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没有错杀袁崇焕,因为他该杀


袁崇焕作为明末的风云人物,很是风光了一把;虽然是一介文官,袁崇焕凭借过人的胆识和谋略,数次御强敌于外,为大明王朝做出了重要贡献。以至于许多人说,如果不是崇祯错杀袁崇焕,大明也就不会亡了。而笔者要说的是,如果是正常人来当皇帝,袁崇焕可能死上十次了。

在多数人眼里,朱由检是个天生勤奋但不够聪明,无治国智谋、乏用人之术的皇帝,是个不合格的政治家:是他破格启用袁崇焕,也是他不顾一切杀掉了袁崇焕。因此,许多人认为朱由检是个性格猜忌、急躁的人。然而朱由检对待袁崇焕究竟有多好呢:除了皇位,一切都可以交给袁崇焕。
袁崇焕在天启皇帝还在的时候,凭借宁远一战而天下成名。那个时候,朱由检还是一个15岁的少年。在举国空巷庆祝袁崇焕的辉煌战绩时,十五岁的朱由检暗暗地记下了袁崇焕这个名字。朱由检登基后,袁崇焕已经辞职了,此时的袁崇焕只是一个小老百姓;而朱由检呢,破例启用,层层提拔,袁崇焕由一介平民成为了兵部尚书(正部级干部),之后督师蓟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


袁崇焕向朱由检要钱、要权、要粮,朱由检全都答应了(当然明帝国财政已经十分空虚,朱由检甚至把自己的私房钱全都贡献给了袁崇焕)。袁崇焕因为看人不顺眼,二话不说,干掉了帮助大明王朝稳住局势长达八年之久的、关系国家危亡的一品武官毛文龙,崇祯皇帝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朱由检问袁崇焕当上这么大个官,对边境局势怎么看;袁崇焕当着皇帝和诸位大臣的面,大吹特吹,最后给出答案:五年足以收复辽东。当他说这话时,另外一名正部级干部的舌头都伸出来了好久,表示惊讶;朱由检听闻十分开心。


再看看袁崇焕成为了手握重权的大臣之后干的事情。皇太极再度率军进攻,一路烧杀抢掠,剑指北京;袁崇焕率领几万人追击皇太极,只追不击(袁崇焕率大军跟在皇太极的后面,却不交战,正常人无法理解袁崇焕此举意欲何为)。当皇太极打到北京的时候,袁崇焕也追到了北京。朱由检召见袁崇焕,袁崇焕自知此事不好交待,脱下了官服准备接受惩罚;而朱由检非但没有发脾气,反而则亲自脱下自己的衣服披在了袁崇焕身上,以示信任。袁崇焕擅杀毛文龙、消耗了大量军饷,不仅没能收复失地,反而让皇太极率军直逼皇城;此时朝野上下,早已对袁崇焕非议不断,但凡是个正常的皇帝,早就杀袁崇焕不止一次了。而朱由检呢,即使是这样,也还能容忍袁崇焕的所作所为,看完这些,还能说朱由检是个不成熟的政治家吗?
楼主 过去哈哈镜  发布于 2018-05-27 09:33:58 +0800 CST  
楼主 过去哈哈镜  发布于 2018-05-27 17:55:13 +0800 CST  
楼主 过去哈哈镜  发布于 2018-05-28 09:41:46 +0800 CST  
文字好多啊!是复制粘贴的还是手打的啊?
楼主 过去哈哈镜  发布于 2018-05-28 13:30:07 +0800 CST  
楼主 过去哈哈镜  发布于 2018-05-28 14:41:36 +0800 CST  
楼主 过去哈哈镜  发布于 2018-05-29 10:52:46 +0800 CST  
我觉得袁粉们可能是《孝庄秘史》看多了,崇祯帝中了反间计,一时激愤之下就杀了袁崇焕,我只能呵呵了~
楼主 过去哈哈镜  发布于 2018-05-29 16:11:16 +0800 CST  
皇太极与袁崇焕几乎同一时间来到通州一带,这时袁崇焕手下的一位将领建议大军应该逼近敌人,不应该直入京师,他建议袁崇焕在通州一带寻找战机,易攻则战 ,不易攻找机会也要攻,无论如何也要在通州和北京之间建立一道防线,绝不能让皇太极无遮无挡地打到北京城下,显然这是一个正确的方略,而袁崇焕却拒绝了这个建议,结果导致后金汗国军队,直薄京师城外烧杀抢掠,致使城中官民极大大恐慌,怨声四起。
楼主 过去哈哈镜  发布于 2018-05-29 17:04:51 +0800 CST  


崇祯杀袁崇焕的罪名有几条,即“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在我看来,这九条中有八条是真的。

一,付托不效,作为兵部尚书、蓟辽督师,袁崇焕的防区应该是北京东北部及北部,不管是关内还是关外,他都有责任防守,袁崇焕就在皇太极进兵前不久,将当时在蓟镇的两员大将调到其他地方,蓟镇总兵赵率教被调往山海关,宁远总兵满桂调往大同。曾经镇守蓟镇十余年的一代名将戚继光定下过这样一条成法,“守辽必守蓟”,也就是说如果要守辽东就一定要守住蓟镇。如果蓟镇瓦解,那么山海关不过就是一扇破门罢了,辽西走廊也就成了悬于境外的孤军,而更要命的是蓟镇乃是京师的门户,如果蓟镇有失,北京城将无险可守。而此时距离戚继光离开蓟镇仅仅只有大概五十年时间,如果戚将军在九泉之下看到今日之情形,不知会作何感想。

而蓟镇总兵赵率教在接到袁崇焕的急报后长途奔袭驰援遵化,结果在半途中遇伏,全军覆没。这算不算是袁崇焕和后金的合谋呢。

而后袁崇焕亲率大军赶到蓟门的时候,蓟辽总理刘策已在此将后金大军堵在了城下,而袁大督师却命令刘策率军去密云。刘策调走后不久,几万后金军居然在袁大督师的眼皮子底下大摇大摆地过了蓟门。蓟门到京城已经无险可守,这一路上只有一座通州城,而原来在通州的宣镇兵马不久前刚被袁崇焕调回了昌平,又成了一座空城。

后金占领通州不久,满桂率领的宣府、大同两镇兵马赶到,在通州城外与后金展开激战。这时跟在后金屁股后面的袁大督师没有与宣大兵马合击后金军,而是向南绕路奔京师而去。而后金军与宣大军在纠缠之下,数日后双方也来到了北京城下,而此时实力悬殊的宣大军已经损失惨重。

之后就是明朝历史上第二次轰轰烈烈的北京保卫战了,当时后金军主力进攻的是宣大军,皇太极和满桂打得甚为惨烈,两军一度发展成了白刃混战,以致部署在德胜门城楼上的大炮都发生了误伤,几次打入了宣大军中。满桂的宣大军终于还是被击败了,就缓缓退向广渠门,希望能得到关宁铁骑的支援。不想对方却是一片铺天盖地的箭雨飞来,杀害了众多宣大军士卒,满桂也中了五箭。满桂的甲显然没有袁崇焕身上的甲好,所以他虽然远远没有被射成一个大刺猬,身上却已经开了大血口子。不过不管怎么说后金军最终还是被击退了。

二,专恃欺隐,皇太极在入关的时候,袁崇焕应该知道,可他隐瞒不报,不知道是为了什么。

三,以市米则资盗,这个袁崇焕将中国古代的仁义思想发挥到了极致,就不说说什么了,可能袁大人觉得这样对蒙古和后金,都好,我把粮食给了蒙古,蒙古再卖给后金,就不管我的事了。这样的话我以德报怨,后金就不会入关了。

四,所谓“谋款”。崇祯就有这个意思,君臣是想到一块了,就像赵构和秦桧一样,不过黑锅肯宁不能皇帝来背。

五,所谓“斩帅”。这个是袁崇焕的死罪,应该说死不足惜,作为兵部尚书、蓟辽督师,袁崇焕还掌管着东江镇的粮草供应,可是他三番五次的克扣毛文龙的粮草和军饷,还说毛文龙复辽无功,东将军几十万军民,连饭都吃不饱,还打个屁仗?他自己的关宁军一年想朝廷索要几百万的粮饷,二东江军只有三十万而已,到了最后毛文龙没法了,被逼着来到双岛向袁崇焕要响,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六,所谓“纵敌长驱”。这个我在第一点已经说明了,就不说了。

七,所谓“顿兵不战”。这个我在第一点已经说明了,就不说了。

八,所谓“援兵四集,尽行遣散”。 可能是崇祯的意思,只是到了最后让袁崇焕背了黑锅。

九,所谓“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在北京保卫战中,当时后金军主力进攻的是宣大军,皇太极和满桂打得甚为惨烈,两军一度发展成了白刃混战,以致部署在德胜门城楼上的大炮都发生了误伤,几次打入了宣大军中。满桂的宣大军终于还是被击败了,就缓缓退向广渠门,希望能得到关宁铁骑的支援。不想对方却是一片铺天盖地的箭雨飞来,杀害了众多宣大军士卒,满桂也中了五箭。满桂的甲显然没有袁崇焕身上的甲好,所以他虽然远远没有被射成一个大刺猬,身上却已经开了大血口子。就这样的表现,崇祯敢让他进城吗?

袁崇焕,说他和后金勾结推翻明朝,这个不可能,但是他绝对不能算是民族英雄,在文治方面也只能算是秦桧那样的角色,只不过秦桧成功了,南宋好歹还保留了半壁江山,可明朝在不久后就亡了,在军事方面和赵括一个德行,纸上谈兵。在战略方面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擅杀毛文龙,使后金免除了后顾之忧,从而可以大举入关。在这一点上就像抗日战争时期的皖南事变一样。在思想方面更是幼稚,寄希望于后金的议和,希望用几百万两白银和麦文龙的首级打动后金,使后金可以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退出辽东边墙外,这根本在是与虎谋皮。

楼主 过去哈哈镜  发布于 2018-05-30 11:04:13 +0800 CST  


满桂将军在德胜门与皇太极血战数日,大小二十余战,虽然因为兵力的悬殊未能取得胜势,但沉重打击了后金军的嚣张气焰,使得皇太极一举占领北京的计划破产。在一次战斗中,满桂因为兵少不支,退往广渠门附近,想要袁崇焕的部队接应,袁崇焕不但不接应,反而突放冷箭,妄图射死满桂,这便是震惊朝野的“袁崇焕通敌射满桂”事件。关于这次事件,在文化界占主流地位的满族历史学家一直说这是皇太极的反间计,为他们的“民族英雄”袁崇焕开脱。但是我并不这么认为,因为满桂是长年在抗奴战争拼杀出来的名将,宿将,是大明后期抗奴正面战场上的中流砥柱,智勇双全,并不是一点点反间计就可以骗得了的。如果他像杜松、刘梃那样有勇无谋,早被皇太极灭掉了。《明季北略》也明确写到“清兵攻南城,崇焕复不战,独满桂以五千人与清一日二十战。清兵益盛,桂不支而走,经袁营,竟不出救。俄桂中流矢五,三中体,二中甲,拔视,乃袁兵字号。桂初疑清将反间,伪为袁号耳。及敌骑稍远,细审,果为袁兵所射,大惊,入奏。”说明满桂不是没有怀疑是反间计,是有了确凿的证据证明了是袁军射他,才“大惊,入奏”。这位赤胆忠肝的将军怎么也没有想到,袁崇焕竟然会在战场上公然倒戈,公然帮助后金射杀自己。


楼主 过去哈哈镜  发布于 2018-05-30 15:40:16 +0800 CST  


袁崇焕和满桂的恩怨,则要从宁锦大捷说起。当时皇太极猛攻锦州,袁崇焕作为辽东巡抚,躲在宁远城里毫无办法,且与监军纪用一起下令不许出战,任凭赵率教在锦州苦苦支撑,浴血死守。这种情形,像极了甲午日清战争中,卖国贼李鸿章对北洋水师所谓“如违令出战、虽胜亦斩”的荒唐命令。只是在锦州破在旦夕的时刻,满桂将军公然违抗袁的不抵抗命令,主动出击,冒死以救锦州。经过满桂的血战,再加上后金军猝不及防(没料到明军敢主动出击),才有了宁锦大捷。现在的有的满族学者为袁辩护,说袁不是不想打,而是想等敌人攻城疲劳了再打,可是当时锦州城都快破了,袁崇焕还是无动于衷,说明他当时已经被后金军吓破了胆,除了死守保命,已经无法再做其他事情了。这些满族学者好歹读了一点书,只敢从动机上为袁辩护,而某些人更加不学无术,无知者无畏,竟然将满桂将军违抗袁崇焕命令,冒死出击后取得的辉煌战果,统统加在袁崇焕的头上。颠倒黑白、指鹿为马,歪曲基本史实,抹杀民族英雄满桂将军死战博来的不朽功勋,去为他们崇拜的汉奸涂脂抹粉。 宁锦大捷后,魏忠贤论功行赏,升了血战有功的满桂、赵率教的官,而罢免了畏敌避战,不救锦州的袁崇焕。这里要说一点题外话,就是魏忠贤这个人,由于他和控制舆论的文官集团的矛盾,他的坏处被无限放大了。其实,魏忠贤在事关国家民族存亡的大事上,还是很讲原则的,魏忠贤并没有因为袁崇焕在宁远城给他修生祠而放过他在宁锦之战中的怕死避战之罪,也没有因为毛文龙上书力保和他作对的东林党人而处分毛帅,这也是为什么天启朝后期关外局势一直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原因(这种趋势直到袁崇焕第二次起复全面掌权后才发生逆转)。天启朝最大的战争失利,是袁应泰丢掉辽阳。而袁应泰之所以被起用,是因为之前的督师熊延弼遭到了文官集团的弹劾,当时魏忠贤还未掌权。辽阳失陷后魏忠贤查办了许多当初弹劾熊延弼的文官,固然有打击文官集团的私心,但是这些文官书生误国,也实在该碎尸万段。而后魏忠贤立刻起用熊延弼为兵部尚书,之后王化贞失陷广宁,同在关外的熊延弼也受到株连,被传首九边。这里杀熊延弼也非魏忠贤的私心,熊延弼受到王化贞的拖累而被杀,可谓于情可悯,于法难恕,九堂会勘定案,实无免死之理,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最多他没有因为熊延弼是自己的私人而力保他,但也不能算多大罪过。之后魏忠贤连接起用的兵部尚书赵南星、孙承宗等,都是直臣、能臣,而且是和自己作对的;只是到了天启晏驾前为了抢班夺权,才临时起用了自己的私人崔呈秀。这些说明魏忠贤至少是爱国的,而不像袁崇焕那样为了个人利益就去出卖自己的祖国。 但是袁崇焕却小鸡肚肠,在被罢官后不是深刻反省自己的误国之罪,而是恨上了满桂,认为是满桂违令出战才导致自己被罢官。所以在他重新上台以后,处处和满桂作对,将满桂打成王之臣一党,将他降职调往山西大同。满桂作为为大明立下无数奇勋的猛将,在毛文龙死后是奴酋最为畏惧的明军将领,却被调离抗奴前线。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袁崇焕为了私怨,而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 可是不是冤家不聚头,崇祯二年,当袁崇焕引清兵入寇,皇太极率倾国之兵直扑北京时,当时袁崇焕率领着他1万5千关宁军(非金汉奸小说中的9000 人)在后面装摸作样的尾随,仿佛清军的后援部队。此时,满桂奉诏率领5000兵马进京保卫,也正是他的进京,使得明朝晚灭亡了十五年。当时明军与清军在北京城下大战,有两战不得不提,便是德胜门之战和广渠门之战。德胜门之战是满桂5000本部、侯世禄5000本部和1万多京营,对阵皇太极亲自率领的6万主力,是北京保卫战的主战场。可惜近人一些吹捧袁崇焕的奇文(如金汉奸《袁崇焕评传》、方舟子《功到雄奇即罪名》、满学会会长阎崇年的讲座等),为了吹捧他们崇拜的汉奸,竟然昧着良心只字不提满桂将军的德胜门之战,歪曲历史、春秋笔法到了丧尽天良的地步,让人对他们的学术品行感到非常不齿。
楼主 过去哈哈镜  发布于 2018-05-30 16:51:57 +0800 CST  
楼主 过去哈哈镜  发布于 2018-05-31 13:37:58 +0800 CST  
楼主 过去哈哈镜  发布于 2018-05-31 17:04:21 +0800 CST  

楼主:过去哈哈镜

字数:976

发表时间:2018-05-27 17:33:5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6-28 18:47:00 +0800 CST

评论数:114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