六郡里,蜀郡、广汉郡、犍为郡不仅辖区广袤,而且最为富庶,被称之为三蜀。

蜀郡下辖六个县,以成都为郡治,包括成都县、广都县、繁县、江源县,临邛县,稗县。

广汉郡在成都北部,以雒城为郡治,包括雒城、绵竹县、什邡县、新都县、武城县、萋县、广汉县、德阳县八个县。

犍为郡,在成都南部,与广汉郡相呼应,下辖武阳县、南安县等十二个县。

江阳郡,包括江阳县、汉安县、符县、新乐县四个县。

汶山郡,在蜀郡西部靠近少数民族的边疆地带,下辖八个县。

汉嘉郡前文介绍过,下辖十三个县,与汶山郡相邻。

巴地也被称为三巴之地,包括巴郡、巴东郡、巴西郡、涪陵郡、宕渠郡这五个郡,其中,巴郡包括江州县、临江县等七个县。

巴东郡包括永安(白帝)等四个县。

巴西郡包括阆中县、南充国等七个县。

涪陵郡包括涪陵县、丹兴县等五个县。宕渠郡本来属于巴西郡,是当时的张飞的屯兵地,在后主刘禅延煕十年(公元247年)正式的化成宕渠郡。下辖仅有三个县而已。

接下来,便是汉中之地。汉中之地本来有七个郡,汉中郡、魏兴郡、上庸郡、阴平郡、武都郡、梓潼郡、新城郡,这里面上庸郡、魏兴郡、新城郡已经丢失,只剩下了阴平郡、武都郡、汉中郡、梓潼郡四个郡。

此时,汉中郡包括南郑县、沔阳县等六个县。梓潼郡下辖梓潼县等五个县。武都郡、阴平郡两个郡虽然在刘备争夺汉中的时候一度率军临近,但直到后主刘禅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诸葛亮派遣陈式才正式的将这里纳入季汉的版图,共有十三个县。

而除此之外,便是南中地区。南中地区在刘备驾崩至诸葛亮南下平叛的时候,为七个郡。是为益州郡、永昌郡、牂牁郡、越嶲郡、朱提郡、云南郡、兴古郡这七个郡。

牂牁郡下辖四个县,益州郡下辖二十四个县,永昌郡下辖八个县,朱提郡下辖八个县,云南郡下辖五个县,兴古郡下辖八个县等等,其实,南中地区地域广袤,但是由于其人口比较稀少,故而有的县是比较小的,但总体上来说,这便是季汉的相应的行政区划。
楼主 信陵小司徒新号  发布于 2020-05-02 19:46:09 +0800 CST  
(十二)季汉四大战区

而在以上这些地区里,季汉又设置了五大都督与四大军事战区,为什么称之为五大都督却是四大军事战区呢?因为有一个都督只是遥领,并没有实际领地,这一点我们稍后会说到。

因此,便是将季汉的都督区称之为四大都督区,包括有汉中都督区、江州都督区、永安都督区、庲降都督区这四大战区。

汉中都督区,汉中都督区主要管辖汉中郡、武都郡,是季汉于与曹魏交界处的重地汉中所设置的军区。所谓的都督最初指的是军队里施行检察监督权力的官员,东汉光武帝刘秀的时候,因为大军四处征讨,都督之名逐渐的增多。到了东汉末年,都督开始大量的出现,基本上有两种都督。

一种是由偏将、副将或裨将军担任的帐下都督或者部曲都督,主要管理私人部曲。而另一种则是由一军的统帅或者某个地区的军事主将所担任的持节都督或者假节都督。例如季汉的关羽为董督荆州事、假节钺,马超为督临沮等等。

而汉中都督区指的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五月,刘备夺取汉中后,当众大会群臣,考虑到汉中地区的重要性必须要选取一位重将来镇守。其最高军政长官便以都督之名来担任,主要以军事掌控为首,负责军事进攻或军事防御。而季汉的第一任汉中都督或汉中战区司令员,为魏延。
楼主 信陵小司徒新号  发布于 2020-05-02 19:46:23 +0800 CST  

楼主:信陵小司徒新号

字数:59732

发表时间:2020-04-11 18:41:46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5-24 08:11:39 +0800 CST

评论数:70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