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崇祯帝之败亡。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论崇祯帝之败亡。
崇祯帝历史上少有的一个得到普遍同情和较高评价的亡国之君,连他的死对头李自成都说“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主要是因为崇祯帝的私德确实是不错的:生活简朴、勤于政事、气节刚直。特别是最后以身殉国。感动了无数人。所以都说崇祯帝不是亡国之君,只是当亡国之时,明亡乃天意。非人力可以逆转。这种观点实在是大错特错。
200年后的清朝,内有太平天国,外有列强虎视。灾荒连年,民心思变。其局面绝不会比明末时要好。但为什么没有亡。主要还是在于治国谋略。慈禧太后其他方面可能很糟糕。但是政治上比崇祯帝高明的多。终其一生,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这些枭雄在她面前都是战战兢兢,不敢有二心、延续了清朝50年生命。
明朝的灭亡可以说崇祯帝负有主要责任,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亡国之君。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最后断送三百里锦绣江山。主要是由于崇祯帝存在几个致命缺陷,
一、 性格优柔寡断。
面对内忧外患。杨嗣昌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建议,崇祯帝也认为有道理,但是害怕担负软弱、卖国的“骂名”,对后金和战不定。致使国力、军力大量地被消耗。对农民军则剿抚不定,所以张献忠时叛时降,来去自如。终成大患。农民军逼近北京时,有大臣建议南迁,但崇祯始终舍不得“止损”,最后想 “单马求生”也已不能了。
二、 为人刻薄寡恩:
袁崇焕为国立有大功,虽然有“擅杀大将的过失”“五年平辽的狂言”,但纵有天大罪行,赐他自尽可矣。为什么要把他凌迟处死,分食其肉,株连全家。
孙传庭出山“首秀”即生俘闯王高迎祥。解决了明朝的心腹大患。崇祯帝只因为几句谗言,就把他打入天牢。兵部尚书陈新甲奉命与后金私下议和,后来不慎事情泄露,崇祯帝为了推卸责任,拒不承认。将其处死。这样过河拆桥,谁还敢为领导分忧。
三、 用人苛责多疑
史书记载“败一方即戮一将,隳一城即杀一吏,”崇祯不能容忍手下犯一点错误,有一次失败。崇祯做了十七年皇帝,撤换了五十个内阁大学士。另外还撤换了十四个兵部尚书, 围剿农民军的几任主帅洪承畴、陈奇榆、杨嗣昌、卢象升、曹文诏、孙传庭均为撼世名将,一代英豪,几次将农民军逼人绝境,但是由于崇祯用人不专,决策摇摆不定。终使李自成、张献忠逃出生天,卷土重来,再难遏制。
四、 识人毫无眼光
明朝最后一任宰相魏德藻,是崇祯面试钦点的状元,四年即升到宰相,但是被崇祯这样欣赏的一个“人才”,其实既无才又无德。农民军逼近北京时,崇祯问他办法,并且说只要它提出建议,一律照办。但是他的办法就是“闭口不言”。农民军进北京,他就迅速投降了。李自成问他为什么投降这么快。他说崇祯“无道”。连刘宗敏都听不下去了。上去就赏了他几个大嘴巴:“崇祯不到五年就把你从一个穷书生提拔到宰相的高位,有哪点对不起你,你要这么说他。”最终还是被刘宗敏毒打致死。
“假死”的洪承畴被他隆重追封。还亲自写悼文。真死的孙传庭却被他认为是诈死潜逃。
五、 做事急功近利
袁崇焕说“五年平辽”,崇祯真的就完全相信了。最后发现“受骗”了,就把他凌迟处死,传首九边。这说明他对局势是缺乏基本的判断的。
败亡前的前一年,李自成从商洛十八骑发展到百万之众,崇祯帝只好把孙传庭这位“大神”从监狱请出来。孙传庭虽然取得了局部的胜利,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最后仍然只能退守潼关。只要孙传庭守住陕西,李自成有后顾之忧,是断然不敢进攻北京的、但是崇祯这时像个“输红眼的赌徒”,急于“翻本”,
不断催促孙传庭出关和李自成决战。孙传庭在“我今不死非英雄”的悲吼中带着才招募的十万“新手”走上不归路。“传庭死,而明亡决矣”。
大明的“擎天柱”就是这样一根一根被崇祯自己砍断的,可悲的是他至死不能醒悟。留下的遗言是“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
楼主 鸿飞泥沼1974  发布于 2018-09-22 20:21:04 +0800 CST  

楼主:鸿飞泥沼1974

字数:1539

发表时间:2018-09-23 04:21:04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9-25 10:02:34 +0800 CST

评论数:1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