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之北朝那些朝(原创连载,不断更新)

第一章 北魏统一北方

公元386年元月六日,年十六岁的鲜卑族人拓跋珪(拓跋鲜卑)在牛川(今内蒙古兴和县西)召开部落大会,他本人正式继代王位,宣告了代国正式复兴。
当年四月,拓跋珪改称魏王,他的国家改称魏国。史称拓跋珪建立魏国为北魏。后拓跋珪把都城迁到了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
公元395年十一月,拓跋珪亲自率领大军,在参合坡突袭了慕容鲜卑的后燕大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从此后燕一蹶不振,北魏逐渐入主中原。拓跋珪去世后,拓跋嗣继位,拓跋嗣去世后,拓跋焘继位。
公元427年,拓跋焘亲自率领大军,攻占了十六国之一的胡夏国的都城统万城。公元436年五月,拓跋焘派大军灭亡了十六国之一的北燕。
到公元437年的时候,中华大地上仅剩北魏、南朝宋和北凉三国并立。雄心勃勃的拓跋焘把目光瞄准了北凉(首府为姑藏,就是今天的甘肃省武威市)。
这时候北凉王的首领为河西王沮渠牧健,拓跋焘和沮渠牧健还是亲戚关系,他们互为妹夫:沮渠牧犍的妹妹兴平公主嫁给了拓跋焘,拓跋焘的妹妹武威公主嫁给了牧犍。在古代互为岳父的情况都有,互为妹夫的情况,我们更是见怪不怪了。
沮渠牧健废掉了王后李敬爱(原西凉王李暠的女儿,公元421年,北凉灭西凉。李暠也是唐朝李渊的先辈。),立武威公主为王后。沮渠牧健向拓跋焘称臣进贡,并把世子沮渠封坛送到了平城作为人质。
沮渠牧健的嫂子李氏非常美艳,沮渠牧健和她有了奸情。这李氏也是水性杨花之辈,同时周旋于沮渠牧健兄弟三人之间。李氏嫌武威公主碍手碍脚,于是和沮渠牧健的姐姐商议之后,于公元439年四月的一天,找机会向武威公主饮食里下毒,希望能毒死武威公主。
武威公主中毒后,病情不断加重,这事传到了拓跋焘的耳朵里,他急忙派最好的御医,骑快马星夜赶往姑藏,终于把武威公主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
拓跋焘命沮渠牧健把李氏送到平城,沮渠牧健知道李氏这一去肯定不得好死,因此他拒绝把李氏交给拓跋焘。为了让李氏避避分头,他给了她足够用的金银财宝,派人护送到酒泉(今甘肃酒泉市)隐藏起来。
拓跋焘大怒,他准备趁此机会踏平北凉,统一北方,他首先征求首席谋士、司徒崔浩(汉人)的意见。崔浩说道:“沮渠牧健不臣之心已经显现,不能不除掉他。前几年我国北伐蠕蠕(柔然),虽然收获不大,但折损也不多。当时出动的军马共有三十万匹,加上来回路上死亡的,还不满八千匹,而每年因病等自然死亡的,都不少于一万匹。沮渠牧健不了解实情,认为我们实力大损,短时间难以恢复。如今我们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大军突然抵达他们境内,他们一定会惊慌失措,自乱阵脚,必会被擒住。且沮渠牧健本人生性懦弱,品行低劣,他的弟弟们又非常骄横,他们弟兄争权夺利,已经造成人心离散。近几年,天灾地震都发生在秦、凉地区,上天也有意使他们灭亡,请陛下速速发兵。”
崔浩的话正合拓跋焘的心意,他点头道:“爱卿好计主意,与我不谋而合。”于是拓跋焘命令召集文武大臣到太极殿的西堂议事(太极殿有东西二堂)。
弘农王奚斤等三十多人议论说:“沮渠牧健是西部边陲的小国,虽然内心并不是对我们真正臣服,但历年来的进贡也是连续不断。陛下把他当作藩属国,还把公主嫁给了他,陛下应该宽恕他的小罪过。我军去年才刚征伐过蠕蠕,人困马乏,元气还没有恢复,不宜再大规模用兵。且听说那里土地贫瘠,大都是盐碱地,难以找到水草,我军到达后,不能长时间逗留。一旦我们出动大军,他们坚壁清野,固守城池,我军将陷入危险境地。”
之前,崔浩和尚书李顺有嫌隙,李顺曾经出使北凉十二次之多,他收受了北凉的不少好处,在拓跋焘面前说了北凉不少好话,替北凉消灾免祸。崔浩得到消息后,报告给了拓跋焘,但拓跋焘认为李顺能力强,并不理会这些传言。这次讨论西征北凉,李顺又帮助北凉说话,他和另一尚书古弼都说:“自温圉(yǔ)河(今甘肃皋兰县附近黄河河段)以西至姑藏,地上全是开裂的枯石,根本不可能有水草。据凉人说,姑藏城南的天梯山(今甘肃武威市西南)上,冬天积雪达一丈多深,春夏时候积雪融化,汇流成河,凉人储存后用来灌溉农田。当他们听说我军到达后,他们必定会掘开沟渠,让水流尽,断绝我们的水源。环姑藏百里之内,不长草木,军队不能久停。我们同意弘农王等人的意见。”
拓跋焘一看这么多人反对,他就让崔浩和他们辩论,奚斤等人自然辩论不过崔浩,到最后他们理屈词穷,只是说:“那里没有水草。”
崔浩是大才子,博览群书,他引用古书道:“《汉书•地理志》上说:‘凉州之畜,为天下饶’,如果凉州没有水草,又如何饲养牲畜?再说汉人总不会在没有水草的地方筑城郭,建立郡县居住生活吧?天梯山的雪融化后,不过是被干枯的沙石吸收,又怎么能够灌溉得数百万顷农田?这是骗人的谎话。”
李顺搭话道:“耳闻不如目见,我亲眼所见,你不过是纸上谈兵,你有什么资格同我们进行辩论?”
从职务上说,李顺是下级,崔浩对李顺的话相当恼怒,他说道:“你们收受了钱财,所以才会替沮渠牧健说话,我虽然没有亲眼所见,就能被欺骗的了吗!”崔浩此话一出,也注定了和他们结下了死仇。
拓跋焘听到崔浩的话后,从屏风后面走了出来,面带怒容,严厉斥责了奚斤等人。拓跋焘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是对他们可能接受沮渠牧健的贿赂而怒,二是让他们闭嘴,不要对出兵再提反对意见。
果然,奚斤等人不敢再多说话。于是拓跋焘命令出兵讨伐沮渠牧健。
北魏太延五年(公元439年)五月十四日,拓跋焘亲自在平城西郊检阅军队。六月十一日,是个黄道吉日,拓跋焘命侍中、宜都王穆寿辅佐太子拓跋晃监国,处理留守朝廷事宜,内外一律服从。又命大将军、长乐王嵇敬和辅国大将军、建宁王拓跋崇率领两万大军,驻守漠南(戈壁沙漠以南、阴山以北地区)防止柔然进攻。拓跋焘亲帅大军,出兵凉州。
拓跋焘从云中郡(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渡过了黄河,七月七日到达了上郡(今陕西榆林市东南)的属国城(汉旧城,汉置属国于边郡用来安置投降的匈奴人)。
七月二十七日,拓跋焘命抚军大将军、永昌王拓跋健、尚书令刘絜和常山王拓跋素担任前锋,两路同时开拔。命骠骑大将军、乐平王拓跋丕和太宰、阳平王杜超为后继部队。平西将军源贺原名叫秃发贺,是原南凉王秃发傉檀的儿子,南凉被灭亡后,他投降了北魏,被赐姓源,他对凉州地界熟悉,拓跋焘特命他作为向导。拓跋焘问源贺道:“源将军是凉州人士,对那里的风土人情应该比较熟悉,你有什么进攻方略没有?”
因为姑藏城曾经属于南凉,后来才被北凉夺取,他回答道:“姑藏城旁有四个鲜卑部落,是我祖父的旧部,当年我祖父待他们不薄,我愿意只身前往,宣扬国威,晓之以利害,他们必定会争相投靠陛下。外围清除掉之后,姑藏就成了一座孤城,拿下它就易如反掌了。”
拓跋焘大喜道:“此计甚妙,就烦劳爱卿走一趟了。”
源贺先后到了姑藏城外的四个鲜卑部落,介绍了自己的身份后,部落酋长感伤落泪,在源贺的劝说下,纷纷投靠了北魏,多达三万多帐篷。
那么问题来了,当初拓跋焘准备出兵凉州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咨询源贺的意见呢?他对那里这么熟悉。可能当时源贺不在朝中,可能源贺不是核心幕僚,没有资格参与辩论。总之,历史上就是那么记载的。
八月二日,抚军大将军、永昌王拓跋健缴获了北凉牲畜二十多万头。
沮渠牧健得到北魏大军压境的消息后,大惊失色,对左右说道:“事情怎么到了这个地步呢?!”
沮渠牧健征求臣下意见,有说出城请降的,有说要据城固守的,议论纷纷。王府左丞姚定国说:“大王千万不能出城,出城后必凶多吉少,我们应该火速派人请求柔然发兵相助,柔然大军一到,我们再内外夹击,拓跋焘必会望风而逃。”
沮渠牧健采用姚定国的计谋,派人骑快马向柔然求救。他又派弟弟、征南大将军沮渠董来率领一万多人马,在城南迎战北魏军,但北凉军早被吓破了胆,一触即溃,一万多人丢盔弃甲,争相逃命。北魏尚书令刘絜今天出兵之前,请卜者卜了一卦,说今天日子不吉利,于是他命令鸣金收兵。沮渠董来这才狼狈的逃回了姑藏城中。
拓跋焘得到回禀后,对刘絜痛恨不已,这也为刘絜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柔然接到北凉的求救信以后,采取“围魏救赵”之计,对北魏的边境发起进攻。沮渠牧健得到消息后,坚定了固守城池的决心,他认为不久之后,北魏军必将撤走东还,去迎战柔然。
拓跋焘率军到达了姑藏城外,他看到城外水流潺潺,长满各种水草,他知道是李顺收受了北凉的好处,故意说谎,由此内心深恨李顺。拓跋焘对崔浩说道:“崔爱卿所言不虚,今天得到了验证。”崔浩反应淡定,他回答道:“臣所说的句句属实,不敢有欺骗之言,不论过去或现在,一向如此。”
之前太子拓跋晃也认为姑藏外没有水草,拓跋焘专门给他写了份诏书,告诉他说:“姑藏城西门外,有泉水流出,跟城北的泉水汇合,水势之大,如同河流。除了滋养水草、灌溉农田外,其余的流入了沙漠,姑藏城外并没有干燥贫瘠的土地。特颁布这份诏书,消除你的疑虑。”
往往堡垒更容易从内部攻破,沮渠牧健兄长的儿子沮渠祖率先逃出姑藏城,投降了北魏。接着,九月二十五日,沮渠牧健的另一个侄子沮渠万年也率领自己的部众投降了北魏。姑藏城内顿时炸开了锅,大家纷纷出城投降或四散奔逃。
沮渠牧健看到再也无法坚守下去了,他识趣的命人绑住他的双手,率领文武百官共五千多人,出城向北魏投降。拓跋焘接见了沮渠牧健,亲手为他松绑,以礼相待。
北魏接受了姑藏城内共二十多万户和仓库中不可胜数的奇珍异宝。
至此,五胡十六国的最后一个国家—北凉,正式亡国,共立国四十三年。
从公元304年氐族成汉和匈奴汉赵(前赵)建立算起,至今(公元439年),历时一百三十六年的五胡十六国时代正式划伤了句号。在这一百三十六年中,除了前秦曾经短暂的统一过北方外,北魏再次统一了北方。
拓跋焘命乐平王拓跋丕和征西将军贺多罗镇守凉州,然后把沮渠牧健宗族及官员百姓等共三万户迁到了平城。
顺便交代一句,柔然进攻北魏,被击退,损失了一万多人。
楼主 旧时艳阳  发布于 2019-09-22 09:15:24 +0800 CST  
第二章 凉州士人

西晋永嘉之乱,中州士人很多都投向了凉州的汉人张氏前凉政权,张氏对他们很是礼遇,给予了合适的安排,这样子孙相承,因此凉州人才济济。
沮渠牧健这个人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特别喜欢文学,喜欢名士。他任用阚骃(著名地理学家、经学家)为姑藏太守;张湛为兵部尚书;刘昞、索敞、阴兴为国师助教;宋钦为世子洗马;赵柔为金部郎;程骏、程骏的堂弟城弘为世子侍讲。这些人都是当时的名士,拓跋焘攻克凉州后,对他们以礼相待,任命阚骃、刘昞为乐平王拓跋丕的从事中郎。
安定郡(今甘肃省镇原县东南)人胡叟,满腹经纶,是位怪才,喜欢发表些奇谈怪论,之前去投靠沮渠牧健,沮渠牧健并不待见他,因此胡叟前去投靠了北魏,并预料北凉很快亡国。拓跋焘认为胡叟很有预见性,就任命他为虎威将军,封始复男。寄住在凉州的常爽,博闻强识,拓跋焘任命他为宣威将军。北凉王的右相宋繇,是位著名的学者,可惜到达平城后不久就去世了。
拓跋焘任命索敞为中书博士。当时魏国扩充军力,崇尚武学,王公子弟不把学习当回事。索敞担任中书博士十余年,循序善诱,耐心教导,态度严正,王公子弟都有点怕他,在他面前不敢造次。严师出高徒,在索敞的教导下,他的学生中前后出任尚书、州牧、太守者多达数十人。
常爽在平城西四十里的温水东置馆办学,跟他学习的有七百多名学生。常爽建立赏罚制度,明确赏罚标准,违反者必受惩戒,学风肃然,学生待常爽如严厉的君主。从此北魏儒学之风开始兴盛。中书侍郎高允经常称赞常爽教育有方,他说:“文翁(汉朝的蜀郡太守,以仁爱教学)柔胜,先生刚克,教学方法虽然不同,却达到了同样的目的。”
寄住在凉州的江强,向拓跋焘呈献了经、史、诸子百家的书籍共一千多卷,被任命为中书博士。
拓跋焘命司徒崔浩兼职负责秘书监的工作,让中书侍郎高允、散骑侍郎张伟,也参与工作。崔浩向拓跋焘建议说:“阴仲逵、段承根,都是凉州的名士,请让他们参与进来,同修国史。”于是拓跋焘任命他们为著作郎。

楼主 旧时艳阳  发布于 2019-09-22 15:58:15 +0800 CST  
第三章 酒泉之战

北凉的领土范围包含凉州、秦州和沙州共三个州,下辖二十六个郡。北魏占领了北凉的首府姑藏,灭亡了北凉,拓跋焘又派张掖王秃发保周(源贺的哥哥)龙骧将军穆罴及安远将军源贺,分别领军,夺取前北凉的郡县,又有数十万叫上名字叫不上名字的杂胡前来投降。
当初,沮渠牧健任命弟弟沮渠无讳为沙州刺史兼酒泉郡太守;沮渠宜得为秦州刺史兼张掖郡太守;沮渠安州为乐都郡(今青海省乐都县)太守。任命堂弟沮渠唐儿为敦煌太守。北魏攻占姑藏后,拓跋焘命镇南将军奚眷攻击张掖;镇北将军封沓攻击乐都。沮渠宜得不敌,他命人把仓库焚烧后,向西前去投奔酒泉。沮渠安周兵败后向南前去投奔吐谷浑。封沓掳掠了数千户人口后返回。
奚眷继续率军西进,进攻酒泉,顺利攻克。沮渠无讳和沮渠宜得率残兵败将前去投靠敦煌的沮渠唐儿。拓跋焘命弋阳公元絮镇守酒泉。
看到拓跋焘率大军折返,占据张掖的张掖王秃发保周心生异心,他意图恢复南凉国,于是在公元439年十月三日这天,他宣布脱离北魏,宣布独立。
喘过气来的沮渠无讳率军进军酒泉,准备一举夺回,当他的军队到达酒泉城下时,北魏弋阳公元絮认为他们是败军之将,乌合之众,不把他们看在眼里,他亲自出城和沮渠无讳搭话,准备说服他投降。但两个人话不投机,沮渠无讳奋起生擒了元絮,于是攻克了酒泉。沮渠无讳又率军进攻张掖,秃发保周为避其锋芒,率军撤离张掖。
拓跋焘派抚军大将军、永昌王拓跋健率军平叛。
沮渠无讳率军进攻张掖,但不能攻克,于是撤退到了临松郡驻扎。
拓跋健率军进攻秃发保周所在的番禾(今甘肃省永昌县),秃发保周不敌逃跑,拓跋健派安南将军尉眷率军追杀。秃发保周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抽刀自杀了。
拓跋健招降沮渠无讳,沮渠无讳自感不是对手,派他的中尉梁伟前去拜见拓跋健,表示归降,并把酒泉及抓获的北魏将领也一并交还。拓跋健把前线的情况向拓跋焘进行了报告,拓跋焘命尉眷镇守凉州。
拓跋焘任命沮渠无讳为征西大将军、凉州牧,封酒泉王,镇守酒泉。
沮渠唐儿不服从沮渠无讳的领导调度,沮渠无讳大怒,命堂弟沮渠天周留在酒泉守护老家,他和弟弟沮渠宜得率大军攻打沮渠唐儿。沮渠唐儿兵败被杀。
沮渠无讳又占领了敦煌,实力进一步壮大,拓跋焘认为不除掉沮渠无讳,恐怕日后终会是个祸患。于是,拓跋焘命镇南将军奚眷率军包围了酒泉,准备端掉沮渠无讳的老窝。
奚眷对酒泉围而不打,切断了酒泉的粮食补给。不久,城内开始缺粮,到最后,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大街上到处是因饥饿而倒毙的尸体,死亡了有一万多人。军队中军粮也用尽了,就开始吃战马,战马也吃完了,沮渠天周就把自己的妻子杀死,煮熟了分给战士们吃,以激励士气。
北魏军攻势强大,战斗异常惨烈,公元441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奚眷终于率军攻入了酒泉城内,擒获了沮渠天周,并把他押送到了平城,拓跋焘命令把沮渠天周斩首示众。
为了截断沮渠无讳西去的道路,拓跋焘派使者出使西域的鄯(shàn)善王国(首府在扜泥,今天的新疆若羌县)。
得到酒泉城破,沮渠天周被擒的消息后,身在敦煌的沮渠无讳惴惴不安,这时候城中也出现了缺粮的情况,沮渠无讳决定弃城西度流沙。为了打通西进之路,他派弟弟沮渠安周西进攻打鄯善王国,鄯善王恐惧沮渠氏的武力,准备投降,正巧这时候北魏的使者到来。北魏使者游说鄯善王坚守城池,说北魏援军随后就到。沮渠安周攻城,鄯善国顽强抵抗,沮渠安周无法攻克,退到了东城(若羌县东)驻扎。
公元442年四月,沮渠无讳放弃敦煌,率领一万多家,前去和沮渠安周汇合。鄯善王听说沮渠无讳亲自到来,还没有见到军队,他就丧失了信心,率领民众放弃扜泥,逃奔西南的且末(今新疆且末县),他的世子没有走,投降了沮渠安周。沮渠无讳毫不费力占领了鄯善国,但他的队伍在穿过流沙时,因为缺水,被渴死了有一半人。
当初,北凉的叛将唐契和弟弟唐和、外甥李宝逃奔了伊吾(今哈密市),向柔然归降,柔然封唐契为伊吾王。沮渠无讳放弃了敦煌,唐契命李宝率领两千多士兵东下占领了敦煌。
伊吾王唐契不能忍受柔然的处处压制,他率众西进,打算进攻自称高昌郡(今吐鲁番市东)太守的前北凉故民阚爽,占领高昌郡。柔然可汗得到报告后,派将军阿若率军追击,追上唐契的部队后,两军交锋,唐契不敌被杀。唐契的弟弟唐和率领残兵败将,投奔车师国(首府交河城,今天的吐鲁番市)。得到修整后,唐和率军攻克了沮渠安周抓手的横截城,进而攻克了高宁、白刃两座城池。唐和认为如果要生存下去,还得背靠大树,于是他派使者向北魏请降。
当唐契要攻击高昌的时候,阚爽派使者向沮渠无讳诈降,恳请沮渠无讳发兵救援。沮渠无讳亲自率军北上,前去救援高昌,快要走到的时候,唐契已经被杀。当沮渠无讳要进入高昌城的时候,阚爽紧闭城门,拒绝沮渠无讳和军队入内。
沮渠无讳大怒,派将领卫兴奴趁夜色掩护,向高昌发起了突然袭击,顺利攻克,卫兴奴命令部下屠城,城内顿时血流成河。阚爽率残兵投奔了柔然。
沮渠无讳占领了高昌后,派使者前往江南的刘宋都城建康,递交降书。刘宋文帝刘义隆大喜,下诏书任命沮渠无讳为都督凉、河、沙三州诸军事、征西大将军、凉州刺史,封河西王。公元444年的时候,沮渠无讳病逝,他的弟弟继承了他的王位。



楼主 旧时艳阳  发布于 2019-10-08 20:42:55 +0800 CST  
第四章 太平真君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教,产生于东汉顺帝时期(125-144年在位)。天师道(道教前身)的创始人为张道陵(34年2月22日—156年),他自称“太清玄元”、“天师”,张道陵是第一代天师,他在青城山收徒传教,信徒需要出米五斗,因此又被称为:“五斗米道”。
道教早期的教义,可以用两句话概况:“上云羽化飞天,次称消灾灭祸”,初级的可以祛除病痛,消去灾祸;高等的可以修炼成仙,跳出生死轮回 生老病死。
五斗米道的第二代天师为张衡(?-177年,非发明地动仪的张衡),张衡传其子张鲁,张鲁采用政教合一治理模式,这一时期五斗米道得到真正的大发展。建安二十年(215年)十一月,雄踞汉中三十年的天师道教主、军阀张鲁归降曹操,随曹操东返,定居于邺城。张鲁自己和五个儿子都被曹操封侯,张鲁的女儿嫁给了曹操儿子曹宇。没有禁止五斗米道传播,五斗米道从此开始在北方传播。
历史车轮驶入北魏时代后,也产生了一个著名的道教人物,他叫寇谦之。寇谦之,字辅真,祖籍上谷郡昌平县,后迁移到冯翊郡万年县。寇谦之出身世族,是东汉名臣寇恂的十三世孙,他的哥哥寇赞为南雍州刺史。
寇家世奉五斗米道(道教前身),寇谦之十八岁的时候,就倾心慕道,修炼天师道第三代天师张鲁(被曹操征服的那位)的道术,服食养生长寿药(饵药)。后寇谦之和成公兴(算学家,后被道教奉为仙人)入中岳嵩山太室山石室修炼。
寇谦之聪颖好学,专心致志,在嵩山修炼了七年,名声渐渐传扬开来。成公兴去世后,寇谦之在嵩山开坛收徒,弘扬道法。寇谦之在嵩山修炼长达三十年,弟子众多,他本人也修炼的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寇谦之不但潜心修炼,还勤于著述,主要著作有《老君音诵诫经》《太上老君戒经》《太上老君经律》《太山经戒》等书籍。
公元415年的时候,寇谦之声称见到了太上老君李耳,太上老君授予其天师之位,授予他辟谷轻身之术,并赐给他《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命其“清整道教”。寇谦之对道教进行了改革,减轻了信徒的财物负担,健全了道教的组织结构。对道教教义也进行了改革,把儒家的礼法、佛教的“因果报应”等引入了道教。
公元423年,寇谦之又称见到了仙人李谱文(据说是李耳玄孙),授予其《录图真经》六十卷及召唤鬼神之法,命其辅佐北方“太平真君”。 李谱文又授予他《天宫静轮之法》,其中有几篇是李谱文亲笔书写。
公元423年十二月,寇谦之认为火候已到,他走下了嵩山,来到了北魏都城平城。寇谦之向太武帝拓跋焘呈献了道术,出乎寇谦之意料的是,拓跋焘对他并不感冒,但拓跋焘也没有亏待他,给了找了地方安身,供给他吃穿用度。
寇谦之经过一段时间沉思,认为要像让皇帝接受他的思想,必须要找个人游说才行。于是他找到了拓跋焘的红人、白马公崔浩。崔浩出身大家族清河崔氏,据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考证,清河崔氏世奉天师道。加之寇谦之出身于秦雍大族,和崔浩有相近的门第出身,所以崔浩对寇谦之也有天然的好感。两个人在一起谈论,谈天说地,谈古论今。更多的时候,寇谦之充当听众角色,听崔浩讲古今兴衰的道理,从听到晚,态度严整,没有丝毫倦容,寇谦之把崔浩称为当时的皋陶(上古时期的政治家)。
因为崔浩为人比较正直,收到朝臣的排斥和诋毁,拓跋焘命其暂时闲居在家,保留待遇,拓跋焘每当遇到难题的时候,就召崔浩咨询对策。崔浩赋闲在家,他准备修炼服药养生之法,寇谦之就给了他本《神中录图新经》,让其修炼,崔浩拜寇谦之为师。
崔浩还上书拓跋焘说:“臣听说古代圣王承受天命,必有祥瑞出现。《河图》《洛书》都是借由虫兽显现(《周易》:“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没有文字载明。不像今天,人神直接面对,笔迹整洁清晰,文辞深秒,无与伦比。哪里能因为世俗的偏见而忽略上天的眷顾!臣私下感到恐惧不安。”
拓跋焘看到崔浩的书信,非常高兴,他赞同崔浩之言,应该承接天命。于是,拓跋焘派使者携带玉帛、猪牛羊等前往嵩山祭祀,把寇谦之的弟子迎接到了平城,表示尊崇天师,弘扬道法,并向天下宣布。拓跋焘命在平城东南、桑乾河(桑干河)西设立了天师道场,坛高达五层,拨付道士一百二十个人的衣食用度。每月教徒聚会的时候,再拨付数千人的饮食。
公元440年六月二十一日,皇孙拓跋浚诞生,拓跋焘大喜,大赦。因为《录图真经》真经上有“辅佐北方太平真君”的语句,拓跋焘把年号改为“太平真君”。
寇谦之进而对拓跋焘说:“今天陛下以‘真君’( 在道教神仙体系中拥有非常高名望者被尊称为真君)统治天下,建‘静轮天宫’之法,亘古未有。陛下应该登坛接受符书,以彰显圣德。”
拓跋焘欣然接受。
公元442年正月七日,拓跋焘乘坐法驾,登上道坛,接受符箓,把旗帜全部改为青色。自此,北魏新帝登基,接受符箓成为了制度。
寇谦之又上奏拓跋焘,请求再道坛东北设立静轮宫,宫要修建的足够高,身处其中不闻鸡犬之声,缩短和天界的距离,用来上接天神。崔浩也从旁相劝,拓跋焘答应。这是一项浩大工程,无论人力物力都耗费数万,多年才能建成。
太子拓跋晃对此颇有微词,他劝拓跋焘道:“人神不同道,卑高名分已定,不能互相混淆,是自然之理。今天我们耗费库银,疲惫百姓,并没有多大用处。如果真如寇谦之所说,我们也不必这么大动干戈,不如利用城东山的万仞之高,在上面修建比较容易。”
拓跋焘不以为然道:“你懂什么,就按寇天师说的做!”

楼主 旧时艳阳  发布于 2019-10-09 12:32:18 +0800 CST  
第五章 祭拜石庙

公元443年三月二十二日,距离平城远达四千五百多里的乌洛侯国(准确的说叫部落,今大兴安岭东麓)派使者来到了平城,禀告拓跋焘说,北魏祖先居住的石庙还依然存在,就在乌洛侯国的西北方。
拓跋鲜卑属于东胡的一部分,在这里我们讲一下东胡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在我国今河北省北部内蒙古东部,生活着一些少数民族,史称东胡,当时东胡很强大,匈奴人每年都要给东胡进贡。东胡对中原政权的入侵也令地处北部的燕国很是苦恼,战国时期燕国将领秦开卧底东胡,摸清了东胡的底细后逃回燕国,于公元前300年,带兵攻打东胡,东胡一直退却到一千多里外的今西辽河上游(今内蒙古通辽市)一带。秦开效法赵国,动员军民修建成西起造阳(今河北张家口)东到襄平(今辽宁辽阳)的长达两千多公里的燕国北长城,防其侵扰。
匈奴冒顿单于鸣镝弑父自立后,逐渐强大。冒顿单于带兵攻击东胡,东胡被击垮,分裂。退居乌桓山(今大兴安岭南端)的称为乌桓,退居鲜卑山(鲜卑山先不可考,大概在大兴安岭北部)的为鲜卑,此外还有有柔然、库莫奚、契丹、室韦、蒙古。鲜卑又分化出慕容、宇文、段部、拓跋、乞伏、秃发、吐谷浑各部。
其中的一支退保大鲜卑山,称为“拓跋”鲜卑。“拓跋”这个姓氏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拓拔族自己的说法,拓拔族是皇帝的后代,皇帝以土德王,他们的习俗称土为托,把首领叫做跋,所以以“托跋”作为姓氏,后来称“拓跋”。二是有史学家认为“鲜卑父匈奴母”的后裔称为“拓跋”。
拓跋部落到了拓跋毛称“可汗”(北方少数民族,只匈奴的首领称‘单于’,其它民族称‘可汗’,以后还要讲到柔然‘可汗’等。)的时候,他们部落的势力才开始强大,统治了三十六个封国,九十九个部落。之后他们不断南迁,部族繁育的越来越多,实力也在不断壮大,直至占领了广大的中原地带。
拓跋鲜卑中代代相传一个传说,说他们起先居住在北方寒冷荒凉的地带,他们的祖先开凿山上石头,建立了祭庙。不过已经年代久远,北魏朝中已经没有人能说出石庙的具体位置。
这次乌洛侯使者报告了石庙的具体位置,并说石庙高七十尺,深九十步。拓跋焘闻听大喜,他感慨涕零,立即派中书侍郎李敞携带贵重物品,前去石庙祭拜。李敞来到了距离平城四千多里的石庙之中,祭拜完毕后,李敞在石壁上刻下祝文后返回。
时间到了1980年,中国考古学家在今大兴安岭北段、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发现了嘎仙洞,里面的刻石祝文,与史书记载一致,证明了拓跋鲜卑先祖曾经在这里生活,也证实了大鲜卑山的存在。
楼主 旧时艳阳  发布于 2019-10-24 17:40:42 +0800 CST  
第六章 拓跋焘征柔然

公元443年四月,拓跋焘带领大队人马到阴山巡视,九月三日,到达了瀚海沙漠南端。再往北,就是柔然汗国的领地,拓跋焘有了突袭柔然的想法。
柔然,是东胡的后裔,姓郁久闾。北魏神元帝拓跋力微(174年—277年)末年,拓跋鲜卑部落抓到了一个小奴隶,和拓跋鲜卑把头发扎起来不同,他的头发只有眉毛那么长,询问他姓名,他称已经不记得,于是主人就给他起了名字叫木骨闾。“木骨闾”是秃头的意思。木骨闾发音和郁久闾很接近,于是他的后人就以“郁久闾”为姓。
木骨闾长大后,被免去奴隶身份,做了一名骑兵。后来他因为延误行军日期,犯了死罪,他逃到了一处有水草的沙漠隐藏了起来,并聚集了一百多个亡命之徒。木骨闾死后,他的儿子车鹿会长得威武雄壮,做了这些人的首领,自称为柔然。拓跋焘认为柔然非常愚笨落后,外形像虫子一样,所以用“蠕蠕”贬称他们。
后柔然逐渐强大起来,随着鲜卑族的内迁,他们占领了广袤的大草原,给北魏造成了巨大的边境压力。
拓跋焘这次巡视到漠南,准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袭柔然。公元443年九月六日,拓跋焘命令乐安王拓跋范、建宁王拓跋崇,各自率领十五个将军,从东路进击;乐平王拓跋丕率领十五位将军,从西路进击;拓跋焘亲率军队从中路进击;中山王拓跋辰率十五位将军,作为后继部队。
拓跋焘率军抵达了鹿浑谷(今蒙古哈尔和林市北),恰巧碰到了不远处的柔然可汗郁久闾吴提的军队。真是天赐良机,随行的太子拓跋晃对拓跋焘说道:“蠕蠕没有料到我们会突然出现,我们应该趁其不备,迅速攻击。”
尚书令刘絜不同意太子的看法,他建议道:“陛下请看,蠕蠕军营之内,尘土飘扬,他们的军队人数一定很多,如果在平地交战,恐怕我们会被他们包围,不如等待各路大军集合之后,我们再进攻不迟。”
拓跋晃反驳刘絜道:“蠕蠕营中尘土飞扬,是因为他们发现了我们的军队,军营中骚动不安,惊慌奔跑引起的。如果他们大营内非常平静,怎么会有尘土呢?”
拓跋焘听了刘絜的话后,也感觉疑虑,不敢进攻。拓跋焘命令刘絜传令各将领,约定时间在鹿浑谷集合,对柔然发动攻击。之前,崔浩劝拓跋焘亲征柔然,刘絜劝阻,但拓跋焘听了崔浩之言,亲征柔然。刘絜为了显示自己高明,他这次故意把会师日期弄错。所以,拓跋焘等了六天,都没有等来各路将领。
趁这个时间,柔然疯狂逃离,拓跋焘命令追击,但直至追到石水(今蒙古鄂尔浑河北),都追赶不上,拓跋焘命令停止追击,回师。
不久,北魏军抓到了柔然的一个斥候(侦察兵),向他问话,斥候回答道:“我军之前并不知道贵军的到来,发现后,上下乱作一团,经常惊恐,我们可汗率众北走,一连急行军六七天,后来看不到追兵了,才放慢脚步。”
拓跋焘一听,对刘絜恨得牙根痛。从这件事,拓跋焘也看到太子拓跋晃敏锐的判断力,从此,军国大事,都征求太子的意见。
琅琊王司马楚之负责(刘裕诛杀司马皇族的时候,投降的北魏,被封琅琊王。)督运军粮。北魏镇北将军封沓投降了柔然,他劝柔然可汗出动军队偷袭北魏的运粮部队,断绝他们的粮食供应,郁久闾吴提同意。
司马楚之得到禀报,说军营里一直驴的耳朵突然被割掉了,不知道是什么人干的。司马楚之说道:“这肯定是蠕蠕的斥候干的,看来他们已经到我们营中刺探了虚实,并割掉了驴的一只耳朵,作为信物。他们大军很快就要到来,我们立即戒备。”
司马楚之命令砍伐附近的柳树,作为屏障,在上面浇上水,因为这时候大漠的气温已经很低,这些水不一会就冻成了一层厚冰,坚韧而且湿滑。不一会,柔然军队果然到来,他们看到这层冰墙,就识趣的回去了。
十二月一日,拓跋焘返回了首府平城。
拓跋焘对这次军事失利进行问责,对没有按预定时间抵达预定地点的中山王拓跋辰、内都坐大官薛辨、尚书奚眷等八位将领,全部斩首。
刘絜假传圣旨的阴谋被告发,加之他又有不忠的言行,拓跋焘诛灭了刘絜的三族。没收他的家产,竟然有亿万之多。
楼主 旧时艳阳  发布于 2019-10-27 16:50:53 +0800 CST  
第八章 平灭盖吴

不知道从何时起,北魏民间流行一个谣言:“灭魏者吴”。卢水胡(杂胡,匈奴人)盖吴也听到了这个谣传,他的名字中也有个“吴”字,他认为这是天命要归于己的预兆,于是他在杏城(今陕西省黄陵县)起兵造反,背叛北魏,各匈奴部落纷纷响应,一时间聚集了十多万人。盖吴也很有政治头脑,他为了打造统一战线,派赵绾出使南朝刘宋,向刘宋皇帝刘义隆称臣。
公元445年十月,长安镇副将拓跋纥率军征讨盖吴,但被盖吴击败,拓跋纥也被杀。战胜北魏军后,盖吴的军力也进一步壮大,老百姓一看这形势,纷纷逃入终南山中求生。
得到拓跋纥兵败身死的消息,拓跋焘大怒,他命令高平镇(今宁夏固原县)刺勒(高车、丁零)前往长安镇守;命义命将军叔孙拔统率并州、秦州和雍州共三个州的军队屯驻渭水北岸。
盖吴派别部帅白广平向西掠夺新平(今陕西省彬县),安定各匈奴人纷纷聚众响应。盖吴又分兵掠夺临晋(今陕西省大荔县)东部,北魏将领章直击败他们,叛军被赶入河中淹死的达三万多人。盖吴派兵进击长安,在渭水北岸和叔孙拔的大军相遇,两军展开一场恶战,叛军不敌,又被杀死三万多人。
迁居到河东郡(今山西省永济市)的蜀人头领薛永宗聚众响应盖吴,攻击河东郡的闻喜县,闻喜县没有军队,县令恐慌不已,又无计可施。裴氏为闻喜县大族,裴骏率领乡里豪绅英杰,奋勇迎战叛军,薛永宗战败撤走。
拓跋焘命薛拔(他爷爷曾经为河东郡太守)利用影响力,召集乡邻在黄河构筑营垒,截断盖吴和薛永宗的联系通道。
十一月十五日,拓跋焘命殿中尚书拓跋处直率两万骑兵讨伐薛永宗;派殿中尚书乙拔率领三万骑兵讨伐盖吴;派西平公寇提率一万骑兵讨伐白广平。
盖吴自称天台王,设置文武百官。
公元446年正月十四日,拓跋焘亲征薛永宗,距离叛军不远处安营扎寨。随行的司徒崔浩对拓跋焘说:“薛永宗不会料到陛下御驾亲征,防守一定不会很严密,现在我们迎接借助凌冽的北风,攻打叛军。”拓跋焘同意。
正月十六日,拓跋焘大军包围了薛永宗的大营。薛永宗率军出战,但抵挡不住北魏大军,他落荒而逃,后来看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就和家人跳入汾水自杀。他的族人薛安都放弃占领的弘农郡,投奔南朝刘宋而去。薛安都后来成为一员名将。
正月十七日,拓跋焘南抵汾阴,渡过黄河,到达了华阴的洛水桥。拓跋焘得知盖吴在长安北的消息,他认为渭水北没有粮食和水草,准备渡渭水到南岸,然后向西行军。拓跋焘征求崔浩的意见,崔浩回答道:“打蛇先打他的脑袋,头破了尾巴也就跑不掉了。现今盖吴的大营距此不过六十里,我们派轻骑进击,不过一日的功夫就可抵达,我军到达后,必能击破盖吴,然后再南下长安,也不过一日的功夫,多行军一日,也累不到我军。如果我们到渭水南后,盖吴就有足够时间逃入北山(今陕西省礼泉县北九峻山),到时候再想捉到他们,就非常难了。”
拓跋焘不听,从渭水南岸向长安进军。正月二十六日,拓跋焘率军抵达戏水(流经今西安市临潼区),盖吴得到消息,他自知不敌,于是分散部众,逃入了北山。北魏军搜索不到盖吴军,空手而回,拓跋焘这才后悔不听崔浩之言。二月二日,拓跋焘进入长安。拓跋焘命令搜捕盖吴的同党,只要哪怕和盖吴通过一次书信的,也统统予以诛杀。
殿中尚书乙拔率军攻打叛军,收复了杏城。
盖吴又派使者到了南方,请求刘义隆派军支援,刘义隆任命盖吴为都督关陇诸军事、雍州刺史、北地公,同时送给盖吴一百二十一颗印信,让他分封手下。刘义隆又名雍州、梁州的军队向边疆移动,声援盖吴。
这时候北魏金城郡(今兰州市)人边固、天水郡(今甘肃天水市)人梁会,纠集了一万多户杂民,起兵叛乱,匈奴、氐、羌响应的有三万多人。北魏秦益二州刺史封敕文出兵平定了他们。
盖吴不断集结之前溃逃的部队,声势再震。拓跋焘派永昌王拓拔仁、高凉王拓跋那统率长安以北军队讨伐。为了防止盖吴再逃,拓跋焘命征调冀州、湘州、定州三个州的两万多人,堵住了终南山的各个谷口。
公元446年八月,高凉王拓跋那大败盖吴,活捉了盖吴的两个叔叔,拓跋那手下很多将领都主张把盖吴的两个叔叔送到平城邀功,长安镇将陆俟说道:“长安城险固,民风彪悍,平时都不可大意,何况是荒乱之后呢!若今天不趁机斩杀盖吴,则长安之变就没有结束的时候。盖吴只身逃窜,不是他亲信的话,谁能找到他!如果用十万大军去搜捕一个人,非长久之计。不如跟盖吴的两个叔叔谈笔交易,释放了他们的老婆和孩子,让他们去寻找盖吴,然后我们一定可以生擒盖吴。”
诸位将领不容易陆俟的意见,他们说:“今天贼党已经溃散,只剩盖吴单人独骑逃亡,他又能逃到哪里去呢?”
陆俟接着说道:“诸位没有见过毒蛇吗?不砍掉它的脑袋,它照样可以咬人。盖吴天性凶残狡诈,今天如果得逃,必定以‘王者不死’的言论来迷惑民众,到时候为祸更甚。”
诸将领一听陆俟说的有道理,就问他道:“你说的言之有理,但捉到贼人不杀,反而把他们放了,如果他们不再回来,这个罪责谁来承担?”
陆俟回答道:“各位不用担心,这个责任,我来负!”
高凉王拓跋那同意陆俟的看法,于是赦免了盖吴的两个叔叔,约定日期,让他们把盖吴带回来。
约定日期已到,盖吴的两个叔叔还没有回来,众将领都怪罪陆俟。陆俟说:“各位稍安勿躁,他们没有回来,我认为是没有找到下手的机会,他们一定会回来的。”
又过了几天,盖吴的两个叔叔果然提着盖吴的人头回来了,拓跋那非常高兴,命用快马把盖吴的人头送到了平城。
永昌王拓拔仁进攻叛军白广平等,也予以平定。
拓跋焘对陆俟的表现非常满意,擢升陆俟为内都大官。这时候,安定的卢水胡刘超等纠集一万多人,也起兵叛乱,拓跋焘命陆俟兼任都督秦雍二州诸军事,镇守长安。陆俟到长安后,用计谋以少胜多,杀死刘超,平定了叛乱。

楼主 旧时艳阳  发布于 2019-10-29 18:11:59 +0800 CST  
第七章 忠直古弼

太子拓跋晃笃信佛教,他拜从凉州迁到平城的高僧释玄高为师。因为拓跋晃和崔浩及寇谦之信仰不同,脾气也不投,崔及寇不时在拓跋焘面前打太子的小报告,拓跋焘对太子也颇有成见,一直不肯对他委以重任。
拓跋晃很着急,他向老师释玄高求助。释玄高施展道术,为拓跋晃祈福七天七夜。于是拓跋焘有天晚上做了个梦,梦见祖父和父亲面带怒容,手拿刀刃指着他说:“汝因何听信谗言,无故怀疑太子!”拓跋焘从梦中惊醒,大汗淋漓。
于是公元444年正月,拓跋焘命拓跋晃总管百官。并命侍中、中书监穆寿、司徒崔浩、侍中张黎、侍中古弼共同辅佐太子,处理朝廷事务。崔浩和张黎都是汉族人,穆寿和古弼是鲜卑族人,汉人和鲜卑贵族平分秋色。拓跋焘命百官给天子上书的时候,都称“臣”,以“臣”的礼节对待太子。
侍中古弼,是代郡(今河北省蔚县东北)人,年轻时就非常喜欢读书,而且精于骑马射箭,为人忠诚、恭敬、谨慎。明元帝拓跋嗣很喜欢他,赐给他名字为“笔”,形容他为人性格正直,又必不可少。后改名为“弼”,说明他是辅佐之才。
上谷郡(今北京市延庆县)人曾经上书说皇家苑圃占地面积太大,很多人失去田地,请求减少苑圃一半面积,赐给贫困者。古弼拿着这份奏疏,进入宫中求见拓跋焘。当时拓跋焘正和给事中(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并纠察百官)刘树正在床上坐着下棋,古弼见过礼之后,拓跋焘示意他在旁边坐下等待,然后又和刘树专注的下起棋来。
古弼坐了好一会了,也没有得到奏事的机会,他怒不可遏,突然间就跳了起来,上去就揪住了刘树的头发,把他拉到床下,又拽住了刘树的耳朵,用另一只手猛捶他的后背。古弼边打边说:“朝廷政令不畅,全是你造成的!”刘树连连求饶。
拓跋焘也吃了一惊,他一推棋盘,说道:“没有听你奏事,是朕之过,和刘树又有什么干系?快放了他!”
古弼这才放手,他让拓跋焘看了上谷郡人上书请求减少苑圃的奏章,并请求批准。拓跋焘批准。古弼抱歉的说道:“身为人臣,这么做实在无礼之极,罪过太大。”
出宫后,古弼前往公车司马处,脱下了官帽,脱下鞋袜,光着双脚,请求处罚定罪。拓跋焘得知后,又把他召进宫来,宽慰他道:“爱卿何罪!赶快戴上帽子,穿上鞋子,该干什么干什么吧。只要利于江山社稷,利于百姓,请爱卿尽心竭力,要打消顾虑,不要有什么思想包袱。”
公元444年八月三日,拓跋焘准备到河西狩猎,命已是尚书令的古弼留守。拓跋焘下令,命把又肥又壮的马匹给狩猎使用,但古弼接到命令,却全部给的都是老弱瘦马。
拓跋焘见到后大怒道:“笔头奴,敢给我偷工减料,不听我的命令,等我回去以后,先砍掉他的脑袋!”因为古弼头比较尖,拓跋焘经常戏称古弼“笔头”。
古弼的属下得到消息后,都非常惶恐,怕被牵连到,古弼对他们说:“我身为人臣,不能使君王尽情打猎,这个是小罪;如果考虑不周,不做完全准备,使国家缺少兵马粮草,这个是大罪。如今蠕蠕势力正强,南方贼寇未灭,我把肥马供应军队,把弱马用来狩猎,是为国家长久之计,虽死无憾!而且,这是我自己的主意,和你们无关,你们不用担心。”
这话很快就传到了拓跋焘的耳朵里,他长叹一声道:“有臣下如此,实在是国家的一宝啊!”拓跋焘命赐给古弼衣服一副,马两匹,鹿十头。
又有一天,拓跋焘到平城山北之北打猎,杀死或活捉麋鹿数千头,拓跋焘命尚书征发民车五百辆运送猎物。派出的人刚出发,拓跋焘对左右说:“笔头公一定不会发车,你们不如用马把它们运走吧。”
拓跋焘遂回宫,刚走了一百多里,古弼的奏章送到,奏章上说:“今年秋季的谷穗已经发黄下垂,即将成熟,桑麻、黄豆,漫山遍野,野猪野鹿经常出来偷食,小鸟飞雁,也不断偷吃,风吹雨淋,也在不断降低产量。早上收割,比晚上收割能多得三倍粮食,我请求运鹿的事情暂时缓一缓,让老百姓用车辆来运送庄稼。”
拓跋焘见到奏章,哈哈一笑,对身边人说:“你们看看,果不出我所料,笔公真可谓是社稷之臣啊!”

楼主 旧时艳阳  发布于 2019-11-05 13:39:22 +0800 CST  
第九章 太武灭佛

崔浩和寇谦之恐怕笃信佛教的太子拓跋晃权势日盛之后,夺取他们的权柄,因此他们对拓跋焘说:“太子监国一事,实有蹊跷。应该凭借了释玄高的道术,所以才令先帝降梦。如此看来,他们的行动非常急切,如果不早日除掉,以后必成大的祸患。”
本来让太子监国就不是拓跋焘的本意,听了崔浩他们所说,于是他决定先从释玄高下手。拓跋焘命令把释玄高收监,拓跋晃苦劝,拓跋焘不听,并于公元444年九月十五日,把释玄高杀死。释玄高年43岁。
这次拓跋焘亲征盖吴,进入了长安城。曾经占据长安的前秦苻坚、后秦姚兴等人,都是虔诚的佛教徒,长安城内僧人也比较多。拓跋焘有次到一座佛寺视察,僧人也非常重视,和尚请侍从官员饮酒,官员进入了和尚房间后,突然发现有很多兵器,侍从大惊,赶紧出去报告拓跋焘。
拓跋焘大怒道:“这些武器绝不是寺院所用,必定是和尚们和盖吴预谋,准备作乱!”
拓跋焘命人把寺院内的和尚全部收押,在寺院搜查时,又发现了多套酿酒用具和州刺史、郡太守以及富人寄藏在寺院内的财物,数以万计。在密室内还发现了藏匿的妇女。
拓跋焘怒不可遏,崔浩从旁游说要杀尽天下和尚,烧掉佛经,摧毁佛像。拓跋焘同意。寇谦之也在旁边,他不同意这么做,竭力劝阻,并和崔浩发生了争执,崔浩不听。于是长安城内的僧人们全部杀光,经书被收集起来,然后付之一炬;佛像全被捣毁。
拓跋焘命留守平城的太子拓跋晃,向全国发布命令,采取和长安的一样的做法,积极灭佛。诏令上说:“后汉昏君(东汉明帝时,佛法传入中国),被奸邪迷惑,扰乱纲常。古九州之内,并没有佛法。语言夸张荒唐,不合乎人情事理,乱世之时,容易使人迷惑,使人不辨黑白。因此政教不行,礼崩乐坏,九州之内,变得荒凉残破。朕承天应命,要除伪存真,恢复伏羲、神农的太平时代。其他的全部荡除,消灭其痕迹。从今往后,胆敢侍奉外来神仙以及捏泥人造雕像的,全部灭门。有非常之人,然后才能行非常之事,除了朕,谁还能做到这点。有司应该通知天下各军、各州镇,有佛像的统统捣毁,有佛经的一律烧毁,和尚不分老幼,一概活埋。”
留守平城的太子拓跋晃接到诏书后,大惊失色,因为他好佛法,高僧释玄高也是他的老师,他的朋友圈中也有很多僧人。但父亲的命令,他又不能违反,于是他尽量拖延发布命令的时间,给僧侣们逃亡争取了一定的时间,保住了一批僧侣的性命。
北魏境内的寺庙、佛塔全部给铲平,一座都没有留下。
中国曾经有过三次大的灭佛行动,因为当时的皇帝谥号或庙号里都有一个“武”字,所以被称为“三武之祸”(令两个是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佛,是“三武之祸”的第一祸。这是发生在公元446年三月的事情。
楼主 旧时艳阳  发布于 2019-11-07 14:13:36 +0800 CST  
第十章 柔然衰落

公元448年九月,拓跋焘命成周公万度归攻打西域的焉耆国(今新疆焉耆县),大胜,焉耆国王鸠尸卑投奔龟兹国(首府延城,今新疆库车县)。
拓跋焘命驻扎车师国的唐和会同车师前国王车伊洛率军和万度归会师,一路向西追击。唐河游说柳驴等六个城池归降。又攻克了波居罗城等城。
十二月,两军会师,成周公万度归命唐和留守焉耆国,他自己率军攻打龟兹国。柳驴城戍主乙直伽起兵谋叛,被唐和击斩。于是各蛮夷降服。
之前,距离平城万里之遥的西域悦般国(首府列普西,今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东南)派使者到达北魏,请求出军,东西合击柔然。拓跋焘欣然同意。
皇太子拓跋晃到达阴山行宫拜见拓跋焘,跟随军队北上攻打柔然,军队行进到了受降城(汉武帝筑,今蒙古国南部边境。),不见柔然的军队。于是拓跋焘命在受降城留驻军队,积存粮食,然后班师。
公元449年正月初一,一元复始,拓跋焘在漠南大宴文武大臣,气氛很热烈。正月七日,拓跋焘命军队再次向柔然发起攻击。高凉王拓跋那从东路进攻;略阳王拓跋羯儿从西路攻击。拓跋焘和拓跋晃从中路进发,他们穿过涿邪山(今蒙古国古尔班察汗山),行进了数千里。刚继位没多久的柔然可汗郁久闾吐贺真面对强敌,十分恐惧,带领部众向北逃奔。
本年九月,拓跋焘再次北伐柔然,他命高凉王拓跋那从东路进军,略阳王拓跋羯儿从中路进军,约定各军在地弗池会师。
柔然可汗郁久闾吐贺真这次没有选择逃跑,他集结了全国的精锐兵力,准备非常充足的辎重粮草。柔然军把拓跋那重重包围,多达数十重,拓跋那命深挖沟,顽强坚守,两军相持了数天。郁久闾吐贺真命军队多次对拓跋那的阵营发起攻击,但都被击退。拓跋那军虽然人数不多,但作战十分勇敢,宁死不屈。
郁久闾吐贺真怀疑北魏以拓跋那军做诱饵,北魏大军随后就到,到时候内外夹击就大事不妙,于是他率军解除包围,连夜逃走。拓跋那得到柔然军队撤退的消息,他率军追击,连续追赶了九天九夜。郁久闾吐贺真看甩不掉北魏军,内心十分恐惧,他命令军队抛弃辎重,轻装逃跑,他们越过穹隆岭(今蒙古国杭爱山东段),远遁而去。
拓跋那命军队拾获柔然抛弃的辎重,满载而还,与拓跋焘在广泽(今蒙古国博格多城南鄂罗克泊)会师。略阳王拓跋羯儿捕获柔然人民及牲畜达一百多万。
从此以后,柔然汗国势力日渐衰路,不敢再对北魏发动攻击。
这时候,拓跋焘得到了南朝宋准备北伐的消息。
这时候南朝宋的皇帝为刘义隆,是刘宋的第三位皇帝(前两位是刘裕和刘义符),他公元424年登基为帝。刘义隆也是个有作为的皇帝,开创了著名的“永嘉之治”,国力进一步壮大。
刘义隆有了北伐收复失地的想法,彭城郡(今江苏省徐州市)太守王玄谟更是呈递了进攻方略。刘义隆看了王玄谟的奏章后,兴奋地对群臣说道:“看了王玄谟的陈奏,让朕有了‘封狼居胥’意啊!”(汉霍去病曾经北伐匈奴,大胜,登狼居胥山祭祀。狼居胥山,今内蒙古五原县西北的狼山。)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封狼居胥”,就是指的刘义隆的这句话。
楼主 旧时艳阳  发布于 2019-11-09 09:22:37 +0800 CST  
第十一章 悬瓠之战

刘宋在积极准备北伐,北魏也在随时准备南征。
公元450年二月二十日,拓跋焘亲自统帅由骑兵和步兵组成的十万大军,越过魏宋两国的边界,深入到了刘宋的境内。
刘宋的南顿郡太守郑琨和颍川郡太守郑道隐被吓破了胆,他们弃城而逃。南顿郡和颍川郡属于刘宋豫州的郡,身在寿阳的豫州刺史、南平王刘铄(刘义隆第四子),派遣左军行军参军陈宪暂时担任汝南郡太守,镇守悬瓠(今河南省汝南县)。当时整个悬瓠城兵士不满一千人。
北魏大军把悬瓠团团围住。北魏军开始攻城,他们昼夜不停的攻打悬瓠,并建造了很多个高楼,推着逼近城池,居高留下的射击,箭如雨下,城内将士纷纷倒地。城内刘宋将士吃水的时候,都需要背上背上门板,到井上取水。
箭雨过后,北魏军驱动冲城车,车子上拴着个硕大的铁钩,铁钩被甩出去后,抓在城楼的墙垛上,冲车用力牵引,悬瓠的南城墙顿时被拉毁。陈宪急令将士在城墙倒塌的地方再筑起墙垛,在外面立上木栅栏,抵挡北魏军。
北魏军把护城河填上,然后架云梯攻城。陈宪激励将士苦战,北魏攻城兵士不断倒地,尸体堆积如山,和城墙的高度差不多。双方杀红了眼,北魏军踩着同伴的尸体攀登城墙,和刘宋军短兵相接。刘宋军也毫不示弱,战士无不以一当百,杀伤的北魏军以万计,刘宋军也减员过半。
拓跋焘命永昌王拓拔仁率一万骑兵和步兵将士,押着俘虏的刘宋百姓,驻扎道悬瓠北的汝阳(今河南商水县)。刘义隆命徐州(州府彭城,今徐州市)刺史、武陵王刘骏(刘义隆第三子)出动骑兵,只准携带三天的粮食,轻装出发,偷袭拓拔仁军。
当时南方军队战马奇缺,刘骏接到命令,他派人以百里为半径,把所有马匹统统征集过来,刘宋军共得到战马一千五百匹。刘骏命兵分五路:参军刘泰之率坦谦之、臧肇之、尹定、杜幼文、程天祚等,率领本部人马,直扑汝阳。
北魏军一直在提防着南方的寿阳援军,没有料到东方的彭城会杀将过来。刘泰之等发动奇袭,杀死北魏军三千多人。并放火焚烧辎重,北魏军如惊弓之鸟,四散奔逃。被俘虏的刘宋百姓趁机向东逃走。
北魏军惊魂过后,发现刘泰之不过是孤军战斗,并没有后援,于是他们回军反击。坦谦之怯敌,首先撤退,刘宋其他军队惊慌失措,纷纷扔下武器逃跑。混乱中,刘泰之被杀,臧肇之掉入河中淹死,程天祚被北魏军活捉。坦谦之、尹定和杜幼文连同九百多人和四百匹马逃走。
拓跋焘已经率军围攻悬瓠四十二天了,还没有攻下。这时候,刘义隆命南平郡内史臧质率军前往寿阳,和安蛮司马刘康祖合兵一处,前往援救悬瓠。拓跋焘命殿中尚书、任城公拓跋乞地真率军阻击,两军交锋,臧质等力斩拓跋乞地真。
悬瓠久攻不下,部队又遭受挫折,天气越来越炎热,北魏军难以忍受,拓跋焘认为仗没法打下去了,于是四月,拓跋焘率军撤走。四月十三日抵达了首府平城。
刘义隆发布诏书:贬安北将军、武陵王刘骏为镇军将军。把首先撤退的坦谦之斩首。罚尹定和杜幼文作苦工。擢升陈宪为龙骧将军,兼汝南、新蔡二郡太守。
这是年龄相当(拓跋焘本年43岁,刘义隆44岁),又都富有韬略、胸怀大志的拓跋焘和刘义隆的一次大规模交锋。更大规模的交锋随后即到。


楼主 旧时艳阳  发布于 2019-11-10 08:45:16 +0800 CST  
第十二章 崔浩之死

北魏司徒崔浩才华横溢,精通儒家经典著作,深谙阴阳五行之术,对事情发展的预见性很精准,因此深得太武帝拓跋焘的欣赏和信任,在朝中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一些大族南渡之后,清河郡崔氏成为了北方第一大族,崔浩又是崔氏最显贵的一支,崔浩出身高门,他的政治理想是恢复贵族阶级的统治,就是想要把高官和博学结合起来。因此他:“大欲齐整人伦,分明姓族。”他的这一举措势必会引起一些鲜卑贵族和汉人寒族的反对,因为鲜卑贵族缺少的是文化,寒族中有文化的缺少门第,同样都是不利的。崔浩的外甥卢玄对此深感忧虑,他劝崔浩道:“创立制度,建立功业,要符合时代特点,现在乐意这么做的,能有多少人呢?请您三思而后行。”崔浩没有接受。
崔浩对出身高门之人的欣赏也溢于言表。永嘉之乱,太原大族王氏南渡,后来王氏的后人王慧龙因故投降了北魏。因为王氏世代都是酒糟鼻,鼻子大,崔浩看到王慧龙鼻子比较大,崔浩由衷的说道:“真是贵种矣!”并数次向朝中大臣称赞王慧龙。这引起了鲜卑贵族长孙嵩的极大不满,他向拓跋焘告状说,崔浩赞叹南方人,看不起鲜卑人。拓跋焘大怒,把崔浩召过来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训斥。崔浩很紧张,脱下官帽谢罪,拓跋焘才作罢。
崔浩在朝中拥有巨大的影响力,这势必和储君、太子拓跋晃发生冲突。
有次,拓跋焘命崔浩选择中书学生中才能和学业都比较优异的担任助教。崔浩推荐了他的门下弟子箱子、卢度世和李敷三个人应选。给事高谠的儿子高祐和尚书段霸的儿子等人也都盼着这个位置,因此都认为崔浩选拔不公,向太子拓跋晃告状。拓跋晃也认为崔浩偏私,但他又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改变这个决定,因此他亲自向皇帝老爹拓跋焘告状。拓跋焘接到报告后,他采取了个折中的办法,既没有选用崔浩推荐的箱子等人,也没有选用高祐等人,而是选用了李䜣。
最近的这次,崔浩推荐了冀州、定州、相州、幽州和并州五个州的贤士数十人,直接推荐他们做郡太守。
这引起了太子拓跋晃的极大反弹,他对崔浩说道:“之前我们选拔的隐士卢玄、崔绰、李灵、游雅等人,也是郡守的合适人选。他们具有一定的行政经验,兢兢业业,还没有对他们进行安排,应该先让他们补缺。他们留下的位置,再由新推举的人接任。且太守县令,事务繁杂,不但管事,还要管民,由有行政管理经验的人来担任更为合适。”
崔浩这时候是司徒,主管干部人事工作,他没有理会拓跋晃的意见,坚持分派这些人出任郡守。
中书侍郎兼领著作郎高允听说了这件事情后,他对东宫博士管恬说道:“崔公难以免祸啊!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和权势之人对抗,并争得优势,权势之人又怎么能忍受得了呢!”
道武帝拓跋珪时,曾经命尚书郎邓渊撰写编年体《国记》十多卷,后来因为邓渊被赐死,这个事就停顿下来了。拓跋焘命当时还是太常的崔浩召集人续写国史,称为《国书》。崔浩召集了弟弟崔览、高谠、邓颖(邓渊儿子)、晁继、范亨、黄辅等人参与编写。拓跋焘还专门叮嘱他们说:“务从实录”,就是要实事求是,有什么写什么,是什么写什么。崔浩等人经过辛勤工作,写成了《国书》三十卷。
著作令史(协助修国史者)闵湛和郗标,脑子反应快,善于溜须拍马,经常拍的崔浩很舒服,对他们很是信任。崔浩曾经为《易经》《论语》《诗经》《尚书》作注,闵湛和郗标上书说:“东汉马融、郑玄、王肃、贾逵(以上四人皆为大儒)为这些书所作的注解,都不及崔公所注的精深微妙,请陛下尽收这些人所注的书,而颁布崔公所注的书为正宗,供天下读书人学习。并请陛下命崔浩注解《礼经》《左传》,让天下的读书人得到正确的理解。”
崔浩也在拓跋焘面前称赞闵湛和郗标有著述的才能。
闵湛和郗标又劝崔浩,把所写的拓跋国史刻到石碑上,让大家都能看到崔浩写史的直笔,炳彪史册。崔浩这时候被闵湛和郗标吹捧之言冲昏了头脑,他没有仔细考虑这个事情的后果,准备付诸实施。崔浩征求太子拓跋晃的意见,拓跋晃竟然同意了。
于是,崔浩命人把《国书》刻到大石碑之上,把石碑立在平城南的天坛东侧,方一百步,前后共动用劳力三百万,总算完成。崔浩写的拓拔族的国史,非常详实,包括一些政治斗争内幕,以及部落时代的非常落后的风俗习惯等等。大石碑矗立在交通要道,过往行人纷纷驻足观看,看过后无不惊讶连连。
鲜卑人看过后,都非常恼怒,他们集合起来,向拓跋焘告状。他们对拓跋焘说,崔浩这么做,是想暴露拓跋鲜卑族的丑陋,让汉人质疑拓拔族统治的正当性,这些人又把崔浩赞扬王慧龙鼻子大,以及刘裕死后,劝说拓跋焘不让攻打南方的例子等联想起来,说崔浩用心险恶,其心可诛。拓跋焘闻听暴跳如雷,命令把崔浩和秘书郎吏等关押起来,收集他们的罪状。
拓跋焘召见崔浩,亲自审问他关于撰写国史的情况,而这时的崔浩却非常惶恐疑惑,竟然说不出话来。以崔浩的学识口才和之前同拓跋焘的关系,这是他表白自己的最好机会,也可能是拓跋焘故意给他的机会,所以才会亲自来审他。崔浩不发一言,实在不合情理,可能是他已经被人动了手脚,已经无法言语。能做到这点的人,很可能就是之前同意把国史刻入石碑的太子拓跋晃。崔浩拒不说话,让拓跋焘失望而去。
公元450年六月十日,拓跋焘下诏:诛杀清河崔氏和与崔浩同宗者,及崔浩的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统统灭族。这些都是名门望族。其他涉案者,只诛杀本人。
行刑那天,崔浩被装进囚车中,押送往城南,被放置在大道旁,看押他的卫士数十人,往他身上撒尿,崔浩发出嗷嗷的叫声,路人都听得真切。崔浩年70岁。顺便交代一句,寇谦之于两年前去世。
拓跋焘处死崔浩后,立即就后悔了,他说:“崔司徒可惜!”
楼主 旧时艳阳  发布于 2019-11-19 18:27:43 +0800 CST  
第十三章 饮马长江

北魏首席谋士崔浩被杀,南朝宋文帝刘义隆闻听大喜,认为上天在帮助自己,让拓跋焘自断臂膀。刘义隆决定北伐,他在国内进行了广泛的动员,诏令朝中上至王公下至普通官员,王妃、公主,及刺史太守和有钱人,每人都要捐出金银财物充实国库。因为兵员不足,征召青冀徐豫南兖北兖(南方一些州郡属于侨置,和北方的重名)六个州的百姓,“三五法丁”,即三口人中出一人,五口人中出两人。又征召善于骑马射箭的壮士,给予重赏。
公元450年七月十二日,刘义隆下诏兴兵北伐,命太尉、江夏王刘义恭综合调度各路兵马。东西两个战场同时开打。东线战场开始进展顺利,南朝宋攻下了碻磝(今山东省茌平县西南)、乐安(今山东省广饶县)等城,然后围困滑台(今河南省滑县)。
拓跋焘得到南朝宋北上进攻的消息后,并没有立刻反应,他认为七月份天气炎热,北方人不习惯这种燥热天气,影响战斗力。等到了九月四日,拓跋焘命太子拓跋晃率军驻扎漠南(戈壁沙漠以南、阴山以北)防备柔然偷袭,命吴王拓跋余留守平城,他自己亲率大军南下,救援滑台。
围困滑台的主将为南朝宋宁朔将军王玄谟,他曾经力劝刘义隆北伐,但他为人刚愎自用,贪腐好杀,因此不得军心。
十月七日,拓跋焘率军抵达了枋头(今河南浚县南),派关内侯陆真趁夜进入滑台,给城内守军送信并加油鼓劲。十月九日,拓跋焘率军渡过黄河(古黄河),号称百万雄兵,战鼓的响声震天动地。王玄谟被拓跋焘大军的声势吓破了胆,他命令撤退。北魏大军追击,杀死宋军一万多人,缴获的辎重堆积如山。王玄谟退守碻磝。
拓跋焘命永昌王拓跋仁从洛阳进攻寿阳(即寿春);尚书长孙真进攻马头(今安徽省怀远县);楚王拓跋建进攻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临淮关);高凉王拓跋那从青州攻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县)。
拓跋焘亲率大军进攻邹山(峄山,今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东南10公里处)。十一月五日,拓跋焘大军攻打鲁郡(今山东省曲阜市),活捉了南朝宋鲁郡太守崔邪利。拓跋焘见到了当年秦始皇立的功德碑,他感到一阵不舒服,命人推倒敲碎。拓跋焘用太牢(猪牛羊各一头)祭祀了孔子。
南朝宋西路军进展顺利,中兵参军柳元景、建武将军薛安都、略阳太守庞法起等率军进入卢氏县(今河南省卢氏县),杀死北魏的县令李封,然后向陕县(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发起进攻。陕县历来是军事重镇,城防坚固,易守难攻。薛安都豁出性命,在北魏军中杀了个几进几出,北魏军不敌,陕县被攻克。于是庞法起等人又率军进攻潼关,北魏守将弃城而逃,庞法起占领了潼关。但因为东方战线的王玄谟溃败,北魏军已经进入国境,东方战线吃紧,于是刘义隆命令刘元景等人班师。
北魏永昌王拓拔仁率大军攻克悬瓠、项城后,逼近寿阳。
楚王拓跋建攻克钟离后,驻军到萧城(今安徽省萧县),此地距彭城仅有十几里远。十一月二十六日,拓跋焘抵达了彭城外,他命在彭城南设立行台。拓跋焘对南方产的甘蔗、美酒和橘子等非常感兴趣,向彭城守军索取,防守彭城的江夏王刘义恭和武陵王刘骏全部答应。拓跋焘也给城内送去了貂皮大衣、骆驼、骡子、毛毯等物品。
拓跋焘命令大军攻城,但彭城城防坚固,防守严密,一时间攻不下来。十二月一日,拓跋焘改变战略,他率大军南下,命中书郎鲁秀攻打广陵(今扬州市);命拓跋那攻打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命拓跋仁攻打横江(今安徽省和县东南)。十二月四日,北魏大军渡过了淮河。因为北魏军南下打仗从不携带军粮,都是靠夺取南方军队的粮食和老百姓的粮食来供应军队,渡过淮河后,南朝宋命令坚壁清野,老百姓外出躲避,北魏军粮食开始吃紧,人困马乏。这时候,拓跋焘听说盱眙(今江苏省盱眙县)城内有不少粮食,但他并没有急着去攻取盱眙,准备等北返的时候,再夺城取粮。
十二月十五日,拓跋焘抵达长江北岸的瓜步山(今南京市六合区东南),他命拆毁民房,取下木材,加之砍伐竹苇,做成竹筏,扬言要渡过长江,拿下建康(今南京市)。
这时候的建康城内,已经人心惶惶,百姓都在收拾行装,拿起扁担,随时准备逃命。刘义隆动员所有能够动员的青年,包括王公子弟,统统加入军队。又命将领带军严守各渡口及险要地段,防止北魏军过江。
刘义隆忧心忡忡,他亲自登上石头城(建康西北)向北方远眺,看到北魏军人山人海,盔明甲亮,他露出了愁苦之色,对身边人说道:“如果檀道济还活着,怎么能使胡马抵达这里。”檀道济为《三十六计》作者、名将,之前被刘义隆冤杀。
对于这段战事,后世的宋朝著名词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拓跋焘命在瓜步山上开凿盘山小路,在山上建立了行宫。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江,拓跋焘也犯愁了,他的军队擅长陆地作战,对于水战,缺乏经验,联想道后秦苻坚在淝水失败的教训,拓跋焘决定见好就收。
公元451年正月一日,拓跋焘在瓜步山的行宫接见文武百官,论功行赏。拓跋焘擢升中常侍宗爱为秦郡公。宗爱来历不明,以为犯罪,成为了阉人,进入了宫中,因为他善于察言观色,逐步被提拔为中常侍。因为他是下一章的主角,这里特别交代一下。正月二日,拓跋焘命令裹挟战俘及百姓,放火焚烧房屋后,北返。
王玄谟放弃碻磝,退到了历城(今济南市),北魏军占领了碻磝。
拓跋焘还没有忘记盱眙,他率军包围了盱眙。拓跋焘又想喝酒,他向防守盱眙的南朝宋辅国将军臧质索要,臧质把尿撒进酒坛,命人送给了拓跋焘。拓跋焘打开酒坛,感觉味道不对,仔细一辨别,顿时大怒若狂。拓跋焘命令环绕盱眙修筑长墙,把盱眙城死死围住。又命令切断了盱眙的水上退路。
拓跋焘写信劝降臧质,但被臧质回信羞辱了一番,拓跋焘起的火冒三丈,命令攻城。北魏军用钩车钩住城垛,臧质命用铁环做成长链,拴住城垛,用数百人拉住铁链,钩车不能拉到城墙,也无法后退。到了夜里,臧质派人坐在木桶里,从城楼缒下,砍断铁钩。北魏军又用冲车攻城,但盱眙城墙坚固,冲车无法冲破城墙。北魏军又采用扶梯攻城,士兵一个个倒下,但无法冲进城内。北魏军围攻了盱眙三十天之久,损失了一万多士兵,但无法攻破城池。
这时候,北魏军中开始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瘟疫流行,拓跋焘又得到南朝宋的海军从东海进入淮河增援及彭城守军切断北魏退路的消息。拓跋焘命令撤除对盱眙的包围,迅速北归。大军路过彭城的时候,刘义恭吓得不敢出战。
二月二十四日,拓跋焘渡过了黄河,三月十五日,回到了首府平城。拓跋焘祭告祖庙,把从南方强制带过来的五万余家百姓安置到了平城郊区。
此次大规模战斗,北魏军共攻破了南朝宋的南兖州、徐州、兖州、豫州、青州、冀州六个州,南朝宋军民伤亡无数。北魏军也死伤过半。经此一役,南朝宋开始走下坡路。

楼主 旧时艳阳  发布于 2019-11-19 18:28:33 +0800 CST  
第十四章 宗爱弑拓跋焘

太子拓跋晃为人非常精明细致,对事情洞察入微。中常侍宗爱为人阴险狡诈,凶险残暴,犯下多宗不法之事,这自然会传到拓跋晃的耳朵里,因此拓跋晃对宗爱十分厌恶。
给事中仇尼道盛和给事黄门侍郎任平城是太子一党,深受拓跋晃的信任,具有一定的权势。拓跋焘对此也有耳闻。仇尼道盛、任平城二人和宗爱互相看着不顺眼,关系比较差。
说到这里插一句。中常侍、给事中、给事黄门侍郎都是些什么官呢?这都是门下省的官,门下省是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在北魏,中常侍是二品官,给事中是三品官,给事黄门侍郎品位更低一点。但这些人身份特殊,跟皇帝接触较多。
宗爱恐怕自己的不法行为被仇尼道盛和任平城揭发,于是他先下手为强,到拓跋焘面前诬陷仇尼道盛和任平城,请求拓跋焘治他们的罪。拓跋焘对于太子拓跋晃监国一事,并非出于本人真实意愿,前文我们也讲过,他决定打击一下太子的势力。拓跋焘命把仇尼道盛和任平城斩首示众。拓跋焘继续深究,东宫多人受到牵连,被处死。
拓跋焘仍然震怒不已,有穷追猛打的意思,拓跋晃急火攻心,焦虑过度,于公元451年六月十五日病逝,才年方二十四岁,被葬于旧都盛乐。
将近一个月之后,拓跋焘发现拓跋晃是无辜的,因此他对于处理太子宫之事,打击面太大,感到后悔,他时常对左右表达对前太子拓跋晃的思念之情。
宗爱惊恐不已,他担心早晚一天会被拓跋焘处死,宗爱心一横,一不做二不休,于公元452年二月五日,找准机会,刺死了拓跋焘,拓跋焘年45岁。一代雄主落得个如此下场!后拓跋焘被葬于盛乐的金陵,谥号太武皇帝,庙号世祖。
宗爱和死党、左仆射兰延、侍中和疋、薛提等人,约定保守秘密,隐瞒拓跋焘已经死亡的消息,秘不发丧。按照皇位继承顺序,应该由皇长孙拓跋濬(拓跋晃长子)继承皇位。兰延和和疋认为,拓跋濬年幼(本年13岁),准备立秦王拓跋翰(拓跋焘第三子,拓跋焘第二个儿子拓跋伏罗已去世。)为帝,他们秘密把拓跋翰迎入宫中,安排在了一间密室里。但薛提坚持应该立皇长孙拓跋濬,不能废除皇位继承顺序。兰延等人犹豫不决。
宗爱也另有打算,他和南安王拓跋余(拓跋焘第六子)关系密切,他也秘密把拓跋余迎入了宫中。宗爱假传赫连皇后(十六国之后胡夏一任帝赫连勃勃的女儿)的命令,召兰延等人晋见。兰延等人并不怀疑有什么阴谋,跟随宗爱进宫。其实宗爱早有安排,他事先命三十个太监手拿凶器,埋伏在后宫,兰延等人进去后,宗爱一个眼色,他们一拥而上,把兰延等人捉住后斩杀。宗爱又命人找出了拓跋翰,把他押到永巷斩首。
于是宗爱拥戴拓跋余为帝,尊赫连皇后为皇太后。拓跋余任命宗爱为大司马、大将军、太师、都督中外诸军事,兼领中秘书,封冯翊王。宗爱掌握了朝廷实权,拓跋余不过是个傀儡皇帝。
公元452年七月,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听说拓跋焘被刺身亡,大喜过望。他命令大军再次北伐,准备收复黄河以南土地,但宋军久攻北魏的碻磝城(今山东省茌平县西南古黄河南岸)不下,遭受挫折,无功而返。也正是在此战中,日后篡南朝宋(刘宋)建立南齐(萧齐)的萧道成第一次登上历史前台。
楼主 旧时艳阳  发布于 2019-11-23 16:09:24 +0800 CST  
第十五章 拓跋濬登基

拓跋余自知这个帝位来路不正,为了取悦群臣,收买人心,他对文武百官大加赏赐。拓跋余贪酒好色,几乎夜夜笙歌,一个月的功夫,国库就几乎要被他掏空。
拓跋余特别喜欢打猎,频繁进出皇城,滋扰百姓,不知道节制。边关告急文书呈上来的时候,他也全不当回事,既不派兵支援,也不抚恤百姓,百姓对他很是怨恨。
宗爱总领百官,掌管禁卫大军,得意洋洋,对满朝文武呼来喝去,想赏就赏,想罚就罚,一天比一天过分。一部分大臣为了荣华富贵,攀附宗爱;一部分摄于他的淫威,不得不屈服;一部分暂时隐忍,在寻找机会除掉他。
拓跋余不甘心做傀儡,他也在暗中策划除掉宗爱,但消息走漏,宗爱得到消息后非常恼怒,他认为拓跋余忘恩负义,起了杀心。
公元452年十月一日,拓跋余夜间到平城东白登山上祭祀道武帝拓跋珪(公元412年,拓跋嗣立太祖道武帝庙于白登山,号称东庙。)。宗爱一看机会来了,就命令小黄门贾周等人刺死了拓跋余,拓跋余的年龄不详。拓跋余仅在位二百三十三天。宗爱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最牛太监”。
宗爱严令保守秘密,不让外界知道拓跋余已经去世的消息,只有羽林郎刘尼(鲜卑人)等少数几个人知道。拓跋余已死,皇位空缺,刘尼向宗爱建议立拓跋焘的皇孙拓跋濬(拓跋晃长子)为帝。宗爱闻听大吃一惊,他冲着刘尼说道:“你脑子太笨了,皇孙如果即位,难道会忘记他父亲是怎么死的吗?”
刘尼一想也是这个道理,他问宗爱道:“如果不立皇孙,哪该立谁?”
宗爱回到道:“我还没有想好,我们暂且回宫,回去后再在诸王中选择贤能者立之。”
刘尼是鲜卑人,心向皇族,他恐怕宗爱再打什么坏主意,于是他把宗爱杀死拓跋余的情况告诉了殿中尚书源贺。源贺和刘尼当时都掌管禁卫军,负责皇宫的保卫工作。源贺和刘尼去找鲜卑贵族出身的南部尚书陆丽商议对策。
源贺对陆丽说道:“宗爱既然立了南安王(拓跋余),而今却又把他杀掉。宗爱又不立皇孙,恐怕他会做出不利于江山社稷的事。”
拓跋濬自幼聪明,深得太武帝拓跋焘的喜爱,他们三人商定,一致拥戴拓跋濬为帝。他们又扎到了尚书长孙渴侯作为盟友。
十月三日,源贺和长孙渴侯率禁卫军严守皇宫,让刘尼和陆丽骑快马到鹿苑迎接皇孙拓跋濬入宫。陆丽见到拓跋濬后,把他抱上马(拓跋濬本年13岁),飞驰入平城,源贺和长孙渴侯见他们来到,快速打开了城门放他们入内。
刘尼回到东庙,他对禁卫兵大喊道:“宗爱弑杀南安王,大逆不道,如今皇孙已登大位,有诏书在此,请各位速速回宫。”禁卫将士高呼万岁,逮捕了宗爱、贾周等人,严密戒备,进入平城。
拓跋濬即皇帝位,登上了永安殿(公元425年,拓跋焘改东宫为万寿宫,起永安、安乐二殿。),大赦,改年号为兴安。
拓跋濬命处决宗爱和贾周,均用五刑,这五刑是:面上刺字;削鼻;砍下双脚;用鞭子抽死;斩首、把尸体剁成肉酱。然后又把二人灭了三族。
拓跋濬任命骠骑大将军拓跋寿乐为太宰、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任命长孙渴侯为尚书令,加仪同三司;任命刘尼为尚书仆射,封东安王;源贺为征北将军,封西平王;任命陆丽为抚军将军,封平原王。
拓跋濬尊奉父亲拓跋晃为景穆皇帝,尊奉母亲郁久闾氏(按照子贵母死的制度,已被赐死)为恭皇后。拓跋濬尊奉乳母常氏为保太后。
太武帝拓跋焘曾经灭佛,但到了晚年,拓跋焘又放松了对佛教的禁制,民间开始偷偷有人信仰佛教。如今拓跋濬登基,不少文武大臣纷纷上书要求解除人民对佛教信奉的禁制。
拓跋濬响应朝廷和民间的呼吁,下诏准许人民信奉佛教,但规定百姓出家为僧尼的,大州只允许五十人,小州只允许四十人。拓跋濬还亲自为高僧师贤等五人剃发(拓跋焘灭佛时,师贤留发还俗),拓跋濬还任命师贤为道人统(主持佛教僧务)。
这时候,北魏内部发生了激烈的政治斗争。先是拓跋寿乐和长孙渴侯争夺权力,被杀;接着,拓跋余时代任命(宗爱任命)的司徒古弼和太尉张黎,两个人都是元老重臣,因为被当做宗爱的人,被杀;再接着,新任命的太尉拓跋周忸被指控犯罪,被杀;又接着,京兆王杜元宝被告发谋反,又牵连出了建宁王拓跋崇和拓跋崇的儿子、济南王拓跋丽,三人都被杀。
而这场政治斗争的幕后主事者,就是拓跋濬的乳母、保太后常氏。常氏是辽西人,属于原北燕的臣民,后来北燕被北魏所灭,常氏被带入宫中,因为刚生育不久,奶水充足,被拓跋焘选定为拓跋濬的乳母。在拓跋晃被猜忌去世,及拓跋焘被刺及宗爱乱政的时候,常氏对拓跋濬照顾的很周全,有保护之功。所以,拓跋濬对常氏很有感情,对她很信赖和依赖。
常氏在太监林金闾和外戚及车骑大将军乙浑等朝臣的帮助下,除掉了部分政敌,掌控了北魏的大权。
楼主 旧时艳阳  发布于 2019-11-25 18:02:31 +0800 CST  
第十六章 冯皇后

公元453年三月九日,拓跋濬尊乳母、保太后常氏为皇太后,追赠常氏父母、祖父母尊号。又对常氏的哥哥和弟弟进行了加官进爵。拓跋濬把常太后的哥哥常英从县令超常规提拔为散骑常侍、镇军大将军,封辽西公;任命常太后的弟弟常喜为镇东大将军、祠曹尚书,封带方公;封常太后的三个妹妹为县君。
可以说拓跋濬把常太后当做亲娘一样看待。这年六月,拓跋濬的嫡祖母赫连太皇太后逝世,常太后进一步掌控后宫。
铲除政敌的斗争在继续,本年七月的时候,濮阳王闾若文和征西大将军、永昌王拓拔仁被揭发意图谋反,拓拔仁自杀,闾若文被斩。
公元456年元月二十九日,拓跋濬封贵人冯氏为皇后(本年15岁)。
冯皇后名字不详,是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她出身名门,她的伯祖父冯跋和祖父冯弘曾经是北燕的皇帝。北魏灭了北燕后,冯家投降了北魏,被迁往内地。冯皇后的父亲冯朗被任命为秦、雍二州刺史,封西城郡公,她的母亲姓王。雍州州府设在长安,冯皇后就出生在长安城,她出生的时候,当时天空中有神光异彩出现。
后来冯朗被告发犯罪,被杀死,冯皇后就被发配宫中做奴婢。冯皇后的亲姑姑是拓跋焘的左昭仪(北魏后宫嫔妃的次序是:皇后,左右昭仪,三夫人:即贵嫔、夫人、贵人,九嫔,世妇,御女。),知书达理,兼有人母的德行,她对冯皇后进行抚养教育。
冯皇后十一岁的时候,被拓跋濬选为贵人。本次更被立为皇后。冯皇后是凭着姿色被选为贵人、皇后的吗?正史里对冯皇后漂亮与否并没有交代。如果一个女子比较漂亮或者比较丑,正史里都会有交代,对冯皇后没有描述,我们认为冯皇后长相并不出众。她为什么会从一个犯人之女一跃而成为皇后?皇太后常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前文说过,拓跋濬的乳母常太后是辽西人,这是北燕政权所在地,后来北燕灭亡,进入了北魏的后宫,她对于后燕皇族之女的冯皇后,有着天然的好感,所以才会一步步的帮助她,直至登上了皇后的位置。
公元456年二月一日,拓跋濬立长子拓跋弘为太子。拓跋弘诞生于公元454年七月,生母是李贵人,按照北魏子贵母死的制度,李贵人被赐死。李贵人是梁国蒙县(今河南商丘市梁园区)人,当年永昌王拓拔仁进攻寿春,路过李贵人的家,看到李贵人美貌非凡,被他娶为小老婆。拓拔仁被杀后,李贵人被送入皇宫为奴,拓跋濬有次见到了她,惊为天人,和她有了床笫之欢。李贵人生下拓跋弘后被封为贵人。如今拓跋弘被封为太子,常太后依照祖宗旧制,赐死了李贵人。李贵人临死前和哥哥弟弟诀别,每到一个人的面前就叫声“哥哥”或者“弟弟”,然后捶胸痛哭。
本年十一月,拓跋濬任命尚书、西平王源贺为冀州(州府为信都,今河北省冀州市)刺史,改封为陇西王。源贺上书说:“如今,北方的蠕蠕像游魂野鬼一样,驱逐不散;南方的贼寇(指南朝宋),凭借天险,负隅顽抗;边疆地带,犹须加强防守。臣愚以为,除非大逆不道、杀人,其他的违法行为及因失误致人死亡的,都应该宽恕,发配边疆,守卫国境。他们感激朝廷不杀之恩,必舍身卫国,这样也可以惠及边境徭役之家。”
拓跋濬很满意,同意按源贺的意见实施。过了一些时间,这些做法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冀州下辖的武邑郡(今河北省武邑县)人石华向朝廷揭发源贺意图谋反,源贺是常太后的嫡系,拓跋濬得报后说:“源贺赤诚报国,我敢担保,绝无此事,源贺是清白的。”
拓跋濬命有关部门严查石华,石华承认是自己诬告源贺的。拓跋濬对大臣们说道:“以源贺的忠诚,还不免被诬告诽谤,不如源贺者为人做事不能不谨慎啊!”拓跋濬的这番话充满了警告的意味。
因为士民很多人因为酒醉打架斗殴和评论国事者屡见不鲜,公元458年元月一日,拓跋濬颁布了禁酒的诏令:不论酿酒、卖酒还是喝酒的,统统斩首;每逢婚事和丧事,可临时解禁,但严格日期。
拓跋濬增加了内外候官的编制人数,让他们侦察朝廷和各州镇(在边疆设镇,镇将相当于州刺史。)。候官或者打扮成平民模样,暗访府衙,收集官员违法乱纪的证据。拓跋濬又下令,百官贪赃布匹满两丈的,予以斩首。
中书侍郎高允为人耿直忠诚,他多次劝谏拓跋濬,但每次都不是采用上书的方式,而是采取拓跋濬较能接受的面谈的方式,因此拓跋濬也多次采纳高允的意见。高允曾经同崔浩一同编撰国史,但因为他实话实说,兼有太子拓跋晃的保护,得到了拓跋焘的谅解而活命。从公元431年,拓跋焘任命高允为中书博士兼著作郎起,到本年(公元458年),整整二十七年了,高允一直原地踏步,高允的一些过去的部下,都升任刺史、太守了。拓跋濬认为这个状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于是提拔高允为中书令。
公元458年十月,拓跋濬亲率骑兵十万、战车十五万辆,北伐柔然,大军浩浩荡荡,旌旗千里,穿过大漠。柔然可汗郁久闾土贺真摄于北魏声势,率众远遁而去。柔然旁系部落酋长乌朱贺颓率领数千部落投降了北魏。
拓跋濬大为高兴,命令刻石立碑后,班师。
楼主 旧时艳阳  发布于 2019-11-28 19:09:06 +0800 CST  
@钱越2017 2019-11-01 06:51:14
早上好
-----------------------------
您好!
楼主 旧时艳阳  发布于 2019-12-24 11:40:28 +0800 CST  
第十七章 拓跋弘登基

公元460年四月,控制北魏朝政长达九年的常太后去世,年龄不详。文成帝拓跋濬十分悲痛,颁布诏令,痛悼三日,给常太后的谥号是昭太后。依据常太后生前意愿,把她葬在了广宁磨笄山(又称鸡鸣山或鸣鸡山,今今河北省怀来县西北鸡鸣驿)。
拓跋濬得报,接受北魏封赏的吐谷浑(位于今青海省)可汗慕容拾寅心怀二心,又接受了南朝宋的封赏,而且所住的宫殿,出行的依仗,堪比帝王。北魏文武大臣对此很憎恶,要求出兵攻打吐谷浑。
六月四日,拓跋濬命征西大将军、阳平王拓跋新成(拓跋濬异母弟弟)等,督率统万镇(今陕西省榆林靖边县城北,因其城墙为白色,当地人称白城子。)、高平镇(今宁夏固原市)的军队,走南路;命南郡公李惠,督率凉州各路兵马,走北路,攻击吐谷浑。七月,拓跋濬亲自前往河西视察。
北魏两路大军浩浩荡荡,行进到了西平(今青海省西宁市),慕容拾寅早已得到消息,他自知不敌,率众逃入了南山之中。九月,北魏大军南渡黄河,准备追击,这时候,军中出现了瘟疫,于是班师。此次出兵,共缴获各类牲口三十多万头。
南朝宋和北魏已经和平相处好几年了。因为这几年中,不但北魏内部发生了宗爱之乱等事件,南朝宋内部也发生了权力斗争。公元453年,宋文帝刘义隆准备罢黜太子刘劭,结果刘劭先下手为强,把老爹刘义隆杀死,登上了帝位。刘劭的行为,激起了其他诸王的反抗,他弟弟刘骏起兵攻入建康,杀死刘劭,自己做了皇帝。所以南朝宋,也无暇攻击北魏,两国之间没有发生大的战事。
拓跋濬为了进一步缓和和南朝宋的关系,派使者到建康进行友好访问。南朝宋孝武帝刘骏也派使者到平城进行了友好访问。
公元461年夏季,北魏国内发生大旱,土地干枯,庄稼大面积死亡。古人迷信,拓跋濬以为是上天惩罚,于是下诏说:“州郡境内,不论神庙大小,都要予以整修,打扫干净,进行祷告求雨。等到丰收以后,再按照神仙等级的大小,再行祭祀。”
众佛教信徒,利用这次机会,把过去毁坏的庙宇纷纷修复。从公元446年二月太武帝灭佛算起,到今年已经十六年了,随着拓跋濬的诏书颁布,宣告了这次运动的正式结束,佛教在北魏境内再次兴起。
公元465年五月十一日,拓跋濬在平城逝世,年26岁。按照旧有规制,国家遇有大丧,三天以后,御衣及所用器物要一并烧毁,百官及后宫嫔妃要在旁痛哭流涕。当时冯皇后异常悲痛,她边哭边喊,突然站起来冲进了大火之中,旁边的人大惊失色,赶紧前去援救,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才苏醒过来。
拓跋濬被葬于旧都盛乐的金陵,谥号文成皇帝,庙号高宗。拓跋濬共有七子一女,分别为:拓跋弘、拓跋长乐、拓跋略、拓跋简、拓跋若、拓跋猛、拓跋安平和西河公主。这些子女均为别人所生,冯皇后没有为拓跋濬生下子女。
拓跋濬继位之时,国库空虚(拓跋焘在位三十年,对外战争进行了二十一次,财政大量开支。),朝政不稳,民心动荡。拓跋濬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减少行政干预,到各处视察,平复民心,生产逐渐恢复。
五月十二日,太子拓跋弘(本年十二岁)继位,大赦,尊冯皇后为冯太后。
此时朝中大权掌握在侍中、车骑大将军乙浑的手中,他是已去世的常太后的宠臣。乙浑和太监林金闾里应外合,假传圣旨,把政敌、尚书杨保年、平阳公贾爱仁、南阳公张天度杀死在宫中。
乙浑为人狂妄无礼,多有不法之举,之前,侍中、司徒、平原王陆丽多次举报他,和乙浑结仇。乙浑目前专擅朝纲,认为报复陆丽的时候到了,他派司卫监穆多侯携圣旨,前去代郡温泉召正在养伤的陆丽回京。穆多侯见到陆丽,劝他道:“乙浑目无君王,今皇帝刚刚驾崩,王爷德高望重,为权臣所忌,您最好停留在此,观察事态变化。等到朝廷平静下来之后,您再去不迟。”
陆丽感谢穆多侯的良言相劝,他叹息一声道:“哪有听到君王去世,考虑自身安危而不赴丧的呢!”
陆丽随穆多侯快马赶到了平城。穆多侯同陆丽讲的话也传到了乙浑的耳中,五月十六日,乙浑把陆丽和穆多侯同时杀害。
此时的太子年幼,冯太后势力还单薄,只能对乙浑采取隐忍的策略。五月十七日,朝廷擢升乙浑为太尉、录尚书事。安东王刘尼为司徒;尚书左仆射和其奴为司空。和其奴是鲜卑人,善于骑射,为人严整,遵纪守法,不接受私下请托。
殿中尚书拓跋郁准备诛杀乙浑,他率领殿中宿卫兵准备对乙浑动手,乙浑得到风声,把杀害杨保年等人的罪责全都推到林金闾头上,把他交给拓跋郁处置。和其奴讲情,把林金闾贬为定州刺史。乙浑躲过这次危机之后,后找机会把拓跋郁杀死。
七月二日,朝廷擢升乙浑为丞相,位居各位亲王之上,朝廷大小事务,全都得交给乙浑决断。振威将军、阳都子贾秀掌管吏朝事,乙浑的老婆是平民出身,乙浑想为她谋求个公主的称号,跟贾秀说了好几次,贾秀都沉默不语。
乙浑憋不住,勃然大怒,对他说道:“公事你对我言听计从,我为妻子求公主的称号,你为什么一直不答应?”
贾秀情绪也有些激动,他慨然说道:“公主的称号,是帝王皇家专属,尊崇之极,给庶族封上公主的称号,并不合适,如果您非要为夫人取得这个称号,我只有自杀以谢天下。我宁愿死在今朝,也不被后世取笑。”
众人听得这番话,都大惊失色,为贾秀的人身安全担忧,但贾秀神态自若。乙浑大怒,准备找机会除掉贾秀。
冯太后那边,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划除掉乙浑,她身边聚集了侍中拓跋丕(拓跋焘弟弟)、冯氏外戚和宦官杞道德等人,他们经过商量,决定让拓跋丕告发乙浑谋反,然后趁势除掉乙浑。
公元466年二月二日,冯太后接到拓跋丕的上书后,下令逮捕乙浑。拓跋丕率领拓跋贺、牛益得等人,逮捕了乙浑,就地正法。
从此,朝政归于冯太后之手。
楼主 旧时艳阳  发布于 2020-01-04 15:10:09 +0800 CST  
因本文已经签约出版,不再更新了,但创作还在继续。
楼主 旧时艳阳  发布于 2020-03-25 18:14:37 +0800 CST  

楼主:旧时艳阳

字数:31145

发表时间:2019-09-22 17:15:24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04 18:49:27 +0800 CST

评论数:74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