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传---素描鲜卑世家



声 明

本帖文字为大家狼原创,个人版权所有。转载本帖或用作他途,必须经原始著作权人同意,并写明出处。违者自负法律责任。
若不作说明,本帖里人物的年龄以虚岁计算、月份以农历表示、度量衡以当时的计量为准。
缘于各种原因,本帖将不定时更新。受水平限制,错漏之处难免,欢迎斧正。


自 序

2004年秋,我拜读了网络文章《参合陂慕容垂》,这才知道慕容氏的故事远比《天龙八部》里精彩得多。
该文的叙事风格引人入胜。最难忘怀的是结尾部分,作者有一次穿越假设----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因为识字而逃脱大屠杀,以及鲜卑人那白皙的肤色了。
鲜卑是怎样的民族?慕容为什么亡国?慕容的后人如何?
带着对这个家族的浓厚兴趣,我开始在史书里和网络上找寻慕容氏的身影,并希望能够用全幅画面把他们的事迹呈现出来。
随后也曾写过一些文字。然而蹉跎岁月,一晃就十年了,慕容的故事基本还是构思。日子一天天从剃刀边缘溜走,镜中的我愈发希望完成未了的心愿。
经过逐渐的补充与完善,慕容世家的资料越积越多。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他们的史实轶闻屡屡浮现在脑海里:有的可以增加阅历,有的能够拓展思维,有的可以端详人生并感悟人性,有的我们只能嘘叹世事无常。
一瞬而逝的流星还在光谱仪上留下痕迹,慕容的往事应该让更多人知道。
由是为序。
楼主 大家狼  发布于 2015-04-26 20:49:00 +0800 CST  
引 子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杨慎的一曲《临江仙》,站在“大彻大悟”的制高点,用“过来人”的心态总结历代王朝的兴衰更迭。因此,明朝毛纶、毛宗岗父子在整理《三国演义》时,特地将该词放在卷首,意图画龙点睛。
浪花淘尽英雄,历史潮流前行到了晋朝。
晋朝在我国封建朝代里很低调。尽管晋帝国结束了汉末以来的百年战乱,并且成功升级为晋王朝,但相比盛世长久的汉、唐、宋、明、清等福布斯富豪,它更像个中了彩票的暴发户----晋朝享用太平的光景满打满算也只有20年左右。
短暂的安宁更像“乱世”这场球赛的中场休息时间。因为片刻的和平之后是近三百年的动荡。换句话说,晋朝的绝大多数时间是在杀戮、战争和分裂中度过的。
晋朝的统治者以骄奢淫逸、自相残杀出名。虽然,他们在文化艺术方面有一些进步,但可悲的是,他们丢掉了半壁河山,导致文明被大规模毁灭。功过成败俯仰浮沉,晋朝随大江而去;因为没有太多正能量,人们很容易将这个放浪形骸的朝代忽略掉。
我们即将讨论的慕容世家,主要活跃在公元三世纪中叶到其后的一个半世纪,几乎跟晋朝重叠。慕容一族在魏末晋初崛起,伴随晋朝的没落而渐渐发展与繁荣,随后又匆匆谢幕。二者消亡相差不过十年,结果都成为故纸堆里的传闻。可以说,晋帝国就是慕容氏的巨幅背景板,慕容氏也是两晋这出舞台剧的重要演员之一。
慕容氏原为生活在东北塞外的游牧民族,后来在乱世中占据了辽东地区。慕容政权尽心安抚流亡到东北的中原人。他们礼贤下士,草创政经体制,逐步向农耕文明过度。冠带有俊杰,草莽多英雄。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慕容氏成为一隅豪强。四世纪中叶,霸占中原的后赵帝国崩溃。慕容氏把握住问鼎九州的时机,从关外进军到了黄河流域。
慕容家族前仆后继地缔造了四个以“燕”为名的帝国。然而,创业难守业更难。建立帝国需要一帮豪杰付出艰辛的努力,毁灭它只要一个颟顸的君王就足够了。令人扼腕叹息,慕容王国“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慕容氏的燕国由于各种原因迅速灭亡了。
幸存下来的慕容后人失去了王族身份,慢慢在史书里淡去。他们艰难地存活于浊世,有的甚至不得不改名换姓以避灾祸。他们颠沛流离,他们寄人篱下,却也开枝散叶到大江南北。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相比那些哀叹“奈何生在帝王家”的人,慕容氏融入芸芸众生,随时间延续至今。广东省肇庆高要市白土镇等全国多个地方聚居着慕容后裔。一千六百多年来,慕容世家不屈的激情在血脉中汩汩流淌,他们坚守并延续着鲜卑慕容那份遥远的荣光。
楼主 大家狼  发布于 2015-04-26 20:50:00 +0800 CST  


楼主 大家狼  发布于 2015-04-26 20:51:09 +0800 CST  
第一卷 滥觞与化蝶
第一章 鲜卑往事----慕容部的根源
(1)躲在席子下的帅哥
北风如刀,满地冰霜。
公元283年的第一场雪,让东北大地银装素裹了。风雪中,一匹快马急驰而来,马背上匍匐着一位高大的少年。稍远处还有十几个骑兵,大呼小叫地紧追不舍。
少年玉树临风,身材魁梧,也算相貌堂堂的长腿帅哥。长得牛高马大那是本事,但在逃跑时却未必有利了----目标扎眼不说,马匹的负担也沉。倒霉的马儿不堪重负,尽管挨皮鞭的次数越来越多,仍就踉踉跄跄越跑越慢。
眼见后面的追兵渐渐靠近,少年心急如焚。他飞身下马,慌忙将马赶走,一头钻进了路旁的农舍。主人家早不知去向。少年躲在土炕角落,一把拖过炕上的席子遮盖全身。没想到,这样的鸵鸟举措居然奏效了----进屋搜索的人没有发现他。无独有偶,当年刘邦曾被楚霸王所追,也是赶走坐骑躲在古井里才逃出生天。
少年名叫慕容廆,乃是慕容部的继承人。他的叔父慕容删(《晋书》写作慕容耐,今从《燕书》)在慕容廆父亲的葬礼时趁机抢班夺权,还派人追杀他。史书对这段离奇的脱险津津乐道,宣扬慕容廆有如神助,天命所归。不过按老狼的看法,追兵多半敷衍了事,甚至可能故意放水----因为慕容删篡位实在是不得人心。
虽说,依照游牧民族的世袭制度,兄终弟及也是一种习俗;但慕容部已经数代子承父业,甚至形成了嫡系后代才能掌权的传统。慕容廆现年虚岁十五,乃老酋长的嫡子,按传统应该继位。可是,父亲死后,他学到了人生重要的一课:在利益面前,亲戚也是不可靠的。
叔父慕容删在氏族燎会上公然宣称,慕容廆年纪尚小,应该由他来掌管部族。部落领袖们要么随声附和,要么保持缄默。慕容廆同父异母的哥哥吐谷浑就一声不吭。吐谷浑(谷读音:玉)年长慕容廆二十三岁,因为不是嫡子,没能成为部族首领。不过,吐谷浑依然是部落里血缘最亲和势力最大的旁支。
众人的沉默让慕容删愈发得意忘形。他差人前去抓捕还在守孝的慕容廆。然而,篡位之举毕竟得不到全族的支持。有人私下飞骑相告。慕容帅哥仓惶出逃,以席自障躲过一劫。
好不容易等到追兵远去,惊魂未定的慕容廆走出屋,抬头环顾苍茫天地,却不知何处才是安身之所。慕容小哥流浪在白山黑水之间,一番思量后去投奔辽东人徐郁。常言道,天无绝人之路。徐郁一向跟慕容部做牲畜买卖,他感念以往的交情收留了慕容廆,并帮着打探慕容部的消息。
楼主 大家狼  发布于 2015-04-26 20:51:35 +0800 CST  
(2)鲜卑起源
现在,慕容廆还要在徐郁那里避难一段时间。借此机会,老狼来说说慕容部的来历。
慕容氏是鲜卑人。鲜卑是中国历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传奇民族。历经千年岁月,鲜卑慢慢地融入了其他种族,没能成为中华第五十七个民族。谁是最后一个鲜卑?我们不得而知,不过普遍认可锡伯族是古代鲜卑人血脉最近的后裔之一。
锡伯族人口逾19万人(2010年),主要分布在东北各地,以及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人以勇武骑射著称,民间刺绣入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谓文武兼备。据说在古代锡伯语中,“鲜卑”、“锡伯”与“西伯”是同一个字根。因此有人认为“西伯利亚”系“鲜卑利亚”的异音,表明鲜卑人曾是那片广袤冻土的原住民。
谁是第一个鲜卑?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关于鲜卑族的起源有许多说法。目前,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东夷说】
关于“鲜卑”二字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战国初期。《国语》里说,周成王在岐山南面大会诸侯,东夷鲜卑也被邀请出席;但中原诸国认为鲜卑和楚国皆为蛮夷,不能上台会盟,只能替大伙儿守护祭祀的火堆。不过,有人论证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鲜卑乃鲜牟之误,不能以此孤证说明先秦时期已经存在鲜卑民族。
【带钩说】
史书里再次见到“鲜卑”乃《楚辞》中的“滂心绰态姣丽施,小腰秀颈若鲜卑只”。这里的“鲜卑只”一词用来形容少女苗条的身姿,跟鲜卑民族无关。同理,《汉书匈奴传》里的“鲜卑”意指胡人袍服的带钩。有人据此结论鲜卑得名,但大部分史学家认为带钩“鲜卑”与民族称谓“鲜卑”不能混为一谈,二者只是碰巧音译相同。
【山戎说】
东汉学者服虔认定鲜卑是山戎的后代。他在撰写《集解》时说,“山戎,北狄,盖今鲜卑也”。山戎也称北戎或无终,分布在今天山西省太原市至河北省玉田县无终山一带。山戎与华夏渊源深厚。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之一《逸周书》就用“东胡黄罴,山戎戎菽”来描述两个边塞部落与中原王朝的朝贡关系。
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救援因山戎攻击快要完蛋的燕国。他亲自率军北伐,在无终山大破山戎。经此一战,山戎败逃,为我们留下了“老马识途”的成语典故。尔后,山戎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史书里罕见相关记载,因而很难考据山戎与鲜卑的籍裔关系。
【亡徒说】
东汉另一位史学家应奉的记忆力非常强。有个车匠曾在门外露了下脸给他看到了,多年后应奉在路上见到车匠还与他打招呼----这就是俗语“一面之交”的来历。应奉向皇帝汇报:“鲜卑者,秦筑长城徒役之士亡出塞外,依鲜卑山,因以为号”。
应奉不仅记性好,“鲜卑起源于长城劳工”的结论也让人叹为观止,倒是他的儿子应劭在编撰风俗文献时替父亲掩饰了一句,“秦始皇遣蒙恬筑长城,徒士犯罪亡依鲜卑山,后遂无息”。按照此说法,既然“后遂无息”,自然无法延续了。老狼看了下地图,很难想象劳工们不南逃故里,却能翻山越岭到北方千里之外的鲜卑山变成“兵利马疾”的鲜卑人。
【东胡说】
鲜卑源于东胡为现今最广泛的说法,没有之一。
东胡是生活在我国北方的古老游牧民族。战国后期,东胡屡屡劫掠倒霉的燕国。燕昭王不堪其扰,派遣大将秦开到东胡做人质(即与荆轲同刺秦王的秦舞阳之祖父)。秦开趁机窥探各种机密,回国后献计献策。燕昭王当即兴师讨伐,大败东胡,将其赶到燕国长城之北。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东胡的苦难还没有结束----接下来他们惹了最不该惹的人,匈奴。
匈奴也是游牧民族,自称胡人。东胡在匈奴以东,因此被叫作东胡。公元前209年是个篡位之年。秦二世杀光了兄弟姐妹,夺取了皇位;同年,挛鞮冒顿(读音:峦低莫毒)射杀了父亲,自立为新一任匈奴单于,也就是冒顿单于。
东胡王见邻居换了领导,连续提出了三个要求:要上一任单于的骏马,要冒顿的女人,要两国之间的空地。老狼不知道东胡王是不是忘了吃药:冒顿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可以杀妻杀父杀兄弟。你想占他的便宜,那不是与虎谋皮么?东胡王的要求形同把自己推上了断头台。
《道德经》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冒顿单于为了麻痹东胡,答应了前两个无礼的要求。沾沾自喜的东胡王还在妄想空地,等来的却是匈奴骑兵的铁蹄。骄兵之计让东胡没有任何防备,因此干净痛快地被灭亡了。惊魂未定的东胡残部向东逃窜。幸好匈奴大军掉头驱逐侵入河西故地的月氏人,东胡余部才躲过了灭顶之灾。
《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和《十六国春秋》等史籍非常直白地告诉我们,逃亡的东胡人占山为王:盘踞乌桓山的称为乌桓族,依托鲜卑山的叫做鲜卑族。于是,两个民族就此诞生,先后出现在中国的史书上。这也是鲜卑起源最主流的说法。
那么,这两座山究竟在哪儿?有人考证,乌桓山为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西北的群山;鲜卑山即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的蒙格罕山,也叫罕山。
老狼强调的是,鲜卑山与大鲜卑山是两回事。后者为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的大兴安岭山麓,乃拓跋氏的发祥地。拓跋氏为了垄断鲜卑的称号,把自己的祖籍特意叫作大鲜卑山,以示区别于其他鲜卑部落。
拓拔氏的先祖曾经在嘎仙洞开凿太庙。阿里河镇当地的石洞内发现了与《魏书》所载吻合的壁刻铭文,证实了大兴安岭就是拓拔鲜卑自古栖息的大鲜卑山。拓拔氏不仅被考据出发祥地,还拥有让其余鲜卑人羡慕得流口水的完整族谱。《魏书帝纪》详细记载了拓拔部的世系更迭。这得归功于成王败寇,胜利者的家谱才能以正史的面目留世。

楼主 大家狼  发布于 2015-04-26 20:52:04 +0800 CST  




楼主 大家狼  发布于 2015-04-26 20:53:21 +0800 CST  
(3)塞漠春秋
东胡败亡后,余部退居到两山一带。乌桓在南,鲜卑在北,他们都向匈奴臣服。乌桓与鲜卑风俗相近,语言相通。乌桓也写作乌丸(丸读音:元),更靠近中原王朝,所以率先出现在史书上。后来乌桓渐渐南移,进入了边塞。鲜卑不仅占据乌桓留下的土地,还向西进入草原,向南到达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
匈奴人为游牧民族的霸主,汉王朝则是农耕文化的代表。匈奴多次侵袭边塞,烧杀抢掠;汉军也屡次深入大漠腹地,彰显“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民族豪情。
两个恐龙般的庞然大物斗得不可开交,乌桓与鲜卑对自己的处境十分清醒。他们一致同意:谁赢就帮谁。故此,我们既可以在史书上看到“三虏连和,卒为边害”的字样,也能够找到鲜卑人欺负匈奴的往事。
就在冒顿的子孙跟汉朝打得焦头烂额的时候,精明的鲜卑人忽然发现了完美的商机:他们用匈奴人的脑袋向汉朝换取银两----后来因为首级太重又容易腐烂,遂改为两只耳朵代替。据说有些鲜卑人连放牧都不愿意干了,专门攻杀匈奴人向汉朝边吏领赏为生。鲜卑的生意越做越大,甚至杀死了匈奴单于并“取其皮而还”,卖了个好价钱。
公元48年,由于汉、鲜卑等民族的长年逼迫,加上灾荒不绝内乱不断,匈奴分裂成南北两部:南匈奴南迁投降汉廷;北匈奴被迫败退到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和金微山(阿尔泰山)一带,然后张惶失措地继续西窜,最终从中国史书里消失了。
顺便说说乌桓的命运:在长城内外的争斗中,乌桓逐渐摆脱匈奴向汉朝靠拢。汉朝将乌桓安置在北方边疆。乌桓乐得背靠坚实的后援,汉朝也把乌桓当作抵御北虏的屏障。可是这样的关系并不稳固。匈奴衰弱后,双方频频攻扰,几乎没有停歇的时候。
三国时期,盘踞在辽西郡的乌桓部落最为强大。曹操亲统大军千里奇袭乌桓,击斩头目蹋顿单于,逼降了二十多万人。此后乌桓再也没有独立而强大的政权,整个族裔慢慢融入中原民族。乌桓故地也成了鲜卑人进入辽东的跳板。
鹬蚌相争,获利最大的是鲜卑人。匈奴和乌桓的离去让草原出现了势力真空。鲜卑乘虚而入,像墨汁那样渗透进大漠这张宣纸。朔漠的游牧部众----包括留下来的匈奴人----都争相依附新来的强者,皆以鲜卑人自居。鲜卑由单一民族,慢慢转变为多种族的联合体。鲜卑迎来了族群大混血的时代,并且取代匈奴成为了漠原的新主人。
不过,此时的鲜卑族还没有形成统一的集权制度。汉朝对鲜卑又拉又打;鲜卑人一会儿归顺,一会儿叛逃,自己也是散沙一团。后来,鲜卑历史中的第一个伟人出现了。他把鲜卑各部凝聚为部落联盟,控制了广阔的塞北大地,洪亮地宣告了鲜卑的崛起。
这个人就是檀石槐。

楼主 大家狼  发布于 2015-04-26 20:53:51 +0800 CST  
(4)檀石槐
檀石槐是个私生子,自幼在外祖父的部落里长大。在他十四、五岁时,一伙强盗把部落里的牲畜抢走了。檀石槐得知后骑上马就追,奋勇驱散敌人,把丢失的牛羊全夺了回来。类似的故事在草原上层出不穷。老狼记得,年轻的铁木真也有差不多的事迹。只不过铁木真依靠朋友的帮助完成了任务,而檀石槐单枪匹马做到了。
勇气是当领袖的基本素质。大伙分外佩服檀石槐的胆量,推举他做了部落的大人(根据王沈《魏书》所载,鲜卑把部落首领称作大人)。作为一把手,檀石槐用公平而严厉的族规赢得了部众的支持。
檀石槐从十九岁起带领族人侵袭汉朝边境,史称“数入塞,杀略吏人,无有宁岁”。在征战中他慢慢明白:一个个微弱的鲜卑部落,只能小打小闹,不能从实质上对抗庞大的汉王朝。他下定决心,要把漠原上的鲜卑人统一起来,拧成一股坚强的力量。
檀石槐把牙帐设立在弹汗山(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商都县附近)与歠仇水之间(歠读音:绰,今张家口市东洋河),想与其它部落结盟。然而,当时鲜卑部落之间并不团结。他们被汉朝分化,要么彼此争战,要么争相投顺。这个愿望还真不容易达成。
檀石槐有自己的办法。
首先,他把族规扩展为部族间的法律,对新老加盟部落一视同仁。其次,鲜卑部落有难处的,他都想法解决:有的缺少工具,那就用马匹从汉地换来铁器;有的缺少食物,那就俘获东边的汗人命令他们捕鱼来弥补肉品的不足;有的缺少幕僚,那就聘请流亡的汉人为谋士;有的缺少脑花,一再拒绝加盟,那就只好动武。办法总比困难多,这就叫智慧。
智勇双全的檀石槐用魅力和武力吸纳鲜卑部落,几乎所有的大人都表示服从。于是,他成立鲜卑部落联盟,自任盟主。鲜卑人聚集在他的麾下减少了内耗,渐渐强盛。檀石槐指挥鲜卑人东败扶余、西击乌孙、北逐丁零、南扰汉边,尽有匈奴故地。部落联盟垄断了从东北森林到西域戈壁的广大地区。鲜卑人聚沙成塔,鲜卑时代呼啸而来。
根据语言学的音韵嬗变关系,有学者认为檀石槐系“成吉思汗”的古异音。老狼无法肯定这个推断,但檀石槐一统鲜卑各部的杰出贡献,足以比肩成吉思汗对蒙古诸部的聚合作用。
鲜卑部落联盟的辖地实在太大了,“东西万二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网罗山川、水泽、盐池甚广”。于是檀石槐把领地分为东、中、西三部分,设置了十二个大帅分别管理。
老狼解释下鲜卑的社会组织形式,我们就知道大帅这个职位的重要性了。
【落】鲜卑最小的组织单位叫落。老狼把“落”理解为帐篷,或者说是户。
【邑】管理落的是邑,俗称邑落。邑落的领袖称为小帅。多少落为一邑,中外学者的看法从数十到数千不等。另,小帅的鲜卑发音可能为俟厘(俟读音:四)。
【部】管理邑的是部,俗称部落。部落的头领叫作大人。因为拥有的民众和物资不一样,每部包含几百或几千落。鲜卑部落壮大以后,往往可以接纳上万落。
那些有胆识的、能够公平处理纠纷的,大家就举荐他们为小帅和大人。此前,鲜卑部落互不统属,大人就是各个部落之首。檀石槐在大人之上设置了大帅一职,用来管理众多的部落。当然了,这些大帅必须听命于檀石槐的直接领导。
需要说明两点:大帅们一致决定用世袭制取代了公举制,从今往后部落大人们只传位给自己的亲戚了;其次,檀石槐死后,鲜卑族的大帅称号不复出现,因为那是他独创的。
大帅的辖区有多广?《三国志》介绍了他们的管辖范围:
【东部】从辽东地区到右北平郡的草原为东部,其大帅名叫弥加、阙机、素利和槐头;
【中部】从右北平郡以西至上谷郡为中部,其大帅为柯最、阙居和慕容等;
【西部】从上谷郡以西到敦煌的沙漠为西部,其大帅为置鞬、落罗、日律、推演和宴荔游等。

楼主 大家狼  发布于 2015-04-26 20:54:28 +0800 CST  


楼主 大家狼  发布于 2015-04-26 20:54:52 +0800 CST  
(5)慕容氏的先祖
我们的慕容鲜卑闪亮登场了。
按照大部分历史学家的观点,慕容部的大人就是檀石槐部落联盟里的中部大帅之一。这位名字叫作慕容的部落首领,拥有显赫的身世。根据《晋书斠注》的整理,慕容首领的一位祖先唤作乾罗。某天,乾罗身穿镶金嵌银的襦铠(一种铠甲),骑着有金马鞍与银嚼子的白马,从天而降。鲜卑人以为他是神仙,推举他为君长。
草原各地皆有始祖神话。这些传奇相当有趣。例如,拓跋氏说他们的祖先曾经跟天女生子,突厥人更说自己是狼的后裔。这些传闻都不能用现代科学来解释,但可以推敲一下渊源。老狼认为,拓跋氏为鲜卑与匈奴的后代,所谓仙女姐姐其实就是某匈奴贵族的女眷;突厥人肯定不是狼人,只不过他们把狼作为图腾,然后神化到了祖先身上。
那么乾罗的传说是真的么?老狼以为或许是真的。虽然,此前鲜卑部落的大人乃推举产生,但是也存在着世袭的部落。比如宇文部就为世袭制度。宇文氏乃鲜卑化的匈奴人,其私有化的觉悟比其他鲜卑族要积极得多。
对了,还有拓跋部也坚称世系罔替可以追溯几十辈。诚然,拓跋祖先的数量我们见仁见智,但不能就此否定他们有较长的世袭传统。是以,慕容部提早了几辈实行亲族传位也是可能的。而且,我们还可以揣摩下乾罗的身份。
从时间推断,乾罗大概为慕容首领的六世祖,出现在东汉初年;从服饰来看,他明显是个领军人物。联想到当年匈奴和乌桓常常被打得四处逃散,估计乾罗是个匈奴或乌桓部族的头目,败亡到了鲜卑领地。
毕竟,那时候的匈奴和乌桓要比鲜卑发达,孤陋寡闻的鲜卑人常常把他们看成神仙----拓跋氏不就碰到了仙女么?正如玛雅人误把欧洲人当作神灵,慕容部也因此让乾罗做了君长。神君乾罗要世袭,部众会不同意么?所以老狼认为,乾罗是慕容氏的鼻祖。
乾罗之位一脉相传,直到慕容首领。慕容首领做了中部大帅,频繁地追随檀石槐攻击边塞。汉朝君臣对此束手无策:来软的吧,无论是封授王号还是提议和亲,皆被檀石槐拒绝;来硬的吧,汉军数次出塞进剿,反被打得差点全军覆没。檀石槐高贵冷艳,汉王朝手忙脚乱。面对咄咄逼人的威势,难怪大文豪蔡邕哀叹“称兵十万,才力劲健,兵利马疾,过于匈奴”。
可惜天妒英才。就在檀石槐和他的部落联盟如日中天的时候,死神悄悄来临。公元181年,檀石槐去世,死因未明,享年四十五岁。壮志未酬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假如再给他十年的光阴,檀石槐即便不能媲美成吉思汗,至少也不逊于冒顿单于。
我们必须看到,檀石槐是维持部落联盟的那根纽带。他刚刚去世,部落联盟立刻陷入了混乱。起因很简单:也许是檀石槐走得太仓促,没有确定谁来继位。他的儿孙们为此大打出手,连年混战,由是导致了部落联盟瓦解。

楼主 大家狼  发布于 2015-04-26 20:55:14 +0800 CST  


楼主 大家狼  发布于 2015-04-26 20:55:42 +0800 CST  
(6)柯比能的雄心
鲜卑部落联盟解体后分裂成大大小小的集团。
步度根为檀石槐的孙子,他控制了原部落联盟的西部;东部仍旧被弥加、阙机、素利等掌握着;至于慕容氏所在的中部,被后起之秀轲比能霸占了。
柯比能出身于一支弱小的混血部落,俗称小种鲜卑。小部落还未世袭。他因为作战勇敢、执法公正被推举为部落大人。他制定了公平的战利品分配方案,深得部众的信任;他学习汉人的兵法谋略,招徕中原工匠制作戈矛铠盾,因而部众剽悍好战。柯比能以檀石槐为榜样,志在翦灭诸部,重新建立联盟。几年间,他先后兼并了不少鲜卑部落,拥有了数万骑兵。
公元224年左右,柯比能大举进攻步度根,把步度根的部众逼退到太原、雁门等地。随后,柯比能掉过头来又去侵犯素利等人。素利可是檀石槐时代的大帅,爷爷辈的人了,却被追得鸡飞狗跳。慌乱中,素利向中原政权求救。
鲜卑怎么会向中原的统治者求援呢?原来,此时魏帝国已经取代了汉王朝。曹魏政权把主要精力放在西蜀和东吴身上,故对鲜卑采取了较为温和的怀柔政策。魏帝国先后册封步度根、轲比能、素利、弥加等鲜卑大人为王,希望他们和平相处。然而,柯比能的雄心在于一统大漠,不肯止戈息武。面对素利的告急,魏国出面调停,又打又哄这才安抚了两部。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慕容首领在哪呢?慕容首领早亡故了。如今,他的孙子莫护跋统率着慕容部。慕容部的实力远远弱于柯比能。为了避免被其吞并,莫护跋带着部族一路向东,来到草原东部的饶乐水中游。慕容部在这里安顿下来。
柯比能继续着任性的生活方式。他与魏帝国的关系也是反复无常。双方既有朝贡、册封、互市等往来,也有掠边掳民与兵戎相见的时候。
战场上,鲜卑骑兵来去如风,与魏军互有胜负;政治上,柯比能串通诸葛亮,遥相呼应。曹魏政权意识到,不彻底解决鲜卑问题,就不能全身心投入到中原的战争。譬如,才高八斗的曹植就用“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的幻想方式,暗示曹魏对轲比能已然是恨到牙根了。
最后,魏帝国耍了阴招。幽州刺史王雄指使勇士韩龙出塞,去拜见轲比能。大帐之内,韩龙突然出手刺杀了他。柯比能的死,让鲜卑复兴的谋略化为泡影。自此以后鲜卑部落离散,更有数万人被魏国迁徙到西北,用以防范蜀汉。鲜卑“强者远遁,弱者请服,由是边陲差安,漠南少事”。方兴未艾的柯比能联盟彻底崩溃了,犹如夕阳一般殒落在大漠的地平线。
楼主 大家狼  发布于 2015-04-26 20:56:09 +0800 CST  
(7)西拉木伦河
慕容部游牧的饶乐水,现在叫西拉木伦河。西拉木伦是蒙古语,意为黄色的江河(西拉为黄色,木伦是大江的意思)。饶乐水在古书里也称作潢水,恰好印证了上述说法。
西拉木伦河是鲜卑族的传统聚居地。莫护跋来这里不久,得到了一个好消息:儿子木延有了后代。木延请父亲为婴儿取名,因为这孩子是莫护跋的第一个嫡孙。望着缓缓而去的河水,莫护跋用“黄色”为孙子命名:奕洛韩。
稍等一下,为什么这样说?这一推论是老狼根据阿尔泰语系的音韵嬗变得出的。据称,饶乐水的古蒙语发音为sarakha。它作为名词流传至今,不仅为姓氏(法国克莱蒙费朗第二大学有个亚裔教授姓Sarakha),同时也是地名(俄罗斯里海岸边的卡尔梅克共和国是蒙古人缔造的国家,该国图格通市以西有个叫Sarakha的小镇)。故说明,sarakha是个有词义的词汇。
蒙古史学家沈曾植说,蒙古语和鲜卑语相去无几。老狼注意到,奕洛韩与sarakha很相似。如果奕洛韩与饶乐水关联,不难推测奕洛韩在鲜卑语里为黄色之意。
孤证难以服人,再找一个佐证。我们先看看三个前提:
一、把《十六国春秋》和《魏书》所载的鲜卑语和古突厥语进行对比,书里的人名和代名词几乎完全相同。即,鲜卑语跟古突厥语有类似的名词词根。二、在鄂尔浑河谷及叶尼塞河附近,考古学者发掘了公元八世纪的突厥语碑铭。对比后知道,古代突厥语跟现代突厥语变化不大。三、维吾尔族属于突厥语系民族,说现代突厥语。
通过上面的关联,我们可知:鲜卑语跟维吾尔语有近似的词根和音韵。那么,黄色的维语发音为sirik,这与奕洛韩有关系吗?有,奕洛韩在《晋书》里叫慕容涉归。看来,涉归也是黄色的意思。为什么同一个词会有两个汉语译音?要知道,奕洛韩是《宋书》和《魏书》的叫法,同一个词根不同朝代的汉字注音可能产生了差异。
我们还能再进一步忖度。蒙语sarakha与维语sirik非常相似,除了最后一个音。出现在史书里的奕洛韩,即涉归这个人,其实也只差一个音。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kha去掉,并忽略汉语注音的偏差,那么西拉、饶乐、奕洛、涉归就指向同一个鲜卑语词根了,大约为黄色。kha是什么?如果把它写成可汗,大家就明白了,鲜卑语君王。
有趣的地方来了。会不会慕容涉归本来就叫奕洛,韩(汗)是他的封号呢?老狼在史书里看到,慕容涉归确实被晋朝封为鲜卑单于。单于是匈奴语皇帝的意思。或许,鲜卑人接受朝廷的封号,在部族内自称可汗。
须知,单于跟可汗的分别,不仅仅是匈奴和鲜卑的语言差异,也是二者统治草原的划分点。鲜卑代替匈奴后,可汗的称谓渐渐风靡草原,游牧民族的最高领袖慢慢改变了叫法。可能在当时中原王朝并没有搞清楚之间的区别,一股脑的单于来单于去,并把鲜卑封号当作人名载入史书。
综上,老狼揣测,奕洛韩其实是对这个人一生的评价;在出生的时候,他或者叫奕洛,也许叫涉归,正是史书里的慕容涉归。
涉归先暂告于此,以后我们还会跟他见面。莫护跋抱着孙子,喜悦地遥望着饶乐水。河水在草原的怀中自由流淌,滋润着两岸兴旺的生灵。每年暮春,鲜卑各部落都要汇合一处,举办盛大的集会。河岸两边,歌声响彻云天。毡包如珍珠,人流如潮水。少年们在河边举行成年的仪式,青年男女则忙着敲定终身大事。大伙围着篝火欢歌劲舞,畅饮达旦。
可是,气候环境却慢慢发生了变化。公元三世纪属于全球性寒冷干旱期,严寒和风沙正不断地吞噬着草原。越来越多的鲜卑人赶着牛羊离开这里,向南方迁移。
公元230年前后,莫护跋带着部落离开饶乐水。慕容部南下渡过乌侯秦水(今老哈河),进入了魏帝国辽西郡的塞北地区。
在这里,慕容氏的命运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楼主 大家狼  发布于 2015-04-26 20:56:31 +0800 CST  




楼主 大家狼  发布于 2015-04-26 20:57:17 +0800 CST  
(8)司马懿,还是公孙渊?
就在莫护跋往辽西塞外赶路的时候,孙权称帝了。魏、蜀、吴的君主皆已称帝,标志着他们形成鼎足之势。三个帝国各占天时、人和与地利,瓜分了东汉王朝的固定资产。慢着慢着,我们还漏了一个政权----辽东公孙氏。
公孙氏垄断辽东地区,已经祖孙三代了。他们名义上归附曹魏,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的地盘。莫护跋抵达辽西塞外的时候,辽东那旮旯的霸主是公孙渊。史书对此人的评价只有四个字:反复无常。
公孙渊认为自己是个外交高手,能把吴魏两国玩弄于鼓掌之间。这是考核能力的一道试题:手段玩得好,那叫纵横捭阖、左右逢源;玩得不好,那叫出尔反尔、首鼠两端。公孙渊显然没有玩好。他向两个帝国轮流投靠、叛变、再投靠、再叛变。这让孙权火冒三丈,把魏明帝气得要死。
公元237年,公孙渊不玩了。他干脆自任燕王,设置文武百官,独立了。公孙渊给边塞附近的鲜卑人加官晋爵,希望他们能够帮哥们一把,努力骚扰魏国的边境。公孙渊的想法很天真,鲜卑人可不傻。如今不是柯比能时代了,中原也换东家了,你说抢劫就抢劫啊?
鲜卑人不愿当枪使,这个抉择是明智的。第二年,魏帝国四万大军杀到,统帅是司马懿----他刚刚在五丈原累死了诸葛亮。
公元238年的仲夏,莫护跋面临着四个选择:第一,跟随魏军攻打公孙渊,介入辽东战局;第二,相助公孙渊,断司马懿的后路;第三,隔岸观火,等双方分出胜负再加入,不过此举将失去胜利者的信任;第四,我是鲜卑,关我屁事。
莫护跋深思熟虑,不想置身事外。那么选谁呢?要知道魏国不是没有攻打过公孙渊;打过,还打了两次,结果都没能占到一丝便宜。公孙渊兵多将广,主场作战。从当时旁观者的角度,胜负绝非一目了然。
莫护跋很快就厘清思路,做出了决定:跟从司马懿讨伐公孙渊。理由很简单:哈士奇带着大队绵羊,肯定打不过狮子带的几只豺狼。这个决定改变了慕容氏游牧小部落的宿命,鲜卑慕容从此上了司马家的这条大船,风雨同舟几近百年。
公孙渊自然不肯束手就擒。他在辽河边构筑了二十多里的防线,负隅顽抗。司马懿声东击西,亲帅主力悄悄渡过辽河,直扑公孙渊的老巢----辽东郡首府襄平城(今辽宁省辽阳市)。辽河守军闻讯慌忙来救,直接钻进了司马懿的伏击圈。这招“攻其必救”包含了调虎离山、围魏救赵和以逸待劳等多种策略。辽东军完全被牵着鼻子走,这就是老江湖与富三代的差距。
莫护跋也没闲着。游牧民族的骑兵一向很厉害。曹操击败乌桓后挑选人马组建了乌桓突骑,号称天下名骑。所谓突骑,就是用来冲锋陷阵的骑兵;后来还出现了具装突骑,也就是重甲骑兵,更有贯穿力。鲜卑的骑术不弱于乌桓。莫护跋肯定不仅仅只是后勤大队长。老狼猜想司马懿会用鲜卑人打头阵,一来发挥骑兵的威力,二来试探下辽东军的虚实。
鲜卑铁骑如利剑一般直插辽东军,把他们分割包围。骑兵使用得当,能够百骑环绕可裹万众。莫护跋在厮杀中还碰到了战友----高句丽人。高句丽(句读音:钩)是中国古代的一支少数民族,居住我国的东北地区,后来迁都到平壤,被唐朝大军灭掉了。
现任高句丽王叫东川王,他的父亲被公孙氏欺负得够呛。公孙渊的祖父唆使东川王的叔叔叛变;公孙渊的父亲更过分,他带兵攻破了高句丽的都城,逼得别人跑路。高句丽跟公孙政权可谓世仇。东川王派兵响应,这是趁机报仇来了。
慕容部与高句丽并肩作战,这大概是二者仅有的一次携手破敌。今后,慕容氏将跟高句丽刀兵相向。他们160多年的恩怨自此展开。
并非所有的少数民族都帮着魏帝国,公孙渊也有帮手----扶余人。扶余也称为夫余或夫馀,跟高句丽同属一个民族,在东北建国已经400多年了。扶余王跟公孙氏通婚,两家是亲戚。不过,扶余人那点微薄的力量不能改变战场的局势。多年后,扶余两次被慕容氏灭掉,又两次复国,最终被高句丽吞并了。
辽东军迅速被联军击溃,败入襄平城。司马懿把襄平围得严严实实。天有不测风云。然而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电闪雷鸣,魏兵一步不退。雨季过去,魏军造土山、挖地道,楼车射、冲车撞,夜以继日地攻城。八月,襄平被攻破。公孙渊突围逃走,被追上杀死。魏军屠城,杀掉近万人。
司马懿轻松搞定辽东。出发前,他就对公孙渊的抵抗方式成竹在胸,并制定了征战时间表。在大师面前,公孙渊的举动仿若按剧本在演戏,一步步走向灭亡。辽东地区的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和带方郡皆被魏帝国纳入版图。
魏兵还搜到了扶余王寄放在玄菟郡的玉棺材,里面有玉璧、玉圭,以及汉朝赐予扶余的“濊王之印”。扶余王肯定怀念他的玉棺材了。由于害怕魏军报复,他惊恐之下敏捷地归天了。扶余大臣立他的儿子为王,不敢再跟魏帝国闹别扭。高句丽报了仇,心满意足地回去了。
慕容氏也得到了封赏。司马懿显然对莫护跋的功劳非常满意。他奏请朝廷,封莫护跋为率义王。此前,柯比能被封附义王,素利受封归义王;而率义王则是魏国对有战功的少数民族首领的最高封赏。老狼相信,莫护跋肯定还获得了一方“魏鲜卑率义王”的驼钮印章。
不仅如此,慕容部还被允许从辽西塞外迁徙到辽东郡。入塞,是农耕民族对游牧民族的安抚和庇护。入塞,是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认可与归附。莫护跋想要搬迁,也是迫于奈何。本地的鲜卑部落有钱又任性,慕容部惹不起。这个部落是谁?老狼稍后会讲到。
数月后,莫护跋带部族进入边塞,来到辽东郡的棘城以北居住(今辽宁省锦州市义县西北)。
在此,慕容氏即将谱写波澜壮阔的华彩乐章。从此,辽东成为慕容世家的龙兴之地。

楼主 大家狼  发布于 2015-04-26 20:57:38 +0800 CST  


楼主 大家狼  发布于 2015-04-26 20:57:59 +0800 CST  
(9)慕容姓氏的由来
偶然得知,贺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姓氏。贺得姓于东汉安帝年间,算起来不到1900年的历史。相对而言,慕容是个更年轻的姓氏,比贺姓还要晚几十年。
慕容姓氏究竟如何得来?其中有很大的争议,老狼尝试说清楚个中缘由。
【慕德继容】
《晋书》说慕容氏乃有熊氏(黄帝)的苗裔,因仰慕天地二仪之德,继承日月星三光之容,故姓慕容。
此说法早被元代学者胡三省质疑,认为是慕容氏发迹后的附会。老狼也觉得此说形而上学,纯粹是为了诠释慕容二字特意生造。在慕容世家的历史中,看不出他们对日月星辰有异常的崇拜行为,也没有发现他们涉及慕德继容的相关言语。故,因缺少关联证据,此说存疑。
【步摇谐音】
有人考证,古语中b与m发音可以互通。他举例说,唐朝把吐蕃大臣 zhang btsan ba译为“尚结息赞磨”,通过最后一个字的嬗变得出此结论。老狼以为,这个看法对查证慕容根源很有帮助。
日本人白鸟库吉用比对的办法考证“慕容”为满语bayan,意为富裕。台湾学者刘学铫则强调bayan为伯颜,系突厥语头目,并推断慕容先祖以伯颜为氏,音讹慕容。如果b和m可互换,以上说法则更为可信;但在证明鲜卑语义符合史实之前,他们的见解仍然只是一种推论。
最流行的谐音观点,莫过于慕容姓氏起源于步摇。
步摇是一种有垂珠的金首饰。女子在发髻上插上步摇,“剪荷不似制,为花如自生。低枝拂秀领,微步动瑶瑛”,极尽美感。步摇冠则是一种有垂饰的高冠,用于束发固髻和修饰仪表。冯素弗墓中有步摇冠的实物。西汉酷吏江充痴迷于步摇冠,竟然戴着去见皇帝。
《晋书》记载,莫护跋也喜欢步摇冠。他见北方士人大多戴步摇冠,也学着扎起头发插上发冠。别的部落看见了皆称他为步摇,后来音讹为慕容。
原本,这个说法很荒诞。莫护跋迁徙到辽东后仍旧过着游牧生活,生活习俗并无太大的转变。鲜卑人对步摇也绝不陌生,游牧民族也有步摇头饰。起初,老狼以之为编造出来嘲笑少数民族。可有些学者觉得慕容得名于步摇冠,也不能一概否定。比如,已故历史学家陈连庆在其著作中论述步摇音讹还是有可能的。
慕容与步摇的读音在当今中国差异很大了。令人意外的是,日本却保留着这两个词的古音。慕容日语读音为boyo,步摇日语读作hoyou。慕容的日语拟音,竟然跟汉语步摇很近似。这或许是巧合,或许表明它们确有渊源。
慕容姓氏是否真的为步摇谐音?这个话题已经扑朔迷离了。胡三省等人反对,也有学者支持。只能讲,史书中的提法自有来源。在没有确凿证据之前,老狼对此说存疑。
【莫护音讹】
国学大师吕思勉提出,慕容二字跟莫护跋有很大关系,乃莫护的转音。历史学教授罗新同意这一推论,认可慕容是莫护的音讹。此说还得到一些学者的赞同,他们认为莫护跋音讹慕容较步摇更为合理。
《太平御览》记载“慕容廆曾祖父慕容跋,见燕代少年多冠步摇冠,好之”。此处直书莫护跋为慕容跋,似乎正符合莫护音讹之说。
可是,西北大学的高然以为,慕容跋当为慕容莫护跋的简称。这是依照鲜卑改姓习俗而省略称呼的缘故;并且《太平御览》是孤证,其他史籍在此处均写作莫护跋。
要使莫护音讹成立,还有一个问题尚待解决:《魏书》里讲宣帝时期就有慕容了。《魏书》的宣帝为拓跋推寅----历史学博士李海叶考据其实为推寅的后人献帝邻。献帝拓跋邻大致生活在公元二世纪中期。
换句话说,最晚在二世纪中叶就出现慕容了,远远早于莫护跋。
【中部大帅】
公元二世纪中期,正好是檀石槐部落联盟的初期。部落联盟的十二个大帅里,有人名叫慕容----我们熟悉的慕容首领。据王沈《魏书》记载,部落联盟之后“大人世袭,氏姓无常以大人健者名字为姓”。慕容首领的后裔也应掌控部落,子孙又以他的名字为姓,演变成慕容部。
慕容得姓于中部大帅之一的慕容首领,这是学术界较为通行的认识。在关于慕容起源的史籍里,王沈的《魏书》成书最早;而且历代王氏家族与北方少数民族交往深厚,其可信度同样最高。
所以,老狼也相信慕容姓氏来源于名叫慕容的中部大帅。
【其他说法】
关于慕容氏的出处还有很多观点。例如,慕容源自慕容廆、慕容是木伦(江河)的谐音、慕容有独角兽的含义、慕容与蒙古语狐狸对应等等。此类看法见仁见智,老狼不再赘述。
其中有个特立独行的主张,认为慕容乃寺庙命名。
老狼发现,这个误解源于殿本的王沈《魏书》。所谓殿本,就是武英殿刻本。它在记录中部大帅时写作“从右北平以西至上谷为中部十馀邑其大人曰柯最阙居慕容寺为大帅”。这句话被臆断为“从右北平以西至上谷为中部,十馀邑,其大人曰柯最阙,居慕容寺,为大帅”。
这样断句肯定不对。联系上下文,东部与西部大帅皆为数人,中部怎可能只有一位大帅。历史学家马长寿更指出百衲本的《魏书》把慕容寺写为“慕容等”,与后面的西部大帅“宴荔游等”相互对应。百衲本又叫配本,综合一种书的不同版本拼配起来的书籍。
此外,我们再来看一看当时草原上是否有寺。
汉朝时,祆教与佛教(祆读音:先,拜火教)分别传入西域和中土,但尚未在大漠草原兴起。鲜卑人的信仰是萨满教。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宗教,以祖先祭拜、自然敬拜和图腾崇拜为宗旨。萨满巫师用口传身授的方法嬗递职位。萨满教没有成文的经书典籍,没有特定的组织形式,没有统一的宗教教义,甚至没有固定的创始人,因此也没有寺庙。
汉朝典籍中的寺,意为官署。比如太常寺、光禄寺。同时代中原政权督抚少数民族的机构为鸿胪寺、护匈奴校尉、护乌丸校尉等。朝廷的衙门不会设置在草原上;檀石槐亦不会允许卧榻之侧有汉朝的官署。
因此,当时肯定不会有一座叫慕容的寺庙或官衙。慕容寺乃慕容等的笔误,正确的断句应该为“其大人曰柯最、阙居、慕容等,为大帅”。所以,寺庙之说不成立。
最后,老狼归纳下慕容氏的由来。
关于慕容先祖最早的记录为东汉初年的乾罗。乾罗的后裔担任檀石槐部落联盟的中部大帅。这位名叫慕容的大帅,成为慕容氏的滥觞。他的子孙以他的名字作为族名和姓氏。
慕容得姓只有1800多年,是中华民族最年轻的姓氏之一。
楼主 大家狼  发布于 2015-04-26 20:58:51 +0800 CST  




楼主 大家狼  发布于 2015-04-26 20:59:58 +0800 CST  


楼主 大家狼  发布于 2015-04-26 21:03:50 +0800 CST  
第二章 乱世枭雄----霸业的奠基者
(10)东征高句丽(上)
慕容部搬到辽东没几年,莫护跋就逝世了。他是慕容世家第一位值得纪念的祖先。莫护跋是位有魄力的智者。他审时度势,把部族带出兵燹和困境;他深谋远虑,作出有利部族发展的决策。莫护跋的丰功伟业更在于迁移辽东,他是慕容郡望的创立者。
莫护跋的儿子木延继承了大人之位。木延带着氏族在辽东地区游牧骑射。公元244年初秋,一支魏军路过慕容部的领地。他们是幽州的地方部队,统帅为刺史毌丘俭。公孙渊覆灭后,辽东四郡归幽州管辖。毌丘俭是最高行政长官。还记得么,前任幽州刺史派人刺杀了柯比能。
毌丘俭(毌读音:贯,毌丘是复姓)也是一个牛人。他曾随司马懿参加过辽东战役。十一年后,他将是司马氏篡位的阻挠者。现在,毌丘俭路过辽东郡,想起了以前的战友率义王。于是他召见慕容部的头领,要木延领兵随军出征。这是要干嘛?原来,毌丘俭前来征剿高句丽。
辽东战役后,高句丽的东川王野心膨胀,妄图成为第二个公孙氏。东川王对辽东郡的西安平县(辽宁省丹东市振安区九连城镇)垂涎三尺。一旦占领这里,高句丽既能拥有一个出海口,又可切断辽东到朝鲜的道路,让半岛北部的乐浪和带方两郡孤悬海外。说干就干。前年,东川王派人攻破了西安平县,却发现没有足够的力量长期霸占,只好抢掠一番离去。叛变行为激怒了魏国。经过一年的筹备,毌丘俭请命前来平叛。
木延同意出兵。毌丘俭大喜,封木延为左大都督,加爵左贤王。左大都督是行军打战的指挥官,表明木延奉命出征,隶属魏军的战斗序列。左贤王是匈奴贵族的称号,仅次单于。毌丘俭的另一个身份是护乌丸校尉,专门管理边境少数民族事务,所以他有权加封木延为左贤王。
木延这个二把手,隶属另一位少数民族领袖寇娄敦的麾下。寇娄敦是乌桓人,定居在右北平郡。他被封为乌桓单于、魏国的讨寇将军,跟随毌丘俭来到辽东。
幽州军共有步骑约一万人,由七支军队组成:毌丘俭的直属部队,辽东、玄菟、乐浪和带方四郡的兵马,寇娄敦的乌桓突骑,以及木延的鲜卑骑兵。
万事俱备,尚缺一些粮草。毌丘俭派玄菟太守王颀(颀读音:齐)去向扶余国要军粮。扶余摄政的贵族让官员到郊外迎接王颀,如数提供军粮。农历八月,幽州军厉兵秣马,从玄菟郡出发,向高句丽进军。
东川王得到消息,亲率骑兵五千和步兵一万五千至沸流水(辽宁省浑江支流富尔江),与魏军战于梁口(今吉林省通化市通化县大泉源乡江口村)。
战役的胜负没有异议,过程却有两种说法。
《三国志》记载:“(毌丘俭)督诸军步骑万人出玄菟,从诸道讨之。句骊王宫将步骑二万人,进军沸流水上,大战梁口,宫连破走”。一句话,东川王连续被打败,逃走。可是《三国史记》秉持另一种看法。需要说明的是,《三国史记》跟《三国志》没有任何关系。那是一部记述高句丽、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和百济等三个国家的朝鲜史书。
《三国史记》记载:魏遣幽州刺史毌丘俭将万人出玄菟来侵。(东川)王将步骑二万人逆战于沸流水上,败之斩首三千余级。又引兵再战于梁貊之谷,又败之斩获三千余人。王谓诸将曰:魏之大兵,反不如我之小兵;毌丘俭者魏之名将,今日命在我掌握之中乎。乃领铁骑五千进而击之。俭为方阵决死而战,我军大溃,死者一万八千余人。王以一千余骑,奔鸭渌原。
朝鲜史书讲得很励志:一万幽州军连败两次,损失大半,随后人品跟小宇宙大爆发,杀掉一万八千高句丽兵,打跑了东川王。画面太美,我们也醉了。不管怎样,东川王的狂妄和惨败已经跃然纸上。
老狼说一说上文转败为胜的方阵。那不是长矛如林的马其顿方阵,而是中国古代特色的车阵:守军把战车围成屏障,用弓弩和长枪刺杀来犯之敌,再放出骑兵追杀溃军。170多年后,南朝的刘裕把这种阵法玩到了极致,步、骑、车、船多兵种配合,能击败十倍的敌军。1700多年后,朝鲜战争时美军也用坦克环形工事对付擅长夜战的志愿军,志愿军打得很艰苦。
言归正传。幽州军与高句丽在梁口决战,毌丘俭以方阵迎敌,把东川王杀得大败。老狼相信木延的鲜卑骑兵发挥了追击作用。东川王率少数残军逃往南沃沮(今朝鲜东北部,也称为东沃沮)。幽州军趁势包围了高句丽的丸都城(今吉林省通化市集安市的丸都山城)。
丸都城依山而建,易守难攻。山下是高句丽的国都----国内城。两城互为犄角。和平时期,高句丽的王公贵族与平民百姓都住在国内城;战争年代,全民皆搬入丸都城。多年前,辽东公孙氏曾打破国内城,高句丽人麻溜地逃往山上的丸都城。当幽州军杀来,没有领袖的高句丽人又躲了进去。山城里建有宫殿、兵营、仓库、水池、点将台、烽燧和关隘等,当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幽州军的攻势变得缓慢了,一些地方必须用长绳把战车和战马拉上山。毌丘俭围城月余,没有进展。十月的某天,他偶然看见西北方由于山体陡峭守兵不多,因此心生一计。他一面佯攻山城,一面选派士兵偷偷地爬上去。敢死队杀死守军,里应外合攻破了丸都山城(在此,谨向用同样方法血战张古峰的抗日英烈致敬)。
幽州军俘获了八千多高句丽人。效仿司马懿的做法,毌丘俭屠杀了数千人,把剩余的押回了内地。起初,高句丽的大臣得来苦苦相劝东川王不要侵犯魏国。东川王不听,得来自杀。毌丘俭网开一面,命令部下不得骚扰得来的坟墓和家人。幽州军在丸都城驻扎了半年,穿壁引水,休息整顿。公元245年五月,毌丘俭凯旋。
楼主 大家狼  发布于 2015-04-26 22:10:06 +0800 CST  

楼主:大家狼

字数:289067

发表时间:2015-04-27 04:4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03 00:23:13 +0800 CST

评论数:44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