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谈民国一百零八将


到梧州时,广州方面派出专舰前来迎接,军政首脑如谭延闿、张静江等人都到在码头上欢迎李宗仁,广西驻穗(广州简称)代表白崇禧、陈雄也一道前来,其他各界代表来的也不少,只是当时风光无限的汪主席没来,后来才得知因为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件,被蒋介石挤跑了。原来国府内部高层纠纷不断,再如不久前的廖仲恺被刺案和邓铿被刺案,现在人人都有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的感觉,哪有心思谈北伐。

热脸贴着冷屁股了,不过,李宗仁更是觉得应该尽最大努力,促成北伐盛举,这是他当时的夙愿,况且桂军钟祖培旅已经开到湖南,与唐生智部并肩作战,在湘南与吴佩孚、赵恒惕这些军阀大佬为敌,已成骑虎难下的局势,若不立即促成北伐,不光钟祖培孤军有危险,广东、广西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黄埔军校的代表是教育长方鼎英,但校长蒋介石还是来了,这位中正兄前些年还是粤军总司令许崇智的参谋长,几年时间内就将拜把兄弟许崇智赶跑,还通过两次东征将陈炯明部歼灭,所以到1925年时,威望突飞猛进,与国民党宿老汪精卫和胡汉民并驾齐驱,不过这三驾马车并没有协调好,经过一系列事件,都被迫离开权力中枢,所以蒋的地位在整个革命阵营中举足轻重。

蒋校长带李宗仁参观了黄埔军校,李被满满的革命热情和青年朝气所鼓舞和感染,心中大快,对北伐更是充满信心,见到何应钦、周恩来、邓演达等国共精英,牛人云集,让他对革命前景和北伐事宜很是乐观。后来,借着单独同蒋校长共进晚餐的机会,李宗仁讲了自己策动唐生智革命的经过,又滔滔不绝地陈述中央应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进行北伐。

谁会知道,表面上显得老实木讷的李宗仁居然也有话唠的一面,不,或许老李原本就很健谈,不过,等待他的仍然是冷水。蒋介石听的时候连连点头表示赞许,但等他开口就是:“你初到广州,根本就不清楚这边的复杂局势,谈何北伐啊!”丢你老母,钟祖培在衡阳一带激战,广西百姓勒紧裤腰带,就等中央一声号令了,而广州这边连北伐的影子都没有,太令李宗仁伤心了。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3-26 22:05:53 +0800 CST  
@再造文明 2015-02-13 19:19:23
【晚年蒋介石】
刚毅威严通常是蒋介石给人的第一印象,即便现在看来,很少会发现在大陆时代的老蒋会有露出微笑的照片,但到了台湾,老蒋倒成了个慈祥老人,目光宁静安详,还时不时露出过往罕见的笑容,有时竟然会卖萌撒娇,像个老顽童。
退台初期,老蒋心神不宁,总是为岛内外局势感到担心和焦虑,不过到后来局势稳定下来,他的心绪也便安定了。他是军人出身,生活极其有规律,甚至可以说是相当死板、机械化。每天......
-----------------------------
@再造文明 2015-02-14 23:47:24
(接这一节发了几次都没发上,估计多半有敏感词汇,每次一刷新后就看不到了,我再重发一次,作作努力了。)
进入70年代,在外交等事件的打击下,蒋介石的身体大不如从前。1972年3月,他做了前列腺肥大手术,到8月就出车祸并进行抢救,到1973年12月22日才离开医院。发生车祸后,老蒋就觉得自己的身体丧失了元气,他说:“自从这次阳明山车祸事件之后,我的身体受到很大的影响,不但腿不行了,身体也不行了。”......
-----------------------------
@凤雅南山 2015-03-28 16:08:08
楼主精神可佳,顶起!
-----------------------------
多谢,欢迎常顶~·~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3-29 20:27:23 +0800 CST  
@河西铁匠 2015-02-25 18:30:46
新春大鼎,羊年吉祥~
-----------------------------
@再造文明 2015-03-02 11:58:44
多谢铁匠,久违了,羊年大吉,码字顺畅。
-----------------------------
@河西铁匠 2015-03-29 14:20:52
久违了,再来猛顶~
-----------------------------
多谢铁匠兄,多谢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3-29 20:28:37 +0800 CST  

不过,李宗仁的柔韧性特别好,或许能说他情商、智商都特别高,他继续辩解:“正是因为我们内部矛盾复杂,才更应该齐心北伐,这正是解决内患的一个绝好机会。再怎么说,大伙都有新的目标可以去为之奋斗,内部摩擦就会少下来。”李、蒋二人在后来的民国史中,往往是合作者又是劲敌,分分合合很多回,这可以算得上是他们第一次交锋:口头上的。反复辩论了很久,蒋先生最后还是表态同意李的见解,但事实上却有很多困难,要不再去同其他人说说看。

看来这次真要做一回诸葛亮舌战群儒了,李宗仁鼓足气,又去找代理主席张静江。张一开口就说:“总理去世后,唐继尧居然启用两省兵力,想来广州篡位,要不是你们把他挡住,中央就糟糕了。”李宗仁很快就借坡下驴:“现在回想起来都感到后怕,我们区区不足万人,硬是将唐继尧号称10万大军的人马给赶走了,那时还有沈鸿英作为他的内应,简直就是以卵击石,但居然还是赢了,还不是我们革命精神饱满,中央领导有方。”

张静江说那时他还在上海,和一帮同志都担心广西战事,提心吊胆了好一阵子,没想到你们把他们都给摆平了,算是为你们松了一口气,这种战役不光是现代所无,就连古代也是罕见,你们统一广西也不居功自傲,还归入广东旗下,接受中央领导,公忠体国,于革命有大功,再怎么赞扬你们奖赏你们都不为过。李宗仁同他谈了谈北伐的重要性,可这党国元老也是模棱两可,最后还说,再去同介石谈谈。

后来,李宗仁又去劝说谭延闿和程潜,毕竟他们是实力派,又是从湖南被赶出来的,兴许会赞同北伐,可这两个人一谈到北伐就想起了唐生智,说这小子太坏了,先前帮北洋军阀打我们,现在被打也是应该的,不如就坐等着缴他的械,然后北伐也不迟,但你要那小子加入革命,真靠不住。李宗仁说广西的一个旅已经到湖南同他一道对付吴佩孚去了,况且得给小唐一个洗心革面的机会,现在可要捐弃前嫌,共同参与北伐事业,如此千载良机,稍纵即逝。谭、程二人却谈不成,他们虽然同意李的分析,但仍是吞吞吐吐,对北伐兴趣不大。

李宗仁又去找苏联顾问鲍罗廷,这鲍氏叽里咕噜说了一大通革命道理,最后说事关重大,得从长计议。共产党各领袖对北伐也不大感冒,陈独秀主办的机关报《向导》周刊就称北伐时机尚未成熟。众人皆醉我独醒,知我者其天乎?李宗仁内心倍感孤独寂寞冷。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3-29 20:32:55 +0800 CST  


张静江(1878——1950年),浙江湖州南浔人,出生于富贾之家,革命元老,曾数次资助孙中山及国民党人,是国民党首任主席,并代理过广东国民政府主席和浙江省主席。鲁迅说曾经阔过的要复古,未曾阔过的要革命,正在阔的要维持现状。张静江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属于正在阔的那一类人,但他就非常支持革命。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3-29 20:42:18 +0800 CST  

来到广州,怎么能不见见老相好呢,也就是那位李济深先生,他现在可是第四军军长了。本家倒是对李宗仁策动北伐一再鼓励,劝他再接再厉,在一个宁谧的晚上,两位姓李的老友促膝长谈,李宗仁突然灵机一动,便用半正经半开玩笑的口吻说:“要不你们第四军自告奋勇,先抽调两个师先行北上,稳固湘南、湘东防线,这样我们便能有更为充裕的时间,催促中央确定北伐大计。按照常理和这里的地方习惯,第四军是广东的子弟兵,东道主要是能率先出省效命,其他在广东的客籍军人也就没有不参加北伐而恋栈广东的理由了。再说了,我可是非常看好你们第四军,原粤军第一师的老底子,将星云集,能征惯战,一定能将长沙收复,使得中央不得不赞成我们的主张。”

李济深更是直接了,毫不考虑,一口一个赞,李宗仁呢,心里觉得踏实多了,信心更为坚定,毕竟还是有人鼎力支持他的,而且还是手握兵权的实力派,他便继续说:“明天中央开政治会议,我已经接到列席通知书,届时我会提出北伐时机的重要性,你就立即发言符合我,还请中央同意,准许你先派两师兵力先行入湘,支援业已加入革命的唐生智。”

次日,中央政治会议召开,李宗仁率先发言,反复阐明北伐的重要性和时机的宝贵性,还强调钟祖培旅已在前方作战,还挽救了衡阳的危机,正在节节推进,长沙在望,胜利在即,绝不可中途而废。如果踌躇不前,吴佩孚击退北方的冯玉祥后,自然会调大军南下,到时不光湖南形势岌岌可危,两广恐怕也会面临朝不保夕的困境,再说了,云南唐继尧和福建周荫人觊觎已久,也会待时而动,到时两广四面受敌,前途不堪设想。

等李宗仁发言完毕,李济深随即站起来说李德邻同志分析得极是,第七军已经在前方奋战了,唐生智也声明附义,北伐已成骑虎之势,中央断不可坐视不理,犹豫不决,为了避免第七军和唐生智部孤军奋战,我愿调第四军张发奎、陈铭枢两个师赴湘增援,不过他们都在粤南,只好调叶挺独立团率先出发。诸位革命同志,战机万万不可坐失,第七军已经在浴血奋战,第四军也已做好了牺牲准备,希望其他各军袍泽一致响应,共襄盛举,中央更是应该早定北伐大计,以解中原人民于倒悬,以慰海内外爱国人士之殷切期望。

李济深这样突如其来的义正词严,使得全场气氛陡然变得肃穆庄重,军政首脑都为之动容,哪有不赞成的道理。于是,李宗仁成功地逆袭了,从人人冷落到全场赞成:中央政治会议正式通过北伐大计,还任命唐生智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嘉奖李济深主动请缨的义举;还决定推选北伐军总司令,组织北伐军司令总部,筹划北伐事宜。中国历史上的北伐没有几次是成功的,但这次载入史册的北伐还是这样三催四请、七拼八凑地发动了。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3-29 20:59:51 +0800 CST  


北伐形势示意图


北伐进行时的照片


北伐军挺进武昌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3-29 21:10:14 +0800 CST  

【北伐:从镇南关到山海关】
广西的北伐事宜准备最早也最充分,到底李宗仁才是北伐的策动者,这边宣传得又很到位,北伐出师那阵子,群众纷纷打着标语欢送2万多八桂子弟,广西省党部还号召青年女学生百多人组织“广西学生女子北伐工作队”,随军担任宣传工作,李宗仁的妻子郭德洁女士还担任队长,一路上她们也是出生入死,巾帼不让须眉,全军士气都为之一振。

1926年7月初,第四军陈铭枢、张发奎两师抵达湖南攸县、安仁一带,再加上唐生智部和胡宗铎的李明瑞旅及各团分三路直扑长沙。到7月11日,也就是一个星期的时间,就将湖南省会长沙攻克,北伐军也因此闻名全国,再也不像孙中山先前的北伐,只是在数省交界地带小打小闹而已。吴佩孚、张作霖、孙传芳、张宗昌这些军阀巨头开始对北伐的革命势力刮目相看,当然要加大军事力量来对付北伐势力。

7月9日,蒋介石就任北伐军总司令,白崇禧任副总参谋长代李济深总参谋长职务,正式誓师北伐,唐生智也正式接受第八军军长一职,另外,贵州的袁祖铭率两个军加入到北伐阵营中,彭汉章任第九军军长,王天培任第十军军长,后来还有暗中投诚国民革命军的江西方本仁任第十一军军长,总的算起来,北伐军(国民革命军的别称)只有10多万人马,但除了以黄埔师生为骨干的第一军、以前粤军第一师为底子的第四军、统一广西士气正盛的第七军和唐生智的第八军外,其他各军的战斗力真不敢恭维,至于新附义不久的各军是不是见风使舵还有待考验。

北伐军面对的敌人那可不弱了,虽然新胜占领长沙,但东山再起的吴佩孚所部驻军京汉沿线,号称25万大军,雄心不减当年;后起之秀的孙传芳拥有苏、浙、皖、闽、赣5省地盘,自称为五省联军总司令,兵力也有20万,粮饷充裕,据说很能打;至于张作霖部,占据京津,拥有奉(辽宁)、吉、黑、直、鲁、热(热河)、察(察哈尔),拥兵35万,战将如云,声势熏天。此外,窥伺两广后方的唐继尧还有3、4万人,不容小觑。李宗仁及广西将士其实压力蛮大的,但既然他极力促成北伐,当然是有他的自信、决心与勇气,他老李和几位青年军官,不多久就崛起于军界,成为一省长官,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因素也有不少。

在长沙,北伐军总司令部召开会议,商议总体战略部署,这次最先发言的是蒋总司令,他说有人提议先攻取江西,以巩固两广革命根据地。不过,李宗仁就表达了不同看法:现在当趁吴佩孚所部南北疲于奔命之际,迅速占领湖北,这样孙传芳就被我军三面包围了,到时候歼灭他就不在话下;而且我们中央已经派人联络孙传芳,他也同意保境安民,宣告中立,显然是想坐收渔翁之利。李宗仁讲完,唐生智立即起身表示一定要进攻江西,不妨左右开弓,其实这只是他的激将法,统共都只有那些人,进攻一面都感吃力,两面进攻更是不可能。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3-29 21:26:15 +0800 CST  
对于北伐战略部署这么重大的决策,李宗仁后来找著名史学家唐德刚写回忆录时就说过:中央一部分人主张先赣后鄂其实也有顾虑的,主要是担心唐生智做强做大后尾大不掉,所以才希望进攻江西,待吴佩孚大军南下与唐生智激战,待其两败俱伤,再攻取武汉,就不怕野心勃勃的唐生智割据称王了。在政治上来讲,这一点也有道理,但按照军事观点来说却犯了兵家之大忌。再说了北伐军精锐第四、第七、第八都在汨罗江前线,正好速战速决拿下武汉,让第二、三、六各军监视江西方面就够了。

话说在北伐途中,李宗仁还同蒋介石发生过一段插曲。老蒋这人喜欢结拜兄弟,以前在他们奉化老家就结拜了十多个兄弟,后来更是同陈其美、黄郛结拜为兄弟,再后来张学良、冯玉祥都跟他结拜过,不过都闹掰了。这时候,老蒋见李宗仁第七军很能打,他老李又有才干和声望,便想着同他结拜。不过,李宗仁就推辞了,谦称我是你部下,愧不敢当,再说革命也不兴这一套啊。老蒋说不要客气,革命和中国旧传统并不冲突(这句话放在思想史上还是很有闪光点的),拜把子之后,我们更能亲如骨肉,说着他还将早就准备好的兰帖硬是往李宗仁军服口袋里塞,还一再叮嘱李照着写一份给他,搞得李措手不及,相当尴尬,但李最后还是从了。

第四、第七、第八军(其中第四、第七军由右纵队指挥官李宗仁指挥)分三路向汨罗江沿岸发起猛攻,不断向前推进,4、5天的时间内就攻占平江、岳州、羊楼司,期间,当地百姓端茶送水,还送粥送饭,帮忙打探消息,指点迷津,为北伐军作战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真是做到了军民一家亲。其实也不难想象,湖南为多战之地,北军喜欢吃面食,生活习俗以及语言行为与当地百姓有不少冲突之处,所以关系不大融洽,更不会支持他们,这样一来呢,北方军队的纪律性就更差,到处抢掠,所以他们一溃败,就有百姓到北伐军中报信,还给领路去包围缴械。虽然不少北军投降,可由于听不懂南方话,干脆趁夜黑逃走了。

到8月25日,第四军迫近汀泗桥,吴军宋大霈、董政国搜集各地逃兵共一万多人固守汀泗桥,此外,在武昌督理军务的陈嘉谟也率一万多精兵前来增援。陈嘉谟在铁桥两边布置重兵,据险死守,第四军激战整天都毫无进展,只能望桥兴叹,觉得天堑难越。第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六团团长黄琪翔自告奋勇,建议趁夜色渡船发动突袭。李宗仁批准了黄的建议,让他放手去干,说是一定会给他最好的接应,全力支持。黄琪翔找到几十只渔船,亲率全团在拂晓前向桥北守军发动猛攻,一时间杀喊声四起,将睡梦中的守军惊醒,打得他们屁滚尿流,第四军其他各部趁势进攻,一举夺下汀泗桥,铁军之称也声名鹊起。

接下来要说的同为北伐著名战役——贺胜桥战役。吴佩孚和张作霖将冯玉祥击败于南口后,便无后顾之忧,这回见北伐军势如破竹,没有小觑,便率精锐刘玉春、陈德麟、靳云鹗等部几万人从保定乘火车南下。见汀泗桥那么快就失守,吴佩孚决定亲自固守贺胜桥,加上当地固有的守军,贺胜桥共有不下10万的兵力固守,并且还有不少杀伤性武器铁甲车十多辆、山炮、野战炮几十门,再加上重机枪200多挺,战斗力是第四、第七军的总数还要多出数倍,而且吴佩孚还亲自指挥在贺胜桥前构建纵深防御工事。看来要拿下此桥,一场恶战避免不了。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4-01 23:50:33 +0800 CST  
在民国前期保持十多年不败战绩的吴大帅亲自坐镇,后辈小生如蒋介石、李宗仁、白崇禧、唐生智、陈可钰(第四军副军长兼代军长)、张发奎、陈铭枢、夏威、胡宗铎(夏、胡二人为第七军两路指挥官)不得不慎重对待,专门召开群英会商议如何攻取贺胜桥。作为军人,能与高手对决,他们在激动兴奋之余,最想干的当然是策划着怎样能击败名将一战成名。会议最后决定由李宗仁直接指挥第四、第七军进攻贺胜桥,直捣武汉;唐生智则率第八军作为总预备队,调何键师从嘉鱼渡江,绕攻汉口、汉阳,再腹背夹击武昌。

大体战略部署已决定,李宗仁就派第四军进逼贺胜桥正面,胡宗铎和夏威分别率两旅负责左右翼协同第四军作正面进攻,第七军余部则出咸宁东北,攻击贺胜桥以东阵地。攻守双方都下了孤注一掷的决心,战事激烈,硝烟味浓远远超出前几场,在开战前,唐生智特意派第八军参谋长龚浩来前线商讨增援计划,生怕在右翼面对敌人强大兵力的第七军支撑不住。李宗仁倒是不失大将风度,他请龚参谋长回复唐总指挥,让他放心,静听捷报就行了,他还认为虽然兵力不支,军火也大不如人,但这两支军队连战告捷,士气正旺,必定可以克敌制胜。

龚浩一走,战事就爆发了,8月29日,在贺胜桥前方一带都是沼泽地和小树丛,视野不够开阔,但吴军方面集中火力射击,枪炮声响彻云霄、震耳欲聋,在李宗仁戎马半生的回忆中,没有那次战役的枪炮声能与这次比拟。即便如此,李宗仁一如既往地发挥身先士卒的优良传统,亲率陈可钰、张发奎、陈铭枢、夏威、胡宗铎到前线督战,完全是把命都豁出去的节奏。幸好还是士气旺盛,攻城全军有进无退,任凭浴身火海、流弹横飞也决不后撤半步。

可是一味这样坚持下去牺牲就太大了,在汀泗桥最出风头的黄琪翔团就被吴军左侧阵地的铁甲车和排炮猛袭(人怕出名猪怕壮,有些牛叉轰轰的军队打仗就喜欢捡有名望的过招),很难向前进击半步,敌军还趁机向第四、第七军阵地结合区域发动袭击,形势危急。考验战将临场应变能力的时候到了,李宗仁急令第七军第四团向左延伸增援,才将阵地稳住。不过,吴军那方的应变能力也不差,他们向右翼开动,包围第七军第三团。李宗仁又急令第十四团向右翼增援,可对方似乎吃定李宗仁了,立即派援军对第十四团作大迂回包抄。正当对方同第十四团打得难解难分时,李宗仁还有招数没使完,便调第二团发起猛烈冲击,将敌军阵地截为两段。

打仗打到最后,尤其是这种相持战,拼的就是毅力,吴军阵地终于动摇了,此处的北伐军作战部队趁势鼓足最后的力气作最后拼杀,这才使得吴军正面左侧阵地全线崩溃,纷纷逃窜。吴军的援军在这倾颓之际及时赶到,奋起反扑,不过夏威率第七军第一陆军一直尾追溃敌,待敌援军立足未稳,就将其击溃,宋大霈残部几乎全部缴械投降,夏威遂率部占领鄂城。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4-01 23:58:26 +0800 CST  
@李拓羽 2015-04-02 22:07:12
支持文明兄~
-----------------------------
多谢羽兄,你一来我精神倍增,动力倍增。~·~握手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4-04 18:14:57 +0800 CST  
@再造文明 2014-12-01 22:36:02
【盖世神童】
13岁的孩子能干嘛,懵懵懂懂,天真顽皮,大抵如此,然而蔡锷呢,居然就中了秀才,成为一名享誉湘西的天才神童。早在9岁时,蔡锷就以“神童”闻名于宝庆府。去中秋夜,知府李蟒牛见浓云遮月,心情颇为不悦,为了调节一下节日气氛,活跃一下当地文化,他当即撰写一联挂在府衙大门左侧,还广征下联,号召宝庆各地才俊前来献对。那一联如是写道:
中秋月不明,挂一盏灯,替乾坤增色。
知府都作号召了......
-----------------------------
@南国砍樵 2015-04-03 08:48:54
看完蔡锷童年这一段,就不想看了,作者态度还是欠严谨的!你比如,千年古树一联当是明才子解缙的,下联为万里长江作浴盆!再,13了坐在父亲肩上等等细节望多商榷,总之, 历史 是姑娘,任人打扮,但不能瞎扯!
-----------------------------
多谢,真心感谢你的指点。但我也想说说,文中提到蔡锷少年时是人小衣大,瘦小的他骑在父亲肩上也没什么,胡适5、6岁上私塾还是人家抱着他过的门槛,坐椅子也是要抱。再说了,今人可以拿历史上任何时代的对联、诗文说事,晚清人拿明朝对联说事怎么就不可以了?如果你仅因这些就不想看了,真心为你感到惋惜。不过,你说的类似的例子很好,我会加油的,也会认真仔细的,还是欢迎这位看官常来指教。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4-04 18:18:59 +0800 CST  

在贺胜桥正面,第四军两个师和第七军的两个旅倾尽全力发动冲击,守军虽负隅顽抗,但谁叫他们面对的敌人是被分别称为“铁军”和“钢军”的两支北伐生力军,很快就因攻势猛烈凌厉而发生动摇。吴佩孚也急了,他除了令陈嘉谟、刘玉春压阵外,并亲率卫队、宪兵队、军官团和学生队到桥头督战,以壮声势。真正狠的还在后面,这吴玉帅在桥上排列机关枪队和大刀队,但凡有后退者,立即被射杀,吴玉帅本人也手刃退却的团长、旅长十多人,还将他们的人头挂在电线杆上,以示有进无退。现在的形势是不拼命也得拼命,吴军抵抗极为顽强,操着优势军火疯狂射击。

什么叫铁军、钢军,北伐攻桥部队将肉体作钢铁,英勇无畏地掩杀过去,使得不少守军丢了武器就跑。陈嘉谟、刘玉春阻止不住,吴佩孚仍以大刀队阻遏,但败退回来的部下索性不再丢掉武器,而是向大刀队发起反冲锋,几万人一哄而过,夺路逃命。陈嘉谟见大势已去,又不愿离去,竟在地上打滚痛哭,说是吴玉帅深恩厚重,自己指挥不力,兵败惨烈,实在是愧对万分,但北伐军很快就追赶过来,一旁的卫兵将陈嘉谟架起来就拼命逃跑。

贺胜桥守军全线溃退时,很多都同赶上来的追兵混为一团了,以至于不分先后退进武昌城中。北伐军中有不少炊事兵、运输兵竟然带着装备跟着进了武昌城,而大部队却停下来休整补充,以至于那些当了吴军俘虏的伙夫、运输兵在四十多天之后,武昌让北伐军拿下才被放了出来,这样从侧面看出北伐军士气是何等旺盛。后来,谈到贺胜桥战役的惨烈与北伐军士气如虹,李宗仁都唏嘘不已。

休整一天,也就是31日晚,第四、第七军两军主力抵达武昌城下,李宗仁本想趁吴军喘息未定,一举拿下武昌,便向民间征集数百架木梯作攻城所用,可木梯太短,加上敌人早就有准备,将通明灯打开,再以机关枪和手榴弹伺候,伤亡极大也没能取得半点进展。后来,北伐军第四、第七军加上前来增援的刘峙率第一军第二师,在9月1、3、5日凌晨作了三次进攻,但没有丝毫进展,即便蒋介石限令48小时内,在重赏之下挑选敢死队当先锋也无果,以至于不少青年黄埔学生军殒命于此,全然不能比同于东征时打淡水、惠州。

好就好在,到9月5日,第八军何键、夏斗寅率两师逼近汉阳,鄂军刘佐龙第二师加入革命,从汉阳炮击吴佩孚查家墩司令部,搅得昔日威风八面的吴玉帅仓皇败逃,从河南来的增援部队也被刘佐龙分兵阻截,很快,汉口、汉阳也被纳入革命阵营的势力版图中,武昌孤城就成了北伐军的瓮中之鳖。北伐军便挥师东进,向孙传芳宣战,攻取江西,在箬溪、德安和王家铺,虽然三战三捷,俘虏敌军1万多人,大炮、机枪、步枪和其他军用品不少,但牺牲也非常多,第七军2万多人,死伤竟有4000人以上,足以见得孙军战斗力之强不是一般。其后,第四、第七军及第一军第一、二师以及其他各军预备队相继攻克九江、南昌等地,最终肃清江西,福建也被合围攻克。

(非常感谢你们的支持,我都这么断断续续更新了,你们还是这么一如既往地来捧场,来指教,真的非常感谢所有前来的朋友,我会继续加油的。欢迎前来赐教、交流QQ群28345028)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4-04 18:25:50 +0800 CST  
就只用了4个月的时间,到1926年11月初,北伐军声威威震全国,中外为之侧目,在国民政府管辖下的地区有广东、广西、湖南、江西、湖北、福建、贵州共七个省份,而西北方面的冯玉祥和阎锡山先前观望,现在看北伐军势不可挡,便公开宣称加入革命,四川和云南两省的地方军政要员也到国府暗通款曲;安徽的陈调元早已在暗中反正。反观北伐对象吴佩孚和孙传芳的主力军基本被消灭,底定东南、扫荡中原指日可待,可就在革命势力如日中天之际,革命阵营内部的弱点和相互间的矛盾也逐渐浮出水面。

对于北伐军总司令,李宗仁最初的映象特别好,说他精明干练,凡事亲力亲为,为革命建军事业殚精竭虑,但日久见人心,他后来又指出老蒋作为三军统帅,身上有着不可补救的缺点:偏私狭隘,刚愎自用,猜忌嫉妒他全都占了,在给各军的军器、给养、编制扩充中,他总是过分偏向他的第一军,甚至对军中的用军饷赌博的行为也加以包庇,以至于其他各军开始离心。有人说老蒋的最大的失败源于一是军队私人化的问题没解决,二是广大农民的土地问题没解决,看来被李宗仁说中了一点。

但北伐大计还是在执行,白崇禧率东路军进攻浙江,何应钦也率所部支援,很快就将浙江拿下,并向江苏进发,当年就是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很快就被拿下。1927年3月23日,程潜的江右军攻占南京,以至于最北边的张作霖也派儿子张学良率师到徐州坐镇。革命形势如日中天,但革命阵营内部的矛盾加速白热化。

原来GCD及国民党中的左派不停地搞工会运动,组织纠察队上千多人终日游行示威,全市骚乱,稍不如意就纠集数万人闹事。另外,军队也极不稳定,就连蒋介石嫡系第一军都有外党人士活动,说是要夺军权。甚至有些黄埔军校的学生请蒋校长出来质问,一再要求“服从第三国际的领导”,“反G便是反GM”,“反工农便是替帝国主义服务”等等,以至于副总参谋长白崇禧一再跟人解释,嗓子都沙哑了。北伐总司令蒋校长口口声声说:“我不干了,我不干了”,说着还把第一军军长何应钦的辞职信举出来给人看。

李宗仁同蒋介石、白崇禧商量后,知道他们的为难,便决定调第七军(全军各级党代表或政治部主任基本都是国民党)到南京附近监视有异动的部队,然后把第一军第二师不稳定的军官全部调职,对其他各师也是如此,即便严重、薛岳这样偏左的人都得调走。但分裂局势难以挽回,4月12日,“四·一二事变”爆发。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胡汉民为主席,与汪精卫为主席的武汉国民政府相对峙,双方还分别推行“东征”和“西讨”。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4-05 13:01:02 +0800 CST  

江北的孙传芳一直想卷土重来,可宁汉就这样针锋相对,作为北伐总司令,蒋介石的日子不好过,而且前不久的徐州战役又失败了,津浦线上局势十分紧张,孙传芳以及张宗昌的大部队逼近首都南京,他便紧急把李宗仁找来商量对策:“我已经决定下野了,军事方面有你和白崇禧、何应钦三人,能够对付孙传芳诸人了。”李宗仁一再解释说自己可以到武汉方面调解疏通,而且冯玉祥也在当和事老,现在应该捐弃前嫌,和衷共济,一致北伐啊,不能在关键时刻下野,作为三军统帅,要顾全大局。可不管李怎么劝,都无济于事,后来外界不明就里,还非说是李、白、何三人将老蒋逼下野的。

南京方面,白崇禧就任北伐军第二路代总指挥,这老白说他是军事天才真没半点夸张,他就要指挥陈调元各军对阵孙传芳了,可陈调元是他在保定军校的老师啊,孙传芳又是他的前期师兄,蒋百里(孙的高级幕僚)是保定前校长,就这样,同出自一个学校的,有人不服他,有人看不起他,但白崇禧就是用兵如神,往往有出奇制胜之举,“小诸葛”的美名越发传得沸沸扬扬,让校长和那些老师、师兄心悦诚服。自己的老搭档这么能干,李宗仁也是自豪。

但孙传芳就是不甘心失败,他要继续打下去,决定直扑南京,于是,一场异常激烈的大规模战役爆发了,这场战役被称为南京国民政府的奠基之战。孙传芳纠集五省联军残部,号称十一个师和六个混成旅,倾巢而出,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留守南京的李烈钧立即同李、白、何三人商讨战略部署,如何迎敌。孙军发最后之余威,拼杀过来,龙潭很快就失守,孙传芳还亲自坐镇龙潭的水泥厂指挥作战,不过,在连日激战下,他还是败下阵来。最后北伐军损失八千多人,反败为胜,按李宗仁的说法:“敌人死亡当倍于我军,实我国内战史上罕有的剧战。”

龙潭一役,孙传芳算是被打败了,不过盘踞两湖、把持安徽的唐生智越来越飞扬跋扈,趁着中央分立为宁汉,他竟要率大军攻打南京,甚至还和孙传芳部沆瀣一气,图谋不轨。北伐军俘获龙潭大败的孙军,就发现敌方秘密文件中有“友军唐生智部自上游夹击南京”的字样。国民政府待唐生智不薄,当年帮助他抵抗吴佩孚大军,又让他任第七军军长兼前敌总指挥,还首先批准他增加编制让他扩军,没想到,这野心勃勃的家伙恩将仇报,还指责先前的两广革命志士为老长毛(长毛是清官军对太平军的蔑称)。

是可忍孰不可忍,10月19日,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决定讨伐唐生智,由李宗仁担任西征军总指挥,白崇禧为前敌总指挥,分三路大军向武汉进兵,剿灭唐生智叛军。那时的唐生智扩军工作做得很好,实力还很强大,所部有第八军、第三十五军、第三十六军、第十八军、第十九军、第三十军、暂编第五军以及十个暂编师,总共兵力不下10万。不过,李、白指挥的军队仍然势如破竹,当时支持南京的冯玉祥也率部进攻湖北,威胁唐的后方,到11月11日,四面楚歌的唐生智选择在这个“光棍节”通电下野。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4-05 13:22:39 +0800 CST  
@河西铁匠 2015-04-06 10:03:42
@再造文明 楼主大才,大鼎送楼主!
-----------------------------
多谢,多谢铁匠大鼎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4-07 13:51:54 +0800 CST  

但退到湖南后,唐生智不知悔改,继续招兵买马,企图扩大动乱,但被白崇禧追兵击溃。国民党四中全会召开后,全国除东三省、察哈尔、热河、河北等为奉军盘踞外,其他各省纷纷表示绝对服从(这四字要打很大折扣)南京中央,为了统一全国,第二期北伐重新开始,目标就是北洋集团中硕果仅存的张作霖奉系了。

重新复出后的蒋介石其实很害怕担起独裁者的骂名,让蔡元培、李烈钧、谭延闿、张静江、丁惟汾五位任中央常务委员即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执行人,并在南京中央政治会议中提议设广州、武汉、开封、太原四个政治分会,由李济深、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分任政治分会主席。此外,中央政治会议又将国民革命军划分四个集团军,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分别担任第一、二、三、四集团军总司令。当李宗仁的副官拿着两张机关报递给李时,还欢呼雀跃地说:“总指挥,恭喜你,高升为总司令和分会主席了!”

那个先前只想着当一个尉官的李宗仁居然不想干,越是更多的朋友前来道贺,他越是消极苦闷,还一再谦辞,说谭延闿可担此任。不过,中央就不同意了,说准确一些还是蒋介石,老蒋派吴忠信前来说项,最后说了一句你该不会是不想和蒋先生合作吧。本来自认为对政治没有经验的李被说成这样,只有恭敬不如从命了。

1928年初春,结婚后的蒋介石正式复职,第二期北伐也启动,北伐对象为张作霖的奉军和孙传芳(这哥们有点“贼”心不死,成打不死的小强了,早就有人向他建议跟着革命军混,他就是不肯听,亏他还在日本士官学校喝过东洋墨水)、张宗昌的直鲁联军。北伐最后阶段的大体部署是这样的:

第一集团军沿津浦线北上,循泰安、济南、沧州直逼天津。
第二集团军则从京汉线以东、津浦线以西向北进攻,从新乡沿彰德、大名、顺德一带北上,右与第一集团军、左与第四集团军联络,最后的目的是会攻京津。
第三集团军从太原出发,沿正太路(不是萝莉路啊)出娘子关,截断京汉线,最终目的与各集团军会师京津。
第四集团军沿京汉线经郑州、新乡向正定、望都一带集中,直捣保定和北京。

势如破竹,这一词仍能很好地形容重整旗鼓后的革命军,4月中旬发动攻势,6月3日,就将孙传芳打得彻底下野,6月8日第四集团军就进占北京。由于张作霖在6月4日于皇姑屯事变中去世,张学良开始派代表入关,向国民政府输诚。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4-07 13:58:37 +0800 CST  

【蒋桂战争】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想必很多人都知道这句话,但众人都知道的不一定往往都是正确的,或许因为翻译原因,或许在传播途中出现了偏差,对这句名言还有更为精确的另一种解读——“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政治向来都是复杂的,即便同一件政治事件,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立场和见解,甚至会有不同的解读,蒋介石同李宗仁领导的桂系究竟为何而爆发战争呢?笔者不才,虽尽力搜集资料,但掌握的资料也不太全面,只好长话短说,尽可能说得清楚些。

1928年6月,北伐完成,全国形式上统一(鉴于国人有爱好内斗的传统,统一好像大多都是形式上的,不知可不可以这样说),善后的工作也要做,于是以老蒋为首的南京中央召开编遣会议,说是要把全国250万军队缩编为80万人,以此来减轻财政付出,投入经济建设。当然了,被裁减的都是第二、三、四集团军,军队可是他们屹立于政坛的命根子啊,所以老蒋就被认为是假借整编来削弱异己,跟他结拜兄弟的李宗仁、冯玉祥或没结拜兄弟的阎锡山就很不满了,暗自磨刀霍霍,准备再动干戈。这姑且看作是蒋桂战争的大背景。

还有两种说法可以看作是蒋介石消灭异己的实际证据,不过这两件事都是李宗仁在回忆录里口述的,又是史学大家唐德刚着笔,不妨加以引用:

(一)
蒋介石从北平(北京的别称,为区分为已是国府首都南京)返回南京时,曾在蚌埠稍作逗留,并召集第一集团军中黄埔军校出身并有上尉以上军衔的军官训话,训话时,发给每人一张小方块白纸,并询问大家,北伐完成后,军阀是否已经打倒,认为打倒了就在纸上写“打倒了”三个字,若认为没有打倒,就写“未打倒”三字。军官们都不太懂老蒋是在唱哪一出,便据实作正面答复。谁知蒋校长不以为然,再度训话,你们认为军阀打倒了,其实不然,旧军阀固然打倒了,但是新军阀却又产生了。我们最终要完成国民革命,非将新军阀一齐打倒不可。蒋校长最后还甩了句狠但励志的话:“只有连新军阀一齐打倒,你们才有出路,你们现在当连长的人,将来至少要当团长。”

这件事是李济深告诉密友李宗仁的,而李济深又是黄埔军校出身的军官讲给他听的,毕竟他当过黄埔副校长。李宗仁当年还很稚嫩地让职务繁重的北伐总司令老蒋不要兼校长了,本来是为蒋好,为大局好,但被李济深认为是犯了大忌,说蒋这人就是一喜欢揽权的主,你这样说不正是刺痛他的伤处吗。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4-07 14:20:40 +0800 CST  
@迷惘o舞 2015-04-04 17:08:58
楼主快来呀,等你解渴呢。
-----------------------------
多谢,欢迎常来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4-07 14:21:28 +0800 CST  
@shikun21521 2015-04-05 16:57:42
好文章!果断收藏!
-----------------------------
多谢,喜欢就常来哟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4-07 14:21:50 +0800 CST  

楼主:再造文明

字数:1422

发表时间:2014-11-27 07:5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6-30 21:32:22 +0800 CST

评论数:421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