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何故 “惧内”?驳方志远教授的“生理谤”

阳明何故 “惧内”?驳方志远教授的“生理谤”


作为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圣贤之一,王阳明先生不但以气节、文章、勋业冠绝有明一代,其心学思想更如一轮明月,光照千秋,至今仍被许多人研读修习。阳明一生跌宕起伏,极富传奇色彩,因此相关史料、奇闻轶事也流传甚广。

1949年后,阳明曾被雪藏几十年,近些年由于各种原因重又大热,相关书籍层出不穷,水平却也参差不齐。正史正事挖掘完了,有人又盯上了野史,凭借只言片语的史料加以脑补就能凑出一篇篇文章,可谓名利双收。

上过百家讲坛的方志远教授曾写过一篇《阳明史事三题》 (原载《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3年第12期摘要),后来又把这篇文字附于其传记《千古一人王阳明》再次发表。在这篇文字里,方教授煞有介事地分析了阳明“惧内”的原因,牵强附会,令人发笑。

阳明“惧内”的传闻来自《万历野获编》:“如吾浙王文成之立功仗节,九死不回,而独严事夫人,唯诺恐后。” 沈德符留下的这二十几个字语焉不详又不无戏谑,遂引发后人好奇之心。方教授据此浮想联翩,从中 “考证”出阳明“隐私”,令人叹为观止。阳明生前蒙受 “通濠谤”、“学术谤”、“金帛子女谤”,500年后竟又遭受“生理谤”!先生有“无辩止谤”的雅量,后世信徒却不必姑息此类谣言。

古往今来,“惧内”的故事多有喜剧效应,何况涉及名人?因此世人往往乐于传颂,管他是真是假,先笑了再说。比如雄才大略的隋文帝杨坚,大唐贤相房玄龄,都被冠以“惧内”之名,但人家的“惧内”都有生动的故事支撑着。阳明先生“独严事夫人,唯诺恐后”,仅因回应夫人及时就被冠以“惧内”之名,这只能是当时某些人的猜测和偏见。据阳明首徒徐爱讲,“先生明睿天授,和乐坦易,不事边幅”,可见阳明性格随和,在夫人面前不摆架子是可以想象的事情。在担任南赣巡抚期间,阳明曾有《十家牌法告喻各府父老子弟》: “自今各家务要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妇随,长惠幼顺”。阳明提倡“夫和妇随”,认为这才是理想的夫妻关系,并且知行合一,身体力行,哪里就是“惧内”了?在明朝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有人存此误解也就罢了。500年后的今天,某些人研究正史出不来新成果,就“另辟蹊径”,拿这个不靠谱的传闻做起了文章,以图吸引眼球,着实令人不以为然。

据方教授猜测,阳明因生理性障碍导致不育,觉得愧对夫人,因此才会“惧内”。为此,他特意将铁柱宫的传说拿来作为证据。在方教授看来,阳明到铁柱宫与道士谈养生是故意行为,目的就是回避入洞房。先不说这个故事能不能作为证据,我们知道的是,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天才之一,阳明从出生到晚年,传奇故事数不胜数:仙人送子、五岁不言、长安街遇相士、枭鸟惩继母、新婚之夜铁柱宫、未卜先知迎友人、托言投江躲避追杀、夜宿野庙猛虎不敢近、拜风求雨,直至晚年的开门闭门…… 真真假假,不一而足。那么新婚之夜铁柱宫的故事到底是不是真的?

这个故事的唯一出处是《阳明先生年谱》,并不见于其他史料。钱德洪负责编写阳明从出生到贬谪龙场这段时期的年谱,他写完后送给邹守益整理。邹守益添加铁柱宫的传说,其目的无疑是突出老师的与众不同和传奇色彩。如果他知道这个故事会让老师在500年后蒙受不白之冤,想来是绝不会加进去的。邹钱二人都是阳明极其赏识且与之过从甚密的弟子,他们从未想过的阳明“隐私”竟然被500年后的方教授猜个正着?

分析这个故事的可信度,我们需要有一种正常的思维。从古至今,结婚都是人生大事,马虎不得。但凡有点经验的人都知道婚礼的复杂程序和婚礼当天的忙乱程度。古代官宦人家尤其如此。按照符合逻辑的推想,作为新郎的阳明住在岳父的官署内,省去了接亲这个环节,最大的可能就是当天一早起来洗漱换新衣,然后在岳父的带领下接待陆续登门的客人。阳明乃状元之子,父亲王华身处翰林院,又是皇帝的讲师,这恐怕是岳父诸养和最为得意之处,少不了向客人们炫耀,而客人们出于钦羡或礼貌,也少不了恭维祝福之语。待时辰一到,新人就要拜堂成亲,然后婚宴开始,阳明免不了要陪席敬酒,作为婚礼的主角哪有时间出门闲逛?又有哪家举办婚礼时会忙得忽视掉新郎?阳明虽然豪迈不羁,但毕竟是官家子弟,并非不懂礼数之人,不要说彻夜不归,就是趁人不备溜出府去,也是严重失礼。古时官宦人家结婚,从来不只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两个家族的联姻,阳明自己不理会岳父的责怪,也不为父亲想一想吗?如果有人要硬拗说,阳明当时年纪还小,想到要入洞房一时慌乱,可能就顾不得许多了。但不要忘记,阳明早慧,其心智的成熟度远远超过同龄人,一个12、3岁就思考人生终极目标的孩子,一个15岁出游居庸关,闻边患即欲上书言事的少年,在自己的婚礼当天会头脑发昏?即使阳明不想入洞房,躲避也不是好办法。他在洞房中坐一夜,得罪的也只是新娘,躲出门去不但得罪岳父一家人,还会弄得尽人皆知,惹人笑话。以阳明之智,何故糊涂至此?遇事躲避从来不是阳明的性格,看他走上仕途后的所作所为,哪件事体现不出他勇于任事的责任感?所以,阳明在铁柱宫度过新婚之夜的可信度并不高。即使不排除《年谱》的记载属实,那充其量也只是阳明的无心之过,当不得“生理谤”的证据。

《年谱》的后面还有与这个故事相呼应的记载,因过于离奇而可信度更差。阳明被贬龙场驿,途经杭州时发现有人跟踪,于是“托言投江以脱之”,结果乘坐的船被台风吹到武夷山。阳明一路奔波疲惫不堪,遇大庙投宿不纳,最后只得在一座野庙里倒头睡下。“夜半,虎绕廊大吼,不敢入”。这就基本是神话了。更奇的是,天亮后阳明在一座大庙里竟然遇到了当年铁柱宫的道士,“寺有异人,常识于铁柱宫,约二十年相见于海上,至是出诗,有‘二十年前曾见君,今来消息我先闻’之句”。铁柱宫里的道士原来是个神仙,早就料到二十年之后还会再见到阳明。看到这里,但凡头脑正常的人都不会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如果不信这个故事,又凭什么相信与此密切相关的铁柱宫故事呢?倒是黄绾《阳明先生行状》中的记载比较平实:…“夜至一山庵投宿,不纳。行半里许,见一古庙,遂据香案卧。黎明,道士特往视之,方熟睡。乃推醒曰:‘此虎狼穴也,何得无恙?’”从头到尾,既未说猛虎不敢入,也未提铁柱宫,更未说阳明遇到的道士来自铁柱宫。


关于铁柱宫的传说,杜维明教授的猜测与方教授基本一致,或许方教授是受了杜教授的影响?杜老先生久居美国,思维方式已经西化,遇到这种故事习惯于往性的方面想。但他自己也说,由于缺乏史料支撑,不敢妄下论断。方教授则灵感不断,为进一步证明自己的臆断,他又将阳明写给岳父的祭文作为证据,因为祭文中有一句话:“我实负公,生有余愧,天长地久,其恨曷既。”方教授对此的解读是,阳明由于生理原因而对妻子怀有愧疚之情,因此对于岳父也就间接有了愧疚。这种猜测真是莫名其妙。一来阳明是诸养和主动选择的女婿,二来夫妇之间的私事与岳父有什么关系呢?这种断章取义的分析不惟站不住脚,且对读者造成误导。

在此不妨介绍一下这篇祭文(《祭外舅介阉先生文》—《王阳明全集》)。祭文作于弘治八年,当时阳明正在北京,诸养和去世后,阳明过了好几个月才听到消息,又经过辗转确认,最终得知消息属实,于是写下这篇祭文:“…寓金台甥王守仁帅妻诸氏南向泣拜,驰莫于故山东布政司左参政岳父诸公之灵曰:…”祭文回顾了父亲王华与诸养和的交谊,讲述了自己小时被诸养和看中并约定婚姻的经过,也提到弘治己酉年(1489)年岳父来信要自己去江西完婚的事情。阳明中举后岳父很高兴,同时希望爱婿不要骄傲,“公喜曰:‘甥,尔质则美,勿小自盈。 ’”阳明第一次会试失败时诸养和正在北京,他给予了爱婿及时的安慰,“南宫下第,我弗我轻(不轻视我),曰利不利,适时之迎,屯蹇(艰难困苦)屈辱,玉汝于成(才能成就你)。”祭文后面说,诸养和离京后很久没有音信,自己正自奇怪,忽然听到岳父去世的消息,起初不敢相信,多方打听,最终才得到确认,于是悲痛万分,“…迢迢万里,溽天角地,生为半子,死不能檖,不见其柩,不哭于次,痛绝关山,中心若剌。我实负公,生有余愧,天长地久,其恨曷既。”岳父去世时自己远在几千里外,无由尽孝哭灵,令人伤感而惭愧。阳明这篇祭文感情真挚,并非仅为尽礼数而写,可见翁婿两人关系融洽。彼时的阳明会试下第,报国之志无从施展,学做圣贤之路也还未找到,正处于“五溺”之中,对人生充满了困惑迷茫。阳明觉得自己辜负了岳父的期望,因此向岳父表达歉意。同时,由于祭文是寄给诸家人看的,表达自谦也是应有之义。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这篇祭文很长,内容包括对话在内的很多细节,却没有提到新婚之夜铁柱宫这件严重失礼的事情。如果此事属真,阳明应该在祭文中专门对此表达歉意才是,因此从这里也可推断出铁柱宫的故事属于以讹传讹。

如果我们再看看阳明后来写给岳母的祭文,就能体会到阳明不但与妻子家人相处融洽,而且在诸家说话很有分量。“维正德十六年,……女婿南京兵部尚书王守仁仅以刚鬣柔毛之奠,敢告于岳母诸太夫人张氏曰:……死者以入土为安,弥月而葬,礼也。而群子姓之议,殊有所未忍。守仁窃以为宜,勉从礼制。…… 群子姓以为然。遂以是月庚寅举大事。” (《祭张淑人文》—《王阳明全集》)也就是说,岳母去世后的丧葬安排都是由阳明最后拿的主意。阳明年轻时的才华远在诸家兄弟之上,中年以后又官高爵显,怎会如方教授所说,面对诸家人产生愧疚和自卑的情绪呢?

方教授“生理谤”的第三个证据是阳明多年无子。按照方教授的“逻辑”,新婚之夜不敢入洞房,对妻子和岳父怀有愧疚,接下来又多年无子,这不正好说明阳明有生理性障碍吗?阳明与诸氏三十余年夫妻没有子嗣,这是实情。但阳明在诸氏死后与张氏生子,这说明他并非不能生育。方教授不愿接受诸氏不育这一简单事实,而更愿意猜测是阳明的问题,对此他的解释是:阳明不纳妾却直接过继堂弟之子是不正常的。

这里涉及到过继和纳妾两件事。我们先谈过继的问题。在方教授看来,自己生不出儿子,过继别人的儿子是很尴尬的事。事实的确如此吗? 我们知道,刘备曾多年无子,因此在荆州期间认刘封作义子,作为法定继承人,后来刘备在46岁这年终于有了亲子刘禅,自此之后刘封的地位就微妙了。入蜀之后,刘封终于被刘备找借口除去。同样,诸葛亮与黄夫人感情甚笃,但夫妻二人也是多年无子,因此才求取其兄诸葛瑾的次子诸葛乔为继子,“初,亮未有子,求乔为嗣。瑾启孙权遣乔来西,亮以乔为己适子,故易其字焉,拜为驸马都尉,随亮至汉中” (《三国志•诸葛亮传》)。同刘备一样,诸葛亮也是在46岁这一年,才生下独子诸葛瞻。古人早婚,在正常情况下,刘备也好,诸葛亮也好,应该在20岁之前就已经完成初婚了,那么过了差不多30年才生下亲子,为何没有人怀疑他们的生育能力呢?实际上,古人因无子而过继家族内子弟的事例比比皆是。除上面提到的诸葛亮,北宋名臣司马光也是终身无子,且没有纳妾,而是以其兄司马旦之子司马康为继子;袁世凯则是从小过继给叔父袁宝庆为子。可见,过继在旧时代是很常见的事情,当事人谈不上有多么难堪。方教授认为阳明收正宪为继子是很尴尬的事情,完全是个人的臆想。

关于纳妾的事情。方教授认为,阳明无子却不肯纳妾正是其自身无生育能力的证明,因为阳明自知纳妾亦无用。阳明到底有妾还是无妾,这件事本身存在争议。阳明去世后,其弟子王艮在给另一弟子薛侃的信中写道:“… 故尝请先师立夫人以为众妇之主。师曰:‘德性未定,未可轻立。’请至再三,先师不以为然者,其微意有所在也。正恐诸母生子压于主母而不安,则其子之不安可知矣。…”(《王心斋全集•与薛中离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引自钱明著《王阳明及其学派论考》— 人民出版社)。从这封信中我们得知,阳明不但有侍妾,而且还不止一位,因为担心无子的扶正夫人会欺压有子的侍妾和孩子,阳明不打算把任何一位侍妾扶正。在明代,以阳明的身份和地位,有妾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今人不能以现在的道德标准苛求古人。

退一步讲,即使没有史料能证明阳明有妾,方教授的论断就能成立吗?同样不行,阳明晚年得子的事实让一切“生理谤”都站不住脚。阳明常年身体不好,相对于猜测诸氏不易受孕,他更有可能把多年无子归因于自己的体弱多病。另外,阳明45岁以后军务倥偬,又热衷于讲学布道,既然有了继子,也就不必在纳妾的事上多花心思了。这才是最符合逻辑的解释。

对于子嗣之事,阳明其实远比方教授豁达得多。“(正德十五年)十二月,…… 光(龙光)喜,得间造膝曰:‘后主未立,光辈报恩无地。’先生曰:‘天地生人,自有分限。吾亦人耳,此学二千年来不意忽得真窍,已为过望。今侥幸成此功,若又得子,不太完全乎?汝不见草木,哪有千叶石榴结果者?’光闻之悚然。”(《大儒学粹》卷九《阳明先生》 —《王阳明全集补编》)。方教授以为阳明汲汲于子,可谓是以常人之心度圣人之腹了。

诸氏夫人的身体状况未见记载,但她却死于体弱多病的阳明之前。嘉靖三年(1524),阳明在写给黄勉之的一封信里说:“勉之别去后,家人病益狼狈,贱躯亦咳逆泄泻相仍……”,由此可知阳明夫妇这时都在病中。到了嘉靖四年正月,诸氏夫人病故。阳明在《与黄诚甫》中写道:“先妻不幸于前日奄逝,方在悲悼中;适陈子文往,草草存间阔。”(《王阳明全集》)接着他又在《与王公弼》中写道:“前王汝止家人去,因在妻丧中,草草未能作书”。(《王阳明全集补编》)。可见,阳明对于夫人的去世是难过的,否则何必对外人多次提起?方教授因阳明在诸氏死后无一篇纪念文章,就断定他与诸氏感情不和,“惧内”是不得已,对她一直“不感兴趣”(原因也是阳明的生理问题),这又是在自说自话。在古代中国,妻子死后专门写文章纪念的能举出几个例子呢?阳明对生母和祖母感情至深,在她们死后又专门写文章纪念了吗?

说到婚姻,中国古人更多是强调“夫妇有别”,即夫妇应各司其职,共同为家庭乃至家族尽心尽力。“举案齐眉”也好,“相敬如宾”也罢,体现的是礼而不是爱,夫妇之间感情淡漠乃是常态。具体到阳明夫妇,钱德洪曾听阳明的幕僚龙光讲过一件事:“时师(阳明)闻变,返风回舟。濠(宁王朱宸濠)追兵将及,师欲易舟潜遁。顾夫人诸与公子正宪在舟。夫人手提剑别师曰:‘公速去,毋为妾母子忧。脱有急,吾恃此以自卫尔!’”(《上海日翁书》钱德洪跋)。这个事例充分说明,阳明与夫人之间不但有感情,而且夫人识大体知大义,并非如方教授所言是个 “性格内向”的怨妇。阳明于诸氏去世一年后才纳张氏为妾(娶为正妻的可能性很小),也体现了他对于诸氏的感情和礼数。

如果真如方教授所说,阳明不提诸氏是无子导致的感情疏远,那么他又何尝提到过张氏呢?阳明起征思田后,在给继子正宪的家信中每每提到亲子正聪(后被黄绾改名正亿),但对于为自己生了儿子的张氏却只字不提,甚至连正聪的抚养都安排给他信任的魏廷豹,而不是交由张氏负责。在那个普遍轻视女性的年代,只能说这是男性的共识和常见做法,贤者不免。

阳明在嘉靖丙戌年二月纳张氏,年底即得子正聪。阳明至此终于明白,多年无子并非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欣喜之余,他甚至有信心再多生几个孩子,“不辞岁岁临汤饼,还见吾家第几郎?”可惜阳明因远征广西而早逝,如果能多活几年,他说不定会有更多的孩子。

面对阳明晚年得子这一铁定事实,方教授按照自己的思路无法给出解释,却固执地认为他的“生理谤”符合逻辑。他在《千古一人王阳明》三版附记中写道:“根据我的考证,王阳明可能并无生育能力,但我无法证明继室张氏为何给王阳明生了儿子。” 他又说:“阳明去世前二年继室张氏所生之子正聪,或许是个疑问,除非是弟子们为阳明寻找到了解决生育问题的药方。”他不敢明说的一点是,他怀疑正聪(正亿)并非阳明亲子。(方志远《阳明史事三题》 原载《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3年第12期摘要)。阳明英雄一世,500年后却要受此奇耻大辱,真是情何以堪!

兹事体大,不能不详加分析。事实上,方教授的怀疑没有任何证据,而现有史料都能支持一个论断,正聪(正亿)就是阳明的一脉骨血。

证据之一:阳明次韵六月、静斋二丈的两首诗,兹录全文如下:

嘉靖丙戌十二月庚申始得子,年已五十有五矣。六月、静斋二丈昔与先公同举于乡,闻之而喜,各以诗来贺,蔼然世交之谊也。次韵为谢二首:

其一
海鹤精神老益强,晚途诗价重圭璋。洗儿惠兆金钱贵,烂目光呈奎井祥。何物敢云绳祖武,他年只好共爷长。偶逢灯事开汤饼,庭树春风转岁阳。

其二
自分秋禾后吐芒,敢云琢玉晚圭璋。漫凭先德余家庆,岂是生申降岳祥。携抱且堪娱老况,长成或可望书香。不辞岁岁临汤饼,还见吾家第几郎?

无论是小序还是两首诗,阳明都写得情真意切,充满了感慨与欣慰。“始得子,年已吾十有五矣”,既有终于得子的喜悦,也有对自己已入晚年的些许无奈。然而,阳明终究还是喜悦居多。“何物敢云绳祖武,他年只好共爷长。”虽然谦虚地表示并不指望孩子继承祖辈父辈的功业,但内心深处还是盼着他“长成或可望书香”。祖父是状元,父亲是豪杰圣贤,这样的家庭怎能对子孙没有期待呢?“偶逢灯事开汤饼,庭树春风转岁阳。”孩子出生于年底,满月酒正好赶上过新年的时候,天气很快也要转暖了,阳明的心情就像这天气一样,乐融融暖洋洋。晚年有弄璋之喜,儿子就如秋天的稻谷,虽然来得晚,却颗粒饱满,让人体会到丰收的喜悦,这都是祖先积德的善报啊。真想再多生几个孩子,每年都能办上几桌满月酒。

在阳明留下的数百首诗篇中,这两首诗十分独特,充满了温馨与柔情,体现出阳明初为人父的喜悦与满足,这样的美好时刻在阳明的一生中实在不多见。

证据之二:阳明的书信

1. 阳明起征思田后,在给正宪的家信中经常提到正聪(正亿)。在《岭南寄正宪男》中阳明写道:“聪儿迩来眠食如何?凡百只宜谨听魏廷豹指教,不可轻信奶婆之类,至嘱至嘱!”(《王阳明全集》)。千叮咛万嘱咐,只有父亲对亲生儿子才会有这样的关心吧?
2. 在《寄正宪男手墨二卷•书四》中阳明写道:“聪儿近来抚育如何?一应襁抱哺乳,不得过于保暖”(《王阳明全集补编》)。叮嘱得如此细致专业,唯恐照顾孩子的人出一点差错,可怜老父对爱子的一片深情。
3. 在《寄正宪男手墨二卷•书五》中阳明写道:“聪儿已托魏廷豹时常一看。廷豹忠信君子,当能不负所讬”(《王阳明全集补编》)。既有对儿子的牵肠挂肚,又有对魏廷豹的殷殷寄托之情。

此外,阳明还十分愿意把晚年得子的消息告诉朋友和弟子,分享自己的喜悦之情。
4. 在《与欧阳崇一》(1527)中,阳明写道:“去冬十二月十二日未时,得一子,今已逾百日,或可望长成也”(《王阳明全集补编》)。对儿子出生的日期和时辰都记得如此清楚,若非亲生何至于此?
5. 在《与王公弼•书二》(1527)中,阳明写道:“老年得子,实出望外。承相知爱念,勤卷若此,又重之以厚仪,感愧何可当也!”(《王阳明全集》)。客气的酬答中掩盖不住的是发自内心的喜悦。


证据之三:阳明殁后弟子们对正聪(正亿)竭尽全力的保护与安排

阳明去世后家族内部发生了各种纠纷。多名弟子为正亿的人身安全、财产继承、生活、教育、前途等等殚精竭虑,操碎了心。弟子们轮年抚孤,在阳明家中常住,帮助经理其家。为保孤安寡,黄宗明写了《处分家务题册》,薛侃写了《同门轮年抚孤题单》,不惜借助官府力量为年幼的正亿和寡母张氏提供保护,争取权益。后来考虑到正亿的人身安全和教育问题,王艮、王臣、李逢、欧阳德、薛侨、李珙、管州等又一起开会讨论。黄弘纲问计于阳明的弟子兼好友黄绾,黄绾提出嫁女与正亿,从而名正言顺介入王家事务,最终又将正亿接至南京,亲自担起抚孤的重任。王畿与钱德洪为给正亿与黄绾之女联姻几次往来于南京、黄岩、山阴之间。王艮则代正亿下聘礼,又亲自护送正亿往来各地。王畿后来成为正亿业师,钱德洪也与正亿保持着密切联系。如果正亿不是阳明亲子,弟子们又何必要如此费心费力呢?相比之下,弟子们对于阳明继子正宪的关心则很少,这恐怕不仅是当时正宪已年近20岁的缘故。正亿作为阳明亲子,家乡的亲友们不怀疑,弟子们不怀疑,朝廷上下也不怀疑,偏偏500年后的方教授表示怀疑,也真是奇了。

不过,依照某些人丰富的想象力,再提出一些清奇思路也不是没有可能。在这里,我们可以替他猜上几条。

第一种猜测:正亿并非阳明亲子,但阳明自己不知,弟子们也不知。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即张氏不贞,瞒着阳明怀上别人的孩子。问题是,阳明何等地位,何等精明,家中内外之防又何等严密(在《寄正宪男手墨二卷》中,阳明责令正宪:“内外之防,须严门禁。一应宾客来往,及诸童仆出入,悉依所留告示,不得少有更改。”阳明在家之时当亦如此),一个进门不久的侍妾敢做这种事?又为何要做这种事?若张氏在自己眼皮底下怀上别人的孩子,阳明岂能毫无察觉?何况,阳明若真有生理性障碍,与张氏并无夫妇之实,他又怎么可能相信孩子是自己的?所以这种清奇思路轻而易举就可以推翻。

第二种猜测:阳明得知张氏怀上别人的孩子后,为了颜面或某种需要认了下来。这个思路就更清奇了。阳明并非老迈昏聩的乡下土财主,而是曾手握重兵,生杀予夺的封疆大吏。他要想神不知鬼不觉地惩戒一个侍妾,办法多得是,根本没有必要忍受这种奇耻大辱。正宪虽不是亲子,但来路清楚,足以为嗣,何必再要个来历不明的孩子给自己添堵?

第三种猜测:阳明为证明自己有生育能力,暗地里安排张氏怀上别人的孩子,然后对外宣称自己得子。问题是,阳明若真想搞以假充真,他应该早搞才是。当年他在京师和南京做官,远离家乡亲友,作假要方便得多。此时正宪已过继来10年,年纪也将近20岁了,阳明怎么才想起来要作假?莫非他得了失心疯,想把自己的家搞乱么?

这三种脑洞大开的猜测都荒诞不经,不攻自破。而前文给出的三大证据足以证明,正亿作为阳明亲子的身份不容置疑。阳明得子不易是事实,但不能就此臆断他没有生育能力。不接受史书中的明确记载而去胡思乱想,搞古人的八卦,这不是学者应有的治学态度。昔日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至此,一切关于阳明的“生理谤”可以休矣!

楼主 桃花源里的台湾  发布于 2019-04-27 21:59:15 +0800 CST  
引文来源:

1. 《王阳明全集》(明 王守仁撰)
2. 《王阳明全集补编》(束景南、查明昊辑编)
3.《万历野获编》(明 沈德符著)
4. 《王阳明及其学派论考》(钱明著)
5. 《阳明史事三题》(方志远撰)
6. 《千古一人王阳明》第三版(方志远著)
楼主 桃花源里的台湾  发布于 2019-04-28 14:17:41 +0800 CST  
没有证据显示阳明十几二十岁时身体也不好,否则他也就不会崇拜马援,渴望立功边塞,也不会溺于任侠和骑射了。阳明身体变差应该是30岁左右的时候,因长期熬夜读书导致抵抗力下降得了肺病,所以才会乞养病归。从此身体时好时坏,一直到去世。
楼主 桃花源里的台湾  发布于 2019-05-01 22:04:31 +0800 CST  

与王邦相书(书一)(嘉靖三年 1524年)

南来事,向因在服制中,恐致迟误伊家岁月,已令宗海回报,令伊改图矣,不谓其事尚在也。只今道里远隔,事势亦甚不便。况者妻病卧在床,日甚一日,危不可测,有何心情而能为此?只好一意回报,不可更迟误伊家也。况其生年、日、时远不可知,无由推算相应与否。近日又在杭城问得庚子一人,日、时颇可,今若又为此举,则事端愈多 .....

(王阳明全集补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楼主 桃花源里的台湾  发布于 2019-05-14 19:23:55 +0800 CST  
与王邦相(书三)(嘉靖四年 1525)

南京陈处亲事,得在今冬送至杭城,就在邦相家住下,择日取过江来,甚好。若今冬缓不及事,在明春正月半边到杭,亦可。....... 嫁妆之类,皆不比办,到杭后自有处也。宗处人还,可多多上覆他。阳明字,致王邦相指挥宗挈。十二月十八日。

(王阳明全集补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楼主 桃花源里的台湾  发布于 2019-05-14 19:35:35 +0800 CST  
以上两封信,算是阳明纳妾的直接证据了。其他类似史料也还有,但就目前我看到的而言,不如这两封信说得这么明白。其实,讨论阳明是否纳过妾,本身是件很无聊的事。但既然方教授没见过这方面的史料,只好找来给他看一看。
楼主 桃花源里的台湾  发布于 2019-05-14 19:58:31 +0800 CST  
近斋(朱得之)说:阳明老师年逾五十未立冢嗣,门人有为师推算,老师喻之曰:“子继我形,诸友有得我心者,是真子也。慨自兴兵以来,未论阵亡,只经我点名戮过者甚多,倘有一人冤枉,天须绝我后。我是以不以子之有无为意。”

(王阳明全集补编 - 尤时熙《尤西川先生拟学小记》)
楼主 桃花源里的台湾  发布于 2019-05-14 20:36:09 +0800 CST  
更正一处错别字,应该是《祭外舅介庵先生文》!
楼主 桃花源里的台湾  发布于 2019-05-27 20:37:02 +0800 CST  
@光明月2019 2019-05-28 18:59:00
考证够详细,有道理!明实录里有人还污蔑阳明先生“侍女数十人,宣淫无度,其妻每当众发其恶”呢,都是诽谤, 和这个姓方的各走一个极端。
-----------------------------
对此,宋仪望《阳明先生从祀或问》早有反驳:

近来好事之徒,又生一种异论,至以金帛子女议公,此又不足置辨。先生平日轻富贵,一死生。方其疏劾逆瑾,备受箠楚,问关流离,几陷不测。彼其死生之不足动,又何金帛子女之云乎哉!甚矣!人之好为异论,而不反观於事理之有无也。
楼主 桃花源里的台湾  发布于 2019-06-01 21:15:01 +0800 CST  
阳明征朱宸濠时,“先生引兵而西,留其家吉安之公署,聚薪环之,戒守者曰:“兵败即纵火,毋为贼辱。”呜呼!此其功岂可谓幸成,而其心事岂不皓然如日月哉!”

----徐阶《阳明先生画像记》
楼主 桃花源里的台湾  发布于 2019-06-05 21:34:03 +0800 CST  
束景南教授在其《王阳明年谱长编》中考证了阳明游铁柱宫的传说。董谷(与其父董澐俱为阳明门人)所著《董汉阳碧里后集. 杂存》中记载:“阳明先生壮年受室时,以妇翁宦江西,因往焉。一日,独游铁柱观,至一静室中,见一老僧,坐与语相得.。......" 束教授据此认为,阳明在南昌时,某一天入铁柱宫与道士(僧人)谈道或许有其事,但说阳明新婚之夜入铁柱宫谈道忘归,纯属夸饰虚妄之说。

因为董谷的记载完全来自阳明好友陆相的《阳明山人浮海传》与阳明《游海诗》,后两者讲的是阳明在杭州假装投江后在海中被神仙所救并逃到武夷山,遇到当年铁柱宫的道士后决定赶赴龙场的故事。束教授分析认为,《阳明山人浮海传》是阳明口授陆相笔录,目的是掩盖阳明原本打算抗旨不遵,不赴龙场而远遁隐居的事实,纯属虚构,不足为凭。邹守益和钱德洪的年谱也是本自这一传说,皆不足信。
楼主 桃花源里的台湾  发布于 2019-06-22 20:13:03 +0800 CST  
今读《王阳明全集补编》,又有新的发现。

在《寄蕙皋书札》(正德八年)中,阳明写道:“四明之兴甚剧,意与蕙皋必有数日之叙,乃竟为冗病所夺。承有岁暮汤饼之期,果得如是,良亦甚至愿,尚未知天意如何耳。…..”
“汤饼”指小孩出生后的满月酒。蕙皋即徐天泽(1482-1527)),弘治十五年进士,阳明的余姚同乡。阳明写此信时正是赴任南京太仆寺少卿之前在绍兴省亲期间。从这封信中我们可以推断出,阳明的妻子或侍妾身怀有孕,预产期大约就在年底前(岁暮),蕙皋得知后向阳明表示祝贺,并希望能喝上孩子的满月酒。阳明回复说:“承蒙你期待能在年底喝上我孩子的满月酒,如果真能如此,这也是我非常愿意的,但是现在还不知天意如何(孩子能不能平安生下来)。”由于信中提到了具体的时间 – 岁暮,可知蕙皋应该不是泛泛的祝福之语,而是实有所指。 阳明认真作答,也说明确有其事。阳明为何要这样说?或许是以前曾发生过流产之类的事情,因此他对这一次也无十分的把握?不幸的是,孩子果然没能保住。阳明此时40岁出头,他还要再等上十几年才能等到正聪(正亿)的出生。也就是说,在正聪(正亿)之前,阳明其实有过孩子(无论是否出生)。

由于正聪(正亿)也是出生在岁暮(嘉靖五年十二月十二日),那么有没有可能是本文编者考证错误,把嘉靖五年的信误当作正德八年写的呢?不可能。因为信中还有别的内容 “……楚亦素相爱,不意其心事如此,殊不忍言,可恨,可恨!……”。信中提到的具体事情已不可考,但阳明的气愤是显而易见的。中年的阳明遇事尚有不平之气,并在信中体现出来;而到了晚年,其修为涵养已达炉火纯青之境,从那时的诗文书信中我们再也看不到这种情绪激烈的语言了。

因此,这封信写于正德八年当无疑问。正是在亲子未能保住的情况下,阳明觉得自己岁数已经不小了,将来会不会再有孩子也很难说,这才不得不考虑收养继子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选择、比较和确定,最终在正德十年,由父亲王华主持,阳明收养堂弟守信之子正宪为继子。这样推断,逻辑是非常顺畅的。
楼主 桃花源里的台湾  发布于 2019-07-19 20:55:39 +0800 CST  
更正主贴的一处考证失误:

原文:
这个故事的唯一出处是《阳明先生年谱》,并不见于其他史料。钱德洪负责编写阳明从出生到贬谪龙场这段时期的年谱,他写完后送给邹守益整理。邹守益添加铁柱宫的传说,其目的无疑是突出老师的与众不同和传奇色彩。如果他知道这个故事会让老师在500年后蒙受不白之冤,想来是绝不会加进去的。邹钱二人都是阳明极其赏识且与之过从甚密的弟子,他们从未想过的阳明“隐私”竟然被500年后的方教授猜个正着?
-------------------------------------
更正:
在年谱中添加阳明新婚之夜入铁柱宫故事的不是邹守益,而是罗洪先。钱德洪在完成年谱初稿后,本欲请邹守益审阅润色,尚未交接就得到邹守益去世的消息。无奈之下,他委托江右王门的另一位著名学者罗洪先来做修订润色的工作。罗洪先(1504-1564)是江西人,嘉靖八年状元,自少年时就仰慕王阳明,终身宗心学,弘扬心学,但他并未见过阳明本人。罗钱两人为修订年谱有很多书信往来,在一封信里罗洪先写道“...... 前欲书者,乃合卺日事.....”,由此可知,铁柱宫故事确为罗洪先所添加。由于罗洪先从未见过阳明,他添加的故事只可能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连钱德洪都未必听过,所以钱的初稿里并没有写。因此,铁柱宫的故事大概率只是个神奇的传说。
楼主 桃花源里的台湾  发布于 2019-07-22 20:07:26 +0800 CST  

楼主:桃花源里的台湾

字数:11467

发表时间:2019-04-28 05:59:15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9-23 08:21:49 +0800 CST

评论数:2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