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明君的第一楷模、天可汗李世民(转载必究)



隋唐时期英雄辈出,李世民当然是众多隋唐英雄中最了不起的人物,没有之一!李世民亲自指挥的战争无一败绩,唐军惨败给薛举那一次虽然他是领兵主帅,但兵败责任不能算到他头上,原因是他因生病把指挥权交给了刘文静、殷开山,二人也都因此次兵败被追责削职为民,这是铁的历史事实,这次兵败有诸多证据证明李世民没有责任,史书没有为李世民遮掩、美化。毛泽东曾评价:“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我认为这个评价很公允,李世民在军事上是绝对的无敌帝王!他在那个英雄云集的年代里,他的能力绝对是出类拔萃、无可匹敌的!
楼主 江畔芦笛  发布于 2020-02-22 13:37:28 +0800 CST  
一、文韬武略俱全,即不逊风骚,也不输文采:

毛泽东 的一首《沁园春.雪》写道:“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首诗词名扬天下。不是故意挑刺质疑这首诗词。就事论事来说,历史上的唐太宗李世民即不输文采,也不逊风骚!而实际上毛泽东对李世民评价也很高。
文采,这个很好理解,是指文化领域方面的水平;风骚,本意是指《诗经.国风》和《楚辞.离骚》,后来指才情、风光、光彩的意思。
看一下历史对李世民的评价,他是一个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他在书法方面造诣颇深,酷爱文史创办了文学馆。他不光是一个马上打天下的英雄,更是一个后世公认的治国大师。
李世民这个人文采很好,他诗词写得很不错,书法上也造诣颇深。他的诗词传世之作有九十多首左右,就起水平来说绝对属于上乘。他的诗词以五言律诗和五言长诗为主。李世民的诗词和毛伟人的诗词类似,作为极为出色的帝王,他的诗词从气势上来说不是一般人可比的。他的代表作有《赐萧瑀》、《威凤赋》、《还陕述怀》、《经破薛举战地》等。写五言诗是当时流行的风格。
李世民酷爱书法,他特别喜欢王羲之的书法。在书法方面他有很高的造诣。为人熟知的故事是他为了能得到王羲之的《兰亭序》大费周折。他在书法方面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 “今吾临古人之书, 殊不学其形势, 惟在求其骨力, 而形势自生耳。”这是李世民与众不同的见解,他看重的是书法的神髓,而不是具体的形态。他的这一见解给后世学习书法者开了一剂良药。
李世民极力推崇王羲之,爱抨击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王羲之和王献之被书法界称为“大王”和“小王”,后世书界认为李世民尽管看不起王献之,但他的实际水平也就相当于王献之,他是历史上行书入碑的第一人。代表作为《温泉铭》,唯一拓本原藏于敦煌藏经洞,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博物馆。
李世民在文史方面的修为很高,他的代表作有《帝范》、《威凤赋》、《百字箴》等。《帝范》共十二篇,包括: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诫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这是一部中国最伟大皇帝的沉思录。他是为了教育后世子孙如何君临天下而写的书,篇幅虽然不长,但字字玑珠,文辞秀美。作为一个帝王,他不可能有很多的时间去长篇大论的去写文章,但他却是留下治国名言警句最多的皇帝,这个也没有之一!他的《百字箴》也为后世广为流传:
“耕夫碌碌,多五隔夜之粮;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寸丝干命,匙饭百鞭,无功受祿,寢食不安。交有德之朋,绝无义之友。取本分之財,戒无名之酒。常怀克己之心,闭卻是非之口。若能依朕所言,富贵功名可久。 ”
他写这个《百字箴》是为了教群臣做人为官之道,虽寥寥数语,但用意颇深。
武德四年他创办了文学馆,招纳了一批顶尖级的文人在一起谈书论道。当时文学馆最优秀者被称为十八学士,其中有:杜如晦、房玄龄、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李玄道、蔡允恭、薛元数、颜相时、苏勗(xu)、于志宁、苏世长、薛收、李守素、陆德明、孔额达、盖文达、许敬宗等人。有一段时间,李世民沉迷于文学馆竟然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当然了,他创办文学馆的另一个目的也是在选拔谋士、智囊型人才。他通过和这些人谈书论道,了解这些人的真实水平和见解,挖掘人才。当然了,能天天和这些人一起谈书论道,李世民在文史方面的个人水平,也应该和这些人水平相差无几。
文的方面李世民很牛,武的方面他更厉害。李世民精于骑射,箭术高超。李世民曾对尉迟敬德说过:“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由此可见,李世民也是万人敌式的人物。他在虎牢关之战时,为了诱敌深入,曾和尉迟敬德两人跑到窦建德营前亲自射杀一员敌将,并冲敌人大喊:“我是秦王”。引诱敌军追击。这不仅说明他胆略过人,更能说明他武功也是很高超。李世民的先祖西汉李广就是一个神箭手,他老爹李渊也是一个神箭手,李渊是通过比武招亲“雀屏中选”一箭射中孔雀眼才娶得了窦太后的。箭术是李世民的家传绝技,他用的弓和箭都比常人用的大许多,他的箭杆又粗又长,很好辨认。这样的弓箭威力要大很多。当时的游牧民族非常尚武,在战场上若捡到李世民的箭,都会当做神物来收藏。他的弓和箭都比常人的大,这也说明他的臂力超过了常人。
论起领兵打仗,隋唐时期的名将当推李靖排第一,李孝恭、李靖为大唐平定了江南。江北地大部分是李世民的功劳。但是北方民风剽悍,尤其经过南北朝北方汉人和游牧民族融合,北方人非常尚武。李世民平定北方要比李靖平定南方难度要大得多,但按战绩来论,李世民绝对是一个可比肩李靖的军事家。
楼主 江畔芦笛  发布于 2020-02-22 17:00:34 +0800 CST  
@双悬日月2020 2020-02-22 21:10:39
太宗是将才与帅才的合体。二赵只是将才。
-----------------------------
是的,好多时候他都是亲自冲锋陷阵,为了大唐江山他很拼命。
楼主 江畔芦笛  发布于 2020-02-23 08:04:25 +0800 CST  
二、在识人、用人、笼络人方面无可匹敌

所有参与打天下的开国皇帝,在用人这方面能力都非常的强,这也是他们能取得天下的重要原因。李世民更是这样。一个最强大的人是可以网尽天下英雄为己所用的,李世民做到了。他说过一句话:“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三国演义》中曾说,曹操手下谋士如云,战将如雨。但在这方面他肯定远不如李世民。李世民不仅手下人才非常之多,并且这些人都成了愿意为他出生入死的好弟兄。并且这还都是别人用金钱利禄都收买不了的!他的部下几乎都成了他的死士。这也是太子李建成的悲哀与无奈。李建成虽然个人能力也不差,不少方面做得可以说也很好。但是和秦王李世民相比他还是明显不行。李世民手下的铁杆亲信,一半以上都曾经是他不共戴天的敌人,他在化敌为友方面的能力在历史上鲜少有人能与他匹敌!
在识人方面,李世民识人精准。他和刘文静一见如故,一次交谈他就确定了刘文静有安邦定国之才,他倾心结纳,刘文静事实上成了太原起兵的总策划师;他和房玄龄一次交谈,他就确定了这个人有不世之材,后来房玄龄成了他的首席谋臣;李靖曾状告李渊谋反,李渊夺取长安后抓住要杀他,李世民认为他是个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求情将他保下,才有了为大唐立下不世之功的军神李靖;当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尉迟敬德会叛唐逃走的时候,他坚信自己的眼光,认为不会,最终保住了后来为他屡立奇功的尉迟敬德,换得尉迟敬德对他一生誓死追随;当大部分大臣都认为契苾何力叛唐投奔了薛延陀时,唐太宗说:“不对。契苾心如铁石般坚定,肯定不会背叛我。”果然如他所说,契苾何力宁死不肯叛唐。契苾何力一生对他死心塌地的追随,李世民死后他还主动申请为他殉葬。此类例子多得不胜枚举。会用人肯定要会识人,否则他也很难用对人!
在用人方面他做的更好,他说过:“戡乱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道,各随其时。”他知道荡平乱世要靠武将,固守江山要靠文官的道理。得到天下后,他重用了许多能力非常强的文官开启了贞观之治,这些人有房玄龄、杜如晦、魏征、萧瑀、高士廉、宇文士及、封德彝等人。他曾说过一句话:“人有君子小人之分,要让君子小人各行其道”。朝中大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板,量才适用很重要。人才也有君子和小人,君子有君子的用法,小人有小人的用法。全用君子也不行。他手下人才济济,人才这东西用不好了还会产生负面影响,容易产生内斗,常说的一加一小于一就是这个道理。李世民能把他们协调的很好,他能把他们调理成一个高效运作的团队。
在笼络人才方面,李世民的水平很少有人能及。能进入秦王府的人,几乎没有背叛他的。跟随他的人,几乎都成了他的死士。他这个人很有人格魅力。李世民给后人的印象是这个人很凶残,玄武门之变,他杀兄李建成、弟李元吉。并且把两个兄弟的所有孩子也全部杀死,还霸占了自己的弟媳。但这都是不可调和的政治斗争,有道是“最是无情帝王家”,这也是无奈的事。李世民对待其他人,他不光没有凶残的一面,并且他还是一个非常仁厚、重情重义的一个人。我最欣赏他的两句诗词“勇夫岂知义,智者必怀仁”。李世民是一个怀仁的智者,他知道“仁者无敌”的道理。正是因为他的仁厚,天下人才对他的归附才像江河回归大海一样。其实当时的王世充也非常注意笼络人才,他个人水平也不差,尤其是他能以弱胜强战胜最鼎盛时期的瓦岗军,他也是个军事天才。他也在笼络人才方面下足了功夫,但得到的效果非常的差,为什么呢?我认为王世充这个人性格中非常缺少“仁”的成分,这是他最大的短板。他对部下的笼络,都被看成了利用人的诱饵。他对人没有真情,也很难换得真心。
李世民在人们的心中是个铮铮铁汉,但是真实的李世民和演义中的刘备一样,却很爱哭。民间有个说法: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但正史中并没有记载刘备怎么爱哭,却记载了李世民非常的爱哭。李世民的哭也为他笼络人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李世民曾为跟随他的许多人的去世痛哭,这包括高士廉、杜如晦、房玄龄、魏征、张公瑾、李靖、李孝恭、李大亮等许多名臣。人们常说,眼泪是女人的武器,但女人的眼泪威力和男人的眼泪根本没法比,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而但一个大男人当众痛哭时是极具震撼力的,尤其是有身份有地位的男人。李世民作为一个皇帝,一个世人敬仰的大英雄,当众为一个臣子痛哭,这个行为对于笼络人心来说绝对是核武级别的武器。
善于人际关系是绝大部分开国帝王的特长,李世民更是这样!即使对于普通人来说,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也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一项技能,他和自己的事业成功与否关系很大,超过了智商所起的作用,因此它又被人们称为“情商”。李世民就是特别会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人,因此他也是一个情商非常高的人。
李世民打下天下后对功臣没有大开杀戒,我认为主要原因是他自信以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对这帮功臣完全驾驭的了,而不是因为众所认知的他出身贵族的原因。他自信不通过杀人立威他也能做到让所有人对他服服帖帖,那为什么还妄开杀戒呢?好多帝王枉杀功臣的主要原因是此人“很难驾驭”或“恐怕日后有反心”。而李世民没有这种担心,他对他下边的文臣武将们有十足的把握能驾驭的了,没有人能威胁的了他的皇位。这些大臣们都是王朝的宝贵财富,那他为什么要杀他们呢?
比如李靖这个人,战功特别大,军事能力又特别强。尤其是他灭掉东突厥后,威望也到了极点。东突厥的灭亡,让大唐最大的一个强敌消失。如果没有仗可打了,国家肯定要裁军。作为一个军人的价值也就难以被体现了。而李靖为了自己和部下将军们着想编造了突厥残部勾结别的部落来袭的谎言,向朝廷要钱粮欲远征,被李绩举报。对于一个驾驭能力比较弱的帝王,李靖功高盖主,又有把柄被抓到了,可以上纲上线说他想谋反借机除掉他,减少朝廷的潜在威胁。或者是借机剥夺他一切实权,彻底将他边缘化。但是李世民不会这样做,他招李靖返朝,并亲自出京城一百里以外迎接,一见李靖的面,就一把把李靖拉上自己坐的御辇,亲热的一口一个靖兄的叫着,抓住李靖的那只手一直都舍不得松开,李靖自然也是也非常感动,回去后他虽然被罢免了军权,但却被任命为右仆射,也就是被提升为右宰相了,出将入相是武将的最高荣耀,虽被罢了军权李靖自然也是无话可说了。
楼主 江畔芦笛  发布于 2020-02-23 08:08:19 +0800 CST  
写李世民的书太多了,不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写。改为杂评的形式来写。
楼主 江畔芦笛  发布于 2020-02-23 13:13:21 +0800 CST  
二、在识人、用人、笼络人方面无可匹敌

所有参与打天下的开国皇帝,在用人这方面能力都非常的强,这也是他们能取得天下的重要原因。李世民更是这样。一个最强大的人是可以网尽天下英雄为己所用的,李世民做到了。他说过一句话:“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三国演义》中曾说,曹操手下谋士如云,战将如雨。但在这方面他肯定远不如李世民。李世民不仅手下人才非常之多,并且这些人都成了愿意为他出生入死的好弟兄。并且这还都是别人用金钱利禄都收买不了的!他的部下几乎都成了他的死士。这也是太子李建成的悲哀与无奈。李建成虽然个人能力也不差,不少方面做得可以说也很好。但是和秦王李世民相比他还是明显不行。李世民手下的铁杆亲信,一半以上都曾经是他不共戴天的敌人,他在化敌为友方面的能力在历史上鲜少有人能与他匹敌!
在识人方面,李世民识人精准。他和刘文静一见如故,一次交谈他就确定了刘文静有安邦定国之才,他倾心结纳,刘文静事实上成了太原起兵的总策划师;他和房玄龄一次交谈,他就确定了这个人有不世之材,后来房玄龄成了他的首席谋臣;李靖曾状告李渊谋反,李渊夺取长安后抓住要杀他,李世民认为他是个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求情将他保下,才有了为大唐立下不世之功的军神李靖;当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尉迟敬德会叛唐逃走的时候,他坚信自己的眼光,认为不会,最终保住了后来为他屡立奇功的尉迟敬德,换得尉迟敬德对他一生誓死追随;当大部分大臣都认为契苾何力叛唐投奔了薛延陀时,唐太宗说:“不对。契苾心如铁石般坚定,肯定不会背叛我。”果然如他所说,契苾何力宁死不肯叛唐。契苾何力一生对他死心塌地的追随,李世民死后他还主动申请为他殉葬。此类例子多得不胜枚举。会用人肯定要会识人,否则他也很难用对人!
在用人方面他做的更好,他说过:“戡乱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道,各随其时。”他知道荡平乱世要靠武将,固守江山要靠文官的道理。得到天下后,他重用了许多能力非常强的文官开启了贞观之治,这些人有房玄龄、杜如晦、魏征、萧瑀、高士廉、宇文士及、封德彝等人。他曾说过一句话:“人有君子小人之分,要让君子小人各行其道”。朝中大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板,量才适用很重要。人才也有君子和小人,君子有君子的用法,小人有小人的用法。全用君子也不行。他手下人才济济,人才这东西用不好了还会产生负面影响,容易产生内斗,常说的一加一小于一就是这个道理。李世民能把他们协调的很好,他能把他们调理成一个高效运作的团队。
在笼络人才方面,李世民的水平很少有人能及。能进入秦王府的人,几乎没有背叛他的。跟随他的人,几乎都成了他的死士。他这个人很有人格魅力。李世民给后人的印象是这个人很凶残,玄武门之变,他杀兄李建成、弟李元吉。并且把两个兄弟的所有孩子也全部杀死,还霸占了自己的弟媳。但这都是不可调和的政治斗争,有道是“最是无情帝王家”,这也是无奈的事。李世民对待其他人,他不光没有凶残的一面,并且他还是一个非常仁厚、重情重义的一个人。我最欣赏他的两句诗词“勇夫岂知义,智者必怀仁”。李世民是一个怀仁的智者,他知道“仁者无敌”的道理。正是因为他的仁厚,天下人才对他的归附才像江河回归大海一样。其实当时的王世充也非常注意笼络人才,他个人水平也不差,尤其是他能以弱胜强战胜最鼎盛时期的瓦岗军,他也是个军事天才。他也在笼络人才方面下足了功夫,但得到的效果非常的差,为什么呢?我认为王世充这个人性格中非常缺少“仁”的成分,这是他最大的短板。他对部下的笼络,都被看成了利用人的诱饵。他对人没有真情,也很难换得真心。
李世民在人们的心中是个铮铮铁汉,但是真实的李世民和演义中的刘备一样,却很爱哭。民间有个说法: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但正史中并没有记载刘备怎么爱哭,却记载了李世民非常的爱哭。李世民的哭也为他笼络人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李世民曾为跟随他的许多人的去世痛哭,这包括高士廉、杜如晦、房玄龄、魏征、张公瑾、李靖、李孝恭、李大亮等许多名臣。人们常说,眼泪是女人的武器,但女人的眼泪威力和男人的眼泪根本没法比,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而但一个大男人当众痛哭时是极具震撼力的,尤其是有身份有地位的男人。李世民作为一个皇帝,一个世人敬仰的大英雄,当众为一个臣子痛哭,这个行为对于笼络人心来说绝对是核武级别的武器。
善于人际关系是绝大部分开国帝王的特长,李世民更是这样!即使对于普通人来说,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也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一项技能,他和自己的事业成功与否关系很大,超过了智商所起的作用,因此它又被人们称为“情商”。李世民就是特别会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人,因此他也是一个情商非常高的人。
李世民打下天下后对功臣没有大开杀戒,我认为主要原因是他自信以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对这帮功臣完全驾驭的了,而不是因为众所认知的他出身贵族的原因。他自信不通过杀人立威他也能做到让所有人对他服服帖帖,那为什么还妄开杀戒呢?好多帝王枉杀功臣的主要原因是此人“很难驾驭”或“恐怕日后有反心”。而李世民没有这种担心,他对他下边的文臣武将们有十足的把握能驾驭的了,没有人能威胁的了他的皇位。这些大臣们都是王朝的宝贵财富,那他为什么要杀他们呢?
比如李靖这个人,战功特别大,军事能力又特别强。尤其是他灭掉东突厥后,威望也到了极点。东突厥的灭亡,让大唐最大的一个强敌消失。如果没有仗可打了,国家肯定要裁军。作为一个军人的价值也就难以被体现了。而李靖为了自己和部下将军们着想编造了突厥残部勾结别的部落来袭的谎言,向朝廷要钱粮欲远征,被李绩举报。对于一个驾驭能力比较弱的帝王,李靖功高盖主,又有把柄被抓到了,可以上纲上线说他想谋反借机除掉他,减少朝廷的潜在威胁。或者是借机剥夺他一切实权,彻底将他边缘化。但是李世民不会这样做,他招李靖返朝,并亲自出京城一百里以外迎接,一见李靖的面,就一把把李靖拉上自己坐的御辇,亲热的一口一个靖兄的叫着,抓住李靖的那只手一直都舍不得松开,李靖自然也是也非常感动,回去后他虽然被罢免了军权,但却被任命为右仆射,也就是被提升为右宰相了,出将入相是武将的最高荣耀,虽被罢了军权李靖自然也是无话可说了。
楼主 江畔芦笛  发布于 2020-02-23 23:13:04 +0800 CST  
@zjw921128 2020-02-24 00:31:46
拜读佳作,写的很精彩,也很实事求是。但是李建成能力确实也不差,唯一比李世民差的是心不狠,否则皇帝是李健成的(魏征语)
-----------------------------
谢谢支持!魏征这个人眼里揉不下沙子,以他的臭脾气,如果李建成真的是荒淫无耻之徒,魏征绝对不会倾心地辅佐他。李建成能得到魏征的欣赏,证明他确实不差。
魏征这个人跟过李密,跟过窦建德,都没有得到重用。发现魏征是块金子的人是李建成,可见李建城识人、用人的水平也是非常的高。李建成是魏征的第一伯乐。
对于两个人的争端,李建成是搞政治的,他倾向于用政治手段解决问题,李世民是搞军事的,他更倾向于用军事手段解决问题。
楼主 江畔芦笛  发布于 2020-02-24 12:05:50 +0800 CST  
@风雨下江州 2020-02-24 06:11:56
学习了。
-----------------------------
谢谢支持!
楼主 江畔芦笛  发布于 2020-02-24 12:06:13 +0800 CST  
三、李世民在太原起兵时的作用;
太原起兵时的主导人到底是李渊还是李世民,这个史学界有很大争议。对于这个问题我是一个折中的看法。我个人认为,太原起兵的幕后主导人当然是李渊,而幕前的主要运作人是李世民。原因是李渊作为封疆大吏,手握兵权,朝廷对他也很不放心。朝廷派人监视他的一举一动。比如他的副手王威、高君雅主要任务就是监视他的。他和裴寂天天饮酒作乐,装着胸无大志的样子是做给外人看的。因此李渊把起兵的这个事交给了他的两个儿子来运作。好多事他不能出面,他大儿子出面也很敏感,因为大儿子一般是接班人,也一定会受到重点监视的,于是他把大儿子打发到了河东一带。二儿子李世民从小性格上就爱结交侠义之士为朋友,并且很有能力,虽然当时他年龄不大,十七岁左右,但人却比较成熟。李世民因年龄小的缘故不太引人注目,由他出面绝对是最佳人选。李渊让大儿子李建成离开太原去结交河东一带的英雄豪杰,世子不在身边,朝廷也就会认为他不敢贸然谋反。二儿子李世民在太原一带结交豪杰,自然成了他爹的联络人。李渊和裴寂是好朋友,裴寂和刘文静是好朋友。这两位都是李渊小圈子里的人,李渊和裴寂两个人以酒友的名义可以经常饮宴会面,但和刘文静则不能,刘文静因为是李密的儿女亲家已经被捕入狱了。作为朝廷官员李渊和裴寂肯定不方便去看他。而李世民当时没有在官府任职,自由之身,很方便去监狱和刘文静联络。史书抹杀了太子建成在太原起兵过程中的作用应该来说是不公平的。史书记载,李渊夺取长安后,嘉奖太原元谋功臣十七名,他们是当时的尚书令秦王李世民、尚书左仆射裴寂、纳言刘文静、左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右骁卫大将军刘弘基、右屯卫大将军窦琮、左翊卫大将军柴绍、内史侍郎唐俭、吏部侍郎殷开山、鸿胪卿刘世龙、卫尉少卿刘政会、都水监赵文恪、库部郎中武士彟、骠骑将军张平高、李思行、李高迁、左屯卫府长史许世绪等人。
史书记载李世民排元谋功臣榜第一,他确实起到了很大作用;排第二位的是李渊的好哥们裴寂;排第三的是李世民的好友刘文静;排第四的是李世民妻子的叔叔长孙顺德;派第五的是李世民的好友刘弘基。但从这前五名来说,应该是李世民起的主导作用,因为前五名有四个是李世民阵营的。当封赏元谋功臣时,李世民还向李渊提出异议,他认为刘文静应该排在李渊好友裴寂前边。由此看来李世民所起的作用更大。
问题是对于中国人来说,都爱选一些吉利数字,比如十二、十八、二十四、三十六、七十二、一百零八等,元谋功臣为什么不定十八个,而定位十七个呢?我认为史书抹去一个人,这个人就是隐太子李建成。按他的贡献他不可能不在这个名单之内。并且他应该在至少前五以内。甚至说他是真正排第一位的也有可能,我不是认为他的实际贡献一定比李世民大,谁的功劳大小李渊说了算。在起兵时李建成和李世民职位相当,如果两个人一起行动时,因李建成是哥哥,李世民还有时受李建成节制,打到长安后,论功行赏让建成排在世民前边也是有可能的。我认为当时元谋功臣排行榜的前两名应该是李建成、李世民哥俩,要不李建成被封为世子他自己也会没面子,在弟弟李世民面前也会抬不起头。
起兵之初,李建成为左领军大都督,李世民为右领军大都督,从起兵开始到打到长安,哥俩的表现应该来说都很不错,水平相当。但因李世民因为在太原的缘故,起到的作用比建成更大些也是理所当然的。刘文静在太原起兵时起到了莫大的作用,他是太原起兵的总策划师。史书说他是李世民的朋友,但我认为他也是李渊的朋友。此人和李渊父子都有交集。他的好朋友刘弘基也是投李渊以后才认识李世民的,他妻堂叔长孙顺德,虽然和李世民有姻亲关系,但也是他投李渊后才和李世民有接触的。实际上这些人原来都是李渊的人,都和李世民关系不错而已。说李渊是被儿子所逼迫才起兵的,肯定有失公允。
楼主 江畔芦笛  发布于 2020-02-24 19:06:16 +0800 CST  
@乱汉者唯衣冠 2020-02-24 21:03:56
都说天可汗了,那就跟中华民族扯不上关系,别往中华民族文明传承体系上扯
一个杂交品种也配天可汗,搞笑来的
-----------------------------
中华民族是多个民族融合形成的。尤其北方人融入了更多的游牧民族基因。李世民的奶奶独孤氏,肯定是鲜卑人无疑,他的妈妈窦氏,有的史料说他也是鲜卑人,其实她父亲是鲜卑化的汉人,他至少有一半是鲜卑血统。她的妈妈是宇文氏,是鲜卑人,北周公主。
民族融合是好事,并非坏事。不要追究血统的纯正,现在中国找不到一个真正纯正血统的汉人,相对纯正一点的应该是客家人。
楼主 江畔芦笛  发布于 2020-02-26 20:38:21 +0800 CST  
四、李世民在李唐平定天下中的作用;

说起李世民在李唐平定天下中的作用,这个作用可要大多了,应该说是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不敢说李渊没有李世民这个儿子他就一定夺取不了天下,但也基本上是这样。尽管李渊、李建成水平也不错,但当时窦建德、刘武周、刘黑闼等人的水平也都很不错,鹿死谁手还真的很难说呢。李世民有过人的军事才能,他在大唐平定天下的过程中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李世民个人军事能力方面他堪比李靖,再加上他过人的管理才能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他手下英才云集。可以说在隋唐时期的天下英雄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和李世民来相提并论的。尤其是李世民主导的平定北方的四大战役,都堪称可写入教课书的经典之作。
1、平定薛仁杲的浅水源之战
大唐初建,薛举就率大军入侵安定郡,当时的安定郡也就是现在的甘肃泾川一带,薛举主力军队向高墌方向发进,高墌也就是现在的陕西长武北一带。李世民率唐军迎战,不料他到了高墌后就感染了疟疾病倒。他只得命行军长史刘文静、司马殷开山暂代他指挥。李世民告诫他们说:“薛举孤军深入, 所带粮草不多,士卒疲惫,假如来挑战,不要应战。等我的病痊愈后,咱们再打败他。”
二人急于表现立功,殷开山则对刘文静说道:“大王是担心您不能退敌,才说这番话的。敌人听到大王有病,必然会轻视我们,我们应该显示一下武力威慑敌人才对。”
于是刘文静、殷开山在高墌西南列阵,他们仗着人马众多而没加防备。薛举则趁机偷袭了唐军的背后,一举击败了唐军的八位总管,唐军所带兵马死了过半,大将军慕容罗睺、李安远阵亡,刘弘基被俘。唐军只得败退回到了长安。薛举也趁机占领了高墌。刘文静、殷开山等人被罢官为民。
李世民病好了后,薛举却病逝了。薛仁杲先是派他的大将宗罗睺挑战,李世民面对宗罗睺多次挑战,就是坚守不出,采用疲敌之计。双方相持六十多天后,薛仁杲的军队欲战不能,士卒疲惫。粮草有些接济不了,士气开始了低迷。将领粱胡郎等人降唐又造成了敌军军心动荡。李世民感觉消灭薛仁杲的机会已经成熟了。
他先是命令行军总管梁实在浅水原扎营引诱宗罗睺来进攻。宗罗睺以为终于抓住了好机会,下令出动全部精锐攻梁实,而梁实则是赶紧退守到营中,守住险要拒不出战。宗罗睺的猛攻不仅没有占到便宜,还造成了人困马乏。李世民又让右武候大将军庞玉在浅水原列阵迎战宗罗睺。宗罗睺这个人也很勇猛,面对李世民多次的疲敌计,宗罗睺还是打的庞玉招架不了。而李世民此时则带领大军出其不意的从浅水原北方出现。他亲率几十名骁骑率先冲入敌阵,宗罗睺的军队对来自北方的奇兵始料不及,军心动摇,导致大败。唐军杀了他们数千人。宗罗睺率领残军溃逃, 李世民亲率二千多骑兵穷追不舍。他舅舅窦轨认为应该适可而止,不让追击,李世民知道战机稍纵即逝的道理,坚持“宜将剩勇追穷寇”,打的宗罗睺溃不成军。
李世民对阵宗罗睺就像一只狮子捕猎一头野牛一样,他并不急于一击致命。先是挑逗戏耍,至其疲惫,等待水牛精疲力尽,落出破绽,再发动致命一击,得手后一定不给对手喘息机会,一定要彻底致死才肯罢休,李世民确实是一个出色的猎手,他的“捕猎战术”成了他领兵打仗的招牌式动作。
宗罗睺的兵败让薛仁杲军很是震惊,面对唐军薛仁杲仓促在城下列阵迎战,而他手下的一些将领看到唐军势大,选择了阵前投降。这让薛仁杲很是害怕,他又改变策略选择了带兵进城拒守。相继到达的唐军包围了城池。守城的人纷纷下城投降唐军。看到大势已去的薛仁杲也只得出城投降;唐军俘虏薛仁杲的一万多名精兵,五万名男女。
浅水原之战,李世民充分利用步兵和骑兵在攻守上的不同优势,步兵善于据险防守,骑兵善于突袭。他的战术先是利用步兵据守以挫敌人的锐气,再用骑兵出其不意对敌人偷袭以破敌。

2、柏壁之战、美良川之战大破宋金刚、刘武周;
武德二年,是李唐建国后最为艰难的一年。宋金刚、刘武周几乎是夺取了大唐所属的山西全景,也包括龙兴之地太原,并打得裴寂所率的唐军大败;而窦建德则在河北一带俘虏了河北安抚大使淮南王李神通、黎阳总管李绩、李渊的妹妹同安长公主等人,致使河北地盘沦陷;而王世充也在灭掉李密后对李唐的地盘开始了骚扰。若说是有点好消息哪就是秦叔宝、程知节、牛进达、罗士信等人叛王世充降唐。刘武周、宋金刚两个人军事能力都很不错。打的刚刚建立的李唐元气大伤,以致于京城长安都造成了极大的恐慌。甚至唐高祖都有点惊慌失措,颁发了“贼势到如此地步,很难与他们抗争,宜放弃黄河以东地区,谨守关西。”
而李世民则上表称:“太原是王业的基础,国家的根本;河东地区富饶,京城靠它供给,如果全部放弃,臣深感愤恨。希望给臣三万精兵,必定可望消灭刘武周,收复汾、晋。”李渊同意了他的意见,征发关中所有兵力让他们随李世民出征攻打刘武周、宋金刚。
李世民从龙门渡过黄河驻扎在柏壁,与宋金刚对峙,并与固守绛州的唐军形成犄角之势,对宋金刚军形成了进逼。但李世民并没有急于开战,而是安抚、收拢当地百姓。由于前来归附的百姓日益增加,唐军又逐渐征收到了一些粮食,军粮因此充足。唐军养精蓄锐,只让一些非主力部队对宋金刚的占领区进行骚扰和掠夺,面对宋金刚的挑战主力大军则坚守不战,这也造成宋金刚军队的疲惫和士气衰落。
永安王李孝基攻打归附于刘武周的吕崇茂,宋金刚派大将尉迟敬德、寻相前往救援,李孝基兵败被俘后被杀害,所率唐军几乎全军覆没。  得胜后的尉迟敬德、寻相要回浍州,思想上有些松懈,李世民算准他们回来的必经之路,则派殷开山、秦叔宝率军在美良川一带以逸待劳对他们伏击。敬德的军队没想到李世民会对他们的得胜之师主动开战,遇到突袭军心动荡。秦叔宝表现的异常勇猛,这是尉迟敬德出道以来遇到的最强硬的对手,结果大败而逃,被杀了二千多人。落败后的尉迟敬德、寻相又秘密带精骑援救将军王行本,而李世民则自己亲率领三千步兵骑兵在安邑再次截击,打的尉迟敬德、寻相二人大败只身逃脱,部下全部被俘,李世民率军又回到柏壁。尉迟敬德的落败极大地提振了唐军的信心,也极大地挫败了宋金刚的士气。唐军诸将都请求对宋金刚发起总攻,而李世民则冷静的说道:“宋金刚孤军深入,精兵猛将众多。但粮草储备不多,主要靠掠夺补充军需,利于速战,不能持久。我们宜据守不战以挫败其锐气;再分兵骚扰他的要害之地使其将士疲惫,他们粮草用尽自然会退兵。那时才是我们消灭敌人的良机。”
在他的率领指挥下,唐将王行敏在潞州打退了刘武周军的进攻;李仲文在浩州击退刘武周军的进攻;张德政突袭并斩杀了刘武周押运粮草的黄子英,切断了宋金刚军的粮道。无奈宋金刚只得退兵,他让大将寻相断后,向北撤退。
李世民等到了盼望已久的战机,他亲率大军追击,在吕州追上寻相,大败其军,并对敌军一路穷追猛打,一昼夜走了二百多里,打了数次胜仗。到高壁岭,总管刘弘基抓住马缰绳规劝道:“大王连败强敌,功劳也足够了,不能不顾自己的身体啊,况且我们的士兵们也很饥饿疲惫,应当先安营歇马,等兵马粮草齐备了,再追击也不迟。”李世民却说:“宋金刚无计可施才逃跑,现在他军心涣散,正是消灭他的绝佳机会,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如果让他得到喘息机会,想消灭他就难了!为了效忠国家,我哪能只顾惜自己的身体呢?”李世民忍饥挨饿打马追击,将士们也没人再敢提饥饿。于是唐军在雀鼠谷追上了宋金刚,对宋军发起猛攻,一天交锋八次,都打了胜仗,杀死、俘虏了几万敌人。
被李世民追的穷途末路的宋金刚还剩下二万多人,他背对城墙排列战阵,要与李世民背水一战。李世民先是派一个总管李世带领少量军队出战,不敌宋金刚军,开始退却,而宋金刚军则乘机反扑,李世民看到宋金刚军队出来了,则率领精骑突然对敌军进行痛击,宋金刚大败而逃,唐军杀了三千人。宋金刚骑马逃走,李世民再次紧追不放,一直追出几十里,来到张滩堡。而此地也以被唐将樊伯通、张德政攻取,李世民摘下头盔向堡内示意,堡中守军认出李世民后欢呼雀跃。当得知秦王一直追敌两天未进食,三天没有卸甲,赶紧献上酒食招待军队。
李世民派任城王李道宗、宇文士及去见尉迟敬德劝降,尉迟敬德和寻相以介休、永安二县降唐。李世民得到了尉迟敬德非常高兴,任命尉迟敬德为右一府统军,让他仍然统领八千旧部。
刘武周对宋金刚的失败,很是惊恐,他知道并州肯定不保于是弃城逃往突厥。宋金刚也和一百多骑兵逃往突厥。后来两人相继被突厥人杀死。
此战是李世民后发制人、疲敌制胜的又一个典型战例。很能代表他打仗的风格。他在此战中先疲后打、坚壁蓄锐、寻机而战、偏师袭扰、断敌粮道、乘胜追击、穷追猛打,连续作战,终获全胜。还收服了大将尉迟敬德。此战为大唐问鼎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在虎牢之战中,一举歼灭中原两大割据势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集团。使唐朝取得了华北和中原的统治权。
决定大唐命运的战争当然是洛阳虎牢关之战。李世民一举灭了两个最大的军事割据集团,天下形势趋于明朗,可以说天下基本上是他李家的了。这一仗打的更为经典!
李世民在柏壁之战消灭了刘武周、宋金刚后威名远播。也大幅提升了李唐的实力,消除了西北方向的威胁。李渊准备问鼎中原了。他还是让李世民为帅,想先征讨王世充,再拿下窦建德。
王世充这个人就起军事能力来说非常地不错,也很有战略眼光和头脑,可以说他也是一个很全面的人才。但他在收拢人心方面的水平比李世民差的太多了!他也很知道人才的重要性,也非常注意收拢人才。他这个人收买人心爱使一些小恩小惠的手段,他爱经常当众夸耀部下,但他的言辞往往太过夸大、虚假。让人感觉他这个人太虚伪,不像个正人君子。他在笼络人心方面做的努力非常的大,但是效果却非常的差。李世民大军一到,很快就有多个州县归降,本来王世充的硬实力不比李唐差,还占有主场优势,这一下就陷入了被动局面。王世充最信任的人只剩他的子侄兄弟们了。他让荆王王行本守虎牢、宋王王泰镇守怀州(今河南沁阳)、齐王王世恽负责洛阳南城、楚王王世伟守洛阳宝城、太子王玄应守洛阳东城、汉王王玄恕守含嘉(洛阳城北)、鲁王王道徇守曜仪(洛阳宫城北),王世充亲自率军作战。并派使者向窦建德求救。窦建德虽然和王世充两个人很不对付,但也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他决定派兵到洛阳救援王世充。
我认为窦建德缺少一流的谋士。他们在战略上还是很有欠缺的。他此时应该采取的上策不应该是劳师远征跑到河南地区攻打李世民。而应该是采取“围魏救赵”的办法,也就是说,趁李世民和王世充激战之际,他可趁机攻打李唐的山西等地,使李唐陷入两线作战而自顾不暇,这才是“善之善者也”!他没必要和李世民直接死磕。
而此时的李世民的硬实力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文人有房玄龄、杜如晦等人谋划,武将方面他得到了王世充的三员猛将秦叔宝、程知节、罗士信,得到了薛举的猛将翟长孙,得到了刘武周的猛将尉迟敬德。他组建了两千人的玄甲军,分别由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翟长孙统领。李世民的玄甲军成了李世民克敌制胜的法宝。
两军对阵,唐将屈突通、窦轨巡营时遭遇了王世充的军队,抵挡不住。而此时李世民则亲自穿上黑衣黑甲,带领玄甲军杀入,玄甲军是李世民精挑细选的最勇猛之人组建的军队。这只精锐部队在王世充军队中横冲直闯,很快王世充军队就抵挡不住了,大败而逃。此战唐军俘获王世充的骑将葛彦璋,俘虏歼灭了六千多敌人。
王世充的太子王玄应从虎牢关运粮到洛阳,李世民派遣猛将李君羡去截击,李君羡大败王玄应的运粮军,夺了王世充的粮草,王玄应只身逃回洛阳。
洛阳失去了粮草的供应,李世民决定围城洛阳。他派宇文士及回朝向李渊汇报这一构想。李渊指示道:“回去告诉秦王,这次攻打洛阳,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攻陷东都之际,隋朝皇室的车驾仪仗、图书簿籍以及器械,就都委托你管理收集,所得财物,都用来分赐有功将士们。”
李世民把军营刚转移到青城宫,防护壁垒还没修好,王世充则率二万兵马前来攻打,唐诸将都很惊慌。李世民镇定自若,让精骑在北邙山列阵。自己登高察看郑军,他对身边的人说:“贼军现在处境窘迫,倾巢而出,想拼死一搏侥幸获胜,今日如果打败了他,以后他将无还手之力了!”李世民命屈突通先率领五千步兵挑战王世充,告诫屈突通,军队一交火即放狼烟。”看到烟起,李世民亲率骑兵杀入敌阵。李世民不光智谋过人,打起仗来也很勇猛不怕死。他想了解王世充的布阵情况,率自己的几十名亲兵一直冲杀到敌阵背后,势不可挡。由于战斗过于激烈,李世民和自己的亲兵卫队走散,只剩将军丘行恭还跟随着李世民,李世民的坐骑中箭倒毙。丘行恭用箭射击追赶李世民的郑兵,箭无虚发追兵不敢向前。丘行恭把马给李世民,自己步行保护李世民,才得以和前来寻找的唐军会合。而王世充这边也是拼了老命,他也亲率领部下殊死博斗,他的军队也是多次被打散后又重新集合,在拼死抵抗。从早晨开战,一直打到中午,王世充的军队才开始退军。李世民挥军追击到洛阳城下,歼敌七千,顺势包围了洛阳城。
王世充军虽然落败。他在城中防守还是布置的不错。李世民从四面昼夜不停的轮班攻城,连续十几天也未能攻克。唐军疲惫不堪,又听说窦建德援兵将至。刘弘基等人请求班师回朝。李世民说到:“洛阳以东的各州均已归降,洛阳现在成了一座孤城,肯定不能持久,成功在即,怎可回朝?”于是号令全军:“洛阳不破,决不回军,胆敢再提班师的,斩!”而此时王世充镇守虎牢的一个将领沈悦派人联系李世绩请降,并答应做内应。唐将王君廓夜晚带兵攻击虎牢,和沈悦里应外合,唐夺一举夺取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军事重地,虎牢关。抓获了荆王王行本。
唐军持续围城,洛阳城缺乏粮食。城内惨不忍睹。百姓吃光了草根树皮,甚至开始吃泥土。洛阳城百姓从最初的三万家下降到不足三千家。就算是地位高贵的公卿也是连粗糠都吃不饱,尚书郎以下官吏都需亲自参加劳动,还往往饿死。
此时窦建德亲率十几万大军救援洛阳。号称三十万。他攻陷了管州、荥阳、阳翟等县,水陆并进,用船运粮,向西逆黄河而上。面对王世充和窦建德两大集团,唐军在硬实力上还并不占优势。李世民召开军事会议商议此事,大多数人的意见都是请求避开窦建德的兵锋。郭孝恪建议:凭借虎牢之险抵御窦建德,视情况而动。记室薛收的意见是:“王世充统帅的兵马都是江淮地区的精锐,他现在的困难只是缺粮。窦建德亲率大军来援,肯定是精锐尽出。如果两家合兵,河北的粮食供给了洛阳,那么唐军就没有了取胜的把握。当前局势,应该分兵继续围困洛阳,如果王世充出城求战,围城军应利用壁垒防守不和他主动交战,大王您应亲率领骁勇精锐,占据成皋,以逸待劳,如果打败了窦建德,王世充自然而然的也会败亡,不出二十天,就会捉住两个国君!李世民十分赞赏薛收的计策。
萧瑀、屈突通、封德彝还是坚持唐军退到洛阳以西新安县,等待时机。李世民对他们说道:“王世充粮食已吃尽,上下离心,不用花气力攻打他,可以坐等他败亡。窦建德远道而来士卒疲惫,我军占据虎牢,扼住他进军的必经之地。他如敢冒险决战,我们可以利用地形的优势打败他;如果他不来主动交战,用不了太久,王世充就支撑不下去了肯定会溃败。这样我们就会兵力增强,士气倍增。一举打败两个敌人,就在这一仗了。如果我们撤军新安,把虎牢关让给了窦建德,那我们的麻烦就大了!新归附我们王世充的旧将,很可能又重新反叛,吾意已决,不要再言。”由此可以看出,李世民这个人,心里很通透,很善于决断。李世民将军队平分为两部分,让屈突通等人协助李元吉继续围困东都洛阳,李世民率军镇守虎牢关。王世充登上洛阳城高处看到了唐军大规模的撤走,他摸不清唐军的意图,也不敢出城交战。
李世民占据虎牢关,窦建德也很谨慎,也不敢贸然发起进攻,而是离虎牢关远远地安营扎寨。李世民则亲自带领五百骁骑出虎牢关察看敌情,最后他干脆留下随行的骑兵,让李勣、程知节、秦叔宝分别统领,埋伏在路旁,他和敬德等四人和他一起靠近窦建德营地。李世民在窦建德的营地附近与巡营的游兵相遇,游兵们以为他们是侦察兵喝斥他们不要靠近。李世民则突然大喊:“我是秦王。”然后拉弓射箭,射杀对方一员将领。窦建德军大为惊慌,出动了五六千骑兵追赶,李世民的随从都吓坏了。李世民则命令到:“你们只管在前面走,我和敬德断后。”李世民箭法超群,射的追兵不敢靠近,再加上他们没有搞清李世民的意图,并不敢拼命追杀。而李世民呢也是并不急于撤退,走走停停。他和敬德连杀多人,追兵不敢再进逼。李世民和敬德仅两人则故意徘徊或稍稍后退,把敌军引诱到了埋伏圈内,李世绩等人突然杀出,大败追兵,斩杀了三百人,还俘获了窦建德的将领殷秋、石瓒,得胜返回了虎牢关。
窦建德在虎牢受阻一个多月不能前进,打了几仗都不能取胜,士气开始低落,都不想再战,要求退兵。而此时李世民却派了王君廓率领一千多轻骑抢夺了窦建德的粮草,还俘获了他押运粮草的大将军张青特,对窦建德军又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而此时夏军谋士凌敬对窦建德说:“大王您不如出动全部兵力渡过黄河,先攻取了怀州、河阳,再翻越太行山,进攻唐的上党、汾州、晋州,等地。这样做有三点好处:一是这里防守空虚,取胜可以说是万无一失;二是我们开拓了领地,可以召收兵马,国势更盛;三是威慑关中,唐怕长安有失,肯定会撤出洛阳之围,回救长安。眼下的计策,没有比这更妥当的了。”可以说到这个时候了,“围魏救赵”这个办法仍然是上策。窦建德也准备按照凌敬的建议行事,但是王世充暗地里用金玉珠宝收买窦建德手下的将领,阻挠了凌敬的计划。收了好处的诸将都说:“凌敬只是个书生,他哪懂行军打仗啊,怎么能听信他的话呢?”窦建德这个人和李世民比他不善断,他最终没有采纳凌敬的计策,决定留下来与李世民决一死战。
李世民为了迷惑窦建德,在黄河以北牧马,以示军中缺少草料,引诱窦建德。窦建德果然倾巢而出,要列阵进攻虎牢关。唐军都很惊慌,李世民则信心满满对诸将说:“敌人从山东起兵,并没有碰见过强大的对手,靠近我们城池列阵,更是有轻视我们的意思。面对他们的挑战如果我们按兵不动,消耗他们的锐气,等待他们士卒疲惫饥饿时我们再一鼓作气发起进攻,必然会取胜。我和各位相约,一过正午,全力出击!”窦建德也学着调戏唐军,他派三百骑兵涉过汜水,派人通报李世民说,咱们各派几百名精兵一起打着玩玩怎样。”李世民答应了,他派猛将王君廓带领二百名长枪手应战,双方打的不分胜负,各自返回营地。而留在夏军营中王世充的侄子王琬骑着隋炀帝的青骢马,远离阵前向唐军示威。李世民远远看到感叹说:“他骑的真是一匹好马啊!”听到李世民的感叹,尉迟敬德立即请求前去夺马。李世民制止他说:“怎么能为了一匹马损失一员猛士呢?”尉迟敬德不听,和高甑生、梁建方三人骑马直冲入敌阵,活捉了王琬,牵着他的坐骑奔回唐营,敌众竟没人敢阻挡。
窦建德军排列战阵从早晨一直到中午,士卒们饥饿又疲惫,准备撤退。李世民则命宇文士及带三百骑兵经过窦建德军阵前向南奔驰,告诫他:“敌军如果不动,你则带兵返回,如果动了,你就领兵进击。”宇文士及到窦建德阵前,敌阵果然动了,李世民说:“可以打了!”于是亲率领轻骑先出发,杀入敌阵。窦建德召集群臣正在开会,唐军突至,朝臣慌乱。窦建德赶紧组织抵抗,唐军进攻势头迅猛,夏军撤至一个山坡。唐将窦抗率先带兵攻打,不能取胜。李世民亲率领骑兵支援。淮阳王李道玄挺身冲锋杀入敌阵,身中数箭仍然奋勇杀敌。李世民看到后把自己备用的战马送给他。然后李世民率领史大奈、程知节、秦叔宝、宇文歆等人卷起旗帜冲入敌阵后方,从阵后打开了唐军的旗帜,窦建德军看到唐旗在阵后飘扬,以为大势已去,军心迅速崩溃。唐军一直追出三十里,杀了三千多人。窦建德本人也被长枪刺中,逃窜到牛口渚,被唐车骑将军白土让、杨武威追上,窦建德坠落马下,白土让挺枪欲刺,窦建德说:“别杀我,我是夏王,献上我可以使你得到荣华富贵。”杨武威下马捉住窦建德,交给李世民。夏军见大势已去,慌乱逃走,唐军俘虏了夏军五万多人。
李世民押解着被俘的窦建德到洛阳城下给王世充看。王世充流着泪和窦建德对话。于是李世民让长孙安世进城劝降。王世充还不死心,想召集诸将商议突围逃奔到襄阳,众将领都不同意说道:“夏王都已被俘,我们突围肯定不会成功。”王世充只得率领他的文武百官二千多人到军营门前投降。李世民按礼节接受他们投降。
李世民虎牢关之战的的胜利,致使天下归唐已无悬念。李世民在此次战役中把他的智谋、勇猛、耐心、果断等各种才能都发挥到了极至,一战封神。李世民一次出征就平定了窦建德、王世充两大集团,也大大的出乎李渊的预料。这个功劳可以说是太大了。这让李渊对他赏无可赏,特设了一个天策上将的头衔策给李世民,虽然他还是排在了第三位,但他的实权让秦王府成了第二个小朝廷。他的声望不仅超过了太子建成,甚至也遮掩了李渊这个皇帝的光芒。这也导致了日后的玄武门之变。
4、平定刘黑闼的洺水之战。
窦建德在河北很有人格魅力,他被杀后激怒了他的旧部要决心为他报仇。众将推举了刘黑闼为首领,在河北起事。刘黑闼这个人水平也是非常的高,他仅用半年时间就从唐军手中夺取了河北几乎全境、河南北部地区。击溃了唐淮阳王李神通、幽州总管李艺、黎州总管李世绩(徐懋功)的联军。李渊只得再次派遣李世民、李元吉哥俩领兵征讨,并命李艺再次从幽州出兵南下配合,对刘黑闼实施两面夹击。
黑闼这个人也很有军事才能,他先是以少量轻骑试探挑战唐军失利后,就弃了河南安阳一带,退守到了洺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北永年一带。而李世民则命唐军扎营在洺水边上进逼刘黑闼的军队。李艺(罗艺)则率军数万到了河北晋县一带,对刘黑闼实行两面夹击。刘黑闼则让左仆射范愿固守洺州,自己则亲率主力迎击李艺。唐军用60面大鼓在洺州城外猛擂,声威震天。范愿很是害怕,赶紧向刘黑闼告急,刘黑闼只得让其弟刘十善将兵万人迎击李艺,自己回救洺州。
分兵后刘十善兵力太弱,不敌李艺,损兵八千。刘黑闼援救洺水城时,李世民让秦叔宝以逸待劳半道截击,将其击退。唐军趁势收复邢州。而李艺则率军夺回定、栾、廉、赵四州。
刘黑闼猛攻洺水城。李世民三次率兵增援,都因刘黑闼军的顽强阻击不能进。洺水城危在旦夕,李世民用旗语令王君廓突围,让猛将罗士信进城,代守城池。刘黑闼军连续八昼夜猛攻洺水城。城破罗士信被俘杀。不久李世民又征调大军,重新率军夺回洺水城。
刘黑闼接着多次主动向唐军挑战,想夺回洺水。而李世民则使出了他的惯用伎俩。坚壁不战以疲敌,挫其锐气。再派奇兵断其粮道。多地的水陆运粮舟车,皆被唐军沉焚。相持两个月,李世民感觉刘黑闼粮草已尽,一定会来决战,他先是命人在洺水上游筑堰截断河水。等到刘黑闼率2万步骑兵南渡洺水时,李世民命决堰放水。致使刘黑闼军大败,刘黑闼和范愿仅率200骑兵逃入突厥。
此役也是中国战争史上后发制人、疲敌制胜的典型战例。唐军先是两面夹击,虚张声势,围城打援。夺取洺水后则闭垒不战,以措敌锐气。出奇兵断敌粮道,待其粮尽气衰再对敌决战,决洺水破敌,此战类似于关云长水淹七军。
楼主 江畔芦笛  发布于 2020-02-27 16:38:17 +0800 CST  
帖子呢?怎么老有帖子失踪?
楼主 江畔芦笛  发布于 2020-03-07 19:21:19 +0800 CST  
六、深谙帝王之术的治国专家,对帝王之术的理解无出其右

李世民在治国方面,不光有成功的实践,他还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他写了一部叫《帝范》的书,阐述了他的治国理念。他对帝王之术的理解达到了极致,可以说自古帝王,无人能出其右。一个君王打下天下,国家满目疮痍,百废待兴,要实现大治一般需要几十年的功夫。但李世民仅用数年间就能开创贞观之治。这在国家治理方面也是创造了一个奇迹。他把自己的感悟写成了一部叫着《帝范》的书,共十二篇,包括: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诫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等方面的内容。下面我们通过李世民的《帝范》来了解他的治国之道。
1、君体
君体讲的是作为一个君主自身修养的学问。他认为作为一个君主要有“执政为民”的理念;要有宽阔的胸怀和远大志向;要有一个公正的心;要有良好的品德。他认为:“人者国之先,国者君之本”。人民是国家存在的先决条件,管理好国家是君主的本分。他认为“抚九族以仁,接大臣以礼。奉先思孝,处位思恭。倾己勤劳,以行德义,此乃君之体也。”对于一个君主的品德,他强调“仁、礼、孝、恭、德、义”。
2、建亲
建亲讲的是权利分享之道。国家那么大,仅靠一个帝王怎么能看管的了呢?一个好的办法就是建立一个既得利益阶层,和他们结成利益共同体。这是江山稳固的基础。周朝分封了八百诸侯,延续了八百多年,而秦朝没有分封则二世而亡。但是也不能让哪个诸侯实力过大,否者将会成为国家的隐患。也就是他所说的“封之太强,则为噬脐之患;致之太弱,则无固本之基”。基于这个理论,李世民给一些主要功臣每人一个世袭官职以安抚他们。比如长孙无忌、房玄龄、尉迟敬德、程知节等功臣的后人都得到了世袭刺史的官职。
3、求贤
讲述的是使用人才的学问: 1、选用贤德之才是事业成功的保证;比如尧帝有“四岳”为臣,舜帝有“八元”治理天下,刘邦的成功因他重用了兴汉三杰,以及文臣陈平、郦食其、王凌、娄敬等人,项羽的失败是仅一范增而不能用。人才是帝王霸业的重要保证。 2、求才要不论出身,纳才须锲而不舍;象伊尹、姜子牙、韩信等人出身都很低,如果按门第出身求才,肯定要错过他们。刘备三顾茅庐求才若渴、锲而不舍是明君求才的典范,他的诚心终于为他求得了贤才。 3、善用人才与否,是领导者能力大小的重要体现。一个君王能力的大小,关键在于他是否会用人,他用对了人,国家一定会兴旺发达,用错了人国家就会走向衰亡。
4、审官:
是讲选任官员的学问,他论述的主要内容有: (1)、要知人善任;(2)、要人尽其才,取长避短; (3)、没有不能用的人才,只有不会用人的官员;(4)、要善于利用集体的智慧,要用人得当。
5、纳谏:
是讲听取不同意见的学问, 主要强调:(1)、广开言路,虚心听取群众的呼声(2)、忠言逆耳,要唯理是从。
在这方面李世民理解的非常通透,杨广这个人之所以亡国,不是因为他能力不行,最主要原因是他特别的刚愎自用,喜欢自己一言堂,不喜欢听不同意见,以致于导致亡国。基于这个原因,李世民重用了魏征,一个特别爱提不同意见的人。
6、去谗:
讲的是如何远离小人的学问,强调的主要内容有:(1)、干大事一定要远离迎奉拍马的小人; (2)、辨奸佞之人的方法 ;(3)、亲小人,远贤臣,是衰亡之道;(4)、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好多伟大的人物不是倒在强大的敌人面前,而是被人用马屁拍死的!好多君王的亡国都是听信谗言,导致犯下大错,最终导致亡国的。如何去谗对于一个君王来说,非常的重要。
7、诫盈:
如何防止骄傲自满产生过失,讲的主要内容有: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玩物丧志,骄奢扰民; (3)、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好多亡国之君不是无能之辈,不少还都是能力非常强的人。他们失败的原因是骄傲自满、狂妄自大,进而骄奢淫逸,导致亡国。代表人物有商纣王、隋炀帝、唐明皇等人。这几位帝王称帝执政之初,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然后自己就沾沾自喜,再有一些奸佞之臣迎奉拍马,就出现了骄傲自满的情绪,感觉自己能力很强,很了不起,就不愿意听从别人不同的意见了,最终导致了亡国。
8、崇俭:
防止侈靡导致堕落,讲的主要内容有: (1)、声色犬马使人堕落; (2)、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3)、施政更需俭,繁政亦为奢。
若君王爱奢侈,大臣一定会出许多贪腐之人;君王崇俭,朝廷官员也会有清廉之风。奢靡的代表人物有隋炀帝、晋武帝、乾隆等人。君王的奢靡,是天下百姓沉重的负担,百姓有一天若承受不了,一定会官逼民反推翻这个君王的!
9、赏罚:
赏罚是君王治理国家的最重要法宝,赏罚必须公正,不公将招致乱政。讲述的内容有: (1)、赏罚的基本法则; (2)、赏罚的目的在于治病救人,推广德行; (3)、赏罚必须公正,不避亲,不避仇。
赏罚权是一个君王手中的重要法宝,赏罚不公,必然导致众叛亲离。若找一个反面典型。我认为蒋介石算一个。蒋介石这个人有点什么好处首先想到的是黄埔弟子们,他赏罚不明,没有公正之心。举例说明:国民党军队中曾有一个黄埔系的营长赌-博输掉了整个营的军饷,蒋介石知道后表面上非常愤怒,把这人喊到办公室狠狠的臭骂一通,这个营长想着这次肯定完了,老蒋会砍他的头,没想到老蒋骂完他给他重新写了个批条,让他到军需处再重新领一份,竟然没有给出任何惩罚,老蒋这样做别人若犯错受到处罚能甘心吗?他做事经常不顾法规纲纪,赏罚太过随意,用人唯亲不唯才,他的内政不乱才怪!

10、务农: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关乎着国家的稳定。 (1)、农业乃是国之大事 (2)、重视“三农”,言语之外,更须力行。
老百姓有饭吃是国家稳定最重要的基础,没有饭吃将导致天下大乱。中国是一个农耕为主的国家,历代都很重视农业的发展,李世民也不例外。
11、阅武:
讲述的是重视武备的重要性。 1、武备是和平的后盾 ;2、盛世更须修武。
忘战必危,一个重要的事例是宋、辽之间签订《檀渊之盟》和平条约后,双方都不修武备,结果都被蒙古人所灭。
12、崇文:
教育民众,更要教育自己。具体强调的要点有: 1、文化是社会的经纬; 2、通过教育,提升民智,提升领导力; 3、领导者的道德修养。
大唐是尚武的,但在文化领域取得的成就也是非常辉煌的!在这一时期诗词、书法、绘画、戏曲、科技等领域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他强调文化是社会的经纬,这个说的非常正确,好多民族愿意归附大唐,一是屈服于大唐的武力;二是折服于大唐的文化。武力不能收心,文化认同才能让它们彻底臣服。从近代来看,中华民族从半殖民帝仅用一百年就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华夏民族深厚的文化的底蕴起到了重要重用。
楼主 江畔芦笛  发布于 2020-03-07 19:22:40 +0800 CST  
七、避错去谗,为了避免自己犯错误,建立了最高权力监督纠错机制;

这个很难得,几乎所有的人都不喜欢自己的权利受到监督,大到一个国家的领导,小到各单位的基层干部。都感觉专权很舒服。但是,不受约束的权利肯定要出问题。比如,杨广杀了高熲、贺若弼、宇文弼等耿直进言的忠臣后,朝堂上变成清一色的马屁精。导致了杨广对国家大局的失察,最终亡国。唐明皇时期自从李林甫当宰相后,威逼群臣做“立仗马”,阻塞言路。致使作为皇帝的李隆基放任权力,为所欲为。导致了安史之乱,虽然大唐当时没有亡国,但也仅剩半条命了,这次战乱后大唐国力急剧衰退,最终走向了亡国。而作为皇帝的李世民能为自己的权利找个监督,这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有句话叫“每个人都有缺点,是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而人们往往发现不了自己的缺点,这就是所谓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对于一个君王来说,如果犯了一个致命错误,可能就会断送江山,致使亡国。怎么能避免自己不犯大错呢?李世民给自己找了一面镜子,这面镜子就是魏征。他说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所有当权者他们的权利都不希望被监督,当然了李世民的权利被监督他自己也很难受,他曾几次发誓要杀了魏征,但是他知道,不能这样做!新建的朝代往往都会吸取前朝的教训。隋朝的失败不是因为杨广个人能力水平不行,是因为他取得一些成绩后就狂妄自大,不听忠言、好大喜功,犯下了一系列致命错误而造成的。
为了避免自己犯错误,李世民启用了魏征。我们都知道毛伟人他很伟大,但他若能启用一个像魏征式的人物,我认为他将更伟大!他也没少受林彪、四人帮等马屁词所误。有一句话叫“马屁吴国,实干兴邦”,说的很好。李世民也有缺点,他也很喜好打猎,一次他想趁魏征出差在外去打次猎,结果魏征提前回来,吓得李世民赶紧解散打猎队伍,回到宫中。李世民喜好不多,他有一次突然发现有人进贡的鹦鹉会学人说话,见了他就冲着他喊万岁,他很是喜爱。魏征找他有事商量,他正在逗鸟,吓得他把鹦鹉藏在袖筒里,捏着鹦鹉的嘴怕它叫出声,结果魏征没完没了的唠叨,最终鹦鹉被闷死在袖筒里。气的李世民大骂:“我早晚会杀掉这个乡巴佬的”。受人监督制约让李世民也很不舒服。但最终李世民也没有杀掉魏征,李世民是一个聪明人,因为他知道,他决不能走隋朝灭亡的老路!
我很佩服自称“孤家”和“寡人”的第一位君王,这些称谓最早是君王谦卑的自称。作为一个君王,掌管最高权力,即使你很谦卑了,别人都未必敢给你提意见,若是碰到一个高傲、自恋的君王,大家就更不敢了。因此作为君王地位崇高、权利巨大,极少有人能避免马屁所害。就看一下我们自己身边的人物就能知道,许多成功人士但他们确实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有几个不高傲?,有几个不自恋?有几个不喜欢溜须拍马?奉承、拍马屁的人多了,有几个还会保持清醒的头脑知道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对于一些成功人士,拍马屁的人多了,好多很虚伪的马屁词他们自己也开始相信了。“马屁”是一个很害人的东西,层次越高危害性越大。有句话说道:“谎言说一千遍也就成真的了”。本来一个人领导能力不算特别强,许多人都夸他如何“英明神武”后,他慢慢的也就会信了。
比如,苏联前 赫鲁晓夫他孙子写的回忆录,他说许多赫鲁晓夫的下属见了他说的那些“马屁词”虚假的很,正常人一听就能知道那全是谎言,而赫鲁晓夫听得很开心,也很信以为真。其实好多高层领导都有这种毛病。一些很著名的伟人也不例外。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的很明白。他对齐威王说:“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用很通俗的例子讲述了作为一个君王所处高位,由于各种原因很难、很难不受蒙蔽,要想不受蒙蔽,必须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因此,如果朝中没有耿直的诤臣,皇帝一定会偏听偏信!!!就不说一些奸佞之臣故意溜须拍马,就是一般大臣对帝王的崇拜、敬畏、爱戴大多数人也不愿意逆龙鳞。如果是这样,一个王朝一定要有魏征一样敢于直言的诤臣,才能导致皇帝不犯错误。
魏征仅靠给皇帝挑挑刺就能获得“凌烟阁功臣榜第四名”的功绩,可见这种模式起到的作用是非常之大的。李世民和魏征很好的配合,对大唐开创“贞观之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楼主 江畔芦笛  发布于 2020-03-19 07:11:41 +0800 CST  
八、“智者守仁”,李世民善待功臣,建立了为后世传颂的君臣关系;

不少开国皇帝打下天下后,都会枉杀功臣。代表人物有刘邦、朱元璋,而李世民打下天下后对待功臣还是很不错的,当然也有枉杀的,比如李君羡,但原因特殊。但总体来说,李世民对功臣很好,他塑造了令后人传颂的君臣关系。
在他和太子争储的过程中,萧瑀曾进言李渊,力主改立李世民为太子。李世民称帝后对他很是感激。曾写诗《赐萧瑀》表达对他的感激之情。诗句内容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前朝杨素也曾为杨广出头,向杨坚进言,力主立杨广为太子,而杨广称帝后则对帮他称帝的大功臣杨素不仁不义。李世民写这首诗是向萧瑀表明,自己绝对不会学杨广对待功臣那样不仁不义,而会铭记他的恩德。“怀仁”是李世民的为人之道,也是为君之道。不讲仁义的人很难做成大事。
李世民不杀功臣的原因,我认为有几方面:
1、血统论,出身高贵,容易服众;
这是大部分人的看法,我也认为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我不认为这是主要原因。不少人认为,草根出身的开国皇帝,都爱杀功臣,比如刘邦、朱元璋。贵族出身的皇帝不爱杀功臣,比如李世民、赵匡胤。
确实有血统方面的原因,因为贵族出身的皇帝容易服众,尤其在隋唐时期,非常的看重出身、血统。李世民出身世代贵族世家,十世祖是西凉开国皇帝李暠。并且家族和北周、隋皇室都曾有姻亲关系。
其实刘邦和朱元璋杀功臣比较多,这不仅是因为他们是草根出身。还都有另外的原因。刘邦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张良、韩信都一致的认为刘邦的智慧是上天所授。刘邦打下天下后,他明显的感觉项羽大封诸侯那一套对国家长治久安很不利,所以打下天下后,对功臣们迟迟不愿意分封,他想按秦的“郡县制”来办。像韩信、黥布、彭越这些人,打天下时立功确实很大。但打下天下后所得到的封地也太大了,但当时他迫于形势不得不封。而打下天下后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他又必须“削藩”。这个其他朝代也搞过。
比如韩信想做赵王,赵国是多么大一块地盘啊?相当于一个河北省,诸侯坐大对中央政权是一个极大的威胁。不是韩信的功劳该不该得到这么大的一块地盘儿的问题,但为了保证中央集权,刘邦必须削藩。刘邦打下天下后收拾这些人是理所当然的,更是必须的!
朱元璋杀功臣也有原因。我认为他打下天下后主要原因是功臣们私下对他有很大的不满情绪,这种不满体现在胜利果实的分配不均方面。朱元璋对他的子孙们分封要远好于对功臣们的分封,功臣们不敢明说,但心里肯定不舒服。比如朱元璋对他一些毫无寸功的子孙门,所赐予的俸禄却要高出作为宰相、第一功臣李善长的至少十几倍以上。再一个官员们拿的俸禄都非常的低,作为官员不捞点外快很难生活,比如戚继光他家因功世袭四品将军,他爹作为一个将军去世后,戚继光竟然上学连学费都交不起,还得教书先生给他豁免。功臣们拼死打天下,都是为了能得到富贵,但若打下天下了还那么清贫,功臣们肯定心怀不满。朱元璋几次杀功臣,虽然当时这些人并没有真的开始谋反,但他们私下对朱皇帝的不满已经很大,如果放纵这种情绪,难保不会真的谋反。这也是朱皇帝大开杀戒的主要原因,而为孙子拔刺倒是其次。
李世民给功臣们的待遇,大部分人还是满意的,对于分封这些事,肯定会有人不满意的,只要不是大多数人,就影响不了大局。比如当时的淮安王李神通就不太满意。
2、威望高、能力强,群臣倾服,没有人敢于挑战他;
应该说在当时所有的功臣当中,论综合能力和李世民相比他们都差的很多。并且李世民本人也是一个军事天才!如果想通过军事夺权,没有人有这个胆。李靖作为军事家他可以在中国历史上至少排进前十以内,而李世民在军事水平方面绝对不比李靖差,这个说辞可能有一部分人不服气,事实上李世民作为一个皇帝没有进入军事家排名,而他亲自领兵打仗的战绩不光不比李靖差,甚至比李靖还要辉煌的多。但李世民其他方面的能力要比李靖强太多了,你说李靖他敢造李世民的反吗?况且李世民对他不错,他凭什么要造反?基于李世民对自己能力的自信,他也不会枉杀功臣。李靖尽管军事能力很强,功劳也很大,影响力也很大,但李世民也不会对他猜疑。既然功臣们都对自己的皇位没有任何威胁,那有什么理由要杀他们呢?
3、君臣共享富贵,是长治久安之道。
江山社稷这东西若靠一个人来守护,能力再强也不行,他在《帝范.建亲》中说的很明白,需要建立一个利益集团来共同守护才行。谁挑战皇权,那是在挑战一个既得利益集团,这样难度就要大得多。于是他采取了萧瑀的建议,对主要功臣进行分封,并给出了一些核心家族以世袭官职。君臣长久共享富贵,共同来守护江山社稷。
4、政治清明、人心归附;
李世民当政,很快实现了大治。开创了贞观之治。实现了天下归心。在这样的条件下野心家是没有机会的!任何人想挑事,注定会是失败的。
5、李世民很善于处理君臣之间的私人关系;
李世民这个人很念旧情,对于自己的部下近臣个人感情深厚,李世民也是正史记载最爱哭的皇帝。刘备爱哭是演义记载,而正史却没有记载他爱哭。李世民曾为多个大臣的去世痛哭不已。他和臣子之间的关系处的绝大部分非常的融洽,有的像好兄弟,有的像亲父子。
“情商”这个词最主要指一个人是否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李世民是一个极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也因此是一个情商非常高的人。李世民时期君臣关系非常融洽,那他有什么理由大开杀戒呢?
楼主 江畔芦笛  发布于 2020-03-20 23:45:44 +0800 CST  

楼主:江畔芦笛

字数:23698

发表时间:2020-02-22 21:37:2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3-21 09:08:23 +0800 CST

评论数: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