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失去辽东的几个重要因素


明朝末年,辽东战事不断,一直是全国上下的关注重心,成为明帝国覆灭的重要原因。说到明朝灭亡,得先从失去辽东说起。

一、统治者过度的贪婪和太监乱政

明神宗朱翊钧统治的后期,基本上是万事不理,没怎么上过朝,也几乎不管政事。在用人方面,贤臣、奸臣杂用,从上到下矛盾重重。这位天资聪慧的皇帝,却没有将他的聪明才智用在治国安邦上面,而是每天呆在深宫,沉湎于酒色,尽情地享受他的奢靡生活。

派出太监广征矿税,又大大加速了帝国崩塌的进程。

为了敛财,明神宗派出了众多信任的太监,到全国各地征收矿税。高淮就是其中一个。

高淮,原本是北京城里的一个市井无赖,有妻有子,年轻的时候负责崇文门的收税工作,深知收税工作有油水可捞。但后来张居正当政,严查贪污腐败,高淮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富贵险中求,男人要对自己狠一点,但这哥们也是真狠,直接挥刀自宫,到宫里当宦官去了。凭着辛苦打拼和八面玲珑,高淮混到了尚膳监监丞,也就是掌管御膳房的太监。

这岗位,和金庸笔下的韦小宝差不多,负责皇帝及宫廷膳食及筵宴等事,得到了亲近皇帝的机会。也许,管理一伙厨师,安排安排伙食,是一件挺好的事情。但派高淮去征税,就太不合适了。他比韦小宝更贪,但却没有韦小宝的能力。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高淮被派往辽东征矿税。照理说,辽东连年战乱,又天寒地冻的,比起很多到中原和南方的税监,这不是个好差使。

办法总比困难多。不得不承认,高淮在捞油水方面确实是个人才。除了倒卖劣马给明朝军队以外,他创新了税收的原则:征矿税没有必要只是针对开矿,收税也不仅只针对商人;民间老百姓大大小小的产业,都是矿税;官吏农工,都是缴纳税金的人。

高淮的征税手段,差不多把辽东的地皮都刮起来了,赚得钵满盆满。如果当时开一个税务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的话,指不定他就是发言主角之一。

只可惜,很多可以被交流的经验,不一定见得就是好的经验。高淮这样一搞,从明军到百姓,从官员到百姓,苦不堪言。但高淮不怕,谁敢反抗,就诬告逮捕谁,百姓、军士甚至总兵、同知、参将,概不能免。他的做法,逐渐激起了公愤。到最后,激起了辽东变乱。史称高淮乱辽。

到最后,高淮虽然被召回了北京,拍拍屁股走人了,但却在辽东留下了一地鸡毛,经济上的摧残、政治上的不得人心,明朝在辽东的统治根基,也算是基本到头了。

由于最高统治者的懒政怠政,手下奸臣推波助澜,明朝迅速变得虚弱。

世间万物,总是此消彼长。明朝在辽东统治的统治力下降,位于东北的建州满族土司努尔哈赤却趁机崛起。

万历四十四年(1616)正月初一,努尔哈赤改赫图阿拉为盛京,正式建国,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再过了两年,努尔哈赤在盛京“告天”誓师,宣读了与明朝结有七大恨的讨明檄文,向朝廷发起进攻。此时,明朝在辽东的边防已经空虚,优秀将领被排斥,战马跑不过,士兵打不过,炮弹也没有杀伤力,明朝连吃败仗。特别是萨尔浒之战,明军精锐尽失、元气大伤,全国上下大为震惊,官兵“一闻警报,无不心惊胆丧”,“装死苟活,不肯出战”。

(二)朝局的动荡和朝纲的不振

慌乱的明神宗,开始急切发征调各地兵马抗击后金。

屋漏偏逢连夜雨,国难当头,明神宗却驾崩了。因长期酒色掏空了身体,加上辽东惨败,国事困扰,在把明朝搞得风雨飘摇后,他丢下了自己摆出来的烂摊子,离开了人世。

明光宗朱常洛继位,改元泰昌。他进行了一系列革除弊政的改革措施,罢除了万历时期的矿税,积极拨乱反正,以期重振纲纪。但可惜的是,他延续了明神宗的坏毛病,每天回宫后沉迷于酒色,纵欲淫乐,身体羸弱。为了大补,这个皇帝吃了所谓的仙丹红丸,双脚一蹬也升天了,在位仅一个月,自己的泰昌年号都还没来得及用上。

明光宗朱常洛驾崩后,明熹宗朱由校继位,改元天启。

......

1620年,是奇特的一年,一年的时间里,明朝换了三个天子。

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帝上台后,众多的大臣、御史、言官建言献策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以前得宠的,想继续得宠、保住胜利果实。以前不得志的,想趁机打翻身仗。要出政绩,就得搞事,事搞得越大,政绩也就越大。以前皇帝的重臣,是重点关注的目标。那些风头正劲的大人物,名声大、权力大,就是下手的绝佳对象。

由于上一任皇帝因吃红丸而死,这是个大事,可以大做文章。于是,没有什么大错的首辅方从哲,被逼下台。

朝内有热点可蹭,地方上也同样有热点可蹭。当时地方上广受关注的焦点,无疑在辽东。于是,时任辽东经略熊廷弼就倒了大霉,被御史、言官一波一波的黑。

其实,熊廷弼有谋略且懂兵,但可惜朝廷的主要党派都不认为他是自己人,属于没有后台的那种,告状的人不会看他有没有能力,不会管国家是不是需要他,只要他们需要他就行。

只要捉他的辫子,把小错说成大错,把芝麻弄成西瓜,整倒他,就是大功一件,而且没有什么后患。

天启皇帝刚上台,才十六岁,扛不住这些人的参奏,脑袋一热,就把熊廷弼给撤了。

(三)用人不当和内部的不团结

朝廷任命河南右参政袁应泰为辽东经略。要说这袁应泰治理地方可以说是精明能干,但在打仗方面并不在行,也没啥带兵经历,明显人岗不相匹配。

努尔哈赤抓住了这个良机,于天启元年(1621年,后金天命六年)大举进攻沈阳。

眼看辽东军事重镇即将不保,朝廷派出了各路援军。

表现最好的,当属川浙军团。川军主要由女将秦良玉的“白杆兵”和酉阳等土司兵组成。浙军,则是威名赫赫的戚继光侄儿带领的“戚家军”。

川浙军团知道沈阳被围,心急如焚,求战求胜之心迫切,仅用一天的时间便神速地赶到沈阳城附近的浑河。但他们还是去晚了,还没抵达沈阳城,沈阳就已失守。

浑河过境沈阳,且就在沈阳城边上(随着城市的发展扩大,浑河现在已成为沈阳的内河)。

近在咫尺。进攻,趁八旗军根基未稳夺回沈阳?这点人马似乎力量单薄了一些,很有可能是羊入虎口。但附近还有同样来援的朱万良、姜弼两部明军,约有2万人左右。

撤退?川军、浙军大部分都是步兵,如果撤军,两条腿的步兵跑不过四条腿的骑兵,很有可能被八旗骁骑随后掩杀。

进攻,还是撤退?

当时出现了完全不同的意见。

69岁的老将陈策下令还师。年轻将领游击周敦吉一再请战,甚至义愤填膺地说:“我辈不能救沈,在此三年何为!”争执不下、进退失据之下,军事会议上陈策、童仲揆两位总兵决定扎营待敌。

应当说,这个决策是对的,之前是来援助沈阳,在敌强我弱又没带攻城器械的情况下,去攻打城高墙厚的沈阳不太现实。稳住阵脚,一方面可以休整,另一方面还可以等待朱万良、姜弼等2万明军,如果合兵一处,齐心协力对敌,可以与满州军争个高下,夺回沈阳也并非不可能。

这么大规模的队伍,很快就会被后金军的探哨发现。如果驻扎在浑河南岸,金兵军将河岸一封,渡河是个大问题。要掌握战略主动脉,需得先行渡河再行决战。

周敦吉请石柱都司秦邦屏率部和他先行渡河。

秦家历来矢志报国,秦邦屏、秦民屏义不容辞地答应了,率川军达到了北岸扎营。

但明军各部不团结的缺点又出现了,由于之前有过摩擦,浙军和川军没有驻扎在一起,川军驻扎在北岸,浙军驻扎在南岸。

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在北方平原上,野战是满州铁骑的天下。善于用兵的努尔哈赤知道了这两营军马的存在,迅速地派出部队迎面冲锋。

满州兵马像一阵风就到了,“白杆兵”等川军甚至没来得及完成排军布阵。

自后金建国开始,在与明军的历次野战中,满州铁骑基本都是压倒性地对明军进行屠杀。沈阳城刚刚被拿下,满州军士气高昂,哪将这点明军放在眼里。满州右翼四旗兵马未等棉甲和红巴牙喇兵到齐,就开始冲杀明军大营,正白旗部首先出击。

冲到眼前的时候,他们才知道遇上了对手。对面的这些川兵不同于以前见到的明军,装束奇特,殊不畏死,组织严明,拿弓箭的、拿弩的、拿长枪长矛的、拿刀的、拿盾牌的都有。这些看起来就是杂牌军,但却是满州兵从未遇到的劲敌。还没有近身,就遇到了一波弓箭射击,快跑近的时候,被盾牌结成的方阵死死抵住,中间缝隙枪矛乱刺,防不胜防;骑兵跑近后,则被长枪戳的人仰马翻。一旦落马,对砍的时候,这些川兵身披铁甲,外套一层厚棉,刀箭难入。

一翻交战下来,正白旗营很快被川军击败。正黄旗营前去相助,但同样被击败。努尔哈赤见情况不对,派出了正红旗营,依仗人数的优势,四面包括了川军,一时打得难分难解。

白旗军、黄旗军,甚至精锐的红旗军,虽身经百战,经受过严酷训练,并以众击寡,却奈何不了这些川兵!

土司兵连续击退八旗强劲的步骑猛攻,挟着攻占沈阳之胜利余威的八旗劲旅,骑兵被四川步兵打得“纷纷坠马”,步骑在抗击下“死于枪弩者数千人”,八旗军上下震惊。

但满州兵马兵精将猛,又占据人数上的优势,连续派出部队猛攻,川军又累又饿。正在相持不下时,明朝投降后金的将领李永芳禀报说他收买了几名被俘的沈阳城明军的炮手,指挥大炮轰击川军兵阵。步兵方阵本来就是靠密集和配合取胜,大炮的轰击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和混乱。

满州骑兵趁机冲锋,打垮了这支勇猛的川军,北岸川军几乎全部被歼灭,不少川兵被逼退至浑河身亡,游击周敦吉、石柱秦良玉的哥哥秦邦屏、二哥秦邦翰,保靖土司彭象周、彭鲲、彭天祐,酉阳宣慰使冉跃龙的弟弟冉见龙战死,秦民屏重伤,与少数人浴血突围,冲过浮桥到了南岸。

南岸的浙军离河五里扎营,眼睁睁地看着川军覆灭。北岸的川军溃败后,南岸的浙军也就危险了,虽然理论上还有2万援军。

这2万援军,实际上也就形同摆设。他们驻扎的地方离战斗现场有十里。努尔哈赤确实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在付出惨重代价努力赢得北岸战争的同时,以少量兵力打退了朱万良、姜弼带领的2万明军。打退援军并击溃北岸川军后,一鼓作气围歼南岸的浙军和川军残兵。

在这个过程中,川浙军团将领童仲癸再派使者向袁应泰跪求援军。刚刚丢失沈阳的袁应泰,已经被八旗兵马的攻势吓破了胆,竟以后金强大,派兵也扭转不了战局为由,拒不答应派军支援。

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退也是死,不退也是死。川浙军团将士大多抱着舍身取义的心态,英勇刚烈、死战不退,为人所不齿的贪生怕死者少之又少,但毕竟孤军奋战,以致基本全军覆没。

可惜,一场纸面上看起来势均力敌的战斗,由于明军各部之间不齐心,配合不紧密,就这样被各个击破了。可怜,戚继光留下的最后有生力量,包括他的侄儿戚金,都在浑河岸边戛然而止、随风而去,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三月,北方还是寒风凛冽,夕阳即将落下,残阳如血,这一天,浑河边也血流成河。

辽东的天平,再也不掌握在大明帝国的手里!

楼主 naporen  发布于 2018-09-18 13:51:20 +0800 CST  

楼主:naporen

字数:4165

发表时间:2018-09-18 21:51:2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9-18 22:42:51 +0800 CST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