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历史观和人物与诗词的关系

《红楼梦》的历史观和人物与诗词的关系
四大经典著作中, 有人把《红楼梦》放在首位, 这是不无道理的, 因为它不是一部普通的长篇小说。可以这样说: 它是一部艺术性和思想性都很强的政治历史小说。抛开“气魄宏伟”(所写对象不同)这一点不谈, 在其他如人性刻划、托物寄情、历史性强等各方面, 我认为《红楼梦》能与《战争与和平》相媲美。

《红楼梦》一书中所表达出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很耐人寻味。当然, 这其实就是作者曹雪芹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包含历史观)。曹雪芹生当君主专制社会的晚期, 在经历过农民起义和早期民主主义思潮的冲击下, 农业社会的宗法制度的“天”已经严重残破和急剧衰亡。一部《红楼梦》,就是对君主专制社会晚期“升降兴衰”的艺术概括。由于曹雪芹有着亲身的经历, 故能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属衰败没落的生动描写, 形象地展示了君主专制社会这个“天”的崩塌过程。

所以《红楼梦》这部书, 既不是某些人所说的是什么“情场忏悔”, 也不是什么个人“自传”,而是曹雪芹对君主专制社会腐朽衰落的现实长期观察、体验、认识之后写出的—部君主专制社会的衰亡史。它的基本内容, 就是描写君主专制社会晚期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 并尖锐地指出它的上层建筑严重腐败就是自掘坟墓, 所以不能避免必将覆灭的命运。当然,这样说, 并不是说《红楼梦》只是一部宣传教科书,《红楼梦》里有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有可歌可泣的生离死别, 有来去无踪的侠客显影, 有对人性的善与恶的深刻描绘……极高的艺术水平加上深刻的思想性, 而且也确实具有某些“自传”性质, 这才成就了永远的《红楼梦》这部书。政治思想通过艺术手段去表达, 往往感染力更强, 或许曹雪芹并没有这种思考. 但在客观上确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 曹雪芹虽然看到了君主专制社会及其宗法制度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无法知道灭亡后的命运又是什么。在《红楼梦》开始有一首诗名“青埂峰顽石偈”,,是这样写的:

无才可去补苍天, 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 倩谁记去作奇传。

这就表白作者虽然判断“苍天”已破, 却表示“无才”去“补天”,因而发出了“枉入红尘”之叹, 为君主专制社会及宗法制度的灭亡唱出了无奈的悲歌。 至于以后如何, 曹雪芹表示自己“无才”,没有能力开出“补天”的药方。也就是说这是自己的“身后事”,当然已什么都不知道了。(待续)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8-09-03 14:58:09 +0800 CST  
待续。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8-09-03 16:02:49 +0800 CST  

《红楼梦》的历史观和人物与诗词的关系(续1)

曹雪芹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这是豪无疑问的, 虽然他只有一部《红楼梦》传世, 但对中国文学史来说,,已足以奠定他在文壇上的地位。因为不论在中国古代还是当代,寻不出另一部能与它並起並坐的长篇小说。虽然有所谓四大名著, 但据我看来, 四大古典名著自身也存在差距, 除了《水浒全传》尚能相提并论, 另两部(《三国》和《西游》)却有一定距离。但伟大的文学家不一定就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哲学家。曹雪芹只有这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长篇小说传世, 没有任何其他著作问世, 因此他只能是文学家而不是思想家。作为一个文学家来说, 他能写出《红楼梦》这样的作品, 能对君主专制统治作出必然灭亡的判断, 实属不易, 而这才真是《红楼梦》一书的最难能可贵之处。《红楼梦》另一难能可贵之处, 即是书中有许多韵文(诗词), 全书共计有诗词一百七十一首。这些诗词当然都是作者曹雪芹所作, 但在书中却为书中不同的人物所写, 有不同的风格和高低不一的水平。这些诗词在《红楼梦》一书中是画龙点睛之作。下面. 就对一部分诗词进行分析和鉴赏。

《红楼梦》第一回中说: 空空道人改《石头记》为《情僧录》。……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 披阅十载, 增删五次, 篡成目录, 分出章回, 又题曰《金陵十二钗》; 并题一绝。——这就是《石头记》的缘由。诗曰:

滿嘴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这首诗作者明称是自己所作, 是作者写给同代人中那些反对《红楼梦》的人们看的。由于《红楼梦》一书揭露了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君主专制礼教和宗法制度的腐朽和残酷, 批判了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等上层基筑的各个方面, 展示出君主专制制度及其统治阶层必然走向灭亡的发展趋势, 成为一部形象的君主专制社会衰亡史。所以当时就被君主专制的卫道者们视为“荒唐”无稽、离经叛道的邪说。曹雪芹则用上面的诗回答, 直称自己的作品为“满纸荒唐言”,这是在自嘲的外衣掩护下, 巧妙地宣布自己的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对立。还有人把《红楼梦》看作是专写爱情的书, 如《脂观斋评》:“字字看来皆是血, 十年辛苦不寻常。”又:“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 哭成此书。壬午除夕, 书未成, 芹为泪尽而逝。”又:“漫言红袖啼痕重, 更有情痴抱恨长。”永忠:“传神文笔足千秋, 不是情人不泪流。”这些评论没错, 但没有看透《红楼梦》的本意。曹雪芹描写了爱情, 但不是为爱而爱. 爱情只是《红楼梦》中的枝枝叶叶, 而它的根基则是前面已经说过的: 指出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没落及其必然灭亡的命运。但《红楼梦》的这个基本思想, 曹雪芹的同代人並没有看出来, 所以作者问:“谁解其中味?”(待续)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8-09-04 14:34:52 +0800 CST  
待续。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8-09-04 14:40:26 +0800 CST  

作者:大城里小城外 时间:2018-09-03 16:12:53
不错 赞一个

————————————————————————
————————————————————————

谢谢!!!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8-09-04 14:47:08 +0800 CST  

《红楼梦》的历史观和人物与诗词的关系(续2)

《红楼梦》第一回: 甄士隐乃暮年之人,那禁得贫病交攻, 竟渐渐的露出了那下世的光景来。可巧这日拄了拐扎挣到街前散散心时, 忽见那边来了一个跛足道人, 疯狂落拓, 麻鞋鹑衣, 口内念着几句言词道:

世人都晓神仙好, 唯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 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 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 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 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说神仙好, 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 孝顺子孙谁见了!

士隐听了. 便迎上来道:“你满口说些什么?一一只听见些‘好了’‘好了’。”那道人笑道:“你若果听见‘好了’二字, 还算你明白: 可知世上万般, 好便是了, 了便是好, 若不了, 便不好, 若要好, 须是了。——我这歌儿便叫《好了歌》。”……


《红楼梦》的这首“好了歌”写得好, 作者把人生百态归结到“好”与“了”这两个字里, 比喻贴切, 读后拍案。此诗以一个道士所作, 确更为合理, 这便是《红楼梦》的艺术特色之一:,人物个性与诗词相结合, 什么样的人作什么样的诗词,, 虽然都是作者自己所作, 却能做到诗词个性化。(待续)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8-09-05 14:54:03 +0800 CST  
待续。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8-09-05 14:57:05 +0800 CST  

《红楼梦》的历史观和人物与诗词的关系(续3)

《红楼梦》第一回:……士隐本是有夙慧的, —闻此言, 心中早已悟彻, 因笑道:“且住!待我将你这《好了歌》注解出来何如?”道人笑道:“你就请解。”士隐乃说道:

陋室空堂, 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 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 绿纱今又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 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 今霄红绡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 银滿箱, 转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 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 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 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 致使锁枷扛;
昨怜破袄寒, 今嫌紫蟒长: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 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上面两首歌词(“好了歌”与《好了歌解》)是中国君主专制社会走向衰落、君主专制统治阶层趋于灭亡的高度的艺术概括。它为《红楼梦》接下来所描绘的四大家属的衰亡史,提供了广阔而而深远的历史背景。曹雪芹透过所谓“康乾盛世”的表面现象,敏锐地看到了君主专制制度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歌词里所说的笏满床与陋室空堂、歌舞场与衰草枯杨、雕梁与蜘蛛网、绿纱与蓬窗、将相与荒冢等事物的对比,生动而形象地道出了君主专制末期的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的反映,是整个君主专制统治剧烈动荡、分化的真实写照。

诗里所写从金满箱到乞丐的巨变,可以说是表现了君主专制农业经济的迅速崩溃。诗里对夫妻之间、父子之间关系的虚伪和无情的描写,可说是对君子专制社会伦理道德发生巨大危机的批判。而对训有方的的膏粱之家的子女沦于烟花巷、作强梁以及“孝順儿孙谁见了”的感叹,则可视为反映了君子专制统治阶层一代不如一代和后继无人的冷酷现实。

当然,这两首歌词从当代人的目光来看,也存在一定的缺点。这两首歌包含有虚无主义的色彩,洋溢着无可奈何的情调,宣扬了宿命论的观点。这也就是曹雪芹自身的世界观。(待续)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8-09-06 14:26:56 +0800 CST  
待续。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8-09-06 14:30:57 +0800 CST  

《红楼梦》的历史观和人物与诗词的关系(续4)

《西江月》二首
《红楼梦》第三回: (贾宝玉)越显得面如傅粉, 唇若施脂; 转盼多情, 语言若笑; 天然一段风韵, 全在眉梢; 平生万种情思, 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好极, 却难知其底细, 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的极确, 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 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 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庶务, 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 那菅世人诽谤!

又曰:

富贵不知乐业, 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时光, 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 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裤与膏粱: 莫效此儿形状!

以上两首词是对贾宝玉反对正统君主专制道德的叛逆性格的艺术概括, 是《红楼梦》作者在书中假托“后人”所作。前一首写贾宝玉坚决反对儒家的经籍文章, 反对君主专制的世俗人情, 反对经济仕途的人生目标。后一首写出贾宝宝这样的人物对于君主专制地主阶级及其专政的破坏性, 从而透示出这个人物(艺术形象)具有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 以及这个人物(艺术形象)的深刻的社会意义。

历代没落腐败的统治阶层和社会集团, 都欢喜把孔孟之道搬出来当作思想上的武器,以维护其黑暗腐朽的政权。离经叛道的贾宝玉, 在君主专制统治阶层的眼里, 当然认为他“似傻如狂”、“原来草莽”、“不通”、“乖张”、“无能”、“不肖”、“于国于家无望”,而这正表明了贾宝玉这个人物(艺术形象)所体现的思想同君主专制正统思想——孔孟之道的深刻分歧。

曹雪芹借用君主专制正统统治者的语言,,用似褒似贬、似歌似嘲的笔调, 既从反面高度概括了贾宝玉的思想性格, 又表现了作者的激愤心情。既热情讴歌了贾宝玉这个艺术形象,又对君子专制统治势力和他们的意识形态——孔孟之道给以辛辣的讽刺。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所创造出来的人物贾宝玉, 在现实生活中不一定存在, 但类似于贾宝玉的人物肯定存在。《红楼梦》中的贾宝玉, 是曹雪芹对现实生活中的贾宝玉进行艺术加工后的产物, 两者本质上是一致的, 所以《红楼梦》中的贾玉被描绘得栩栩如生。(待续)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8-09-07 14:39:10 +0800 CST  
待续。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8-09-07 14:42:11 +0800 CST  

《红楼梦》的历史观和人物与诗词的关系(续5)
护官符
《红楼梦》第四回: 雨村忙问:“何为护官符?”门子道:“如今凡作地方官的都有一个私单, 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势极富贵的大乡绅名姓, 各省皆然; 倘若不知, 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 不但官爵, 只怕连性命也难保呢!一一所以叫做‘护官符’……”一面说, 一面从顺袋中取出一张抄的“护官符”来, 递与雨村, 看时, 上面皆是本地大族名宦之家的俗谚口碑,云:

贾不假, 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 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 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 珍珠如土金如铁。

上面这段文字, 应当略作解析, 因为它不是诗词, 而是所谓的“口碑”。贾不假,: 贾指贾家, 即荣国府、宁国府; 不假, 即名不虚传。此句乃描写贾家的富贵豪华。

阿房宫句, 用秦朝的阿房宫来比喻金陵的史家, 史家即贾母娘家。“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虽有夸张之嫌, 但由此可见史家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气派。

“龙王来请金陵王”句, 金陵王当指王家, 即贾政妻王夫人和贾琏妻王熙凤的娘家。金陵王府也是极富贵人家, 王熙凤的爷爷当时专管外国进贡朝贺的事。
所谓“丰年好大雪”, 这个“雪”字谐薛音, 指薛家。《红楼梦》第四回:“今告打死人之薛, 就是‘丰年大雪’之‘薛’……”

“护官符”可以说是阅读《红楼梦》的—个“序言”。它以“俗谚口碑”的通俗形式,概括了贾、史、王、薛四大家属的豪华生活和显赫声势, 揭示出“四大家属”这个君主专制制度贵族统治集团的腐朽性和寄生性。贾、史、王、薛四大家属是大官僚、大皇商、大地主的统一体, 具有共同的政治利益。他们通过婚姻关系更加加强了勾结, 所谓“扶持遮掩, 皆有照应”,“一损俱损, 一荣俱荣。”确是指出了要害。他们的权势, 上通宫廷, 下连州县,渗透到君主专制社会的各个层面, 实行政治压迫、经济剥削和思想统治。“护官符”里的“四大家属”,代表了君子专制及其宗法制度的全体政治结构和思想, 是君主专制制度统治阶级专政的清晰缩影。

《红楼梦》正是用“护官符”为前提, 描绘了以贾府为中心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亡史, 它的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深刻的思想力量, 充分的展现出君主专制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批判了“天不变,道也不变”的儒家学说。而这正是《红楼梦》这部巨著最具价值之所在。(待续)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8-09-08 14:46:12 +0800 CST  
待续。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8-09-08 14:47:04 +0800 CST  

《红楼梦》的历史观和人物与诗词的关系(续6)

警幻仙姑赋
《红楼梦》第五回: 歌音未息, 早见那边走出一个美人来, 蹁跹袅娜, 与凡人大不相同。有赋为证:
方离柳坞, 乍出花房。
但行处, 鸟惊庭树;
将到时 ,影度回廊。
仙袂乍飘兮, 闻麝兰之馥郁;
荷衣欲动兮, 听环佩之铿锵。
靥笑春桃兮, 云髻堆翠;
唇绽樱颗兮, 榴齿含香。
盼纤腰之楚楚兮, 风回雪舞;
耀珠翠之的的兮, 鴨绿鹅黄。
出没花间兮, 宜嗔宜喜;
徘徊池上兮, 若飞若扬。
蛾眉欲颦兮, 将言而未语;
莲步乍移兮, 欲止而仍行。
羡美人之良质兮, 冰清玉润;
羡美人之华服兮, 闪烁文章。
爱美人之容貌兮, 香培玉篆;
比美人之态度, 凤翥龙翔。
其素若何, 春梅绽雪;
其洁若何, 秋蕙披霜。
其静若何, 松生空谷;
其艳若何, 霞映澄塘。
其文若何, 龙游曲沼;
其神若何, 月射寒江。
——远惭西子, 近愧王嫱。
生于孰地? 降自何方?
若非宴罢归来, 瑶池不二;
定应吹箫引去, 紫府无双者也。

注释:
回廊: 曲折的走廊。
荷衣: 用荷花做的衣裳。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靥: 面颊的笑坑, 俗称酒窩。
云髻堆翠: 云彩形状的发型; 翠: 青绿色, 山色称翠。全句意为: 云型的发髻似青山堆在那里。
的的: 鲜明光亮的样子, 许慎《说文》:“的, 明也。”
蛾眉: 蛾, 蚕蛾, 其触须细长而弯曲, 故用它比喻女人的眉毛。
闪烁文章: 闪烁: 火光闪动的样子; 文章. 指颜色花纹错杂相间。
凤翥龙翔: 翥, 高飞; 翔, 翱翔。
素: 未染的丝, 这里作白色解。
西子 :即西施。
王嫱: 即王昭君。
瑶池: 神话中的仙境, 为西王母所居。
紫府无双: 紫府, 仙府; 无双, 独一无二。

曹雪芹所生话的时代,,正处于重大历史转折的前夜。他能够在所谓的“康乾盛世”中,敏锐地看出君主专制制度必然衰败的命运, 但是他却无法解释推动这种历史转折的力量根源和社会发展的最终归宿。一方面, 他根本就不相信君主专制社会所盛行的玉皇大帝管天上、阎罗大王管地下的迷信传说; 另一方面,,他的世界观中朴索的唯物主义因素还不能充分正确解释历史变化的原因。于是曹雪芹自己创造了警幻仙姑和太虚幻境, 这是旧的神道观念的消失而新的思想体系尚未形成时期的产物。

在《红楼梦》中,主宰现实世界的的已经不是几千年来统治人们精神世界的玉皇大帝、阎罗大王和如来佛、观音菩萨, 而是一批以警幻仙姑为中心的女性神衹, 决定人们命运的册子已经由天宫地府移到新创造的太虚幻境, 对神界秩序的重新安排, 实际上是要求对现实世界进行变革的愿望的反映。曹雪芹笔下的神衹都是由女性来担任的,女性神衹代替了男性神衹的统治,这其实也反映出他反对男尊女卑、主张男女平等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当时是极其可贵的, 而且在《红楼梦》中曾一再显现。《警幻仙姑赋》明确显示: 作者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女性的特点来塑造天上的这位新任全能上帝的形象的。她身上没有玉皇的威严, 阎罗的凶猛和如来的金光, 却有着人的情感、思想并敢于谈“情”说“爱”,在曹雪芹的笔下, 这位统治人间的女神成了一位非常美丽、高贵而又风度翩翩的女性, 反映了旧的传统观念的动摇和新思想的萌芽。

但是,这个新造的神界, 却还是无法脱离某些旧观念。曹雪芹虽然极力地反对旧的传统概念, 但他却无能力打破时代的局限, 没有与一切旧的东西彻底决裂。他尽管厌弃了旧的神道观念, 但又创造了新的神道观念, 只是把老的天帝换成了新的警幻仙姑。他虽然抛弃了旧的天宫地府、六道轮转的因果报应, 但又搞了一套新的幻境、册子、还泪等因果报应, 只是对神界进行了一次不彻底的改革, 用新的宿命论代替了旧的宿命论。曹雪芹用他创造的新的女性统治的幻境反对传统的男性统治的神界, 但他这个新的女性统治的幻境, 依然是超越人间现实的幻境, 除了名称不同,“幻境”与“神界”有什么原则上的不同? 由此可见曹雪芹的现实主义历史观的不彻底性, 从而影响了他对君主专制制度批判的深刻性。(待续)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8-09-09 18:22:14 +0800 CST  
待续。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8-09-09 18:30:04 +0800 CST  

《红楼梦》的历史观和人物与诗词的关系(续7)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判词
晴雯

《红楼梦》第五回: 又一橱上写着“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宝玉便伸手先将“又副册”橱门开了, 拿出一本册来, 揭开看时, 只见这首页上画的, 既非人物, 亦非山水, 只不过是水墨沾染, 满纸乌云浊雾而已。后有几行字迹, 写道是:

霁月难逢, 彩云易散。
心比天高, 身为下残。
风流灵巧招人怨。
寿夭多因诽谤生, 多情公子空牵念。

注释:
霁: 雨过天晴; 霁月, 雨后月出, 点出“晴”字。彩云, 成花纹的云彩, 点出“雯”字。
心比天高: 指晴雯的反抗性格。
风流句: 指晴雯的美丽聪明。
寿夭句: 夭, 未成年死去叫夭。寿夭, 年岁不大就死去了。诽谤, 指有人在王夫人面前恶毒诬衊晴雯。多情公子, 指贾宝玉。

晴雯是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奴隶形象。她虽然“身为下贱”,但她却不愿失去为人的尊严。在森严的君主专制等级制度的控制下, 她敢于向侮辱、迫害她的奴隶主进行反抗, 表现出她的不可征服的独立个性, 所以作者说她“心比天高”。

曹雪芹能够对“身为下贱”但具有反抗精神的晴雯寄予深切的同情, 表明了他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但他对造成晴雯的悲剧的根本原因, 他的解释却归结到个人的“聪明灵巧招人怨”和“寿夭多因诽谤生”上, 这就说明作者还是没能超越自身所处的时代的局限。晴雯的悲剧是当时时代的悲剧, 是君主专制制度统治下的无数悲剧之一。如果要追究责任, 那就是当时君主专制制度的统治阶层。(待续)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8-09-10 15:22:33 +0800 CST  
待续。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8-09-10 15:25:00 +0800 CST  

《红楼梦》的历史观和人物与诗词的关系(续8)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判词
袭人

《红楼梦》第五回: 又见后面画着一簇鲜花, 一床破席, 也有几句言词, 写道是:

枉自温柔和顺, 空曰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 谁知公子无缘。

注释:
温柔和顺, 即孔孟之道所提倡的“温柔敦厚”桂和兰是一种香草, 古人常用来比喻人的美好的品德。
堪羡优伶: 堪羡, 足以; 优伶, 指旧时歌舞戏剧艺人, 这里的优伶是指书中的蒋玉函。袭人后来做了蒋玉函的妻子。

和晴雯相同的是都是奴隶(女婢)的身分, 却具有不同的性格。在君主专制制度的社会里,又身处贾府这样一个官僚大家庭的特定环境之中, 象晴雯这样敢于反抗的独立个性必定无法生存, 而像花袭人这样的奴隶, 由于她能“津津乐道地赞赏美妙的奴隶生活并对和善的好心的主人感激不尽。” 她已经死心塌地甘愿为奴, 从而得到奴隶主的赏识, 将她从奴隶向上提升到奴才。主人赞扬她“温柔和顺”,但她这种温柔和顺正表明她对自己所属的奴隶阶层的背叛。在君主专制社会的人与人的关系, 除了在生产关系上有所不同, 其他人与人的关系与奴隶社会有什么不同? 在贾府里, 包括整个“四大家属”, 主人对奴婢要骂就骂, 要打就打, 要奸就奸, 要卖就卖, 把人当牲口一般使喚, 甚至打死人也无关紧要。这难道不是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

曹雪芹在他写的上述判词里, 前二句写出了袭人的质变, 后两句写出了质变后的袭人所应有的结局,,她最终是嫁给了艺人蒋玉函, 而艺人在君主专制社会里属于社会低层, 因此花袭人的地位虽然比婢女略好一点, 但终于没能与贾宝玉结合, 也终于没能爬上奴隶主阶层。曹雪芹对晴雯和袭人两人的看法迥然不同, 对前者是充满同情, 对后者则是憎恶並予以批判,尽管还有些某种惋惜, 却毕竟给她下了不配和贾宝玉有缘的结论。高鹗的续书,,基本上按曹雪芹的判词写出了袭人的结局, 但他对袭人的批判侧重于君主专制制度的贞节观, 反映了两个作家在世界观和艺术成就上的不小差距。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8-09-11 17:10:52 +0800 CST  
待续。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8-09-11 17:15:48 +0800 CST  

《红楼梦》的历史观和人物与诗词的关系(续9)
《金陵十二钗副册》判词

香菱

《红楼梦》第十五回:宝玉……又去开了“副册”橱门, 拿起一本册来 打开看时, 只见首页也是画, 却画着一枝桂花, 下面有一方池塘, 其中水涸泥干, 蓬破藕败, 后面书云:

根并荷花一茎香, 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 致使香魂返故乡。

注释:
根并荷花句: 荷花又名莲花 隐香菱原名英莲; 香, 隐香菱的“香”字。用香菱两个同时期名字隐括了她的一生。
两地生孤木: 这是个字谜, 孤朩, 一个木, 即木字旁; 地, 土也 ,两地是两个“土”字,合起来是个“桂”字, 隐括了夏金桂的名字。
香魂, 专指女人的灵魂; 故乡, 指灵魂原来所在之处; 返故乡, 也就是死亡。最后两句点出了香菱的悲剧结局是被夏金桂虐待致死。按:《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说, 金桂死后, 香菱扶正,士隐道:‘老先生有所不知, 小女英莲, 幼遭尘劫, 老先生初任之时, 曾经判断; 今归薛姓, 产难完劫, 遗一子于薛家以承宗祧……’”与判词不合, 系高鹗未能按此判词续写之故。

香菱出生于破落的地主家庭,身分则既是婢女又是妾, 反正是一个遭遇坎坷的受侮辱和受迫害的人。作者借香菱的身世描绘出一个君主专制末期动荡而激烈的社会分化的过程。香菱的“香魂返故乡”是社会的中上层由衰落跌到底层的命运写照, 是君主专制社会内部矛盾激化的结果。但是, 曹雪芹只是看到两地生木瓜——夏金桂的虐待, 却无法认识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而高鹗的续书, 在“家道中兴”思想指导下, 却让香菱扶正, 遗一子在于薛家以承宗祧, 改变了原定的悲剧结局, 背离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损伤了《红楼梦》的思想价值。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8-09-12 17:53:40 +0800 CST  

楼主:蒙恩夏生

字数:68620

发表时间:2018-09-03 22:58:09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2-03 20:27:51 +0800 CST

评论数:34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