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春雨漫评晚唐历史​​ 从安史之乱说起

张巡死了,历史就这样定格了。活着,会是什么结果,没有人知道。
因为在那个时刻,坚决高举大唐旗帜与叛军作战的人有很多。至少有两个人在当时就死了,历史地位绝不会比张巡差劲,甚至比张巡更高,他们就是鲁炅、来瑱。

睢阳保卫战在当时存在太多的争议。
比如,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许远在最后时刻投降了叛军。虽然大唐政府明确表示,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胡乱猜测,但是这种观点,在当时非常流行。[注5]

再比如,当时很多人都认为,张巡在睢阳城粮食断绝时,适当南撤,也不是多了不起的事,他一直吃人坚持,这实在有些太不应该。最后大唐政府旗帜鲜明的表示,张巡是忠义的化身,于是终于没有人敢在非议张巡了。[注6]

相对而言,鲁炅、来瑱就比较没有争议了。
而且史书在说到叛军无法大举南下时,也充分肯定他们的贡献。要知道,他们也都围绕某座城池,与叛军死缠滥打,让叛军无法南下的。

这两个人后来的地位之所以比较低,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们多活了一段时间。
他们后来都流露出军阀化的倾向,于是鲁炅畏罪自杀了;来瑱被皇帝处死了。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9-08 18:59:12 +0800 CST  
如果张巡活着,会是什么结局呢?
这个实在难说,因为从当时的情形去看,张巡也很难避免李光弼、仆固怀恩、鲁炅、来瑱的结局。毕竟军人集团越来越强大,独当一面的军方大佬,通常都难免蠢蠢欲动的。

总的来说,在那个军人力量越来越强大的背景下,军方大佬不管表现的多么忠于大唐帝国,随着时间的发展,也会流露出要与皇帝分庭抗礼的意思。
因为有一个问题,军方大佬永远也无法想明白,那就是皇帝一门心思信任宦官、奸臣祸国殃民时,军方大佬应该怎么办?
卫道之士告诉军方大佬的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所以皇帝信任宦官、奸臣祸国殃民,军方大佬也得无条件的服从。岳武穆千古流芳,就是因为皇帝信任奸臣祸国殃民,还要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他,他也含着泪去接受。
问题是,这种答案显然是非常不人性的。所以一个人只要没有修炼到圣人一样的境界,怎么可能接受这种事实呢?因为更符合人性化的选择永远是,皇帝敢信任宦官、奸臣祸国殃民,那就是传说中的叔可以忍、婶也不能忍啊!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9-08 18:59:50 +0800 CST  
因为类似的原因,在军人力量越来越来强大的背景下,军方大佬不管表现的多么忠于皇帝,随着时间的发展,也会流露出乱臣贼子的影子。而且表现在外,理由实在太充足了,因为从唐肃宗开始,哪个大唐皇帝不任由宦官、奸臣胡折腾呢?
最经典的就是唐肃宗让鱼朝恩凌驾于郭子仪、李光弼、鲁炅之上瞎指挥,这叫什么事呢?
再经典的就是唐代宗让程元振胡折腾,于是把来瑱弄死了;把李光弼吓得拒绝接受皇帝调动,这又叫什么事呢?
面对此情此景,一个军方大佬只要有皇帝博弈的筹码,最本能的念头,恐怕就是我凭什么无条件的服从你?想克服这种本能的念头,那是需要强大的外力制约,如果失去了强大的外力制约,相信谁也会忍不住和皇帝分庭抗礼的。

我们这里所说的强大外力,有两个。第一、你敢反抗,就会家破人亡,如果你认为这几乎是必然的,你应该不会反抗的。第二、你选择和皇帝忍辱负重的合作,就可以取得世俗渴望的一切,在这种背下,你应该也不会反抗的。

看到我这样说,许多人肯定会认为我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因为在许多人眼中,一个伟大到一定境界,面对皇帝祸国殃民,面对皇帝用莫须有的罪名杀他,就算有能力反抗,也会含着泪接受的。而这种伟大人物的伟大精神,是卑鄙小人永远也无法理解的。因为在卑鄙小人眼中,一个人永远不可能伟大到这种境界。
你看到皇帝祸国殃民会生气,会忍不住反抗;看到皇帝用莫须有的罪名杀你,会生气、会忍不住反抗;就认为道德高尚的人也这副德性?你X的,真是在小人眼中,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君子了!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9-08 19:06:45 +0800 CST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
总的来说,因为叛军大举进攻南线时(以攻克颖川、雍丘为标志),已是攻克长安半年后的事了。在这种背景下,大唐帝国江淮的防线其实已经很稳固了;在这种背景下,叛军奢言南下刺穿江淮多少有些不现实了。失去这种背景,张巡死守一座孤城,能有多大的意义呢?

我这样说无意否定张巡的战绩,我只是想说,当一段历史出现超级英雄时,常常会让这段历史变得越来越像故事段子,因为超级英雄身上的光芒太强大,它会把周围的人都变成打酱油般的存在,甚至是丑角般的存在,因为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感觉到,这段历史就是超级英雄只手托天的结果。

欢迎关注下一节 山西战场 越来越被动

[注1]:镐既发,会张巡宋州围急,倍道兼进,传檄濠州刺史闾丘晓引兵出救。晓素愎戾,驭下少恩,好独任己。及镐信至,略无禀命,又虑兵败,祸及于己,遂逗留不进。镐至淮口,宋州已陷,镐怒晓,即杖杀之。
[注2]:九月......丁亥,元帅广平王统朔方、安西、回纥、南蛮、大食之众二十万,东向讨贼。....癸卯,广平王收西京。十月.....癸丑,贼将尹子奇陷睢阳,害张巡、姚訚、许远。....壬戌,广平王入东京,陈兵天津桥南,士庶欢呼路侧。《旧唐书》
[注3]:丁卯,广平郡王俶为天下兵马元帅,郭子仪副之,以朔方、安西、回纥、南蛮、大食兵讨安庆绪。......癸卯,复京师。庆绪奔于陕郡。.....壬子,复东京,庆绪奔于河北。......癸丑,安庆绪陷睢阳,太守许远及张巡、郓州刺史姚訚、左金吾卫将军南霁云皆死之。《新唐书》
[注4]:张镐闻睢阳围急,倍道亟进,檄浙东、浙西、淮南、北海诸节度及谯郡太守闾丘晓,使共救之。晓素傲很,不受镐命。比镐至,睢阳城已陷三日。
[注5]:大历中,巡子去疾上书曰....’故远心向背,梁、宋人皆知之。使国威丧衄,巡功业堕败,则远于臣不共戴天,请追夺官爵,以刷冤耻。”诏下尚书省,使去疾与许岘及百官议。......议乃罢。然议者纷纭不齐。
[注6]:议者或罪张巡以守睢阳不去,与其食人,曷若全人。......众议由是始息。

待续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9-08 19:07:23 +0800 CST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秦声楚梦 、大有行、涑滨野老、2016重新选择 、枪王KingHenry、lzYi2013、枫叶之国ing网友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三节 山西战场 越来越被动

叛军从河北起兵后,一直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大唐帝国实在太庞大了。
就算叛军不计代价的想刺穿、打烂大唐帝国某个地区,也是难之又难的。因为无论向西,还是向南想刺穿大唐帝国,都需要越过几千里、甚至上万里的地区,这样一路向前冲,通常的结果只有一个,就算叛军可以一路向前取得胜利,但是结果就是狗熊撇棒子,向前不断取得胜利,但是身后的胜利果实一点点的都丧失,甚至大后方都有可能彻底沦陷。

既然如此,支持叛军起兵的动力是什么呢?
显然是乐观的想象,叛军起兵之后,各地不满的力量、各地野心勃勃的力量也会跟着趁火打劫大唐帝国。
退一步想象,叛军把帝国都城攻破后,各地不满的力量、各地野心勃勃的力量也会跟着趁火打劫大唐帝国。

最经典的就是陈胜吴广率领几百人造反,天下响应,大秦帝国当时就砖崩瓦解了;再经典一些的就是绿林、赤眉起兵后,天下响应,王莽的政权当时就摇摇欲坠了;再经典一些的就是董卓进京后,大汉帝国马上就名存实亡了;再经典一些,就是隋末叛乱开始后,马上天下遍布叛乱力量......。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9-10 10:47:19 +0800 CST  
安禄山率军叛乱之后,可能出现的情形是什么呢?安禄山率军攻破帝国都城后,可能出现的情形是什么呢?乐观的估计,就是大唐帝国开始崩盘,然后天下遍布草头王,安禄山再挨个消灭这些草头王。
事实上,秦、西汉、东汉、西晋、北魏、隋朝崩盘后,角逐天下的战争,都是这样进行的;换而言之,无论刘邦、刘秀、曹操、石勒、宇文泰、李渊,面对的敌人,都是割据一方的地方政权,而不是一个地跨大江南北、相对统一稳定的帝国。
安禄山起兵之后打得整个关东地区变了颜色,甚至打得大唐皇帝逃离帝国都城,但是大唐帝国也没有呈现出砖崩瓦解的意思,相反西北普遍地区、西南、江南都团结大唐皇帝的旗帜下;甚至关东地区依然有无数高举大唐旗帜坚持抵抗的力量。这种情形,翻开从前的历史,几乎是无法想象的。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被安禄山折腾成这副德性,大唐帝国还会保持着这么顽强的生命力呢?
这绝不是简单的因为当时的人们心怀忠义,实在是因为官僚政治比较成熟了,所以地方实权派割据一方的动力不足了。在这种背景下,帝国虽然被斩了首,但是帝国依然一直顽强保持着基本的统一与稳定。
唐肃宗、宋高宗可以中兴帝国,大约都是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帝国都城虽然被攻破了,但是各地实权派依然普遍愿意团结在新皇帝的身边。在这种背景下,唐肃宗、宋高宗虽然都好像脑残弱智(唐肃宗信任宦官、猜郭子仪;宋高宗信任秦桧、猜忌岳武穆),但是在帝国都被敌人攻克后,面对咄咄逼人的敌对势力,依然能领导大家反杀成功的皇二代,整个中国历史好像也就他们两个。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9-10 10:48:03 +0800 CST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再书归正传。
安禄山叛乱成功的希望,其实就是一举把大唐帝国打崩盘了。否则,他的军事力量实际控制范围永远也是有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就好像一个五十公斤的选手,与一个九十公斤的选手在摔跤,五十公斤的选手估计是看不到胜利希望的。

巩固河北之后,安禄山的战略非常明显,那就是稳扎稳打,缓步向前推进,总而言之,夺一块地方算一块地方,绝不奢望用大举穿插的方式,获取更多的战略主动权。

因为类似的原因,巩固了大后方河北后,叛军就开始大举进攻紧邻河北的山西;总而言之,先把紧邻河北的山西占据了,再考虑大举进攻西北。
这种选择,虽然失之于保守,但是也不能说有什么错误。尤其是开局先手已完全丧失的背景下,只能这样稳扎稳打了。

最初,大唐帝国毫无准备,安禄山如果大举穿插,一门心思就是先把帝国打崩盘,再思考如何巩固占领区,这虽然冒险,但是有可行性。
夺取长安后,帝国中央政府受到重创,安禄山如果趁胜大举追击,一门心思先把帝国打崩盘,再思考如何巩固巩固占领区,这虽然冒险,也是有可行性的。
但是到了此时,安禄山似乎只能稳步向前了,任何冒险的大举穿插的战略已毫无现实性可言了。
既然如此,下一站的目标自然就是夺取山西。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9-10 10:48:29 +0800 CST  
战争进行到此时,相信谁也会觉得,安禄山就算玩好了,最多也就是玩成了一个割据之势。
因为这样稳扎稳打开始,双方的体量、实力实在相差太远;而且谁也会发现,安禄山处于绝对的劣势。这样耗下去,说安禄山有机会一举把大唐挑崩盘了,多少有点让人不敢相信。
为了突出皇权的神圣性,史书会一个劲夸大叛军的实力,好像大唐可以翻盘主要是人们心怀忠义。
而在当时的政治宣传中,大唐帝国肯定会把叛军的劣势说了又说;总而言之,希望大家认清形势,千万不要卷入叛之中,卷入叛乱的,也敢赶紧和叛乱分子划清界限。
从某种意义上,只有抛开神话皇权的某种记载(大唐政府命悬一线,就靠人们的忠义之心续命),我们才能看清这场战争的进程。
否则,看来看去,难免会感觉叛军太强大,大唐帝国输得已快连毛也不剩了,只是凭人们对大唐帝国的忠心才可以打败叛军的。

总的来说,叛军的战略一直失之于保守,所以战争进行了一年多时间后,大唐帝国虽然丢失了长安城,但是依然维持着基本的统一和稳定,而叛军实际控制的地方,只是以河北、河南为中心的一隅之地,始终无法真正打开局面。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9-10 10:48:52 +0800 CST  
在随后的争夺山西的战争中,叛军依然无法打局面,相反还渐渐处于劣势了。
我们知道,山西有四大战略中心,大同(山西北部)、太原(山西中部)、河东(山西西南的运城)、潞州(山西东南的长治)。
叛乱之初,叛军只占据着大同。
高仙芝退守潼关,叛军又趁势夺取了河东。
到此为止,山西四大战略中心,大唐帝国占据太原、潞州;叛军占据大同、河东。

山西争夺战开始后,叛军调集主力进攻太原。[注1]
相关战争,在史书中写得非常精彩细致,但是我们有时看不清历史的真相,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种细节太多,所以我们常常难以抓住重点。所以在这里,我们只要知道结果就可以了。
总的来说,叛军争夺太原,以失利告终了。到此为止,山西四大战略中心,还是政府军、叛军各占两个。
对于相关战争,如果大家想知道更多的细节分析,可以看前面21扁舟回帖内容。这里为了主线简洁,就不再多说了。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9-10 10:49:30 +0800 CST  
叛军争夺太原失利,有一个很重要的偶然因素,那就是在叛军对太原保持咄咄逼人的攻势时,安禄山突然死了。
安禄山突然死亡,史思明率军返回河北,蔡希德留在太原继续作战。[注2]蔡希德很快被李光弼打得大败。
这一仗,叛军损失惨重,据说李光弼斩下的首级,就有七万多。[注3]当然了,只要大家看过前面21扁舟写的太原会战,自然就会知道,这种数字水分大到天上了。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叛军争夺太原已彻底失败告终了。

如果安禄山不死,会是什么结果呢?
这个很难说,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就算叛军暂时占优,也只是暂时占优,因为大唐帝国的体量太大,所以他抗击打能力实在太强了。

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资源上的优势,常常是最大的优势。
这就好像,下象棋时,现在你的棋盘上只有一个单车单马,而对方却是有双车一炮一马,你任何形式的占优,也很难扭转整个战局的被动。除非对方的棋手完全不入流,而你九段高手;否则,你就盼着出现奇迹吧。
叛军决策层、指挥层自然是高手如云,但是政府军的决策层、指挥层,也没有多少是吃白饭的!在政府军资源绝对占优的背景下,叛军妄想通过一个局部的胜利扭转战略大局,估计是不现实的。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9-10 10:50:22 +0800 CST  
战争进行到此时,如果抛开各种充满情感化的描写,相信谁也不敢说叛军有什么胜算。
因为单看双方的资源,叛军就没有什么希望的。所以叛军主动进攻太原失败后;政府军就开始大举收复河东了。

因为类似的原因,郭子仪率军进入山西争夺河东时,先派人策反河东的军政长官。总而言之,希望大家认清形势,于是人们纷纷又站回大唐政府一边,在这种背景下,郭子仪很快就率军收复了河东。[注4]

虽然说,郭子仪夺回河东后,以河东为基地收复陕郡、潼关的作战计划一再受挫,但是叛军在山西战场已失利了。因为山西四大战略中心,大唐帝国占据着三个(太原、潞州、河东),叛军只占据着一个最北部的大同。

再后来,叛军试图夺取潞州,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是终于无法攻克潞州。
而战争进行到此时,大唐帝国大举反攻的号角已马上吹响了,等待叛军的已是摧枯拉朽一样的溃败。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9-10 10:51:08 +0800 CST  
山西战场失利,意味着叛军在战略上完全被动了。
到此时为止,战争已进行了一年多时间,叛军还停留在河北为中心的地区,向西无法在山西打开局面,更无法刺穿西北,只能占据大同、长安两个孤零零的据点,从这两个孤零零的据点向外看去,广阔的地区全是政府军控制的范围。
向南呢?不要说刺穿江淮了,就是连江淮进入西北的后勤通道都无法掐断。

铺开一张军事地图(甚至只是历史地图)看,谁也会觉得叛军现在已毫无胜算了。因为战争进行到此时,叛军已毫无战略先手可言了,而说到资源的对比,叛军与政府军相比,差得又实在太过悬殊。
这就好像一个五十公斤的选手,肌肉发达、身体敏捷,先下手为强突然进攻一个九十公斤的选手,开始自然会占据很大的优势。问题是打着打着,双方抱在了一起,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然后扭着摔倒在地互相翻滚着,到此为止,谁也会觉得这个五十公斤的选手有些凶多吉少了!

战争进行到此时,政府军已快了收网的阶段,对政府军而言,现在的困惑是,应该马上收网呢?还是再消耗一段时间叛军再收网?

一种意见认为,现在收网的时机已成熟,长刀跃马照直杀过去,就可以把叛军杀个七零八落。
另一种意见认为,现在收网的时机虽然已成熟,但是为了把叛军歼灭的更彻底,我们应该用围点打援的方式,不断消耗叛军实力。否则,我方虽然可以大败叛军,但是叛军最后负隅顽抗,彻底消灭叛军的难度、成本都会增大的。

哪种选择好呢?这个我们很难说,大唐政府后来选择了长刀跃马照直杀过去。
大唐政府为什么要这样玩呢?我想这是因为,大唐帝国一直有一个阴影,那就是不赶紧收复中原地区,万一叛军以中原地区为基地,把江淮打穿了,整个战争的变数就会无限放大。
如果江淮被叛军打穿了,甚至只是江淮通往西北的后勤通道被叛军控制,大唐帝国在西北地区的优势就有可能无法维持。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安禄山之死

[注1]:史思明自博陵,蔡希德自太行,同秀岩自大同,牛廷介自范阳,引兵共十万,寇太原。
[注2]:会安禄山死,庆绪使思明归守范阳,留蔡希德等围太原。
[注3]:李光弼将敢死士出击蔡希德,大破之,斩首七万余级;希德遁去。
[注4]:郭子仪以河东居两京之间,得河东则两京可图。时贼将崔干守河东,丁丑,子仪潜遣人入河东,与唐官陷贼者谋,俟官军至,为内应。


待续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9-10 10:51:54 +0800 CST  

哪段文章看好了,方便的时候可以点个赞。(笑)
看到高质量的回复,比如二当家、黄汤姆等人的回帖,方便的时候也个点赞。希望越来越多高质量的回帖出现。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9-10 10:55:26 +0800 CST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秦声楚梦 、gdszslt、大有行 、交叉口的卡 、hank568、yl原来、涑滨野老、枫叶之国ing 、2016重新选择、156032032网友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四节 安禄山之死

因为大燕帝国的中央集权没有巩固,所以安禄山称帝后,始终面对一个难以走出的困境,他不积极培养自己儿子,等他死后,估计就是全家人上刑场的节奏;问题是,他如果积极培养儿子,儿子随时可能抢班夺权的。
这种困境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那是一种最普遍存在的困境;只要皇帝不能改变大佬林立的权力格局,就无法走出这种困境。

在当时历史背境下,一个人爬上皇位,通常结果都是父子猜忌、手足相残。

如果你是军政长官,父子之间容易保持亲密,兄弟也容易保持和睦。
一切是显然的,如果你是军政长官,你不用担心儿子抢你的位置,因为儿子敢抢你位置,就算你无力阻止,皇帝也会替你出头的。
当然了,你老爸是军政长官,你敢杀你的兄弟抢夺继承权,就算你老爸管不了你,皇帝也会管你啊。

如果你是皇帝,问题马上来了。太子敢抢你的位置,只要你无力阻止,它就合法了。
当然了,亲王只要有能力火并太子、并且逼你退位,谁敢说它不合法呢?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9-13 10:16:54 +0800 CST  
如果安禄山只是大唐帝国的军政长官,他不存在这种困境。
一切是显然的,如果安禄山只是大唐帝国的军政长官,安庆绪从法理上就不是当地二号人,而实际上,安庆绪也不可能成为当地二号人物。
如果安禄山没有造反,就敢把自己儿子培养成当二号人物,大唐皇帝怎么可能继续信任他呢?一切是显然的,大唐皇帝让他坐镇一方,拥有巨大的权力;他儿子成了当地二号人物,他这是想干什么呢?
在这种背景下,安庆绪与安禄山就不存在任何竞争的关系。

但是安禄山成了大燕皇帝,一切就不同了。
安庆绪是大燕太子,从法理上,安庆绪就是帝国二号人物,而安禄山为了二世三世的传下去,在实际操作时,肯定也会把安庆绪培养成帝国二号人物。否则,安禄山一闭眼,安庆绪混好了,恐怕也就是一个傀儡的命运,混不好了,就是领着全家上刑场的节奏。
在这种背景下,安庆绪与安禄山有无意就会成竞争对手。

在写两晋南北朝时,我就曾说,爬上皇位,常常是与魔鬼在作交易。
因为在当时背景下,你爬上皇位,父子猜忌、手足相残,那几乎是无法避免的。从某种意义上,这是一个人爬上皇位的重要代价之一。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9-13 10:17:38 +0800 CST  
在那种时代,皇帝在培养儿子的时候,内心通常都是矛盾极了。
不培养儿子,自己死后,有可能会全家上刑场;培养儿子吧,他儿子有可能急着抢班夺权。

在这种背景下,太子、亲王相互牵制的格局,是一种最经典的权力格局。
这种权力格局的弊端是显而易的。因为随便放一个人也会发现,在这种政治格局下,手足相残,几乎是难以避免的事。但是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的皇帝,大多前仆后继的这样玩;当然了,不用问,手足相残、父子火并就是最普遍流行的剧目。

前面的历史,我们不说了,就看看安史之乱前后的相关历史好了。

大燕皇帝安禄山,让太子火并了;儿子上位后,把与他竞争继承权的弟弟灭了。
大燕皇帝史思明,也让儿子火并了;当然了,儿子上位后,也把与他竞争继承权的弟弟灭了。
面对这种事实,我们可以说安禄山、史思明都是禽兽级的人物,所以他们家发生什么灭绝人伦的事,也不新鲜。问题是,我们看看看唐玄宗、唐肃宗吧。

唐玄宗让儿子抢班夺权了,而且这也是因为唐玄宗知进知退,否则在马嵬兵变那种环境下,唐玄宗一心要保护心爱的女人,突然被失控的军人火并了,也没有什么奇怪的。

唐肃宗呢?
因为唐肃宗信任皇后、大太监,所以太子一直活得很憋屈,于是太子一度要火并皇后、大太监,只是被李泌劝止了。
我们必须得知道,皇后、大太监之所以可以一直欺负太子,就是因为有唐肃宗给撑腰,如果太子火并了皇后、大太监,接下来的事呢?自然就是抢班夺权了!如果唐肃宗识实务,自然啥也好说,如果说唐肃宗不服气,估计也是死路一条。
当然了,即使如此,唐肃宗的太子上位后,马上把与他竞争继承权的越王灭掉了。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9-13 10:21:50 +0800 CST  
大燕皇帝安禄山、史思明之所以会被皇位继承人火并,就是因为皇位继承人实在太没有安全感可言,所以急着抢班夺权。
唐玄宗、唐肃宗与继承人的关系,其实也是如此的。

在皇权政治下,为了突出皇权的神圣与神秘,很少会详细分析皇帝构建权力格局的种种现实盘算。
在这种背景下,皇帝纵容宦官、女人干政;分封诸王;有意无意的想废长立幼、或是让太子毫无安全感,自然是脑残、弱智的行为,因为按大道理说,这就是为政者的大忌啊。
问题是,在特定的时代、环境下,皇帝换了一个又一个,都是这样玩。

从这层意义,皇帝许多看似脑残弱智的行为,其实都是端不上台面的政治权术。
关键是,围绕皇权的布局,不论怎么做,好像也没有万全之策。因为围绕皇权博弈的利益太大、牵涉的人太多,尤其是在豪门贵族、军阀集团、官僚集团势力巨大的背景下,不论皇帝怎么布局,也很难避免帝国出现各种危机。

安禄山、史思明折腾了半天,不要说堵住来自其它地方的漏洞了,就是连来自亲儿子的漏洞都无法堵住。
史思明的儿子不想担负杀父弑君的罪名,所以希望手下在控制史思明时,留史思明一命。问题是,他的手下感觉斩草不锄根,那会春风吹又生的。万一史思明复辟,他们肯定是一点希望也没有了,于是他们选择了杀掉史思明。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9-13 10:23:20 +0800 CST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如果安禄山不被儿子火并,历史会有什么了不起的改变吗?估计是不会的。
第一、安禄山当时病的快死了。安庆绪不火并他,他也活不了几天了。
第二、安禄山到底是怎么死的,这个其实是云遮雾罩的。因为让安庆绪一伙去说,安禄山肯定是正常死亡的,安庆绪也是正常上位的。
事实上,按安庆绪一伙的说法,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安禄山病情加重,自知不久于人世,于是就传位于安庆绪;不久安禄山就死了。
这是不是事情的真相,我们很难知道,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安庆绪成了大燕太宗文皇帝,谁也不能言词确确的说,安禄山是被安庆绪谋杀的。
就如大宋太祖皇帝是如何死的?史书只能说,有一种传闻,是被太宗皇帝用斧子砍死的。但是,这只能当成一种传闻。
这就好像,康熙是怎么死的?史书只能说,有一种传闻,那就是雍正火并的。
雍正活着的时候,就有这种传闻,雍正听到这种传闻时,那是差点发狂了,因为天地良心啊,怎么有人会给我编排这种耸人听闻的罪行呢?

但是很不幸,安庆绪失败了,所以写在史书上,安禄山自然是被安庆绪火并的。
史思明篡位时,给大燕皇帝安庆绪定的主要罪名就是弑父上位。而大唐帝国说到安禄山之死时,自然也会采用这种说法,总而言之,苍天有眼啊!禽兽的父亲,就会生出禽兽的儿子。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9-13 10:25:04 +0800 CST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安禄山不死,历史会有了不起的变化吗?估计也不会。
安禄山不死,面对大唐帝国的打击,估计也会发生分裂,毕竟主战主降之争无法避免。
安庆绪作为弱势皇帝,自然难以控制史思明,安禄山活着,是不是一定能控制史思明呢?实在难说的很,毕竟史思明与安禄山从前就是战友,而且叛乱开始后,史思明又一直独当一面的存在,安禄山显然缺乏牢牢控制史思明的能力。
后来在大唐政府的强有力打击下,史思明作为投降派的领衔人物,会让他的独立性进一步加强。

从这层意义上,就算安禄山活着,只要他被大唐帝国打得退守邺城,恐怕也难以控制坐镇范阳的史思明。
关键是,在当时大家都想跳下贼船的背景下,史思明领衔投降,自然会形成强大的力量,安禄山也很难控制他的。

在这种背景下,就算安禄山、史思明后来联手(就如安庆绪后来和史思明联手),也无非是三种结果。
第一种结果,安禄山被史思明兼并。
第二种结果,史思明的力量被安禄山兼并。
第三种结果,安禄山、史思明联手控制河北。
而这三种结果,无非还是他们以河北为基地,继续与大唐帝国对抗。
而与大唐帝国对抗的结果,估计也是折腾几年,然后让大唐帝国灭掉。毕竟所谓的大燕帝国,与大唐帝国相比,实力相去太远;而且战争进行到此时,叛军占据先手的机会完全丧失了。

如果说有什么不同,无非是安禄山不死,而且能控制史思明,人们再说起这段历史时,不叫它安史之乱,而叫它安禄山之乱了。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 大举反攻开始的国际背景

待续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9-13 10:26:23 +0800 CST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大有行、交叉口的卡、经略辽东、涑滨野老、秦声楚梦、yl原来、枫叶之国ing网友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五节 大举反攻开始的国际背景

从某种意义上,大唐一直不能放手反击安禄山,主要是因为它需要防范西部的回纥、土蕃,所以西北军不能大举东调

大唐政府在大反攻前,对回纥、土蕃做了哪些外交努力,史书没有详细的资料。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大唐帝国都城丢失后,土蕃、回纥都主动表示,愿意发扬国际主义精神,帮助大唐帝国平定叛乱。[注1]
当然了,无论土蕃还是回纥,都不可能是活雷锋,所以他们这样做,肯定是有条件的。

为什么大唐政府会选择与回纥合作,而不选择与土蕃合作呢?
大约是因为回纥相对落后,而且因为地缘关系,所以它与大唐帝国,不存在太多的领土纠纷问题。事实上,回纥两次进入大唐腹地(一次平定安禄山的叛乱,一次平定史思明的叛乱);并且在政治外交上占尽了优势,但是他并没有趁机侵占大唐帝国的土地,只是狮子张大嘴的索取经济利益。

而土蕃则不同了,因为他与大唐帝国一直存在领土纠纷,而且只要有机会,他更会侵占大唐更多的领土。所以安史之乱开始后,土蕃就开始不断蚕食大唐帝国的领土。
安史之乱后的大唐帝国,在疆域上大幅度缩水,主要就是因为被土蕃占据了大片的土地。对于这个基本的历史事实,罗列大量的文字,只会让人越看越眼花,也未必会有多少直观的感觉,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随便找一份历史地图看看。

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大唐帝国的合作对象是回纥。
回纥提出的条件很简单,就如当年突厥帮助李渊父子时的条件一样,无非是金钱、美女。基于帝国的角度去看,这种条件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至少与割地的条件相比,实在不算什么。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9-15 10:55:35 +0800 CST  

楼主:泪痕春雨

字数:310376

发表时间:2018-06-01 18:51:51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10-04 05:14:18 +0800 CST

评论数:890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