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彝导读《四大名著》:《三国》一章:黄巾之乱与董卓昧帝

第一章

黄巾之乱与董卓昧帝

汉朝的伊始

汉朝(前202年——220年),这个朝代是相继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东两汉时期,中间共经历了二十九位皇帝,国家尊享年限共计四百零七年。自西楚霸王项羽与汉高祖刘邦战伐失败以后,刘氏成为皇室尊姓,所以汉朝又可以称之为刘汉,是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秦朝末年天下纷乱,百姓疾苦,徭役赋税加重让人无法承受,大量的修筑劳役繁重也是苦不堪言。最终还是无法压制反抗的火势,各地百姓揭竿而起,对抗朝廷。

时间比较早并且相对有名的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前209年秋),由于大雨将征发闾左贫民900多人阻泻在蕲县大泽乡,不能够如期到达渔阳戍边。那时秦朝政法,延误是要全员处死。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杀死押解戍卒的军官,发动兵变。起义军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接连攻克大泽乡和蕲县两处,并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各地民众纷纷响应起义。历史的节点不是那么容易勾绘的,大泽乡起义终究只是昙花一现,陈胜得势后骄傲自负,加上秦将章邯率秦军镇压而失利,以失败结束。

大泽乡起义开启了百姓兵变对抗朝廷的先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千百万劳动人民反抗暴秦的统治。陈胜吴广起义从根本上动摇了秦王朝统治,为以后项羽、刘邦灭秦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面的封建统治者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育,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开明统治很大程度上是受农民起义的影响。

刘邦在推翻昏暗的嬴氏王朝之后被册封为汉王,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获得胜利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汉初,因多年战乱导致社会经济凋敝,汉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开创了中国第一个“以德化民”的帝国时代,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而文景二帝的这一时代被称为“文景之治”;文景之治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一个伟大时代,同时也是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的养精蓄锐时期。

汉武帝即位后攘夷拓土、改制革新,被今人称为“汉武盛世”;汉武盛世时期,文学、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等方面,在这一时期都有相当程度的发展。汉武帝身为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的时代所产生的政治思想与规划,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汉武帝时代,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开启了中国文明富强的序幕。

汉宣帝刘询继承六世基业,励精图治,开创了国力强盛、政治清明、社会和谐、四夷宾服、经济繁荣、民生富庶的局面,故史家谓之为“孝宣中兴”,西汉进入极盛期。后世语精明者,首推汉宣,彼其吏称民安,可为效矣。

西汉末年,在汉哀帝早亡、皇权旁落的情况下,王莽乘机窃取大权。公元8年12月,王莽废西汉末帝,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宣布推行新政,定都常安,立为新朝,史称“王莽改制”;西汉由此灭亡。

新朝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的汉室宗亲刘秀在南阳郡乘势起兵。更始三年(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于鄗县南千秋亭登基称帝,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经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政权,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长达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刘秀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有作为的开明君主,面对断壁残垣、江山破碎的社会状况,他勤于国政,改革开拓,终于使东汉王朝在一片焦土废墟中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汉明帝、汉章帝统治时期出现的"大治"景象,此间把东汉推向了鼎盛。明章二帝继承并发扬了光武帝的中兴大业,继续执行宽松治国和与民休息的开明政策,在政治上以刑理治国,推行德政,法令分明,整肃吏治、严惩不法官吏,对外戚勋臣严加防范,并坚持后妃外戚不准参政的政策。社会经济上则减轻赋税,鼓励农桑,兴修水利,赈济鳏寡孤独和贫民前后凡九次,修治汴渠完成,消除西汉平帝以来河汴决坏。公元69年派水利专家王景治理黄河,从此使黄河900多年未发生重大改道。经营西域,再断匈奴右臂,复置西域都护和戊己校尉。明章二帝共统治三十一年(57—88 ),两代帝王承继了光武帝的施政方针,励精图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时期。使文治、武功都有很大的成就,成为汉朝历史上黄金时期之一, 故史称“明章之治”

汉和帝刘肇继位首要诛灭窦氏戚族励精图治,改变外戚擅权时的奢靡贪腐之风,促使东汉国力趋于极盛;在一举扫灭了窦氏戚族的势力后,刘肇开始亲理政事,他每日早起临朝,深夜批阅奏章,从不荒怠政事,故有“劳谦有终”之称。刘肇亲政后,对内整顿吏治、招贤纳士、减免赋税、关心民苦;对外则击溃北匈奴使其西迁,并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彻底平定西域诸国;东汉逐步呈现出国泰民安、四夷宾服的局面时人李尤(东汉文学家)称为“永元之隆”。东汉国力达到极盛!

帝制世袭不可能永固,就像一个朝代的没落,会被战争所湮灭。谁也无法保证下一个皇帝是暴君还是贤君,所以汉朝的没落也是历史必然。东汉后期(中平元年,184年)开始,就进入了我们众所周知的东汉末年,这一时间段的东汉是多灾多难的风雨飘摇时期。历史舞台上,轮番上演的是外族的叛乱,演绎着外戚与宦官争权的一幕幕血雨腥风,其间又夹杂着农民生死存亡的挣扎和随之而来的起义。

而东汉末年划分三国布局真正的开端,应由此说起!

黄巾之乱的兴败

从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184年-220年)指东汉末年亡国前夕,直至曹丕篡汉或三国鼎立(东吴孙权于229年称帝)结束,持续36年(或以东吴建国计,为45年)之间。这段时间内的汉朝已经如风雨中的浮萍难以掌管全局了。军阀割据一方,彼此争斗,由于皇帝的羸弱,外戚宦官专政朝野,皇权虚弱无力,中央集权的权威性已经无法约束大多数地方外戚,地方过度放权毫无管制,土地兼并越加尖锐,地主豪强拥有自己的私人武力,加上中央政府政治黑暗,因而造成群雄割据的局面。而这些割据势力又有著不同的兴起过程与发展脉络,反映出那个动乱时代的多元面向。中央政府由于不修政事,对于这样群雄奋起的情况,也是无能为力,反而需要他们维持地方稳定。用现在所说就是各取所需!可是永远也想不到人类的野心是极其大的,这一做法无疑是养虎为患。

东汉被各地军阀强行带入纷乱的战争时代,百姓在战争中饱受摧残,不仅受到战火的波及,还被各地方土豪强行压榨,战争所带来的痛苦永远都落在了百姓身上,而造成这一局面的开端就是“黄巾之乱”

甲子年183年,全国大旱,颗粒无收。东汉政府并不减轻赋税,加上边疆对西羌战争持续数十年,花费巨大,徭役兵役繁重。外戚专政,宦官专权争当兼并土地,导致全国民不聊生。有见及此,张角、张梁、张宝兄弟三人于魏郡,用法术、咒语到处为人医病,许多生病的百姓喝下他的符水后,都不药而愈,张角被百姓奉为活神仙,张角又派出八使到外传教。因此,追取的信徒愈来愈多,甚至高达数十万人,遍及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大州,几乎占了当时全国的四分之三。许多人为了投奔张角,不惜变卖家产,千里迢迢,争先恐後,沿徒挤得水洩不通,据说半途被踩死就有万多人。

钜鹿人张角以自身的医术加上奇书《太平要术》中的内容,到处流传“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和标语。当时的汉朝已经出现信仰与宗教组织。张角把东汉政权比作“苍天”将自己所盛行的“太平道”比作“黄天”运用宗教的渲染与传播,让各地的百姓争当加入。根据五德始终说的推测,“汉为火德,火生土。”而土为黄色,所以众信徒都头绑黄巾为记号,象征要取代腐败的东汉。张角在民间活动多年,有三、四十万人加入,张角见信徒渐多,便创建了“黄天泰平”,又称“太平道”管理信徒,自称“大贤良师”,他把势力范围分三十六区,称为“方”,大方一万多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推一个领袖,全由张角控制,反抗汉室之声日盛;

《后汉书·黄埔嵩朱儁(jun)传》记载:
“初,钜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畜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呪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角因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转相诳惑。十余年间,众徒数十万,连结郡国;自青、徐、幽、冀、荆、杨、兖、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遂置三十六“方”。“方”犹将军号也。大“方”万余人……”

公元184年(甲子年),张角相约信众在3月5日当天发生起义。可是在起义前一个月却发生了门徒告密事件,一名叫做唐周的门徒告密,供出京师的内应马元义,马元义被官府缉拿实施车裂的残酷刑法。之后官兵大力逮杀信奉太平道的信徒,株连千余人,并且下令冀州追捕张角。由于事出突然,张角被迫提前一个月在二月向政府发难,起义者头戴黄巾,被称为“黄巾”或者“蛾贼(封建时代对农民起义军的蔑称)”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张宝、张梁分别为“地公将军”、“人公将军”在北方冀州一带起事。史称“黄巾起义”。

《后汉书·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传》记载:
“中平元年,大方马元义等先收荆、杨数万人,期会发于邺。元义数往来京师,以中常侍封谞、徐奉等为内应,约以三月五日内外俱起。未及作乱,而张角弟子济南唐周上书告之,于是车裂元义于洛阳。灵帝以周章下三公、司隶,使钩盾令周斌将三府掾属,案验宫省直卫及百姓有事角道者,诛杀千余人;推考冀州,逐捕角等。角等知事已露,晨夜驰敕诸方,一时俱起。皆著黄巾为摽帜,时人谓之“黄巾”,亦名为“蛾贼”。杀人以祠天。角称“天公将军”,角弟宝称“地公将军”,宝弟梁称“人公将军”。所在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

黄巾军烧毁官府,杀害官吏、四处掠夺,一个月之内,全国上下七州二十八郡皆陷入战乱,黄巾军势如破竹,州郡失守、吏士逃亡,震动京都。汉灵帝见到长时间不管的太平道如此厉害,匆忙在3月戊申日以何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五营士屯于都亭,整点武器,镇守京师;又自函谷关、大谷、广城、伊阙、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等各京都关口,设置都尉驻防;下诏各地严防,命各州郡准备作战、训练士兵、整点武器、召集义军。准备镇压黄巾军。

发精兵镇压各地乱事:卢植领副将宗员率北军五校士负责北方战线,与张角主力周旋;皇甫嵩及朱儁各领一军,控制五校、三河骑士及刚募来的精兵勇士共四万多人,讨伐颍川一带的黄巾军,朱儁又上表招募下邳的孙坚为佐军司马,带同乡里少年及募得各商旅和淮水、泗水精兵,共千多人出发与朱儁军连军。虽然官方大力镇压,还是有不少义军奋发而起。庚子日,张曼成攻杀南阳郡守褚贡,响应张角。

汉军在首战之中并没有取得胜利,于4月,朱儁军就被黄巾波才所败而撤退,皇甫嵩唯有与他一起进驻长社防守,被波才率大军围城,汉军人少,士气低落。又汝南黄巾军在邵陵打败太守赵谦,广阳黄巾军杀死幽州刺史郭勋及太守刘卫,黄巾军并未因汉室的动作而有败退的迹象。

五月,皇甫嵩被围,汉灵帝派遣曹操率兵增援。皇甫嵩用火攻之势联合朱儁和曹操三面夹击,斩杀数万人,汉军大胜!六月,南阳太守秦颉与张曼成战斗,斩杀了张曼成。黄巾军便改以赵弘为帅,以十多万人占据宛城。而皇甫嵩与朱儁军继续进击汝南、陈国的黄巾,追击波才到阳翟,最后在西华大败彭脱,余军想逃到宛城,但孙坚登城先入,众人蚁附般推进,大破敌军,成功讨平豫州一带的黄巾军。另一方面,卢植数战间大破张角,斩杀万多人。

从此黄巾军势力锐减,同年八月董卓进攻张角不成功,无功而还,便在乙巳日要求皇甫嵩继续北上。不过,张角已经病死,在10月于广宗便和张梁战斗,张梁军犟,于首战不能攻克。在明日,皇甫嵩闭营与士兵休息,另一方面派人观察敌军举动,黄巾军战意稍为松懈,皇甫嵩便乘夜率兵,在黎明时份突袭敌阵,战至下午,成功大破敌军,斩杀张梁及三万多人,于逃走到河堤时溺死的也有五万多人,焚烧车辎三万多辆,虏获人数甚多。而张角则被破棺戮尸,运首级回京师。11月,皇甫嵩与巨鹿太守郭典攻打下曲阳,成功斩杀张宝,俘虏十多万人。黄巾之乱平息。

《后汉书·黄埔嵩朱儁传》记载:
“ 嵩与角弟梁战于广宗。梁众精勇,嵩不能克。明日,乃闭营休士,以观其变。知贼意稍懈,乃潜夜勒兵,鸡鸣驰赴其阵,战至晡时,大破之,斩梁,获首三万级,赴河死者五万许人,焚烧车重三万余两,悉虏其妇子,系获甚众。角先已病死,乃剖棺戮尸,传首京师。”

为了镇压平乱,汉灵帝接受太常刘焉的建议,把部分刺史改为州牧,由宗室或重臣担任,拥有地方军执政之权,以便加强地方政权的实力,更易控制地方,有效进剿黄巾余部。这一次权力的下放,助长地方军阀拥兵自重,互相攻击,逐鹿中原,甚至东汉皇帝也成了军阀手中的玩物。所以黄巾民变是促使东汉灭亡的导火线,也是三国时代的序幕。

黄巾之乱的原因与影响

失败原因

钜鹿人张角发动的黄巾起义,实际上是经过了十几年的秘密准备,虽然人数高达数十万,但是在东汉官方精兵的镇压下,这群乌合之众终究化为历史浮尘。准备时间长,按照道理应该有所成就,有所作为。为什么只经历了九个月的时间就被镇压殆尽,主力彻底失败了呢?

其一:东汉政权虽然旁落,不过还没到达分崩离析的境界。黄巾军的暴乱不仅遭到了东汉官军的精兵打压,还因为太常刘焉的建议,各地豪强的大小武装也加入了镇压行列。通过帮助政府打击黄巾军从而获得特权,也从各方面战争中做到以战养战的练兵效果,这对后期军阀割据,群雄四起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地方和官方相互配合,面对整个资产阶级的疯狂吞噬,最后还是寡不敌众落败!

其二: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对比角度来看,黄巾起义军中缺乏有战略,会打仗的领头者!起义计划不够周密,严谨;起义军中大多数追随者都是平头农民,甚至还有养尊处优的资产阶级者,二者矛盾早就产生,想要他们同仇敌忾的发动起义那是不存在的,朴素的话来说就是典型的一群乌合之众。起义军被迫发动战争,没有在第一时间集结力量发动战略攻击,而是独自分散各地孤立行动,没有相互的增援与配合怎么可能抵挡住东汉官僚军团呢?

其三:东汉部队中的将领,哪一个不是身经百战、足智多谋的悍将?皇甫嵩、朱儁、曹操等等,他们的统军作战能力、军事指挥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战术计策能力都远远高于黄巾军统帅。时常发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

其四:最重要的一点还有,起义计划被叛徒出卖,使得起义只能在仓促之间进行,完全打乱了整盘计划的实行,对各个起义军之间的呼应配合增添了极大的难度。尤其是洛阳起义流产,使东汉政府解除了后顾之忧,得以全力镇压外围起义军。

历史影响

黄巾起义对于东汉政局造成了毁灭般的动荡,为了尽快平定战事,中央下放军权至地方,使得黄巾起义的浪潮无法快速蔓延至全国,减缓了东汉覆亡的危机。许多地区的地主豪强在战争结束之后全都挣得丰衣足食,造成了地方轻视中央,使得具有野心的将领、官员借着黄巾起义的势头拥兵割据地方,这对中央集权的堡垒无疑打开了一个无法闭合的缺口。为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揭开了序幕,更为三国分立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在黄巾起义荡清之后,腐朽的东汉王朝已经分崩离析,名存实亡了!

其一:大部分的起义战争都对当时时代的人口数额进行锐减,黄巾起义也在其列之内,大幅度减少东汉人口数额所造成的影响,可以直接恶化东汉政府的财政需求,东汉政府人头税(丁税)收入大幅度降低。国家经济体制在遭受战乱洗礼之后,不能够有效得到缓冲和填补,这无疑是加快汉朝的灭亡效率。

其二:强化了地方官员的军权,东汉的政制本来就容易制造军阀。西汉的郡守和郡尉分掌行政权和军事权,所以不容易军阀化;而东汉的制度取消了郡尉,郡守既有行政权又有兵权,军阀化的可能性极高。尤其是刘焉始作俑的州牧制,更强化了军阀割据的危险性;益州刺史刘焉申请为益州牧,第一个当了州牧。在东汉政制中,州刺史的地位高于郡守但是对郡守只有管辖权而无任免权,无法真正压制郡守,导致军阀割据的可能性降低。而州牧不同,州牧对郡守有任免权,实际上就是一方土皇帝,军阀割据的可能性大幅度提升。

其三:黄巾战乱的失败,不仅给后世的起义带来强有力的教训,更对以后群雄割据,三国鼎立的态势做了铺垫,一些人在此次起义中为自身吸纳了不小的力量,一方称雄。对于这些人来说,黄巾起义就是一次机遇。黄巾起义也是对起义的一次革新,首先运用宗教信仰作为源头吸纳信徒,这对后世的太平天国等运动也打下了不朽的积淀。

萧彝评语:

中国古代的起义比比皆是,上到陈胜吴广,下到太平天国。起义的最终目的无疑就是更换更加明主的政治领导权,农民阶级的起义运动划分的标准很简洁,只有三个点:废除苛政,组织生产,建立纲领;

陈胜吴广所领导的“大泽乡起义”之所以被后人铭记,因为他做到了前无古人,是中国近几千年真正的第一次农民阶级反抗运动,也为后世的起义做了表率,创造了先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更像是一种"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宣言,告诉大家一切人都有成为统治阶级的可能。

至于“黄巾之乱”,他是完全以宗教为核心和肇始的,鼓动无知农民进行破坏,但凡这种以宗教为助力进行的反抗活动都带有愚昧,迷信,残暴的色彩。例如黄巾之乱,黄巢之乱,太平天国基本都是以暴力手段夺取政权,这些所谓宗教宣扬者掌权之后的行径,对社会和人民的毒害程度甚至高过之前所要推翻的封建统治王朝。别的不说,就论当代来讲,没有一个朝代和国家是由宗教信仰所建立的。宗教所出只是片面的论述,不构成国家体系的基本原则,所以宗教信仰所发动的起义注定是失败的起义!

至于说如何判断这类农民政权是不是具有积极进步意义,可以简单地通过运动前后户籍总量变化来看,东汉末年的黄巾之乱,唐朝后期的黄巢之乱,清中期的陕甘回乱,清末期的太平天国基本都让当地乃至全国户籍总数下降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但是现行的历史教材的信息来源的编写年代基本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制于当时时代特色,对所有的农民运动基本都是忽视其阴暗面,一力赞扬。反观论述农民起义未必是跨时代的先导主义,大多数的起义行为只是为后期资本理论起义做了铺垫。

还希望大家可以正视历史,从正反两面性做出正确比对,而不是统筹的一应概全!

(本评语只代表个人见解,与时代历史无关!)

董卓昧帝

说到“董卓昧帝”这个昧字在此作何解释呢?在此处做【动】:掩蔽;欺骗;违背的意思。

董卓军发展肇始

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生于颍川。东汉末年献帝时军阀、权臣,官至太师,封郿侯。于桓帝末年先后担任并州刺史,河东太守,利用汉末战乱和朝廷势弱占据京城。

要知道董卓年少时候不是《三国演义》撰写的那样,他年轻时候喜爱行侠仗义,和现在我们年轻人的性格一样无虞。曾经到羌人部落游玩,与很多羌人首领结交。以后回乡耕田,众部族首领中有和他来往的,董卓就为他们宰杀耕牛,和他们一同摆宴设乐,首领们被他的热情所感动,回去收罗千余头的牲畜送给他,董卓也因此以豪迈侠义闻名。

《后汉书·董卓列传》记载:
“少尝游羌中,尽与豪帅相结。后归耕于野,诸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为杀耕牛,与共宴乐,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余头以遗之,由是以健侠知名。”

《二十四史系列·三国志·魏书六· 董二袁刘传第六》记载:
“少好侠,尝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后归耕於野,而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与俱还,杀耕牛与相宴乐。诸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馀头以赠卓。”

这时候的董卓还算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在他成年之后,就走上了仕途;起初在陇西郡府担任官吏,负责地方治安。当时边界匈奴猖獗,时常来犯大汉边境,劫掠百姓、无恶不作;凉州便征辟董卓为从事,领兵抗击匈奴大军。许多人在后期都会认为董卓是一个安图享乐、胸无大志、无谋无略的粗人。事实上不然,《后汉书》记载董卓是:“性粗猛有谋。”他是一个粗中带细的将帅,抗击匈奴一役中大放异彩,不仅挫败匈奴势力,而且斩获千计。这档子功勋真正将他带入统治者阶级的视线内,并州刺史段颎将董卓推荐入朝廷公府。

《三国志·吴书》记载:
“吴书曰:郡召卓为吏,使监领盗贼。胡尝出钞,多虏民人,凉州刺史成就辟卓为从事,使领兵骑讨捕,大破之,斩获千计。并州刺史段颎荐卓公府,司徒袁隗辟为掾。”

上述董卓有谋略,那么他的武艺又当如何呢?有史料记载,董卓力量过人,可以同时带着两副盛箭的器具,在快马上左右开弓,羌胡地区的人们都十分畏惧他。《三国演义》也描述,董卓身长八尺,腰大十围。是一个标准的大汉形象。他的履历是完全一步一步晋升的,如果没有一点真本事岂不早就马革裹尸了吗?

《二十四史系列·三国志·魏书六· 董二袁刘传第六》记载:
“卓有才武,旅力少比,双带两鞬,左右驰射。”

《后汉书·董卓列传》记载:
“卓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为羌胡所畏。”

而董卓的战功远远不止于此,延熹九年(166年),鲜卑人入塞,与叛乱的羌人联合,对抗东汉政府。朝廷拜张奂为护匈奴中郎将,负责平定幽、并、凉三州叛乱。董卓大概就是此时出任张奂的军司马。

永康元年(167年)冬,叛乱的羌人进犯三辅,张奂派军司马董卓、尹端大破之,斩其首领,俘虏万余人。次年张奂班师回朝。董卓因功拜郎中,赏赐九千匹缣,董卓全部分给下属官吏和士兵,自己什么也没有留下,从此处看来,董卓也是一个体恤士兵的好将领。

约在熹平年间,董卓被司徒袁隗征为掾吏,后出任并州刺史、河东郡太守。旧主张奂隐居在弘农郡华阴县,董卓派兄长董擢向其赠送一百匹缣,张奂厌恶董卓为人,拒绝不受。

真正封候拜将时期是在灵帝中平元年(184年),这个时候发生什么事大家都知道,张角组织的“黄巾之乱”爆发了;六月,北中郎将卢植被朝廷罢免后,董卓被任命为东中郎将,携带着符节,接管冀州战区事务。董卓放弃了对张角所在广宗县的围攻,改率主力部队北上攻打张宝镇守的曲阳县,结果因打了败仗而被免官至廷尉受审,皇甫嵩代替他的职权继续镇压黄巾乱军。不止罢免这么简单,董卓当时被判“减死罪一等”。差一点就断送了自己性命。好在命运不错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大赦天下,董卓无罪豁免。

《袁纪·卷24》记载:
“中郎将董卓征张角,不克,征诣廷尉,减死罪一等。以皇甫嵩代之。”

中平元年(184年)冬季,凉州韩遂、边章等人发生叛乱,以“讨伐官宦”为理由,进犯三辅;中平二年(185年)八月,朝廷拜司空张温为车骑将军,接管三辅军区事务,执金吾袁滂为副。董卓为破虏将军、周慎为荡寇将军。政府军与叛军在美阳县对峙,张温、董卓初战不利。当初张温派出有六路人马,其中五路人马,包括周慎都以失败告终,唯独董卓的军队全员班师,屯兵于右扶风。朝廷因功封董卓为斄乡侯,封邑一千户。

《范书·董卓列传》记载:
“(张)温时亦使(董)卓将兵三万讨先零羌,卓于望垣北为羌胡所围,粮食乏绝,进退逼急。乃于所度水中伪立冲,以为捕鱼,而潜从冲下过军。比贼追之,决水已深,不得度。时众军败退,唯卓全师而还,屯于扶风,封斄乡侯,邑千户。”

中平六年(189年)灵帝得了重病,下诏拜董卓为并州牧,其下属军队转交给皇甫嵩。这是当时天下第四个州牧,可见地位崇高,董卓接受任命,但是不肯交出军队,灵帝下诏责备董卓。这时候的董卓真正从一个小士兵走向了人生巅峰。

《袁纪·卷25》记载:
“天子以责让,(董)卓不受诏,选五千骑将自河津渡。”

同年四月灵帝驾崩,这时候的董卓是在镇守边镇,无权进京;那么他是怎么进京然后废帝的呢?董卓进军的契机在于何进的一纸诏书,这一诏令等同于引狼入室,也注定了洛阳城将会付之一炬,成为一座废城,汉王朝的气数也在这熊熊大火中灰飞烟灭。

大将军何进掌权,与司隶校尉袁绍合谋有意绞杀朝中宦官势力。而何太后不肯下诏,于是何进、袁绍私招董卓领兵进京,以及东郡太守乔瑁、并州刺史丁原,命其部队驻扎于京城郊外待命。望借助外部势力以此逼迫何太后。董卓得知,立即动身。同时,董卓上书弹劾中常侍张让等人。

中平六年(189年)八月二十五日,大将军何进在宫内被害,政变爆发。董卓之弟董旻时任奉车都尉,与何进部将吴匡等人联合攻杀了车骑将军何苗。少帝下落不明,董卓改变策略,寻找少帝的下落。寻得之后发现少帝刘辩嚎啕大哭、语无伦次不得大用,而陈留王刘协遇经大变面不改色能够表述缘由,董卓知道刘协是董太后抚养长大,号“董侯”,董卓又自认为与董太后同族,于是心生欢喜,希望刘协能当上皇帝。

原大将军何进和车骑将军何苗的军队也被董卓收编,董卓还诱惑吕布杀害了他的义父执金吾丁原,吞并了张辽等并州军队,这时候的董卓基本掌握了洛阳所有兵权,成为了真正的权臣霸主。同年九月一日,在崇德前殿,尚书丁宫主持废立仪式,太傅袁隗将刘辩扶下皇座,解除玉玺印绶转交给刘协,然后扶刘协正式登基,是为“献帝”。紧接着,董卓让尚书宣读策文,并弹劾何太后害死董太皇太后的罪责,将其罢免,迁入永安宫。

不到两日时间,何太后被毒杀身亡,董卓不允许举办丧礼,只是让大臣们穿上丧服上朝三天作罢。何太后的身死真正的放纵了董卓的权利,没有任何制约。从此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就从这里开始了,东汉政权已经不复存在。

董卓初期也想有一番明智作为,九月末,董卓联合司徒黄琬、司空杨彪一同携带鈇锧到朝堂上书,要求为建宁元年(168年)九月政变时被政治定性(诬陷)为叛贼的陈蕃、窦武以及次年(169年)在“第二次党锢”中被捕遇害的众多党人平反。刘协(袁隗)准奏,恢复陈蕃等人的爵位,并提拔他们的子孙为官。同时,董卓又选拔大量名士(如:韩馥、刘岱、孔伷、张咨、孔融、应劭、张邈)担任地方太守等要职,甚至不计前嫌,对厌恶自己而弃官而走的袁绍、王匡、鲍信等人授以太守,以示和解。

《范书·董卓传》记载:
“(董)卓乃与司徒黄琬、司空杨彪,俱带鈇锧诣阙上书,追理陈蕃、窦武及诸党人,以从人望。于是悉复蕃等爵位,擢用子孙。”

不过他残暴性格却越来越无法抑制,在何太后入陵时候,私自开启文陵(汉灵帝陵墓),让人把里面一应财物全部盗出;董卓对自己部队的约束力太低,而且有意放纵,导致士兵在洛阳城里烧杀抢掠,搜刮财物,奸淫妇女无所不做;

十月初旬,董卓胁迫刘协下招,拜自己为相国,封郿侯;拥有“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绝对特权,此时的董卓已经彻底变成一个残暴凶狠的豺狼,他在朝中的权力攀比天高了;

董卓独揽大权之后、贪欲无度、飞扬跋扈。他随意进出宫中。又虐刑滥罚,以致人心恐慌,内外官僚朝不保夕;更有甚于将何苗的遗体从坟墓中挖出来肢解扔在园林之中,拿着帝都百姓的头颅扬言是外族士卒者;

之后张扬、曹操、卫兹等人都在地方招兵买马,试图对抗董卓执政,东郡太守桥瑁甚至伪造三公文书散发到各地州郡政府,陈述董卓罪恶,呼吁各地起兵反董,恢复刘辩的帝位。其实刘辩复位只是一个由头,真正想法自然不言而喻。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十二日,董卓为了断绝乔瑁等人复位刘辩的政治企图,将少帝刘辩毒杀。执行者就是弘农王郎中令李儒;

没想到的是,此方做法并没有摒除各路反抗者的由头,反而加剧关东局面的反董态势。广陵郡功曹臧洪说服太守张超,联合其兄陈留太守张邈一同举兵,兖州刺史刘岱亦加入,在酸枣举兵,关东各州郡政府官员推举袁绍为盟主,领车骑将军,讨伐董卓。反董势力分为三处:酸枣联军为兖州、豫州两路人马;河内联军为冀州人马;鲁阳联军为荆州人马。自此关东反董之势如野火燎原。

初平元年(190年)二月十七日,迫于关东联军的压力董卓决定迁都长安;三月五日,刘协入长安未央宫。由于是强迫迁都,董卓动用军队驱赶洛阳居民,导致大批百姓丧命,兰台(东汉政府的图书馆)的藏书也在途中损失大半。为了断掉各方诸侯的念想,他则在洛阳放火焚烧宫殿、官府、民宅,趁机搜刮财物,又指使吕布挖掘帝王、公卿大臣的陵墓获取珍宝。

《范书·董卓列传》记载:
“(董)卓自屯留毕圭苑中,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孑遗。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已下冢墓,收其珍宝。”

董卓又派军队袭击颍川郡阳城县,将正在举办“二月社”的百姓屠杀,对外宣称是剿灭叛贼得胜归来,把劫掠来的女人分给士兵。甚至董卓还奸淫公主、宫女。

《陈志·董卓传》记载:
“尝遣军到阳城。时适二月社,民各在其社下,悉就断其男子头,驾其车牛,载其妇女财物,以所断头系车辕轴,连轸而还洛,云攻贼大获,称万岁。入开阳城门,焚烧其头,以妇女与甲兵为婢妾。至于奸乱宫人公主。其凶逆如此。”

如此做法惹来天怒人怨,包括他周围的将士也都是敢怒不敢言。董卓作乱,伍孚着朝服怀佩刀见董卓,欲行刺,不中,为董卓所害。至于在《三国演义》中的丁管(于《三国演义》第四回出场。),在历史上没有明确资料证明此人存在,也可能是仿写某人;

原文:阶下一大臣,愤怒高叫曰:“贼臣董卓,敢为欺天之谋,吾当以颈血溅之!”挥手中象简,直击董卓。卓大怒,喝武士拿下:乃尚书丁管也。卓命牵出斩之。管骂不绝口,至死神色不变。后人有诗叹之曰:“董贼潜怀废立图,汉家宗社委丘墟。满朝臣宰皆囊括,惟有丁公是丈夫。”

司徒王允是最想杀董卓的汉臣,曹操曾经在他这里拿到宝刀刺杀董卓,结果并没有成功。只好用献刀为由头脱身;王允家传宝刀,锋利无匹,切金断玉,吹毛断发;上镶宝石七颗,号为七星;王允最后用离间计策说服董卓义子吕布一同刺董;初平三年(192年)四月二十三日清晨,董卓乘车前往皇宫计划参加皇帝的庆祝会,在北掖门外李肃、吕布等人带人将他当场斩杀,从此之后,董卓昧帝的历史痕迹告一段落。

董卓的死讯传出,士兵们都高呼万岁,百姓在路上载歌载舞,很多人把珠宝去换成酒肉来庆祝。

历代评价

荀彧:卓暴虐已甚,必以乱终,无能为也。

荀攸:董卓骄忍无亲,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

孙权:天降丧乱,皇纲失叙,逆臣乘衅,劫夺国柄,始於董卓,终於曹操,穷凶极恶,以覆四海,至令九州幅裂,普天无统,民神痛怨,靡所戾止。

陈寿: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来,殆未之有也。

苏轼:衣中甲厚行何惧,坞里金多退足凭;毕竟英雄谁得似,脐脂自照不须灯。

罗贯中:董卓迁都汉帝忧,生灵滚滚丧荒丘。狗衔骸骨筋犹动,乌啄骷髅血尚流。郿坞追魂凭李肃,宫门取命有温侯。奸雄已死戈矛下,直到如今骂未休。霸业成时为帝王,不成且作富家郎。谁知天意无私曲,郿坞方成已灭亡。

李世民:至如赵高之殒二世,董卓之鸩弘农,人神所疾,异代同愤;

。。。。。。

萧彝评语:

董卓是一个凶狠残暴、荼毒百姓的乱世奸臣。满怀私欲和野心。他从陇西发迹到率军进京操纵中央政权,为了达到目的,虐刑滥罚、惨绝人寰、贪欲无度、践踏法律,破坏经济,残害人民,他的种种倒行逆施,造成了东汉末年政权的极度混乱,给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安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东汉政权自董卓之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倾覆;

无论史籍还是小说,都喜欢对董卓的残暴无道大肆渲染,即使史籍上写的都是事实,也不能简单的否定董卓。如前所述,董卓废少帝立献帝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只有废除少帝刘辩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去扶持刘协登位,杀害何太后也是为了明哲保身的一种做法;烧洛阳是因为战略上的需要,如果关东联军攻破洛阳,那么洛阳会不会成为关东军新的据点呢?作为一个跳板,可以再次逼迫长安;

董卓被骂了上千年,并不完全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主要原因他是一位失败者,历史都是胜利者所书写的;同样是废皇帝,霍光却被人推崇;董卓废帝的本意其实也应该是好的,从上文说到找寻少帝之后,发现少帝刘辩只会啼哭,问起所有、语无伦次,陈留王刘协就面不改色,从这件事情就不难看出刘协比刘辩要强的多;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董卓私心肯定是有的,也为以后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做了铺垫。

所以,对于历史我们应该看清它的两层面,我们在谩骂奸臣贼子的同时,也不能完全将对方的功绩抹杀殆尽。董卓昧帝之后,东汉政权完全凋零,历史追寻轨迹,三国时代的序幕悄然来临...

(本评语只代表个人见解,与时代历史无关!)

楼主 ty_申涛635  发布于 2018-05-29 17:45:04 +0800 CST  

楼主:ty_申涛635

字数:12731

发表时间:2018-05-30 01:45:04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30 21:20:02 +0800 CST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