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深度解析汉高帝刘邦的一生

好吧,终于下定决心要写点东西了。
考虑到自己对汉代与唐代的历史比较喜欢,因此准备先从汉代的历史写起。而汉代的创造者汉高帝刘邦又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重要人物,所以汉唐氏决定从汉高帝写起。
但是,汉高帝这个人又特别难写,因为阉人司马迁的缘故。司马迁被阉割后,心理扭曲,用笔杆子对汉帝国的领导核心进行报复。在这种情况下,项籍成为了顶天立地的英雄,而刘邦则成为了侥幸取得天下的无能之辈。还有司马迁的顶头上司汉武帝,他也被司马迁黑得一塌糊涂。如果仅看司马迁的《孝武本纪》的话,汉武帝留给世人的印象一定是一个荒唐透顶、愚昧至极的昏庸形象。他总是被方术欺骗,骄奢淫逸、劳民伤财,凡是历代昏君有的特点都能在其身上看到。而读过班固的《武帝纪》,诸君会得到一个与司马迁作品中截然不同的形象。在班固笔下,汉武帝虽然有些挥霍奢侈,但展现更多的是雄才大略、气度非凡的一面。
为什么会如此矛盾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汉武帝阉割了司马迁。而司马迁不仅“阉割”了汉武帝,也包括大汉帝国以前的历届皇帝,尤其是汉高帝刘邦。如果不是刘邦,司马家族两位优秀的代表“塞王司马欣”和“殷王司马卬”就不会失败,司马迁的曾祖父就会投靠他们,进而司马迁也不会遭受宫刑这样极具侮辱性质的刑罚。总之,司马迁认为自己遭受腐邢的根本原因在于刘邦。于是,刘邦成为了继汉武帝之后,被司马迁黑得最厉害的人。、
在下文中,汉唐氏将尽力还原秦末汉初这段真实的历史。从那些不被大多数人注意的枯燥记载中寻找真相,比如《秦楚之际月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樊郦滕灌列传》、《傅靳蒯成列传》、《郦陆朱刘叔孙传》等等;对于其他记载中带有的小说性质的描写,比如人物间对话、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表情刻画,则批判性的加以吸收与采用。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01 10:55:00 +0800 CST  
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提到了殷王司马卬,却没有提到同时代的塞王司马欣。很明显,司马迁在刻意回避与司马欣的关系。
司马欣原来是秦军的长史,与主将章邯共同投降反秦联盟后,被项籍分封为塞王,而司马迁家族的祖籍所在地夏阳县正好位于塞国。因此,我们可以设想,司马迁的高祖父司马昌与司马欣极有可能是兄弟或者叔侄关系。
汉王刘邦平定三秦时,打败了塞王司马欣,司马欣于是投降了汉国。后来,刘邦在彭城被项籍打败后,司马欣又投降了项籍的西楚国。汉军再次打败司马欣率领的楚军后,司马欣自杀。可以说,像司马欣这样反复投降的人在历朝历代都会被当成反面典型。他的子孙后代自然会积极地与他划清界限。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01 16:35:06 +0800 CST  
让我们先从一份资料说起:
姓 名:祁邦
氏 字:刘季
基因类型:O1- M117或O3a2c
国 籍:前256年-前225年,梁国;
前225年-前206年,秦国;
前206年-前195年,汉国;
籍 贯:梁国大梁或梁国丰邑
方 言:魏卫宋地区
家族成员:曾祖刘清,梁国大夫;
祖父刘荣,即丰公;
父亲刘煓,即太上皇,母亲刘媪,继母李氏;
兄刘元(字伯),兄刘喜(字仲),姊刘氏(谥号“宣夫人”),弟刘交(字游);
堂兄刘贾,族弟刘泽;
曹夫人、吕后、戚夫人、薄姬、赵姬等;
子肥、女鲁元、子盈、子如意、子恒、子恢、子友、子长、子建;
出生日期: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
逝世日期:汉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四月二十五
陵 墓:长陵(今陕西省咸阳市窑店镇)
谥 号:高皇帝(前195年,高帝十二年,上谥号)
庙 号:(前157年,景帝元年,上庙号)
职 业:皇帝、军事家、政治家
主要经历:前209年-前206年,起义,灭秦;
前206年-前202年,称王,灭楚;
前202年-前195年,称帝,平叛;
主要成就:灭秦建汉,从形式和精神上统一了中国;
最大遗憾:未能改立太子;
代表作品:《大风歌》、《鸿鹄歌》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01 16:36:12 +0800 CST  
一、刘邦的姓氏名字;
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理不直,理不直则气不壮。如果一个人对历史人物的称呼都搞不正确的话,那么他是没有资格讨论历史的。所以,我们很有必要探讨一下刘邦的姓氏名字。
汉以前,男子称氏不称姓,女子称姓不称氏。姓是判断男女双方能否结婚的重要标准之一,同姓不婚,同氏不同姓可婚,比如刘邦的父亲属于祁姓刘氏,母亲属于姬姓刘氏。
氏是判断身份的重要标准之一。氏可以随着时间变化,但姓是固定不变的。比如刘邦的先祖士会,曾先后被晋国国君封在随地、范地,所以他先是被称为随会,然后是范会。又比如秦始皇的先祖非子曾被周孝王封于秦地,所以为秦氏。被封于赵地的造父是赵国国君的祖先,而非秦国国君的祖先。秦人的祖先或许短暂的为赵氏,但自从获封秦地后,就改为了秦氏。所以秦始皇是秦氏,而非赵氏。
氏代表一个男人的尊贵程度。读者诸君可以这样理解氏的变化,比如一个官员是科长,可以称其为科长某某,后来该官员级别提升为处长,再喊其为科长某某,对方一定不高兴,此时应该喊处长某某,再后来该官员犯了错误,降级为科员,再公开喊其为处长某某,则不合时宜了。正如刘邦的祖先曾用过陶唐氏、刘氏、御龙氏、豕韦氏、唐杜氏、士氏、随氏、范氏等氏,最后又恢复为刘氏,就是因为失去了原先尊贵的地位。一个家族氏的每一次变化都代表着该家族权势的沉浮。
根据《礼记》,周人出生3个月后,由长辈命名,男子20岁加冠时才有字,女子15岁时举行笄礼,才取字。名,主要用于自称;字,主要用于他称。如果两人地位相当,尊称别人用字不用名,谦称自己用名不用字。但是长辈对晚辈、老师对学生、上级对下级,可称名而不称字,因为这样亲切。名是为了分彼此,字是为了明尊卑。古人避名讳,但不避字讳。比如刘邦称帝前,秦国的国务院总理当时被称为“相邦”;刘邦称帝后,那就要避讳了,于是称之为“相国”。抚顺市博物馆珍藏的一件战国时期秦国制造的青铜矛,上面的铭文就是“三年相邦吕不韦造,上郡守…”。而汉代的典籍,比如《太史公书》以及《汉书》等则称吕不韦为“相国”。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01 16:37:56 +0800 CST  
刘邦的名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意义。“邦”在甲骨文、金文以及小篆等古文字中的写法为——左丰右邑,而刘邦的祖父刘荣被称为“丰公”,这绝对不是一个巧合!当时楚国人习惯把县令称之为“公”,比如刘邦得到沛县后,被称为“沛公”,项籍受封薛郡鲁县后,被称为“鲁公”,这种例子不胜枚举。而丰邑,或许在某年已经升格为丰县了,由于靠近楚国,受楚地风俗影响较大,因此人们也把丰邑的最高统治者称为“丰公”。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作这样一种有趣的假设:大约公元前257年,刘荣因为防守边境有功而被梁王赏赐以丰邑,成为丰邑的领主,当时的人们谓其为“丰公”,然后刘邦出生,刘荣于是给孙子起名为“邦”,以纪念刘氏家族获得的荣耀。
至于“字季”,现代很多人认为刘邦的字很低俗。其实不然,“伯、仲、叔、季”代表着兄弟排行,古人用伯仲叔季作字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与家庭出身毫无关系。比如周文王之父周历,字也是季,后人称其为季历;晋国风云人物士会,祁姓刘氏和祁姓范氏的共同祖先,字也是季;汉文帝时期的丞相张释之,字也是季。
以排行为字的历史名人,不胜枚举。比如齐桓公的丞相管夷吾,子仲;秦国的丞相范雎,子叔;秦末枭雄吴广,子叔;以及后来被刘邦封为梁王的彭越,子仲。
刘邦的名字被司马迁记载得如此清晰,但后世偏偏有些学者臆断,认为刘邦本名刘季,无字,直到发达后,才更名为刘邦,甚至还给刘邦起了个新名叫刘小。其本人还煞有介事的解释道,东汉学者项岱云:“高祖小字季,即位易名邦”,根据此说,就武断地认定刘邦原名是刘季。项岱是什么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唐代学者司马贞在讲解《史记》时偶尔提到过他一次,从此之后鲜有出现。某些人居然把项岱的说法奉为圭臬,实在是可笑至极!
综上,汉高帝,姓祁、氏刘、名邦、字季。比刘邦大3岁的秦始皇,姓嬴、氏秦、名政、字不详。比刘邦小24岁的西楚霸王,姓不详、氏项、名籍、字羽。
所以,如果我们称“汉高帝”为“刘邦”的话,那么就应该称“秦始皇”为“秦政”而非“嬴政”,因为秦始皇是嬴姓秦氏;如果我们称“汉高帝”为“刘邦”的话,那么就应该称“楚霸王”为“项籍”而非“项羽”,因为楚霸王名籍字羽。从大部分中国人对上述历史人物的称呼来看,中国人对待历史的态度太随意了。
正如,当有人问起“中国古代的三国指哪三国”时,我相信,99%以上的人会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当然是魏蜀吴了”。答案错了,正确答案应为“魏汉吴”!刘备建立的国家是汉,而不是蜀,因为刘备死后谥号是“汉昭烈帝”而非“蜀昭烈帝”。人们总是习惯性地、想当然地错误对待历史。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01 16:41:08 +0800 CST  
今天先到这里,明天继续……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01 16:45:16 +0800 CST  
对于大多数而言,汉代属于古代,清代也属于古代,因此他们得出“汉代与清代是一样的古代”的结论。这可以从今天古装剧中对官员的称呼可以看出,基本上大部分官员都被冠以“某大人”的尊称。
清末民初学者徐珂认为:“大人之称,始于雍正初,然唯督抚有之。康熙末,则施之于钦差大臣也。嘉道以降,京官四品以上,外官司道以上无不称大人。翰林开坊,六品亦大人。编、检得差,七品亦大人。至光绪末,则未得差之编、检及庶吉士,并郎中、员外郎、主事、内阁中书,皆称大人矣。外官加三品衔或道衔者,无不大人,久之,而知府、直隶州同知亦大人矣。”
究其根本原因,清代人称官员为“大人”的根本原因在于满清奴化思想的盛行。在此之前,“大人”一词用以表示对长辈的尊称。
由此可知,中国的某些古装剧还是太随意了!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02 07:27:36 +0800 CST  
二、刘邦的基因类型
至于刘邦的基因类型,这倒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话题。分子生物学发展到今天,使人们能够根据男性Y染色体判断一个家族的迁徙史以及家族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等等。
刘姓(氏)为中国主要姓氏之一,全国刘姓人口排名第四。在中国历史上,刘姓是登基称帝人数最多的姓氏。在中国古代有“刘天下,李半边”说法,而在现代中国的北方则有“张王李赵遍地刘”的说法。刘姓在韩国亦有分布。另外,根据日本可查档案记载日本第三大姓高桥氏出自中国刘姓,为汉献帝刘协的后裔。
现代中国的姓氏,来源纷繁杂乱,不可细说。然而,在22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姓氏却是清晰而又简单的。刘姓,准确的说,是刘氏。刘氏的历史来源演变是世界上最清晰的姓氏,没有之一。
据《左传》记载,襄公二十四年,“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 昭公二十九年,“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
匄,即范匄,又称范宣子,是范武子的孙子。范武子,就是士会,一位活跃于春秋前期晋国政治舞台长达半个世纪的显赫人物。士会曾经到秦国避难,后来返回晋国时,一支子孙后裔却继续留在生活了七年之久的秦国。这支士会后裔,从此在秦国落地生根,繁衍生息下来。由于他们不像留在晋国的宗族那样有着随、范等领地,又没有司空、士师的官衔,于是便去掉士氏、随氏,而选择他们的著名先祖刘累的姓氏,正式恢复了刘氏。刘邦便是这支刘氏的后裔。
唐尧作为祁姓的始祖,在中国衍生了伊氏、邬氏、黎氏、杜氏、房氏、唐氏、陶氏、刘氏、范氏、先氏、居氏、士氏、随氏等,在日本衍生了大藏氏、坂上氏、原田氏、高桥氏、丹波氏、多纪氏、金保氏、秋月氏、波多江氏、江上氏、原氏、小金丸氏、平野氏、末吉氏、田村氏、徳山氏、小岛氏等几十个日本姓氏。其中,高桥氏在日本姓氏中排行第三。论血统,高桥氏比田中氏、村上氏等普通姓氏纯洁高贵多了,因为古代日本连年战争以至于经济落后,有桥梁的地方大多居住着贵族。
汉代的刘氏,就来源大致可分为:1.祁姓刘氏,以刘邦家族为代表;2.姬姓刘氏,以东矛敬候刘钊、平都孝侯刘到、阳信夷侯刘揭等为代表;3.芈姓刘氏,以项籍家族为代表,前提是项氏属于芈姓而非姬姓;4.姜姓刘氏,以娄敬为代表,娄敬被刘邦赐为刘氏,前提是娄敬来源于姜姓;5.匈奴贵族刘氏,如果司马迁的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正确的话,那么这支刘氏应为姒姓。
总之,除非考古发掘长陵,再测量刘邦本人的基因类型,否则我们只能根据自称汉室后裔的人的基因类型反推刘邦的基因类型。当然,“刘”这个字中蕴含的文化意义远大于单纯的血缘关系。因为“刘”这个姓氏代表着中华民族不畏艰辛、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所以刘姓的读者诸君无需为“是不是刘邦后裔”这个问题纠结,对于非刘姓的读者诸君,可能你们中的一部分正是变更了姓氏的汉皇室的后裔。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02 07:36:28 +0800 CST  
三、刘邦的国籍
提到刘邦的国籍,就必须搞清楚刘邦的出生。司马迁在《高祖本纪》里说“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但该说法存在很大争议。司马迁写书的时间大概是公元前100年前后,而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这150多年间社会动荡,战争频繁,国家间行政区域的划分也十分复杂,所以司马迁的记载未必准确。根据学者们的研究,公元前286年宋国被灭,齐、魏、楚三国瓜分其地,魏国派人在宋国偃王城的废墟上建立起一座新城,就是丰邑。后来秦灭六国,丰邑与沛县均为四川郡所辖,只不过丰邑变成了丰县。四川郡,后世误传为“泗水郡”,行政中心在相县,即大沛,沛县被称为小沛。再后来汉灭秦亡楚平定天下,四川郡南部为沛郡,北部划分为楚国。
刘邦的曾祖父刘清是梁国大夫,居住于大梁城。到刘邦祖父刘荣这一代,刘荣因为有功于国家,梁王让他负责丰邑的全面事宜,当时人们称其为“丰公”。大概是这段时间,刘邦家族由首都大梁迁到了边城丰邑。
我们不确定刘邦是在出生前由大梁迁到了丰邑,还是出生后迁到了丰邑。总而言之,刘邦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魏国人。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02 07:38:17 +0800 CST  
四、刘邦的方言
首先,刘邦讲着一口流利的上古汉语,有今天的闽南语稍微有点相似。上古汉语和普通话的差距,就如同英语和拉丁语的差距了,可以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
然后,就是刘邦的方言了。这倒是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读者诸君想象一下,2200多年前的刘邦和各国风云人物沟通时的热闹场面,当时没有像今天的普通话那样通用的语言,大家在一起畅谈天下形势,五花八门的家乡方言,抑扬顿挫的声调,还有上下指点的双手。没有走南闯北的人生阅历,很难听得懂各地方言,就不会获得人际交往中的主动权。
西汉晚期的扬雄在《方言》一书中把西汉方言分为13个区域:第一,秦晋区;第二,郑韩周区;第三,梁、西楚区;第四,齐鲁区;第五,赵、魏之西北区;第六,魏卫宋区;第七,陈、郑之东郊,楚之中部区;第八,东齐与徐区;第九,吴扬越区;第十,楚(荆楚)区;第十一,南楚区;第十二,西秦区;第十三,燕代区。周、秦、汉交接之际并未发生大规模的异族入侵,有的只是古汉人内部之间的争斗,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把上述划分作为战国时代甚至于春秋时代的方言划分。
刘邦长辈们讲的是梁、西楚区方言,刘邦应该讲魏卫宋区方言。丰邑位于梁楚齐三国交界处,曾经是宋国的领土。宋国是殷人的后裔,擅长经商,所以来这里经商的各国生意人络绎不绝,操着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方言。
刘邦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听到很多种方言,学会和各类人沟通的技巧。对于这些方言,刘邦虽然不一定能完全掌握,但听懂还是没问题的,这也为他以后与来自四面八方的反秦志士沟通打下来坚实的基础。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02 07:39:47 +0800 CST  
更新与新浪博客“忠诚的北斗七星”同步,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02 07:41:31 +0800 CST  
晋国士氏家族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02 08:06:54 +0800 CST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02 09:09:18 +0800 CST  
明天会接着讲述刘邦的家族成员……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02 09:40:18 +0800 CST  
先上一张图……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03 06:46:41 +0800 CST  

五、刘邦的家族成员
研究刘邦的家族成员对探讨刘邦成长的家庭环境与时代背景至关重要。然而,现存史书上的记载并不详细,我们只能根据史书的支言片语和刘氏族谱进行小心谨慎的推断,以最大程度的还原真实的历史。
刘邦于公元前256年出生,按照2年一胎的话,所以刘邦同母兄姊的生卒年约为:刘伯(约前262-?),刘仲(约前260-前193),宣夫人(约前258-?);然后是异母的弟弟刘交(约前230-前179)。
一般情况下,周代男子20岁行冠礼,然后结婚,一代人约为20年,所以太上皇刘煓(约前282-约前197年),丰公刘荣(约前302-?),曾祖刘清(约前322-?)。
公元前5世纪前后,魏秦为争夺河西地区爆发了一系列战役,结果是秦国大败,魏国则占领了河西地区。刘邦的先祖作为秦军的军官或是士兵,大概在这一系列战役中被魏军俘虏,然后就定居在了魏国。看来,刘氏自范武子留在秦国的子孙起,就开始从军。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03 06:48:58 +0800 CST  
(一)刘邦的曾祖父刘清。据《汉书.高帝纪》注载:“曾仕魏,为大夫,秦灭魏,清徙居沛之丰”。可知刘清的活动轨迹大概为:约公元前322年出生在大梁城,考虑到古人早婚的情况,或许这个出生时间还要晚些十多年;刘清是魏大夫,应该是在某次战役中立下军工,比如说公元前286年的灭宋战役,当然也不排除其他战役的可能性;“秦灭魏”应该指秦国攻占魏国旧首都安邑,魏国国君派遣刘清、刘荣父子主管或是协助营造丰邑,也可能是防守丰邑,最后,刘清死于丰邑,坟墓也在丰邑;

(二)刘邦的祖父刘荣。刘荣是大梁人,被称为丰公。“公”这个词在2200多年前还是尊称,非常尊贵的称呼,不像今天,连夫妻一方的丈夫都可以成为“公”,在“公”字前面再加一个“老”,简直是尊贵的无以复加,成为了“老公”。另外,丰邑靠近楚国,楚国人习惯称县令或县长为“公”。
据此推断,刘荣应该是丰邑城最高级别的人物,他负责着丰邑的营造或者防守。刘荣即使不是一名职业军人,也应该具有高于常人的军事素养,否则,国君不可能让他担任丰公。

(三)刘邦的父亲在史书上没有确切名字,刘氏族谱上说是“刘煓”,我们姑且就称其为刘煓吧。刘煓被家乡人称为“刘太公”,“太公”这个词被后世许多人理解成“上了年纪的普通老头”,还是四个字“大错特错”!
正所谓,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语言在演变,以当代人的语言用词习惯去衡量过去的词语意义是错误的。
在周代初期,也有一个“太公”,就是《封神演义》里大家所熟悉的姜子牙,准确的称呼应该是吕尚,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作为周国的国务院总理级别的人物,他被人称为“太公”。即使到了周代末期,“太公”这个称呼虽然不像之前那么尊贵,但也不是普通的张三李四所能使用的,使用者至少是个卿大夫级别的人物。
刘煓除嫡妻刘媪外,又娶了李氏为妾,生子刘交,也就是后来的楚元王。南朝宋的建立者刘裕就是楚元王刘交的后裔。刘媪在刘邦起兵时,死于陈留小黄城,李氏便转为正妻。
刘煓的配偶,史书上也就记载了刘媪和李氏这一妻一妾,由此可见,刘煓同志的生活作风还是相当严谨的。
公元前201年,即高帝六年,刘邦为了表达自己的孝心,尊父亲刘煓为太上皇,使刘煓的地位高于自己。下文将会详细论述此事。
公元前197年“夏五月”,太上皇后李氏亡故。过两个月后,也就是“秋七月”,刘煓也亡故。可知,刘煓夫妻情深,相依为命。当妻子李氏逝世后,刘煓再也无法排遣心中的孤寂之情,两个月后,也追随他的爱人而去。
按照今天的标准,刘煓绝对是一个好丈夫。俗语云:有其父必有其子。刘邦对待感情的态度也肯定会受他的父亲刘煓的影响。

(四)刘邦的母亲刘媪,史书上记载甚少,高帝四年(公元前202年)二月,在称帝后,刘邦立即追封太上皇妃刘媪为“昭灵夫人”;高后七年(公元前181年)五月,吕雉追尊刘媪为“昭灵后”。谥法云:昭德有劳曰昭,死而志成曰灵。单从谥号看,刘媪不仅有美德,而且勤劳,她死后,刘邦完成了她的志向。
除此之外,有价值的信息很少。
周代女子15岁加冠,才可以结婚,再比照太上皇的出生年份,所以刘媪大约公元前278年出生。
《汉仪注》记载:高帝母兵起时死小黄北,后于小黄作陵庙,…先媼已葬陈留小黄。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第一,刘媪约死亡于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206年,可能是公元前208年秋季的那次攻打外黄县的战役;第二,刘媪葬于陈留县小黄城,在秦灭六国前,小黄城位于梁国首都大梁,而大梁是刘氏家族迁徙到丰邑前的居住地,所以推测小黄城应该是刘邦的祖陵所在地。除刘媪外,刘太公、刘邦等刘氏家族均葬在了长安附近地区。
另外,“刘媪”两个字中包含的信息也十分重要。
第一,“刘”字。据《左传》记载,哀公三年,刘氏、范氏世为婚姻。句中“刘氏”指姬姓刘氏。
姬姓刘氏,源于姬姓刘国。刘国故城位于今河南洛阳市偃师。《左传》、《国语》等史籍记载,刘国第一任国君刘季,是周顷王的小儿子,同时又是周匡王和周定王的同母兄弟,约于公元前599年前后被分封,建立刘公国,谥号“康”,即刘康公。刘国自康公、定公、献公、文公、桓公五世,相继为王室卿士,地位显赫。
上句中,“范氏”指“祁姓范氏”。“祁姓范氏”和“祁姓刘氏”以范武子为祖先。范武子即晋国风云人物士会。
刘媪所处的时代,同姓不婚而同氏可婚。当时只有两种刘,即“祁姓刘氏”和“姬姓刘氏”,而刘媪的丈夫刘邦属于“祁姓刘氏”。
所以,刘媪有可能是“姬姓刘氏”。
第二,“媪”字。后世很多学者认为“媪”就是对老婆婆的称呼,错矣!人们总是习惯于用自己所处时代的语言习惯去理解过去,殊不知这样极易犯错误啊。若想正确的理解“媪”字在公元前3世纪的意义,必须参考当时的书籍。
比如《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薄疑归言之媪也,曰:‘卫君之爱疑奚与媪?’媪曰:‘不如吾爱子也!’”又比如《战国策•赵策四》:“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上述两句中的“媪”分别指卫国大臣薄疑的母亲、赵惠文王的王后。两个人怎么说都不可能是一般的老婆婆,所以“媪”这个字在公元前3世纪中叶至少是尊称。
所以,“刘媪”在她所处的时代至少是个贵妇人,绝非后人所理解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太婆。

(五)太上皇后李氏,嬴姓李氏,生年不详,死于公元前197年,是刘太公续娶之妾。生子刘交,即楚元王。
2200多年前的中国,姓氏纯洁而又简单。至于李氏家族的详细情况,由于司马迁的疏忽,并无记载。但根据古人婚姻中的“门当户对”这一原则,李氏家族也因该是丰邑周围地区的名门望族。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03 06:52:24 +0800 CST  
(六)长兄刘元,字伯。之所以不是“字孟”,因为刘元是“嫡长子”而非“庶长子”。汉王五年(公元前202年)春正月,在垓下之战结束后的第二个月,登基前一个月,刘邦追尊刘元为“武哀侯”;高后八年(公元前181年)夏五月,吕雉追尊刘元为“武哀王”。谥法云:克定祸乱曰武,恭仁短折曰哀。从谥号上看,刘元应该在某次战役中战死,而且死时岁数不大。
这次战役可能是公元前240年前后秦国攻打梁国的某次战役,刘元作为刘氏家族的嫡长子参加了这场战役,不幸战死。刘邦对长兄刘元兄弟情深,还未登基就急着给刘元上尊号,以表达自己对长兄的思念。
奇怪的是,刘元虽然作为嫡长子,但后代却不兴旺,反而愈发没落,最后不知所踪。
大概是因为刘元死时年轻,儿子只有一个,即刘信。高帝六年,即公元前201年,刘信被封为羹颉侯。羹颉侯,在今天的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
这个侯的来历非常有趣。刘邦未发迹时,曾经躲避难事,经常和宾朋好友路过大嫂家去吃饭。大嫂讨厌小叔子,小叔子和宾客来家时,大嫂假装羹汤已吃完,用勺子刮锅,宾客因此离去。过后看锅里还有羹汤,刘邦从此怨恨大嫂。等到刘邦当了皇帝,只分封了刘元的儿子刘信为侯爵,而非王爵,尽管追尊了刘元为武哀王。侯爵名为“羹颉”,即羹汤和刮锅,表示刘邦对刘信的母亲当年的行为扔不能释怀。
自己的大兄多么优秀,居然娶了一个如此浅薄的女人!大兄生前多么关爱自己,而如今,大嫂居然这么做!真替大兄惋惜,娶了这样一个女人,不值啊!
其实刘元妻子的良苦用心有多少人会明白?
阿邦,你也别怪大嫂,你是不当家不知油米贵啊!自梁国灭亡后,刘家家境比不上以前了,你竟然还像从前那样领着大队的朋友来家里胡吃海喝!别学公子无忌了,人家是国君的兄弟,不差钱!我们差钱啊!为了你的面子和家里的处境着想,大嫂也只能出此下策了。
司马迁在此处巧妙黑了刘邦一下。他说,刘邦称帝后,把兄弟都封王了,唯独没有封刘元的儿子,然后,刘邦父亲看不下去了,为自己的长孙说话,刘邦发表了一番假惺惺的讲话,才封自己的大侄子为羹颉侯。事实上,刘邦首先分封的便是自己的侄子刘信,然后是次兄刘喜为代王,最后是四弟刘交为楚王。司马迁这黑黑得,高水平啊!
《匈奴列传》记载:高帝乃使刘敬奉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即公元前198年,刘邦派遣刘敬送皇族的公主去给单于当阏氏。其中,这名参与和亲的公主估计就是刘元或刘喜的孙女。我更倾向于刘元的孙女,即刘信的女儿。刘元家族太没落了,以至于连这位和亲的公主也连累着湮没于历史长河中。至于刘喜家族,至少还有个掀起惊涛骇浪的吴王刘濞,担任宗正的刘通。刘交家族,名人就很多了。后文还会一一提到。

(七)次兄刘喜,字仲。大概是刘煓得到第二个儿子时,心情十分高兴欢喜,于是给他起名为“喜”。高帝六年,即公元前201年,刘喜被封为代王;高帝七年,匈奴攻打代国,六十岁的刘喜弃国逃到洛阳,后被废去王爵;高帝八年九月,被封为合阳侯,合阳国,位于今山东省枣庄市;惠帝二年,即公元前193年,刘喜去世,因为长子刘濞被封为吴王的原因,被追谥为代顷王。
谥法云:甄心动惧曰顷,敏以敬慎曰顷。从谥号上看,刘喜是个警惕性高而又谨慎的人。匈奴一攻打代国,他警惕性和谨慎都过高,于是丢弃代国,一口气地、一溜烟地一路狂奔到洛阳,离匈奴老远老远的,拍着自己的胸膛,喘着粗气,喃喃自语道:吓死老子了。
刘喜大概是患上了战争创伤后应激障碍症。毕竟刘喜经历过秦梁、汉秦、汉楚等一系列战争,见到了战争的残忍和血腥,可能曾命悬一线、朝不保夕,后来获救,于是十分珍惜自己的生命。
生于乱世,活着不容易啊!既然活着,就应该好好地活。命都没有了,王爵算什么,侯爵又算什么?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掌握之中。刘喜或许曾这样想过。
刘喜的上半生生活于富贵之家。等到秦灭梁,家道中落,刘喜从贵公子沦为平民。由于长兄死于战争,刘喜成为家族中的顶梁柱,开始忙着经商,治产业,以供养家族的开支。
四弟刘邦起兵反秦后,刘喜与舍人审食其留在丰邑照顾刘太公等家人。后来,刘邦、项籍反目,留在丰邑的刘喜等人就成了项籍威胁刘邦的人质。刘喜跟着父亲刘煓经历了刀光电影、刀山火海。直至汉王四年八月,即公元前203年8月,刘项二人达成鸿沟协议,刘喜等人由危险状态转为安全状态。
对于刘喜弃国逃跑这件事,按照汉法,刘喜是要被杀头的。刘喜大概摸准了刘邦的脾气,知道这位贤弟宽容大度,所以才有恃无恐的从边疆逃回内地。对于刘邦而言,刘喜毕竟是自己的亲生兄长,所以不忍心处罚刘喜,只是废去他的王爵,过了一年又封他为合阳侯。
合阳,远离边疆,地处齐国,土地肥沃,是居家养老的好去处。六十二岁的老人刘喜回到了自己的侯国,优哉游哉地度起了自己的晚年岁月。种种地,养养花,晒晒太阳。战争的噩梦终于远离了自己!再也不会担心深夜被噩梦惊醒,冒着冷汗,心有余悸。一觉睡到自然醒,连太阳都对着自己微笑咧。
战争,很远了!就算近,怕什么!还有齐国相曹参呢,他可是大汉第一名将!敌人来一个杀一个,来两个杀一双!
刘喜一直活到了惠帝二年,死时六十七岁。他去世时,心情应该是坦然的。
阿父走了,大兄走了,三妹也走了,四弟阿邦也于两年前离世了,还有我一个孤零零的老头子。老大阿濞被封了吴王,老二刘广也被封了侯,都有出息了,不用我担心了。该享受的,我也都享受了。死而无憾!死而无憾啊!我该和他们聚一聚了,特别是阿邦,要和他好好聊一聊,自从他当皇帝后,日理万机,四处平叛,我们亲兄弟连说句话的时间都没有,该好好叙一叙了。
刘喜的长子刘濞于高帝十一年十二月被封为沛侯,十二年十月被封为吴王,后参与了“七国之乱”,子孙不知所终;次子刘广于高帝十二年十一月被封为德侯,子孙绵延不绝,东汉时还产生了司徒刘崎和太尉刘宽父子。司徒是古代的国务院总理,太尉是古代的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广的后裔到隋唐时期依然十分兴旺,形成刘氏的一大郡望——弘农刘氏。

(八)刘氏,名不详,生卒年不详,丈夫不详,具体事迹不详。大概是司马迁把她给遗忘了吧。到班固写《汉书》时,时间太久远了,更加不能详细了解“刘三姐”此人了。
刘邦称帝后,追尊她为“宣夫人”。谥法云:诚意见外曰宣,重光丽日曰宣。夫人,指诸侯国君之妻。可以看出,刘邦的这位阿姊的性格应该属于活泼开朗的类型。
高后七年(公元前181年)五月,吕雉追尊她为“昭哀后”。谥法云:容仪恭美曰昭,恭仁短折曰哀。看来,这位阿姊虽然容貌美丽、知书达理,但是不幸早死。悲哉!
综上,刘邦的阿姊是一个外向型、举止得体、有涵养的美丽女子。其余不知。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03 06:58:54 +0800 CST  
(九)幼弟刘交,与刘邦同父异母,字游,约出生于公元前230年,死于文帝元年,即公元前179年。汉王元年十月,即公元前207年10月,刘交随汉军到达霸上,被封为文信君;高帝六年春正月,即前公元201年1月,刘交受封楚王,死后谥号为“元”。
谥法云:能思辩众曰元,行义说民曰元,始建国都曰元,主义行德曰元。由此看出,“元”是个美谥,更可以得出刘交同志有文化、有道德、有素质,至于理想,应该是融入到四哥刘邦的大理想中去了。
刘交此人,喜欢读书,多才多艺。
年轻时,刘交曾经和鲁地的穆生、白生、申生等人跟着浮丘伯学习《诗》。这里的生不是名,而是一种称呼,类似于今天的先生。其中,申生还会在汉武帝时期出现,后文还会提到。至于浮丘伯,这里稍微说一下。
浮丘伯,浮丘氏,名不详,因为大家都用他的字“伯”尊称他。作为荀子的弟子,秦国丞相李斯、故韩国名人韩非以及秦国御史张苍的师兄弟,浮丘伯在儒学界有着崇高的历史地位,是旧儒学到新儒学发展历程中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看来,刘煓对自己小儿子的教育非常重视,让他跟着浮丘伯这样大师级的人物在外地学习,没有一定的经济条件作支撑是无法想象的。刘家虽然败落,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让子女享受精英式的教育还是没问题的。
秦始皇三十四年,即公元前213年,始皇帝听从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令。于是,刘交与众人一拍两散,分道扬镳。当然,重逢只是时间问题。
刘邦起兵后,刘交与萧何、曹参等人跟着刘邦干革命。当革命军到达霸上时,刘交被封 为文信君。秦时有文信侯吕不韦,是秦始皇的相邦。“文信”两个字代表着刘邦对这位小自己很多岁的同父异母弟弟的器重。
之后,刘交又跟着刘邦全程参与了刘邦灭项一系列的战役。刘交与卢绾可谓是刘邦的左膀右臂。刘交大概是负责起草文件,卢绾则负责传达刘邦指示。以刘交的知识渊博程度,起草这些文书犹如小刀切黄油——轻而易举。
刘交受封楚王后,任命穆生、白生、申生为中大夫。同学们有相聚了。只不过十多年的时间,有的人发达富贵,有的人默默无闻,有的人却早已化为白骨。刘交同志讲情义,让自己的同学担任楚国的高官,从此衣食无忧,享尽荣华富贵、锦衣玉食。当然,大家在一起也可以研究一下学问,出个专著什么的,于是一本研究《诗》的著作横空出世,世人谓之曰《元王诗》。
俗话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当然,刘交的爱好是好的。在国王刘交的倡导下,楚国成为当时中国的《诗》学研究中心和学术空气最浓厚的地区。同时,刘交还派自己的儿子刘郢客到长安向昔日老师浮丘伯学习《诗》,自己和其他的儿子都在楚国读《诗》和先秦典籍。
父子二人的老师居然是同一个人!或许,以后浮丘伯的学生们搞聚会时,刘郢客介绍诸位同学时,不知是以师兄还是父亲的礼节介绍刘交。刘郢客是幸运的,因为长兄刘辟非死在了刘交前面,他便接替成为楚国太子,后来成为楚夷王;刘郢客又是不幸的,因为自己的儿子刘戊参与了七国之乱,失败后自杀,楚王位转至刘交其他儿子的手中。
养了个败家子啊,老子烧了多少年的香,上帝才提前带走老大的命,轮到我接班为王,没想到这竖子太蠢了,跟着造什么反,结果命没了,王位也没了。或许刘郢客在地下这样感叹过。
文帝元年,当代最尊贵的诗学泰斗停止呼吸了。让他一个人留在宫殿里还不到一刻钟,当太子刘郢客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病榻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楚王刘交薨了。薨,就是死了,挂了,不动了。
刘交共有七个儿子,老大刘辟非,死在了自己前面,所以楚国太子位由老二刘郢客接任,刘郢客的儿子,因参与七国之乱,失败后自杀,所以楚王位又传至,老三刘礼、老四刘富、老五刘岁、老六刘执、老七刘调在汉景帝即位时被封为侯。其中,因为老二的儿子刘戊为楚王时参与叛乱,失败后自杀,老三便接替成为了楚王。
刘交同志的后代十分兴旺,而且人才辈出。比如一百多年后的著名学者刘向、刘歆父子,五百多年后的宋武帝刘裕等等。今日天下刘氏,十之二三都是刘交的后裔。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03 06:59:44 +0800 CST  
(十)刘邦的堂兄刘贾。刘贾的父亲是刘煓的兄弟,名字不详。史书中关于刘贾的记载很少,而且有些矛盾。
《汉书》记载:荆王刘贾,高帝从父兄也,不知其初起时。即刘贾是刘邦的堂兄弟。
《史记》记载:荆王刘贾者,诸刘,不知其何属初起时。即刘贾属于刘氏家族的,但不知和刘邦是什么关系。
以上两种说法,《汉书》无疑是正确的。司马迁犯罪后,被免去了官职,没有资格接触到汉皇室的原始档案,凭着父亲司马谈留下的资料和自己的记忆力,一个人怀着对汉皇室的仇恨,偷偷摸摸地写起了书,因此该书出现这样的错误是正常的。而班固撰写《汉书》时,受到了汉皇室的大力支持,无论参考资料还是写作经费都十分充裕,写作时尽管会对汉皇室有些美化,但总体上是公平的。所以,汉唐氏认为,关于汉代,在细节上,《汉书》要比《史记》更具有参考价值。
刘贾作为刘邦的堂兄,年纪自然比刘邦大。他应该出生在公元前257年12月以前,但也不会太早。因为从刘贾参加战争的情况来看,他不会比刘邦大太多岁,毕竟一个老年人冲锋陷阵情况很少。以下为刘贾同志的个人简历:
汉王元年,即公元前206年,刘邦平定三秦时,刘贾为将军,平定了塞王司马欣,然后随刘邦向东攻打项籍。
汉王四年,刘邦攻下成皋,派刘贾率二万士兵、数百骑兵,渡过白马津,进入楚国,烧毁楚国军需物资,以破坏楚军的根基,使其无法供给项籍军队的粮食。然后当楚军反击时,刘贾躲避不与之交战,与彭越互相依靠以自保。
汉王五年,刘邦追击项籍至固陵,派刘贾南渡淮河包围寿春城。迅速到达后,刘贾派人招降了楚国的大司马周殷。周殷帮助刘贾攻下九江,与英布军在垓下会师,攻灭了项籍。刘邦又派刘贾调九江军,与太尉卢绾进攻临江王共尉,共尉战败而死。
高帝六年,刘贾被封为荆王,管辖淮河以东五十二座城邑。
高帝十二年十二月,即公元前196年12月,叛乱的淮南王英布率领军队攻打荆国。刘贾与他交战,失败后逃到富陵,被英布军队杀死。
由于刘贾死后,没有子嗣,所以荆国被废除。至于刘贾死后没有子嗣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第一,刘邦起兵反秦时,刘贾子女在战乱中被杀害,等到刘贾被封为荆王后,由于刘贾年龄已大,生育能力下降;
第二,刘贾子女在与英布叛军交战的过程中被杀害。
无论什么原因,作为刘邦的堂兄,刘贾为汉帝国的建立和安定团结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当然也包括自己的生命。在刘邦所有的同族兄弟中,刘贾是最杰出的,是刘邦最亲密的革命战友。他的死,对于刘邦的打击是巨大的,让刘邦开始思考帝国的未来。
高帝十二年冬十月,刘邦击败了英布军的主力,英布的覆亡指日可待。于是刘邦从前线返回,经过沛县时,在与家乡的父老兄弟饮酒时,初冬的风从北方呼啸而来,卷起天空的层层白云,悲从中来,高歌道: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里的“猛士”大概指的就是刘贾。斯人已逝,悲乎,何人吾与守天下哉!

(十一)刘邦的堂弟刘泽。刘泽的祖父是刘邦祖父的兄弟。出生年不详,死于文帝二年,即公元前178年。而刘交死于公元前179年,想必两人年龄相仿。
刘泽第一次出现在史书上是在汉王三年,即公元前204年,担任郎中。郎中是战国时期才出现的一种官职,在宫内担任侍卫,在宫外则参加作战。不过,刘泽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宫内的,估计和刘邦的四弟刘交干同类性质的工作。
高帝十一年,即公元前196年,刘泽作为将军攻打陈豨的部将王黄,然后立下战功被封为营陵侯。
高后七年,即公元前181年,营陵侯刘泽依靠计谋被封为琅琊王。
文帝元年,即公元前179年,琅琊王刘泽被改封为燕王。
文帝二年,燕王刘泽薨,谥号“敬王”。谥法云:夙夜警戒曰敬,合善典法曰敬。由此看来,刘泽的警戒心很强,但做事符合规矩。也难怪刘泽警觉性高,毕竟自己的王位是靠阴谋诡计骗来的,自己曾经被孙子辈的齐王刘襄骗了一次,不过在商定皇帝人选时,自己成功阴了齐王一次。经常耍心眼的人,警惕性不可能不高,所以做起事来循规蹈矩,不给别人留下把柄。
刘泽在高帝时期立下战功,封为侯爵。在刘邦同辈的兄弟中,他大概是混得最差的了。不论是靠裙带关系还是真才实学去争取爵位,那都是一种本事。刘泽血缘关系远,因此封王没有他的份,所以只能靠自己立功以求封赏。好不容易,极其勉强,又非常幸运地在汉帝国最后的平叛战役中,刘泽立下了军功,终于搭上了封侯的末班车。
对于刘泽,人生的追求岂止是一个普通的侯爵,大丈夫当奋力一搏,以求封王!毕竟自己也是刘氏,虽然离高皇帝关系远,但满足封王的条件啊。所以,刘泽在吕后时期开始了自己追求封王的奋斗。这是后话,以后会在后文中有所涉及。
楼主 汉唐星空  发布于 2016-10-03 07:02:40 +0800 CST  

楼主:汉唐星空

字数:270588

发表时间:2016-10-01 18:5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1-14 10:16:54 +0800 CST

评论数:95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