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的执行人

九品中正的执行人

陈群制定“九品中正法”,呈报并经曹丕同意后正式实施。九品中正,成为汉魏到隋唐300年,影响最为深远的人才政策。

陈群与曹丕共同推出此政策的时代背景与基本特征是:一、前朝东汉时代的“举孝廉”人才选举政策已经基本破产,东汉三国之际的人才选拔政策与结果,除非是袁绍式的门第世家为背景,否则,任何人才无法脱颖而出。东汉王朝的人才选拔政策早已宣告破产。二、曹操“矫枉过正”的“唯才是举”人才政策,颁布于官渡之后,曹操在军事上对门第世家势力大获全胜,政治上有恃无恐,“悍然”发布即便是郭嘉式品行不端者,也公开聘用的人才政策。”唯才是举”不符合汉魏主流媒体与舆论的价值观。

陈群推出的人才政策,锁定后世300年人才选拔格局,但是,陈群和曹丕推出此政策的初衷,实乃迫不得已。在东汉、魏武的两种人才政策均已破产的情况下,暂时由国家制定人才评判标准,并由“中正官”担负人才选拔重任,未曾料到,九品中正的基本框架,竟然影响后世300年的路径。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评陈群:曹孟德惩汉末之缓弛,而以申、韩为法………魏氏所任之人,如崔琰、毛玠、辛毗、陈群、陈矫、高堂隆之流,虽未闻君子之道,而鲠直清严,不屑为招权纳贿、骄奢柔谄猥鄙之行…………女谒宵小不得流毒于朝廷,则其效也。

“未闻君子之道”,是说陈群虽出身名门望族,但并非东汉儒学教化下的道德清流人士,陈群的“转型”与“脱胎换骨”,是东汉三国乱世的格局使然。

“以申韩为法、鲠直清严”,是说陈群为代表的曹魏开国第一代士大夫官僚阶层,崇尚法家手段,以严刑峻法、整肃纲纪、重树权威为治理逻辑。

“女谒宵小不得流毒于朝廷”,是说陈群受曹丕托孤,担任尚书令录尚书事,延续东汉以“录尚书事”掌握权柄的惯例,曹魏以外廷官员压制外戚(女谒)与内廷宦官(宵小)。

曹魏三任帝曹睿,热衷于建造宫殿,不断征用民力,陈群上书劝阻。陈群在其长篇上书的开头着重提醒曹睿:“今天我们处在天下大乱之后,人口减少,全国人口数比起西汉王朝文景时代,不过相当于当时的一个大郡。”

黄仁宇在其作品里,多次提及“数目字管理”的新概念,黄仁宇认为,“数目字管理”的理念,在中国传统治理逻辑里严重缺失。

陈群(时任三公级政府高官)的上书,证实黄仁宇的上述观点。

陈群说“人民至少,比汉文、景之时,不过一大郡。”陈群没有说清楚(事实上也不清楚)“人民至少”究竟是“多少”,陈群也不知道文景之时西汉王朝的总人口数是多少,只是粗略估计说:“不过一大郡”。

中国传统史家及史书的叙事逻辑与风格,使读者几乎不可能贴近民生的数字真相,唯一的途径,只能是从类似“陈群上书曹睿”这种文字里寻找答案。

读者如阅读《资治通鉴》,从公元183年黄巾民变爆发,直至公元235年陈群上书曹睿,文字充斥战争与杀戮,但半个世纪的人口灭绝战究竟死了多少人,没有人说得清楚。

陈群倒是基本说清人口锐减的真相,从文景的人口(五千万),减少到大郡的人口(五百万)。

曹魏帝国是非常时期的产物,曹魏推出的政策,也是非常时期的产物,正如陈群的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推出的时间,在曹魏篡汉已成定局之时,正如唯才是举的求才令颁布点时间,是在袁绍家族已经覆灭之后。

曹魏在门第世家的实际代表(袁绍)覆灭之时,提出唯才是举的求才令,在门第世家的名义代表(东汉)覆灭之时,提出九品中正制。

唯才是举的求才令,以才能为唯一标准,不注重道德品行,在“举孝廉”制度下的门第世家社会,引起舆论的哗然与非议。九品中正作为有别于求才令的国家制度,更是严重打击了门第世家的自命不凡。

3个世纪以来(武帝之后),汉朝的人才选拔制度,以举荐为手段,而举荐的决定权,正在于遍布全国乡镇的地方大族,也即是由门第世家掌握举荐权(比如袁绍家乡的人才,由袁绍等大家族举荐,地方政府与普通民众的作用不大)。

九品中正,就是人才的举荐与选拔,从门第世家手中,转移到政府组织部门任命的、专门负责考察人才的“中正官”手中。

楼主 shekening  发布于 2018-08-26 23:10:52 +0800 CST  

楼主:shekening

字数:1599

发表时间:2018-08-27 07:10:5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8-27 16:09:14 +0800 CST

评论数: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