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觅封侯但觅诗(古典诗词欣赏 菁华帖)

罗隐《西施》——女人是红颜祸水吗?


“红颜祸水”是中国人特别爱说的一句话。从远古时候说起,夏桀亡国是因为宠爱喜妹;商纣亡国是因为宠爱妲己;周幽王亡国是因为宠爱褒姒;西汉衰落是因为汉成帝宠爱赵飞燕、赵合德姐妹;唐朝的“安史之乱”是因为唐玄宗宠爱杨贵妃;明朝的明神宗朱翊钧二十多年不上朝,是因为宠爱郑贵妃;清朝的顺治皇帝出家,是因为爱妃董鄂氏去世,而清朝之所以灭亡,全是因为慈禧太后。


既然“红颜”是“祸水”,那么从反面说,“红颜”也就是武器。故而在著名的《三十六计》中就有一计叫“美人计”。因此,当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在羑里的时候,散宜生和姜太公就把有莘氏的美女献给商纣王,从而救出了周文王;当晋献公攻打骊戎的时候,骊戎的君主就把骊姬献给了晋献公,从而免受攻打;齐景公怕孔子在鲁国当司寇使鲁国强大,从而争霸天下,于是就给鲁定公送去了八十位美女,所以孔子便只好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去了。


然而,利用“美人计”最出名的,当属越王勾践。至于《三国演义》里“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就有些小巫见大巫了。当年,越王勾践打败了吴王阖庐。阖庐并因此受伤而身亡。于是,他的儿子吴王夫差就替父报仇,又打败了越王勾践。因此,越王勾践与夫人就不得不去给夫差当奴,并把越国美女西施顺便献给夫差,以便消磨他的英雄气概。正所谓“温柔乡即是英雄冢。”后来,吴国果然被越国灭亡了。


但是,吴国真是亡在西施手里吗?大概当时的吴国人会这样想吧。不过,唐朝诗人罗隐却并不这样想。请看他的《西施》诗:


家国兴亡自有时,

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

越国亡来又是谁?


虽然,我们不能把国家灭亡的责任全都推到女人身上,但是,女人与历史的兴亡却也有些关系。正如胡兰成所说“女子关系天下计”。就拿所谓“四大美女”来说吧。西施跟吴国的灭亡拖不了干系,至少越王勾践在战败后能苟延残喘地活着,她一定起了不小作用吧。王昭君远嫁匈奴和亲,实现汉匈几十年的和平,在中国历史的民族融合上该是功不可没的吧。东汉末年的司徒王允利用貂蝉策划了“连环计”,杀掉了乱臣贼子董卓,也与朝廷有大功劳吧。至于杨贵妃,跟著名的“安史之乱”自然也脱不了干系。另外,明初的马皇后与清初的孝庄皇后都对明清两朝的建立功不可没。


按照现在的历史哲学观点来分析,朝代的兴亡自然与女人有关系,但是更重要的却是历史发展的自然规律。因此,将亡国的责任一股脑儿推到女人身上,是绝对错误的。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孟昶的宠妃花蕊夫人就对“红颜祸水论”提出过严重质疑。她在《述亡国诗》中说:


君王城上树降旗,

妾在深宫哪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

更无一个是男儿。


就连灭掉后蜀的宋 赵匡胤读了这首诗后,也觉得很有道理。

楼主 人似花花似剑  发布于 2018-05-21 15:03:01 +0800 CST  
读诗,让人快乐又豁达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过来说,就是“己所欲,施于人。”我喜欢读诗,也喜欢把诗介绍给学生们。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欢喜。知道苏轼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倒是后来的事。


在我看来,读诗最重要的是懂它。至于背诵和默写倒是其次的事。你懂它了,自然就能背得过,也写得过。古诗是古人写的,而古人也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是古诗却离我们很近,就在生活日用之中。


家里的屋檐下住了一窝燕子,年年秋去春来。这不正是刘禹锡说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吗?燕巢破损了,它们便衔泥来修葺,这不正是瞿秋白说的“检点新泥筑旧巢”吗?


校园里的桃花在昨夜的风雨中零落了。这不正是孟浩然说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吗?晚春时节,白杨树的花絮四处飘荡。这不正是韩愈说的“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吗?


前一段时间,老师们在校门口整整齐齐地栽种了一种类似冬青的植物。这不正是王安石说的“花木成畦手自栽”吗?


晚清的时候,清政府差一点被太平天国运动推翻。多亏一批所谓“中兴名臣”才得以苟延残喘几十年。其中,曾国藩被称为“中兴第一名臣”。他有一特殊嗜好,就是喜欢给自己还活着的朋友写挽联。某年正月初一,有个要好的朋友来给他拜年。无巧不成书,他恰好刚给这位朋友写好一幅挽联。人家还没死呢?你就忙着给人家写挽联。你这是盼着人家早死啊!那朋友当即跟他绝交,后半辈子绝不来往。


有一次,我读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忽然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后两句诗——“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恰好可以给一位著名歌唱家做挽联。他与桃花有不解之缘。春晚上一曲跟桃花有关的歌曲,改变了他此后的命运。因此,这两句诗真可说是为他量身定做的挽联。他若是豁达的,当不会怪罪我吧。


数月之前,陈毅元帅的儿子陈小鲁在海南去世了。我忽然想到苏轼的两句诗:

余生欲老海南村,
帝遣巫阳招我魂。

正好可以拿来做他的自挽联。陈毅元帅豁达洒脱,令郎陈小鲁颇有乃父遗风。今将此一幅自挽联送他,谅亦不怪罪我也。


其实,古人非常豁达。比如陶渊明就给自己写过三首《拟挽歌辞》。其第二首最有名: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而最后两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因曾被鲁迅先生引用进《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从而广为人知。


再比如唐朝诗僧王梵志的《道情诗》:

我昔未生时,冥冥无所知。
天公强生我,生我复何为?
无衣使我寒,无食使我饥。
还你天公我,还我未生时。

读着这些豁达的诗,我懂得了该如何面对人生。

(更多诗词欣赏文章,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不觅封侯但觅诗”)
楼主 人似花花似剑  发布于 2018-05-22 08:13:10 +0800 CST  

楼主:人似花花似剑

字数:2239

发表时间:2018-05-21 23:03:01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23 14:31:51 +0800 CST

评论数: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