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春雨漫评晚唐历史​​ 从安史之乱说起

如果太子北上灵武称帝后,某个拥兵大佬打着高大上的旗号,用武力把太子送到成都,太子的结局,估计不会比丰王李珙的结局强到哪里。
一切是显然的,如果真有人把他押送到成都,就凭擅自称帝的事实,也是标准的死罪。

反过来说,唐代宗逃出关中后,郭子仪等拥兵大佬都旗帜帜鲜明的支持丰王李珙当皇帝;逃出关中的唐代宗,估计也只能接受变成太上皇的事实。
而且写在历史书上,在帝国危急存亡之际,唐代宗仓惶逃离帝国都城;丰王李珙不顾个人安危,坚定的留在关中称帝,并且收复长安,肯定也是一件高大上之极的事

唐代宗当时的困境,与安史之乱时的唐玄宗困境非常相似。
因为当时拥兵大佬不支持唐代宗,主要原因也是唐代宗重用奸臣卢杞。最后迫于舆论压力,唐代宗只能把卢杞清理出局了。[注4]

单从这层意义上,丰王李珙就是有机会复制唐肃宗(北上灵武的太子)当年的成功。
但是很不幸,在关键时候郭子仪竟然旗帜鲜明的站在了皇帝一边;于是试图复制唐肃宗成功的丰王李珙,当时就万劫不复了。

用皇权的主流价值观去说,郭子仪当时的选择,绝对是高大上的。因为皇帝工作干得不好,我们就要换皇帝,这叫什么事呢?
更主要的是,现在军人集团势力已空前高涨;大家想制约皇帝时,已犯不着扶植新皇帝了。一切是显然的,大家给唐代宗这样一个惨痛的教训后,唐代宗应该会长一点记性的。总而言之,别看你是皇帝,只要军方大佬达成了某种默契,你当时就狗屁不是了!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06 10:06:27 +0800 CST  
唐代宗逃离长安城,长安很快被土蕃人占据了。
但是大唐帝国的军政长官,在给了皇帝一个惨痛的教训之后,依然团结在皇帝旗帜下,打退了占据长安城的土蕃军队。

这些都是后话,这里说到这些,只是希望大家知道,只要当时的权力格局足以制约军方大佬,皇帝在什么地方,差别并不是很大。所以土蕃人攻克长安,代宗皇帝逃离关中,帝国军队依然可以高举唐代宗的大旗,把土蕃人打得逃离关中。
如果权力格局不足以制约军方大佬,皇帝在什么地方,帝国也会名存实亡的。对此,只要看看汉献帝就可以了,汉献帝在长安自然是傀儡,汉献帝到洛阳一样是傀儡;当然了,汉献帝到许昌也不会改变是傀儡的命运,甚至而言,汉献帝到了成都,肯定也是傀儡。

大唐帝国丧失西北后,最大的底牌是川蜀、江南还站在大唐中央政府一边。这意味着,大唐帝国拥有着压倒性的物质基础。
在这种背景下,西北军如果背叛大唐帝国,在后勤上就会出现问题。
西北军无法脱离大唐中央政府,主要是因为西北军的对手太过强大。在西边,他的对手是强大的土蕃、回纥;在东边,他的对手是强大的安禄山叛军。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没有巩固的大后方给西北军持续供血,西北军随时可能崩盘的。

在这种背景下,不论太子有没有北上,西北军也不会奢言脱离大唐中央政府的。

唐玄宗不敢留在北方,主要是怕被军方追究他失职的责任,然后支持太子上位;并不是因为西北军拥有脱离大唐中央政府的资本。
但是该来的终究会来,唐玄宗折腾来折腾去,还是无法阻止人们拥戴太子上位。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06 10:08:04 +0800 CST  
在最初,大唐帝国认为不需要承受土蕃、回纥趁势扩张的代价,就可以取得镇压叛乱的胜利,所以在战略上多少有些保守;而等潼关失守后,帝国中央政府显然不会这样乐观了,因为到了此时此刻,只要能打败叛军,丧失西部广阔的疆域就丧失吧。
当帝国政府愿意承担这种代价时,叛军被灭掉就只是时间问题了。因为在这种背景下,帝国西军会大举东调。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唐玄宗时代,安史叛军虽然弄得如火如荼,但是大唐西部边疆一直没有缩水。而肃宗北上后,西部边疆终于开始不断缩水了。[注5]

这种事实本身证明,在过去近一年时间里,大唐帝国还是啥也不舍得丧失,所以东边平定安史叛乱,西边还想继续保有苦心经营来的广阔版图。
而唐肃宗北上后,大唐帝国为了取得平叛的胜利,终于愿意接受西部版图缩水的事实了。
在这种背景下,大唐帝国西部版图不断缩水,但是大唐帝国对西北叛军的优势也越来越大了。一切是显然的,西部边疆缩水的结果,意味着大唐帝国对外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小了。

总的来说,大唐帝国一心要维持西部广阔的疆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自己鞭长莫及的地方与土蕃死扛。
反过来说,如果土蕃的版图东进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到了土蕃鞭长莫及的地方。它对大唐帝国构成的压力就会减小。
事实上,正是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当大唐政府军大举反攻时,安禄山叛军很快就砖崩瓦解了。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06 10:08:26 +0800 CST  
从这层意义,唐玄宗南逃,就是计划转进到西南指挥平叛工作,绝不是吓得一门心思的跑路。
因为大唐帝国当时的筹码多的是。
第一、西北军依然拥有强大的力量。
第二、整个南方还站在大唐帝国一边。
这意味着无论从军事、政治、经济上,大唐帝国对叛军都拥有压倒性的优势。
这个事实,并不会因为唐玄宗坐镇西北,或是坐镇西南而有什么本质改变。

只是,如果大唐皇帝坐镇西南指挥平叛工作,帝国的权力中心就在西南了,坐镇西北的亲王、高级军政长官,只是西北战区的主要负责人罢了。
太子擅自北上称帝,并不会改变大唐政府的整体战略格局,只是让帝国的权力重心发生了偏移。
一切是显然的,太子不擅自北上称帝,帝国的权力中心就在西南;太子擅自北上称帝,帝国的权力中心就转移到了西北。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06 10:12:28 +0800 CST  
从正常情形上。唐玄宗在进入西南后,就会马上派某个亲王、率领强大的团队,进入西北指挥作战工作。
而且从最显而易见的历史事实去看,逃离长安城后不久,唐玄宗不但向西北派亲王坐镇指挥,还向江淮等地区,派亲王坐镇指挥。[注6]
而这些亲王(或是高级军政长官),进入这些地区后,都会强有力的控制这些地区。因为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下,西北、江南就没有能对抗中央政府的力量。

对此,也许有人会说,让一个亲王到西北,当地的大佬会听从他的指挥吗?

事实上,如果地方力量能对抗中央政府,太子北上,也没有什么用;甚至皇帝北上,也是没有用的。
一切是显然的,只要军方力量能反抗中央政府,太子北上,也一样会被军方力量控制;甚至皇帝北上也会被军方力量控制的。反之,如果军方力量无法反抗中央政府,唐玄宗派亲王或高级文职官员北上,一样可以控制西北的军队。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06 10:12:51 +0800 CST  
当然了,太子北上灵武。
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它可能出现的太子、亲王相争的格局。
一切是显然的,在当时背景下,如果太子随唐玄宗南下,而由另一个亲王坐镇西北;太子的地位难免会下降,而坐镇西北亲王地位就会上升。
因为基于西北军的利益,自然会希望坐镇西北的皇子上位。这样一折腾,大唐帝国的政治格局,就会变得更复杂了。
从这层意义上,太子北上灵武,让大唐翻盘的机会变得更大了;也变得更容易了。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 太子北上灵武

[注1]:诸将有大功者,元振皆忌疾欲害之。吐蕃入寇,元振不以时奏,致上狼狈出幸。上发诏征诸道兵,李光弼等皆忌元振居中,莫有至者,
[注2]:广德初,吐蕃入京师,代宗幸陕,将军王怀忠闭苑门,以五百骑劫诸王西迎虏,遇郭子仪,怀忠曰:“上东迁,宗社无主,今仆奉诸王西奔,以系天下望。公为元帅,惟所废置。”子仪未对。珙辄曰:“公何如?”司马王延昌质责珙曰:“上虽蒙尘,未有失德,王为籓翰,安得狂悖之言?”子仪亦让之,即护送行在所,帝赦不责。
[注3]:珙语不逊,群臣恐其乱,请除之,乃赐死。
[注4]:太常博士柳伉上疏,以为:“犬戎犯关度陇,不血刃而入京师,劫宫闱,焚陵寝,武士无一人力战者,此将帅叛陛下也。陛下疏元功,委近习,日引月长,以成大祸,群臣在廷,无一人犯颜回虑者,此公卿叛陛下也。陛下始出都,百姓填然,夺府库,相杀戮,此三辅叛陛下也。自十月朔召诸道兵,尽四十日,无只轮入关,此四方叛陛下也。......必欲存宗庙社稷,独斩元振首,驰告天下,悉出内使隶诸州,然后削尊号,下诏引咎,.....如此,而兵不至,人不感,天下不服,臣请阖门寸斩以谢陛下。”
[注5]:吐蕃陷威戎、神威、定戎、宣威、制胜、金天、天成等军石堡城、百谷城、雕窠城。
[注6]:丁卯,上皇制:“以太子亨充天下兵马元帅,领朔方﹑河东﹑河北﹑平卢节度都使,南取长安﹑洛阳......永王璘充山南东道﹑岭南,黔中,江南西道节度都使,...盛王琦充广陵大都督,领江南东路及淮南﹑河南等路节度都使.....丰王珙充武威都督,仍领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路节度都使....时琦﹑珙皆不出合,惟璘赴镇。

待续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06 10:13:22 +0800 CST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大有行、历史三脚猫、彼是方生之说也 、枫叶之国ing、交叉口的卡 网友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五节 太子北上灵武

为了突出太子抢班夺权的合理性、合法性,更为了突出皇权的神圣性、神秘性,所以相关历说到唐玄宗南下时,通常总是这样说的。
总而言之,大唐帝国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而且也没有筹码可用了。所以,唐玄宗在奸臣杨国忠的怂恿下,无视江山社稷,慌不择路的向西南逃窜了。
再总而言之,唐玄宗已对帝国的未来绝望了,而且帝国也处于随时灭亡的边缘。

当然了,为了突出太子抢班夺权的合理性、合法性,为突出皇权的神圣性、神秘性,相关历史通常是这样记载的。
总而言之,大唐帝国已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关键是,大唐帝国已没有什么筹码可用了;而太子就凭着一腔热血,在父老乡亲的挽留下,决定留在西北的。
再总而言之,太子的所作所为,绝不是蓄谋以久的,更不是精心算计的,只是为了帝国百姓的根本利益,不计个人安危的选择。
当然了,最神奇的事还在于,就在山穷水尽的边缘,太子率领两三千人高举抵抗大旗,很快就让帝国起死回生了。

其实呢,无论唐玄宗选择南下,还是太子选择北上,都是经过各种周密计划的结果。因为拿着身家性命赌博,而且有着一流的智囊团,谁会轻率为之呢?

这就好像,许多年以前,抗战历史通常都是这样记述的。
老蒋面对小日本的进攻,那是一路逃窜到了峨嵋山;总而言之,这就是他可耻的逃跑主义。
可是许多年以后,老蒋一系的史料流传过来,我们突然发现,原来老蒋转进大西南,竟然是一套极其伟大的战略!
从这层意义上,如果唐玄宗日记、高力士回忆录突然流传出来,我们难免也会发现,唐玄宗当年决定转进大西南,也是一套极其伟大的战略。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09 10:09:33 +0800 CST  
关于唐玄宗为什么南下?我前面已分析很多了,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太子脱离唐玄宗北上后,有上中下三策可以选择。
上策,就是留在现在的陕西,赶紧返回长安城。当时叛军还留在潼关,并没有杀入关中。
中策,就是到现在的宁夏,一个距长安最近的西北军区(朔方);叛军还缺乏威胁这里的实力。
下策,就是到现在的青海,一个距长安比较远的西北军(陇右),叛军对这种地方,更缺乏威胁的实力。

哪种选择好呢?
在唐玄宗弃守长安城前,坚守长安城是最优的选择,但是此时,坚守长安城,不再是最优的选择了。
我们必须得知道,唐玄宗弃守长安城后,太多的长安军民,都对叛军交了投名状。在这种背景下,叛军虽然还在潼关,但是太子也不敢返回长安城了,因为长安城的政治可靠性,现在实在太低了。

潼关守军突然溃败,皇帝率众突然离开长安城。
对于信息有限的中下层人士而言,难免会产生各种不切实际的想法。于是各种打砸抢的行为,在长安城内遍地展开。
在这种背景下,就是皇宫那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都不能逃过被抢劫的命运。以至于老百姓赶着毛驴进入皇宫哄抢物品。至于王公贵族之家、政府的库房,就更不用说了,因为整个长安城,好像就没人管了。[注1]
这些人敢干这种事,多少是因为他们认为改天换日的时候到了。否则,借他们十个胆子,也不敢干这种事啊!

这样一折腾,其实就断绝了唐肃宗回长安固守的机会。
因为唐肃宗回长安固守,各种冲进皇宫、府库、王公贵族家里打砸抢的人,唐肃宗应该和他们反攻倒算吗?就算唐肃宗暂时不和他们反攻倒算,这些人心中能有安全感吗?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09 10:11:25 +0800 CST  
如果仅这种事,还勉强可以解决。问题是,留守在长安城的人们,在此期间,难免会有意无意和叛军做出了各种亲善行为。
潼关守军突然溃败,皇帝率众突然离开长安城;整个长安一片打砸抢的声音。
在这种乱哄哄的背景下,留在长安城的军政长官,自然会在上中下三策中寻找最优的方案。
上策,追随皇帝。
中策,自发组织对抗叛军。
下策,派人和叛军联系,宣布长安为不设防城市,希望他们和平接管长安城。

追随皇帝,人们多少有些不愿意;因为抛家舍业,追随皇帝流亡,相关损失未免太大。
组织人们自发的对抗叛军;他们多少认为这有些不现实,因为皇帝都逃走了,在这种背景下,人们难免会把叛军的实力无限夸大,在这种背景下,从心理人们就丧失抵抗的斗志。
邀请叛军和平接管长安城,多少也是让人不敢想象的事;因为政府军杀回来,谁曾领头干过这种事,那得是什么性质的事?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09 10:11:51 +0800 CST  
但是不管怎么说,基于大家最朴素的观念,既然大唐皇帝不管这里了;既然自发组织抵抗叛军,有点不现实;而长安城内一片混乱,难免会有意无意和叛军联系,希望叛军赶紧和平接管长安城。
这种行为多少有些不可思议,甚至是大逆不道的。问题是,当时长安城一片混乱,四处都是打砸抢的人,大家自然希望有人来维持秩序啊!

更主要的是,皇帝率众出逃。
多少等于宣布长安为不设防城市了。在这种背景下,有人出面组织联系叛军,基于老百姓的角度,它就是一件好事啊。因为这样一来,叛军可以和平接管长安城。
如果没人与叛军联系相关事宜,相反还有人不负责任的与叛军开战,长安城难免会一片刀光火海的。

因为类似的原因,政府高级军政长官,一方面尽力维持长安城的秩序,一方面也派人与潼关的叛军进行联系。总而言之,现在的长安城,是一个不设防的城市了,所以我们双方亲善友好,尽量保证长安城的和平解放。[注2]

在唐肃宗没有汇集起强大军事力量之前,突然返回长安城,整个情形想一想,也实在太尴尬了!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09 10:12:13 +0800 CST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最初也打算这样处理南京城的。
总而言之,中国军队不作抵抗,主动退出南京城;在这种背景下,只要中国军队不敢对南京城执行焦土政策,自然得承认留守军民有权邀请日军和平接管南京城。
事实上,许多人非议唐生智时,主要理由就在这里。因为按他们的观点,如果没有唐生智出来多事,日本就可以和平接管南京城了,南京城的人民就不会饱受那种苦难了。

从这层意义上,以人为本的思考战争,谁也得承认,帝国政府主动放弃一座城池后,留守军民有权邀请敌人和平接管相关城市。
从这个角度看,既然大唐皇帝主动逃离长安城,长安城军民就有权邀请叛军和平接管长安城,因为扯得高大上点,这叫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扯得营营苟苟些,这也叫以人为本啊。因为反抗的结果,无非是让长安城变成人间地狱罢了。

问题是,战争就是战争。
当一个人以战争的角度思考战争时。他最多想到的问题永远是:政府军转进逃命了,你们也得用血肉之躯面对叛军的大刀;关键是,政府军转进时,就应该一把大火把后方都烧光了;总而言之,让敌人来了,只能到一片焦土。
说一千道一万,政府军撤走了,当地人民主动邀请敌人和平接管,这成何体统啊?因为这样一来,敌人就可以吹嘘自己是人民欢迎的王者之师了。

从这层意义上,如果没有唐生智出来多事,那中国政府就实在太被动了。
因为中国军队主动撤出南京城,南京城人民主动邀请日军和平接管南京城;然后在日军的组织下,再进行一番亲善友的表演,再向世界发布,这叫什么事呢?
是的,这样一来,南京城人民可以减少一番炼狱般的折磨,但是对于大战略而言,这损失也未免太大了吧。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09 10:14:10 +0800 CST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
我们书归正传,继续说太子留守西北的事。
不管怎么说,经过唐玄宗这么一折腾,太子再回长安城,显然是不可能了。因为说一千道一万,唐玄宗走后,留守长安城的军民,都有意无意的选择了背叛大唐帝国。在这种背景下,太子再回到长安城,就算太子表示过往不咎,但是当事人的心里能踏实吗?

既然选择上策(坚守长安)不行。
那选择下策呢?我是说退到陇右。这种选择,多少有些失之保守,因为叛军的势力没有这样大。所以太子犯不着退到那么西的地方谋求发展。
相对而言,西北几大军区,朔方军区距长安城最近;唐肃宗自然会选择到朔方军区的。
从这层意义上,相关选择本来就是自然而然的。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09 10:14:30 +0800 CST  
史书在写这段历史时,却是极尽神秘之能。
总而言之,太子当时那是一脸的茫然。但是因为头上顶着太子的光环,所以道路越走越开阔,很快拥有了倒行逆施的力量。于是,屁也没有一条的太子当了皇帝,很快就不把拥兵大佬当人看了,因为他竟然让文职官员指挥拥兵大佬作战,后来更变本加利的让宦官指挥拥兵大佬作战。
面对这种历史,我们难免会感觉,唐肃宗可以中兴大唐帝国,就如赵构可以中兴大宋帝国,都是走了狗屎运的结果。因为这样逆来顺受的拥兵大佬,那真是可遇不可求啊。
唐肃宗让宦官指挥李光弼、郭子仪打仗;宦官一门心思胡折腾,弄得马上平定的叛乱死灰复燃,唐肃宗竟然要惩罚郭子仪。
赵构为了阻止北复中原,竟然任由汉奸秦桧把岳飞害死了。
面对这种事实,相信古往今来的傀儡皇帝,都能羡慕死了。因为,如果他们能遇到这种忠心的拥兵大佬,肯定也不用当傀儡了。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09 10:15:09 +0800 CST  
总的来说,大唐帝国的筹码,现在多的是;尤其是西北地区的筹码,现在更多的是。
唐玄宗决定逃离长安城,绝不是因为大唐帝国在西北已山穷水尽了,实在是因为唐玄宗私心太多了。

因为类似的原因,唐肃宗到灵武,也只是暂时的。因为叛军在西北的力量,实在不足以让太子一直采取守势。
所以唐肃宗在灵武只呆了两个月时间,就率众南下了,并且很快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反攻。

当然了,无论在唐玄宗的眼中,还是在唐肃宗的眼中。真正的敌人,绝不是只有一个安禄山;所以唐肃宗不久后组织的大规模反攻,怎么看,也是一种脑残式的反攻。因为大军统帅是文职官员,而统帅的主要助手,也是文职官员。
于是,这次大反攻很快就以惨败结束了。
第一轮进攻,伤亡四万人;第二轮进攻,有两支军队投降了叛军了。[注3]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09 10:15:21 +0800 CST  
总的来说,大唐皇帝的资源依然非常强大。
所以这次大败之后,大唐皇帝依然拍拍身上的灰尘,又好像没事人一样。事实上,这次失败之后,唐肃宗不但没有被叛军打退,相反三个月后,唐肃宗又继续向长安城方向靠拢了一步。
此时,大唐中央政府,靠近了长安城200里的凤翔(也就是不久前,一再提到的扶风郡)。

其实从类似的内容,我们也可以看出大唐中央政府的强大,以及叛军在西北地区的无力。
四个月前,叛军不战夺取长安后,不能趁势扩大战果。相反,政府军在长安失守后三个月,就开始对长安组织大反攻了;

现在政府军因为脑残式的进攻惨败,叛军依然不能趁势扩大战果。相反,这次大反攻惨败之后,大唐中央政府没有撤退,反而稍作整顿,又向长安方向逼近了。

类似的内容,史书上记载的清清楚楚。但是史书在分析相关问题时,显然会有意无意模糊这一切。
总而言之,长安失守后,大唐帝国已输得山穷水尽了;再总而言之,从马嵬北上的太子,当时一片迷茫。
史书这样写,一方面是为了突出太子北上只是基于忠义之心;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突出皇权的神圣。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09 10:15:42 +0800 CST  
其实呢,当时的唐肃宗46岁。当太子已近20年了。以他的年龄、阅历、身份,以及强大的团队协助,大唐帝国当时的筹码还剩下多少,他是非常清楚的;总而言之,大唐帝国虽然开局一再失利,但是所剩的筹码还比叛军多的多。
否则,就算太子基于一腔忠义之心北上;各种利益集团,也会与他们保持很远的距离。
最经典的就是南明隆武帝矢志北伐,但是结果呢?最后只能玩出近于自杀式的反攻。为什么呢?因为高举大明旗帜的拥兵大佬,都不想北伐,皇帝一心北伐,有个屁的用?
所以,南明宰相亲自领衔北伐,最后就领着三千乌合之众北上了,结果不用问,满清军队随手一击,就把他们打得灰飞烟灭了。[注4]

皇帝这种东西有多神奇?我们只要把历史简单梳理一下就可以知道了。
如果皇帝拥有巨大的权力资源,皇帝自然是皇帝;如果皇帝屁也没有一条了,或是只有微不足道的权力资源,皇帝即使还是皇帝,他也是傀儡皇帝。指望拥兵大佬把傀儡皇帝当盘菜,那实在太难了。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09 10:16:25 +0800 CST  
总的来说,只要我们抛开各种云遮雾罩的内容看相关历史,自然会发现,大唐帝国在西北拥有绝对的优势。
现在唐肃宗内心最大的阴影,绝不是安史叛军。而是挂着大唐旗帜的政府军。一切是显然的,如果不构建各种有效的防范措施,就算把叛军打败了,无非是前门驱狼后门入虎罢了。
而皇帝防贼一样的防着政府军,显然会削弱政府军的战斗力。最简单而言,前线九个大帅各自为战,让一个大监居中协调,肯定会把政府军的战斗力削弱殆尽的!

如果唐肃宗的敌人只是安史叛军,这场叛乱肯定很快就可以结束了;这就好像,如果在唐玄宗需要防范的人只安禄山,根本就不会出这场叛乱。
问题是,唐肃宗的眼中,政府军也不是省油的灯,只要控制的力量稍弱,政府军也会变得和安史叛军没有区别。因为类似的原因,这场叛乱变得遥遥无期了。至少唐玄宗、唐肃宗死时,都也没有看到这场叛乱结束。

[注1]:于是王公﹑士民四出逃窜,山谷细民争入宫禁及王公第舍,盗取金宝,或乘驴上殿。又焚左藏大盈库。崔光远﹑边令诚帅人救火,又募人摄府﹑县官分守之,杀十余人,乃稍定。
[注2]:光远遣其子东见禄山,令诚亦以管钥献之。
[注3]:管效古法,用车战,以牛车二千乘,马步夹之;贼顺风鼓噪,牛皆震骇。贼纵火焚之,人畜大乱,官军死伤者四万余人,存者数千而已。癸卯,管自以南军战,又败,杨希文、刘贵哲皆降于贼。

[注4]:隆武帝锐意恢复,郑芝龙却拥兵自重,挟制朝廷,无意进取,双方的矛盾日益激化。.....1645年七月二十二日,黄道周勉强拼凑了三千多名士卒踏上了征途....。顾诚《南明史》

待续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09 10:16:48 +0800 CST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
感谢大有行、赖不叽叽、枫叶之国ing、彼是方生之说也、交叉口的卡、长风烟树 、秦声楚梦、zjyjxdx123、天不老O情难绝、网友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感谢勇敢的心还在吗、枪王KingHenry 的大额打赏。不过打赏实在有点太多了,没事100赏金、100赏金的打赏,可以打赏几十次啊。这样打赏,多显人气啊。(笑)


第六节 站队再次开始

太子北上灵武后,追随唐玄宗的人,情绪变得更不稳定了。在这种背景下,难免会私下发表各种大逆不道的言论。总而言之,皇帝老年痴呆成这副德性,我们还应该继续追随吗?再总而言之,帝国处于危难之际,皇帝一心跑路,我们跟着他抛妻弃子的逃亡,是不是合适呢?[注1]
正好有一批物资运到这里,所以唐玄宗先对大家做了一番检讨,总而言之,一切都是我的错,所以致使大家跟我这样背井离乡跑路。
如果你们不愿意跟我继续走,我也不怪你们,现在你们就可以拿一笔路费,选择一个自己认为的好去处。[注2]

其实,此时已涉及一个站队的问题了。
因为皇帝已很落魄了,但是皇帝一定不会东山再起吗?
如果你现在看到皇帝落魄了,就选择离开皇帝,等皇帝东山再起时,你觉得后果是什么?我估计,你以后千万不要考虑什么前途了,因为你肯定不会有前途;你的子孙后代的前途,也会因此受影响;甚至而言之,皇帝到时和你秋后算账,直接灭了你、甚至灭了你全家也是可能的。

不要说能够杀予夺的皇帝了,就是你跟着普通的大哥混,大哥风光无限时,你象狗一样跟在大哥身后,天天向大哥表忠心,大哥有事时,你就背弃大哥,怎么也得有个说法啊。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13 19:20:59 +0800 CST  
因为类似的原因,大唐皇帝收复长安、洛阳后,所有接受安禄山委任状的高级官员,都得接受政府的审查、批斗、处罚、甚至是杀头。而这些人,必须得痛哭流涕的自我检讨、痛斥自己的无耻行径。[注3]
总而言之,你们这么狗叛徒,如果不是皇帝宽宏大量,就应该把你们全杀了,甚至是把你们全家都杀了。

只要我们明白这种背景,自然就会知道,单纯的基于利益考虑,人们在这种时候,也会跟着皇帝继续走的。
因为从大道理上说,忠于皇帝是一种高大上的选择。而从单纯的利害盘算,你在关键时候背叛皇帝,小心明天和你拉清单的!

这就好像,你手中握着一支股票,现在跌了又跌,你会割肉卖掉吗?尤其是你换一支股票,以后可能会赔得更惨,你会割肉卖掉这支股票吗?估计是不会换的。因为在这种前途未卜的环境中,大家只能听天由命的走一步算一步了。

因为类似的原因,大家经过一番权衡利弊之后,就决定继续跟着皇帝继续向西南走。
当然了,按冠冕堂皇的读,那就是经过皇帝一番动人的演说,大家都被感动了,所以继续跟着皇帝向西南走了。[注4]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13 19:21:32 +0800 CST  
其实不只是跟在皇帝身边的人,留在长安的人,也面临一个站队的问题。
一切是显然的,听到皇帝逃离长安城后,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应该怎么做呢?
赶紧追赶皇帝去护驾,在皇帝最需要的时候,用事实证明自己才是最忠于皇帝的人。如果是这样,皇帝一定会把你当成嫡系看待;关键是等皇帝复辟成功后,皇帝不重你,重用谁啊?因为这就是传说中的患难见真情,急风知劲草啊。
如果你这样想,听到皇帝逃跑的消息,难免会心生冲动,想赶紧出城追赶皇帝。

问题是,你坐下来再慢慢想一下;难免会觉得,还是留在长安城吧。
因为跟着皇帝出逃,实在前途未卜,关键是自己的家小呢?张均、张垍等人听到皇帝出逃,都追到了城外十几里的地方,但是考虑到全家都在长安城,而且带着全家逃跑一点也不现实,于是又返回了长安城。[注5]

更主要的是,你再往深了想一想,叛军已席卷河北中原,现在又杀入长安城,皇帝也逃走了,是不是已到了改天换日的时候。你现在归顺安禄山,会不会成为大燕帝国的开国功臣呢?这样一想,更是觉得应该顺应历史潮流站在安禄山一边。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13 19:21:52 +0800 CST  

楼主:泪痕春雨

字数:310376

发表时间:2018-06-01 18:51:51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10-04 05:14:18 +0800 CST

评论数:890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