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重叠败仗之四平攻坚(转载)

47年6月,东北民主联军在夏季攻势中的最后一战--四平战役中,没有取得预想的战果,为夏季攻势的胜利蒙上了一层阴影。战役失利的原因,既有中级指挥在攻坚作战中的战术失误因素,也有民主联军总部(林彪)的战役指挥失误因素。


四平攻坚战役的发起,是夏季攻势的第二阶段。依照夏季攻势的构想,第二阶段的作战目的是集中兵力机动作战,相机夺取中等城市,并求得歼灭敌军部分主力。在这一预想的背景下,东总为进一步孤立长春、吉林之敌,决定攻占四平这一重要战略枢纽,集中24个师的强大兵力进行攻坚和阻援作战。其中以1纵队全部、辽吉纵队全部、6纵队17师附加东总直属炮兵5个营共7个师以上的兵力组成攻城集团,由1纵司令李天佑统一指挥,围攻四平,歼灭敌71军;由2纵队全部、3纵队全部、4纵队(欠第11师)、6纵队(欠第17师)、独立1、2、3、4师、东满独立师、骑兵1、2师共17个师的兵力,由东总(林彪)直接指挥,进行阻援作战。


从6月4日至11日,攻城集团陆续集中到四平城外。打援集团的部署是:3纵队、4纵队位于清原、山城镇、西丰地区,任务是阻击沈阳出援之敌军沿沈吉线自东向西迂回增援四平;6纵队、独立2师位于中长路以东莲花街、叶赫站一线,阻击由沈阳出援之敌军沿中长路东侧北援四平;2纵队占领四平以南、昌图以北的泉头、三十里堡一线,担任正面防御,阻击由沈阳沿中长路正面北援四平之敌军;以独立1、3、4师、东满独立师、骑兵1、2师位于四平以北,阻击由长春南援四平之敌军。


林彪直接指挥的17个师,战役计划是阻援的部署而非打援的部署,重点作战方向是四平以南,这个方向是敌军出援四平的主要方向。




在战役计划中,阻援主力2纵队没有机动任务,6纵队和独立2师是保护阻援主阵地(2纵)的中长路左翼。3、4纵队的任务是阻击援敌向东迂回,以机动防御的态势侧击可能沿中长路东侧出援之敌以及由本溪向四平以东迂回运动之敌,没有预设打援的作战区域。因为整个战役预想的核心目的是攻克四平,歼灭敌71军,而不是围点以吸引敌军出援,在运动中求歼援敌,所以在战役的外线部署上就是阻援而非打援。


在这个阻援部署中有一处隐患,就是注意力过分集中在本溪方向和中长路东侧,而对中长路西侧即阻击主阵地的右翼缺少保护。按照常规,当中长路西侧出现敌援军时,2纵应当在6纵保护左翼的前提下将防御阵地向西延伸。但在实战中因林彪改变了6纵态势,2纵在正面敌军的压力下不可能向西扩展防御,这是最后阻援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林彪的阻援部署,在一定程度上含有使用3、4纵队机动打援、求歼本溪方向来援的敌主力新6军的意图。这一动机自然是好的,但在战役决心形成时就出现了战役目标两头兼顾的问题。对于援敌是阻是打,只能确立一个主要目标,否则在具体行动展开之时就会出现以一次战役行动企图达成平行的两个战役目的而顾此失彼,战役的根本目标已经确立:攻克四平、歼灭71军。从战前的阻援部署结合战役实际进程来看,林彪在部署阻援时,对攻城这一基本目标有所忽略,片面地注重了自己直接指挥的战役侧面的目标,因攻城进展不顺利而对战役的基本目标又产生了一定的动摇,而临时改变战役目标则因原有兵力和机动能力的不足而产生无法达成目标的问题,几乎按敌军意愿形成了在四平城下两军决战的态势,最后就不得不退出战


6月9日,四平外围的攻城部队开进集结。为查明敌守军情况,1纵队和辽吉纵队各师均派出侦察部队,1纵队各师由师参谋长、副团长等带领三个侦察组实施侦察。侦察的结果,对敌军的防御部署有详细掌握。1纵绘制的《四平守敌兵力配备及工事位置图》与敌军绘制的《四平守备编成阵地要图》基本一致,在守军兵力判断上,1纵判断为15000人到20000人,辽吉纵队判断有18000人,东总对此没有提出异议。据战后查明的情况,前线部队对守敌数字的判断有一定理由,四平守军的正规战斗兵确为18000余人。但是守敌就地征招编入大量非正规人员的情况,却没有为前线部队和东总所掌握。东总确信的敌兵力数字是据前线侦察结合夏季攻势第一阶段的战果推算出来的,这一情报偏差对后来的战役进展影响很大。对此,林彪应负的责任比前线指挥员要大,作为战役指挥的最高层,其情报来源多于前线部队,对下级搜集的情报应有一个综合再判断的过程,情报的正误只有通过指挥者的判断与应用才会对实际战况产生作用。


四平敌军实际情况是:71军87、88师,13军54师三个正规师,其中88师是被歼后与暂3师合并重建(原88师于五月和71军91师在怀德、大黑林子地区战斗中被歼灭);54师两个团在通化、本溪地区受到重创损失过半;71军直属队有特务团、工兵营、炮兵营、通讯营、兽力营等单位,夏季攻势第一阶段受到打击后,只剩下1700多人,相当于一个团的兵力。在这些正规部队外,附属有5个保安团以及公主岭保安大队,属于地方武装。战斗开始前,陈明仁将城内政府官员、警察、铁路警、兵站、医院、车站的公职人员加上逃进城内的外地保安队、还乡团全部编入部队,使作战人数达到了3.5万人之多。从6月1日至9日,沈阳方面出动运输机44架次,向四平空投了88吨军械弹药。战斗开始后,沈阳方面从6月17日至29日,更出动了运输机136架次,向四平空投军械弹药物资达305吨。而这些情况,都是东总和林彪没有预料到的。


6月11日,攻城集团开始扫清四平外围的战斗,进展顺利。同日夜,辽吉纵队占领四平飞机场,歼敌一个营;13日,1纵队2师占领四平西南的要点新立屯,歼敌四个连。外围据点扫清后,林彪决定14日晚间20时对四平发动总攻。


总攻部署与意图:1纵队1、2师从四平西南的海丰屯和新立屯实施主要突击,打击敌88师和54师结合部;辽吉纵队的主力从四平西北实施突击,打击敌88师和87师结合部;1纵3师从四平东南实施辅助突击,相机攻入四平东区;6纵队17师为总预备队。


这一部署的意图,是首先打击敌军主力及核心守备所在的四平西区,集中兵力先歼灭敌之主力。但是投入东区进行辅助攻击的兵力有所不足,实战中未能完全钳制东区敌军,同时对位于东区的敌空投场长时间没有攻占或以火力控制,使得沈阳方面得以向四平守军空投大量弹药,这是陈明仁得以顽强抵抗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攻城集团的战役准备较为仓促,后勤供应能力有限,因此虽然在火炮数量上占有优势,但在炮弹数量上则不如敌军,实战中在许多地段因火力不足而必须由步兵实施连续爆破,延长了作战时间增大伤亡。


6月14日20时,炮火准备开始,20时17分部队发起攻击。20时40分,1纵队2师突破守军阵地,15日2时,1纵队1师突破守军阵地,而辽吉纵队和1纵队3师则未能达成突破。


15、16日两天,陈明仁调动总预备队向1纵队1、2师连续反击。1、2师击退了敌军多次反击,扩大了突破口,但伤亡很大,进展缓慢,至17日两师均已伤亡1500人以上,但占领区狭小,俘虏不足千人, 战况的发展比预期差很多。


连续两天激烈战斗,战果很不理想,除1纵1、2师的两个突破口外,1纵3师和辽吉纵队的攻击都没能起到分散敌军兵力的作用。但这些都没有及时引起林彪足够重视。直到17日李天佑关于三日战斗情况和经验教训的书面报告出来,林彪才改变部署,令辽吉纵队调一个师增援1纵队向纵深突破,同时命令总预备队6纵17师投入战斗。


17日起,1纵队向敌军核心工事发起攻击,6纵17师接替1纵1师任务。18日辽吉纵队在17师49团配合下突破敌军阵地,17师全部投入战斗。林彪令担任阻援任务的6纵队18师加入17师方向作战。


19日17师49团和50团进攻敌核心工事,50团进攻时使用了在城子街战斗中缴获的7门美式火箭炮。战至夜间,17师三个团从不同方向上完成了对敌核心工事的包围。在此之前,陈明仁已转移到铁路以东。


20日夜,17师突破敌军核心守备区,四平西区守敌全部肃清。

这时,总预备队投入战斗已达三天,方才查明守敌兵力比原预料的超出甚多。1纵1、2师与辽吉纵队独立1、2师因伤亡过大,独立1师师长马仁兴阵亡,这四个师奉命退出战斗休整。
21日,林彪增调6纵队16师加入辽吉纵队独立3师在四平东区的攻击作战。至此,原先担任阻援任务的6纵队主力全部转到了攻城方向,6纵司令员洪学智接替李天佑担负对攻城部队的统一指挥。


总预备队投入战斗达三天尚未取得决定性的进展,已表明战斗进入胶着状态。作为战役指挥者的林彪临阵换将,抽调阻援兵力攻城,但对战前所估计敌军数量的失误依然没有足够重视,新投入的兵力仍然没有决定性的优势(投入两师,撤下四师),而敌军此时仍保有半数兵力(战后统计,歼灭四平守敌17000余人)。果然,对四平东区的攻击因兵力不足不能迅速割裂守军阵地,使攻击一再受阻,本以退出战斗的辽吉纵队独立1师又再次投入战斗。战至23日,独立1师伤亡过大被迫再次退出战斗,其余的部队直到26日,仍然未能最后解决战斗。
战斗胶着于四平东区时,林彪对夺取四平的战役决心还十分坚定,21日以林罗名义电令各纵队首长:


四平战斗自总攻开始后,已激战8昼夜。敌顽强抵抗,逐屋争夺,目前我已占领半个城市,我伤亡已逾8000余人。决付出15000的伤亡,再以一个礼拜的时间,将此仗打到底,达到完全歼灭敌人和打垮敌之守城信心。目前敌南北增援部队已出动,我军决待敌进至昌图、郭家店附近后开始大反击。我各部皆应振奋精神,准备苦战,以不惜15000人的伤亡,血战数昼夜,采取战场上的各个击破方法,求得大量歼灭敌.


同日,林彪向毛泽东报告了上述决定。24日毛泽东复电:
你们廿一日来电悉。八天作战占领四平一半,你们决心再以一星期时间歼灭四平之敌,占领此战略枢纽,极为正确。四平占领不仅对我军建立攻坚信心关系甚大,而且对全国正在斗争的广大群众是一大鼓励。


可见,毛泽东对林彪坚定占领四平的决心是赞成与支持的。


从电报的内容可以看出,林彪在21日时还是企图先攻克四平,然后转移力量对沈阳本溪方向援敌发动更大规模攻击。从理论上来看,这种构想合理,全力完成一个战役目标后再遂行下一个战役目标。


但是,林彪在战役部署初期两头兼顾的设想,这时却必然对战役的实施进程产生干扰。具体说,就是四平拔点与阻援是一个战役整体,而反击打援应当是另一个独立的战役构想,两个构想间的有机联系是阻援与打援的区别。从战役的实际进程看,林彪在阻援开始后对阻、打二者的区别产生混淆,导致原有的战役决心动摇,使得两头兼顾的不合理设想演化成为实际作战行动。


从21日起,攻城各师向四平东区发动进攻。战至23日,敌军已无力发起新的反冲锋。而攻城各师的力量也受到很大损耗,辽吉纵队的三个师都退出战斗,6纵的三个师担负了攻击的主力任务。


敌军方面,杜聿明在四平被围后就积极调集兵力,蒋介石为解四平之围,也调华北的53军北上,严令杜聿明在6月30日以前在四平与陈明仁会师。敌军从沈阳、长春两个方向上总共集结了10师的兵力10余万人,准备在四平城下与民主联军决战。沈阳方面的敌军有:
新6军3个师(14师、新22师、169师)、93军2个师(暂20师、暂22师)、52军1个师(195师)、53军2个师(116师、130师)共8个师;长春吉林方向的敌军有新1军2个师(新30师、50师,主力新38师留守长春)和保安团队一部。援敌由郑洞国统一指挥,于6月17日开始行动。


从时间上看,敌援军的行动很迟缓,17日时陈明仁已经在四平苦战了6昼夜,当日核心阵地已受到强大攻击。而南北两路援军才刚刚开始出发。而由于民主联军4纵队11师在本溪方向上的动作,杜聿明、郑洞国感到侧翼威胁,而不能全力北援。如果林彪在此时对四平能及时投入更大兵力而不是逐次使用兵力(18日仅投入6纵18师,21日投入6纵16师,1纵和辽吉纵队伤亡大的部队退出战斗。但几天之后这几个撤下休整的师又被林彪投入打援作战,可见部队仍保持一定的战斗力),四平战役的情况就不同了。


6月17日郑洞国指挥53军进攻本溪,这是杜聿明在东北惯用的“先南后北”部署,先解决侧翼牵制,保证主攻发动方向上集中重点不受干扰。4纵队11师力量弱小,不足以长时间拖住敌军,但撤退前仍然迟滞了郑洞国三天时间。20日,郑洞国回到北援的进攻出发地铁岭,指挥主力发起攻击。同日,四平西区的敌军被全部肃清。尽管林彪第二天增调6纵16师参加攻城,但是逐次使用兵力的恶果已经出现:敌军重兵开始北援,阻援集团已无可能再向攻城集团转移兵力了,攻城集团兵力不足的问题难以保证一周内全部占领四平的战役决心得以实现。


杜聿明与郑洞国根据情报判断,民主联军可能在开原以东地区伏有主力,在沈阳援军通过后会切断中长路,而于铁岭、开原以北地区夹击沿中长路北进的沈阳援军。有鉴于此,郑洞国的作战部署是:


以战斗力最强的新6军向开原以东攻击前进迂回四平,掩护沿中长路正面北援主力的侧翼安全;93军担负正面主攻,沿中长路北进,52军195师随后跟进;本溪的53军北上作为战役总预备队,随战斗发展,从中长路左翼向四平以西迂回。


结合实际战况看,杜、郑的部署是正确的,民主联军3纵队、4纵队(欠1个师)确实部署在开原以东地区准备侧击沈阳北援的敌军。同时53军向中长路左翼运动,这是林彪的阻援部署中所轻视的方向。而正面阻击后来被敌军突破的重要原因,就是正面阻击的右翼受到了严重威胁。部署在开原以东的3、4纵队,从态势上来说原本是既要阻击敌军从开原以东向四平作远距离迂回,又要侧击从中长路东侧对2纵队阻击正面作近距离迂回的敌军,由于6纵队转入攻城作战,独立2师阻击近距离迂回敌军的任务过重,2纵队不能减轻左翼压力而向右翼延伸防御,等于是缩小了防御正面,给敌军从中长路西侧迂回2纵主阵地留下了空间。3、4纵队无论要侧击近距迂回之敌还是防御远距迂回之敌,都无法向西延伸阵地支援独立2师减轻2纵左翼,整个阵线的部署在阻援还是打援两个战役目标之间摇摆不定。


6月23日,敌南路援军占领开原。24日,敌北路援军新1军新30师、50师进至陶家屯地域,在民主联军独立3、4师、西满骑兵师和东满独立师的顽强抗击下,前进受阻;同日,敌南路援军进至昌图一线,与担任正面阻击的2纵队激战。林彪在敌占领开原后,命令四平前线指挥部,调退出战斗休整的1纵队1、2师南下莲花街参加打援作战。


四平久攻不克,敌援军大举出动,在这一局面下,林彪对战役决心做出重大改变,将战役的核心目标有攻占四平转为打援。同一天,毛泽东还在根据林彪21日的电报发电支持林彪坚决攻占四平的主张。


林彪对战役决心的改变对四平战役是决定性的,四平守敌到23日时已无能力发起反击了,攻城的战斗到了最后时刻,林彪不但没投入力量最后解决战斗,反而改变决心调兵南下,战役设定时两头兼顾的意图成为了实际,四平攻坚功亏一篑。


从21日林彪向毛泽东发电表示决心到24日改变决心的四天时间里,四平方面情况:林彪命令李天佑统一指挥1纵3师、6纵16、17、18师和辽吉纵队独立1、3师攻入了东区,经两日激烈战斗,于23日早晨击退敌军最后一次反冲击。同日李天佑电告林彪:“昨日战斗甚慢,估计尚需三四天才能解决战斗。邓纵(指邓华任司令员的辽吉纵队)伤亡过大,目前依靠六纵。”林彪即命令辽吉纵队独立1、2师退出战斗,却未向四平前线增加兵力;打援方面情况:23日,南路敌军右翼新6军169师在开原以东八棵树地区与4纵队先头部队发生战斗,激战一昼夜,敌169师被击退,八棵树附近高地全被民主联军占领。


24日,敌北路援军被阻于陶家屯地区;敌南路正面93军进攻昌图,右翼新6军169师在八棵树地区展开反击。


依李天佑的估计,从23日起解决四平战斗尚需三四天时间,实际上敌援军到达四平外围附近是29日,此前民主联军攻城部队已在遂行退出战斗,30日凌晨1纵3师最后撤离四平。在此期间,林彪还一再从四平前线向打援方面调兵。削弱了攻坚力量。而从四平前线调往打援方面的部队直到29日才开始部分投入战斗,整个战役已经到了结束阶段。30日包括南满部队在内,民主联军全线撤出战斗,夏季攻势结束,林彪改变决心部署的打援没有实现。如果坚持阻援拔点的决心,不削弱攻坚力量,从时间上来看,攻克四平全歼陈明仁的71军,还是完全可能的。


25日,敌新6军169师在空军与炮火支援下,全力争夺八棵树阵地,黄昏时4纵队在八棵树的阻击部队伤亡过大,主动撤出战斗。同日,敌93军占领昌图,新6军14师、新22师从左翼绕过八棵树一线进至马市堡、貂皮屯一线,并继续向威远堡门、莲花街前进。


26日,敌93军从昌图正面发起进攻,2纵队依托预构阵地展开阻击,战况激烈,敌53军和52军195师开始向2纵队右翼四平以西的八面城方向迂回运动。同日,林彪决定对四平改取佯攻方针,调6纵16师、辽吉纵队独立1、2师南下参加打援。这样,原先攻击四平所集中的和后增援的共9个师兵力,已有5个师南下,在四平前线的只有1纵3师、6纵17、18师、辽吉纵队独立3师共4个师,其中1纵3师和辽吉纵队独立3师已连续作战10天以上,攻击力下降,四平攻坚战已近尾声。在打援方向,林彪再次集中了3纵队3个师、1纵4纵各2个师、6纵1个师独立1师共9个师的兵力,求歼敌右翼新6军,以辽吉纵队独立1、2师加入2纵队阻击正面敌93军。从兵力番号上看,林彪所集中的力量很大,但由于是临时变更部署,各部之间位置的变化与协同动作难以保证。其中1纵队和辽吉纵队参加打援的4个师均是在四平激战后撤下来休整的部队,直到29日才到达指定位置,这两天之内敌情已发生重大变化。


28日晨,郑洞国亲临93军指挥,向泉头一线2纵阻击阵地发动猛烈进攻,战斗呈现白热化状态,至中午时分,敌仅攻占部分前沿阵地,没有突破性进展。午后,向左翼迂回的敌53军开始向八面城进攻, 威胁2纵队右翼。93军在空军和战车配合下突入2纵队主阵地。18时林彪电令2纵队:
为诱新6军与其他部队之联系,你们应立即放弃泉头车站,诱敌向四平前进。待昌图一带敌空虚时,你们即夺取昌图,由昌图像威远堡攻击。


2纵奉命于黄昏后退出战斗,93军迅速向四平靠拢。林彪的这份电报违背了自己的打援部署,对2纵的运动要求也不切实际。左翼集中9个师的兵力准备包围歼灭运动中的新6军,但放弃正面使得93军减轻正面压力策应右翼,而计划攻击新6军的各个部队尚未就位。张网捕鱼而网底已破,当新6军受到攻击后可迅速向93军靠拢,攻击成了从其右翼一面平推,无法分割敌军态势,林彪自己就违反了自己总结的“一点两面”;2纵队退出泉头后,也难以绕过敌三路宽大阵线去攻击昌图,右翼有敌53军和52军195师,没有友邻部队配合;左翼则要在新6军正面作侧敌运动(29日新6军14师已进至莲花街),且要通过3、4纵队的地域。因上述原因,实际2纵队退出战斗后没有转向昌图方向。


更重要的是,放弃泉头后敌93军迅速接近四平,与四平的敌守军和八面城方向的53军、52军195师对民主联军在四平的攻城部队形成夹击态势,林彪的两头兼顾就成了顾此失彼。由于原部署在莲花街一线的6纵队转入了攻城作战,2纵队左翼的独立2师力量不足,无法在坚持阵地(实际上也没有坚持住)的前提下与3、4纵配合对新6军形成钳击以割裂敌军态势,而不分割新6军与93军的联系,3、4纵从左翼向新6军的攻击就只能是一面平推。当1纵到达指定位置后,战机已失,四平方面敌军已达成目的。尽管1纵占领了莲花街,对敌的分割包围还是没有完成


29日,敌93军先头部队占领四平市区以南的忙牛哨,敌53军和52军195师占领四平以西的八面城。同日,新6军14师先头部队一个团也进至莲花街企图迂回四平。四平攻城部队处于两面受敌的威胁下,林彪遂下令退出四平战斗,30日凌晨,1纵队3师最后撤出四平东区,四平攻坚作战至此结束。


29日1纵队1师到达打援的指定位置,侦察获知敌新6军14师一个团在莲花街。1师于30日使用两个团拂晓发起攻击,但由于缺少迂回部队配合,仅消灭敌团部和一个营,占领莲花街。3、4纵队于貂皮屯、头营子、威远堡一线对新6军主力新22师和169师的反击,也未取得有力战果,致使新6军迅速收缩。30日夜林彪发出电令:“敌主力向威远堡门集中,我一、四两纵决定后撤,另寻战机。”同时,林彪也给南满部队下达了撤退命令,第三次四平战役结束。
7月1日,林彪与罗荣桓联名向毛泽东电告战况:四平战斗,自14日总攻开始,至26日经13日激战,我军俘毙伤敌3万余人,我伤亡13000人。由于敌逐屋逐堡顽抗,后数日敌进行地洞战,在我军进攻时,敌从地洞中逃跑,故战斗后,我伤亡大,而甚难俘获敌人。敌现以9个师向四平增援,我攻城部队已于前晚离开四平。我外围部队昨日已开始打援,但对于敌具体位置与番号不明,我作战部队员额不充实,而又有轻敌情绪,昨今两日战斗成绩均甚小,但战斗尚在进行中。拟经此战后,即休整补充部队。


这份电报存在两处与事实不符之处,一是歼敌数字明显夸大,战后统计,四平歼敌数应为17000余人;二是对前一日的撤退命令没有提及,却称“战斗尚在进行中”。三是我伤亡13000人明显不实,根据17师师长龙书金的回忆,17师没负伤仅4000人,也就是伤亡5000多人,攻击四平前后投入9个师,还有阻援方向17个师的战斗,不可能仅伤亡了13000人,而国军战史则声称四平战役毙伤共军5万人。


对四平攻坚作战的论述中,通常都将战役失利原因归结于攻城方面的作战不利,很少涉及打援方面的情况。不可否认,攻坚不利确是四平之战失利的重要原因,攻城不利延长了预定的战役时间,增加了大量伤亡。但这只是导致战役失利的一个方面,而打援方面变更部署的问题,同样也是造成战役失利的重要原因,特别是战役进行时指挥层动摇决心,是带有决定性的原因。当付出很大代价,战役原定目标即将实现时,仓促改变战役决心与原有部署,结果是拔点与打援两个方向都没有达成作战目的。对比孟良崮歼灭整编74师,外线态势是敌以大合围的态势企图与华野决战,敌援军已进至距离孟良崮不足五公里处,而战役指挥仍然坚持既定决心,加强攻击,坚决阻援。尽管攻击部队也是伤亡很大,而一旦消灭了核心之敌,外线敌军分进、我军力量集中的态势就使敌军的合围受到各个击破的威胁。而四平战役中因最后改变拔点决心,分进之敌与守点之敌就使我军有处于两面被动作战的可能。


战役决心和部署不是不可变更,而是应把握适当的时机。当围点已调动敌援军而我军没有胶着于坚城之下时,变阻援为打援会主动得多;而四平守军已山穷水尽而敌援军进展不利时,再削弱攻城力量转为打援,前一阶段的代价都付诸东流不说,因四平这个点的存在使我军转向打援时不得不两线平行作战,兵力调动部署出现空档,反而失去战机。事实上,我军攻城部队已占领半个四平时,敌援军距到达四平还有10天时间,如能抓紧战机果断增加攻城力量,完全有可能在敌援军展开后拿下四平,而消灭四平之敌后我军力量更为集中,已展开的敌援军正处于运动中,受到分割的可能性也就大为增加。四平之战中阻援不坚决,也是造成战役失利的重要原因。


在兵力部署上,林彪由于存在两头兼顾的意图,实际造成顾此失彼的结果,3、4纵两支主力为侧击部署,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6纵转入攻城,3、4纵的侧击失去另一翼的配合,2纵右翼缺乏掩护等问题,都对战役进程产生了影响。




在四平攻坚战后的“东总”干部会议上,林彪曾三次站起来检讨:“这次四平没打下来,不要你们负责,主要是我情况了解得不够,决心下得太快。不马上攻,围城打援最好。先消灭援军再攻城,就能攻下来。另外,这次攻城暴露了我们攻坚的技术差,这也主要是我平时研究不够造成的。” “四平是我的错,邓华说的对,没听他的。”
楼主 舰船过客03  发布于 2018-07-30 20:17:09 +0800 CST  

楼主:舰船过客03

字数:9512

发表时间:2018-07-31 04:17:09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9-03 19:11:05 +0800 CST

评论数:10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