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简述.儒家(添加中)

诸子简述.儒家


狩猎是一项集体活动,须有组织者、参与者,哪些人负责进攻,哪些人负责埋伏,以及获得猎物后如何分配?为了族群的生存和稳定,诸如分工协作、按劳取酬等人类的一些基本法则在混沌的原始时代就已经形成。这大概就是“礼”的缘起。
但“礼”的真正兴起源于祭祀。中国人对鬼神的存在向来是将信将疑的,但却对祖先的祭祀非常重视。从甲骨文献来看,祭祀几乎成了社会活动的主题。为什么一个对鬼神持怀疑态度的民族,却对祖先的在天之灵如此热衷?最根本的原因其实是为了团结族群的现实需求。在祭拜祖先的时候,他们会深刻地意识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祖先,有共同的血缘关系,因而有相互关照的义务。列祖列宗的功劳多伟大啊!没有他们的流血流汗,哪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很多个人之间的利益纠纷都可以在祖宗灵位面前协调解决。族群通过祭祀而变得团结,因为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
但是,祭祀不可能是毫无章法的。谁来主祭,谁来助祭,酒斟几盅,歌唱几首等等细节必须事先确定。在部落时代,祭祀的程序是简便易行的,但后来日趋复杂,附带的内容越来越多,很多事务诸如婚丧嫁娶、生儿育女,都要一一向祖先汇报。夏代已无从考证,商代的祭祀礼仪已经颇具规模。但由祭祀而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导致礼法意识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流则要等到西周初年的周公旦才能实现。


周公旦,姓姬,名旦,又叫周叔旦,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他辅助父亲和兄长推翻了商王朝,让周武王成为了天下共主。但在推翻商朝不久,武王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周成王当时尚在襁褓之中,无法执掌朝政。于是周叔旦自己称王,代替成王发号施令。注意,他是自己称王,不是像曹操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引起了成王的另外两个叔叔,蔡叔度和管叔鲜的不满,也遭到召公奭和太公望(姜子牙)等元老重臣的怀疑,认为他最终会谋害成王。管蔡两位唆使商纣的儿子武庚发动了叛乱--拒不服从中央号令。对此,周公首先做通了太公望和召公奭的思想工作,对他们发誓绝不谋害成王,并保证等成王长大后把王位还给他。经过充分准备,第二年发动了对武庚的战争,杀掉了武庚和管叔鲜,流放了蔡叔度。然后继续东征,灭掉了淮河下游的东夷政权,把周的版图扩张到了沿海。
等到成王长大成人,周公旦果然履行了自己的誓言,把王位还给了成王,自己回到臣子的位置上,成了辅政大臣。这时他才腾出手来完善礼法制度。首先要解决的是继承问题。前面的夏商两代因为王位传承制度不明,特别是商代的兄终弟及和父子相传并存引发过很多内乱。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让周公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当初武王临终时是准备把王位传给周叔旦的,但他没敢答应。因为反对者有点强大,虽然成王当时还是一个婴儿,但他是太公望的亲外甥。太公望由于长期指挥作战,在军队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同时召公奭、散宜生等权臣又是太公望的盟友。周叔旦如果继承兄长的王位,有可能引起朝廷各派势力的拼杀,导致政局不稳。尽管是临时称王,仍然引发了武庚管蔡的叛乱。兄终弟及是行不通的,只有让王的正妻的第一个儿子继承王位才能避免动乱。周公于是把所有的诸侯召集到镐京开了一个大会,周公在会上给大家灌输了天命论思想,人的身份,人的婚姻,儿子的出生顺序都是上天安排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过洗脑后,诸侯们在太庙集体发誓--以后所有的人都采用嫡长子继承制,违者天下共击之!封建社会的宪法原则于是就被确定了下来。不仅王位实行这一制度,公、侯、伯、子、男、卿、大夫、士乃至平民百姓都实行这一制度,由嫡长子继承爵位和财产(主要是土地)。这也叫宗法制。就像一棵大树,周王是树的主干,其他诸侯是树枝,树枝还可以分为枝干和小枝,小枝中还有小枝。
其实在周朝开国之初,就已经按照宗法制对王族和功臣们进行分封了。具体的分封方案是由周叔旦起草的。周武王自己占据了中央最大最好的一块土地。其他人被封到周王的外围以拱卫王室,就像树枝拱卫主干一样。而且按照与周王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决定封地远离朝廷的距离。王族成员大都分在了离王室较近的地区。太公望虽是功臣,但不是王族,被封到遥远的海边--齐国,当时还是一个没有完全征服的地区。周武王只给太公望等人颁发了建立诸侯国的许可证,让他们自己带兵去边疆封土建国。你建得成就在那里当公、侯、伯、子、男,建不成也不要埋怨朝廷。当然,也有可能是太公望等人自己要求被封到边疆地区的,因为越是边远的地方,发展前途越大。山高皇帝远,大家都懂的。周公自己也被封到了跟齐国差不多远的鲁国。召公奭被封到了比齐国还要远的燕国。
但分封制不是一劳永逸的。虽然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其他嫡子和庶子也是儿子,总不可能一毛不拔啊。新的王族成员不断出生,也需要封地。虽然名义上天底下所有的土地都是周王的,但能直接处置的只有自己的直辖封地。王子们娇生惯养,不可能把他们封到未征服地区去开疆拓土,面对凶悍的夷狄。周王只能在自己身上割肉,从直辖封地中划出几小块来分给儿子们。长此以往,周王的直辖地越变越小。其他诸侯也有类似情况,小诸侯国越来越多,最多时竟然达到三千多个。很多诸侯是什么时侯建的,什么时侯灭的,叫什么名字都无从查证。由于不断把封地分割出去,加上内政的腐败,在王朝建立三百年后,周王室已经衰落得很严重了,竟然应付不了西北的少数民族--犬戎,被迫东迁。而一些诸侯由于发奋图强,不断吞并其他异姓小国,版图越变越大,实力已在周王室之上。于是出现了春秋争霸,战乱不息,而王纲不振。
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礼仪制度就只好先放一边了。嫡长子如果是个低能儿,也让他继位,这个国家就可能会跟着他一起被送进棺材。还不如选一个贤能的,甚至是庶子也罢,只要他能使国家变得更加强大。
“礼”崩了,同时“乐”也坏了。当初制定的“雅乐”是为了融洽族人情感,促进上下和睦的。而战争需要的是激昴的,能勾起人们欲望的俗乐,要让将士们勇于杀敌。
楼主 驿渡草堂  发布于 2018-06-27 14:56:37 +0800 CST  

楼主:驿渡草堂

字数:2368

发表时间:2018-06-27 22:56:3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6-28 10:59:43 +0800 CST

评论数: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