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秦始皇

接着说恐龙。
大型动物更强,不争议。但是大到一定程度,就不一样了。
***老鼠从12层楼房上跳下去,什么事都没有。要是一只猫,从三层楼上跳下,就难保了。大型动物不是在什么情况下都有优势的。
***小型动物性成熟早,可以过度繁殖,过度繁殖就是抵抗自然灾害最有效的办法。
比方说,小型蜥蜴只要太阳晒一小会儿就可以获得一些能量,这些能量足以支撑它觅食了————大型蜥蜴留下的尸体足够小型蜥蜴吃的。小型蜥蜴在饱食一顿后,可以许多他不进食,更可以在太阳消失以前找到藏身之处。
大型的蜥蜴却需要更多的能量,才能捕食。而大雾弥漫的时候,太阳只有在正午的时候才能驱散雾,这样大型蜥蜴没有动弹的能量,太阳就消失了。
大型动物在这种情况下不但不比小型动物更强,正相反,它要弱一些。
大型蜥蜴灭绝了。
小型的蜥蜴开始了进化。
不适应,就灭亡。
楼主 背负青天九万里  发布于 2015-12-29 19:23:19 +0800 CST  
@背负青天九万里 2015-12-26 22:01:54
先谢谢你的回帖
天子天子驾六马车,和“天子郊天,必以麒麟皮幔鼓”一样,语出典章,却没有实际证据。六匹马拉的车,只在传说中有过。没有事实证据证明他存在过。
《史记。高祖本纪》中有记载:自天子不能均驷(连刘邦出行都找不到纯一色的四匹马)。
-----------------------------
@青梅煮酒1970 2015-12-29 23:59:38
九万里师兄,天子驾六已经发现了。就在离师弟家只有1500米的洛阳周王城广场,春节回家要是有机会的话,师弟拍几张照片给你。
-----------------------------
谢谢你的指正,并请原谅我的孤陋寡闻。至少到秦汉那个时代,天子出行,就是用四匹马拉的车。
推其原因,可能是六匹马拉的车因为互相干扰,跑得并不快。这样礼仪的意义远大于实用意义。在崇尚实用的秦国,它不可能有市场。
楼主 背负青天九万里  发布于 2015-12-30 09:43:46 +0800 CST  
2000年,中国辽宁省的北票,发现了数具古代生物的化石。
细一研究,有意思了:它们居然是古代的哺乳动物的化石!
他们的身材大致在狐狸和狼之间,比狐狸大点有限,比狼差得多。基本上还狐狸相当。
最有意思的是,在一具古代哺乳动物的骨骼的肚子的部位,发现了一具鹦鹉嘴龙的完整化石!
古代的哺乳动物居然能捕食恐龙!
***因此,这种古代哺乳动物被命名为强壮爬兽。
很难想象,强壮爬兽会去捕食灵活的恐龙。那么,他就应该昼伏夜出,趁早上气温低捕食。这样会省些力气,并且,不会惊动大型蜥蜴。
在这一方面,恒温动物具有无可比的优势。
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鹦鹉嘴龙不跑了。
恒温动物和小型蜥蜴一起进化。
***动物的普遍规律:气温越高的地方,变温动物的身材越大,气温越低的地方,变温动物的身材越小。恒温动物则正相反:气温越高,动物的身材越小,气温越低,动物的身材越高大。
楼主 背负青天九万里  发布于 2015-12-30 10:49:39 +0800 CST  
越是气温低的地方恒温动物越大,究其原因,竟然是气温低的地方,高大的体型,相对散热面积比较小!
***这样的规律,人也不能免,比方一个越南人,一个中国中原地区的人,一个俄罗斯人。不用看脸,就看体型就看的出来。
气温越高的地方,变温动物体型越大,原因是它的生长期长。
恐龙那么大的个头,需要多少时间才能长的那么大?
这也是为什么我说恐龙时代的地球,不存在四季的一个铁证。
楼主 背负青天九万里  发布于 2015-12-30 11:27:58 +0800 CST  
我们不妨做这样一个假设。
随着太阳的升起,新的有天开始了。
又有一些主要以植物为食物的恐龙————大型蜥蜴————走下水里。
***除了繁殖后代,它们再也没有上岸。到后来,体型越来越大,它们也衰老了,连繁殖后代的没有了。
它们的长脖子,保证它们可以离岸边有一段距离。有了这一段距离,就可能尽早发现肉食恐龙的靠近。
***雷龙尾巴尖上的“夺命流星锤”就有了解释。就是蛇颈龙的尾巴“打将九节鞭”扫一下,也够呛了。
主要以肉食为食物的恐龙,静静的守候在一边。
趁素食恐龙没有注意到它们,潜在水下缓慢的靠近,突然一击。
一击得手,就再潜入水下退到一边。静静的等着大型恐龙的死亡。
大型恐龙死亡以后————不一定死透了,但是要它没有还击能力,一伙以肉食为主的恐龙就扑上去,分而食之。
楼主 背负青天九万里  发布于 2015-12-31 11:05:04 +0800 CST  
一击不中,也退开,等待下一次机会。
***变温动物的特点,可以许久不进食而不至于饿死。晒太阳就可以补充一部分的能量,并且要保持身体的灵活性,非得晒太阳不可。
***潜入水中,水面上没有反应,可知水底的深度不小。深水的温度是很低的。
肉食恐龙也需要休息。
素食恐龙就在警惕中,过去了一天。随着夜幕的降临,这一切都结束了。
另一幕开始上演。
以强壮爬兽为代表的恒温动物,开始了它们的捕猎行动。
说是捕猎,其实就跟捡拾差不多。
***它们主要是捕猎一些和它们的体型相适应的猎物。要一口吞得下,还不要太小的。
黎明以前,恒温动物找地方休息了。
太阳升起了,新的一天开始,重复昨天的故事。
直到有一颗小行星撞上了地球,
楼主 背负青天九万里  发布于 2015-12-31 11:38:22 +0800 CST  
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恭喜发财
楼主 背负青天九万里  发布于 2016-01-01 08:43:03 +0800 CST  
@嘉陵江上的渔夫L 2016-01-03 23:25:02
顶帖
-----------------------------
谢谢
楼主 背负青天九万里  发布于 2016-01-04 09:54:02 +0800 CST  
继续发有关天文的帖子。

砖家的说法:恒星间的碰撞,平均几亿亿呢才会发生一次……
***又是平均。我们在一代人算是赚到了,平均几千年才能遇到一次的“印度洋海啸”,就让我们这一代人遇见了。
***砖家没有解释,为什么我们遇到几千年一遇的印度洋海啸,回头就看见了日本“大津波”。
话说回有关天文的话题。
1877年美国芝加哥大火,证明是彗星(或者是小行星)撞上了地球所引起的。
1908年俄罗斯通古斯大爆炸,
1977年中国吉林陨石雨,
2013年俄罗斯莫斯科近郊的陨星,
2015年泰国,火流星……
有记录的是这么多,没有记录的又有多少呢?
楼主 背负青天九万里  发布于 2016-01-04 10:21:27 +0800 CST  
砖家的算法,错就错在没有计算万有引力的影响!
一旦有碰撞的趋势,就必然要撞上。这就使得碰撞的概率大大增加了。
设想一下,有一个炭质的恒星碎片(在成为碎片前它已经被撞过了),冲向太阳。半路上,被一颗类似地球的行星拦住了。结果是,那个恒星碎片和那颗行星同归于尽,化为漫天飞舞的小行星。
***小行星有三类,一类以石质为主,称为石质小行星。一类以炭质为主,称为炭质小行星。一类一半石质一半炭质,称为石炭质小行星。你有什么看法?
***如果把大行星的卫星都算上的话,那么所发现的小行星和雅各布.博尔原则符合的非常好!
***根据提丢斯。博得定则,火星和木星之间还应该有一颗行星。
***恒星燃烧尽了,最后生成铁。炭只不过是过渡的产物。如果不是经历过碰撞,恒星会燃烧成铁。
行星也有万有引力。特别是靠的近了,那么恒星的万有引力就不起主要作用了。
楼主 背负青天九万里  发布于 2016-01-04 11:12:58 +0800 CST  
这样也解释了月亮的自转和公转同步。像这样同步的卫星,太阳系里面还有不少呢。特别是冥王星。天然的四层同步,估计冥王星也是这么来的。
***木星轨道上,超前木星60度和落后木星60度,各有一个小行星群。前者称为希腊群,后者称为托罗央群。希腊群和托罗央群的小行星,匀溜溜的直径都是100公里。说明大行星的万有引力,对小行星的影响,大到人们难以理解的地步。
漫天飞舞的小行星,有时候会撞到地球上。
***前述的几宗,全发生在北半球,特别是纬度比较高的地区。大概和轨道有关。
砸入北冰洋的那颗小行星,也不一定使生物灭绝。
楼主 背负青天九万里  发布于 2016-01-04 11:40:43 +0800 CST  
披毛犀和猛犸象,直到近几万年才灭绝的。
楼主 背负青天九万里  发布于 2016-01-05 09:53:04 +0800 CST  
小行星砸进北冰洋那个时候,北冰洋还没有结冰。
楼主 背负青天九万里  发布于 2016-01-05 09:55:26 +0800 CST  
再说些关于地理的话题。
中美洲地峡,在那个时代还没有形成。那个时候,中美洲还是一个海峡。
有研究证明,南极冰盖形成于340万年前,北极冰盖形成于30万年前————连南极冰盖形成年代的一个零头都不够。
***和推测的年代不符合,这也是我说古代的检材被现代的水污染了的一个原因。
北冰洋没有冰盖,原因是洋流!
是不是有点意外?
***海洋里的水,会像河流一样流动,称为洋流。
***洋流的温度热一些的,称为暖流,相反冷一些的,称为寒流。
***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下造成的降温,称为寒潮。说到这里就明白了,寒潮和寒流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可是,殃视的天气预报,就把两者混为一谈,把寒潮叫做寒流!
楼主 背负青天九万里  发布于 2016-01-05 10:38:15 +0800 CST  
最强劲的寒流,要数西风漂流了。
***西风漂流和台风有关,不在物种灭绝的讨论范围内,这里就不讨论了。
最强劲的暖流,要数墨西哥湾暖流(国际通用的简称湾流)了。
***在最寒冷的年代,70年代,北冰洋的冬季封冻线远远大于北极圈的范围。在墨西哥湾暖流的作用下,在苏联(那个时代还是苏联呢)的摩尔马斯克,北极冰盖在北极圈上就缺了一块。成为北极圈内的常年不冻港!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出事的海域,就是摩尔马斯克附近的海域。
单单是大西洋的热能就足以让北极冰盖后退千余里,太平洋加上大西洋的热能呢?
北极冰盖没有形成是有解释的。
楼主 背负青天九万里  发布于 2016-01-05 11:44:47 +0800 CST  
@背负青天九万里 2016-01-04 11:12:58
砖家的算法,错就错在没有计算万有引力的影响!
一旦有碰撞的趋势,就必然要撞上。这就使得碰撞的概率大大增加了。
设想一下,有一个炭质的恒星碎片(在成为碎片前它已经被撞过了),冲向太阳。半路上,被一颗类似地球的行星拦住了。结果是,那个恒星碎片和那颗行星同归于尽,化为漫天飞舞的小行星。
***小行星有三类,一类以石质为主,称为石质小行星。一类以炭质为主,称为炭质小行星。一类一半石质一半炭质,......
-----------------------------
所谓的卫星,不过是大行星俘获的小行星而已
楼主 背负青天九万里  发布于 2016-01-05 12:15:51 +0800 CST  
继续说关于地理的问题。

北极冰盖在暖流的作用下,不是一个白天就形成的。
但是,小行星砸入了北冰洋,却使得巴拿马地峡加速从海面下升起。
***就是到了现在,巴拿马地峡还有一些地方沉没在水面之下。

在小行星砸入北冰洋的同时,地轴倾斜了,并且公转轨道也有了一个倾斜角,可以肯定力量不小。
大型恐龙尽管不是全部死亡,但是肯定有以此死亡的。
接下来就是冬天来了。
那个时代的冬天,因为有洋流(暖流),还不至于结冰。但是水蒸气的含热量非常大,它调节气温的的机理,就是凝结成水————下雨。
而且下雨的时候,气温是比较低的。
以强壮爬兽为代表的恒温动物,开始了向大型化进化。以恐龙为代表的变温动物在死亡了一大部分后,开始了向恒温动物进化。
***有一个说法,家鸡就是霸王龙进化来的。
不适应就死亡,大自然的法则没有例外。
楼主 背负青天九万里  发布于 2016-01-07 10:14:39 +0800 CST  
过了几百万年,北极的冰盖逐渐形成了。
动物们都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各自进化成了一套对付寒冷的办法————比方说迁徙。
大部分的动物对付恶劣的环境,(不一定是寒冷。)它们的办法就是迁徙。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遇见了原来就在这里居住的动物们,怎么办?
一个词,竞争。
争不过,就饿肚子,甚至是死亡。死亡的威胁使它们拼了。原来居住在这里的动物们为了保卫领地,也拼了。

春天来了,迁徙的动物们的生存状况暂时不会再受到威胁,就此休养生息。
秋天一到,又重复上述内容。
这就进一步促进了进化。
人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登上历史的舞台。
楼主 背负青天九万里  发布于 2016-01-07 11:07:55 +0800 CST  
迁徙这个习性,不是等到了冰盖形成才形成的。
一些动物很早就形成了迁徙的习性。只不过是压力没有那么紧迫罢了。
随着北极冬天气候的越来越冷,越来越多的动物加入了迁徙的队伍。
***这个时候北极冰盖还是没有形成。或者说,冬天结冰,春天就化了。
***这个过程约有持续二百万年之久。
***动物的迁徙习性出现的应该还要早一些。要知道,小行星撞地球已经七百万年了。

生物的基本能力之一,就是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人类影响环境的能力太强了,强到了只好单独说一说的地步。
他们没有大象的体型,却能够杀死大象。没有长颈鹿的身高,却能比长颈鹿更早的发现敌害,并有能力处理。他们没有皮毛,却可以抵御寒冷……
唯一的问题是:冬天吃什么?
农耕文明的发展,使他们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们不需要迁徙了。
楼主 背负青天九万里  发布于 2016-01-07 12:00:05 +0800 CST  
从各个条件来看,“北京人”就没有迁徙的习性。
楼主 背负青天九万里  发布于 2016-01-08 10:27:04 +0800 CST  

楼主:背负青天九万里

字数:160823

发表时间:2015-06-11 01:0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2-26 21:31:38 +0800 CST

评论数:259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