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之145--关于中山国的“复国、迁都”及其他(转载)

过去有人讲报纸上登的除了日期别的都不可信。笔者还觉得言辞偏激,可如今却让人真切领略了一把其造假之“此地无银”、其傲慢之“隔壁王二”。不知那些个编辑、记者是无视受众鉴别力呢还是故意要把严肃问题娱乐化、决心将“皇帝的新衣”一穿到底呢?!
去年5月25日《燕赵晚报》一篇《深读•石家庄》系列刊文中的《新乐寻根》,短短不足70字的首节即出现了4处错讹和不实之说,笔者曾列举了十来条史实以证伪。尽管笔者曾将《晚报诸编忒不负责》的博文贴上过晚报社区、河北长城、新华发展等网坛,可有关人士不理不睬仍于今年5月21日又刊出了一篇更不靠谱的东西。该期《档案室》版面刊出的《“东垣—埋藏历史之魂”系列报道之二》(以下简称《东文》),据说还是在“石家庄历史文化研究会”某知名学者的大力支持下、由一名主任记者整理的。可同样在不足2000字的文章中也出现了十几处明显错讹及毫无依据的臆断。现列举如下:
1、《东文》说:“约在公元前381年,中山武公的后人在齐国的支持下立自己的新君中山桓公复国。”《史记》的魏、赵两世家均说的是-408年“魏文侯伐中山,使子击守之” 。“伐”字不能等同于“灭”字,中山何时灭的国、又何以谓之“复国”呢?有人说是魏灭中山后封自己的后裔做了中山君,桓公杀掉魏氏中山君而自立。其实这只不过是比照赵襄子砸死其姐夫后处理代国模式的类推。若真有此等重大事件,《魏世家》咋只字未提呢?从其数十年后的“中山君相魏”等记载可知中山是始终未能摆脱魏人宗主权的。魏武侯连自己身后的世代交替都未安排好,其子魏涵的惠王君位还是自己从与公仲缓的叔侄拼杀中夺来的。这种与赵襄子截然廻异的家族、家庭环境也决定着绝不会安排魏姓子孙做中山君。所以中山桓公不过是魏太子击在督理、殖民中山二十余年间扶植起的亲魏政权中的一位中山君,在魏击归国做武侯时给了他较大自治权,再加上本人个性还算有点儿“棱角”,死后才被谥做“桓公”的。
2、《东文》说:“桓公复国后,迁都灵寿”。中山何时迁都史无记载,可参照赵魏齐三《世家》分析:中山迁都绝非“桓公复国”的-381年,而是在“中山筑长城”后的-368年。因中国人历来讲究“热土难离”,从《尚书》中的盘庚三篇到当今的丹江口移民无一不显示着整体搬家的难度。似迁都偌大工程要不是钱多的没处花了就是被迫无奈之举。自-385年至-365年正是赵国在河北炙热扩张的二十年。敬候伊始又是败齐、侵卫;又是攻魏取棘蒲、拔黄城;还曾救燕伐齐、战中山。换上成侯后又于-372年侵卫,夺取了73座乡邑;-370年再伐齐、中山到了无极、新乐一带。可在收队途中却被中山的宗主魏武侯截击于石家庄。打了胜仗的武侯乐极生悲、猝死于安阳。-369年赵国便趁魏人的争君内乱“围惠王”于隆尧、鸡泽一带。中山一见可资仰仗的武侯死了,其子魏涵又自顾不暇,为求自保才发明创建了中国的“第一座长城”。可在其尚未竣工的-368年就被“侵齐夺甄”的赵军一并占领了。这才逼得逃亡山里的中山人不得不定都灵寿,以备赵军再来袭扰时方便往不宜战车机动的山上跑。而-381年的迁都之说是找不到任何合理缘由的。
3、《东文》说:“迁都灵寿,开创了中山国新的历史,成就了中山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只是这个“最辉煌”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又经历了六、七十年的发展之功。并且也不能算作其“迁都灵寿”所开创的,而是当时七国争雄、合纵连横,力量此消彼长的大环境为其提供的机遇。特别是赵国,在肃侯-349年上台时已开始步入了低谷;-342年“中山君相魏”又进一步强化了附庸与宗主的国家关系;-334年魏、齐在中山君的穿针引线下再次盟会于无极甄村,一致决定共伐赵国,只因惠王死故耽搁了一年。-332年,齐、魏在南线击赵,中山则在北线扒开滹沱河南堤“围”毁了赵国的东都—今灭失在无极郝庄与藁城之间、滹沱河拐弯儿里的古“鄗”(这即是赵武灵王口中念念不忘的“先王称事之丑”,亦成了赵灭中山的直接肇因);-328年张仪相秦又杀掉大将赵疵夺取了赵国的蔺、离石;之后肃侯死武灵继位又因年少难于亲政,更使得赵国一蹶不振,致使当时的“五国相王”唯独赵国不在其列;-317年,三晋击秦被“斩首八万二千级”、又在观泽被齐打败;-316年,秦又攻赵,夺取了“中都、西阳”—即今阳泉一带。恰是在赵国如此积贫积弱、无暇北顾的情势下,才使得中山有机会短期占有了滹沱河以南的几座据点,并于-314年傍齐宣王趁燕国内乱“士卒不战、城门不闭”之机袭破燕捡了一个大便宜,才实现了自己的“最辉煌”。而在其半个多世纪前的“迁都”之始是没有半点儿辉煌可言的。
4、《东文》说:“在滹沱河中下游地区,中山国先后建成了灵寿、房子(今高邑故城村)、棘蒲(今赵县南)等重要城邑”。不知其依据何来。《赵世家》载:惠文王三年(即-296年)“灭中山,迁其王于肤施。起灵寿,北地方从、代道大通”。尚无发现此前的任何有关“灵寿”的地名记载。这只能表明是赵灭中山后的-296年,才建起的灵寿城并为纪念“武灵王灭中山”之功和祈愿赵主父长寿而名之做“灵寿”的。之前中山国虽都于此地,但有无城池并无明确记载,即便有城也绝无名其“灵寿”之理。至于《乐毅列传》,并非完全是按照战国官方档案写就,追撰作者难免揉进不少秦汉地名元素和演义成分,因乐毅家族的百年居第是新乐的古“乐里”而不在灵寿,乐羊子当初攻破的中山初都也是新乐的古“新市”同样不在灵寿。所以乐羊子的“灵寿君”绝非魏文侯所封,而是后人追封或追谥的。再说“棘蒲”。《赵世家》亦载有“敬候六年(-381年),借兵于楚,伐魏,取棘蒲”。表明最晚也是在-381年桓公上台之前,魏人早在赵县筑有棘蒲。把它说成是“桓公复国”之后才建的显然难于成立。至于高邑的“房子”是否中山所建就更加有待考证了。
5、《东文》说:“东垣就是在这一时期由中山建造的”。在史痴看来这更是毫无依据的臆断,即便是中山人在那时所建也只能算在魏国名下而不能归入中山国的成就。因为传承至今的带“垣”字地名有山西的垣曲和襄垣;战国时涉及“垣”字地名的记载有:《赵世家》的-342年“公子刻攻魏,取首垣”;-305年“王军取称、石邑、封龙、东垣。中山献四邑和”;有《魏世家》的-385年“城安邑王垣”;-287年“秦拔我新垣、曲阳之城”;有《秦本纪》的-290年“大良造白起攻魏,取垣•••秦以垣易蒲阪、皮氏”;-287年“错攻垣,河雍,决桥取之”。综合这些“垣”字地名,基本都与魏国密切相关。表明“垣”这一建筑方式和名称概念均是由魏人发明的。对应于赵国的“五都”—即北都“耿(今山西耿镇为赵氏发祥地)”、西都“晋阳(今太原)”、中都“中牟(今阳泉)”、东都“鄗(今无极郝庄南已灭失在滹沱河死弯儿下)、南都“邯郸”魏国筑有“五垣”—即北垣“首垣(今新乐马头铺时称垣、新垣、新市)”、西垣“今垣曲”、中垣“今襄垣”、东垣“今石家庄东古城”、南垣“安邑王垣”。据笔者分析:因当时时处冷兵器时代,开始连骑马射箭都未普及,所以其防御的主要目的仅仅是滞阻战车的机动性、以加大战将的体力消耗。甚至就连战车的大规模应用也是在七国争雄的刺激下才迅速发展起来的。春秋时尚无多少车战记载,到战国末才将“千乘之国、万乘之国”作为衡量国力的一大指标。说明城、防、垣等防御设施也是战国中后期才普及兴盛起来的。-381年前后,东垣当属魏国地盘。因战国初年晋国六卿虽经范、中行作乱被灭掉了两支,可依然是由从中行荀氏中分离出来的智伯荀瑶当着“老大”的。有诸多文献记载,智伯曾在-463年以向鲜虞中山国的“仇猶”—即邱地首领赠送“广车”之名突然发兵夺占过今天新乐的褚邱。其“跳板”应就是今正定县的西北部一带。之后三家灭智伯,赵氏分得了正定、藁城、晋州一带;而魏氏则分得了石家庄六区及栾城、赵县一带。-414年中山武公初露峥嵘,赵尚无力东伐北侵,便在今石家庄飞机场西缘的正定平乐一带筑“平邑”以隔磁河与中山初都古新市对恃;并在无极郝庄南滹沱河尚未拐弯时的南岸筑古“鄗”以隔河与无极甄村的古齐“西都”对恃。可当时较有实力的魏人却以东垣为跳板,借道赵家领地一举攻克了中山。在“太子击守中山”期间,比照赵“城平邑”的做法也在新市周边圈起了矮墙而名之做“垣”。殖民中山二十多年的魏击于-385年归国做了武侯。第二年便在安阳筑起了“王垣”。当是在此期间,由太子击主持,调用部分中山民夫筑起的东垣、棘蒲等城。十数年后,三家将晋静候贬做平民,魏武侯又在新分得的晋国余土上筑起了山西两垣。之后其子惠王才对应五垣,正式行名做“首垣、东垣、王垣•••”的。至于-305年,东垣何以在中山手上:则是由于魏国在-338年因安邑屡遭陶邑的秦国强兵滋扰而被迫徙都大梁时也已开始走了下坡路。虽梁惠王曾以“兵三折、太子虏、上将死、国空虚”求教于孟子,可孟老先生却仍以“仁义、非利”等迂腐儒教忽悠惠王。以此对抗重用商鞅变法利国的强秦,自然也是每况愈下的。-330年被秦消灭45000(秦记做80000)名龙贾军并掠走“河西之地”;-329年又被秦国夺去了汾阴、皮氏、焦;-328年“魏尽入上郡于秦”;-323年在襄陵被楚打败;-322年再被秦夺取了曲沃、平周;-319年魏襄王死、换上更不争气的哀王,第二年就被齐打败于观泽。恰是在此等宭境下,魏人才不得不把自家石家庄一带的地盘儿交由曾做过魏国相邦的中山成公之子王昔打理。而中山-305年向赵国求和所献出的“四邑”中本来还有着赵国自家的固有领土—“称”。有人将其解读在高邑或柏乡,其实就是今天的藁城。这里春秋时曾是肥国、鼓国的地盘。-530前后被荀吴收归晋国。三家分晋后归了赵家,成为他东侵齐北伐中山的一大战略支点,并视其为“东都”。-332年“中山引水围称”使其分作无极郝庄和藁城县城两个聚落。围毁古鄗的古河道日久淤塞,而中山人新扒开的决口则冲刷成了当今的死弯儿。除此,中山人有多大神力、又能从哪里弄来“天水”可以把高邑或柏乡的古“鄗”围毁呢?!《史记》明确记载:“武灵王三年,城称”说明-323年赵国才又在今藁城址—即原鄗分化出的南聚落上重新筑城而名之做“称”,留给北聚落的“鄗”名则衍化做了今天的无极郝庄。也同时说明起码在-323年之前,这里还在赵人手上。中山占据此地至多不过十几年。在其半个多世纪前,赵国稳固占有此域并据此东征北伐的-381年,中山人越过正定,到滹沱河南岸去筑东垣是绝然不可能的。除非那时是由魏人出面,中山民夫的穿越过境是得到赵国同意或默许的。
6、《东文》说:“赵敬侯十年,与中山战于房子(今高邑西南)。十一年伐中山,又战于中人(今唐县西南)。从后来赵与中山的边界来看,这两次战争中山都战胜了赵国。”关于房子在高邑、中人在唐县的批注,东文当是引用的已有成见。只是这一成见实在是经不住推敲。-376年的“房子”之战是在与齐国的“灵丘”之战后。而灵丘之战,魏赵韩齐四世家皆有记载,说明其规模要比房子之战大的多。对于灵丘之战:《田齐世家》说“威王元年,三晋乘齐丧伐我灵丘”而《赵世家》则说的是“救燕伐齐”;其他两家都说的是“伐灵丘”。显然除了“救燕”的名义外还应与附庸于赵的代国有关。当时的灵丘齐人不仅东侵燕往西还严重威胁着代。于是赵便裹挟韩魏两家趁齐威王初立忙于国丧无暇北顾之机去惩罚灵丘齐人的。那样三晋北伐军不会途径高邑,而是由今山西境内的207国道经西柏坡、阜平达代地,再沿今天的京原铁路线进击灵丘的。再加上《赵世家》说的是“九年救燕伐齐,十年与中山战于房子,十一年伐中山”表明这场房子之战并非赵国提前策划好的,而是伐齐归途中的一场遭遇战,由于吃了亏才于第二年再次去正式“伐中山”进行报复的。这样此战的地点就不可能是高邑的“房子”了,而应是灵寿陈庄与西柏坡之间的房山西麓一带。这与后来赵武灵王的“至于房子,遂之代”也是较贴切的。更比伐灵丘后重新发兵高邑顺理成章的多。何况这次房子之战也是恰好处在赵魏争夺赵县棘蒲的三、五年内,中山是不可能占有高邑的。也正是在此处的那场遭遇战才暴露出了中山作为赵代哽喉之刺的战略地位,相较高邑的区位,其战略意义大小立见。至于“中人”,连同《左传》记载的鲜虞人擒获晋将观虎的“中平”之战均被解读在“唐县西南”。不知这是哪代哪位学阀的考定,只是这个被人顽固迷信的成见照样经不住推敲。大家都知道古北平在今满城、顺平一带,古南平在今赵县。明眼人稍看一眼地图便可清楚其时的“中平、中人”是离不开今伏羲台旁的“中同”一带的。况且赵国为报复与中山的“房子之战”何须攻打唐县?当时中山的政治中心—即辛唐虞三代帝都、鲜虞故都、中山初都是今石家庄飞机场北缘的新乐马头铺。而当时稳定占有正定、藁城一带的赵国是以今磁河墓道沟与中山为界的。《北史》所记载的“(拓跋珪)进军新市。慕容贺麟退阻泒水---大战义台坞”恰是赵伐中山战于中人的又一翻版。把中人解读到唐县是把战国中山与汉代封的刘胜中山国混作一体了吧?!再说房子、中人两场战事。一是不可能中山全胜;二是即便是中山都赢了其推理的依据也是吃饱饭了感谢耳朵—认错庙门儿了。其所判断中山两胜是根据的“后来”边界状况。只是这个“后来”不知是指的何时。战国年间虽然有着两国“易土”,但哪两国之间也未签订过长期约束双方的“勘界条约”。尽管那时曾有过齐桓公用马鞭画的“分沟”以向燕国赠送齐土;尽管那时也曾有过长城、午道、泰山等大致界标。可哪两国之间的边界是清爽的?还不都是犬牙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吗?甚至一座城邑今天是我的,明天就成了你的,后天说不定又被他人夺了去。自-687年秦武公“伐甗、冀戎,初县之”到-267年秦武王的舅父穰侯魏冉死“秦复收陶为郡”400余年间,冀东南一带一直有着大片秦国领地。你能说自陶以西的河北、山西全是秦国国土吗?-258年,赵孝成王还曾把灵丘封给过春申君。你能把灵丘以南的山西、河南都视作楚地吗?以一个时段模糊、区位模糊的概念去推理战事胜负恐怕是《东文》的一大创举。据笔者分析,东文说的“后来边界”大概是指被人误读了的-305年赵攻中山的“三塞四邑”。以-305年赵武灵王夺取“柏乡的称”来断定-376年中山守住了高邑的“房子”;以-305年赵希统胡、代之兵夺取了“大茂山的华阳”来断定-375年中山守住了“唐县的中人”。可这相隔70年的“因果”关联度能有多大呢?70岁的你长有胡子能说明70年前的你同样长着胡子吗?更何况-305年中山人是否据有柏乡、唐县还是十分令人质疑的。2005年笔者曾写过一篇《赵武灵王攻取中山的三塞四邑》专门对其进行过探讨。自信对“称”到底是今柏乡故店还是藁城?“石邑”到底是今鹿泉南故邑还是石井?“丹丘”到底是今曲阳还是灵寿东柏山?“华阳”到底是今唐县大帽山还是行唐赵阳关?“鴟之塞”到底是今涞源倒马关还是新乐赤支村?等问题的解读是比那些明星大腕、权威学阀更理性、更科学的。只要有心,稍加研析当时的战场态势、稍看一眼亘古不变的地理环境,那些既有成见是会不攻自破的(关于中山疆土,后边还有分析。这里暂且搁笔)。
7、《东文》说:“公元前369年,中山为巩固西部边防在与赵国接壤的边界筑长城。说明此时中山国力已很强,成了赵国的潜在威胁”。怪不得当今的日本、美国都在鼓吹“中国威胁论”呢?其原因也是中国有着古老长城吧?其实筑长城之举并非国力强盛的佐证,也丝毫构不成给对方的威胁。它与当今的反导系统不同,是单纯用于防守的,则恰恰是一种示弱自锁行为。“围魏救赵”的典故不正是“最好的防御是进攻”的有力注脚吗?实践证明:哪座长城也未起到过强大自我、危及他人的作用。中山所筑长城,在其尚未竣工之时即成了赵国战利品;秦始皇筑长城,也使得本国的数百年基业悠忽间完蛋了;东德建柏林墙同样未能阻挡住西德的统一。只是这个已超出东文主旨的话头还的确是个非常有价值的课题。如今的山东、河南都在争抢“中国的第一座长城”。可“齐防、楚方城”均未被当时的社会公认做“长城”。而史记的《赵世家》载“成侯六年,中山筑长城。七年,侵齐至长城”;《田齐世家》说“威王六年,晋伐我,至博陵---九年,赵伐我,取甄---遂起兵西击赵卫,赵人归我长城”(注:威王9年和成侯7年均指-368年);《楚世家》也载有-281年射雁者激励楚王应“朝射东莒,夕发浿邱,夜加即墨,顾据午道,则长城之东收而泰山之北举矣!西结境于赵而北达于燕”。这些文献记载都强力佐证着被最早正式命名、并得到社会广泛公认的“第一座长城”就是-369年由中山人始筑、-368年被侵齐取甄的赵军占据旋即又被西击赵卫的齐兵收归齐有、后来与“午道”一同被楚人视作齐赵界标的“长城”。 关于其具体遗址,《东文》仅给出了“中山西部与赵接壤的边界”这一模糊概念。更有甚者将其解读在井陉至阜平的西缘。还有人把浿邱、午道、长城都安插到山东的博兴以南。其实这些人都是缺乏联系的综合思维,而是割裂的孤立看问题。抛开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山人为什么筑长城?其主要防御目标何来?中山所筑的长城与赵侵齐所达之长城及威王西击赵卫收归齐有的长城毫无关联吗?乐毅灭齐之前,齐国的西部边界到底在哪里?曾与强秦并立为“东帝”的大国之齐难道仅仅据有“泰北博东”一个并不存在的空间吗?其真实的历史是:姜齐始以藁城北部的“前西关”—新乐杜固—山西灵丘一线与鲜虞为邻。鲜虞曾是北遏阻燕、南牵制卫的一直不可小觑势力。还曾替周襄王伐郑以耀兵中原、曾逐襄王拥立叔带于温。后来架不住“随狄君猎十二年”深谙鲜虞国情的晋文公持续瓦解、吸纳才渐趋式微。春秋末年齐人为了缓冲晋国的压力又在此域扶植起了中山政权,可仍未能遏阻晋人的紧逼。到智伯当政时,把中山压缩在了新乐内营至坚固之间的一个纵横不足10里的窄小空间。之后再被魏人收降为自己的“上郡”—即首个听命于人的小君主国。其宗主魏太子击督理中山时,在中山初都古新市圈起矮墙而称其新垣、首垣。到-370年前后,赵国再次扫荡齐与中山的无极、新乐一带,返程中却被中山宗主魏武侯截击打败于今天的石家庄市政府大楼一带。《赵世家》记其做“伐齐于鄄,魏败我怀”;《田齐世家》说“晋伐我,至博陵”。其“鄄”以《秦本纪》的“齐桓伯于鄄”及《姜齐世家》的“会诸侯于甄,齐始霸焉”可知史记中的鄄、甄二字是可以相互通假的,均指的是今无极甄村。其“博陵”以《太平寰宇记》的“房山:(平山)县东北五十里,沩水出焉,出行唐入博陵谓之木刀沟”之说显系是指的今新乐一带;其“怀”以《秦本纪》“攻魏,取邢丘怀”和《魏世家》“秦固有怀,茅、邢丘,城鹤津以临河内,河内共汲必危”等说分析绝非是指河南武陟的郑国之怀,而是指的石家庄槐底的唐虞之怀。魏武侯在槐底打败赵国得胜还朝的骄兵疲师后,高兴的连后事都未及安排就死掉了。引得其子魏涵与乃叔公仲缓争夺君位而爆发内乱,又给了赵国报复机会。乘机“围惠王”于今隆尧、鸡泽一带。恰是在此情势下,中山人才被迫发明创建了“天下第一座长城”。当时赵与齐、与中山的战事主要集中在无极、新乐一带。其兵力投送也是沿的隆尧—赵县—九门一线原由大禹所修的古“午道”上。此等状况之下,中山到井陉、阜平的西缘去筑长城做什么?齐人在博兴以南筑长城又有何用?显而易见的是中山人在魏筑新垣的启迪下又在垣外的磁河北岸—当初大禹为保护唐虞帝都所修的堤坝遗址上重筑了一道非闭合性长垣,把城防扩大成路防、边防而名之“长城”。可在其尚未竣工的-368年就被“侵齐,至长城”的赵军占据。于是中山西逃灵寿、齐威王“西击赵卫”,不仅从赵国手上夺下长城,还将齐国的西陲边关由藁城的“前西关”西拓至今新乐官庄、贯上一带的“新齐关”。赵灭中山后,又把新乐的古“分门”更名做“赵门”、把行唐的古“华阳”更名“赵阳关”。这才使得齐赵结境于齐关对赵门、齐村对赵阳关一线。包括行唐县城北5里的“齐村”及曲阳王快水库东南角的“齐村”都应是齐国据有过的印记。-283年乐毅统领五国大兵彻底打败齐国后,引发楚人垂涎,才抱怨其君何不抓大事—也学乐毅去夺取长城以东、泰山以北的齐土。如果长城、浿邱皆在博兴南边,其东已在蒙山、沂山之北了,而泰山之北仅据博西,一个“泰北博东”暗物质黑洞还值得楚人觊觎吗?如果长城是在井陉、阜平西缘,那其东不是连赵魏秦在河北的领地也都囊括进去了吗?一个楚国的射雁人能有多大胆量敢撺掇其君连赵魏带强秦一起吞并呢?把我国的首座长城—中山长城认定在井陉、阜平西缘,是把芽苗当成了大树、把婴儿当成了巨人、把中山人当成了统一六国后的秦始皇。有关中国的首座长城笔者亦有多篇述证,还曾把一篇《长城发端在哪里》专稿贴上过河北长城、新华发展、央视复兴和新浪等网坛,仅仅由于草根无名尚未引发关注。可这的的确确是一笔绝无仅有、价值无量的文化资源,因其承载的除了战国文化还有唐虞文化。
8、《东文》说:“公元前309年,赵武灵王亲临靠近中山和齐国边界的九门以望齐与中山之境”。这是把武灵当做现代高干了:出门小车成行、前呼后拥,还带着摄像机、望远镜,人人争当电视明星。也不想想当时的社会背景:武灵是观光旅游呢还是肚子撑了消食儿。还好该文没敢具体指明是“亲临”的是哪个九门并且还讳避了“为野台”一事,只是再次端出了“边界”这个模糊概念。还有人说是在藁城九门建造了“仪台、别舍”,更有甚者说是在新河九门搭建了“瞭望台”。其实武灵既非曹阿瞒、亦非殷纣王,以其“化妆入秦,亲窥秦王真容”的为政风格,绝非仅仅是“靠近边界,眺望外境”的。而是深入到了藁城—新乐一带,实地考察、调研了该域的风土、人情和兵备状况,才诱发了他的“胡服改革”情愫。其时自中山西逃灵寿、齐人西拓疆土以来,新乐到曲阳一带就成了齐、胡、魏杂居之地,三家是都管都不管。老百姓还是那群老百姓,日子还得一天天往下过,谁来了也得一样支应。且藁城、正定还是赵国经营了200余年的地盘,人心向背当是满纠结的,恐怕是向灯向火者皆有。当然武灵从中山把持的东垣、藁城据点之间穿插到九门、伏羲台一带绝不会兴师动众,而是“打枪的不要,悄悄的进庄儿”的。那时和平年代还讲究个“微服私访”呢何况是战争年代哩。
9、《东文》说:“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经过5天朝议,决定趁中山新君初立发兵中山---中山毅然起兵应战---于房子(今高邑西)打败赵军。”此说亦过牵强。虽然赵国廷议了5天,但其时“胡服骑射”尚未推行、国力战力均未复苏,仅凭着中山换了一个新君就贸然出兵,武灵有如此轻率吗?《史记》的记载是“王北略中山之地,至于房子,遂之代---登黄华之上,召楼缓曰:‘吾欲胡服’。”联系其前后的一系列举措来看,这次并非真正的“发兵中山”,而是经过5天研讨,仍然未能找到强国良策。想起两年前的那次走马观花看中山,虽然欣赏人家的胡服骑射,却仍苦于没有成熟的改革方案,需要进一步的深入调研。在上次考察了中山东部的基础上,这次又绕道中山的西北侧经西柏坡、陈庄、阜平去了代地。期间还曾在行唐的古“华山”和曲阳的黄山上与楼缓们对标中山完善了胡服改革的各项措施,并为日后攻取中山的北部“三塞”探明了进军路线和作战环境。至于《东文》说的“中山于房子打败赵军”当是武灵“遂之代”途中在中山的后屁股—房山上搞得一场“火力侦察”或遭遇的中山伏击。绝不可能是两国在高邑的正式交兵,因尽管高邑也可能有过一房子、尽管其时高邑房子也可能在中山手上。可其区位相对于西柏坡北边房山西麓的中山据点似乎是难于和武灵“遂之代”的行程粘得上边儿的。
10、《东文》说:“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再次发兵,从东部进攻中山。这次很快得手,占据了中山边邑宁葭(今深州下博东)。”这一说辞就更加不靠谱了。其依据大概也是从认同中山疆土“北达涞源、南至新河、东及深州”出发的。可这一成见让中山囊括了整个石家庄和保定、衡水、邢台各一部,面积可达10余万平方里,比《东文》自己认同的“中山疆土方500里”超出了200倍还多。这不是与“指鹿为马、皇帝的新衣”一样可笑吗?!这样的迷思毅然盘踞在人们的头脑中,是一个颇值深思的可怕问题。任由被指做马的鹿乱窜、任由穿着新衣的皇帝横行,科学发展观何以立足?关于“宁葭为深州下博东”的成见,不知是哪代哪位学阀的考定,只是以史痴看来此“宁葭”和《五帝本纪》记载的舜帝重华讨过饭吃的“负夏”连同《左传》记载的晋荀吴灭鼓前派军队假装购买粮食的“负甲”均应是说的今环石高速交正无路处的藁城“只甲村”。因“甲、葭、夏”三字同音,在古文献中可以通假。并且只甲村的区位:一是恰在“荀吴略东阳(今京广铁路磁河桥头),使师伪籴梁负甲—息于昔阳之门外,遂袭鼓”的行动线路上;二是在重华“做什器于寿丘(今灵寿),就食负夏”活动区域内—也正是重华在此讨饭才惊动了当时居住在只甲村西北30里正定岳村的“四岳”之一--南岳娵訾氏,并被其举荐给尧帝的。三是在中山控制的称、东垣俩据点北30里处,正好是战前侦察的范围内。而据此近百公里的下博东是否离题忒远了?!顽固坚持“宁葭即下博东、鴟之塞即倒马关”的观点不是把雄才大略的武灵当成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无头苍蝇了吗?实情当是在前两次考察调研基础上又经过了一年多的“服骑改革”,为了验证成效、发起实战而再一次穿插到只甲村一带找陷于敌后的亲赵势力搜集情报、部署动员,为继续蒙蔽中山还溯滹沱河西达榆中,才最终敲定了一击必胜的战役决策。
11、《东文》说:“第二年,赵武灵王发动了更大规模的进攻”。客观的讲,-305年的这场战役,才算赵武灵王对中山的首攻。因《史记》说的武灵于中山:十七年是“望”;十九、二十年两次是“略”;唯有二十一年的这次用的是个“攻”字。从《史记》有关赵主父“所以入秦者,欲自略地形因观秦王之为人也”的说法可知,司马迁笔下之“略”字,并非是指的攻城略地,而不过仅指侦探地形而已。所以东文讲的-307年赵“发兵中山”;-306年“再次发兵”;-305年的“更大规模”均是对历史的误读造假。其实武灵此前的四次中山之旅,目的是各不相同的。第一次仅不过是为了开拓视野、认识世界;第二次是对标中山,研定服骑改革方案;第三次是战前侦察:第四次才是正式进攻。
12、《东文》说:“赵武灵王在攻取东垣后,夜梦神女,造神女楼,令群臣赋诗填词以记之“。东垣城中的神女楼是否武灵所建,已无从考证。可其“梦处女,娶吴娃”却是有着明确记载的,只不过是在其攻取东垣的六年之前。清代正定名家的诗作当是“关公战秦琼”式的艺术制作,我们只能当艺术品来鉴赏。大报《档案室》存疑可以,可公开制假、并广泛播假就难免有点儿误人子弟和慢性自杀了。不要忘了媒体除了娱众挣钱外,还有着自废不掉的导向功能!!!

楼主 鲜虞郭峰  发布于 2019-11-10 11:41:23 +0800 CST  
“史痴”是笔者数年前在《新华发展论坛》所用的网名昵称。尽管笔者08年曾被《晚报》秀做“史痴达人”,但自视虽为“史痴”并未“达人”。看到有舆论误导总憋不住想置喙质疑两句。
楼主 鲜虞郭峰  发布于 2019-11-10 19:41:35 +0800 CST  
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我们老俩退休以来原单位有时协调不畅能给定两份相同《晚报》。老伴前些年只注重听课、卖保健品的广告。现在抗忽悠能力强了、听课兴趣淡了。只结记着把我收藏的老报纸和一眼未看过的新报拿去换打麻将钱,而我关注时政、文化的老毛病依然未改。是否过于招人嫌了?
楼主 鲜虞郭峰  发布于 2019-11-11 10:26:43 +0800 CST  
中山未灭,何谓“复国”?
楼主 鲜虞郭峰  发布于 2019-11-13 10:59:17 +0800 CST  
中山迁都究竟是-381年还是-368年?“楚赵联兵,火烧棘蒲(赵县南平棘)”时能烧到唐县北城子遗址吗?
楼主 鲜虞郭峰  发布于 2019-11-14 20:40:41 +0800 CST  
-381年的中山“辉煌”何在?
楼主 鲜虞郭峰  发布于 2019-11-18 09:01:03 +0800 CST  
《史记*赵世家》说:赵武灵王“起灵寿,代道大通”;《世本》说:“武公居顾,桓公迁灵寿”;而《史记*乐毅传》则说魏文候曾封乐羊子“灵寿君”。所以,灵寿究竟是谁家所建还是有待辨析的。
楼主 鲜虞郭峰  发布于 2019-11-28 09:59:41 +0800 CST  
“东垣”究竟是中山迁都时所造、还是魏人分晋后所造?
楼主 鲜虞郭峰  发布于 2019-12-02 09:19:49 +0800 CST  
@鲜虞郭峰 2019-12-02 09:19:49
“东垣”究竟是中山迁都时所造、还是魏人分晋后所造?
-----------------------------
按照《秦本纪》记载:秦人可一直是视“垣”做魏地的。
楼主 鲜虞郭峰  发布于 2019-12-02 19:33:53 +0800 CST  

楼主:鲜虞郭峰

字数:11228

发表时间:2019-11-10 19:41:23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2-03 13:44:18 +0800 CST

评论数:1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