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四书五经之《大学》(一)(转载)

做个简单的计算或许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2X4=8,那么2除以多少同样等于8?除以四分之一:2/(1/4)=8。
同理,3X4=12,3/(1/4)=12;5X6=30,5/(1/6)=30;7X8=56,7/(1/8)=56。为什么乘积与除算答案相同的原因是前者是后者的倒数(颠倒分数关系),因为数字只有建立在分母为1前提下才是原有的数字,3之所以为3是因为“3/1=3”,4之所以为4同样是因为“4/1=4”。现代科学最大弊端就是务求走捷径,走任何捷径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代价就是现代科学至今没能明白以上的浅显道理:一者数之始而非数也。“参天两地而倚数”中的“倚数”说便是数字倚靠谁而生的问题。
4倚靠1而生才是4,倚靠2而生则会变为2。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20-03-19 11:48:39 +0800 CST  
或许因为内容违规,上层被删,写的是关于数学的问题,再发一次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20-03-19 15:00:27 +0800 CST  
数学作为检验世界秩序的通用语言,运算构架必然是自然规则的完美复刻。为什么数学运算的主要构架是乘积与除算,或加法与减法?因为乘积与加法表述的是自然规则中殊途同归的统一特性,因此计算它们时次序的先后不会改变最终结果。如5X6,6X5答案都是30。但除算与减法则不同,因为它们表达的是自然规则中的对立性,必须清晰的区分谁相对谁而言的相对性问题。如4/2与2/4的结果完全不同。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20-03-19 15:03:20 +0800 CST  
但如上文所示,可以通过转换乘积与除算,同时颠倒倚数构成的次序(分母颠倒),达成殊途同归,答案统一的目的。这么做之所以有效是因为数学作为检验世界秩序的通用语言,其运算构架必然是自然规则的完美复刻。数学规则为什么先乘除后加减?因为自然的内涵是“对立”“统一“”互化“,加减阐明不了这三个问题,不能言简意赅的阐明“颠颠倒,二十四山有珠宝;顺逆行,二十四山有火坑”的象数使用规则。反观上文,倚数分母的颠倒运用,原理一目了然。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20-03-19 15:17:37 +0800 CST  
应该是前文配的图片有打广告的嫌疑,以后尽量少发图片。任何地域都有适合该地域生存的规则,想要本文存在下去必须适应规则,但不是规则为你而改变,而是我们的行为方式去适应规则。

古语有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哪天规则能为我们改变时我们就成功了。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20-03-19 15:25:10 +0800 CST  
据孔子保存的《易传》记载,上古伏羲从微观与宏观两个方向观察自然(近取诸物,远取诸神),可以取得相同的结果(以类万物之情),如此得出“万物同源,大小无别”的结论。既是说,进行绕心运动的天体与同样进行绕心运动的原子差别仅在大小,天体是放大了无数倍的原子,原子是缩小的无数倍的天体。如此一来便可从微观与宏观两个方面验证周敦颐在《太极图说》阐述的太极理论,既在天文学中进行“对立”“统一”“互化”运算。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20-03-19 19:04:03 +0800 CST  
本文讲述到这里史前文明的话题已经无法回避,因为接下来进行的天文计算只有建立在史前文明存在的基础上才不违和,否认认定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兄妹是旧石器时代晚期,茹毛饮血的山顶洞野人,那么本篇文章您没就必要再看下去。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何必要把有限的生命浪费在无限的求知中,何况你心中早已有了答案,需要的仅仅是对自我的认同。但史前文明认为探索未知的前提条件是承认自己无知,否则未知何以为未知?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20-03-20 14:08:25 +0800 CST  
与现代科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线性认识不同,古文化尤其是中华文化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周而复始的循环,岁月如此,季节如此,朝代如此,人生亦然如此,包括文明是也一样,比如我们正在讨论伏羲易学,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记载,在传承的过程中易学至少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与人群,首先是伏羲、女娲所处在的上古,其次是黄帝与蚩尤所处的中古,之后才是文王与孔子所处的近古。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将此过程总结为八个字:“世历三古,人更三圣。”.。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20-03-20 14:56:55 +0800 CST  
如同前文介绍的倚数原理,上古伏羲文明仰观天文得出天文数字建立在倚靠谁而生的基础上,如火星时间单位,公转周期倚靠着地球公转周期而生,便是1.88075/地球年。倚靠着金星公转周期而生,则会转变为3.058/金星年。既是说,火星每公转一周,地球公转1.88075周,金星公转3.058周,水星公转7.808周……以此类推。但我们选择以地球轨道参数作为倚数换算得出的天文结果,因为这是现行天文参数的计算构架,我相信您也一定没见过哪颗天体是以火星或金星的天文参数作为分母进行换算的吧。其实一样,无论使用哪颗天体的天文参数作为倚数换算,都不都影响验证太极三要,对立,统一,互化的自然特性。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20-03-21 00:52:41 +0800 CST  
如此通过倚数规则换算好天体的时间单位后,再以相同方法换算出天体的空间单位,既天体轨道半长轴的比例。以地球轨道平均半长轴(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作为倚数(分母)换算,可得出任何天体的空间天文参数的比例,既现代天文学所使用空间距离单位——天文单位Au。

需要注意的是,伏羲象数所说的倚数与分数构架虽然类似,但内涵却要比分数丰富,其内涵建立在“一者数之始而非数也”的前提下。既是说,任何数字都建立在相对性原理之下才有效,4之所以是4是因为它的倚数分母是1,4倚靠着1而生才是4。但代数却忽视数字的相对性问题,对捷径的极尽务求以使得科学渐行将远,本质也变的越来越扑朔迷离。

数学作为检验世界秩序通用语言,其构架内涵必然是自然规则完美复刻,请相信相对性原理不止是纯粹的物理问题,同时也是数学与哲学问题。邵雍在《皇极经世书·天地河图全数》中以非常浅显的数学语言指出过这个问题:“三四十二,二六亦十二也。”那么三乘四等于十二,二乘六同样等于十二,两者如何排中?这便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最大的不同,我们求同存异,相信殊途同归。但某些人却坚信真理只有一个。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20-03-21 10:36:03 +0800 CST  
讲解完“一者数之始而非数也”之后,邵雍继续详解上古数术的使用方法时说:“故二二为四,三三为九,四四为十六,五五为二十五,六六为三十六,七七为四十九,皆用其变者也。”。、
《天地河图全数》中邵雍讲解的是规则,不是计算。那么二二为四,三三为九,四四为十六……皆为其变,是什么变化,什么规则?次方,二的次方,三的次方,四的次方……这是才是邵雍想要表达的原意,数术使用次方。但我们不能因为邵雍没有提到“次方”这个词汇,就认定他讲述不是次方构成的原理。这就如同英国人发现新大陆之前新大陆肯定不叫美洲,具体叫什么我们先不去考究,但如果印第安强调他们世代居住的土地叫什么时,我们不因为他们说出名不是“美洲”,就将他们的土地宣判给为“美洲”命名的英国人。早在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子便说“橘生于南则为橘,橘生于北则为枳”,老子也说“道可道,非恒道,非可名,非恒名。”春秋时期的华夏祖先便已知道规则与名称,因人而异!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20-03-21 12:19:17 +0800 CST  
下面说说我对象数文化使用次方的理解。或许您并不清楚神秘的《周易·六十四卦》有两个首卦,而且不分先后彼此,那便是天卦与地卦。《周易》如此设置也与中华民族的创世传说“盘古开天辟地”有关,传说中,盘古破开混沌清者上升成为“天之阳气”,浊者下降成为“地之阴形”,那么是先有天,还是先有地?古者认为先有“混沌”,混沌既天地的最初的形态,气与形的统一体。因此,在阐述世界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周易》中才有两个不分先后的首卦,天与地,气与形,能量与质量。或许您认为将气与形比作能量与质量并不恰当,这个问题我不想过多解释,因为本文宗旨是闲谈,无意学术,如果您非要证据那么抱歉没有,我只知道我们脚下踩的土地是华夏先祖所说“地之阴形”,至于只是不是你们口中的质量我不能力也学历却确认,就好比我无力确认“天之阳气”可能是自然科学所说的能量,因为我人微言轻。看您就耐心继续看下去,梨花知无不言,绝不藏私。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20-03-21 15:11:21 +0800 CST  
抱歉,发现之前的文章有不少错字漏字的地方,希望大家理解,有些章节是送外卖的路上用手机写的。
我是送外卖的,十分抱歉。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20-03-21 17:03:56 +0800 CST  

楼主:梨花居士

字数:8883

发表时间:2020-03-17 06:53:39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3-21 23:21:22 +0800 CST

评论数:5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