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不读三国》——曹铜爵揭秘三国演义。

忽然发现上一章没发完,漏了结尾的一块。现在补上了,重新发一次。

新发的第一百二十七章,这一章前面是重复的,大家看过的。后面有一部分则是新的。

给大家造成了不便,在这里道个歉~~~~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6-10-29 14:28:04 +0800 CST  
第一百二十七章:五路诸侯如何看待袁曹之战?(中)

3,辽东公孙康。

公孙康没什么好说的,因为【袁绍在日,常有图辽东之心。】——当年袁绍没统一北方的时候,他就总想干掉公孙康,抢他的地盘。那么等袁绍打败了曹操,统一了北方,公孙康岂不是必死?

所以,在袁曹之战里面,公孙康会支持曹操,并成为袁绍的隐患——像之前分析的那样,袁绍之所以没敢偷袭许都,并不是因为小儿子生病了这么可笑,而是担心他一偷袭曹操的许都,刘表和公孙康就会偷袭他的‘许都’!到时候,可就得不偿失了。

4,张绣。

张绣,虽然实力弱小,但他却是袁曹之战中极其重要的一路诸侯。之前的章节我们分析过:袁绍最初的计划,就是要等张绣袭击许都后,袁绍再来夹击曹操!在袁绍集团看来,我们觉得很不起眼的那个张绣,其实是歼灭曹操的关键点!

而另一方面,刘备造反后,孔融说道:【先使人招安张绣,刘表,再图徐州。】曹操听了,对这个逐个解决的顺序也表示认同。这就证明:在曹操集团的人看来,张绣其实是对曹操集团威胁最大的人!一定要先解决张绣才行!然后才是刘表,最后才是那个我们觉得很厉害的刘备。

也就是说,张绣根本就不是我们印象中那个无关紧要的小诸侯——无论是袁绍还是曹操,他们都意识到了张绣才是袁曹之战的关键点!所以,他们同时派出了使者去招安张绣,希望张绣可以支持自己。

两个人抢着要张绣,这就产生了市场和选择权——和刘备不同,张绣是可以让自己利益最大化,看支持谁对自己好处更多,然后再从容的去选择支持谁的。

而刘备,则是被曹操给打成狗了,再不投靠袁绍,他就要被曹操给杀了。所以,刘备没得选,他只能去投靠袁绍。

所以,有选择权的张绣,他一投靠了曹操,就获得了丰厚的报酬:曹操扶着他,握着他的手,立刻封他为扬武将军——这是张绣应得的,也是曹操心甘情愿给的。要是曹操不给这些报酬,张绣投靠了袁绍的话,那曹操早就完了!

相反的,没选择权,只能投靠袁绍的刘备,在投靠袁绍之后,什么官职都没得到不说,反而大气也不敢出一声——到后来,袁绍一发火,就要宰了刘备,根本没把刘备当个人看。

其实这也是合理的:张绣是有利用价值的人,被曹操给处心积虑的挖角过去了,所以曹操对张绣自然就会很好。而刘备则是破产了,被曹操给追杀的去投靠袁绍——在这种情况下,袁绍凭啥给刘备官职,凭啥给刘备好处?反过来,是袁绍收留了刘备,所以刘备才没被曹操给杀死,这么看,应该是刘备给袁绍好处,刘备求着袁绍收留自己才对!

所以,张绣和刘备是完全不同的——那么,在袁曹之战里面,张绣支持谁比较有利呢?

很遗憾,张绣并没有资格去选择支持谁,他只能选择投降谁。

和马腾刘表这些强大的诸侯不同,张绣的整体实力太弱——在袁曹之争里面,他唯一的优势就是地理位置比较独特而已。所以,不管袁绍和曹操谁赢谁输,张绣都没有继续争霸下去的可能,也没有继续当他的土皇帝的可能——他只能被别人给吞并。

张绣不可能像刘表马腾那样,一方面占着荆州和西凉,另一方面在旁边搀和着袁曹之战,趁机大捞油水。张绣比较像刘备,较弱的他们,只能选择向别人投降——不投降的话,那就只能被别人给吞并或杀死,那还不如投降。

所以,袁曹之战刚开始的时候,张绣就一点争霸天下的心都没有,而是上来就考虑要丢掉张济的基业,准备投降了——张绣是明白人,他很清楚面对着袁绍和曹操,凭他根本就玩不下去——如果他想要强行玩下去,强行争霸天下的话,那他就只有被人打死的份了。

所以,张绣打算投降——只不过,张绣想要投降的是袁绍,而不是曹操!

请注意:这一点极其重要!张绣最初是想要投降袁绍的!他并不想投降曹操!

真正想要投降曹操的人并不是张绣,而是那个算无遗策的毒士贾诩!

贾诩没经张绣同意,就擅自留下了曹操的使者,骂走了袁绍的使者,自作主张的选择了投降曹操!

张绣见了,就很疑惑,很担心的问道:【方今袁强曹弱,今毁书叱使,袁绍若至,当如之何?】

你看,如果没有贾诩的干扰的话,那么张绣本人投降的思路还是很正确,很主流的:大家都知道袁绍强,曹操弱,那我当然要投降袁绍啊!不然的话,曹操一被袁绍打败了,袁绍若至,我们就死定了!

所以,站在张绣的立场上,投降袁绍是正确的选择。

可是,贾诩却偏偏要投降曹操。

贾诩为什么要弃强选弱呢?

他嘴上说了三个理由,但实际上,这三个理由却都是扯淡,完全经不起推敲,根本就是贾诩嘴上说出来骗张绣的。

理由一:贾诩说曹操握有皇帝这张王牌,他可以【奉天子明诏,征伐天下】——你看,贾诩在扯淡吧?我们之前就详细的分析过:其实曹操挟天子的好处,在此时还不能很好的体现出来——在此时,不要说挟天子的曹操了,就算是天子本身,在实力不足的情况下,被人给宰了也毫不出奇。

就像现在:曹操挟持天子,代表着皇帝和朝廷,可袁绍还是一点都不怕他,说打他就打他,根本没拿皇帝当个人看。

就算是曹操手底下的人,包括那些所谓的朝廷正统官员,他们也没觉得曹操拥有皇帝是个多大的优势,还是有大把的人想要背叛曹操,去投靠虽然没有皇帝,但实力却更加强大的袁绍。

理由二:贾诩说袁绍强大,张绣投降袁绍的话,袁绍肯定不拿张绣当回事。相反的,曹操弱小,张绣投降曹操的话,曹操一定会很器重他们。【绍强盛,我以少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操虽弱,得我必喜。】

这个理由多少有些道理,但却还是经不起推敲,依然是贾诩在胡扯——你看啊,虽然曹操这边更需要张绣的加入,但看事可不是这么看的——因为论整体的战争,还是袁绍占着极大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你跟着曹操,虽然曹操器重你,但是器重不能顶命用!曹操一旦被袁绍给打死了,你也就要跟着曹操一起死了。

相反的,你跟着袁绍,就算袁绍再怎么不器重你,当袁绍赢了之后,你起码是能活下来的。

大家可别忘了,相对弱小的张绣选择投降别人,他最基本的要求是‘活着’,而不是受到器重——当然,最好是可以受到袁曹的器重,但是只有人活着,你才能继续往下想受到器重的事。跟着曹操,到时候人都死了,你还受个鸟的器重啊!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他们还是应该投降袁绍才对。

理由三:贾诩说曹操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五霸之志,以明德于四海】——你看,这个就完全不用分析了,就像郭嘉的十胜十败论一样,完全就是精神胜利法而已——拳王泰森往你脸前一站,他的志向和道德再不如你,他也能打的你满地找牙——同理,论性格和心胸,曹操可能真的比袁绍要好一些,但残酷的现实却是:袁绍已经大军压境了,曹操的性格再好,也好不过袁绍的几十万大军了。

所以,横看竖看,张绣都不应该投降曹操——同时,张绣本人也没想要投降曹操,而是比较偏向于投降袁绍——跟当时曹操手底下的很多人一样,张绣比较想要投降几乎必胜的袁绍。

张绣想要投降袁绍,贾诩却说了三个看上去很有道理,但实际上经不起推敲的理由,来劝张绣投降曹操——这能证明什么呢?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6-10-29 14:33:03 +0800 CST  
第一百二十八章:三国最理智的谋士是谁?(上)

袁曹之战中,张绣想要投降强大的袁绍,贾诩却力劝张绣投降弱小的曹操。

一向聪明理智的贾诩,居然弃强选弱?这能证明什么呢?

这就只能证明:对张绣来说,投降袁绍更有利。但是对贾诩来说,投降曹操更有利!

所以,贾诩明知道袁强曹弱,但他还是要死劝张绣去投降曹操!——废话,老板的死活与我何干?还是自己的利益更加重要一些。

(在当时,袁强曹弱是大家的一个共识。不管是袁绍的谋士也好,曹操的谋士也罢,还有刘表,张绣等诸侯,他们都是承认袁强曹弱的。)

(既然大家都知道这个事实,那没理由贾诩这个聪明人会不知道。所以,在曹操的手下都准备投靠袁绍的情况下,贾诩弃强选弱,绝对是有他独特的深意在里面的。)

我这么说,可能有的朋友会认为我在胡说八道——没关系,今天,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贾诩的心理活动。

首先,我们要分析一下:弱者曹操,究竟有什么地方值的贾诩去弃强选弱?

胸襟?气概?志向?大战在即,这些性格方面的事情都是虚的。实际上,曹操钱没有袁绍多,人也没有袁绍多,整体实力比袁绍差了不少。

也就是说,单论硬实力的话,曹操各方各面都不如袁绍——除了一点。

哪一点呢?曹操拥有着皇帝。

看到这里,有朋友可能要问了:之前的章节,你不是说在现在看来,曹操挟天子几乎等于没用吗?

没错,在袁曹之战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对绝大部分人来说是没用的:曹操说自己代表着皇帝,袁绍就说皇帝也给了他秘密指令,让他消灭曹操——袁绍太强了,所以他怎么说都行。皇帝他都不放在眼里,何况挟持皇帝的曹操呢?

所以,即使曹操代表着皇帝和朝廷,但一般人还是会选择支持强大的袁绍。

但是,贾诩并不是一般人——大家别忘了,贾诩并不是普通的谋士,贾诩的身份很特殊。

最开始,贾诩是牛辅的人。后来牛辅跟着董卓完蛋了之后,贾诩又和李傕郭汜联手,进攻长安,乱武天下,杀的长安城满大街都是死尸,无数官员和平民死于这场灾难。

再后来,李郭二人又扰乱朝野,欺凌皇帝,导致皇纲失统,汉室衰微。

书上写道:【汉室气运之衰,无甚于此。】汉朝的国力,在他们几人的乱搞下,几乎衰落到了极点——而这一切之所以会发生,其实和贾诩有很大的关系!

毕竟如果没有贾诩从旁协助的话,李郭几人的本意是要逃跑或投降的,而不是进攻长安。同时,李郭之所以能打败王允吕布,成功的攻下长安,也多亏了贾诩的军事能力。

所以,不管大家再怎么喜欢贾诩,在当时的人看来,把贾诩当成和董卓,李郭差不多性质的‘贼臣’,应该是很正常的。

有过贼臣欺君的污点,贾诩就很容易被当权者给找理由杀死了——要知道,当时的当权者们都是毫不讲理的,只要他们想杀你,那他们随便找一个理由就能杀你,是不用走法律途径的。

比如董卓,他都做出过‘为什么天不下雨?都怨你,我要弄死你!’这种荒唐事,那么你说,如果当权者想要杀死贾诩的话,就算贾诩曾经帮助皇帝逃跑过,做过忠君之举,但是他曾经帮助李郭的事情一拿出来,铁一样的事实,当权者是不是想杀他就杀他?

(当初,贾诩之所以会主动挑拨李郭二人进攻长安,也不是因为贾诩心坏,而是贾诩怕王允会清算他,所以准备抢先一步下手。)

所以,和张绣不同。在袁曹之战中,张绣只要挑着胜算高的一方投靠就可以了,而贾诩需要考虑的事情,则要比张绣更深一层:我投降了他之后,他赢了之后,他会不会找理由杀死我?

这并不是我在杞人忧天——实际上,很多当权者都很忌惮贾诩这种人:贾诩的能力实在是太高了,心思缜密又心狠手毒,只看利益不讲忠心。所以,很多当权者都动过心思,想要杀死手下的好帮手贾诩。

他们都宁愿损失一个智谋高超的谋士,也不愿意放这么个狠人在自己身边了。

比如李傕,他就想要杀死好帮手贾诩。(关于李傕和贾诩的勾心斗角,我已经在之前的章节里仔细分析过了,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还有段煨——贾诩帮助汉献帝逃跑后,他就去投靠了段煨。段煨也很忌惮贾诩,总是怕贾诩抢他的兵权。贾诩见段煨这么忌惮自己,也很不安心,总是怕段煨会杀了自己。

所以,有贼臣欺君的污点,又容易被当权者忌惮并杀死的贾诩,在袁曹之战中,他就不一定要投靠胜算高的强者了——废话,贾诩投靠了强者,赢了袁曹之战,然后强者再找理由把贾诩给清算死,那贾诩还不如直接投靠不会清算自己的弱者,然后背水一战呢!

所以,在袁曹之战里面,贾诩选择投降的对象,就和一般人不一样了:强弱先放到一边,不会杀死自己的老板才是好老板!

按照这个标准,我们再来看看在袁绍和曹操之间,贾诩究竟应该选谁。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6-10-29 20:38:32 +0800 CST  
第一百二十九章:三国最理智的谋士是谁?(下)

在劝张绣投靠曹操的时候,贾诩说了曹操的三个好处——这三个好处对张绣来说,根本就是扯淡。但是对贾诩来说,却另有深意,不知道大家看出来了没有?

有什么深意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理由一:曹操代表着皇帝和朝廷。

当权者如果要清算贾诩的话,最大的理由就是贾诩曾经做过乱臣贼子——虽然贾诩也帮助过皇帝逃跑,但是乱武长安的罪过实在太大了,乱臣的帽子一时半会还是摘不掉的。

想要避免当权者用乱臣贼子的帽子来清算自己,贾诩只有两种应对的方法:

1,像以前一样,和当权者们勾心斗角。(如李傕,段煨。)

2,做个忠臣,积极的为皇帝和朝廷立功。等到功大于过的时候,当权者也就很难用乱臣贼子的帽子来清算自己了。

这两个方法里面,方法一其实相当危险——毕竟胳膊拧不过大腿,除了非常极端的例子之外,小弟又怎么斗得过当权者呢?

不信你看贾诩以前的斗争经历:贾诩和李傕斗,结果贾诩逃跑了,去投靠了段煨。紧接着,贾诩和段煨斗,结果贾诩又逃跑了,去投靠了张绣——你看,贾诩算是绝对的聪明人了吧?可你别看在他和李傕段煨的勾心斗角中,贾诩好像稳占上风的样子。但实际上,每次需要跑路的人都是贾诩!而不是李傕段煨!

胳膊是拧不过大腿的,你说如果贾诩投靠了袁绍或曹操,贾诩他有可能斗得过袁绍曹操这两大当权者吗?不可能的。

所以,贾诩必须要选择方法二,他必须要去投靠曹操——如果贾诩投靠了袁绍,那么当袁绍想用乱臣贼子的理由来清算贾诩的时候,贾诩是必死无疑的。

相反的,如果贾诩投靠了曹操,由于曹操是代表着皇帝和朝廷的人,那么贾诩帮曹操做事,名义上就是在替皇帝和朝廷做事——贾诩是在帮助皇帝和朝廷,来对抗不服从圣旨的反贼袁绍!贾诩是有功劳的。

贾诩投靠曹操这一举动,其实就是投靠朝廷,被朝廷招安了。招安后,之前的罪过就暂且不提了,先一起对付强敌再说——这和宋江投靠宋朝的性质是差不多的

再加上之前贾诩帮助皇帝逃跑的功劳,贾诩被朝廷清算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所以,在袁强曹弱的形势下,贾诩仍然选择了投靠曹操。

当然,有的朋友可能要说了:那如果曹操像董卓一样,毫不讲理,硬是要清算贾诩呢?毕竟宋江最后不也被害死了吗?

这个可能性的确要算进去——但如果你这么算的话,那当时的袁绍明显比曹操要暴躁多了!袁绍不讲理的可能性也要比曹操大!莫名的,功臣田丰都被袁绍给搞死了,更何况乱臣贾诩?

同时,算无遗策的贾诩也已经考虑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又提出了理由二。

理由二:袁绍强,得到张绣不会重视。曹操弱,得到张绣一定会重视。

这个似乎就不用解释了——张绣在曹操那里,占有极其重要的分量。投降曹操,在曹操那里,贾诩就可以尽可能的向曹操提条件,尽可能的避免曹操清算自己。

而在袁绍那里,张绣虽然也有分量,但却没有曹操这边这么足——没了张绣,曹操是必死的。但没了张绣,袁绍却还是可以赢。

所以,综合理由一,贾诩还是选择投靠曹操的好。同时,在当时绝大部分人都不看好曹操的情况下,张绣贾诩以雪中送炭的模样站在了曹操这边(虽然他们也有自己的私心。)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事后曹操还毫不讲理的清算了他们,那以后可就真的没人敢向曹操投降了。

理由三:曹操有远大的志向,【必释私怨】。

这个也没必要解释了:从明面上来讲,这个必释私怨,就是说曹操会原谅张绣在宛城害死曹昂典韦等人的事情。

从我所分析的暗面来讲,则是说曹操会原谅当年贾诩乱武长安,勾结李郭的事情。

你看,贾诩说的这三个理由,都是有他的深意在内的,并不是表面上张绣和读者们看到的那么简单——所以,在袁强曹弱的情况下,贾诩还是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投靠弱者曹操。

因为,投靠袁绍虽然对老板张绣有利,但却对贾诩自己无利,甚至有害!

但投靠曹操虽然对老板张绣无利,甚至有害,但却对贾诩自己有利!

所以,贾诩劝着张绣,跟着他一起投靠了当时的弱者曹操。

贾诩被称为‘毒士’,是因为贾诩一直是个很现实的人——贾诩只为自己的利益考虑,精于算计,不太计较一些道德层面上的事情。所以,在大部分人都不得好死的三国乱世中,率先乱武长安,满手鲜血的贾诩,经历了牛辅,李傕,段煨,张绣,曹操,曹丕等几个狠毒老板之后,仍然能活的很好!而且远超一般人的好!高官厚禄,完美一生。

此为毒士。

同样是四大名著,在《水浒传》里也有一个只为自己利益考虑的‘毒士’。是谁呢?就是豹子头林冲。

林冲也和贾诩一样,只为自己考虑,不太计较道德层面上的事情。林冲一生中也经历了很多的主公——最开始,林冲是宋朝禁军教头,然后林冲杀了人,进入了梁山,成了王伦的手下。后来晁盖火并王伦,林冲又转身投靠了晁盖,帮晁盖杀了王伦。再后来晁盖死了,林冲又成了宋江的一员大将。最后梁山被招安了,兜兜转转,林冲又成了宋朝的将军。

同样是毒士,贾诩混的很好,林冲其实也混的很好。征方腊后,梁山108好汉很多都战死沙场了,林冲这个狠人居然还没战死,就等着回去封大官了。这就足以证明:心狠手毒的人,往往都混的比老实人要好。贾诩是这样,林冲也是这样。

只不过,林冲是虚构的小说人物,基于作者善恶有报的价值观,作者还是可以鄙视他,惩罚他,甚至写死他的——所以,尽管林冲也是个毒士,但他混到最后,混到人生最巅峰的时候,居然莫名其妙的风瘫了!然后病死了!

这个结局,其实就是作者在向读者们传递一个好的价值观:做人别太狠毒,不然的话,善恶有报,到最后你是要还的!

说实话,作者写这种结局,其实挺可笑的。说难听点,这种结局其实就是作者在意淫那些做事狠毒,却又因此成功的人,早晚要遭报应——这只是作者一种美好的幻想而已,咱们可不能当真。

不然你看现实中,贾诩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没有‘作者’可以改变他的命运和结局——那么,他是不是混的比绝大部分人要好?他是不是没遭报应?贾诩可没狠毒了一辈子,最后忽然瘫痪了吧?

所以,有贾诩在这里做对比,如果现实中真的有林冲这么个人的话,按照常理来讲,他一般是不会突然风瘫的——他只会征方腊结束后,回到朝廷当官,继续拍高球的马屁,然后混的比绝大部分的好官要好。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6-10-29 20:41:14 +0800 CST  
第一百三十章:使者的作用仅仅是能言善辩吗?

袁曹之战中,曹操集团的大体战略是:【先招安张绣,刘表。再图徐州。】最后,再和袁绍决一死战。

现在,张绣已经被招安了,曹操的下一步,就是要招安刘表了。

关于招安刘表,贾诩和荀攸都建议派一个【有文名之士】去当使者——在这里,这两位谋士的建议,是绝对正确的。

被派去招安的使者,可不仅仅是个传话的这么简单,不是只要能言善辩就行的——能言善辩,这只是次要的。招安成功的关键点,还是使者的身份背景,或资历才能,可以刚好刺中客户的死穴!让客户因为使者的存在,而提高和我方结盟的几率!

也就是说,和我们印象中的完全不同:使者不是去能言善辩,舌灿莲花的。使者是去增加或展示某种价值的!

毕竟,有价值,对方才会和你结盟。没价值,任你再怎么能言善辩,就算你说破天,人家也是不和你结盟的。

曹操招安张绣贾诩的时候,派出的使者是刘晔——你看,曹操派的使者,正中贾诩下怀吧?

正如我们上一章分析的那样:贾诩之前乱武长安,前科太深,是比较担心皇帝和朝廷会清算他的。所以,在这时,曹操就特意派出了刘晔当使者。

刘晔是谁?他不仅是曹操的手下,还是根正苗红的大汉皇族!是汉光武刘秀的后代!

曹操派刘晔去招安贾诩,其实就是向贾诩表明:放心吧,皇族是站在我这边的!只要你接受招安,你对皇族做的那些坏事,我都可以给你抹平,忽略不计!

刘晔也对张绣贾诩说道:【丞相若记旧怨,安肯使某来结好将军乎?】

你看,如果刘晔只是个普通使者的话,那么刘晔应该说:‘丞相若记旧怨,安肯结好将军乎’才对,并不应该多说【使某】(使我)这两个字——因为如果他只是个普通使者的话,那么他在张绣是否和曹操结盟这件事中,其实是无足轻重,不值一提的,并没有说非要让他来才行,让谁来都是一样的。

但刘晔却重点突出了‘使我’这两个字——是刘晔不分轻重,以为自己是什么大人物吗?不是的。刘晔刻意的突出自己,其实就是在告诉贾诩:我是大汉皇族,如果我们皇族还计较你的事情,还想要清算你的话,那曹操还会派我这个皇族来讨好你吗?

刘晔所说的旧怨,并不是单纯的指贾诩害死了曹昂和典韦,也是暗指贾诩扰乱朝野,导致皇族衰微的事情。曹操派皇族刘晔去招安贾诩,是很有心机,很会做人的,可以说是正中贾诩下怀!

所以,贾诩一听,就立刻和张绣去许都投降曹操了,没有丝毫犹豫。

同样是派使者去招安,我们再来看袁绍——很明显,袁绍就没曹操有心机,也没意识到我上面说的这些话,只是和普通诸侯一样,派了个能言善辩的人来当使者——这个使者一见了张绣,就使劲的说好话,巴结他,说【今将军有国士之风,故来相请耳。】

可结果呢?贾诩直接让他滚——废话,听你说好话有个屁用?能顶一分钱花?

张绣投降后,曹操就按照顺序,继续招安刘表。在之前,张绣和刘表结过盟。所以,曹操就先让张绣【作书招安刘表。】

贾诩见了,就提议道:【刘表好结纳名流,今必得一有文名之士往说之,方可降耳。】

贾诩也很明白使者的重要性,所以,他想派一个‘名流’去劝说刘表。

贾诩的意思,并不是说刘表有多么的高尚,多么的尊重文化人,所以他一定会听‘名流’的话——而是说:刘表带给大家的个人形象,就是喜欢【结纳名流】的儒雅之士,同时,刘表也一直靠着这个形象结纳了不少名流为己用,赚了很多人才——在这样的情况下,曹操派一个名流过去,即使刘表不想和曹操结盟,刘表也不能拒绝的太狠。

不然的话,刘表就是在砸自己的招牌——怎么,你刘表不是号称儒雅之士,最喜接纳名流吗?怎么这次曹操派过去的名流,你就没有好好的对待人家呢?

就像后来的祢衡,不管他再怎么嘲讽刘表,刘表也不敢杀他,为什么?因为刘表怕砸了自己的招牌!大家可以想一下,一个自称喜欢结纳名流,并坐等天下名流去投靠他的人,竟因为几句话,就杀了著名名流祢衡!那以后谁还信刘表喜欢结纳名流?谁还敢去投靠他?

相反的,黄祖就没有这个顾虑了。因为黄祖并不是靠着‘结纳名流’的招牌在混的,他另有别的招牌。所以,祢衡一嘲讽黄祖,黄祖就立刻杀了祢衡——无所谓,反正不管他杀不杀祢衡,那些闻名天下的名流,都不会来投靠【无能黄祖】的。

所以,派名流过去招安刘表,虽然未必可以增高成功率,但却一定可以减少失败率——贾诩每一次提议都可以一针见血,直指要害,这次也不例外。

毕竟每个公司的老板,都有自己独特的企业形象和个人招牌——不然的话,大家的招牌都一样,别人又为什么要加盟你,而不是加盟别人呢?

袁绍的招牌是门多故吏,四世三公。所以吸引了很多崇拜袁家的人去投靠他。

袁术的招牌则是兵多粮广,是当时超级强大的诸侯。所以,很多人都去投靠他,觉得跟着袁术准没错!他这么有钱,是倒闭不了的。

曹操的招牌是皇帝的好丞相,大汉的维护者,自比伊尹,周公。所以,曹操吸引了大量支持汉朝,支持朝廷的人去投靠他。这也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最大好处。

而每次曹操想要废掉皇帝的时候,手下都会劝曹操千万不要废。为什么?因为皇帝是曹操的招牌,一但曹操废帝自立,那曹操就和董卓无异了,等于是在砸自己的招牌。

刘备的招牌则是大汉皇叔,整天借着皇叔的身份嚷嚷着复兴汉室。

刘表的招牌,则是喜欢结纳名流,并和当时的七个文化人合称八俊——所以,不管刘表心里想不想结纳名流,甚至他心里已经开始骂娘了,但他表面上的招牌还是要维护住的。派个名流过去,的确是可以减少失败率的。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6-10-31 15:43:22 +0800 CST  
第一百三十一章:祢衡招安记

贾诩建议派一个名流前去招安刘表,荀攸就推荐了孔融。

推荐孔融是正确的——孔融是孔子的后代,根正苗红,博学多才,闻名天下,是当时最名流的名流。派孔融去招安刘表,是很正确的选择。

可是,孔融却说道:论名流,我还不算真正的名流。我的好友祢衡比我有才十倍,他比我更适合去招安刘表。

说完,孔融就把祢衡推荐给了曹操,让祢衡去进行招安大计。

你看,这就是孔融在暗中给曹操下绊子,故意破坏招安大计了。

孔融和祢衡是至交,他绝对知道祢衡是个什么样的傻逼——祢衡为人狂傲,看不起所有人,觉得全天下就自己最聪明,其余的人都是蠢材。荀彧荀攸,张辽徐晃这些很厉害的文臣武将在祢衡看来,根本就是一群废物,完全不能和自己比。

你看,孔融让这样的人去招安刘表,有可能成功吗?——荀彧可是司马懿的偶像,王佐之才。祢衡连荀彧都看不起,他还能看得起那个刘表?

曹操手握大权,不亚于当年的董卓。祢衡连曹操都敢嘲讽,他还能不嘲讽那个刘表?

所以,派祢衡去招安刘表,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在这里,你先别管刘表愿不愿意被祢衡招安,TM的祢衡还不愿意去招安刘表呢!祢衡不但不会去劝说刘表,反而会去嘲讽刘表!在这种情况下,能招安成功就见鬼了!

所以,孔融明知道祢衡是这种人,却还推荐他当招安使者,这就只能证明:孔融想要故意搞砸曹操和刘表的结盟,让曹操招安不成刘表!

曹操招安不成刘表,袁曹之战的局势就依然是袁强曹弱,曹操依然会被袁绍打败——也就是说,在袁曹之战里,孔融是想让曹操输的。

作为孔子之后,为了祖宗的名誉,孔融始终是站在汉贼曹操的对立面的。所以,他用尽一切办法来拆曹操的台,阻止曹操结交盟友,增强力量,好让袁绍可以更快更稳的打败曹操。

虽然袁绍打败曹操后,袁绍也一定会把持朝政,挟持天子,不会真正的去忠君爱国。但是,可能是士族思想在作祟吧?孔融宁愿让四世三公,汉朝名门的袁绍来把持朝政,也不愿意让曹操这个汉贼来把持朝政。

所以,孔融推荐祢衡当招安使者,并不是因为祢衡的才华,而是至少有三个目的(或好处):

1,让狂傲的祢衡搞砸曹操和刘表的联盟,好让袁绍可以更稳更快的打败曹操。

2,推荐祢衡当使者,其实就是孔融在利用祢衡当棋子——招安失败后,如果曹操发火了,蛮不讲理的要杀人,曹操也是杀办事不利的祢衡,而不是杀根本就没去荆州的孔融。

(这也是为什么孔融不亲自去当招安使者,然后故意使坏的原因——因为孔融怕招安失败后,自己会被曹操迁怒,然后杀死。所以,他就让祢衡去替自己招安失败。)

3,推荐祢衡的时候,孔融说【祢衡其才十倍于我,此人宜在帝左右,不但可备行人而已,我当荐之天子。】——你看,孔融这句话,表面上是在荐贤,但实际上,也是孔融准备把祢衡安插在皇帝身边,【在帝左右】,帮自己做个眼线,好慢慢增强自己的力量。

你看,可怜的祢衡自以为聪明天下第一,但却被老狐狸孔融给算计了都不知道。到死之前,祢衡还天真的以为孔融是自己的好朋友呢!殊不知,推祢衡去死的人,就是这个孔融!

大家可别忘了,孔融和祢衡是历史上著名的忘年之交。孔融四十的时候,祢衡才二十!一个二十岁的小伙子,让个四十岁的当官的活活算计死,这也是很正常的。毕竟,人家的年纪可不是白活的!

我们继续往下看。

孔融推荐祢衡,曹操就让祢衡先来见个面,应个聘。结果祢衡一见到曹操,就狂的没样,不断的向曹操冷嘲热讽,完全没有当使者的素质。张辽在旁边见了,都忍不住要拔出剑来,砍了祢衡。

在这种情况下,按理来说曹操是绝对不可能派祢衡去招安刘表的——因为祢衡明显只会嘲讽人,不会说好话。如果派祢衡去的话,那么招安刘表的结果一定是失败的。

可是违反常理的,曹操却仍然要祢衡去招安刘表,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祢衡这个脑残——祢衡说他不去,曹操居然让两个人强行绑着祢衡去,一副非祢衡去不可的样子。

奇怪了,难道曹操不知道硬派祢衡去的话,招安的事就一定会失败吗?——曹操应该知道。毕竟是个人就能看出祢衡喜欢嘲讽别人,张辽都能看出来,曹操不可能看不出来。

所以,祢衡绝对不适合当招安使者,可曹操却还是硬派祢衡去当招安使者,那么曹操的意思也就很明显了:很显然,曹操早就知道这次的招安一定会失败!所以,在曹操眼里,他根本派谁去当使者都无所谓了!反正结果都是失败!

我知道,这个结论很让人惊讶。但是,从逻辑上讲,我们却只能这么去解释——你不这么解释的话,你就根本无法解释为什么很会做人的曹操,居然会傻的派一个根本就不会做人的祢衡去当招安使者——这不是找失败吗?

不是的,是因为结果早就已经定下了:不管曹操拿出什么样的条件,派谁去当招安使者,刘表都是不可能和曹操结盟的。所以,曹操也就派谁去都无所谓了。

所以,和精心准备的招安张绣不同,在招安刘表这件事上,曹操随便派了个人就过去了——我管这个人是傻逼还是脑残呢,反正稳稳地失败,真无所谓的。

同时,派这个有名气又会嘲讽人的祢衡过去,说不定还能气的刘表把他给杀了,间接的砸了刘表爱贤的招牌,损害他的名望,让天下名流对刘表都寒了心——招安绝对失败之余,还能起到打击刘表名誉的作用。看到这里,我们也就知道为什么曹操分要让祢衡去招安刘表了——别人去招安刘表,那是稳稳的失败,毫无利益。但祢衡去招安刘表,稳稳的失败之余,还能损害刘表的名誉!让以后投靠他的人变少!

所以,曹操硬要让这个不会做人的祢衡去做招安使者。祢衡不去,曹操还让两个人绑着他去。

最后,说到这里,为什么曹操会认为刘表绝对不会和他合作呢?接下来,我们就有必要来分析一下:袁曹之战中的第五路诸侯,刘表的想法究竟是什么了。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6-11-05 17:53:02 +0800 CST  
第一百三十二章:五路诸侯如何看待袁曹之战?(下)

袁曹之战爆发,荆州刘表到底应该站在哪一边呢?我们可以来慢慢分析一下。

首先,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保命都是生物的本能,活着都是人类最基础的要求。那些站队的诸侯们,刘备是衣带诏发,要被曹操给杀死了,所以他不得不投靠了袁绍。张绣投靠曹操的时候,也是担心【袁绍若至,当如之何?】怕自己被袁绍给杀死。

也就是说,大家站队的时候,首先考虑到的都是最基础的保命问题——这是很正常,很理智的。毕竟只有人活着,才有资格继续往下谈利益的事情。

那么,荆州的刘表用不用像张绣刘备那样,因为害怕袁绍和曹操来杀死自己,而去投靠他们中的某一个呢?

不用。因为就目前来讲,袁绍集团和曹操集团都不可能去对付刘表。

一,袁绍集团。

当时,袁绍集团的战略是:【刘备不足虑,曹操乃劲敌也。刘表虽据荆州,不足为强。江东孙策威震三江,地连六郡,可使人结之,共攻曹操。】

在袁绍集团的眼里,曹操是他们的主要攻击目标。而刘表,则没什么必要去搭理他。

为什么呢?不是因为刘表【不足为强】——这只是袁绍集团给自己找的借口而已,不能信的。实际上的原因,其实是:

1,同样的付出,收益却完全不同。

假设袁绍既能打赢曹操,也能打赢刘表。那么,此时的袁绍应该首先攻击谁呢?

毫无疑问,他应该首先攻击曹操。

因为打赢后,除了获得对方的领土之外,打败曹操,袁绍还可以获得皇帝和朝廷,成为新的曹操!然后,在内他可以借皇帝把持朝政,在外他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袁绍+皇帝,这是一个极其强大的组合,远远超过了曹操+皇帝。四世三公,门多故吏的优势,导致袁绍比曹操更适合挟持天子。一但实力强大的袁绍成功的把持了朝政,那整个汉朝将无人是他的对手。

打曹操,抢皇帝,不但能得到曹操的领土,对袁绍以后的路也有着极大的帮助。相反的,打败刘表,除了可以得到刘表的领土之外,袁绍则基本毫无所获,对他以后的路也没有太大的帮助——甚至有害。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

2,同样的付出,风险却完全不同。

打败曹操后,袁绍就统一了北方。到时候,如果袁绍激进点,他可以进攻荆州,然后取江东,走曹操的路子。如果袁绍保守点,他可以坐守北方,慢慢发展。

但是不管袁绍怎么做,他统一北方后,刘表孙权这些诸侯,都是不够他看的。(参考统一北方后的曹操:即使赤壁战败了,曹操仍然比孙权和刘备要强大。更何况本身就比曹操还要强大的袁绍。)

也就是说,打败曹操后,袁绍是没有什么后顾之忧和风险的。下一步是继续打别人,还是慢慢发展自己,都是可以的。

但打败刘表,获得荆州后,袁绍则会面临被三路敌人围攻的风险!即:河北方面被曹操进攻,边境方面被公孙康进攻,荆州方面被孙策进攻!再加上荆州本土各大家族的捣乱,到时候,袁绍很可能会像袁术那样,直接垮台。

你看。

除了获得领土之外,打败曹操,袁绍还可以获得巨大的利润,并没有任何后续的风险。但打败刘表,袁绍则几乎没有利润,还必须要承担巨大的后续风险。你说,如果你是袁绍的话,你会傻的去进攻刘表吗?(这还是按照打赢了来分析的,如果打刘表打输了,那袁绍更完了。)

更何况刘表的荆州也很强大,跨蹈汉南的人,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打下来的。袁绍在此时进攻刘表的话,轻则会因为分散兵力,导致无法更快更稳的消灭曹操。重则,则有可能受到刘表和曹操的夹击,导致直接灭亡。

所以,袁绍集团的战略是:全力进攻曹操,不能进攻刘表。然后,再和江东的孙策结盟。

袁绍打刘表,是怎么打都划不来的,甚至等于找死。同时,刘表也不用袁绍去打——江东和荆州一直矛盾不断,又有着直接的利益冲突,牵制刘表的任务,根本不用袁绍费心,交给孙策去做就行了。就算袁绍不说,孙策也会去做的。

(在这里,请注意:袁绍集团派人去和孙策结盟,其主要目的并不是他们嘴上说的共击曹操,而是想让孙策去牵制刘表。)

所欲,袁绍集团是绝对不会进攻刘表的——那么曹操集团方面呢?

二,曹操集团。

曹操也不会进攻刘表——不信你看,当曹操假装说自己要进攻刘表的时候,荀彧就说道:【袁绍未平,刘备未灭,而欲用兵江汉,是犹舍心腹而顾手足也。可先灭袁绍,再平刘备,江汉可一扫而平矣。】

你看,曹操集团的战略也是先全力进攻袁绍,然后再说别人的事儿——其实曹操这边的战略,根本就不用我来具体分析:废话!袁强曹弱,一个袁绍就快让曹操死了,他哪还有那些闲工夫去对付刘表!

所以,和张绣刘备不同,不管刘表选择支持袁绍还是支持曹操,他都不会被别人给进攻,甚至杀死。保命这一点,在张绣和刘备看来是头等大事,但刘表却完全不用考虑。

既然不管支持谁,反对谁,刘表都不会受到袁绍或曹操的进攻,那刘表此时需要考虑的就不是保命了,而是更高级一层的利益。

所以,刘表不怕得罪任何人,他完全可以两不相帮,隔岸观火,伺机而动。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6-11-07 16:05:36 +0800 CST  
第一百三十三章:荆州集团的大战略是什么?

袁曹之战爆发,位于荆州的刘表有三个选择:1,支持袁绍。2,支持曹操。3,不表明态度,隔岸观火——其中,选择3明显最符合刘表的利益。

为什么呢?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

首先,请注意:选择3所说的‘不表明态度’,并不是谁也不帮,或什么也不干的意思。而是指:根据形势的变化,刘表绝对不能呆板的,从一而终的去支持袁绍或曹操,而是需要根据战况,藏在一旁,灵活的去帮助他们中的‘弱者’,攻击他们中的强者。

即:曹操弱,刘表就帮曹操对抗袁绍。袁绍弱,刘表就帮袁绍对抗曹操。

也就是:刘表要在袁绍和曹操中间起到一个‘平衡’作用,让袁曹的战争始终无法分出胜负。

为什么刘表要这么做呢?因为从理论上来讲,刘表帮助袁曹之战里的弱者,其实就是在变相的阻止强者吞并弱者,然后阻止强者统一北方——毕竟等强者统一北方后,不管这个强者是袁绍还是曹操,他们第一个要侵略的,都是荆州的刘表!

帮助弱者,就是在帮助自己:如果刘表傻的去帮助强者的话,那他就等于是在帮强者加快统一北方的速度,然后加快自己被侵略的速度了。刘表又不是傻子,他又怎么会这样做呢?

所以,和张绣刘备不同,刘表绝对不能从一而终的去支持某一个人,而是需要灵活的去平衡北方,平衡袁曹。(正如之前分析的,刘表并不用担心保命的问题,所以,他是有资本隔岸观火的。相反的,张绣和刘备则没有隔岸观火的资本。)

刘表的战略是平衡北方——明白了这件事情,我们就可以继续往下看了。

建安五年,袁绍和曹操都派了使者来和刘表结盟:论实力,袁绍强大。论尊敬程度,袁绍的使者是正常人,曹操的使者却是那个脑残祢衡,一见面就讥讽刘表。所以,在正常人看来,刘表应该和袁绍结盟才对。

但刘表手下的谋士们,却都劝刘表和曹操结盟!

为什么呢?书上说是因为曹操英明神武,善于用兵,有远大的志向,比那个色厉内茬的袁绍要好!所以谋士们都说:你别看曹操现在弱,他以后一定能打败袁绍!

但实际上,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这些都是屁话!都是谋士们随口胡扯来当理由的,跟十胜十败论一样,是绝对不能信的——拳王的性格再怎么色厉内茬,实力摆在那,他打普通人还是和玩一样!

论实力,现在的袁绍就相当于拳王,曹操则是普通人。在强大的实力面前,曹操几乎是必死的!这一点早有公论。

那么,在曹操的手下都纷纷想投靠袁绍的时候,为什么刘表的手下却坚持要站在曹操这边呢?(甚至,谋士韩嵩宁愿被刘表杀死,也要支持曹操。)

真正的原因,还是因为现在的曹操是弱者!

荆州集团的主战略是:隔岸观火,然后帮助弱者,起到平衡北方的作用。现在袁强曹弱,如果荆州集团能保住曹操不死的话,那么袁绍就没法打败曹操,统一北方。如果北方不统一的话,自然也就没人来侵略荆州了。

即:北方一天没统一,袁曹之战一天没结果,荆州就都是安全的!

所以,刘表的谋士们都提议帮助曹操,而非袁绍——这和曹操的性格啊志向啊什么的都没关系,而是最现实的战略问题。在此时,就算曹操是个弱智,荆州集团也应该帮他的!

帮助弱者曹操,是符合‘隔岸观火,平衡北方’这一大战略的。可是,刘表听了谋士们的建议之后,却表现的很犹豫——他并不赞成帮助曹操。

为什么不赞成呢?我们可以来简单分析一下。

1,每个人都不喜欢被别人侵略。(相当于做生意赔钱。)

2,帮助曹操就可以保证自己不被侵略。(相当于不赔不赚。)

3,刘表并不是弱智,但他却不想帮助曹操——这能证明什么呢?

这就只能证明:在刘表的心里,不被侵略并不是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案——他还想要侵略别人!

这个结论很容易得出来:就像现实中,不赔不赚的项目我不想做,就只能证明我根本就不满足于不赔不赚,而是想狠狠地赚钱!

也就是说,刘表此时心里想的,并不是简单的‘平衡北方以自保’,而是想趁着平衡北方之余,伺机进攻袁曹二人!

只要能抓住袁曹大战的空子,刘表就可以在北方还没侵略荆州的情况下,率先侵略北方!获取巨大利润!

看到这里,可能有的朋友会说我异想天开。但实际上不止是我,刘表的谋士韩嵩,也曾经有过这个想法。

韩嵩建议道:【今两雄相持,将军若欲有为,乘此破敌可也。如其不然,将择其善者而从之。】

韩嵩的提议就是如此。如今北方的形势,刘表隔岸观火后,其实有着两种选择:

1,如果激进点,那就趁着袁曹大战,率先侵略北方,乘此破敌也。

2,如果保守点,则按照原本战略,平衡北方,帮助弱者,保证自己不被侵略。

在这里,请注意:韩嵩说的【择其善者而从之】——这个‘善’字,并不是好人的意思,而是好路子的意思。

帮助袁绍,荆州早晚会被侵略,不善。帮助曹操,则可以平衡北方,不会被侵略,善。韩嵩这句话,其实应该理解成:择其弱者而从之!仍然符合荆州的大战略。

韩嵩提出了激进和保守两种战术。接下来,出战还是自保,就全看老板刘表的选择了。

刘表会怎么选呢?从后文我们可以知道:短期内,刘表并没有帮助曹操。看样子,刘表似乎想选择激进的战术:他准备先两不相帮,然后继续隔岸观火,找机会趁乱侵略北方。

可是,从后文我们又可以知道:从这之后,刘表一直坐守在荆州,竟丝毫没有大举侵略北方的举动!正因如此,刘表还获得了一个‘坐谈客’的绰号——大家都说刘表只会坐谈守家,没能力往外扩展领土。

你看,真是奇怪了:既不选激进战术,也不选保守战术,那么,刘表他究竟在想什么呢?

还有,跨蹈汉南的刘表…他真的只是一个没用的坐谈客吗?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6-11-11 16:06:29 +0800 CST  
第一百三十四章:刘表为什么被称为‘坐谈客’?

韩嵩提出了激进和保守两种战术,刘表听了,就说道:【汝且去许都,观其动静,再做商议。吾别有主意。】

刘表这番话,其实有两个意思。

1,刘表知道袁强曹弱,所以他没派人去观看袁绍的实力,而是派人去观看曹操的实力——刘表想看看曹操大概有多少斤两,而自己又该在什么时候出手。

如果曹操很弱,不堪一击,那刘表就必须快速出兵,抵抗袁绍。如果曹操还可以和袁绍玩玩,周旋一下,那刘表就可以先不出兵,根据以后的战况,到时候再做出最有利的决定。

(当然,曹操的实力也不是这么容易就能看出来的。但是,派人去看一下,得到的资料总比什么都不干要多。)

2,【吾别有主意】——你看,原来刘表不接受韩嵩的两种建议,是因为刘表有别的主意!

刘表有什么主意呢?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

现在,关于袁曹之战,荆州集团内部分成了两大派系。

1,刘表想要侵略北方。

就像上一章分析的那样:刘表不帮助弱者曹操,而是继续隔岸观火,这就违背了荆州集团‘平衡北方以自保’的大战略——刘表不想要稳稳当当的平衡北方,而是想让北方越乱越好!这样,他就可以抓住袁曹大战的空隙,趁机侵略北方!

所以,刘表并不是我们印象中的那个‘坐谈客’。他并不满足于自保,而是非常想要扩张领土。

2,本土各大家族想要平衡北方以自保。

刘表侵略北方的战略,实在是太冒险了!平衡北方,可以稳稳的保住荆州。侵略北方,成功了还好说,一旦失败了,那就连荆州也没了。

别忘了,除了袁曹之外,还有个孙策也在荆州旁边虎视眈眈。所以,以蒯氏为主的各大家族,就都偏向于帮助曹操,平衡北方以自保。

看到这里,我们也就明白了:现在,荆州集团内部的形势很明确:老板刘表想战,但手下的各大家族却不想战,只想自保——怎么样,大家有没有感觉这一幕很眼熟?就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似的?

没错,这一幕确实很眼熟!因为,现在荆州内部的形势,和后来赤壁大战时江东内部的形势,几乎是完全一样的!

赤壁大战时,孙权想战,但江东各大家族却不想战,而是想要投降以自保。

而现在,刘表想战,但荆州各大家族却不想战,而是想要‘平衡北方以自保!’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类似的情况呢?因为刘表集团的架构,和袁绍曹操集团的架构完全不一样——刘表集团比较像江东的孙权集团。

袁绍曹操集团的架构,都是以袁曹的心腹亲信为主:曹操集团以曹氏宗亲为核心(如诸曹诸夏侯),然后才轮的到外姓将领。(如五子良将等人。)袁绍集团也是以袁氏故吏为核心。

所以,袁曹的决策,手下人是无权干预或更改的。袁曹和手下将领的关系,就像是老板和员工的关系:老板说话你必须听,你不听,我就开除你。

因为,整个集团的权力核心都被老板和他的心腹死死地握在手里,胳膊拧不过大腿,手下人只能选择听命。

但是,刘表孙权集团的架构,却不是以刘孙的心腹亲信为主:刘表集团里,刘表只是名义上的领头人。实际上,荆州各大家族的势力一点也不比刘表弱。(如蔡氏,蒯氏。)

孙权则稍微好一些:虽然江东各大家族的势力也很庞大,但孙权背后的孙氏家族也很强。所以,刘表想要战,但最终还是屈服了,听从了各大家族的建议,没有战。但孙权想要战,最终却说服了各大家族,成功的战了——这并不是书上写的孙权英明,刘表昏庸,而是和孙权背后有孙氏家族撑腰有很大的关系。

刘表孙权集团的架构,并不是老板和员工的关系,而是大股东和其余股东的关系:你有决策权,我们也有决策权。你说的话我们不一定要听,你如果非要我们听,那我们就退股!我们一退股,你也要死!

所以,准确的说:‘刘表集团’,‘孙权集团’,这两个称谓是不正确的称谓——他们这两方势力,应该叫荆州集团,江东集团才对。刘表和最初的孙权,并没有真正拥有整个集团的控制权。他们,只是荆州江东集团各大家族中,占股份比较大的股东而已,集团并不全是他们的。

而曹操袁绍两方势力,则就叫曹操集团,袁绍集团。

所以,赤壁之战时,曹操想打江东,手下反对,但反对无效,全是曹操说了算。

此时的荆州,刘表想侵略北方,各大家族反对,反对却有效。刘表只能在荆州‘坐谈’。

环境不一样,能做出的选择就不一样。同样的一个人,在美国做生意和在朝鲜做生意,体制不同,结果肯定是完全不同的。在各大家族都不想战,都赞成自保的前提下,刘表自然就无法出战,只能向他们妥协。不然的话,别说侵略北方了,荆州本土各大家族,可能就先把刘表给赶下台干掉了!

先安内,后攘外。内部都一致反对,怎么可能还有实力去打外人呢?所以,刘表窝在荆州不出去的原因,并不是刘表胸无大志,而是环境的问题。在这种时候,刘表如果硬要胸有大志,硬要出荆州,打中原,和本土各大家族对着干,那才是脑子有坑呢!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6-11-12 18:34:31 +0800 CST  
更了一章,居然被删除了?也不知道怎么了,明天再更新一次吧...(我忘了存下来,只好重写一次了~~)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6-11-14 20:11:54 +0800 CST  
第一百三十五章:清朝为何要闭关锁国?

刘表想要侵略北方,荆州各大家族都不同意,都要自保。

孙权想要决战曹操,江东各大家族都不同意,都要投降。

这下,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不管是荆州还是江东,本土各大家族都是反战的呢?难道他们就这么胆小,这么热爱和平,一点都没有向外扩张的欲望?

不是的。真正的原因,是因为他们都是本地的‘既得利益者’。

在古代(注意,是在古代),既得利益者已经拥有了大量的利益和脉络,并且和当前的制度环境极为吻合。在这种情况下,既得利益者就不希望当前的制度和环境发生任何的改变——最好是一点也不变。

这一点很好理解:如果环境不变,那么原本资金和脉络都远超平常人的既得利益者(本土大家族),自然就会在不变的环境中,一路平稳的越来越强。其资金的增长速度,绝对比没有资金和脉络的普通人要快很多。

相反的,如果坏境改变,那既得利益者有可能会抓住机会,趁机变得更强。但也有可能会在这场环境变故中变的衰落,甚至直接灭亡。

我们可以用清朝来举个例子。

清朝时期,在当时,如果整个世界都不再进步,不再发展的话(即世界环境不会发生变化),那么毫无疑问,作为当时最大的既得利益者,清朝皇族的利益,一定会一路平稳的飞速增长,绝对不会下降。

因为皇族们有根基,有本钱,有脉络:一个满清皇族,哪怕他百无一用,他的利益增长速度,也是一个有才能的普通百姓这辈子也追赶不上的神速。

环境不变,既得利益者占优势。

后来,世界环境巨变,各国列强的发展已经远超清朝。那么在此时,清朝当权者就有着两个选择:1,积极参与到世界巨变中去,寻求新的进步和发展。2,将自己隔离开,拒绝参与到世界巨变中去,自守家门。

以上两个选择,清当权者选择了哪一项呢?大家都知道了:清当权者选择了第二项,也就是所谓的‘闭关锁国’。

一直以来,课本上对闭关锁国的解释,一般都是:封建统治者比较愚昧,或是盲目自大,不理解西洋科技的厉害之处。所以,他们自称天朝上国,看不起西方蛮夷,才闭关锁国。

但实际上,这个解释其实是错误的。

大家想想,难道清当权者就真的这么愚蠢,完全看不出西洋科技的厉害吗?不可能的。别人不说,康熙皇帝就最喜欢研究西洋科技,也承认西洋科技的厉害之处。但是,康熙却依然不提倡百姓去学习西洋文化,依然闭关锁国。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所谓的闭关锁国,根本就不是统治者愚昧无知,而是一种变相的‘自保’!是统治者在保护自己利益的稳定性,是既得利益者的通常选择!

即:我不想获得任何新的机会和提升(科技发展或思想发展),你们这些外国人也别来我这儿传播什么高级文明——我只想关起门来,继续当我的土皇帝!

我们可以站在清当权者的角度上,用我这个理论来简单的分析一下。

一:如果开放关口的话,那么,百姓就会接触到新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清王朝原本封闭不变的内部环境就会发生巨变,各种‘新的东西’就会因此诞生。(比如新思想,新职业,新渠道,新机会。)

在这里,请注意:原本环境不变,好的资源和机会都是掌握在既得利益者手中。而如果环境巨变,‘新东西’诞生,就提供给了普通人获取新东西和新资源的机会。(注:这里所说的普通人,是指没有本土大族依靠的非既得利益者。)

也就是说:环境巨变,新机会产生之后,原本占据100%利益的既得利益者,他们的利益就一定会被普通人给分走一部分——如果分走的少,那既得利益者们只是会损失一些利益而已。如果分走的多,那既得利益者们的地位和根基恐怕就要被动摇了。

所以,和文章开头所讲的理论一样:在古代,环境变化是既得利益者最不想看到的事情。拿清朝举例,新东西进入清朝,导致环境巨变后,清当权者可能会抓住这次机会,趁机变的更强。也可能会发生无法控制的变故,被汉族普通人分走利益,变的更弱。

而相反的,这次新东西进入清朝,导致环境巨变后,对普通人们却有利无害!在‘新东西’流入民间之后,普通人只有变强的可能,却没有变弱的可能——原本就处于最底层的普通人,不可能因为接触了新思想新科技,而变得更弱。

二:所以,清当权者就要闭关锁国——闭关锁国后,普通人接触不到世界环境的新变化,获取不到新资源,新机会。外面天翻地覆,里面却还是本土大家族爱新觉罗说了算。在这种情况下,满清皇族依然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他们获取利益的速度,依然远超汉族普通人。

(至于后面的各种割地赔款,那是针对外国人而言。针对本土而言,满清皇族依然是压在汉族普通人头上的。)

看到这里,大家也就很明白了:很明显,清当权者的闭关锁国,其真正意义并不是什么愚昧无知,自傲自大,而是为了保证他们这群既得利益者利益的稳定性。不让原本不是既得利益者的普通人,通过环境巨变,成为新的既得利益者。

这和荆州江东各大家族都偏向于自保的想法是完全一致的:袁绍和曹操你们愿意怎么打就怎么打(各国列强你们愿意怎么发展就怎么发展),只要你们别打到我们荆州江东(清王朝),我们就满足了。因为你不来打我们,我们在本土就依然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

如果你硬要打过来的话,那我们就直接投降(或赔款)。投降(赔款)后,相对于本地的普通百姓,我们依然是既得利益者,依然可以赚的满嘴流油。

而他们,则依然是得不到任何的机会,因为所有的机会和利益,都被我们死死地攥在了手中。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6-11-21 16:05:41 +0800 CST  
@曹铜爵 2016-11-21 16:05:41
第一百三十五章:清朝为何要闭关锁国?
刘表想要侵略北方,荆州各大家族都不同意,都要自保。
孙权想要决战曹操,江东各大家族都不同意,都要投降。
这下,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不管是荆州还是江东,本土各大家族都是反战的呢?难道他们就这么胆小,这么热爱和平,一点都没有向外扩张的欲望?
不是的。真正的原因,是因为他们都是本地的‘既得利益者’。
在古代(注意,是在......
-----------------------------
更新送上了~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6-11-21 17:25:55 +0800 CST  
第一百三十六章:本土家族为何不想向外扩张?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世界上没有比打仗风险更大,更容易改变眼前环境和形势的事情了。

所以,如果荆州一直不打仗的话,那么,在本地根深蒂固,拥有大量资金和脉络的各大家族就只会越来越强,常人难以与其争锋。(比如蔡家和蒯家。)

相反的,一但打仗了,那么根据上一章的理论,本土环境改变,就容易产生两个后果:

1,环境改变,本土大族就会从原来的稳定收益,变成可能收益,也可能衰败。

2,打仗充满了和平时期所没有的机会,一打仗,就容易从原本的‘非既得利益者’‘非大家族’里面,产生新的得益者,分走原本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乱世民间才能出英雄,盛世只有名门才能出英雄,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对于该不该侵略北方,刘表和本土各大家族的意见完全相反,这也就很正常了。

因为:

对刘表来说,侵略北方可以获得北方的领土,【两雄相持,趁此破敌可也】。是赚的。

但对荆州各大家族来说,侵略北方却无法获得北方的领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各大家族的身份和刘表不同——刘表是拥有正式官职的朝廷官员,又是汉室宗亲,在北方很有影响力。刘表打下北方的领土后,是可以将之变为自己的领土的。

但是,荆州各大家族却只是荆州的地头蛇而已。他们在荆州可以横着走,但出了荆州,他们的影响力远不如刘表,手根本伸不到北方去。他们就算打下了北方的地盘,也根本无法牢固的占领北方的领土,只会便宜了刘表——如果各大家族想要强行占领北方的领土,那么,他们就变成张武陈孙那样的乱贼了!

也就是说,侵略北方这场仗,不管是打赢还是打输,各大家族都是亏损的,毫无利益可赚——如果打赢,刘表获得北方领土,变强。各大家族无法获得北方领土,变相变弱,无法再像原来那样压制刘表。如果打输,北方趁机入侵荆州,本土环境巨变,根据上一章的理论,也对各大家族极其不利。

所以,各大家族都不想‘侵略北方,趁此破敌’,而是想‘平衡北方以自保’。他们对于战争的看法,其实是:能不打仗就不打仗,一直守着就好了,争取维持住荆州原本的形势和环境。这样,各大家族才最能获利。

所以,当年刘表刚到荆州,问大家族蒯家该怎么治理荆州的时候,蒯越就说道:【治平者以仁义为先。】意思就是荆州很平静的时候,就别打仗了,还是要施行仁义。

什么叫仁义呢?看上去很深奥,但说白了就是少打仗,多搞搞经济和文化——搞经济,蒯家经商的族人就可以趁机发财。搞文化,蒯家当官的族人就可以趁机升官。总之,毫无风险,都比打仗要好。

蒯良也说道:【苟仁义之道行,百姓归之如水之趣下,何患所至之不从而问兴兵与策乎?】只要多赚钱,百姓都来依靠你,那还打哪门子仗,兴哪门子兵呢?

自古以来,包括现在,大家族希望的都是子孙多做官,多经商,这样才能稳定的越来越富裕,越来越强大。很少有大家族会希望打仗的,所以,本土家族都不想向外扩张。

不过,说到这里,可能有朋友就要问了:本土家族都不想向外扩张,都不想打仗。那万一别人硬要来打他们,他们该怎么办呢?(就像后来曹操进攻荆州一样。)

很简单,还是反战——大家能守就守,守不住,那就直接投降!

别惊讶,直接投降,其实是最不容易改变本土环境的一个举动,比拼死防守要稳妥多了!

毕竟直接投降的话,荆州就不会发生战争,荆州内部的环境也就不会发生改变——到时候,荆州本土唯一的改变,就是大股东从刘氏换成了曹操而已。而身为重要股东的各大家族,他们的地位依然不变,甚至还有提升。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说在荆州盘踞了多年的刘表,他都需要依靠各大家族才能管理好荆州的话,那么初来乍到的曹操,就只会更加依靠各大家族。所以,曹操得到荆州后,着重提拔了荆州各大家族的族人,让他们获得的利益比刘表时期还要多!

这其中,蒯家的代表蒯越被封为江陵太守,樊城侯。曹操对蒯越感慨道:【吾不喜得荆州,喜得蒯越也。】

曹操这句话,并不是在赞叹蒯越多么有才华,也不是一句客气话,而是曹操发自内心的心里话:只有获得了本地大族蒯家的支持,荆州才能管理的更好更稳。不然的话,如果蒯家和蔡家不支持自己,暗中给自己下绊子,那荆州这个用武之国,兵家必争之地,在曹操手里可就成了一块烫手山芋了!——以后有比曹操还强的敌人打过来的时候,蔡蒯两家还是会议献荆州的。到时候,曹操可就变成第二个刘表了!

蒯家获得了极大的利益,蔡家也不例外。蔡家的代表蔡瑁也被封为水军大都督,镇南侯。后来蔡瑁死的时候,顶替蔡瑁位置的人居然是于禁!

也就是说,由于曹操需要本地大族的支持,所以一下子,蔡瑁的地位都混到老功臣于禁前面去了!只有等蔡瑁死了,大都督这个位置才轮得到于禁来坐。(当然,这其中也有蔡瑁管理水军的原因。)

在这里,请大家注意:很多人都觉得蔡瑁是个大奸臣,觉得他出卖了主公。《三国演义》上也写蔡瑁这群献荆州的人是奸佞小人。但实际上,这么想完全是错误的——蔡瑁根本就不是奸臣,因为,蔡瑁蒯越这群人,他们根本就不是刘表的‘臣’!

当初刘表来到荆州的时候,荆州本土有‘宗贼’数十家。(宗贼,就是拥有武装势力的大家族。)当时的刘表毫无实力,面对着五十多家大家族,刘表只有两个选择:1,退出荆州舞台,不要荆州了。2,联合其中的几家大家族,消灭剩余的几十家。

最后,刘表选择了联合蔡蒯二家,消灭了其余宗贼五十五家。(一说十五家。)

看到这里,我们也就很明白了:实际上,蔡瑁蒯越这群人,他们根本就不是刘表的手下或员工,而是刘表的合作伙伴!荆州是刘表和蔡蒯两家合伙开发的项目,所以,荆州集团并不是刘表说了算,而是刘表,蒯家,蔡家以及别的大家族,大家一起说了算!

所以,蔡蒯这群人没必要对刘表刘琮讲什么忠心。蔡瑁蒯越的身份,并不是刘表的谋士,而是和刘表几乎平起平坐的股东——大家都是生意伙伴,互相合作,没有谁需要对谁尽忠。刘表死后,他们愿意帮助刘琮,这是他们重感情,讲义气。他们不愿意帮刘琮,愿意献了荆州,愿意自己赚钱,这也是人之常情,没什么不道德的地方。

因为对蔡瑁蒯越这些本地大族来说,刘表刘琮其实和曹操一样,都是外人!既然如此,那直接投降曹操这个外人多好,还能继续赚大钱。他们又凭什么为了刘琮这个外人去送死呢?

(注:刘表和蔡蒯的关系,有些像汉献帝和曹操的关系:表面上,曹操是汉献帝的手下,需要对汉献帝忠心耿耿才行。但实际上,曹操和汉献帝是合作关系,而不是雇佣关系——曹操借助汉献帝的名义,汉献帝借助曹操的实力,大家互有所求而已。)

(即:曹操如果尽忠,那证明曹操真忠臣也。曹操如果篡位,那也正常,没什么不道德的地方——因为如果没有曹操的话,汉献帝早就被篡了位了,汉朝廷也不可能重新占据整个北方。)

所以,荆州各大家族对外来侵略者的看法是:不打,防守,守不住就投降!投降后环境不变,我们依然是既得利益者。

这一点,也就是鲁肃所讲的:江东投降后,各大家族依然高官厚禄,稳稳地赚钱。唯一受损失的人,只有大股东孙权而已。所以,赤壁之战的时候,孙权宁死不降,而江东各大家族却一力主张投降。

(注:江东有四大家族,分别是朱,张,陆,顾。这四大家族和荆州的蒯蔡一样,都是江东的既得利益者,不想江东的内部环境改变。所以,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时候,陆家的陆绩,张家的张温,都劝诸葛亮和孙权快点投降,千万别打。)

以上,就是荆州集团和曹操集团之间的差别了:荆州集团的架构是股份制,大股东刘表做出来的决定,其余的重要股东都是可以否决的。而在曹操集团里面,大老板曹操做出来的决定,手下员工却无权否决。

其实,在曹操集团里面,也存在着一个庞大的‘本土家族’。不过,曹操却没被这个本土家族所压制——因为,曹操集团里最强大的本土家族,就是曹家!

一有什么事,那一群姓曹的,姓夏侯的,都是会死命帮曹操的!这和刘表集团完全不同!

刘表的死活,是和蔡家蒯家无关的。刘表并不是蔡蒯家族的人,刘表是可以代替的——刘表死了,曹操坐了刘表的位子,蔡蒯二家依然强大。

曹操这边就完全不同了!曹操是自己人,还是曹家的领头人。一但曹操死了,那这一群姓曹姓夏侯的,到时候都要跟着一起死!一起完蛋!

所以,曹家会舍命保着曹操——曹洪说【天下可无洪,天下不可无公。】这个天下,指的并不是整个天下,而是曹家的天下!

曹洪死了,曹家还能在曹操的带领下继续发展壮大,曹洪的亲人也可以过上贵族的生活。可曹操一旦死了,曹家就全完了!

在这种情况下,不保曹操,曹洪早晚也要死,那就不如舍命保着曹操,来换自己亲人的富贵生活了。

所以说在古代,宗族亲人之间的紧密程度,远超现代。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6-11-22 18:27:03 +0800 CST  
第一百三十七章:谁一心想要发生战争?

本土家族都不想发生战争,那么,谁又一心想要发生战争呢?

寒士。(即:没有大家族依靠的‘非既得利益者’。)

大家族不想环境改变,寒士却很想环境改变。因为:假设环境不变,寒士(即普通人)的资金增长速度,以及机遇,始终会低于本土家族——本土家族根深蒂固,脉络复杂,他们的族人不论是经商还是做官,都有着庞大的本钱和关系,比较容易。而什么都没有的寒士,则干什么都比较困难,很难挤进已经被各大家族所垄断的商界或官场。

就像后来的晋朝,就继承了三国这一点,导致‘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士族。’

什么意思呢?简单说,就是:上品的好官位,都被朝廷各大家族给垄断了,只有他们这些贵族的后代才能担任,普通人的后代是想也别想的。而那些没靠山没背景的寒士们,别管你多么有能力,最多就是下品而已。即:上品官位里找不到一个穷人出身的人,下品官位里也找不到一个大家族出身的人。

所以,在古代,寒士(尤其是怀才不遇的寒士)都想要发生战争。因为一开战,环境就会变,就会乱。乱则有机,就会产生大量的机遇。

所以,当刘表想要侵略北方,荆州各大家族都持反对意见的时候,有一个人,却提出了赞成的意见。

这个人是谁呢?就是寒士韩嵩!

韩嵩并不是荆州本土家族的人,而是一介寒士。所以,韩嵩并不反战,也不怕荆州原本的环境发生改变。关于袁曹之战,韩嵩提出了两个建议:1,趁两雄相持,趁机侵略北方。2,直接投降曹操。

很明显,韩嵩这两个建议,都是对他极为有利的建议。可以让他这个寒士一飞冲天,拥有原本大家族才能拥有的那些利益。

怎么说呢?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

1,如果刘表侵略北方的话,那刘表打下来的北方领土,就一定会交给韩嵩这些寒士们去管理。因为刘表要培植自己的力量,来对付荆州各大家族。所以,对于多出来的利益,刘表就要启用不是各大家族的人去管理。这样,刘表才能越来越强,渐渐的摆脱各大家族的压制。

2,如果刘表投降曹操的话,那韩嵩这个提出投降建议的人,就会受到曹操的封赏,成为中央官员。到时候,韩嵩跟着曹操当官,前途也要比荆州这些土包子地头蛇强。(后来,韩嵩就被曹操封为侍中,兼零陵太守。)

你看,全都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利益。所以,寒士们光脚不怕穿鞋的,都是不怕环境改变的——环境不变,寒士被大家族压的无法翻身。环境改变,寒士还有一点几率可以翻过身来。这样看来,寒士们应该积极的支持环境改变才对。

举个不恰当的比方,就是:有20套房子的人,当然不希望房市有任何的波动——房价不用疯长,只要它一直别变,别跌,一直这么高下去就行了。这样,不管是出租还是套现,他就可以越来越富有。并且他资产增长的速度,一定会远超没有房子的人。

相反的,没房子的人,自然就希望房市大波动,导致房价下跌,发生巨变。这样,他就可以趁机买房了——当然,如果房价在这次波动中反而增高了,那就没办法了,只好自认倒霉了。反正本来也买不起,没赔的。

荆州集团是这样,江东集团也是这样:曹操打过来的时候,江东各大家族很多都是反战的,都劝孙权赶快投降。在这时,最支持开战,拼命劝孙权不要投降的人是谁呢?

就是鲁肃。

【肃为布衣】——鲁肃虽然很有钱,但他毕竟不是江东本地豪族。比起各大家族的有钱有权有人脉,鲁肃其实没什么优势。大家可以把鲁肃理解为‘很有钱的寒士’,他还是竞争不过根深蒂固的各大家族的。

所以,鲁肃一力主战:只有打仗,鲁肃才能趁机和各大家族平起平坐。若是没仗打,环境不变,那鲁肃在江东就会一直被各大家族给压着,根本无法翻身。

事后,赤壁功成,主战派鲁肃果然接了周瑜的班,成功的和各大家族平起平坐了。要是没打仗,孙权直接投降的话,那毫无疑问,曹操获得江东后,为了平稳江东,一定会重用本地大族。到时候,鲁肃还是会被各大家族给压着,无法翻身。

所以,严从就评论道:【肃为布衣,当襄汉之际,标卖田宅,分财结士,以求人杰,此其志不小也。】

鲁肃这个人,可不是我们印象中的老实人。单看他能踩着各大家族(既得利益者),成为新的既得利益者,我们就能知道他有多狠了——鲁肃这人,他平常干那么多好事,可不是因为他善良,老实,而是【其志不小也】!

分析到这里,我们也就明白了:面对战争,本土家族都不想打,而非本土家族都想要打。也就是说,战争到底打不打,还是要看哪一派能压住另外一派。

江东集团里,主战派和本土各大家族几乎势均力敌,再加上主战的孙权本身所属的孙家也是本土家族之一,很有分量。所以,一番内部对抗之下,孙权说打,江东各大家族也就只好打了。

但荆州集团里,刘表和主战派却没有各大家族那么强大。所以不用对抗也知道,到最后,刘表还是会妥协的——就像以前一样,他不会去侵略北方,而是依然当他的‘坐谈客’。

所以,曹操才派了个很不会说话的祢衡去招安刘表:因为曹操很清楚,不管他派谁当使者,都是没什么用的——荆州集团该帮自己的时候,就算自己不求刘表,刘表也会来帮助自己。(因为他们需要平衡北方以自保)。相反,荆州集团不该帮自己的时候,就算自己求破天也没用的。

再加上曹操也不怕得罪刘表:因为刘表本身被各大家族所牵制着,根本就无法走出荆州,来侵略曹操。所以,曹操派谁去当这个招安使者,其实都没关系,就是走个过场而已。

在派谁去都无所谓的情况下,派祢衡去,却有着三个好处:祢衡喜欢嘲讽别人,如果刘表忍不住气,一时冲动杀了祢衡,那么,1,刘表的名誉就会受到损伤。2,曹操本来就想杀祢衡,祢衡死了,也能出曹操一口恶气。3,祢衡死了,还可以削弱孔融的力量,防止孔融在皇帝身边安插眼线。(孔融本来是想把祢衡安插在皇帝身边的。)

不过可惜,曹操想借祢衡来损害刘表的名誉,被刘表给看穿了。所以,刘表没杀祢衡。

可是紧接着,曹操又生一计!不知道大家看出来了没有?

曹操这一计,就是想借韩嵩来损害刘表的名誉!

曹操毫无理由,一反常态的重赏了韩嵩,封他为侍中,零陵太守。在这里,请注意:此时的韩嵩,其实就是刘表派来见曹操的使者而已,和祢衡一样,什么功劳也没有,刘表也没说要投降曹操,所以,曹操是绝对不应该一上来就封韩嵩当一郡太守的,明显不正常。

封完后,韩嵩就喜滋滋的回荆州继续劝刘表投靠曹操——这一次,刘表没看穿曹操的奸计,见韩嵩莫名其妙的被封了大官,太不合常理了,就觉得韩嵩是不是已经背叛了自己,变成了曹操的奸细?不然的话,韩嵩一点功劳没有,曹操干嘛给他封大官呢?

所以,刘表大怒道:【汝怀二心耶?】【欲斩之。】

你看,一向以爱才自居的刘表,终于忍不住要斩杀‘寒士’了!这下子,刘表的名誉一定会受到损伤。而这一切,则全是曹操的计谋!

论心计,曹操还是胜过刘表的——别说刘表了,曹操这一计连荀彧都没看出来!荀彧见曹操莫名其妙的给韩嵩封这么大的官,也是一头雾水,不解的问道:【韩嵩来观动静,未有微功,重加此职,何也?】【祢衡又无音耗,丞相遣而不回,何也?】

曹操听了,不耐烦的回答道:【祢衡辱吾太甚,故借刘表之手杀之,何必再问?】

你看,面对荀彧的疑惑,曹操只回答了为什么不找回祢衡这个问题,却没回答为什么莫名其妙给韩嵩封这么大的官。在这里,曹操的深意其实是很明显的——韩嵩祢衡,这两个人的身份都是使者。曹操说他想借刘表的手杀了祢衡,其实就是在暗示他也想借刘表的手杀了韩嵩!所以,你【何必再问!】

荀彧听了,明白了曹操的深意,果然没有再问。而韩嵩回荆后,险些被杀,又被关进大狱——这样,曹操给韩嵩封的官职也不用落实了。毕竟韩嵩还在蹲大狱,又怎么当官呢?所以,零陵太守这个职位还是回到了曹操自己的手里。

就这样,曹操一点成本也没花,就让刘表的名誉受到了不小的损失。所以说曹操心计颇深。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6-11-23 16:37:31 +0800 CST  
第一百三十八章:刘备应该怎么办?

曹操与袁绍开战,首先要清除周边几路诸侯对自己的威胁。不然的话,曹操就很容易像袁术一样,陷入被多路诸侯夹击的险境。

怎么清除呢?我们可以列一个单子出来。

一,张绣:已被招安。

二,刘表:正在隔岸观火,并被各大家族所钳制,暂时对曹操没有威胁。如果硬要说有什么威胁的话,其实刘表对袁绍的威胁更大一些。

三,马腾:马腾确实是个隐患。关于怎么防御马腾的问题,程昱建议道:【当以书慰劳,勿使生疑。】

表面上,程昱是想写封信给马腾,说些好话,先稳住马腾不来进攻自己。但实际上,马腾会这么傻吗?一封信就能哄的马腾不打曹操?

明显不会。所以,程昱这封信其实另有深意:程昱不是想用这封信来慰劳马腾,而是想用这封信来警告马腾!

程昱想要告诉马腾:我们已经知道你想偷袭许都了!你来偷袭我们,已经不可能成功了!

本来,如果不搞突然袭击的话,马腾是拿不下曹操的——废话,当年马腾韩遂联手,连李傕和贾诩都拿不下,又怎么可能拿的下曹操和贾诩呢?

所以,马腾的原定计划是想要:‘出奇兵,和董承等官员里应外合,偷袭许都’。

但如今,董承等官员已经死了,马腾也被衣带诏暴露了——他既无法和董承里应外合,也无法搞什么突然袭击。这样的情况,马腾打曹操就绝对不可能打赢。即使侥幸打赢了,马腾自身也要残上一半。

既然如此,那马腾就没必要来了。和曹操拼个半死,只会便宜了袁绍和剩余的西凉势力。所以,马腾并没有进攻曹操。

四,刘备:马腾的威胁消除后,曹操周边的威胁就只剩下刘备了——曹强刘弱,曹操打刘备还是很轻松的。曹操一出兵,刘备就被击败了。

刘备被击败后,他丢妻弃子,单人匹马而逃。此时的刘备只有两个选择:1,投靠袁绍。2,离开北方,投靠别的诸侯。(如荆州,江东,交州。)

这其中,投靠袁绍比较有利。

因为在北方之外的地方,刘备并没有丝毫的根基。所以,刘备如果投靠北方以外的诸侯,那他一没本钱,二没根基,就只能给人打工了,很难翻身。

就像后来刘备投荆州一样:加入荆州集团后,刘备都闲的髀肉复生了,他也没想抢刘表的地盘,还是继续老老实实的给刘表打工——这是为什么?

这可不是因为【刘表汉室宗亲,备不忍夺。】而是因为刘备在荆州没根基!

人家荆州各大家族在本地盘踞数代了,根深蒂固,连刘表都被他们压着,刘备一个外人又怎么可能抢走他们的地盘?

就算刘备一时侥幸抢到了几个地盘,也会被荆州本土集团瞬间抢回去的——以此为例,离开北方的话,刘备就只能默默地给人打工了。他将来能混成什么样子,是全看运气的,是完全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后来,如果不是曹操挥军南下,再加上刘表碰巧死了,刘备还不知道要髀肉复生到什么时候呢!——如果曹操一直不南下,刘表一直不死的话,那刘备这辈子也就是个新野县长了,没前途的——谁让刘备在北方以外的地方没有根基呢?

但是,如果刘备投靠袁绍的话,那则还有一丝翻身的机会。

为什么呢?因为刘备在徐州和豫州都有着不错的根基。所以,投靠袁绍后,刘备就可以趁着袁曹大战,抓空子抢走徐州或豫州的部分地盘。(就像刘备趁着袁曹之战,杀了车胄,夺了徐州一样。)

抢徐州或豫州,理论上是可以实现的(有车胄做例子。)并且,就算徐州和豫州多么难抢,对刘备来说,也绝对比抢荆州的地盘要简单太多了!毕竟徐州豫州的人民都是欢迎刘备的,有不少本土势力都支持刘备来抢。而荆州的人民则很讨厌刘备,各大家族都反对刘备来抢。

所以,刘备投靠袁绍比较有利,还有翻身做主人的机会。投靠刘表,则只能打工。

当然,在这里,可能有朋友要问了:徐州和豫州虽然比荆州好抢,但归根到底也不好抢吧?万一刘备抢不到怎么办?

好,退一万步来讲:如果实在没办法抢地盘,只能老老实实给人打工的话,那么跟着袁绍混,还是比跟着刘表混要有利。

刘备现在匹马而逃,既没钱也没人,他唯一仅剩的优势,就是他的皇族身份。

也就是说,谁更需要刘备的皇族身份,谁就会给刘备开的条件更好一些。

袁绍不是皇族,所以他对身为皇族的刘备就多少会有些需求。反观刘表,本身就是皇族,而且还是比刘备更正统的皇族!他也就不需要刘备这个皇族了——刘备能办的事,他刘表一样能办。

所以,就算不抢地盘,只想老老实实的混官场,刘备还是投靠袁绍比较有利。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6-11-24 11:07:13 +0800 CST  
第一百三十九章:袭击许都的最大受益者是谁?

刘备投袁绍后,袁绍亲自出来迎接,并抱歉的说道:【昨为小儿抱病,有失救援,于心怏怏不安。】

我们之前分析过:袁绍不去袭击许都,并不是因为袁绍愚蠢,而是袁绍另有深意——所以,他才故意说自己小儿子生病了,没心情去袭击许都。这一点,我们一定要谨记。

至于袁绍有什么深意,我们已经在之前的章节里仔细分析过了,在这里就不复述了。今天,我们主要来研究一下:如果袁绍真的去袭击许都了,那么,奇袭许都的最大受益者,究竟是谁呢?

是我们印象中的袁绍吗?恐怕不是。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不袭击许都,而是选择从正面战场和曹操开战的话,那么,袁绍也有着巨大的优势和近乎一百的胜算。如果袭击许都,虽然也有着近乎一百的胜算,但比起不袭击许都,却额外多了三个风险。

哪三个呢?

1,曹操。

许都再怎么空虚,毕竟也是一国之都,固若金汤。袁绍袭击许都后,自身也会有些损失。到时候曹操快速回防,和袁绍拼命,就会给袁绍造成极高的损失和风险——偷袭许都,绝对没那些谋士们嘴上说的那么容易。

同时,稳扎稳打的把曹操打败,和直接袭击许都把曹操打败,造成的结果也是完全不同的。

要知道,袁绍的敌人并不是只有曹操一个人,而是整个曹操集团——不是说袁绍杀了曹操,曹操所有的地盘就立刻全归袁绍了,这是不可能的。

稳扎稳扎的把曹操打败,在打败曹操的过程中,袁绍就会逐渐吞并曹操的领土和地盘,比较稳固,没有后患。

而直接袭击许都的话,虽然袁绍获得了许都,杀死了曹操。但是,曹操分散在各地盘上的手下们,却有可能会誓死不降,奋起反抗。到时候,袁绍还是要从头再来,再逐步击败他们。

这样的话,袁绍的火力就会分散,四周面临的敌人也会增多,就容易给周遭的诸侯们提供袭击袁绍的机会。比如:

2,公孙康,刘表。

袁绍袭击许都,公孙康和刘表就可能会趁机袭击袁绍。(其中公孙康袭击的可能性大一些,刘表袭击的可能性小一些。)到时候,曹操第一个死,袁绍就会第二个死。

3,马腾。

就算曹操回防后,袁绍成功的消灭了曹操。同时,刘表和公孙康也没有袭击袁绍——就算这种不可能出现的完美设想真的出现了,那么,大家考虑过马腾吗?

马腾一向对许都虎视眈眈,他一直在等朝廷内变,想要趁机袭击许都——之前,董承这群弱者暗杀曹操的时候,马腾就想要袭击许都了。如今,袁绍直接袭击许都,和曹操大厮杀,这个内变可比董承暗杀曹操要大多了!到时候,马腾一定会来!

可以想象的是:袭击许都后,不管是仓促间消灭了曹操的袁绍,还是和曹操正在大厮杀,打的难分难解的袁绍,他都守不住马腾的袭击!

综上所述,袭击许都的话,袁绍要考虑到公孙康(刘表),曹操,马腾,共计三个风险。不袭击许都的话,袁绍在正面战场,则只需要考虑曹操这一个风险——并且,袁强曹弱,曹操在袁绍的眼里并不算什么风险。

你看,收益都是一样的,不袭击就没风险,袭击却多了三个风险,那又为啥要多此一举去搞什么袭击呢?划不来的。袁绍只需要一点风险也不冒,继续攻打曹操,在正面战场慢慢推进就行了。

所以,袁绍根本就不想袭击许都:他诈称儿子生病了,没心情袭击许都,拒绝了刘备的求救——因为,奇袭许都后,袁绍根本就不是受益者,而是受害者!所以他对刘备的使者说道:‘我不可能去搞什么袭击,但是如果刘备走投无路了,可以来找我,我一定帮他。’

你看,袁绍并不拒绝帮助刘备,他只是拒绝奇袭许都而已。

不过,分析到这里,最初的问题就又来了:奇袭许都后,如果连袁绍都无法获益的话,那么,究竟谁才是最大的受益者呢?

刘备!就是那个狡猾多诈的刘备!他才是奇袭许都的最大受益者!袁绍如果真去奇袭许都了,那袁绍就是中了刘备的奸计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还是来仔细的分析一下。

一:从近处讲。

从近处讲,袁绍袭击许都,曹操就必须要回军防守。曹操兵马一退,刘备的徐州自然就获救了——这个很好理解,就是简单的围魏救赵之计而已。

二:从远处讲。

从远处讲,如果袁绍执行了袭击许都这一战术的话,那么整个北方就会发生以下三种不好的变化:

1,如果袁绍袭击许都,成功的杀死了曹操,那么紧接着,马腾,刘表,公孙康等诸侯就可能趁着袁曹在许都火拼,趁机进入北方。(同时,趁机在北方自立为王的,可能还包括了曹操的残余势力中,没有投降袁绍的那些。)

也就是说,就算袁绍守住了这三路诸侯和曹操残余势力的进攻,袁绍或曹操在北方的很多地盘也一定会被这三路诸侯给抢走。到时候,北方就会变的比现在还乱。

2,如果袁绍袭击成功后,曹操死亡,袁绍也死亡。(注:袁绍死亡的原因,可能是死于马腾,也可能是死于公孙康。)那么,袁绍曹操都死后,马腾,刘表,公孙康三路诸侯,就一定会成功的进入北方,瓜分北方。到时候,北方就会变的比现在还乱。

3,如果袁绍袭击失败,没杀死曹操,那事情的变化将比上述两项更加糟糕。

你看。

袁绍袭击许都,不管他能否袭击成功,也不管他袭击成功后能否活下来,他都会丢失大量的领土,增加大量的敌人。

也就是说,原本稳坐钓鱼台,消灭了曹操就可以统一北方的袁绍,在袭击许都后,却又可能重新回到北方大乱,群雄逐鹿的原点。需要和三路诸侯,以及曹操的残余势力再次争夺北方。

本身趋近于统一的北方,会因为奇袭许都这一战术,重新变的分裂,混乱。这个,是袁绍所不想看到的。

不过,袁绍不想看到,刘备却想看到!

对刘备这种弱者来说,北方越乱越好!北方越乱,各方势力就越焦头烂额,刘备就越有机会!

乱则有机:乱世刚开始的时候,不管是被大家认为很英明的曹操刘备,还是被大家认为很愚蠢的袁术吕布,他们都可以群雄逐鹿,割据城池。

为什么?因为乱!在古代,任何朝代都是这样,越乱越有机会!要是和平年代,像刘备这种小商贩,还妄图割据城池,当个省长?别做梦了!

不信你看后来:等北方统一了,别说是袁术吕布这群人,就算是多智而近妖,拥有整个蜀国的诸葛亮,他也根本打不动北方,最后出师未捷身先死——为什么?因为北方不乱!不乱,就是稳定。一但稳定了,那北方势力就是铁板一块,一点机会和漏洞也没有,你休想割走!

所以诸葛亮隆中对的一大前提就是:等【天下有变。】这个天下,主要就是指的曹操的北方帝国——只有北方大变,刘备诸葛亮这些弱者才有机会战胜北方。要是北方不变不乱的话,就算是诸葛亮这种神人,他也是没招的。天下不变的话,那就只好老老实实的坐在家里等了。

所以,在之前,刘备想让袁绍来救自己,以造成北方混乱的结果。(同时,因为衣带诏的事情,马腾和刘备也互为盟友,大家是一起签了字的。如果马腾成功进入北方的话,对刘备也是有利无害的。)

在之后,袁绍问田丰该不该猛攻曹操的时候,田丰说不该,刘备却一力主战,并激将道:【曹操欺君之贼,明公若不讨之,恐失大义于天下。】

为什么?因为如果袁曹互相对峙,打持久战的话,那北方两分,刘备就没机会翻身,只能给袁绍继续打工。(曹操那边,则因为衣带诏的事情,正要杀死刘备。)

而如果袁绍猛攻曹操的话,那袁曹双方激烈乱战,周遭诸侯虎视眈眈,北方所产生的机会,就一定比打持久战要多。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6-11-27 11:06:46 +0800 CST  
有一样的地方或相同的结论?完全不同。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6-11-27 14:01:59 +0800 CST  
有一样的地方或相同的结论?完全不同。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6-11-27 14:03:06 +0800 CST  
第一百四十章:曹操为何要给关羽封官?

刘备被击败后,下邳的关羽也被曹操击败了。

《蜀书》记载:【建安五年,曹公擒羽以归】——关羽投降的过程其实很简单,就是被曹操给活捉了,不投降不行而已。至于【土山约三事】,那是演义里虚构出来的情节,主要是想体现关羽的忠义。

也就是说,此时的关羽,其实和后来被关羽活捉的于禁是一样的,都是战败投降。只不过曹操比较爱才,把关羽当成降将看,还给了关羽回到刘备身边的机会,所以就显示出了关羽的忠义。而关羽比较狂傲,把于禁当成囚犯看,直接把于禁给关起来了,没给于禁回到曹操身边的机会,所以于禁就成了无胆懦夫,弗克其终了。

不过,作为降将,关羽后来竟真的离开了强大的曹操,回到了弱小的刘备身旁。就凭这一点,就算没有演义的虚构,关羽也是古今罕见的忠臣了。关羽是忠义的代表,这一点是完全正确的。

关羽投降后,曹操就开始费尽心机,用了很多计谋,想让关羽真正的归顺自己。

比如张辽的【众人国士论】:【刘玄德待云长不过恩厚耳,丞相更施厚恩以结其心,何忧云长之不服也?】——刘备也不过是对关羽好点而已,你对关羽更好点,还怕关羽不跟你?

还有荀彧的:【彼言立功方去,若不教彼立功,未必便去。】——不给关羽立功的机会,就这么白白的养着他,到时候他欠你的太多,说不定就不好意思走了。

还有多给关羽送钱,送美女,送赤兔马,等等等等。

不过,以上这些为了留住关羽的计谋,都是书上明明白白写出来的计谋,是明谋,我们就不用去分析了。今天,我们主要来分析一下那些书上并没有明写出来的‘阴谋’。

是何阴谋呢?我们慢慢来看。

首先,关羽投降后,曹操第一时间带着关羽朝见了皇帝,并给关羽封了官。【操引关公朝见献帝,帝命为偏将军。】

你看,曹操的这一举动,可以说是十分反常。

衣带诏暴露后,曹操已经知道了汉献帝和刘备关羽等人有了联合,准备要暗杀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曹操绝对不该让关羽见到汉献帝,以避免他们两个之间有什么勾结,再策划出一次暗杀曹操的衣带诏来。

想关羽见不到汉献帝,这对曹操来说是很容易做到的。只要曹操别主动带着关羽见皇帝,那关羽这辈子也别想见到皇帝。

可是,一反常理的,曹操却主动带着关羽去朝见了汉献帝。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真的只是曹操想给关羽封官,来拉拢关羽吗?

不太像。

想拉拢关羽的话,曹操可以直接给关羽封官,不需要通过那个傀儡皇帝。可如今,曹操宁愿冒着皇帝和关羽互相勾结的风险,也硬要皇帝亲口给关羽封官才行,这样一看,曹操的目的也就很明显了。

曹操是想让关羽被封的这个官职,更具有正式性和合法性。

为什么呢?因为曹操想要故意加高关羽的官职和地位,好让刘备在实力上压不住关羽!从而猜忌关羽!造成君臣不和!

目前,刘备是左将军。不过,朝廷所有的官职升降全是曹操说了算,刘备这个左将军的职位被废掉,也就是曹操一句话的事。

一但被废掉官职,那刘备就会变成普通百姓。到时候,可以想象的是:在刘备集团里,老板刘备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并无官职在身。可他的手下关羽,却是皇帝亲口封的偏将军!

你说,到时候刘备集团的员工们,究竟应该听谁的呢?

按公司规矩,应该听老板刘备的。可按国家法律,却该听将军关羽的!

你看,这就是明显的主弱臣强了——到时候,如果关羽想夺刘备的权,那刘备可就完了!刘备根本就压不住关羽这个偏将军!

虽然我们都知道关羽忠心耿耿,义气深重,绝不会做出夺权之事。但是在领导看来,只要手下有能力夺他的权,那么就算这个手下再怎么忠心,领导也是不会放心的!

因为:手下没能力夺我的权,这是最安全的。手下有能力夺我的权,然后我寄希望于他很讲良心,应该不会夺我的权,这可就太危险了。

主动权还是握在自己手里比较好——别期望别人讲良心了,还是狠狠地打压手下,让手下对自己毫无威胁,这才是最稳妥的方法。

所以,很难压制住关羽的刘备,就可能会对关羽产生猜忌,从而排挤,打压关羽。到时候,刘关不和,就是曹操坐收渔翁之利的时候了。

这个,就是曹操硬要带关羽面见皇帝的原因——曹操深谙人性,他的计谋一向十分深远:简简单单的一次封官,可能就会给将来的刘备集团埋下分裂的祸根,何乐而不为呢?

同样的阴谋,后来的孙权也用过:关羽镇守荆州的时候,孙权要求和关羽联姻。关羽听了,就辱骂道:我虎女安肯嫁你犬子乎?

很多读者看到这里,都觉得关羽未免也太猖狂,太不讲理了吧?人家孙权好心好意和你联姻,又没做错什么,你不想联就不联呗,干嘛要毫无道理的侮辱孙权呢?

甚至,还有人觉得吴蜀联盟之所以会失和,主要就是因为关羽这副狂傲自大的做派。在关羽辱骂孙权,拒绝联姻这件事上,大家都认为关羽太傲气,不会做人,没有和吴国建立良好的外交。

但实际上,关羽拒绝联姻,辱骂孙权这件事,却做的相当正确。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来简单分析一下。

孙权请求联姻的时候,蜀国已经独立。虽然刘备还没称帝,只是自称汉中王,但他实际上已经是蜀国皇帝了。

同样的,孙权也没称帝,但他实际上也是吴国皇帝了。

刘备和孙权都是皇帝,那么关羽呢?关羽又是什么身份呢?

关羽的身份,既是刘备的手下,但同时,他也是一路诸侯!

此时荆州的一切,几乎都是关羽说了算——刘备和诸葛亮要忙益州的事情,把荆州的权力几乎全都放给了关羽。可以说此时的关羽,比荆州原来的诸侯刘表更像是荆州的老大!

也就是说,如果把刘备比作皇帝的话,那么,关羽就相当于袁绍,刘表,马腾等地方诸侯——如果关羽想的话,他是有实力像袁绍刘表那样,拥兵自重,割据荆州,不服王命(刘备的命令)的。

看到这里,大家就可以想像一下了:关羽这么敏感的身份,什么都不做都有可能遭到刘备的猜忌。如果在此时,关羽这个荆州诸侯忽然和吴国皇帝联姻了,那么,你觉得蜀国皇帝刘备会怎么想呢?

地方诸侯私自联合外国皇帝,这是哪个皇帝都忍不了的行为。从刘备的角度来看,一但关羽和孙权联姻成功,到时候关羽就既是荆州诸侯,又是蜀国将军,还是吴国皇帝的姻亲。可以说关羽一旦想要联吴造反,刘备就必死无疑。

所以,关羽如果和孙权联姻的话,就一定会受到刘备的猜忌!孙权所谓的联姻,表面看起来是敬佩关羽,想要和关羽做亲家。但实际上,却是在暗害关羽!孙权是想要人为制造矛盾,造成刘备的益州和关羽的荆州失和!从而导致蜀国分裂!(和上面曹操的阴谋是一样的。)

到时候蜀国内部分裂,孙权就可以趁机袭击荆州了。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关羽拒绝联姻,并辱骂孙权,就是绝对正确的做法了!

关羽的政治功力也是很深厚的:要知道,关羽可不是我们印象中那个粗人,而是一个喜读《春秋》的政治家——他这一顿蛮不讲理的大骂,并不是真的狂傲自大,看不起孙权,而是骂给刘备看的!

关羽向刘备表明了自己拒绝和吴国联合的态度,这样,他才不会受到刘备的猜忌和打压。

就像现在的关羽一样:离开曹操后,关羽挂印封金,不但把曹操给他的钱全扔了,还把曹操给他的汉寿亭侯大印也给扔了。(挂印,可能还包括了偏将军的将印。)

关羽这一举动,其实就是在向刘备表明一个态度:我不要曹操给的官职和侯爵,我也根本对你构不成任何的威胁,请你放心用我。

后来,刘备和关羽重逢,二人执手啼哭不已——其实,两个人的感情并不是放着他不管,就可以越来越深的,而是需要两个人都懂得做人,既不做损害对方的事情,也不做会让对方误以为会损害到对方的事情。这样,两人的感情才可以维持的更长久。

(其实,关羽刚投降的时候,曹操就欲乱其君臣之礼,让关羽和刘备的两个老婆共处一室,好让刘备可以猜忌关羽,怀疑关羽是不是做了什么对不起他的事情。

但关羽看穿了此计,所以关羽就站在门外一夜没睡,没中计。

后来刘备见了关羽,丝毫没提两个老婆的事情。这里面一是刘备信得过关羽的为人,二则是刘备也不太在乎这些男女道德之事——毕竟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6-11-28 10:54:05 +0800 CST  
第一百四十一章:颜文之死

曹操给关羽封官后,忽闻袁绍来攻,曹操就和袁绍相战于白马。

《蜀书》记载:【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在这里,请注意:和颜良作战的部队,其主将是张辽,而不是关羽。【张辽及羽】,在这次战争中,关羽只是张辽的一个副手而已。

曹操这么安排是很合理的:关羽刚刚投降,曹操还不敢保证关羽有没有二心,绝不能让关羽独领大军。不然的话,万一关羽反投袁绍了,那可就全完了!所以,曹操的主力部队还是以张辽为主。(直到关羽斩颜良之后,曹操才放心让关羽独领一军。)

同时,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一个问题:在曹操的眼里,颜良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颜良来攻,派张辽就足以击败了!并不是演义上写的那样:什么曹军诸将栗然,没人敢打,非要关羽出马之类的。(不光曹操觉得颜良一般,沮授也觉得颜良【不可独任】,没能力独领一军,没什么厉害的。)

不过说到这里,问题就来了:既然一个张辽就足以对付颜良,那曹操为什么还要关羽也跟着一起去呢?他不是不想让关羽立功吗?

答案很简单:曹操的目的,还是为了误导刘备或误导袁绍,从而留住关羽。

按照我们之前的分析,刘备战败后,他投靠袁绍,明显比投靠刘表和孙策要好——刘备会这么分析,曹操自然也会这么分析。所以,刘备在袁绍那边的几率还是比较大的。

这一点程昱也看出来了,说道:【刘备若在,必投袁绍。】所以,派关羽去打袁绍,就可以造成以下两个结果:

1,刘备可能会怀疑关羽是不是背叛了自己,从而猜忌关羽。

2,即使刘备不怀疑关羽,那关羽进攻袁绍,袁绍也会怀疑刘备!到时候只要袁绍杀了刘备,关羽就自然只能站在曹操这边,进攻袁绍,给刘备复仇。

事后也是如此:关羽斩了颜良,袁绍立刻大怒道:【汝弟斩吾爱将,汝必通谋,留尔何用?】说完,【唤刀斧手推出玄德斩之。】

刘备连忙胡扯道:‘天底下长得像的人那么多,你怎么知道红脸长胡子就是关羽?’好不容易才糊弄过去,逃过了一死。

你看,让关羽跟着去打袁绍,这也是曹操的阴谋。

颜良死后,袁绍又派文丑继续进攻曹操,并加快进攻速度。

田丰和沮授都是反对快速进攻的——田丰的意思,是【以久持之,待其有隙而后可动也。】先和曹操僵持着,等曹操那边有什么漏洞或机会了,再趁机消灭曹操。

沮授的意思,则是【留屯延津,分兵官渡。】【若轻举渡河,设或有变,众皆不能还矣。】也是主张先和曹操僵持着,如果急匆匆过河进攻的话,万一有什么意外,那可就完了。

田丰和沮授还是赞成当初的慢打战术:反正袁强曹弱,那还着什么急呢?一直和曹操这么耗着,早晚能把曹操给耗死。

就拿上面渡河的例子来说:不渡河,双方就这么耗着,袁绍占百分百的优势。但如果渡河的话,则可能会发生变故——不管发生变故的可能有多小,总是有那么一点几率的。谁都不敢保证百分百不会发生变故。

所以,沮授说【若轻举渡河,设或有变】。沮授的意思,并不是说只要渡河就会战败,而是说相对于毫无风险的分兵留守来说,渡河毕竟有着风险——哪怕风险再小,也没毫无风险的分兵留守这么稳妥。

但是,袁绍还是要渡河,沮授就感叹道:【上盈其志,下务其功。悠悠黄河,吾其济乎?】

沮授这番话是什么意思呢?简单翻译过来,就是:上面的领导啊,野心勃勃,只想快点消灭曹操。下面的将领啊,贪功冒进,只想快点打仗立功。悠悠的黄河啊,我渡河之后,还能活着回来吗?

说白了,还是反对快打,支持慢打。

文丑是主动请缨去渡河的。从文丑的角度来看,被动防守显然很难立功。只有主动出击,才能建立大功。

所以,沮授就觉得文丑只想自己立功,根本就没从大局去考虑该不该主动出击。

而袁绍放着稳妥的防守战术不打,非要渡河,沮授也觉得袁绍太急躁了——其实不止是沮授,就连很多读者朋友也觉得袁绍太傻了,都骂袁绍白痴,脑残。骂袁绍不听沮授的计谋,结果导致官渡战败。

不过,看到这里,新的问题就来了:天下第一诸侯袁绍,他真的就这么傻吗?明明拖着不打就能获得胜利,他为什么非要傻的去快速进攻,增加风险呢?

单纯用袁绍智商低来解释这个问题,恐怕是谁也不服的。所以,袁绍这么做,就绝对有他的理由才对!应该是我们没有看穿袁绍的深意,而不是袁绍傻。

那么,袁绍有何深意呢?我们可以来慢慢分析一下。

袁曹之战爆发时,袁绍有两个盟友,叫刘辟,龚都。这两个人【归顺袁绍,相助攻曹】,占领了汝南,甚是猖獗。曹洪累战不利,求曹操遣兵救之。

乍一看,刘辟龚都好像很厉害的样子,连曹洪都不是他们的对手,被他们打的连连求救。可实际上,我们从后文可以看出:这刘辟龚都就是两个没什么本事的黄巾贼而已,能力低微,根本不值一提。

那么,为什么征战多年,能和马超打上四五十合的曹洪,居然会被两个黄巾贼打的连连求救呢?

原因就是:曹操给曹洪的兵太少了!曹洪手里的兵少的可怜,自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法和占领了汝南的黄巾贼打仗!

那么,我们继续研究下去:为什么曹操给曹洪的兵马会这么的少呢?

原因就是:因为曹操的主力部队,绝大部分兵马,都被袁绍给牵制住了!曹操实在没有多余的士兵分给曹洪!

你看。

袁绍不听沮授的计谋,硬要加速进攻曹操,这并不是袁绍愚蠢,而是袁绍想帮盟友减轻压力!

袁绍如果分兵官渡,和曹操互相消耗的话,那么,曹操的形势就没有现在这么紧张了。到时候,曹操就可以多分出一点兵力给曹洪,让曹洪去对付刘辟龚都。

以曹洪的实力,只要手里的兵多点,打败刘辟,收回汝南,相信还是可以做到的。

所以,袁绍千万不能听沮授的!像沮授提议的那样慢慢来,以稳为主的话,只会导致袁绍这边丢了汝南!

而如果猛攻曹操的话,那曹操就自顾不暇了——袁强曹弱,到时候袁绍一轮猛攻,曹操连自保都够呛,哪还有多余的兵力分给曹洪呢?这样,弱小的刘辟才可以打过曹洪,汝南也就保住了,依然姓袁,而不姓曹。

这个,才是袁绍选择快攻的真正意义:不是袁绍愚蠢,而是袁绍目光长远,考虑的比较多。

沮授虽然聪明,但他只是谋士而已,他只需要考虑这一场战争的胜利:沮授只看到了眼前官渡这点事,觉得既然慢打就可以打赢曹操,那又为啥要冒险快打呢?

但是,袁绍却是一路诸侯,是老板,是领导!袁绍的眼光很长远,远比沮授要长远:袁绍不仅仅看到了官渡这一场战争,袁绍还看到了汝南!

所以,袁绍立刻让文丑去猛攻曹操,牵制住了曹操的主力部队,令曹洪根本无法拿下汝南——至于后来文丑被曹操给杀了,那也不关快打战术或渡河的事儿:文丑并不是死在快打战术或渡河这个步骤上的,只能说曹操的军事水平实在是太高了,文丑被打败了,虽然出乎袁绍的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

(注:颜良和曹操作战的时候,沮授说颜良性狭,不适合单独作战。而文丑和曹操作战的时候,沮授却没说过文丑本身的问题,只是反对袁绍的快打战术而已。由此可见:虽然颜良文丑经常被一起提起,好像两人实力相仿的样子。但实际上,颜良只是勇猛而已,军事水平很低,连单独作战都做不到。而文丑则是将才,拥有一定的军事水平,远超颜良。)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6-11-29 14:46:26 +0800 CST  

楼主:曹铜爵

字数:566373

发表时间:2015-07-06 00:0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25 19:06:30 +0800 CST

评论数:291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