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新集。。。。。唐以前古诗歌优秀诗文歌赋选集

闲着没事,聊聊诗。

唐及以后的就不聊了。反正《全唐诗》、《全宋词》《全唐五代词》、《全宋诗》都有。唐前的也有合集。就从里边选择部分,然后进行解析。三两句不短,七八行不长,当然,《孔雀东南飞》就不收了。。。你们反正也背不下来。只要记得:西北有高楼,孔雀东南飞,就行了。
好了,正文开始。

1、何为诗

唐朝有个诗人如此吹嘘自己:诗是吾家事。牛的不行不行的,可惜,大半辈子都在为了生计奔走。。。不知道的可以看看“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按照专家的解释,源头上说,诗来自人们劳动中的号子,男女对唱的情歌,口口相传的历史,以及祭祀时候的祷词。诗是表达愿望的,歌的规则有助于这种愿望的表达。号子是喊的,情歌是唱的,后来的诗也常常要合乐来歌唱,汉乐府很多就是采自民间的歌谣,所以诗要有音乐美,得好唱好听。从形式上说,就是要有韵律。当然,唐前诗词俱为诗。但是由于语言的流变,表达内容的增加,用其旧规则,会制约表达,后来便了更自由一些的词,有了词牌,当然能用于唱。(再后来,有了新诗,主要在于看,而非用于诵唱,也无所谓诗词之分了。像改开后的新诗,好像还有“丽华体”,我都不明白他写的啥了。。。)
楼主 sonso  发布于 2017-03-10 14:12:00 +0800 CST  
诗言志。出自《尚书.舜典》,是其中讲典乐中的两句:“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
按照前贤从语言流变的考证,诗与志、诗与情可同义通用。孔子云:“以道事,诗以达意”。《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诗要表达心声,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这也可以说是对内容的基本要求。
楼主 sonso  发布于 2017-03-10 14:19:39 +0800 CST  
2、韵律

从诗经起,到后世的诗词民歌戏曲,乃至今天传唱的流行歌曲,基本上都是押韵的。押韵是怎么个押法大家都知道,然而方言自古有之,你读起来押韵的我可未必。所以从隋朝开始,就有所谓官韵,也就是官方的按韵编排的字书,来指导各地的读书人读书写诗。时代变迁,人们的读音也多有变化,所以后来各朝又常常重订新的韵书。南宋平水人刘渊编写的《礼部韵略》一百零七韵,后来的韵书韵部大都与之类同,只是合并为一百零六韵,所以统称这一类韵书为平水韵。
律就是节奏和声调的有规律的变化。韵和律都是通过这种有规律的变化构成的回环往复的音韵美,但是比较之下,律比韵要弱一些。所以押韵是基本的相当严格的要求,而律是比较宽泛自由的要求。严格的格律诗是唐以后才出现的,格律诗之外还是可以写不那么讲究格律的古体诗和乐府诗。

所以,我们的古诗新解,有很多不符合韵律也就不足为怪了。。
楼主 sonso  发布于 2017-03-10 14:20:37 +0800 CST  
选择的标准,先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等有时间再来。。

范围选自《诗经》、《楚辞》、《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一般按照历史先后顺序来弄。

主要选择一般可以理解的,太长、太多生僻字的一般不录。想看生僻字的,可以看看《楚辞》。。。。。

逯钦立教授的,一般以他的为准。个别的,会做出注明。
楼主 sonso  发布于 2017-03-10 14:22:25 +0800 CST  
1、最老的诗:弹歌

原文:
弹歌
断竹,续竹;
飞土,逐宍。

注释:
弹歌:dàn,一作“作弹歌”。弹:一种利用弹力发射的古老武器。
飞:发出。土:这里指泥制的弹丸。
逐:追赶,猎取。
宍:ròu,“肉”的古字。

仅仅8个字,当然古音可能不知道怎么读了。。不服的可以找找上古音的封神演义,看看你能听懂几个字。。。。

来源:
《吴越春秋》。
《吴越春秋》记载,春秋时期,越国的国君勾践向楚国的射箭能手陈音询问弓弹的道理,陈音在回答时引用了这首《弹歌》。

《吴越春秋》为东汉赵晔所著,成书较晚,但从《弹歌》的语言和内容加以推测,这首短歌很可能是从原始社会口头流传下来而经后人写定的。

《诗纪》注曰,南齐刘勰《文心雕龙·通变》说:“黄歌断竹,质之至也。”就是说这是黄帝时期的歌。《北堂书钞》、《艺文类聚》、《白贴》、《太平御览》均从其说。

解析:
全诗仅8个字,写出了从制作工具到进行狩猎的全过程。砍竹子,做弹弓。拉弹弓,打兔子。
制作工具共分两步。先是“断竹”,即砍伐竹子。“续竹”是制作过程的第二步。歌中没有交代“断竹”后怎样削枝、去叶、破竹成片,从画面的组接上来讲,从“断竹”到“续竹”,中间已有所省略、承转。所谓“续竹”,是指用野藤之类韧性植物连接竹片两端,制成弹弓。至此,狩猎工具已经制成。以下便接写打猎。
打猎也分两步。先是“飞土”,把泥弹装到弓上打出去。至于泥弹的制作过程,诗中也未作交代,但从“续竹”到“飞土”,可以想见还有一个制作泥弹的环节。“飞土”的目标,或是飞禽,或是走兽,一旦打中,便向猎获物奔去。“逐宍”便是指追捕受伤的鸟兽。

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看,此歌虽仅简短的八个字,却包容了从制作工具到获取猎物的全过程,对狩猎的艺术表现也比较成功。这种简短是早期书面语言表达尚处于雏形的反映,然而审美具有历史性,以今人的艺术鉴赏眼光来看,可以发现作者不自觉地运用了省略、多用和巧用动词的表现手法。不仅每一句的主语“我们”都省略,更主要的是场景之中以及场景之间的次要过程也省略了。每句以一个动词带出,使画面富于动感,且容易唤起对“断”、“续”、“飞”、“逐”动作前后过程的联想。此诗的语言两个字一顿,节奏明快,凝重有力。韵字“竹”、“竹”、“宍”,以入声“K”收韵,更增加了诗句的凝重感,联想起先民们在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条件和严酷的自然条件下,颇不轻松的劳动场面。(哈哈哈哈。。。这个韵,肯定是硬往里靠啊。。)
楼主 sonso  发布于 2017-03-10 14:33:36 +0800 CST  
2、击壤歌
原文: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注释:
壤:据论是古代儿童玩具,以木做成,前宽后窄,长一尺多,形如鞋。玩时,先将一壤置于地,然后在三四十步远处,以另一壤击之,中者为胜。
作:劳动。
息:休息。
帝力句:一说为“帝何德与我哉”。帝力:尧帝的力量。何有:有什么(影响)。如果是“何德”,那就是有什么(恩惠)

来源:
《礼记经解正义》引《尚书传》曰:民击壤而歌,凿井而饮,畴田而食,帝力何有。
《帝王世纪》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
《艺文类聚》作:“帝何力于我哉!”《乐府》、《诗记》同。 《初学记》作:“帝于何有於我哉!”《太平御览》或作:“帝何德于我哉!”
清代诗人沈德潜:“帝尧以前,近于荒渺。虽有《皇娥》、《白帝》二歌,系王嘉伪撰,其事近诬,故以《击壤歌》为始。”

解析:
按照《帝王世纪》记载,当老头说完此话,“于是景星曜于天,甘露降于地”。那就是老人家说的那是牛的不要不要的。
这首歌到底反映的啥呢?有说是藐视人间的帝王的权威,还有一说是藐视天帝的威严。从何说呢?
方家基本断定,此乃上古尧帝时期诗篇。。。

按照现在的一般说法,这个歌讲述了当时农村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反映了远古农民旷达的处世态度,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古朴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自豪和满足,反映了农民对自我力量的充分肯定,也反映了对帝王力量的大胆蔑视。(批判的讲,太不拿国家当回事了,除了吃喝,你不吃盐、你不生病,你不需要服徭役,不需要纳税。。妄想自生自灭,那是不可能的。。好像乌托邦一样。)
楼主 sonso  发布于 2017-03-10 15:03:27 +0800 CST  
3、康衢谣
原文:
立我烝民,莫匪尔极。
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注释:
康衢,地名。kāng qú
立:通“粒”,即以谷物作为食物。烝(zhēng):众多。烝民:众百姓。又作“蒸”。
匪:非,不。极:达到顶点,最高点,此指最大的恩德。
则:规则,制度,法则,此指天意,帝是天之骄子。

来源:
又作《康衢歌》。
此谣见于《列子·仲尼》篇。《艺文类聚》、《太平御览》、《乐府诗集》、《诗纪前集》。《诗经》有此句,前两句出自《周颂·思文》“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蒸民,莫匪尔极。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后两句出自《大雅·皇矣》,“帝谓文王,予坏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谓文王,询尔仇方,同尔弟兄。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

解析:
按《列子》记载,尧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治与。不治与。愿戴己与。乃微服游於康衢。闻儿童谣云云。尧喜。问曰:谁教尔为此言。童儿曰:闻之大夫。大夫曰:古诗也。
按此说,此作当在尧之前。可惜未见其他说。倒是《诗经》的两分句,使人疑惑,或在周时成此作。

大意:养育我们百姓,谁未受你恩赏。你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顺乎天意获得享受。

与《击壤歌》相反,此作乃纯天然拍马。。。
楼主 sonso  发布于 2017-03-15 08:28:30 +0800 CST  
4、大唐歌
(非唐朝的唐,这里指的是唐尧的唐)

原文:
舟张辟雍。
鶬鶬相从。
八风囘囘。
凤皇喈喈。

注释:
舟张:同“ 周章 ”。 周游。
辟雍:pì yōng,查最早意思为周天子所设大学,校址圆形,围以水池,前门外有便桥。
鶬:qiāng传说中的九头怪鸟。通“ 锵 ”。象声词,金属撞击声。《诗·商颂·烈祖》:“约軝错衡,八鸾鶬鶬。” 郑玄笺:“其鸾鶬鶬然声和。” 一说cāng,陆德明 释文:“鶬,七羊反,本又作锵。” 通“ 跄 ”。 汉刘向《说苑·辨物》:“《书》曰:鸟兽鶬鶬,凤凰来仪。”按,今本《书·益稷》作“跄跄”。按照内容来讲,应该是象声词,就是金属敲击的声音。
八风:一说为八方之风,在《吕氏春秋》《淮南子》《说文解字》《左传·隐公五年》等中都有记载,另一说即为八种季候风,在《易纬通卦验》记载有:“八节之风谓之八风。立春条风至,春分明庶风至,立夏清明风至,夏至景风至,立秋凉风至,秋分阊阖风至,立冬不周风至,冬至广莫风至。”
囘: huí,回的古字。囘囘,大风声,呼呼。
喈 :jiē,鸟声,如“鸡鸣”。

来源:
《尚书大传》曰:惟五祀。定钟石。论人声。鸟兽咸变。於是勃然兴韶於大麓之野。执事还归。二年浡然。乃作大唐之歌。以声帝美。声成而彩凤至。故其乐曰。
《路史后记》十二。《诗纪前集》九。《诗纪》原作辟雍诗。《卮林》已辨其非。今改正列此(逯钦立)。。

解析:
按照“辟雍”的解释,此作当不早于周代。。。
没有找到有价值的解释,只能根据内容来解读一下。
大意是:帝舜巡游到(辟雍),众人紧跟伴随。耳旁虽有风声呼呼,难敌凤凰和鸣。

按此作的内若,这么好的马屁之作,且文采不俗,不应久藏于书牍,奈何久未扬播?不知何因,惜乎哉。
特列此。。。。
楼主 sonso  发布于 2017-03-15 08:41:56 +0800 CST  
5、南风歌

原文: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注释:
南风:东南风,又称薰风。
薰(xūn):清凉温和。
解:解除。
愠:含怒,怨恨,忧愁。
时:适时,及时,合时宜的。
阜(fù):丰富。
民,《初学记》、《白贴》作“人”。按照源于大舜创造,当做“民”。

来源:
《正义》云:郑玄曰,其辞未闻也。
相传为舜帝所作。《礼记·乐记》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古今乐录》曰:“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史记·乐书》曰:“舜歌《南风》而天下治,《南风》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
此诗前两句始见战国尸佼的《尸子·绰子篇》,全诗始出三国魏王肃收集编撰的《孔子家语·辩乐解》。
冯衍《显志赋》又云咏《南风》之高声。步骘《上疏》亦言弹五弦之琴,咏《南风》之诗。俱证《尸子》以后,此诗传行已久。
《太平御览》,前后两句颠倒。

解析:
大意:南风清凉阵阵吹啊,可以解除万民的愁苦啊。南风适时缓缓吹啊,可以丰富万民的财物啊。
为虞舜时歌唱运城盐池和人民生活关系的民歌。
全诗四句,但情思复杂。它借舜帝口吻抒发了先民对“南风”既赞美又祈盼的双重感情。因为,清凉而适时的南风,对万民百姓的生活是那样重要,那样不可缺少。
王肃也说:“《南风》,育养民之诗也。”概言之,《南风》之歌,即赞颂“南风”煦育万物、播福万民的恩泽之歌。
先民们对“南风”的赞颂和祈盼,也正反映了他们在自然力面前的无可奈何和无能为力。热烈虔诚的赞颂,潜藏着忧郁无奈的心情。
后经儒家诗评家的阐释,“南风”逐渐具有比兴之意,并成为帝王体恤百姓的象征意象;历代诗人也常以“南风”来称颂帝王对百姓的体恤之情和煦育之功。在古代诗歌语词中,“南风”是最具美颂色彩的意象之一。白居易《首夏南池独酌》有“熏风自南至,吹我池上林”。
楼主 sonso  发布于 2017-03-15 08:47:25 +0800 CST  
6、祠田辞

原文:
荷此长耜。
耕彼南亩。
四海俱有。

注释:
祠:字从示,从司,司亦声。“示”指“祖先”。“司”本义为“世代从事某专业”,引申义为“专业执掌”、“专职从事”。“示”与“司”联合起来表示“世世代代专门祭祀祖先的庙堂”。此处指春天的祭祀。
荷:hè,表示扛在肩上。
耜:sì,一种翻土的农具。耒耜,古代一种像犁的翻土农具。 耜用于起土。耒是耜上的弯木柄。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可看作犁的前身。“耒”是汉字部首之一,从“耒”的字,与原始农具或耕作有关。耒耜的发明开创了中国农耕文化。
楼主 sonso  发布于 2017-04-06 15:49:15 +0800 CST  
7、卿云歌
原文:
卿云烂兮,糺缦缦兮。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明明上天,烂然星陈。
日月光华,弘于一人。

日月有常,星辰有行。
四时从经,万姓允诚。
於予论乐,配天之灵。
迁于贤圣,莫不咸听。
鼚乎鼓之,轩乎舞之。
精华已竭,褰裳去之。

注释:
卿云:古代一种洋溢着祥瑞之气的彩色云朵。又作“庆”。烂:灿烂。
糺:jiū,同“纠”,聚集。又作“礼”。缦缦:màn,萦绕舒卷貌或弥漫。又作“漫漫”。
光华:光辉。旦复旦:谓光明又复光明。一作无开头的“旦”。复:一作“或”,又作“咸”。旦,明亮。
明明:明察。
日月光华:一作无“光”。弘:大,光大。于:一作“予”,又作“兮”。
从经:遵从常道。从:又作“顺”。允诚:确实诚信。
於予:又作“施子”。论乐:论,通“伦”,有条理、有次序;论乐,器乐演奏整齐和谐。配:祭祀中的配飨礼。
迁:禅让。贤圣:一作“圣贤”,又作“贤善”,一作“圣”。
鼚:chāng,鼓声,又作“长”。鼓:又作“歌”。轩乎:翩然起舞貌。
精:又作“菁”。已:又作“以”。褰裳(qiān cháng)去之:指让贤退隐。褰裳,撩起下衣。
楼主 sonso  发布于 2017-04-06 15:52:03 +0800 CST  
来源:
《尚书大传•虞夏传》:于时俊乂百工,相和而歌《卿云》。帝乃倡之曰: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八伯咸进稽首曰:明明上天,烂然星陈,日月光华,弘于一人。帝乃载歌旋持衡曰: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从经,万姓允诚;于予论乐,配天之灵,迁于贤圣,莫不咸听;鼚乎鼓之,轩乎舞之,菁华已竭,褰裳去之。于时八风循通,卿云丛丛;蟠龙贲信于其藏,蛟鱼踊跃于其渊,龟鳖咸出于其穴,迁虞而事夏也。
《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记载:于是和气普应,庆云兴焉,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百官相和而歌卿云,帝乃倡之曰:“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群臣咸进顿道曰:“明明上天,烂然星陈,日有光华,弘于一人。”帝乃再歌曰:“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从轻,万姓允诚。于予论乐,配天之灵。迁于贤善,莫不咸听。”於是八风循通,庆云丛集,蟠龙奋迅於其藏,蛟鱼踊跃于其渊,龟鳖咸出于其穴,迁虞而事夏。
《史记•天官书》记载:“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是谓卿云。卿云,喜气也。”
楼主 sonso  发布于 2017-04-06 15:53:39 +0800 CST  
解析:
大意:
卿云灿烂如霞,瑞气缭绕呈祥。日月光华照耀,辉煌而又辉煌。
上天至明至尊,灿烂遍布星辰。日月光华照耀,嘉祥降于圣人。
日月依序交替,星辰循轨运行。四季变化有常,万民恭敬诚信。
鼓乐铿锵和谐,祝祷上苍神灵。帝位禅于贤圣,普天莫不欢欣。
鼓声鼚鼚动听,舞姿翩翩轻盈。精力才华已竭,便当撩衣退隐。
楼主 sonso  发布于 2017-04-06 15:54:29 +0800 CST  
相传是舜禅位于禹时,同群臣互贺的唱和之作。始见旧题西汉伏生的《尚书大传》。据《大传》记载:舜在位第十四年,行祭礼,钟石笙筦变声。乐未罢,疾风发屋,天大雷雨。帝沉首而笑曰:“明哉,非一人天下也,乃见于钟石!”即荐禹使行天子事,并与俊乂百工相和而歌《卿云》,云云。钟石变声,暗示虞舜逊让;卿云呈祥,明兆夏禹受禅。
这一传说故事,充满了奇异神话色彩,《卿云歌》的主题,则反映了先民向往的政治理想。 全诗三章,由舜帝首唱、八伯相和、舜帝续歌三部分构成。君臣互唱,情绪热烈,气象高浑,文采风流,辉映千古。
首章是舜帝对“卿云”直接的赞美歌唱。在古人看来,卿云即是祥瑞之喜的象征。“卿云烂兮,糺缦缦兮”,若云若烟,卿云灿烂,萦回缭绕,瑞气呈祥;这祥瑞之兆,预示着又一位圣贤将顺天承运受禅即位。“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这更明显寓有明明相代的禅代之旨。圣人的光辉如同日月。他的受禅即位,大地仍会像过去一样阳光普照、万里光明。这与其说是舜帝的歌唱,毋宁说是万民的心声和愿望。
次章是“八伯”的和歌。八伯者,畿外八州的首领。这里当指舜帝周围的群臣百官。舜帝首唱“卿云”,八伯稽首相和:“明明上天,烂然星陈。日月光华,弘于一人!”他们进而赞美上天的英明洞察,把执掌万民的大任,再次赋予一位至圣贤人。这里对“明明上天”的赞美,也是对尧舜美德的歌颂。《尚书•尧典》有云:“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虞舜”;而今者虞舜,效法先圣,荐禹于天,以为后嗣。没有尧舜的美德,就没有禅让的美谈。尧舜之举比起明明上天,更值得称颂。
舜帝的赓歌,则表达了一位圣贤的崇高境界和伟大胸怀。十二句可分三层。前四句以“日月有常,星辰有行”作比,说明人间的让贤同宇宙的运行一样,是一种必然的规律。只有遵循这种规律,才能使国家昌盛,万民幸福。中四句叙述“迁于贤圣”的举动,既顺从天意也符合民心。可谓普天之下,莫不欢欣。最后四句表现了虞舜功成身退的无私胸怀:“鼚乎鼓之,轩乎舞之。精华已竭,褰裳去之。”正当人们击鼓鸣钟、载歌载舞,欢呼庆贺夏禹即位之时,自感“精华已竭”的虞舜,却毫无声息地泰然“褰裳去之”。只此两句,一位崇高伟大的圣贤形象,便跃然纸上。

尧、舜禅让,载于《尚书》,《卿云》之歌,流传秦季。《尚书》伏生本早已不存。而尧、舜均属传说人物,舜歌《卿云》,颇难征信。很可能这是身处战国、秦季乱世,目睹争夺劫杀,而向往礼让治世者的代拟之作。

轶事:
《卿云歌》在中华民国时期曾两度被改编为国歌。
第一次为1913年4月8日第一届正式国会开会典礼时暂用临时国歌,袁世凯时期废止。歌词为:“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歌词后两句为汪荣宝所添加,让•奥士东(Jean Hautstont)谱曲。
第二次为袁世凯下台后,北洋政府当政,于1919年将《尚书》中的《卿云歌》由作曲家肖友梅配上乐曲作为国歌。国民政府上台后废止。歌词为:“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徐世昌规定卿云歌为中华民国国歌
1922年3月大总统徐世昌颁令规定,卿云歌为国歌。
楼主 sonso  发布于 2017-04-06 15:55:57 +0800 CST  
8、五子歌
原文:
洛汭五子歌,由于年代久远,今还存有四首,仅取前三首,第一手取前半部分:
(一)
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二)
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竣宇雕墙,有一於此,未或不亡。
(三)
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底灭亡。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关石和钧,王府则有,荒坠厥绪,覆宗灭祀。。。
楼主 sonso  发布于 2017-04-06 15:56:23 +0800 CST  
注释:
皇祖:指大禹。惟:只。
色荒:孔传,“迷乱曰荒;色,女色” 。禽荒:沉迷于畋猎。《国语•越语下》:“吾年既少,未有恒常,出则禽荒,入则酒荒”。
竣宇雕墙:高大的屋宇和彩绘的墙壁。形容居处豪华奢侈。《北史•薛道衡传》:“叔宝峻宇彫墙,酣酒荒色。”亦作“峻宇雕墙”。 唐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二:“峻宇雕墙,亟成壮丽。”宋陆游《读<夏书>》诗:“一朝财得居平土,峻宇雕墙已遽兴。”元张可久《拨不断•会稽道中》曲:“峻宇雕墙宰相家,夕阳芳草渔樵话,百年之下。”清李渔《闲情偶寄•居室•墙壁》:“‘峻宇雕墙’,‘家徒壁立’,昔人贫富,皆於墙壁间辨之。”
陶唐:古帝名。即唐尧。帝喾之子,姓伊祁,名放勋 。初封于陶 ,后徙于唐 。《孔子家语•五帝德》:“ 宰我曰:‘请问帝尧。’孔子曰:‘高辛氏之子,曰陶唐,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
冀:良。厥:其中。
贻厥:yíjué,孔传:“贻,遗也。言仁及后世。”
关:重量名。石:容量名。关石,借指赋税。一说,关指征税之处,石为量器;关石,借指征收赋税。《国语•周语下》亦有此文,韦昭注曰:“关,门关之征也。石,今之斛也。言征赋调钧,则王之府藏常有也。一曰关,衡也。”晋左思 《魏都赋》:“关石之所和钧,财富之所底慎。” 唐柳宗元《故岭南盐铁院李侍御墓志》:“于荆于交 ,关石是钧。”
和:平衡。钧:通“均”,公平。
绪:前人遗留下来的未竟的事业。
宗:祖庙。祀:祭祀。灭祀:灭了香火,引申为绝后。汉•张超《诮青衣赋》:“晋获骊戎,毙怀恭子,有夏取仍覆宗灭祀。”
楼主 sonso  发布于 2017-04-06 15:57:13 +0800 CST  
疑惑之处:
未或不亡:《太平御览》作“弗亡”。
翼:《竹书纪年》今本,帝即位,居冀。《尚书·中候》:‘帝尧即政七十载,景星出翼。’《论衡·是应篇》引作‘尧时,景星见于轸’。《公羊传·宣二年》疏引《春秋感精符》:‘灭苍者,翼也。’彼注云:‘尧,翼星之精,在南方,其色赤。’但按此歌内容,单做翼方来讲,显小。


来源:
《夏书·五子歌》篇有一段相当于序的文字,记述了这首诗产生的过程:“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败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穷后界,因民弗忍,距于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从,须于洛之呐,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
左氏哀六年传引夏《书》曰:惟彼陶唐。帅彼天常。有此冀方。 今失其行。乱其纪纲。乃灭而亡。与此略同。可证歌为先秦逸文。(逯钦立案语,同此说。)
楼主 sonso  发布于 2017-04-06 15:57:50 +0800 CST  
9、麦秀歌
原文:
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
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

注释:
麦秀:指麦子秀发而未实。渐渐:jiānjiān,形容麦芒是形状。《古乐府》卷九作“蔪蔪”(jiān)。
禾黍:shǔ,泛指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油油:形容浓密而饱满润泽的样子。
狡童:美少年,这里是贬称,后借指壮狡昏乱的国君。《诗经·郑风》有《狡童》篇,内容与此无涉。
不与我好兮:hǎo,《尚书大传》作“不我好仇”。《御览》、乐府同。《文选》注作“不我好”。
楼主 sonso  发布于 2017-04-06 15:59:34 +0800 CST  
来源:
《麦秀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诗。在此之前,据传夏启曾作有《九辨》《九问》,其词早已失传,夏商之际有《刺奢篇》,但作者已失考。

《史记·宋微子世家》载:“箕子朝周,过故殷墟,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
《尚书大传》卷二:“微子朝周,过殷故墟,见麦秀之蕲蕲兮……曰:此父母之国。乃为《麦秀之歌》,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我好仇!’”

解析:
《麦秀歌》创作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050年。箕子是商朝旧臣,当时,商纣王昏庸无道,纵情声色,宠幸奸佞,诛杀忠臣。比干被杀,文王被囚禁。箕子比较幸运,他在劝谏纣王没有结果的情况下,离开了朝歌。若干年后,武王伐纣,建立周朝,赞赏箕子是个忠臣,就把他分封到了朝鲜。《麦秀歌》是箕子在分封到朝鲜后,有一次去周朝朝拜,路过原来商朝的都城朝歌,看到城墙宫室毁坏,长满了野生的禾黍。箕子对于商朝由于商纣王的昏庸而灭亡感到非常的伤心。想大哭一场来祭奠,可是此时已是周朝,自己还作了周朝的王,于理不合;偷偷的哭泣几声,又近乎妇人;于是无奈之下,写下了千古传唱的《麦秀歌》。

麦子吐穗,禾黍茁壮,本是一番喜人的丰收景象。然而,对于亡国之人,感念故国的覆灭,心头自别有一种滋味。这种可贵的故土情愫,曾引起历代无数仁人志士的深切共鸣。晋文学家向秀《思旧赋》谓:“瞻旷野之萧条兮,息余驾乎城隅。践二子之遗迹兮,历穷巷之空庐。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宋文学家王安石《金陵怀古四首》其一云:“黍离麦秀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后人常以“麦秀”、“黍离”并举,寄托深切的亡国之痛。

陶渊明《箕子》诗:“狡童之歌,凄矣其悲。”
楼主 sonso  发布于 2017-04-06 16:00:26 +0800 CST  
来源:
《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遂饿死于首阳山。

唐人司马贞《史记索隐》:“言己今日饿死,亦是运命衰薄,不遇大道之时,至幽忧而饿死。”
楼主 sonso  发布于 2017-04-06 16:06:00 +0800 CST  

楼主:sonso

字数:28769

发表时间:2017-03-10 22:1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7-09 10:54:39 +0800 CST

评论数:10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