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不读三国》——曹铜爵揭秘三国演义。

第一百七十七章:刘表选太子之谜

在‘立太子’这件事上,刘备的心思很好猜,蔡氏的心思则更好猜:演义中,刘琦是刘表前妻生的,刘琮则是蔡氏的亲儿子,蔡氏当然要支持他!而历史上,刘琮虽然不是蔡氏的亲儿子,但刘琮却娶了蔡氏的亲侄女,因此也属于蔡氏一党。

刘备和蔡氏的心思都比较好猜,而那个深藏不露的老狐狸刘表,他的心思则令人难以琢磨。

刘表究竟想立哪个儿子当太子呢?不知道为什么,自古以来,大家都是误以为刘表想让刘琦继位,但却担心蔡氏权重,刘琮会夺位——但实际上,事实根本就不是这样的!

我们可以从历史和演义两个角度来看一下这件事:

一,历史。

《刘表传》记载:【初,表及妻爱少子琮,欲以为后。】刘表最开始就是打算把刘琮立为太子的,根本就没刘琦什么事儿。

二,演义。

刘表曰:【前妻陈氏所生长子琦,为人虽贤,而柔懦不足立事。后妻蔡氏所生少子琮,颇聪明。吾欲废长立幼,恐碍于礼法。欲立长子,争奈蔡氏族中,皆掌军务,后必生乱。因此委决不下。】

在演义中,关于‘选谁当太子’这一问题,刘表的态度是【委决不下】——两个儿子各有各的好,他实在不知道该选谁。

不过,这只是刘表明面上表现出来的态度而已,当不得真的,大家可别被他骗了:实际上,刘表明显是想选小儿子刘琮做太子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来慢慢分析一下。

1,【前妻陈氏所生长子琦,为人虽贤,而柔懦不足立事。】

你看,一般来讲,‘虽然…但是…’这种话,其重点都是放在‘但是’上面的——刘表说了,虽然刘琦很贤明,但他性格太懦弱了,【不足立事】。

不足立事,就是不能干大事的意思。刘表这一句话,就从根本上否决了刘琦干大事(继承荆州)的可能!

2,【后妻蔡氏所生少子琮,颇聪明。】

你看,一说到刘琮,刘表就没有‘虽然…但是…’了。而是直接说道:刘琮颇聪明。

评价刘琦,就是既讲优点也讲缺点。评价刘琮,却只讲优点!刘表究竟想立谁当太子,其实已经相当明显了。

刘表说刘琦柔懦,难道刘琮就不柔懦吗?虽然刘琦怕蔡夫人和蔡瑁,可刘琮还怕刘备和曹操呢!单论柔不柔懦,能不能成大事,这俩儿子其实是差不多的:后来,他们一个被蔡氏控制着,一个被刘备控制着,谁也没比谁强多少。

3,【吾欲废长立幼,恐碍于礼法。】

这一句话,就说出了刘表内心的真实想法!你看,刘表是想要【废长立幼】的!只不过碍于礼法,他不方便这么干而已。

很多朋友都觉得刘表想要立长子,但是,刘表其实已经说的很清楚了:他想要立幼子!如果不考虑礼法这一块的话,他早就废长立幼了!

4,【欲立长子,争奈蔡氏族中,皆掌军务,后必生乱。】

刘表最后这句话,则是从实际角度出发的:立长子的后果,是蔡氏不服,是后必生乱,荆州说不定会陷入内斗甚至分裂之中。而立幼子的后果,则仅仅是碍于礼法而已——而刘表又不是迂腐礼法的人,所以也就无所谓了。

刘备反对立幼子,用的理由是【自古废长立幼,取乱之道】——刘备这个理由,其实是完全说不通,甚至很幼稚的。

为什么自古以来,废长立幼都是取乱之道呢?之前我们也曾分析过: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支持嫡长子继位的人总是比支持幼子的多很多。在这个前提下,你废长立幼,就是和大多数人过不去。你不立长子,就是逼支持长子的大多数人作乱,造反,夺位。

但是,荆州的情况却有些特殊:在荆州,支持幼子的人才是大多数!(以蔡氏为主。)在这个前提下,你立长子反而会得罪大多数人,反而是取乱之道!是在逼着支持幼子的大多数人造反或夺位。

所以,刘备用【废长立幼,取乱之道】来劝刘表,这就是完全错误的!真正的真理,并不是【废长立幼,取乱之道】。而是‘废多立少,取乱之道!’

你硬要废掉被大多数人支持的儿子,去立被大多数人反对的儿子,这不是在故意找事吗?到最后能不出事吗?

后来刘琮继位,其过程相当顺利,除刘琦刘备等直接竞争对手外,并没有人大规模的造反或不服。这就证明刘琮继位确实是符合荆州大多数人的想法的,是顺应民意的。

其实,关于立刘琦还是立刘琮,很多读者都因为书上把蔡氏一族给写成坏人,就觉得刘琮继位肯定会害了荆州——可实际上,公平的讲,还真是立幼子刘琮比较好!

为什么呢?因为:

长子刘琦的优势是:1,年龄大,有古老的嫡长子继承制撑腰。2,为人贤明。

他的劣势则是:1,为人柔懦,这种性格的人根本成不了大事。2,刘琦一但继位,蔡氏肯定不服,一定会造反或夺权。到时候,如果双方火拼起来,要么就是蔡氏灭了刘琦,要么就是两败俱伤,被曹操或孙权或别的本土大族给捡了便宜,都不如直接让幼子继位好。

而幼子刘琮的优势是:1,很聪明。2,有蔡氏当靠山,可以在荆州内部不发生火拼和分裂的情况下,稳稳当当的继承荆州。

他的劣势则仅仅是年龄小。

所以,论能力,论背景,甚至论为了整个荆州好,都是应该立幼子刘琮才对——有的朋友说‘立刘琮容易导致蔡氏专权’,那么,立刘琦还可能导致刘备专权呢!

不信你看后来,刘琦明显成了刘备的傀儡!在蔡氏专权和刘备专权之间,刘表如果硬要选一个的话,那他还不如选蔡氏专权呢!

蔡夫人和蔡瑁好歹还是刘表的老婆和小舅子,如果他们真的篡了权,刘表就权当把荆州送给他丈人家了。而刘备则是和刘表八竿子打不着的外人,刘表凭啥把荆州送给他?

蔡氏专权,刘琮最多就是被垂帘听政而已:毕竟控制刘琮的人是他的妈妈和舅舅,他们总不能杀了刘琮吧?杀了刘琮,反而不利于蔡氏控制荆州。借着刘琮母亲的身份,才更容易控制荆州的一切。

而刘备和刘琦并无血缘关系,刘备一旦专权,刘琦就相当于汉献帝,刘备就相当于董卓和曹操!这样下去,刘琦早晚会被害死。

所以,于公于私,刘表都想立小儿子刘琮为太子。只不过,刘表为人隐藏的很深,他把蔡氏,刘备,甚至千百年来的读者都给骗了,让大家感觉他是想立长子的。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7-06-10 20:15:36 +0800 CST  
第一百七十八章:刘备为何能躲过多次暗杀?

刘备劝刘表袭击许都,刘表不听。等曹操统一北方,回到许都后,刘备【甚叹刘表不用其言】。

刘备发完牢骚,【忽日,刘表遣使至,请玄德赴荆州相会。】见面后,刘表和刘备谈论的,就是关于‘刘表没用其言’这件事儿。

很明显,刘表一直派人监视着刘备!所以,刘备对刘表一有什么不满,刘表立刻就知道了。

不过,负责监视刘备的人是谁呢?应该就是伊籍!那个在荆州跟刘备最好的伊籍!

伊籍这个人,他的行为比较古怪——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

论公,刘表是荆州之主,刘备则只是一个没前途的小小县长。伊籍跟着刘表的前途大,跟着刘备的前途小——但刘备一来荆州,伊籍就撇下了刘表,死黏着刘备。

论私,伊籍是刘表的同乡,他从少年时就开始跟着刘表混,有一定的感情。刘备则是伊籍从来没见过的陌生人,完全不认识——但刘备一来荆州,伊籍就撇下了刘表,死黏着刘备。

你看,伊籍并没有受到刘表的打压和冷落,那么于公于私,伊籍都应该跟着他从少年时就追随的老板刘表才对——可是他一见到几乎什么都没有的刘备,就撇下了刘表,坚定的倒向了刘备这边,这不是显得很奇怪吗?

所以,伊籍应该是奉刘表的命令,被刘表安插在刘备身边,负责监视刘备的。

我们可以从头来看一下。

之前我们分析过:刘表需要刘备的身份和名望,但却不需要刘备的实力。所以,刘表就一方面抬高刘备的名望,另一方面借蔡氏的手,去打压刘备的实力。

1,最开始,刘备在新野县发展的很不错,实力略增。刘表见了,就故意在明知蔡氏会偷听的情况下,请刘备来喝酒,并提出蔡氏最敏感的立太子问题,令蔡氏忌恨刘备,然后打压刘备的实力。

2,蔡夫人果然中计,向刘表提出要杀了刘备!刘表听了,【不答,但摇头而已。】

如果刘表真拿刘备当兄弟,此时他就该严厉的呵斥蔡夫人才对!可惜,刘表只是利用刘备而已,所以,刘表的态度就相当的微妙。

【不答,但摇头而已】,就是:我反对你杀刘备,但我反对的并不强烈。

即:刘表默认蔡夫人可以对付刘备,但不能杀死刘备。(因为刘表还需要刘备的身份和名望,此时刘备被杀,对刘表并没好处,反而有害。)

3,蔡夫人见此,就【密召】蔡瑁来商议此事。蔡瑁提出他立刻就要去宰了刘备。

就在此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却说刘备方欲就寝,忽一人叩门而入,视之,乃伊籍也:原来伊籍探知蔡瑁欲害玄德,特星夜来报。】

你看,奇怪吧?蔡夫人【密召】蔡瑁杀刘备,事情如此严密,伊籍这个外人又怎么可能打探的到呢?

原因很简单,就是:伊籍本就是刘表安插在刘备身边的卧底!所以,‘蔡瑁要杀刘备’这一消息,并不是伊籍自己打探到的,而是刘表告诉伊籍,然后让伊籍去通知刘备的!

否则的话,凭伊籍一个外人,又怎么可能知道蔡夫人和蔡瑁的密谈呢?

刘表让伊籍去通知刘备‘蔡瑁要杀他’,这对刘表有三个好处:一,刘备此时对刘表还有一定的价值和用处,还不能死。二,此举可以大幅增加刘备对伊籍的信任,方便伊籍日后监视刘备。三,此举可以让刘备明确的知道蔡氏要杀他!这样,当日后刘表借蔡氏的手去打压刘备时,刘备就更不会怀疑这是刘表在从中作梗了。

有伊籍(刘表)的报信,刘备非常轻松的就逃走了。蔡瑁第一次暗杀刘备,宣告失败。

4,失败后,蔡瑁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对刘表说道:今年荆州发展的不错,应该把荆州所有官员都聚集到襄阳来,开个表彰大会。

很明显,这个表彰大会只有荆州最高长官刘表才有资格开。不过,刘表最近正好生病了,就说道:我身体不太方便,不如让我的两个儿子来开?

蔡瑁故意回道:省长级别的会议,两个年轻人怎么能开的了?不如找别人吧!

找谁呢?刘表想了想,就说道:不如让刘备来替我开吧!

刘备是大汉皇叔加朝廷左将军,论级别他是够资格的。不过,刘表提议找刘备的主要目的,还是因为:找刘备主持只有刘表才能主持的省长级会议,是可以趁机大幅提高刘备的名望的。这么做,对刘表十分有利。

蔡瑁听了,也暗喜,准备在会议上趁机杀死刘备。

5,刘备接到通知后,孙乾和张飞都反对刘备去,认为刘备如果去了,一定会遭到毒手。

关羽却说道:【兄自疑语失,刘荆州并无嗔怪之意。外人之言,未可轻信。襄阳离此不远,若不去,则荆州反生疑矣。】

关羽这番话里隐含着两个意思:

一,【外人之言,未可轻信】,指的是伊籍这个人毕竟是个外人,其人很值得怀疑,信不过的。伊籍说蔡氏要害你,但真相到底是什么,恐怕只有他本人才知道。

你看,不止是我怀疑伊籍是刘表的卧底,就连关羽也有类似的想法!关羽根本就信不过伊籍,这一点是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的——大家都感觉伊籍一加入刘备,就立刻成了刘备的谋士。但实际上,彻底融入一个组织哪有这么简单?内部成员对刚加入的外人肯定都是有戒心的。

二,【襄阳离此不远,若不去,则荆州反生疑矣。】

刘备现在的身份是刘表手下的一个县长,刘表叫他去开会,他死活不去,那就等于是在造反了——与其这样,反而不如硬着头皮去开会!

刘备现在的处境很尴尬:他的新野县刚好夹在曹操和刘表中间——曹操铁了心要杀刘备,如果刘备再得罪了刘表,那曹操和刘表一夹击,刘备就必死无疑了!跑都没地方跑!

与其必死无疑,刘备倒还不如别得罪刘表,去襄阳参加这个会议,去赌刘表不会杀自己(至少比必死无疑活下来的几率要高多了)。

这也是荆州有那么多的县城,刘表为什么偏偏要把刘备安排在临近许都的新野县的原因——如果刘表把刘备安排到离着益州或江东比较近的县城,那么刘备就很容易脱离刘表,甚至背叛刘表,然后去投靠刘璋或孙权。而如今,刘表把刘备安排在曹操和自己中间,那刘备就不敢轻易得罪刘表了——刘表一打刘备,难道刘备会傻的去投靠曹操?

6,刘备到了襄阳后,蔡瑁说要杀死刘备,另一个本地大族的代表蒯越就劝道:杀了刘备,【恐失士民之望。】

【恐失士民之望】,就是指刘备在荆州已经有了一定的名望,刘表收留刘备的目的,也已经初步达成了——不过,越是这样,本地大族才越要杀死刘备!

蔡瑁安排蔡和守住东门,蔡中守住南门,蔡勋守住北门。蒯越又安排文聘和王威把赵云给支开。襄阳内外收拾的铁桶一般,只等蔡瑁下手。

这时,伊籍又来报信了,说道:【蔡瑁设计害君,城外东南北三处皆有军马把守,唯西门可走。公宜速逃!】

你看,伊籍又对蔡瑁的安排了如指掌!连哪个门有人,哪个门没人都一清二楚——很明显,伊籍哪有资格探听到荆州首都襄阳城的军事安排呢?唯一有这种资格的人,只有刘表!

这又是刘表派伊籍在通知刘备——因为刘备此时还对刘表有用,还不能死。

刘备听了,也不管赵云了,拔马扭头就跑。蔡瑁率兵在后面追杀,刘备骑着的卢马,一下飞越过檀溪。

7,刘备浑身都是水,一路狼狈的逃窜。在路上,刘备看到一个小孩子骑着牛,吹着笛子,一副开开心心的样子。刘备见了,就不由伤感道:【吾不如也!】:如今我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既得罪了曹操,刘表和蔡氏好像也想要杀我——我奋斗了这大半辈子,到底是图个啥呢?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7-06-12 15:11:09 +0800 CST  
第一百七十九章:诸葛亮为何要帮助刘备?(上)

刘备跃马过檀溪后,遇到一个小牧童。小牧童看了刘备半天,问道:你难道是刘玄德吗?

刘备吃了一惊:你是乡村一小童,怎么会知道我是谁?

小牧童回答道:我本来不知道,但最近我的师父总与客人谈论你,所以我也就知道了。

刘备听了,就想拜见一下小牧童的师父。就这样,刘备见到了《三国演义》中最神秘的人物:水镜先生司马徽。

自古以来,读者们就认为司马徽有经天纬地之才,比诸葛亮还厉害,是三国第一智者。同时,司马徽引出了诸葛亮,也引出了三国演义里的第一谜团,即:诸葛亮此人,既有大才,又有大名,为什么就没有别的诸侯来请他出山呢?(比如曹操和刘表。)为什么所有诸侯里,只有刘备来请他出山,并且请成功了呢?

在《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给人的感觉是:他一直都没有出山,宁愿当一辈子隐士,就是为了等待刘备这种明主的出现。除刘备外,他根本看不上别的诸侯——可是,这种流于表面的说法,明显是不符合逻辑的!令人感觉很虚假,很疑惑。

那么,真相究竟是什么呢?诸葛亮为什么偏偏要选择辅佐刘备呢?今天,就让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这件事。

我们先来看看司马徽身边这几位‘隐士’之间的关系。

《诸葛亮传》与《襄阳记》记载:

1,司马徽把庞德公当作自己的亲哥哥看待。

2,庞德公的大儿子娶了诸葛亮的二姐。

3,庞德公的侄子就是庞统。

4,诸葛亮并不是公认的才子——其实绝大部分人都理解不了诸葛亮,只有崔州平和徐庶比较能理解他。(演义里还加上了石广元和孟公威。)

你看,这群‘隐士’,演义上只说他们是好朋友。但实际上,他们很明显是一个互助互利的利益集团!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慢慢来看。

之前我们提到过:荆州本地有不少本土大家族,根深蒂固,实力强横,严重影响了朝廷的统治。后来,刘表联合其中的蔡蒯二家,铲除了其余家族共计五十五家(一说十五家),成功的‘统一’了荆州。

不过,也有没被蔡蒯铲除的家族——没被铲除的家族,大约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实力太弱,不值一提。

有的本地家族并没有什么强横的实力,仅仅是在本地的历史悠久点,或者名气大点而已。这样的家族并不会对刘表和蔡蒯构成威胁,所以,蔡蒯也就没必要浪费实力去铲除他们了。

比如说诸葛家:诸葛家是琅琊大家族(今山东临沂),并不是荆州本地的本土家族。诸葛亮的父亲死后,诸葛家搬到了荆州这边居住。而诸葛亮的叔叔死后,诸葛家就基本衰落了。

如今,诸葛家虽然还有些人脉和名气,但毕竟只是个‘外地人’,在荆州的根基和实力都很弱,对蔡蒯根本构不成威胁。所以,蔡蒯就没必要铲除诸葛家——铲除他家干啥呢?只会白白影响自己的名声。

二,实力太强,无法铲除。

在荆州,除蔡蒯二家外,还有几家的实力也十分强悍,足以和蔡蒯抗衡。这几家分别是:

庞家,代表者庞德公,庞统。

马家,代表者马良,马谡。

黄家,代表者黄承彦。

杨家,代表者杨仪(就是后来与魏延闹不和的那位)。

论实力,这几家并不比蔡蒯弱。如果蔡蒯真敢出手铲除他们的话,那么,硬碰硬之下,结果就只能是两败俱伤甚至同归于尽——到时候,蔡蒯和这几家拼的元气大伤时,就是朝廷(刘表)或别的诸侯把他们一网打尽时!

所以,蔡蒯并没有铲除他们几家,也没有公开与他们几家为敌——蔡蒯只是利用手中的职权,去适当的打压他们,削弱他们而已。

看到这里,司马徽和庞德公为什么要组建自己的‘利益集团’,我们其实也就很清楚了:

每个人都有获得更多利益的想法和野心。如果说蔡家铲除其余家族,成为荆州第一家族后,野心尚且还不满足,还想要操纵刘琮继位,然后让蔡家直接掌管整个荆州——那么,那些原本和蔡家差不多级别的其余本土家族,又怎么会心甘情愿被蔡蒯二家一直踩在脚下呢?

更何况,蔡蒯二家已经成功上位,他们的实力只会越来越强——反观其他家族,在蔡蒯的打压下则只会越来越弱!长此以往,其余家族被蔡蒯二家给彻底铲除,其实也只是时间问题而已了。

所以,以庞家为首的其余本土家族,就必须要想办法来自保一下了。

有什么办法呢?其实只有两个办法:

1,和刘表联合,对付蔡蒯二家。

2,和其余的本土家族联合,对付蔡蒯二家。

这两个办法哪个更好一些呢?我们可以来简单分析一下。

和刘表联合来对付蔡蒯,其实就相当于‘当年蔡蒯和刘表联合来对付其他家族’。不过,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现在的形势和当年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当年能行的通的战略,现在未必能行的通。

因为:

1,当年,各大家族之间的实力相差并不大。所以,蔡蒯两家和代表着朝廷的刘表联合,对付其他家族,这是行的通的。

而如今,蔡蒯已经成了气候(说不定比过去55家家族加起来还要强大),实力相当强横,连刘表也不敢对付他们。此时,其余家族和刘表联合对付蔡蒯,多半就行不通。

2,当年被蔡蒯消灭的大部分本土家族,他们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各自为政,各家自扫门前雪的。所以,他们就比较容易被蔡蒯二家给逐个消灭。

而如今,蔡蒯二家虽然自己也窝里斗,但是,只要其余家族和刘表联合了,蔡蒯二家就一定会立刻结盟!形成一个强大的势力,很难被消灭。

所以,和刘表联合并不是一个好办法(因为光看战略就已经行不通了。)同时,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蔡蒯二家太过强大的缘故,还会导致其余家族和刘表联合后,会产生一个十分致命的坏处!就是:结盟后,刘表并不能给其余家族什么实质上的帮助——因为,刘表是不方便,也不能明着帮他们的!

如果刘表敢明着帮助其他家族对付蔡蒯二家的话,那么,蔡蒯一但翻脸,就一定会导致荆州内部两败俱伤,然后被别的诸侯给趁乱夺了荆州!(不管是蔡蒯勾结外地诸侯图谋荆州,还是蔡蒯直接和刘表及其余家族开战,其结果对刘表来说都是得不偿失的。)

那么,刘表能不能暗地里扶植或帮助其他家族呢?

也不能!因为:

1,蛋糕一共就这么大,如果刘表扶植或给予其他家族太多权力的话(比如提拔他们官职的速度太快),就势必会引起蔡蒯的注意。到时候,形势就很容易发展成‘蔡蒯暗中站到了刘表的对立面’,甚至直接和刘表翻脸!对刘表极其不利。(尤其是在外部压力过大的情况下——要知道,荆州蔡家和曹操的关系很深。)

2,但是,如果刘表扶植或给予其他家族的权力太少(比如暗中把他们分布到各基层,让他们慢慢发展),那对其他家族就更不好了!会让他们更容易受到蔡蒯二家的控制或打压!

为什么?因为现在荆州官场(各郡县)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蔡蒯说了算:你不进官场,不去各郡县,不受他管理,他或许还没那么容易对付你——可是,你要是直接进去了,还排在他下面,名义上实际上都要受他管理,那他怎么搞不死你?

所以,刘表三番两次请庞德公出山,庞德公都死活不出。为什么?不是因为清高,而是因为刘表并没有与其他家族一起合作的资本!和刘表合作,根本就得不到期望中的利益!反而会有害!

其他家族和刘表合作后,既无法增加家族实力,还要被蔡蒯二家打压甚至管理,令家族实力受损——这种山,谁愿意出?

同理,黄承彦是蔡瑁的姐夫,但黄承彦也死活不出山。为什么?因为现在蔡蒯过于强大,黄承彦出山后,黄家虽然会靠着蔡家获得短暂的利益,但是,从长远来看,黄家一定会渐渐沦为蔡家的附庸!渐渐被蔡家吃掉!所以,黄承彦亦不出山。

当然,不出山的理由,这群‘隐士’们嘴上说的都很好听:他们既不说复杂的政智形势,也不说各自的家族利益——他们只说自己不爱功名利禄,只喜隐居山林。所以,他们并不愿意出山做官。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7-06-19 15:14:55 +0800 CST  
第一百七十九章:诸葛亮为何要帮助刘备?(上)

刘备跃马过檀溪后,遇到一个小牧童。小牧童看了刘备半天,问道:你难道是刘玄德吗?

刘备吃了一惊:你是乡村一小童,怎么会知道我是谁?

小牧童回答道:我本来不知道,但最近我的师父总与客人谈论你,所以我也就知道了。

刘备听了,就想拜见一下小牧童的师父。就这样,刘备见到了《三国演义》中最神秘的人物:水镜先生司马徽。

自古以来,读者们就认为司马徽有经天纬地之才,比诸葛亮还厉害,是三国第一智者。同时,司马徽引出了诸葛亮,也引出了三国演义里的第一谜团,即:诸葛亮此人,既有大才,又有大名,为什么就没有别的诸侯来请他出山呢?(比如曹操和刘表。)为什么所有诸侯里,只有刘备来请他出山,并且请成功了呢?

在《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给人的感觉是:他一直都没有出山,宁愿当一辈子隐士,就是为了等待刘备这种明主的出现。除刘备外,他根本看不上别的诸侯——可是,这种流于表面的说法,明显是不符合逻辑的!令人感觉很虚假,很疑惑。

那么,真相究竟是什么呢?诸葛亮为什么偏偏要选择辅佐刘备呢?今天,就让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这件事。

我们先来看看司马徽身边这几位‘隐士’之间的关系。

《诸葛亮传》与《襄阳记》记载:

1,司马徽把庞德公当作自己的亲哥哥看待。

2,庞德公的大儿子娶了诸葛亮的二姐。

3,庞德公的侄子就是庞统。

4,诸葛亮并不是公认的才子——其实绝大部分人都理解不了诸葛亮,只有崔州平和徐庶比较能理解他。(演义里还加上了石广元和孟公威。)

你看,这群‘隐士’,演义上只说他们是好朋友。但实际上,他们很明显是一个互助互利的利益集团!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慢慢来看。

之前我们提到过:荆州本地有不少本土大家族,根深蒂固,实力强横,严重影响了朝廷的统治。后来,刘表联合其中的蔡蒯二家,铲除了其余家族共计五十五家(一说十五家),成功的‘统一’了荆州。

不过,也有没被蔡蒯铲除的家族——没被铲除的家族,大约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实力太弱,不值一提。

有的本地家族并没有什么强横的实力,仅仅是在本地的历史悠久点,或者名气大点而已。这样的家族并不会对刘表和蔡蒯构成威胁,所以,蔡蒯也就没必要浪费实力去铲除他们了。

比如说诸葛家:诸葛家是琅琊大家族(今山东临沂),并不是荆州本地的本土家族。诸葛亮的父亲死后,诸葛家搬到了荆州这边居住。而诸葛亮的叔叔死后,诸葛家就基本衰落了。

如今,诸葛家虽然还有些人脉和名气,但毕竟只是个‘外地人’,在荆州的根基和实力都很弱,对蔡蒯根本构不成威胁。所以,蔡蒯就没必要铲除诸葛家——铲除他家干啥呢?只会白白影响自己的名声。

二,实力太强,无法铲除。

在荆州,除蔡蒯二家外,还有几家的实力也十分强悍,足以和蔡蒯抗衡。这几家分别是:

庞家,代表者庞德公,庞统。

马家,代表者马良,马谡。

黄家,代表者黄承彦。

杨家,代表者杨仪(就是后来与魏延闹不和的那位)。

论实力,这几家并不比蔡蒯弱。如果蔡蒯真敢出手铲除他们的话,那么,硬碰硬之下,结果就只能是两败俱伤甚至同归于尽——到时候,蔡蒯和这几家拼的元气大伤时,就是朝廷(刘表)或别的诸侯把他们一网打尽时!

所以,蔡蒯并没有铲除他们几家,也没有公开与他们几家为敌——蔡蒯只是利用手中的职权,去适当的打压他们,削弱他们而已。

看到这里,司马徽和庞德公为什么要组建自己的‘利益集团’,我们其实也就很清楚了:

每个人都有获得更多利益的想法和野心。如果说蔡家铲除其余家族,成为荆州第一家族后,野心尚且还不满足,还想要操纵刘琮继位,然后让蔡家直接掌管整个荆州——那么,那些原本和蔡家差不多级别的其余本土家族,又怎么会心甘情愿被蔡蒯二家一直踩在脚下呢?

更何况,蔡蒯二家已经成功上位,他们的实力只会越来越强——反观其他家族,在蔡蒯的打压下则只会越来越弱!长此以往,其余家族被蔡蒯二家给彻底铲除,其实也只是时间问题而已了。

所以,以庞家为首的其余本土家族,就必须要想办法来自保一下了。

有什么办法呢?其实只有两个办法:

1,和刘表联合,对付蔡蒯二家。

2,和其余的本土家族联合,对付蔡蒯二家。

这两个办法哪个更好一些呢?我们可以来简单分析一下。

和刘表联合来对付蔡蒯,其实就相当于‘当年蔡蒯和刘表联合来对付其他家族’。不过,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现在的形势和当年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当年能行的通的战略,现在未必能行的通。

因为:

1,当年,各大家族之间的实力相差并不大。所以,蔡蒯两家和代表着朝廷的刘表联合,对付其他家族,这是行的通的。

而如今,蔡蒯已经成了气候(说不定比过去55家家族加起来还要强大),实力相当强横,连刘表也不敢对付他们。此时,其余家族和刘表联合对付蔡蒯,多半就行不通。

2,当年被蔡蒯消灭的大部分本土家族,他们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各自为政,各家自扫门前雪的。所以,他们就比较容易被蔡蒯二家给逐个消灭。

而如今,蔡蒯二家虽然自己也窝里斗,但是,只要其余家族和刘表联合了,蔡蒯二家就一定会立刻结盟!形成一个强大的势力,很难被消灭。

所以,和刘表联合并不是一个好办法(因为光看战略就已经行不通了。)同时,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蔡蒯二家太过强大的缘故,还会导致其余家族和刘表联合后,会产生一个十分致命的坏处!就是:结盟后,刘表并不能给其余家族什么实质上的帮助——因为,刘表是不方便,也不能明着帮他们的!

如果刘表敢明着帮助其他家族对付蔡蒯二家的话,那么,蔡蒯一但翻脸,就一定会导致荆州内部两败俱伤,然后被别的诸侯给趁乱夺了荆州!(不管是蔡蒯勾结外地诸侯图谋荆州,还是蔡蒯直接和刘表及其余家族开战,其结果对刘表来说都是得不偿失的。)

那么,刘表能不能暗地里扶植或帮助其他家族呢?

也不能!因为:

1,蛋糕一共就这么大,如果刘表扶植或给予其他家族太多权力的话(比如提拔他们官职的速度太快),就势必会引起蔡蒯的注意。到时候,形势就很容易发展成‘蔡蒯暗中站到了刘表的对立面’,甚至直接和刘表翻脸!对刘表极其不利。(尤其是在外部压力过大的情况下——要知道,荆州蔡家和曹操的关系很深。)

2,但是,如果刘表扶植或给予其他家族的权力太少(比如暗中把他们分布到各基层,让他们慢慢发展),那对其他家族就更不好了!会让他们更容易受到蔡蒯二家的控制或打压!

为什么?因为现在荆州官场(各郡县)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蔡蒯说了算:你不进官场,不去各郡县,不受他管理,他或许还没那么容易对付你——可是,你要是直接进去了,还排在他下面,名义上实际上都要受他管理,那他怎么搞不死你?

所以,刘表三番两次请庞德公出山,庞德公都死活不出。为什么?不是因为清高,而是因为刘表并没有与其他家族一起合作的资本!和刘表合作,根本就得不到期望中的利益!反而会有害!

其他家族和刘表合作后,既无法增加家族实力,还要被蔡蒯二家打压甚至管理,令家族实力受损——这种山,谁愿意出?

同理,黄承彦是蔡瑁的姐夫,但黄承彦也死活不出山。为什么?因为现在蔡蒯过于强大,黄承彦出山后,黄家虽然会靠着蔡家获得短暂的利益,但是,从长远来看,黄家一定会渐渐沦为蔡家的附庸!渐渐被蔡家吃掉!所以,黄承彦亦不出山。

当然,不出山的理由,这群‘隐士’们嘴上说的都很好听:他们既不说复杂的政智形势,也不说各自的家族利益——他们只说自己不爱功名利禄,只喜隐居山林。所以,他们并不愿意出山做官。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7-06-19 15:15:50 +0800 CST  
第一百八十章:蔡蒯二家如何谋取利益?

既然和刘表联合根本行不通,那么,其他家族就只能选择互相联合了。

庞德公的儿子娶了诸葛亮的姐姐,这就代表着庞家和诸葛家的联合。黄承彦把女儿黄月英嫁给诸葛亮,这又代表着黄家和诸葛家的联合。

再加上庞德公的至交司马徽和儿子庞统,以及诸葛亮的至交徐庶——就这样,以庞家为主,黄家和诸葛家为辅的一个‘利益集团’,就这么诞生了。

诸葛亮娶丑女黄月英,并不是什么浪漫的爱情故事,也不是传说中的诸葛亮不在乎容貌,只在乎智慧之类的——说白了,就是简单的政智联姻而已。

荆州有句俗话,叫‘莫作孔明择妇,只得阿承丑女’。很明显,发明这句俗话的人,根本就没看清荆州复杂的政智形势,还以为是诸葛亮选老婆的审美观不行——殊不知,诸葛亮选老婆,容貌和智慧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起到家族联合的作用!把你放到诸葛亮的位置上,你也只能选黄月英!

我这么说,可能有朋友会认为我比较卑鄙——但是:貂蝉是真心喜欢董卓吗?孙尚香是真心喜欢刘备吗?曹操的女儿是真心喜欢汉献帝吗?都是为了利益和目的而已,没感情的。

在庞家组建‘利益集团’的过程中,蒯家也没闲着。

当初,荆州是刘表,蔡家,蒯家这三个势力合伙扫平的。所以,在荆州,蔡蒯二家就是除朝廷外最大的‘既得利益者’。

通常情况下,两个既得利益者之间,最好是选择‘合作’,而不是‘对立’。因为:

1,若两家合作的话,那荆州大部分的利益都会被他们两家给垄断。长此以往下去,蔡蒯两家只会越来越垄断荆州的利益,越来越强,达到1+1>2的效果。

而其他的本土家族则会更难崛起,会变相的越来越弱,早晚会被蔡蒯二家给吃掉。

2,可是,若两家对立的话,那由于蔡蒯两家的实力相仿,谁也无法轻易的消灭谁,所以,蔡蒯二虎相争之下,输了的直接死,赢了的也一定会实力大损,然后被躲在一边的刘表或其他家族给钻了空子,趁机崛起。

这样,就会导致除蔡蒯外,第三个既得利益者(其他本土家族)的产生。而这第三个既得利益者,就算他消灭不了蔡蒯二家,也至少能分走蔡蒯近三分之一的利益!远不如之前蔡蒯两家和平发展划算。

从蔡蒯的例子我们也可以看出:能吃独食,当老大,那当然要干掉最强劲的竞争对手,争取让自己来当老大,来独吞所有利益——可是,如果对手实在是太强劲了,和他竞争甚至意味着要同归于尽,那还抢这个老大干什么呢?倒不如直接和竞争对手‘合作’,一起轻松赚钱了。

竞争所获的利润还不如合作多,那还竞什么争呢?争是本事,不争是境界,是更高一层的本事。

因此,在绝大部分情况下,蔡蒯二家都是要站在一起的:他们只要合伙防止别的家族崛起,防止第三个既得利益者的产生,就可以一直平分荆州的大部分利益。故两家无翻脸的必要。

不过,蔡家虽然能这么想,但蒯家却不能只想到这里就算了——蒯家要想的更深入,更长远一些才行。

为什么呢?因为:

1,蔡家已经和荆州未来的主人刘琮结了亲,成为了荆州的‘外戚’。(虽然蔡家在刘表时期就是荆州的外戚,但刘表毕竟是个老狐狸,他并没有受到蔡家的控制。所以,刘表时期的外戚蔡家,只是仗着外戚的身份在走后门,捞油水,搞好处而已,最多就是弄权,并没有到直接控制荆州官府的地步。)

(而刘琮则较好控制——刘琮时期,蔡家几乎成了荆州的直接管理者,等同于拥有了整个荆州。)

2,蔡家和曹操的关系也很好。(主要是因为蔡瑁的父亲蔡讽的缘故。)

以上这两点,就表示:不管将来荆州是归曹操还是归刘琮,蔡家的优势都是要比蒯家大的!长久下去,蔡家只会越来越强,说不定有一天就能吃了蒯家!

所以,蒯家一方面要和蔡家联盟,维护住他们两家‘既得利益者’的地位,保证整个家族稳步的上升。另一方面,蒯家也不能真的和蔡家一条心,更不能真的顺着蔡家去狠狠的打压其余的本土家族!

为什么呢?因为:

1,只有在‘其余家族都已经被打压的很衰落了,即使蔡蒯二虎相争,其余家族也没能力对蔡家构成威胁’这一前提下,蔡家才敢对蒯家出手。所以,蒯家给其余家族留一条生路,留下一部分的实力,就可以对蔡家构成一定的威慑,令蔡家不但不敢出手对付蒯家,反而要联合蒯家,一起来压制其余的家族,保证蔡蒯二家既得利益者的地位。

2,如果蔡家真的对蒯家下手了,那么,和其他家族联手对付蔡家,明显也比蒯家自己单独对付蔡家要好。

所以,蒯家对其余家族(或势力)的打压,就远没有蔡家那么大,那么狠。即使是面对明显来抢利益的刘备,蒯家的态度也是十分微妙的,并没有像蔡家那样不死不休。

蒯家,其实就是蔡家和其余家族之间的一个过渡:他既要和蔡家联手打压其他家族,来保证自己既得利益者的地位。也要故意减轻打压的力度,甚至暗中帮助一下其他家族,令蔡家始终无法(或不敢)腾出手来对付蒯家。

(后来,蒯良的儿子娶了诸葛亮的大姐,成了庞家长子的连襟。这个,也是蒯家在变相的与其他家族做联合。)

其实,早在最开始的时候,蒯家就对荆州以后的形势考虑的十分长远了——刘表刚到荆州的时候,问蒯家应该怎么对付荆州的本土大族和宗贼势力?蒯良和蒯越听了,就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分别提议道:

蒯良:本土大族不服你,是因为你还不够仁义。因此,你不应该用兵去打他们,而应该先和他们讲仁义才对!(暗示刘表应该和本土大族和平发展,给足本土大族利益。)

蒯越:讲什么仁义?就是应该用兵去狠揍他们!把他们全灭了就没人不服了!(明示刘表应该灭了各大家族。)

你看,蒯家两兄弟谋取利益的眼光很长远吧?

一方面,蒯家确实需要用武力去扫平其余的家族(这也是蒯家趁机崛起的大好机会。)但另一方面,他们也不能过于得罪别的家族,让自己家成为众矢之的——因为,蒯家还要留着和其他家族良好的外交可能,日后好利用其他家族的实力来牵制刘表和蔡家!

所以,蒯家的两个代表提出来的建议截然相反——最后,刘表让蒯越去消灭了其余宗贼五十五家,蒯家趁此机会崛起。而在消灭其余家族的过程中,蒯良则几乎没有参与——再加上他提议过‘与各大家族和平发展’这一政侧,那么,以后蒯家通过蒯良这个人,还是可以与各大家族进行一定程度的外交的,不至于彻底交恶。

这个,就是蒯氏兄弟的目光与大略——对于荆州,蒯家人是比刘表刘备这些外人看的通透的。

(蒯越提议灭掉各大家族,是怕刘表万一真的想和平发展的话,那蒯家就丧失了一个可以趁机崛起的大好机会。所以,蒯越宁愿得罪荆州其余家族,也一定要提议动武,来保证蒯家可以趁此崛起。)

(而蒯良则大可以充老好人,把所有责任都推到刘表和蒯越蔡瑁这群人的身上,并替蒯家打好和其余家族之间的关系:各位,我可是向着你们各大家族的,我也提议过要和平发展了——可是他们都不听我的,我能怎么办?)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7-06-19 18:00:54 +0800 CST  
第一百八十一章:诸葛亮为何要帮助刘备?(中)

庞,黄,诸葛三家联合后,这个‘利益集团’论实力仅有自保之力,并没有获利的可能(即:他们并没有能力去侵占刘表,蔡家,蒯家这三家的利益)。

为什么呢?因为蔡蒯二家已经获得了部分朝廷的权力(包括政智力量和军事力量)。而庞,黄,诸葛三家则并没有。

拿庞家举例:蔡蒯二家的人,已经做过好几个郡的太守了(相当于市长)。在这好几个郡里,蔡蒯二家就约等于朝廷,已经深深的扎住了根——你再反观庞家下一代的掌门人庞统,他此时是个什么官儿呢?‘功曹’而已,大家可以理解成‘市长的助理’。

你看,庞家怎么和蔡蒯二家斗?市长助理又怎么斗的过好几个市长呢?

所以,寻找一个拥有政智力量和军事力量的人加入联盟,就成了司马徽和庞德公等人的首要任务。不然的话,他们是永远也斗不过政智军事两手抓的蔡蒯二家的。

目前,在荆州七郡里,同时拥有政智力量和军事力量的人,不是刘表的心腹(比如黄祖),就是蔡蒯的人(或比较偏向蔡蒯二家)。唯一一个和以上两者无关,甚至有仇的人,就是新野县的刘备!

论政智力量,刘备目前只是县长级别而已,似乎不值一提——但是,刘备在政智力量上却十分有潜力!因为刘备的官职是左将军,比荆州之主刘表的官儿还大!刘备只是缺地盘,缺实权而已。如果有了一定的地盘,那么刘备这个左将军能干的政智事儿,其实比刘表还要多!

所以,司马徽和诸葛亮就都劝刘备快点篡夺荆州,甚至劝他能夺多少是多少!至少先夺他一两个地盘再说——为什么?原因就是想要快速增加能配上刘备官职的地盘,好让刘备本应很强大的政智力量可以彻底的发挥出来。

只能控制一个县的左将军,实际上就是县长,根本就没人把他当将军看待。所以,刘备连蔡瑁的眼色都要看,见了蔡瑁都要躲着走才行——但是,只要刘备可以控制一两个郡,甚至半个州的话,那么刘备就是真正的左将军!到时候,庞,黄,诸葛等家族一支持他,他这个左将军是可以直接代表朝廷向蔡家开战,甚至灭了蔡家的!

所以,政智力量(潜力)这一方面,刘备可以过关。

再说军事力量。

刘表把刘备安排到新野县这个和曹操集团接壤的特殊县城,有两个目的:

1,将刘备夹在自己和曹操中间,逼的刘备无法脱离(或背叛)自己,只能帮自己卖命。(这一点我在之前的章节里已经分析过,在这里就不再复述了。)

2,刘备和曹操的势力接壤,他们就势必会发生冲突甚至战争。这样,刘表就可以借曹操的手来打压或消耗刘备的实力。同时,刘表也可以不用浪费自己的兵马来抵抗曹操,而用刘备来抵抗曹操。

不过,刘表这么对刘备,也有着一个很明显的漏洞或缺陷:刘表把刘备给安排到新野县这种地方来,就必须要给刘备一定的军事力量,或容许刘备自我招募一定的军事力量才行——不然的话,刘备没兵,又怎么能抵抗的住曹操的侵略呢?

如果刘表完全不给刘备兵权,那万一曹操真的灭了刘备,那刘表岂不是既损失了刘备这个主战派,增加了荆州将来主降的几率;又搞丢了新野县,还把曹操的势力给引进了荆州?

所以,刘表打压刘备实力的同时,又不得不给刘备提供一些发展军事力量的空间——这是没办法的。

其实,刘表打压刘备,这件事不止刘备难受,刘表也是很难受的!史书记载,夏侯惇和于禁杀到博望坡的时候,刘表派刘备去抵抗他们——那你说,这一战,刘表到底是希望谁赢?

如果夏侯惇赢了,那刘表就肯定要自掏腰包,出钱出粮出兵,去救刘备(新野),去给刘备收拾烂摊子。这样,刘表会损失不少。

如果刘备赢了,那刘备名望增长的同时,实力也会增加不少。这个,也是刘表不希望看到的。

你看,横竖都难受吧?要么刘表自己受损,要么养肥了刘备,怎么选都对刘表不好!

不过,这两者如果硬要选一个的话,那还是选择养肥了刘备比较好!因为曹操才是刘表的大敌,而刘备则只是隐患而已,暂时还威胁不到刘表——刘表自己受损,就等于变相的养肥了曹操!同样都是养,刘表还不如养肥刘备呢!

所以,刘备明知道自己会被刘表打压,甚至会被蔡氏暗杀,但却还是死赖在荆州不走——为什么?因为:刘备知道形势所迫之下,他不仅能在荆州这个夹缝中求生存,他甚至还能在这个夹缝中求利益!求发展!不然的话,没利益还总挨欺负,刘备呆在这干啥?还不如去投刘璋呢!

因此,论军事力量,刘备也是可以过关的——刘表把刘备安排到新野县,就类似于刘备把吕布安排到小沛:不管他们的本意是什么,他们确实给下面的人创造了发展军事力量的客观条件。

在荆州,刘备集团是除刘表方和蔡蒯方外,仅剩的拥有政智与军事力量的集团。所以,司马徽和庞德公的‘利益集团’如果想要和蔡蒯对抗(或周旋)的话,就只能向刘备提出联合。(因此,司马徽早就注意到了刘备,并天天和客人谈论刘备,谈论的连小牧童都知道刘备长什么样了。)

在这里,请大家注意:不管是演义还是历史,都是徐庶,诸葛亮,以及他们背后的人想要跟着刘备干,想要跟刘备联合。而不是什么刘备苦苦寻找高人,苦求着徐庶和诸葛亮出山帮他之类的。

历史上,《诸葛亮传》记载:【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你看,是徐庶主动去找的刘备,想要跟着刘备干。然后,徐庶又把诸葛亮大力推荐给了刘备,一副生怕刘备不用他们的样子。

演义上,这一点则更加明显。

刘备刚见到司马徽的时候,他根本就没听说过什么卧龙和凤雏。因此,刘备并不是来寻找什么世外高人的,而是单纯的路过此地而已。【偶尔经由此地。】

而司马徽见刘备浑身是水,【衣襟尚湿】,估计刘备刚刚肯定是遇难了。于是,早就想和刘备结盟的司马徽,就故意把话题往‘合作’上面引,故意说道:【吾久闻明公大名,何故至今犹落魄不偶耶!】

刘备随口回道:大概是我命不好吧?

司马徽听了,就又故意说道:不是你命不好,而是你身边没有人才辅助你!【不然,盖因将军左右不得其人耳。】

言下之意,就是司马徽身边有人才,问刘备要不要。

司马徽的意思,刘备肯定是听懂了。所以,刘备说道:【备虽不才,文有孙乾,糜竺,简雍之辈。武有关羽,张飞,赵云之流。】

刘备在此时说出这番话,很明显是在试探司马徽的深浅:司马徽说他有人才,刘备就要信他?更何况,就算他真有人才,那他的人才又是什么级别的人才?到底值不值的刘备去聘请他们?

刘备把自己集团的这六个人才搬出来,其意思就是:你所谓的人才是文还是武?比起我这六个人才来又怎么样?

如果司马徽的人才比刘备的六个人强很多,那刘备自然就要重金聘请他们。如果差不多,那刘备请他们来试试也无妨。如果差很多,那刘备请他们来干嘛?

由于司马徽和庞德公的‘利益集团’是由家族势力和读书人组成的,其中并没有军事力量的存在。所以,司马徽手头上就没有关张赵这样的武才(军事人才),只有文才。

(各大家族培养读书人还容易些,但培养职业军人就太难了——说白了,家族再怎么富裕,他也不是官府:族中少年哪有可能会得到治军或带兵上战场的机会和经验呢?)

所以,司马徽就扬长避短的说道:【关,张,赵云,皆万人敌,惜无善用之人。若孙乾,糜竺辈,乃白面书生,非经纶济世之才也。】——军事人才不用我给你,你自己就有。不过,我可以给你几个政智人才!而且是远超孙乾,糜竺等人的政智人才!

最后,刘备问司马徽人才到底在哪,司马徽却答非所问的说道:你听说过荆州民间的谣言吗?【八九年间始欲衰,至十三年无孑遗。到头天命有所归,泥中蟠龙向天飞。】刘将军,建安八年,刘表死了前妻,便生家乱,这是‘始欲衰’。而‘天命所归’,‘龙向天飞’,我看说的就是你啊!

司马徽为什么要在此时突然岔开话题,莫名其妙的说什么谣言呢?因为:司马徽所说的这一谣言,主要就是暗指‘蔡氏专权’这件事!刘表死了前妻,才导致了蔡家崛起,蔡氏专权。而蔡氏专权,又导致了司马徽,庞德公,甚至刘备等一系列人过的很压抑,很受打压!(这一谣言,说不定就是当年各大家族看到蔡氏上位,然后故意编出来坏他们名声的。)

刘备问司马徽人才在哪,司马徽不说,反而说什么谣言的事儿,其实就是司马徽在借这个谣言暗示刘备:蔡氏是我们共同的敌人!你如果愿意和我们合作的话,我们就可以帮你抢荆州的地盘,帮你龙向天飞!【今天下奇才,尽在于此,公当往求之】——我不跟你说我的人才到底在哪,但我这儿有的是人才!咱们如果合作的话,这些人才你就随便用!(不合作,又凭啥和你说人才在哪呢?)

在三国类的电视剧里,导演总喜欢把诸葛亮和徐庶等人美化成不愿意出山的世外高人。这个,其实是错误的。实际上,是徐庶和诸葛亮在向刘备求职才对——他们对刘备的需求,是要超过刘备对他们的需求的。

因为,司马徽和庞德公这个利益集团,不出山就是慢性自杀,就是坐等蔡蒯二家吞掉自己。可是,出山的话,又会被蔡蒯二家给打压的毫无作为,甚至导致家族实力受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就只能选择:不出刘表和蔡蒯的山,只出刘备的山。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7-06-20 23:28:47 +0800 CST  
第一百八十二章:诸葛亮为何要帮助刘备?(下)

徐庶见司马徽,抱怨道:我久闻刘表善善恶恶,所以特地去投靠他。结果,去了才知道刘表虚有其表,是【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者也!】

徐庶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善善,第一个善字是‘喜欢’的意思,第二个善字则是好人(贤人)的意思。恶恶,第一个恶字是‘厌恶’的意思,第二个恶字则是坏人(小人)的意思。

这番话的意思是:我听说刘表是个喜欢贤人,讨厌小人的明君。结果见了刘表后我才知道,刘表原来是个‘喜欢贤人却不能重用贤人,讨厌小人却无法远离小人’的昏君。【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者也!】

为什么本身就是个‘贤人’的刘表(荆州八俊之一),会成为大家眼中的‘昏君’呢?原因很简单,还是因为荆州本土家族势力太强大的缘故。

刘表喜欢贤人,可是荆州重要的职位都被蔡蒯等本土大族给霸占着,他又哪有空闲的职位去安排贤人,重用贤人呢?所以,贤人到刘表手底下,就只能干些最基层的散碎活,就难免会给人一种刘表不重用贤人的感觉。

刘表讨厌小人(主要是暗指蔡蒯这两家人),可是刘表又能怎么办呢?蔡蒯势大,如果刘表真的敢远离他们,真的敢把他们的职位给废了,然后送给所谓的贤人,那蔡蒯当场就敢造反你信不信?到时候荆州闹内战,刘表就只会被曹操或别的诸侯给趁机灭了!

自古以来,明君不仅仅要自身性格贤明,还要遇上好的执正环境才行。徐庶也承认刘表的性格还是挺贤明的,是标准的喜欢贤人,讨厌小人的明君性格。可是,刘表并没有遇到做明君的执正环境!所以,人才投靠刘表,就根本得不到相应的待遇和回报(高职位)了。

第二天,徐庶在市集上唱歌,歌曰:【天地反复兮,火欲殂。大厦将崩兮,一木难扶。山谷有贤兮,欲投明主。明主求贤兮,却不知吾。】

不知道大家看出来了没有:徐庶这首歌的暗示性极强,内含深意,几乎每个字都扎在刘备的心上!

第一句:天地,是暗指荆州之主刘表。火,是暗指炎刘子孙刘备。殂,就是死亡或危险的意思。【天地反复兮,火欲殂。】意思就是:刘表对刘备的态度反反复复的,根本让人难以琢磨,刘备现在的情况其实很危险——同时,大家也都明白刘备也是想搞死刘表的。

第二句:【大厦将崩兮,一木难扶。】意思则是:刘备在荆州的处境很危险,根本就不是他自己能撑住的!所以,刘备必须要找更多的人来帮他,或者和别的家族联盟才行,不能独自抵抗。(同时,这句话也含有‘汉朝已经要崩塌了,不是你一个人能将其复兴的’这一含义。不过,不管是哪个含义,其本质意思都一样,都是劝刘备快点和本土家族联合,不要自己单干。)

最后两句,则是表明自己的身份:你昨晚不是问人才在哪吗?我就是司马徽手底下的人才!

徐庶这首歌,可以说对刘备目前的处境分析的极为透彻!刘备听后,大喜,立刻将徐庶封为军师,委以重任,负责调练新野县本部人马——然后,徐庶又把诸葛亮也推荐给了刘备。至此,司马徽和庞德公的利益集团,就终于成功的和刘备结成了同盟。

不过,看到这里,我们就难免想要问一个问题了:在司马徽和庞德公的利益集团中,人才那么多,到最后,为什么就只有徐庶和诸葛亮出山投靠了刘备呢?其余的人才,比如庞统(此时并未投靠刘备),黄承彦,以及司马徽和庞德公本人,他们为什么就没有出山投靠(或帮助)刘备呢?

我们可以来慢慢分析一下。

先说庞统。

庞统可以看成是庞家这一代的继承人,其言行基本可以代表整个庞家。此时的庞统,是荆州的功曹,名义上隶属于刘表(或蒯蔡)方。如果庞统在此时丢下了刘表(或蔡蒯)方的官职,转而投靠了刘备的话,那么,就等于是很明显的表示:庞家已经和刘备组成了联盟,准备和蔡蒯二家进行抗争了!

庞家公开辞了刘表或蔡蒯方的职,然后把家族中最重要的筹码都押给了刘备——这不是想对付蔡蒯二家,还能是想干嘛?

这个信号一但发出,刘表或蔡蒯二家就一定会狠狠的打击庞家!到时候,反而会导致庞家快速灭亡。

同样的道理: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人的身份比庞统还重要,比庞统还显眼,就更不能公开露面和刘备搞联盟了!

目前来讲,司马徽,庞德公等人和刘备的联盟,并不具备干掉蔡蒯二家的实力。所以,他们一定要暗中联合,低调行事才行。这样,一边积蓄实力,一边等待机会,才会有一线成功的可能。

反之,他们的联合一但暴露,那就必死无疑了!

所以,刘备从他们那拿人才,就只能拿一些不怎么被人重视的人才。若拿各大家族中的代表人物或风头人物,则必然会暴露刘备与各大家族之间的联合,导致他们提早被蔡蒯二家消灭。

在司马徽与庞德公的利益集团中,大部分都是荆州有名的家族人物,只有通缉犯徐庶,和落魄了的诸葛亮分量最轻,最没人在意他们。所以,司马徽就将此二人推荐给刘备。

在这里,请注意:‘刘备之所以请诸葛亮出山,而不是请别人出山’。‘诸葛亮之所以愿意出山追随刘备,而不是出山追随别人’。这两个问题的真实答案,其实和才华,志向,能力,性格魅力,爱国,复兴汉室等因素都完全无关!这两个问题的真实答案其实是:除蔡蒯外的其他家族,如果想要自保甚至获利的话,那就只能选择和刘备合作。这其中,派诸葛亮和刘备合作最为保险。

而刘备如果不想一直被困在新野的话,那他也只能选择和其他家族合作。这其中,和诸葛亮合作最为保险。

即:刘备和诸葛亮‘三顾茅庐’这段佳话,其本质并不是书上写的那么浪漫,而是在刘备和其他家族的合作中,所有合作方案里最保险的方案就是这个!所以,他俩自然就一拍即合。

庞统是真正名震天下的人物,名气要比诸葛亮大的多。庞统一去江东,江东的各路人物都赶过来看庞统,其中还包括江东各大家族里的代表人物:陆绩,顾劭,全琮等人。(同时,庞统是荆州的本地望族,太显眼。而诸葛亮则只是外地来的落魄家族,不显眼。)

因此,司马徽嘴上虽然说什么‘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给人的感觉好像是要把卧龙和凤雏都介绍给刘备认识的样子——可实际上,此时如果让庞统去投靠刘备,那就是庞家在故意找死了!所以,司马徽就把凤雏给捂得紧紧地,根本就不敢介绍给刘备认识。

不管是乱世还是盛世,每个家族都在尽量的为自己家族谋取利益,这是正确的。说到这里,我们的话题再聊回最初:刘表仗着蔡蒯二家发家,又反过来被蔡蒯二家给克制住,这个,其实并不是因为刘表没用,而是大环境和执正环境就是这样,你没办法的。

史书上说刘表没用,这完全是‘唯结果论’,是在故意抹黑刘表。实际上,荆州的主人换成所谓的‘贤君’刘备后,在对待本土家族的问题上也和刘表没什么两样——根本就没高明到哪里去。

刘备拿下荆州后,马良,马谡,杨仪这群人就忽然出现在了刘备集团,并都担任着不错的职务。看到这里,只看《三国演义》的朋友们可能还会一头雾水:这几个人都是谁啊?好像也没见他们投靠刘备或者有什么剧情,怎么忽然就都成了刘备的手下,且都深受重用了呢?

尤其是那个杨仪,好像都没怎么见他出过场,怎么后来就能和猛将魏延的地位不分上下了呢?

其实,这几个人都是类似于蔡瑁的荆州本土大族!(马家和杨家。)刘备刚占下荆州,就必须要重用他们,甚至巴结他们才行!(类似于刘表重用蔡家和蒯家。)你不用,你就是在找死!就是故意在给自己的统治找别扭!

在荆州,刘表和刘备的唯一区别,其实并不是谋略,性格,手段,能力之类的,而是:刘表单骑入荆,毫无势力。那么,他靠蔡蒯发家后,就自然会被蔡蒯克制的厉害些——反观刘备,他有着自己的实力和部队,又没靠马杨发家,只是想让马杨支持自己,别和自己作对而已。那么,刘备自然就被马杨克制的轻微些。

打个比方,你让刘备也和刘表似的,自己一个人去荆州当当老大试试?到时候,刘备再怎么有能力也没办法了,还是只能走和刘表一样的老路子——不然的话,就你一人,你还能怎么办?确实没办法的。

你不借助人家的投资,你就直接没法玩。你借助了人家的投资,那人家股份比你多,事事压你一头也是相当应该的,对吧?

人,毕竟不是神。除非你本身就站在人类社会的最顶层,可以直接创造新的大环境。不然的话,你再怎么厉害,也是没法和大环境作对的——所谓大环境,就是由无数人堆积和推搡出来的!怎么也比你一个人要强吧?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7-06-21 18:08:31 +0800 CST  
第一百八十三章:三国隐士之谜

刘备三顾茅庐时,先后遇上了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这三个‘隐士贤人’。刘备想请他们出山相助自己,他们却都拒绝道:【我等皆山野慵懒之徒,不省治国安民之事,不劳下问。】

乍一看,全都是一副世外高人,不染俗世尘埃的样子。可实际上,事情却完全不是这样的。

史书记载:后来石广元出山了,他投靠了曹操,成了魏国的郡守,典农校尉。孟公威也出山了,也投靠了曹操,成了魏国的凉州刺史,征东将军。

你看,所谓的‘隐士’不出山,并不是因为他们性格清高,不想做官。而是他们嫌官小!

刘备只是个县长而已,跟着刘备最多只能当个科级干部。而曹操则是国家总理,跟着曹操至少能当到市长!说不定还能当上省长!

利益不到,当然就不出山。利益到了,当然就要出山——而且还要主动出山!

今天,我们就可以来仔细研究一下诸葛亮,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徐庶等一班隐士,他们‘出山’的行为下,都隐藏着怎样的利益纠缠。

一,诸葛亮。

关于诸葛亮为什么不能投刘表,只能投刘备,这个问题我在之前的章节里已经分析的很清楚了,在这里就不再复述了。

不过,可能有朋友要问了:就算诸葛亮不能投刘表,那么,他也不一定非要投刘备吧?他能不能去投别的诸侯呢?例如曹操,孙权,刘璋之类?

也不能。为什么呢?我们可以来逐个分析一下。

1,曹操。

曹操统一北方后,下一个目标必定是荆州。到时候,不管曹操用什么手段得到了荆州,他都一定会对最强的本土家族蔡蒯的提拔较大,而对其余本土家族的提拔较小。(事后也证明确实如此:即使是曹操,他也需要最强的本土家族帮他尽快熟悉或管理好荆州的一切。)

这样的话,在荆州范围内,投靠了曹操的诸葛家就还是会被蔡蒯两家给压的死死的,和刘表时期并没有分别(甚至会被压的更厉害),早晚会被吃掉。

所以,投曹操不行。

看到这里,可能有朋友会说了:诸葛亮是经天纬地之才啊!他投曹操,如果成了曹操的首席谋士之类的,那他还用怕什么蔡蒯?

这个,就是演义和正史的区别了。

在演义里,诸葛亮和徐庶都是天底下最聪明的人,根本就没人比的上他们。他们把魏国的将领像玩孩子一样玩弄于鼓掌之中,连曹操也许以高官厚职,费尽心机的想要请他们过来相助。

可是在历史上,诸葛亮和徐庶虽然也是聪明人,但是,像他们这样的聪明人魏国却有很多!在魏国那群聪明人里,他们并没有显的特别出众,或特别聪明。

徐庶和石广元投靠曹操后,曹操也只是把他们当一般的人才来看待,并没有演义上写的那么夸张。他们两人一直混啊混啊,直混到曹丕时代,才混成了御史中丞和郡守这样的官职——诸葛亮知道了,就感叹道:【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见用乎?】魏国的人才也太多了吧!为什么他俩的官这么小!

所以,徐庶和石广元这种‘聪明人’,在人才稀缺的刘备集团里肯定是备受重用的。但是,到了人才济济,遍地都是聪明人的曹操集团里,他们也就只能当‘普通的聪明人’了,并没有比其他人特别厉害的地方。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曹操集团前期是汉朝的代理人,后期则是继承了汉朝正统的魏朝。可以说,一直以来,曹操集团就是最正统的朝廷!

而反观蜀国,最多算是反贼而已——拿《水浒传》来举例:如果曹操集团是宋朝的话,那蜀国最多算是方腊,田虎,王庆之类的造反势力!那你说,人才是愿意跟着强大的朝廷,还是愿意跟着弱小的反贼?

再加上曹操的地盘是当时文化和经济最为兴盛的中原地带,人才自然就多。而刘备的益州在当时属于荒僻的地方,人才自然就少。

武将方面也是一样——你别看蜀国有什么张飞啊,马超啊,赵云啊,黄忠啊,就觉得蜀国最强。可实际上,这些所谓的蜀国名将,人家魏国根本就没放在眼里!

魏国开会的时候说道:【蜀,小国耳,名将唯羽。】你看,蜀国这些所谓的名将,在人才稀少的小国家(蜀国)里算名将,但在大国家(魏国)里,其实有很多人的能力都比他们强!他们只能算是一般偏上的将领而已,还没到名将这么夸张。

用魏国的标准来看,蜀国也就只有关羽算是名将。其余的人,只是因为蜀国的人才少,名将少,所以被显出来了而已。他们来魏国的话,怕是混的一般。

诸葛亮自认能力比徐庶等人强些,但恐怕投靠曹操后,他也不会被曹操特别重用到哪里去——魏国的人才实在是太多了,制度也和蜀国有所不同。诸葛亮在蜀国可以独揽大权,成为首席执正官,在魏国却绝对不可能。

2,孙权,刘璋。

投曹操不行,那么投孙权和刘璋行不行呢?

仍然不行。

你去了外地,但外地还是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本地大家族’!说到底你还是个外人,还是难混——相较之下,诸葛家在荆州至少还有庞家和黄家这两个盟友,还算有点根基,还没有那么难混。

即:如果诸葛家在有点人脉的荆州都混不下去的话,那他去没什么人脉的江东和益州,就只会更加的混不下去。

当然,诸葛亮还有个哥哥诸葛瑾在江东。不过,诸葛亮为什么没去江东投靠他的哥哥和孙权呢?关于这个问题,诸葛亮自己是这么解释的:

《袁子》记载:张昭劝诸葛亮跟着孙权干,诸葛亮就说道:【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

诸葛亮还是承认孙权很英明的,承认孙权会根据诸葛亮的能力给诸葛亮一个不错的职位和待遇。【能贤亮】。

但是,诸葛家在荆州还有些根基(比诸葛家在江东的根基还多。)一但诸葛亮去江东投靠了孙权,那荆州这些根基就肯定守不住了,肯定要丢——这样看,就远不如兄弟二人各干各的,然后一个在江东好好升官,一个在荆州守住家业,争取把诸葛家所有的资源给用尽他!

所以,诸葛亮说孙权能‘贤’他但不能‘尽’他:投靠孙权,并不能把诸葛家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反而容易造成资源浪费。

(退一万步讲,就算诸葛家真要合为一处,也应该是诸葛瑾去投靠诸葛亮,两人一起搞好荆州的根基,而不是诸葛亮去投靠诸葛瑾!诸葛家在荆州的根基,比在江东的官职要重要多了。)

所以,诸葛亮投刘璋和孙权也不行。说来说去,诸葛亮还是只能出刘备的山。

二,徐庶,石广元,孟公威。

在正史中,魏国没有徐庶的传记,蜀国也没有徐庶的传记,这就证明:在当时的魏蜀两国看来,徐庶并不是什么很重要的人物,所以根本没有必要去专门记载他。(石广元,孟公威同理。)

《三国演义》里美化徐庶,把徐庶给写成和诸葛亮差不多的神人,这其实是错误的。而所谓的‘一言不发’,‘终生不设一谋’,这些也都是虚构的。

历史上,刘备战败后,和诸葛亮,徐庶,石广元等人一起逃亡。逃亡过程中,徐母被捉,徐庶就离开了刘备,加入了曹操。同时,石广元并没有什么亲人被捉,但石广元也跟着徐庶一起跑了,一起加入了曹操。

徐庶,石广元,孟公威,他们几个都是标准的外地人,且背后都没有家族势力,都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所以,他们就没有诸葛亮那么多的顾虑,而是很直接,很现实:跟着谁前途好,我就跟着谁!跟着谁赚钱多,我就跟着谁!

废话,能跟着国家总理曹操混,人家凭啥要跟着反贼刘备逃亡?就凭他整天嚷嚷着爱国?

所以,他们三人都出了曹操的山。

三,崔州平。

崔州平和上面几个隐士又不一样:崔州平出身博陵崔家,他的家族,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数一数二的名门大族!

从汉朝到宋朝,崔家至少出了20多个宰相(国家总理),四百多个高官(官职至少五品以上),无数的名人。连李世民都嫉妒他们,曾怒道:崔家凭什么当天下第一姓?天下第一应该是我李家才对!

崔家有多牛呢?汉灵帝卖官的时候,崔家拿出五百万钱来买官。汉灵帝觉得卖少了,至少能卖一千万,旁边的人居然劝道:崔家这么出名,他肯买咱们的官是咱们赚了!

崔州平的父亲是太尉(三公之一,几乎和国家总理同级),崔州平本身也给汉朝皇帝当过官,是虎贲中郎将,西河太守。后来,崔州平还和袁绍一起起过兵,讨伐过董卓。

可以说,单论出身和经历,就导致了崔州平的境界不可能和徐庶等人一样!后来,诸葛亮去给刘备当官了。徐庶,石广元,孟公威三人去给曹操当官了。只有崔州平,并没有给任何人当官,而是选择继续隐居山林。

这证明什么?这证明:石广元和徐庶等人看不上刘备,只想跟着曹操混。可是,崔州平连曹操都看不上!

崔州平只肯给真正的大汉皇帝当官!(崔州平之前给皇帝当过官)。曹操在别人眼里很厉害,但在崔州平眼里,曹操也不过只是个国家总理而已,和崔州平他爹差不多级别,凭啥让崔家给他曹操干活?凭啥让崔家给曹操当小弟?两家人应该平起平坐才对嘛!

能让崔家俯首听命的,只有真正的皇帝!所以,崔州平并未出山,而是当了一辈子的‘隐士’。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7-06-23 19:43:47 +0800 CST  
第一百八十四章:徐庶为何一言不发?

曹操统一北方后,常有下荆州之意。于是,曹操就派曹仁和李典屯樊城,虎视荆襄。

其中,曹仁不知深浅,想要生擒刘备。李典见了,就劝道:【刘备人杰也,不可轻视。】我们还是等曹丞相亲自来对付他吧!

曹仁蛮不讲理的回道:新野小城,何劳丞相动手?你不和我一起去报仇,就是想造反!【汝若不同去,真怀二心矣!】

李典不得已,只好跟着一起去打新野。到了战场,李典打不过赵云,曹仁又故意找茬道:【汝未出军时,便慢吾军心。今又卖阵,罪当斩首!】说完,便喝刀斧手推李典出去砍头。

最后,曹仁新野县没打下来,老窝樊城也被徐庶给袭了,只好灰溜溜的回许都请罪。

你看,魏国名将曹仁,在演义里被丑化的很厉害——反倒是那个在魏国混的很一般的徐庶,就因为他曾经跟过刘备,所以竟被美化的很厉害!一个普普通通的御史中丞而已,都快被美化成无所不能的诸葛亮了!

曹仁战败,程昱知是徐庶之谋,于是便派人捉了徐母。徐庶受了威胁,只好弃刘归曹。

孙乾见了,密谓刘备曰:【徐庶天下奇才,久在新野,尽知我军中虚实。今若使归曹操,必然重用,我其危矣。主公宜苦留之,切勿放去。操见徐庶不去,必斩其母。徐庶知母死,必为母报仇,力攻曹操也。】

孙乾这个计谋很毒,但也很白痴:徐母在‘信里’都说了,说如果徐庶不来投靠曹操的话,徐母就会性命难保。在这个前提下,刘备如果还要硬扣着徐庶不放,那傻子也能看出来刘备到底有多毒了!

要么是刘备故意推徐母去死,好让徐庶可以死心塌地的追随自己。要么是刘备确实不舍得放徐庶走,然后他宁愿让曹操杀了徐母——总之,不管是哪种情况,‘事母至孝’的徐庶都是不可能再继续跟着刘备了。

曹操为何不杀徐母?不是因为曹操仁慈,而是因为:你不杀徐母,徐庶还有可能被你骗来。你杀了徐母,徐庶就绝对不可能来!绝对会死心塌地的帮着刘备做事!

这样,你不等于是替刘备杀了徐母?你不等于是帮刘备留住了徐庶?所以,曹操不但不杀徐母,反而更加善待她。

同理,刘备为何要放走徐庶?也不是因为刘备仁义,而是因为:你横竖都留不住徐庶了,那你为何要不讲仁义,给自己凭白增加一个恶名呢?还不如假装大度,直接送他走算了。这样,还能给自己增加一个美名。

所以,孙乾这个毒计是行不通的。

当然,刘备不会说这个毒计行不通,他只会说这个毒计不道德:【不可,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

(为了避免资敌,刘备直接杀了徐庶,让曹刘双方都得不到徐庶,这样做行不行呢?也不行。因为在演义中,刘备还要继续在荆州访贤,继续寻找人才。按照演义中‘仁义’排第一的逻辑来看,刘备如果杀了徐庶的话,那就别想再有人才来投靠他了。)

拒绝孙乾的毒计后,刘备率众将给徐庶送行。

临分别前,刘备对徐庶说道:【望先生善事新主,以成功名】——希望你可以好好辅佐曹操,建功立业。

徐庶听了,【泣曰:某才微智浅…今不幸半途而别,实为老母故也。纵使曹操相逼,庶亦终生不设一谋!】

之前我们提到过:徐庶终生不设一谋这件事,是演义虚构的,历史上并无此事。

《诸葛亮传》记载:【徐庶曰:‘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随诣曹公。】历史上,徐庶说走就走了,并没有发什么‘终生不设一谋’这种奇怪的誓言。

那么,为什么演义里要安排徐庶发这种奇怪的誓呢?

是为了凸显刘备的高深和恐怖。

演义里的刘备,喜怒不形于色,其说话水平是很高的——有时候,你根本就看不出刘备的话是真心还是假意,是宽厚还是威胁。

就拿这句话来举例:刘备劝徐庶好好辅佐曹操,你觉得刘备是真心这么想呢,还是在故意说反话,故意暗示徐庶什么呢?

当时,徐庶身后站着一群刘备的手下,如果你是徐庶,你又会怎么回答刘备呢?

所以,徐庶【泣】着发誓道:你放心,我就算加入了曹操,我也不会真心帮他的!【纵使曹操相逼,庶亦终生不设一谋!】

历史上,刘备并没有对徐庶说过这么‘微妙’的话,所以徐庶也就没发什么‘不设一谋’的誓,而是直接走了。

而演义中,刘备这么问徐庶,徐庶还能怎么回答?自然就被逼的泣而发誓了。

在演义里,罗贯中是把徐庶当成‘小诸葛亮’来写的。罗贯中这么写徐庶,其实也是在给后来的‘刘备托孤诸葛亮’埋伏笔。

历史上‘刘备托孤诸葛亮’的时候,刘备还是比较信任诸葛亮的,诸葛亮也是很坦然的接受了托孤重臣这一重任。

可是,在演义中,罗贯中却故意写到:

【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以头叩地,两目流血。】

演义里,诸葛亮‘汗流遍体’,‘手足失措’,‘以头叩地’,‘两目流血’,这些行为都是历史上没有的,都是罗贯中虚构出来的。

也就是说,罗贯中认为刘备说什么‘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这根本就是刘备在试探诸葛亮!所以,诸葛亮才会吓的立刻‘汗流遍体’,‘手足失措’,‘以头叩地’,‘两目流血’,赶紧表示不敢!

同时,历史上托孤的过程中,诸葛亮一直是【涕泣】着和刘备说话的,自始至终给人的感觉只是伤心而已,并没有别的什么异样。(比如害怕刘备杀掉自己之类的。)

可在演义中,刘备一说‘君可自为成都之主’时,诸葛亮就立刻【泣拜于地】!给人的感觉明显是被吓的立刻跪地求饶!

这就是罗贯中在刘备身上埋下的伏笔了。

起初,徐庶认为刘备是仁慈之主。可是,当刘备对徐庶说‘希望你好好辅佐曹操’时,徐庶的反应竟是立刻哭【泣】着发誓:我终生不为曹操设一谋!

然后,徐庶把诸葛亮介绍给了刘备。当刘备对诸葛亮说‘你可以替我儿子当皇帝’时,诸葛亮的反应竟也是赶紧哭【泣】着跪下磕头:我一定会尽忠至死!

可以说,罗贯中始终是把刘备当成一个真正的枭雄在写的:在罗贯中的眼里,刘备当然有仁义的一面,但他身为一国之君,他肯定也有心机深沉,甚至比较阴险的一面!——如果刘备只是个善良的老好人而已,那他又怎么可能在乱世中成为开国皇帝?

只是毛氏父子一个劲的吹捧蜀汉,才把刘备等人都改成了道德上完美无缺的老好人。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7-06-25 17:25:26 +0800 CST  
第一百八十五章:《隆中对》之谜。(上)

关于《隆中对》,正史上是这么记载的:

先主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

之前,我已经分析过‘榻上策’。今天,我就来分析一下‘隆中对’。

刘备究竟怎样才能成功?这是‘隆中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之前,刘备一直是以‘客居’和‘流窜’这两种方式在生存的。很明显,继续这样下去,刘备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

刘备客居在吕布那,吕布败了,刘备就流窜到袁绍那。

刘备客居在袁绍那,袁绍败了,刘备就流窜到刘表那。

可以想象的是,如果刘备继续这样的话,那等刘表败了,刘备恐怕还会继续流窜到交州(事后刘备也确实这么想过)。等交州老大再败了,那刘备恐怕还会继续流窜,顺着交州跑出中国,一直流窜到越南和老挝一带也是说不定的。

在当时的社会,一个客居在别人手下的诸侯会沦落到这一步,一般有以下两个原因:

1,比较常见的原因(约占95%左右):实力不够,抢不到‘主人’的地盘。

这个原因是无解的——你就是打不过别人,就是抢不过来,那你能怎么办?硬抢就等于找死,没办法的。(如刘备依靠在吕布曹操袁绍等人手下的时候。)

2,比较少见的原因(约占5%左右):明明有实力抢‘主人’的地盘,但是碍于名誉,或者不想撕破脸,犹犹豫豫之下,就很有可能会错失良机。

这个原因是有解且可以避免的——关键时刻你就别管那些虚名,也别管别人怎么看你,你该抢就要抢!

没根据地,就意味着没选择权:有根据地,曹操打过来,你就可以选择开战或抵抗,然后等实在打不过了再流窜。可是,没根据地,你依靠在别人手下,那你就没得选了——你的‘主人’一投降,你上哪打去?你只能直接流窜。

想成功,就必须要有自己的根据地。容易导致抢夺根据地失败的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无解的,那就先别去管它。第二个原因则是可以避免的,那么,就要先保证第二个原因不会发生。

所以,诸葛亮《隆中对》的第一句话就说:【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汉朝衰微后,四处抢地盘的这些‘诸侯’,有的人称他们为汉贼,有的人称他们为乱贼。可是,诸葛亮却称他们为‘豪杰’!(其中也包括大家认为是坏人的吕布和袁术等人。)

这就证明诸葛亮并不是对朝廷愚忠的腐儒,而是很理智,认为这群‘豪杰’们做的很对:大家都在抢地盘,就你不抢,那你还想成功?

诸葛亮是第一次见刘备,他还摸不透刘备是真仁义还是假仁义。不过,诸葛亮必须要先打个预防针,先把刘备‘真仁义’的可能性给堵死才行!

不然的话,实力强的地盘你抢不到,你能抢到的地盘你又不忍心抢,要讲仁义,那你还争什么天下?

【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就是暗示刘备他们这么做是对的!天底下这么做的人都数不过来了,并不差你一个。你必须要先抢几个州(跨州),如果抢不到,那就先抢几个郡(连郡)。总之,你要有个根据地才行,一直流窜怎么能成呢?

诸葛亮问刘备:你想不想抢荆州?【将军岂有意乎?】这个,其实就是诸葛亮在逼着刘备表态:关键时刻,你能不能以利益为先,能不能听我的话该抢就抢?如果能,我们就合作。如果不能,那就没办法了。

不管任何时代,讲利益都比讲仁义要实际。因为利益是有数据支撑的,是可以推算出来的:我们根据利益行事,结果是赚是赔,我们心里大概都有个数。可是,仁义却没有数据支撑,也无法去做什么推算:你对我讲仁义,那我会不会也对你讲仁义呢?不一定,你只能撞运气。

身为顶级谋士,诸葛亮一定是个极度理性和冷静的人,一定会把利益放在仁义的前面——这并不是我在抹黑诸葛亮,而是你别的事儿讲仁义也就算了,如今诸葛亮和刘备谈的可是争天下的事!争天下你讲什么仁义?大家都不讲,只有你讲,那你可不就只能看着别人【跨州连郡】嘛!

同理,庞统也很理性:庞统劝刘备袭击刘璋,刘备说这不太仁义吧?庞统就很实际的回答道:做人应该懂变通,我们先把益州给抢下来,然后再大讲仁义不就行了?你不抢,别人就要抢了!

《隆中对》,其实是很务实,很朴实的一个战略,并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那么宏大,上来就谈什么一统天下之类的——那就未免太空了:刘备现在不过是个县长而已,先抢几个郡,看看能不能发展成市长,这才是最实际的。

《隆中对》的第一句话,其中暗藏的深意,其实就是诸葛亮给刘备制订了一个最基础的规矩:想和我合作,那你就要听我的,做到‘该抢就抢’这四个字。

刘备说【善】!就是同意了——因为刘备本身也不是个讲仁义的人。那么,接下来需要讨论的问题,就是该上哪抢一个州或者几个郡了。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7-06-28 18:08:45 +0800 CST  
第一百八十六章:《隆中对》之谜。(中)

当时的天下,可以粗略的划分成北方和南方:北方由曹操占据,南方则由刘璋,刘表,孙权三人分别占据。这其中,曹操最强,整个南方加起来都未必是他对手,何况刘备?所以,刘备抢地盘的目标,就只能放在益,荆,扬,三州上面。

站在诸葛亮的角度来看,当然是荆州最容易得手——不过,其原因并不是什么‘刘表不能守’,而是:

1,刘备在荆州(新野)有一定的实力,在益州和扬州则毫无实力。

2,在荆州,庞家,黄家,诸葛家等家族,都是可以帮助刘备的(或许还有马家,杨家,习家等家族)。而在益州和扬州,则没人帮刘备。

也就是说:选荆州,并不是因为荆州好抢或刘表好欺负,而是因为在‘益荆扬’三州里,你只在荆州还有点人脉和本钱,你只能选择抢荆州!如果你连荆州都抢不下来的话,那剩下的两州你就更不用想了!

所以,抢荆州(或荆州的一部分)是刘备唯一的出路。除非,刘备愿意继续‘客居’和‘流窜’。

可是,弱小的刘备能成功的把荆州给抢到手吗?诸葛亮继续说道:【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诸葛亮这句话,其实就是在暗示并鼓励刘备:诸葛亮把刘备比作了曹操,把刘表比作了袁绍——刘备你比起刘表来,就像是曹操比起袁绍来一样,都是弱者。当年曹操能以弱克强,那只要咱们计划的好,咱们也是可以成功的!

不过,弱者刘备究竟该怎么做才能夺下荆州呢?诸葛亮并没说——《隆中对》有个特点,就是‘只讲战略,不讲战术’。诸葛亮只是告诉刘备他应该夺取荆州,‘荆州是老天爷送给你的,将军岂有意乎?’至于到底该怎么夺,诸葛亮并没说。

为什么没说?因为诸葛亮也想不出办法来!

在荆州,刘表,蔡家,蒯家,他们都是强者。刘备,司马徽等人则都是弱者。在智商和能力差不多的情况下,除非强者出了什么意外,不然的话,弱者根本不可能战胜强者!

这个道理很简单:人家智商和你一样,本钱和实力还比你多,那人家凭啥输给你?县长凭啥抢省长的位置?

诸葛亮出山后,天天和刘备在一起商量大事,亲密的连关张都嫉妒了。可是,直到刘表死了,荆州归了曹操,也没见诸葛亮和刘备商量出什么夺取荆州的好计划来,更没见他们付诸行动——为什么?因为实在没招。

刘表死前,刘表和蔡家把刘备给防的死死的。刘表死后,强者蔡家扶刘琮继位,把荆州给了更强大的曹操。你说,诸葛亮和刘备能怎么办?

一个人再聪明,他也无法和大环境(大形势)作对。而在荆州,曹操,刘表,蔡家这些强者,就是刘备这个弱者的大环境!

曹操率几十万大军杀过来了,刘备能怎么办?他只能逃跑。

省长刘表暗中打压刘备,刘备能怎么办?他只能接受。

实力强横的蔡家要暗杀刘备,刘备能怎么办?他还是只能逃跑。逃跑后,刘备甚至还要帮着蔡家说话,求刘表千万别骂蔡家,省的蔡家更恨刘备,更要弄死刘备!

你看,无解。

历史上,诸葛亮并不是神,所以他就是没招。而演义中,诸葛亮被美化成了神,作者竟然硬让诸葛亮说出了很封建迷信的一招:我夜观天象,知道刘表就快死了,到时候你就可以趁机抢夺荆州了。

作者神化诸葛亮的同时,也证明了诸葛亮确实没招!所以,刘备想要夺取荆州,根本就没什么精妙的战术可依靠,而是只能靠碰运气,靠刘表出意外,死的早之类的,看看能不能趁机钻个空子。(即便如此,演义中的刘备也还是没能拿下荆州,而是被曹操追杀的一路溃逃。)

不过,正如文章开头所讲:荆州再难抢,也比益州和扬州好抢。所以,诸葛亮依然决定把荆州作为刘备的第一目标——因此,诸葛亮不谈具体战术,只说什么‘曹操可以以弱胜强,你也可以’这种鼓励刘备的话。

定下抢夺荆州后,诸葛亮就继续说道:【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在《隆中对》里,刘备问诸葛亮:【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表面上,刘备是想打败曹操这个奸臣,解救皇帝。可实际上,曹操作为当时最强的诸侯,刘备如果能打败他的话,就意味着刘备的实力可以成为新的曹操,甚至皇帝!

所以,刘备这番话野心不小(本质上是想得到整个北方,甚至整个天下,而不是什么杀死奸臣)。需要【屏人曰】,不能让别人听见。

自古争天下,南方诸侯就争不过北方诸侯。东汉末年,北方是中原,经济和文化都比南方要发达。所以,刘备就一直想回到北方发展,看看能不能继续在北方抢地盘。(如果不是实在在北方呆不下去了,刘备也不可能去南方:当初,皇族刘备宁愿和黄巾贼刘辟联合,继续在北方瞅那几乎没有的机会,也不愿意去南方发展。)

诸葛亮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直接在第三句话就警告刘备:论名义,曹操是皇帝代理人。论实力,曹操是最强诸侯。曹操这么强,你绝对不能跟他打!北方的地盘,你想都别想!

《隆中对》的基础,是假设刘备已经获得了荆州。在诸葛亮的假设中,未来天下的形势是:

1,北方由曹操占据,南方由刘璋,刘备,孙权分别占据。

2,如果刘备和曹操发生激烈冲突的话,那么,实力大损的刘备,就很有可能被孙权或刘璋趁机吃掉。

3,所以,面对曹操,刘备只能争取用最少的兵力进行防守,减少自身的损失,绝不能和曹操发生大规模的战争,更不能傻的和曹操‘争锋’!

躲他都来不及,何况主动招惹他?【此诚不可与争锋】,意思就是:北方的地盘你是别想了,你以后就在南方发展就行。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7-06-29 20:16:48 +0800 CST  
第一百八十七章:《隆中对》之谜。(中下)

从天下大势来讲,只有南方的三路诸侯(刘璋,刘备,孙权)联合起来,才能和拥有整个北方的曹操抗衡。(但即便如此,南方也还是处于下风。)

但从刘备个人来讲,南方三路诸侯联合,却对刘备有着两个坏处:

1,联合后,刘备不方便抢南方盟友的地盘。同时,上一章我们也分析过,刘备也不能抢北方曹操的地盘——也就是说,整个南方联合后,刘备南北双方的地盘都不方便抢,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不赚不赔,一直守着荆州,很难继续扩张。

不继续扩张,长久下去,最弱的刘备就一定会第一个被消灭掉。

2,荆州用武之国,东连吴国,西通蜀国,属于南方的大门。南方联盟对抗曹操,刘备的位置处于最危险,也是最前线的风口处——曹操绝对会先进攻荆州!到时候,在刘备不断费力抵抗曹操入侵的时候,刘璋和孙权却可以趁机躲在刘备和各自的天险后面,没那么费力。

即:南方三路诸侯联合后,刘备最吃亏。

所以,虽然三大诸侯不联合不行(不联合就更容易被曹操逐个击破)。但是,对刘备来说,这个联合就只能是暂时性的——刘备的战略,应该是先联合南方共同抵抗曹操,然后,再找个机会去抢南方盟友们的地盘。(理论上南方三大诸侯都应该这样。所以,孙权没把重心放在抢曹操的地盘上,而是一直盯着盟友刘备的荆州不放。而刘备也没把重心放在曹操那边,而是趁机抢了刘璋的益州。)

不过,刘备该抢哪个盟友的地盘呢?(当然不能同时抢刘璋和孙权的地盘——那就等于是故意找死了。)

论地形,益州和江东各有各的天险,两者都不好抢。但论形势,却很明显应该先抢益州!

因为:

1,历史上,诸葛亮提到益州时,着重提到了【张鲁在北】这四个字——刘璋旁边还有个虎视眈眈的张鲁,这就为刘备夺取益州提供了以下两个机会:

A,刘备可以联合张鲁,二人一起夹击刘璋。

B,刘璋被张鲁进攻,刘备就能以帮助刘璋的名义趁机进入益州。

总之,刘璋和张鲁互相厮杀,其中产生的机会总比一片太平的江东要多!这个,是肯定的。

在《三国演义》里,《隆中对》去掉了【张鲁在北】这四个字,就是完全错误的!若没有张鲁在北,刘备哪有可能拿的下益州?他连益州的大门儿都进不去!

2,益州和江东都有很多的本地大家族盘踞,这其中:

A,刘焉刘璋父子是外地人,在益州的根基较浅。同时,由于刘焉曾暴力打压过本地大族,所以,益州本地大族和刘焉(刘璋)的关系较差。

B,相反,孙家是江东本地人,在江东的根基较深。同时,虽然孙策也曾打压过本地家族,但孙策执正的时间较短,没刘焉打压的那么彻底,结怨也较浅——再加上后来孙权积极的拉拢和重用各大家族,所以,江东本地大族和孙权的关系还行。

也就是说:你打孙权,那江东绝大部分家族都会站在孙权那边。而你打刘璋,益州绝大部分家族却都会选择观望(伺机而动,看形势再决定该帮你还是帮刘璋)。既然如此,那当然是打刘璋的成功率高些!

在这里,请注意:诸葛亮建议抢益州而不是抢江东,其根本原因并不是什么‘刘璋暗弱,不知存恤’之类的,而是考虑到了张鲁和益州本地家族这两个最为关键的问题!

这两个问题其实和刘璋的性格为人无关,都是他爹刘焉留下来的烂摊子:张鲁集团,是钻了刘焉的空子才趁乱崛起的。而益州各大家族屡屡反叛刘家的统治,也都是因为刘焉对他们打压太狠的缘故。

刘焉和孙策很像,都是主张暴力打压各大家族的人(刘焉刚到益州时,就随便找了个借口,故意杀死了【州中豪强】十余人)。这其中,刘焉的手段比孙策还要凶狠!所以,益州各大家族对官府的不满,也就远比荆州和江东的各大家族更严重!

最严重的几次,益州的本土家族甚至直接和反贼联合,想要一起起兵灭了刘家!

(后来刘备夺取益州后,重点照顾了很多益州本土大族的利益。其原因,就是怕自己死后阿斗的处境会和刘璋一样。)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这句话里,‘民附’,‘贤能为之用’,指的都是相较于刘备而言,江东的本地家族当然都是支持孙权的!都愿意为孙权所用。所以,抢江东的成功率太低,还没抢就已经处于劣势了,不如去抢益州。

假设刘备抢益州成功了,那么,顺着诸葛亮的思路继续往下推算,天下的形势就会变成:曹操占北方,刘备和孙权共占南方。

很明显,若形势真发展到了这一步,那刘备就绝不能像抢刘璋的地盘那样,继续去抢‘南方盟友’孙权的地盘——道理很简单:完整的南方尚且斗不过北方,更何况内战的南方?孙刘一但南方内战,就只会让北方的曹操趁机渔翁得利,将他们全都杀死。

因此,被逼无奈,不管刘备愿不愿意,他都必须要和孙权结盟——若不结盟,就会导致他们被曹操逐个击破。

诸葛亮说孙权【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就是这个意思:别想着图谋孙权的领土,你一图谋孙权,曹操就会来图谋你!

《隆中对》里,诸葛亮建议刘备‘吞并刘璋,结好孙权’,其原因并不是什么刘璋暗弱,孙权英明之类的,而是:益州和江东两地的形势完全不同,根据形势来看,理应先取益州——而取益州后,根据形势来看,则必须结好孙权!

聪明人做事,有‘因人而为’的,也有‘因势而为’的。史书和专家都把诸葛亮‘先抢刘璋’这件事给分析成了‘因为刘璋暗弱,所以先抢他的地盘’(因人而为),这就分析错了。

因人而为,最多只能证明诸葛亮对人性的把握较深,或他看人较准。但实际上,诸葛亮作为一个战略家,在进攻别的国家这种大事上,又怎么会只考虑到刘璋这一个人的性格暗不暗弱?这太狭窄,太片面了:整个天下的形势,才是诸葛亮需要最先考虑的。

所以,根据形势,即使刘璋的性格不暗弱,很刚强,诸葛亮也还是会建议先取益州的。

‘因人而为’太片面了,诸葛亮其实是在‘因势而为’:因为不管何时何地,只有顺着大形势走,才能把自己走向成功的阻力减到最低。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7-07-02 16:24:22 +0800 CST  
第一百八十八章:《隆中对》之谜。(下)

按照诸葛亮的意思,刘备能得到荆益两州,这就已经是人类能做到的极限了!至于还能不能继续得到第三州,甚至光复汉室(一统天下),那就只能看运气了,不能强求。(理论上绝无可能。)

看什么运气呢?就是静等【天下有变】(也就是曹魏有变)。

南方本来就打不过北方,何况刘备连南方也没统一?所以,正常打是肯定打不过曹操的,你只能期待曹魏倒霉,出什么意外,给你提供些额外的机会。

比如:曹操死后,他的几个儿子像袁绍的儿子们一样窝里斗,各自为王,瓜分了魏国。

再比如:曹操死后,魏国内部发生权力斗争,导致魏国分裂。

再再比如:魏国忽然发生了罕见的大天灾,如旱灾,地震,蝗灾之类的。

再再再比如…

总之,若无意外发生,那刘备的实力比曹操差那么多,他凭啥赢曹操呢?只能靠运气了。

只能靠运气赢,就意味着在没有运气的情况下你不可能赢!反而会被曹操消灭!因此,诸葛亮给刘备设计的《隆中对》就是以防守为主的,而不是进攻,更不是什么争霸天下,消灭曹操之类的——这一点,是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的。

刘备坐拥荆益两州后,应该以哪一州为主呢?诸葛亮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其实就是在变相的暗示刘备:你应该把益州当作根据地,把集团重心放在益州,而不是荆州。只有这么做,你才能成就帝业。

为什么呢?因为【益州险塞】,好守。

【荆州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这句话既是说刘表,也是在警告刘备:刘表守不住荆州,难道你刘备就一定能守住荆州?不一定。那么,把国家重心放在随时会丢的荆州上,这样做是不是太冒险了?

(拿后来的蜀国举例:丢了荆州,蜀国窝在益州里,还能和魏国继续纠缠上好几十年。但是,如果当初丢的是益州,那蜀国守着荆州,恐怕没几年就要被魏国给攻破了!)

益州封闭,便于防守,不容易被攻破。而荆州四通八达,便于进攻(比如关羽,顺着荆州往上打,都快把曹操打的迁都了),却很容易被攻破。在明知‘不可与曹操争锋’的前提下,当然是选便于防守的地方当重心(益州),而不选便于进攻(争锋)的地方当重心(荆州)!

若选荆州当重心,劣势是不便防守,优势则是便于进攻——可是,不管你是想进攻曹操还是孙权,你一进攻,就是违反了‘不可与曹操争锋’及‘结好孙权’这两个重要战略,就会导致失败——所以,以益州为重心是绝对正确的。

诸葛亮安排刘备呆在益州,然后命一上将呆在荆州,其意思很明显就是:益州是主要的,等于是皇帝刘备,坚决不能丢。而荆州是次要的,等于是一个很优秀的将军——虽然最好也别丢,但是,丢了荆州总比丢了益州好!

之前我们说过:诸葛亮之所以建议先取荆州,其原因并不是什么‘荆州是兵家必争之地’之类的,而是条件所限,他当时只能取荆州,根本就没法取益州!

刘备本来就最弱,本来就要尽量避免和各位大哥们开战,他抢‘兵家必争之地’干什么?这不是故意给自己找打吗?只能证明:他当时只有抢‘必争之地’这一个选择,真正适合他的地方他根本抢不着。

因此,荆州其实只是诸葛亮的一个跳板而已:在刘备没本钱的时候,诸葛亮只能帮刘备取荆州。而取荆州,并不是为了在荆州长远的发展,而是为了用荆州来当本钱,然后去取益州!

取益州后,诸葛亮给刘备提供的战略是:

【保其岩阻】,是防守。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也是防守:在对付蛮夷的问题上,尽量减少自身的损失,选择和谈路线,避免和他们这群不要命的野人开战。

【外结好孙权】,仍是防守:不要让南方陷入内战。

【内修政理】,还是防守:趁着一直防守,好好的搞好政智和经济。

你看,全是防守——为什么全是防守?因为进攻占劣势,等于找死,所以只能一边防守(先保证不死),一边等机会。

《隆中对》是朴实的,并不是大家印象中的上来就谈‘一统天下’什么的,而是以防守和保命为主。

诸葛亮的《隆中对》,我们其实要分成两部分来看:

第一部分,是可以实际操作的部分:这部分从‘不可与曹操争锋’讲起,一直讲到【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这一部分讲的事儿,都是刘备可以实际操作的事儿,和运气无关。

什么意思呢?即:只要诸葛亮和刘备的能力到了,那他们就一定能做到‘结好孙权,和蛮夷打好关系,不和曹操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增加防御工事,搞好政智’等一系列事情——诸葛亮说成功【非惟天时,抑亦人谋】,这部分,讲的就是‘人谋’的部分:你只要动脑子,这部分你是可以实现的。

而第二部分,则是幻想部分,无法实际操作的部分,‘天时’的部分:这部分是从‘待天下有变’开始讲起的。

【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你看,这一连串的战术,有个大前提就是‘待天下有变’!说白了,就是全靠碰运气!

如果魏国倒了血霉,出了意外,那咱们就趁机弄死他!可是,若天下无变,则这一连串的战术其实就是在做梦,是在空口说白话!(后来,直到诸葛亮去世,曹魏也没有发生什么意外。所以,什么荆州以向宛洛,益州出于秦川,这些‘战术’几乎都没有得到实现——倒是蜀国先‘变’了,一不小心搞丢了荆州。)

按照诸葛亮的原意,人谋重要,但运气(天命)更重要!人类能做到的事儿总有个极限,到达极限后,能不能继续突破,其实就只能看运气了。(多半不可能。)

拿刘备举例:刘备区区一县长,能跨拥荆益两州,这就已经是他能力范围内的极限了!至于光复汉室,统一天下什么的,根本就不可能!(除非曹魏自己倒霉,自己玩死自己。)

刘备是汉室宗亲,诸葛亮不方便这么直说,才说什么‘只要天下有变,汉室就能复兴’(意思就是若天下无变,汉室就绝无可能复兴)——反观同样水平的战略家鲁肃,当着反贼孙权的面就没这么多顾虑了,直接就说道:‘汉室不可复兴’。

诸葛亮是一个很实际,也很清醒的战略家。他在《隆中对》的开篇就说道‘成功【非惟天时,抑亦人谋。】’意思是‘成功不仅仅全是天时的作用,其中也有部分人谋的作用’——说白了,诸葛亮的本意还是认为天时比较重要,人谋只是起到‘也有一部分’的作用而已。

但后人不断的神化《隆中对》,竟把这句话给扭曲成了‘人定胜天’,‘人谋比天时更重要’之类的心灵鸡汤,你说荒谬不荒谬?

论本钱,曹操超过刘备数十倍。论能力,曹操也比刘备强。那你说,刘备凭什么赢曹操?

没法赢——同时,诸葛亮也没打算让刘备赢!

在‘天下有变’这个前提出现前,诸葛亮对刘备说了一连串的战略部署,全是在教刘备怎么搞好防守——关于进攻的事儿,诸葛亮一个字也没说!

因为,诸葛亮最开始就没想让刘备一统天下!(因为条件不允许。)而是想让刘备跨荆益二州,当个割据正权,当个诸侯就行了。然后,刘备需要做的就是:防守+等机会。

若无机会,那就继续防守+等机会!(所以,诸葛亮不需要说进攻的事。)

诸葛亮与刘备的处境,其实和生活中大部分人的处境是一样的:现实中,想要完成心中的理想,其实很大一部分都是看运气,看机遇。(所以,有能力+肯吃苦的人有很多,但真正完成理想的人却很少。)

但是,在运气没来的情况下,我们还是要先把和运气无关的,单靠自己能力就能完成的部分给做好它!

这么做,运气来了,完成理想。运气没来,也比什么都没做要好——因为只有你所有能做的事情都做好了,你才有资本继续等运气!不然的话,还没等运气降临,你就已经失败了,连继续等的资格都没有。

毕竟如果努力拼搏一辈子都成功不了,那什么都不做,只会怨天尤人,就更别想成功了。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7-07-04 20:12:43 +0800 CST  
@曹铜爵 2017-07-04 20:12:43
第一百八十八章:《隆中对》之谜。(下)
按照诸葛亮的意思,刘备能得到荆益两州,这就已经是人类能做到的极限了!至于还能不能继续得到第三州,甚至光复汉室(一统天下),那就只能看运气了,不能强求。(理论上绝无可能。)
看什么运气呢?就是静等【天下有变】(也就是曹魏有变)。
南方本来就打不过北方,何况刘备连南方也没统一?所以,正常打是肯定打不过曹操的,你只能期待曹魏倒霉,......
-----------------------------
昨晚的更新又被删了,重新发一次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7-07-04 20:14:29 +0800 CST  
第一百八十九章:诸葛亮的计谋有多狠?(上)

刘备回荆州后,告诉刘表跃马檀溪之事。刘表闻之大怒,欲杀蔡瑁。

刘表当然不会真的杀蔡瑁——他就是想杀也没那个能力杀。最后,在众人求情之下,刘表大骂了蔡瑁一顿,然后派长子刘琦去给刘备赔礼道歉。

刘表这么做,其深意有四:

1,刘备毕竟差点被杀,刘表确实应该大骂蔡瑁一顿,间接的给刘备道个歉,也给刘备个面子和台阶下。

2,刘表当众欲斩蔡瑁,逼的蔡夫人【哭求免死】。这么做,不但狠狠扫了蔡家的面子,让蔡家及别的家族知道谁才是真正的荆州之主,也更加加深了蔡家和刘备之间的矛盾。

3,刘备对刘表还有用,刘表只是希望蔡家打压刘备,并不希望蔡家杀了刘备。而这次,蔡家竟真的差点杀了刘备!所以,刘表也确实该警告警告蔡家了。

4,刘琦和刘备,是现在身份最敏感,最尴尬的两个人:刘琦是刘琮继承大统的唯一妨碍,刘备则是蔡氏的仇敌。刘表派刘琦去给刘备道歉,就一定会加深蔡氏对刘琦和刘备二人之间关系的猜疑,会更方便刘表借蔡氏的手去打压刘备。

刘琦到了新野后,刚喝了没一会儿酒,就突然对刘备哭道:【继母蔡氏,常怀谋害之心。侄无计免祸,请叔父指教。】

和其余家族一样:刘琦想要对付蔡氏,就只能和刘备联合。所以,刘琦主动联合刘备。

可是,刘备现在却不能和刘琦联合!因为:刘琦的实力很弱,可他的身份却很显眼!刘琦一直被蔡氏给监视着,若刘备和刘琦联合,他们俩就很容易被蔡氏发现,就会导致刘备提早被灭!(参考我所分析的‘庞统为什么不和刘备合作’。)

相反,若他们不联合,各自低调行事,则蔡氏短期内还不至于撕破脸杀了他们,最多就是继续打压他们而已——若如此,他们反而能争取到发展实力的宝贵时间。

所以,刘备就装糊涂,装不知道刘琦和刘琮的太子之争,装不知道刘琦想要和他合作,对刘琦很虚伪的说道:你妈妈怎么会害你呢?你【小心尽孝,自然无祸】。

(同时,这句话也是刘备在暗示刘琦千万别沉不住气对蔡氏出手!导致自取灭亡——现在,刘琦需要做的就是小心翼翼的装乖宝宝,别惹火了蔡氏。这么做,刘琦还能多活两天,看看日后能不能有什么机会出现。)

第二天,刘琦哭着和刘备道别,刘备指着的卢马说道:【若非此马,吾已为泉下之人矣。】暗藏的意思就是:如果不是我运气好,我已经被蔡瑁给杀了!蔡家的实力实在太强,不是咱俩能斗得过的。所以,我不能帮你(不能和你合作)。

刘琦听了,就回答道:【此非马之力,乃叔父之洪福也。】暗藏的意思则是:你能活下来,并不是你运气好,也不是因为的卢马,而是因为叔叔你有能力和蔡家对抗!刘琦的意思,是仍然想和刘备合作。

不过,刘备已经和庞黄等本地家族合作了,心中有他自己的计划,暂时并不需要刘琦。所以,刘备还是装什么都听不懂,婉拒了刘琦——而刘琦则急需刘备,见刘备不答应,就【涕泣而去】。

刘备对刘琦无需求,和刘琦联合反而会暴露自己,故,刘备坚决不和刘琦联合。

《诸葛亮传》记载:【琦每欲与亮谋自安之术,亮辄拒塞,未与处画。】刘琦经常想和诸葛亮‘商量大事儿’,但诸葛亮每次都拒绝他,一个计划也不敢给他出。

在演义中,诸葛亮也是不断的拒绝刘琦,躲着刘琦:【此家事,亮不敢与闻。】【亮客寄于此,岂敢与人骨肉之事?倘有泄漏,为害不浅。】【此非亮所敢谋也。】【疏不间亲,亮何能为公子谋?】

(演义中虚构刘备帮刘琦骗诸葛亮,让诸葛亮帮刘琦,这明显是错误的。历史上,抽梯子,把诸葛亮困在楼上,是刘琦自己的计谋,而不是刘备教他的。)

最后,诸葛亮被困在楼上,给刘琦出了个【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的计谋,劝刘琦离开首都,去江夏发展。

那么,诸葛亮这个计谋好不好呢?对刘备好,对刘琦不好。

我们可以分别来看一下。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7-07-05 17:09:14 +0800 CST  
第一百九十章:诸葛亮的计谋有多狠?(下)

诸葛亮劝刘琦去江夏,这个计谋到底好不好呢?对刘备好,对刘琦不好。

我们可以分别来看一下。

刘备坚决不能和刘琦联合,可是现在刘琦天天这么纠缠着刘备和诸葛亮,天天来找他们商量对付蔡氏的事儿,这岂不是比双方直接联合了还显眼?如果蔡氏知道了,绝对会误以为他们已经联合了,继而对刘备他们出手。

因此,诸葛亮就一竿子把刘琦支到了江夏去!江夏在荆州的东南方,新野在西北方,刘备和刘琦一个在最北,一个在最南,见面都难,就更别说联合了!这样做,就能把蔡氏对刘备的怀疑降到最低。(最差,刘琦去江夏后,也能避免他天天来找诸葛亮和刘备,避免引起蔡氏的误会和怀疑。)

这个计谋对刘备是有利的。(同时,将刘琦支到江夏,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在铺后路:若日后抢荆州失败,刘备至少还能去江夏投靠刘琦,不至于无路可逃。)

但是,这个计谋对刘琦却无利。

历史上,刘琦是想继承荆州的,而不是只满足于保命——既然如此,刘琦就必须要留在荆州的首都才行!

支持刘琦的官员本来就少,刘琦再主动离开首都,去边境(江夏)发展,离着政智中心和文武百官越来越远,那怎么成?将来哪还有机会继位?

刘琦继续呆在首都的话,只要他低调点,应该死不了(毕竟蔡家还没大胆到直接杀刘表儿子的地步)。同时,呆在首都也对刘琦日后继承荆州有利。(而离开首都,则就直接和继位无缘了。)

但是,刘琦继续呆在首都却对刘备有害!因此,诸葛亮给刘琦出的这一计,其实是为了让老板刘备获利(避害),然后设计阴了刘琦!

诸葛亮拿申生和重耳来举例,说什么‘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这很明显是在蒙骗刘琦!因为:

1,晋国当时的首都是‘绛都’,而申生被发配到了曲沃(旧都),重耳被发配到了蒲城(边境)。相对于当时最受宠的小王子奚齐而言,申生和重耳都是在外的,并不存在什么‘申生在内而亡’。

所以,申生和重耳谁死谁活,和‘在内’还是‘在外’是无关的。

2,就算硬要说申生是‘在内’的那个,那么,申生的死也和他‘在内’无关!

历史上,晋献公派人追杀申生和重耳——这其中,申生比较愚忠愚孝,明明有机会逃跑,但他就是不跑,反而主动自杀了!而重耳则比较现实,一听到信儿立刻就逃跑了。

你看,申生是死于他的性格,而不是死于‘在内’——你换成重耳在内,申生在外,申生依然会自杀,重耳依然会逃跑。

所以,申生和重耳谁死谁活,和‘在内’还是‘在外’仍然无关。

3,诸葛亮用重耳(晋文公)来举例,就是想暗示刘琦,想骗刘琦认为:如果他能像重耳那样‘在外’的话,那么,将来他也能像重耳那样继承大统!

可是,在外的重耳,在外逃亡了足足十九年!重耳最后能成为晋国之主,靠的可不是什么‘在外’——他靠的,很大一部分都是运气和机遇!

重耳逃亡后,晋献公死了,晋惠公继位:晋惠公得罪了秦国,秦国深恨之。

过了几年,晋惠公又死了,晋怀公继位:晋怀公也得罪了秦国,秦国也深恨之。

然后,秦国想把晋怀公给灭了,这才找到了逃亡的重耳,借着重耳这个引子发兵,帮重耳夺了晋怀公的王位。

你看,运气和机遇真的很重要:如果晋惠公和晋怀公其中任何一个人是贤良之人,能继续和秦国永结秦晋之好,那重耳就只能继续逃亡到死了!哪有可能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来夺位!

你说,刘琦能模仿重耳‘在外’,他难道还能模仿重耳的运气和机遇?刘琦在外逃亡上十九年,哪个国家会帮他从曹操或刘琮的手里重新夺回荆州?根本就没有!

4,最关键的是,重耳和刘琦所处的时代及环境完全不同!这就导致了重耳这么做能成功,刘琦这么做则绝无可能成功!

春秋时期,国家以血脉为核心枢纽——秦国能打败晋怀公,但是,秦国是嬴姓赵氏,晋国是姬姓唐氏(另一说晋氏),秦国很难彻底的去统治或吞并晋国——所以,秦穆公只能选择扶植重耳为晋君,然后通过重耳来大捞晋国的油水。(这么做,就给重耳提供了上位的机会。)

可是在东汉末年,曹操直接就代表皇帝把荆州给吞并了!根本就不可能发生‘曹操无法统治荆州,只能扶植刘琦为荆州之主’之类的情况——即使后来刘备扶植刘琦上位了,刘琦也只是刘备的傀儡而已——荆州仍然不是刘琦的,而是刘备的。

(相反的,由于时代及环境不同,重耳虽然是被秦穆公扶植上位的,但重耳在晋国还是有自主权的,也有大把的实权——所以,后来重耳发展的甚至比秦国还强!)

说到这里,很明显,在诸葛亮的计谋下,刘琦不但无法成功,反而离着继承荆州越来越远了!(当初袁绍不想让长子袁谭继位,也是把袁谭支到了青州去,不让他留在首都)。

即:诸葛亮阴了刘琦。

诸葛亮毕竟是刘备的人,不是刘琦的人。所以,不管诸葛亮是心善还是心坏,他出的计策都是以刘备获利为主(首)的——至于会不会损害到别人(刘琦)的利益,那就顾不得了。

(刘琦去江夏,这的确是个错误的选择。因此,《刘表传》甚至说‘避走江夏’不是出自诸葛亮的计谋,而是出自蔡瑁——是蔡瑁用奸计把刘琦安排到了江夏,害的刘琦没能继位成功。)

诸葛亮的心计,并不比以毒著称的司马懿和贾诩等人差——只是看诸葛亮愿不愿意玩而已。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7-07-05 17:22:02 +0800 CST  
@曹铜爵 2017-07-05 17:09:14
第一百八十九章:诸葛亮的计谋有多狠?(上)
刘备回荆州后,告诉刘表跃马檀溪之事。刘表闻之大怒,欲杀蔡瑁。
刘表当然不会真的杀蔡瑁——他就是想杀也没那个能力杀。最后,在众人求情之下,刘表大骂了蔡瑁一顿,然后派长子刘琦去给刘备赔礼道歉。
刘表这么做,其深意有四:
1,刘备毕竟差点被杀,刘表确实应该大骂蔡瑁一顿,间接的给刘备道个歉,也给刘备个面子和台阶下。
......
-----------------------------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7-07-05 17:23:30 +0800 CST  
@曹铜爵 2017-07-05 17:22:02
第一百九十章:诸葛亮的计谋有多狠?(下)
诸葛亮劝刘琦去江夏,这个计谋到底好不好呢?对刘备好,对刘琦不好。
我们可以分别来看一下。
刘备坚决不能和刘琦联合,可是现在刘琦天天这么纠缠着刘备和诸葛亮,天天来找他们商量对付蔡氏的事儿,这岂不是比双方直接联合了还显眼?如果蔡氏知道了,绝对会误以为他们已经联合了,继而对刘备他们出手。
因此,诸葛亮就一竿子把刘琦支到了......
-----------------------------
今天两更。这段时间的更新总被删,所以先留个证明。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7-07-05 17:24:35 +0800 CST  
第一百九十一章:刘表之死

江夏被破后,刘表差人请刘备来荆州议事。

荆州的首要敌人是曹操,而非孙权。若荆州和孙权内战,则会给曹操渔翁得利的机会。因此,诸葛亮说道:【若刘表令主公去征讨江东,切不可应允。但说容归新野,整顿军马】——重心还是要放在新野上,要想尽一切办法去防止曹操入侵。

岂料,刘表见了刘备,竟要把荆州送给刘备!刘备死活不要,【孔明以目视玄德,玄德曰:容徐思良策。】遂辞出。

诸葛亮问刘备为何不要,刘备道:【刘表待我,恩礼交至,安忍趁其危而夺之?】

诸葛亮叹道:【真仁慈之主也!】

刘备为何不要荆州?不是因为仁慈,而是因为‘形势’。

若形势允许,就算刘表不给,刘备也会硬夺!若形势不允许,刘备要荆州就等于是找死,那他要什么荆州?还不如呆在新野。

刘表这个老狐狸话里有话,他说【吾今年老多病,不能理事,贤弟可来助我。我死之后,弟便为荆州之主也】——这句话暗藏的意思是:你如果想要荆州,那你就要先来‘助我’。

助他干什么呢?要么是压制蔡家,要么是压制蒯家。总之,站在刘备的角度,都是有害无利。

刘备和刘表联合后,若压制蔡蒯失败,则刘备必死,刘表却不用死。(因为蔡蒯只敢杀刘备,不敢杀刘表。)

若压制蔡蒯成功,那么刘表完全掌握荆州大局后,他还会不会把荆州传给刘备呢?不好说——若蔡家,蒯家,刘备等势力都被刘表给管的死死的,对他们刘家再无威胁的话,那刘表又为啥要把荆州送给刘备呢?他直接传给自己的儿子不就行了?

刘表这句话十分阴险,属于‘先干活,后结账’——刘备必须先冒着风险帮刘表做事,而做完事后,能不能真的结账(把荆州送给刘备),则看刘表的良心。

一般是不能。

所以,尽管诸葛亮一个劲的瞅刘备,但刘备还是拒绝道:【容徐思良策】。

‘容徐思良策’,这句话既是对诸葛亮说的,也是对刘表说的:刘表让刘备来帮忙,刘备帮则有害,但他又不敢明着说不帮,所以,他就只好含糊其辞的说道:再慢慢想办法吧。

就像现在找人帮忙办事一样:他不说帮你,也不说不帮你,只说我看看吧——那多半就是不想帮你。

刘备说他【不忍趁其危而夺之】——在刘备看来,刘表目前的状态是‘危’!

哪里危?不是身体病危,而是处境危险!

外部,曹操随时准备进攻荆州。内部,各大家族也都各怀鬼胎——刘表现在的处境,不出手还好点,若强行出手对付各大家族,就只会逼着他们通敌卖国!让曹操更轻松的拿下荆州!

照目前的形势来看,荆州这块烫手山芋,只有曹操能吃的下!那你说,刘备又何必去趟这趟浑水?又何必把自己也搞到危险的处境里去?所以,刘备回新野后,只是一个劲的暗中练兵,默默的积攒实力而已,再也没提过‘刘表要把荆州送给他’的事儿。(更何况,刘表也不是真心想送给他,只是想利用他削弱蔡蒯,然后若失败了,再推他当替罪羊而已。)

过了段时间,诸葛亮又劝刘备趁病袭击刘表,夺取荆州为家。

刘备不听——为什么不听?因为诸葛亮这一提议是完全错误的!

刘表和刘备加起来都未必能铲除蔡蒯等家族,更何况刘表和刘备先发生内战?这么做,只会令刘表和刘备的总体实力下降,然后让蔡蒯和曹操渔翁得利——就算刘备成功杀死了刘表,那蔡蒯等家族也会立刻打着为刘表报仇的名义,和曹操一起联手夹击刘备,消灭刘备。

(这一错误的计谋是演义中虚构的,正史中的诸葛亮并没有这么提议过。)

即使不和刘表联合,也不能和刘表为敌!所以,刘备就又很正义的说道:【安忍图之?吾宁死,不做负义之事!】

又过了段时间,刘表真的要去世了。

去世前,演义中的刘表嘴上说要把荆州送给刘备,可实际上,刘表却写遗嘱道:【令玄德辅佐长子刘琦为荆州之主。】

说白了,刘表只是在试探并利用刘备而已——如果刘备真敢要了荆州,那么不仅‘刘琮派’会杀了刘备,就连‘刘琦派’也会拿着这份遗嘱,来证明刘琦才是合法的继承人,然后杀死刘备这个想要篡位的托孤大臣!

到时候刘备说刘表答应过要把荆州送给他,又有谁会相信?就算这件事是真的,那么某些官员拿着白纸黑字的遗嘱,硬要故意杀死刘备,谁又能拦着呢?

所以,刘备一听,就连忙跪地哭道:【我安敢有他意乎?】然后,就借口曹操来袭,马上逃回新野了,根本就不敢留在权力斗争极其复杂的首都襄阳。

这是演义中的刘表托孤——而在历史上,则根本就没有‘刘表死前要把荆州送给刘备’这回事!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秋七月,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刘备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随降,备走夏口】——你看,刘表死后,刘琮就继位了,压根就没有什么‘刘表送荆州’的事儿。

《刘表传》记载:【太祖征表,未至,表病死。众遂奉琮为嗣,琮举州降,备走奔夏口】——同上,亦没有。

《先主传》记载:【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屯樊】——同上,还是没有。

陈寿编写《三国志》,有一个习惯,就是‘美化本传传主’:比如他写《刘表传》,他就只拣刘表那些好事儿来写。至于不好的事儿,则故意不写——然后,他就悄悄的把刘表那些不好的事儿给分散记录到别人的传记里去,藏起来。

这和孔子的春秋笔法差不多:乍一看,这些史书篇篇光鲜亮丽,尽是歌功颂德之词——但是,后人如果把所有人的传记对比着看,就能发现其中的矛盾和深意,发现‘传主’做过的那些肮脏事儿了。

这样,真正的历史也就成功的流传下来了。

刘表愿意把荆州白送给刘备,这件事既能体现刘表的贤德,也能体现刘备的能力。这种可以美化传主的大好事儿,陈寿居然一个字也没记载?那就只能证明:这件事确实不存在,是后人虚构出来的。

(记载了‘刘表送荆州’这件事的,是《英雄记》和《魏书》。其中,《英雄记》的真实性较低。)

想想也是:刘表怎么可能宁愿把荆州送给毫无关系的刘备,也不送给他老婆呢?更何况蔡蒯二家势大,如果刘表把荆州送给刘备(或刘琦),那蔡蒯二家绝对会帮着刘琮夺位!到时候,荆州爆发大规模内战,就很容易被曹操暴力攻占荆州(若如此,连投降都没机会的刘琮可能就真的活不成了)。刘琦等人也必死!刘表还不如直接传位给有蔡蒯二家支持的刘琮。

故,刘表去世后,刘琮顺利继位——这是符合荆州大多数人的利益的,也是刘表希望看到的。(演义上描写刘表讨厌蔡家和刘琮,希望刘琦继位,这根本就是在颠倒黑白。)

刘表这个人,不管是历史上还是演义中,大家都喜欢把他和袁绍相提并论,说他和袁绍差不多,都是昏君。

演义上有诗叹曰:【昔闻袁绍居河朔,又见刘君霸汉阳。总为牝晨致家累,可怜不久尽销亡!】

史书也记载道:【袁绍,刘表,皆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废嫡立庶,舍礼崇爱,至于后嗣颠蹶,社稷倾覆,非不幸也!】

但实际上,刘表和袁绍的情况却完全不同。

袁曹争霸,袁绍占优势,却被曹操给打败了。这其中虽然有着这样那样的原因,但总的来说,相对于曹操,袁绍确实是失败者。

但是,刘表却和袁绍截然相反:

1,曹操统一北方后,占大优势,刘表则占劣势。刘表如果能打赢曹操,那是刘表厉害。刘表如果打不赢曹操,那也很正常,不能怨刘表——曹操占大优势,他赢,难道不是应该的吗?

2,刘表并没有和曹操正式交手——曹操还没打过来,刘表就得病去世了。

自然死亡,那没办法,只能怨命不好,和刘表的能力是没关系的——实际上,若刘表没有去世的话,曹操也不可能这么快就进攻荆州,更不可能那么轻松的就得到荆州!(刘表如果没有去世,那么,在刘表的压制下,蔡蒯等家族绝不会投降投的这么彻底!曹操想要得到荆州,至少还要再耗上几年才行!)

因此,刘表的失败,其实和他的能力无关。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7-07-08 21:59:26 +0800 CST  
第一百九十二章:赤壁前夕

刘表去世后,蔡家拥刘琮继位。

刘琮道:【吾父弃世,吾兄在江夏,更有叔父玄德在新野。汝等立我为主,倘兄与叔兴兵问罪,如何解释?】

很明显,刘琮这个颇有野心的人,他担心的并不是篡位后道德上的解释,而是怕刘琦和刘备率兵来打他。

所以,一个文官试图从道德上来解决问题,劝刘琮把荆州‘还给’刘琦,刘琮就不听,任由这个文官被蔡瑁给斩了。

而蔡瑁做出了实际行动,命蔡氏宗族分领荆州之兵,以防二刘,刘琮就默认了。

刘琮继位后,曹操率大军来袭。

历史记载:荆州百官劝刘琮投降,刘琮道:【今与诸君守全楚之地,守先君之业,以观天下,何为不可乎?】

刘琮并不是胆小鬼,而是个很有野心的人:他也想像父亲刘表那样,占据荆州,伺机而动——刘琮不仅仅想抵抗曹操,他甚至还想【以观天下!】

可是,百官却说道:

1,曹操这么强,率军百万,你怎么可能打的过他?

2,荆州的本地家族随时准备造你的反,可能你还没和曹操开打,他们就先把你杀了。

3,刘琦和刘备还在一旁虎视眈眈,随时准备杀了你,然后夺你荆州之主的位子。

4,你若想和刘备联合起来抵抗曹操的话,那么,如果战败了,你和刘备就会一起死。如果战胜了,那刘备也是向着刘琦的,他还是会继续进攻你,争取杀了你——到时候,你要么被刘备杀死,要么杀死刘备后,实力大损,再被北方的曹操趁机杀死。

总之,算来算去,怎么打都是死。于是,刘琮就举国而降了。

刘琦和刘琮,并不是演义上写的那么无能——他们之所以会给人无能的印象,还是因为他们的实力和敌人差距太大的缘故。所以,他们只能‘无能’。

刘琮的敌人有:曹操,荆州本地家族,刘琦,刘备——你看,刘琮怎么才能赢?他根本就不可能赢!这四路敌人一夹击,你就是换成诸葛亮在这个位置,诸葛亮也只能投降!(或逃跑。)

诸葛亮和刘备还能往江东跑,可刘表害死了孙坚,刘琮又怎么敢去投孙权?因此,向曹操投降,就是最聪明,最正确的选择。

反正自己必败无疑,那就不如主动把荆州给卖了,来换取最后的利益!——这其中,曹操出的价高,刘备则出不起价,那当然就要卖给曹操。

曹操封刘琮为青州刺史,又封列侯,算是极其优厚了——别的战败诸侯的儿子,不是被杀了,就是随便给个小官糊弄一下。只有刘琮,加入汉朝朝廷后,一起步就是省长级官员,比他爹当年还牛!好好干的话,以后前途无量。

(至于曹操立刻派于禁暗杀了刘琮,那是演义胡扯瞎掰的,历史上并无此事。)

处于必败的劣势下,刘琮还能放下身段和面子,做出最优势,最能获利的选择——可以说,刘琮是远比袁氏兄弟要聪明,要清醒的。

很多人面对一再失利的环境,都会产生一种奇怪的心理状态,即:他明明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继续投钱下去只会越输越多,但还是不愿意承认,还是侥幸的认为自己会赢,不愿意放手,然后继续往里投钱。

袁氏兄弟不够清醒,不舍得割肉,硬要纠缠下去,就导致:他们袁家的本钱输干净后,又把盟友蹋顿也拖累死了。在这时,他们一屁股债,终于想明白了,想要割肉,想要投降——可是,市场(曹操)已经不允许他们割肉(投降)了!他们只能死。

刘琮投降后,刘备大惊。

此时,张飞提议道:不如【起兵渡江,夺了襄阳,杀了蔡氏和刘琮,然后与曹操交战。】

刘琦提议道:【求使君尽起麾下精兵,同往襄阳问罪。】

伊籍提议道:【使君不如以吊丧为名,前往襄阳,诱刘琮出迎,就便擒下,诛其党类,则荆州属使君矣。】(注意:此时伊籍还是刘琦的人,就算他这一计策成功了,荆州也该归他的老板,名义上的继承者刘琦才对——那么,为什么伊籍会说如果这么做,荆州就归刘备了呢?)

(这就只能证明:1,伊籍此时已经有了背叛刘琦的想法。2,刘备想要篡夺荆州,取代刘琦的野心,已经是路人皆知了。所以,刘备集团并不用避讳什么。)

诸葛亮提议道:【伊籍之言是也,主公可从之。】

刘备听了,都拒绝,坚持要逃跑——为何要逃跑?和刘琮投降的原因一样:因为实在打不过。

现在打,就等于和曹操,刘琮,蔡家,蒯家,荆州一部分官员同时开战,绝对打不过!因此,逃跑为上计。(刘备和曹操结怨太深,投降必死。不然的话,不排除刘备会投降。)

当然,刘备不会说自己打不过曹操,他只会说仁义:【吾兄临危托孤于我,今若执其子而夺其地,异日死于九泉之下,何面目复见吾兄乎?】

逃跑时,刘备要带着百姓们一起逃跑。

东汉时期,人口是重要资源:只要刘备能把人口带到江陵(或别的城市)去,那么,那个城市说不定就能发展成和襄阳差不多的超级大城市!对以后刘备的发展极其有利!(去年,孙权抢走了江夏的大量人口,也说不定刘备是想用这些人口去填补江夏的人口漏洞。)

所以,刘备说道:【夫济大事者,必以人为本】——在农耕社会,人口越多,国力就越强。

《先主传》记载:刘备逃跑时,【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其中,【虽拥大众,披甲者少】——跟着刘备跑的这十多万人里,最多只有一万人是当兵的,剩下的十万人全是老百姓!

而由于曹操有过屠城记录,所以老百姓们也不敢赌曹操会不会屠荆州,也就只好冒险跟着刘备一起跑了。

曹操一路追杀,刘备一路逃跑,也顾不得老百姓了,全丢下,身边只剩下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十几个人。

刘备一路逃窜,【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余人】——在这里,请注意:刘备和刘琦只是偶遇而已,并不是演义上写的早就商量好的会合!——刘琦不是去接刘备的,他起兵万余人,只是想去讨伐他弟弟刘琮而已。然后,刘备往江夏方向逃跑,就正好撞上了刘琦。

所以,《武帝纪》记载:刘备【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余人。】强调刘备是‘遇’到了刘琦,而不是商量好的会合。而《关羽传》则记载:【先主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适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压根就没有提到刘琦。

为什么刘琦没和刘备商量好了再会合呢?还是因为当年诸葛亮的计谋!诸葛亮一竿子把刘琦支到了江夏去,和刘备一南一北,有什么事当然无法直接商量或联合。

刘备和刘琦会合后,依然不是曹操的对手——怎么办?没办法,还是只能继续逃跑。

诸葛亮想往江东逃,刘备想往交州逃,大家都慌不择路了——此时,是建安十三年:中原霸王曹操,拥马步水军共八十三万,诈称百万,水陆并进,船骑双行,沿江而来。

而刘备则一路溃逃,命悬一线。江东孙权处,吴国群臣皆惊恐,唯周瑜羽扇纶巾而出,鲁肃过江观势而来——决定汉朝存亡的一场旷世战争,就此展开。

这一年,中原霸王曹操年53岁。鲁肃年36岁。周瑜年33岁。孙权则年仅26岁。

(至此,《老不读三国》——曹铜爵揭秘三国演义第二部:霸王诞生,正式结束。第三部:惊天业火,敬请期待。)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7-07-08 22:04:18 +0800 CST  

楼主:曹铜爵

字数:566373

发表时间:2015-07-06 00:0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25 19:06:30 +0800 CST

评论数:291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