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谈民国一百零八将


原来辫子军在攻打朝阳门时,久攻不下,便想着用地雷轰它几下,破城而入。想法很美好,结果却很狗血。士兵们在城门下挖了个大洞,再埋上地雷,准备就绪后,就引线爆破。可那地雷太不够意思了,居然久久悄无声息,被判定多半是个闷雷。可是张勋和士兵们都不甘心,想要看看一点都不配合的闷雷到底是怎么回事。照理说,让一两个工兵翘出来看看就行了。但头脑向来比较另类的张勋偏不,他让马队士兵一齐上前来看个究竟。这一看就糟了,大伙刚把头凑近前去,轰的一声响,调皮顽劣的地雷就此爆炸,马队人马全军覆没。

张勋虽然仗打得不行,军事、政治头脑也不灵光,但他有一个非常好的优点,那就是能够与士兵相处得非常融洽,士兵都甘心随其效力拼命。何也,他对士兵爱惜体贴得很,用爱兵如子来说都毫不夸张。早在1895年3月的甲午中日战争,除了北洋水师在海域与日军鏖战外,陆上也有双方不少兵马在厮杀。大沙岭一战,张勋率部阻击,交战正酣,突然一名士兵左臂动脉血管被炸裂,情形危急,搞不好很快就会流血过多而死。万急之中,张勋当即将皇帝御赐的一只鼻烟壶打碎,将壶中粉垢取出来敷在士兵伤口处。身边就有人惊呼:大帅,这可是皇上御赐的壶啊,怎么能这样子呢。张勋却直言道:什么御赐不御赐的,救人要紧。止血成功后,张勋令受伤士兵回去歇着,可那士兵却说:大帅,我的右手还是可以打枪滴……将帅用心,士兵拼命,这样的部队战斗力一般不会太差。

张勋再也舍不得冒险,索性让士兵围而不攻,等待时机,他就想看看城内那个写鸳鸯蝴蝶小说的司令员能够扛多久。但张勋又有些着急,因为攻城的不只有他这支部队,另外一个姓张的也在攻城,那便是冯国璋麾下的张宗昌。他们当时与袁大总统有约,先入城内者为江苏都督,这样的膏腴之地,谁人不垂涎三尺。要是让冯国璋捷足先登了,这次兴致勃勃地前来攻城,岂不是白忙活了,就在张勋一筹莫展之际,好消息就传来了。

扬州兵宣布加入攻打南京城的序列当中,但被人请去镇江维持秩序。镇江兵就不同意了,他们一来是跟随南京独立而宣告独立的,二来,一山不容二虎啊,你来就地取饷,让我们本土士兵喝长江水吗,所以双方士兵很快就激烈交火,互相拍电报指责对方是叛徒逆党,希望张勋能主持“公道”,替自己干掉对方。张勋闻讯大喜,先把南京撂一旁不管,带着一大笔钱来,分给镇江士兵,拿钱走人,全部解散,然后将很想跟随自己打南京的徐宝山的扬州兵叫过来,当即给他们下命令:兄弟们,等你们就好像久旱盼甘霖,我的旧部都打疲了,要不你们刚来的当当先锋,好好打几仗。徐宝山也想着要立功,也想着要打出威风,打出声威来,不然以后弟兄们怎么立足,所以当下就答应会卖力攻打南京。

徐宝山所部又不是天兵天将,难不成会飞到南京城去,他们攻城还是先前的老套路:挖地道,埋地雷,折腾到9月1号,就听得一声巨响,太平门附近终于被炸出个大洞来。于是,张勋大部悉数进城。可张勋前脚进,张宗昌后脚就跟着来了,于是二张还火拼一番,为了抢功劳嘛。不过打归打,理还是一个,看谁先进的诚,评来评去,是张勋率先打进去的,张勋胜出,江苏大都督的位置由张勋来坐。

江苏大都督,实乃肥差啊,张勋做梦都在流口水,可没流几天口水,就该他流泪水了。何也,张勋的辫子军居然在租界内烧杀抢掠,得罪洋人了,这小子可糟了,得罪华人还好说,多大点事儿,可现在友邦惊诧,纷纷要求袁大总统出来给个说法,讨回公道。各大报纸纷纷揭露抨击张勋的倒行逆施,最明显的就是这人把民国的五色旗不挂,偏偏搞一些复古的玩意,竟然在城墙上悬挂着红底白边的蜈蚣旗,不伦不类,惹人生厌。张勋满以为攻下南京,一雪辛亥前耻,总算为大清尽力了,可袁世凯和友邦人士纷纷不买他的账,现又趁机让他一边玩去,没奈何,万般无奈之下,张勋带着让人觉得非常古怪的辫子军离开了石头城,率部又回到徐州。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5-28 22:29:45 +0800 CST  

【超逗比的复辟闹剧】
旋即就爆发了白朗起义,趾高气昂的北洋之虎居然摆平不了,好了,又该我张勋上场了。老袁召唤张勋到北京,刚开始还不是为了讨伐白朗,而是让他帮忙搞定媒体,要知道民国的记者大多都很牛。事情是这样子的,金玉兰案爆发后,满世界都拿这事炒作,让老袁给一个交代。老袁能交代啥,那唱戏的明明就在天津戏园子里唱着,媒体硬说她被戒严司令部给枪毙了,老袁磨破嘴皮子都没解释清,这不让张勋过来解个围。至于怎么个解围法呢,那就是让张勋带着辫子军在城内溜达去,包准那些媒体趋之若鹜,对于戏子什么的也就不管那么多了。张勋和辫子军特立独行,本来就是民国乃至世界上一道奇特的风景,所以只要他们亮个相,摆个POSS就能夺人眼球。果不其然,那个时候,人们早就把辫子剪了,突然冒出一群复古风格的怪人,怎能让他们不心旌摇曳呢。

各大媒体争相拜访张勋,不过这辫帅一概不见,拒绝受访,按理说,北京城内就数张勋最为风光。可这辫帅见到袁世凯就嚎啕大哭起来,哪里像风光无限的人,他说很想要见皇上。袁世凯像哄小孩子一样哄着张勋,说你去帮忙搞搞公关,接见一下媒体,见皇上的事,去找你老师徐世昌,他自然会帮你安排。张勋一出面,金玉兰案就没人管了,这次公关危机算是摆平。

辫帅无用武之地,想不到兴致勃勃前去请缨剿匪,结果只是帮忙搞了个危机公关,张勋只好悻怏怏回到徐州去。其实从民国建立的那一刻起,张勋无时不刻都在想着复辟他的大清朝,他立志要成为中兴之臣,不然怎生对得起慈禧皇太后和光绪皇帝对他的皇恩浩荡,不然百年之后有何面目去见清廷君臣。可是事与愿违,眼见他袁大头起高楼,眼见他袁大头晏宾朋,眼见他袁大头洪宪皇帝做得好好的,到底该咋整啊,这大头气势这么盛,真不知如何是好?

好吧,就让你这个篡位者袁大头去嘚瑟吧,没多久,南方护国军兴,老袁很快去世,张勋喜出望外,自认为等了好久,终于有机会该上场露一手,以前总是希望袁大头会光复清朝,可那家伙私心自用,自己当皇帝去了,这会儿得靠自己了。老袁去世,权力中枢重新洗牌,北洋之虎掌控中央实权,但继任的大总统黎元洪不满老段飞扬跋扈、操纵权柄,便开始集聚势力,企图由自己掌控实权。那会儿张勋当上了安徽都督,野心便开始膨胀起来。

张勋凭借着自己的声威,打着调停“府院之争”的旗号,居然搞了个七省同盟,后扩大到十三省同盟,声势浩大,他本来想着为复辟清朝做准备,其实从这一开始,辫帅就在为他人作嫁衣裳,只是自以为是的他一直被蒙在鼓里。黎大总统表面上忠厚老实,实则外柔内刚,甚至有些固执,他就不甘心当傀儡,就要在北洋集团控制中央的形势下打造属于自己的队伍。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5-29 21:29:43 +0800 CST  


张勋(1854——1923年)江西奉新人,原名张和,字绍轩、少轩,人称辫帅,担任过北洋新军镇统制、江南提督、安徽督军、巡阅使、北洋大臣、定武上将军,号松寿老人,谥号忠武,民国6年7月1日,率5000辫子军入紫禁城拥立溥仪复辟,12天便告失败。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5-29 21:40:20 +0800 CST  

到1917年5月,总统府与国务院积蓄已久的矛盾终于爆发了,张勋认为机会来了。老段以武力威胁黎元洪,还想一狠心解散国会,黎元洪先发制人,直接将段总理给罢免了。不过,黎心知肚明,段虽下台,但中枢绝大多数都是段的人,为了拉拢一直队伍,他居然在慌忙之中听信别人的建议,请辫帅张勋前来助威,不然,一直瞧不起黎某人的段老虎被逼急了,肯定会对自己下手。

接到黎大总统的命令,张勋嘴都笑歪了,急忙带着他那极具辨识度的辫子军浩浩荡荡从徐州赶到北京,一到北京就召集清朝遗老,策划复辟之事。张勋见到逊帝溥仪时,前清太保世续就劝他说辫子已不合时宜,谁知他却在溥仪面前恼怒道:“我手下的兵个个都有辫子,这些兵之所以有辫子,在军事上干系重大。正因为我的士兵都留着辫子,所以那些奸佞之徒难以混入,难道你们不知道那些奸佞之徒都没有辫子吗?”

到6月30日,准备就绪的张勋将辫子军开到皇城脚下,他本人一副以超然的姿态到江西会馆的包厢里听戏去了,他的幕僚和谋士纷纷进入,听同在的保皇党首脑康有为发表讲话。到晚上,张勋就派兵将京津临时警备总司令王士珍、副总司令江朝宗和陈光远,加上京津警察厅总监吴炳湖“请”到自己跟前,向他们宣布:“本帅此次进京,并非为个人调停,而是为光复大清江山。”之后,张勋又告诉众人,今日傍晚,他已经进宫面圣,召开了御前会议,请皇帝明晨复位。话说到这会儿,张勋提高嗓门道:“请问诸位对此有何意见?”王、江、陈、吴被这突如其来的非常之事给怔住了,一时不知如何作答,还是王士珍最先反应过来,便反问:“外交及各省都已接洽了吗?”

张勋复辟志在必得,便很自信地答道:“外交确有把握,冯国璋和陆荣廷都来电拥护,各省也表赞同。”王士珍等四人面面相觑,片刻无语。张勋却厉声说:“复辟之事势在必行,你们同意,立即开门,放我兵马进城,否则,就请回去布置,我们决一死战。”王士珍等人不知如何是好,又是沉默无语。不过,这会儿,张勋的辫子军赚开城门,悉数进城。

进城之后,张勋穿上蓝纱袍,换上黄马褂,带上蓝红顶花翎,带上康有为和一帮复辟党人去养心殿拥立溥仪。7月1日凌晨3点,12岁的溥仪在太妃、太保和太傅等人的簇拥下,重新坐上龙椅。张勋见皇上重新在位,立即率官兵三跪九叩,山呼万岁。张勋这会儿发言了:“隆裕太后不忍心为了一姓而让百姓遭殃,所以才下诏办了共和,谁知共和搞得民不聊生,显然不适合国情,只有皇帝复位,万民才能得救。”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6-02 12:31:20 +0800 CST  
溥仪既然来到这里,心中肯定急切着想要光复爱新觉罗氏的江山,就算不作此想,但那些遗老遗少的从龙之士难免不对他进行洗脑,既然他被汉化得差不多了,便听从太傅陈宝箴的话,先是假意推脱一番:“我年龄太小,无才无德,担不了大任。”张勋立即补道:“皇上圣睿,天下皆知,当年圣祖以冲龄即位的。”溥仪将老师告诉他的台词背得滚瓜烂熟,便应道:“既然如此,我就勉为其难吧。”张勋和康有为领头,又是三跪九拜。

这场复辟闹剧只有12天,但期间的闹剧和趣事却不少。在7月1日4点,张勋便派梁鼎芬带着小皇帝赐封一等公的诏书,以及康有为拟好的黎元洪奏请归还国政。黎元洪知道梁鼎芬的来意,便知道前门去虎后门进狼,好不容易把老虎撵走,而且还就在身边不远处,这会儿又来了头狼,但黎捍卫民国的心迹和勇气还是有的,他说:“总统职务是国民委托,不得不勉为其难,更何况复辟一事是张勋一人的主张,中外未必会同意,我又怎么敢私自允诺呢?”梁却带着威胁的口吻说:“前朝旧物,理应归还,你要是不答应,恐怕会惹祸上身。”黎无奈,使出杀手锏,闭着眼睛上演一场哑剧。梁无奈,悻怏怏离去,不过黎立即甩手让副总统冯国璋代大总统,自己带着信印到使馆界避难去了。

一大清早,北京的辫子军就出动了,要求市民悬挂龙旗,穿戴清朝服冠。市民们毕竟在皇城脚下呆久了,城头变幻大王旗,什么大风浪没经历过,只好摇身一变,又从民国人变成了清朝人,不光服饰变了,索性演得更像些,还把藏好的或订做的辫子假发都贴在瓜皮帽子上了。到当天下午,张勋就接到手下报道,心里乐滋滋的:“我就说人心思旧,现在看来果不其然,不然,哪来这么多留辫子的人。”

在一群复辟大佬中,所有人的辫子都保留得完好,唯有一心想作帝王师的康有为的辫子就不那么好看,不仅稀疏,而且还很短。当时就有人指责这位南海圣人,说他不像个复辟的人。康有为辩解道:“戊戌那年流亡海外,不得不变装易发,自从辛亥后才回国重新蓄发,一来都有五年多了,所以只长了这么长。”众人就很惊讶地问:辛亥那年人家都争先恐后剪辫子,你为什么反倒蓄起辫子来?康有为非常神气又得意地答道:“我早就料到会有今天。”

康老夫子虽然回复得好,但张勋就不太买账,他去请示瑾太妃,得到的回应是本朝没有不长胡子的宰相,于是乎,康有为的宰相梦就此破碎,当不成内阁首辅大学士了。这会儿,刚刚作了半个月内阁总理的李经羲屁颠屁颠跑过来,问张勋为什么没通知他,也没给他安排个职位。张勋说,你本来应该当宰相尚书的,但你的前程硬是被一条辫子给毁了,我也是为你着想。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6-02 16:02:58 +0800 CST  

除了曹夫人以外,张勋的两个侄子也看得清楚,他们反对复辟,还一再劝诫:叔,你负天下之重,不应该这样冒天下之大不韪,那些为你奔走献策的人,实际上是为自己做打算,你岂能上当?张勋怒斥道:你们还是娃娃,懂个啥?(这后面的对话就颇像后来 与接班人的言语了)。

复辟是挥之不去的情结与梦想,至少在那会儿是这样,现在实现自己的梦想,当然觉得很爽,一下子觉得世界突然变得很美好了,可得意忘形的人往往没有好结果,世界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过了几天亲王瘾,段祺瑞就在马厂誓师讨伐复辟党,当然举国上下口诛笔伐的不在少数。对勋爷最直接的打击莫过于北洋之虎的威力了,老段居然还调动了飞机,在紫禁城扔了三颗炸弹,当然只是威慑了,不错,效果好得很。小皇帝和太妃、大臣、太监们吓得魂飞魄散,慌忙赶到床底下躲起来。

陆军部尚书雷震春本是想要谢主隆恩的,可骑着摩托车,在路上遇到炸弹袭击,慌忙恐惧中摔了个跟头,头都摔破了。手下急忙扶起雷大人,问他疼不疼。谁知这位雷大人来了句雷人的话:心乐不觉痛耳!他当上陆军部尚书,就是因为他的名字够雷的——春雷滚滚,震耳欲聋啊。雷大人谢恩后,被赏在紫禁城骑马,因为那几天张勋统领辫子军还在硬抗着,毕竟刚刚加官进爵不久,精神好得很啊。但精神再怎么好,你也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怎敌得过北洋之虎的军队,没几天,辫子军就被击垮。雷大人这会立即化妆开溜,也不顾他的职责,想到城外拉人力车去,但在正阳门时还是被人认出了,后来,好事者在画报上画了一副滑稽画,并配上一副对联:不在紫禁城骑马,却到正阳门拉车。

张勋复辟得逞,遗老遗少慌忙站出来抢官做,可是段祺瑞马厂誓师,各路讨逆军声势浩大,岂是5000辫子军可以挡得住的,眼看着十多天的复辟闹剧就要偃旗息鼓,参与复辟的积极分子纷纷作鸟兽散。文圣人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中就展现出过人的逃跑天赋,这会儿也不赖,他化妆为老农,逃之夭夭。康圣人本是不想逃的,他准备到法源寺剃度出家,毕竟好不容易在政坛上又复出闹了一次,却狼狈收场,心灰意冷啦。作为广东同乡的梁鼎芬就看不惯了,说你早不出家晚不出家,这时候不就是分明想要逃脱吗?康圣人反驳道:你什么时候见我逃脱过?梁鼎芬听了,哈哈大笑道:“戊戌之役,你若不逃,岂能活到今天?你这次来,既然想做复辟功臣,就不要怕死,怕死就别来。成则居功,败则惜命,有你这样的圣人吗?从今天起,我都不承认你是广东人了。”

当然了,作为复辟的男二号,康圣人同男一号张勋没少闹出笑话来,就是因为有他的参与,张勋才不至于太寂寞,当然也为复辟增添了不少喜剧色彩。在讨逆之战初期,冯国璋和段祺瑞分别赏十万元买张勋的人头,康有为得知后便很高兴地说,戊戌那年,慈禧也赏十万银两买我的人头,看来我们价值差不多。复辟中的武圣人张勋就乐开花了,他说你当年才十万两,我现在是两个十万元,你顶多就值我一半的身价。再说了,这次通缉名单中根本就没有你的名字(是因为康有为在段祺瑞幕府中的弟子梁启超的斡旋,才没被写上通缉名单),是因为人家觉得你的人头不值钱。取笑完康之后,张还觉得不过瘾,他乐呵呵的道:姓冯的和姓段的都出十万元买我的人头,他娘的一个个都想在我身上发财,我要是有变身的法子,倒是想要变两个张勋出来。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6-03 17:18:33 +0800 CST  


康有为(1858——1927年)广东南海人,因此有南海圣人之称,又名康祖贻,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传到康有为这代,原本可以成为大儒的他竟想着以儒家思想来改造社会,对政治渐渐感兴趣并上了瘾,但读了几本西方思想家的书籍后,又想以西学拯救国家。这人救国救民之心值得钦佩,但似乎过于激切了些,手上无一兵一卒,却想要围陷慈禧,干掉荣禄,最后轻信袁世凯,戊戌变法失败。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6-03 17:34:03 +0800 CST  

张勋同康有为这对“文武圣人”在一起就成了逗比双煞,他们的故事总让人捧腹。复辟成功后,二人得意洋洋,相互吹牛,张说老夫叫张勋,果然建立了不世之功功勋。康笑着卖关子道:我名有为,今日也是大有作为了,不但于己,于国家也有特别的关系。《中庸》里说,富有四海,贵为天子,我的名字便是嵌进了这“有”和“为”两字。张勋想了一会儿,便拍着大腿叫道:他娘的,你取有为这两个名字,难道你还想做皇帝不成。康立即回道:不敢不敢,这个还真不敢。

还是在复辟的时候,康有为仅当了个弼德院副院长,心里很不高兴,于是口出怨言,大骂张勋,说既然安排虚职,又何必召我入京呢?张勋听了就不满地说:他啥都不干,就捡了个现成的弼德院,现在还贪心不足,真是腐儒不足与谋,他要是在背后毁谤我,我必定用野蛮手段对付他。张的话传到康那里,康说别人怕他也就罢了,难不成我还怕他。旁边的人不解的问,您怎么就不怕他了。康说他身边有小手枪,我这里还有大手笔呢,比较起来偏偏看谁更厉害些。

【复辟之外,张勋其人】
不以胜败论英雄,也不能只因一事之善恶而完全否定一个人,张勋是江西奉新人,家乡观念极重,他发达后给村里的人都盖上了房子,缺啥给啥;后来到了北京,他把江西会馆修得极好,水电设备齐全,总有不少母省生意人找他借钱,他也慷慨解囊。他为人也是实心眼,辛亥革命时,革命军势如破竹,除武汉三镇外,唯有张勋守卫的南京最精打。他性情暴躁但也耿直,总的来说,品行还是不错的,只可惜一失足成千古恨,当时曹锟为讨逆军西路总指挥,张勋自比张飞,说当年张三爷长坂坡吓退曹兵百万,现今的姓曹的也不足为虑。张勋喜爱听京剧,1922年,他七十大寿,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等京剧名角在京剧界老前辈孙菊仙的带领下为张勋祝寿,特别卖力,张勋大手笔直接发给每人六百大洋。孙菊仙感动的老泪长流,连连点头致意道:懂戏者张大帅也,知音者张大帅也。后来张勋去世,孙菊仙恸哭倒地,大呼:黄钟大吕,恐自绝响。

在复辟失败后,社会舆论一边倒地抨击鞭挞张勋的倒行逆施,但把兄弟阮忠枢却力挺他,为他说好话,说张勋此举粗率,但不失为轰轰烈烈的好汉。看来人间有真情啊,并不是墙倒众人推,张勋得知阮的话后,大喜道:“我结交半生,尚得这位朋友,便死也瞑目了。”张勋率辫子军从徐州前往北京后,他的夫人曹琴率子女及张勋的宠姬痛哭与张勋前,一再劝其赶快回徐州。曹夫人对于形势都看得非常清楚,他还让张勋的侄子带了30万两银票到广州拜访孙中山,显然是想要为丈夫留一条后路,也免得遗祸子孙。

在生前,因为张勋品行很nice,那会儿他就有生祠,可见深受民众爱戴,他就在生祠前为自己撰写一联,算是对自己的自评:
我不知何者树德,何者立威,只缘余孽未清,奋戟重来,稍尽军人本职;古亦有生而铸金,生而刻石,自揣美名难副,登堂强醉,多惭父老深情。

曾任江西护军使的欧阳武也曾挽联敬致这位老乡,对这位评价很高:
戴发效孤忠,无言不仇,无德不报;丹心照千古,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孙中山是民主先驱,对于帝制当然非常憎恨,不然就不会发动上十次革命来推翻君主专制,张勋复辟他也讨伐过,但对张勋为人,孙对于政敌还是有较为中肯的评价:“清室逊位,本因时势。张勋强求复辟,亦属愚忠,叛国之罪当诛,恋主之情自可悯。文对于真复辟者,虽以为敌,未尝不敬之也。”

【紧急中带点温馨的交代】
各位亲,感谢你们一直以来的支持与关注,多谢你们了,你们是我最大的动力。这个贴子经常出现被隐藏或显示不出来的状况,还请大家多些耐心,多点击几次总会看得到的,不管怎样,我都会一直写下去,哪怕再怎么疲于奔命也要时不时过来更新。有兴趣者可以加入QQ讨论群:28345028 欢迎你们的到来。祝夏安!
还有要说的是,接下来的将领是白崇禧,再接下来基本上都是与抗日战争有关的名将,精彩纷呈,好看得应接不暇!
另外,隆重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谨此向各位有名或无名的抗战英雄致以最为崇高的敬意!他们是民族的脊梁!






他们以血肉之躯筑成最坚固的长城,守土安民,保家卫国,为了这个民族生生不息地发展下去,不惜在艰难苦恨中自强不息,不惜在枪林弹雨中挺身而出,他们是民族的脊梁!然而,老兵不死,只是悄然隐去,他们追求独立与尊严、光明与正义的精神将永远长存与中华大地上!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6-05 20:04:00 +0800 CST  
第十九将 小诸葛白崇禧
有一种江湖传说,术士气味很重,说白崇禧和毛泽东都是蛇年(1893年)出生,但由于出生的具体月日时辰不同,按照阴阳五行来算,白恰好克毛,可为什么最后取得胜利的是毛而不是白呢?这都怪老蒋,很多重要的战略决策都没有听从白的意见。当然,这只是传说了,在这个古老的国度,这样的传说似乎不少。言归正传,我们谈的是历史,不是传说,正如在科技并不发达的遥远的春秋时代,孔夫子不说怪力乱神一样,把自己本份上的事做好就行了,其他的都只是传说,我们也无法探究真相,只有能在自己的学识能力范围内做好自己的事了。同样,对于白崇禧这个神秘又极具魅力的国军将领,只好从历史资料上来开展功夫,让这个人从层层历史迷雾中鲜活地走出来吧。


白崇禧(1893——1966年),广西桂林人,字健生,回族人(一说汉族人),保定军校毕业,国民党桂系将领,参加过辛亥革命、粤桂战争、广西统一战、北伐、抗战、戡乱战争等战役。白崇禧足智多谋,有“战神”(日军称谓)、“当代张良”、“现代第一俊敏军人”、“白狐狸”等众多美誉,但流传最广的莫过于“小诸葛”。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6-07 23:02:05 +0800 CST  

【天生“小诸葛”】
钟灵毓秀,聚合天地灵气之处总会孕育出优秀的人才。1893年3月18日,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具体地点是桂林府临桂县南乡六塘山尾村,日后有“小诸葛”威名的白崇禧诞生。对于白崇禧的族源,就一直争议不断,一般史料记载他是回族人,但也有人认为他只是信奉伊斯兰教的汉族人。记载他是回族人的把他的祖上好多代都搬出来了,说他的始祖是伯笃鲁丁,是一个来自中亚的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在元朝时期中了进士,当了高官,他的后人在明朝初期才改姓为白。讲他是汉族人的资料说他在1941年到过兰州,为了教导回民爱国爱教,还称自己是信奉回教的汉族人。

白崇禧的父亲叫白志书,这人较有本事,娶了“马全记”老板的女儿马氏为妻。24岁的马氏在后来的10多年间,共生育7男4女,后来夭折3男1女,存活下来长大成人的则为4男3女。4男大约都是崇字辈的,分别为崇勋、崇伦、崇禧、崇祜,3女的名字取的就较随意,分别是年妹、德贞、三妹。白崇禧后来飞黄腾达,看重亲族感情的他对自己的兄弟姐妹及其子女都很照顾。

5岁那年,白崇禧还能去上私塾,这小子天赋极好,启蒙老师为毛庆锡(姓毛的好像适合当老师,蒋介石也有毛姓老师,湖南师范出身的毛泽东也当过老师),开蒙第一课没有多大新意,教学生们背《三字经》。放学回家后,白志书就问他学了什么,白崇禧竟将当天的课文一字不差地背了下来。后来,又是《五言诗》、《千家诗》、《对子书》、《幼学琼林》,就是些主要教学生认字、读诵的启蒙读物。

再后来,白志书又为儿子们请来了李玉田、白莲洲两位先生,学的内容也开始深奥起来。白崇禧需要背诵《尚书》中的《洪范篇》,他晚上要教弟弟崇祜功课,到三更开始背自己的书,直到鸡鸣才开始睡觉。东晋名将祖逖闻鸡起舞,他白崇禧却是闻鸡睡觉。草草睡一个囫囵觉,小白又背诵两遍,等到白先生检查时,他总是倒背如流,让白先生揪着胡子闭着眼睛点着头作得意享受状。白先生爱屋及乌,干脆减免崇祜一半的学费,让崇禧能够安心上学,而不是花太多时间去挣外快交学费。

白崇禧除了记忆力很好,读书很有天赋(能够开始理解记忆)之外,性格倔强,性子刚烈,很不“安分”(不平则鸣,这正是起义的好性格)。私塾有个叫毛长林的家伙,年龄最大,又长得身材高大又孔武有力,经常欺负小同学,人称“毛大帅”。每月初一、十五,常常敲诈、勒索同学,让人给他食物、钱财,还称其为“进贡”。白崇禧是个例外,他就是不情愿俯首称臣,他和弟弟从不向毛大帅“进贡”。毛大帅对白氏兄弟怀恨在心,时不时去找他们麻烦。有一次在一个狭小的通道上,崇祜不小心踩到了毛大帅的脚,毛大帅趁势反身一记勾拳,正打到崇祜鼻子上,崇祜顿时血流满面,那会儿,疼痛感、憎恶感、忿恨感、羞辱感、酸楚感……各种感觉涌上心头。在一旁作为哥哥的崇禧却压制住怒意与憎恶,冷静地认为与毛大帅来硬的是占不到便宜的,不妨设计智取,必须还之以颜色,不然,那还得了,光天化日之下,还有王法吗?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6-07 23:21:46 +0800 CST  
在进私塾之前,有一条五级高的台阶是必经之路,在一天放学之后,白崇禧决定利用这一有利地形“伏击”毛大帅。果不其然,那天毛大帅走在最后面,崇禧同崇祜埋伏在围墙的角落里。毛大帅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他同伴……还没得意多久,崇禧冲过来,一招大鹏展翅,再加上一招排云掌,硬是将猝不及防的毛大帅推下台阶,摔得个鼻青脸肿。后来,怕被了老爸扇耳光,崇禧躲到一个山洞里,让弟弟为自己放哨,等到天黑再去外婆家住。毛家前来责难,只是索取一些医药费,觉得理亏就走了。白志书听崇祜讲毛大帅的劣迹斑斑,白向来管教很严,觉得教训一顿毛大帅也好,只是训斥崇禧了事。等到崇禧为人父之后,他教育子女也是这样:对于子女在外打架,如果是你自己的错,你还打了别人,回来狠狠受罚的绝对是你;如果是别人错了,你还打不过别人,你也要受罚。

10岁时,白志书去世,他经营的“永泰林”店铺也被账房先生李某把持住账单,侵吞了铺面资产,从此,白家家道中落,白崇禧的日子也不好过。南乡六塘成立了一所小学,崇禧的小叔很喜欢他,趁他八舅送儿子入学时,让他八舅把他也一同送进去,但八舅嫌贫爱富,不愿意资助,还让他在自己的店里做学徒。崇禧心高气傲,失望之下转身回家。小叔一直看好崇禧,认为他不会就此埋没,总会有出头之日,便暂时让他在自家做了3个月的杂活,小叔自己就约同父老乡亲,请在外地教书的白莲洲回村开馆,让崇禧兄弟和村里的孩子把四书五经之类的书读完。

但在小学毕业后,家境刚好中落,崇禧再怎么傲,也得混口饭吃先,于是就不得不辍学回家务农,给人帮忙做些农活,就相当于短工那种。当时小学毕业都算知识分子,像白崇禧这样的人对自己的遭遇非常不满,心比天高,极不愿命比纸薄,老是想着要摆脱困境、出人头地。一天在田里帮人家干活,受不了别人的冷嘲热讽,他一气之下,把赶牛的鞭子折断,回家跪请母亲,让他到省城桂林市去闯世界。牛人的母亲大多都很有魄力和见识,白母见儿子有志气,只好将家里最好的两亩糯米田卖了给他做盘缠。

1907年,白崇禧告别母亲和兄弟姐妹后,只身离开家乡,来到桂林省城,还隐瞒年龄,谎称自己年满15岁,一鼓作气考上桂林陆军小学,陆小总办即为蔡锷。当时黄兴等同盟会志士在陆小鼓吹革命,白深受“推翻满清,建立民国”思想的影响,与同学们纷纷剪去长辫,表示支持。那时报名的学生有1700多名,可是只招120名,足以见得当时竞争之激烈,消息传到家乡,白家人连忙杀猪宰羊,请来邻居和亲戚相与祝贺,不会喝酒的崇禧都破天荒喝了点酒。可是好景不长,这小子上学3个月就得了恶性疟疾,被人抬回老家治疗。白崇禧一病就是1年,蔡锷非常惜才,因为白考进来的成绩优异,不仅保留他的学籍一年,还派出专人给他送来3个月的膳食费和津贴,招待之好不是一般。可还是命运多舛,病了1年多还是好不起来,崇禧都不好意思了,只得办了离校手续。

1911年,武昌起义,新式的桂林初级师范学校组织敢死队,共120人随军支援武昌。白母闻知白参加敢死队的消息,便命白的两位哥哥在桂林城北门去拦截,谁知白将武器装备(七九式步枪,150发子弹)交给同学,自己从西门溜出去,翻山越岭与大部队汇合。竟湖南北上,抵达汉阳,在蔡甸梅花山一带担任步哨,时值大雪纷飞,白第一次上战线,成了雪人,寒风刺骨浑然不知。后考入保定军校第三期,毕业后与二十多位同学自愿到新疆去屯边,效法张骞、班超立功异域,还下功夫研究左宗棠治疆思想,但后因俄国革命交通阻断,未能实现。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6-15 23:18:44 +0800 CST  



白崇禧常常都是一副云淡风轻的表情,但他的脑子里总是装满智慧和计谋,就是他与李宗仁、黄绍竑三人带领新桂系统一广西,参加北伐、抗战和戡乱,在民国三十八年的时间里,都有他纵横捭阖的历史记录,用他儿子白先勇的话说,父亲与民国是有深厚感情的。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6-16 17:18:39 +0800 CST  
@见红就好 2015-06-16 17:23:09
终于更新了,感觉你比那热播剧还要吊人胃口啊
-----------------------------
见笑了,我是真忙啊,哈哈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6-16 21:12:41 +0800 CST  

对于刚好18岁就参加伟大的辛亥革命一事,白崇禧经常引以为荣,毕竟咱也是革命元老,也为民国的成立贡献过力量,后来回忆这段历史,白崇禧自豪之情难以掩盖:
当时南北正酝酿议和,和战未定,故南军警戒前线甚严。我于夜间放哨,因天气寒冷,风雪交加,瞬时成了雪人。但我初上前线,内心兴奋无比,其热诚足以御外迫之寒气。未几南北停战。赵恒惕之混成协调驻湖北孝感,我们随之至孝感。学生军出征时因携带银钱衣装有限,战时又无法换洗,以致发蓬面垢,多有生虱者。驻于孝感,每当丽阳和暖之日,即是我们洗澡捉虱之时。后湖北都督黎元洪之我们穷困,特犒送酒肉,津贴每一学生十元银洋。我们为保持不受政府津贴之清誉,仅领其酒肉。此种苦干、硬干、死干之精神,赢得各方面所赞佩。

1912年1月,民国诞生了!本来百废俱兴,国家欣欣向荣,前途一片大好。可是,作为师范生的白崇禧仍不忘投军报国之志,或许他已经看到了国家暂时平静的表面实则暗潮涌动,大的浪潮还是会汹涌澎湃过来。他先随部队到汉口,又转战南京,还报考了南京的陆军第二预备学校,期间,白崇禧学了不少外国语言以及近代化的步兵操典。训练2年后,1914年冬,白崇禧毕业,又从汉口乘火车北上到北京入伍见习,他被分配到北苑北洋陆军第10师卢永祥麾下。虽然他这位学生军官得到那里下级军官的礼遇,但白崇禧还是觉得自己的思想理念、价值取向等等与他们都有一定程度上的代沟,这也是后来的他为什么不选择同旧军阀合作,而与广东的革命政府合作的重要原因。

1915年6月,结束了见习生涯,白崇禧正式踏入保定军校,他是第三期学生步兵科第4连,与他同一连队的有黄绍竑、张治中、夏威,同期的还有俞作柏、吕焕炎、何健、徐庭瑶、毛炳文等在后来名正言顺的军政要员。那时军校的校长是王汝贤,这个人不学无术,很为学生鄙视,但在政治上非常保守,以“军人不干政”为由,禁止学生参加社会政治活动,更不允许新思想在校内传播,就算收封信都要被值星官拆阅检查。据说保定军校的南方学生很多,而且不少参加过辛亥革命,袁世凯对他们不放心,一直希望能培养出忠于自己的军事干部,怎能容得下异己思想。树欲静而风不止,有些事越是被禁止,反而越是容易引起别人的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不过,到1916年冬,白两年的军校生活很快就结束了。那一年,白崇禧23岁,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前方的路正等着他的到来。

【“诸葛”出道,统一广西】
从保定军校毕业后,白崇禧被分配到母省广西,入广西陆军第1师第3团任见习官。那会儿,两广还是巡阅使陆荣廷的天下,这人绿林出身,又被人称之为旧军阀,不过他还是非常欣赏这些素质过硬、精神饱满、思想新潮的军校毕业生。1917年 5月,陆荣廷采取马晓军的建议,成立陆军模范营,作为训练新军干部和改革旧军的基础,也好吸纳一些军校毕业生,为我所用。白崇禧和黄绍竑、徐启明、张淦等人被分到模范营,出任连副也就是排长。

陆荣廷为了自保,响应了孙中山的护法运动,刚成立不久的模范营被派到湖南,留驻永州,那会儿白崇禧就告诉徐启明,自己想着抓住一支军队,打出一片天地出来。不过,现在谈打天下还为时甚早,他们被七八年无败绩的吴佩孚大军打得撤回广西,护法运动因南部护法集团的分崩离析而告终结。经湘北一败,陆荣廷迫切感到旧军得早些洗心革面,进行大规模地改组,白崇禧就此升任连长。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6-16 21:16:53 +0800 CST  

模范营开到南宁后,很快被派到左右江地区剿匪。剿匪任务是件令人非常恼火的事,就如割韭菜一样,总是不能断根。马晓军生性柔弱,还希望能安抚他们,让他们改邪归正。白崇禧就表现得非常铁腕,200多个土匪看到招安帖后下山收招,其中80多个是惯犯,屡次受招安后又去落草为寇,白就同这80多人起居饮食都在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获得他们的信任,中秋节那天还放他们回去3天,第3天晚上他们果然都回来报道,可见他们对白还是很信任的。

即便如此,白崇禧还是设计说有百姓告他们的状,各位惯匪赌咒说绝无此事,结果呢,白让他们去对证,实际上埋伏了2个排的兵力在后院。在去后院途中,有一名身高力大的匪首挣脱绳索企图开溜,守卫的士兵追赶不上,直接开枪将其击毙。这下就炸开锅了,其他惯匪特别机警,连忙问白崇禧出了什么事。白知道自己处境危险,万一哗变,随时可能被惯匪们一拥上前给扑倒,于是他说大家镇静镇静,可能是枪走火了,我去看看。白一出门,埋伏的两个排立即扛着武器窜出来,将80多名惯匪全部抓起来,次日就将他们押到刑场,悉数枪决。这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马晓军责怪白崇禧蛮干会连累到他,没想到白说这全是自己的主意,发生任何事都由自己负全责。接下来,白崇禧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同其他连一起去剿匪,2个多月基本将太平府属各县的土匪肃清。白本人也在屡次剿匪中的铁腕和谋略,在军队中暂露头角。

到1920年8月,陈炯明率部从福建打了回来,将在粤桂军全部驱逐出粤省,这次战争被称为第一次粤桂战争。白崇禧随部到广东,驻防广州,但很快阵地失守,撤到肇庆。到肇庆的日子也不好过,打回来的粤军一个个斗志昂扬,不把侵占他们家乡多年的桂军赶出去誓不罢休。大势已去,作为连长的白崇禧是很难有大作为,不过在掩护大部撤退时,表现得极为英勇,他还在那场配合友军的战斗中遇到了日后的黄金搭档李宗仁。

败退之后,白崇禧连被安排到广西西北部的百色。百色是个重镇,云贵各地的货物都会在这里中转,其中就有危害中国人好多年的鸦片烟。毒枭有钱,军官有权,然后就是钱权交易,官商勾结,命令禁烟,实则鸦片烟能大行其道。马晓军、黄绍竑、夏威这些团长、连长都被烟贩收买了,干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白崇禧这人就不同了,心高气傲的人往往正直,他眼里总会容不下不完美,白就是这类人,他坚决禁烟。烟贩毒枭们见姓白的连长油盐不进,软硬不吃,干脆联合起来搞垮他,趁他某次赴开会途中抢走了坐骑,打死了他的一位排长,裹挟走他的新兵。白崇禧知道事情有变,连夜亲自调集两个排去进行处理,马晓军得知此事也派黄绍竑和机枪队队长率部前去增援。后来,有惊无险,被迫叛变的士兵听说白连长来了,纷纷又投到白连长怀中。

想当年南方数省都是革命党人的阵营,一个激进冒失的“二次革命”搞得他们老巢都没有,不得不流亡海外,现在可算有一块根据地了,很多革命党人的故乡——广东又失而复得,他们决定再来好好干一番。1921年4月7日,广州非常国会通过《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5月5日,老孙正式就任,设立革命大本营,继续第二次“护法运动”,并积极准备北伐,算是应了那句仍需努力的格言。广东方面还未开动,广西又蠢蠢欲动,第二次粤桂战争再次爆发。孙中山非常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先把占我之心不死的广西拿下,便命手下大将陈炯明就任援桂军总司令。陈炯明还真是一名将才,在他的带领指挥下攻占门户梧州,直取南宁。

还是那句话,随时与亲们不期而遇,愿亲们谅解,谢谢你们的支持~·~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6-16 21:50:52 +0800 CST  
墙还没倒,就有人开始推了,沈鸿英见陆荣廷大势已去,宣布与其脱离关系,还请他下野。在百色的马晓军部还没赶到战场,陆荣廷就下野了,不过,白崇禧同黄绍竑、夏威都已升任营长了。眼看着粤军攻势凌厉,广西自治军却在各地蜂起,虽然力量分散,但他们还是给粤军造成了不少麻烦,再加上陈炯明同孙中山的分歧越来越大,陈部粤军陆续撤出广西,更使得广西的分裂局面加剧。期间,白崇禧在这乱世中,因下雨山路湿滑,摔了一脚,搞成骨折,坐在担架上指挥与粤军作战的他也摆脱不了百色被占的局面。不过,后来,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的马晓军向广东革命阵营投诚,让白崇禧的开始去认清自己未来要走的路。

左腿肱骨已折断,但又拖得时间太长,弄得手术都无法去做了,便准备前往广州医治休养。在途中,以前的马团营长刁兆柱不满马、白等人投向广东方面,派人将白崇禧拦截,准备兴师问罪,还避而不见,同部下商议该怎么处理。白在军中为人正直,与大多数袍泽关系不错,所以白才逃过一劫。黄绍竑、白崇禧在政略上有相当不错的眼光,他们认为要在广西打下一片属于自己的天下,还得借助外部力量。

那到哪里去借外力呢?还是广东革命阵营,为何作此想呢?其一、广东方面思想新潮,他们的共同语言和思想价值取向相近(这一点很重要,不然结合在一起也会渐渐陷入分裂的),不如旧军阀那样鼠目寸光,有枪就想当草头王,当了草头王就极尽搜刮之能事,富贵权利便能满足,要知道英雄的志向从来不在于此,而且广东方面力量虽不如北伐,但潜力不小,要知道历史上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经典案例;其二,马晓军已经投向广东革命阵营,他们是马的部下,正好联络起这层关系,请求革命阵营予以帮助,即便政治力量更大些也好啊,毕竟有一种对人的威慑力和号召力。

白崇禧到广州治病期间,在陈雄、朱培德等人的联络下,以黄绍竑部参谋长的身份会见了他非常敬仰的孙中山先生,一见面他就迫不及待地表达广西请求加入革命序列和广西统一的重要性。孙听后深以为然,委任黄绍竑为广西讨贼军第一军总指挥(有资料显示他们得到的只是该军第三师的称号,但黄、白等人为了声势浩大些,索性以第一军为番号),白为参谋长。孙诚挚地说:“我无枪、无粮、无饷,只有三民主义。”白说:“广西统一不需要大元帅的物质支持,所需者只是革命主义与信仰而已。”

虽然号称一个军,但实际上黄部人马只有1000多人,而那时的李宗仁却已成为占据7个县的第二路军总司令,因此黄在发展队伍过程中(李当时容许正流离失所的黄率部驻扎在自己的防区),还拉走李的俞作柏、伍廷飚两个营的人马。黄、李产生了一些隔阂,黄便让李的小同乡白去与李去磋商,希望得到李的谅解与支持,于是有了李、白的第一次正式会晤,二人都给彼此留下很好的映象,为日后三雄领导新桂系统一广西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6-25 09:25:05 +0800 CST  

接下来,黄、白借李宗仁的兵将梧州攻下,稳住一块根据地,让其呈燎原之势。粤军第1军参谋长兼第1师师长李济深被广东方面任命为西江善后督办和梧州善后处长,而第1师中的基本干部都是毕业于各类正式军校,在粤军中独秀一枝,如邓演达、陈诚、薛岳、张发奎、陈铭枢、陈济棠、严重、蔡廷锴、蒋光鼐、黄琪翔、钱大钧、李汉魂都是后来战功赫赫的一代名将,而黄部人马中也有不少军校毕业,所以两部人马有不少人有同窗之谊,合作起来也是事倍功半。打下梧州后,黄、白又亲自率兵肃清周边各县,到1924年3月,黄白的队伍发展到8000多人,在广西俨然异军突起。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即便如此,秀木还是要继续生长,难道怕被大风吹就不长了?发展起来的黄、白下一个目标就是野心勃勃的沈鸿英和一心想要东山再起的陆荣廷,当然,黄白也是沈、陆的目标。考虑到沈、陆还有2、3万人的实力,黄、白决定拉李宗仁“入伙”,然后火并了那两个大军阀,再由哥们几个掌控广西军政大权。有共同的语言就是好说话,读过军校的李宗仁同意与他们合作,但在先攻打陆还是先攻打沈方面发生了矛盾。老李认为陆荣廷虽然把持八桂大权十年,虽无功但也无大过,广西人对陆都并无多大恶感,而且李、黄、白以前以及现在的名义下又都是陆的部下,先打陆有失人心;反而是姓沈的,完全是个反复无常的强盗,为各界所不齿,所以先打沈必定能获得更多响应。

李宗仁更多是从道德善恶层面来谈战略的,而白崇禧不同意他的意见,从是非好坏方面分析局势:沈氏围困陆氏于桂林,陆氏将主力军集中在桂林、柳州一带,以至于侧翼南宁方面空虚,易于攻取;第二,陆氏与湖南军阀声气相求,而湖南又得到了吴佩孚的援助,应待其援助未到之际,攻其不备;第三,先打沈鸿英,如果胜了,陆氏得以喘息,势力很易反弹,广西不能统一,若败了,更没实力打陆氏。所以,应该先强后弱,避实攻虚,先打陆荣廷。

会议围绕先打沈还是先打陆讨论了足足3天,李宗仁的参谋长黄旭初首先被白崇禧说服,但老李还是没改变自己的初衷,看来越是老实人越喜欢倔啊,白见这样僵持下去,沈、陆打架打好了都要转过来打李、黄、白他们,便对黄旭初说:“不管李司令是否同意,讨贼军进攻南宁,必须假道桂平。”意思就是说咱们是友军,你应该要借道嘛;但你一借道就,就表示你同我们讨贼军是一伙的。老李接过老白的难题,还能说什么呢,只有同意了。李宗仁的定桂军和黄、白的讨贼军合二为一,几位青年将领亲率士兵,首先向陆荣廷发起进攻。

上雷战争激烈异常,敌军将领韩彩凤夸口说白崇禧的童子军不堪一击。在一座桥头堡,白崇禧率100多人配备短枪,反复冲锋几次都被敌军火力压下,待白崇禧急调总预备队增援时,己方阵地的何武部不听调遣,差点全军覆没。战斗持续到天黑,胜负却未分,老白的卫兵都被打死了好几个,只好先将部队撤出战斗。强攻不下,白崇禧便决定智取,他打电话告诉黄旭初,说在大茂桥取得大胜,韩军向大浦、沙浦退却,而打电话时故意让沈部杨祖德接听到,然后再由黄旭初告诉杨祖德。杨两次听到消息,信以为真,立即调动部队向韩军侧后攻击。腹背受敌之下,骄悍英勇的韩彩凤不敢恋战,率部撤退,而黄、沈联军立即趁机追杀,斩获不少。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6-25 11:56:32 +0800 CST  
@xcgzyj 2015-06-26 09:49:58
顶,楼主你这种更新方法,会丢失很多你的读者的!
-----------------------------
我也没办法啊,有时条件不够好啊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6-29 09:27:25 +0800 CST  

韩彩凤素有军中赵子龙的美誉,却败在青年军官白崇禧手上,这就使得白声名鹊起。随后,白崇禧领兵进攻庆远,经过两路进攻,进抵城外,四面包围,切断交通补给。各部围城后不断发起攻势,东门最先被攻破,白崇禧组织敢死队攻城,占领东门,将城内韩军全部俘获。经过这几次战役的胜利,白崇禧“小诸葛”的名号逐渐传播开来。李、黄各路进展顺利,在短短4个月的时间内,以1万多的兵力击败陆荣廷近3万人,占领了桂林、平乐、柳州大部以外广西2/3的土地,结束了陆氏在广西长达13年的统治。

陆氏一倒台,李、黄联军同沈氏的合作很快就告终结,双方当下就撕破脸,都想着迅速击溃对方,称霸广西。联军方面,黄白同李济深商定一个计策,但有被沈氏各个击破的危险。李宗仁得知他们的战略计划,立即提出异议,认为沈氏志向不在于夺取梧州,而在于腰斩李、黄部,因此联军应集中主力在武宣、桂平一带,将沈的主力给歼灭掉。李的话还没说完,黄绍竑就表示战略既定,只等着老李首肯,便可立即发起攻势,因为改变计划还得让李济深同意,而且各部都已在途中,他和白崇禧马上就要回去指挥部队,现在变更部署实属兵家大忌。

李见黄说得那么斩钉截铁,性子又那么急,便让行程很远的黄先走,强留路途很近的白在他那里多住一晚。夜幕降临,李、白之间的促膝长谈开始了,李再次分析敌我态势,一再强调应歼敌主力,而不在于争夺一地一城,如果仅仅直捣沈氏老巢,任其主力入据大河,将联军从中斩断,再各个击破,如此则联军危殆。白听闻李的分析后,很快就意识到老李的判断很有道理,当下就给吕焕炎、钟祖培、陆超打电话,令他们率纵队(一纵队1600多人)改变行程,立即向武宣东乡兼程前进,还交代自己会向黄绍竑、李济深说明情况,让他们放手去干。

白崇禧也没闲着,连夜亲率卫队以及钟祖培一连和一重机枪连,乘3艘船前往武宣,抢先占据这个前哨阵地,以掩护左路主力军集中。可谁知城内敌军知是“小诸葛”白崇禧前来攻城,自料不是对手,便弃城而逃。但是不久,沈军邓瑞征、邓佑文部的万人大军奉命南下袭取桂平,以截断大河交通,发现武宣城内白部力量单薄,大喜过望,准备来他个包饺子。这下可好了,对付小诸葛就如瓮中捉鳖,不,那个小诸葛的虚名也要断送在他们手上了,没多久,邓部大军合围武宣,先让兄弟们饱餐一顿再说。白见敌军吃饭去了,就趁这个机会组织敢死队当先锋,发动突围。邓氏数千人在东门竟被白崇禧一百多人的敢死队冲得七零八落,顺利突围。

白部突围成功后,迅速与前来的李宗仁汇合,约定向集结在二塘的沈军发动总攻击。等各路军汇合后,一支6000多人的队伍赶到二塘,李、白二人冒着枪弹炮火,站在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线指挥作战,真可谓身先士卒,而不只是摆拍一下就走。两军交锋,势均力敌,还是李石愚纵队及时赶到,才将敌军震慑,李、白再度命令总攻,这才将二塘拿下。随后,白崇禧等人率军迂回到二邓残军背后,再进取柳州,然后从小路进兵,迅速攻取桂林。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6-29 09:30:18 +0800 CST  

到1925年2月下旬,白崇禧已是威名赫赫之人了,那时的他意气风发,正欲大展宏图,可算功成名就,整个广西就要被他和几位志同道合的青年军官拿下了,不过他已32岁,绝壁是大龄青年,婚事不得不提到人生的重要日程里,经常被催婚是可想而知的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曾几何时,白崇禧也有过这样的雄心壮志,但眼见形势对他们非常有利,统一广西指日可待,是时候好好考虑婚姻大事。

可能真的是婚姻天注定,那时正好有一名门望族的女子待字闺中,此女子秀外慧中,毕业于桂林女子师范,说媒求亲的人把门槛都踏破了,但她和父母就是没瞧上眼的。那会儿,恰好白崇禧回到家乡桂林休养,女子父亲早就听闻过是有那么一位很能强攻智取的小诸葛,而且同自己家族一样是世代回教徒,便有些心动了。闻名是有了的,但总归要见识见识,看各个方面是不是真的能匹配自家的掌上明珠。女子父亲一见白崇禧,看到那堂堂一表,便是激动不已,言语中又觉此人谈吐不凡,但又不能表现得失态,只好压抑着心中的狂喜;待回到家中后,会看面相的他便直呼:“此人一表人才,器宇不凡,未来有宰相命,而且同属回族,甚喜甚喜!”之后,这位父亲就主动向白家提亲,由白的族兄崇临想要给弟弟去保亲,两家你来我往,很快就把这门亲事给订了下来。

白崇禧与那女子不曾相见相识,更没有相知相交,又不知彼此性格合适不合适,星座血型匹配不匹配,与大叔结合的到底是萝莉还是御姐或是长着萝莉面孔的女王(当然远没有现代的文明人那么复杂啦),但既然是两家都已订交,母命难违,家里人不会对自己这么不负责任吧,于是干脆答应了。到2月27日,白崇禧便同那女子举行隆重的回教婚礼,从此便开启了他们长达37的婚姻生活。很快,沈鸿英残部在柳州一带卷土重来,为了接触柳州的危险,白崇禧辞别新婚燕尔的妻子,来不及卿卿我我秀恩爱便率部驰援柳州。这会的阵仗又是“小诸葛”大战“军中赵子龙”,白崇禧PK韩彩凤,按理说诸葛与子龙关系可好了,配合起来更棒,可惜二人不是同一阵营,颇令人惋惜。经过3个小时的激战,韩部终于被击溃,逃往上雷。白崇禧不肯放过劲敌,便继续追击,又激战了2个多小时,将其击溃。

柳州局势可算稳定下来,但桂林方面又出大问题了,原来沈鸿英趁着白崇禧将主力调到柳州后,便纠集残部,趁机沿山路偷袭兵力空虚的桂林。都怪守将吕焕炎麻痹大意,在沈军突袭下弃守,要知道白崇禧的新婚妻子正在桂林城内啊,幸好急中生智的她化妆成一位农妇,在一名卫兵的秘密护送下,躲进中山中路道生医院内。沈军将领曾扬言:凡捕捉到白崇禧妻子或提供信息者,一律重赏。可是由于白夫人所藏之处是外国人办的医院,沈军也就没办法去追究,这才使得白夫人躲过一劫。

白崇禧得闻桂林被围和沈军扬言捕妻的消息,心中焦虑万分,说实在的,他与那新婚妻子不一定刚开始就感情特别深厚,但自己作为丈夫是要担负责任的。在如此危急的情势下,干着急是没用的,他还是冷静下来分析局势。对于攻打桂林,联军在兵力上以8000多过沈军的5000人,但沈军占据有利地形,易守难攻,而且还容易择路逃跑,观察完地形后,白崇禧就决定在丁岭坳一带迂回侧击;在龙胜、两江、义宁地区设伏,断其退路,歼灭沈军。战略部署完毕,各部又是配备绳索,又是带足几天的干粮,在白崇禧的千叮咛万嘱咐下,慨然领命出征。战役结果是可喜的,沈军主力算是彻底被击败,沈鸿英败走广西,消失在当年的政治舞台上。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6-29 11:18:28 +0800 CST  

楼主:再造文明

字数:1422

发表时间:2014-11-27 07:5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6-30 21:32:22 +0800 CST

评论数:421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