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不读三国》——曹铜爵揭秘三国演义。

第一百四十二章:袁绍真的上当了吗?(上)

在刘备寄人篱下的时候,刘辟居然要把汝南这个地盘白送给刘备,自己则甘愿做刘备的小弟——在寸土寸金的三国时代,刘辟这么做,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很简单:刘辟本身的身份是黄巾贼,比较低贱,也无法做官,以后还有着被朝廷追杀的风险——但是,在他把汝南送给刘备之后,他就成了刘皇叔的手下。他的身份就可以从‘汉贼’,转变成‘汉将’。

张角死后,黄巾贼再也没有推翻汉朝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继续黄巾起义就是找死,以黄巾贼的身份投靠别的诸侯也是找死。所以,原本的黄巾贼想要找条活路,找条好路,就必须要‘洗底’。

怎么洗底呢?即:做一些维护汉室皇族的事情!因为,这群黄巾贼之前是要推翻汉室皇族的人,损害了皇族的利益。如今出手维护汉室皇族,则可以从名义上功过相抵,重新做人。

所以,黄巾余部杨奉,李乐,韩暹,胡才等人,就护送汉献帝逃跑,维护了大汉皇族的血脉。而刘辟龚都等人,则把汝南送给了刘备,成了大汉皇族的手下,换取了大量的政治资本。(也正因如此,刘辟从来就没有把汝南送给袁绍或曹操的念头。)

与此同时,刘辟愿意把汝南白白相送,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即:刘辟他根本就守不住汝南!

在之前,曹操被袁绍猛攻,所以才腾不出手来消灭刘辟,让刘辟甚为猖獗。而之后,可以预料的是:等袁曹之战结束后,不管胜利者是袁绍还是曹操,他们谁来攻打刘辟,刘辟都是完全守不住的!(可参见后来:曹操一来,连刘备都守不住汝南,更何况刘辟呢?)

所以,既然汝南早晚要丢,根本就守不住,那就不如趁丢了之前赶快送给刘备,凭空换取政治资本!

(从陶谦送徐州,刘辟送汝南这两件事也可以看出:世界上哪有真正的白送?人家和你无亲无故的,凭啥要便宜你呢?背后都是有目的的。)

就这样,刘辟愿将汝南相送,刘备就准备前去接收。

本来,刘备投靠袁绍就是权宜之计——按照我们之前的分析,刘备是计划趁着袁曹大战,再次抢走徐州或豫州的部分地盘。而如今,还没等这个风险极大的计划实施,刘辟就要毫无风险的把汝南白送给刘备,那刘备还不赶快去接收汝南!

不过,刘备想要去接收汝南,袁绍却未必让他去!所以,刘备就骗袁绍道:放心吧老大,我不会离开你的,我只是去帮你招安刘表!

说完,袁绍信了,刘备就趁机跑了。刘备跑后,简雍又骗袁绍道:刘备这厮肯定想逃跑!老大,我去帮你监视他,不让他逃跑!

说完,袁绍又信了,简雍也趁机跑了。到最后,袁绍发现上了刘备和简雍的当,大怒,【起兵欲伐之。】

你看。

以上‘袁绍上当’这一段剧情,自古以来,大家的看法就是:袁绍比较愚蠢,他被刘备和简雍轻易的欺骗了,被二人玩弄于鼓掌之中。

可是,袁绍真的就这么愚蠢吗?他放走刘备也就算了,简雍可是刘备的人!袁绍居然天真的相信简雍会帮着自己监视刘备,然后继续放走了简雍?

很明显,再傻的人也不可能这么傻。袁绍真想监视刘备的话,怎么也要派个自己人去吧?刘备一跑,简雍立刻就要求去监视刘备,傻子都能看出有问题,袁绍怎么就上当了呢?

所以,在放走刘备这件事上,袁绍表现的实在是太傻了,反而显的很不真实!让人感觉袁绍好像并没有上当,而是故意放走刘备的!(就像之前曹操故意放走刘备一样,表面上看也是曹操上当了,但实际上却刚好相反。)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尝试着来分析一下。

首先,刘备和汝南有勾结,这一点袁绍是知道的。

孙乾曾对关羽说道:【刘辟遣某往河北结好袁绍,请玄德同谋破曹之计。今皇叔以往汝南,会合刘辟去了。】

后来,刘辟又说道:【皇叔到此住了数日,为见军少,复往河北袁本初处商议去了。】

你看,袁绍很清楚刘备和汝南互有勾结。甚至,刘备和汝南勾结上的这个机会,还是袁绍提供的!

所以,刘备离开袁绍后,他到底要干嘛?袁绍也就大概能分析出来了。

无非就是两种可能:

1,如果刘备真的信守承诺,忠心于袁绍,那他此行就是真的去招安刘表。到时候不管招安成不成功,刘备都会回来的。(刘备会不会留在刘表那里呢?不会的。因为如果刘备想要投靠刘表的话,那他徐州战败的时候就该去投靠了,完全不用像现在这样:先投袁绍,再背叛袁绍,再去投靠刘表。)

2,如果刘备不守承诺,趁机逃跑了,那没得说,刘备绝对是去占领汝南了!因为纵观整个北方,刘备也就只能去汝南了!(至于刘备会不会去投靠刘表呢?不会的,理由同上。)

所以,刘备逃跑后,从袁绍的角度来看:如果刘备信守承诺,去招安刘表,那最好。如果刘备不信守承诺,去占领了汝南,那也很好!

其实,刘备占领汝南,这正是袁绍希望看到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来看一下刘备占领汝南后,袁绍做出了什么样的举动。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6-11-30 18:28:52 +0800 CST  
第一百四十三章:袁绍真的上当了吗?(下)

刘备占领汝南后,袁绍做出了什么样的举动呢?

书上写道:袁绍大怒,欲伐刘备,被郭图劝下。随即,【袁绍即修书,遣陈震为使,来会孙策。】

你看,刘备占领汝南后,袁绍立刻联合孙策,准备共攻曹操——这证明什么呢?这证明:此时的袁绍,他准备要多线进攻曹操了!

多联合盟友进攻曹操(多线),当然比自己单独进攻曹操(单线)的胜算更大,更稳!这笔帐谁都会算。不过,以目前的形势来讲,袁绍他可以联合谁呢?

刘表不行,他一直被各大家族牵制着,根本没法动弹。公孙康更不行,他和袁绍是死敌,不可能联合。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袁绍也就只能联合三个人了,即:西凉马腾,江东孙策,和汝南刘辟。

这其中,西凉马腾的实力是足够的,只是他未必肯和袁绍联合。所以,袁绍多次不杀刘备,还厚待刘备,这其中也有不想得罪马腾,或想要结交马腾的原因。(此时,刘备和马腾是衣带诏的盟友。)

江东孙策的实力也是足够的,并且他还愿意和袁绍联合,可以帮助袁绍多线进攻曹操——可是,那个汝南的刘辟就不行了:刘辟没什么本事,你让他自保还行,你让他帮忙进攻可就别想了。

所以,汝南名义上是袁绍的盟友,可实际上就是个摆设,根本没用:就算袁绍成功牵制住了曹操的主力部队,汝南最多也只能做到自保而已,根本没法配合袁绍多线进攻曹操——不能帮忙进攻,那袁绍还要汝南这个盟友干啥呢?

当然,汝南没用的原因并不是汝南这块地不行,而是汝南的老板刘辟不行!如果——我是说如果,假设汝南的老板并不是刘辟,而是刘备的话,那么,汝南能不能配合袁绍进行多线进攻呢?

也未必,但至少是比刘辟强的!

所以,袁绍放走刘备,怎么看都不像是袁绍上当了,而像是他故意这么做的!

因为:

1,如果刘备真的去招安刘表了,那最好。因为招安成功的话,袁绍还能增加刘表这个盟友,多线进攻曹操的战术会变的更强。招安不成的话,袁绍也没什么损失,还和原来一样。

2,如果刘备欺骗了袁绍,去占领汝南了,那也很好!对袁绍来说,刘备的汝南绝对比刘辟的汝南要有价值!刘备占领汝南后,如果袁绍再次和刘备结盟的话,那么,多线进攻曹操的战术依然会变的更强!

所以,袁绍并没有上刘备的当,而是和曹操一样,故意放走了刘备!

袁绍一点都不傻,反而极其精明——他故意放走刘备后,不管刘备干什么,怎么选,忠不忠心,都可以对袁绍产生极大的价值!而不放走刘备,硬要把刘备留在自己身边的话,又能有什么价值呢?好像并没什么价值——刘备这个屡败之将,于军不利,只能给袁绍横添晦气而已。

所以,刘备想跑,袁绍也就趁机放了他,故意让他跑!也就刘备还沾沾自喜的以为自己骗了袁绍——殊不知,袁绍是谁?袁绍可是二十岁就当县长的人!纵横官场多年,能让刘备这个三十岁还在卖草鞋的人骗了?

同时,袁绍故意放走刘备,也可以完美的解释袁绍为什么一直坚持快打战术,而不听沮授的慢打战术——这并非袁绍愚蠢,而是为了配合江东和汝南的多线战术!所以必须要选择快打!

田丰和沮授都没有结交盟友的打算,也没有多线进攻曹操的打算——他们二人只是想要单线和曹操作战。所以,田丰和沮授就认为慢打战术比较好:因为如果袁绍和曹操单打独斗,单线作战的话,那么,袁强曹弱,就这么慢慢耗着,耗不起的绝对是曹操而不是袁绍。所以,单线作战的话,慢打占优。

而袁绍则想要联合江东和汝南,多线进攻曹操!那么,在多线进攻的前提下,快打的优势就可以很完美的体现出来了:快打猛攻曹操的话,曹操的主力部队忙于抵抗袁绍,江东和汝南就刚好可以趁此机会袭击曹操的其余部队!

即:在正面战场,袁绍毫无顾忌的猛冲,和曹操硬拼,这并不是袁绍鲁莽,而是袁绍在给盟友们提供偷袭曹操的机会!

再说了,现在最想消灭曹操的人,是袁绍。消灭曹操后获利最大的人,也是袁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袁绍还选择慢打,甚至不打,那袁绍的盟友们就更不可能帮袁绍打曹操了!

你和曹操血战,你自己都不急,在那慢悠悠的拖着,耗着,那我又凭啥出手呢?难道我贱?

难不成你和曹操争夺北方,我们反而先上去和曹操拼命,然后让你捡便宜?

所以,沮授和田丰一说慢打战术,袁绍就发火——TM的你再这么慢悠悠的拖下去,那谁还肯帮你出手!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6-11-30 18:30:44 +0800 CST  
第一百四十四章:三国最得民心的仁君是谁?

江东地区和荆州地区一样,有不少本土大家族实力雄厚,根深蒂固,很影响统治者的地位。

面对这种情况,统治者往往有着两种选择:

一:偏向合作。(比如刘表。)

刘表刚入荆州时,知道只靠自己是斗不过这些地头蛇的。所以,刘表就和蒯蔡二家合作,一起铲除了其余的家族,然后利润均分。

这么做的好处有两个:

1,成功率高。因为有本土大家族的帮忙,当然比自己一个外地人单打独斗要强多了。

2,见效也快。在蒯蔡二家的帮助下,很快的,刘表就消灭了荆州家族55家。(一说15家。)

坏处则有一个,即:导致了蒯蔡二家的崛起,使刘表一辈子都要被他们牵制着。

因为在消灭其余家族的过程中,蒯蔡不断的获取利润,吞并他人,使荆州原本‘群家逐鹿’的状态,很快就演变成了蒯蔡二家独大!所以,刘表原本需要面对55个小敌人,而如今,这55个小敌人,则等于被融合成了蒯蔡二家这两个大敌人!

刘表完全斗不过他们。

二:偏向打击。(比如孙策。)

孙策刚上台时,则比较喜欢‘打击’本土家族。他手段颇狠,尽诛英豪,找了很多大家族的麻烦。

孙策这么做,也有着两个明显的好处:

1,强干弱枝。孙策削弱本土家族的实力,就可以避免他们对自己构成威胁和牵制。(就像皇帝对付权臣一样。)

2,收揽民心。孙策对付本土大族(既得利益者),自然就会得到本土平民(非既得利益者)的支持。所以孙策甚得民心,所到之处,百姓欢迎不已,都亲切的称呼他为‘孙郎’——请大家注意,孙策这个待遇,是连‘仁君’刘备都没有的。

‘孙郎’的意思,就是江东的老百姓都把孙策看成自己的亲人,而不是统治者——百姓们都很感谢孙策准备打倒地主,让平民获益。

反观刘备,他不管再怎么得民心,百姓们也只是把他当成很好的统治者而已,并没有把他当成家人看待。大家叫他刘皇叔,刘豫州,就是比较客气的以身份官职相称,跟我们今天叫刘省长是一样的——刘省长的确很好,但我们对他也没什么特别的感激之情。

因为刘备只是善于治政而已:在刘备的管理下,百姓们的日子的确比原来要好一些。但是,平民百姓和地主大家族之间的贫富差距问题,却依然没有得到解决——或者说刘备根本就没想去解决。

和孙策不同,刘备并没有打击过本土家族,反而还有着多次和本土家族主动合作的例子。

比如在徐州时,刘备就娶了徐州大家族糜家的千金。在益州时,刘备又娶了刘璋的嫂子。所以,和三国演义上描写的不同:刘备这个‘明君’,他始终是站在大家族这边的,而不是站在老百姓这边。在刘备眼里,首先要和大家族搞好关系才行。所以,在刘备的执政范围内,大家族的利益始终是排在老百姓前面的。

既然刘备这么干,那百姓们自然也就不会感觉刘备有多伟大了——因为他不是站在咱们这边的。咱们老百姓的生活虽然好了,但那群大家族的生活更好!阶级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再看孙策,他以打击地主家族为主,百姓们自然就会感觉救星来了,对他充满了感激。

当然,孙策这么做,其实也有很大的坏处:短期内,打击大家族其实并不利于孙策的统治。本地大族都根深蒂固,实力强大,人脉错综复杂。孙策想要在江东做什么事情,根本就避不开他们,必须要经过他们才行。

如果和他们合作,这些事情就会好办些。如果硬要和他们对着干,这其实就是在自讨苦吃,难免会阻碍重重。

所以,后世的政治家对孙策打击大家族这件事,普遍都评价不好——他们都觉得孙策做错了,为人太偏激。

不过说到这里,大家可能要问了:为什么同样是面对本土家族,刘表就偏向合作,孙策却偏向打击呢?难道是因为刘表比较软弱,孙策比较霸气吗?

并不是。其实,这里面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孙策背后有着孙坚旧部的支持!再加上孙坚遗留在江东的人脉和名气,所以,孙策本身就可以和各大家族斗一斗。(尽管很难斗得过,但至少是有点资本可以尝试一下的。)

反观刘表,则是标准的外地人:刘表单骑入荆,孤身一个,你让他怎么斗?所以,他也就只能选择合作了。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6-12-05 16:22:01 +0800 CST  
第一百四十五章:孙策为何要献捷?

建安四年,孙策击败刘勋,袭取庐江,又逼降豫章太守华歆。随即,孙策便派人上许都献捷。

这个,就是孙策故意在向曹操展示实力了。

在孙策刚刚脱离袁术,还没混起来的时候,孙策其实是矮曹操一头的。

在当时,孙策名义上和曹操是盟友关系,是平等的。但实际上,尤其是到了打仗的时候,却都是【曹操令孙策征讨袁术。】【曹操令孙策跨江布阵,以防刘表。】等等等等。

你看,说是平等关系,但曹操对孙策的态度却一直是【令】——我命令你干什么,你就要干什么。所以,当时的孙策其实是听命于曹操的,而并非曹操的盟友。(因为当时的孙策外有敌人袁术,内有江东乱贼,所以他不得不依靠曹操。)

我们可以把当时的孙策集团,粗暴的理解成曹操的一个附属国。就像袁术时期,孙坚集团约等于袁术的一个附属国一样。

但如今,孙策却不想再做曹操的附属小弟了。为什么呢?因为天下的形势已经发生了三个重大的变化,而这三个变化都是对孙策极为有利的!

变化一:孙策的头号敌人袁术已经死了。

变化二:袁曹大战即将爆发,即:不管孙策再怎么闹独立,现在的曹操都不敢去对付孙策。如果曹操敢分兵对付孙策的话,那袁绍就可以更轻松的在主战场打败曹操。

变化三:孙策已经混起来了。他地连六郡,威震三江,本身就有实力和曹操等诸侯平起平坐。

所以,孙策就向曹操献捷。献捷的目的,则是要展现自己的实力,争取到和曹操平起平坐的权利。

在这里,请注意:孙策想要争取到平等的盟友关系,这并不只是面子问题,而是很实际的利益问题。

真正平等的盟友关系是什么呢?至少要符合以下两点:1,盟友间互相需要(所以才会结盟)。2,盟友间互相畏惧(盟友有一定的实力,我怕盟友会忽然背叛我,甚至对付我)。

也就是说,促成(维系)这种盟友关系的关键,其实是‘实力’而不是感情。不然的话,我既用不到你,又不怕你和我作对,那我凭啥和你结盟呢?

以前孙策没实力时,曹操经常【令】孙策去帮他做事——这种盟友关系,很明显是不平等的。

同时,孙策帮曹操做完事后,孙策也无权要求报酬的多少。通常是曹操给多少,孙策就只能要多少,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

但如今,孙策献捷后,他以后和曹操继续合作时,曹操就必须要割让相当大的利润给孙策了!同时,孙策也有了和曹操讨价还价的资格。

因为:1,此时的曹操需要孙策。2,此时的曹操惧怕孙策。(主要是怕孙策帮袁绍对付自己。)

你看,这才是真正平等的盟友关系:献捷后,曹操再也无法【令】孙策去干什么了,而是要支付相应的费用,‘求’孙策去干什么!

而且,由于有着需求,为了维持联盟的紧密,就算在用不到孙策的时候,曹操也要适时的,白白的给孙策一些好处才行——就像后来孙策死了,孙权对曹操明明没有任何的功劳,曹操却还是主动封孙权为将军,兼领会稽太守,给足了孙权名分,帮孙权坐稳了江东老大的位置——为什么?因为在孙策的发展下,曹操和江东已经变成了真正平等的盟友关系。曹操不给江东点好处,万一这强大的江东去和袁绍结盟了怎么办?那曹操岂不是必死无疑?

所以,孙策献捷的目的是要和曹操平起平坐。而和曹操平起平坐的目的,则是为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而非面子。

孙策派东吴重臣张纮去献捷,也是为了彰显自己强大的实力——虽然明知道曹操会把张纮这种高级谋士留为己用,不可能再让张纮回到江东。但是,孙策还是让张纮去献捷,来表明此时的江东人才鼎盛,就算是张纮这种高级谋士,我们也是根本不缺的!这个人你愿意留下就留下,我不在乎。要不要和我们江东真正平等的结盟,你就自己看着办吧!

(后来,孙策死后,曹操又和孙权结盟。但是,由于当时的孙权实在是太弱了,所以,曹操就又让张纮回到了江东,尽力的辅佐孙权,好让孙权可以更好的帮自己对付袁绍。)

(张纮从孙策的手下变成了曹操的手下,是因为孙策的利益需要。张纮又从曹操的手下变成了孙权的手下,则是因为曹操的利益需要。从张纮这一个人的工作变动,其实就可以看出当时各方势力间的实力差距和战略目标。三国时期,各路诸侯间的远交近攻,合纵连横可以说是极为复杂。但大体而言,还是为了利益居多。人性本贪,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6-12-12 20:33:14 +0800 CST  
第一百四十六章:曹操最害怕的人是谁?(上)

我们身边的人,如果用比较市侩的眼光去看的话,大概可以分成以下几种:1,没能力的人。2,能力还算不错的人。3,有能力但对自己没威胁的人。4,有能力也对自己有威胁的人。5,能力远超自己,让自己感到害怕的人。6…

今天,就让我们来‘窥探’一下曹操的内心世界,来看看天下诸侯在曹操的心里,究竟都是个什么地位,什么水平。

为了方便叙述,地位由高到低,我们就用:S,A,B,C,D这五个字母来表示。

【D级】,代表者:二袁,刘表,刘璋。

D级是最低级。煮酒论英雄时,曹操对二袁,刘表,刘璋的评价都很低,认为他们虽然强大,但都有着致命的缺点,早晚会被自己打败。

后来,二袁被曹操所灭,荆州被曹操所得,刘璋也主动向曹操臣服。单从结果来看,曹操对他们的评价还算是中肯——虽然他们有的鹰扬河朔,有的跨蹈汉南,都是能力极高的人。但是,相对比能力更高的曹操来说,他们就是一群没什么能力的人。

(至于张绣,张鲁,韩遂等人,则比D级还低,连被煮酒论英雄的资格都没有。曹操说他们是碌碌之辈,不足挂齿。连提他们的名字一下,曹操都嫌浪费唾沫。)

【C级】,代表者:吕布。

曹操曾说过:【吾待温侯,如养鹰耳。狐兔未息,不敢先饱。饥则为用,饱则飏去。】

这句话里的狐兔,指的就是二袁,刘表,刘璋等人。曹操这句话有两个意思,分别是:

1,在曹操的眼里,吕布的能力是高于二袁等人的。曹操认为吕布是可以吃掉二袁的老鹰,二袁则只是等着被人吃掉的兔子。

2,曹操养着吕布,就好像养着老鹰一样。二袁等人没死的话,曹操是不敢先喂饱吕布的。因为一但喂饱了吕布,吕布就要转过头来和曹操作对了!(飞走了。)

也就是说:相比较而言,曹操不怕二袁等人和自己作对,但却怕吕布和自己作对!所以,曹操就要好好的笼络或打压吕布——笼络他,是因为曹操怕他和自己作对。打压他,则是怕他发展太快,日后会成为自己的威胁。

所以,曹操偶尔会莫名的给吕布很多好处,偶尔又会死活不给吕布好处,拒绝吕布的任何要求——曹操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想把吕布始终控制在一个自己可以管理的范围内。

以上这两点,就是曹操这句话表面上的意思了——但是,除了表面上的意思之外,这句话却还透露出了曹操的另一个深意,不知道大家看出来了没有?

是何深意呢?即:在曹操原本统一天下的计划中,吕布是最后一个被消灭的诸侯!是曹操的最终敌人!

二袁等人不死(狐兔未息),曹操是不会去对付吕布的——也就是说:曹操对付吕布的时间点,是在狐兔全息,二袁等人全被消灭之后!即:整个天下到最后,将会是吕布和曹操的对决!

这是对吕布的极高评价!所以吕布听了此话后,虽然求徐州牧失败,但还是忍不住哈哈大笑道:【曹公知我也!】

只有曹操这种枭雄,才会真的懂吕布这种枭雄。张飞等人的境界毕竟差了一些,只会揪着三姓家奴这个污点不放——要知道,吕布可不是我们印象中那个有勇无谋的蠢材,而是被称作‘飞将’的将才!

历史上但凡能被称作飞将的人,如李广,李克用,杨业,本多忠胜等,都是精通军事和谋略的狠人!吕布能和他们共称飞将,哪有可能是没脑子的人呢?实际上,给曹操造成了最多险境的对手,就是这个吕布!汉阳之战的凶险程度,可一点也不比华容道差啊!

不过,说到最后,既然曹操把吕布比喻成自己养的老鹰,这也就证明:虽然曹操认为吕布很有能力,但是,曹操也认为自己可以像控制老鹰一样,轻松的去控制住吕布。

即:说到底,在曹操的眼里,吕布最多就是个C级——吕布比二袁等人要强,但对曹操还是构不成威胁,曹操完全治的住他。

事实也是如此:吕布在徐州屡次反叛,曹操发现自己根本没法用他,立刻就出动大军,把吕布这个老鹰给杀了——至于那些兔子,没了老鹰,曹操亲自去对付他们,又何妨?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6-12-14 20:21:09 +0800 CST  
第一百四十七章:曹操最害怕的人是谁?(中)

吕布有能力,但却对曹操没威胁,完全可以被曹操控制住。所以曹操曾说道:【布狼子野心,诚难久养。】在曹操的眼里,吕布只是他养的一条狼而已。能养就继续养,不能养就宰了他。

那么,比吕布更高一层,有能力又对曹操有威胁的人是谁呢?是:

【B级】,代表者:孙权,关羽。

《吴书》记载:【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初,曹公恐江滨郡县为权所略,征令内移。】

曹操和孙权打仗的时候,曹操居然主动退兵了!这一点,其实是非常罕见的。

曹操一生中仅有的几次主动退兵,都是因为敌人过于强大,曹操根本打不过,所以不退不行。(如袁绍。)

而如今,曹操整体实力要高于孙权——就算单看濡须口战场,曹操也不过是久攻不下而已,并没有什么劣势。(同样的,相拒月余之后,孙权也快撑不住了。)

在没有劣势的情况下,曹操竟选择了主动退兵,这就证明了一件事情:曹操承认孙权有能力,也承认孙权对自己有威胁。

所以曹操退兵后,立刻就把江边几个城池的百姓给迁走了。因为曹操很清楚:只要自己一走,江边这几个郡县绝对会被孙权拿下!所以,曹操就提前把这几个郡县给搬空了。

怎么样,这一幕是不是有些眼熟?

关羽威震华夏的时候,曹操曾想过【迁都以避其锋】。这次孙权威震濡须口,曹操也不得不‘迁县’以避其锋。(迁都,是怕关羽劫走天子。迁县,则是怕孙权劫走百姓和县中资源。)

这是曹操少见的两次:‘明明整体实力强于对手,但却仍要做出让步。’

这证明:孙权和关羽既有能力,也对曹操有着一定的威胁。所以,即使曹操能打的过他们,曹操也要尽量避免和他们正面冲突,造成巨大的消耗。

甚至有时候,曹操还要主动做出让步,主动割让利益才行。

这一点,是二袁,刘表等诸侯从来没有享受过的待遇:面对他们这群D级选手,除非他们占据着绝对的优势,不然的话,曹操几乎没有主动退兵过——即使曹操退兵了,曹操也是为了实行某个计策而暂时退兵,其性质仍然是进攻而非撤退。即:暂时退兵后,曹操其实有着更深的部署和打算,可以更好的对付敌人。

而面对着孙权,曹操却真正的退兵了——曹操走了就是走了,这其中并没有任何的诡计。

所以,孙权和关羽是B级:他们既有能力,也对曹操有着威胁——不过在这里,请大家注意:曹操对他们做出让步,也仅仅只是做出让步而已,可不代表曹操怕他们!

曹操是这么评价孙权的:【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

你看,虽然曹操很赞赏孙权,但也仅仅只是赞赏而已:曹操没拿孙权和自己比,而是拿孙权和刘表的儿子们比。这就证明在曹操的眼里,孙权不过是一个优秀的小伙子而已——孙权能力不错,值得表扬,但和自己并不是一个档次的。

曹操和孙坚是同辈,孙权是曹操的儿子辈。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意思,大概就是我们看到老同学的儿子考了全校第一,忍不住表扬道:你孩子真聪明!——但是,如果说咱们会真心的去佩服这个小学生,甚至怕这个小学生对自己构成什么威胁,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A级】,代表者:刘备。

曹操对刘备有过三个评价,分别是:

1,【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这句话是煮酒论英雄的原型。在这句话里,曹操把刘备放到了和自己平级的地步。并且很明确的指出:袁绍等人,根本没法和刘备比。

2,【刘备,吾俦也。】

吾俦也,就是和我相仿的意思。这句话还是说刘备和自己平级。(或差不多平级。)

3,【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后必为患。将生忧寡人。】

在这句话里,我们则要着重注意一个字。什么字呢?【忧】!——将生忧寡人的忧!

曹操担忧了。

二袁刘表等人,曹操觉得他们没能力。

吕布有能力,但却对曹操没威胁。

孙权关羽虽然对曹操有威胁,但曹操根本就不怕他们,也不会因为他们而产生什么担忧的情绪——他们只是对曹操有威胁而已,还没到让曹操担心害怕的地步。反过来看,曹操对他们的威胁更大!

可到了刘备这里,曹操却有些忧虑了。

能让曹操这种人物发自内心的担忧,忧虑,这就足以证明刘备的水平。所以,刘备处于A级:刘备既有能力,也确实威胁到了曹操。

不过,忧虑始终还不是害怕——忧虑只是担心而已,其性质远比害怕要低。说到底,曹操只是担心刘备对自己构成威胁而已,还没到害怕刘备的地步。

那么,比刘备还厉害的人,甚至能让曹操感到害怕的人…又是谁呢?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6-12-19 19:10:43 +0800 CST  
第一百四十八章:曹操最害怕的人是谁?(下)

【S级】,代表者:孙策。

孙策献捷后,曹操知孙策强盛,就忍不住感叹道:【猘儿难以争锋!】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猘儿,在古代就是‘疯狗’的意思。曹操觉得孙策就像条疯狗一样,自己要躲着他点才行,千万不能和他争锋。

这句话看上去像在骂人,但实际上却是一个相当高的评价:大家可别忘了,即使英雄如刘备,也不过是让曹操感到担忧而已。二袁等人,更是只能让曹操感到可笑——只有这个孙策,竟能让曹操感到一丝害怕!并让曹操主动躲着他!

我们可以来看看历史上对‘孙策献捷’这件事的记载。

《吴书》记载道:【孙策并江东,曹公力未能逞,且欲抚之。】——你看,陈寿这个【抚】字,用的是相当传神:抚,就是抚摸的意思。曹操认为孙策是条疯狗,所以,曹操就必须要慢慢抚摸疯狗的后背,慢慢的去讨好孙策才行。不然的话,曹操就很容易被疯狗咬伤。

所以,孙策如此张狂的向曹操献捷,曹操非但没有反感,反而把曹仁的女儿嫁给了孙策的弟弟,主动促成了曹孙【两家结婚。】然后,曹操又让儿子曹彰娶了孙贲的女儿。又给了孙权和孙翊不错的官职,并举其为茂才。

你看,曹操在一个劲的讨好孙策,这是谁都能看出来的事实。《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为了维护曹操的面子,陈寿对于‘曹操怕孙策’这种事写的还比较隐晦,不容易让人看出来。与之相反的,《三国演义》则很直接的写道:【曹操甚惧孙策。】直接把这件事给说穿点破了。

其实,曹操是个非常要面子的人。如果不是他真的害怕孙策,他绝对不会说出‘要躲着孙策’这种话——比如赤壁之战的时候,曹操都让周瑜打成狗了,可曹操依然嘴硬的说道:【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你看,周瑜打败了曹操,这已经是铁一般的事实了。可曹操还是嘴硬的认为:周瑜根本就不行,他不值得我害怕。赤壁之战周瑜只是运气好,碰上了我这边生病而已。我自己烧船撤退了,凭啥算周瑜厉害呢?

你看,赤壁之战几乎是曹操败的最惨的一次,可曹操依然没把主帅周瑜当回事看,还是觉得周瑜不行。(更不可能害怕周瑜。)

相反的,曹操和孙策还没打仗呢,曹操就主动躲着孙策,甚至讨好孙策了。那你说,这曹操究竟怕不怕孙策?

可能有的朋友依然接受不了‘曹操怕孙策’这一结论。没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个事例,来仔细看看孙策到底值不值得曹操去怕他。

《吴书》记载:【建安五年,孙策欲袭许。迎汉帝,密治兵,部署诸将。】

孙策想要袭击许都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迎汉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即:孙策想要代替曹操,成为新的把持朝政者。

(建安五年正是曹操和袁绍大战的时候,孙策选择在此时袭许都,劫天子,其实相当正确。)

在早期,曹操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天子这张王牌:曹操借助天子的名义把持朝政,大量的获取其余诸侯根本无法染指的利润,迅速的发展强大。

所以,诸葛亮说【北让曹操占天时】——这句话里天时的天,其实是天子的意思,而不是老天爷的意思。

而如今,孙策也想要劫天子,占天时!同时,孙策可不仅仅在密谋着占天时,他也在计划着占地利!占人和!

怎么占呢?我们可以来简单的看一下。

占天时:孙策准备迎汉帝,劫天子,成为新的把持朝政者。(和现在的曹操一样。)

占地利:孙策准备尽快统一江东,依靠江东天险来防止其余诸侯入侵。(和后来的孙权一样。)

占人和:孙策专门对付本地大家族,让老百姓们看到希望,都对孙策充满了感激。(和比较得民心的刘备一样。)

你看,孙策现在构思并执行的战略,竟是想把天时(挟持天子),地利(江东天险),人和(获得民心)全给占了!你说这孙策狠不狠?

在‘智者’诸葛亮看来:天时已经被曹操占了,没法抢。地利已经被孙权占了,也没法抢。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最多也就占个人和了。

可反观孙策,他竟然已经占据了地利和人和这两点!完成了诸葛亮都不敢妄想的目标!(论地利,江东几乎已经被孙策拿下。论人和,江东百姓也都极其支持孙策统治江东。)

也就是说:如果这次孙策袭许成功的话,那孙策就把天时地利人和全给占了!到时候大汉到底是姓魏还是姓吴,可就真不好说了——你说这孙策值不值得让曹操怕他!

其实,在建安四年初的时候,曹操还是非常看不起孙策的——煮酒论英雄时,曹操评价孙策是【籍父之名,非英雄也。】吕布问曹操谁是狐兔时,曹操也说道:【淮南袁术,江东孙策,冀州袁绍…皆狐兔也。】

你看,在年初的时候,曹操对孙策的了解并不深,还以为孙策是靠着孙坚的名气在混,以为孙策是和二袁一个级别的角色——皆狐兔也,连吕布都不如。

可是短短一年不到的时间,孙策就靠着自己的能力威震三江,地连六郡了!到了年末的时候,曹操就不再鄙视孙策了,而是根据孙策这一年来令人震惊的表现,高度评价孙策道:【猘儿难以争锋!】——孙策这疯狗,我还真不敢惹!

(注:关于【猘儿难以争锋】这句话,罗贯中可能觉的‘疯狗’这两个字不太好听,侮辱了孙策。所以,他在《三国演义》中把这句话改成了更好听的:【狮儿难以争锋】。)

(自此之后,孙策也就从‘狠辣的疯狗’变成了‘勇猛的小狮子’。改过后,孙策多了一分高贵和阳光,却少了一分疯狂和狠辣。大家觉得猘儿和狮儿,哪个称呼更好些呢?)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6-12-21 18:30:46 +0800 CST  
祝朋友们鸡年大吉,合家欢乐,身体健康,财源广进!

真的很感谢有你们的陪伴!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7-01-27 23:40:33 +0800 CST  
第一百四十九章:孙策之死的一些疑点。(上)

关于孙策的死,历来有三种说法。

1,死于许贡门客之手:史书上都是这么写的。

2,死于郭嘉之手:理由是郭嘉神一般的预测到了孙策的死亡,给人的感觉像是郭嘉派人去暗杀的孙策。不然的话,郭嘉不可能预测的这么准。

3,死于孙权之手:理由是孙策死后,孙权就是江东之主了。

这三种说法究竟哪种才是正确的呢?亦或是哪种都不对?

我们还是来慢慢分析。

首先,根据所有史料的记载,孙策的确是死在了许贡门客的暗杀下。因此,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其实是:许贡门客暗杀孙策,究竟是自发的为主报仇,和别人无关呢?还是背后另有他人指使?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仔细分析一下‘孙策之死’的所有细节。

有四段史料提到了孙策之死,分别是:

1,《孙破虏讨逆传》(即孙策传)记载:【为故吴郡太守许贡客所杀。先是策杀贡,贡小子与客亡匿江边。策单骑出,卒与客遇,客击伤策。】

2,《郭嘉传》记载:【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

3,《后汉纪》记载:【贡小子与客谋报曰:‘孙策勇锐,若多杀人于道,策必自出,则可擒也。’客从之,乃杀人于江边。策闻之怒,单骑自出,客刺伤之。】

4,《江表传》记载:【策性好猎,将步骑数出。策驱驰逐鹿,所乘马精骏,从骑绝不能及。猎日,卒有三人即贡客也…】

从上述这四段史料,我们就可以分析出ABC三点:

A:关于‘许贡儿子’的问题。

许贡还有一个儿子,那么,许贡的儿子有没有参与‘暗杀孙策’的计划呢?

应该是没有。因为:

1,绝大部分史书都没有提到‘许贡儿子’的存在。(如《郭嘉传》,《江表传》。)

2,虽然有小部分史书提到了他的存在,但相关描述却相当虚假,有点像是胡编乱造的。

比如《后汉纪》——《后汉纪》算是对‘许贡儿子’描述的最详细的一本史书了。但是,《后汉纪》在描述‘许贡儿子’的时候,却犯了一个史书中很严重也很常见的错误,即:许贡儿子和他的门客密谋暗杀孙策时,其密谋环境一定是十分隐秘的。既然如此,那你《后汉纪》的作者,又怎么可能知道他们具体说了些什么呢?难道你当时就在旁边?

《后汉纪》的作者是东晋时期的人,他写书的时间距离‘孙策遇刺’这件事,中间足足隔了一百五十多年!你看啊,连活在三国时期的陈寿都不知道许贡儿子的这些密谋,他《后汉纪》的作者又怎么可能知道呢?

所以,关于‘许贡儿子指使门客暗杀孙策’这件事,应该是《后汉纪》的作者一时兴起,胡编乱造出来的,不足为信——毕竟他根本没可能知道一百五十年前俩人在密室里说过什么。

当然,可能有的朋友要说了:你这结论也太绝对了吧?有没有可能是许贡门客被抓住后,供出了许贡儿子的计划,以及他们密谋时所说的话,然后,《后汉纪》的作者就记录了下来呢?

也不可能。因为:

一:如果门客们真的说过这种话,那么活在当时的陈寿为什么没有记录下这些话呢?反而被一百多年后的后人给记录下来了?这完全不合常理。

二:许贡门客都是忠肝义胆之人,他们为了给主人报仇,连自己的命都不要了。这样的人被抓住后,又怎么会供出自己主人的儿子来,让主人的儿子也跟着一起死呢?如果他们真这么不讲忠义,真这么怕死,那他们还舍命复什么仇呢?

所以,《后汉纪》的记载是完全不符合逻辑的,其中含有大量的虚假成分。我们研究孙策的死,几乎可以忽略《后汉纪》的存在。

相较之下,《三国志》的记载就显的真实合理多了:陈寿还算是比较谨慎的人,他选取史料十分严格,记载的历史也相对真实。陈寿虽然也在《孙策传》里提到了‘许贡儿子’的存在,但陈寿认为‘暗杀孙策’这件事,和许贡的儿子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和《后汉纪》不同,陈寿是这么记载这件事的:许贡被杀后,许贡的儿子就被许贡的门客给藏起来了。然后,许贡门客就去刺杀了孙策,整件事和许贡的儿子并无关联。(即:许贡门客刺杀孙策一事,并不是许贡儿子指使的。)

你看,陈寿的记载就比较符合许贡门客们的性格了:为主报仇这种送死的事情,哪能牵扯上主人的儿子呢?先把主人的儿子给藏起来,给主人留下点香火,这才算对得起主人。

3,最重要的一点是:刺杀孙策后,许贡门客就遭到了处死,这是有史书记载的。相反的,纵观所有史书,都没有记载‘许贡儿子’被处死的事情——这么重大的事情,如果真的发生过,史书又怎么可能完全不记载呢?要知道,史书可是连地位卑微的三门客被处死一事都记载了,又怎么会唯独不去记载吴郡太守许贡之子被处死一事呢?

所以,根据以上三点,我们可以知道:孙策被刺这件事,和许贡的儿子是完全没有关系的——这件事要么是门客们自发为主复仇,要么是背后另有他人指使!

(在这里,请注意:孙策遇刺和许贡的儿子无关,这一点相当重要!)

甚至,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许贡儿子’这么个人存在,都很难说。一是如上所讲,几乎所有史书都没有提到这个人的存在——即使小部分史书提到了,其记载也比较偏向虚构,不足为信。二是有的研究者赞成把‘贡小子’三字翻译成许贡的手下,而非儿子——如果采取这种翻译的话,那许贡的儿子就更不存在了。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7-01-27 23:43:28 +0800 CST  
第一百五十章:孙策之死的一些疑点。(下)

清楚了‘孙策被刺’一事和许贡的儿子并无关系之后,我们就可以继续来分析剩余的两点。

B:关于‘孙策遇刺’地点的问题。

绝大部分史书都说孙策是在江边遇刺的,只有《江表传》说孙策是在树林里遇刺的。不过,《江表传》前面也说过,说孙策是在进军‘丹徒’的时候,去一片树林里打猎,然后才遇到了刺客——丹徒靠近江边,我们把《江表传》的记载给理解成:孙策在丹徒江边的一片树林里遇到了刺客,这也是可以的。

所以,孙策遇刺的地点是江边(或江边的一片树林),这是毫无疑问的。

C:关于‘孙策遇刺’的具体细节。

抛开不合逻辑的《后汉纪》不说,其余三本史书都是如何记载‘孙策遇刺’一事的呢?

我们可以分别来看一下。

《郭嘉传》的主角是郭嘉,因此,《郭嘉传》并没有详细描写‘孙策遇刺’一事,只是简略的提到【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

你看,一本书有一本书的主角,就连史书也不例外。在以介绍郭嘉为主的《郭嘉传》中,孙策的死只是为了衬托郭嘉的神算而已,故而没有必要去仔细描写:在《郭嘉传》中,孙策怎么死的并不重要,作者也不想去讨论,研究——重要的是孙策果然像郭嘉预测的那样死了!【果为许贡客所杀】!郭嘉算的果然准!

即:《郭嘉传》里的一切事物,其实都是为了衬托郭嘉而存在的,其本身并没有存在的意义——如果郭嘉之前没有对‘孙策遇刺’一事做出预言的话,那么,孙策的死根本就不会,也没有资格被写进郭嘉的传记里!

也就是说,要研究‘孙策遇刺’一事,《郭嘉传》也可以忽略不计——真正以孙策为主角的传记,还是《孙策传》和《江表传》。

不过,这两本史书对孙策遇刺的记载有些不同:《孙策传》说许贡门客藏在江边,孙策出门散步,碰巧和许贡门客碰上了,所以被刺。而《江表传》则说孙策在树林中打猎的时候,碰巧许贡门客也在这片树林里,所以被刺。

那么,这两则史料究竟哪一个更正确呢?我的答案是:哪一个更正确,其实我们根本就不必去理会!

为什么呢?因为‘孙策遇刺’这件事的核心,并不是‘孙策是在江边遇刺还是在树林遇刺。’也不是‘孙策是出门散步遇刺还是出门打猎遇刺。’而是:天地广阔,为什么孙策就这么巧,这么倒霉,会正好偶遇仇人许贡的门客,导致被其刺杀呢?

关于这个问题,《孙策传》记载:【策单骑出,卒与客遇,客击伤策。】《江表传》则记载:【策性好猎。猎日,卒有三人即贡客也。】

你看,这两本不同作者,不同时代的史书,在记载‘孙策遇刺’这件事时,都不约而同的使用了同一个字:卒!

卒,在这两段记载里就是碰巧(或突然)的意思!也就是说,史家把‘孙策遇刺’一事归结为碰巧:他们认为孙策一出门也好,一打猎也好,突然就碰巧撞上了自己的仇人,然后就被刺杀了。

但是,这个解释却很不合理。为什么呢?因为:

1,江边的范围有多广,相信大家都是知道的。一条大江,它流经几个城市都很正常。中间更是有无数的山谷,树林,城市,村落——那么,在如此广阔的一个范围内,许贡的门客碰巧在江边某个地方藏着,然后孙策就碰巧走到了那里?这也太巧了吧!这中间的几率,有没有万分之一?

就像现在,我说我在某条江边的某个地方藏着,请你来找我——我敢打赌,就算你费尽心思专门来找我,你都是根本找不到我的!更何况是碰巧遇上我!

而且,孙策和许贡门客还本来就是仇人!许贡的门客们正要找他,正要杀他!然后双方就碰巧偶遇了——这就更巧了!

一切都巧的不像话,所以就显得整件事很古怪,很别扭,很不合常理。

2,如果硬要说这件事是碰巧的话,那也可以。不过,如果真的是碰巧,那么,从逻辑上来讲,孙策和‘许贡门客’双方对这场碰巧偶遇的遭遇战,就应该都是毫无准备才对——碰巧嘛,孙策和许贡门客碰巧偶遇了,双方都没想到会偶然碰到对方这个大仇家。一时之间,孙策也好,许贡门客也好,理应都是猝不及防,大吃一惊。甚至手忙脚乱,惊慌失措。

但是,有违逻辑的是,几乎所有的史书都坚定的记载道:在‘孙策遇刺’这件事上,孙策的确是毫无防备的。而与之相反的,许贡的门客们却是早有准备!

你看。

为什么同样是‘碰巧偶遇’,孙策就猝不及防,许贡门客们却早有准备呢?

很明显,答案只能是:孙策根本就不是碰巧撞上了许贡的门客,而是许贡门客们早有准备,一早就知道了孙策肯定会经过那里(江边森林里的某处),所以一早就埋伏在了那里!

这样的解释,才是合乎逻辑的。

不过,这一解释虽然合乎逻辑,但这么一解释,却又诞生了一个新的问题。

什么问题呢?就是:这几个许贡门客,其身份只是普通门客而已,有的史书上甚至直接称他们为‘家奴’——很明显,他们的社会地位很低。(裴松之虽然很欣赏他们的忠义,很赞赏他们的人格,但是,裴松之还是称他们为‘无闻之小人’——即社会地位十分卑微的人。)

那么,社会地位如此之低的人,又怎么可能会如此清楚的知道孙策这个国家领袖会经过哪里呢?

此时的孙策名义上是讨逆将军,相当于军长。实际上则是江东老大,相当于总统或土皇帝——你看,这种身份的人的行踪,怎么可能会被三个门客甚至家奴给掌握的清清楚楚呢?美国总统明天会去哪里,具体到哪条街哪个屋,平民百姓能提前刺探到不?

完全不可能!所以,一定是某个位高权重,有能力获得孙策行踪信息的人,把孙策的行踪透漏给了许贡的门客!好让许贡的门客去杀了孙策!

不然的话,就凭几个家奴,又怎么可能精准的知道‘总统大人明天会经过哪里’这种高度国家机密呢?

所以,许贡门客刺杀孙策,其背后一定是有人指使的!而这个人,才是杀死孙策的真正凶手!

说到这里,这个人究竟是谁呢?我们目前只知道:这个人绝对不是许贡的儿子。因为在之前,我们已经排除了许贡儿子参与此事的可能性。

所以,这个人就只可能是…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7-01-27 23:49:43 +0800 CST  
第一百五十一章:为什么说郭嘉不是暗杀孙策的凶手?(上)

认定了许贡门客是被人指使之后,我们就可以来继续推理:指使他们暗杀孙策的人,究竟是谁呢?

比较主流的说法是郭嘉或孙权——这两个说法到底对不对呢?我们还是来慢慢分析。

一,郭嘉。

郭嘉准确的预测到了孙策的死,所以,有人就认为这里面大有玄机,认为根本就是郭嘉派人暗杀了孙策。

当然,也有人认为郭嘉其实就是运气好,碰巧蒙对了而已——比如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他就认为郭嘉预测到孙策的死,其实是一种偶然。

那么,说到这里,‘郭嘉预测孙策之死’这件事,究竟是阴谋还是偶然呢?接下来,我们就把这件事仔仔细细,从头到尾的来推理一下,来看看这件事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首先,郭嘉是在什么环境下,说出了‘孙策早晚会被暗杀’这一预测呢?

《郭嘉传》记载:【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将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嘉料之,曰:…】

翻译成白话,就是:曹操和袁绍官渡大战的时侯,孙策准备袭击许都。曹操集团的人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都十分害怕。在这时,郭嘉说出了‘孙策早晚会被暗杀’这一预言。

在这里,请注意:郭嘉为什么偏偏要‘在这时’说出这番预言呢?只有两个可能:

可能一:像很多人分析的那样,郭嘉已经派人去暗杀孙策了,所以他胸有成竹。

可能二:郭嘉只是在随口胡说而已——他根本就不知道孙策会不会死,更没安排杀手去暗杀孙策。郭嘉说这番话的主要目的,是想要安慰大家孙策根本打不过来,借此来稳住曹操集团的军心。

这两个可能哪个更正确,哪个更符合逻辑呢?明显是可能二!因为:

1,在会议上,郭嘉是这么预言孙策的:【策轻而无备,虽拥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必死于匹夫之手。】

从郭嘉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如果郭嘉真的想暗杀孙策,那么,他暗杀孙策能成功的关键点是:孙策仗着自己武功高强,出门并不带保镖,也不设防备,而是喜欢独来独往。(《九州春秋》也说孙策【恃其勇,行不设备。】)所以,只要摸准了孙策的具体行踪,那暗杀孙策还是比较容易的。(反观暗杀董卓曹操等人,就比较困难了。因为他们每次出门都会带上大量的保镖。)

也就是说,暗杀孙策的关键点是:孙策为人【轻而无备】。(如果孙策加强了防备的话,那他就跟别的诸侯一样,很难被人暗杀了。)

你看,说到这里,不合逻辑的地方就来了:既然暗杀孙策的关键点是孙策比较疏于防备,那么,如果郭嘉真的想要暗杀孙策,他又为什么要光明正大的在会议上把孙策这一弱点给说出来呢?

他就不怕有人会透漏风声,让孙策有了防备,加强守卫,从而导致他暗杀失败?

袁曹大战时,袁强曹弱,曹操集团有很多人都想要投靠袁绍——曹操打败袁绍后,就发现了很多手下曾私自写信给袁绍,与袁绍暗通款曲。

而此时的孙策正是袁绍的盟友!郭嘉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说孙策会因为松懈防备而被暗杀,他就不怕这些人里出了叛徒,把这个信息透露给袁绍或孙策知道?——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孙策听到敌方的重要谋士说自己会被暗杀时,孙策一定会加强防备和警觉,来防止自己真的被敌方暗杀!到时候,孙策的防备一增强,郭嘉还怎么暗杀孙策呢?

也就是说:如果郭嘉真的准备暗杀孙策,那他就应该对这件事严格保密才对!而不是在会议上大大咧咧的说出来——郭嘉在会议上说出这番预言,只会增加走漏消息的风险!增加暗杀计划的难度!

你看,除非郭嘉是个弱智,不然的话,他怎么会既想暗杀孙策,又十分脑残的给暗杀计划增加难度呢?所以,‘可能一’并不符合逻辑。

(《三国演义》里对这件事的描写更脑残,居然写郭嘉当着孙策使者的面,大谈孙策防备松懈,所以很容易被人暗杀——你看,郭嘉这不是在间接的提醒孙策千万要小心,千万要加强防备吗?果然,孙策的使者一回江东,就立刻对孙策说道:郭嘉说你防备太松懈了,很容易被人暗杀。)

2,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了‘可能一’根本就不符合逻辑——但是,与之相反的,‘可能二’却十分符合逻辑!并十分符合郭嘉的为人!

郭嘉曾有过多次毫无根据的随口乱说,然后借此来稳定军心的经历。(比如著名的十胜十败论。)

当然,郭嘉的这种行为不应该叫随口乱说,而应该叫‘计谋’!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来看一下当时的形势:

袁曹大战开始时,孙策扬言要袭击许都。曹操集团的官员们听到了这个消息,【皆惧】,都吓的不行。

为什么大家都这么害怕孙策呢?因为曹操集团本来就打不过袁绍集团,再加上孙策这么一袭击,曹操集团绝对要死!

所以,当时的形势是:

如果孙策袭击曹操,那曹操必败。

如果孙策不袭击曹操,只是在虚张声势而已,那么,由于曹操的手下们根本就拿不准孙策到底会不会来袭击曹操,所以,他们会被吓得【皆惧】,会被吓得军心不稳,从而导致曹操更加打不过袁绍!

这一点很好理解:对曹操来说,如果手下们毫无顾虑的跟袁绍拼了,那曹操还能有一定的胜算。但如果手下们一边担心着孙策袭击自己,一边顾虑重重的跟袁绍打仗,那曹操可就必输无疑了!

所以,‘孙策袭许’这件事,可以说是压垮曹操集团的最后一根稻草!——不管孙策来不来袭击许都,曹操集团的军心和士气都已经被孙策严重的影响了!

在此时,身为曹操的谋士,郭嘉就必须要按照顺序来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7-01-28 00:11:56 +0800 CST  
第一百五十二章:为什么说郭嘉不是暗杀孙策的凶手?(下)

哪两个问题呢?

问题一:郭嘉能不能阻止孙策袭许?

答案是不能——因为在此时,曹操正在全力抵抗袁绍的入侵,根本就没有多余的兵力去阻挡孙策!也正因如此,曹操的手下们才会这么害怕孙策袭击许都。

问题二:既然阻止不了孙策袭许,那郭嘉能不能把孙策袭许的危害降到最低呢?

答案是可以!因为:如果孙策真的袭许,那参考问题一,郭嘉几乎无能为力。但如果孙策只是在虚张声势的话,那么,郭嘉只要让大家认为孙策根本就不会来袭击许都,化解大家对‘孙策袭许’的恐惧,就可以成功的稳住军心,把危害降到最低了!

因为只要能稳住军心,曹操集团就可以继续和袁绍集团抗衡了,不至于落到必败的地步。所以,郭嘉在毫无根据的情况下,会做出‘孙策会被人暗杀,所以他根本就没命来袭击我们’这一预测,也就很正常了——这是一种急智,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稳定军心,防止兵变。而不是真的算准了孙策会死。

我们可以来看看以下四种情况,哪种情况对郭嘉最有利。

A,孙策真的袭许,郭嘉不做预测。结果:曹操会被孙策和袁绍轻易打败。

B,孙策真的袭许,郭嘉做出预测。结果:郭嘉在战争前期成功的稳住了大家的军心,战争后期,孙策真的打过来了,曹操会被孙策和袁绍轻易打败。

C,孙策虚张声势,并没有袭许,郭嘉不做预测。结果:大家都害怕孙策袭许,众人皆惧,导致军心不稳,曹操会被袁绍打败。

D,孙策虚张声势,并没有袭许,郭嘉做出预测。结果:战争前期,郭嘉会成功的稳住军心。战争后期,孙策也没有打过来。到时候,万众一心的曹操集团,可以最大几率的打赢袁绍!

你看,不管孙策袭不袭许,甚至不管孙策会不会被人暗杀,郭嘉都是‘做出预测’最占便宜!既然如此,那郭嘉当然要说出‘孙策会被暗杀’这一预测了!

和曹操的望梅止渴一样:曹操根本就不知道前面有没有梅林,但曹操为了稳住军心,就必须要胡扯前面有一大片梅林!因为反正手下都要渴的崩溃了,曹操横竖都是死,那就不如先忽悠一下手下,搏一搏,先度过眼前这一难关再说!

同样的,如果郭嘉没有做出‘孙策会被暗杀’这一预言的话,那按照《三国志》的记载,曹操这边几乎就是未打先崩了——既然如此,反正横竖都是输,那为什么不胡扯一番,先稳住军心再说呢?

郭嘉算是比较擅长心理战的谋士——在官渡之战前后,曹操集团最脆弱,最容易被打败的时候,郭嘉接连两次用心理计,成功的稳住了曹操集团差点崩溃的军心。

第一次是针对袁绍的十胜十败论:郭嘉告诉大家曹操远胜袁绍,是个潜力股,让大家不必担心曹操会被打败,成功的稳住了曹操集团部分官员的军心。(实际情况则是袁强曹弱,就连曹操自己也觉得多半会输。)

第二次就是针对孙策的‘孙策必死论’(和十胜十败论的时间相差并不远):这一次,郭嘉告诉大家孙策很容易被人暗杀,所以他根本就没命往咱们这儿打!然后,郭嘉又让大家放心就好,千万别自乱阵脚,成功的稳住了大家的军心。(实际情况则是:郭嘉恐怕根本就不知道孙策到底会不会死!)

你看,面对强敌袁绍,郭嘉选择了随口胡编一些东西,来稳住即将崩溃的军心。面对强敌孙策,郭嘉又选择了随口胡编一些东西,来稳住即将崩溃的军心。所以,根据郭嘉的个人性格,以及他部分计谋的风格来看,‘郭嘉为了稳定军心,毫无根据的预测孙策会被暗杀’这一结论,明显要比‘郭嘉想要暗杀孙策,还大庭广众的暴露自己计划’这一结论要合理多了。

3,之前的章节我们也分析过:暗杀孙策的人,一定对孙策的行踪和江东的地形都十分熟悉,所以他才能精准的埋伏到孙策——而曹操和郭嘉不管怎么看,都绝不可能对江东的地形熟悉到连某片小树林都一清二楚的地步!

要知道,当时的地图可不是现在的地图,可不是花点钱就能买到的——当时的地图属于军事机密,往往掌握在本地政府或本地豪强的手中,轻易不会外泄,外地人很难得到!

(比如张松想要叛主,他最大的筹码就是‘西川地图!’张松很清楚:如果没有自己这张地图,曹操和刘备根本连西川怎么走都不知道,又怎么可能拿得下刘璋呢?)

所以,曹操和郭嘉并不具备‘暗杀孙策’的必要条件。因为曹操和郭嘉这两个北方人,他们根本就不可能对江东熟悉到这种地步。

4,最关键的一点是,在会议上,郭嘉是这么预言孙策之死的:【策轻而无备,虽拥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必死于匹夫之手。】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孙策这个人没什么防备,也不带保镖,他来到中原后,就跟自己孤身一人没什么分别。所以,他很容易被人暗杀。

你看,从这段话里,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个关键点,即:就算郭嘉想要暗杀孙策,郭嘉也是想等孙策来了中原后再暗杀!等他【独行中原】时再暗杀!而不是直接在江东暗杀!(在当时,江东并不属于中原。)

郭嘉的这一思路才是符合逻辑的:毕竟中原是曹操的地盘,在自己的地盘上暗杀孙策,肯定是最容易成功的!而相反的,在曹操和郭嘉都不熟悉的江东一带暗杀孙策,则肯定最容易失败!

结果,孙策【临江未济】,还没等来到中原呢,就在自己家门口被人暗杀了——很明显,暗杀孙策的人,并不是郭嘉。(因为就算郭嘉想要暗杀孙策,郭嘉也是想等孙策来到中原后再暗杀他。)

所以,通过以上四点,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暗杀孙策的人,绝对不是郭嘉!

那么,不是郭嘉,又会不会是孙权呢?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7-01-28 00:13:34 +0800 CST  
第一百五十三章:为什么说孙权不是杀害孙策的凶手?

二,孙权。

孙权就更不可能了!因为孙策被暗杀,孙权根本就不是受益者,而是受害者!

怎么说呢?因为孙策死的时候,江东的局面根本就不稳!粗略一算,江东就至少存在以下四个隐患:

1,本地各大家族——这些江东大家族的实力,其实比刚刚继位的孙权要强多了。孙策都很难压住他们,更何况孙权呢?所以,和孙策打压各大家族不同,孙权对各大家族采取了妥协的态度,以防各大家族造反,直接把自己给废了。

2,刘繇,严白虎,王朗等人的残余势力。

3,到三国后期也没被彻底解决的山越族。

4,大江对面的世仇:刘表和黄祖等人。

你看。

孙策死时,江东根本就不是一块肥肉,而是一个随时会爆炸的炸弹!孙权根本就不可能为了‘继承’这个炸弹,而去害死孙策!

相反的,此时的孙权,应该尽量的希望孙策活着才对!

为什么呢?因为:在此时,有不少人可以推翻‘孙家’在江东的统治。如果孙策活着,那他是可以压住这群人的。到时侯,孙策是江东的土皇帝,孙权至少也可以享受到王爷的待遇。

但是,如果孙策死了,那单凭孙权,是几乎压不住上面这几个隐患的!(当时的孙权才15岁。)到时候,这几个隐患一但作乱,孙家可能直接就被灭了!

享受王爷待遇和全家被灭,孙权应该很清楚该怎么选吧?

所以,孙策活着,孙家越来越昌盛,孙权才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孙策死了,孙权硬着头皮顶上,他非但不是受益者,反而是受害者!

也就是说:就算孙权想要篡位,那他也应该等到孙策差不多统一江东后再篡位,而不是现在就篡——这个道理很简单:我把天下打下来了,你再篡位,这叫聪明,叫摘取我的胜利果实。可是,现在我还没打下天下来呢!现在还有无数的敌人想让咱们兄弟死呢!这个时候你出手害死我,导致咱们家根本就打不下天下了,导致你更容易被敌人给害死了,这不是傻吗?

当然,我说孙权根本压不住这几个隐患,可能有的朋友会不同意,觉得孙权后来不也成功压住了江东的局面吗?你凭啥说孙权压不住局面呢?凭啥说孙权篡位后,孙家容易被灭呢?

其实,孙权压不住江东混乱的局面,这可不是我一个人的想法,而是当时江东集团所有人的想法!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

1,孙权此时才十五岁而已,相当于一个小孩子。孙策都很难压住江东复杂的局面,更何况孙权呢?

2,江东的文武百官,可以粗略的分成两个派系,即:本地大族和孙家嫡系。本地大族当然是不服孙权的——他们连孙策都不服,又怎么可能服孙权呢?

而孙家嫡系,也是一直跟着孙坚孙策打江山的人,未必会服孙权——毕竟如果孙策没出意外的话,孙家嫡系将领这一生的轨迹,应该是一直追随着老大孙策,然后等孙策寿终正寝后,再追随孙策的儿子孙绍。(就像曹家嫡系在曹操死后,都选择追随曹操的儿子,而不是曹操的弟弟。)

而如今,孙策出了意外,才二十六就死了。孙家的嫡系将领,到底认不认孙权这个本来和王位丝毫扯不上关系的人呢?在此时,如果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去拥立孙绍继承大统,那么,别说江东各大家族了,恐怕孙家内部就先要狗咬狗了。

3,《周瑜传》记载:孙策刚死,孙权继位的时候,周瑜是【将兵赴丧】——也就是带着部队来奔丧。

周瑜为什么要带着部队来奔丧呢?原因就是我上面说的这两条:孙权根本就压不住江东复杂的局面!周瑜害怕孙策一死,文武百官和各大家族就立刻反了!所以,周瑜必须带着自己的部队前来奔丧,以防各大家族和文武百官造反,甚至直接杀了孙权,灭了孙家!

这一点,最能证明孙策死时,江东的形势真的是危险到了极点,随时有灭国之危。所以孙策的死,对孙权根本就有害无利。

4,孙策临死前,说了一番跟‘刘备托孤’很像的话——《吴历》记载,孙策当时对张昭说道:【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孙策这番遗言,着重表达了两点:

第一点:孙策认为孙权不行,根本就压不住江东复杂的局面。孙家如果让孙权来带领的话,将会很容易被人灭掉。

所以,孙策就说:如果孙权不行,那张昭你就把孙家的位子给篡了,自己当江东之主吧!

你看,从这番话,我们就能看出孙策对孙权能力的极度不信任:在孙策眼里,孙权接手孙家后,孙家的位子十有八九是保不住了。别人篡了孙家的位,可能就把孙家给灭门了。而张昭还算是个讲道德的人,他篡了孙家的位,至少不会对孙家赶尽杀绝。

所以,与其让别人篡了位,灭了孙家,倒不如主动把位子送给张昭了——这么做,起码还能保证孙家不被灭。

第二点:孙策甚至认为张昭也不行!认为即使智谋如张昭,恐怕也压不住江东复杂的局面!

所以,孙策对张昭继续说道:如果你也不行的话,那你就【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张昭也不行的话,那就赶快把江东的基业拱手送人吧!大家一起慢慢的往西边挪,直到挪回老家,当群无忧无虑的普通人就行了,别再去想什么争霸天下了!

你看,当时江东局面之危险,别说是孙权了,就算是张昭,也有可能分分钟被人干掉!

综合以上两点,我们可以看出孙策临死前的想法其实是:孙家如果可以继续争霸天下,那最好。但如果不能,那就赶紧退出争霸舞台,缓步西归,快快乐乐的当个土财主就行了。

不然的话,外有强敌曹操袁绍,内有各大家族和山越族虎视眈眈,局面这么危险,你没本事却又硬要争霸天下,这不是找死么?

所以,赤壁之战的时候张昭一力主降,其实并不是张昭胆小,而是他在认真的履行孙策的遗言——既然打不过曹操,那还打什么呢?倒不如直接投降曹操。投降后,虽然江东的基业丢了,但至少孙家人的性命还能保住,总比被曹操打的江东基业和孙家人性命全丢了要好。

(孙策的这一遗言,其实就是日后荆州刘琮的选择:和曹操硬拼的话,一旦输了,荆州和刘家人的性命就都没了。而直接投降的话,虽然荆州没了,但至少可以保住刘家人的性命。)

5,看到这里,可能有朋友要问了:既然孙策如此不信任孙权的能力,那孙策为何还把王位传给了孙权呢?

那是因为:孙策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其实是根据‘谁能尽量不让孙家被灭’这一原则去选的。当时,孙策的儿子孙绍才不到十岁,比孙权还小,比孙权还没能力。如果说孙权不行的话,那孙策的儿子就更不行了!让孙绍做了江东之主,恐怕孙家死的更快!

所以,孙策才会传位给孙权——这里面的逻辑很好理解:传位给还不到十岁的孙绍,那孙家和孙绍都必死无疑。但传位给年龄稍大几岁的孙权,孙家还能有那么一线生机。

如果孙权成功的挺过了这一难关,成为了真正的江东之主(这一可能虽然很小,但总比孙绍要大),那么到时候,孙绍这个皇亲国戚,至少是可以当个侯爷的。

你看:传给孙绍,孙绍必死。传给孙权,则孙绍可能会死,可能会当个侯爷。这么一看,孙策为公也好,为自己儿子也罢,他都要传位给当时年龄最大,最不容易被各大家族操控的人才行——不管他愿不愿意。

而在当时,除了孙权这个弟弟之外,实在是没有年龄更大的继承人了。所以,孙策才会矮子里面拔将军,把位子传给了孙权。

6,孙策死的时候是建安五年,然后直到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的时候,江东集团的人还是信不过孙权!一见曹操来了,他们就都要投降。可见,他们对孙权的能力确实很不信任,更谈不上忠心不忠心了。

通过以上六点,我们可以得出孙权根本就压不住当时局面的结论:他接手孙策的位子,根本就是弊大于利。

再根据文章开头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知道了:孙策被人暗杀,孙权并不是受益者,而是受害者——稍有不慎,孙策死后,孙权和整个孙家也就要跟着死了!

所以,杀害孙策的凶手,也不是孙权。

既然既不是郭嘉,也不是孙权,那么,杀害孙策的凶手到底是谁呢?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7-02-08 18:54:35 +0800 CST  
第一百五十四章:杀害孙策的凶手究竟是谁?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杀害孙策的凶手既不是郭嘉,也不是孙权。那么,这个神秘的凶手究竟是谁呢?

我们可以抓住几个关键点,来做一下最后的分析。

首先,杀害孙策的幕后黑手,他至少要符合以下四个条件:1,有杀人动机。2,对江东的地理状况极为熟悉。3,对孙策的行踪有着一定的掌握。4,和许贡有着一定的关系。

这四点里面,前三点很好理解:没杀人动机,他就不会去暗杀孙策。对江东的地理状况不熟悉,或是对孙策的行踪不熟悉,他就不可能会如此精准,如此成功的对孙策实施埋伏。

而第四点,其实也很好理解:史书记载许贡死后,他的门客们就都藏了起来,谁也找不到他们——不过,既然谁也找不到他们,那杀害孙策的幕后黑手又是怎么找到他们,并利用他们的呢?

很明显,答案就是:根本就不是幕后黑手找到了他们,而是许贡三门客主动去找了那位幕后黑手!

这个解释最为合理,因为:

1,许贡三门客地位卑微,绝对没能力打探到孙策的具体行踪,然后为主复仇。所以,站在许贡门客的角度来看,如果想要复仇的话,他们就必须要‘主动’找一个能探查到孙策行踪的人,然后和对方合作才行。

所以,许贡门客对‘位高权重的幕后黑手’有着极大的需求!如果没有幕后黑手的帮助,那许贡门客根本就找不着孙策在哪!更别提去暗杀他了!

而相反的,幕后黑手对许贡门客的需求却不大。因为就算没有许贡门客这几个人,幕后黑手还是可以用别的死士去暗杀孙策——大家可以想一下,在江边树林里,幕后黑手已经精心埋伏好了一切。在这时,孙策不管遇上哪个杀手都是必死无疑的,不一定非要遇上许贡门客。

谁对谁的需求更大,谁就会去主动找对方合作,这是常理。所以,应该是许贡门客主动找幕后黑手合作,而非幕后黑手主动找许贡门客合作。

2,许贡三门客躲藏的地方十分隐秘,他们如果不主动去找幕后黑手的话,那么天地广阔,幕后黑手恐怕很难找到他们。

3,许贡三门客只是许贡家里最普通的三个下人而已,像他们这样的人,在许贡家里一抓一大把。当初许贡被杀,恐怕都没人在意门客里是不是有这么三个人逃跑了,而幕后黑手却是一个位高权重之人——也就是说,如果不是许贡三门客主动去找幕后黑手的话,那么,恐怕幕后黑手根本就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许贡三门客这群无名小人!更别提主动去找他们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一定是许贡三门客主动去找的幕后黑手’这一结论。同时,我们也就可以理解文章开头所讲的第四个条件了——为什么说幕后黑手一定要和许贡有着不错的关系呢?

因为:许贡门客怎么可能敢去找一个和许贡毫无交情的人,商量暗杀孙策的事!

孙策是江东之主,许贡却只是一个通敌被杀的死人。如果是和许贡没什么交情的人,一见到许贡门客要和自己商量暗杀孙策的事,那他一定会立刻把许贡门客给绑起来,然后上交孙策处置!

毕竟正常人怎么可能为了一个毫无交情的死人,就去暗杀如日中天的江东总统呢?这是疯了吗?所以,如果幕后黑手和许贡没有很深的交情,那么,许贡门客根本就不敢去主动联络这位幕后黑手!如果联络他,就跟自投罗网无异!

(在这里,请注意:即使对方也是孙策的仇人,但若他和许贡没什么交情,许贡门客也是不敢去找他对付孙策的。因为就像上面所分析的,许贡门客只是几个普通人而已,想杀孙策的人对许贡门客其实并没有什么需求,因为他们用别的杀手去暗杀孙策也是可以的。所以,即使对方想要暗杀孙策,也完全有可能认为现在不是时候,然后把许贡门客给抓起来,献给孙策处置,来换取孙策的信任。)

(说到底,还是许贡门客这几个人太弱了,完全没有让人需要的价值。除了和许贡有交情的人会顺手用他们之外,其余的人用不用他们又有什么分别呢?用别的杀手也是一样的。)

明白了这一条件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导致孙策被杀的源头:许贡。

许贡这个人,《三国演义》上把他的身份写得很含糊,只说他是吴郡太守。因此,很多朋友就把许贡当成了普通的朝廷官员。

但实际上,许贡的身份并不是《三国演义》上写的普通官员那么简单,而是和孙策一样,也是江东的一路诸侯!

早些年,许贡曾割据一方,但被孙策给打败了。随后,许贡去投靠了严白虎,却又被孙策给打败了。

在这里,请大家着重注意一下‘严白虎’。

据史书记载,和许贡有着不错关系,并本身位高权重的人,大概有以下几个:许靖,严白虎,许昭,王朗。

而在这些人中,只有严白虎和许贡的交情最深!当年许贡被追杀的时候,他第一个要去投靠的人,就是这个严白虎!

这样看来,许贡的门客第一个想到的合作对象,90%也会是严白虎!因为:

1,许贡和严白虎的交情最深,许贡门客和严白虎合作最为保险。

2,许靖许昭等人都已经失势了,其实也没什么能力去帮助许贡门客复仇。而严白虎虽然已经死了,但他还有大批的余党,实力相当壮大。这些余党立志要杀死孙策,为严白虎复仇。所以,找严白虎的余党合作,远比找别人合作成功率要高。

3,最关键的是,严白虎的余党是有过暗杀孙策的行为的!所以,他们很有可能接纳许贡门客后,再策划第二次暗杀孙策的行动!

严白虎的余党是怎么暗杀孙策的呢?《江表传》记载:【策前西征,登阴复谴间使,以印绶与严白虎余党,图为后害,以报瑀见破之辱。策归,复讨登,军到丹阳,需待运粮…】

你看,陈登(就是在徐州和吕布刘备左右周旋的那个陈登)他接收了严白虎的大批余党,然后用这些余党暗杀过孙策一次,但结果失败了。因为这件事,孙策大怒,立刻发兵去进攻陈登。

而就在孙策进攻到一半,差不多行军到丹阳江边一片树林的时候......孙策就被人暗杀了!

这实在是太巧了!看到这里,我们就不禁要冒出一个想法了:难道暗杀孙策的幕后黑手,竟是这个陈登?

没错,真凶就是陈登!因为在所有人里,只有陈登完全符合暗杀孙策的四个条件!

一:杀人动机。

往远处说,陈登一家和孙策有着大仇:陈登的伯父陈瑀是扬州刺史,曾和袁术及孙策争夺过扬州。单看扬州这个地方,在某个时期里,其实就是陈瑀,袁术,孙策他们三人三国鼎立。

既然他们三方常年开战,那么他们之间的仇恨当然不小。《江表传》也说得很明白:陈登第一次暗杀孙策,其目的就是给他伯父陈瑀报仇,【以报瑀见破之辱。】

而往近处说,孙策正准备要进攻陈登,如果此时陈登不去暗杀孙策的话,那等孙策打过来,陈登岂不是必死无疑?

所以,从杀人动机来讲,陈登的杀人动机是要比曹操大的:曹操虽然害怕孙策袭许,但孙策毕竟还没有行动,很有可能只是在虚张声势而已。可反观陈登这边,孙策的部队都快打到陈登家门口了!如果孙策不死,那死的绝对就是他陈登了!

二:熟悉江东地形与孙策的行踪。

陈登集团既然常年与孙策开战,那么,陈登对孙策集团的了解,以及在孙策集团安插间谍的可能性,就一定会远超曹操袁绍等诸侯。

毕竟当时中原各大诸侯都在北方激战,就算派间谍出去,也一定是往北方各路诸侯的身边安插,根本就没人有空去管远在海外的江东集团——除了当时与江东集团接壤的刘表,陈登等人。

所以,当时对江东地形以及孙策行踪最了解的人,非陈登刘表等人莫属,

三:与许贡有着一定的关系。

刘表和许贡根本就素不相识,八竿子打不着。而陈登虽然和许贡也没什么关系,但是,严白虎集团却和许贡的交情相当深厚——在这个前提下,陈登又联合了严白虎集团,所以毫无疑问的,这一点也是陈登最为符合。

看到这里,分析完这四个条件,我们也就明白了:当时世界上的所有人,只有陈登一人完全符合这四大条件!也就是说:陈登就是暗杀孙策的真正凶手!

这一结论,才是最符合逻辑的结论——不信的话,我们还可以继续来分析另一个证据。

什么证据呢?就是杀人动机。

杀害孙策的人,他到底为什么要杀害孙策呢?这个杀人动机很关键。因为,如果杀害孙策的人是江东其余的势力,或是刘表等人,那么,他们的目的就肯定是:暗杀孙策后,他们就可以趁着孙权年幼继位,位置不稳的时候,去灭了孙家,然后称霸江东。

可是,令人奇怪的是:孙策死后,我们却并没有见到这一幕发生!根本就没人趁机去进攻孙家或灭了孙家。

这是为什么呢?这只能是因为:凶手的杀人动机根本就不是进攻孙家,称霸江东,而是防守!是自保!

孙策已经杀过来了,他不杀孙策都不行!他不杀孙策就等于是自杀!

很明显,当时处于这一境况的人,就只有陈登。而其余的诸侯,那些想要占领江东领土的诸侯,都可以排除掉。

所以,暗杀孙策的真正凶手,就是那个曾经纵横徐州,把曹操,吕布,刘备都玩的团团转的陈登。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7-02-08 19:12:24 +0800 CST  
第一百五十五章:孙权为何能安全的继承王位?

孙策临死前,对很多人说了很多话。尽管这些话表面上的意思完全不同,但它们的核心思想却是一样的,即:孙权根本就不行,孙策想通过这些人来帮助孙权,最大可能的维持住孙家的基业。

1,孙策对孙权说道:【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看上去,孙策是在说自己和孙权各有长处,一个善攻,一个善守。可实际上,孙策这番话的真正意思却是:孙权,你千万别学我去争霸天下,你根本没那个能力!你只要老老实实的守住江东就可以了。

孙策对孙权的期望很低,大概等于企业家临死前对儿子说:你不用扩大咱家的资产,你只要保证咱家别在你手里破产就行。

不过,这种话不能直说出来——江东集团的人本来就不服孙权,如果孙策直接说孙权不行,那就只会让孙权的位子更加不稳。所以,孙策就选择了一种委婉的说法:他不说‘因为孙权没本事争天下,所以孙权只能被动防守。’他只说‘孙权比较擅长守天下,所以孙权不用像自己那样去进攻别人,孙权只要守好江东,就足以富国强兵。’

这就是说话的艺术,孙策这番话,体现了他深厚的政治功力。

因为:如果孙策没死的话,那江东集团的下一步是准备要进攻陈登,甚至袭击许都,劫持天子的——也就是说,在孙策的带领下,江东集团将会获得极其丰厚的利润。(小则获得陈登的领土,大则直接劫持天子,成为新的曹操。)

而如今,孙权显然是没本事进攻别人的——他连江东内部都很难稳住,又怎么可能去袭击许都呢?

所以,孙权继位,其实是影响了江东大多数人的隐形利益——在你哥哥手里能办成的大项目,我们大家就等着分钱了,结果你一接过来,却只能喊停,那你说我们恨不恨你呢?

孙策正是考虑到了这一点,才会当着众人的面故意扭曲事实,说道:不是孙权不能打,而是就孙权来说,防守比进攻更合适——别看自己能打,但长远来看,江东集团交给孙权这个能守的人,其实是比交给自己这个能打的人要好的。

这样说,孙策就可以把‘孙权不能打’这个缺点给遮盖成‘孙权有更好的战略部署和发展计划,所以先不打,先防守。’可以尽量的减少大家对孙权的怀疑和不满。

在这里,请注意:孙策只是为了要掩盖孙权没本事争天下,所以才故意贬低自己,说自己不如孙权会守天下。可实际上,不管是攻还是守,孙策都是要比孙权强的。

2,孙策对张昭说道:【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跟刘备对诸葛亮说的遗言是很像的。所以,孙权对张昭,也就像刘禅对诸葛亮一样,史书记载是【以师傅之礼代之。】

孙策给了张昭极大的权力!此时的张昭,是相当于董卓或曹操的,也是个权臣。江东内部的国家大事全是张昭说了算,孙权只是个类似于汉献帝的傀儡而已。所以,孙权对张昭就很反感了——后来孙权坐稳了王位的时候,曾多次针对张昭,甚至差点逼死张昭。

(至于孙策为什么给张昭这么大的权力,我已经在第一百五十三章里详细分析过了,在这里就不再复述了。)

3,孙策对母亲说道:【儿天年已尽,不能奉慈母。今将印绶付弟,望母朝夕训之。父兄旧人,慎勿轻怠。】

孙策死前,对母亲说的话里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母子分别之情,主要还是在谈孙家和江东集团的未来——孙策请母亲一定要看好孙权,并【父兄旧人,慎勿轻怠】。

为什么【父兄旧人,慎勿轻怠】呢?因为:江东集团的这些老将,是根本不可能服孙权的。所以,就需要德高望重的孙策母亲出面,好好的维持住孙家和这群老将的关系,千万不能轻慢了他们。不然的话,单靠孙权一个人,这些老将说不定就反了。

说白了,孙策还是在为孙权铺路。

孙策母亲显然也是明白这一点的,她哭着说道:【恐汝弟年幼,不能任大事,当复如何?】

孙策回答道:【弟才胜儿十倍,足当大任。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

你看,孙策先是客套了一下,说孙权比自己强多了。但紧接着,孙策就对母亲说道: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孙策这一句话,就把江东集团的内外事全都交给张昭和周瑜管理了。相较之下,孙权根本只是个傀儡而已。

孙策这么安排,就足以证明孙权的才能根本就没有胜过孙策十倍——不然的话,孙策当权的时候,怎么没内事全归张昭管,外事全归周瑜管呢?孙策当权的时候,怎么就所有事都是孙策自己说了算呢?

因为孙策有能力,同时,也因为孙权没能力——如果没有张昭周瑜这两个人帮孙权管着的话,那孙权只会死得更快。

4,孙策对大乔说道:【吾与汝不幸中途相分,汝须孝养尊姑。早晚汝妹入见,可嘱其转致周郎,尽力辅佐吾弟,休负我平日相知之雅。】

你看,孙策临死前和大乔说的话,其实也没有爱情啊,夫妻生离死别啊之类的内容。孙策的重点还是放在了孙权身上——孙策叫大乔进来和自己说话,既不是因为爱情,也不是因为自己舍不得大乔,而是因为孙策想通过大乔来转告小乔,再通过小乔来转告周瑜:你一定要好好帮助孙权!

5,孙策对其余有资格继承王位的孙家人说道:【吾死之后,汝等并辅仲谋。宗族中敢有生异心者,众共诛之。骨肉为逆,不得入祖坟安葬。】

说到底,还是在给孙权铺路,尽量的让其余孙家人死了和孙权争权夺位的心。

你看,孙策为了孙权能安安稳稳的继承王位,他耗费了多少心血?后来孙权能坐稳王位,成为真正的江东之主,其中90%都是孙策的功劳!

不然的话,当时的江东外有外敌虎视眈眈,内有各大家族准备争权夺位,单凭孙权,又怎么可能稳得住这么多内忧外患?

不过,即使孙策已经尽量帮孙权铺好路了,但孙权毕竟年幼,也没什么出色的能力和表现。所以,还是有不少人不服孙权,随时准备造反。

比如庐江太守李术——李术原来也是江东集团的一份子,归孙策管理。可是孙策一死,李术就立刻造反了。

孙权大怒,问李术为什么造反,李术却理直气壮的说道:【有德见归,无德见叛】——意思就是:孙策本事高,德高望重,我自然归降他。而你孙权又没什么本事,我凭啥归你管呢?我当然要趁机叛乱了!

你看,李术造反的理由很单纯,史书记载是:【术不肯事权。】——李术只服孙策,不服孙权。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7-02-15 17:00:06 +0800 CST  
第一百五十六章:孙权如何解决内忧外患?(上)

孙权刚上位时,面临着至少两大难题:1,外患。主要是指袁绍,曹操,刘表等诸侯。2,内忧。主要是指江东本地各大家族和山越族。

孙权要怎么解决这两大难题呢?我们先从外患开始说起。

这几个外患中,刘表的情况和孙家类似,都是把重点放到了和本地各大家族的斗争上。所以,刘表暂时不会去侵略江东。

这一点甚至都不用分析:当年孙坚刚死的时候,江东可比现在弱多了。既然刘表在江东最弱的时候都没有去侵略江东,甚至反对侵略江东,那么,现在的江东比当年还要强些,刘表就更不可能去侵略它了。

所以,关于刘表,孙权只需要做好最基础的防御工作就行了——江东最主要的外患,还是袁绍和曹操。

不过让人惊讶的是,面对着袁绍和曹操这两大外患,孙策和孙权竟然做出了截然相反的举动!

孙策偏向袁绍集团:他先是准备袭击许都,劫持天子。随后又与袁绍结盟,商议共攻曹操。

孙权则偏向曹操集团:孙策死后,孙权立刻撕毁了原本孙策和袁绍的联盟,听诸葛瑾的话,转头和曹操结盟了。

为什么同是江东集团的领袖,孙策和孙权的战略部署却截然相反呢?原因就是:孙策有能力,而孙权没能力。

我们可以从他们完全不同的行为,来推测一下他们各自的想法。

1,孙权。

北方袁强曹弱,如果没有意外因素的话,几年之内,袁绍就可消灭曹操,统一北方。(田丰认为最多三年。)

那么,孙权帮助弱者曹操抵抗强者袁绍,其目的也就很明显了:孙权是想阻止袁绍统一北方。因为只要北方不统一,继续袁曹内战,北方就没时间,也没能力来侵略江东。

此时的孙权根基极其不稳,江东各大家族都有造反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北方十年内不统一,孙权就有十年的时间来处理内忧(即江东本土家族)。北方五十年不统一,孙权就有五十年的时间来处理内忧。

即:北方继续分裂下去,对孙权最有利。

而相反的,北方一但统一了,下一步就势必会侵略江东。到时候,江东内部都四分五裂的,各大家族随时准备造反,孙权又怎么可能挡的住北方的侵略呢?必死无疑的。

所以,孙权选择帮助曹操,其实是一种自保行为——孙权和曹操联手抵抗袁绍,其实就是日后孙权和刘备联手抵抗曹操的翻版。

2,孙策。

孙策的行为却和孙权完全相反:他选择了与袁绍结盟,并准备猛攻曹操。

奇怪,难道孙策不知道只要袁绍统一了北方,他下一步就势必会侵略江东?

不可能,孙策不可能不知道——因为‘北方一旦统一,就势必会南下’这一结论,是当时谋士们公认的结论。就算孙策没看透这一点,他的谋士也一定会提醒他这一点才对。

那么,孙策究竟为什么要袭击曹操呢?从表面上来看,袭击曹操就是加快袁绍统一北方,然后侵略江东的速度,对孙策百害而无一利——这种事傻子也不会做,更何况孙策呢?

所以,孙策袭击曹操,就一定有他的深意才对。

什么深意呢?即:孙策根本不打算像孙权那样在江东自保,而是准备在北方和袁绍争霸!

也就是说:孙策认为袭击许都成功后,拥有‘江东+许都+曹操部分领土+汉献帝’的自己,是可以直接与袁绍进行争霸,甚至灭了袁绍,统一北方的!

所以,孙策根本没必要联合曹操,抵抗袁绍。他完全可以先灭曹操,再灭袁绍!

大家先不要惊讶我的推论,还是先听我来慢慢分析。

首先,这个大胆的推论只是看上去大胆而已,实际上,这个推论其实是最符合孙策性格的!

孙策是有能力也有野心的人,行事一向冒险,被曹操称为‘疯狗’——和这个大胆的推论比起来,‘联合曹操抵抗袁绍,然后缩在江东被动防守,’反而很不符合孙策的性格,显得很不真实。

(毕竟,当初孙策根基还不稳的时候,面对江东各大家族,孙策就敢选择更凶险但利润也更高的暴力打压,而不是像孙权那样去安抚示好他们。如今孙策有了根基,他面对袁曹之战,选择主动入侵的可能性,也一定会比龟缩防守要高。)

其次,孙策袭击许都的目的,史书上说的很清楚,就是【迎汉帝】。

孙策想杀了曹操,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很明显,袁绍绝对不会容忍孙策这么做——这一点根本就不用分析,因为袁绍肯定是想把天子握在自己手里的。

也就是说,孙策和袁绍虽然是同盟,但他们的目的却是互相冲突的:天子只有一个,孙策想劫天子,袁绍也想劫天子。他们都想做‘令诸侯’的那个,而不想做被令的那个。

即:孙策袭许失败,那孙策就会死。即使孙策袭许成功,劫到了天子,袁绍也会立刻撕毁同盟,进攻孙策,夺回天子!

这是明摆着的事实,孙策不可能看不出来——既然如此,那孙策为什么还傻的和袁绍结盟呢?

只有两种可能:

1,孙策心甘情愿为袁绍作牺牲,打败曹操后,孙策自愿把汉献帝让给袁绍,或自愿被袁绍干掉。

2,孙策本身就想先灭曹操,再灭袁绍!按照孙策心里的想法,灭了曹操后本来就是要和袁绍决战的,所以自然就不怕袁绍来打他,来和他抢汉献帝——这些事情,孙策早就考虑到了,到时候自然有应对的办法。

很明显,第二种可能才是正确的——孙策本来的计划,就是先灭曹操,再灭袁绍!

最后,孙策死前,对孙权说道:【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从孙策的遗言我们可以看出:孙策给孙权制定的战略方向,就是自保,而不是扩展。而孙策给自己制定的战略方向,则是举全国之众,去和袁曹等人争天下!

顺着我的推论看下来,也就是:袭击许都成功后,拥有‘江东+许都+曹操部分领土+汉献帝’的孙策,是可以直接与袁绍进行争霸,甚至灭了袁绍,统一北方的!

这一招棋的确很险,但也很有必要——因为就争天下来说,自古以来南方就很难争赢北方。历朝历代,南北对峙的结果一般都是北方获胜。

也就是说,如果孙策一直偏安江东,而不去占领北方领土的话,那么在未来,他将很难战胜占据了北方的袁绍或曹操——就像后来吴蜀两国加起来,国力也比不过占据了北方的魏国一样。

所以,如果眼光足够长远的话,南方诸侯就应该像孙策这样,提前考虑占领北方领土,并将北方领土变成自己根据地的事情。不然的话,南方诸侯迟早会败在北方诸侯的手里。

这就是为什么同是江东集团的领袖,孙策选择了帮袁绍,孙权却选择了帮曹操的原因:因为孙策是想主动争霸天下,为将来一统全国做准备。而孙权却仅仅是为了解决外患,以求自保而已。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7-03-01 20:28:25 +0800 CST  
第一百五十七章:孙权如何解决内忧外患?(下)

说完外患,我们再说内忧。

孙权的内忧,主要是江东各大家族与山越族。这其中,山越族的问题是短期内无法解决的,因为这关系到极其严肃敏感的种族问题:就像汉人不甘心被异族蒙古人和满人统治一样,山越人也不会甘心被异族汉人统治——不管汉人开的条件有多好。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诸葛亮平南蛮,还是孙权平百越,其结果都是差强人意的——就算人家打不过你,表面上服了你,可等一有机会,人家还是会继续闹独立的。

《三国演义》为了神化诸葛亮,居然虚构出七擒七纵的情节,说南蛮人感激诸葛亮大德,自愿臣服,永不反叛——你看,这就有点虚假了:你的种族被异族给侵略了,你怎么可能发自内心的去感激异族来侵略你呢?真实历史上,南蛮臣服于诸葛亮,仅仅是因为南蛮实在打不过诸葛亮,不得不服!根本就没人觉得诸葛亮对他们有什么大恩大德。诸葛亮走后,南蛮根本就没有心悦诚服,而是也造反了几次。

百越的问题和南蛮是差不多的,直到孙权去世也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所以,刚上位时的孙权并没有把重点放到百越族上,而是决定先处理各大家族的问题,这就证明孙权的政治眼光还是不错的,分得清缓急轻重。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论威胁,百越族只是像游牧民族一样不断的骚扰江东而已,短期内还无法颠覆江东的政权。所以对付百越族的事情,可以先缓一缓,放一放,以后再说。

这么做,虽然会令江东受到一些损失,但却并不致命,是可以忍受的损失。而相反的,孙权刚即位时,江东各大家族却都有杀了他造反夺位的可能!所以,当务之急还是要想办法对付各大家族才行——这件事已经火烧眉毛了,根本不能拖!

孙权明显是知道这一点的,所以他刚上位时,心里一直很慌张,很害怕,怕被人给干掉——直到周瑜带着兵马从外地回来了,【自巴丘提兵回吴】,孙权才放心的说道:【公瑾已回,吾无忧矣。】

周瑜跟孙策有总角之好,是过命的交情,孙权还是信得过他的。有周瑜的部队在这镇着场子,各大家族就不敢乱来了。孙权这条命,也算是保住了。

这一点,周瑜也是很清楚的。所以,他见到孙权后,并没有谈什么争霸天下的计划,也没有提出什么扩展领土的妙招,而是很保守的说道:【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为今之计,须求高明远见之人为辅,然后江东可定也。】

你看,孙权即位后,由于江东的整体环境实在是太过凶险,所以,就连周瑜这样的名将也不敢提向外扩张的事儿了,而是把目标定的很低,定的很保守,只要【江东可定】,稳住江东就行了。

这并不是说孙权和周瑜弱,而是形势比人强:按现在江东的形势,各大家族联合起来都能把孙家给灭了。内部不稳,周瑜又怎么敢去攻打外部呢?不怕到时候外敌未灭,内变再生?

所以,当务之急还是要稳住江东——那么,孙权又怎样才能稳住江东呢?

答案就是:【求高明远见之人为辅。】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周瑜这句话里的‘人’,其实并不是人才,民心的意思。放在江东目前的环境来看,这句话里的‘人’字,应该是‘势力’的意思!

江东各大家族之所以能让孙权和周瑜如此忌惮,其根本原因还是他们在本土有‘势力’——各大家族都是盘踞本地数代的大家族,实力雄厚,人脉也错综复杂。江东集团里面,有相当部分人是各大家族的人。

也就是说,孙权如果想在江东干点什么事,他根本就绕不开各大家族!一切都要和各大家族商量着来才行。同时,各大家族如果想坏孙权的事,那也相当轻松。

在这种情况下,孙权就需要:

1,摆低姿态:和孙策的暴力打压刚好相反,孙权并没有暴力打压他人的能力和资本。所以,孙权就需要向各大家族采取安抚示好的政策,尽量顺着他们的意思来,先稳住他们再说。

不然的话,他们轻则在你治理江东的时候下下绊子,重则直接干掉你造反,后果不堪设想。

2,培养势力:各大家族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他们都有着自己的势力。所以,孙权也必须要开始培养自己的势力,以备将来可以和各大家族对抗。否则,你一直示好下去,到头来还是不如各大家族厉害,内忧还是解决不了的。

所以,周瑜就提议道:【须求高明远见之人为辅。】

谁是高明远见之人呢?对孙权来说,并不是才华高,能力好就可以了,而是要着重符合以下两个条件才行。

条件一:这人并不是江东各大家族的人。(因为你培养各大家族的人,就等于是在帮各大家族变强——你必须要培养真正的‘自己人’才行。)

条件二:他们本身有潜力被培养成新的江东势力,来压制原本的江东各大家族。(因为现在孙权需要的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手下,而是能压制住各大家族,甚至能取代各大家族的新势力。)

所以,综合以上两点,孙权就重用了三个人——谁呢?就是鲁肃,诸葛瑾,顾雍。

这三人里面,诸葛瑾是荆州本土大族诸葛家的人,本身就极具实力。招揽他,诸葛瑾和孙权是可以双赢的——诸葛瑾加入孙权后,孙权获得了一个可以成为新势力的潜力股,而诸葛家也可以通过诸葛瑾把手伸到江东来,在江东发展自己的家族事业。

顾雍则是以‘为人严厉公正’著称。他和孙策一样,根本就不买各大家族的帐。有什么事发生了,顾雍绝对会公事公办,丝毫不怕各大家族——这样敢跟各大家族对着干的人,孙权也要重用。

而重用鲁肃的原因,则最为复杂。

鲁肃家境极富,但却并不是江东本土的富豪,而是临淮东城人。所以,在江东,鲁肃虽然有钱,但却没有权力,人脉,根基这些东西。归根到底,鲁肃就是个有钱的老百姓而已,跟家族里有无数官员的各大家族相比,差的实在是太远了。

所以有人评价此时的鲁肃是:【肃本布衣。】就是一个布衣百姓而已。

鲁肃有钱,他缺的是官府给机会。这样的人,孙权就相对容易把他培养成新的大家族,或新的势力。所以,孙权和鲁肃一见如故。(孙权需要鲁肃这个有钱的潜力股,鲁肃则需要孙权这个江东之主的提拔。)

在这里,请注意:孙权重用鲁肃,其最大的原因并不是鲁肃的才华,而是鲁肃的身家与潜力——大家可别忘了,鲁肃第一次见孙权,还没提出著名的‘榻上策’,也没对孙权说出什么锦囊妙计,一句话都还没说呢,孙权就对鲁肃【甚敬之】,决定重用鲁肃了。由此可见,孙权根本就不知道鲁肃有没有惊人的才华——孙权决定重用鲁肃,仅仅是因为鲁肃豪富,是可以培养成新的江东势力,然后用来压制旧的各大家族而已。(倒是孙策早就见过鲁肃,对鲁肃的才华比较推崇。)

历史上,鲁肃并不是孤零零一个人去投靠的孙权,而是带着自己的部队去投靠的孙权。即:鲁肃刚见到孙权的时候,其实就已经算是一股小势力了——此时的孙权急需培养自己的势力来对付各大家族,所以他一见面就重用本身豪富,又有着部队的鲁肃,这也是很正常的。

正是因为这种互相需求的关系,后来赤壁之战的时候,各大家族都要求投降,鲁肃却力求死战:因为鲁肃并不是江东本土家族,而是孙权一力提拔上来的外来户,他在江东的根基其实很浅。所以,孙权投降后,江东各大家族依然是本地的地头蛇,曹操依然用得着他们,不敢轻易动他们。而鲁肃却对曹操没什么用处,跟曹操一样,只是个外来户而已。曹操说要杀他,只是一眨眼的事情。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7-03-04 16:46:03 +0800 CST  
第一百五十八章:‘榻上策’分析。(上)

鲁肃见到孙权,提出了可与‘隆中对’媲美的‘榻上策’。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榻上策’。

一,孙权把所有人都轰走,单独把鲁肃留下来,对鲁肃密议道:【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

孙权嘴上说自己爱国,想当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人,尊王攘夷,拯救倾危的汉室。但实际上,孙权却一点都不爱国,只想造反,只想自立为王。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

1,孙权单独把鲁肃留下来【密议】,就是怕别人知道他想自立为王,然后给他扣上造反的帽子。不然的话,孙权如果真的只是想发表爱国言论,他又何必此地无银的把别人都轰走,只和鲁肃悄悄的说呢?

2,孙权潜意识里根本就不认为自己是汉臣,也不认为他现在所拥有的地盘是汉朝的领土——孙权说的很清楚,江东并不是汉朝的领土,而是他父兄打下来的基业,是他们孙家的私人财产。

如果是和平年代,单凭这句话,就可以把孙权诛九族了:天下的地盘都是皇帝的,皇帝让你在江东当官,你居然敢说江东是你父兄传给你的私人基业?你想造反?

3,齐桓公和晋文公本身就不是什么忠臣,而是威逼天子的诸侯霸主。在当时,周天子只是个汉献帝那样的傀儡而已,齐桓晋文则相当于曹操——他们三个都是打着保护皇帝的名义四处捞好处,可实际上,他们才是真正的皇帝!

孙权拿齐桓晋文自居,他的潜意思也就很明显了:孙权想要当新的曹操,孙权也想要挟天子以令诸侯。

孙权这一目的,是和孙策死前的【迎汉帝】一脉相连的。所以,在‘榻上策’中,孙权表面上好像只是很空洞的问了一句:鲁肃,你有什么能帮我的呢?【君既惠顾,何以佐之?】

可实际上,孙权却是丢出了很精准,也很具体的问题,即:鲁肃,你能不能帮我挟持到天子,成为新的曹操?

这一点,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很多人都觉得孙权在‘榻上策’里是一副什么都不懂的样子,问的问题也相当空洞,没什么水平——殊不知,这正是孙权的高明之处!

孙权如果直接问鲁肃‘如何才能劫持天子’,那么,一来会显得孙权狼子野心,不尊汉室。二来也太过于直白,考核不到鲁肃的智谋。

孙权这是生平第一次见鲁肃,鲁肃到底有没有智谋,孙权并不知道——按照上一章我们分析的结果,孙权决定重用鲁肃的原因其实和智谋无关:孙权看重的,其实是鲁肃本身的家底和部队。这些因素让鲁肃比较容易被培养成一股新的势力,然后用来对付江东的各大家族。

所以,孙权表面空洞,但却内含深意的这么问鲁肃,就会产生两个好处:

1,可以考核鲁肃的智谋:如果鲁肃连孙权想要问什么都看不出来,那孙权就知道鲁肃没什么智谋了。在这之后,孙权虽仍会重用鲁肃,但等真正遇到难题了,孙权还是会用周瑜和张昭,而不会用这个没什么智谋的鲁肃。

反之,如果鲁肃看穿了孙权的深意,那就证明鲁肃确实厉害!孙权就可以考虑下重本去培养鲁肃了。

2,不暴露自己的野心:孙权说话这么深,如果鲁肃没看出孙权的深意,那鲁肃就会以为孙权真忠臣也!居然一心一意只想拯救汉室——反之,如果鲁肃看出了孙权的深意,那其实也无妨,因为孙权嘴上也没说要劫持皇帝啊?他只说要拯救汉室!你是抓不住孙权毛病的。

总之,孙权总不能一上来就问素未谋面的鲁肃:喂,我是个奸贼,你来教教我怎么才能劫持皇帝?

所以,‘榻上策’并不是大家以为的‘鲁肃在教孙权将来该怎么做。’而是‘孙权说话颇深的出了一道难题,来看看鲁肃能不能看穿,并回答他。’

二,鲁肃听了,就回答道:【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

鲁肃回答道:刘邦尊崇义帝,但却没什么作用,都是因为项羽为害的缘故。如今的曹操,就像过去的项羽,你又怎么可能成为齐桓晋文呢?

很明显,鲁肃看穿并理解了孙权的深意。但是令人惊讶的是,鲁肃并没有根据孙权的问题做出‘如何才能挟天子’的回答,而是直接否定了孙权的问题:你不能挟天子!你根本就成不了齐桓晋文!

鲁肃这个回答是相当有魄力的:老板问他问题,他直接说老板的问题不对!这也就是孙权脾气好,你要是换个暴躁点的君主,说不定就把鲁肃推出去砍了。

不过,鲁肃为什么这么说呢?孙权为什么就不能挟天子呢?我们可以从明暗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1,明面。

明面的原因,就是鲁肃上面说的这句话:现在的曹操几乎和项羽不相上下,而孙权又远不如刘邦——刘邦尚且没搞成这件事,更何况孙权呢?

即:齐桓晋文(挟天子者)只能有一个,这个人目前是曹操——而孙权又打不过曹操,所以,孙权自然成不了齐桓晋文。

2,暗面。

暗面的原因,则比较复杂一些。

孙策死后,江东集团的总战略已经发生了改变:孙权必须要联合曹操,共同抵抗袁绍才行。不然的话,袁绍消灭曹操后,下一步就势必会侵略江东,对孙权不利。

你看,在这样的前提下,孙权明显是不能去劫天子的——因为和曹操抢汉献帝这一举动,会破坏江东集团目前的总战略:孙权如果抢失败了,曹操就会干掉孙权。孙权如果抢成功了,那孙权进攻曹操,抢夺皇帝这一行为,就一定会令曹操的整体实力极度受损(因为曹操等于是同时受到了袁绍和孙权的夹击)。到时候,袁绍就会更快更轻松的消灭曹操,统一北方。然后,袁绍就会更快的来侵略孙权。

也就是说,不管怎么去劫天子,其结果都是被侵略,被干掉,丝毫无法获得长久的利益。所以,鲁肃并没有回答‘如何才能劫天子’这一问题,而是直接否定了这一问题,提出了另外的计划。

是什么计划呢?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7-03-05 21:21:46 +0800 CST  
第一百五十九章:‘榻上策’分析。(下)

三,鲁肃继续说道:【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及,据而有之。】

鲁肃说道:汉王朝已经不可能复兴了,曹操也不是短期内能除掉的。如今孙权你只能稳住江东,观看天下的形势。北方正是多事之秋,你可以趁此机会击败黄祖和刘表,占据长江。

鲁肃这番话,我们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看。

1,汉室不可复兴。

其实,当时但凡有点眼光和头脑的人,都能看出‘汉朝完了’,及‘汉室不可复兴’这件事,并不是只有鲁肃能看出来——就连那个公认‘有勇无谋’的吕布,也早就看出来了。

所以,这句话其实没什么价值——孙权本来就没想复兴汉室,也不在乎汉室能不能复兴。鲁肃在此时说出这句大逆不道的话,其实只是给孙权一个台阶下而已。

孙权嘴上一直在扮爱国,扮忠心,不愿意自立为王。可是,孙权和鲁肃的谈话内容却又都是自立为王的事情!这就难免有点虚伪和尴尬了。

所以,鲁肃就体贴的先给孙权一个借口和台阶下:不是主公你不忠心,而是汉朝实在已经没希望复兴了,咱们不得已只好自己干了。

你看,这就是为人手下的分寸和语言艺术了。所以,鲁肃的领导孙权和周瑜都比较喜欢鲁肃,都觉得鲁肃是个【实诚人】——鲁肃很实诚,他经常能把我说不出来的话,我觉得尴尬的话,我不方便说的话,替我特别实诚的说出来。

2,曹操不可卒除。

按照主流的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曹操十分强大,所以短期内很难把他除掉。

但是,我今天要说:这句话如果这么解释,那就大错特错了!

为什么呢?因为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其实是:曹操是我们的盟友,我们要和他联手抵抗袁绍。不然的话,袁绍灭了曹操后,就一定会来侵略我们。所以,‘短期内,我们一定不能让曹操被人除掉!’

即:不是短期内很难除掉曹操,而是怕曹操短期内被人给除掉!

大家先不要惊讶,我知道自古以来就没我这么解释这句话的,不过这句话只有像我这么解释,才是合情合理的。

为什么呢?因为:

A:‘短期内很难把曹操除掉’,这句话从历史上来看,本身就是错误的。

因为此时的曹操其实很容易被人除掉:曹操正与袁绍激战,而袁强曹弱,曹操本来就打不过袁绍,很容易被袁绍灭了——在此时,只要孙权出手攻击曹操,那曹操必死无疑。

所以,在孙权集团看来,并不存在‘短期内很难把曹操除掉’这一说法。倒是那个袁绍,在当时看来,是根本无法被除掉的最强诸侯。

B:可能有朋友要说了:会不会是鲁肃眼光长远,预见到了袁绍必败,曹操必胜?鲁肃这句话,说的会不会是打败袁绍,统一北方后的曹操,短期内很难被除掉呢?

应该也不会。

因为翻译古文,我们不能单独去翻译某一句话,而是要结合这句话的上下句,甚至整篇文章来进行翻译和分析——鲁肃一整篇的‘榻上策’,根本就没提到过袁绍这个人。那么,他所讲的曹操,又怎么会是击败了袁绍后的曹操呢?

‘榻上策’谈到孙权,说的是现在的孙权。谈到曹操,说的却是未来的曹操,还是打败了袁绍的曹操——大家不觉得这么翻译,实在是太过牵强了吗?所以,榻上策里谈到的曹操,就是现在的弱者曹操无疑。

C:每篇论文都有每篇论文的核心。隆中对的核心比较宏大,共提到了北方,江东,荆州,益州这四个地方。而榻上策的核心,则比较现实,始终围绕着江东这一个地方打转,不知道大家看出来了没有?

‘榻上策’并没有提到怎么得到北方,怎么得到益州。榻上策只是提到孙权应该鼎足江东。然后在稳住江东的前提下,进攻黄祖和刘表,看看能不能获得荆州。

也就是说,和隆中对的宏大不同,‘榻上策’其实是一个很实用的战略:‘榻上策’是一个着眼于现实,并紧紧围绕着江东集团的战略——和江东扯不上关系的地方,他不管。

所以,在榻上策里,我们根本就看不到袁绍的名字。因为对付袁绍是曹操的事情,暂时还不关江东集团的事,江东集团只需要多少支援一下曹操就行了,不用太拼命的。(袁绍就跟益州一样,都不是现在的江东应该考虑的。)

你看,这样分析下来,榻上策里出现曹操的名字,也就很正常了:因为曹操正是江东的盟友,而不想让盟友短期内被人除掉,这是多么正常的事情啊!

不让江东的盟友曹操被人除掉,这是完全符合榻上策‘紧紧围绕着江东’这一特性的。所以,综上三点所述,【曹操不可卒除】这句话,不应该翻译成主流的:‘短期内很难把曹操除掉。’而应该翻译成:‘短期内,我们一定不能让曹操被人除掉!’

(为什么是短期内呢?因为当时的孙权刚刚上位,根基极其不稳,短期内如果曹操被袁绍灭掉的话,那袁绍来侵略孙权,孙权是必死无疑的。)

(相反,如果时间拖得够长,等孙权的位置坐稳了,他就自然不怕袁绍来侵略自己了。到时候,曹操被不被袁绍除掉,对孙权来讲就完全无所谓了。)

3,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及,据而有之。

这套战略其实没什么好解释的——很多人都惯性的觉得这番话是颇为高明的战略,体现了鲁肃极高的眼光和智谋——但其实不是的。

为什么不是呢?因为早在孙坚时期,江东集团的战略就是:等北方出事,然后进攻黄祖和刘表。

所以,鲁肃提出的这一战略其实是江东集团最为普通的战略。就算鲁肃不说,孙坚周瑜等人也一直是这么做的——因为当时江东入主中原最稳妥的一条路子,就是走荆州这条路。

四,最后,鲁肃结尾道:【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这句话,就是鲁肃说出了孙权的心声:孙权并不想复兴汉室,也不想当一个汉朝臣子,而是想自立为王!像袁术那样自立为帝!

同时,鲁肃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老板,我是支持你造反,支持你称帝的!(这一点极其重要,大家可别忘了荀彧等人是怎么死的。)

五,孙权听完了‘榻上策’,就感慨道:【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

历史上的孙权,到了此时仍然在扮爱国,扮忠心。并不像《三国演义》上的孙权,听完了榻上策后,居然【大喜过望】,【披衣称谢】,多谢鲁肃帮自己造反,帮自己称帝,激动的不要不要的。

这就是罗贯中把孙权想的太没城府了——孙权再怎么想自立为王,他也不至于把兴高采烈写在脸上这么幼稚。

历史上,听完榻上策后,孙权并没有任何的表情浮动,而是淡淡的说道:我现在努力发展江东,只是希望辅佐汉室,为汉室尽忠而已。你说的那些自立为王什么的,并不是我能做的。

你看,这才是一方诸侯该有的表现:心里想称帝都快想疯了,但嘴上还是忠君爱国的。

不过,孙权嘴上虽然不承认,他心里却是美滋滋的。为什么呢?因为通过‘榻上策’,孙权明白了两点:1,鲁肃是有智谋的人,可以重用。2,鲁肃是支持自己称帝的人,不是那些迂腐的,只知道忠心汉室的死脑筋。

再加上之前培养新势力的计划,所以,孙权就开始重用鲁肃了——重用到什么地步呢?《吴书》记载:张昭一直劝孙权别重用鲁肃,说鲁肃不够谦虚,年少粗疏,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可是孙权从来不听,反而越来越重用鲁肃了。

所以,这才是‘榻上策’的真相:自古以来解读‘榻上策’的人,都拿它当‘隆中对’去解读了——这就全错了!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7-03-05 22:59:21 +0800 CST  
第一百六十章:袁绍为何杀田丰?(上)

袁绍集团定下了‘快打’的战术,于是袁绍亲率大军,前来官渡与曹操决战。

战前,慢打派的田丰依然反对‘快打’。田丰说出了很多反对快打的理由,并在最后说道:【今且宜静守以待天时,不可妄兴大兵,恐有不利。】

逢纪听了,就趁机陷害田丰,说道:【主公兴仁义之师,田丰何得出此不详之语?】

袁绍大怒,认为田丰是在故意咒自己,就将田丰打入了大牢。后来战败后,逢纪又陷害田丰道:‘田丰听说主公您输了,高兴的直拍手!’袁绍听了,又大怒,直接斩杀了田丰。

袁绍杀田丰,自古以来就被解释为袁绍昏庸。但是,我今天却要说了:这个解释根本就是错误的!完全不合逻辑!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

1,历史上的袁绍温文儒雅,礼贤下士,令众人倾心,并不是蛮不讲理,滥杀无辜的人——这样的人,怎么就忽然变的如此昏庸,莫名的要斩杀忠义之士呢?不合理。

2,许攸贪赃枉法,证据确凿,又有着勾结曹操的嫌疑,涉嫌卖国——许攸的罪名,绝对比田丰要严重多了。

但是,即便如此,袁绍也没有任何要杀死许攸的意思,而是只把许攸的职位给撤了,这就足以证明袁绍是个宽厚的人。(荀攸曾说过:袁绍以宽厚得人心。)

说到这里,你再反观田丰:田丰只是提了提自己的意见而已,连罪都没犯,居然就被袁绍给杀了?不合理。

3,纵观整个袁绍集团,田丰是唯一一个被袁绍冤杀的人。除田丰外,并没有任何人被袁绍找借口杀死。由此可见,袁绍杀田丰,其实是一件极其特殊特别的事件,而不是袁绍常常会杀害忠臣。

不过,田丰和袁绍又没什么深仇大恨,只是面子上有点过不去而已,袁绍为什么就偏偏要杀死田丰呢?

尤其是在沮授被杀,许攸叛变之后,田丰这个高智商谋士的价值,要远远超过那点所谓的面子——官渡之战后,北方形势变成了曹强袁弱。袁绍本来就打不过曹操了,为什么还要杀害自己的重要谋士,令自己更加打不过曹操呢?难道袁绍很想输吗?不合理。

4,官渡战败后,袁绍说道:【吾不听田丰之言,兵败将亡。今回去,有何面目见之耶?】

这句话,就证明袁绍是很清楚田丰并不是在故意咒自己,而是真心认为慢打战术比较好。自己选择了快打战术,真是没脸回去见田丰。

你看,袁绍都承认田丰没错了,但回去后却还是杀了田丰,不合理。

5,君主因为一时的气愤,就杀死了手下,这种事也常有发生。不过,这种事发生后,君主往往会表现的很后悔才对。

比如曹操害死荀彧后,就大悔不已——因为有些事当时气的火冒三丈,但事后一看也就那样了。为了点面子或情绪,杀死重要的谋士,这显然是损失巨大的。

但是,袁绍杀田丰,却丝毫没有后悔过。《三国志》记载:【绍还,谓左右曰: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遂杀之。】(演义和历史不同:演义里,是逢纪挑唆袁绍杀田丰的。历史上,则没人挑唆袁绍,是袁绍自己要杀田丰的——这就更不合理了。)

如此有价值的谋士,袁绍杀了就是杀了,根本就没后悔过。这个,就足以证明一件事:袁绍杀田丰,是袁绍深思熟虑下的决定,而不是什么一时生气,或什么被逢纪挑唆了。所以,袁绍杀田丰,应该有他自己的深意才对。

是什么深意呢?我们来慢慢分析一下。

袁绍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嫡长子袁谭,次子袁熙,和三子袁尚。

关于袁家家产分配的问题,袁绍是这么安排的:把青州分给嫡长子袁谭,把幽州分给次子袁熙,把并州分给外甥高干——但是,三子袁尚却没有分到任何州郡,而是留在了袁绍身旁。

袁绍把袁尚留在身旁,就是暗示将来由袁尚来接自己的班!也就是说,袁尚不是没有分到州郡,而是准备要继承袁绍的冀州和整个袁绍集团!

冀州是袁绍集团的首都。如今,袁绍想让三儿子继承王位,于是,他就把大儿子送到了外地,让大儿子远离袁绍集团的政治核心。把三儿子留在了首都,让三儿子多接触袁绍集团的政治核心。如此一来,久而久之,支持三儿子的重要官员自然就变多了。

这个,就是袁绍在为三儿子继承王位而铺路了。

沮授见了,就说道:【必为祸始。】你废长立幼,恐怕以后要麻烦了。

自古立太子,都是反对‘废长立幼’的。为什么呢?因为立幼的麻烦,要比立长的多。

嫡长子继承王位,幼子如果来抢的话,那幼子就是在造反,附和幼子的人不会多。(因为按照古制,幼子本来就没资格继承王位。)

而幼子继承王位,嫡长子如果来抢的话,却是师出有名,会有相当一部分人来附和嫡长子。(因为按照先帝的意思,是幼子继承王位。但按照自古以来的惯例和制度,则是嫡长子继承王位。所以,嫡长子是有资格来抢夺王位,并质疑幼子登基的合法性的。)

所以,为了整个集团着想,即使嫡长子的能力低一些,也还是立嫡长子比较好。因为立嫡长子的话,集团只有25%的几率会分裂。而立幼子的话,集团则有75%的几率会分裂。

(在这里,请注意:立嫡长子,是从整个集团,整个天下的安稳度来考虑的,而不是呆板迂腐——因为和整个天下的安稳度相比,谁的能力更高一些,谁的品德更好一些,其实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就算嫡长子有点昏庸,那也总比幼子一继位,嫡长子派和幼子派就直接大火拼要好吧?)

沮授和田丰都是遵循古制的人,所以,他们都赞成立嫡长子袁谭为太子。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7-03-09 20:25:00 +0800 CST  

楼主:曹铜爵

字数:566373

发表时间:2015-07-06 00:0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25 19:06:30 +0800 CST

评论数:291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