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失的华夏.哈拉帕

遗失的华夏.哈拉帕
作者:亚布

面对哈拉帕印章文字破译出的历史事实,就像见到多年失散的亲人,潸然泪下!我们再也无法拒绝哈拉帕回家,再也无法拒绝哈拉帕回到华夏。在很久以前,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让我们遗忘了自己的历史,让我们与哈拉帕,与昆仑墟,与《山海经》失去了联系?然后就像一个离开家门的孩子,在暗夜里漫无目的。迷失是一种习惯,慢慢的我们再也不知道回家的路。
按照《穆天子传》记载来看:周穆王是知道夏朝的,是知道昆仑墟的,因此他不辞劳苦的去到西夏氏分封巡游祭祖;老子也是知道夏朝的,是知道昆仑墟的,所以他才抛下五千言出函谷关直奔昆仑墟而去,坐骑竟然还是一头青牛,想想哈拉帕出土印章上,刻画最多的动物也正是牛,这是巧合,还是老子有意为之?与老子同时代的孔子主张忠、孝、礼、智、信。而老子好像挖苦的说: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这与孔子思想直接对立。是不是因为从孔子时代,人心不古,行为规范上已经迷乱了,孔子才跑出来教化众生。而老子的观点可能是:孔子的做法于事无补。历史给出的答案确实如此,在孔子著书立说不久之后,西周分裂,进入战国。开始了兵权挑战王权的疯狂历史。
《山海经》这种国之重典,一定是珍藏在周朝的国家图书馆里的。
周穆王、老子肯定是看过的。所以才有周穆王西巡之前就对西夏氏那么了解,才有老子骑牛西去。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认为可能出在周悼王姬猛这里。
以下是摘录作者刀子很快,在2017年4月4日发表的作品《失踪的周朝典籍》。
「文章说:自1951年湖南长沙五里牌发现楚简以來,共出土先秦简牍帛书30多批次。除青川秦牍(秦武王二年即前309年)、天水放马滩秦简(战国晚期)及云梦睡虎地秦简(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外,其余均为楚简牍帛书,尤以楚简为多,如湖北荆门包山简和郭店简、江陵(今荆州区)望山简和九店简、随州曾侯乙简和河南信阳长台观简、新蔡葛陵简以及上博简、清华简,字数达10万以上,是中国迄今所见时代最早的古代简牍资料。这些楚地出土战国简册(简称“楚简”),反映战国时期楚国私人藏书的繁荣,其背后更有不为人知的历史背景。
据说中国很早就有了图书典籍。这从《吕氏春秋·先识》记有:“夏太史终古见桀迷惑,载其图法奔商;商内史向挚见纣迷惑,载其图法奔周;晋太史屠黍见晋公骄无德义,以其图法归周。”可知夏代已有图书典籍,而这些图书最终被收入到周王室图书档案馆里。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周王室的图书典籍在公元前516年(周敬王四年)后神秘地失踪了。
史载公元前520年(周景王二十五年)周景王去世,因嫡长子寿早死,改立猛为太子,但景王又宠爱王子朝,临死前要大夫孟宾扶立王子朝,不料孟宾被大夫刘狄、单旗所杀,并立王子猛,是为悼王。王子朝随即发动族人争夺王位。悼王出奔,晋国(晋顷公)遣大夫籍谈、荀跞护迎其避于王城(今河南洛阳东北)。不久,派兵护送回都城。同年10月,悼王病死。晋国立悼王同母弟王子匄(同丐),是为敬王。周敬王元年(前519年),王子朝逃到尹(今河南新安西南),尹氏助王子朝攻王城,敬王逃到狄泉(今河南洛阳),尹氏立王子朝。周敬王三年(前517年)晋与诸侯在黄父(今河南沁水西北)结盟,谋平周乱。次年十一月,晋军攻占供(今河南巩县),“召伯盈逐王子朝。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奉周之典籍以奔楚。”(见《左传.鲁昭公二十六年》),周敬王回到成周恢复王位。史称“王子朝之乱”。
王子朝之所以选择楚国,盖因楚时为南方强国,正与晋争霸主地位。王子朝奔楚后,恰逢楚平王死,楚国内混乱,王子朝一行滞留在南阳西鄂一带(今河南南阳卧龙区)。王子朝滞留楚边境地,一来可得楚相助,二来距洛阳较近,一有机会,可实现重入主洛阳的梦想。但周敬王却没有给这位异母兄弟机会,公元前506年,吴楚柏举一战,楚都郢被吴军攻破。敬王抓住有利时机,派人前往南阳杀死了王子朝。故《左传.定公五年》载有:“五年春,王人杀子朝于楚。”鲁定公五年即周敬王十五年(公元前505年),不过,未言及事由(该年周与楚无战事,推测为暗杀),更未提及周室典籍。据推测此事可能与周敬王追索周室典籍有关,而王子朝拒绝交出典籍。今南阳有王子朝墓,这从魏《皇览》载:“(王)子朝冢在南阳西鄂县,今西鄂晁氏自谓子朝后也。”可知。公元前504年,王子朝之余党儋翩率众起事,周敬王逃出成周,居于姑莸(周邑)。次年,晋国军队攻取王城,迎敬王入居。然后,又攻取叛军控制的谷城(今孟津县横水东)等地。至此,王子朝之乱才彻底平定。
值得注意的是,王子朝奔楚导致代表中原文明的周王室典籍(包含夏、商代)外迁,而随着王子朝被杀,这批周王室典籍也不知下落。这从《庄子.天道》透露出,云: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孔子曰:善。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若是《庄子》所言不虚,似乎周敬王因未能追回周室典籍,故而重新向天下征集图书,以重建周王室图书馆。据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王子朝被杀之后,跟随他亡楚的召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等人及其族人把周室典籍秘藏了起来,但不排除王子朝奔楚时会送少量典籍作为见面礼给楚国。今湖北和河南出土的竹简或许与此有关。不可否认,楚文化发达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姬朝(王子朝)携带经典南迁。当然也不排除周王室典籍部分外流的可能,事实上,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兴起,恐怕更是直接受益于周室典籍的外传。据说孔子五十岁才读到《易经》,以及孔子删编《诗经》的记载,均表明周室典籍的一部分流传到了鲁国。
至于曾任周室典藏史老聃(不是著《道德经》的李耳)因王子朝事件牵连而去职归乡,鲁国史官孔子前去陈国拜访,“修春秋”时将中国古文献3240篇删毁为120篇(见《汉·纬书》)。据说孔子与老聃相见至少有三次。孔子三十多岁,适周问礼于老聃(见《史记·孔子世家》);四十多岁时,曾经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在鲁国)(见《礼记·曾子问》);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今河南南阳附近,(《魏策》云“楚破南阳九夷,内沛许鄢陵危”。一说江苏沛县)见老聃(见《庄子·天运》)。据说王子朝被刺后,老聃又回到东周洛阳,但因周王室衰微,且所管之典籍散失,老子已无事可做,故《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今湖北沙洋郭店一号墓出土了老聃(即老子)原著《太一生水》。」
周室典藏就这样神秘帝消失在最后的落脚地---楚国。战国末期的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极可能见过这批文献。屈原自称是高阳氏颛顼之苗裔,他在《天问》中写过:“昆仑县圃,其居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四方之门,其谁从焉?西北辟启,何通气焉?”的诗句。“增城九重”也就是“层城九重”,也提到了昆仑墟多层建筑的问题,描写之详尽,仿佛身临其境!感慨之深重,弥漫思乡之苦痛!
“王子朝之乱”是中国历史的一场文化大劫难。以致使周王室典籍流失殆尽。这批外流的文献当中。《山海经》很可能就在其中。《山海经》的语言特点是:文字简洁涉及古名词多。仅凭阅读者字面理解,无法读懂文献记载细节。它之所以能够在皇室内流传千余年,存在着有附图演示,或者是口口相传两种辅助解读的可能。一旦脱离了这些,周朝史官之外的人很难读懂。就连司马迁这样的史学大家都拿它没有办法。仅凭识几个字的儒生,就更如读天书一般。更何况私藏皇室典籍是重罪。即使是列国诸侯收藏到了,也不敢轻易拿出来给人看。而且在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更没有人关心《山海经》这样古怪的书籍。战国时代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是儒家、法家、墨家、兵家,研究的都是富国强兵之策,哪有人还会注意《山海经》。等它再一次出现的时候,已经是汉朝了,已经形成被匈奴人围困在中原的局面。
“华夏”一词,最可信的,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华、夏、蛮、貊都是指族群而说的,并不是地域名字。《尚书正义》:“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它也不是地域名字。等到了东汉许慎的《说文》,就说:“华,荣也。夏,中国之人也,珿中原之人”。完全把中国说成是中原。华夏的历史彻底迷失。现在的哈拉帕---上古的昆仑墟,彻底被从正史中剥离出去,只能在以后的民间传说,和道家的讲坛道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此后的两千年,中原王朝的统治几乎没触及到印度河流域。我们的华夏文化便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根基。一点一点的从我们的记忆中渐渐隐去。
楼主 yabu2016  发布于 2017-09-21 20:45:46 +0800 CST  
印度印章文字之谜已被揭开。亚布破译印章文字。
楼主 yabu2016  发布于 2017-09-22 16:24:52 +0800 CST  




楼主 yabu2016  发布于 2017-09-22 21:47:44 +0800 CST  
@逐影之人 2017-09-22 21:57:12
大汶口遗址:昆仑墟

-----------------------------专家自己都不信。而且这个尧字已涉嫌学术造假了。
楼主 yabu2016  发布于 2017-09-22 22:02:13 +0800 CST  
原来陶寺文字解读真是在造假?

http://wenku.baidu.com/view/c89b17cc852458fb770b56d7.html
除了这两个符号,考古队对该坑所有出土陶片一一检视,又把填土全部筛过以后,再也没有新的发现。
从1984年发现朱书扁壶到2001年公布扁壶朱书符号内容,整整过去了十五年,十五年才公布朱书符号内容,非常蹊跷。
何驽认为“陶寺文化处于黄河中游,总体上说属于中原,语言文字与后世的甲骨文和金文属于同一体系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所以“我们可沿着由甲骨文金文反推的轨迹去探索扁壶背面的那个“字”。”这里何驽释读的前提是甲骨文、金文、陶寺朱书符号是同一个文字体系,然后“查陶寺H3403扁壶背后这个字符形状与甲骨文最为形近的一个是“尧”字”。在这里笔者觉得何先生的考证方法有点蹊跷。扁壶正面的符号像甲骨文的“文”字,背面的符号像甲骨文的“尧”字,所以扁壶朱书符号就是“文尧”二字。由于四千年前陶寺文化的两个符号很像殷商晚期的甲骨文“文尧”,所以陶寺的朱书符号就应该也是“文尧”两字,进而还可以说陶寺朱书也是甲骨文了。这个推论有一点像“说一个老人长很像一个小孩,所以这位老人就一定是这个小孩的爷爷”一样,很难让人认可。
何驽先入为主,通过查阅甲骨文字形把扁壶背面的朱书符号定位为“尧”字,然后依照自己规定的范框对陶符进行了定向猜想: 《说文》:“尧,高也”,段注云:“尧本谓高,陶唐氏以为号。”以往我们总是不大理解陶唐氏以尧为号同字意“高”有什么内在联系。去年我们确定的56万平方米的陶寺早期城址,据丁山先生“垒土为垚”的解释,再结合陶寺早期城址东墙Q4北段在桃沟大断面上所显示出来的夯土墙结构是夯土版块“堆砌”而成来看,更符合“垦土为支”之意。我们明白“兀”本意是指高大巍峨的夯土城墙。“兀”,《说文》 “从垚在兀上,高远也”,段注曰:“高而上平也。”这就是典型的黄土源地貌,而陶寺城址恰恰坐落在塔儿山前向临汾盆地中心过渡的山前黄土源上。那么“尧”字的本意即为“建立在黄土高源(兀)上的高大夯土城墙(垚)”,代指“建立在黄土高源上的城”。何驽引用《说文》和段玉裁注解来说明尧是“高”的意思,陶唐氏是以尧为号的。当然这里肯定肯定还是沿用了历史文献来证明的,也可见何驽先生在这里是想用文献来印证考古的。即使这样也无法得出““兀”本意是指高大巍峨的夯土城墙”的结论,由于这个推论的突兀勉强和来历不明,则下边的分析就很是让人难以接受了,别说是确定了56万平方米的陶寺早期遗址,就是包括后来发掘的陶寺中晚期的280万平方米的遗址,也不能得出““尧”字的本意即为“建立在黄土高源(兀)上的高大夯土城墙(垚)”,代指“建立在黄土高源上的城””。换言之在何驽眼里“尧”是一个象形字,是模拟了陶寺古城而由陶寺先民造出来的一个字符,事实上笔者以为是何驽先生自己造了一个“尧”字来证明陶寺遗址是帝尧古都的。把甲骨文的尧字和扁壶朱书背面的符号对比一下可知,两者之间的区别读者一看即知。
涉嫌造假的部分(见上传图):
第一个是陶寺朱书扁壶背面的符号,第二个是何驽先生自己模拟的一期后下32.16的甲骨文尧字,第三个是原来的一期后下32.16的甲骨文尧字(见马如森《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第304页),第四个是《六德》简7,第五个是《容成氏》简9,第六个是衡方碑。很明显,何先生为了证明自己的解读,把一期后下32.16的甲骨文尧字故意写成与扁壶背面的符号相似的符号的。

何驽在此基础上将陶寺城址和同时期龙山时代的其它城址进行了比较,认为“唯有陶寺城址位于山西,真正坐落在黄土源上,而且城址面积最大,是其他同期城址所望尘莫及的。”所以“陶寺遗址老Ⅲ区的H3403位于陶寺早期和中期城址内,出土形近甲骨文“尧”字的朱书字符绝非偶然。再结合扁壶正面鼓腹部的“文”字来看,“文”字的隶定当无异议,字形与甲骨文、金文的“文”字酷似。于是,陶寺H3403扁壶上两个朱书文字很可能是“文尧””。
即便如此,何先生在最后还是强调“现在的问题是关于这个尧字还没有得到学术界的一致认同,大家是有争议的。”(《陶寺遗址:考古十年收获与未解之谜访谈------考古研究员何驽》,《襄汾文史》2013年第一期)足以说明何驽尽管还在坚持自己的原先释读,但是这样的解读连他本人都是不很踏实的。笔者列举了沈长云、陶富海、张光直和田建文等对扁壶朱书符号的定位,这几位考古学家没有根据个人的喜好、定位性的猜测和先入为主的考辩而把朱书符号解读为文字,而是把他们首先定位为符号。笔者以为,把朱书符号作为符号来看待不仅科学,也更加客观。
陶寺, 朱书, 甲骨文, 符号, 城址
image.jpg (52.86 KB, 下载次数: 8)
image.jpg
楼主 yabu2016  发布于 2017-09-22 22:03:18 +0800 CST  


楼主 yabu2016  发布于 2017-09-22 22:04:29 +0800 CST  
@逐影之人 2017-09-22 21:57:12
大汶口遗址:昆仑墟

-----------------------------
看下面:
楼主 yabu2016  发布于 2017-09-22 22:04:55 +0800 CST  
@鲜虞郭峰 2017-09-22 22:48:59
不错!“华夏”一词的确是被《尚书正义》和《说文》解释歪了。只是布哥说夏朝的文化政治中心在印度,商周以降的中华文明是由西人东迁所带来的观点在下实难苟同。在下赞同布哥解读《周书、武成》“华夏”是“族群”的观点,不过需要再进一步追问一下:“华族”“夏族”何来?相对于“商族、周族”来说,显然在商周两代之前是抹不掉“华、夏”两朝的。再加上“中华”一词的来历,充分说明着在大禹创建“有夏--夏后中央王国”之......
-----------------------------
要尊重历史事实。哈拉帕印章文字解读之后是中国字,上面写满了《山海经》人物名字。
楼主 yabu2016  发布于 2017-09-23 07:42:19 +0800 CST  
@夜沐璃_identifi 2017-09-23 06:54:27
没什么了不起的坚强点

-----------------------------
怎么了?
楼主 yabu2016  发布于 2017-09-23 07:42:47 +0800 CST  
哈拉帕出土印章写满《山海经》人物

作者:亚布

印章文字:又称哈拉帕印章文字,或印度印章文字,是出土于印度河流域的古代文字。因为诸多原因,至今尚未破译。笔者曾在拙作《印章文字与哈拉帕古城遗址相关问题考释》中断言:印章文字是伏羲书契,哈拉帕是昆仑墟。这是因为印章出土地哈拉帕古城遗址,与中国古代帝都昆仑墟十分接近,并且还有四枚图画印章表现的内容,与《山海经》的记述极度吻合。
笔者沿着《山海经》的脉络,参照水书、甲骨文和金文,尝试破译了50枚印章上的文字。从破译的结果来看:仅仅破译了50枚印章,就出现了8位《山海经》里面,夏朝以前的人物。这些人物包括伯子杼.双双、大禹、因乎、贰负、虞舜、共工、仁羿、丹朱。这些内容已被笔者写成《古文字学术报告.亚布破译印章文字》。
由于印章文字破译出来的内容,多处与《山海经》吻合,笔者断定:所谓的印度河文明乃是中华远古文明,印章文字乃是中国古文字,是生活在印度河流域的夏朝先民使用过的文字。
笔者还有点儿个人体会:就是对印章文字的研究越深入,就越离不开《山海经》这本书。
从破译的结果来看:印章的用途就是官方印符,并不是现在网上流传的那样,是护身符或是商人物货往来的凭据。印度河印章和我们现在使用的印章功能没有什么区别,只是被我们现代人给神秘化了。庆幸笔者破译了印章文字。如果让外国人抢先破译了,那我们真的无颜做炎黄子孙了。
一、哈拉帕印章里面的第一个《山海经》人物:伯子杼.双双
我在《印章上的山海经故事》里面曾讲到过怪兽“双双”。

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

图0001 伯子杼.双双

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
图0002 七(等)侯
读者一眼就会看出:图0001、图0002两枚印章上,刻画的明明是同一个怪兽?笔者也认同这种观点。而且我认为它就是《山海经》里面的怪兽“双双”,相信这两枚印章的价值很大,因为上面都刻有文字,如果能对照破译了,信息量应该十分丰富。
《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南海之外,赤水之西,流沙之东,有兽,左右有首,名曰[足术]踼。有三青兽相并,名曰双双”。文中连续出现两个“有”字来叙述怪兽,我已经在《第二章》中解释了,“有”就是族旗或族徽。而文中所述:初看像是说两种怪兽。细读才发现:这是同一种怪兽的两种称谓。恰恰又在巴基斯坦,这两枚印章又一起出土了。现在我才理解《大荒南经》这句话的意思:原来这种怪兽正面看“左右有首,名叫“[足术]踼”;侧面看“三青兽连体,名叫双双”。那笔者的论断对不对?也就是说“[足术]踼”是不是“双双”。因为在众多的《山海经》译本中,“[足术]踼”与“双双”都被当做两种怪兽来解释,笔者不敢苟同。
看来“[足术]踼”到底是不是“双双”的问题,还要仔细研究。按照中国古代造字方法,笔者理解“[足术][足昜]”两字左边“足”部,说明该怪兽为四足动物,而右边“术昜”是两字的音部,切读之后结果是这样的。“术昜”切“双”,即shu shang切shuang。可见我的想法是对正确的。“[足术]踼”就是“双双”,是同一怪兽。
那么图0001、图0002上的文字到底是不是“[足术]踼”或“双双”呢?
图0001上的印章文字,我把它故译做现代汉语:伯子杼.双双。
图0002上的印章文字,我把它故译做现代汉语:七(等)侯。

我们知道了“双双”是图0001、图0002两枚印章上怪兽的名字,这和图0001印章文字破译的结果的一模一样。那“伯子杼”又是谁?在《古本竹书纪年》夏史中有这样的记载:“伯子杼帅师灭戈”。“(伯子杼)帝杼。元年己巳,帝即位,居原。杼或作帝宇,一曰伯杼。杼,能帅禹者也,故夏后氏报焉”。
原来“伯子杼”是夏朝的一个帝王,帝杼或称帝宇,也称伯杼。
难道历史会这么巧合?古代巴基斯坦地区,也有一个和“伯子杼”姓名履历一摸一样的帝王?当然不会。我破译的“伯子杼.双双”,就是帝杼。族徽是怪兽“双双”,或叫“[足术]踼”、“矢网”。这个结果也印证了我一直把《山海经》里面的“有”字,译作“族旗或族徽”是正确的。
一枚小小的印章,就把《山海经》和《古本竹书纪年》紧紧的联系到一起。这不得不令我对《山海经》和《古本竹书纪年》这两本饱受非议的古籍刮目相看。
从图0001、图0002破译结果来看:帝杼是从子爵、伯爵、侯爵做起,最后才做到帝王。是一步步干上去的务实的帝王。
二、哈拉帕印章里面的第二个《山海经》人物:大禹
我在《印章上的山海经故事》里面曾还讲到过“二八神”。


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

图0003 帝.禹印

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
图0004 帝印.禹印
我认为“二八神”和图0003印章记述的是同一事件。《山海经.海外南经》载:“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一曰在比翼鸟东南,其为人长颊。有神人二八,连臂,为帝司夜于此野。在羽民东。其为人小颊赤肩,尽十六人”。
上文中所说的羽民国,是《山海经.海外南经》从西南角向东南角排列的第三个国家。那么图0003这枚印章就应该出土于哈拉帕古城。印章上面描绘的共有九人:一人立于礼台之上,明显是帝,另一人是头领,跪于帝前,其余七人皆“连臂”,印章的背景是牧场,也就是“野”,这八人的装束皆头戴鸟羽,除了人数少了一半,场景与“二八神”的记述一模一样。
笔者认为:所谓“二八神”确有其事,应该理解为两个八人一组的神,是帝的两个南方卫队,临南海(孟加拉湾)为帝司夜。这枚印章只是其中一个卫队,这样的印章一定共有两枚,只是那枚印章遗失了,或还未出土罢了。
图0003印章上的文字,我把它故译做现代汉语:帝.禹印。
笔者注意到:和图0003印章还有一枚十分相近的印章图0004,我把它故译做现代汉语:帝印.禹印。
《山海经》里面的“二八神”,到底是为哪一个“帝”司夜一直是个谜。现在通过对印章文字的破译,我可以告诉读者了:他们是在帝禹司夜。
三、哈拉帕印章里面的第三个《山海经》人物:因乎


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

图0005二(等侯).因因乎余.西玄.

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
图0006 贰负.降.窳窫之印
附附禺禺
图0005印章上的文字,我把它故译做现代汉语:二(等侯).因因乎余.西玄.附附禺禺。还可以简读为:二(等侯).因乎.西玄.附禺。
“因因乎余”和“因乎”被记述在《山海经.大荒南经》:“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两青蛇,践两赤蛇,曰不廷胡余。有神名曰因因乎乎,南方曰因乎,夸风曰乎民,处南极以出入风”。
据印章0005文字分析:“因乎”是南方风神的官职名称,这枚印章是属于一位名字叫“西玄”观风官,印章的主人来源于一个叫“附禺”的氏族。
四、哈拉帕印章里面的第四个《山海经》人物:贰负
图0006印章上的文字,我把它故译做现代汉语: 贰负.降.窳窫之印。
这里的“窳窫(yu ya)”,《山海经》里叫“窫窳(ya yu)”。“贰负杀窫窳”被记述在《山海经.海内西经》里。“贰负之臣曰危,危与贰负杀窫窳。帝乃梏之疏属之山,桎其右足,反缚两手(与发),系之山上木。在开题西北”。从印章图0006那头牛低首乞怜的表情上看,这枚印章的主人一定是降伯,这与《山海经》的记述一致。
五、哈拉帕印章里面的第五个《山海经》人物:虞舜
图0007印章上的文字,我把它故译做现代汉语:帝.虞舜印 。在《山海经.》有多处记载。如《山海经.大荒南经》:“有臷民之国。帝舜生无淫,降臷处,是谓巫臷民。巫臷民盼姓,食穀,不绩不以服也,不稼不穑食也。爰有歌舞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爰处。百谷所聚”。这枚印章上虞舜的坐姿,与图0003、图0004大禹的坐姿一致。可见哈拉帕印章上凡此坐姿的,一定是古代帝王。


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
图0007 帝.虞舜印

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
图0008 共工印.二(等伯)
六、哈拉帕印章里面的第六个《山海经》人物:共工
图0008印章上的文字,我把它故译做现代汉语:共工印.二(等伯)。共工在《山海经》里也有多处记载。如《山海经.海外北经》:“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七、哈拉帕印章里面的第七个《山海经》人物:仁羿
图0009印章上的文字,我把它故译做现代汉语:三(等伯).仁羿印 。仁羿见诸于《山海经.海西内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

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

图0009 三(等伯).仁羿印

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
图0010 降帝.二(等伯).丹朱
八、哈拉帕印章里面的第八个《山海经》人物:丹朱
图0010印章上的文字,我把它故译做现代汉语:降帝.二(等伯).丹朱 。丹朱这个人物在《山海经》记述颇多。但记述的内容过于简单。因此笔者采用《古本竹书纪年》的记述。让读者做进一步的了解。《古本竹书纪年》:“帝尧陶唐氏。五十八年,帝使后稷放帝子朱于丹水。一百年,帝陟于陶。帝子丹朱避舜于房陵,舜让,不克。朱遂封于房,为虞宾。三年,舜即天子之位”。
而且图0010印章上的牛,与图0006印章上“贰负杀窫窳”那头低首乞怜的牛,表情一致,说明这枚印章主人也是降伯,这与《古本竹书纪年》的记述一致。可见哈拉帕印章上凡低首在槽中取食的,一定都是降爵。
楼主 yabu2016  发布于 2017-09-23 07:43:34 +0800 CST  


楼主 yabu2016  发布于 2017-09-23 08:08:08 +0800 CST  
夏朝的文字找不到。坏处是外国人不承认夏朝;好处是我们的专家学者可以尽情地想象发挥,可以不着边际的演绎。
楼主 yabu2016  发布于 2017-09-23 10:00:30 +0800 CST  
哈拉帕就是昆仑墟
楼主 yabu2016  发布于 2017-09-23 21:15:07 +0800 CST  
哈拉帕印章的用途就是官方印符。
楼主 yabu2016  发布于 2017-09-25 18:27:25 +0800 CST  
@yabu2016 2017-09-23 08:08:08

-----------------------------
哈拉帕印章文字是夏朝文字。
楼主 yabu2016  发布于 2017-12-16 14:43:08 +0800 CST  
图0071这枚虞舜的印章尤为珍贵,因为它上面有类似双语文字,就是有两种不同的字体输写了“虞舜”二字,上面为一个合体字,中间一个“虞”字或“吴”字,四周为四个水滴,读作:虞水,切读为:虞舜。印章下面为一个“鱼”字和一个“水”字,读作:鱼水,切读为:虞舜。尽管字体不一样,但切读出来的结果是一致的。特别是上面的合体字形式,在甲骨文里面十分常见,这也可以作为:哈拉帕印章文字向甲骨文转变的直接证据。
楼主 yabu2016  发布于 2018-01-26 14:51:52 +0800 CST  
@纳兰圣 2017-09-21 22:03:02
不错
-----------------------------
研究象形文字,黄人更有发言权。因为我们研究的东西,字、音、意、史,四对照,这点,白人做不到。
楼主 yabu2016  发布于 2018-03-03 17:21:09 +0800 CST  
我以前讲过:夏商周都是封地的名字。因为夏商周都是黄帝的后裔,他们是一个祖先,所以他们的祭祀和历史是不分家的。夏商周是外族和历史学家的叫法。因为夏商周是一家人,所以他们的历史一起都记录在《山海经》里面了。不像后代的王朝各国有各国的历史。
楼主 yabu2016  发布于 2018-03-07 11:19:35 +0800 CST  
@华夏文明西来说 2018-09-16 22:46:23
书怎么没的卖啊
-----------------------------
加我微信18984194886,买
楼主 yabu2016  发布于 2019-09-30 20:18:54 +0800 CST  

楼主:yabu2016

字数:10021

发表时间:2017-09-22 04:45:46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2-01 05:45:32 +0800 CST

评论数:12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