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春雨漫评晚唐历史​​ 从安史之乱说起


因为皇权政治的宣传,我们常常会把臣子的忠心,说得神奇无比。
其实呢,在入地多时候,单纯的基于利害考虑,臣子也绝不敢轻易挑战皇权的神圣性。因为你挑战皇权时,并不能确定别人是什么态度。
你挑战皇权神圣性时,大家跟着你一块干,皇帝自然只有当傀儡的份、甚至是只能找上帝报道。问题是,如果大部分人都在旁观坐看风云,少部分人积极想踩着你的人头上位,你的结局肯定会非常不妙。

挑战皇权时,大家想迅速达成共识,通常是因为三种原因。
第一、天下是被众多豪门宗族力量控制着,这种力量太多,他们在挑战皇权时,联合协合的成本就会变得很低,只要有共同的利益诉求,实现团结协作的难度就会降低。
第二、地方遍布军事政治经济人事权力一把抓的大佬,这种力量太多,他们在挑战皇权时,联合协作的成功也会变得很低。只要有共同的利益诉求,实现团结协作的难度也会降低。
第三、整个天下都遍布不满情绪,天下不敢言而敢怒很久了,各种形式对抗已存在很久了,天下就像一个装满炸药的仓库,突然有人扔入一个火把,当时就会引发天下大乱。此前的陈胜吴广起义,就是最经典的叛乱;后来的黄巢叛乱,其实也是如此的。

安禄山叛乱开始后,虽然折腾的惊天动地,但是因为上述三个条件都不具备,所以折腾来折腾去,也是以一隅之地与天下对抗。最终安禄山史思明都是家破人亡为结局。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23 10:08:07 +0800 CST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再回来说唐肃宗。
因为类似的原因,当维护皇权的高级文职官员,给军人讲礼法时,军人只能表示退缩,因为你不怕背负叛逆的罪名,你就可以试着控制皇帝,更可以打呵斥你的文职官员脸,甚至可以把他当成奸臣干掉。
但是,你千万不要幼稚的以为控制了皇帝,就能如何如之何;更不要以为控制了中央政府就能如何如之何。因为帝国是一个接近千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地区,是一个人口数千万的庞大集合。你如果认为控制了皇帝,就能如何如之何,就凭你这政治智商,就没有人敢站在你身的。
在当时背景下,控制皇帝很容易,控制中央政府也很容易。事实上,只要当地的几个军头达成共识,就可以实现,问题是,你控制了皇帝、控制了中央政府,四面勤王大军纷纷杀过来,你怎么应付?在这种背景下,你确定有多少会继续站在你身后?
从大道理上,你这就叫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从力量上分析,你这叫以一隅之地,与天下对抗。

是的,大唐帝国现在让安禄山打得捉襟见肘了,但是大唐帝国依然控制着广阔的西南、江南地区;河北中原还有众多地区挂着大唐的旗帜,西北地区依然有很军方大佬,愿意站在大唐皇帝一边。
在这种背景下,你拿着几万条破枪(未必会一直追随你),就去控制皇帝,你确定知道“死”字是怎么写的?

[注1]:至德初,从至灵武,拜监察御史。属朝廷右武,勋臣恃宠,多不知礼。大将管崇嗣于行在朝堂背阙而坐,言笑自若,勉劾之,拘于有司,肃宗特原之,叹曰:“吾有李勉,始知朝廷尊也。”。
[注2]:王奖其凤节,命掌都察院事。鸿逵扇殿上,楷呵止之,两人益怒。楷知不为所容,连请告去。途遇贼,截其一耳,乃芝龙所使部将杨耿也。
[注3]:光弼御军严肃,天下服其威名,每申号令,诸将不敢仰视。及惧朝恩之害,不敢入朝,田神功等皆不禀命,因愧耻成疾,遣衙将孙珍奉遗表自陈。

待续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23 10:08:49 +0800 CST  
复神风剑客111:

泪痕先生还认为:秦国能够组织起万里长城和阿房宫这样大型的项目,本身就意味着它的管理是科学的,所以历史上描写的“秦人暴虐”是一种虚构。那么我想提出一个反对的例子:日本侵略者早年在东北建设了很多大型工程,很多中国劳工累死。我不想就这个话题再多说什么,这些日军的暴行如今有目共睹,有什么理由认为当年的秦人暴行不与日本相同?
泪痕先生认为,秦人惩罚逃跑者或不服劳役者的主要手段只是经济罚款,但是,这种罚款的背后隐藏的是什么?例如:你不参加万里长城工程,罚款2000万(按照如今的人民币计算)!普通百姓谁拿得起?好,出不起判你为罪犯,以发配的名义押送你去边疆,此时你不是劳役而是囚徒。如果你参加呢?当然不用叫罚款,但一路上干粮自备,问题是当时的民众家里本身就没有多少存粮,这样上路等于饿死途中。思前想后,不如吊死在自家屋前,秦法规定,人死入土。
这样的死循环,表面上却是温柔的劝说,罚金,科学管理什么的,文字记载也省略了具体的一些细节,所以秦法反而成了温柔的法规。
=========================

你的回帖,说实话,毫无回复的价值。因为内容与知乎的大小V几乎一个模子出来的,总而言之,反驳别人的观点时极尽断章取义、歪曲之能。
只是你的在我的主帖中反驳我,而且从表面上看,对我还维持着极大的尊重,所以我试着回复你一下。

我一直以为,谦虚是一个很重要的美德,而且是一种人们都会认可的美德。我现在渐渐发现,谦虚真得有谦虚的资本,像我这样一无所是的人,也一一味玩谦虚,无形中只会让太多的人居高临下的看我。最后会让许多粉丝变路人,甚至变黑的。


说真心话,我从来不认为我的文章有什么罗嗦之处,只是人们都这样说,我只能谦虚的表示接受,并且表示要改正。
论证一个比较大的论点时,它永远需要众多小的论点支撑;而众多小的论点,又永远需要众多论据支撑。
不知道你注意到一个问题没有,虽然许多网友都说我的观点很罗嗦,但是目前为此,近十年过去了,我从来没有见过哪个网友能用更精简的方式表达出我的观点,还能获得更多人的认可。


虽然许多人都说,我总是繁复的论证一个观点,实在把读者当傻子看。问题是,我这样不厌其详、不厌其繁的论证一个观点。结果呢?许多人反驳时,依然连我说什么都弄不清楚;我不知道他们是为了反驳方便而故意装傻充楞,还是阅读理解力真的能低到这种境界。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
还是书归正传说秦朝的暴政问题吧。
我在证明秦朝的暴政,是政治宣传的结果时。用了好几个小的论点支撑,更用了大量的论据支撑。这种论证过程,难免会被人讥笑为我把读者当傻子,因为你三五句就能说清楚啊。
问题是,结果呢?大家反驳的时候,都是不知所云的反驳,关键是,竟然还有许多所谓的粉丝,也常常能认同这种反驳。面对此情景,有人说,泪痕你把文章写得简单点吧。我只能呵呵了。这就好像,我给一群初中生、甚至小学生讲大学的课程,我说得简单了,谁能听明白;关键是,我说得这样不厌其详,这样不厌其繁,人们都听不明白我在说什么。


我在刑徒的待遇不会很差时,最主要的一个小论点是:在秦国处于存亡危机之际,秦国给三十万刑徒发放武器,关键是,这三十万刑徒很快成为大秦帝国最重要的军事支柱,从某种意义上,没有这三十万刑徒构成的大军,秦国早就灭亡了。
为了怕大家不理解,于是我又罗嗦了半天。
总而言之,如果刑徒待遇非常差劲,秦国在存亡危急之际,敢给他们发放武器,敢指望他们保卫帝国吗?
换而言之,如果刑徒的待遇真的非常差劲(根本不被当人看),他们拿到武器之后,第一件做的事,恐怕不是去与叛军作战,而是真接倒戈奔向咸阳;
再换而言之,如果刑徒的待遇真的很差(根本不被当人看),他们怎么可能会誓死保卫秦帝国呢?就算他们迫于秦国的淫威不敢反抗,他们杀出关中之后,面对关东叛军的诱降,会怎么做呢?估计马上就会与关东叛军联合起来杀回关中。
为了怕大家不理解,我又说了,这就好像在南北战争中,南方奴隶主为了保卫奴隶制,就给广大黑奴发放武器,把他们全部武装起来,这可能想象吗?

你拿小日本举例子。
我只想知道,在太平战争后期。你觉得,小日本为了挽救自己的灭亡,敢给中国人发放武器,并把他们组织成最精锐的野战部队吗?关键是,你觉得,中国人拥有了最先进的武器,变成了最具战斗力的兵团,会成为小日本续命的主要支柱吗?

当然了,我并不认为这一个小论点,足以支撑秦国暴政治是政治宣传的中心论点。所以中间还有许多小论点支撑。
而你反驳时,是怎么反驳呢?与知乎那些大小V的反驳有什么区别?

怀疑、反驳一个人的观点时,完整的阅读一下对方的观点,试图理解别人的观点,这是最起码的礼貌。看一遍对方文章的耐心都没有,理解对方的观点的习惯也没有,上手就抠住几句话,然后经过加工(说得刻薄点就是歪曲)反驳,这说得好听这叫抬杠,说得不好听点这叫喷人。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23 10:44:03 +0800 CST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秦声楚梦、交叉口的卡、大汉魏武帝 、大有行、勇敢的心还在吗、彼是方生之说也、枫叶之国ing 、长翅膀的小公猫、2016重新选择、男人不能穷1 、冰霜恶灵、枪王KingHenry网友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二节 玄宗肃宗父子暗战 站队再次开始了

肃宗灵武称帝后,帝国政府的高级军政长官,又需要重新站队了。

从某种意义上,当你接到肃宗称帝的消息后,你有上中下三策可以选择。
上策,听到肃宗称帝的消息,你马上就给肃宗发贺电,甚至亲自率人去庆贺肃宗称帝。
中策,就是骑墙观望。
下策,就是公开谴责肃宗抢班夺权的行为。

哪种选择正确呢?
从大道理上,我们很难说哪种选择正确。

一切是显然的,你听到肃宗称帝的消息,就马上给肃宗发贺电,甚至亲自去庆贺。
结果却是,各地大佬都纷纷发电谴责肃宗抢班夺权的行为;甚至而言,有人都把唐肃宗押送到了成都,等待唐玄宗发落。
在这种背景下,你这种选择的结果是什么,不用细分析吧。因为你这叫附逆啊!

反过来说,你听到肃宗称帝的消息,马上就发电谴责他抢班夺权的行为。
结果呢,各地大佬纷纷发贺电庆祝肃宗称帝。在这种背景下,你会是什么下场,也不用细分析吧。因为你叫造反作乱啊!

总的来说,在这种标准的站队过程中。你站错了队,后果很严严重。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25 19:22:42 +0800 CST  
也许有人会说,骑墙观望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听到肃宗称帝的消息后,有一位大哥就想骑墙观望。因为类似的原因,肃宗让他率五千人中央政府所在地报道,这位大哥竟然不马上执行。
在这种背景下,一个后来名动天下的小弟,给他上了一课。总而言之,你这叫作死啊,你知道不?
于是这位大哥赶紧率军到了中央政府所在地。[注1]

如果在那个关键的坎上,这位大哥一直骑墙会是什么结果呢?这个实在难说,因为你骑墙开始后,有可能就是只能沿着不归路一直走下去了。
因为你在关键时候骑墙,大家都齐刷刷的站在了皇帝一边。在这种背景下,你与皇帝的关系本身就疏远了一层。
关键是,以后你再皇帝合作时,难免会顾虑重重,最简单而言,在这种背景下,皇帝派人调动你的职务,你听是不是听呢?

如果你一直紧跟皇帝,而且愿意继续跟皇帝,自然会接受皇帝的调令,问题是,你在关键时候掉过链子,现在皇帝调动你的职务,你心中难免会想,这是不是皇帝要借机和你秋后算账啊!
在这种背景下,你自然会拒绝接受这种调令。而你拒绝接受这种调令后,问题就更大了,因为面对此情此景,谁敢说你是忠臣呢?

李光弼一直站队都很正确,晚年一次骑墙观望,就落了个这种下场。皇帝有难时,李光弼骑境况观望,皇帝渡过危险期后,派人调动李光弼的职务,李光弼虽然未必想造反,但是也实在不敢接受这种调令,因为皇帝是想把他调离军区,然后找机会收拾他,他该怎么办啊?[注2]
李光弼走到这一步,其实已走上了不归路,但是李光弼的幸运在于,他在这个关键时候,突然死了。于是盖棺定论,还能成为忠臣,从情理上,李光弼继续着活,盖棺的形象未必会比仆固怀恩强到哪里去;因为这种不归路走开了,肯定会越走越远的。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25 19:23:49 +0800 CST  
所以更符合真相的内容,就是段秀实给他好好分析了一下当时的天下大势。总而言之,从现在的情形去看,人们肯定都会支持肃宗上位的。在这种背景下,你敢骑墙观望,就算后来重新站过队去,你的名字也会爬上皇帝的黑名单。如果你一个想不开,沿着这种路继续向前走,估计就是送别人一套富贵罢了;换而言之,肯定会有人拿你的人头向皇帝表忠心的。

我这样一说,难免会有许多人表示不服。因为让我一说,人们遇到重大选择时,怎么都是围绕利益考虑啊?
而在这些人的心目中,人们遇到重大选择时,通常都是脑海里浮出一个接一个的伟大人物,一段接一段的高大上理论,于是就做出了正确选择啊。小时候写作文,都是这样写的啊!

其实呢,伟大的人物、高大上的理论,通常都是摆在外面的说词。
最经典的就是,孙权、鲁肃、刘备、诸葛亮对抗曹操时,摆在桌面上肯定也都是伟大的人物、高大上的理论。总而言之,他们就是为了高大上的理论,为了向伟大人物学习,才与曹操誓不两立的。但是关起门来,这种东西能说服谁呢?
所以在官方写的史书里,鲁肃让孙权最动心的内容,也是您投降之后,荣华富贵、功名地位会一风吹光的!所以你想投降之前,一定要慎重!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25 19:25:59 +0800 CST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再书归正传,从唐肃宗称帝时的站队说起。
总的来说,玄宗、肃宗父子暗战开始后,玄宗获胜的机会非常小,而且唐玄宗也选择了退让。所以人们自然都纷纷的站在了肃宗一边。

但是,也有人会选择错误的。
在玄宗、肃宗暗战开始后,有一位大哥级人物选择了骑墙观望,而且明显倾向于了玄宗。
开始肃宗一直非常重用他。但是终于有一天,有人告诉肃宗说,这位大哥明显就是骑墙派啊,关键是,他一直明显偏心你老爸啊。对你爸而言,他自然是忠臣,对您而言,实在未必啊!
因为你老爸让你的兄弟坐镇各地,就是他出的主意,你觉得,他给你老爸出这种主意,是站在你的角度布局,还是站在你老爸的角度上布局?
肃宗一听,也真是这么回事,于是就不再信任重用这个大哥了。[注3]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25 19:27:27 +0800 CST  
当时,还有一个骑墙观望的大哥级人物,后来输得比较惨,他的名字书叫贺兰进明。
在安史之乱中,贺兰进明也算个名人。贺兰进明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张巡派南霁云杀出重围搬救兵时,贺兰进明一直坐死不救睢阳城。
从这层意义上,贺兰进明之所以成为历史上的丑角,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张巡的光芒太耀眼。事实上,贺兰进明也是平定安之乱的主要功臣之一,他不救援睢阳城,从军事角度讲,并没有什么太值得非议之处,至少政府并没有因此追究过他任何责任。
贺兰进明后来沦落到政治舞台边缘,很大程度上在玄宗、肃宗之间站队时就已奠定了。因为肃宗称帝后,贺兰进明亲自到灵武报道,而他的亲信第五琦则到成都报道,并且被唐玄宗委以重任。[注4]
从某种意义上,这是标准的投机玩法,因为这样一玩,玄宗胜了,肃宗胜了,他们都不会输得很惨。但是结果很不幸,他们这样玩的结果,最后就成了蝙蝠。

第五琦最后被撤职、法办的原因,摆在桌面上,是他失职、以及莫须有的贪污罪名。[注5]
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唐肃宗认为他不是自己人;如果唐肃宗认为他是自己人,工作中犯点错误,并不是多大的事,最简单而言,李辅国、鱼朝恩谁没犯过错?
至于贺兰进明被挤到政治舞台边缘的原因,则更简单了,因为他与第五琦关系亲密。[注6]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25 19:28:03 +0800 CST  
肃宗先斩后奏的称帝,就等于拉开了玄宗、肃宗父子相争的序幕。
在这种背景下,一个人积极的、公然的站在了肃宗一边,肃宗胜了,自然什么也不说了;如果玄宗胜了呢?

大家在选择站队时,通常需要考虑两个问题。
第一、这样做,符合自己的利益吗?
第二、别人会怎么会选择?

这两个问题,你都需要考虑。
如果你只思考第一个问题,通常是非常危险的。

最简单而言,永王试图夺取江南时,李白知道永王干这种事的性质吗?应该是知道的,因为当时大多数人都旗帜鲜明的与永王划清了界限,李白没有道理不知道自己这是在干什么。
问题是,处于李白的角度,他一生政治落魄,现在永王想复制晋元帝司马睿的成功,竟然亲自派人请自己出山,自己紧跟永王,肯定会有不错的前途。单从这层意义上,李白的选择没有大的错误。

问题是,在这此过程中,李白有没有考虑过,别人会怎么选择呢?应该是考虑过的。因为处于李白的角度,他肯定是认为,会有众多人支持永王,否则,他绝不会没事淌这种浑水的。。
问题是,真正开始行动后,大家终于发现,支持永王的人很少。于是永王当时就玩完了;李白也差点跟着死在这里面。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25 19:28:59 +0800 CST  
肃宗在西北,先斩后奏称帝后,西北军的高级将领,肯定也会认真思考这两个问题。
第一、站在唐肃宗身后,符合自己的利益吗?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因为唐玄宗继续当皇帝,帝国的权力中心就在西南,西北军政长官的地位,无形中都会低一个格。而唐肃宗当了皇帝,帝国的权力中心就会留在西北,而且皇帝是在西北军的拥戴下上位,西北军政长官的地位,自然会跟着更上一层楼的。

第二、愿意站在唐肃宗身后的人,很多吗?结果证明,答案也是肯定的。
因为唐肃宗称的消息传出后,各地的军政长都通过各种形式向唐肃宗表达忠心;而唐玄宗也公开表示支持唐肃宗称帝的事实。

既然唐肃宗取得了帝国的控制权,自然可以放手收复长安城了。
简单的从实力分析,唐肃宗收复长安城,就是分分钟钟的事。因为大唐帝国在西北地区,明显占据绝对的优势。
问题是,唐玄宗在安史之乱开始后,一直昏招百出;唐肃宗上位后,也开始昏招百出了。
简单的看,这就是因为唐玄宗、唐肃宗的脑袋都让驴踢过。实际上这是因为在平叛开始后,唐玄宗父子都是左眼盯着安禄山,右眼盯着西北军,他们想平定安禄山的叛乱,又怕西北军失控,这样一折腾,他们在平定安禄山叛乱时,自然是有力使不出了。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 第一次反攻长安


[注1]:肃宗在灵武,诏嗣业以安西兵五千走行在。节度使梁宰欲逗留观变,嗣业阴然可。秀实责谓曰:“天子方急,臣下乃欲晏然,公常自称大丈夫,今诚儿女耳。”嗣业因固请宰,遂东师,以秀实为副。
[注2]:吐蕃寇京师,代宗诏入援,光弼畏祸,迁延不敢行。......帝还长安,因拜东都留守,察其去就。光弼以久须诏书不至,归徐州收租赋为解。
[注3]:上问其故,进明曰:“管昨于南朝为圣皇制置天下,乃以永王为江南节度,颍王为剑南节度,盛王为淮南节度,制云‘命元子北略朔方,命诸王分守重镇’。且太子出为抚军,入曰监国,管乃以枝庶悉领大籓,皇储反居边鄙,此虽于圣皇似忠,于陛下非忠也。.....。”上由是恶管。
[注4]:会安禄山反,进明迁北海郡太守,奏琦为录事参军。....令琦奏事,至蜀中,琦得谒见,奏言:“方今之急在兵,兵之强弱在赋,赋之所出,江淮居多。若假臣职任,使济军须,臣能使赏给之资,不劳圣虑。”玄宗大喜,即日拜监察御史,勾当江淮租庸使。
[注5]:第五琦作干元钱、重轮钱,与开元钱三品并行,民争盗铸,货轻物重,谷价腾踊,饿殍相望。上言者皆归咎于琦,庚午,贬琦忠州长史。.....忠州长史第五琦既行,或告琦受人金二百两,遣御史刘期光追按之。琦曰:“琦备位宰相,二百两金不可手挈;若付受有凭,请准律科罪。”期光即奏琦已服罪。庚戌,琦坐除名,长流夷州。
[注6]:御史大夫贺兰进明贬溱州员外司马,坐琦党也。

待续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25 19:30:22 +0800 CST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秦声楚梦 、彼是方生之说也 、枫叶之国ing、2016重新选择 、涑滨野老、大有行、交叉口的卡、涑滨野老、浮萍随浪网友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三节 第一次反攻长安

因为大唐帝国在西北地区的整体实力,处于绝对的优势,所以唐肃宗在灵武称帝后两个月,大唐中央政府就开始向南转移了;并且很快组织了一场大规模的反攻。

相关历史事件的时间表,大约是这样的。
6月中旬,唐玄宗弃守长安。
7月初,肃宗到达灵武称帝。
9月初,唐肃宗向南返回彭原。
10月下旬,政府军开始大举反攻长安;然后大败而回了。

单从实力上分析,如果大唐皇帝的敌人只是安禄山,早就把安禄山灭了。
问题是,在大唐皇帝眼中,所有的军方大佬,都是潜在的敌人,如果不好好防范他们,他们都会变成安禄山的。
在这种背景下,大唐皇帝想灭安禄山,难度就有点高了。

事实上,唐玄宗在平定叛乱时,一再昏招百出,主要原因就在这里。
甚至而言,唐玄宗不战弃守长安城,主要原因也在这里。

因为类似的原因,唐肃宗称帝后,也马上开始昏招百出了。
这种昏招,在第一次反攻长安时,就已开始表现出来。因为大唐帝国在进行这次反攻时,统帅是一个文人,统帅的主要助手也是文人。[注1]

从大道理上讲,这种失败就是必然的,因为让外行指挥内行,能不失败吗?
从隐秘的权力博弈角度看,这种失败也是必然的,因为在军人势力高涨的时代,你这样让文职指挥武职,那就是让绵羊指挥群狼上战场,那能有什么好结果呢?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28 16:02:36 +0800 CST  
从大道理上讲,唐肃宗应该让一个大家信服的军方大佬,全权统率军队反攻长安城。
问题是,从隐秘的权力博弈规则去看,皇帝只想让文职官员统率军队,更有甚至者,皇帝还想让宦官统率军队呢。
事实上,唐肃宗上台后,用了一年时间才收复长安、洛阳,主要原因就在这里;
当然了,收复长安、洛阳后,平定叛乱突然变得遥遥无期,主要原因也在这里。
因为说一千道一万,皇帝根本就不可能信任军方大佬;所以在平定叛乱时,皇帝时刻想着如何控制军方大佬。既然如此,大唐政府军的积极性,自然无从发挥出来;大唐政府军的实力,也无从发挥出来了。

因为类似的原因,我们在分析这段历史时,自然可以用居高临下的视角,极尽廉价的嘲笑大唐皇帝如何脑残弱智。因为简单的看,随便放个初中生坐在大唐皇帝的位置上,也不会弄出安史之乱;就算弄出来,也会很快平定了。

问题是,类似的嘲笑是廉价的,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处于皇帝的位置上,他从来也不会指望臣子的忠心,因为臣子的忠心,永远是受制于利害格局的,没有足够的力量制约他们,哪个臣子也不可靠。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28 16:03:12 +0800 CST  
因为类似的原因,隐秘的权力逻辑永远是这样的,如果大唐皇帝处处制约安禄山,安禄山也是忠臣,至少皇帝让他死,他也绝不敢反抗,就算他敢反抗,也没有人敢跟随他。
事实上,人们在说安禄山造反时,通常并不是简单的说安禄山如何不忠,而是说唐玄宗老年痴呆,给安禄山的权力太大了;因为谁也得承认,如果唐玄宗不给安禄山那样大的权力,安禄山算个屁啊?
如果大唐皇帝在关东地区,安置几个权力地位都高于安禄山的军政大佬;如果大唐皇帝把安禄山扣在帝国都城给他一个闲职;安禄山再牛X,还能飞到天上去?

当然了,因为类似的原因,隐秘的权力逻辑永远是这样的,如果大唐皇帝一昧放任郭子仪,郭子仪也会变成安禄山的,就算郭子仪不想当安禄山,他手下的小弟也会哭着喊着支持他当安禄山。
因为类似的原因,无论唐肃宗、还是唐代宗,都是像防贼一样的防着郭子仪。从来不会轻易把兵权完全交给郭子仪,就算因为特殊原因,不得不把兵权交给郭子仪,事情一结束,也会马上把兵权收回来。因为在大唐皇帝眼中,如果给郭子仪的权力太大,郭子仪也随时可能变成安禄山的。

事实上,皇帝这样时刻防着郭子仪。郭子仪的儿子也大放厥词说,我爹想当皇帝,早就当了。
当然了,皇帝这样时刻防着郭子仪,军人集团也动则拥戴郭子仪与皇帝对抗。郭子仪在关键时候,总能把握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皇帝一直防贼一样防着他。否则,就算郭子仪不愿意造反,大家一块黄布裹在郭子仪身上,郭子仪恐怕也会半推半就成为太祖武皇帝的。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28 16:04:24 +0800 CST  
第一次反攻长安时,唐肃宗让文职官员指挥军方大佬。结果不用问,在军人势力高涨的背景下,它肯定是会失败的。
因为从大道理上讲,这是外行指挥内行,它肯定会失败的。
而从隐秘的权力博弈规则去看,在军人势力高涨的时候,皇帝让一些文人指挥他们,军人势力在关键时候不给他拉稀,那就叫有鬼了;甚至而言,军人势力在关键时候,不投降敌人,都叫给皇帝面子。
所以,这次反攻长安。第一轮进攻,大唐帝国损伤四万将士。第二轮进攻,直接有两个高级将领率军投降了叛军。[注2]

这次空前惨败后,皇帝非常震怒,但是皇帝并没有惩罚失职的文职官员。[注3]
就如后来皇帝让太监指挥郭子仪、李光弼等大帅打仗,让叛军打得全面溃败,但是皇帝也没有惩罚太监一样。
因为面对这种失败,基于皇帝的角度,显然认为这是军人不服管的结果,而且就皇帝这种玩法,军人不服管那就是近于必然的。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28 16:05:16 +0800 CST  
当然了,因为大唐帝国在西北地区拥有绝对性的优势。所以这种巨大的惨败之后,大唐皇帝拍拍身上的灰尘,继续向长安方向前进。
于是这次惨败后四个月,大唐皇帝就南移到凤翔指挥帝国平叛工作了;此时大唐中央政府所在地,距长安城只有100多公里。
而且西北的军队大批向这里汇聚;江淮的物资也大批向这里汇集;长安城的军民也纷纷向这里逃亡。[注4]
其实,从这种最基本的事实,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大唐帝国在西北的实力有多强大了。

许多人在分析这段历史时,常常会模糊大唐皇帝的实力,好像叛军非常强大,唐肃宗就是靠皇权的光环,让大唐帝国中兴的。
其实呢,唐肃宗可以让大唐帝国中兴,主要原因就是大唐帝国依然拥有压倒性的实力,所以大唐帝国可以一次又一次的为大唐皇帝看似脑残行为买单。否则,大唐帝国早就崩盘好几次了。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28 16:05:42 +0800 CST  
总的来说,对大唐皇帝而言,现在真正的心腹之患,并不是安史叛军。因为单纯安史叛军,它就不是啥大事,如果皇帝一门心思就是消灭安史叛军,早就把它灭了。
对于大唐皇帝而言,他一直困惑的问题是,现在军人势力日渐高涨,如果不能想出好办法控制他们,平定安禄山,还会有李禄山;甚至而言,一个安禄山倒下了,还会有无数个安禄山站起来。
所以,肃宗在第一轮大反攻中,让文人驾驭军人失败后;在收复长安洛阳后,更变本加利的用太监驾驭军人。
当然了,唐肃宗这样倒逆施的胡折腾,自然会受到军人集团各种形式的抵抗,因为叛军还没有被消灭,皇帝就这样对待军人集团;等叛军被消灭后,皇帝还会给军人集团活路吗?
因为类似的原因,大唐皇帝在平定叛乱时,总会在关键时候掉链子。简单的看,只要大唐皇帝信任忠臣良将,就能平定叛乱;问题是,大唐皇帝可真不相信什么忠臣良将,因为在大唐皇帝眼中,一旦丧失制约,忠臣良将都会变成安禄山的!

事实上,平定安史之乱时。最著名的的六个将领,分别是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张巡、鲁炅、来瑱。
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是西北军最著名的将领,郭子仪早早就被皇帝解除了兵权,而且一直防贼一样的防着他,而郭子仪经起各种诱惑,所以终于功德圆满了;李光弼在走向乱臣贼子的道路上突然死了,所以虽然没有功德圆满,也没有进入乱臣贼子的行列;至于仆固怀恩最后朝着乱臣贼子的道路越走越远,盖棺定论就是乱臣贼子了。
张巡、来瑱、鲁炅都是保证江淮一线的大功臣。张巡早早死了,自然是功德圆满了。鲁炅、来瑱如果早死一会儿,江湖地位肯定不会逊色于张巡的;因为即使他们都滑向了乱臣贼子的边缘,但是盖棺定论时,在许多方面,也隐然可以和张巡相提并论。
面对这种事实,哪个大 唐皇帝敢相信将帅的忠心呢?一切是显然的,只要留下机会,只要有了利益冲突,忠臣、功臣也会变得越来越像安禄山。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28 16:07:49 +0800 CST  
按传统历史书的逻辑看这段历史,许多事都是不可思议的。
因为唐肃宗屁都没有一条了,为什么还能让太监凌驾于郭子仪、李光弼等军方大佬之上呢?
用神秘、神话皇权的角度看,自然是因为郭子仪之类的人道德太高尚了,所以皇帝骑在他们头上拉屎,他们也会欣然接受。因为类似的原因,皇帝让邪恶的太监骑在他们头上,他们也会敢怒不敢言的接受;因为类似的原因,骑在他们头上的太监胡折腾,弄得军事大溃败,皇帝继续信任太监、惩罚他们,他们也会敢怒不敢言的接受。

面对这种事实,人们自然很容易感觉皇权非常神圣、神秘。
其实呢,这是因为唐肃宗手上,还有足够的筹码布局。否则,唐肃宗敢这样胡折腾,不要说郭子仪、李光弼这种乱世的军人了,就是诸葛亮那种圣人级的忠臣,也会把皇帝打得满地找牙。
我是说,如果刘阿斗敢让邪恶、无能的太监指挥诸葛亮北伐,诸葛亮肯定废了、甚至杀了刘阿斗的心也有;关键是说干咱就干,绝不会手下留情的!因为江湖有言,叔可以忍、婶也不能忍啊!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28 16:08:22 +0800 CST  
当然了,我这样说,在许多人心目中,肯定就是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因为诸葛亮那种大忠臣,怎么可能因为这种原因就想废杀刘阿斗呢?
因为在许多人心目中,不要说刘阿斗让无能邪恶的太监欺负诸葛亮了,就是刘阿斗用莫须有的罪名杀诸葛亮,诸葛亮也会含着泪接受的。如果诸葛亮没有这种觉悟,他与传说中的岳武穆、郭副元帅相比,能是一个级别的?

皇帝胡折腾,你就想废皇帝;皇帝想杀你,你就想杀皇帝。还你X的,一副非常有理的样子!?你圣贤书是怎么读的?
我告诉你,皇帝爱国爱民,你应该感觉这是国之幸运;皇帝祸国卖国,你应该感叹这是国之不幸;皇帝尊重你,你应该感觉这是你命好;皇帝如果想收拾你、杀你,你应该感叹这是你命不好。你只有这样想,我们才能说,你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当然了,这种伟大的境界,是一些以小人,永远不会理解的;因为在小人心目中,一个人伟大到这种境界,本身就是不可能的。
因为在小人眼中,皇帝算个屁啊,皇帝敢不仁,他就敢不义;他们不敢和皇帝这样玩,无非是因为没有力量,如果有力量,他们就是这副不知君臣大义为何物的德性。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宫廷力量崛起
[注1]:房管上疏,请自将兵复两京;上许之......。管悉以戎务委李揖、刘秩,二人皆书生,不闲军旅。管请人曰:「贼曳落河虽多,安能敌我刘秩!」

[注2]:管效古法,用车战,以牛车二千乘,马步夹之;贼顺风鼓噪,牛皆震骇。贼纵火焚之,人畜大乱,官军死伤者四万余人,存者数千而已。癸卯,管自以南军战,又败,杨希文、刘贵哲皆降于贼
[注3]:上闻管败,大怒。李泌为之营救,上乃宥之,待管如初。

[注4]:上至凤翔旬日,陇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会,江、淮庸调亦至洋川、汉中。上自散关通表成都,信使骆驿。长安人闻车驾至,从贼中自拔而来者日夜不绝。

待续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28 16:09:28 +0800 CST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秦声楚梦 、彼是方生之说也 、大有行、交叉口的卡、枫叶之国ing 、gdszslt 网友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四节 宫廷力量崛起


在传统历史书中,大唐皇帝让安禄山收拾的,屁都没有一条了,但是依然肆无忌惮的让太监欺负拥兵大佬,而拥兵大佬大都只能忍气吞声的接受。在这种背景下,本来马上就要平定的安史之乱,突然变得遥遥无期了。
这种内容写起来,虽然有丑化大唐皇帝的嫌疑,但它显然会让人更容易感觉到皇权的神圣性、神秘性。
一切是显然的,如果大唐皇帝拥有巨大的权力资源,这样胡折腾,人们选择忍气吞声接受,这没有什么奇怪的。问题是,大唐皇帝屁都没有一条了,还能这样胡折腾,你说神奇不神奇?

其实呢?这是因为唐肃宗手里还有足够的筹码布局,否则唐肃宗敢这样胡折腾,分分钟钟都会让人打得满地找牙。
最简单而言,皇帝敢这样胡折腾,不要说郭子仪、李光弼等乱世军人了,就是忠君到了圣人级别的诸葛亮,肯定也会把皇帝打得满地找牙。
当然了,我这样说,在许多人眼中,肯定就是在污蔑、诋毁诸葛亮。因为在许多人心目中,诸葛亮那样伟大的人物,就算皇帝骑在他头上拉屎,他也会哭着接受的;就算皇帝拿莫须有的罪名杀他,他也会哭着接受的。否则,诸葛亮不要说与精忠岳武穆相比了,就是与郭子仪等人相比,也差着一大截啊!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31 10:45:50 +0800 CST  
因为唐肃宗手中有足够的筹码布局,而且对军人力量有一种说不出的猜忌,对朝臣系统又有一种说不出的防范,自然会加强内廷系统的力量。

居高临下的看,唐肃宗这样玩,是一种脑残的行为。因为按大道理去讲,随便放个初中生坐在他的位置上,也知道不可以重用邪恶的太监啊。
问题是,处于唐肃宗的位置上,似乎只能这样玩。
关键是,后来大唐皇帝换了一个又一个,都是一门心思的重要宦官;即使皇帝偶尔会试图打压一下有失控倾向的太监势力,也会在关键时候发现,还是太监最可信。

因为类似的原因,大唐皇帝这样倒行逆施,却为大唐帝国续命150年,如果他们真玩什么亲贤臣远小人的套路,会是什么结果?估计大唐帝国早就成为历史了。
毕竟,军人势力崛起了,官僚政治还未构建成熟,皇帝除了用宫廷力量巩固自己的权力,一时还找不到更好的力量。

唐德宗曾一度压制太监势力,但是在关键时候,他终于发现只有太监势力最可信,关键是,因为在危急之际,太监集团势力薄弱,所以唐德宗把帝国都城也丢了,还差点因此死于非命;所以唐德宗杀回帝国都城后,就开始变本加利的信任重用太监了。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31 10:46:54 +0800 CST  

楼主:泪痕春雨

字数:310376

发表时间:2018-06-01 18:51:51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10-04 05:14:18 +0800 CST

评论数:890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