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是故人来——董邦达与窈口慈岭



题记:老家西南面,隔着潺潺壶源溪,有一道低矮的山岭,曰“慈岭”。“慈岭栖霞”为古时窈洲八景之一。如今,慈岭古道犹存,有关董文恪公的孝心故事,被一代代的窈口老百姓口耳相传。


浙江杭州富阳南部的壶源山里,有一个叫后潘坞的小村子,村里有一个叫潘学卿的小伙子。潘学卿的祖上从徽州来到壶源山里,以经营土产和耕种为业。潘学卿虽不识字但为人勤劳、豪爽,喜欢交朋友,平时还做点小生意,家境不错。美中不足的是,潘学卿的老母亲几年前莫名其妙犯起了头晕的毛病。几天前,老太太的头晕病又厉害起来了,看着母亲受苦的样子,潘学卿急得团团转。经邻居提醒,潘学卿打算第二天陪母亲到马剑集镇上去求医。当天晚上,潘学卿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在马剑返回时,经过第三个凉亭时,他看见一个书生模样的人在凉亭的墙顶上种田!
第二天,天还没亮,潘学卿就陪着老母亲出发去马剑看病。翻山过溪到了马剑,找到郎中,郎中搭脉询问后,说不出老太太头晕病的原因,只是嘱咐回去好好休息。见郎中看不出病因也没有开药方子,潘学卿只好带着老太太回家。两人先是走过马剑的岩下亭,再路过金沙岭头的凉亭,在走到石塔头之间窈口的寺岭脚时,老太太的头又痛起来,路也走不动了。潘学卿就背着老太太吃力的到了寺岭头的凉亭里。到了凉亭,实在吃力了,两人就在凉亭里歇力。
刚坐下不久,从石塔头方向走来一位脚步匆匆的年轻人。年轻人书生打扮,身背后背着包裹,见有凉亭,他也坐下来歇脚。书生看见愁眉苦脸的潘学卿和病恹恹的老太太母子两人也在凉亭里休息,就主动和潘学卿母子聊起了天。一番交谈之后,潘学卿知道书生名叫董邦达,比自己大一岁,和潘家一样,董家的祖籍也在徽州,董邦达在上游的旧庄教书。潘学卿还知道这次董邦达急匆匆赶回富阳城里的家里,是因为他的母亲也犯有头晕的毛病。前几天,董邦达接到消息,母亲的头晕病又犯了,而且比较厉害。董邦达就急忙和东家请了假,带上前段时间由浦江一个土郎中开的偏方往家里赶,这个偏方是专门治头晕病的。
听说潘学卿的母亲也是犯了和自己母亲差不多的头晕病,董邦达二话没说就解下包裹,拿出那张偏方,打算抄一张给潘学卿。抄写的纸张包裹里有,可惜没有笔。这怎么办才好?这时,董邦达看见凉亭角落里有别人烤火后留下的黑炭,连忙用黑炭当笔把偏方抄在纸上,然后将抄写好的偏方送给了潘学卿。见此情形,潘学卿母子很感动,急忙邀请董邦达从富阳返回后到后潘坞潘家做客。董邦达思母心切,和潘学卿母子两人告别后继续往家里赶。
潘学卿母子回到家后,按照董邦达抄写的偏方去采药、煎药,老太太吃了药剂,不出三天,头晕病居然治好了,真是神奇!
几天后,董邦达离家返回旧庄教书,路过窈口时还特意拐到后潘坞与潘学卿见面。再次见到新结交的朋友,潘学卿热情款待。听说潘老太太的头晕病治好了,董邦达告诉潘学卿:“浦江土郎中的偏方果然神奇,我家董老太太的头晕病也治好了。”同一个偏方治好了朋友双方母亲的毛病,了却了两位孝子的一桩心事。因一张偏方而熟悉,两人的关系更加融洽,董邦达和潘学卿从此以后以兄弟相称,两家还时常走动,董潘两位好朋友还常常给对方母亲送礼物。之后,董邦达常常到后潘坞做客,潘学卿知道董邦达教书水平高,多次向附近村子有读书小孩的富裕人家推荐董邦达先生。
几年后,董邦达进京赶考,在雍正年间考取进士,而后发迹,一路官运亨通,当上了尚书。后潘坞的好朋友潘学卿听说董邦达当了大官,才想起当年那个奇怪的梦真的出现了:书生墙顶种田,就是书生要“高种(中)”的意思!这个书生就是在第三个凉亭里碰到的董邦达。
潘学卿的儿子潘相臣后来由后潘坞村迁到地势更加开阔的窈口村,相臣公利用山间毛竹生产的土纸做起了纸张生意,而后发了大财。为了纪念董邦达在寺岭上抄写偏方给朋友母亲治病的事迹,村里人就将村子西南面的“寺岭”改称为“慈岭”,以此来纪念董邦达尚书。慈岭,见证了潘董两家的交情和董邦达潘学卿孝敬长辈的举动。


2018年7月23日





楼主 窈洲记  发布于 2018-07-27 15:23:47 +0800 CST  

楼主:窈洲记

字数:1592

发表时间:2018-07-27 23:23:4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7-30 21:22:10 +0800 CST

评论数: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