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著名的李约瑟之问谈起

李约瑟: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楼主 九天05  发布于 2020-01-03 08:13:07 +0800 CST  
这个问题挺不容易回答,因为事件涉及了几百年的时间,若论其源头,可能会涉及几千年的历史。并且,事件涉及的因素很多,涉及内外部因素、文化因素、历史因素等等。
虽然从情感上来说,每一个中国人都希望科学和工业革命首先在中国发生。但历史事实摆在那,不容质疑。这个所谓的科学和工业革命的确没有首先在中国发生。
革命的定义:1、古时因天子受命于天,故朝代更替,君主易姓,皆称为「革命」。2、泛指一切剧烈的改变,可适用于任何方面。3、专指使用武力,推翻旧的王朝或秩序,另建新政权或新秩序的根本变革。
李约瑟用革命一词,正是因为于欧洲来说是革命。但于中国来说,似乎没有必要革命,而是将明朝时期的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就可以进入工业时代。
因此,这个问题应该是:为什么中国没有顺理成章的首先进入工业时代。
楼主 九天05  发布于 2020-01-03 11:42:04 +0800 CST  
从问题本身来看,李约瑟认为中国没有首先进入工业时代是一件出乎意料的事!他为什么不问印度、不问中东、不问埃及?却偏偏问中国?
想必是李约瑟认为的“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而且这个“很多的重要贡献”是中国独有的,是有资格“首先发生科学和工业革命”的。
“首先”一词,意味着第一。中国有资格第一,那别人就没资格第一。
因此从李约瑟的角度来看,欧洲首先发生科学和工业革命也是出乎意料的事!
“出乎意料”一词,意味着事件的发生不符合人们所掌握的经验。
也就是说中国没有首先发生科学和工业革命,而是欧洲首先发生科学和工业革命不符合李约瑟的经验。一件出乎意料的事件发生,必然有人所不知的因素干扰。那欧洲“首先发生科学和工业革命”这个事件的干扰因素是什么呢?
楼主 九天05  发布于 2020-01-03 12:14:47 +0800 CST  
而文艺复兴,《百度百科-文艺复兴》:各方观点:
“文艺复兴”(Renaissance)这个词在1855年为法国历史学家Michelet首次提出,用以概括16世纪时“对世界与人类的探索”;自此以后历史学家们就对它的解释有很多不同意见。
大部分观点认为文艺复兴起源于十五世纪的意大利,然后向整个欧洲扩展。文艺复兴代表了西方和古代(中世纪以前)的古典文化连接,是对阿拉伯人的知识(尤其是数学知识)的吸收。文艺复兴使人们开始专注于现世生活质量(如人文主义)。文艺复兴同时也是知识由于印刷和在艺术,诗歌,建筑等领域新技术的应用而导致的知识爆炸。这些新技术引起了艺术和文学在格式和内容上根本的变化。这个时期,这种观点认为,随着交流和探索的兴起,文艺复兴代表了欧洲从很长时期的一潭死水转变成了汹涌的江河。因此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也常常认为是现代开端。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认为文艺复兴是一个在艺术,文学还有哲学等方面的“类革命”(pseudo-revolution )。这些变化仅仅影响了为数很小的富有的少数人,而欧洲人口的大部分的生活相对于中世纪基本没有改变。因此他们不承认文艺复兴是一个重要的事件。
今天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文艺复兴代表了理性思考和思想的巨大变化,而不是物质上的巨大变化。或许,对于文艺复兴最重要的观点是那些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认为他们生活在一个新时代,一个与中世纪彻底决裂的时代。
楼主 九天05  发布于 2020-01-03 16:17:08 +0800 CST  
《百度百科-文艺复兴》相关概念:
在欧洲历史和哲学史中,人文主义主要被用来描述14到16世纪间较中世纪比较先进的思想。一般来说今天历史学家将这段时间里文化和社会上的变化称为文艺复兴,而将教育上的变化运动称为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这个词实际上很晚才出现,它来自与拉丁文中的humanitas,古罗马作家西塞罗就已经使用过这个词了。德国启蒙运动时代的哲学家将人类统称为Humanitt,当时的人文主义者称他们自己为humanista。
而Humanism这个词却一直到1808年才出现。
楼主 九天05  发布于 2020-01-03 16:23:25 +0800 CST  
文艺复兴之前就是中世纪,《百度百科-中世纪》:其他定义:
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学者彼特拉克周游欧洲重新发掘和出版经典的拉丁和希腊著作,志在重新恢复源本罗马古典的拉丁语言,艺术和文化,对自公元四一零年罗马沦陷以来的变化与所发生的,即通过古典文化,文学和艺术来看待历史。
对“黑暗时期”许多现代的负面观念是来自于17﹑18世纪启蒙运动中的康德和伏尔泰的作品中。
中世纪绘画19世纪初, 浪漫主义运动转变了这种对“黑暗的时期”负面一边倒的趋势。
浪漫主义运动后的19世纪下半叶,考古学取的了很大的进展。
20世纪中叶以后,在英语国家中的专业学者文献里,“黑暗时期”这个词渐渐地消失。查理哈斯金写道:“历史的连续性排除了中世纪与文艺复兴这两个紧接着的历史时期之间有巨大差别的可能性,现代研究表明,中世纪不是曾经被认为的那么黑,也不是那么停滞;文艺复兴不是那么亮丽,也不是那么突然。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之前,有一个类似的运动,即便它不是那么广传。所以,原来的“中世纪黑暗时期”现被改为专指公元410年(或455年)到公元754年(或800年)这段欧洲历史。
楼主 九天05  发布于 2020-01-03 16:36:52 +0800 CST  
对于这个浪漫主义运动就不粘贴了。
至于牛顿,牛顿的事迹大家都清楚。有几个小片段值得注意。《百度百科-牛顿》:
牛顿明确地说:他认为天体之所以会运动,是因为上帝创造了万物以后, 也设定了各种自然规律, 比如运动定律等等。上帝先把它们一推,然后天体就按“动者恒动”的定律一直运动下去,事物都就按照自然规律和概率顺其自然的发生。上帝不再作任何事情。
牛顿生活的年代相当于明亡之前一年到清雍正5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发表的时间相当于康熙25年。从牛顿《原理》发表的1687年到1840年的150余年间,牛顿物理学和天文学知识几乎没有传到中国。《原理》一书的基本内容直到鸦片战争之后才在中国传播。
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开普勒的椭圆轨道、牛顿的万有引力三者相继传入中国,它们和中土奉为圭臬的“天动地静”、“天圆地方”、“阴阳相感”的传统有天壤之别。这就不能不引起中国人的巨大反响。牛顿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决不只是影响了学术界,唤醒了人们对于科学真理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也为中国资产阶级改革派发起的戊戌变法(1898年)提供了一种舆论准备。这个运动的主将康有为、梁启超和谭嗣同等人,无一例外地从牛顿学说中寻找维新变法的根据,尤其是牛顿在科学上革故图新的精神鼓舞了清代一切希望变革社会的有志之士。
牛顿活了80岁,但他40年用于科学研究,另外40年他居然沉迷于神学。他用许多“科学现象”来证明上帝的存在,甚至在研究地球有多少岁时,他居然用《圣经》推算出6000年。这样鲜明的对比,很难让人们把这些事与这个科学巨人联系起来。
楼主 九天05  发布于 2020-01-03 16:57:41 +0800 CST  
从牛顿的事迹来看,他的世界观存有矛盾。牛顿痴迷于炼金术,并留下了大量的炼金术和神学的手稿。
先简单介绍一下炼金术。据传炼金术来自于以色列的翠玉录,翠玉录就是在翠玉上记载的一般人读不懂的文字,通过解读翠玉录,就形成了炼金术。据楼主对炼金术的了解,说白了,就是中国古代炼丹术的翻版。中国古代将丹称为金丹,意思是此物象金一样历久不坏,丹是圆成之意。服用金丹可使人长生不老。
按中国道学传承来看,后来有的学道之人不知金丹是比喻之辞,也没理解老子所说致虚极守静笃之意,认为人长生不老必须服用药物,此药物为金丹。完全违反了黄庭经所讲的“独食太和阴阳气”之意。金丹是太和阴阳之气,而不是物。结果有些人因服用自认为炼出的金丹而亡。
如同牛顿的矛盾一样,欧洲的历史记载也存有矛盾之处。
楼主 九天05  发布于 2020-01-04 05:23:46 +0800 CST  
只从百度百科的记录来看,从欧洲的古代到中世纪,再经历文艺复兴,最后到工业革命至少有三种道路。
一、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经历不那么“黑暗”的中世纪,再经历不那么“亮丽”的文艺复兴,顺其自然的进入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这条路让楼主对李约瑟用“革命”一词感到困惑。
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经历“黑暗”的中世纪,再经历“亮丽”的文艺复兴,再链接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此时欧洲人就“有如神助,脑洞大开”,迅速完成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
三、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经历“黑暗”的中世纪,再经历“亮丽”的文艺复兴,再链接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再学习阿拉伯的数学,发生了科学和工业革命。
这三条路的源头都是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似乎这些著作也是“有如神助,脑洞大开”而来,并没有证据表明这些知识是通过实践而来的。看来牛顿研究神学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楼主 九天05  发布于 2020-01-04 05:45:42 +0800 CST  
倒是后来的科学和工业革命是通过反复实践,反复总结理论而有,符合理论发展的规律,虽然开始出乎意料,但过程却是不出乎意料。
欧洲首先开始科学和工业革命的真相如何?天知地知!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个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有内因和外因这一对矛盾,其中内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要寻求中国为什么没有首先进入工业时代的答案,还是要分析自身的历史。
从古今中外的历史来看,“老大”不好当。
从近现代的世界史来看,“老大”基本上是由西方发达国家轮流来当。可见“老大”不好当。符合中国的名言“创业难,守业更难。”的道理。
纵观中国历史,自“周召共和”开始,经过一段时期的和平,就有了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之后,经历大汉,然后有了三国;三家归晋之后,经西晋、东晋,然后进入十六国、南北朝;隋朝建立,经历盛唐,然后进入五代十国;赵匡胤黄袍加身,经历北、北宋,然后进入元朝;明朝建立,然后更替为清朝,自“康乾盛世”到鸦片战争,再到军阀混战,再到民国,再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最后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段延绵两千多年的历史上,中国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讲,都是反复当世界的“老大”,然后有一段混乱期。充分说明“老大”不好当,长期的“老大”更不好当。
楼主 九天05  发布于 2020-01-04 06:31:25 +0800 CST  
为什么“老大”不好当?这是因为当“老大”的有引领发展的职责。
一个人并不知道明天究竟会怎样,但他能确信明天太阳一定会升起。即使明天是阴天,虽然他看不到,但也会确信明天太阳一定会升起。因为每天太阳升起是必然的规律。
“老大”要引领正确的发展,必须要掌握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一般所说的一个人文化程度的高低,是指这个人对必然规律的掌握程度。
下面就从文化角度寻求答案。
文化载于书本中。明朝修的《永乐大典》,是古往今来最“厚”的一本书。据百度记录:
永乐元年(1403年)雄才伟略的永乐皇帝朱棣决心修一部巨著彰显国威,造福万代。宗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最初令解缙主持编纂(规模147人),一年后修成《文献大成》,但朱棣亲阅后,发现此书多为儒学一家之言,甚为不满,于是钦点精通儒、释、道等各家之学的姚广孝担任监修 ,同时编纂队伍扩大到了2196人(累计达3000多人),终于在永乐五年(1407年)定稿, 朱棣大悦,亲自作序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于永乐六年(1408年)才抄写完毕。
《永乐大典》修书过程中,对收录书籍未做任何修改,采用兼收并取方式,保持书籍原始内容。
楼主 九天05  发布于 2020-01-04 07:36:02 +0800 CST  
《永乐大典》之厚,在于兼收并取,并不在于字数多少。文化底蕴来自于“兼并”,而不是来自于“独尊”。
清朝修过两本大书,一是《古今图书集成》,一是《四库全书》。
《永乐大典》 集图书7-8000种 全书22877卷(目录占60卷) 11095册 约3.7亿字
《古今图书集成》 正文10000卷(目录占40卷) 5020册 约1.6亿字
《四库全书》 收录3462种图书 全书79338卷 36000册 约8亿字
《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随着历史发展,百科类书必然是越修越厚,而清朝修的两本“大书”却越修越薄。这是为什么?据说是为了“独尊”。
楼主 九天05  发布于 2020-01-04 08:30:21 +0800 CST  
@饮马秋风大散关 2020-01-04 11:32:47
很有趣的文章
-----------------------------
要回复的字数太多,因此在这里回复。
你希望是因保护环境而减慢发展好呢?还是迎头赶上,不受人欺负好呢?凡事都有一利一敝。这是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的规律。中国从1840年开始,就被迫接受了一段屈辱的历史。想要面面俱到的发展,这是中国的敌人所希望看到的。所有发达国家都曾出现过类似于现在中国发展所出现的问题。因此,先寻求不被欺负,然后才能有精力去解决出现的问题。全世界只有中国有仁义,外国谁有?
楼主 九天05  发布于 2020-01-04 19:01:49 +0800 CST  
继续
《永乐大典》现仅存4%。而《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现存有全本。
乾隆修《四库全书》的原则是坚持儒家正统观念,因此删毁的书籍有6793种、93551卷,比收入《四库全书》的著作多出将近一倍。
不管乾隆修《四库全书》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但从结果看,他说服了所有参与修书的人,这些人应该都是当时儒家名流。
乾隆坚持儒家“正统观念”的原则、删毁其他学派的著作看起来不错,因此能说服其他人。但却不知这种观念却正是违背了儒家的正统观念。
孔子著《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儒家一直遵循吸收、包容他家的精华,而使儒家文化在历史的进程中不落后。这种包容体现着一阴一阳之谓道。即没有绿叶哪有红花,就更不用说果实了。
楼主 九天05  发布于 2020-01-05 07:23:09 +0800 CST  
这种坚持儒家“正统观念”的想法一旦形成并付诸行动,是在行为上破坏儒家文化的开始。
如果一种文化自认为是正统而轻视他家文化的时候,这种文化的发展也就停止了。进而演化成僵化、封闭的状态。上行下效,乾隆这种自大的心理,慢慢在文人中扩散开了。虽然会有明智之士发现问题,但也不能改变大局。
乾隆这种自大的心理来自于他的文治武功,体现在他自我夸耀为“十全老人”。“十全”是“十全武功”,“十全武功”指清乾隆时期的十次重大军事行动。
《说文解字》十:数之具也。全:完也。
都具备了、都完成了,还怎么发展?
楼主 九天05  发布于 2020-01-05 07:46:35 +0800 CST  
客观地说乾隆不是昏君,执政时间很长,文治武功非常了得。因此他的执政理念对之后的清朝影响深远。
乾隆年间,中国确实可以认为是世界的“老大”。但此时“老大”已经因自大而看不到前进的路了。
历史总是在重演。《阿房宫赋》: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楼主 九天05  发布于 2020-01-05 08:15:58 +0800 CST  
横观历史。雍正、乾隆时代,欧洲因因“黑暗”的中世纪(姑且用黑暗这个词)。又因不能确定的“原因”而“脑洞大开”,迅速的完成了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
只是欧洲掌握了先进的科技,除了用于自身的发展,对外则用于侵略和掠夺。在世界上建立了无数的殖民地。对中国也是不遗余力的侵略和掠夺,使中国陷入了深重的苦难。
中华文明会因苦难而消亡吗?答案是不会。
鲁迅先生说:“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这句话说的有些偏颇。如果道家人也这样认为,那就会与儒家人认为儒家观念是正统观念而使儒家文化停止不前一样,道家文化也会停止不前。
这句话应该这样说:“中国的根底全在于道。”
楼主 九天05  发布于 2020-01-05 09:05:51 +0800 CST  
道,什么是道?
简单说,道是宇宙最普遍的规律。中国古人正是认知了道,才创造出中华文明。
至于道的运作模式孔子在《易经-系辞》中说的非常清楚:一阴一阳之谓道。试问,宇宙万物有什么不是一阴一阳流转变化的呢?
可以说,道,存在于宇宙,存在于万物;显像于日月,显像于岁月;发挥于历史,发挥于自然;作用于社会,作用于人文;记载于易经,记载于道德。
其实,大道至简至易,中国人是最了解道的,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道来解决问题,只是用而不知。人有时背离道的原因是欲望。
人们认为《易经》难解,又认为是预测之书。如果《易经》里没有普遍的规律,那又怎么会预测准确呢?
楼主 九天05  发布于 2020-01-05 11:22:49 +0800 CST  
简单说一下《易经》的阅读方法。
看过很多人解读《易经》的文章,发现这些文章都按照每卦、每爻的文字进行解读。这么解读如同于盲人摸象(善意)。《易经》所讲的是个系统,必须以这个系统的总规律来理解《易经》,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和应用《易经》。
前面说过道是宇宙最普遍的规律,这个规律的运作模式是孔子所讲: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事物的对立统一体。道既是《易经》的核心内容,也是阅读理解《易经》的方法。
理解应用《易经》要把阴阳相对的两卦,放在一起理解应用。这样就是以一阴一阳之谓道贯穿于理解应用《易经》的始终。比如:乾坤两卦、屯蒙两卦.......既济末济两卦等等。
楼主 九天05  发布于 2020-01-05 12:38:58 +0800 CST  
中国的根底全在于道,那只要宇宙不坏、地球不悔、自然不乱、人类不灭,那中华文明就不会消亡。
很多人在分析清末民国初这段时间中国陷入灾难的原因。即中国的问题出在哪里?有人得出结论,是当时中国僵化、封闭的文化氛围所造成的。也有很多人都意识到要学习西方文化,以打破当时的文化状态。
这时,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传播开来,俄国首先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取得成功,建立了苏联。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到中国后,中国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然后逐步成长、壮大,最后夺取了政权,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到现在,中国是应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最成功的国家,没有之一。
楼主 九天05  发布于 2020-01-05 14:01:57 +0800 CST  

楼主:九天05

字数:6102

发表时间:2020-01-03 16:13:0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1-05 22:31:14 +0800 CST

评论数:7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