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春雨漫评晚唐历史​​ 从安史之乱说起


最开始,大唐帝国并认为需要付出太大的代价,也能平定安禄山的叛乱,所以一直不愿意对土蕃、回纥做出任何妥协。而随着事态的发展,大唐帝国终于发现,如果不对土蕃或回纥做出一定的妥协,是无法度过这个坎的。
在这种背景下,大唐帝国一方面开出优惠条件与回纥合作;另一方面也接受了土蕃人即将大举东进的事实。总而言之,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只能让回纥、土蕃人趁火打劫一把。

最后的结果我们大家都知道,那就是大唐帝国经过一系列外交工作,终于和回纥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大唐帝国与回纥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意味着西部国防有了一定保证,至少不用担心溃烂到不可收拾的境地。
第一、回纥成了大唐帝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大唐帝国就不用留大量军事资源防范回纥了。
第二、大唐帝国与回纥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土蕃想趁火打劫大唐帝国时,顾虑就会增大;至少不敢无边无沿的扩大战果。

既然愿意做出这种选择,大唐帝国在西北地区的优势就更大了。
当然了,这种结果需要付出的代价,就是任由回纥军队到中原随便抢劫;就是接受在一定范围内,任由土蕃不断侵占大唐西部疆域。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9-15 10:56:31 +0800 CST  
在写这段历史前,我一直有一个困惑,那就是安禄山为什么没有试图通过与回纥合作的方式,一举把大唐帝国打崩盘呢?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处于安禄山的位置上,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想到这种方法,所以安禄山等人没有理由想不到。
而且,既然大唐政府可以用出卖国家利益的方式换取回纥合作;安禄山为了取得胜利,实在没有道理拒绝这种玩法啊。

写到这段历史时,我觉得,比较合乎情理的猜想应该是,安禄山也试图与回纥合作,只是回纥与安禄山合作的成本实在太大,所以拒绝了。因为回纥与安禄山合作,有可能就是一个无底洞,最后投入大量的成本,却是血本无归。

回纥帮助大唐帝国,第一次收复长安、洛阳,一共就摧枯拉朽的打了两个月仗,就看到了实打实的红利。因为攻入洛阳,那是可着劲儿的抢劫,东西多的带都带不走;抢了半天依然不解恨,还让大唐帝国帮他们组织人马打包再送一些。[注2]
回纥第二次帮助大唐帝国,也很快就收复了洛阳,当然了,进入洛阳,也是可着劲的抢劫,东西同样多的带都带不走。[注3]
当然了,这种入境抢劫的收入,严格意义只是奖金。因为对回纥而言,真正稳定的、长期的利益是,大唐帝国还会不断出高价从回纥那里买马;而且还会每年赏赐回纥大量财富。

回纥与叛军合作,能这么快收回红利吗?估计是不能的。
因为在唐帝国防范回纥的军队,始终驻扎在西北地区;回纥趁火打劫,最大概率上只是对安禄山有利,但是对回纥显然不会有什么明显的利益,因为回纥依然没有足够的信心把大唐西北军打溃了。

总的来说,回纥站在叛军一边,承担的风险太大,获得利益的不确定性太大;所以有机会与大唐政府合作,他自然会选择与大唐政府合作。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9-15 10:57:49 +0800 CST  
在安史之乱前期,史书上看不到安禄山、史思明试图与回纥人合作的记录。
但是在安史之乱后期,史书上却明确记载,史朝义想向和回纥合作,回纥也接受了类似的合作要求。但是经过大唐政府的一系列的外交努力,回纥人终于还是决定和大唐帝国合作。[注4]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安史之乱后期,回纥人为什么经过再三思考,还是决定与大唐合作呢?
显然是因为经过反复权衡利弊,还是认为与大唐帝国合作最有利。

安禄山与回纥合作缺乏基础,与土蕃合作呢?好像也没有什么基础。
因为不论安禄山有没有和土蕃建立合作关系,双方实际上也是一东一西的共同进攻大唐帝国。安禄山如果主动与土蕃合作,对自己并没有多少实质的利益,只会让自己在外交上处于被动。

当然了,如果安禄山敢选择上策,我是说敢集中力量先打穿西北地区,那他与土蕃合作是有价值的。但是,这样玩的风险太大,关键是,为了实现这种目标,就把土蕃拖进来,有可能玩成南北朝的格局。
换而言之,大唐帝国有可能被打得全面退出北方,然后以稳定的西南江南为基础;安禄山以残破的、不稳定的河北、中原为基础;整个西北地区沦为土蕃的地盘。

从这层意义上,与其出现这种结果,还不如让大唐帝国抱着一个扔又不舍得扔、抱着又无比费劲的西北地区,和自己打仗。

只要大唐不想放弃西部的领土,就绝不敢随便大举调西北军东进。在这种背景下,安禄山只要把江南打穿了,大唐帝国就丧失了广阔的大后方。
从这层意义上,安禄山当时真正突破口有两个。一个突破口是消灭以李光弼、郭子仪为代表的西北军,全面控制山西地区,然后稳扎稳打全面进攻西北;另一个突破口是一举打穿江淮地区,让大唐帝国失去巩固的大后方。
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叛军在西北战场上一直是采取守势。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9-15 11:05:22 +0800 CST  
以前,看这段历史时,我还一直有一个困惑。
因为看传统史书,回纥只派出四千军队,这四千军队似乎就成大唐平叛胜利的保障。
简单看的,这似乎是因为回纥军队神功无敌的结果。问题是,回纥真的这样神功无敌,早就在西部吊打大唐军队,怎么会一直受制于大唐的西北军呢?

后来,我渐渐明白。回纥派出的这四千军队,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军事意义。回纥二号人物亲率四千精锐部队出现在平叛战场上,主要是一种政治表态。[注5]
因为这意味着大唐对回纥的外交彻底成功了,现在他西部军队可以大举回调了,仅这个消息,就足以让叛军有一种说不出的恐惧。

这就好像,苏德打得热火朝天。德军突然看到日本军界二号人物,亲率一个日本机械师进入战场。肯定会惊得屁滚尿流。
绝不是因为这个机械师是神兵天将。而是因为它的出现,用事实证明,苏联东线没有后顾之忧了。苏联的远东军队可以大举西调了。整个战略格局发生变化了。

当然了,这只是举一个例子。
日本、苏俄不可能达成这种战略同盟关系。在这里,我只是希望大家知道,回纥四千人出现在平叛战场上,之所以可以产生那样大的价值,主要是战略上的的价值、政治、外交上的价值,并不是单纯的军事本身。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9-15 11:05:36 +0800 CST  
更主要的是,回纥军队出现,还是用着明显的碰瓷战术。
这就好像国共大战之际,突然有几千英国鬼子掺和进来,单纯的军事考虑,我军绝不会怕这几千英国鬼子,因为分分钟钟就能灭了他们。
问题是,除非我们认为英国鬼子是纸老虎,否则绝不敢随便消灭这些英国鬼子,因为灭了这几千个鬼子,有可能把大英帝国拖下水的。

回纥军队突然出现在战场上,对叛军的影响也是如此的。
因为面对这种军队,叛军在大举反击时,内心难免会有一种说不出的犹疑、恐慌。
是的,回纥军队并没有多少,而且他们也不是神兵神将。问题是,你真把这些回纥军打坏了,回纥会认怂吗?如果不认怂,肯定会把更多的回纥军队引入战场。
回纥军队所向披靡,并不是简单的因为他们神功无敌,显然是因为这是标准的碰瓷战术。

这种碰瓷战术,最经典的、最成功的应用,就是九一八事变,日本以极少的兵力,就让东北军全线崩溃了。单纯的从战场上分析,东北军实在败得太莫名其妙了。但是当时的东北军,一直有一个无法挥去的阴影,那就是他们把眼前的日本兵干掉,会是什么结果?
如果把眼前的日本兵干掉,就是引来中日大战,而是是东北军与日本单挑,东北军想一想也会绝望的。
所以,张学良当时就是希望中央政府给他们一个承诺,那就是这场战争不是东北军与日本的战争,而是中国与日本的战争,但是中央政府显然不敢给他这种承诺。


欢迎关注下一节 大举反攻叛军

[注1]:回纥可汗﹑吐蕃赞普相继遣使请助国讨贼,宴赐而遣之。
[注2]:回纥大掠东都三日,奸人导之,府库穷殚,广平王欲止不可,而耆老以缯锦万匹赂回纥,止不剽。
[注3]:回纥入东京,肆行杀略,死者万计,火累旬不灭。......回纥悉置所掠宝货于河阳,留其将安恪守之。
[注4]:代宗即位,以史朝义未灭,复遣中人刘清潭往结好,且发其兵。比使者至,回纥已为朝义所訹,曰:“唐荐有丧,国无主,且乱,请回纥入收府库,其富不赀。”可汗即引兵南,宝应元年八月也。.....帝令怀恩与回纥会。......
[注5]:九月,从元帅广平王率蕃汉之师十五万进收长安。回纥遣叶护太子领四千骑助国讨贼,

待续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9-15 11:09:20 +0800 CST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秦声楚梦、交叉口的卡、大有行、涑滨野老 、枫叶之国ing、2016重新选择、yl原来网友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六节 大举反攻叛军

政府军大举反攻叛军开始,就是摧枯拉朽的局面。
简单的时间表,大约是这样的。9月25日组织军队大反攻;9月27日到长安城下;9月28日收复长安城;10月18日,又收复了洛阳城;10月21日,南线叛军也全面瓦解,叛军统帅尹子奇被人杀死,叛军统帅田承嗣最初选择投降,随后又逃回河北。
整个过程,不到一个月时间。叛军就被打得退缩于河北地区,简单的看,叛军似乎没有翻身的机会了。

因为此时的叛军只占据着河北地区,而且还分为安庆绪占据的邺城、史思明占据的范阳两部分,更主要的是,各地都遍布投降派。
这种局势,已让叛军感觉够绝望了。而史思明经过一番盘算,还决定领衔叛军投降。
史思明选择投降后,叛军的基本盘,只剩下了安庆绪占据的河北七个郡,还让大唐军事主力打得抱头苦撑,其余地区已全挂起了大唐的旗帜。

到此为止,如果不知道后来的历史,谁也会认为这场叛乱算是结束了。
但是就在最后临门一脚时,平叛工作突然受阻,而且越来越被动,最后叛乱竟然死灰复燃,一时又愈演愈烈了。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9-18 10:31:41 +0800 CST  
说到叛军死灰复燃愈演愈烈时,史书常常会提到李泌的著名战略。总而言之,如果当时按李泌的战略,就不会发生这种事了。
其实呢,就我理解,这是我们在分析历史时,习惯性犯的一种错误。总而言之,只要历史当事人失败了,历史当事人舍弃的战略,就会被人们吹得完美无缺!问题是,我们常常忘了一件事,如果这个战略真的完美无缺,当事人为什么会舍弃它呢?

政府军大举反攻叛军前,李泌认为,不要急于收复长安、洛阳;应该先慢慢消耗叛军实力,然后派军攻克叛军老巢。这样一来,叛军实力削弱了,老巢又被捣毁了,再收网消灭叛军,就可以把叛军一网打尽了。

因为唐肃宗拒绝了李泌提出来的战略,所以平叛工作变得遥遥无期,我们难免会有一种错觉,那就是如果用李泌的战略,就可以把叛军一举平定了。

其实呢,平叛工作在关键时候,突然掉链子,绝不是因为大唐帝国的战略有问题,而是因为帝国政府对军队的控制力出现问题了。

如果帝国政府对军队的控制力没有问题,先收复长安、洛阳,把叛军压缩到河北地区,一样可以彻底剿灭叛军。
反过来说,如果中央政府对军队的控制力出现问题,先夺取叛军老巢,再收复长安、洛阳,也一样会在关键时候出乱子。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9-18 10:32:33 +0800 CST  
按李泌的战略行事,马上就要进入日程的一个问题是,夺取叛军老巢的军事主力,应该由谁来指挥?
如果由某个军方大佬全权负责,这个军方大佬率军夺取叛军老巢后,突然要和中央政府分庭抗礼,中央政府该怎么办?
在军人势力越来越强大的背景下,这种事几乎是难以避免的。
如果皇帝害怕出现这种情况,就让文职官员、甚至是太监节制几个互不统率的军方大佬,去进攻叛军老巢,无非是邺城大败的结果,在叛军老巢那里出现罢了。

从这层意义上,当时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控制军队?
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什么战略也会发生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什么战略也没有问题。

按大道理去思考,这个问题非常好解决,因为皇帝选择一个值得信赖的将领,让他全权负责前方军事就可以了。
在实际操作中,皇帝如果相信这种逻辑,就如同相信心灵鸡汤的人出去创业。

总的来说,在军人势力扩大的背景下,不论怎么玩,好像也无法阻止军人势力渐渐失控。
皇帝能改变的,也许只是阻止某个军人崛起、失控。换而言之,皇帝集中力量压制某个军方大佬,这个军方大佬肯定无法失控了,问题是,无非是草驴换个叫驴罢了。对皇帝而言,割据地方的人是张三也好,是李四也好,都是一样;为了压制张三,而让李四崛起,有多大的意义呢?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9-18 10:33:34 +0800 CST  
李泌的战略之所以被舍弃,很大程度上,还因为它存在明显的弊端。

第一,南线是不是能支持这个战略?
帝国政府大举反攻长安、洛阳,叛军士气受到空前打击,但是在这种背景下,睢阳依然失守了。
如果帝国政府迈着四方步,不急于收复长安、洛阳,而是拖延三五个月时间,再到千里之外范阳与叛军主力开战,战争一旦进入僵持,甚至让邺城大败的结局在范阳出现(我是说,皇帝让太监指挥军方大佬与叛军决战,让占绝对优势的政府军发生大溃败),叛军利用这段时间,突然把南线打穿了(甚至只是攻克了襄阳),整个战争局势,就会发生无可估计的变数。
我们知道,大唐帝国可以翻盘的基础,就是西北有精兵良马、南方有充足的物资。如果江南被打穿了(甚至江南通往西北的后勤通道被掐断),整个情形就复杂了。

第二、中央政府对帝国军队的控制力,是不是支持这种战略?
只要军方力量达成默契,怎么玩了,玩到最关键的时候,也会掉链子。最多无非是换一些主角,换一个场景,发生类似邺城大败的局面。然后整个剧情,该怎么走,大约还会怎么走。
总的来说,历史发展到此时,军人失控,已是一种难以去除的问题。
因为类似的原因,怎么控制军队的问题,困扰了中国随后的历史二百多年;就如怎么控制诸王的问题,在两晋南北朝时曾困扰中国近三百年一样。表面上,这是某个皇帝的某个错误造成的,实际是客观环境造就的。
在这种背景下,帝国军事主力只有距帝国权力中心覆盖的范围内才可以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一旦到了远离帝国权力中心的河北地区,军事行动总会在关键时候掉链子。这也就是表现在外,西北军总是忠于皇帝、河北、山东军区容易闹割据的主要原因。

第三,这样玩下去,有可能会让西南的太上皇寻找到机会。
唐肃宗指挥军队正面进攻叛军,一举收复长安、洛阳,谁也得承认,这是唐玄宗老年痴呆,让大唐帝国丢失洛阳、长安;唐肃宗坐镇西北,又把长安洛阳收复了。
这样一来,唐玄宗在帝国的政局中的影响,就会产的可以忽略不计了。
按李泌的玩法,如果折腾了半天,长安没有收复,洛阳没有收复,却突然在范阳城下玩脱了,那太上皇突然借机出来夺权,这个问题就复杂了。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9-18 10:35:37 +0800 CST  
古代战争资料少,所以我们很容易认为帝国的大战略,是两三个人坐在密室里讨论出来的。现代战争资料多,我们自然会发现,战争开始后所有的战略层面,都是无数人反复商讨出来。
最后,你可以做的选择,也就是做一道四选一、三选一、二选一的题罢了。只是在这种选择题中,永远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因为所有的答案,都是利弊参半的。

关键是,在许多时候,不同的战略,常常是各个利益集团之间利益博弈出来的。
最简单而言,军方希望政府给他们下放更多的权力,总而言之,把各种罗圈套罗圈的牵制都放开。再总而言之,给他们最多的自主权,否则这仗怎么打?
而帝国政府呢,通常不会公开讨论这种问题,但是在具体操作中,总会授权文官系统、内廷系统凌驾于军方之上。

哪种选择正确呢?
这一切很难说。
但是从大道理上说,显然是给军方下放更多的权力正确。因为让军人在前方打仗,却让文官、太监在旁边瞎指挥,能打胜仗吗?
问题是,从隐秘的权力博弈角度来说,皇帝永远不会这样玩的。虽然扯淡时,皇帝总会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要给将帅全权,但是内心深处,皇帝什么时候也不会真正信任某个将帅的。
所以,李渊起兵时,宁愿让19岁的李世民当大军统帅、甚至让15岁的李元吉当大军元帅,也不会让那些资深的大佬当大军元帅;至于唐肃宗,宁愿让大太监鱼朝恩节制几路大军,也不会让授权郭子仪李光弼等大佬节制几路大军。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9-18 10:36:21 +0800 CST  

李泌的战略,想要取得成功,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给军方下放更多的权力。问题是,皇帝哪敢这样玩呢?
说一千道一万,在长安、洛阳没有收复之前,帝国中央政府也有点流亡政府的意味?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授予军方太多权力,让他们到远离中央政府的地方长时间作战,随时有可能让相关军队失控的。
如果皇帝为了有效控制这些军队,就让文官、内廷系统坐镇前方监管军方统帅,邺城大败的结局,恐怕就会提前上演了。而邺城大败的结局,如果在帝国没有收复长安洛阳城前就出现,肯定更危险。

从这层意义上,藩镇格局后来无法消除,与唐肃宗没有选择李泌的战略,并没有多大的关系。
而按唐肃宗的战略行事,帝国政府用了一个月时间,就收复了长安、洛阳,更把叛军挤压到了河北一隅之地,如果没有意外,完全可以收网成功了。但是很不幸,如何控制军人势力,似乎成为一道无解的问题,就如两晋南北朝时期,如何控制诸王势力,似乎成为一道无解的问题一样。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 收复二京

待续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9-18 10:37:14 +0800 CST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枫叶之国ing 、交叉口的卡、0富泽0、秦声楚梦 、gdszslt、涑滨野老、shengren84、u_111173822网友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七节 收复二京

沦陷区人民盼着中央军杀回来。
但是他们并不是知道,中央军大举反攻前,就已和国际友人签订了秘密条约。那就是胜利之后,国际友人可以在当地随便抢东西,能抢多少就抢多少。
看着史书上的相关内容,我们总有一种莫名的诡异,和一种欲说还休的感觉。
相关内容,表面上抹黑了大唐帝国,实际让人更感觉到大唐帝国的神圣、神秘,你看大唐帝国为了自己的利益,就是肆无忌惮的糟践臣民的利益,但是臣民依然对大唐帝国有一种说不出的爱戴。

大唐帝国起家时,就曾和突厥签订过这样的条约。
想当年,李渊父子造隋炀帝反时,就对突厥人说,希望你来帮我打天下;到了我们的地盘上,你随便抢,能抢多少就抢多少。

收复长安后,回纥人就急不可耐的要履行密约。
大唐太子赶紧制止了回纥人这种行为。因为你们这样一折腾,叛军占领的地区,谁来会盼着我们去解放呢?
总而言之,等攻陷洛阳,再说吧。
攻陷了洛阳,国际友人希望大唐政府履行承诺时,大唐政府自然无从推脱了。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9-20 11:22:59 +0800 CST  
说到国际友人进来抢劫,我们通常很容易想象为肆无忌惮的、野蛮混乱的抢劫。
其实呢,更多时候,这种抢劫都是有规有矩的进行着。
最简单而言,伪政府的财产有多少呢?估计这些财产,就够国际友人有一种搬不完的感觉,要知道,当时的回纥没有通往长安、洛阳的铁路线,如果有这种铁路线的话,我们还真不敢说这种大话。
汉奸们的女眷,这个有多少呢?估计也会让国际友人抢不过来。要知道,回纥进入中原的军队,也就四千人;如果进来十几万、几十万回纥友军,我们也不敢说这种大话。
如果大唐政府与回纥的密约写成这样,人们对大唐政府的这种行为,相对就不会太排斥。因为从表面上看,这好像并没有越过人们的道德底限,但是这样写太过写实了,难免会削弱大唐政府的神圣性。
看到史书上说,大唐皇帝邀请国际友人到长安洛阳大肆抢劫,常常给我一种妖异的感觉,因为大唐帝国就这样无视人民利益,但是人民就是这样爱大唐帝国,你说奇怪不奇怪?面对此情此景,我们除了情不自禁的对帝国政府膜拜,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做了。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9-20 11:23:55 +0800 CST  
许多时候,皇权政治宣传里的自黑行为,都是源于类似的原因,总而言之,表面上自黑,实际上更有助于神话皇权。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史书常常把刘邦说得一无所是,表面是这是史官可以肆无忌惮的黑大汉高祖皇帝,实际上,它是意识形态的需要。
如果说刘邦英明神武、绝胜千里、代表人民利益,所以可以由一介平民成为一代帝王,这虽然美化了汉高祖刘邦,却会对皇权的神圣性构成威胁。因为类似的观点,会有意无意推导出民权的思维。
反过来说,刘邦一无所是,完全是因为天意才能当皇帝,才会让人们对皇权有一种说不出的敬畏神秘感。

大唐帝国再说回纥友军劫掠长安、洛阳里,大约也是类似于此的。
如果说大唐帝国时刻想着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人们才会永远忠于大唐皇帝,这样一写,虽然美化了大唐皇帝,却有意无意会推导出民权的思想,因为按这种逻辑,如果大唐帝国不时刻想着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是不是有可以不忠于大唐皇帝呢?
反过来说,大唐皇帝都不是东西,一个比一个脑残弱智,但是人们依然忠于大唐皇帝,才会让人们对于皇权有一种说不出的敬畏神秘感。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9-20 11:24:32 +0800 CST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再书归正传,说大唐帝国与回纥的密约。
在履行密约时,回纥人难免会感觉,你们大唐帝国是不是当我们是活雷锋?还是当我们是二傻子啊?
因为进入长安,大唐方面负责人说了,现在不能履行密约,因为我们收复长安,就对汉奸进行最残酷最无情的惩罚,我们收复洛阳时,各种汉奸肯定会帮助叛军,拼命阻止我们收复洛阳的!所以,等我们收复洛阳后,再履行密约吧。
总而言之,就你们四千回纥友军,还真不是我们大唐帝国吹牛X,就一个洛阳城,也够你们可着劲的抢了;现在咱们两国之间也没有修建铁路,就凭马驮、人扛,就是把洛阳伪政府的库房打开了,你们肯定也搬不过来;至于再加上各种汉奸的私产,就更不用说了,总而言之,大唐帝国家大业大,拔跟腿毛就够你们管饱吃了,所以你们不要着急抢劫,以后抢劫的机会多的是!

回纥人一想,也真是这么回事。所以就没有在长安城大开杀戒。
进入洛阳后,政府军虽然没有理由阻止回纥友军抢东西。

问题是,进入洛阳城后,大唐政府军也得要吃要喝,也得发奖金、甚至发女人啊。这样一折腾,回纥友军人当时就不干了,因为当时签订密约时,不是这样说的吧!
本来说好了,进入洛阳城后,让我们四千回纥军可着劲的抢东西,现在我们是和十几万政府军一块抢东西,这东西够抢吗?
是的,洛阳城的东西,我们四千回纥军肯定抢不过来。问题是加上十几万政府军,抢劫的时候,我们挤都挤不进去啊!
所以回纥人抢了三天东西,依然觉得不解恨,最后通过友好协商,大唐政府就向洛阳人民募集大批物资酬谢回纥人。
对此,洛阳人民虽然觉得这不是个事,但是也能理解,因为用这种方法,大家只是损失一些财富;如果惹恼了国际友军,一通毫无规则的抢劫开始,那能有个深浅?
对此,回纥人也能理解,因为这种抢劫效率最高、两国友好关系也容易保持。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9-20 11:25:30 +0800 CST  
近现代史资料比较丰富,所以政府军、国际友军进入沦陷区后如何玩,我们看得比较清楚。
因为进入现代,人民、人民、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在这种背景下,皇权算个屁啊?所以各方只要控制着话语权,就会把自己进入沦陷区的形象,写得如同救世主一样;总而言之,如果我们没有代表沦陷区人民的利益,沦陷区的人民,怎么可能盼我们去解放呢?
但是,让他们的敌人去说,他们一个个比鬼子还象鬼子。

最经典的就是政府军进入沦陷区后,如何借着清理汉奸的机会大肆发国难财,他们的敌人记述的那是非常详细。
再经典的就是,国际友军进入沦陷区,如何穷凶极恶的抢劫强X,他们的敌人也记述的非常详细。
当然了,因为这种细节内容,都是彼此敌人提供的,所以在记述时候,难免极尽添油加醋之能。所以相关内容,我们看看一就可以了,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政府军也好、国际友人也好,进入沦陷区的表现,与当年大唐政府、回纥军队进入沦陷区,也就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总而言之,没收伪政府财产、没收汉奸财产,严惩汉奸,没收汉奸财产。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9-20 11:26:27 +0800 CST  
这一通折腾下来,政府军在收复河北时,难免会留下太多的后遗症。因为河北地区的军民,一看大唐政府军就这副德性,哪敢轻易投降大唐政府呢?
因为什么汉奸不汉奸的?大唐皇帝面对敌人,不声不响的逃走了;帝国政府军面对敌人,以每天上百里的速度转进、转进、再转进。最后留下我们这些官员百姓,突然看到安禄山全副武装的军队杀过来,你叫我们怎么办?不和安禄山合作,当时就让喀嚓了;忍辱负重的活下来,天天盼着王师回来,王师回来了,就给我们随便扣帽子、抢我们的财产、欺负我们的妻女,这还有天理没有了?
关键是,让史思明一伙去说,那些所谓的汉奸,都是被大唐政府抛弃的无助臣民,他们迫于无奈才与我们合作,大唐政府还要和他们秋后算账,我们这些跟随安禄山一块造反的人,大唐政府可能不和我们秋后算账吗?所以,我们必须得多个心眼,就算我们投降大唐政府,也必须得保持自己自治的权力,换而言之,枪杆子必须得抓在我们手里,否则,就只能任大唐政府鱼肉了。

大唐政府应该不应该清算汉奸呢?
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不清算汉奸吧,各地的官员百姓,难免有奶就是娘;清算汉奸吧,叛军现在占据的地方,各种附逆的人,难免会跟着叛军一条道走到黑。
最后大唐政府为了恢复纲常,自然会选择严惩汉奸;而叛军在河北地区煽动大家跟着继续对抗政府时,通常都是拿这个说事的。总而言之,所谓的汉奸,无非是被大唐政府抛弃的臣民,他们在叛军暴力逼迫下才与叛军合作,这样的人,大唐政府都不选择秋后算账,我们这些主动起来造反的人,就更不要报什么幻想了。

不管怎么说,收复长安、洛阳的胜利,意味着平叛工作基础完成了。
因为不知道后来的历史,简单的看此时的战局,相信谁也会觉得,现在的平叛工作,已到了临门一脚的阶段了。
所以,取得这种胜利后,大唐政府就把捷报送到成都,总而言之,帝国终于中兴了,请太上皇回来吧。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 皇家暗战仍在继续

待续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9-20 11:27:45 +0800 CST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秦声楚梦 、大有行、枫叶之国ing 、涑滨野老、草苞、涑滨野老、长翅膀的小公猫 网友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八节 皇家暗战仍在继续

收复长安后,唐肃宗就给远在川蜀的唐玄宗写信说,我之所以称帝,只是为了应急;现在大唐帝国渡过了难关,所以还希望您回来继续当皇帝。
听到这个消息,直接把唐玄宗吓坏了,因为这种鬼话,谁信啊?你这样欺骗我,到底是要干什么?是想把我诓回去,找个机会干掉吗?

事实上,李泌看到唐肃宗和唐玄宗这样客套,当时就告诉唐肃宗,您表演的有点过了。
因为您现在占据着帝国的主要军政资源,拥有收复长安、洛阳、平定叛军的的伟大功绩。在这种背景下,不要说您本身就不可能想让出皇位,就算您真的想让出皇位,您的小弟也不会同意啊。关键是,太上皇怎么可会相信您这种话呢?
您这样一说,太上皇肯定不敢回长安了,这样一来,问题就是复杂了,太上皇赖在蜀地不回来。这永远也是一个大的隐患啊。因为他有意无意的在蜀地割据,你该怎么办呢?

所以,李泌让皇帝换了一种说词。总而言之,现在收复二京了;帝国也稳定了,您应该回老家享清福了。
唐玄宗听到这种说词,终于放心了。因为这种说词意味着,儿子对他的猜忌,不再是无可抑制的了。事实上,儿子从前说出要把皇位让给他的话,多少证明他对凌驾于自己之上,缺乏足够的自信,所以才会说出那种客套话。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9-22 20:28:26 +0800 CST  
回到长安后。唐玄宗父子马上举行了一场隆重的禅让大典。
看到老爸回来,唐肃宗就把黄袍脱掉,换上了紫袍;总而言之,这个皇帝还得您来当。
唐玄宗走到肃宗身边,叫人拿过一件黄袍过来,亲自要给唐肃宗穿上;唐肃宗跪在地上,一个劲的表示拒绝,总而言之,这个皇帝还得您来当。
当然了,禅让大典通常都是这样的,那就是老皇帝一个劲的表示要让出皇位,新皇帝一个劲的表示要推辞,最后推来推去,新皇帝总是推辞不过,于是接受了这个皇位。

我们知道,唐肃宗上位,那就是标准的抢班夺权、擅自称帝。
现在这样一玩,唐肃宗上位就比较名正言顺了。总而言之,并不是我想当皇帝,实在是我老爸一心要把皇位让给我。
当然了,这番表演之后,又表演了一系列父慈子孝的剧目。
皇帝对太上皇极尽谦恭之能,太上皇面对此情此景激动的说,我以前一直以当皇帝最牛X了,现在我才发现,当皇帝的爹才是最牛X啊。如果早知道当太上皇这样牛X,我早就当太上皇了。
但是不论怎么表演,他们父子之间的暗战也不会就此结束。因为围绕皇权的争夺,谁相信谁啊?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9-22 20:30:03 +0800 CST  
唐玄宗君临天下50年,而且现在也拥有至高无尚的地位;他会不会想着夺回曾属于自己的一切,这个谁也不敢肯定。

司马懿在69岁时,依然发动高平陵之变,夺取了最高的权力。
虽然谁也觉得,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一个69岁的老人肯定会认命的。问题是,这是以普通人的思维,思考乱世枭雄的魄力。

老佛爷64岁时退休,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里,谁也觉得,小皇帝为了让老佛爷退休,不惜血本的给她准备各种福利,老佛爷应该不会继续插手政务了。问题是,这是以普通人的思维,思考政治强人的思维。所以只要给老佛爷留下机会,老佛爷就会再度去主宰帝国。

武皇帝70多岁时退居二线,如果以正常思维去看,武皇帝肯定得认命了,因为当时的武皇帝似乎已穷途末路了,想在大报上发表一篇文章,都没有机会;但是武皇帝就是在73岁高龄时,依然逆天反击成功,还让整个天下变成红色的海洋。
总而言之,政府内没有足够的人支持我,我就发动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支持我;没有足够的成年人支持我,我就号召无数有理想的青少年支持我;再总而言之,你们千万不要以为控制了政府,就可以把我架空了,我只要发出穿云箭,自有千军万马帮我重新来搭台。
只要我们知道类似的历史事实上,就应该知道,我们千万不要以普通人的思维,想象一代伟人的气魄。

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唐肃宗面对成为太上皇的老爸,难免还会有一种说不出的猜忌。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9-22 20:33:16 +0800 CST  

楼主:泪痕春雨

字数:310376

发表时间:2018-06-01 18:51:51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10-04 05:14:18 +0800 CST

评论数:890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