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说人话,讲二十四史

一 三皇五帝篇

001、综述
把三皇五帝放在一起是非常不公平的。
关于三皇具体指哪三个人,说法有很多,比较稳定的两个是伏羲和神农,接着就是女娲、燧人、祝融、共工、黄帝争夺那最后一个位置。但不管怎样,在神话传说中这七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大家都是杰出的发明家。
比如伏羲发明了渔猎和文字(可能是结绳记事级别的那种),神农一边教人种田一边天天吃草。女娲造人和补天当然是扯淡,但是她确实是中国最早生孩子的女人(这也算是创造吧)。燧人、祝融和玩火有点关系,共工是个水货,黄帝更是亲身领导了一个庞大的发明团队。总而言之,这七个人的共同点就是:他们所拥有的权力,来自于自身过硬的威望。
我们看美剧灾难片,总会出现一些拥有专业素质、高智商低情商且一副圣母心肠的男猪脚在危机到来之际成为了幸存者们的“救世主”,典型的,比如《Lost》的男猪脚杰克,《行尸走肉》的男猪脚瑞克(怎么都是克),而我们设身处地地想想,处于原始人时代的三皇,不就正是这种有着主角光环的人物吗?
面对复杂而可怕的自然环境,人类需要的东西太多了,这时能给大家带来温饱、光明和驱除灾难的人显然能在部落里获得天然威信,然后成为大家拥戴的对象。
然而五帝的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黄帝是身兼三皇五帝两者的光芒,这里就不详谈。黄帝以下,颛顼(读“砖虚”,搬砖搬到肾虚)、帝喾(读“帝裤”,做皇帝做到只剩条内裤)、尧、舜四个人,以及另外几个备胎人物,除了被列入三皇中的之外,其余都是贵族出身。舜虽然出身贫寒,但是当尧想要找接班人时他一个瞎子的儿子竟能获得大权贵集团、相当于元老院的“四岳”的推荐,这里面就非常不简单。
而如果我们细心看一下这四个部落首领的“功绩”时便会发现,除去什么“生而神灵”之类的鬼话,他们实际上就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处理人事关系,即将各种不服从自己的人(帝挚、共工、其他“四凶”等)通通赶走,然后将“八恺”、“八元”等十六个二代扶上权力中枢。而面对几乎要毁灭家园的大洪水,四个帝王都束手无策。甚至,传说中的颛顼排挤共工而触发“怒顶不周山”事件,便极有可能便是政治内讧而殃及人民的典型案例。
最早时候人类的职务都是代代相传的,所以撞倒不周山的共工不大可能是三皇里的那个,而是他的后代。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家族的人都非常擅长水利建设。然而因为权力斗争,颛顼和共工相互掐架,共工出走——那时候的是真真正正的“民智未开”,专业技术都必须通过耳濡目染的家庭教育才能学会,所以共工一走,华夏族顿时便失去了对洪水的防御能力。
颛顼死后喾、尧即位,一时半会儿完全找不到共工的替代者,只能拉了一个叫鲧的外行走马上任治水,结果非常失败,尧的威信也降到了最低点,被迫停止直接父死子继的部落首领继承法,转而施行选举和禅让制度。
关于不周山的位置,众说纷纭,有人甚至说是帕米尔高原。但我的推测却是,所谓不周山,不过是共工为华夏族防御水灾而建立的一个人工水坝而已。参考鲧治水就是各种无脑封堵,大概在他之前的华夏族也是在共工的领导下进行各种水坝建设,只是共工是个专家, 而鲧是临时调来的罢了。而随着权力斗争的失败,共工心怀怨恨,所以便拆除了这个设施,一边是洪水因为水坝的被毁而更加肆虐,一边是共工的出走导致部落水利人才的断层,这便是远古华夏传说中大水患出现的原因。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把人类社会上出现的地位不平等归因于不公平不正义,包括现代社会,之所以出现贫富不均,一部分原因是确实存在一些社会问题,但另一部分原因却是出自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正确社会分配原则。你让工程师享受一般工人的待遇,这本身公平吗?
同理,都是原始人类,三皇就是有本事发明创造了那么多科技,发现了那么多自然规律指导人们的生活,大家将其尊为“圣人”,有何不可?要知道,在希腊,教人们用火的那个人被尊为了普罗米修斯神呢!
但是麻烦的事情就在于,有能力的人获得多于别人的报酬当然无可非议,可是他们的子女呢?按理说人生而平等,可现实就是,有些人一生下来就注定做一辈子房奴,甚至想为房奴而不可得,有些人生下来就注定是另一种人生。知道柏拉图为什么主张把孩子都关到一起和父母分开、西方国家要定那么高的遗产税的原因了吧?
原始人的观念更落后,他们简单地认为三皇的子孙一定也是超凡脱俗的,所以久而久之便出现了“五帝”。除黄帝以外,剩下的四个人就是凭借着自己的血统和强有力贵族支持而成为了可以主宰别人人身财产的人,这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呢?
请你自己做出选择。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1-29 18:23:00 +0800 CST  
002、兄妹夫妻,伏羲女娲
盘古是来自非华夏系统的南方民族传说现在基本已获得定论,所以开天辟地神马的并不是华夏族最早的神话。华夏族最早的“圣人”似乎是燧人氏,他或许是个双性人,自己和自己生了人首蛇身的伏羲和女娲。伏羲女娲本是兄妹,后来舌し人仑而生出了子孙后代,然后伏羲教会人类渔猎等技术后就不见了,而女娲则吃饱了没事做地捏泥巴造人,结果一直活到共工氏撞倒不周山后还精力十足地炼丹补天,最后丢下一颗几千年后变成贾宝玉的石头后也再没出现过了。
这一连串的故事告诉了我们四个重要信息:
①伏羲、女娲的传说是不断被后人改造编纂的,不然时间跨度不会这么大(共工登场的时候显然已很晚了)。
②最早的中国人(我觉得不止是中国人吧),是部落内舌し人仑而出的。这个完全可以理解,毕竟人少大家又管不住自己下面,就近君羊P是很正常的。
③伏羲走得很匆忙,以至于还得女娲都没男人来造人了,于是她只好用泥土造人。这应该是对母系氏族“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神话解释,比如母系氏族的娃娃长大后要问老妈爸爸是谁,在没有DNA检验的情况下老妈当然也给不出个所以然,于是就只能瞎编,可是那会儿的人们词汇有限,也不可能编个科幻小说出来,于是便将最有名的女神拉出来溜溜,所以女娲就“被”造人了。
④如果女娲真的是伏羲的妹妹兼老婆,那么她不大可能见证共工氏撞不周山。唯一的解释就是东亚大陆的水患是早就有之,而一开始中国人并没有能力治水,但天却因为周期性的地球气候变化而突然好了,所以大家就认为是上古之神女娲补好的(补天补天,当然是天上出现了变化,地上的人才会这么遐想)。至于共工氏,大概是后来人们把共工氏摧毁水坝的故事和女娲补天合在了一起,所以才制造了这么一个杂糅版本出来。
⑤后世关于中国龙是各种图腾拼在一起的传言可能是正确的,因为伏羲和女娲都是人首蛇身,而龙和蛇就是不分家的。龙和蛇最大的区别就是有脚,即鸟脚。而与华夏族结合最多的便是来自东方、以鸟为图腾的夷族人,两者合一,于是便有了中国的龙图腾的雏形。
伏羲和女娲的故事到此结束。
共工的光辉事迹我们前面已有所讲述,燧人和祝融的话,之所以出现两个同为火属性的三皇存在,大概就是因为华夏族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也不搞乱伦了,所以他们也跟别的民族通婚——人家也有教人用火的圣人嘛,于是祝融和燧人便同时存在在后人的传说里了。不过在这里呢,没什么太多好说的,所以我们直接跳到重头戏上,那就是神农氏。
Ps:有关华胥氏的讨论老帖交流过很多次了,需要指出的是,上古神话从来都是支离破碎的,华胥氏出现史籍是很晚以后的事情,在此之前她并没有和燧人氏发生关系。当然,伏羲和女娲的关系也是很复杂的,女娲造人的传说一开始也不是今天我们所知的,不过神话嘛,看看就行了,作为作者,我本人肯定也是要筛选一遍史料的,正所谓“成一家之言”。总之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说人话、讲二十四史就是了。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1-29 18:37:29 +0800 CST  
003、神农氏
神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至少,在二十四史里是这样的。因为他是全二十四史里出现的第一位帝王,做过黄帝、蚩尤等的领导。
虽然三皇的传说早已代代流传,但是太史公公却没有将他们列为帝王本纪的第一篇,而是以黄帝和他的四个子孙组成的五帝作为开篇。因为按他本人的说法,他是看了看儒家的经典,听取了各种民间传言,才最终觉得“五帝应该是存在的”,至于五帝以上的三皇,不好意思,不确定是否存在,所以不列入史书。
当然,现在的我们也知道司马迁的办法并不是确定一段历史是否存在的最终法子,因为没挖出文物,神马都是浮云。但即便如此,人比人,五帝还是比三皇靠谱些,起码没有“上长犄角(神农、蚩尤都是牛头人)、身后有尾巴(人首蛇身)”之类的鬼话。而连接三皇与五帝之间的那个人,便是神农。
神农氏的历史贡献在于他发明了种植业。我们都知道,渔猎的难度远比种田低。说句不好听的,就是放到现代,你看一部贝爷的《荒野求生》大概就知道怎么自制一支矛来打猎、自制一张网来捕鱼,但是要学会一个完整的播种、插秧、收获的过程却是比较难而漫长的,所以伏羲氏在三皇名单里的排序总是先于神农氏就是这个原因:先来后到嘛。
然而种植业终究是农业的王道,一旦神农氏崛起,则伏羲家族被取代也是必然的了。这个过程不大可能是内部斗争,而应该是靠部落的大战来完成的。
根据后面的历史我们大致可以设想,几千年前东亚大地上有很多的部落,大家在相互发生关系后进行了各种交流和摩擦,发明渔猎技术的蛇图腾的伏羲部落先崛起(渔猎民族见到蛇的几率挺大的),成为了各部落间的盟主。后来发明了农业种植业的、以牛为图腾的神农部落又崛起(那时候应该没有牛耕技术,但不排除是种植业的神农氏崇拜身强体壮的牛所以才以之为自己的图腾),打败了伏羲家族而做了联盟的盟主,直到黄帝出生前后,随着种植技术的普及,神农部落也开始衰落,于是新一轮的部落大战再次打响,胜利的一方——公孙轩辕便开创了属于自己家族的“五帝”时代。
所以神农氏部落在公元前27世纪左右的那个酋长便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在他之前,黄河流域的各部落基本还处于相互孤立的状态,你拜你的燧人,我拜我的祝融,至于其他地方(比如《山海经》里面的各种九曲十八山旮旯)的其他民族,要么是被毁灭了(那个年代虽然没有团购,但是团灭几个种族是很容易的,都不用什么人祸,天灾就足矣),要么融入了一些大的民族,总之他们可能还没有发展出自己的渔猎、耕作、用火、用水技术就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于是今天我们便只能听到华夏族自己留下的故事了。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1-29 18:39:29 +0800 CST  
004、黄帝、炎帝与蚩尤
按史书的记载,黄帝出生的时候神农氏已经开始衰落,诸侯纷争(诸侯个p,一群村支书乡镇干部罢了),黄帝崛起,打败了其他部落,成为了新的部落联盟盟主。
不过黄帝成功的过程是非常艰难的,首先是神农氏的酋长炎帝对他非常的不能容忍,于是大家在一个叫“阪泉”的地方打了三次群架,最终黄帝战胜了炎帝,取得了神农氏原有的联盟领袖的位置。可是他老人家领导的位置还没坐稳,东方的蚩尤又对其发起了挑战。
蚩尤据说是个牛头人,而且还长了两只翅膀,看起来应该是牛图腾的神农氏家族分支与东方鸟图腾的民族结合的产物——来自东方的民族普遍崇拜鸟,比如被少昊氏、商族等,所以蚩尤大概就是神农氏与东方夷族融合后产生的新部落的首领。
虽然是牛头人,但蚩尤却同样是一个联盟的领袖。他的手下大概有九个部落,合称“九黎”,散布在广大的黄海沿岸,是当时除了轩辕氏和神农氏之外最强的势力。除此外,蚩尤部落非常擅长冶炼金属,想来武器比别的部落都要先进得多。值此神农氏衰微之际,蚩尤也想重返老家做一回首领,殊不知新崛起的黄帝早已收复了民心,于是他们也打了起来。战争爆发在遥远的北方——涿鹿。结果蚩尤战败被杀,黄帝上位,九黎族的一部分人被他所收编做了奴隶,这便是“黎民”一词的来历。
至于所谓的“百姓”,指的则是奴隶主贵族,我们可以参考日本明治维新以前平民不允许有姓的规定,有姓的都是有地位的。九黎族是战俘,是没有人权的,所以他们不配有姓,即便原来有,也可能被剥夺了。而相对的,战胜者,黄帝的家族保留了自己的姓,古代喜欢动不动就以百千万来记数,于是就发明了一个叫“百姓”的词了。
通过“百姓”一词我们就可以想象当年所谓的华夏第一帝黄帝是个什么概念了:就管理一百个左右姓的部落联盟而已。蚩尤据说有兄弟八十一人,大概就是八十一个姓左右,距离一百也不远了,这就是他挑战黄帝的本钱。至于其他部落或联盟估计就没几个姓,怎样,说他们是村支书不算为过吧?
至此,黄帝终于成为了黄河流域的主宰者。这不仅仅是因为军事上的胜利,更是因为他收编了炎帝和蚩尤的人民。后者基本都做了俘虏,前者可能还保持了比较高的地位,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有很多炎帝子孙,以及我们现在被称为“炎黄子孙”的原因。
但是败者终究是败者,虽然没有被集体将为奴隶,而且还可以身居“四岳”级别(元老院)的高位(他们的后人里有个叫姜子牙的,回忆说自己祖宗是四岳集团成员),但神农氏的家族却彻底失去了“继位大统”的可能,从此联盟首领的职务便被黄帝的子孙给牢牢霸占,直到两千多年后才被一个叫刘邦的来历不明人士给取代。
不过那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1-29 18:41:37 +0800 CST  
005、从联盟到国家
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中国历史的开端,那就是f-u-c-k了:先是人和人组成family,然后family组成union,union发展为country,最后country彻底被私有家族垄断,成为了kingdom。启以后,大家是kingdom;黄帝以前,大家是union。而中国country的建立,就是从黄帝开始的。
(好吧,我其实还想说不piapiapia哪来的人,没人哪来的历史……)
前面我们说了,三皇都是对中国原始人有杰出贡献的部落酋长,黄帝有时候算进去,有时候没算进去。在我看来,他确实和三皇不一样。首先黄帝所发明的东西大多不可考证,而就算都是真的,什么音律、指南车、桑蚕之类的,和三皇的发明相比并不算什么,属于人类没有它照样可以活下去的东西,远不能与渔猎、种植和水火使用相提并论。
唯一最有价值的造字术,伏羲早就玩过了,而且黄帝的故事里明文标注了这是仓颉的功劳,与领导无关。所以非要把黄帝列入三皇,确实不怎么让人信服。
这也难怪,那些重要的发明都已经被前辈们申请专利了,黄帝已然是发无可发。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的是,他对中国人的贡献却是另一方面的。
根据史书描述,黄帝时期部落联盟里出现了很多新东西。
比如以前大家都是全民皆兵,所以无所谓人民群众和子弟兵,部落间一打架就大家一起上,踩死你个王八蛋。而到黄帝的时候,他就专门挑出了一部分人做警卫工作,这便是中国最早的军、警系统。
再比如以前部落人们在一起,人人平等,除了酋长就是非酋长,大家对酋长的服从就是简单的对大家长的服从而已。而从黄帝开始,他的部落里开始出现各种固定的行政机关,都以“云”来命名(云嘛,在天上,很高大上的),这便是中国最早的政府。
除此外,黄帝还设置了一个左右两个大监(不是太监),让他们“监于万国”,我们看后来匈奴鲜卑什么的,也设什么左贤王、右贤王之类的,可知人类发展的规律都是差不多的。黄帝时候大概已经取得了黄河流域大多数部落的领导权,不然犯不着专门设这么一个职务。但是这种领导权主要还是象征性的,江湖上兄弟给面子就认,不给也懒得管。有些部落隔着十万八千里,他要不听话,你还真万水千山只等闲地去揍他啊?走一半没死光就不错了,何必呢!
综上所述,三皇列表中的其他成员,都是帮助中国人祖先们战胜自然的圣人。而黄帝对中国历史的贡献,主要还在社会领域。正因为三皇带领人们完成了生存上的任务,所以大家才能繁衍生息起来;正是因为人们的繁衍生息,所以以前那种家族式管理已经不能应对各种要求了——你用管一个村的办法来管一个市、一个省、一个国家,可能吗?
于是黄帝便站了出来,建立了各种“制度”。他迈出的虽然是小小的一步,但对历史的影响,却是无可估量的。
继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之后,社会的人类终于在中国诞生了!
打住,以上结论完全是建立在黄帝存在基础上的,而如果仅仅算可信史的话,我们的文明比印度、希腊甚至是波斯地区都要落后:大家还是坐等新的文物被发现吧!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1-29 18:42:34 +0800 CST  
006、颛顼
所有关于五帝的传说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大家活得都很长。比如有版本就说黄帝在位100年,享年111岁;颛顼在位78年,享年98岁;喾在位70年,享年105岁;尧在位98年,享年116岁;舜在位39年,享年100岁。不过我们只要翻开西方人的《圣经》便可知,咱们老祖宗还算比较务实的,扯淡都扯得不是很远。人家一开头在《创世纪》里编出了n个老不死的,其中七个寿命还超过了900岁。不过除了林博士,估计也没人会真相信这些数字吧?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夸大虚数,大概是因为那时候的部落联盟领袖都是很神秘的,一般都戴着面具或者画着脸谱(动不动就说什么“牛首”、“龙首”,显然不可能真是半兽人,科学研究表明,人兽交是不可能的,就是可能,也不会和牛、鸟相交),所以百姓们不知道其真面目(黎民什么就更不用说了),而领袖们为了保持其神秘性,经常死后不告诉大家,让众人以为他能活很长时间(请搜索“影武士”词条)。
这个推理也能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黄帝死后没让自己儿子即位而由孙子即位的原因:领袖估计早就挂了,在位的那个戴面具的家伙至少是黄帝的儿子辈,或者是孙子辈。大家就是再二再没规矩,也不会找叔叔来继承侄子的吧?
当然真相也可能真是那时候空气好环境好,所以吃饱喝足衣食无忧的大酋长确实能长寿。或者更简单,一切都只是古人以讹传讹的传说罢了,管他去吧!
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得姓者十四人”,这十四个人便是炎黄部落权力结构中的最高层。至于剩下十一人是年少夭折了还是犯法被处理掉了(被杀或者将为奴隶),没人知道。而在这十四个大贵族里,真正获得了领袖继承权的只有两个,一个叫玄嚣,一个叫昌意,他们都是发明桑蚕技术的嫘祖的儿子,不过他们都没能直接继承老爸的遗志。
黄帝死后,即位的领袖他的孙子、昌意的儿子颛顼。据史书记载,黄帝就是常常带着部落游历四方,古代史学家说他是在“巡游”,这应该是扯淡,比较科学的解释是大家在一个地方呆久了破坏了当地的土质,所以需要不断迁徙寻找新家园的缘故,详情可参考美洲人民的刀耕火种。颛顼即位后和干水利的共工不服他,想要夺取联盟的领导权,于是双方便打了起来。
此战颛顼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最后还是遭受了共工开闸放水的灭顶之灾,于是颛顼也只能和爷爷一样带着部落到处乱跑。当年黄帝考察团最南不过到了长江边上的益阳,而颛顼可能一路向南走到了广州或者越南地区,不过最后还是返回了黄河流域。
有关黄帝和颛顼的地理大发现,虽未必属实(尤其不大可能全族全族地这么搬家),却可以从侧面反映那时候的炎黄部落已经因为生存压力(生多了)而开始向四面八方殖民,这些开拓者们的记忆被代代流传了下来,最后汇聚到一起便成了大家在领袖的带领下四处“巡游”了。
颛顼对共工的胜利虽然捍卫了黄帝一派在联盟里的正统,但却是惨败,所以威望也必然大幅度被削减,于是颛顼死后他儿子没能当上首领,改由侄子高辛,也就是喾继承了自己的位置。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1-29 18:46:06 +0800 CST  
007.帝喾和尧
帝喾是玄嚣的孙子,黄帝的玄孙。史书上帝喾的形象就是一个给叔叔擦屁股的人,他带领着族群迁都到了亳,暂时避免了洪水的侵扰,从而恢复了农业生产,过上了一段相对比较稳定的生活。
丘吉尔说过,最伟大的民族都是忘恩负义的。颛顼虽然不是个怎么高明的人物,但毕竟还是领导大家打赢了共工的,但是一旦战争结束,大家便觉得这哥们不行,于是改选了其侄子而不是儿子的喾当了领袖。而帝喾在任期间的主要工作就是恢复社会秩序,这种事不得罪人,相反是要广发福利的。所以帝喾死后大家尊重他、怀念他、感激他,于是便让他的儿子继承了领袖的位置。
按照正统说法,首先接帝喾班的人并不是尧,而是他的哥哥挚。这个挚当了几年领导,实在不像样,于是大家便请来了他弟弟作领袖。尧在位的时候运气比较差,大洪水不但没有消减反而越来越严重,于是他便向大贵族们征询治水专家人选,大家先是推选了共工(大约当年并不是所有共工族的人都反对颛顼),尧试了试,不给力(估计没从族长那里学到多少真本事);然后又推荐了颛顼的儿子(也有人说是五世孙)鲧。尧当然不喜欢颛顼派系的人物,但又拗不过权贵们的意思,于是便只能让其走马上任。
事实证明,在没有专业教育的原始时代,随随便便干一门技术活是非常不切实际的。为什么最早的职位都要世袭?因为古人总结不出什么科学规律,所以只能通过经验的积累来弥补这一不足。比如治水,共工家族的第一个人物大概就是看到了牛顿定律、流体定理等在现实中的表现,所以才能成为水利专家。但是受时代所限,他无法将这些规律总结出来进行现代化教育,所以就只能带着孩子家人一起天天治水,然后告诉他们:看,水这么来的时候你就要这样处理,那么来的时候就那样处理……
鲧这人估计只听说过共工是在不停的修水坝蓄洪,却并不能领悟到其中的科学成分,什么情况下该修,什么情况下不该修,于是结果就成了画虎不成反类犬。短期内他可能有所成绩,但却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而等到问题严重的时候尧也不方便把他给撤掉,毕竟再找一个替补又要很长时间,于是这件事便悬了下来。
就在尧和鲧两人不断丢人现眼的时候,颛顼的另一个支脉也开始抬头了,舜便是在此情况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Ps:帝喾没有做皇帝做得只剩内裤,倒是白得了两顶大帽子,可惜都是绿色的。其中一个女的因为食物中毒吃了鸟蛋而怀了胎,一个女的因为外出踏青踏到了一堆恐龙脚印化石而大了肚子——前一个宝宝的后人开创了一个王朝,它叫商;后一个宝宝的后人则开创了另一个王朝,它叫周。
帝喾表示:拜托你们要认祖宗也分开认好吧,怎么都集中到我头上来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大概因为华夏族的江山是在你手上稳定下来然后开始对外频繁交往的,于是各部落有印象的第一个接触的华夏族首领就是你,so,你就乖乖戴好这两顶帽子吧哈哈!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1-29 18:51:33 +0800 CST  
008、舜发于畎亩之中
舜的一生,三个字评价:不容易。
舜天生就是一个畸形人,不过他的畸形非常拉风,那就是眼睛里面有两个瞳孔(再长一个就可以去火影村了)。科学研究表明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因为舜的瞳孔发生了粘连畸变,从O形变成∞形,不过不影响视力。虽然后世人们因为舜的缘故将“双瞳”称为圣人,但那是后世,可以想象,在一个以前从没出现过双瞳人的年代里,舜在生活中将会受到多少误会?
隔壁家生了个怪胎!
隔壁家生了个圣人!
会是哪个标题上新闻呢?你猜猜。
不管是怪胎还是圣人,反正不正常就肯定要受到不一样的目光对待,所以小舜注定会有个不平凡的人生,何况他上头还有人呢!
根据族谱,舜是颛顼孙子的孙子的孙子,按辈分他要叫尧和鲧为太太爷爷。不过我感觉一个家族再怎么生也不可能在如此短时间里差出这么多辈分来,所以当是古书记载有误,或者舜他家特别反对计划生育的缘故。算了,这种bug我们就懒得管了。
颛顼在舜家族的这支血脉是比较落魄的,以至于舜本人还要经常亲自耕田、捕鱼和做手工陶器。再加上舜他老爹瞽叟又是个瞎子(看来他们全家眼睛都有问题),没有劳动能力,日子比起大贵族们来是要差一些的。但即便如此,瞽叟一个毫无生活自理能力的人居然还能在死了一个老婆后续弦,显然也是有房有产有身份的人,不然谁愿意嫁给他?
接下来发生的就是典型的后妈+小儿子一起排挤原配儿子的故事了。在枕边风的影响下,瞽叟动不动就想弄死舜,舜没办法,只能没完没了地逃跑。一方面自己曾亲身参加社会劳动,一方面又因为家庭原因而到处“游走”,这些经历让舜既了解了民间的疾苦,又在外面认识了很多有权势的朋友,于是他成功地成长为了一个务实且有心机的成熟政治人物。
二十岁的时候舜就以孝闻名天下,不过这个名气实在有些莫名其妙,说白了就是没有主动反抗老爹、后妈以及异母弟的非难而已嘛,就这便成了感动华夏族十大人物?回头他要是反抗了老爸,那岂不分分钟要被骂做是不孝?
两三千年后,诸葛亮的一个朋友在被他爸狠揍的时候拔腿就跑,一边还笑嘻嘻地说:“当年舜挨打,轻一点就算了,重一点就离家出走,他圣人尚且还冷对抗家庭暴力,何况我呢!”可把他家老头子气的!看来所谓名气名气,其实都是朋友、媒体炒作出来的而已。只恨当时大家的词汇量还不丰富,不然舜也可以自称个“伏龙”、“凤雏”神马的了。
这时尧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了,大家估计又开始怀念颛顼大帝起来了:这是很正常的,因为在很多人眼里现任就是不如前任、今朝总是不如前朝的。这时华夏族内部已经受够了玄嚣派系尧的瞎指挥,可负责治水的鲧又是昌意派系的代表人物,于是大家掐指一算,结果发现昌意后人里还有舜这个孝子可用,good indeed,就扶他上台吧!
有人说尧舜禹禅让前华夏族是父子世袭的,这不扯嘛!明明颛顼死后位置被侄子抢了,人家又不是没儿子!所以当时的联盟领袖大概就是在昌意与玄嚣两人的后人里挑选(可能是因为他们的母亲嫘祖比较有才,发明了桑蚕技术,所以全族的人都崇拜她,自然也福泽两儿子了),颛顼干得不怎么样,于是死后大家选了他侄子帝喾。帝喾干得不错,于是大家就选了他的儿子尧。现在尧不行了,所以大家便将舜推选到了他的面前:老头,你看着办吧!
然而尧毕竟是靠政治斗争登上领袖宝座的人物,想让他服软,绝不是易事。于是随后很多年里尧舜之间便发生了各种迷里雾里的故事,其最终的结果,便是传说中的尧舜禅让。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1-30 11:03:21 +0800 CST  
009、尧舜之道
前面我们说了,尧本来就是做掉哥哥后才登上的首领宝座,可以想象他绝不是一个庸俗之人。但是自执政开始他便屡犯错误,而这些错误就是让他比前几任五帝还要不体面地在去世前便被“选”下台的原因。
首先用人失误是尧所犯的最根本性错误,但对此他还真是哑吧吃黄莲、有苦说不清。一方面部落内确实缺治水的人才,估计能学着共工一点皮毛的鲧已经是出类拔萃了,你让他还能找谁?另一方面,鲧跟自己还不是一支血脉的,他原本也不想让鲧治水,但是贵族们非要逼其就范,现在可好,水没治好,尧还要和鲧一起背负“领导”责任,你说他冤不冤?太冤了!
不过这只是对不起人民的地方,真正上层说话算数的,却未必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据记载,尧在位的时候极力打压颛顼和帝喾的子孙共计16人,这些人无法在部落联盟内获得权力,只好隐藏于民间,相互吹捧为“八恺”、“八元”(得一可安天下乎?)。尧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大概是因为自己就是夺权上位的,所以害怕别人照葫芦画瓢。同时他可能也想提前完成家天下的使命,实现后来禹和启两父子所做的事情。
但事实证明尧所在的年代并不具备“大一统”的条件,所以强行打压贵族势必导致双方矛盾的激发。十六人贵族团是蛰伏民间,舜也是蛰伏民间——人家叫隐居,他是显居,没办法,长相奇特+“孝行”出众嘛!现在你该知道这群人是怎么勾搭到一起的了吧?
随着执政绩效的越来越糟糕,尧终于对贵族们做了让步,希望他们能推荐一个代表来辅助自己,于是舜便登场了。作为一个政坛老手,尧当然明白不出意外的话,这个舜就是一个注定要成为王的男人,于是他便开始耍出各种手段来了。
首先他将自己的女儿下嫁给了舜(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一方面算是拉拢,一方面更是监视对方。更恶心的是,除了妹纸,他还凑了九个男人跟舜一起同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美其名曰“考察年轻干部德行”,实际上就是处处监视舜,没准还下了命令:只要这家伙不听话,就地正法!
可怜的舜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的装孙子生涯,处处谨慎,生怕不小心就要被干掉。这时八恺八元等也展现出了他们强大的动员能力,只要舜一出门,不管是到山上还是湖边,他们总能召集了一大堆人前来观摩这位伟大领袖的最亲密战友。这一方面是向尧展示舜的群众基础有多雄厚,另一方面也是暗中保护自己的代言人不被那九个汉子给干掉。
正是在广大贵族和平民(奴隶有参政权?想多了)的一致支持下,舜很快以三年时间建造了一个新的城邦,从而获得了稳固的根据地,于是就是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舜遇刺了,有了自己的城邦,再要干掉那几个大汉就so easy咯!
眼看着舜羽翼已丰,尧只得开动脑筋琢磨有没有别的办法来解决这个大麻烦,于是一场惊心动魄的阴谋大戏就要开幕了。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1-30 11:04:34 +0800 CST  
010、权力与阴谋
总有人认为历史大事都是与众不同的,这其实是一个错觉。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人来做的,伟大人物只是比别人更有眼光和手段(这是事实),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是外星人了,所以如果你读史书发现了什么不合常理的事情,那么就请多想想,因为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不合理的记载实际上大多都是欲盖弥彰地篡改而已,所以楼主曰:我们要说人话,讲历史。
当然,矫枉过正也没意思。现在有些人写东西,动不动就是千古奸相诸葛亮,共和伟人袁世凯之类的,总之怎么吸引眼球怎么翻案,对自己有利的资料通通拿来,对自己不利的资料要么掐头去尾地放上,要么完全视而不见。这世界上有一个词叫“穿凿附会”,就是本来不通的东西,你硬要去搞什么“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于是便不惜以强拆来维持自己的“道理”——不要以为只有现实中有强拆,事实上精神上的强奸更是比比皆是。
比如说尧舜禅让这档子事吧,正统说法说尧出于大义,自动禅让。如果真是如此,他莫非有病,派九个男人跟自己的女儿女婿一起住,这就很不合常规。考核新干部就算了,用得着这么多人吗?除非尧自己就和男人同居,否则他有病啊?你就是副统帅那么有病(是真有病),放之于历史的、政治的舞台上不照样没耽误啥,该背书的背书,该听话的听话,不该听话的时候不也要强行听话嘛!
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更诡异了,当舜开始以领袖接班人的身份出现在众人面前的时候,他老爸和弟弟不巴结也就算了,反而两次欲置其于死地,这难道合理吗?
第一次,瞽叟骗舜到二楼搞装修,然后在下面放火要烧死他,结果舜安全地跳了一下来,幸免于难。第二次,瞽叟和他的儿子象又骗舜下井干活,然后在上面倒土下来想活埋了他。结果这次舜又以土遁术穿土而出,再次免于死亡(上天入地凑齐了)。
通俗的解释是,舜他爸和他弟贪财,所以看到舜家业大了想霸占。但问题就来了,舜是领袖钦点的副手,又是其女婿(史书上还说象以为哥哥死了,于是便要娶自己的两个姐夫,也就是尧的两个女儿),你们这么不遗余力地暗算他,还想霸占领袖的女儿,就不怕尧不高兴?
所以要么就是他们都知道尧并不喜欢舜,要么更简单,这一切都是尧的阴谋。没准之前尧就找了象,然后拍拍他肩膀说道:“小朋友,把你哥哥干了,他的一切,包括我女儿,就都是你的了!”
而且更重要的一件事是:尧并没有禅让给舜,而是“令舜摄行天子之政”。当然,这已经很丢人了,因为现实就是他已然被剥夺了政治权力,但是“摄行”毕竟是“摄行”,使用权归你,所有权……那还不知道是谁的呢!
而这所有的矛盾,最终在一件事之后化为了虚无。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1-30 20:27:45 +0800 CST  
011、天意
当象高高兴兴地准备去霸占哥哥的城堡、财产和妹纸时,舜出现在了他面前。惊慌下他还是傻乎乎地说了一句:“大哥你没死啊,我正想你想得想死了!”舜对此只能表示呵呵,但是也没说穿。说句大实话,舜这个人确实心眼不坏,拿他跟尧相比,不知道好到哪里去了。
从此以后尧的力量愈发被削弱,一方面尧之前选的治水大队成员,包括共工、鲧,分别被舜流放和杀死。尧在位期间身边集结的四个高干子弟也全部被舜所罢黜,并且以“四凶”的“美名”流传在了史册。
打倒这群人后,舜终于可以放手将八恺八元等人一一提拔了起来。从这里我们大致可以看出舜确实是一个政治家,而尧却只能算是一个优秀政客。所谓“四凶”,大概就是比较得势且已经腐败堕落的贵族;所谓八恺八元虽然未必多么道德高尚,但想来应是比较有才干、还算有节操的一伙人(至少,他们久居民间,知道下层是个什么样子)。
舜以这十六人的贵族团取代尧的四人贵族团,当为当时华夏族内部健康势力的胜利。而果断处罚尧那群失败的治水团队,也证明了舜不是一个和稀泥,而是一个敢作敢当、不怕得罪人的领导。而不久后舜竟然又大胆提拔了鲧的儿子姒文命,也就是禹担任治水总监,这种气魄岂是一般人所能拥有的?
真正让尧心服口服地认可舜却是在这么一件事情之后:四千年前的某一天,尧突然叫舜进入了一片丛林(“尧使舜入山林”)。这件事一看就是一件政治谋杀事件,然而在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中,舜神奇地走了出来。多少年来,舜躲过了好几次确定的与不确定的阴谋与暗杀,而这次森林迷路事件无论是人为还是意外(不管你信不信,我是不信是什么意外的),都让尧不得不发出感慨:“此人乃天命所归!我有什么好和他争的!”
关于“纳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这段话,很多人强行为尧洗白,于是将其翻译为“舜接受尧的安排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遇到什么事情都不感到迷惑”。且不说这么“意译”这段话大家累不累,拜托,尧舜那个年代哪有这么丰富的联想力,人家说大麓、烈风、雷雨之类的大概就真是表面上的那个意思吧!
那么尧真是这么想通的吗?
一千多年后,一本叫《竹书纪年》的簿子在战国的魏国成书,里面有关尧舜禹禅让的观点就非常受今天的翻案党们的青睐。上面说,尧是被舜囚禁才没有将领袖地位传给儿子的,舜是被禹流放而最后死在了外地(“尧幽囚,舜野死”)。对此我只能表示,只有整天想着宅斗宫斗的小男人才会这么理解历史上的伟大人物。
是的,尧是一个非常不完美的人物,他错误百出,又各种心机。但是我们也不要忘了,一开始尧也是从一般贵族开始而崛起成为最高领袖的,当年自己的上台就是顺乎群众的意思,现在他在位了这么多年,也已然认识到了舜在人民心中的强大号召力,所以萌生退意是非常正常的——所谓天意,不过是个偶然机会罢了。就算他真要把权力宝座让给儿子,自己儿子能坐得稳吗?
而且我们还要考虑两点:①参考后世的游牧民族历史,他们确实存在着非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领袖继承制度,所以尧不传位给儿子并不是一件什么了不得的事情,这是任何民族在早期发展阶段都可能出现的政治情况;②那时候的人本来就是很迷信的嘛,就是今天的我们看到一个人不断出意外却毫发无损都会感叹“吉人自有天相”,然后舜居然又天生长了双伪写轮眼,你说尧他惊奇不惊奇!
所以尧最终还是放弃了自己的想法:我已经老了,虽然还没有死,但是未来终究是你们的。既然如此,那舜,我就把一切交给你吧!
这一刻,放手的尧比不放手的他更加伟大;
这一刻,尧终于升华为了真正的圣人。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1-30 20:29:11 +0800 CST  
012、舜的烦恼
最近舜很烦。
尽管尧将领袖的位置禅让给了舜,但是政坛上的事情从来都是变幻莫测的。退休一把手向来都是一个让新领导头疼的角色,谁能保证这个尧这个老领导不会在舜的后面做些扯皮的事情?
再加上舜上台前便打掉了太多的大老虎,这每一只老虎的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家族支持,所以现在舜的身边还是跟之前一样危机四伏,说不定哪天就会被谁谁谁的亲戚给干掉呢!
不过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问题。舜如果怕死,就不会做那么多雷厉风行的事情了:他是条汉子!但是汉子也好伪娘也罢,要解决实际问题,还得靠能力而不是品质。现在摆在舜以及整个华夏族面前最大的威胁仍然是那个东西——大洪水。
因为政治上的好坏不可能改变大自然的变化,什么“天人感应”从来都是扯淡,人类只可能以精诚之团结来应对灾难,不可能说什么消弭灾难。即便是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面对自然灾害,我们最成功应对办法也不过是用雷达提前预测一下台风,然后早些逃命回头再来清场。就是地震,有哪个国家敢说能完全预料地震的产生?
舜所处的时代没有任何高科技预警系统,再加上前几任水利工程师的坑爹,所以大洪水在他这个时候应该是非常之严重的了。八恺八元什么的可能有点出息,但也仅仅是在人文社会领域的出息。就是在今天,面对洪灾,你让美国总统中国常委们一起上有多大用处?还得要专业人才镇场子才行啊!
为了应对这全世界人民都在suffer的灾难(据说是因为全球变暖导致冰川时代冰川融化所致,太高端了咱不懂),舜未尝没想过要继续搬家到别的地方居住,但是这样做的成本实在太高,所以精心思考后他还是决定就地解决洪水问题:扬汤止沸是不行的,要弄,咱就弄大点,釜底抽薪地将问题给解决掉!
于是舜重组了一支治水团队,而这支团队的领袖,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禹同志。
禹是鲧的儿子,据说鲧被杀的时候肚子被搞大了,尸体三年不腐。后来人们将其肚子剖开,其中流出了一个熊孩纸,这便是禹了。
这个传说当然不可信,但似乎也从侧面说明了禹大概从小就跟着老爸一起治水,所以积累了比别人更丰富的经验——近代以前的所有科学都是经验主义科学,谁经验多,谁水平高。而且现代研究已表明,年纪越小,学习能力越强。耳濡目染的禹在成年后大概已经展现出了对水患的惊人理解能力,成为了新一代治水团队的领导人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了。
但是舜要鼓起多大的勇气才能下这个决定啊!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这是亘古难弭的仇恨。如果禹非要替父亲报仇,那大家也都不好说什么。舜说:我没让你受牵连。禹说:我爸是你杀的。舜说:我提拔了你。禹说:我爸是你杀的。舜说:我让你领导治水。禹说:我爸是你杀的。
如此下来,会不会最后演变成这样的情况——舜说:我把宝座让给你,这总行了吧?
禹说:我爸是你杀的。
宽容,是一种勇气。宽恕,更需要勇气。
假如舜因此而不提拔禹,没人会说什么,相反还可能觉得领导英明,毕竟禹他爸就是治水失败了,老子狗熊儿傻逼也是大家最容易联想到的事情。但是舜慧眼识珠地发现了禹的才能,最后更是为了国计民生而将其提拔到了那么重要的位置,这才是一个真正英明的领袖!
禹,能做的我都做了,剩下的,就看你自己的本事吧!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1-30 20:30:22 +0800 CST  
013、时势与英雄
传说告诉我们,禹治水十三年(或说八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史书的记载已经逐渐趋向正常,因为在此之前动不动就是谁谁谁活了几十上百岁的记载,一看就不靠谱。我现在突发奇想一个这样的观点:难道那时候的中国人是以半年为一个周期计算时间的?在一个天文历法水平还很低下的年代,伟大的玛雅人都会把世界末日的时间算错,咱们老祖宗算错地球公转周期是不是也有可能呢?
如果这样的话所有历史上的故事在时间上的夸大也都可以理解了,所谓黄帝活了111岁,其实就是几十岁而已。至于犹太人动不动就几百岁的记载,是否是天文算数错得没谱而得出的结论,比如将每三十天算作了一年?
扯远了,回归主题。
禹治水的办法,根据流传下来的传说,是改封堵为疏通,即不断地通过修挖人工渠道分流引走洪水。这个办法显然是很科学的,但是为什么之前的水工们没有想到?
首先当然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正常思维使然,洪水来了用水坝挡住,这是很容易想到的,而分流引渠的思维则就没那么的直接。此外我们也要看到,分流所需要的人力是绝对大于筑坝的——修水坝,你只要堵一个点,而分流却要挖出一条新河流出来。就算是在今天,全国世界各地建水坝的新闻用心搜一下还是可以搜到的,但是挖一条运河?你莫不是在逗我?
所以禹他爸和共工之所以没完没了地封堵洪水,就是考虑到了挖运河的巨大成本而做出的选择。再加上那时候的水患可能还没那么严重,所以大家就经常一堵包十年,活在当下再说。
然而冰川还是在融化,洪水也只会越来越多,再加上共工和颛顼那一战,情况变得越来越糟糕了起来。
不过凡事都是兴一利而生一弊,生了弊又接着生利的。颛顼和共工两个牛人的大战虽然将整个东亚都搅乱了,但此战过后黄河、长江流域的各部落也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现在都水淹眉毛尖了,再不团结一致,恐怕大家最后都难逃被淹掉的命运!
这便是中国大一统思想的源头:早在神话传说时代,由于大洪水的出现,黄河、长江流域的先进氏族部落们都呼唤着一个新的“圣人”出现,带领大家一起抵御灾难,恢复稳定与和平。
而禹便机缘巧合地成为了“那个人”。
不可否认的是,愚昧是专制和个人崇拜产生的根本土壤。但是我们同样必须看到的是,那些在历史上留下真正“威名”的领袖,都是有真本事的人。同样是封禅,为什么秦皇汉武被人们所牢记,而宋真宗却只被人所笑话?
不要以为人民群众都是傻子,更不要以为伟人和普通人没有区别。历史上的跳梁小丑或许能蒙蔽一个时代或者一部分人,但正如林肯所说的:“你可以一时欺骗所有人,可以永远欺骗有些人,却不可以永远欺骗所有人。”
我们的祖先们智商低,不懂什么民主。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只要有人能带他们摆脱洪水,那么他就是人们心中的红太阳!
民心所向,天意所归,这就是为什么禹最后能一统天下、建立夏王朝的原因。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1-30 20:33:07 +0800 CST  
014、中国人不需要方舟
大禹治水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几乎没有之一。
你非说洪水一定会毁灭华夏文明,那倒不至于。像世界其他神话故事一样,我们的老祖宗也可以选择造一些船,然后随波逐流,落到哪里就在哪里继续扎根发展。但是我们不要忘了,所有有关大洪水的神话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上帝(或者天神)只选择了一个或者几个人作为人类的遗种,然后灭掉了剩下的。
历史研究表明,中国并不是自古以来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文明,但是我们的民族构成有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主体民族(汉族,或者说华夏族)始终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之所以会如此,大概就是因为大禹治水的成功让原本便取得本地区人口优势的华夏族的优势更加明显了。
在其他民族都被水淹得只剩下几户人家的时候,面对来势汹汹的华夏族,他们只能选择被吞并或者主动投降。而人口的优势又让华夏族不断同化别的民族,久而久之,这个人数对比差距就会越来越大,最终滚雪球一样地变成了今天数量高达十亿以上的世界第一大民族——汉族。
与此同时,禹治水本身也会推动东亚民族一体化的进程。
现在的美洲、澳洲之所以会被白人所统治,而东南亚、西伯利亚没有被中国人所占据,原因就在于人家主动出击去殖民了,而我们却没有。禹治水的时候动不动就要拉一大批人去这条河那条河搞考察,这些地方不可能都是华夏族的势力范围,那么这支施工队的粮食补给该怎么解决呢?
现实可能非常残酷:要么就是华夏族边走边抢,对其他异族实行三光政策,要么就是其他部落自动归附于禹,问题是禹会答应吗?难说,很难说。
后人喜欢以文明的角度来粉饰自己祖先的历史,但我们很难想象四千多年前的中国人会有多么的文明。因为有华夏族强大的人口做基础,所以禹的治水团队可能比别人一个部落甚至一个部落联盟都要强大(不然怎么有能耐“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灭一些小民族恐怕是易如反掌的事情。
至于那些比较强大的部落,禹可能会采取说服的办法促使两族联合,毕竟家族是自己的,洪水却是大家的嘛!比如禹的妻子涂山氏,可能就是淮河流域东夷一个大部落的女人。他们之间的结合必将促进双方政治文化的融合。而辅助禹治水的另一员干将——伯益,也是明显属于东夷系统的氏族部落领袖。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最终融为了一点,那就是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以华夏族为绝对核心的国家。
至于禹对东亚地质地貌方面的改变,当然也是重要的,但这就不是我们要讨论的话题了。
凭借成功治水的旷世功劳,禹无可争议地成为了公认的舜以后的接班人物。但是我们在这里不要忘记了一件事:没有舜的果断提拔,禹可能一辈子都要以罪人之子的身份渡过,而取代他治水的那个人是否一定能解决大洪水呢?
历史无法假设,但这里我希望大家不要忘记一点:禹的成功的背后,舜功不可没。
历史需要被铭记,仅此而已。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1-31 16:04:01 +0800 CST  
015、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和以前不一样的是,舜的领导班子里并不只有禹一个牛人。
如果当年也有什么政治局的话,那舜就是华夏部落的第一常委兼各种主席,紧随他之后还有十个以上的政治局常委,分别是:禹、皋陶(不是读“高桃”哦,读“高遥”,第二个字有时作“繇”)、契、后稷、伯益、夔、龙、倕、益、彭祖(按《五帝本纪》排序)。
为什么说是十个以上?不要忘了,舜之前就有一个所谓的“四岳”机构,大概有四个人,他们的权力大到能直接左右尧的决策。而即便上面说的十个人里有四个都属于“四岳”,我们也不要忘了舜上台的时候是明明白白地提拔了八恺八元十六人的,这群人估计也都不是吃素的。史书上说舜实际建立了一个包括他在内的由23人组成的内阁,但留下名字的既然这十个,我们就只聊聊他们。
禹是治水大英雄,公认的舜的接班人,不用说太多。后面那堆人里,除了彭祖因为是老不死比较出名外,其余的也不怎么重要,重要的是禹之后的那四个:皋陶、契、后稷、伯益。
契是管科教文卫方面的官,后稷是杰出的农业部长,他们俩都很厉害,但实际上却不足以排位这么靠前,至少不该排在伯益的前面,因为伯益是公认的治水第二大功臣,连禹都不得不表示没有伯益的帮助,自己不可能取得治水的成功(“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
我琢磨着伯益对禹的帮助大概就是他带头说服了东夷部落加入了治水这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当中。整个华夏族的第一次形成实际上就是本部与东夷部不断融合的过程,在此期间伯益的功劳应该是巨大的,这也是为什么他后来被选为禹接班人的原因。
既如此,为何契和后稷却能在历史上排名超过伯益呢?原因很简单,契的后代子孙里有一个叫汤的,他建立了商朝;后稷的后代里有一个叫姬发的,他建立了周朝——历史都是后人书写的。至于伯益的话,我们都知道,脑袋搬家了,所以排位靠后就很正常了。
不过我们想问题要学会举一反三。契和后稷,他妈妈都不知道,可是为什么皋陶居然能排在他们前面?
原因一:皋陶是伯益他爸,也就是说,在伯益之前,他是东夷集团在新部落联盟中的总代表。
原因二:皋陶、伯益也有后人,他们的一个子孙也建立了一个王朝,这个熊孩子的名字叫嬴政。
原因三:皋陶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他是中国法制建设的奠基人。
通过流传下来的文字,我们大致可以知道传说中的“五刑”便是皋陶所创建。奴隶制时代的五刑是非常残忍的,分别为:
1、用刀在额头上刻字的墨刑;
2、把鼻子割了的劓(音义)刑;
3、把脚砍掉的剕(音废)刑;
4、把男的生殖器官割掉女的生殖器官封起来的宫刑;
5、以及直接肉体消灭一个人的大辟。
皋陶时候的五刑指的是哪五个我们现在并不清楚,不过鉴于那时候的贫富差距还不是很大,人民也还比较安(愚)分(昧),所以统治阶级用不着这么恐怖地对付自己人。至于奴隶和敌人的话,咳咳,他们是人吗?
不过要说中国的法制建设,那还是落后世界其他文明古国不少的。几乎在同一时期,两河流域的乌尔第三王朝颁布是世界上第一部法典——《乌尔纳姆法典》,而中国出现类似的玩意儿就要到1500年左右后的春秋末期了。当然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能压过中华文明的,也就那么几个罢了,说历史的话,咱们确实还是可以骄傲一把的,不可妄自菲薄。
后世对皋陶地位的推崇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家对“法”的尊重。路漫漫其修远兮,法治之路,尚在求索途中也!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1 13:52:34 +0800 CST  
016、尧幽囚,舜野死
皋陶虽然很牛,但是想越过禹而做接班人是不可能的,一方面禹的功劳是震铄古今的,另一方面皋陶也不是中原华夏的正朔代表。但是当时部落联盟内已然形成了禹和皋陶两股最强势力,所以大家自然而然地认为禹之后的领袖非皋陶莫属也。
等等,舜表示我还没下台呢!
其实禹完成治水大业的那一刻就基本宣告了舜政治生命的终结,因为之前尧禅让给舜的先例已经让所有人都默认了联盟领袖要在生前指定接班人并传位于他,而且禹常年在外打拼,已然集结了一群强大而效忠自己的人马,如果舜不禅让,谁能保证他不会带着这群人来个“为父报仇”?
事后证明禹的私人政治集团已经强大到了足以废除禅让制的地步,这点别人不清楚,舜等上层人物大概还是看在眼里了的,于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舜宣布自己年事已高,然后将联盟领袖的宝座传位给了禹,自己带着一群人南下去,结果死在了“苍梧之野”,下葬在了“江南九疑”,即后来的零陵。
舜的南下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千古之谜,正统说法认为这是舜高风亮节的表示,不为名利,自动离开权力中心,为新领导腾出空间。但是《竹书纪年》的作者又站了出来,说舜并不是什么自愿出走,而是被禹给流放的。于是后来李白就在他的诗《远别离》里嚷嚷着“尧幽囚,舜野死”不停——这家伙就喜欢煽风点火。
不过李白敢这么写,那就说明唐朝的时候就有很多人相信所谓的尧舜禹禅让都是扯淡,其实不过是两场纸牌屋较量罢了。那么事实的真相究竟是如何的呢?
尧的情况,我前面分析了,舜没必要靠囚禁他来夺权,因为那时候的尧已经成了光杆司令,除了有个前任的架子其余都不可能战胜舜。所谓尧幽囚,大概只是好事者编造出的阴谋论而已。
那么舜野死呢?也是假的吗?
整个这件事情的核心就在于“舜为什么要南下”这个问题上。退位归退位,舜为什么要远走他乡,并最终客死异地?
前面说过了,凡是不合常理的事情,一定不是无缘无故。舜之前的四位华夏族领袖均死在部落内,舜之后的禹更没有在外面玩死,凭什么舜就要背井离乡,最后埋在了当年还鸡不拉史鸟不下蛋的零陵地区?这个不合理的情节必然有一个不寻常的原因,那么是什么呢?
解释一:他真是去南巡考察工作了。
答:前面说了这么多,这个不做讨论。
解释二:他是被禹流放了。
答:可能性也不大。禹要流放舜的动机不外乎有二,一是他想篡夺最高权力,但是禹在世的时候连废除禅让制都只能偷偷摸摸地进行,直到死都没有撕破脸,可见也是一个十足要脸面的人,断不可能公开放逐舜;二是他要为父报仇,但是鲧的被杀是全族公认的正确裁决,没人觉得鲧冤枉,禹敢这么逆天地翻案吗?如果真的翻了案,那么我们怎么就没见过任何相关的文字呢?
Ps:《山海经》里写了这么一个故事,就是鲧死后冤魂不散,祸害乡里,禹不得不亲自去祭奠他一把,这才将其超度上了天。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即便是新领导他爸,可是大家还是非常痛恨鲧这个家伙,以至于人家都死了还要把大自然发生的各种灾难归罪到他头上。如果禹真要以报父仇为名流放舜,那就必然呵呵了。
解释三:两代领导人出现了严重分歧,最终舜被迫以“南巡”的名义远走他乡。
福尔摩斯说过,排除一切不可能的,剩下的即使再不可能,那也是真相(Once you eliminate the impossible, whatever remains, no matter how improbable, must be the truth)。解释三这个看似小说一样的情节,实际上是最符合那个年代实际情况的一个推理。
新老一把手发生冲突原本就是很常见的政治纠纷,舜实力不如尧,负气出走完全有可能(参见共工和颛顼的斗争)。而且那个年代大家就是一群半原始人,领导估计和平民一样也经常要从事劳动生产(舜早年不就是种田制陶样样都会嘛),所以说出走时他还就真能出走,风风火火咱就闯九州嘛!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然而舜显然低估了当年自然环境之恶劣,于是乎,刚转悠了没两下就死翘翘了。
更惨的事还在后面,舜死后,他的老婆,也就是尧的那两个女儿乘船从湘江返回中原,结果也集体死在了河里。后人说她们是因为夫君死了悲伤过度而投河殉情的,但是我更倾向于另一个说法,即两人坐船遇到了风浪,或者说是她们的船设计得不怎么样,于是在江里沉了。
约两千年后,皋陶和伯益的那个子孙嬴政坐船到这里游玩,结果也差点被掀翻了,找当地群众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舜的妻子因为惨死于此,化为湘妃恶鬼而惊动圣驾——若是殉情,百姓们如何会说她们怨念难消?
气急败坏的嬴政倒是不管这些,他可是中国有史以来最牛逼的君主,神马三皇五帝都是不放在眼里的。得罪了他,什么湘妃臭妃,照样倒霉——这些后面的故事,我们就暂且不扯了。
另一件发生在后世的戏剧性事件是,楚汉争霸的时候,项羽借口古代帝王都是要到偏远地方去,于是将义帝(楚怀王)熊心给遣送到了湖南,暗中却叫英布在半路把他给杀了。可有趣的是,项羽本人却和真正的那位两千年前的“古代帝王”舜一样,长着一双有双瞳的眼睛,以至于太史公公都不得不感慨:(项)羽岂其(舜)苗裔邪?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的操蛋,唯留给后人无尽的唏嘘!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1 13:53:39 +0800 CST  
与网友聊崇祯的一点感悟:

崇祯的问题不仅仅是太急躁了,更有能力结构上的重大缺陷。
首先他常年身居宫中,对外界完全不了解,所以无论经济政治军事各方面都显得很外行,比如一口气裁减大量公务人员、军事上拆东墙补西墙等,缺乏最基本的专业素养,连懂行都算不上——能不能做好一件事情,除了大势所趋外,最重要的还是看行为主体的能力的。能力不行,怎么扯都是白搭。
其次崇祯从小到大经历的最重大、也是最成功的一件事就是扳倒魏忠贤,一个人如果百无所成的话就会特别依赖于其唯一的那一点点成绩,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看到有些人一点点事情吹嘘一辈子,原因就在于此。崇祯别的方面都没得到过什么历练,偏偏宫斗打了一场大胜仗,这就多少会让他将宫斗的思维代入到国家的各个方面,所以你看他防大臣防武将做得很到位,结果呢?
每个人才心里都是有些小九九的,水至清则无鱼。曹操对吕布说过要喂他但却不喂饱,很多领导只听进去了后一句,结果就成了啥都不喂就想着手下卖命——人才都是聪明人,谁会被你忽悠?
大领导可以啥都不会,但必须能识人用人,崇祯用人就是信任的时候对别人期望过高,仿佛一个任务摊给了别人自己就啥也不用管了一样,一旦人家做得不如自己预计的那样就各种无明业火生起了,问题是现实里哪有十全十美的人才?像袁崇焕,能守住东北剩下的那些就OK了,他吹自己能收复所有的领土,你可以打哈哈,可不能全信啊,结果崇祯就当真了,这不自讨苦吃嘛!
此外崇祯杀人杀得太过分了,胜败乃兵家常事,靠杀是解决不了办法的。人家袁崇焕杀毛文龙的时候你完全不管本身就是纵容部下,起码得吓唬一下他嘛,等袁崇焕被吓傻了然后再让他戴罪立功,顺便追封一下毛文龙才是王道,结果他倒好,这时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随后袁崇焕抗金失利就直接把他给剐了,你让其他属下们怎么看?我要是生在那时候大概就这感觉:跟这领导没算逑意思,捧的时候把我捧上天,踩的时候让我尸骨全无,咱还是得过且过吧!
一个集团要生存发展决不能依靠领导人一个人的力量,除非这个领导人特别牛,那么其他人服从就是了,否则必须要能团结属下才能办好事情。崇祯是自己本就不怎么样,还对属下如此责备求全,不失败就怪了。
当然,他最后肯自挂东南枝还是值得称赞的,虽说跑也未必能跑,问题是自古以来不肯死而甘愿做俘虏的皇帝更多——不管怎样,他能选择自裁也算是一条汉子。
OK,就这些。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1 22:05:54 +0800 CST  
与网友聊郡县、分封:

我们讨论的问题是分封制和郡县制各自的优劣,比较清晰的是分封制的缺点和郡县制的优点,也就是维不维护国家统一,这个就不废话了,重点在:
1、分封制的优点。
我认为分封制的第一个优点在于,最中央而言,能以最小的成本控制最大领土,比如西周实际上就没有能力控制那么大的地盘,于是就搞了个“包产到户”,让臣子们自己想办法,这样的话赢了国家开疆扩土;输了大不了就是赔了一个臣子的家当——像纣王那么嗨地以本国之力攻打东夷,赢了输了最后都赔本,划不来。
而分封制的第二个好处则是,封国自负盈亏,其主观能动性就能调动起来。比如我们看吴楚七国之乱,吴王刘濞获得的封地其实是非常差劲的,但是他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就对当地进行了各种开发,搞得跟经济特区一样。所以就分裂国家这个层面而言的话,刘濞的行为是要谴责的;但是就对东南地区的发展来说,他的行为自然就推动了当地的发展。
2、郡县制的缺点。
郡县制基本是强于分封制的,因为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维护民族国家统一的重要手段。不过缺点的话就是与分封制的第二个优点相对应的——“父母官”很容易为了自己的仕途而丧失开发本地的欲望,尤其在乡土情结严重的中国,因为早有本地人不治理本地人的习惯,所以人们不管到哪个地方做官,也不可能真正把那里当做自己的家乡一样,道德高的还是会“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道德不高的说白了就是去混政绩的,老百姓过得怎样、本地发展得怎样,都与自己无关。
更有甚者,当中央政府控制不住地方的时候,郡县机构甚至会比割据势力更危害人民。《古文观止》里有篇文章叫《书褒城驿壁》,说褒城驿原本是唐朝数一数二的驿站,但是经过战乱就荒废了。作者孙樵借别人之口说了这么几句话:
“凡和皇帝一起治理天下的,是那些刺史县令,他们直接了解人民的生活,因而便于贯彻政令。现在政府委派官吏,既已轻率任命刺史县令,而且又在短时内一再更换。况且刺史县令的任期,时间长的三年更换一次,时间短的一两年内更换两次,因此州县的政务,如有不利于百姓之处,应该可以出主意改掉那些严重的情况,但在任的刺史则说:‘明人我即离职,何必如此。’在任的县令也说:’明日我即卸任,何必如此。’他们在愁闷的时候就喝浓烈的美酒,在饥饿的时候就吃精美的肉食,只等囊中放满了绸缎,柜中装足了金银,任期结束就志得意满地离去。”
分绑封国什么,各国君主为了自己的强大,尚且会努力经营,谁不用心谁完蛋;而郡县制一旦失去控制,所有人就只是为了自己而活,谁认真反而谁倒霉,这就是失去监控后郡县制所暴露出的弊端。
不过这个问题的本质其实是”官僚化“三个字,不是郡县制本身的错误,这里就不聊太多了……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1 22:12:09 +0800 CST  
017、踩在恐龙上诞生的“中国”(上)
一个巨大的历史抉择摆在了所有东亚民族面前:大家是统一为一个集权的国家,还是分散?
大家都知道,东亚是非常大的,除去被毛子占领的唐努乌梁海,整个中蒙日朝韩五国加起来有1170万平方公里领土,比欧洲还要大一百万,但是欧洲现在有44个国家和地区,历史上更存在着无数帝国王国公国侯国,而东亚地区,尤其是中国境内,虽然分分合合不断,但统一的时间远多于分裂,而且所有人都有着“我们是一家”的心理认同。
是什么造就了欧洲和东亚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
原因有很多人分析了,比如有人从地理学入手,说是欧洲地形比较复杂容易分裂散居;有人从民族成分上解释,说是因为东亚华夏族比例太高……这些不是我们现在要讨论的东西。
现在我们要说的,就是禹在东亚“大一统”中的关键性作用。
禹以前的华夏族领袖,以五帝为代表,虽然确立了自己在东亚地区的绝对盟主地位,但是他们与各地方“诸侯”之间的关系却是相当松散的。举个例子,舜被尧定为接班人后还要客客气气地到地方去获得当地领袖认可,同时表示不干涉各地方内政,这其实是非常窝囊的一件事情。
但是不这样不行啊,不这样强大的地方领袖还就真不服你了。前有蚩尤率领81个兄弟与黄帝争雄,后有共工带着一队人马和颛顼掐架水漫金山。非要打,当然没有部落是华夏族的对手,但是这种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做法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舜在尧面前装完孙子还得去给地方大佬装,别以为领袖容易做,大家去翻翻书,古往今来所有所谓的权力最大的人,真正巅峰不受制约的时候能有几年?大家都要装孙子,只是时间长短的差别罢了!
然而禹即位后做了一件事情,而这件事,标志着国家意义上的“中国”诞生了。
约公元前21世纪的某天,禹也和舜一样搞“巡游”,游着游着便到达位于南方钱塘江入海口的会稽地区(今浙江绍兴附近)。这时他照例叫当地的部落领袖来和他见个面、开个会、吃个饭什么的,结果防风氏的领袖迟到了。
这要放以前,舜以上的各位五帝估计就是拍拍防风氏的肩膀,然后笑道:“兄弟,一路奔波了,好好休息,休息完了我们开个party,为你接风洗尘一下!”
明明自己从黄河流域千里迢迢跑来,还得给近在咫尺的防风氏(防风古国的位置大概在今浙江湖州一代)接风,是不是觉得很搞笑?可是政治就是这么回事。赔个笑脸,换得一世之和平,这个笑脸值不值?值!
但是那是舜的作风,那是舜以前五帝们的作风。
面对姗姗来迟的防风氏,禹的处理办法很简单:砍了他。
没错,禹就是这么做了。
“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
——《国语-鲁语下》
很多人不重视禹杀防风氏这段故事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现在我就要告诉大家了:这是华夏族正式将自己在东亚大陆的地位从“霸权”上升为“主权”。
什么是“霸权”?比如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天下,21世纪,美国一超独大,但他们都不能直接干涉他国内政,却只能依靠扶持代理人来控制别的国家,实在不行了,那就只能通过战争来解决问题。就是秦国诱拐了楚怀王、美国推翻了萨达姆,他也不敢以本国的法律来处理对方,一个只能没完没了地将其囚禁,一个只能假借什么国际法之类的将其处决。也就是说,霸权下的霸主和其他国家,归根结底还是外交关系。
什么是“主权”?主权就是一个组织在一个特定范围内能任意调动本范围内的政治关系的权力。
禹之前,五帝面对东亚其他部落,只有拉拢和战争两种交流模式,这些都属于外交关系。可是禹即位后,面对一个开会迟到的部落领袖,他居然敢直接将其判处死刑并立地执行,事后也没有引起任何大规模的武装反抗,那么这一切就说明了这么一件事:此时华夏部落已经成为了全东亚部落的“共主”,它可以通过刑罚手段来处理以前只有外交途径才能解决的问题,而这,便是一个国家存在的必要前提。
这一刻,一个模糊但确定存在的玩意儿诞生了,那就是——中国。
有趣的是,这件划时代的历史事件,居然莫名其妙地和远古霸主——恐龙扯上了关系。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2 11:46:41 +0800 CST  
018、踩在恐龙上诞生的“中国”(下)
根据传说,防风氏是一个来自南方沼泽地的巨人部落,他们的民族身高有三丈三尺,以至于开会迟到的防风氏被杀时“血染上下红”(可以考虑卖血为生)。由于不知道这个记载所用的度量衡是多少,所以我们无法了解神话里防风氏究竟有多高,但是大家都承认的一点是:他很高。
即便以已知的历史上最低的度制,商朝度制1尺约等于17厘米来看,防风氏也该有近六米的身高(知道“大丈夫”一词是怎么来的了吧?因为商朝一丈就一米七而已,不然你真以为要长三米高才是大丈夫?),三丈三尺显然不是人该有的身高。
此外传说还记载了一个恐怖的故事,在杀死防风氏以后,禹用他的“骨节专车”。这四个字其实我一直搞不懂什么意思,有人说是拿防风氏的骨节做了辆车子,有的说是用了一节防风氏的骨头做了辆车子,这两种解释看起来一样,实际上却大不一样。
同样是在防风氏非常高大的情况下,用骨节做车,那就只可能是取其关节做一个坐垫之类的东西,而用一节骨头就可能是做车子的框架了。而如果防风氏不是个巨人,那是就是拿他的骨头做一个车子的饰品?即类似后来冒顿、织田信长用骷髅头做酒杯一样。
另外“专车”的“专”字又是啥意思?我表示很凌乱。
扯远了。
现在我们就假设这个故事说的是防风氏很高,但是这个身高明显又不符合人类的情况,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仅仅是一个夸张的谣言,还是一个另有隐情的史实?
中国的神话体系对巨人不怎么待见,上古传说中比较出名的巨人就四个(后来什么佛祖玉皇之类的就不算进来了):盘古、蚩尤、夸父、防风氏。这四个神话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均不为华夏正统所认可,大概属于外族融入华夏族后所带来的本族神祗,而且四人都以悲壮死亡为结局,大约也是在暗示本族的衰败。
所以将防风氏的身高不实全部甩给“神话吹嘘”确实是可以的,因为传说证明华夏族以外的东亚民族是存在“恋巨癖”的,而人,是永远都不可能有九米三的身高的。
但是历史可能有另一种假设与解读。
首先我们要看到,防风氏的故事在华夏族中流传甚广,其他三位哥们,蚩尤属于“另类国父”级别,不做讨论——黎民百姓,百姓之首是炎黄,黎民之首是蚩尤,所以说蚩尤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也说得通,但却是第一代战败俘虏的祖先。至于盘古和夸父,那都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而防风氏的传说却被严谨的儒家知识分子收录进了《国语》,这个区别对待就非常的不同寻常。
除此外,在防风氏被杀1500年后,吴越地区还真发现了“骨节专车”。当时吴王夫差刚将越王勾践打败,结果在越国首都发现了一个由巨大骨节做的车子(好吧,还是没有解释到底是骨节还是节骨)。吴国人智商低,不晓得这是个神马玩意儿,于是便专门跑到文明之都的鲁国,找到了一位从来没输过一站到底的选手问他识不识货,结果此人居然真说出了这辆车的来历。
“此乃防风氏之骨也!”
春秋时期神话观念已经非常淡薄了,尤其我们这位博学多才的大神还偏偏是个不信鬼神的人,所以现在围绕防风氏的传说就出现了一对矛盾:首先人类是不可能长九米以上的(三米都不可能),但是巨大的防风氏骨头又确实存在。那么历史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
除去不可能的情况,剩下的就是唯一的解释了:
所谓防风氏的骨头,实际上是一根恐龙或者其他大型古生物的化石,而且极有可能是脊椎骨、尾椎骨或者颈椎骨(长脖子蜥脚类恐龙),因为我从没听说过长达九米的单块骨骼,只有连在一起的一节一节骨头才符合这个情况,这也是为什么它会在书中被称为“骨节”的原因(一节一节嘛)。
当然,如果这节骨头来自一头搁浅的鲸鱼,似乎也未为不可。不过上古时期,防风氏的聚居地是一片沼泽地,很容易保存化石,所以我还是相信这节骨头是来自恐龙的,嘿嘿。而和所有第一次见到大型生物化石的人一样,防风氏部落的人见到了这么大的骨头以为是神灵或者祖先的躯体,于是便将其奉为神物并带着它一起去见大联盟领袖禹。
然而带着这么一节骨头行走毕竟是很不方便的,所以他们便在开会的时候迟到了。禹大概不清楚防风氏的习俗,可能误以为这辆车子是宣战的武器或者什么别的,再加上双方maybe存在语言沟通障碍,于是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禹便将防风氏这一行人给团灭了。因为杀的是一群人而不是一个人,所以流了很多血,外面的人不知道情况,进来一看发现了一根自己从没见过的浸在血泊里的巨型骨头,在没有科学常识的情况下,大家便以讹传讹地编出了一个巨人族的传说。
龙,是中国人的图腾,是一种虚构的生物。但如果历史的真相真如上面所推测的那样,那么我泱泱中华最终踩着地球上现实存在过的恐龙的化石而成型为国,莫不是冥冥中有天意乎?
或许,这就是历史。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2-02 11:50:18 +0800 CST  

楼主:全言

字数:236529

发表时间:2016-01-30 02:2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21 09:29:47 +0800 CST

评论数:35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