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美国 道美国----一个现代帝国的传奇崛起[连载]

军队伤亡过大,引起后方广泛的批评。有的民众说,格兰特水平差,连以前的统帅都不如。有的直接说,格兰特是屠夫,对官兵们的伤亡毫不同情。

格兰特也不想这么打了。以前那种不顾成本拼消耗的打法,事实证明不是最佳战法。格兰特构思新的战法。

其实,从战争进程看,格兰特拼消耗也是无奈之举,原因在于他的对手李,在大荒原一战中吃亏之后,吸取教训,再也不和格兰特正面冲冲杀杀了,而是挖壕固守,专等格兰特军来进攻。一攻一守,守方有工事作掩护,当然有利。攻方像群傻子一样冲锋,成为守方的标靶,你说谁占便宜?

李,专心致志地守!当然,李还有一个原因迫使他只能守,那就是他手上的兵有限,不敢走出工事与北军硬拼,否则,拼几下就会拼光的。

李的战略意图得到了实现----只守不攻,给北军造成大量伤亡,迫使北方政局其变化,最好是影响大选,让民主党上台,再议和。

格兰特看透了这一切,决定换打法。

也即,要想办法,逼出李走出工事,与北军硬拼。

怎么逼呢?

喊李出来,李是不会出来的;骂李,李也是不会出来的;赶吧又赶不出。最后,格兰特决定故技重施----像围困维克斯堡那样,切断敌人的一切供应线,把敌人困死。敌人没吃的,没枪炮供应,总要滚出来。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6-02-03 22:59:01 +0800 CST  
李的供应来自南北两面。北面来自杉安道谷地,南面供应线经过彼得斯堡。格兰特决定扫荡杉安道谷地,占领彼得斯堡,切断李的一切供应。

格兰特马上行动。

北面----原来有一支北军在杉安道谷地与南军作战,只是败多胜少。格兰特派出谢里登的骑兵,杀向杉安道谷地,沿途把铁路破坏掉。两军合攻杉安道谷地南军,将其驱逐或者消灭掉。只要控制了杉安道谷地,李就无法得到北面的粮食供应。

谢里登得令,率骑兵风一般杀过去了。

南面,格兰特亲自带兵,攻占彼得斯堡。

6月12日,格兰特悄悄拔营而去。

李在科德港工事里等着北军来攻,可对方静悄悄的。格兰特离开3天后,李才发现北军早已不见踪影。李慌了,赶紧寻找对手。不找还好,一找大事不好----北军直奔里士满去了。

李这下真急了,首都危险,不救不行。李率领大军,急忙追赶北军。他必须赶在前面拦住,否则首都完了。

日夜奔跑,李终于能够拦截北军了。

但李中计了。

奔向里士满的,不是格兰特大军,仅仅是北军第5军。格兰特派出第5军杀向里士满,其实是虚晃一枪,引开李。自己率领大军抢渡詹姆斯河,6月14日,格兰特的大部分部队过河。6月15日先头部队抵达彼得斯堡附近。

李引以自豪的读心术,这次失算了,没有猜对格兰特的动向。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6-02-03 22:59:58 +0800 CST  


科尔德港战役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6-02-04 15:47:29 +0800 CST  
守卫彼得斯堡的,竟然是南军大将博勒加德,而堡内军队仅有2500人,而且还是老弱病残。残酷的战争已经把附近的青壮年都消耗光了,博勒加德只好从里士满抓一些老弱小孩充数。

博勒加德知道北军要来了,赶紧从附近调来3000人,凑齐5500人,到堡外建立战壕,守堡。

格兰特的先头部队是威廉.史密斯的18军,人数1.5万,他们一到彼得斯堡,马上发动进攻,博勒加德守不住。毕竟,兵力相差太悬殊了----3:1。

博勒加德撤退到1英里外,再次挖壕建立新阵线。

史密斯轻易拿下一个战阵,有点觉得太容易了,怀疑这是不是南军的一种策略?他过去跟随巴特勒转战各处,败多胜少,仗打得很艰难,还中过埋伏。这次竟然这么容易,反而觉得不踏实。

是不是敌人有什么阴谋?是不是敌人有埋伏?

士兵们看出博勒加德溃不成军,不可能有埋伏,要求乘胜追击。但史密斯命令停战待援。

援军很快到了,请求冲锋。史密斯不肯,反而命令援军呆在刚夺取的敌人的壕沟里,防止敌人反攻。一等就是一天。

大好机会就这么失去了。

李发现上当后,率军朝这边狂奔。

16日,北军第2军赶到,力量大涨,史密斯命令冲锋。博勒加德的老弱病残军一下子溃不成军,又撤退建立第三条防线。李的先头部队陆续赶到。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6-02-04 23:30:49 +0800 CST  
17日,北军第5军赶到,又冲锋,博勒加德一退到底,到了彼得斯堡城边。

关键时刻,李的大军赶到,保住了彼得斯堡。

18日格兰特大军赶到后,命令马上发起进攻,但北军将士非常不愿意。他们害怕重蹈科尔德港覆辙,在冲锋时畏畏缩缩,有的当场拒绝执行命令。

说好的强攻就这样草草收场。

不要骂北军将士怕死,因为很快证明他们是对的。接下来几天,格兰特强令发动进攻,结果伤亡1.1万人,一无所获。李的伤亡仅为北军的一半左右。

格兰特没有办法,下令围城。

格兰特发现自己面临难局:不顾一切进攻吧,伤亡太大还是其次,关键是怕李抵挡住住,往南逃跑。南军在南方大地上东悠西转,北军要追踪和击败李,得付出更大的成本。

不攻只围,又担心难以彻底围死。

格兰特与李就这样耗着。北军时不时发动一些小进攻,破坏破坏南军供应线,使得李的后勤供应日益恶化。但格兰特没有发动大规模进攻。

格兰特等待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希望谢里登骑兵,赶快扫荡杉安道谷地,断绝李的粮食供应;第二件事是希望谢尔曼,能快点击败约翰斯顿,前来会师,联合包围李的大军。

再说说谢尔曼一线的情况。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6-02-04 23:32:13 +0800 CST  
谢尔曼大军10万人,于1864年5月6日出发,计划行军路线是:由西向东南横扫,深入敌后,占领佐治亚州,前出大西洋,将南方拦腰切断。

格兰特给谢尔曼的任务是:打散南军约翰斯顿部,然后进入南方腹地,尽可能破坏南方的战争资源。

至于如何完成这项任务,格兰特没说,你谢尔曼自己想去吧。

谢尔曼手下三支军队: 托马斯的坎伯兰军团,约翰.斯科菲尔德的俄亥俄军团,詹姆斯.麦克弗林的田纳西军团。

约翰斯顿驻军多尔顿,手下将士6万人。

北军以10万人进攻南军6万人,想来不难。但约翰斯顿早就想好了对策—-只守不攻。
南军躲在战壕里,你北军有种就来攻吧。

远在里士满的戴维斯,不理解约翰斯顿兵微将寡的难处,反而建议约翰斯顿在查塔努加东北面发动攻势,向西进入田纳西州,迫使谢尔曼撤退。

戴维斯的想法不错,就是不现实。

约翰斯顿哪有主动进攻的本钱啊,是故拒绝了总统的要求。戴维斯很不爽。

谢尔曼明白,从正面进攻多尔顿战壕,是自取灭亡。谢尔曼才不会像格兰特那么笨。格兰特为了显示肌肉,不惜正面直攻,结果造成巨大伤亡。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6-02-06 00:29:00 +0800 CST  
谢尔曼耍起了花招。

他命令坎伯兰军团和俄亥俄军团去进攻多尔顿,约翰斯顿迎战。谁知谢尔曼另派田纳西军团,绕过约翰斯顿左翼,攻占多尔顿南面15英里的雷萨卡。

也即,北军绕到约翰斯顿背后去了。

如果北军占领了雷萨卡,就切断了约翰斯顿的退路。这可不行。约翰斯顿慌忙从多尔顿7个师中,调3个师奔向雷萨卡。

麦克弗林带领田纳西军团2.4万人,9日赶到雷萨卡一个山谷,本应大举进攻附近村寨,他却只发动了一小场进攻。约翰斯顿的援军10日赶到,看到麦克弗林攻击力道很轻,恍惚间判断,麦克弗林不是真攻,应该是佯攻。于是约翰斯顿召回军队,留两个师放在雷萨卡和多尔顿之间的蒂尔顿。

军队放在此地,多尔顿有战事可以北援,雷萨卡有事可以南援,兼顾两地。这样一来,麦克弗林攻击取胜的机会就失去了。

谢尔曼对麦克弗尔森恨铁不成钢:“唉,麦克,你错过了一生中的大好机会。”

谢尔曼见此,随即变招。他只留下小股部队继续进攻多尔顿,暗中抽调大部队,奔向雷萨卡,想出奇制胜,打约翰斯顿一个意外。

不料,谢尔曼大军行军途中,被南军骑兵发现。约翰斯顿于是迅速放弃多尔顿,飞奔雷萨卡,抢在北军前面,于13日集结在雷萨卡。

谢尔曼好好的一个妙计,白费了。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6-02-06 00:29:50 +0800 CST  
北军后面赶来,在南军战壕边巡查,看能不能找到薄弱之处攻之。不看则已,一看很惊讶----这约翰斯顿实在是太善于防守了,竟然找不到丝毫破绽。

北军正在感叹,南军约翰斯顿却打起了小九九,他居然大胆派出一支部队,向北军侧翼迂回,准备袭击谢尔曼的左翼,切断北军的退路。

南北两军居然同用一个战术。

可惜的是这支南军部队力量实在太小,北军发现他们后,很快挫败了这次微型袭击。

谢尔曼面对约翰斯顿的严密防守,想吃掉却无从下口。谢尔曼不得不故技重施,再次悄悄绕向约翰斯顿的后面。

约翰斯顿得知后,慌忙防弃雷萨卡,撤退到卡斯维尔防守。他发现北军一个纵队独立行走,离其他部队有一定的距离,于是集中兵力,想消灭它。谢尔曼知道后,把他的军队分散开来,形成一张浮动式的大网,需要时,它能迅速集结兵力,打击任何一支敌军。约翰斯顿发现,他已经处于北军的汪洋大海之中,不敢主动发起进攻。

为了逃出这张网,约翰斯顿不得不撤退到埃托瓦河以南,在阿拉图纳山口旁构筑工事。
约翰斯顿一退再退,部下部队士气大受影响,情绪十分低落。

约翰斯顿的新工事陡峭而狭窄,易守难攻。谢尔曼要攻下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最后,谢尔曼确实没有攻下这个工事,因为他根本就没攻。而是再次从侧翼包抄,企图再次袭击约翰斯顿的后路。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6-02-06 00:30:51 +0800 CST  


谢尔曼(舍曼)在佐治亚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6-02-06 09:29:21 +0800 CST  
北军急速前进,不久来到一个广阔的田野,一眼望去,良田万顷,赏心悦目。

这么好的地方,文人一看就会诗兴大发。

谢尔曼一看美景如画,不禁感叹:这真是个搞抢劫的好地方啊。他下令实施摧毁南方战争潜力的计划。命令士兵抢劫食物,烧毁房屋、粮仓和其他财产,对敢于反抗的南方人予以严惩。南方普通老百姓天降灾难,开始尝到战争的残酷。

北军一下子变成了魔鬼,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谢尔曼给妻子写信说:“我们吞没了这片土地,我们的牲畜吃光了小麦和玉米。……居民们望风而逃;我们留下的是一片凄凉。”

这,只是开始。

谢尔曼抄后路的做法被约翰斯顿察觉,约翰斯顿赶紧派部队在阿拉图纳西南阻拦,两军激战数日。

谢尔曼看到激战胜负难分,于是自5月28日起,再次迂回抄后路----除了抄后路,谢尔曼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约翰斯顿不得不撤退15英里,到肯尼索(Kennesaw)山上构筑新堑壕,控制离亚特兰大只有25英里的玛丽埃塔。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6-02-06 22:55:49 +0800 CST  
北军侧翼进攻,南军撤退防守,这套把戏已经玩了N次,谢尔曼厌了,不愿再玩。他发现约翰斯顿已拉开战线,中心空虚,决心抓住这难得的机会,实施突袭,消灭对手。

一次他巡视战阵,居然看见南军军官们在800码外的山脚下开会----这也太瞧不起北军了,敢在北军眼皮底下显摆。

“如此傲慢,让他们找个地方躲躲。”

谢尔曼下令炮轰。约翰斯顿和军官们赶紧奔逃,躲进掩体。一位将军躲避不及,被炸得稀巴烂。谢尔曼见了,哈哈大笑,随即向华盛顿报捷。

6月27日,筹划已久的谢尔曼下令,1.3万人对肯尼索山发动正面进攻,北军分两路突袭。谢尔曼估计,在北军的突然打击下,南军一定会猝不及防,惊慌失措。

然而,事实证明他错了,南军奋勇抵抗,北军仰攻,正好成了南军炮火的活靶子,几乎等于送死,几分钟内损失了3000人。南军仅仅损失了630人。北军两场进攻惨败。

血的教训再次证明:直攻对方战壕,是最愚蠢的战法。

谢尔曼吸取教训,再也不这么傻攻。

还是玩老一套----侧翼迂回。虽然玩得有点想吐,但除此之外,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了。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6-02-06 22:56:39 +0800 CST  
肯尼索山战后仅4天,谢尔曼就命令麦克弗尔森绕过约翰斯顿左翼,悄悄迂回到离查特胡奇河3英里处,袭击南军的后尾。约翰斯顿大惊,于7月2日撤走。

谢尔曼3日发现后,派部队猛追。他估计南军会撤退到查特胡奇河,利用这一天然屏障建立新的防线。谢尔曼不想让南军的意图得逞。

谢尔曼预计得没错,约翰斯顿正是在查特胡奇河南岸建立阵线,特别在铁路桥南端建立了一个6英里长的桥头堡----只要北军从桥上经过,就可以开展奇袭,北军将防不胜防。

可北军,轻轻松松就过去了。

注意,不是晕过去的。

谢尔曼的部队,还不会傻到钻入约翰斯顿口袋的程度。他们从上游和下游的浅滩过了河,还在南岸建了两个很好的桥头堡。

约翰斯顿见状,赶紧撤退,再不快点就会被北军抄后路,堵死在河边。

南军撤退再也无险可守,只好一溜烟跑进了亚特兰大,凭城据守。

谢尔曼望着亚特兰大,知道一时攻不进。于是乘机扫荡外围,实施包围战术。

此刻,格兰特正包围彼得斯堡,谢尔曼包围亚特兰大,对敌人一时无可奈何,都寻思怎样突破,可脑袋都想破了,就是想不出办法。

此时远在华盛顿的林肯,也是满头包,因为他也在打一场硬仗----总统选举。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6-02-06 22:57:59 +0800 CST  
内战打得那么艰难,政界高层群体对林肯更加不感冒,1864年初,参院没有人赞成林肯连任。众议院有且只有一个议员赞成林肯连任。

共和党内,激进派尤其对林肯不满,觉得林肯废奴不彻底,打仗不太行,理政不得力,应该换人。

有的人见林肯形势不好,就建议林肯:宪法规定,战时总统有权取消选举,进行连任。林肯遇到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以按照宪法办。

林肯否决了这个建议。

林肯认为,大选是共和制国家的“必要之事”, 不能取消。他说:“没有选举,我们就无法拥有一个自由的政府。如果我们因叛军而被迫放弃选举,或者推迟选举,叛军就可以骄傲地说,他们征服和消灭了我们。至于我的输赢,应该交给人民去决定,请求人民投出自信的一票。”

言下之意就是,即使自己选不上,也要尊重制度,更不能让南方幸灾乐祸。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关键时刻,体现出林肯的高风亮节。

倒是基层群众大多数拥护林肯,林肯在北方深孚众望。也许是大敌当前,民众觉得维持政府稳定至关重要,此刻不是改变“阵容”的时候。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6-02-17 00:38:27 +0800 CST  
但是,共和党内要求换人的呼声不绝于耳。这主要源于林肯和党内激进派的观点有巨大分歧。

比如,在展望战后南方重建的问题上,林肯态度比较温和,认为战后只要南方人宣誓效忠联邦政府,重建事宜可以交给南方人去做。

激进派对此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南方人赞成奴隶制,战后还任由他们自己重建,很可能走老路,至少会保留一些旧有恶习。北方人经过浴血奋战才取得胜利,就应该借此机会,在南方掀起社会革命,全面铲除寡头政治,铲除奴隶制,变革南方政治体制、生活习惯和社会风气,把北方的优良制度,移植到南方去。否则,这场战争就白打了,鲜血就白流了。为保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由北方人到南方去主持重建工作。

林肯为首的温和派对激进派的观点进行了反驳,他们认为:世界历史表明,革命是好事。但是,如果革命太过激进,以至于无法掌控、无法合理限制,往往会出现反革命。也即,太过激进,效果会适得其反。

仗还在打,胜负未卜,就争论战后重建问题,当然争不出一个所以然,因而,双方你不服我,我不服你,林肯无法统一党内思想。

激进派一直觉得林肯不对路,想换人。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6-02-17 00:39:14 +0800 CST  
那到底换谁呢?当时共和党内有竞选意愿的,居然有5人之多,他们是:林肯、蔡斯、弗里蒙特、班克斯和巴特勒。除了林肯,最有实力的是蔡斯,其次弗里蒙特。

激进派青睐蔡斯,相信只要推出他,战胜林肯不在话下。

蔡斯作为财政部长,干得极为出色。战争耗费巨大,筹集经费至为困难,但蔡斯发挥聪明才智,聚集能人,通过发行债券等形式,筹集大量资金和物资,以满足战争需要。若不是蔡斯极有才干,这事是很难干成的。

难得的是,蔡斯还克勤克俭,奉公守法,兢兢业业,洁身自好。

蔡斯这么努力,往大了说是为国为民殚精竭虑,往小了说是为了总统梦。他毫不掩饰自己对于总统大位的热望,时时处处不忘显示,他才是这个国家最适合的总统人选。

至于林肯,切,不过是个无能之辈罢了。

蔡斯为争取党内提名,作了很大的努力。但这些努力,被林肯利用得一干二净。

他老是给议员、朋友和媒体写信,数落林肯水平太次,又专制独裁,听不进同僚意见,所以错误百出,信的结论无怪乎是这样滴:展示自己的不凡见识,暗示自己才是最佳。
比如他写给新闻界朋友信中说:“要是这里有一个名副其实的政府,有一个善于同阁员们磋商并采纳他们一致看法的总统,那我们可以向全世界挑战。”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6-02-22 21:05:26 +0800 CST  
前面说了,林肯曾在1862年12月设法让蔡斯的小九九公之于众,使之蒙受了一次耻辱。

可蔡斯同志实在是太想当总统了,他故技重施,不知道收敛。

他的这些伎俩,在老道的林肯面前,犹如孩子过家家。

一天,《纽约时报》的主编和老板面见林肯,告诉林肯,蔡斯正在诋毁总统,提醒林肯防备。

林肯微微一笑,给主编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我和弟弟在肯塔基老家农场犁玉米地,我赶马,他扶犁。这匹马可懒了,但有一阵工夫它却在地里跑得挺欢,连我这双长腿都险些儿跟不上。到了地头,我才发现有只大马蝇叮在它身上,我随即把马蝇打落。我老弟问我干吗要打掉它,我回答说不忍心老马挨咬。老弟说:‘唷!正是这家伙才迫使马跑起来的呀!’”

林肯接着说:“假如现今有一只叫 ‘总统欲’的马蝇正叮住蔡斯先生,那只要它能使蔡斯那个部不 停地运转,我就不想去打落它。”

这个故事寓意深刻,但最深刻的不是寓意,而是林肯知道这个故事该讲给谁听,因为对方是《纽约时报》主编。不久,这个故事经媒体渲染,一时不胫而走,广为流传。

蔡斯同志惨了,他平时以自己兢兢业业、勤奋工作为傲,经林肯这么一编,兢兢业业变成了不择手段往上爬的桥段,可怜的蔡斯同志白辛苦了。

一个小故事,一位大主编,彻底摧毁了蔡斯同志辛苦建立的光辉形象。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6-02-22 21:06:43 +0800 CST  
一波未平,又一波起。1864年蔡斯利用财政部的赞助,组建了一个政治机构,努力为他争取提名。

这个机构给了他很大帮助,以至于助他退出了竞选。

这个机构是这么干的:2月初,一本题为《下届总统选举》的小册子,获得一些著名的共和党议员免费签发,在中西部地区散发。几天以后,蔡斯的竞选经理人发表了一个“纯属私人”的通报,极力吹捧蔡部长能力非凡,具有当总统的潜力。

这么说本来没什么,可他们偏要偷偷摸摸干,结果被捅给了新闻界,一个好好的竞选手段,变成了阴谋诡计。

大家得出结论:蔡斯同志不地道,不诚信。

1864年3月初,北方支持蔡斯竞选总统的热潮逐渐消退。蔡斯同志颜面上挂不住,提出辞呈。

林肯不同意他辞职。

在赢得提名之前,林肯是不会放虎归山的。

蔡斯怎么也想不通:无论自己怎么蹦跶,结果都是为林肯作嫁衣裳。

消除党内最大的竞争对手后,林肯在1864年6月7日召开的共和党大会上,稳稳获得提名。林肯知道,共和党内激进派仍然反对他,光凭共和党拥林派,恐难以赢得大选。于是林肯创造性地把民主党主战派的力量团结起来,组建全国联盟。提名田纳西州民主党主战派安德鲁.约翰逊(Andrew Johnson)为副总统候选人,较好地平衡了南方与北方、民主党与共和党的关系。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6-02-22 21:08:25 +0800 CST  
提名大会通过了竞选纲领,林肯在竞选纲领里,展现他的宏伟理想和男子汉作风:

----将战争进行到底!除了南方无条件投降,不采取其他任何和平手段结束战争!

----将废奴进行到底!为防止废奴事业被对手翻盘,林肯决定通过一项废除蓄奴制的宪法修正案。有宪法修正案作保障,废奴事业难以翻盘。

6月8日,总统获悉再次赢得提名,高兴地说:“我掩饰不住心头的喜悦,也抑制不住我的感激之情。”

获得提名,只是取得参选总统的资格。将来能否胜选,完全靠自己去竞选。

可林肯发现,这次不是这样的。能否赢得大位,并不取决于自己,而是取决于另外两个人----格兰特和谢尔曼。过去经验表明,当战局不利时,总统和政府的民意支持率低迷,当战场传来喜讯时,林肯的声望高涨。

格兰特背负林肯和整个北方的厚望,从5月份出兵南征,打了一系列恶仗,每次恶仗都伤亡惨重。林肯事先知道格兰特有意打消耗仗,估计增加伤亡在所难免。但前线报来的伤亡数字,让林肯大惊失色----这天一死几千,那天一死上万,如此惊人的数字让林肯浑身颤抖,心痛不已:

格兰特老兄,这些不是稻草人,不是动物,而是活生生的人,是有父母兄弟姐妹的人,是有子女或女朋友的年轻人,您一个命令就死那么多,难道你的心肠是铁石做的吗?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6-02-22 23:07:02 +0800 CST  
巨大的伤亡率让北方人民震惊,各种批评像潮水一样扑向格兰特,涌向总统府。连一向支持总统丈夫的玛丽,也愤怒地说:格兰特完全是一介莽夫,像他这么个打法,那还要他去,我也会打!

北方群众骂格兰特是屠夫,是魔鬼,是冷酷的草包,等等,顺带总统也受连累,民意支持率急降。

骂着骂着,林肯反应过来:格兰特是对的。

过去几任统帅,大都被李压着打,即使李败退,也不敢追击。格兰特一去,战况马上颠倒过来了,是格兰特压着李打,这可是破天荒的一幕。你想想看,面对李这样硬战之将、铁血统帅,你不付出代价,能把李的英雄之气压下去吗?

几仗下来,林肯慢慢习惯高伤亡数字,从战况看,北军损失这么大,格兰特只能负一半责任,另一半要怪李。怪这家伙缩在战壕里不出来。格兰特要击败躲在战壕里的敌人,不多死人,哪能办到啊!

一边是伤员源源不断运往北方,一边是格兰特的铁蹄步步南进。雄关如铁,铺尸而进,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办法吗?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林肯以前只是从字面上理解什么叫消耗战,现在从鲜血中理解什么叫消耗战。

一寸土地一寸血,这就是人类进步的起步价。

林肯从各种途径知道,南军损失虽然比北军少,但也很大。关键是北方能不断补充兵源,而南方补充有限,总有一天会走向穷途末路。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6-02-22 23:08:18 +0800 CST  
格兰特在总统的嘉许下,勇猛进兵,最后把李包围在彼得斯堡。

1864年6月底7月初,格兰特和谢尔曼分别包围了对手,林肯很高兴,以为敌营旦夕可下。可实际情况是,格兰特吃不下李,谢尔曼望着亚特兰大里的约翰斯顿无可奈何。
两边陷入对峙状态。

北方老百姓听说中央军包围了叛军主力,也很高兴,以为离大胜不远。但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击败敌人的消息久等不至,心里渐渐凉下来了。

受此拖累,林肯的支持率又蹭蹭蹭往下掉。林肯有点急,但也无可奈何。

比林肯更急的是李。

李一直被格兰特咬住,无法机动作战,现在又被对手困住,若这样挨下去,前景不妙。

怎么办呢?

李想到了一个绝招----奇袭华盛顿。以前杰克森兵出杉安道谷地,前锋直指华盛顿,引起首都惊慌。虽然最后杰克森没有杀进华盛顿,但也够林肯他们慌张了。

要想把格兰特调开,解彼得斯堡之围,想来想去只有这一招。

李手下大将死的死伤的伤,几乎无才可用。反复挑选之后,他命令朱巴尔.安德森.厄尔利(Early, Jubal Anderson)率2万南军,借助杉安道谷地峰路,悄悄袭击华盛顿。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6-02-24 07:55:40 +0800 CST  

楼主:潇湘观渔

字数:1426373

发表时间:2010-05-04 00:0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05 09:03:54 +0800 CST

评论数:3648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