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列颠治下的和平

不列颠治下的和平
序言
在古代历史中,东西方分别有两个国家曾建立庞大的帝国并在较长的时期内保持了和平,随之而来的是贸易的繁荣、富裕的生活、人口的增长以及科技的进步和文化艺术的昌盛。在欧洲取得这一伟大成就的是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罗马皇帝屋大维消灭了所有的敌对势力,此后罗马帝国内部保持了200年的安定并在对外战争中取得一系列的胜利,帝国消除了外来的威胁。此时罗马帝国的疆域大约有59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古代史版图最大的国家之一。罗马帝国版图的扩张也就意味着很多小国被消灭,对于这些小国来说这或许并不是一件坏事。从此他们就可以安全的生活在罗马帝国的保护下而不必再相互仇杀了。正如斯多葛派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所称颂的那样,“(罗马帝国)为我们带来了伟大的和平,不再有战争、打斗、巨寇或是海盗;从日出到日落,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随意出行([美]伊恩·莫里斯:《战争:从类人猿到机器人,文明的冲突和演变》,中信出版社,栾力夫 译,2015,第13-14页)”。
长期的和平使农业生产得以正常进行,“公牛徜徉在平安的田野,刻瑞斯(农业女神)和繁荣滋养着大地([美]伊恩·莫里斯:《战争:从类人猿到机器人,文明的冲突和演变》,中信出版社,栾力夫 译,2015,第13页)”;强大的帝国肃清了土匪、海盗,并致力于建设道路、港口和水利设施,贸易尤其是长途贸易因此繁荣。因农业的发展和贸易的繁荣帝国的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较之帝国之外的民众帝国的臣民普遍生活的更为富裕,更安全而且更长寿;文化艺术也随之走向顶峰,哲学家西塞罗、诗人维吉尔和奥维德、历史学家李维等杰出人物不断涌现;伟大的罗马大斗兽场也是在这一时期兴建的。与此后欧洲陷入愚昧黑暗战乱频仍的中世纪相比,这一黄金时代被称为“罗马统治下的和平”。
在东方建立长期和平的是中国的历代王朝,两汉、唐、明、清。一个统一的王朝不但为中国本土带来和平与繁荣,而且通过朝贡体系将周边国家也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事实上中国并不干预周边国家的内政,所谓朝贡只是在政治上承认从属于中国的藩属地位,周边国家朝贡的贡品价值远远不及中国回赠礼品的价值,以至于有些小国为了争夺朝贡的资格而爆发战争。一个统一的王朝不但为中国本土带来和平而且为整个东亚建立秩序,不但调解小国间的纠纷而且当小国国内因争权夺利而爆发内斗或内战时中国也会强力介入,以保证边境的和平安定。当这些小国遭遇外来强敌入侵的时候,中国往往会大举出兵救援。由于中国的存在,小国间的矛盾不再诉诸战争,而是改为向中国皇帝申诉,双方都无条件的接受皇帝的仲裁;小国内部的权力斗争也不会发展为内战,矛盾双方也都无条件的接受皇帝的旨意。任何一个统一的中原王朝都给中国本土和周边小国带来和平繁荣,在唐朝这种繁荣甚至超过了罗马帝国。安史之乱后诗人杜甫以极为伤感的情怀回忆了盛唐时期的和平繁荣景象,与描述“罗马统治下的和平”的文字颇为相似: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从两汉的中前期、盛唐乃至以后的明清,整个东亚都在中国保护下享受了长期的和平安定,可以被称为“中国统治下的和平”。
楼主 苏肄海  发布于 2019-12-30 10:28:53 +0800 CST  
无论是“罗马统治下的和平”或“中国统治下的和平”,其本质仍然是建立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之上的,其影响力以帝国核心区域为圆心向周边逐渐递减。虽然罗马帝国极盛时疆域达到590万平方公里,盛唐时的版图比罗马帝国更大一些,但这已是农业国家扩张的极限。罗马和中国仍然只是地区性的大国,其影响力只局限于本土和周边。
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建立起全球影响力,并进一步主导全球秩序的是英国,从1815年打败拿破仑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全球在英国的保护下没有爆发大的战争,尤其是此前一直战乱不断的欧洲。与以往相比这是整个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和平时期。正是在英国的努力下欧洲大陆的均势才得以维持,法国、德国和俄国的扩张企图被英国强力遏制,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这样的小国才得以生存;在北美洲、亚洲、澳洲和非洲英国打败当地土著建立了空前广阔的殖民地从而彻底结束了当地连绵不断的战争给他们带来和平与秩序。虽然英国的殖民统治现在更多的被冠以罪恶,但事实上大英帝国殖民地民众在当地统治者的统治下生活的往往更为糟糕,是大英帝国为他们带去了现代文明,为他们带去法制、议会制民主、科学技术、教育以及医疗。英国以武力打败中国强迫中国开放市场,将中国也纳入其主导下的秩序中。英国的触角伸向了世界的各个角落,没有一个国家能够逃避英国的影响。这一时期被称为“不列颠治下的和平”。
楼主 苏肄海  发布于 2019-12-30 10:35:11 +0800 CST  
英国不但为陆地带来和平,同样重要的是他也为海洋带来秩序。在英国海军的保护下各国的商船都能安全的穿行于各个海域而完全不必担心海盗及各国海军的抢掠。这在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即使罗马帝国也只能保证地中海的航行安全,而明朝时的中国甚至自身都长期受到倭寇的袭扰。是英国第一次将秩序扩展到了全球的海洋,随之而来的是远洋贸易的繁荣,世界各国都自觉或不自觉的参与到以英国为主导的全球贸易格局中,全球化开始了。
“不列颠治下的和平”也意味着英国充当了世界警察,虽然他所竭力维护的秩序并不公正但至少为世界带来了和平与安定。当英国的国力开始衰退,新崛起的霸权开始挑战他的时候,两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不列颠治下的和平”时期也是工业革命输出的时期。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生产财富的方式,其意义只有一万年前人类开始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可以与之比较。以蒸汽机驱动的机器可以二十四小时源源不断的创造财富,而农业一年也只能收获一季或两季作物。与传统的手工业相比,工业革命后建立的工厂生产效率是手工生产的千百倍,随之而来的是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拥有过如此之多的财富。从此整个人类都不得不向英国学习,开始自己的工业化,否则就会被消灭或奴役。支撑“不列颠治下的和平”的物质基础就是工业革命之后英国创造的财富。
楼主 苏肄海  发布于 2019-12-30 10:35:35 +0800 CST  
至于杰出的人物,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我们只需翻看中学物理和化学课本,便可以大概知晓英国科学家为整个人类所作出的贡献,事实上很多现代学科根本就是由英国科学家创立的。第一个全面阐述宪政民主思想并提出三权分立的洛克、提出进化论的达尔文、诗人拜伦、文学家狄更斯……这份名单几乎可以无限开列下去。
楼主 苏肄海  发布于 2019-12-30 10:36:10 +0800 CST  
一个国家能够成就如此伟业或许并不令人感到格外奇怪,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为什么竟会是英国这个区区弹丸小国而不是似乎更符合逻辑的中国。按照一般的逻辑推演,我们更加相信能够做到这些的应该是一个伟大的帝国,而不是一个孤悬于欧洲大陆之外的小岛。无论从哪一点来看似乎都应该是中国首先爆发工业革命,并顺理成章的将“中国统治下的和平”由东亚延伸至全球。应该是中国人登陆欧洲,强迫英国、法国和德国割地赔款,让他们的男人峨冠博带,让他们的女人裹上小脚;应该是中国人殖民非洲和美洲,将诗书礼乐带给广大的黑人和印第安人;应该是中国人统治海洋并发现美洲和澳大利亚……中国的领土更广阔,人口更多也更富裕,整个国家由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有效统治,并且在技术上长期保持领先地位。英国在崛起之初领土不过十余万平方公里,人口二百余万而已,何以最后的结果是“不列颠治下的和平”而不是“中国统治下的和平”呢?小小的英国又是如何崛起为“日不落帝国”并建立“不列颠统治下的和平”?英国是如何从一个小岛开始崛起最终统治了地球四分之一的陆地和人口并统治了全部的海洋?“不列颠统治下的和平”又是如何衰落的?这真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
楼主 苏肄海  发布于 2019-12-30 10:36:32 +0800 CST  
主体民族
大块的平原不但交通便利而且很容易形成一个统一的政权,这就促进生活在平原上各族群的融合,从而形成一个不但在人口数量上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的民族。这样的一个稳固的主体民族是实现对外扩张并巩固扩张成果的一个根本性的因素。
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的前身华夏族在先秦时期的势力范围集中在黄河中下游一带。但随着汉族在占据当时最为肥沃的华北平原后便立即取得对周边各个少数民族的绝对优势地位。汉族由华北平原开始不断向周边开疆拓土,不但在军事上征服周边少数民族,还不断的向西北、西南、华南一带进行移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汉族农民远较还处于狩猎采集或游牧生活方式的少数民族强大,少数民族或者被融合进汉族成为汉族的一部分,或者退入不利于农业生产的深山老林,中华帝国的版图扩张因此得以巩固。
但欧洲却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主体民族,这可能与其文字有关。
文字
中国与欧洲文字的起源是不同的,二者起源的些微不同却极为深远的影响了以后的历史走向,这大概是当初创造文字的人不会想到的。
中国的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其最大的特征是其发音与文字本身没有任何关系。而欧洲人使用的却全都是拼音文字,其最大的特征是读音决定文字(单词)的拼写。
拼音文字的基本单位是字母,世界上最早的字母系统是由腓尼基人创造的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系统不断演变,成为几乎所有字母系统最原始的祖先。早在人类进入农耕文明之前便产生了语言,但文字的诞生却晚的多。拼音文字是一种非常便于学习推广的文字系统,只需经过简单的学习掌握了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即可读出单词的发音,其难度只相当于中国小学一二年级学习汉语拼音。能够读出单词的发音也就可以读出一个完整的句子,结合上下文便可读懂整篇文章。事实上任何一个受过小学初等教育的中国人都可以很轻松的读懂一篇完全由汉语拼音写成的文章,这就是拼音文字的巨大魅力,由于读音和拼写完全一一对应,所以掌握读写非常容易,所以,创造一门文字也非常容易。学习过英语的读者都有体会,一个英文单词即使完全不认识但也可以大致猜出它的发音。其实英语还不是严格的拼音文字,法语的发音与其拼写就严格的一一对应。经过简短的学习即可掌握法语的发音规律,即使不认识一个法语单词也可以流利的读出一本书。
由于拼音文字系统读音与拼写一一对应的原因,每一个民族都可以按照拼写规律结合本民族语言的发音创造出一门本民族的文字系统,这就是欧洲文字特别多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文字的诞生又强有力的支撑了语言,而语言和文字又是区别不同民族的一个最根本的标志,所以欧洲的民族也非常多。直到现在欧洲仍然有160多个民族,基本都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这就是欧洲始终无法诞生一个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主体民族的原因,因为进行民族融合非常困难。每个民族都会诞生一些以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创作的诗人和文学家,只要他们的作品仍在被本民族的民众阅读和传唱,别的民族就很难融合他们。
汉字却完全不是这样。汉字的发音与其拼写完全没有关系,学习汉语事实上是从语言和文字两个方面单独进行学习的,不但要掌握汉字的发音还要另外掌握它的拼写,二者之间完全没有关系,也没有任何规律。汉字的这个特点使得周边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完全没有办法借助汉字创制本民族的文字系统。如果一定要借助汉字那将是一个极其困难的过程,比如满族如果想借用汉语来发明自己的文字拼出“努尔哈赤”这个单词,那满族人就要先掌握“努”、“尔”、“哈”、“赤”这四个汉字的拼写及发音,然后再根据满语的发音拼出这个单词。各位读者不难发现,如果想借助汉语创制本民族的文字首先的一个条件就是要精通汉语汉字。与其如此困难的借助汉语发明本民族的文字还不如完全接受汉语,更何况汉语远比这些少数民族的语言丰富,它所代表的文明程度也更高。以武力征服中国北方的鲜卑族就是这么做的,鲜卑族主动接受了汉语,主动融合进了汉族。其余诸如羯族、氐族、匈奴等少数民族则完全被动的接受了汉语汉字,自觉或不自觉的被融合进了汉族。他们所占领的土地也作为嫁妆融入中国。而汉族所尊崇的儒家文化在民族认同方面则非常开放和包容,异族在认同儒家文化后就被汉族所认同成为汉族的一部分,这也是汉族能够迅速扩张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汉族事实上是一个文化认同的共同体而不是血缘。
也有强烈抵制汉字系统的少数民族。蒙古族的领袖成吉思汗就借助回鹘文这种拼音文字发明了蒙古文字;而满族的领袖努尔哈赤及其后代则更为强烈的抵制汉语,借助蒙古文字创造了满文。蒙古文和满文字母都可追溯至腓尼基字母,所以,在欧亚大陆的最东方腓尼基字母的变体仍是随处可见,它们都被印刷在人民币上。但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这样杰出的少数民族领袖是很少见的,大多数少数民族还是接受了汉语汉字,他们已经完全融入了汉族。在不断的融合少数民族的过程中汉族终于发展成为一个在人口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主体民族,中国的统一因之能够比较容易的实现,而且能够稳固的保持下来。事实上自从“五胡乱华”之后中国长城以南就再也没有大规模的民族战争了,所有进入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都融入了汉族。不但汉族认同他们是汉族,他们自己也认同自己是汉族。
统一文字的另一个重大意义就在于统一了语言。由于中国的地域极为辽阔,各地方言差异之大即使是中国人也无法完全听懂。北方各省的方言差异尚不是很大,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还能勉强互通。南方各省由于地形的破碎隔离,差别之大简直如同外语。使所有中国人都能听的懂的普通话是在1920年代之后才逐渐普及的,除了学校的正规教育外,收音机和电视等技术手段在其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方言不仅仅是口音的差异,更主要的是遣词用字的差别,各种方言都有自己独特的遣词用字方式,其含义对于不懂方言的人根本无法理解,长此以往方言完全可能发展为另一种语言,欧洲的很多语言就是由方言发展而来的,这也就是欧洲各国的语言无论是语法或是遣词用字都比较类似的原因。但文字的统一使中国的方言不可能发展为另一种语言,因为方言没有自己的文字。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古代中国不可能统一口音,但古代中国却统一了书面语。在古代中国全国的书面语(文言文)是统一的,也就是说古代中国的书面语实际上是第二种语言,与人们的口语(白话)完全分离,书面语的写作需要专门的学习,其难度不亚于学习外语,需要有教师专门进行教授和讲解才能学习。书面语的统一强力遏制了方言发展为一种新的语言,其结果就是在历史上少数民族不断的融入汉族,而汉族却从没有发生民族分裂,汉族自从诞生就从没有分裂出一个新的民族出去。
楼主 苏肄海  发布于 2019-12-30 11:06:27 +0800 CST  
@一把好韭菜 2019-12-30 11:12:54
隆重支持楼主!!!
-----------------------------
谢谢!
楼主 苏肄海  发布于 2019-12-30 14:50:45 +0800 CST  
铁腕人物

中国真正实现统一是从秦朝开始的。在军事征服了六国后秦始皇即以铁腕手段强制推行民族同化政策,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就是“书同文”,即统一文字;汉武帝在以武力开疆拓土的同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识形态统一的政策,终于使汉朝治下的民众实现了民族融合。虽然由于地域广阔各地方言差别之大甚至到了无法交流的地步,但文字却始终是统一的,而且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也是相同的。由于坚韧的文化传承,汉族始终没有被别的民族融合,反而融合了许多别的少数民族,即使有些少数民族在军事上占有优势。

欧洲虽然也出现过几位杰出的军事领袖,也曾建立过庞大的帝国,但其民族同化政策却没有任何效果。帝国无法巩固,很快便崩溃了。但欧洲却有统一的意识形态,这就是基督教。与中国的儒家不同,基督教不但没有促进欧洲的统一相反却成为欧洲统一最大的障碍之一。基督教通过掌握民众的精神世界而获取世俗权力,并从中获取大量的经济利益,这就与世俗政权产生了严重的矛盾。为了能够继续维持自己的世俗权力基督教反对任何一个强权,即使这个强权的领袖人物是支持基督教的也会遭到基督教的反对。对于基督教来说,维持欧洲的分裂状态,让世俗权力互相争斗相互制衡才更有利于维持基督教的地位。基督教不希望看到任何一个欧洲强权的出现,更无法容忍欧洲统一。
楼主 苏肄海  发布于 2020-01-01 14:43:57 +0800 CST  
第一章 诺曼王朝

英国的地形


英国所在的大不列颠岛分为三个大的地理文化单元,分别为北部的苏格兰,西部的威尔士及南部的英格兰。北部的苏格兰由于纬度更高且地形皆为山地和高原,所以不利于农业生产。威尔士全境皆为山脉,也不利于农业生产。英格兰占据了大不列颠岛的南部,不但气候更为温暖而且地形以平原为主,农业生产条件较之苏格兰和威尔士更为有利。这是英格兰始终占据大不列颠岛主导地位的根本原因。

诺曼底征服

英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早在史前时代便有人类活动的遗迹。公元前55年罗马将军凯撒进军不列颠岛,随后罗马征服了如今的英格兰及威尔士地区,英国由此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并随之进入文明时代。公元410年国势日衰的罗马撤出不列颠岛,不列颠岛进入各国混战及外敌不断入侵的混乱时期,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诺曼底征服。
1066年9月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威廉登陆不列颠岛并于同年10月在哈斯廷斯战役中击败了英国国王哈罗德,当年圣诞节威廉加冕为英国国王,史称“征服者威廉”。诺曼底征服极为深刻的影响了英国历史的进程,从此之后英国再也没有被外敌征服,征服者逐渐与本地民众融合而成为一个新的民族——英吉利民族,英国国家由此得以逐渐成型。
封建制的形成

征服者威廉为巩固在英国的统治建立了一整套的封建制度。封建制与我们现在常谈的封建社会不同,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封建制最早发端于灭亡西罗马帝国的各个蛮族并于公元9世纪在西欧发展起来。

西罗马帝国后期各个蛮族先后进入帝国并不断发动叛乱,其情景与中国的西晋非常相似。在各个蛮族的不断攻击下西罗马帝国终于于公元476年灭亡,灭亡西罗马帝国的各个蛮族并没有能力统一帝国原有的疆域而是在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一堆小国家,这些小国相互征伐战乱不断。失去了强大帝国的保护,原来的贸易体系彻底瓦解。商人和他们的货物随时都可能被土匪强盗抢掠,即使是军队也常常抢劫商人和居民的财物。随着帝国的崩溃,号称“条条大路通罗马”的道路体系无人整修逐渐废弃,港口和水利设施也在战乱中被毁坏,这一切使远距离的长途贸易根本无法进行,各地都不得不退回完全依靠本地资源生活的自然经济状态。长途贸易的崩溃严重打击了这些小国君主的财政能力,由于再也不能从贸易中征税也无法从外部获取资源,所以他们也没有足够的货币支付官员和士兵的薪俸。事实上由于贸易量的急剧萎缩,货币所能购买到的商品也随之急剧减少了。在自然经济状态下土地成为最为重要的财富,人们更为看重的是能够直接生产财富(粮食)的土地而不是货币。为了换取官员和士兵的效忠,将土地进行分封几乎成为中世纪西欧君主的一个必然选择。“在农业社会里,很少有货币流通,很少有税收的征集,那么如何养得起这样的骑兵军队是一个几乎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罗马时代晚期以来,国王授予土地被看作是对过去服务的奖励,他们称之为‘圣俸’。此时,国王以未来服务为条件授予土地;圣俸变成了封地(或者拉丁文中的‘封建’,此后成了‘封建主义’)。这是一种契约……([美]克莱顿•罗伯茨 戴维•罗伯茨 道格拉斯•R•比松:《英国史》上册,商务印书馆,潘兴明等 译,2013,第84页)”。与此相对应,中世纪的欧洲并没有现代关于国家的概念,由于贵族的土地来源于国王的分封,所以他效忠的只是国王本人及其继承者而不是国家,中世纪欧洲所谓的国家其实就是一群由效忠国王的贵族领地组成的一个政治联合体,整个国家以国王个人为纽带联合在一起。 “‘封建’和‘忠诚’是连在一起的……臣属的忠诚并不是对于国家的一种义务,而只是一种对私人的义务([德]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书店出版社,王造时 译 ,2001,第109页,第367页)”,相对应的是“国王和皇帝现在已经不是一国的君主,而是诸侯的君主([德]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书店出版社,王造时 译 ,2001,第109页,第368页)”。

国王不但接受贵族的效忠,其本人的身份往往也非常复杂。不但可以是一个国家的国王而且同时还可能是另一个国家的国王,还可能是某块领地的公爵,另一块领地的伯爵……,这些领地仍然以不同的身份集合在国王一人之身而形成一个国家,或者说是共主联盟。这一点最典型的体现在十九世纪后期的哈布斯堡王朝皇帝的身上,他之所以能够统治中欧的广大地域是因为在法理上他是奥地利皇帝;匈牙利、波西米亚、达尔马提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加利西亚、罗德美利亚与伊利里亚之王;耶路撒冷等地之王;奥地利大公;托斯卡纳与克拉科夫大公;洛林、萨尔茨堡、史地利亚、卡林西亚、卡尼奥拉与布科维纳公爵;特兰西瓦尼亚大公;摩拉维亚边境伯爵;上下西里西亚、摩德纳、帕尔马、皮亚琴察与瓜斯地拉,奥斯维茨和萨托,泰申、福里奥、拉古萨与扎拉大公;哈布斯堡与蒂洛尔、基堡、哥兹、格拉迪斯卡伯爵;特兰托与布利琛公爵;上下洛斯茨与伊斯的利亚边境伯爵;霍恩姆斯、费尔得克奇、布莱根茨、索能堡等地之伯爵;的里雅斯特领主;卡塔罗与温地斯马克领主;伏伊伏丁那与塞尔维亚大公……这些领地各有其主,只是因他们的国王或贵族是同一个人所以形成了一个新的国家——奥匈帝国。奥匈帝国的皇帝以奥地利皇帝的身份统治奥地利,同时以匈牙利国王的身份统治匈牙利,以帕尔马大公的身份统治远在如今意大利的帕尔马……整个奥匈帝国完全是以皇帝个人为纽带联系在一起的,严格的说奥匈帝国并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而是一个共主联盟,其治下的领地也并不是奥匈帝国的一部分而是相对独立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便不难理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哈布斯堡王朝的覆灭卡尔皇帝被迫宣布退位后奥匈帝国为什么会立即土崩瓦解的原因,而已形成民族国家的德国却在遭受了同样的惨败后却仍然保持了国家的统一。
楼主 苏肄海  发布于 2020-01-03 15:57:44 +0800 CST  
@一把好韭菜 2020-01-03 16:15:15
每日一顶贴,支持楼主更新!!!
-----------------------------
真诚的谢谢你!
楼主 苏肄海  发布于 2020-01-03 17:15:12 +0800 CST  
同样的情况也会出现在贵族身上。由于错综复杂的继承关系,一个贵族可能同时领有几块分属不同国家的领地,其效忠的对象也可能有几个国王,“1172年时香槟伯爵有2017个封臣,而他本人则效忠于十个封君:法国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勃艮第伯爵、两个大主教、四个主教和一个修道院长[张芝联:《法国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第45页]”。这在中央集权的中国是不可想象的。在古代中国,所有臣民的效忠对象都只有一个,那就是皇帝,任何对皇帝本人之外的效忠都会遭到朝廷的严厉打击。
西欧之所以选择封建制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中世纪人们的文化程度太低。古代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如此广阔的疆域内实行由定期更换的官僚治理地方事务的中央集权制,一个根本的原因是古代中国广泛存在一个知识分子阶层——士大夫。在农业社会中为了供养这个脱离生产的知识分子阶层古代中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历代王朝都不同程度的授予知识分子阶层以不同程度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如其名下的田产可免交赋税,可免服徭役兵役等)。但在中世纪的欧洲,由于要供养一个庞大的脱离生产的宗教阶层,欧洲已经没有财力再供养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了。所以在中世纪的欧洲,知识分子往往就是宗教人士,也就是说宗教垄断了欧洲的文化和教育。欧洲的君主如果企图建立一个中央集权制的政府,他面临的一个最棘手的问题就是没有那么多受过教育、能读能写的知识分子来他的政府担任官吏。正因为知识分子阶层是中央集权制政府的前提和基础,古代中国的历代王朝才会竭力的提高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地位并赐予他们一定的特权。
在电报电话等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发明以前,古代中国事实上是依靠纸来维持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的。在古代中国,作为地方政府首脑的郡县长官所拥有的权力都是皇帝授予的,地方政府的长官只能在授权范围内进行日常事务的管理,并需将施政情况以奏折的形式汇报给皇帝。如遇突发事件地方官员只能上奏皇帝请示处理意见,在得到皇帝的御笔朱批后照章办理。建立一个中央集权政府架构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官员们都必须识字并且拥有一个庞大的能够读写的吏员(办事员)群体,这对古代中国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对于中世纪的欧洲却很困难。这其中的重要的一个技术因素就是古代中国很早就发明了纸和印刷术,所以书籍的成本较低,民众的学习成本也较低,所以识字率相对较高。而古代欧洲由于没有纸和印刷术,书籍只能抄写在羊皮纸上,书籍的成本极为高昂,普通民众根本无法负担。中世纪的欧洲识字率大概只有百分之一左右,几乎人人是文盲,极少数的知识分子则集中在教会。直到12世纪造纸术才传入欧洲,1455年古腾堡发明活字印刷术,欧洲的书籍成本开始大幅降低,欧洲的识字率才开始逐渐上升。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即使企图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也是不可能的,不但他的官员将领是文盲,即使君主本人很可能也是文盲。英国国王“亨利一世与当时其他国王的不同处,在他能读能写([英] 阿•莱•莫尔顿:《人民的英国史》,三联书店,谢琏造 / 瞿菊农 / 李稼年 / 黎世清 译,1962年,第87页)”,由此可见当时大多数国王都是文盲,这在古代中国是不可想象的。朱元璋大概是中国皇帝中文化程度最低的,由于幼时家贫他没有受过任何教育,参加起义军后他立即认识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经过刻苦努力的学习不但成功脱盲还能写打油诗。

由于无法通过文件上传下达,欧洲的君主也就无法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君主们只好将土地分封出去,并将地方治理的权力全部交给代理人,这些得到土地的人就是贵族。“但国王授予封臣的不仅仅是土地,同时也把土地上的佃户授予了他们,并承认佃户向庄园主所尽的义务([美]克莱顿•罗伯茨 戴维•罗伯茨 道格拉斯•R•比松:《英国史》上册,商务印书馆,潘兴明等 译,2013,第89页)”。这些随同土地被分封给贵族的佃户就成为农奴,与纯粹的奴隶相比农奴可以拥有一些私人财产,可以结婚并受到法律的一些保护。但农奴是依附于土地的,他们没有人身自由,未经贵族允许不能离开贵族领地。

交通状况的恶劣是封建制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没有电报、电话和互联网的古代,传递信息最快的就是马匹奔跑的速度。在古代中国为了保证中央集权,朝廷不得不花费高昂的代价建立遍及全国的一整套驿递系统以保证皇帝可以随时掌握全国的情况并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即使如此当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市)发动叛乱的时候在长安(今西安市)的唐玄宗也是在6天后才得到消息的,两地相距三千里,消息传递的速度是每天500里,而这已经是古代传递信息速度的极限了。建立一整套的驿递系统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首先是需要修建道路,在没有钢筋、水泥、沥青等现代化的建筑材料,没有推土机、卡车等机械的古代,绝大部分路面只能以人力夯土建设,这些夯土道路随时都会被洪水大雨破坏,如需保持道路通畅则还需要时时整修。罗马帝国时代国家强盛,不断修建道路直通罗马,以至于“条条大路通罗马”已成为欧洲的一句谚语。但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各蛮族建立的小国显然没有财力人力再维持这些道路,这些已经建成的大道很快就全部废弃了。中国古代的各个王朝也极为重视道路的建设,秦朝在刚刚统一中国后便不惜花费巨大的财力物力修建“直道”和“驰道”,只因良好的道路是中央集权的必须条件。

其次,国家还需要建立遍及全国的驿站,并为驿站提供马匹,为驿卒提供薪俸,考虑到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官员上任出差等事宜,驿站还不得不承担起接待官员的任务,这都是需要雄厚的财力才能保证的。明朝末期由于朝廷财力紧张不得不裁撤驿站以至于下岗的失业驿卒李自成走投无路起来造反。中世纪时期的西欧各小国显然更没有财力维持一整套的驿递系统。

事实上由于通讯、交通等技术方面的限制,即使是中央集权制发展的最为典型的古代中国其集权程度也远远无法与现代集权国家相比。凭借电话、电报以及汽车、火车、飞机等现代化通讯交通技术的支撑,斯大林竟然可以一个人牢固的统治苏联2240万平方公里上的1.7亿人口,即使是秦皇汉武这样的皇帝也根本无法与斯大林的集权程度相比。可见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架构是严重依赖通讯交通手段的。

没有现代化的交通通讯技术并缺乏财力的西欧各国只能尽量简化中央政府,并将地方治理的全权委托给贵族,以此精简国家的行政开支。
楼主 苏肄海  发布于 2020-01-04 09:49:14 +0800 CST  
@一把好韭菜 2020-01-04 16:26:17
宗教对欧洲的毒害竟有上千年,不过,儒教对东方大国的麻痹也有两千年,可笑的是现在还在给孩子灌输四书五经。
-----------------------------
嘿嘿
楼主 苏肄海  发布于 2020-01-04 17:35:46 +0800 CST  
能够及时处理地方危机是实行封建制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中央集权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地方长官只能在皇帝授权范围内处理日常事务,一旦遇到特殊情况就必须请示皇帝等候处理意见。权力集中在中央,地方政府的权力极为有限。而且为防止地方势力坐大威胁中央,在中央集权制的政治体制下中央还会刻意削弱地方的实力,将地方的财富运往首都,在地方进行权力制衡,将民政、财政、司法、军事等权力分开,由不同的官员具体负责,相互制衡。这样的权力架构处理日常事务没有什么问题,但却无法应对突发危机。由于通讯手段的限制,往往等皇帝接到地方政府的报告作出处理意见再送达地方的时候情况就已经完全不同了,甚至已经发展到不可收拾的程度。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市)发动叛乱后一路攻城略地不过35天就攻占了东都洛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沿途各地方政府根本就没有力量应对叛军,在得到皇帝的指令前他们也没有权力调动军队。
而实行封建制的国家由于统治地方的贵族拥有处理地方事务的全权,不但有权向属地征缴赋税还有权征调军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突发事件,行政效率显然比中央集权制的政府高很多。事实上古代中国在遇到大规模叛乱的时候也不得不将权力下放到地方,由地方长官根据实际情况相机处理,这就从反面证明了中央集权制行政效率的低下。

中国古代的西周时期实行的也是类似于中世纪西欧的封建制,所谓封建就是“封土建国”的意思,周天子将土地分封给立有大功的大臣和自己的兄弟子侄,这些人就成为诸侯。周天子授予诸侯统治其封地的全权,诸侯在封地上建立国家,随后继续将封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弟,这些人就是卿大夫。诸侯和卿大夫的封地和全部权力都是世袭的,他们构成周朝的贵族阶层。周天子并不干涉诸侯国的内部事务,而诸侯国也只对周天子承担定期朝觐、纳贡、派军队随同周天子出征等义务。

总体来说,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架构是一个非常昂贵的制度安排,供养一整套的官僚机构,低下的行政效率,建立并维持遍及全国的整套驿递系统,建立并维持一支听命于中央的常备军以威慑镇压地方的反叛势力,这一切都是需要耗费大量金钱的,中世纪时的西欧各国显然没有这个财力。只有在古代社会中最为富裕的中国才有财力负担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这是西欧实行封建制而中国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事实上即使是实行封建制的西欧各国的君主也仍然是力图扩大自己的权力,削弱贵族并企图以能够随时任免的官僚取而代之的,国王与贵族的权力争夺贯穿整个中世纪的西欧并绵延至拿破仑战争后欧洲纷纷建立民族国家为止。毕竟,将权力全部集中在自己手中才是更符合人性的,中国古代的皇帝显然比西欧各国的国王们做的更成功。

不同政治制度的选择深远的影响了中国和欧洲以后的历史进程,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农业社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长时间的保持统一,历朝历代始终推行中央集权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事实上除了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够如此长时间的在如此广袤的土地上保持统一并维持到现代,中国是唯一的一个例外。而实行封建制的欧洲则始终处于分裂中,从未实现过统一。但四分五裂的欧洲却无意中拥有了多样性,使各种思想得以生存并开花结果,这就是欧洲各个思想流派繁多的一个大的背景因素,这是欧洲能够在大航海时代之后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领域全面超越中国领先世界的一个基础性的原因。反观中国,由于长时间的保持统一实行中央集权制,除了官方认可的儒家学说被奉为正统外,其余的各个思想流派统统被视为异端邪说遭到打击。在中国如此广袤的土地上,这些“异端邪说”完全没有生存的土壤,中国人的精神完全被禁锢了。在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的农业社会,强行统一人们的精神世界推行官方认可的意识形态并无不可,反而有利于国家保持统一和稳定。但这样的社会却注定无法诞生工业文明,因为这样的社会几乎没有发展更没有变革,其所有的历史都只是重复。

长时间保持统一的中国也使各地失去了根据自身优势发展的机会。威尼斯原本只是一个荒无人烟遍布沼泽的群岛,但威尼斯人却因地制宜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发展成为地中海的贸易中心;葡萄牙和西班牙地瘠民贫却因大航海而一跃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富国;与中国面积几乎相等的欧洲却呈现出远较中国多姿多彩的历史。

中世纪的欧洲虽然比中国贫穷、愚昧、落后,但这个四分五裂战乱不断的欧洲却恰恰因为他的四分五裂恰恰因为他的战乱不断而孕育了无数的机会,而中国却注定只能不断的重复自己的历史直到有外力强行来改变他。
楼主 苏肄海  发布于 2020-01-05 14:42:01 +0800 CST  
封建制在英国的成型

早在诺曼底征服之前英国就已经发展出了封建制的雏形,威廉征服英国之后将西欧的封建制带入英国,使英国的封建制得以成型。

分封贵族所需的土地来源于前朝的大贵族,诺曼底征服不是英国本土内部的政权轮替,而是彻彻底底的外来征服。跟随威廉而来的军人渴望得到土地,而威廉则希望以土地换取他们的效忠,为他们之间的交易付出土地的自然是以前的那些大贵族,他们成为新王朝土改的对象,“在几年之内,英国的全部土地都从旧业主转入征服者之手([英] 阿·莱·莫尔顿:《人民的英国史》,三联书店,谢琏造 / 瞿菊农 / 李稼年 / 黎世清 译,1962年, 第75页)”。威廉将英国一半的耕地没收,将其中的1/6和大部分的森林作为王室领地,其收入用于王室开支及供养军队。其余的土地和森林被分封给了1400个贵族,这些贵族拥有统治自己封地的全权并有权征收赋税,而且这些权力可以世袭,国王并不干预。但贵族却必须根据自己封地的大小向国王提供相应数量的骑士并为其提供装备。一般来说大贵族仍会将自己至少一半的土地再次分封给小贵族,小贵族因此成为大贵族的封臣,他们之间的关系类似于国王与大贵族之间的关系。

特别要指出的是,在封建制的政治架构下,权力是分层实施的,国王可以给贵族下达命令,但却不能直接命令贵族的封臣;贵族的封臣必须服从贵族的命令,但却没有向国王效忠的义务;西欧有一句谚语,“我的主人的主人不是我的主人,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就十分明确的说明了封建制下权力和效忠体系的分层现象。封建制下权力和效忠体系的分层制现象并不难理解,权力和效忠的来源就是“赏”和“罚”,作为小贵族其封地来源于大贵族的分封,他当然只会效忠大贵族并服从大贵族的命令。而在中央集权制的架构下却不存在权力和效忠体系分层的现象,上级的权力可以完全覆盖其辖下的任何一个人,因为每个官员的权力都来自上级的授予而且上级随时可以收回,并可以对不服从其命令的任何个人进行惩罚。皇帝则是权力授予和惩罚体系的最高负责人。因此皇帝可以直接命令全国的每一个人,每个人都必须无条件的服从皇帝的命令,即使皇帝的命令与自己上级的命令相左,也必须服从皇帝的命令。省长也可以直接命令乡长,即使其命令与县长的命令相左,乡长也必须无条件的服从。在中央集权制的政治结构下,不但“我的上级的上级是我的上级”,而且“我的下级的下级也是我的下级”。

在威廉一世的努力下,英国就如同西欧一样建立起了一整套完备的封建制,国土和民众被分封给大大小小的贵族,“实则他不得不如此,因为这个国家是零零碎碎攻取的,每有一块新地方归他管辖,他就把部下所认为应得的一部分报酬赐给他们([英] 阿·莱·莫尔顿:《人民的英国史》,三联书店,谢琏造 / 瞿菊农 / 李稼年 / 黎世清 译,1962年,第76页)”。在封建制下,整个国家以国王个人为纽带联系起来。但“值得注意的是,征服者威廉在1086年召集英格兰所有大小封建主郑重宣誓尽忠国王,各级领主便直接与英国国王发生了主臣关系,从而排除了大陆诸国封建 中那种‘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状态(计秋枫 冯梁:《英国文化与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第13页)”。“征服者威廉在英国建立了一套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化统治模式,使英国在此后四五百年里拥有了比任何欧洲国家都更健全的政府体制(计秋枫 冯梁:《英国文化与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第13-14页)”。“正由于强加于英国的封建制度的彻底性,所以一种超乎封建体系之上的国家组织立即成为可能([英] 阿·莱·莫尔顿:《人民的英国史》,三联书店,谢琏造 / 瞿菊农 / 李稼年 / 黎世清 译,1962年, 第76页)”。而封建制度最为典型的法国其国王就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削弱贵族艰难的将权力逐步集中于中央。德意志地区中央集权的努力则彻底失败,诸侯割据战乱频仍。“所以英国有一种在欧洲历史上无双的发展。自从一开始,国家的势力就大一些,封建贵族的势力就小一些([英] 阿·莱·莫尔顿:《人民的英国史》,三联书店,谢琏造 / 瞿菊农 / 李稼年 / 黎世清 译,1962年,第77页)”。

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英法的中央集权只是相对的,其国王的权力远远不能与中国古代的皇帝相比。在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架构下古代中国的皇帝的权力不受任何制约,而实行封建制的西欧各国其君主的权力则受到贵族的制约,形成一种统治阶层内部的权力制衡机制,最终发展成为三权分立的民主制。两种不同的政治架构使中国和欧洲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楼主 苏肄海  发布于 2020-01-06 10:00:32 +0800 CST  
@毋须躲雨 2020-01-07 13:29:26
猛烈祝贺老苏新帖开张!
-----------------------------
故人重逢!
楼主 苏肄海  发布于 2020-01-10 09:24:26 +0800 CST  
《大宪章》
在征服英国前威廉一世是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征服英国后威廉一世及其后的英国国王便同时具有两种身份,其一是英国国王,统治着英国;其二是诺曼底公爵,作为法王的封臣统治着诺曼底公国的大片领土。英王实际统治的领土面积甚至比法国国王所统治的还大,这自然会遭到法国王室的恐惧和嫉恨,两国因此爆发了连绵不断的战事。13世纪初英王约翰在位期间英国在法国连遭败绩,丢掉了大片领土。不甘心失败的约翰在国内大肆搜刮准备整军再战,财力雄厚的贵族和教会自然成为约翰的重点搜刮对象。在封建制下国王和贵族是一种类似契约的关系,贵族按照习俗和法律的规定已经向王室尽到了自己的义务,约翰的所作所为显然违反了这个契约。“安茹王朝最能干、最横暴的君主约翰,确企图越过王室所能要求而不破坏封建契约的权限。他以习惯所不许的方式,在习惯所不许的时机,征收额外的费用和附加捐;他不经法庭的裁判就没收封臣的田产;他任意把诸侯法庭的案件调到他自己的王家法庭。总之,他不尊重法律或习惯。他的行政机构直接威胁诸侯的权利,实际也威胁一切自由人民的权利,就是说,威胁一切从事于使封建国家维持有效而合用的秩序的人们的权利([英] 阿·莱·莫尔顿:《人民的英国史》,三联书店,谢琏造 / 瞿菊农 / 李稼年 / 黎世清 译,1962年,第106页)”。坚决维护契约精神和法律神圣地位的贵族们无法容忍约翰的胡作非为,当然,他们更加无法忍受约翰将他肮脏的黑手伸进自己的口袋。1215年英国的一批大贵族以约翰未能保护封臣和王国礼仪为由发动叛乱,王军大败,约翰被迫接受贵族们提出的条件,于1215年6月15日签署了制约国王权力的《大宪章》。

大宪章的主要内容大概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条:
国王不可擅自征税;
未经审判不得逮捕监禁,不得剥夺财产;
设立由贵族组成的委员会对国王和大臣进行监督。

《大宪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书面文件的形式确定了法律对王权进行限制,明确了王在法下,法在王上的宪政精神。本来实行封建制的西欧各国君主的权力由于贵族的制约并不能做到绝对的专制独裁,民众较之古代中国享有更大的自由。《大宪章》实施之后民众便拥有了更多的自由,而贸易的繁荣、技术的创新乃至与经济的发展都与民众的自由息息相关。因为自由释放了经济活动中最活跃最根本的要素——人,使每一个人都能够按照自己的特长自由的发挥自己的才干,工业革命之所以发生在英国而不是别的国家,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因为英国人民比别国的民众享有了更多的自由。为什么英国可以建立“不列颠治下的和平”并奴役别的国家和民族?一个极为讽刺的答案就是因为英国给予本国民众以极大的自由,并以法律的形式确保这种自由不被国王剥夺。

当然了,英国贵族以武力逼迫国王签订《大宪章》其本意是保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免遭国王的剥夺抢掠,“那些强有力的贵族仿佛构成了一个中间机关,职务是维护自由;但是正当地说来,贵族们所维持的只是他们自己的特权,一方面反对王权,另一方面又反对民众。英格兰的贵族逼迫国王签了《大宪章》;但是人民却一无所得,它们仍然处在原来的地位([德]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书店出版社,王造时 译 ,2001,第425页)”。“但是当农奴制逐渐走向覆灭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们前来享受这些条款所提供的保护([美]克莱顿•罗伯茨 戴维•罗伯茨 道格拉斯•R•比松:《英国史》上册,商务印书馆,潘兴明等 译,2013,第142页)”。

约翰当然不甘心自己的权力被《大宪章》限制,当贵族们离开伦敦各自返回封地后约翰立即宣布废除《大宪章》。共同的利益使贵族们立即联合起来试图以武力迫使约翰屈服,而实力有所恢复的约翰也已做好了战争的准备,英国内战再次爆发。在战况正酣的时候约翰突然病故,王位由年仅9岁的儿子亨利三世继承。年幼的亨利三世无力对抗贵族阶层,被迫再次确认了《大宪章》。其后《大宪章》又被反复确认多次,在资产阶级革命后《大宪章》成为议会权利的一个重要的法律依据。
楼主 苏肄海  发布于 2020-01-10 09:26:57 +0800 CST  
@一把好韭菜 2020-01-09 19:52:33
继续顶贴!
-----------------------------
谢谢啊!
楼主 苏肄海  发布于 2020-01-10 09:27:16 +0800 CST  
@一把好韭菜 2020-01-10 21:12:33
制衡和妥协才是一个社会能良性发展的前提。没有制衡,权利无法约束;没有妥协,社会出现极端势力。最终结果的走向。。。。
-----------------------------
社会有不同阶层不同人群不同的利益诉求,大家互相妥协互相制衡是应该的。否则就只好诉诸暴力了,大家都完蛋
楼主 苏肄海  发布于 2020-01-13 09:40:53 +0800 CST  
@毋须躲雨 2020-01-13 01:34:14
支持老苏,好文!
-----------------------------
感谢老友支持!
楼主 苏肄海  发布于 2020-01-13 09:41:09 +0800 CST  
@nhzhiyao 2020-01-15 19:59:12
顶贴,楼主快更
-----------------------------
来了
楼主 苏肄海  发布于 2020-01-16 09:36:34 +0800 CST  

楼主:苏肄海

字数:18750

发表时间:2019-12-30 18:28:53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1-22 09:39:47 +0800 CST

评论数:6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