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春雨漫评晚唐历史​​ 从安史之乱说起

你想造皇帝的反,如果大家都响应你,皇帝再牛X,也会分分钟钟倒台的。
问题是,你想造皇帝的反,各种力量都想借机踩着你的人头上位,皇帝再渣,也分分钟钟把你灭了。

而你在造皇帝反时,永远法判断,会出现什么样的结局。
有时候,你感觉皇帝折腾的天怒人怨,只要你愿意造反,肯定会有无数人响应你。问题是,你真的造反时,有的只是无数人想踩着你的人头上位;于是你当时就傻眼了。
比如,唐玄宗之后的皇帝,一个赛一个脑残变态的信任重宦官、奸臣,天下人那都是不敢言而敢怒。问题是,真有人起来造皇帝反时,通常都会失败的很难看。因为你真的造反时,你只发现越来越多的人都站在了皇帝的背后;更可悲的还在于,你会发现,你的小弟常常也会在背后举起砍刀,试图用你的人头换取富贵。
而这些人趁火打劫你的时候,理由都是高大上了极点。总而言之,皇帝再不对,他也是皇帝;再总而言之,你们竟然为了国家人民的利益、甚至自己的利益就造皇帝的反,这就是标准的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这样一折腾,皇帝削藩的结果,虽然是扳倒葫芦起了瓢,但是那些起来造皇帝反的军政大佬呢?通常能全身而退也是本事人,因为更大的概率常常就是全家上刑场。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7-27 10:00:34 +0800 CST  
在当时的背景下,唐玄宗如果能正常转进到西南,会是什么结局?没有人知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唐玄宗向西南逃跑,绝不是因为害怕安史叛军。
就叛军在西北地区的实力?如果真能把唐玄宗吓跑了,那大唐帝国的历史,估计到此就进入倒计时了。

大唐帝国在西北地区的军事实力,远远超过了叛军。
这是唐肃宗后来北上,可以通过一场大规模反攻,就把叛军打崩盘的主要原因。失去这种背景下,唐肃宗北上能当汉献帝也得大念阿弥托佛了;因为他最大的可能性,也就是成为晋愍帝、晋怀帝的命运。

枪杆子里出政权,如果皇帝真的没有了枪杆子,他能当傀儡皇帝也是一件幸事,奢望靠皇帝的称号翻盘,也把皇帝的称号说得太神奇了。

但是西北军的政治可靠性,对唐玄宗而言,实在差到了极点。
从某种意义上,这才是唐玄宗一心转进西南的主要原因。
因为唐玄宗只有摆脱西北军的控制,才有机会翻盘的。否则,就算能平定叛乱,西北军也会让唐玄宗下台的。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7-27 10:01:33 +0800 CST  
但是,西军的政治可靠性值得怀疑,只是相对于唐玄宗而言的。
对于大唐帝国,西军的政治可靠性绝对没有问题;因为西北军是用来防范土蕃、回纥的,如果没有大后方给它源源不断的输血,它随时都可能让土蕃、回纥吊打的。在这种背景下,西北军除了忠于大唐帝国,几乎看不到出路。

当时的西北军,有上中下三策的选择。

上策,跟着大唐中央政府。
事实上只有紧跟着大唐中央政府,大唐中央政府控制的西南、江南地区,才会源源不断的给西北军输血,西北军才可以作为天下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存在。
如果背离了大唐帝国,后勤危机就能把西北军弄崩盘的。

中策,自立门户。
但是基于上策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这种选择是看不到出路的。因为西军一旦独立,依靠西北一隅之地人力、物力、财力供养庞大的军队,与回纥、土蕃对抗,还得防范安禄山的叛军,这个想一想,也是不可能有出路的。
在这种背景下,奢谈南下夺取广阔的地区,让自己获得广阔的大后方,似乎也不是现实的。至少这种高风险的策略,绝不会有多少会支持的。

下策,跟安禄山合作。但是这个对西北军而言,好像也没有什么利益可言。就算他们与叛军联手,可以夺取大唐天下。以后在利益分配中,他们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吗?估计是不能的。
更主要的是,大唐帝国现在还完整的控制西南、江南,整个北方地区愿意站在大唐帝国一边的人还有很多,在这种背景下,就算某个西北军头,愿意选择这种下策,估计也难以获得人们的响应。

这里的上中下三策,是按我理解的优劣划分;如果按激进到保守划分,应该是倒过来排。
从利害关系上,对于大唐帝国而言,西北军的政治可靠性是不用怀疑的。但是对唐玄宗而言,就是另一回事了。因为类似的原因,不久后,太子就在西北军的支持下抢班夺权成功了。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7-27 10:04:16 +0800 CST  
面对我前面的分析,许多人也许会说,如果唐玄宗有政治头脑,直接传位给太子,不就啥事也解决了吗?
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以空对空的说,自然一点毛病也没有。
问题是,当我们思考历史、社会问题时,永远就保持这种思维方式,那不过是把历史、社会当童话故事看罢了。
因为按这种思维去思考历史,那什么问题也很好解决,因为面对利益时,大家你让我一步,我让你一步,不就万事大吉了吗?问题是,在利益面前,从来没有温情可言。

最简单而言,李世民与与李建成,那是标准的一奶同胞。
但是围绕权力之争时,他们谁会让谁一步呢?
关键是,就算当事人想让,他手下的小弟也不干啊!
最简单而言,如果当时的李世民愿意向太子建成交枪投降,尉迟恭之类的人,肯定会哭着喊着告诉李世民,你他X的,就是一头猪啊!我竟然一直跟着一头猪混,我死了全家也不冤枉!
当然了,如果当时的李世民愿意向太子建成交枪投降,谁读这段历史时,也会流露出看曹爽一样的眼神。总而言之,你真是猪头猪脑猪耳朵,怎么也是一头猪啊!
换一个有英雄气的人,就算打他个血流千里、伏尸百万,也绝不会轻易退缩的。最后,大不了打翻狗食盆,谁也不吃不成啊!

在这种手足相残开始时,乐观的想象,自然是可以搏杀出一个强势的皇帝;问题是,悲观的想象,那就是同室操戈最后帝国崩盘,全家人一块奔赴黄泉罢了。
一切是显然的,如果李世民兄弟手足相残两败俱伤,于是让外人把李氏江山夺走了(类似的历史例子,实在太多了,而在玄武门相争前后,谁敢说李世一定能避免这种结局呢)。
如果李氏兄弟火并的结果,就是同室操戈让外人得利,人们回看这段历史,恐怕也可以居高临下的说,李世民兄弟实在太愚蠢了,因为一奶同胞,谁让谁一步不行呢?问题是,在政治舞台上,谁让谁呢?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7-27 10:05:25 +0800 CST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唐玄宗已是风烛残年的岁数了。
基于利益的角度,人们肯定都地想办法离开他的。
对此,我们看一下晚清的历史就可以知道。慈禧太后退到了颐和园。当皇帝威胁一些人的利益时,他们依然会哭着喊让慈禧出来主持大局。
在当时背景下,有几个人会想到,慈禧风烛残年、皇帝年富力强,你积极站在太后一边整皇帝,万一太后死了,那可怎么办啊?

是的,皇帝风烛残年了,太子很年青。但是他们谁会先死,实在是一个未知数。
这就好像光绪年富力强,终于没有熬过风烛残年的慈禧太后。
当然了,太子年富力强,玄宗风烛残年,但是太子最后只比唐玄宗多活几天时间罢了。

普通老百姓之间的争斗,相对比较简单,通常是因为利益比较小,并不足以让一些人愿意冒一切风险、承受一切痛苦。另一个原因,则是参与者从大概率上看,都是意志、勇气、冒险精神有限的人,而军政舞台顶端上的人,通常都是顶级猎食者,他们的意志、勇气、冒险精神其实远远超过普通人。

更主要的是,普通老百之间的争斗,之所以不会残酷、血腥的无法想象,主要是因为他们之间的争斗,通常不会关系着无数人的切身利益。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一个人为了利益,就与自己最亲近的人斗得一地狗血,或是要杀死一大片人,绝不会有人为他加油呐喊的。
而在政治舞台上,各种利益争夺,常常会关系着无数人的切身利益,在这种背景下,你不论干多残酷、血腥、野蛮、丧失理智的事,也有可能获得到无数人的加油呐喊。对此,只要翻开近现代史看一下就可以知道了。
近现代史资料丰富,所以各种在政敌笔下残酷、血腥、野蛮、丧失理智的行为,在获利者的笔下,有可能都是神圣的、伟大的、代表国家人民利益的革命行为。总而言之,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7-27 10:14:35 +0800 CST  
有一个人的老爸是传说中的狗汉奸、地主恶霸,革命者把一把手枪、一把长矛、一根钉子交给他儿子,总而言之,看你的表现了?
你说,他儿子,应该怎么表现,才算对呢?
他的儿子革命意志不坚定,当场就跟他老爸一块走了;他的儿子革命意志比较坚定,从此留下了无法去除的阴影、甚至疯了;他的儿子革命意志非常坚定,于是戴上了大红花!

在政治舞台上,一边是高大上的东西,一边是亲情、友情、人伦。你选择哪一个?
为了大唐帝国,现在让你吃掉城中数万无辜的老百姓,你吃是不吃?关键是,这种行为,应该呕歌呢?还是应该唾弃呢?没有人知道!
总而言之,革命、国家、民族、忠君.....有多少罪恶都是在汝的名义下进行着!

在政治舞台上,一边是高大的东西,一边是忠君,你选择哪一个?
为了国家人民的利益,你是应该干掉卖国的狗皇帝、狗宰相呢?还是应该象一条狗一样,乖乖受死呢?关键,这种行为,是应该赞美呢?还是应该唾弃呢?没有人知道!
但是基于皇权的角度答案很简单,那就是皇帝再不对,你也不能造皇帝的反。只有硬死也要忠于皇帝的人,才是我们大家学习的好榜样。所谓岳武穆,为了国家人民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利益,内心深处竟然想过造狗皇帝的反,这纯粹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7-27 10:18:10 +0800 CST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
如果抛开相关的历史背景看,唐玄宗弃守长安城,肯定是脑残的、弱智的、不可理喻的。但是我们拉近相关的历史背景看,自然会发现,这几乎就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基于唐玄宗的角度,坐镇西北已无法有效控制西北军了,所以只有到西南,通过卡住钱袋子的方式,有效指挥全国抗战工作。

但是很不幸,唐玄宗这样折腾来折腾去,该来的一切还是都来了。因为杨国忠很快被愤怒的军人杀了,太子在爱国军人的拥戴下当皇帝了。

如果唐玄宗知道自己垂死挣扎的结果,就是这样结局,他还会这样玩吗?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马嵬兵变

[注1]:江﹑淮奏请贡献之蜀﹑之灵武者,皆自襄阳取上津路抵扶风,道路无壅,皆薛景仙之功也。
[注2]:军士怨怒,胁监军,谋作乱。晟闻之,疾驱入城,慰劳之,既而问曰:“汝曹何以得成功?”对曰:“诛反者刘辟耳。”晟曰:“辟以不受诏命,故汝曹得以立功,岂可复使他人诛汝以为功邪?”众皆拜谢,请诣戍所如诏书。

待续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7-27 10:19:03 +0800 CST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枫叶之国ing、怪盗基德OJ 、大有行、长风烟树、彼是方生之说也 、gdszslt 、浮萍随浪网友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三节 马嵬兵变

如果唐玄宗的对手,只是安史叛军,唐玄宗实在没有必要逃离长安城。因为大唐帝国在西北地区依然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问题是,唐玄宗的对手并不是只有安史叛军。坚守长安城,自然有机会阻止叛军深入关中,但是西北军继续高呼清君侧时,唐玄宗拿什么应付呢?
相关内容,前面已分析很多了,这里就不重复介绍了。

唐玄宗出逃时,迅速极了、也隐蔽极了。
在转移前,唐玄宗并没有召集大家进行任何讨论,只是与最核心的成员做了简单的蹉商;在转移时,并没有做任何组织动员工作,只是带着最核心的成员,神不知鬼不觉的就在夜里出发了。
第二天早上,文武百官照常上班,进入皇宫突然发现,皇帝早已出逃了;当时就一片混乱了。
这个消息传出后,许多人一时兴奋异常,于是都自发的冲进有钱有势的人家公开抢劫;甚至冲进皇宫大内、政府库房公开抢劫;于是皇帝坐朝的地方,也有老百姓骑着毛驴冲进来;总而言之,什么好就搬什么吧。[注1]
面对此情此景,难免会让人感觉,大唐帝国算是要完了!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04 09:48:24 +0800 CST  
在出逃时,杨国忠建议把府库的物资全部烧毁,以免留下来资敌。唐玄宗说,如果我把这些东西烧毁了,叛军进来缺少物资,肯定会压榨老百姓的;不如给叛军留下。[注2]
许多年前,我看到唐玄宗的这种说词,总有一种欲说还休的感觉。
战乱一起,你说大哥们会怎么想?我是说,现在把几十座城池弄成一片焦土,让这里的老百姓全部变成炮灰,只要能取得战争的胜利,真有一个大哥会拒绝这种事吗?估计没有!
更主要的是,大哥如果连这种事都会拒绝,写在历史书上,他也就是刘阿斗的形象,因为就他这副德性,穿上龙袍也不象太子!为了追求胜利,为了我们的伟大的事业、为了我们的帝国,让几十座城池变成焦土算个屁啊?让几十万、几百万阿猫阿狗的老百姓变成炮灰,算个屁啊?至于因此死个全家,更算个屁啊?你竟然以此为理由就放弃抵抗,真你X的,就是传说中的死狗扶不上墙!

许多年前,叛军攻打一座城池,政府军为了减轻城内的粮草危机,就把几十万老百姓全部赶到城外;因为城内多几十万张嘴,一天得消耗多少物资啊。
问题是,城外的叛军也缺粮草啊,所以突然看到几十万老百姓冲出来,也非常着急,因为突然多出几十万老百姓,自己的后勤也可能出现问题。
于是这样一折腾,几十万老百姓就都饿死在一片空阔的地带。
虽然叛军开口闭口的说,他们是来解救老百姓的;虽然政府军也开口闭口的说,他们最爱老百姓。甚至而言之,他们玩命的打仗,就是为了老百姓,绝不是为了自己。问题是,几十万老百姓就这样死了。

许多年前,敌人攻打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在危急时刻,突然发现,只要把一条大河挖得决了口,只要不怕因此死亡几十万、甚至几百万老百姓,就能夺回战略的主动权。面对此情此景,你是最高决策者,会拒绝这种这样做吗?关键是,作为后世的读史者,会如何评论这种决策呢?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04 09:50:46 +0800 CST  
事实上,只要大家知道这种基本的历史事实,就会明白,看到唐玄宗在出逃前这种以人为本的话,我为什么会欲说还休了。
但是,许多年后,我再读这段历史时,突然发现,唐玄宗这样做,也有着他的盘算。因为烧毁帝国都城的府库,那得多大的动静啊!这样一折腾,唐玄宗还怎么偷偷出逃呢?
这样一想,自己都觉得都是一种罪过。难道我就不能给历史留下一件华丽的衣服,非要把它一件件的都扒光吗?
有时候写这种文字,自己都会觉得太冰冷了,但是既然要解剖历史,就得学会忍受这种冰冷。否则,我们写历史时,就会有意无意的忽略那一地炮灰的存在,总认为他们就是一行行、一串串无意的数字;问题是,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啊;都是与我们一样活生生的人啊!
用英雄史观看历史,表面上很温情、浪漫,但是当我们把目光落在那一地接一地的炮灰身上时,自然会发现,那种温情浪漫的故事,常常冷酷血腥的让人喘不过气来。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04 09:53:27 +0800 CST  
唐玄宗逃过一座桥后,杨国忠就建议说,我们应该把这座桥拆毁了。因为留下这座城桥,叛军追击时,对我们会非常不利。但是唐玄宗拒绝了,总而言之,叛军就是一伙杀人的魔王,我们把这座桥拆毁了,自然可以迟缓一下叛军的行动,但是长安城的人想逃亡时,也会变得困难重重。
许多年前,我看到这段内容时,也是有一种欲说还休的感觉。
问题是,许多年后,我看到这段内容时,突然发现,唐玄宗这样做,也有着自己的盘算。因为你是此时的唐玄宗,你最希望的事是什么?自然是长安城的军民,会自发的、源源不断的追随自己一块南逃,因为只有这样,唐玄宗在反攻叛军时,才会拥有巨大的政治、军事、舆论资源。
问题是,结果显然让唐玄宗很失望,因为长安城的军民,普遍都留在长安城,等着叛军接管长安城!

叛军一路长驱直入,竟然打得大唐皇帝逃出了帝国都城,是不是已到了改天换日的时刻?更主要的是,唐玄宗这个老家伙,他怎么就声不响的就逃离了长安城?这种对江山社稷、国家百姓不负责的昏君,真值得我去誓死追随吗?
这样一想,大家在背叛大唐皇帝时,多少觉得理直气壮了!
政府军收复长安后,一心惩罚那些与叛军合作的高级官员时,有人就说了,他们是无辜的,因为是皇帝抛弃了他们,不是他们抛弃了皇帝!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04 09:55:26 +0800 CST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再书归正传,继续顺着唐玄宗出逃说起。
虽然说唐玄宗一直害怕人们追究杨国忠的责任,但是该发生的事,终于还是发生了。
当大家逃到马嵬驿时,军队突然失控了。
总而言之,我们大唐帝国有今天的惨状,到底是谁弄出来的?大家没敢把矛头指向唐玄宗,却齐刷刷的指向了杨国忠。问题是追究到了杨国忠头上,距离追究到唐玄宗头上,还能有多远的距离呢?

当唐玄宗听到杨国忠被杀的消息后,那是惊呆了,因为该来的,终究会来。但是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处理随后的事情。
三军将士的态度很简单,那就是杨国忠死了,但是杨贵妃还活着?唐玄宗一再说,贵妃从来没有参过政、干过政,所以帝国现在的责任,无论如何也不能追究到贵妃身上啊。大家说,我们杀了杨国忠,杨贵妃活着,我们睡不着觉啊。总而言之,为了让我们大家安心继续追随您,希望您会忍痛割爱。

唐玄宗作为一个资深的政治家,虽然深爱杨贵妃,但是终究知道哪头大哪头小,所以他为了杨贵妃做了简单的辩解后,就下令处死了杨贵妃。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04 09:56:17 +0800 CST  
杨贵妃死前,回想从前繁华、奢侈的生活,他会想到什么?如果上天给她一个机会,放弃从前繁华、奢侈的生活,就可以活到69岁;她会拒绝吗?
现在上天给你一个机会,你活39岁,就可以过上杨贵妃那种繁华、奢侈的生活;你活69岁,就只能当一个平凡的美妇。你会选择哪一种生活呢?

这就好像,一个名动天下的大人物,活了39岁。
如果上天给他一个机会,只要他愿意接受平凡平淡、甚至卑贱屈辱的的人生,就可以活到69岁。他会拒绝吗?
如果上天给你一个机会,你活39岁,就可以成为名动天下的大人物;你想活69岁,就得接受平凡平淡的生活,甚至屈辱卑贱的生活,你愿意选择哪一个?
关键是,哪一种人生,才算是实现了利益最大化呢?没有人知道。但是以空对空的说,我相信,人们都选择前者;并且认为,这才是实现了人生的利益最大化。

其实,只要我们明白这层意思,自然就会知道,为什么许多人会在关键时候,宁愿面对艰难、困苦、危机、死亡,也会坚持做自己的事;因为在许多人眼中(以空对空的说,在绝大多数人眼中),精彩的人生,哪怕短暂一些,也算是实现了人生的利益最大化!
最简单而言,许多名动天下的大英雄,只活了二三十岁;许多平凡、甚至卑贱、屈辱中生活的人,活了七八十岁。单纯的基于利益考量,你愿意选择哪一种人生呢?这个没有答案,但是以空对空的说,我相信绝大多数都会选择前者。
问题是,真的面对死亡的那一瞬,或是在无边的痛苦中挣扎时,大多数人难免会拉稀、后悔的。
其实,只要我们明白这层意思,自然就会知道,利益最大化并不是简单的要远离艰难、困苦、危机、死亡。因为许多的利益最大化,就是与此并肩而行的!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04 09:57:22 +0800 CST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书归正传;再顺着马嵬兵变说起。
到此为止,唐玄宗的权威受到了空前的挑战。
第一、帝国宰相死了,并不是皇帝下的命令;而是愤怒的军人先斩后奏、强迫皇帝追认合法的。
第二、皇帝最心爱的女人死了,是大家胁迫皇帝做出的相关决定。

这些,其实都是小事,更大的事还在于,皇帝做出向西南战略转移的决定,也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质疑。在这种背景下,太子竟然拒绝和皇帝一块南行了。

太子这样做的理由,摆在桌面上,那是非常充足。因为现在帝国处于危急存亡之际,我们竟然连敌人的影子也没有看到,就逃到川蜀地区,这无论如何也说不下去啊。总而言之,我们应该留在北方,继续率领大家与叛军作战。
但是基于隐秘的权力博弈,显然是太子想趁乱夺权了。

面对太子这种行为,唐玄宗自然是非常生气。
但是经过简单的思考,唐玄宗还是接受了这个事实。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04 09:58:11 +0800 CST  
从安禄山叛乱后,唐玄宗那是一输再输,输了又输了,输到现在,反而没有什么包袱了。
此前,唐玄宗背负的东西太多,因为他不想丧失皇权,而且也相信自己可以一直拥有皇权,所以他一再挣扎、各种怪招出尽了。
但是输到此时,唐玄宗反而轻松了。因为从目前的情形去看,唐玄宗怎么努力,也无法夺回皇权,在这种背景下,任何挣扎似乎都是徒劳的,而且会让自己输得更惨。
此时,也许是一种绝望的状态,但它反而让唐玄宗更清醒了、更能以大局为重了。
有时候,人之所以会做出各种脑残弱智的行为,主要就是因为他手上抱的坛坛罐罐太多,在这种背景下,他顾虑太多、私心太多。而当这些坛坛罐罐突然打碎时,他的顾虑就会少了,私心也少了。

读史者在评论历史时,容易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就是因为读史者没有任何利害关系,所以评论历史时,总是很容易抛开私心杂念,更容易以大局为重。但是历史当事人,显然很难做到这一点。
这就好像大家坐在键盘前,说起国家、民族、社会、百姓、正义、公理时,那都是气吞山河。总而言之,为了这高大上的一切,我们应该这样,我们应该那样。问题是,真需要他们牺牲现实利益时,就是为了几百大毛的利益,常常也会让人们把最自私最软弱的一面暴露出来。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04 09:59:32 +0800 CST  
唐玄宗前一段时间,之所以看起来昏招百出。主要就是因为他不想丧失皇权,而他所有的努力,都是为这个目标服务。
而为这个目标努力,他需要考虑的敌人,就实在太多了,多的他都不知道该怎么应对了。
而现在,输了又输,输的快山穷水尽了,他反而变得轻松了。

在这种背景下,唐玄宗终于恢复了一个大政治家应该有的胸怀、心机。所以他听到太子擅自北上的消息,并没有追究太子的责任,相反还对太子这种行为,给予了适当的肯定,并且又给太子送过去两千兵马。[注4]
这两千兵马,说起来实在不多。问题是,唐玄宗是偷偷转进的,所以身边的兵马恐怕也就三五千人。唐玄宗最后转进到成都时,各色人等都加起来,也就一千三百人。[注5]
从这层意义上,唐玄宗几乎是把多一半带走的家档,都送给了太子。

唐玄宗现在的意思很简单。
总而言之,帝国到了最危急的时候,我们父子必须得同心同德;所以我们虽然存在矛盾、竞争,但是始终是最亲近的人,希望我们能一直精诚团结下去。
后来,唐玄宗听到太子西北继位的消息,依然是默认了这种事实,并马上追认它的合法性。[注6]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04 10:00:39 +0800 CST  
从这层意义上,大唐帝国中兴,表面上是因为太子北上力挽狂澜实现的。
实际上,这是因为皇帝、太子之间的暗战相对结束了,至少没有从前那样势如水火了。而皇帝、太子的暗战相对结束了,中央政府与西北军的矛盾,相对也没有从前那样尖锐了。

以前的西北军,一直蠢蠢欲动,无非就是想重新改组中央政府,而现在的中央政府,显然已彻底重新改组了。
奸相杨国忠,被失控的军人杀了。
唐玄宗时代的其它高级官员呢?大部分都留在长安城,当伪政府官员了。
现在的大唐中央政府,是一个以唐肃宗为代表的全新中央政府;而且西北军在新政府中拥有巨大的权力地位。最经典的就是郭子仪、李光弼等人,在新政府中的地位,一时高得都有点不能再高了。因为当时的唐肃宗都发愁的说,现在郭子仪、李光弼权力地位高到这种地步,如果他们收复两京后,我拿什么封赏他们呢?[注7]

既然中央政府与西北军的矛盾不再尖锐,剩下的事,相对就比较好办了。
在这种背景下,帝国在西北战场上的优势,变得那是越来越大。
最后,唐肃宗吹响了冲锋号,组织起了大规模的反攻,仅仅一天时间就攻克了长安城;又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就把洛阳城也收复了;在此基础上,中原战场也开始全线反攻,于是叛军开始纷纷投降。
到此为止,安史之乱似乎就要结束了。

但是很不幸,因为安史之乱只是似乎要结束了。因为随后不久,这场叛乱就死灰复燃了。
如果叛乱就此结束了,严格的说,就不叫安史之乱了,而叫安禄山之乱了,因为史思明实在不是主角。但是叛乱死灰复燃时,史思明就成了主角,而且史思明领导的叛乱,时间更久!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04 10:01:55 +0800 CST  
叛乱为什么会突然又死灰复燃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绝不是唐玄宗猜忌西北军,谁坐在皇位上,也会猜忌西北军的。
所以眼看着叛乱即将平定,唐肃宗也开始大玩怪招了。于是,大太监鱼朝恩开始节制郭子仪、李光弼等军方大佬了。
这样一折腾,军方大佬在关键时候不集体拉稀,那才叫怪事了。
但是即使到了此时,大唐皇帝依然不放松对西北军的控制;于是郭子仪竟然被皇帝解除了兵权,一直赋闲在家;而李光弼最后竟然一步步走向了叛乱的边缘;至于仆固怀恩更造反了。

这些都是后话,这里说到这些,只是希望大家知道,安史叛乱之所以无可抑制,仅仅是因为唐玄宗不会真正信任西北军,其它大唐皇帝也不可能真正信任西北军。
只要皇帝与西北军的矛盾缓和了,吊打安史叛军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因为,西北军从数量、质量上绝不逊色于安史叛军;更主要的是西北军背后有强大的帝国机器给源源不断的输血。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04 16:02:03 +0800 CST  
我们通常总认为,如果没有马嵬兵变,如果太子没有北上,大唐就灭亡了。
其实呢,太子北上,只是让太子提前上位了;如果太子跟着玄宗南下,以玄宗的长寿,恐怕真能把太子熬死了。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没有太子北上,那安史之乱如何平定呢?
从最基本的历史事实去看,如果没有意外,太子随玄宗南下成都,玄宗坐镇成都指挥,一样可以平定安史之乱的。

欢迎大关注下一节,如果太子没有北上

[注1]:是日,百官犹有入朝者,至宫门,犹闻漏声,三卫立仗俨然。门既启,则宫人乱出,中外扰攘,不知上所之。于是王公﹑士民四出逃窜,山谷细民争入宫禁及王公第舍,盗取金宝,或乘驴上殿。又焚左藏大盈库。
[注2]:上过左藏,杨国忠请焚之,曰:「无为贼守。」上愀然曰:「贼来不得,必更敛于百姓;不如与之,无重困吾赤子。」
[注3];上过便桥,杨国忠使人焚桥。上曰:「士庶各避贼求生,奈何绝其路!」
[注4]:上总辔待太子,久不至,使人侦之,还白状,上曰:“天也!”乃分后军二千人及飞龙厩马从太子,且谕将士曰:“太子仁孝,可奉宗庙,汝曹善辅佐之。”又谕太子曰:“汝勉之,勿以吾为念。西北诸胡,吾抚之素厚,汝必得其用。‘
[注5]:庚辰,上皇至成都;从官及六军至者千三百人而已。
[注6]:癸巳,灵武使者至蜀,上皇喜曰:“吾儿应天顺人,吾复何忧!”丁酉,制:“今改制敕为诰,表疏称太上皇。四海军国事,皆先取皇帝进止,仍奏朕知;俟克复上京,朕不复预事。”
[注7]:上谓泌曰:“今郭子仪、李光弼已为宰相,若克两京,平四海,则无官以赏之,奈何﹖”

待续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04 16:02:28 +0800 CST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经略辽东 、彼是方生之说也、大有行、496028927、雁小驴1、枫叶之国ing网友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四节 如果太子没有北上

在说这个问题前,我们先说一段8年的后的历史。
太子北上灵武是公元756年的,而我接下来要说的这段历史,发生在公元763年。
那一年,长安城受到土蕃人的威胁,因为唐代宗(唐玄宗的孙子)重用奸臣,惹得军方大佬们都非常生气,所以在军情紧急的情况下,唐代宗发现军方大佬都看自己的笑话。于是二话不说,也是率军赶紧逃离长安城;于是长安城很快就让土蕃人占据了。[注1]

在这种背景下,丰王李珙就试图复制唐肃宗的成功。
于是唐代宗逃离长安城后,丰王李拱在一些将领的支持下,试图留在西北,打着中兴大唐的旗号上位。

当时的郭子仪,被唐代宗压制在权力舞台的边缘了,所以郭子仪并没有跟唐代宗一块出逃。
在这种背景下,那些试图拥戴丰王李珙上位的大佬们,都认为郭子仪应该会支持他们这个计划。
但是很不幸,在这个关键时候,郭子仪旗帜鲜明的站在了逃离长安城的唐代宗一边。总而言之,郭子子仪的态度很简单,那就是我们怎么可以因为皇帝逃离长安城,就试图另立中央呢?

这样一折腾,试图复制唐肃宗成功的丰王李珙,直接就让郭子仪送到了唐代宗那里。[注2]
到了唐代宗那里,丰王李珙依然大放厥词。总而言之,自己之所以要那样作,就是因为在国难之际,皇帝率人逃离长安城,已丧失了做皇帝的资格,他想另方中央,只是为了挽救大唐帝国的灭亡,并没有别的意思。
他到了此时,依然不知悔改,于是在人们的请示下,唐代宗只好大义灭亲,把他杀掉了。[注3]

只要我们知道这种历史事实,自然就会知道,看到皇帝逃离帝国都城,就坚定留在帝国都城附近的人,未必就是一心忠于国家的人,他很可能只是为了借机上位罢了。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8-08-06 10:04:57 +0800 CST  

楼主:泪痕春雨

字数:310376

发表时间:2018-06-01 18:51:51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10-04 05:14:18 +0800 CST

评论数:890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