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美国 道美国----一个现代帝国的传奇崛起[连载]

只要冲过去,胜利唾手可得,麦克莱伦又被想象中的敌人大部队吓得不敢进攻。

北军右翼打得尸横遍野,左翼也打得不可开交。

北军左翼位于河下游,主力是第9 军,军长伯恩赛德,该同志是麦克莱伦的好友,作战英勇,两人关系不错。半岛战役后,林肯对麦克莱伦很不满,想提拔伯恩赛德取代麦克莱伦,伯恩赛德拒绝。此事传到麦克莱伦耳朵里,麦克莱伦非但不感谢老同学,反而怀疑老同学与总统有勾结,因此凡事留一手。

伯恩赛德负责左翼军团,第1军军长胡克受其节制。开战之后,麦克莱伦把胡克的第1军提出来,安排到右翼进攻杰克森,伯恩赛德的军力受到削弱,因而不太高兴。

上午9点麦克莱伦给第9 军伯恩赛德下令:从桥上过河攻击敌人。可信使走错了路,命令到达伯恩赛德手里时,已经10点多了。第9 军1.25万人,赶忙开往石桥。

据守石桥的是南军琼斯部2500人,枪炮准备停当,专等北军。

石桥不大,北军大军不能同时进攻,只能一部一部攻。如果这样,会伤亡较大。怎么办呢?

根据事先探测,下游1英里有个浅滩可过人,伯恩赛德派罗德曼师从浅滩过河,杀向石桥,来个两边夹攻。

罗德曼同学赶到浅滩,发现涨水,浅滩不浅了,过不了河。据群众报告,下游还有一个更浅的浅滩,于是又往下走2英里,过河后已经是下午1点。

伯恩赛德等不及了,命令军队攻桥。先一个团进攻,刚好成为南军活靶子,几分钟就伤亡一半。过后上两个团,不计伤亡地强攻,才夺下小桥。刚夺下小桥,罗德曼同学赶到了。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5-11-23 00:26:41 +0800 CST  
其实,群众早已告诉第9军将士,这河有好几个浅滩可以过去,就是没人听。麦克莱伦司令的命令说得很清楚:从桥上过河攻击敌人。既然司令说了,当然只能从桥上硬攻喽,反正多死几个人没关系。

过河后,伯恩赛德留下一个师守桥,其他去攻打南军,离李的指挥中心----夏普斯堡只有一步之遥。经过这大半天的激战,南军已经兵老师疲,战力大损,只要伯恩赛德大军冲杀过去,李必败无疑。

可伯恩赛德大军天然带有麦克莱伦的作风----行军作战慢腾腾。

罗德曼师走在左侧。走着走着惊喜发现,对面来了一支援军。罗德曼非常高兴,前去迎接。可刹那间,对方突然冲杀过来,近了一看,竟然是南军,只是穿的服装跟北军一样而已。

原来,这支军队是南军AP希尔师。杰克森拿下哈珀斯渡口后,急忙赶往李处,把1.2万北军俘虏交给AP希尔处理的。AP希尔师释放俘虏后,脱下破烂衣服,换上北军新衣服,也往李处赶,正好在紧急关头及时赶到,拦住北军,否则夏普斯堡危矣。

罗德曼大吃一惊,急忙想去通知各支军队,还没走出玉米地,就被南军狙击手击毙。

AP希尔挥师进攻,利用优势炮火压制北军,伯恩赛德军死伤惨重,迅速崩溃,退守桥边。

伯恩赛德向麦克莱伦求援,无果,只好返程过河,等于没有进攻。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5-11-23 00:27:23 +0800 CST  
而此刻,麦克莱伦还有两个军的预备队没动用。在李兵力疲敝的情况下,北军只要这两个军冲杀过去,李无力抵挡,单凭AP希尔一个师是没用的,其他军队都已打残。

但麦克莱伦坚信李还有大部队没参战,自己两个军是用来保命的,岂能轻易动用?万一李大部队来攻怎么办?

南军如此疲敝,有个人还想创造奇迹----杰克森,他想带兵迂回北军后面,奇袭敌军。可没走多远,就被北军炮火赶回来了。

南军奇袭的消息传到麦克莱伦耳朵里,他更加相信李将在第二天大举进攻北军,因而命令各军,严阵以待。

夜幕降临,两军停战。

1862年9月17日,两军在安提特姆从早打到晚,惨状难以描绘。南军伤亡9500人,北军伤亡1.16万人,共达2.27万人,是内战杀人最多的一天,相当于1812年战争、墨西哥战争和美西战争伤亡总数的两倍以上。双方的全部连队实际上已经毁灭,而团甚至旅的伤亡普遍达到50% 。

与此比较,二战盟军诺曼底登陆,美军伤亡6,000 人——仅是安蒂特姆会战伤亡数字的四分之一。

18日,麦克莱伦监督军阵,紧张等待李的大军来攻。李的军队没来,倒是等来了1.3万援军,麦克莱伦略略松了一口气。

李那边,也收拢残军,严阵以待,等待北军来攻。两边等了一天,毫无动静。当晚,李偷偷逃之夭夭,撤往南方。19日麦克莱伦发现后,略事追击,李安然撤到温切斯特。

李怀着一举结束战争的雄心前往北部,由于丢了一张纸,导致希望破灭,只能带着残部,一瘸一拐返回弗吉尼亚。

麦克莱伦更加可惜,好几次可以歼灭南军,结束战争,却因指挥失策和怯懦不前,导致机会失之交臂。

麦克莱伦同学可不这么看。他认为自己以弱胜强,打得李12万人落荒而逃。在写给的老婆大人信中,不忘嘚瑟一番:

“信赖我判断力的那些人对我说,这一会战打得太好了,简直是一种艺术杰作。”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5-11-23 00:39:23 +0800 CST  
因此,麦克莱伦自我感觉非常良好,他向中央报告说:“我们大获全胜,能够带领一支一度吃过败仗、士气低落的部队,非常干净利落地击败李的人马,彻底拯救北方,这令我赶到有点骄傲。”

林肯的感觉复杂多了。战斗开始时,林肯有点紧张;随着战事好转,林肯有点小高兴;接着战报说,英勇的大北方勇士,将彻底击溃李的部队,林肯激动不已;但最后他从电报中看出,麦克莱伦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没有乘胜追击败退的敌军,林肯赶紧发电:

“愿上帝保佑您以及全军将士,如有可能,彻底消灭敌军!”

麦克莱伦置若罔闻,又让李悄悄溜走了,林肯很失望。

不管麦克莱伦有多少失误,不可否认的是,联邦军队打败了北犯的南军,将李赶了回去,这是北方渴望已久的巨大胜利。消息传来,北方一片欢腾,到处喜气洋洋,舆论欢呼不已。

这场胜利,林肯等得太久了。9月22日,他召集内阁,签署了“奴隶解放宣言”,宣言说:

“自公元1863年1月1日起,凡是人民还在反抗合众国的任何一州,或一州指定地区,被人占有为奴的人,都应获得自由,并且永远获得自由。合众国政府行政部门,包括海陆军当局,将承认并保障这些人的自由。当他们或他们之中任何人,为自己的自由而作任何努力时,不准实施任何压制他们的行为。”

宣言没有宣布立即废奴,而是留了100天时间,为的是让南部有回旋的余地。

宣言也没有宣布留在联邦的边界蓄奴州废奴,为的是留住他们,不激怒他们。

但谁都知道,自此开始,废除所有奴隶将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5-11-24 00:40:20 +0800 CST  
戴维斯听到废奴宣言以后,大骂宣言是“在所有历史罪人的记载中,最令人诅咒的行为。”
林肯的感觉与戴维斯完全相反。废奴是林肯自小以来的宏愿,也被他看作是开国元勋们留给他来完成的伟大事业。林肯半生苦心孤诣,不懈奋斗,今天终于得偿所愿。他欣慰而又自豪地说:
“假如我能名垂青史的话,那一定就是因为这一行为!”
废奴宣言的威力巨大,它彻底改变了战争的性质,南北战争从内战变成了自由之战。北方占住了道义的制高点,北方人民欢欣鼓舞,民气高昂。南方白人种植园主气急败坏,士气转向低落,黑奴看到了希望。

宣言同时让南北方彻底决裂,只能通过战争分出胜负,再也没有用保留奴隶制来进行妥协的机会。

英国政府在9月14日的时候,还准备采取外交行动,支持南方。当他们听说李在安提塔姆战败,马上默不作声;当他们获悉林肯发布废奴宣言后,知道再也没有机会支持南方了,因为欧洲(含英国)人民早就谴责美国的奴隶制,现在林肯废奴,人民马上支持林肯,政府可不敢冒着得罪人民的风险,支持南方。

南方获得国际支持的梦想彻底破灭。

李,因为丢失了一张纸,打输了一场战役,失去了国际的支持,可谓输到了天花板。

安提塔姆战役,成为南北战争的转折点,此后虽然还有曲折,但南部再也没有获得内战全局胜利的可能性,无论怎么折腾,都无法扭转全局。

废奴宣言,是决定南北战争结局的胜负手。此棋一下,南方失败已毫无悬念。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5-11-24 00:45:04 +0800 CST  
第七节 鏖战

安提塔姆会战后3天。林肯抓住机会发表废奴宣言,麦克莱伦却在抓住机会搞权力斗争。他自认安提塔姆会战功勋卓著,因而有理由要求升职。战争中,他饱受总统林肯、国防部长斯坦顿和陆军总司令哈瑞克的责难,现在他胜了,事实证明他是对的,三位上级是错的,那他就应该取代错误者,指挥全局。总统是民选的,麦克莱伦一下子取代不了,但另外两位是可以取代的。

在林肯宣布废奴的同一天,麦克莱伦致信老婆:“我坚决主张把斯坦顿免职,把哈瑞克的总司令职位让给我。……对国家来说,对我来说,唯一安全之计就是把他们这批人统统免职。”

如果这两个要求没有满足,他就辞职。

他不知道,自己严重误估了形势。三位上司对他屡屡丧失一锤定音机会的行为,非常不满意。他们其实想要他递交辞呈,但胜利者是不受谴责的,此刻要一位刚刚获胜的将军辞职,显然不是时候。

林肯发表完废奴宣言后,知道宣言能不能落实,关键在于军事能否夺取胜利。于是林肯催促麦克莱伦渡过波托马克河,攻打李的部队。

而麦克莱伦同学呢,作为民主党人,他很反感废奴宣言,说宣言代表了一种“面目可憎的学说”,是对奴隶叛乱的可耻召唤,作为一位军人,不愿意为解放黑奴而战。

他越想越气,写了一份抗议书,准备送给林肯,被朋友竭力阻止。正在气头上时候,接到了总统和上司催他南进的命令。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5-11-24 23:32:38 +0800 CST  
麦克莱伦同学要官没当到,还被宣言气得恨恨作声,此刻他会南进吗?不可能!

麦克莱伦不但直接抗命,还暗中联络民主党人,共同反对林肯的解放黑奴宣言,并造成了一定的声势。

上司催他进兵,他没好气的回答:敌人数量太多,力量太强,我们要加强军力。

再催,回答:我要训练好军队才能打胜仗。

再催,回答:补给不够,不能进兵。
……

林肯再也等不下去了,10月初亲自视察军队,看看麦克莱伦到底在耍什么花招,也看看军队士气如何。

视察中发现,军队情况很好。麦克莱伦对总统来视察也很高兴,接待气氛很融洽。一切表明没什么大问题,完全可以打仗。林肯当即劝麦克莱伦,要放弃胆小谨慎的做法,勇于进兵。林肯回到首都后,特意让哈瑞克致电麦克莱伦:“总统指示,你应该横渡波托马克河,与敌军作战,或者迫使其南退。你军必须乘现在道路良好之际,采取行动。”

命令讲得如此清楚,麦克莱伦置若罔闻,找了一大堆理由拒绝。几个星期过去了,军队还在原地。

11月面临国会中期选举,民主党以反对废奴宣言为口号,与共和党竞争。军队迟迟不动,显然对选举不利,直到选举前夕,才渡过波托马克河。选举结果出炉,共和党输了,从原来绝对优势控制两院,变成了以微弱优势控制国会。

选举结果出来的第二天,林肯致电麦克莱伦,解除其职务,由伯恩赛德接任。
总统再也无法忍受麦克莱伦,如果任由他迟滞,林肯将军事和政治双输。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5-11-24 23:34:21 +0800 CST  
伯恩赛德听说要接任麦克莱伦职务,差点疯了,很不情愿,一味推辞。林肯于是想改任第1军军长胡克,伯恩赛德听到消息,马上答应接任。

接任之后,伯恩赛德进行军队建制调整,将波托马克军团6个军合并成3个师团,左师团指挥富兰克林,中师团指挥胡克,右师团指挥萨姆纳。然后整顿军马,向南进攻啦。

他的计划是:从华盛顿出发,直接往南走,进攻里士满。林肯看了计划很激动:看,伯恩赛德同学就不一样,不像麦克莱伦花花肠子多,七弯八绕,就是不进攻。伯恩赛德同学直攻,多好啊。我大北方力量雄厚,冲过去谁人能挡?!

一切问题的症结在于进攻,有进攻才有胜利!
林肯迅速批准了伯恩赛德的计划。

伯恩赛德带领12.2万军队,快速行军,目标是弗雷德里克堡。南方得信,李赶紧率领7.8万部队,前来迎战。

弗雷德里克堡城外有一道山梁。伯恩赛德的设想是渡过拉帕汉诺克河,占领该城,在南军来临之前,据守山梁,静候南军。

北军很快,前锋直抵弗雷德里克堡城外的拉帕汉诺克河。河无桥,所幸遇到枯水期,水很浅,可以淌过。

右师团总指挥萨姆纳命令军队河边止步,等待架桥。因为伯恩赛德早已有令:军队过河,必须从桥上通过!

又一个桥梁爱好者?
不是。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5-11-26 01:02:40 +0800 CST  
伯恩赛德是个思考很周详的好领导。他早知道拉帕汉诺克河没有桥,所以在华盛顿造好了5座浮桥,正往这边运。一个星期后,桥来了,恰遇河水暴涨,桥一下子难以架好。

宝贵的时间就这样浪费了。

就在这段时间内,李的大军赶到,先期抢占弗雷德里克堡城外山梁,从容建立阵地,专等北军。

伯恩赛德先机尽失。面对新情况,他制定了打仗的新计划。第一步:架桥;第二步,守桥;第三步,过河;第四步:进攻。

5座浮桥,计划3座放在弗雷德里克镇,2座放在下游。12月11日开始架桥,下游两座很快架好,左师团富兰克林部马上过河。可一下子又退回来了。因为另外3座未架好。若富兰克林贸然过河,会成为孤军。

南军凭高射炮,轰击架桥人员,北军也不示弱,用优势炮火压制住南军炮火,士兵们在震天动地的炮火中架桥,12日下午,桥架好了,伯恩赛德大军过了河。

南军早已等候北军。高地左翼是朗斯特里特,右翼是杰克森。

北军按计划,开展进攻。具体就是----从河谷向高地仰攻南军。很难想象,世界上有这样笨笨的军队,在敌人凭高据守的情况下,傻傻地从低处向上进攻。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5-11-26 01:03:38 +0800 CST  
13日,进攻开始。北军分两路攻击。

第一路,威廉.富兰克林师团向杰克森不发起强攻。可早上遇到大雾,互相看不清。等大雾散去再进攻时,杰克森用炮火迎候,富兰克林部伤亡惨重。

第二路,由中师团胡克担任主攻,进攻玛丽高地。南军在玛丽高地上备有大炮,在高地山脚建立了一条4英尺高的石头墙。李不太相信北军,会蠢到仰攻严阵以待的玛丽高地,可现实是,北军真的就这么蠢。

伯恩赛德集中4万人,主攻高地。南军炮火居高临下,覆盖了北军所有的攻击路线,北军伤亡惨重。

侥幸逃过炮火网的北军官兵,接下来遇到了更严峻的局面----南军在石头墙后面,排成4排,一排射击后,换成另一派射击,4排轮流,保持不间断射击。那些能逃过炮火网的北军,没办法躲过射击网,纷纷倒地。

前沿阵地,一下子变成了屠宰场,北军等于送死。

李看着眼前情景,估计北军会很快停止自杀式进攻,可北军一直冲、冲,冲进死亡之阵。李都惊呆了----北军怎么这么笨?就是一头猪,也知道转圜,人,哪有这么笨的。

联邦将军们见状,纷纷向伯恩赛德进言:不要再攻了,这种战法,简直是生灵涂炭,违背起码的军事常识。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5-11-26 01:04:37 +0800 CST  
伯恩赛德不听,继续命令进攻。他不是集中大军发起大规模进攻,而是每次只2个旅进攻,很容易就被消灭在南军的炮火之中。

众将哀求伯恩赛德停战,直到黄昏时分,伯恩赛德还是拒绝。他前后发起14次进攻,每次必败,伤亡9000多人,还不停手。

最后前方将领拒绝执行命令,伯恩赛德才罢手。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李打死都不相信,世界上还有这么猪一样的敌军指挥者,竟然让自己的部队不断地送死,不死光不罢休。他不觉感叹:“幸好战争非常惨烈可怕,否则(照这么打仗),我会乐此不疲的。”

摇头。

当夜气温剧降,天寒地冻,许多伤兵冻死。

此战北军伤亡达1.3万人;南军损失5000人,看上去也不少,其实大部分是偷偷回老家过圣诞节去了。

第二天,伯恩赛德见自己军队死伤惨重,难过得当众流泪。他愤怒大喊:我要发动新的进攻!吓得众将死命将他劝住。

他骑马经过一支部队,副官高声提议:“为我们伟大的将军喝彩三声---123,开始!”

无人响应,寂静无声。

林肯总统,你怎么任命这样一个胸大无脑的人当军团司令?
将军无能,送死三军。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5-11-26 01:05:33 +0800 CST  
@yihui013 2015-11-26 12:24:23
顶楼主!
顺便说一下,我想使用天涯上的打赏功能,但是要先充什么天涯币、绑定什么账号,太麻烦。楼主能不能发个微信号或者支付宝账号上来?方便大家用转账的方式打赏。
-----------------------------
谢谢您的支持,谢谢您的盛情。
天涯的打赏功能我也不会用,有的网友打赏我,我想还礼都没法,我还很过意不去呢。
再次谢谢您的好意。祝您生活愉快,万事如意!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5-11-26 15:01:13 +0800 CST  
军事上的再次失败,激怒了共和党人。激进的共和党人对林肯、内阁和军事指挥官的无能很愤怒。他们担心,照这样下去,共和党政府会完蛋,废奴事业会完蛋。除非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打赢战争,扭转局势,否则妥协议和势力会占上风,奴隶制会死灰复燃。

怎么办呢?问题出在哪里?大家一思考,就很容易得出结论:关键是政府管理不行!如果不变革政府管理,“这个国家就会灭亡,事业就会失败!”

改革政府管理,当然就是改革林肯的管理。但在战争形势下,攻击总统会动摇政府民意基础,于是大家不约而同把矛头对准了内阁成员,特别是国务卿苏沃德。认为这个权力超大的内阁首辅,是林肯身边的大奸臣,专门在总统身边出馊主意。

大家的怀疑并非空穴来风。几个月以来,内阁财长蔡斯不断说:“有一种幕后的邪恶势力在影响总统,并且凌驾于全体内阁做出的一切决策之上。”

大家都知道,这股邪恶势力,就是指苏沃德。有的人判断,苏沃德是事实上的总统,一直以来对政治和军事起决定作用,应该对迟迟不撤换麦克莱伦、导致军事连连失利负责。

这时,蔡斯的一些信件曝光,信中披露,林肯许多重要决策,没有征求内阁意见,并且暗示,要是总统征求内阁的意见的话,许多失误本可以避免。

那林肯听谁的去了呢?
大家马上反应过来----苏沃德!

12月16日下午,全体共和党议员在参院前厅开会,纷纷指责苏沃德,要求总统解除苏沃德的职务。一个议员提出了对苏沃德的不信任案,要求投票表决。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5-11-27 01:21:22 +0800 CST  
苏沃德的一个参议员朋友在关键时刻,提醒大家,目前对苏沃德的一切怀疑和指控,都只是猜测,并没有调查清楚,也没有任何证据。在这样仓促的情况下就不信任案表决,是极不公正的。

议员们觉得有道理,决定第二天下午再议。

当晚,苏沃德获知消息,当即写好辞呈,转交林肯。

林肯一看辞呈,傻了。好好的国务卿,怎么会提出辞呈?他当即到苏沃德家了解情况。一番交谈之后,林肯终于明白,议员们真正不满的是自己而不是国务卿,苏沃德只不过是替罪羊。

苏沃德入阁之初,并不喜欢林肯,也不情愿服管。但与林肯共事一段时间以后,他发现林肯虚怀若谷,坦诚待人,品格优良,具有非凡的领袖才干,不由喜欢起总统来,进而成为林肯忠心耿耿的助手。可以说,苏沃德是唯一一个与总统贴心干事的内阁成员。

不能让这样忠心的部下当炮灰,林肯为苏沃德辩护。

共和党议员们知道后,挑选9个人成立委员会,于12月18日面见总统,要求林肯局部改组内阁,恢复人民对政府的信心。

所谓“局部”改组内阁,就是其他人都可以改,唯有蔡斯不能改。因为蔡斯的立场和观点,与议员们的一致,议员们对内阁情况的了解,都是蔡斯透的信。

林肯清楚,议员们的目的是将苏沃德赶出内阁,以此震慑林肯。果然,见面后议员们指责苏沃德保持政策制定大权,对战争漠不关心,应该对军事失败负责。讲到激动处,议员们越发怒气冲冲。

林肯先缓和气氛,然后对议员们的观点进行了驳斥。强调苏沃德工作勤奋,心怀大局,谨守分际,既没有凌驾内阁之上,也没有分裂内阁,而是识大体,善团结。内阁在大多数问题上是一致的,尽管有时候争吵,但从没有出现过严重分歧!

林肯的说法让议员们面面相觑,这可与蔡斯的说法截然相反啊。议员们满怀疑虑地离开了。

问题并没有解决。

林肯知道背后是谁在煽动搞鬼。他深入思考后,构思了一个绝佳的办法,来处理这件事---既要保住苏沃德,又要让内鬼现身。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5-11-27 01:24:33 +0800 CST  
19日上午,林肯召开内阁会议,除了苏沃德,其他成员全部参加。林肯通报了与9人委员会的会面情况,告诉大家,9人委员会对内阁不和很不满,想迫使苏沃德辞职。林肯强调,在国家陷入极度危难、政府压力山大之际,他需要内阁成员的忠心和支持,因此不愿失去内阁成员任何一个人。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他提议晚上内阁与9人委员会一起开个联席会议,相互沟通情况,消除误解,凝聚共识。他要每个人表态,同不同意开这个会。

蔡斯慌了,强烈反对,可其他人都同意。蔡斯见此,不得不也同意。
林肯暗笑。

阴谋是见不得阳光的。蔡斯过去在议员中广泛散布内阁不和的消息,现在要开联席会,蔡斯过去的所作所为就会曝光。

12月19日晚上,联席会议召开。林肯宣读了参议员们要求改组内阁的决议案,要求大家坦诚讨论,交换意见。

林肯强调,内阁虽然不像最初预料的那样井然有序,但在决策中,基本做到了畅所欲言,思虑周全。一旦形成决议,所有人都能按既定方针办事。苏沃德对内阁决策既没有不当干涉,也没有凌驾于内阁之上,而是全心全意合作,比如在起草和发表《解放奴隶宣言》中,苏沃德非常合作,出力不少。

参议员们不顾林肯的辩解,强调内阁在作出重大决策时,必须全员磋商,共同讨论,集体作出决定,而不是由个别人驾驭整个决策行为。比如小亚当斯总统就做得好,他即使不赞同大家的意见,也还是坚持多数票决策制,总统只有一票权力。希望林肯内阁采取类似方式,做到“民主协商、集思广益、雷厉风行”。

议员们咄咄逼人,他们不再仅仅打击苏沃德,而是直接亮剑,直指林肯总统本人。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5-11-28 00:04:31 +0800 CST  
面对议员们的攻击,布莱尔豁然而起,大声驳斥议员们的过分要求。布莱尔十分激动,唾沫横飞,讲了很久。归结起来讲了两点:

第一,支持总统权威,赞同总统独立决策,反对多人决策。决策是总统的权力,内阁成员只是参谋助手。

第二,我布莱尔虽然与苏沃德存在分歧,但依然信任他。战争期间让他离开,将有损于人民的事业。你们参议院最好不要干预。

布莱尔的发言,鼓舞了内阁成员。贝茨和威尔斯在发言中申明,完全赞同布莱尔的意见。

三人成城,抵挡住议员们的猖狂进攻。他们知道,在内阁决策和内阁人员调整问题上,必须维护总统权威,不能让参院颐指气使,否则,总统和内阁就没有威信了。

蔡斯看到前面三位部长坚决维护内阁,一下子心气全无,只好含糊其辞地表示,希望内阁考虑所有的举措,同时承认总统说得对----内阁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步调一致的,一旦做出决策,就不会有反对意见。至于苏沃德,确实在《解放奴隶宣言》上提出过修改意见,大大增强了宣言的作用。

议员们听了蔡斯的发言,吃惊不小:蔡斯这家伙,平时不是总讲内阁不和、苏沃德专权吗?现在怎么突然讲不是这回事了?

蔡斯这么一表态,会议风向一下子改变。后来还开了几个小时,但议员们的态度不断松动。最后,林肯询问每个议员,是否依然希望苏沃德辞职,结果4人赞成,5人反对,林肯获得胜利。

会后,遭受挫败的议员们,把怒气全撒在蔡斯身上。蔡斯会上会下的不同嘴脸,让议员们深深感到:蔡斯是个骗子!

林肯,以非凡的智慧,兵不血刃,挫败了参议员们的“政变”,也让蔡斯这个两面三刀的家伙,露出原形。

蔡斯为了总统梦,可谓不折手段,但每次在林肯这里都输得很惨。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5-11-28 00:05:59 +0800 CST  
蔡斯公开露丑,很不好意思,自觉没脸面在内阁呆下去,不得不递上辞呈。他想利用立法手段控制内阁决策、控制内阁成员任免的目的完全失败,林肯巧妙地捍卫了行政权,安然渡过一场由军事失败引起的政府危机。

国防部长斯坦顿也递交了辞呈。政坛这幕丑剧,说到底,还是军事一塌糊涂引起的,斯坦顿责无旁贷,主动提出辞职。

林肯见状,非常高兴。众人请辞,内阁主导权就全部回到他手上,总统的权力和地位都稳固了。林肯把苏沃德、蔡斯、斯坦顿的辞呈全部锁进抽屉,得意地拒绝他们辞职。

苏沃德、蔡斯任何一个人出局,都会导致内阁力量失衡。一旦力量失衡,林肯就会失去对内阁的控制。

“现在我可以骑马了,两边马袋里,各装了一个大南瓜。”----林肯。

至于斯坦顿,林肯更清楚,军事失败与他关系不大。因为宏观决策和将领选择取决于林肯,战场指挥取决于前线将领,斯坦顿只不过是个干练忠诚的军事大总管而已,对战役胜败影响力较小,要辞职也不是他辞职。

政治上,林肯确实是当时的绝顶高手,但军事上依然理不清头绪,前方恶报频传。就在政府危机爆发的这段时间,一贯打胜仗的格兰特,也遭遇失败。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5-11-28 23:00:03 +0800 CST  
格兰特当上西部总指挥以后,首先把老婆孩子接来。没有老婆的格兰特,心神不宁,脾气焦躁,酗酒抽烟,十分邋遢。老婆一来,格兰特马上像换了一个人,心情平静,脾气和蔼,注重整洁,滴酒不沾----无处安放的灵魂有了托身之所,天地都清净了,心灵无比欣悦。

夫妻俩经常在军帐内执手相望,无语静默,比热恋的情侣还深情,让不小心闯进军帐报告军情的士兵,看了眼热。

正在夫妻俩享受幸福人生的时候,林肯下令,要格兰特拿下维克斯堡。

经过联邦海军攻城掠地,先后拿下新奥尔良和路易斯安那首府,南方在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地域大为缩水,仅仅控制从维克斯堡到哈德逊堡250英里的水域。两座军事堡垒峭壁林立,易守难攻。

密西西比河是美国“众河之父”。由于海路被北方控制,南部只能通过密西西比河,把墨西哥运来的军需和工业品,转运南方东半部。若北方能攻下维克斯堡和哈德逊,就能控制整条河,把南方分为东西两半,互相不能支援。北方力量雄厚,可以两边开辟战场,南方经济和军事力量弱,无法两边作战。

因此,拿下军事要津维克斯堡,对全局具有重大意义。

维克斯堡建于峭壁之上,东边是群山,南边是沼泽,西面是河,北面是山,山过去也是沼泽----四周都不好进兵,易守难攻。它坐镇河岸,控制河运要冲,故有“美国的直布罗陀”之称。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5-11-28 23:00:40 +0800 CST  
格兰特驱兵直攻----这是不可能的,格兰特没这么笨。他和谢尔曼商定一个绝佳的计划:由格兰特从正面进攻密西西比中部,把南军从堡垒中引出来;由谢尔曼领军偷偷绕道亚祖河谷,穿过丛林和沼泽,出其不意乘虚突袭,攻下堡垒。

计议停当,格兰特说干就干,挥兵进攻敌区。谢尔曼领军直奔亚祖河谷。

冷不防南军突然奔袭田纳西,破坏铁路桥梁和电话线,并偷袭格兰特的后勤基地。格兰特听说粮草物资被袭,大惊失色,赶紧回军。

格兰特想把紧急军情告诉谢尔曼,可电话线被切断,无法通知谢尔曼,格兰特急得直跺脚,只能听天由命。

南军分兵追赶谢尔曼,谢尔曼大军在狭小的亚祖河谷无法施展开来,在12月29日被打败。

格兰特好好的一个计划,因忽视守卫后勤基地而失败。

消息传到首都,百姓哑然。好在大家听坏消息听惯了,也不奇怪,只是担心,《解放黑奴宣言》原定1863年1月1日由总统签署生效。现在军事到处失败,各地群众抗议不断,全局形势糟透了。在这种情况下,林肯还有勇气签署宣言吗?

1863年新年第一天,林肯早早起身,来到办公室,将《解放黑奴宣言》作最后的修改润色。他的感觉与众人不一样。他认为,过去群众对解放黑奴分歧很大,经过他的巧妙引导,民众已经理解并接受,现在签署的时机已经成熟。

经过修改,除了重申叛乱地区的黑奴获得自由之外,还批准各地招募黑人入伍!这是破天荒的头一次,这说明,黑人平等已经进入事实操作阶段。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5-11-28 23:01:19 +0800 CST  
下午两点,林肯在办公室,苏沃德送来了修改后的宣言。林肯拿起笔,蘸了墨水,手不住地颤抖,他中午和一条长龙的群众握手,手臂僵硬麻木了三小时。如果手抖字也抖,林肯担心后人看了后,怀疑他犹豫过,所以他把笔放下,休息了一下,才工工整整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上千名黑人聚集在白宫外,为林肯欢呼。

“在我一生中,从来没有像签署这份文件时那样,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正确性,有如此大的把握。如果我能够名垂青史,那必定是因为这份文件的原因。我的整个灵魂,都倾注期间。”
----林肯

随着日期临近,北方各个城市和乡村,人们焦急等待林肯签署宣言的消息。元旦上午,波士顿白雪皑皑,也挡不住3000多群众聚集公共礼堂,等待林肯签署宣言的电报。从八点等到九点,没消息,再等到十点,还没消息。等啊等,人们脸上蒙上一层阴云。

是不是林肯退缩了?林肯这脾气温和的老好人,是不是最后一刻大发善心,不废奴了?是不是玛丽出生奴隶主家庭,关键时刻劝林肯手下留情,给奴隶主留一条生路?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5-11-30 23:51:48 +0800 CST  

楼主:潇湘观渔

字数:1426373

发表时间:2010-05-04 00:0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05 09:03:54 +0800 CST

评论数:3648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