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三百年》(通俗幽默,超超超长篇连载,古今都付笑谈中)

皇帝很高兴,因为国家有了保障;文官很高兴,因为武将的权利受到了限制。

可是作为百万士兵中的一员,小王以及很多人并不高兴。

虽然有个铁饭碗(当兵),不愁吃穿(理论上),包分配包就业铁饭碗工作,但小王不愿意,首先风险高收益低,做的是刀口舔血的买卖,而鉴于明朝的战绩,除了开国还好点,之后基本就是被蒙古换着花样的打,除了个别猛人(马芳),战争对下级军官和士兵来说就是一台绞肉机,普通士兵基本就是炮灰,想着升官的前提就是先活下来,而且还得做到有度,不能大家冲锋你一个人往后跑,这命倒是没丢在蒙古人手里,倒是丢在自己人手里了,总之是个技术活。

其次就是普遍性和特殊性不统一,有人喜欢当兵,自然有人喜欢读书(马林),可当兵是不能读书的,想要上学成为生员,除了家里经济条件这些物质基础外,对军户而言最困难的就是男丁人数,军户家里只有一个男丁,是不能当生员的,因为要去当兵;有两个也不行,因为第二个要作为馀丁,也就是替补,老大战死了老二需要顶上,俗称“替补”,其中还分为在营馀丁(这个就是负责在军队里种地的)和在家馀丁,在营的是要跟着去军队;有三个有四个也是同理,直到家里有五个男丁的时候,恭喜你,这五个男丁中可以有一个不用当兵也不用作为预备役,可以从事其他职业,这时候才考取生员。

俗话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又俗话说“好男不当兵“,军户想要摆脱这种世代当小兵全家为军队服务的命运,途径有两种:1.全家男丁死绝。2.考取功名成为官员,靠着军功成为军官。3.皇帝恩赦。

看上去军户只有后两条路可以选择,可是官员岗位再多跟军队人数一比那也是沧海一粟,至于皇帝恩赦,不如想想亩产五十万斤更靠谱一些。

等等,为什么要摆脱军户呢?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16 22:50:37 +0800 CST  
因为军户的不愁吃穿,已经从最基本的底线变成了一种追求,好点的时候足额发放,一般的时候缺斤少两,不好的时候没有也是有可能的。

军户制度的设计者们,算到了逃兵算到了怎么补充兵源怎么让士兵自给自足减少国家负担,他们近乎算到了一切可以常人可以想到甚至常人想不到的事情,但他们唯独漏算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人的贪婪。

如果你是一名80后90后,读过大学,还“有幸”参加过学生会团委会一类的组织,你应该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耳闻(本人是经历),那就是给老师帮忙,给老师家里帮忙,帮老师家里的忙。

如果你的上级你的领导出于自己的私事调动你去给他帮忙,那也就不足为奇了。

帮了不一定有好处,但不帮一定有坏处,比如你有一天突然接到命令从福建调到辽东看仓库。

这是捡小便宜,不是贪婪,真正的贪婪是这些军官强占士兵的田地(起初士兵是靠这田地吃饭的),不仅强占,还要打发这些被强占田地的军人给他耕种。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16 22:50:54 +0800 CST  
到了宣宗时期,这些士兵开垦的土地(明初为荒地,政府鼓励开采,并许诺不征收赋税)要征收税粮了,称为“起科”,注意这不是剥削士兵,而是经济发展时代进步下的必然要求,不过这个税率有点问题,拿大同为例,一亩征粮一斗,这是什么概念?也就是比靠种地为生民户的税率还要高。

最惨的是辽东,万历年间一分地要缴纳谷八石、豆四石,还要缴纳物业管理费环境保护费除草费土地使用税等等。(大草小章及杂项银约二两四五钱)

当兵吃饭,吃饭当兵,这是人们加入军队最本质的出发点,也是我们任何一个人立足于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首先要满足的,既然吃不饱饭,那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爷

不在你这干了。

和许多前辈一样,小王选择当逃兵。

据统计,正统年间天下逃兵共一百二十多万。

当时明朝总兵力不过二百余万,也就是逃兵占了百分之五十。

你可能会诧异,可能会疑问,这个数据会不会有问题?真不真实?

至于到底准不准确,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这个数据出于当时最官方最权威最有说服力的《明英宗实录》。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16 22:51:08 +0800 CST  
这种时候军户制度已经无法满足日常兵源的保证,所以就有了征兵,最广为人知耳熟能详的就是戚继光的“戚家军”。

在陕西地区甚至出现了一帮自发组织的“雇佣兵”,平时种地干活,打仗的时候就靠给朝廷打仗挣钱,因为价格公道童叟无欺战斗力高专业性强,甚得官军喜爱。

如果说陕西的这帮是高素质的龙套,那辽东的大多是领盒饭的群众演员,每当领导检查、军队阅兵、清点军队人数(这个很重要),这帮人的生意就来了,辽东御史陈王庭曾经在辽阳检阅三万明军,发现其中有两万多人穿着零散,手中拿着各式各样的武器,如果不是看到没有枪头刀头的话,陈王庭还真以为他们拿着的是长枪长刀。

这种武器俗称“棍子”。

有些地痞流氓靠此养家糊口发家致富,今天在这个营报名领了钱粮,转天就去另外一个营报名再领钱粮。

这不是当兵,这是薛之谦的《演员》。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16 22:51:26 +0800 CST  
征兵不同于军户,来去相对自由,但也往往造成军队素质良莠不齐,强的特别强,弱的特别弱,比如戚继光精挑细选的“戚家军”战斗力就很强,比如其他军队战斗力就可能很一般,而且由于打破了兵帅分离,这些招募的士兵很容易成为一些将领的私人军队,比如左良玉就被称为“军阀”。

而支援辽东的各路明军中就有很大一部分是刚刚招募不久的新军,在接到赶赴辽东和后金作战十万火急命令的时候甚至都不想去,求爷爷告奶奶就是不想去,(援兵皆伏地哀嚎,不愿出关)战斗力可想而知。

这些来自全国的明军精锐好不容易出发了,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火速奔赴辽东,而是趁着现在火速捞一票,所过之一路抢劫,抢了不说看到漂亮的大姑娘小媳妇还动了歪心思,导致“官逃、市罢、民散”(《明神宗实录》),从这点来看战争就已经分出胜负了。

自己人都抢,那对敌人更是如此,这也是后金百姓坚决反抗的原因。

这是三大类的明军,这其中还可以按籍贯分为几大派系,比如辽东明军,比如陕西明军,比如四川明军,再比如戚家军等等,谁也不服谁。

上有类型(新兵老兵),下有派系(辽东四川浙江陕西),带来的后果很可怕:

辽东明军觉得在自己地盘上,自己是东道主,再加上自己一贯战斗力强,以老大哥自居,其他都是我小弟,都是来给我打工的;各路明军觉得辽东明军就是个笑话,自己收拾不了烂摊子让大家帮忙,丢人现眼,饭桶一个。

新兵毫无经验,还在熟悉;征调的援军无心作战,心有怨言;东征老兵倒是有经验,可是上了年龄身体不行;辽东明军知根知底了解情况,长吁短叹。

新兵看老兵,老兵油子;老兵看新兵,新兵蛋子;打过仗的笑没打过的,不是男人;没打过仗的说打过的,老兵油子。

战斗力强的嫌战斗力弱的,拖后腿,以他们为耻;战斗力弱的纪律涣散,盔歪甲斜,吊儿郎当,嫌战斗力强的事情多。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16 22:51:44 +0800 CST  
把这样七八万人像打麻将洗牌一样打乱编制重新分组,一组里面有老兵新兵外地的本地的,还有的外援(叶赫军队朝鲜军队),再给安排一个谁也不知道的中下级军官,再给这些军官安排一个不知道的上级,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将领对手底下士兵战斗力没把握,手底下士兵对将领统率力没信心,战斗的时候把自己跌后备交给战友,回头一看战友跑了,弄得大家谁也不认识谁,自然除了自己谁也不相信,明军用这样的划分方式把本就严重的矛盾科学的完美的最大化了。

用法国社会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成名作来形容这支明军:

《乌合之众》。

相反被明朝文官不屑一顾认为三下五除二就可以剿灭的本该是乌合之众的后金军队,反而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号令统一像正规军。

官军未必就是精锐之师,主战派未必就是爱国,学霸未必就是人才,慷慨激昂未必就是忧国忧民,开豪车的未必都是二代,年轻漂亮的女大学生未必都是小三,梦想未必无法实现,是不是?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16 22:52:07 +0800 CST  
第二点,进攻战略盲目乐观,一成不变。

杨镐对后金的战略用四个字可以概括为:

分兵合击。

就是杜松等四路大军分别出发,然后再距离赫图阿拉不远的二道口汇合,最后大军一起进攻。

这是明朝对女真作战一贯使用的战术,成化三年明将赵辅就是率军七万八千人兵分五路,它有很多好处,比如效率高,比如战果最大化,就好比在职研究生,一边上学一边工作,两面都不耽误。

这其中杨镐要求四路大军互相“声息相闻,脉络相通“,始终保持联系。

这是有难度的。

那个时代没有无线电,没有电话,想要随时保持通讯,只有一种方法:

骑马。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16 22:53:07 +0800 CST  
想象一下,在敌国境内,明军的探马犹如无人之境,在满是灌木森林的崇山峻岭中纵马奔驰吗,来去自由,跟在自己家一样,我(后金)的地盘听你(明朝)的,这个很有难度。

况且这四路并未保持齐头并进平行进军的攻势,杜松抢先急行军,造成明军的进攻成了葫芦娃打爷爷,一个一个送。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16 22:53:25 +0800 CST  
第三点,发动战争的正义性。

萨尔浒之战的起因是后金攻陷抚顺清河的战争行为,从这个角度看,萨尔浒之战是明朝为了保卫边塞而发动的反击战,明朝是正义的,但从历史总进程观察萨尔浒之战的性质,明朝还是正义的吗?

这世上很多事情,国家间的战争、民族间的矛盾、一人一姓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搅动风云屠戮百姓,他们常常不是善与恶、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的争斗,他们仅仅是两个不同的个体,同样的恶、同样的黑暗、同样的邪恶。

爱国是狭隘的,很多时候它是不讲对错的,明朝认为自己是正义的,后金也认为自己是正义的,谁对谁错?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的当明军踏上后金的土地,无论他们有着怎样的理由高举着怎样的旗帜,对女真人来讲他们都是邪恶的敌人。

没有对错,不讲对错,只有狭隘。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16 22:53:49 +0800 CST  
后世乾隆皇帝对萨尔浒之战评价为”王基开,帝业定”,也有人认为萨尔浒之战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一个时代的开始”,但我认为,这些都太过了。

一次考试无法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无论是高考还是国考;一次战争也无法决定一个国家民族的存亡,萨尔浒之战让后金政权避免了“刚建立就被消灭”的厄运,但要说这就决定了以后清朝必定取代明朝什么历史必然,那是后世的我们当了回事后诸葛亮。

不过萨尔浒之战后的后金成为了一朵笼罩在辽东乃至整个大明头上的黑云,它夹杂着磅礴的大雨和冷冽的狂风,想要摧毁掉大明这座已经屹立在历史长河中已有二百年的古城,山雨欲来,黑云摧城,大明帝国摇曳在电闪雷鸣的风雨之中,面对着暗无天日的黑云压境,压抑的空气令这个帝国的上上下下感到了一股从未有过的厚重的压抑,只是没有人会想到这朵黑云最终会成为自己以及这个国家的噩梦。

这一切都需要一个人站出来,一个英雄。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16 22:54:06 +0800 CST  
没有英雄的国家是不幸的国家。

这是布莱希特《伽利略传》中的一句名言。

什么是英雄?简单来说就是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救万民于水火。这样的人在我们中华民族三千多年的历史上并不罕见,每个王朝的开创初期都会涌现出一批,在王朝的末期也会出现一拨。

但这句话还有后半句:

需要英雄的国家真不幸。

只有烽火狼烟,只有尸横遍野,只有水深火热,英雄才会出现,乱世出英雄。英雄的登场往往伴随着百姓的鲜血与哭泣,他既扮演着伟大的救世主,面具下也同时是死神的代言人,英雄和灾难往往像一对双胞胎兄弟应运而生。

没有英雄的时代是可叹的,需要英雄的时代是可悲的,那么需要英雄却没有英雄的时代更是既可悲又可叹也可怜更可恨的。

现在的辽东,不,现在的明朝,没有一个英雄。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16 22:54:35 +0800 CST  
萨尔浒之战后,作为胜利方最高统帅的努尔哈赤想清楚了一件事:

明朝没看上去那么强大,自己看上去没那么弱小。

高富帅没那么牛逼,小屌丝没那么不堪。

从心理学来讲,这叫克服自卑找到自信。

从轻而易举拿下抚顺开始这个道理就在努尔哈赤的内心深处有了一个朦胧的影子,但他不敢确定,直到萨尔浒之战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别的不说,就拿打仗这件事情来说明朝真的是不行。

从当时这个时间段及前后事件分析,这种想法基本上还是没毛病的。

对于努尔哈赤来讲,战场上打得过就够了,谁拳头大谁说话,这就是努尔哈赤的三观,由此可见他是一个绝对的“唯物(武)主义者”。

在我看来萨尔浒之战最重要的的影响就在于让努尔哈赤从之前对自己的怀疑、谨慎或者说胆小的畏首畏尾中彻底解放,实践证明了所谓强大的大明不过是一个徒有其表的空架子,自己要做的就是勇敢的发起攻击。

至此,努尔哈赤才可以说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勇士,因为他的内心已经无比强大!

心无敌,则无敌于天下。一个人只有内心真正强大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强大。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16 22:54:52 +0800 CST  
于是,勇敢的努尔哈赤决定发起进攻。

努尔哈赤的第一个目标,是开原,而开原的守将不是别人就是文学家马林。

逃回开原后,面对后金可能发起的攻势,马林经过了深刻的反思和检讨,明白这时候四书五经都已经歇菜文学家的身份还是等会再说。

既然文学家不行,那就换个其他家,比如政治家。

马林和蒙古喀尔喀的宰赛部签订了战略友好同盟,马林出钱宰赛出力,用钱保平安,宰赛觉得这钱也挺好挣的,双方皆大欢喜。

然后,努尔哈赤攻打开原城,直到马林战死,马林指望的援兵也没个影子。

其实马林还是没明白,无论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还是著名或非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还是加州牛肉面宜家家居居然之家各种家,只要不是这个家全都扯淡:

军事家。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16 22:55:11 +0800 CST  
这是战场,决定胜负的因素只有拳头,其他都派不上用场。

努尔哈赤的第二个目标,是大城市铁岭。

铁岭的大城市之名来自于05年春节联欢晚会赵本山之名,可在明朝的时候铁岭就已经是个不择不扣的大城市了。

辽东是个穷地方,天寒地冻,自然环境恶劣就不说,关键还要打仗,三天一小仗五天一大仗半年一特别大仗,所以这个地方人均GDP都比较低,但是除了铁岭。

别人都种地,是第一产业;铁岭不,直接跳到第三产业,城中光从事歌舞表演的文艺工作者就有两千余名。(妓女者两千余名)

这是正规的(只卖艺不卖身),还有不正规的(现代的妓女),这加起来就突破三千人了。

如果这是在北京或是苏州,我一点都不意外,可这是在兵荒马乱的辽东,而铁岭一不是省会二不是直辖市,凭什么?

答案是一个人的名字——李成梁。

每到晚上,铁岭的主干道就是一片“文化的氛围”,吹拉弹唱,歌舞升平;到了小街小巷就是一片“灯红酒绿”,很多年轻的女性穿着很简单很凉爽站在门口,形成了“洗浴按摩一条龙”。

一明一暗,一个阳春白雪一个下里巴人,一个高雅一个通俗,一个丰富精神世界一个满足生理需求,满足了当地乃至整个辽东地区的文化需求,这真的很美好。

可惜,这一切都随着努尔哈赤的到来成为历史。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16 22:55:32 +0800 CST  
铁岭的守将向沈阳求援,这时候铁岭眼看就要被攻破了,但他还是坚信,沈阳的援军就在路上,他们的援军一定会来的。

因为铁岭是李家的,而驻守沈阳的辽东总兵也姓李,李家的李,李成梁的李。

所以,他坚信这位不会不管不顾,因为这是他的家。

果然,坚持是正确的,铁岭的北面扬起了一片尘土,这是铁岭的援军,但却不是来自沈阳,而来自蒙古。

如果你还记得文学家马林和蒙古部落的战略联合,虽然到死马林都没看到所谓的“保镖”,你先别急的骂他们不讲诚信,因为现在他们来了。

越是贫穷的地方,越是闭塞的地方,人就越简单,虽然简单不一定是好事,但宰赛相信一个简单的道理:

一口吐沫一颗钉。

人,是要讲诚信的。

至于上次马林没等到援军实在不怪宰赛,当宰赛准备的时候开原已经陷落,不是我们不给力而是你们太无能啊,所以这次宰赛来了。

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宰赛是个实在人,实在到没想自己的能力够不够替别人消灾的。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16 22:55:49 +0800 CST  
宰赛的一万五千骑兵来到铁岭城外,和他们一起在城外的还有努尔哈赤和他的后金军队。

看人数,后金多于蒙古;看质量,后金也高于蒙古。

这就好比做生意,所谓黑白通吃,再不济黑白两道总得沾一道,要么这生意就没法做了,打仗也是如此,要么你比对面人多,人多打人少;要么你比对面不怕死,猛人打怂人。

这两点,宰赛都不具备,于是他的命运也就决定了。

再多说一句,宰赛和努尔哈赤还有私人恩怨,也就是宰赛抢了努尔哈赤的老婆。

国仇家恨,在铁岭城外一并解决,下场就是宰赛被生擒,一万五千骑兵没几个回去的。

至此,明朝辽东重镇开原和铁岭被后金一并攻下,掐指一算,明朝在辽河以东的大城市就剩孤零零互相依靠的沈阳和辽阳两座城池了。

至此,辽东已经陷入一个十分危险的境地,再往前一步就是万丈深渊粉身碎骨,而作为整个国家政治中心的北京整个庙堂之上却忙着让一个人明白他的责任,一个已经56岁的成年人。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16 22:56:07 +0800 CST  
先从一个故事讲起,故事的主人公是内阁首辅方从哲和内阁大学士吴道南,时间是万历四十五年,萨尔浒之战的三年前,天还是蓝的水还是绿的后金还是没成气候的,两个人作为内阁同僚遇到了一起上去内阁办公。

到了长安门,然后就被人堵了。

长安门是大臣们进宫必须要走的门,有“龙门”之称,所有官员在这里下马下轿,步行进宫,这种地方被人堵了,成何体统。

两人走到近前一看,原来门前这些人是来求情喊冤的“上访群众”,细数了一下足有上百人之多,身为首辅事情既然都到了眼前自然不能视若无睹,二人便在这里和这些人聊了起来,一聊才知道,原来是监狱囚犯的家属,上访请求刑部赶快宣判。

不喊冤,不上访,不闹事,只求刑部官员赶快宣判,犯了什么罪我们都认了,给宣判定罪就好,哪怕多判几年也可以。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由我来说明一下。

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通常羁押期为24小时,最多不可超过30天,这是现代;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羁押期的长短会根据审判你案件的官员来定,心情好可以30天,心情不好可以300天,这是古代。

还有,因为你没有被定罪,所以严格的来讲你并非罪犯,所以你每天的伙食不由监狱负责,想吃饭有两种:家里人给送或监狱负责。

两种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经过牢头同意,想让同意很简单,拿钱来。

没钱?那你就饿的,饿到死为止。

你可能只是有期徒刑三年,因为没有判决,所以你必须一直在监狱里呆的,而你呆的这些天的伙食监狱是不负责的,你家人必须打点牢头这样才可以来给你送饭,要么你就等的饿死。

至于饿多少天会死,这个要根据你的身体素质以及你的求生意志,再加上哪个好心的狱卒给你喝碗稀饭这种小幸运事件都会增加你的生存概率(水还是会给你的),不过是现代医学研究人类是三天不喝水七天不进食,能超过的恭喜你,除了证明你的身体素质以及求生欲望超乎常人还代表再多熬一天或两天可能就会看到希望,只要有人来审你,你就有饭吃了。

原因很简单,大家不妨自己猜猜。

不过这个基本到不能再基本的请求,刑部居然也做不到,因为刑部尚书一职已经空缺半年了;左右侍郎还有一个在位,但尚书的工作他却无法代理,因为代理刑部尚书的工作报告递了十几封也还没批下来,重要的文件需要正官签字大家只能干瞪眼;至于下面的各级官吏,空缺就多得去了。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16 22:56:31 +0800 CST  
除了一次又一次的感慨,除了继续给万历上折子请求补充官员然后陷入无限的等待,方从哲他们似乎没有了其他选择,可他们万万不会想到,有一天他们也会成为“上访群众”中的一员。

萨尔浒战败后,明人有四字描述当时北京之情景:

京师大震。

六月十六日,后金攻破开原。

七月二十五日,后金攻破铁岭。

如果再要等下去,那恐怕就是辽沈失守,关门海危及了!

七月,恰逢大暑,满朝文武分为两组,一组由吏部尚书赵焕为首,一组由内阁首辅方从哲为首,分别跪伏于文华门和仁德门,他们从早开始,顶着炎炎烈日,其中不乏花甲老人,跪在巍峨的宫门面前,他们请求的只要一件事:

请万历皇帝上朝议事,当面商量战守方略。

汗水打湿了官服一次又一次,有的老臣忍受不了烈日的蒸煮数次晕倒在宫门前,被旁边年轻的官员拉了起来,不顾众人的劝阻,擦了擦汗继续跪着,求万历上朝。

他们为的是这个国家,为的是大明,而身为大明化身最应该在此刻站出来的万历皇帝,并没有任何踪影。

太阳就要下山了,宫门内终于出现了一道人影,这位公公带来的是万历的口谕,一道任性的口谕:

朕今天身体不适,诸位大臣早日恢复,改日再议。

跪了一天,得到的只是一个“朕龙体有恙,改日再议”。

失落的大臣纷纷唉声叹气,互相搀扶着起身,也顾不上拍拍身上的尘土,失落的准备打道回府,明天继续来;有的则是上前打问,询问皇上的龙体何时才能康泰,这军国大事可耽误不得啊。

吏部尚书赵焕推开人群,来到內监面前,说了这样的一句话,一句堪称石破天惊的话:

“当建州的骑兵有一日跨过蓟州,铁骑兵临北京城下,请问陛下还可以高枕宫中告诉敌人朕今天身体不舒服让他们退兵改日再来吗?”

(他日蓟门蹂躏,敌人叩阍,陛下能高枕深宫称疾谢却之乎?)

“烦请公公代为通禀,就说是臣赵焕说的!”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16 22:56:50 +0800 CST  
当崇祯皇帝高呼“文臣个个该杀,武将个个该死”的时候,把明朝灭亡的责任从自己身上推的一干二净的时候,可曾想到25年前有一位大臣义愤填膺胸怀天下在那宫门口慷慨陈词的诛心之论呢?

赵焕这句话,带来的就是当赵焕死后,朝廷中有人授意不加以任何恩典,就连象征性的抚恤都没有。

能做到这一点的,除了皇帝,没有第二个人。

伽利略说:需要英雄的国家是不幸的,但在国家需要英雄的危及关头却没有英雄挺身而出力挽狂澜这才是真正的不幸。

好在这时候明朝还没到这个局面,还有一个可以挽救这一切的英雄:

熊廷弼。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16 22:57:10 +0800 CST  
@一只支 529楼 2016-08-08 19:55:00

万历十八年(1590),在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下,主要是万历的生母李太后和群臣两方面,万历不得不同意立朱常洛为皇太子,但是作为交换万历也提出了一个条件。

Ps:1.虽然我写的是清朝,但作为一个建立的新政权势必是以推翻结束旧政权的过程为结果的,我很想让大家清楚所谓努尔哈赤的七大恨告天,不是说突然发生的,不是说从天而降的,明朝到底在努尔哈赤兴起直到兴兵攻明的过程中扮演着一个怎样的角色,在努尔哈赤征服女

—————————————————
@岁月的意义 2016-08-17 10:55:28

楼主不必老是强调为什么先写明朝,不要把精力浪费在这上面。我觉得楼主写的特别好,感觉明末清初和隋唐时期很像啊!希望楼主加油
-----------------------------
明末清初真的是一段很精彩的历史,三足鼎立各方割据,你方唱罢我登场,逐鹿中原,这是一个精彩的过程,就好像三国,也好像朋友说的隋末唐初,清兵入关并不代表着清朝问鼎中原,只不过算是有了正式参与逐鹿中原游戏的资格吧
楼主 一只支  发布于 2016-08-17 11:11:29 +0800 CST  

楼主:一只支

字数:196251

发表时间:2016-08-04 19:5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8-26 12:43:00 +0800 CST

评论数:202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