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春雨漫评晚唐历史​​ 从安史之乱说起

总的来说,皇权政治下,皇帝有一个致命的心病。那就是他既害怕提前退休,又害怕不能二世、三世的一辈辈传下去。
而这种致命的心病,会让他们干出各种倒行逆施的事。
皇权政治下的历史书,总会想尽办法模糊这一切。因为一旦认真分析皇帝的这些离奇行为,就会让人们清晰的看到,皇权可以高高在上,绝不是因为人们的思想道德,而是因为各种精巧的利害格局制约;甚至是各种肮脏的、端不上台面的利害格局制约。
在这种背景下,一说到皇帝玩各种倒行逆施的事,通常都归于了皇帝脑残、弱智。其实呢,皇帝心里通常都跟明镜一样,因为真按大道理行事,大家凭什么会永远忠于一世、二世、三世.....?
什么时代不同,人们的思想道德就不同,如果没有一手大棒、一手胡萝卜的调教,正常人怎么可能接受永远忠于一世、二世、三世的事实?
要知道,思想也好、道德也好,它绝不可能从天下掉下来,它都是现实博弈出来的产物。如果最高统治者不能设置足够控制人们的利害格局,正常人更倾向于接受尧舜禹的禅让、商汤周武的革命,再不济也会接受伊尹霍光废昏立明的乱臣贼子思想。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31 10:47:51 +0800 CST  
所以皇帝高高在上,天天最多思考的问题之一,想着如何控制大家,因为这是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类似的工作,永远也登不上大雅之堂,但它显然是皇帝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按大道理说,皇帝信任臣子就可以了,放手重用臣子就可以了,而实际上,皇帝永远也没有这份自信。
虽然成功的皇帝,在给人们灌输心灵鸡汤时,总会说,想获得大家的拥戴,方法无它,那就是信任别人、善待别人。而实际上,哪个皇帝也会构建各种端不上台的权力格局;否则什么一世二世三世,那就是痴心妄想的事;甚至是保证一息尚存,就大权在握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所以,李世民一方面培养太子,一方面还让魏王牵制太子。最后弄得太子、魏王一副不共戴天的样子,关键是,太子还一心要杀掉李世民。
当然了,李靖立下不世之功,也只能交出兵权回家养老[注1];尉迟恭是李世民的头号亲信,最后也只能交出兵权回家养老[注2]
总而言之,围绕皇权总会产生各种明战、暗战;皇帝如果指望臣子的忠心,妄图实现一世二世三世及至万世,那还不如指望母猪能上树。因为臣子要篡位时,高大上的理论能搬出一箩筐,尧舜禹汤的理论不行(无德让有德),咱就说商汤周武的理论(有道伐无道);退而求其次,咱也可以说伊尹、霍光的理论啊(废昏立明)。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31 10:48:25 +0800 CST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再从唐肃宗信任太监说起。
唐肃宗信任太监,只是太监权力扩张的开始,因为随着时间的发展,唐朝的太监系统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制度化了。
于是帝国最庞大、待遇最丰厚、装备最精良的军队由太监掌握了;甚至帝国的决策机构,也开始由太监掌握了。
在这种背景下,传说中的四贵出现了,四贵就是两个掌握帝国禁军权力武职官员(神策军中尉),两个掌握帝国决策权力的文职官员(枢密使),他们都是由太监担任。老皇帝死了,谁来当皇帝,通常就是这四个人说了算;甚至皇帝干得不能让他们满意,通常也会稀里糊涂的死掉。

总而言之,随着太监系统越来越正规化、制度化,他们的权力,不再由皇帝的喜怒决定,而开始有了制度的保证。他们渐渐成为帝国最有权势的利益集团。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31 10:49:07 +0800 CST  
从唐肃宗开始,大唐皇帝就在反复调整太监势力。
因为太监势力太大了,就会威胁皇权。事实上,到了后来,大唐皇帝的生死,常常就是掌握在太监的手里;谁当皇帝,常常就是太监说了算。晚唐皇帝,有七个皇帝是太监拥戴上位的。[注3]更有一些皇帝莫名其妙的死亡,通常说法也都是被太监杀死了。
问题是,太监势力太小了,皇帝常常会感觉自己无依无靠。
最经典的就是唐代宗在危难之际,突然发现自己真正可以倚靠的,就是太监鱼朝恩掌握的军事力量。[注4]
再经典的就是唐德宗一度打压太监势力,最后终于发现,在关键时候还是太监控制的力量最为可靠。[注5]

但是不管皇权和太监有多少矛盾,也不论太监权力有多大,他也是依附于皇权之上的力量。
所以,皇帝通常只是清除几个越来越膨胀的大太监;或是适当压制一下太监的势力,绝不会想着铲除太监的势力。因为在军人势力越来越强大的背景下,真把太监势力铲除了,皇帝估计就只能当汉献帝了。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31 10:49:30 +0800 CST  
汉献帝之前的大汉皇帝,通常都能利用宦官集团打败控制自己的权臣。
汉献帝上位上,宦官集团就被屠杀殆尽了。汉献帝国想夺权,自然丧失了凭借,利用军阀集团、豪门大佬巩固自己的权力,永远不过是草驴换叫驴罢了。
在这种背景下,汉献帝在董卓之流地盘上,自然是傀儡,到了曹操地盘上,同样也是傀儡,他就是到刘备的地盘上,肯定也是傀儡。
皇帝愿意信任宦官集团,而宦官集团总会成为皇帝最后的救命符,并不是因为宦官忠君思想有多强烈,而是因为宦官集团与皇权的利益深深的捆绑在一起,如果皇权崩塌了,等待宦官集团的,通常就是集体大屠杀。
当然了,凭借宦官政治立国的王朝,当宦官被集体屠杀后,皇帝就狗屁不是了。

所以,宦官不论多牛X,只要进了皇帝的眼,他通常也难逃过一死的结局。
因为类似的原因,李辅国、鱼朝恩权倾朝野,但是面对皇帝的反击,都如后来的刘瑾、魏忠贤一样,根本就是不堪一击的。
因为类似的原因,仇士良牛X到天上,最后在最辉煌的时候,也选择了主动退休,因为他知道,继续呆在那个位置上,肯定是死于非命。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31 10:50:09 +0800 CST  
如果皇帝也一直象防贼一样的防着李光弼,那李光弼盖棺定论的形象,未必就比郭子仪差劲。问题是,李光弼始终是独当一面的军方大佬。于是唐代宗(肃宗的儿子)被土蕃人打得万分危急时,想让李光弼入援,李光弼竟然按兵不动。
当然了,李光弼这样做的时候,理由是现成的,因为皇帝信任邪恶变态的宦官,他对跟着皇帝走毫无安全感,所以拒绝这样做。问题是,在皇帝面临危险之时,他这样做,不是盼皇帝赶紧死吗?[注6]

面对此情此景,你叫皇帝怎么想。
皇帝回到帝国都城后,就给李光弼下调令。总而言之,我要调你到别的地方当官。面对这种调令,李光弼那是惊疑不定,因为皇帝这是要干什么?是给他最后一次机会,考验他是不是愿意走回正道?还是把他调离老巢后,找机会灭他?李光弼选择了拒绝接受这种调令。到此为止,李光弼其实已军阀化了。[注7]

关键是在此时此刻,邪恶的太监势力,始终坚定不移的站在皇帝身边。你让皇帝怎么能不信任、重用太监呢?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
这里就到郭子仪李光弼的事,只是希望大家知道,在政治舞台上,就没有什么忠臣不忠臣的事。
皇帝值得依赖的,永远是利害格局,而不是臣子的忠心。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31 10:50:56 +0800 CST  
居高临下的看晚唐历史,我们会发现,唐玄宗晚年老年痴呆了,所以一直昏招百出;而唐玄宗之后的皇帝,更是一个比一个脑残,因为他们都变本加利的信任宦官。
其实呢,如果用这种居高临下的观点看历史。两晋南北朝的皇帝,也一个比一个傻,因为分封诸王的弊端,随便拉出个人也有看明白,而当时的皇帝却是一个接一个的选择分封诸王。
当然了,如果用这种居高临下的观点看历史,东汉的皇帝,也一个比一个傻,因为外戚威胁皇权,是谁也能看出来的,但是哪个皇帝也没有压制外戚的意思,相反都是一个接一个的信任外戚。

面对这种事实,我们通常总会感觉奇怪,为什么皇帝不用成熟的官僚政治驾驭天下呢?
问题是,许多时候,不是他不想,而实在是不能啊。
所以,西汉诸王、外戚之祸一直延续不断;东汉外戚、宦官之祸一直不间断;而两晋南北朝开始后,诸王之乱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李唐开始后,也是诸王、外戚之祸一直不间断。唐玄宗开始后,马上就是军人、宦官之祸开始了;五代开始后,军人之乱成为永恒的话题。
进入宋代,一切的一切都消失了。诸王、外戚、宦官、军人之乱都不见了。但是很不幸,成熟的官僚政治,把大家控制的太死了,于是人们难免还是觉得皇帝太脑残了。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31 10:51:15 +0800 CST  
因为类似的原因,从大道理上讲,发展宫廷力量是倒行逆施的行为,更是脑残的表现。但是晚唐皇帝都这样玩,关键是人们也必须得接受这种事实。
处于皇帝的角度,你接受宫廷力量,才证明你忠于皇帝;因为内廷是皇帝权力的外延。
所以,鱼朝恩一再凌驾于郭子仪之上,郭子仪从来也是逆来顺受;甚至人们说鱼朝恩要杀他时,郭子仪也说,他是皇帝的狗,皇帝不发话,他不敢咬我,如果皇帝发话了,我反抗成什么事了?

处于皇帝的角度,如果你一心反对宫廷力量,皇帝就算碍于大道理,必须得夸奖你几句,但是内心深,皇帝肯定想找机会把你清理出局。
所以,有一个地位很高的文职官员,在唐肃宗面前大肆抨击李辅国,唐肃宗对他进行了称赞。结果呢?这个高级文职官员,掉头就稀里糊涂被清理出局了。因为皇帝显然认为他是想削弱自己的权力。[注8]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31 10:52:30 +0800 CST  
为什么从唐玄宗开始,大唐皇帝就都变本加利的发展太监政治呢?显然是因为豪门宗族势力瓦解了。在这种背景下,贵族政治格局下,经常玩的一套(重用诸王、外戚)已落伍了。但是官僚政治并没有构建成熟,所以只能用宫廷力量来补充。
虽然说,用冠冕堂皇的理论去解读,宫廷政治永远是臭名昭著的,但是大唐皇帝显然只能用这种方法维持统治。这就好像,用冠冕堂皇的理论去解读,重用诸王、外戚也永远是臭名昭著的,而且是弊端重重的,但是两汉两晋南北朝的皇帝都是前仆后继这样玩。

围绕皇权的博弈。
皇帝永远相信一个道理,那就是在权力面前,没有一个人是可靠的。
大家愿意承认皇帝高高在上,一句顶一万句,主要是因为皇帝的权力格局巧妙,绝不是因为人们忠于皇帝。只要皇帝的权力格局不足以制约人们。各种歪理邪说,自然会四处流传;总而言之,尧舜禹的禅让,商汤周武的革命,刘阿斗事事请示诸葛亮、伊尹霍光废除昏君的故事,都会被广为流传。说了半天就一句,天下就是天下人的天下,退一步说,天下也是列祖列宗的天下,你不具备当皇帝的能力就应该赶紧让位,或是事事听有本事的人。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31 10:53:49 +0800 CST  
当一个皇帝被书本上的大道理所迷惑,还认为前人精心构建的权力格局很愚蠢时,马上前就会有大坑等着他。
因为前人精心布置的格局,也许有弊端、也许有毛病,但是它肯定不是愚蠢的。你如果认为它有毛病,自然可以修改它;如果你认为它很愚蠢,那很抱歉,这只能证明你把政治当童话故事看了,所以马上前方就会有大坑等着你。

唐德宗(肃宗的孙子),曾一度听信冠冕堂皇的大道理,于是改变了太监控制禁军的传统,结果呢?五千地方军队突然在长安城大呼小叫,唐德宗当时就傻眼了。
为什么五千军队就能造成这样可怕的后果呢?原因非常简单,在关键时候,皇帝忽然发现禁军竟然失控了,虽然禁军没有跟着叛军造反,但是都在那里装傻充楞。
五千叛军在帝国都城内大呼小叫,禁军都在那装傻充楞、态度暧昧。皇帝继续留在都城内,那还得了?所以皇帝赶紧率众逃离长安城。
于是皇帝被叛军堵在一个小城里,如果不是援军来的及时,就让叛军俘虏了。

如果禁军由太监控制着?会有这种事吗?估计是不会的。因为地方军队叛乱,太监控制的力量看皇帝笑话,这是不可思议的事。因为皇帝真让地方军队清算了,太监系统也会被大规模清洗的。
所以,皇帝在关键时候,突然发现,还是太监最可靠。
于是经历各种艰难险阻再杀回长安后,马上变本加利的信任、重用太监。从此以后,太监直接控制的军队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31 10:54:10 +0800 CST  
当然了,既然围绕皇权的博弈,谁也不可信。
太监自然也是不可信的。
因为太监的势力太大了,也会对皇权构成威胁的。只是太监仅仅是宫廷系统的力量,他对皇权的威胁是非常有限的,因为太监总的来说是依附于皇权之上,不论他有牛X,即使他拥有了废立皇帝、暗杀皇帝的能力,他也只能依附于皇权之上。
所以晚唐,从宪宗之后,皇帝大都是太监拥戴的,而且有的皇帝据说都是死于太监之手,但是谁也得承认,大唐皇帝都是货真价实的皇帝,没有一个皇帝是傀儡。因为太监是有机会拥戴皇帝、杀皇帝,但是皇帝杀他们时,通常也更容易。

唐肃宗的思路很简单,那就是军人势力最危险,所以必须得让文职、内廷力量凌驾于他们之上,只要文职、内廷把军人集团牢牢控制了,军人集团就很难威胁皇帝了。
总的来说,文职、内廷的势力,与军人集团相比,给皇帝的感觉总是相对安全的。

晚唐的政治格局,是内廷、朝臣、军人三种力量构成了稳定的平衡。
军人力量强大,但是被内廷、文职制约着;内廷占据权力中枢,却受朝臣、军人制约着;朝臣上里面有内廷、外面有军人势力制约。
总的来说,他们谁想挑战皇权,通常都是没有好结果的。
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的晚唐政局看似不稳定,而且皇帝一个比一个看似脑残,但是皇权始终高高在上,一直维持了一百多年。

[注1]:初,利州刺史高甑生为盐泽道总管,以后军期,靖薄责之,甑生因有憾于靖。及是,与广州都督府长史唐奉义告靖谋反。太宗命法官按其事,甑生等竟以诬罔得罪。靖乃阖门自守,杜绝宾客,虽亲戚不得妄进。
[注2]:上尝谓敬德曰:“人或言卿反,何也?”对曰:“臣反是实!臣从陛下征伐四方,身经百战,今之存者,皆锋镝之馀也。天下已定,乃更疑臣反乎!”因解衣投地,出其瘢痍。上为之流涕,曰:“卿复服,朕不疑卿,故语卿,何更恨邪!”......军还,依旧致仕。敬德末年笃信仙方,飞炼金石,服食云母粉,穿筑池台,崇饰罗绮,尝奏清商乐以自奉养,不与外人交通,凡十六年。
[注3]:唐自穆宗以来八世,而为宦官所立者七君。
[注4]:宝应中,还屯陕。代宗避吐蕃东幸,卫兵离散,朝恩悉军奉迎华阴,乘舆六师乃振,帝德之,更号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专领神策军,赏赐不涯。
[注5]:自鱼朝恩死,宦人不复典兵,帝以禁卫尽委白志贞,志贞多纳富人金补军,止收其庸而身不在军。及泾师乱,帝召近卫,无一人至者,惟文场等率宦官及亲王左右从。至奉天,帝逐志贞,并左右军付文场主之。兴元初,诏监神策左厢兵马,以王希迁监右,而马有麟为左神策军大将军,军额由此始。
[注6]:广德初,吐蕃入寇京畿,代宗诏征天下兵。光弼与程元振不协,迁延不至。十月,西戎犯京师,代宗幸陕。
[注7]:吐蕃退,乃除光弼东都留守,以察其去就。光弼伺知之,辞以久待敕不至,且归徐州,欲收江淮租赋以自给。
[注8]:及李岘为相,于上前叩头,论制敕皆应由中书出,具陈辅国专权乱政之状,上感寤,赏其正直;..............五月,辛巳,贬岘蜀州刺史。右散骑常侍韩择木入对,上谓之曰:“李岘欲专权,今贬蜀州,朕自觉用法太宽。”

待续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31 10:54:55 +0800 CST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秦声楚梦 、交叉口的卡、郑鹤271828、枫叶之国ing 、大有行 、2016重新选择、涑滨野老网友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五节 建宁王之死

在官僚政治没有构建成熟前,皇帝与太子的矛盾,几乎是无法避免的。
因为皇帝不培养太子,太子肯定无法成为皇帝的左膀右臂;更主要的是,等皇帝死后,太子肯定会受乱臣贼子的欺负。
问题是培养太子,就有可能让帝国出现两个权力中心,而太子难免会蠢蠢欲动的想着提前接班。

所以在培养太子的时候,皇帝通常就会让亲王牵制他。
皇帝让亲王牵制太子后,从理论就就可放心培养太子了,因为太子势力即使强大一些,也无法对皇帝构成威胁。
但它在实际操作中,通常总会引发骨肉相残的悲剧。

因为类似的原因,唐高祖让太子主政,亲王主军。结果就是亲王发动玄武门之变,把太子建成清出局,然后强行上位了。
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唐太宗明知道太子、亲王并重,有可能会引发骨肉相残的事。但是依然让太子承乾、魏王李泰势力相当;最后太子、魏王如同仇人一样不共戴天;而太子更想杀掉李世民提前上位;最后这两个儿子都是以悲剧收场的。
当然了,因为类似的原因,唐睿宗让长子主政、次子主军,结果呢?就是玄武门事变的翻版,于是长子靠边站了,老皇帝提前退休了。只是这次因为长子主动退出竞争,所以一切表现在外比较温柔,至少没有发生骨肉相残的事。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9-03 10:28:35 +0800 CST  
当然了,因为在当时背景下,皇帝与太子的矛盾是无法避免的。所以唐肃宗上位后,也想构建太子主政、亲王主军的格局。
在他的首席智囊就告诉他,你这样做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您千万不要忘了玄武门之变的事。
唐肃宗说,没有这样夸张吧。
他的首席智囊说,太宗皇帝就是因为主军上位的,玄宗皇帝也是因为主军而上位的。关建是建宁王主军后,就算建宁王不愿意追求皇位继承权,追随在建宁王身后的军头,也不会同意啊![注1]

唐肃宗上位时,大唐已是太上皇、皇帝暗战的格局,再弄出一个太子、亲王相互暗战的格局,大唐实在太危险了。
所以在首席智囊的劝说了,唐肃宗就没有一心让建宁王主军。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9-03 10:29:01 +0800 CST  
建宁王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亲王。
从史书的记载,他非常有秦王李世民的风范。总而言之,英明神武、刚毅果决,深受大家爱戴,在肃宗北上灵武的过程中,那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注2]
但是建宁王并没有秦王李世民的野心,虽然他有着盖过太子的锋芒,却没有流露出任何试图夺储的意图。

所以代宗上位后,给予建宁王极高的评价。总而言之,大唐之所以能中兴,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有我弟弟,只可惜英年早逝;如果他不早逝,我一定会让他当皇太弟的。[注3]

这样优秀的一个亲王,在肃宗上位后不久就死了,而且是被肃宗下令赐死的。
肃宗为什么要处死自己这样一个优秀的儿子呢?据说是因为受奸人挑拨,实际上这是因为建宁王年青气盛,闯入了皇权的禁区。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9-03 10:29:30 +0800 CST  
因为李泌的劝说,所以唐肃宗没有让建宁王扮演秦王李世民的角色(以亲王的身份主军);而且建宁王也欣然接受这种事实,并且与太子关系一直非常和睦。
从大道理上看,建宁王应该可以避开政治旋涡了。但是很不幸,这只是建宁王通向死亡之路的开始。

建宁王之所以会死,是因为唐肃宗希望他成为秦王李世民,换而言之,让他成为牵制太子的重要力量(当然了,绝不希望他发动政变);而建宁王却变得越来越像齐王李元吉了,换而言之,他成了太子最亲密的助手。
在没有强势亲王牵制太子的背景下,建宁王的这种选择,显然是犯了皇权政治的大忌。因为皇帝面对强势的太子,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恐惧,强势的太子再和某个强势的亲王打成一片,你让皇帝哪有安全感可言呢?

如果仅此,建宁王估计还有活路。
问题是,建宁王随后犯了更大的忌讳,因为建宁王竟然一度计划清君侧了!
这个,从某种意义上,已不是犯了忌讳,而是公然要造反了。因为所谓的清君侧,许多时候,就是粉饰造反的代名词。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9-03 10:30:01 +0800 CST  
建宁王想清的君侧,是当时的大太监李辅国、皇后张氏。
从大道理上讲,建宁王的行为没有错误。就如当年,许多人一心想清的君侧是宰相杨国忠、贵妃杨氏,从大道理上讲,它也没有错。
问题是,基于皇帝的角度,这就是想造反了!

李辅国则是唐肃宗的嫡系,更是首席重臣;张皇后更不用说了,那是皇后啊!现在建宁王竟然蠢蠢欲动的想把他们清洗出局;关键是他还和太子关系非常亲密;这想一想,也会让唐肃宗睡不着觉的。
太子、强势亲王联手把皇帝的首席重臣、还有皇后清理出局,太子提前上位,估计就没有多少悬念了。就如大家把杨国忠、杨贵妃清理出局后,唐玄宗虽然还是皇帝,但是帝国权力重心肯定会移向太子一边。

建宁王和李泌商量这样做时,李泌告诉他,这这种想法非常危险啊,因为它就不是人臣应该有的想法。希望你放弃这种打算。建宁王拒绝了李泌的建议。[注4]

从这层意义上,处于唐肃宗的角度,建宁王之死,实在说不上什么冤枉。
因为建宁王计划清君侧,是无可置疑的事实,而这种行为,从来就是造反作乱的代名词。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9-03 10:30:52 +0800 CST  
建宁王死后,唐肃宗就让越王李係主军牵制太子。

强势亲王主军,在当时背景下,之所以很难避免,是因为在当时背景下,元帅这种军职,通常是人臣的禁区,至少没有一个军头,敢奢望得到这种职务。郭子仪、李光弼都很牛,但是也只能以副元帅的身份出现;因为他们取得元帅之职,明天想要造反,那还了得?
抛开皇帝与太子的矛盾,既然元帅之职是人臣的禁区,那太子担任元帅之职,就是再合适不过了。问题是,在皇帝与太子不能调和的背景下,太子也不敢随便担任这种职务,因为太子担任了这种职务,明天想抢班夺权,恐怕更吓人。
所以不论军头、还是太子,就算因为机缘巧合得到了元帅之职,也得在适当的时候赶紧交出来。因为你一直把持着这种职务,皇帝有可能睡不着觉的,皇帝如果睡不着觉,天天夜里瞎琢磨,你想善终就难了。
强势亲王担当元帅之职,虽然也会对皇权构成威胁,但是他想威胁皇帝,还得先跨过太子这一道关,相对而言,难度就就比较大了。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9-03 10:31:07 +0800 CST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越王李係主军的结果,就是唐肃宗病危的时候,越王李係蠢蠢欲动抢班夺权,于是让太子灭了。

从某种意义上,这是因为太子后来打败越王李係上位了。否则,太子、建宁王的双人组合,估计和从前太子建成、齐王元吉的形象一模一样。总而言之,太子昏庸、建宁王奸诈,都是死有余辜的家伙。因为只有这样处理,越王李係上位才会变得名正言顺。

同样的历史事实,因为写历史的人不同,写在史书上的细节就会天差地别。
这就好像,如果太子建成上位了,而齐王元吉又英年早逝,那大唐史官在写开国历史时,肯定会把秦王世民写得狗屁不是,然后把太子建成、齐王元吉都夸得跟朵花一样。
我这样说,在许多人看来,这就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问题是,说这种话的人,肯定连什么是历史虚无主义都不知道。
事实上,同样的历史事实,因为写历史的人不同,写在史书上的细节就会天差地别,这是标准的唯物史观;而且是最普遍存在的、最基本的社会现象。如果一个人连这种事实都不能正视,所谓的研究正史,无非是在皇权政治宣传中兜圈子罢了。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9-03 10:37:17 +0800 CST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再书归正传。
建宁王死后,太子因为缺乏安全感,也一度清君侧。
李泌依然告诉太子,你这种思想很危险啊,希望你放弃这种打算。这一次,太子接受李泌的这种建议。[注5]

一切是显然的,张皇后、李辅国是好是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都是皇帝的嫡系,他们的各种倒行逆施,都是皇帝授权的;如果皇帝不授权他们倒行逆施,他们算个屁啊?
关键是,你说皇帝最信任、最重用的两个人,都是祸国殃民的大坏蛋,岂不是说皇帝脑残弱智,应该提前退休了?
因为类似的原因,有人敢把矛头指向他们,在皇帝眼中,就和造反是没有任何差别的。

这就好像武皇帝重用几个跳梁小丑。这几个跳梁小丑是好是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都是武皇帝的嫡系,如果有人敢把矛头指向他们,在武皇帝看来,这和造反作乱没啥差别。
所以几个大帅联手要收拾那几个小跳梁时,武皇帝直接就跳到前台。因为打狗还得看主人,何况你打的不是狗!
表面上,这是因为武皇帝让那几个跳梁小丑迷惑了,其实呢,这是因为那几个跳梁小丑就是武皇帝养的恶狗,有人敢打他们,武皇帝自然不会同意的。

老帅联手打击那几人跳梁小丑的行为,在那几个跳梁小丑拥有话语权时,史称时代逆流,而武皇帝一记重拳,遂让逆流改向了。
当然了,后来老帅们控制了话语权,同样是这段历史,史称正义呼声,而武皇帝被奸人迷惑,于是一记重拳,正义呼声被扼杀了。
当年,太子、建宁王蠢蠢欲动清理李辅国、张皇后的行为,在唐肃宗眼里,肯定也是时代的逆流,只是唐肃宗不愿意公开自己父子间近于你死我活的矛盾,所以这段历史就变得云遮雾罩了。
因为类似的原因,谁也知道建宁王之死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蠢蠢欲动想把李辅国、张皇后清理出局,但是在处死建宁王时,公开的罪名里,提也没有提这回事。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9-03 10:39:29 +0800 CST  
从某种意义上,李辅国、张皇后在说建宁王坏话时,肯定是说建宁王清君侧之心,已是路人皆知了;而建宁这种作法的意图,显然是意在沛公的!
而对于这种事实,唐肃宗显然是认可的。
但是这种理由是端不上桌面的,而且这样一说,会把太子也会牵连进来,至少会把皇帝和太子的矛盾公之于众,

于是皇帝就用了一条莫须有的罪名杀了建宁王。
因为摆在桌面上的理由,是建宁王蠢蠢欲动一心想夺储君之位,于是被皇帝赐予自杀了。[注6]
虽然说,建宁王的这种罪名,根本就没有什么人会相信;因为建宁王死后,最伤心的人就是太子。[注7]
但是,建宁王就是以企图谋杀太子的罪名被处死了。

从某种意义上,建宁王真的与太子相争,就不会这么早出局了。
当然了,皇帝培养太子时,让亲王牵制他;这几乎是一种固定的模式,所以建宁王不愿意扮演这种角色,唐肃宗就培养另一个亲王牵制太子。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9-03 10:39:59 +0800 CST  

楼主:泪痕春雨

字数:310376

发表时间:2018-06-01 18:51:51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10-04 05:14:18 +0800 CST

评论数:890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