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三百年》(通俗幽默,超超超长篇连载,古今都付笑谈中)

5.2万历三大征
如果去掉万历三大征,那万历皇帝的事迹中应该只有矿税、国本案、党争这几个并不怎么光彩的关键词了。
万历三大征,可以说是万历唯一的荣耀。
万历二十年二月,明王朝终于迎来了第一场暴风,宁夏副总兵哱拜起兵叛乱,声势浩大,杀死巡抚党馨,联络河套地区的蒙古部落,引为外援,即“宁夏之役”,也称“哱拜之乱”,是万历三大征的第一大征。
首先,是宁夏的明军出动;其次,是陕西的明军出动;再后来是大同的麻贵。三路军队打了两个月,收效甚微。
四月,朝廷任命李成梁的长子李如松为宁夏总兵,浙江道御史梅国桢为监军,率领辽东、宣府、大同、山西、浙江抽调的军队,外加苗兵,前往支援。
七月,大军把宁夏城团团围住,又是猛攻又是水淹,城内起了内讧,九月中旬彻底攻破宁夏城,哱拜自杀,宁夏之役至此告破。
但狼烟并未熄灭。
与此同时,辽东半岛上,辽东的另一面,朝鲜也打得不可开交,日本关白丰臣秀吉率军入侵朝鲜。
朝鲜好多年没打过仗,早已马放南山武器入库,而日本正是刚刚结束国内割据,宣告统一,军队久经沙场,那一个个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老兵,战斗力之强可想而知,哪是朝鲜可以相提并论,朝鲜很快“八道尽失”,国王跑路,跑路之前什么都忘了,唯一没忘的就是派出一大堆使者,奔赴东方,就差派王子来了。
不是不想派,而是两个王子都成了俘虏。
去哪?
北京。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5 12:44:55 +0800 CST  
5.3我不想吹牛
在万历三大征里,抗倭援朝绝对是规模最大的一场,动用的兵力、花费的钱财、持续的时间、面对的对手,都决定了这场战争的艰难。
但很奇怪,这场注定艰难的战争,在很多人眼中可能就是一场秒杀,一场吊打,有不少人还开玩笑的称丰臣秀吉等为“村长”,把日军在战斗中写的不堪一击,望风而逃,明军英勇无比,一个打十个。
所有归结到一起:日本很垃圾,我们很强大。
我想,只要对日本史有一定的了解,对战国时代有简单了解的人,都会对上述说话嗤之以鼻。
所谓时代,都会涌现出一群猛人,日本战国时代也是如此,打仗打了一百多年,牛人猛人层出不穷,一个大名的倒下意味着一个大名的兴起,一个家族的衰落意味着另一个家族的崛起,一个猛人被另一个比他还猛的人干掉,也有可能干掉比他还猛的人,这就是战国时代,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客观的讲,战国时代是日本历史的黄金时代,是日本英雄的黄金时代,是日本版的三国,它不比我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逊色,甚至略高于平均水平。
毕竟对于一个岛国来讲,憋了一千多年,出现一个这样的时代,猛人集体投胎,也是可以理解的,英雄出于乱世,是因为乱世磨练人,使他们成为英雄。
比起织田信长的野望,猴子的野望似乎才是真正的野望:
朝鲜只是一个跳板,真正的目标是唐国(大明,中国),进而称霸整个东南亚。
这个规划,对后世日本的军国主义者影响非常大,几乎没有修改,照搬过来,就成了大陆政策。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5 12:45:11 +0800 CST  
朝鲜之役,来来回回,经历了“打——和——打 ”,总共历时七年,明朝方面的总指挥换了三次,一开始的宋应星,第二任的邢阶,最后的杨镐,而日本方面的最高领导丰臣秀吉却死了。
有人说是丰臣秀吉的死才使得战争结束,否则结果还未可知,这是一种从理论上讲有可能但实际毫无可能的观点,其实丰臣秀吉死不死都无法改变日本必败的结局,只是丰臣秀吉早死几天,日军早几天撤退,战争早几天结束。
或许是接班的清朝太过“窝囊”,造成了甲午的耻辱,才使得人们在万历的抗倭援朝大书特书;或许是普遍的民族主义情感,才使得“秒杀日本”“吊打日本”“织田信长不过是个村长”这样的神论充斥网络;或许是我们对日本的仇恨,才使得我们打心眼里认为他们是“鬼子”,发挥阿Q精神,即使人家并不比我们差多少甚至还和我们旗鼓相当;还有可能是为了歌颂明朝的强盛。
种种原因都有可能,但我想说万历年间的和日本的这场战争,以我们胜利而划上句号,这是事实,但这场战争充满了艰难,充满了难分胜负,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非某些人叫嚣的“秒杀”“吊打”,这也是事实,我们的先人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泼洒了无数的鲜血,顽强的取得了胜利,这更是事实。
一个民族,有自豪感有认同感,这是正常不过的,也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加团结更加富有凝聚力,但如果这份情感发挥成极端的民族主义,以本民族的好恶来评判其他民族,不惜以丑化其他民族来衬托自己的伟大,把其他民族都当成“蛮夷”,认为自己优越于其他任何民族,把任何敢于说真话的人都打上“汉奸”的标签,这样的民族很可笑,很可悲,很可怜,他们的未来也很渺茫。
不尊重历史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
不同于有些人的一面之词,清朝官方在《明史》给予了这场战争很高的评价:
“东洋之捷,万世大功”。
有贡献于中华民族,有贡献于中国,都不会被抹杀,都应该被铭记。
谢谢我们的先人,谢谢他们用生命和热血保卫了家园,用生命履行了职责,他们是勇士;顺便也谢谢东边的那群人,战国时代的杰出人物和当时明朝的精英们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交锋,给历史增添了色彩。
最后谢谢朝鲜,给这样的旷世大战提供了交战场所,并在战争结束后收集了一些盔甲器械,拿着这些告诉自己的后代:
我们自己战胜了强大侵略者。
这又是一个“传奇”的故事。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5 12:45:32 +0800 CST  
5.4播州之役
万历三大征,就好像跑步,一口气还未咽下另一口气却顶了上来。
1598年,抗倭援朝胜利的前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明朝的西南边陲又爆发了动乱,造反的是当地土司杨应龙。
史称“播州之役”。(今贵州省遵义市)
杨应龙出身当地的世家,富不过三代在他身上是个例外。
相传唐僖宗的时候,太原阳曲县人杨端率军击败占据播州的南诏,开创了老杨家在播州的统治,然后经历了“唐——北宋——南宋——元——明”,直到现在是二十九代人七百余年的光辉历史。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于西南边陲和东北边陲实行的是“放养政策”,比如西南地区云贵地区的土司制度,不仅没有废除反而保留了下来;东北地区的女真万户制度也保留了下来,不过很快随着女真自身的变化而消失了。
这两者是中央政府对当地世家豪族等原有势力的承认,换取的是他们对新政权即明朝政府的承认和效忠,这些世家豪族接受明朝的官衔和封号,与明朝成为利益结合体,这样中央政府不用耗费大量的精力物力,世家豪族也乐意。
在谁手下都是过日子,自己守住这一亩三分地就好。
这种想法很简单,很实在,很靠谱。
但“双二十九代”杨应龙觉得,自己在播州这代势力再大,也得听明朝的,自己对明朝官员点头哈腰,人家搭理也不搭理,自己还得送银子,送完有些官员还不给你办事,反而还觉得这是应该的。
杨应龙火爆的脾气,气啊!
他一方面加大投入,给当地官员送礼,但有一个前提,拿我钱财替我消灾,至于那些不替杨应龙消灾的官员,过几天接到上级通知,一封调往外省的调令,不是去辽东看仓库就是去云南当库房保管员。
另一方面,杨应龙扩充势力,招兵买马,还频频联系“生苗”。
苗,指的是苗人,当时明朝把苗人分为两种,听从明朝的就是熟苗,不听的就是生苗,其他少数民族也大是如此。
生苗,在明朝眼里就是反贼,那和反贼联系,还收编反贼当手下的杨应龙,没有理由不被怀疑了。
这件事被当时的贵州巡抚发现了,上书朝廷,说杨应龙有不臣之心。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5 12:45:55 +0800 CST  
其实贵州巡抚是在为自己考虑。
四川贵州相邻咫尺,要是四川出事,贵州也好不了,诸葛在称孙吴政权“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那老杨家在播州经营二十九代,影响力遍布四川贵州湖广三省,这要是出个事,那还了得?
这位大人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么做,不合规矩。
这下,四川的官员集体炸窝。
“我们四川的事,你们贵州的凭什么指手画脚?”
四川官员纷纷指责贵州巡抚越界了,朝廷让四川自己解决这件事。
事情还是很好查的,关于杨应龙的问题遍地都是,欺男霸女纵容手下这种比比皆是,但这些都是小问题,鉴于杨老板平常对四川官员上上下下都很好,而且杨应龙做的事情四川官员也都参与了,所以就一笔带过,轻描淡写,而勾结生苗扩充势力企图谋逆这种原则性的问题,四川官员表示毫无线索,属于诬陷。
眼看就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杨应龙的后院着火了:
杨应龙的小妾为了上位干掉了杨应龙的正妻。
不想当大房的小三不是好小三。
这种家庭内部矛盾因身份而改变,正妻姓张,小妾姓田,两家都是当地的大家族,老张家巴结杨应龙快一些,把自己女儿嫁给杨应龙当了正妻,但田家后来居上。
毕竟这种事情不是看先后的,而是看长相的。
当得知自己的女儿惨死的消息后,张家无异于五雷轰顶三江倒灌,不是心疼女儿,而是恐惧自己的未来。
“莫非杨家和田家要合起伙来收拾自己?”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既然田家已经先下手了,张家在这件事上自然不能再陷入被动,直接修书一封,上面把杨应龙的事迹罗列了一番,特别是例如收编生苗贿赂官员有造反嫌疑这种原则性问题,写的详细得不能再详细,保证能定罪能全家处死的那种。
朝廷当即给四川下了死命令,严查。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5 12:46:11 +0800 CST  
什么是利益集体?就是集体内部可以互相提供利益互相帮助或是集体有着共同利益,没有追求,没有理想,没有情怀的一个组织结构松散的组织,当然其中也有分集,像杨应龙和李成梁代表的,这些都属于低级,到了东林党、魏忠贤的时候,就是高级。
当某人自身的利益的影响到集团的根本利益,比如会因为某人导致罢官乃至更严重的惩罚,这时候就要发挥集体主义精神,让那个个体自觉一些,牺牲那个影响集体利益的个体,如果不自觉,就大家一起动手除掉。
四川官员知道杨应龙死定了,所以他们决意不再包庇杨应龙,他们要求杨应龙来重庆接受调查。
这种行为叫做听勘。
这就像法院上庭,让当事人自己说说情况,不同的是杨应龙没有辩护律师,法庭也没有陪审团,似乎只要杨应龙前去他的结局似乎只有一个——伏法。
龙潭虎穴。
但杨应龙没有害怕,他决定前往重庆,跟随他的还有数以万计的金银财宝,几十辆大车。
杨应龙打算故技重施,但在朝廷严令下,四川官员不会收,就是收了也不会办事的。
贿赂是徒劳的。
在会审上,杨应龙的问题已经定性,依法当斩。
但杨应龙表示深知自己罪责深重,愿意戴罪立功,用重金赎罪。
单凭这点是不够的。
“如今我杨应龙身犯重罪,知道自己罪无可赦,我该死,但我死之前有一个请求。”
“我想要带兵奔赴朝鲜,与倭寇拼个你死我活,到头来马革裹尸,我也心甘情愿!上无愧于天地神明,下不负皇上朝廷对我杨家的大恩!”
“死,也要死在为国效力,也要死在冲锋的路上!”
“我杨应龙,求以死报国!”
在座的所有官员无不肃然起敬。
一个爱国者,无论是己方还是敌方,都会敬重的,因为这是一种伟大的情怀。
可越是伟大越是稀少,至于其他不是跟风爱国,就是想要站在正义的制高点去掩藏他卑鄙黑暗的行为。
门肯说“任何时候当你听到一个人说他爱他的国家,这是一个信号,表明他在期待为此获得报偿”。
在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上,从来不缺少真正伟大的爱国者,更不缺少利用爱国做大旗实现自己野心、满足自己利益的人。
杨应龙,属于后者。
托这一番慷慨激昂的福,杨应龙被允许免除死罪戴罪立功,不过由于四川奔赴朝鲜的第一批明军已经出发,杨应龙便排在第二梯队,一位官员和他一起回到播州,负责监督杨应龙。
刚到播州,这位官员就被干掉了。
“爱国主义是无赖最后的避难所。”
——塞缪尔约翰逊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5 12:46:33 +0800 CST  
万历二十一年(1593),四川巡抚和四川总兵兵分三路,出兵播州。
杨应龙一面表示愿意投降,另一面在明军必经之路白石口布下重兵,等待与杨应龙谈判的明军自然放松了警惕,被杀了个大败。
杨应龙的叛乱在庙堂之上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一派认为必须对于这种乱臣贼子予以坚决剿灭,打击杨应龙的嚣张气焰,是主战派。
与之相对的就是主和派,认为对于杨应龙还是应该以招抚为主,不能轻易动用刀兵。
其实看似主和派窝囊,主战派硬气,但主战派大多是一帮文人,天天读论语,张口子曰,对于军事七窍通了六窍,但个个自命不凡,觉得自己文武双全,这种现象在后来与后金的战争中表现更加突出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主和派不打的原因有两个,一没兵,就连西南边陲四川贵州云南的很多军队都抽调到朝鲜了,后方还在一直招兵,哪里还有空余人马去和杨应龙作战;二没钱,朝鲜战争还在不断花钱,明朝不可能在东北和西南同时运行两场战争。
所以不是主和派窝囊,不想打,而是不能打,没法打,但主和派不管这些,他们就觉得杨应龙不堪一击,没兵?有个五六千人就够了;没钱?为了朝廷打仗,发挥艰苦奋斗精神,不仅不应该要钱,反而还应该感到自豪。
道德解决一切。
直到万历二十三年(1595)才决定招抚杨应龙,杨应龙也表示愿意,把白石口的十几名将领送给明朝,表示偷袭明军是这些人背着自己做的,朝廷随意处置。
杨应龙得知朝廷财政困难,还主动捐献黄金四万两,并把播州当地的一种名贵木头,可能是那种顶级家具的原料大批量贡献给朝廷,这种木头比金子还贵重,杨应龙当初用这十四颗木头换了个都指挥使的职位,外带赐予锦衣卫专属、二品以上官员才有资格穿的飞鱼服,可见这种木头之名贵。
但今时不同以往,由于上次杨应龙已经玩过一次“只要脱险马上变脸”的把戏了,明朝为了以防杨应龙再故技重施,提出了一个条件:
质子。
把杨应龙次子杨可栋扣在重庆当人质。
虎毒尚不食子,人作为灵长类生物自然不会比老虎狮子低等,在重庆扣个人质,是换取杨应龙忠心的最佳方法。
只要杨应龙不造反,杨可栋就不会死,可难以理解的是,杨应龙没造反,杨可栋却死了,死的糊里糊涂不明不白。
可能是躲猫猫,但杨应龙不听解释,收到儿子死讯后,二话不说,带兵把余庆(今遵义余庆县)、草塘等地抢了一遍。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5 12:46:57 +0800 CST  
这还没完,杨应龙四面出击,向西北的江津,南面的贵州洪头、东南的湖广地区的四十八屯,都发起了攻击,而且都得手了。
杨应龙的胜利带来的后果只有一个——四川、贵州、湖广的三个最高行政长官,第一次在杨应龙问题上统一意见,联名上书朝廷,请求剿灭杨应龙。
杨应龙的问题已然不是地方可以应对的,需要的是中央派出一名经略,调集全国军队,而这个时候辽东半岛刚刚爆发第二次战争,在西南地区同时发起一场规模不亚于抗倭援朝、动用军队上十万人的大规模战役,是不现实的,更是不可能的,所以朝廷只是同意了建议,而没有采取行动。
万历二十七年,杨应龙大败贵州巡抚,据史料记载,明军“无一生还”,这场战争已经使得明朝再也无法继续容忍杨应龙,无论战略准备是否充分,都要战,的尊严是不能被一而再再而三的践踏,所以明朝找到了辽东巡抚李化龙,这位在任期间把辽东治理的井井有条的文官担任对杨应龙作战的明军总指挥,担任经略。
欲治兵者必先选将,但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皇权对于军权的警惕,从宋代开始的统治者们在对军事,对武官的态度上,开始愈加警惕和防备,文官也借此正式凌驾于武官之上,以文驭武成为了主流,到了明朝更是如此,进行一场大的战争,中央派出一位高级文官(可能是巡抚可能是侍郎尚书,巡抚级别偏低通常会加几个荣誉头衔),作为战斗总指挥,统领将领。
李化龙刚到兵部报道,吏部办理了手续,朝廷的命令就飞速传达到四川、贵州、湖广三道,李化龙总督三地一切军政事物,为了更好的指挥,李化龙身兼四川巡抚,并赐予尚方宝剑,以示权威,这整套流程很繁琐,但效率已经很高了。
可杨应龙的效率更高,攻破綦江,这可就离四川的治所重庆近在咫尺了,这时候杨应龙手下人就建议,立即发兵攻打重庆,继而拿下成都,劫持蜀王,这样四川就落入自己手中了。
可惜,杨应龙觉得,太冒险,太疯狂,自己现在应该和明朝谈判,划地为王,这是他一直梦寐以求的目标,不过前世的杨应龙没听过后世一句名言:
天才向左,疯子向右。
傻子站中间。
等待他的不是朝廷议和的使者,而是负责平定自己叛乱的总督李化龙,更要命的是还有一支来自辽东半岛刚刚饱经战火洗礼的庞大军队。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5 12:47:13 +0800 CST  
1598年9月18日,丰臣秀吉因病身亡,然后在朝日军就开始琢磨回国,打了个露梁海战差不多就撤退了,在这之前明军已经开始班师了,正好西南杨应龙折腾的正欢,也甭返回原籍了,直接一路杀到四川。
我相信听到这个消息的杨应龙,此刻的心情就好比一个疯狂的股民,趁着牛市投入了自己的倾家荡产,本可以借此收手,但仍然抱着多赚一点的希望,然后,大盘暴跌三千点。
万历二十年(1600)春,各路军队云集四川,在李化龙的统一调度下,兵分六路,每路三万人马,领兵的将军不是从东征刚刚下来的骁将,就是四川贵州等地熟悉地形情况的老将。
杨应龙虽然慌乱,悔不听当初手下人的计策,但与常人不同,杨应龙慌乱之余还是清醒地认识到,六路大军中,只要自己集中全部力量,先给予一路当头棒喝,就可以先声夺人,或许可以有一线生机。
他的这招,二十八年之后,在相似的情况下被另外一个人使用,可结果却截然不同。
杨应龙选上的目标是四川总兵刘铤,他的父亲刘显就是一员骁将,刘铤也是将门虎子,这位猛人手拿一把一百二十斤的镔铁大刀,天下人称“刘大刀”,不仅武功娴熟,刘铤还考取了武状元,军事理论也倒背如流熟记心中。
文武双全。
刘铤24岁就是游击将军,从最早的讨伐云南九丝蛮部、平缅甸、定罗雄,到后来的征朝鲜,42岁就已经名满天下,朝鲜战场上一听刘大刀,胆小的扭头就跑,可见这位老兄的赫赫威名。
杨应龙选上刘铤,似乎是正确的,如果名满天下的刘大刀被打个大败甚至被消灭,那其他将领可就要掂量掂量自己几斤几两,不敢贸然行动了。
打蛇打七寸,一击毙命,似乎是我们的常识。
成功了皆大欢喜,失败了呢?
杨应龙没想过,没想过失败了怎么办,也没想过自己的军队是否可以打败刘铤。
自信固然是好事,但不结合自身情况盲目自信,那结果
满心焦急的杨应龙等回来的不是胜利的捷报,而是满身伤痕只身逃回的长子杨朝栋,杨应龙顿时明白了。
“大事,去矣!”
四川方面的明军攻破娄山关,贵州方面的明军横渡乌江,其他几路明军也是大有斩获,六路大军犹如六芒星,杨应龙就是中间的那个六边形。
五月十八日,六路大军会师杨应龙老巢海龙囤城下,杨应龙决心负隅顽抗,双方你攻我守,你来我往,半个月后,城上的守军终于精疲力竭,里无粮草外无救兵,刘铤第一个杀进海龙囤。
杨应龙知道自己好不了,于是一把大火,和自己那个有着大房梦想也没做几天大房的小妾一起在火海中自杀。
其余重犯被押往北京,处以死刑,播州之役至此划上了句号。
明朝政府借此机会对播州改土归流,播州当地的土著势力得到大规模的控制,当地官员也由中央派遣,这对于加强中央对于当地的统治起到了很大程度的帮助。
至此,从159年2的宁夏之役开始历经抗倭援朝再到到1600年播州之役结束,万历三大征耗时八年划上句号。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5 12:47:33 +0800 CST  
5.5万历三大征的利与弊
说万历三大征,首先说好处,好处很多,稳定并加强了明朝对于边境地区的统治,彰显了明朝的国威;消除了明朝边境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加强了中朝亲密关系,中朝关系血浓于水(可惜这个国家一直白眼狼);尤其是抗倭援朝,粉碎了日本的司马昭之心,扬眉吐气,真有当年陈汤“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迈气魄等等。
可凡事都是有所得也有所失的,道家讲阴阳,马克思讲辩证,说关羽光说过五关斩六将斩颜良文丑,闭口不提白衣渡江大意失荆州走麦城,这是不客观。
战争作为天下最凶险的事情,不是简单的胜利失败就可以说清楚的,在它的背后还有着无数的尸骨,还有无数的可歌可泣,尔虞我诈,政治斗争等等。
先说伤亡。
三大征的具体伤亡人数已无法统计,就拿抗倭援朝来说吧,根据山东巡按御史周维翰在查访朝鲜前线明军后给万历的奏折中描述明军“军中泣声震野”我们不难看出一二,作为万历三大征中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敌人最强大的一战,它的伤亡是很大的,不是有人说轻而易举不费吹灰之力那么简单的,其他两场伤亡稍少一点,这是兵力的损失。
这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辽东明军,损失最大的自然也是辽东明军,谁让你冲在最前面啊,你不是谁死。
辽东明军也就是李成梁一手组建的战斗力极高的辽东铁骑,三场大战一场不落全参加了,辽东铁骑都是被当作一等一的主力使用,辽东铁骑的大规模伤亡,对于后来辽东地区形势的变化有着很大的影响,李成梁晚年二次镇辽采取对女真的绥靖乃至放纵政策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手中没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金刚钻做不了瓷器活。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5 12:47:50 +0800 CST  
其次,钱粮。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争表面上是军事的较量,背后则是经济的较量,军需物资的购买采集,士兵的粮饷工资,武器装备的打造分发,这些都得花银子,数万人一天的人吃马喂,就是一个可怕的数字。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对于三大征的开支,史学界有着一个算是公认的账单:哱拜之乱,白银200万两;抗倭援朝,700万两;播州之役,300万两。合计一千二百万两。
特意注明:不包含粮草及其他。
当时有个官员叫王德完,这位还是比较有发言权的,之前在兵部工作,后来去了户部做都给事中,他自己把所有支出都统计了一下,他的数字是三大征消耗了两千六百万两,就是把粮草等等都算进去,这个存在争议。
结合三大征的特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此起彼伏,这面还没打完那面就又出事,预习都没有明天就考试。
也就是说这个过程中明王朝是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前前后后打了三次仗,花了一千二百万两银子,不能说是一口气但也基本没缓气,这对于单一依赖农业经济的中国任何一个封建王朝来讲,都是一场灾难,大家一年抛开开支就剩个三瓜俩枣,地主家也没余粮。
我相信这个时候明朝庙堂之上的文武官员,特别是户部的官员,兵部负责调配军需物资的官员,都会对一个人感到由衷的敬佩。
张居正。
张居正之前,明朝的每年财政收入大概是两百余万两,张居正的经济改革让这个数字多出了百分之五十,变成了三百余万两。
而且给太仓库,也就是国库,留下了七百余万两的存款,这个数字占万历三大征总开销的百分之六十,使明朝有了一口气平定哱拜之乱并继而进行抗倭援朝的胆气,剩余的五百万两由当年的财政分期付款,万历皇帝也在其中数次带头捐款,使用自己的私房钱支援前线战事,这一千两百万两总算是凑齐了。
但要说明,三大征之后,明朝的太仓库基本处于一直亏空的状态,再也没有恢复张居正时期的辉煌。
这个得问万历同志,当然还有日后的努尔哈赤同志。
所以三大征背后的明朝所付出的经济代价是相当高昂的,从中也可以折射出三大征的艰难与惨烈。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5 12:48:06 +0800 CST  
万历三大征中两次对内,一次对外,对外的一次是规模最大耗时最长战斗最残酷死伤最多的,这一战的成功,明朝上下举朝欢腾,四海欢庆,明朝高兴;朝鲜得以复国也高兴;日本也高兴,虽然打败了,但是蛰伏名古屋的德川家康高兴,因为对于他来讲文禄庆长之役几乎没参与,上的都是丰臣秀吉的嫡系部队,于是有了后来的关原之战,东军获胜,也就有了日本历史上长达264年的德川幕府,也是日本历史上最强盛也是最后的武家政治组织。
明朝笑了,朝鲜笑了,日本的德川家康笑了,东北边陲地区的努尔哈赤也笑了。
三大征的爆发,调动了辽东的明军主力,使明朝在辽东暂时出现了一个军事真空地带;政治上庙堂之上把重心放在三大征,无暇顾及女真内部,在任的巡抚总兵都是酒囊饭袋,没有李成梁的本事,有个本事的李化龙被调离到西南指挥打杨应龙去了。
这就好比父母出差,把儿子自己留在家里,任由儿子“胡作非为”,明朝是出差的父母,努尔哈赤是在家的孩子。
老实说,这个孩子有点滋润。

万历二十年的十月二十五日,努尔哈赤喜得贵子,这是他的第八个儿子,起名叫做皇太极,也就是后来的清太宗。
十一月,努尔哈赤又喜得贵子,可谓双喜临门,一年得到了两个大胖小子。
但老祖宗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既然努尔哈赤违背了这个说法,那祸不仅要来,而且还是一场大祸。
万历二十一年开春,海西四部屡屡派出小规模的军队袭击建州女真的村落和山寨,两方的摩擦越来越多。
双方都知道,这些只是开胃菜,真正的大餐还在后面,暗自都做着准备。
经过短暂的平静,叶赫贝勒纳林布禄、布寨为首,集合海西的其余三个部族,外带长白山二部,蒙古的科尔沁部落以及其他两个部落,总共九个部族(落),集结了三万人马,号称九部联军,兵分三路,气势汹汹奔往努尔哈赤的政治中心——佛阿拉,誓要荡平建州女真。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叶赫为首的九部联军先出招,可建州女真却不敢接招。
作为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类,没有雾霾,没有空气污染,空气质量很好,宁静的夜晚,抬头仰望,万里无云,漫天繁星。
这些,土生土长的东北汉子都见过,但是作为侦察兵,他们第一次见到炉火的规模也可以多到和漫天繁星一样繁密,一样数不清。
唯一不同的是,繁星带给他们的是安逸,是放松,而炉火带给他们的是紧张,恐惧。
这几个侦察兵互相对望,在漆黑的夜里,他们每个人的脸色都是惨白的。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5 12:48:23 +0800 CST  
@胡豆2010 2016-08-05 12:51:46
满遗
-----------------------------
写清史就是看满遗了吗?朋友的逻辑有些令我汗颜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5 12:55:23 +0800 CST  
@一只支 51楼 2016-08-04 15:36:00

10.因为穷,就可以抢吗?

我们的历史叙述中常常有一种妖魔化的倾向,妖魔一些草原民族热爱战争,把一些民族对汉族的劫掠恶意的归结到他们的血液、他们的基因、他们的民族性,而忽视他们的生活处境,大旱、大涝、粮食收成不好、日用品的匮乏、中原统治者随意的掐断他们赖以生存的贡市、边关将领的贪得无厌等等,。

这种看法,用意阴险,甚至说歹毒。

比如土蛮和俺答汗屡屡进犯辽东乃至中原目的是什么?

打仗...

—————————————————
@齐乐于四方 2016-08-05 14:55:45

阿台的妻子应该是努尔哈赤的堂姐吧。
-----------------------------
是的,一看您就是明白人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5 15:17:27 +0800 CST  
@老石头蓉蓉她爹 2016-08-05 18:28:33
楼主你好!请问 新木椅子 也是楼主本人吧!这两个帖子有什么关系吗?
-----------------------------
是我本人,那个帖子是我高二高三时候写的,当时也算自己的事业,还被人文板块推荐过几次,点击不错,不过文笔就...
硬要说关系的吧,就是不同时期的我写的,每当再写第二遍第三遍返回头去文笔会增加不少的。抱歉让您重那个帖子到现在这个帖子来,内容是一样的,就是我改了个标题开了个新帖重发,看看人气能不能多一点...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5 18:33:55 +0800 CST  
@琇瓷 2016-08-05 19:07:17
感觉不错,有点《明朝那些事》的味道。
-----------------------------
谬赞谬赞,能达到《明事》的文笔水平算是我的一个追求吧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5 19:13:46 +0800 CST  
@老石头蓉蓉她爹 2016-08-05 18:45:35
你又重写了?还是直接复制过来呢?
-----------------------------
复制的复制的,麻烦您再来这个帖子,以后就在这更了,这几天把旧的复制完,然后这不也是假期呢,计划把第一本书结束,也就是写到努尔哈赤之死那里,然后继续连载,自己抽空改改前面,万望支持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5 19:15:59 +0800 CST  
@布加迪仙 2016-08-05 19:25:18
楼主文笔真好
-----------------------------
您这是要捧杀我啊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5 19:27:05 +0800 CST  
@老石头蓉蓉她爹 2016-08-05 18:45:35

你又重写了?还是直接复制过来呢?

—————————————————

@一只支 199楼 2016-08-05 19:15:00

复制的复制的,麻烦您再来这个帖子,以后就在这更了,这几天把旧的复制完,然后这不也是假期呢,计划把第一本书结束,也就是写到努尔哈赤之死那里,然后继续连载,自己抽空改改前面,万望支持

—————————————————
@老石头蓉蓉她爹 2016-08-05 19:51:01

肯定支持你啊!写的不错!应该能出书!
-----------------------------
这些都是以后的事,当下要做的就是把文写好读者看好,这是根本,也是关键,更文速度也提一提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5 19:54:36 +0800 CST  
@扶正人生 2016-08-05 19:57:04
一个悲哀的朝代出现!扼杀多少人类精英。
-----------------------------
一个朝代的诞生与毁灭都伴随的当时那个时代的精英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05 20:04:15 +0800 CST  

楼主:一只支

字数:196251

发表时间:2016-08-04 19:5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8-26 12:43:00 +0800 CST

评论数:202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