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更新-系列评传】满清民国有哪些“老虎”级的重磅贪官

本贴简介:
贪腐败政,历代皆然。二十世纪,满清和民国的接连败亡实为殷鉴未远;近百名“老虎”级重磅贪官的背后隐情,也正在今人不断挖掘和拷问下逐一解密,透现出历史的真相和深刻启迪。这里连将连续更新的,是迄今为止国内收录人物最全的一部历代贪官评传的涉近现代部分(该书先秦至明末部分《贪腐史鉴——二十四史上的那些贪官们》已由法律出版社出版上市)。作者坚持以正史为依据,佐以数百种遗存典籍及新近发现的珍贵历史档案,史料详实,内容出新,叙事凝炼,文字泼辣。



第一章 满人入关后做了“贰臣”的
那些“潜伏”下来的贪官们

当年顺治帝提出“使功不如使过”的用人之策,不过是迫于满清入关之初人才稀缺的权宜之计;一大批明朝叛节奸臣复出后“故习不移”的表现,也充分显现了干部“带病上岗”的种种弊端。


土国宝——“深染明末劣习”坏了清廷形象

明朝覆亡,一大批所谓“胜朝旧臣”降附满清新朝廷,这些人命运都很可悲。将近一百年后,清乾隆帝颁旨,命国史馆将这些人编列《明季贰臣传》,指责他们“遭际时艰,不能为其主临危授命”,虽对满清有“臣事兴朝”之功,终究“有亏于大节”。乾隆皇帝借此摆出一副“大中至正”的姿态,实有讨巧卖乖和作秀之嫌;但贰臣传中,身仕前朝既已“行素不端”,叛降再仕后“惟务靦颜持禄”、甚至“嗜利偷生”、继续贪腐,因而被列入“乙编”中的冯铨、土国宝之流,其行丑秽,确应昭之于史,以警后人。
土国宝,山西大同人,在明朝曾任总兵。《清史列传•贰臣传》载,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满清入关统治不久,土国宝即“投诚”清军,以原官被清朝录用。据《明实录》载,土国宝是在崇祯十六年底被明廷任命为都督佥事总兵官,派他“镇守河南”,镇压农民起义的。而清军入关后,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及张献忠的“大西”政权仍在抵抗。此时的清军,正承受着与农民军残部和南明军队两线作战的重负,所以土国宝降清后,立即被清廷继续留任当地,以对付中原一带的农民军。此间,土国宝曾奉檄前往河南内黄,与清将一同讨剿“土贼”,俘获多名农民军首领,战绩颇丰。到了顺治二年,土国宝随多尔衮胞弟、豫亲王多铎进攻南明,攻陷江宁,并奉命会同清将李率泰“招抚苏州、松江诸郡”,因功被清廷授职江宁巡抚。但这时,土国宝却做出意外之举:《清实录》载,顺治二年九月,“江宁巡抚土国宝自以武夫不堪巡抚重任,疏请罢职,不允。”强调自己是一介武夫,声称不堪督抚之任,无非都是借口。弘光政权刚刚沦陷,江宁百姓亡国之痛犹剧。身为降将,无颜面对故都民众,这恐怕才是他推辞的真正原因。
土国宝没想到,他的“谦辞”竟歪打正着。事实证明,面对当时的复杂局面,土国宝的才干确是难当其任。当时,清军虽已攻陷江宁、扬州等地,但不少地方仍有零星抵抗。身为一介武夫,土国宝一开始在军事上尚且发挥正常:原南明漕运总管田仰以崇明为根据地,经常袭击周边地带,搔扰清军,土国宝率军前往剿灭,“俘斩甚众”。但接下来的一个对手,却让土国宝吃尽了苦头——原南明兵部尚书史可法抗清阵亡后,扬州城惨遭十日屠城,史可法督师扬州时的手下监军吴易仍组织残部,出没太湖一带,与清军展开水战。残明皇族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后,欲发展敌后武装,又向吴易加封官爵。吴易武装力量不断壮大,曾攻入吴江,杀掉清朝新委任的县令,将库藏洗动一空,并在水上大败清军援兵。清将吴胜兆沮丧地说:“渡江以来,未有此败!”(事见计六奇《南季南略》)
土国宝对吴易这个对手头疼不已,派人招降,不从,便“檄兵防剿”,布置攻防。不久,吴易手下一名“侦卒”在松江被擒,土国宝如获至宝,亲自审讯,此人供出苏州诸生王伯时、隐居处士文乘等,都是吴易的同党、潜伏的“内应”,土国宝于是“缚二人杀之,籍其家”。但文乘是当时的江南名士,是大名人文天祥、文徵明的后代,也是崇祯朝大学士文震孟之子。文乘临刑前赋绝命诗云:“三百年前旧姓文,一心报国许谁闻。忠魂今夜归何处,明月滩头吊白云。”此诗一经流传,人们纷纷将文乘的死与抗元英雄文天祥联系起来,民族情绪更加昂奋。这一事件,也使满清收拢汉族士人的政策受到很大打击,所以朝廷闻知非常愤怒,特意下旨“切责国宝擅杀”,最终“下所司察议”,给予“降调”处分。
顺治四年八月,土国宝受命“以布政衔管江南按察司事”,逐渐得到复用。顺治五年五月,土国宝官复原职,“仍授江宁巡抚”。土国宝复出时,江宁一带战事已停,他也随之转向经济管理领域,动起了“创收”的脑筋。满清接管江南后,苏、松、常、嘉、湖五府仍沿用明朝贯例,每年需向朝廷缴纳专供宫廷和百官享用的粳、糯一类额外漕粮,称为“白粮”。同时,清廷为了安抚民众,决定取消过去“民以为苦”的由民户输运的做法,恢复明朝初年曾实行的白粮官运制。土国宝为此进言说,过去民户为运送白粮“往往倾家”,如今改为官运,则增加了官府的经费负担,请求准许在苏、松、常三府向民间摊派运费,并表示这样做在为朝廷节省经费的同时,百姓负担并不会因此增加很多,应是“民皆乐从”。但此时清廷统治伊始,正极力推行“仁政惠民”举措,当即降谕驳斥:加派运费作法有违减负民间的弘旨,岂容轻议!为慎重起见,朝廷下令有关部门察核,以弄清输运白粮中是否果有“官运经费不敷”的问题,部臣查后回秉,认为经费“未尝不敷”,如果能杜绝“克减、虚冒诸弊”,还能富富有余。土国宝的“创收”动议于是遭到驳回。
土国宝作为一名深染明末劣习的军阀,降清后仍惯于各种虐民敛财的做法。早在他担任江宁巡抚之初,还在为扑灭残明武装而焦头烂额之际,即已将贪婪的目光瞄向了江南土地。自古官绅中开明仁义之士有置办义田、恤贫助困的良好传统,明嘉靖年间名士顾正心家境殷富,曾在华亭县(今上海松江一带)置义田四万八百余亩,以“膳宗族、助差徭者”。土国宝初抚江宁,即以供给兵饷为名,趁战乱到这片义田中强收稻米四万三千余石。土国宝受处分被“降调”之后,此事暴露,清廷户部尚书巴哈纳、谢启光等核议:“兵饷、匠粮,皆有正项取给”,不应擅用义田之米,主张“责国宝偿还”。顺治六年,土国宝再次疏请“加派民赋”以佐军需;给事中李化麟疏言:“加派,乃明季弊政;民穷盗起,大乱所由。我朝东征西讨,兴师百万,未尝累民间一丝一粟。今国宝遽议加派,开数年未有之例,滋异日无穷之累。”于是,朝廷批复:“黜国宝奏不行。”又一次将其敛财冲动打压了下去。
顺治八年,少年顺治帝爱新觉罗褔临亲政,开始推行其崇儒亲汉、廉政抚民的施政理念。当年十月,即有巡按御史秦世祯疏劾土国宝的贪敛丑行,说他以增造营房为名,于苏州府城内“按廛纳税”,敛银数万两;又“逾额滥设胥役”,借机婪取数千两。此外,土国宝接受嘉定知县随登云的赃贿,纵容他采用绑票手段,“每指富家为盗党,入财乃释”,公然敲诈民间财富。土国宝还接受其外甥、武官杨国海每月馈银三百,放纵他违法经营,“市私盐及硝磺”牟利。疏上,土国宝等人被革职侯审。就在即将被逮捕前,土国宝“畏罪自经”,悬梁而死。随后,其犯罪事实“鞫证皆实”,家产也被追赃入官。
三千年前商周之变,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死,“一臣不事二主”的士节观念便已深入人心。于今看来,这种“抱节守志”虽忠君色彩浓厚,但作为“忠孝节义”的组成部分,却也支撑了古人做人为官的完整信仰。反观土国宝贪蠹败政之始于败节,亦足见信仰对于廉政的不可或缺。
楼主 煦野风  发布于 2016-09-14 18:27:00 +0800 CST  
一百年后乾隆帝阅毕《贰臣传》所作“上谕”,对清初汉族投满的“贰姓之臣”十分鄙夷。



楼主 煦野风  发布于 2016-09-14 18:32:32 +0800 CST  

耿焞:封祖荫子皆浮云
——曾为“优抚汉臣”对象死后遭追赃
清朝国史馆编写的《明季贰臣传》虽奉旨数度增删,得皇上御览钦定,却也并非无所疏漏。比如顺治朝继土国宝之后受到弹劾、同样被治以重典、引发“天下肃然”的另一贪官典型耿焞,就成了其中漏网者。耿焞曾为明末监军,与左良玉共事南明;降清后高官厚禄,享正二品服俸,父祖坟墓也得到顺治皇帝题碑封赠。却因为“贪婪昭著”、“犯赃狼狠籍”被连降十级,革职议罪,病死后家产籍没入官。
耿焞生于关外,世出名门。据清修《临榆县志》载,其先耿炳文,“明时以功封长兴侯”,是朱元璋诛杀功臣后硕果仅存的几位开国大将之一。“靖难之变”,耿炳文随建文帝兵败,耿家世爵被朱棣所夺,“后裔避居辽左,世隶辽阳籍”。耿焞的父亲耿国才博学贤明“著闻乡里”,明末见国事日非,“乃决计不求仕进”,任侠结客,放浪形骸,终老于抚宁一带山海之间。与其父道路不同,耿焞自幼在家乡读书求进,关外沦陷后入关从军,当上将领,崇祯末年“入楚监军”,并与宁南侯左良玉共事南明。南明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清顺治二年),宁南侯左良玉起兵“清君侧”病死舟中,其子左梦庚不久降清,耿焞也跟着“投诚”满清。后协助清军攻占江西有功,被委任为当地布政使,随即官升江西巡抚。
耿焞降清后,一度官运亨通。据《清世祖实录》载,顺治四年,耿焞由江西巡抚升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顺天等处。顺治五年,又擢升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宣大山西兼理粮饷、宣大山西总督等职。但当年十二月,耿焞却突遭变故,因手下另一降将姜瓖兵叛大同而被免职。姜瓖原任明朝大同总官兵,后接连降于李自成农民军及清军,也是个贯于投机的反复之人。此番又倒戈反清,则是因为以阿济格为首的清军将领肆意凌虐当地官民。耿焞同为明朝降将,又是大同总督,自然要受到牵累,于是先被革职“下法司议罪”,后降为巡抚、又降为左布政使,次年改任山东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后来,多尔衮病死,阿济格发动叛乱被镇压,耿淳的境况才有所改善。
顺治帝亲政后,优抚汉臣,于是顺治八年,耿焞亡父耿国才获得追封:“奉天承命,皇帝制曰:扬名显祖,为子者愿以令德归之父考……尔耿国才为山东布政使司左布政使耿焞之父,义方有训式,榖无惭念,尔嗣之勤劳,既克家而报国……兹以覃恩,特赠尔为通奉大夫。”耿焞立即跑回山海关,为其父修墓勒碑,将皇帝制诰刻在碑阳,又将父祖事略志于碑阴。并将自己降清后曾担任过的那些要职统统刻上,借此荣宗耀祖,“以光泉壤”。两年后,耿焞获赐蟒袍一袭。顺治十一年,终于晋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东,基本官复原职。顺治十四年,皇帝下诏:“巡抚山东、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耿焞考满,加兵部右侍郎,荫一子入监读书。”至此,耿焞自投降满清后,封祖荫子的“理想”都已实现。就在耿焞志得意满之时,他所精心掩藏的种种问题,却像雪山崩塌一般纷纷暴露。以下便是《清世祖实录》中关于耿焞所受弹劾及处分的记载:
顺治十五年十一月丁酉:“湖广道监察御史冯班参奏,山东巡抚耿焞庇贪纵恶,溺职欺君。下所司察议”;
顺治十五年十二月丁丑:“以山东潍县等处欺隐废藩地亩九百余顷,降巡抚耿焞七级调用,其经管道府县等官俱下部议处”;
顺治十五年十二月乙酉:“吏部议覆御史冯班疏言,山东巡抚耿焞纵所属营弁肆虐地方,捏报开垦屯地及地亩钱粮,应革职。得旨:耿焞著再降三级,调用”;
顺治十六年闰三月丁亥:“山东巡按程衡劾奏山东巡抚耿焞贪婪昭著,列款以闻。得旨:耿焞著革职逮问。”……
由上述记载可见,耿焞庇纵下属侵占田亩、骗报官银、贪财聚敛的事被连连爆出,短短几个月,他就从一名堂堂封疆大吏、清廷正二品大员而连降十级,锒铛入狱,成为顺治帝整顿吏治、打击贪官的一个突出典型。
顺治十七年春正月,经过将近一年的审理,耿焞案件有了初步结果:“刑部奏言,原任山东巡抚耿焞婪赃六千有奇,鞫审真确,情罪重大,应立斩,家产籍没入官。济南知府贾一奇为耿焞心腹,婪赃六百余两,应立斩。济南同知杨桂英婪赃一千五百有奇,应立斩,家产籍没入官。中军张有才过付银两。潍县知县尚祜卿擅动库银媚献耿焞,俱应立绞。疏入,下三法司核拟。” 这下,一个以巡抚耿焞为首,府县各级官员上行下效、层层勾结的贪污受贿网络被揭开,山东政界为之震动,朝野一时议论纷纷。
顺治十七年夏四月,耿焞案件审理继续深入:“三法司覆议,原任山东巡抚耿焞贪婪情实,应照初议立斩,籍没。得旨:据审耿焞被参各款,进香用库银,不准开销;送家眷用民车,不发工钱;票取潍县库银。此三款俱有供证。而耿焞未经招承其余各款,俱称审无实据,今遽拟斩决,以示严惩,但事关重辟,应加详慎,著并贾一奇、杨桂英、张有才等再行详审确供具奏。”从记载中不难发现,耿焞不仅是一名侵贪了数千两钱粮的巨贪,而且在生活中随处苛剥民众,欺压百姓,也是个激惹民愤的腐败臣僚。
随着顺治年间整顿吏治力度的加大,两位宰相级的大人物也被揭出:顺治十七年六月,都察院左都御史魏裔介劾奏:“大学士刘正宗阴毒奸险,而大学士成克巩相为比附,蠹国乱政,不止一端”。劾章进而揭发,刘正宗之弟刘正学在清末“亡命入海”,担任过郑成功的总兵,后未经自首而“潜归”,耿焞为讨好刘正宗,便遵其嘱托,将刘正学题授为文登守备。接着,浙江道监察御史季振宜也劾奏:耿焞不仅利用山东巡抚之职为刘正宗的弟弟安排职务,还利用兵部侍郞的权力,将刘正宗的家人李弼也按排进军中“钻充兵部差官头领”。刘正宗兄丧,耿焞又“借送奠礼为名,馈以三千金”,向他大行贿赂。
就在案件越审暴露问题越多时,耿焞在狱中惊惧交加,竟然一命乌乎了。顺治十七年十二月,内阁大臣会同刑部审奏耿焞一案,提出“耿焞已经病故,相应免议”。耿焞虽免受诛戮,但追赃问题仍未了结。在顺治帝责承下,内阁大臣同刑部议奏:“贪官未经流徙身故者,家产例不籍没。今耿焞身系巡抚,不思尽心报国,赃私累累,情罪重大。除耿焞妻子外,家产仍应籍没入官。”顺治帝下旨“从之”。
据报道,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九门口村,耿焞于清顺治八年所立石碑至今仍存,碑文款识宛然,只是已倾倒在田地里,无人扶立。墓中的“封翁”耿国才若泉下有知,想来宁可不要那“奉天诰命”的追封,也不愿看到儿子为此变节堕腐的可悲结局吧。

配图:1、山海关城门老照片
2、《清实录•世祖实录》内页



楼主 煦野风  发布于 2016-09-15 11:52:18 +0800 CST  
清朝以前直至先秦的贪官评传已出版,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网上查找。

楼主 煦野风  发布于 2016-09-15 16:12:38 +0800 CST  
@北漂部落00 4楼 2016-09-16 02:40:00

顶起来!!不好碰到的好帖子
—————————————————
谢谢,中秋快乐!
楼主 煦野风  发布于 2016-09-16 07:40:55 +0800 CST  
吴惟华:害民敛财遭鄙弃
——多尔衮一死“恭顺侯”跟着倒台
崇祯十七年,满清睿亲王多尔衮督师攻打北京,吴惟华“缒城投顺”,从此开始了他效命清廷二十多年的复杂经历。吴惟华投降清军时的身份是明末诸生,尚未仕于明朝,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被写进贰臣传中有点冤枉。但他一心讨好满清、甘效主子犬马的作法,比起其他“贰臣”来有过之无不及;至于“害民敛财”、婪赃无数,更是不逊于其中所有贪官。
对于刚刚占领了京城的满清摄政王多尔衮来说,吴惟华这个投效于他的年轻人有点特别。《清世祖实录》载:顺治元年(即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五月,“应袭恭顺侯吴惟华请招抚宣天山西自效。摄政和硕睿亲王许之”。从史官加给他的这个称谓看,吴惟华当时对自己身份的介绍,大概也着实费了不少口舌。吴惟华是蒙古人,其先祖吴允诚原名把都帖木儿,本是甘肃塞外蒙古部落一名高官,官至平章。《明史•吴允诚列传》载,把都帖木儿当年率众投靠明朝,引起塞外番邦“降附者益众”,对制约瓦剌势力发挥了重要作用,被明成祖朱棣封为恭顺伯,赐以汉姓。吴允诚死后,其子进为侯爵,又经历七代传袭,传到吴惟华的哥哥吴惟英头上。吴惟英在崇祯十六年底亡故,兄终弟及,恭顺侯的爵位正要由吴惟华继承,便赶上明朝覆亡。“恭顺”这个封号,本来就是为奖励投降者而特设,轮到吴惟华继承,又正好回归了它的本意,恰如专为他定做的一般。
吴惟华降清后,为显示他效命于大清的能力,提出可以利用自己家族在朝野所享有的余望,帮助动员各地残明守将“投诚”归降。多尔衮对其家族情况审查属实,决定让他着手一试。当时,江南一带明军抵抗激烈,清军因“粮道阻绝”,难以继续向前推进。吴惟华于是进言:明朝负责统理漕运事务的官员,是驻扎淮阳的总兵朱国弼,而其手下部将张国光,则是吴家的世交。可以作书劝降,“谕令来归,俾通漕运,以给兵食”;信件通过张国光传递,还可以适时加以侧面诱导。多尔衮“从其请”,朱国弼的工作果然被做通,“得书遂纳降”。吴惟华由此受到清廷重用,专以“招抚”为任,既而“宣示恩威”,山西一带代州、繁峙、崞县等地悉数“归诚”。
在吴惟华的动员之下,山西一带残明守将大多选择缴械投清,但当地农民起义军余部和不少民间爱国志士仍在抵抗。吴惟华“欲率兵进取”,以解决这些“据城抗命”者,但“恐力弱难决胜”,于是又向多尔衮呈上所谓的《征西五策》,提出命平西王吴三桂、大学士洪承畴等统旅西征,并调北方蒙古兵“由边外渡河套”增援,截断敌方西面的退路等一系列作战方案。多尔衮“韪其议”,总体上赞同他的意见,只是没有派出吴三桂等降将参战,而改由两位满清将领统军西征,作为主攻兵力,命吴惟华“悉心襄赞”,全力予以配合。崇祯十七年九月,吴惟华“随大兵征太原,克之”,之后“汾州、平阳、潞安俱下”,由此被“擢授总兵”,受命镇守太原。不久,“有旨嘉其勤劳”,令他“回京候用”。
吴惟华“迎顺”之功突出,于清顺治二年被清廷加授太子太保,奉职招抚广东,并正式被授予了他本应得到的那个祖传的“恭顺侯”头衔。只不过,由于朝代已改,这次清政府的授衔文书中,写的是“封”恭顺侯,而不再是“袭”。顺治三年,由于对明朝国土的占领和接管任务基本完成,清廷决定撤回派到各省的招抚官,吴惟华从广东被征调回朝,次年兼任户部右侍郎,总督漕运。顺治六年,朝廷裁减凤阳巡抚一职,命吴惟华代管其事;吴惟华平定那一带地面上的农民起义有功,次年又被加授右都御史。清制,右都御史、右都副御史为各地督抚的兼衔,获此兼衔者对其境内除拥有行政权外,还可兼行监察权,也即不再接受中央监察院的监督纠核。至此,吴惟华在充分获得清廷信任的同时,无疑也得到了一种特殊的“治外法权”。
吴惟华集行政、监察两项职能于一身,由此“得专事权”,开始了他的腐败之旅。传载,他“恣意贪黩”,偏听手下副将毕振武、同知陈标、推官蔡国杰等腐败官员的主意,利用职权,寻找机会“蠹剥欺公”,作为生财之道:
手段一:高高在上,让下级官府给自己“上供”。泰州、高邮一带发生洪涝灾害,粮食减产而“漕糈无出”,不能再按原定量向朝廷进贡好米精粮。当地知州请求“具疏改折”,提出由朝廷予以减免。吴惟华接到请求,最初“不可”。待下属官员们“纳贿三千金”,而后“许之”;
手段二:作威作福,逼当地富人大户“破财免灾”。明末阉党、“废官”李寓庸的家仆因“为盗”死于狱中,吴惟庸知其家底殷厚,便将李寓庸拘捕拷讯。李寓庸出于恐惧奉上财宝,“重赂乃释”;
手段三:利用公益,将敛财之手伸向民间。吴惟华借“修筑城工”等公益项目,大兴土石,假称“率属捐助”,发动下属在基层“苛派闾阎”,从百姓身上榨财。
此外,吴惟华所委任的州县长官及各税务佥差、查缉等官员等,也都纷纷倚权贪赃,“因事受财,动辄千百”,且“复纵奸宄侵蚀漕粮”,吴惟华收取贿赂后便视而不见,假装“漫无觉察”。
顺治七年十二月,摄政王多尔衮病死,依附多尔衮的众多朝臣由此失去保护,吴惟华正是其中之一。吴惟华先是受到朝中言官弹劾:《清史列传•贰臣传》载,“给事中李宾尹、御史魏琯并劾其营私误漕,下部议,革职。”其后,巡按当地的御史进而“列款劾其贪婪不职状”,吴惟华被依法问罪:《清世祖实录》载,顺治九年八月,“刑部议覆巡漕御史张中元劾奏:原任漕督吴惟华、婪赃一万一千六百余两”。经审讯,对吴惟华以上犯罪事实“鞫问皆实”,本应论死,但“上念其投诚有功”而免其一死,给予“革职,永不叙用,赃追入官”的处分。后又因“行贿赂、交结犯监”等行为被处“责四十板,并父母兄弟妻子、流徙宁古塔”。直到康熙帝继位,才被“恩旨赦还原籍”。
吴维华回京后不甘寂寞,竟于康熙七年上“密疏”,提请向各州县镇市开征房屋交易税,又提出在“江南沿江洲田三十余处”向百姓加收田租等敛财措施。他提出的这套过了时的苛政引起康熙帝反感,“上恶其害民敛财”,又将他“交刑部议罪”。虽得免,不久即抑郁而死。明遗民张怡《謏闻续笔》载,吴惟华降清时曾以抚孤济困为名,假意收养前朝勋旧家“子女贫困无依者”,却“选其女子之有色者”二十人进献多尔衮,供其享乐之用。多尔衮见之犹有不忍,“令择良家子嫁之”。由此不难看清,史上那些贯行苛政、破坏执政者与民众关系的贪败者,往往也都是内心最无天良的无耻之徒。
楼主 煦野风  发布于 2016-09-16 09:20:18 +0800 CST  
图1、吴惟华降清后在扬州修建的七级浮屠
顺治八年(1651),降清后任两河总督的吴惟华于扬州三汊河岸筹建七级浮屠,名为纾缓水患,其实也是为了缓解其内心的罪恶感。


图2、多尔衮画像
吴惟华降清时假意收养前朝勋旧家子女中“贫困无依者”,却“选其女子之有色者”二十人进献多尔衮,供其享乐之用。多尔衮见之犹有不忍,“令择良家子嫁之”。

楼主 煦野风  发布于 2016-09-16 12:23:46 +0800 CST  
@芬芳小猪猪 8楼 2016-09-16 21:54:00

强帖终于出现,要顶的啊,谢谢楼主
—————————————————
谢谢关注!
楼主 煦野风  发布于 2016-09-16 22:07:35 +0800 CST  
@z_z_t 9楼 2016-09-16 22:04:00

创意哦!楼主高人啊 谢
—————————————————
过奖!欢迎常来看看
楼主 煦野风  发布于 2016-09-16 22:19:12 +0800 CST  
@煦野风 7楼 2016-09-16 12:23:00

图1、吴惟华降清后在扬州修建的七级浮屠
顺治八年(1651),降清后任两河总督的吴惟华于扬州三汊河岸筹建七级浮屠,名为纾缓水患,其实也是为了缓解其内心的罪恶感。
...
—————————————————
谢谢持续关注
楼主 煦野风  发布于 2016-09-16 22:20:06 +0800 CST  
冯铨:徒将乌纱换花翎
——魏阉干儿改仕满清奸习仍难改
在清朝国史馆《贰臣传》乙编中,冯铨即属“在明俱曾跻显秩”,降清后“仍忝为阁臣”,却“进退无据,谬托保身”的那一类奸宄之臣。此人晚明时期曾靠谄事魏忠贤而躐跻阁僚,因贪贿及坐逆党案被明廷弃用多年。满清入关,他应征“复出”又入清廷内阁,旧习不改,再犯赃贿,遂引恶议不绝,明、清两史皆载骂名。
冯铨,字振鹭,顺天涿州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考中进士,以庶吉士身份留馆,担任翰林院检讨。《清史稿•冯铨列传》载,冯铨“谄事魏忠贤,累迁文渊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又“以微忤罢去”。关于他谄附魏忠贤、加入阉党的过程,《清史列传•贰臣传》所记更详:冯铨留朝不久,因其父冯盛明坐罪被弹劾一事受牵连,也被一同发回原籍涿州。涿州离魏忠贤的老家不远,天启四年,魏忠贤回老家进香,冯铨候其车马驶来,突然“跪谒道左,泣诉父为东林党陷害”。接下来,“忠贤怜之,起故官”,冯铨才得以重回朝廷。另据《明实录•嬉宗实录》载,冯父是在努尔哈赤兵进辽东时,因畏战逃离前线受到逮治的。当时主张处罚他的是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熊廷弼,所以冯铨便对熊廷弼恨之入骨。冯铨得势后陷害熊廷弼致死,以及用廷仗手段残害东林党人等,皆与此有关。
冯铨靠魏忠贤的扶持,很快进入内阁,做上大学士。至于他的“以微忤罢去”,则是因为他与阉党同伙崔呈秀交恶,二人为争宠发生内斗,因而逐渐失宠。为了将他挤走,崔呈秀发动言官“上疏力攻之”,又命御史将他弹劾出局。而弹劾的理由则俯拾皆是,御史随便找出他以权谋私、“纳贿居间”的几件事,便凑成铁证,将他罢职。不久,崇祯帝继位,大兴“逆案”,清理阉党。按道理,冯铨既已罢职,应该不在风口浪尖,但偏偏他离职后不甘罢休,仍利用各种机会百般讨好魏忠贤,以至给事中李遇知核查赃罚库时,从中翻出了冯铨罢官后为魏忠贤贺寿写的一首百韵长诗。冯铨因此又被“论杖徒,赎为民”,赶回涿州老家。
冯铨回到老家后,仍在为寻机复出而努力。崇祯十一年,皇太极遣多尔衮征明,攻克京畿及山东六十余城,冯铨“率乡人守涿”,总算保住家业。崇祯十四年,周延儒复相,冯铨因与周延儒曾一起考中进士,有“同年”之谊,在为其复相活动时没少出钱出力,周延儒重回内阁,便马上替冯铨张罗复出之事。周延儒向崇祯帝上疏,强调冯铨在清军入侵时守卫涿州、护运红衣大炮进京等事迹,说他保家卫国有功,应“复其冠带”,召还原职。无奈冯铨不仅在前朝劣迹斑斑,在本朝也口碑太差,言官们纷纷反对,此事终于作罢。自此,一直到明朝覆灭,冯铨的“复出梦”也没能变成现实。
冯铨怎么也没想到,最后帮他圆了这个“复出梦”的,竟然就是他曾率乡人抵抗过的那位满清王爷多尔衮。《清史稿》载:“顺治元年,睿亲王既定京师,以书征铨,铨闻命即至。”更令冯铨喜不自禁的是,当他兴冲冲赶到京城,多尔衮不仅向他颁以重赏,“赉冠服、鞍马、银币”,更为他捧出了那顶让他想念了将近二十年的乌纱帽,“令以大学士原衔入内院佐理机务”。只不过,原本汉人的乌纱,这次变成了满清的红缨和花翎。冯铨进入清廷内阁后,即与同僚洪承畴“疏请复明票拟旧制”,又与大学士谢升等“议定郊社、宗庙乐章”,积极帮助满清建立各种朝制和礼仪。顺治二年三月,清廷确定三院六部官制,冯铨被授弘文院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地位虽难与满人同官相比,但在汉人中已算是位至极品。
冯铨得意了不到半年,麻烦又随之找到眼前。《清史列传》载,当年五月,御史吴达弹劾冯铨“为逆党魏忠贤干儿”,进入清朝后“故习不移”,向降将姜瓖索银三万,许以封官拜爵。因姜瓖“止馈金马等物”,冯铨即感到“大拂其意”。其平日之“揽权纳贿”由此可见。劾章进而揭发:内院乃“政本所关”,冯铨却令其子冯源淮擅自入内,随意“张宴”,并引来一些不相干的官员朋友在此欢饮竟日,将内院变成他们的结纳之地。冯铨纵子往来贵要,招摇纳贿等亦由此可知。
弹劾冯铨的口子一开,朝中立刻形成了群起而攻的态势。给事中许作梅、庄宪祖、杜立德,御史王守履、罗国士、邓孕槐、桑芸等亦交章弹劾冯铨进入清廷以来受贿、行贿,先是“索招抚侍郎江禹绪金百两”,既而又为其子冯源淮“贿招抚侍郎孙之獬”,谋取其属下中军一职。并揭露冯铨任人唯亲,将“庸懦无行”的李若琳荐为礼部侍郎,引为党羽,共谋奸利。御史李森先继而上疏弹劾冯铨,语气“尤峻”,愤然指出:“明朝二百余年,国祚坏于阉臣魏忠贤之手,而忠贤当日杀戮贤良,通贿谋逆,皆成于铨一人,此通国共知者。正如商之飞廉、恶来,岂可再列周朝之上?”又说,冯铨家有“百万之富”,又“惯于夤缘”,朝中一些关键人物已被其买通,不妨“遍访通国士民商贾、妇女小儿”,倘若有一个不称冯铨为奸臣的,甘坐欺罔之罪。此时,一部分冯铨的同党,也跳出来对他进行维护。摄政王多尔衮眼见朝中言论汹汹,难以控制,连忙出面训话,以“明季诸臣党害无辜以至明亡”,今日科道各官不应再蹈此陋习为由,叫停了这场口舌混战。
这以后,在多尔衮“以汉治汉”政策下,冯铨作为汉臣相互牵制的一枚棋子,被继续留在内阁中。顺治帝亲政后,命吏部具列各部院官员表现以“亲加甄别”,对冯铨的表现非常不满,认为冯铨当初因受贿等被群臣弹劾,殊失大臣之体,即应引去。其后居官七年,毫无建树,令其致仕,离开朝廷。其实,顺治帝有所不知的是,多年后查明,冯铨为掩盖其在明天启年间加入阉党的丑行,还利用担任《明史》总裁之机,窃走皇史宬保存的《明实录》天启年间部分记载,造成珍贵史料缺失。但满清统治之初,类似冯铨这样乐效犬马、且又“博洽典故、谙练政事”,有一定才能的汉臣相对稀缺,这对于亲政不久、正欲“求贤图治”的顺治帝来说,确是比较纠结。于是到了康熙十年,顺治帝又下谕令:“国家用人,使功不如使过。原任大学士冯铨素有才学,……特召用以观自新。”
冯铨再蒙复召后,次年即因与吏部侍郞陈名夏“营私巧计”,共同以权谋利,被大学士宁完我弹劾;又以荐人失当之过,被顺治帝降三级留任。此后起起落落,一直被清廷作为污点干部控制使用。直到康熙十一年,冯铨死于任上,获谥“文敏”,又被降旨削谥。当年顺治帝提出“使功不如使过”的用人之策,不过是迫于人才稀少的权宜之计;冯铨复出后“故习不移”的表现,也充分说明了干部“带病上岗”的种种弊端。在国家人才济济、公考人满为患的今日,如此用人之道不仅已无必要,而且尤不可取。

楼主 煦野风  发布于 2016-09-17 10:11:16 +0800 CST  

配图1、冯铨汉装像

配图2、当上清廷的汉人大学士,冯铨一度曾经失去的乌纱帽,便直接改成了这种有顶珠、孔雀翎毛的满清官帽。

楼主 煦野风  发布于 2016-09-17 10:15:34 +0800 CST  
@yuzhenqin612 2016-09-17 10:47:31
继续关注一下这方面的信息
-----------------------------
欢迎常来!
楼主 煦野风  发布于 2016-09-17 15:09:01 +0800 CST  
@荷tys666666 2016-09-17 13:18:15
难得一见的好文章!
-----------------------------
谢谢鼓励!
楼主 煦野风  发布于 2016-09-17 17:05:30 +0800 CST  
@猫焉之 2016-09-17 13:30:30
我反复看了多遍,好帖,得支持
-----------------------------
谢谢支持!
楼主 煦野风  发布于 2016-09-17 20:19:14 +0800 CST  
谢谢各位关注,欢迎多提意见!
楼主 煦野风  发布于 2016-09-17 22:08:13 +0800 CST  
@3546aa 2016-09-17 18:40:40
感激涕零,谢谢楼主的好贴
-----------------------------
过奖过奖,谢谢鼓励,每日都将按时更新。
楼主 煦野风  发布于 2016-09-17 23:25:44 +0800 CST  
吴三桂:降而复叛实权奸
——借“三藩之乱”当过几天伪皇帝
清初汉臣中,也有一些所谓“已经归顺,复行叛逆”者,比如曾挑起“三藩之乱”的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等,被乾隆帝斥为“行同狗彘、靦颜无耻之人”,指示国史馆“另为一编”、“特立逆臣传”收录,“不得与诸臣并登汗简”。为“三藩”之首的吴三桂一向被视为引清入关的头号汉奸,叛降满清后又倚功“骄恣尤甚”,多年间在云南开藩设府,欺罔朝廷,渔肉百姓,已成贪官恶霸,确当打入另编,予以“斧钺之诛”。
《清史稿•吴三桂列传》载,“吴三桂,字长伯,江南高邮人,籍辽东。”之所以落籍辽东,是因为其父吴襄在明崇祯初年官居锦州总兵。吴三桂考中武举人后,即依靠父亲的门荫,被授*都督指挥(清史稿原文)*;吴襄一度因贻误军机被治罪,吴三桂则顶替其父继任总兵,受命防守宁远。吴三桂“平西王”的爵号,也是得自明崇祯年间,《清史列传•逆臣传》载:当时,清廷正陷入与满清和李自成起农民军双线作战,吴三桂“守宁远有功”,崇祯帝“欲倚以御流贼”,故将他封为平西伯,以便进一步发挥他在镇压农民起义中的作用。
李自成进京后,胁迫其父吴襄“以书招之”,吴三桂引兵西还,准备投降大顺政权。行至滦州,闻其妾陈圆圆被李自成部将刘宗敏掠去,一怒之下杀了前往接手防务的农民军将领,派人向清军多尔衮“乞师”复仇。多尔衮正欲西征,闻讯大喜,即令吴三桂部队“以白布系肩为识,前驱入关”,与他合兵击败大顺农民军,直下京城。吴襄遭农民军怒杀,吴三桂则因功得到清廷赏赐,进爵平西王。此后数年,吴三桂又因参与剿灭农民军及残明抵抗力量有功,多次得到清廷奖励。其子吴应熊娶了清朝公主,成为和硕额驸,加封少保兼太子太保。  顺治十八年,留镇云南的吴三桂率清军攻入缅甸,抓获流亡的南明最后一届政权永历政权皇帝朱由榔,并于次年(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将永历帝父子处死于昆明。此后,吴三桂便一直拥重兵盘踞在云南,并“阴有异志”。《清史稿》载,以资历而论,吴三桂不及早年降清的三位汉人藩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但却因“开关迎师”立下首功而“位望出诸降将辈右”。孔有德为清廷殉阵,尚、耿分别镇守广东、福建,在东南一带与镇守云南的吴三桂“并称三藩”,其中吴三桂“功最高”,势力最为雄厚,故而“骄恣尤甚”。
吴三桂之所以看中云南这块宝地,是要模仿明初建国功臣沐英的先例“世镇云南”,以图“山高皇帝远”,建立自己的独立王国。留滇后,吴三桂将那里的军政大权一手独揽,占据永历帝朱由榔所居五华山故宫为藩府,并扩建翻修,“增华崇丽”。还籍没沐英第十一世孙沐天波的庄田七百顷,作为自己的藩庄。为了在当地榨取财富,吴三桂假借“濬渠筑城”一类公益为名,提高税赋,“重榷关市”;又垄断盐井、金铜矿山之利,“厚自封殖”。他还兴办官商牟利,贩卖辽东的人参、四川的黄连、附子等高附值商品。敛财至“货财充溢”,又将这些钱“贷诸富贾”,谓之“藩本”,坐收高息。吴三桂广积财富,除一部分用于挥霍,其余则用于养士和招兵,他手下“部兵多李自成、张献忠百战之余,勇健善斗”,文武将吏则“选用自擅”。由于待遇优厚,吸引了四面八方人才前来投奔,“各省员缺,时亦承制除授,谓之‘西选’”,就连京城的朝官、各省的将吏也有不少人远赴云南,甘愿辅佐效力。
吴三桂在云南的所作所为,曾引起清朝监察系统警觉:据《清实录》载,早在顺治十七年,四川道御史杨素蕴即向朝廷奏言,反映平西王吴三桂在当地专揽用人大权,且“尽天下之官、不分内外、不论远近皆可择而取之”,已间接对中央及各省人事形成干扰。杨素蕴指出:“古来人臣忠邪之分,其初莫不起于一念之敬肆”,该藩如此出规逾距,不可不予警惕,以便“防微杜渐”。没想到,此事竟引起吴三桂的强烈反弹,他倒打一耙,指摘疏中“防微杜渐”等语别有用意,还不依不饶,“请旨”要求顺治帝对杨素蕴进行诘问。直到杨素蕴“覆奏”,解释说自己与吴三桂“素不识面”,并无嫌隙,防微杜渐等语“原属概论古今通义,未尝专指该藩臣”,并非“别有意见”,事情方了。为试探朝廷反应,吴三桂在康熙六年假意上疏,说自己“两目昏瞀,精力日减”,要求辞去总管云、贵两省事。朝廷应其请求,派去新任总督接管相应工作,却处处受到吴三桂辖制。吴三桂为延揽事权,特意“构衅苗、蛮”,以“藉事用兵”,继续强化他对云、贵一带的实际控制。
康熙十二年二月,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上疏“引疾乞归老”,要求将爵位交由长子尚之信承袭,引起朝中群臣强烈反对。为进一步试探虚实,吴三桂于当年月“亦疏请移藩”。康熙帝早就觉察“三藩分镇擅兵”已为国患,见吴三桂上疏,即交由议政王大臣会户、兵二部评议。诸王大臣揣度吴三桂上疏“非由衷”,担心撒藩会引发叛乱,但两部尚书米思翰、明珠则认为云、贵“苗、蛮既平”,吴三桂已“不宜久镇”,提议将吴三桂所部移回山海关外,另派满洲兵前往云南戍边。对于这两种意见的分歧,康熙帝胸有成竹地说:吴三桂“蓄异志久”,如今是“撤亦反,不撤亦反”,不如来个先发制人,准其所奏,以观动向。果然,当年九月,吴三桂接旨后“大失望”,即“与所部都统吴应麒、吴国贵,副都统高大节及其壻夏国相、胡国柱谋为乱”,率先举兵造反。
《清史稿》载,吴三桂造反后,自号“周王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其所部全部蓄发,举白色旗,步骑皆以白毡为帽。并传檄远近,致书平南、靖南二藩,及贵州、四川、湖广、陕西诸将吏与相识者,一时响应者颇多。康熙十三年正月,吴三桂僭称“周王元年”,部署诸将攻克长江以南多个重镇,军事上一度取得主动。但是,由于吴三桂降清后多年卖身投靠满清,凌虐百姓,因而其政治公信力极低,如今虽打出“反清复明”旗号,并不能获得各方盟友和百姓的真心拥戴。加之两年后“三藩”阵营瓦解,尚之信、耿精忠等向康熙帝投降,吴三桂逐渐丧失了优势。
康熙十七年,吴三桂“兵兴六年”后,已是“年六十有七”,眼看“地日蹙,援日寡”,于是“思窃号自娱”,打算在有生之年过过皇帝瘾,自娱自乐一把。于是改元称帝,“以衡州为定天府,置百官,大封诸将”,称居舍为殿,构庐舍万间为朝房。没有像样的砖瓦,竟然“以漆髹之”,将就着行了郊天即位之礼。是日“大风雨”,吴三桂由此染病,只做了五个月的“皇帝”,便一命呜呼。《清史列传》附乾隆帝“御批”,借吴三桂之事,感叹“自古权奸无时无之,亦无地无之”。如此望洋兴叹,倒不如认真研究一下,这权何以生奸,以及如何防范。

楼主 煦野风  发布于 2016-09-18 09:41:47 +0800 CST  
配图1、陈圆圆碑刻像

配图2、引清军入关后,南下割据为王时的吴三桂
楼主 煦野风  发布于 2016-09-18 09:45:51 +0800 CST  
@小兔子7562 2016-09-18 11:26:06
图文并茂
-----------------------------
收集这些图片用的精力也很多。写到清末就好了,那时就开始有照片了。
楼主 煦野风  发布于 2016-09-18 12:15:26 +0800 CST  

楼主:煦野风

字数:83323

发表时间:2016-09-15 02:2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1-15 03:02:00 +0800 CST

评论数:25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