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谈民国一百零八将

@xcgzyj 2015-02-22 13:58:16
孙非将才,第三次直奉战争脱颖而出,完全是运气,若五省联军由吴来指挥,北伐军胜算很小。可惜天意就是这么安排的,成全了二竖子(J、M)
-----------------------------
当时吴佩孚还要对付西北的冯玉祥军,颇为分身乏术……其实一场重大战争的胜负有很多综合因素要考虑,吴、孙很看不起新兴的北伐军,以为又是孙中山时代在几省边界小打小闹,骄兵必败;而且孙、吴又不团结,尤其是孙坐山观虎斗。在第三次直奉战争中,孙的确机遇好些。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2-22 19:21:35 +0800 CST  



冯玉祥(1882——1948年),字焕章,原名基善,西北军将领,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人称基督将军,倒戈将军,平民将军……从小兵到一方集团军统帅、位居中枢,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一个人物。

第十五将 草根的奋斗:冯玉祥

【奇葩还是传奇】
这个人在民国史上绝对堪称奇葩:他长着一张胖娃娃的脸,始终一张微笑的表情,但为人刚直倔强,竟以家长制的方式治军,而且还被人指责为经常说谎,被当成伪君子的典型;他出身贫困,受到的教育不多,有时就因为在作战命令中字写错导致部队失误而遭惨败,但他却喜欢作诗、喜欢编写歌词;他一生打打杀杀,民国史上的很多重要战争几乎都有他的踪影,但他却信奉基督教,又号称“基督将军”,他手下的将士都要信教,他有时也以爱民爱兵而被称赞;他似乎一生都在追求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他也有爱国情结和民族大义,但好像一直都在潮流后面走或是跟着别人走;他以倒戈著称,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倒戈将军”,但他每次倒戈后的结局都大不相同,他一生总共有8次这样的壮举:

第一次 滦州起义 倒满清
第二次 护国运动 倒袁世凯
第三次 武穴停兵 倒段祺瑞
第四次 北京政变 倒吴佩孚
第五次 拉郭松龄 倒张作霖
第六次 五原誓师 倒北洋
第七次 国共分裂 倒GC党
第八次 中原大战 倒蒋介石

他的一生似乎是传奇的一生,但此人的思想、作风和行为在很多时候令人匪夷所思,如果说他应该唱白脸,但他又做了不少红脸该做的事,小丑、奸贼、叛徒、好汉、英雄……似乎很难用一个标签或者几个标签就能很恰当地贴在他身上。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2-22 19:45:46 +0800 CST  

【其父其子】
冯玉祥的父亲冯有茂,1845年生于安徽巢县竹柯村,家庭赤贫,是个泥瓦匠,冯玉祥的伯父与三叔都是裁缝,冯玉祥的四叔是佃农。按照这种家境,想要出人头地,相当不容易啊,就连混口饭吃都很有难度。当年太平天国运动的浪潮席卷安徽时,冯有茂才10多岁,为了躲避兵祸荒灾,就外出逃难,到一家地主家做佣工,陪地主老爷的儿子也就是地主少爷学武考武举,结果,趁着这东风,冯有茂考中官办武校,毕业后直接投身于淮军将领刘铭传的“铭军”中,在差遣队当差,后来运气不错,慢慢升到哨长、哨官,后来还跟着号称“左屠夫”的左宗棠大军参加平定陕甘回乱,之后又随大军进驻新疆,抵御沙俄、平定疆独分子,为维护国家主权领土作出了贡献,后来随军内调山东济宁。

在济宁当地,冯有茂与当地妇女游氏结婚,次年就生下冯玉祥的大哥冯基道,因为当年没有什么计划生育,他爸和她妈在爱情方面来得很生猛,一共获得了7个爱情结晶,其中冯玉祥排行老二。后来冯有茂所在的“铭军”解散,在军营里混不到饭吃了,生活又是无比艰辛,粮食营养不足,说来都觉得上天非常残忍,冯有茂的七个儿子竟死了五个。这件事想必在后来让冯玉祥想起都觉得无限悲伤和心酸,这也是冯玉祥想要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原因或最大动力之一了。

1882年晚秋,冯玉祥就出生了,按照当时族谱,冯玉祥本名叫冯基善。恰巧这个时候安徽老乡、淮军创始人李鸿章为直隶总督,淮军在直隶督署所在地保定府设立“五营练军”,冯有茂又携家带口到保定府参军。因此呢,冯玉祥虽出生在安徽老家,但成长在保定,他的一生都是一口保定腔。冯玉祥在这第二故乡的童年、青少年时期过得并不快乐,他父母沾染上当时肮脏的世风,开始吸鸦片,当时清廷又不禁烟,并对鸦片的贩卖收取重税,靠这种税收来充实国库,腐败如此,不是一般,所以这种让人容易上瘾、容易颓废又容易毁掉身子、耗尽家产的坏东西非常流行,不知害了多少人。

别人(那时估计都是别国人了)的童年、少年大多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健康快乐地成长,而冯玉祥反而要伺候抽食鸦片的双亲,端茶送水、烧火做饭、劈柴、种菜什么的都要他去打理……这种日子真是难熬,但冯玉祥对双亲伺候得还是不错的,可是家里没钱啊,戒烟戒不掉非常痛苦,而且抽烟后又很想吃水果,当时他母亲临终前想要吃梨子都买不起,凄惨到这种地步。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2-22 20:33:13 +0800 CST  

1891年,又是一个秋天,冯玉祥的哥哥补上一份绿营的马兵空缺从军,冯玉祥就接替其哥哥的位子进入村里的私塾读书,本来冯家只打算供养长子读书,但他哥哥也想靠兵饷来养家糊口。所以,冯玉祥才有机会念书。开始时,他练习写字,因家贫买不起纸笔,于是就用一根细竹管,顶端扎上一束麻,蘸着稀薄的黄泥,在方砖上练习写字,这境遇简直就是宋朝名相范仲淹的翻版啊,不过冯不如范那么有文名,但毕竟机遇不够好,冯玉祥只接受了2年零3个月的私塾教育。因为,冯有茂千方百计想帮次子冯玉祥也补上一个兵额,以缓解家庭经济窘迫的状况,先填饱肚子才是基本啊。

光绪18年(1892年),营里有一个兵额,苗管带决定补给冯有茂的次子冯玉祥,当时怕耽误了时刻,被别人抢去兵额,来不及问冯有茂次子的名字,就给直接编造了一个名字“冯玉祥”登记入册。从此,冯基善就更名为冯玉祥,也让冯玉祥成了民国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名字。

到11岁,不用随营操练,发饷时到营中应名领饷外(步兵,每月3两6钱银子),其余时间仍在家中过活。这在保定府的淮军,叫做“恩饷”。后来冯玉祥的父亲因伤丢了差事,断了经济来源。冯玉祥为了多挣一点银子,就四年如一日在教场练喊队列口令想成为传令教习,结果练出一副惊人的大嗓门。

冯玉祥还是受当兵老爸的影响很大,他15岁正式当兵时个子竟然长得魁梧挺拔,因此有冯大个儿之称,说来也奇怪,按理说,他这样营养不良的孩子长得瘦弱才对啊,可能是遗传基因好吧。但就是这个冯大个儿,在军队里既有长官的约束,也要听老爸的话,简直就是“双重压迫”啊。不过,在长官和老爸的的严厉训导和监督之下,他才没有染上军营乃至社会上的恶风败俗。比如这人跟几个当兵的哥们去喝酒喝得酩酊大醉,回到营里就呼呼大睡,被他的老爸狠狠地教训了一顿,从此以后便终生戒酒。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2-22 21:36:49 +0800 CST  
还好的是,他对父亲的严厉并没有产生逆反心理而变得叛逆起来,相反的是有一次他爸骑马进城,马不好路又滑,以至于跌下马来,身体受重伤,在家里卧床九个月才痊愈。在其父卧病期间,冯玉祥在家里好生服侍着老爸,每逢军营训练之时,就必须进城报到。每次进城时,其父给他六枚铜钱让他买自己喜欢吃的油条吃,但这冯大个儿硬是把这前攒下来,后来跑到集市去买肉,然后回家孝敬其父。贫苦人家生儿如此,足矣。

但就在其父病好后,就因部队裁军,因为其父在老弱病残之列,只好被淘汰了,冯玉祥兄弟二人合计商议着,凑点钱让父亲回安徽老家养老,好让落叶归根。到后来,冯玉祥的成败荣辱、祸福进退全都由自己一个人担着了,但父亲对他的教导他始终铭记在心。他不光自己严于律己,而且还劝诫军营里的战友们不要抽烟、酗酒、赌博、嫖娼。军营里的生活实在是太枯燥无味了,但冯玉祥一有空闲就读书写字,或是摔跤、劈刀、练武,有时候还自己一个人边走边喊口号,其憨态可掬的样貌被其他士兵嘲笑,还给取绰号“外国点心”,说他这个熊样,在战场上迟早要被洋人打死。

冯玉祥却反唇相讥,我被洋人打死也是为国效劳,总比你们这些“中国点心”要好。从此,冯玉祥还专门将“外国点心”佩戴在胸前以自勉,因此有人对他的特立独行而笑他为“冯傻子”。冯玉祥对此很是不屑,也就学学率先起义的陈胜大哥来他一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值得补充的是,1894年甲午中日海战爆发,保定练军奉命以十分之六的兵力开赴大沽炮台御敌。冯玉祥的老爸也在行伍之中,“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的类似情景又出现了,官兵家属中的送行者大都抱头痛哭,很多人认为与日本人作战很少能够生还,必将经历一番生离死别。冯和他的哥哥也送其出征的父亲,而其父却却壮烈无惧色,表现得非常慷慨豪迈,还谆谆嘱咐两个儿子说:“你们好好地做人罢,不必挂念我。我是去和日本人打仗,为国家拼命,没有甚么害怕,算不着怎样的大事。”

讲到这里,冯玉祥潸然泪下,他老人家半生戎马,两条腿已跑过陕西、甘肃、青海、西藏诸地,真是身经百战,久历疆场,这回到大沽去打日本人,却全无抱怨与畏惧,只是一腔为国拼命的热血。当时的冯玉祥才12岁,他的父亲就给他作出了一个军人的榜样:保家卫国,守土安民,赴汤蹈火,再所不辞。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军阀纷争时,冯玉祥不知该投向哪方而经常举棋不定,但等日寇再次入侵时,他决不“拉稀摆带”,抗敌之决心、血性与积极决不落人之后。冯氏虽然出身草根,但国人传统的爱国情怀这一美德还是被他完完全全继承了。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2-22 22:27:20 +0800 CST  

【路在何方】
冯玉祥依然在军队中高唱着“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之类的歌曲,但他在平时仍然特立独行地做一些“外国点心”该做的事。而且冯玉祥看书有一个特点,他在晚上看的时候,别的士兵嫌他的灯光妨碍到他们的休息,他就索性备一个钻有洞的大箱子,将书、头和煤油灯全都放进去。冯用功读书到这种程度,堪比历史上凿壁借光、囊萤映雪和头悬梁、锥刺股了。冯玉祥在军营过着清苦努力的生活,他也不知道未来究竟会不会有很大的希望,只是倔直地做着自己想做的事。

但很快发生的一件事打破了军旅的安静生活,并给冯玉祥以很大的刺激。19世纪末、20世纪初庚子拳乱在山东、直隶、京师一带爆发,很快,慈禧老太后向八国宣战,离京师不远的保定也派兵勤王。冯玉祥跟着大军出征,虽然经历这次战争,但有惊无险地得以生还。可是在战争中,冯玉祥看见一些义和团拳在身上贴符防弹、用血肉之躯沾上所谓圣母的经血去抵挡洋人的枪炮,还有人说自己是孙悟空、哪吒、二郎神甚至是猪八戒转世……乌烟瘴气的,最后死伤得惨不忍睹。冯玉祥震惊了,这也是他以后带兵就在驻扎地极力破除迷信、拆毁庙宇、兴建学校的教训。

然而让冯玉祥震惊的不只是这些,他还对保定练军在战争中的不堪一击很是惊诧,平日训练的功夫都到哪里去了,每个月发的兵饷居然养了一群这样的兵,后来冯玉祥对此也好好总结了一番:(一)懒惰成性,连自己的刻苦都被当作取笑的对象了;(二)官气太重,训练官训练不勤,甚至很多时候放士兵的鸽子;(三)不尽职守,中下级军官都以吃喝玩乐为主,很少对士兵进行有效的训练和管理;(四)太无知识,在作战上一味地畏敌,总是把洋鬼子想得那么强大;(五)缺乏训练,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很显然,他们没能做到这样。冯玉祥是从那里出身的,自己在那里吃过亏,而且亲见国家吃了大亏的,后来他努力改革军队,更努力革除官僚习气,有由来矣。

还有让冯玉祥震惊的就是八国联军的“兽行”,他们在自己的国家声势浩大地高举“自由、平等、博爱……”的大旗,一到中国领地来,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很多十几岁以下的小女孩甚至是上了年纪的妇人都难以逃过一劫。有些居民忍受不了禽兽的虐待,扶老携幼地跳河、投井、跳城墙、上吊……有些人则举起“大美国顺民”、“意大利顺民”、“德意志顺民”等旗帜向洋鬼子求饶,有的直接备八面旗帜,这样会更方便。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2-22 22:58:50 +0800 CST  

所以后来冯玉祥非常排外,他还为自己解说:“中外人常有说我冯玉祥无理的排外、矫情的练兵,殊不知我自有我的历史,我自有我的苦衷。我相信假若你们亲自看见外国人对待我们同胞那种奸抢烧杀的兽行,一如我所目击的,或者你们的反感作用会比我更厉害些哩。”

当然,在与外国人的解除过程中,冯玉祥看到的不光只是这些负面的现象,还不乏一些正面的。有一次,他看到一群盲目排外的拳民在迫害几个教士,其中一个女教士就站出来说:“你们为什么要杀害我们呢?我们岂不是朋友,先前我们还为你的家人看病,还传福音给你们。”但拳民对洋人已经失去了理智,大声吼道:“谁叫你们是洋鬼子,你们是我们的仇人,当然要杀。”所以,最后帮助过拳民家属看病的女教士也跟着一起殉道,这让冯玉祥大为感动。

而且平时里,一些教士非常谦让和温顺,看到教友被别人抢走了桌子,不但不恼怒而且还劝告说:“有人要你桌子,你应该连椅子都给别人,这难道不是《圣经》里的训诫吗?”对于教士这样的种种言行,冯玉祥都觉得自己的内心深处的良知都被强有力地触动了,这也是后来他信奉基督教,并且让手下的官兵都入教,因此也被世人称为“基督将军”。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城,慈禧带着光绪屁滚尿流地西行,回到营中的保定练军也全被外国兵赶走了,冯玉祥赖以生存兵营被鸠占鹊巢,只得再度逃生去了。后来,他来到东关五里外的一个小村庄,投靠一个姓赵的朋友。在这个村子里,八国洋鬼子兵的魔爪也有可能伸进来,赵家的母亲为了防止几只鸡被鬼子兵抓去,只好做好鸡肉饭,冯氏也跟着开开大荤。但欢乐的日子特别快,又到时候讲拜拜,听说洋鬼子与清廷议和,兵营可以继续让清兵驻扎了,冯氏没有理由再到别人家里蹭吃蹭喝,只得回到军营里去。当时,身上的盘缠不够,本来是3天的路,但冯氏为了节省盘缠,只好快步疾走,用了2天的时间赶到军营的公村里。

到军营之后,冯氏由于赶路太累,再加上收到了风寒,感冒得在炕上痛不欲生,而且双手浮肿,托人请来的医生开价要5元,但冯氏没有钱,只好忍受着痛苦,听之任之。但奇迹还是发生了,在炕上呆了两天后,冯氏仍然生龙活虎。可是,似乎上天故意再考验他,几个哨兵在放哨的时候将一个德国兵给干掉了,本来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足以出出那鸟气,但在那个时候,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的清朝已经从天朝上国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当时都很畏惧洋人啊,看到黄毛卷发碧眼的唯恐避之不及。所以,一群寻仇的鬼子兵又来军营找他们麻烦,军营里的中国兵很快就作鸟兽散。

冯玉祥再次被迫离开军营,他同一个姓张的和一个姓葛的战友到保定府上,这次他们投靠的是一个姓王的朋友,本来是被介绍到姓王的舅舅家的古董铺帮个忙混口饭吃,但古董铺很快就维持不下去了,那个年代吃饭都成问题,几个人玩得起古董。后来,冯氏又被介绍到一家饭馆帮忙,厨师先让冯炒个菜,冯不行,连菜碗都拿不稳而摔碎。时运不齐,命运多舛啊,多年后,冯氏还是这样感叹自己早年那极其艰苦悲催的生活。

幸好当时营管带又在召集旧部,冯玉祥得知后前去报名,但军营的生活仍然是很清苦,每个月以三十三天计算,每月只发三两三钱的军饷,除去军装、伙食费,基本上没有剩余的钱,冯氏还苦中作乐地戏称:“三十三天三两三,除了吃的刚够穿”,这也可见冯大胖子的幽默细胞还是有一些的。而且穿的不好,吃的不够,士兵很容易生病,而且军营也没有专门的医生,冯玉祥有一次大病,还怨叹自己难以见到父亲了,但还是熬了过去。“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冯玉祥这些当兵的天天辛苦训练,而一些当官的不但不体谅军中疾苦,还腐败不堪。而且一些兵痞子经常欺负老实的士兵,冯玉祥因为种种不公正的待遇,已经萌生退伍之意,实在难以忍受了。

就当冯氏准备告别兵营时,袁世凯筹建的北洋新军在向他招手了。看见新军步履整齐,口号响亮,精神很好,士气高昂,手中的兵器更是拉风得让人眼前一亮,这不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军旅生活吗,这他妈的才像当兵的,才叫那个有前途。冯玉祥下定决心,脱离了在历次对外作战中一败再败的淮军,加入让他看到无限希望的北洋新军。

刚进北洋新军,说准确一些,那时候应该叫做武卫右军,冯玉祥被分进一个有十几人的棚(可能相当于一个排的兵力)里。豪情万丈的冯玉祥进到新军中后,发现这些人除了硬件设施(兵器、服装等)大有革新之外,在软件(思想、品行等)方面仍然与旧军如一丘之貉。当时棚里就有六七个人患有性病,而且这些人性情恶劣,喜好骂人,闲暇时吃喝玩乐仍然盛行。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3-02 11:14:35 +0800 CST  
@打死我都不喝1 2015-03-01 17:45:03
学习
-----------------------------
互相学习,还请多多指教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3-02 11:26:10 +0800 CST  
@浩宇北辰 2015-03-01 14:35:19
赞一个 求继续

-----------------------------
多谢,会不定时继续更新的。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3-02 11:28:32 +0800 CST  
@katerin2010 2015-02-28 20:43:02
mark一下,差点找不到了~~很喜欢楼主
-----------------------------
多谢你能喜欢,欢迎常来啊~·~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3-02 11:32:24 +0800 CST  
@设使国家木有孤 2015-02-28 22:23:11
快更啊,楼主

-----------------------------
多谢一直以来的顶贴,已经更新了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3-02 11:33:11 +0800 CST  
@设使国家木有孤 2015-02-26 20:12:23
不管你在或不在,顶就在这里,不多也不少,不离也不弃。
-----------------------------
@虎贲大将军2013 2015-02-26 20:42:32
给你32个赞
-----------------------------
多谢你们一直以来的顶贴,多谢啦~·~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3-02 11:41:27 +0800 CST  
@xcgzyj 2015-02-23 08:58:23
刘牢之一人三反,都足够清史留名了,这冯大将军,别的不说了...只能说,交朋友,与这类人远离。
-----------------------------
他自己也很迷茫的,找不到出路,哈哈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3-02 11:55:17 +0800 CST  
@设使国家木有孤 2015-02-26 20:12:23
不管你在或不在,顶就在这里,不多也不少,不离也不弃。
-----------------------------
多谢你这段日子以来的顶贴,多谢~·~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3-02 11:56:35 +0800 CST  
@河西铁匠 2015-02-25 18:30:46
新春大鼎,羊年吉祥~


-----------------------------
多谢铁匠,久违了,羊年大吉,码字顺畅。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3-02 11:58:44 +0800 CST  
@静月思怜梦清幽 2015-02-24 23:51:32
楼主的文章怎么和论坛里《民国那些XX的将军》类似?
看看再说吧。
-----------------------------
除了史料,绝对保持原创,还请不吝赐教。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3-02 12:04:01 +0800 CST  

好在冯玉祥是很上进的一个人,他仍然每天大清早就起来练操,晚上勤奋看书。军营中要是有欺负病弱者,冯氏也能挺身而出,主持公道,就连副目(副排长)也被他骂过。一个患有重病的士兵没人看管,还是冯氏悉心照料才让他的病逐渐治愈好转,那个当兵的以救命恩人对待冯氏。由于冯氏武术、练操熟练,为人刻苦勤奋,又深得棚里兄弟们的爱戴,终于在几个月后,他被提升为副目,这可是他当兵以来,第一次当官,那时他才二十出头。

1903年4月,冯玉祥表现良好,又被升任为其他棚的正目,当冯氏被提拔为副目时,还有几个人不服气,但在他要被升调的时候,全棚的人跪着留他,可见冯大胖子是如何深得人心。对于棚里士兵的前倨后恭的表现,哨官非常不满,还是将冯氏提调走了。当上正目的冯玉祥继续奋斗,每次练操、考试均能获得第一名,这又让长官青睐。在年底,冯氏又被提拔为左哨哨长。

当时,哨官祁某,不讲情理,苛待兵士,全体士兵都不喜欢他,但他又喜欢对士兵打骂、苛责,有一次还拔指挥刀来威胁士兵,这会儿又是冯玉祥挺身而出,也是拔刀相向,指责哨官。当年同为勤王的董卓威胁袁绍时,也是拔刀说:“我这个刀可是很快的啊!”四世三公家族出身的袁绍表现得很有血性,也是拔刀相向:“难道只有你董大人的刀才是快的吗?”袁绍这故事也在冯玉祥身上重演了,但后来得到的结果是冯氏与哨官各挨四十军棍。

1904年,冯玉祥升任队官(一队30多名士兵的长官),现在官是越当越大了,但最让他高兴的就是饷银拿得多了,这样他就可以报答他在老家的老爸了,真是家贫出孝子啊。得到钱了不是第一个想到去开派对泡妹子,反而想起家中的至亲,可惜的是,他老爸在今年年底就去世了,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对于作为孩子的人来说是最为悲切的事情了,偏偏这种事就发生在冯玉祥这样的孝子身上。

当时,冯氏的长官陆建章见其德才兼备,前程远大,便有意拉拢和提携,见他没有妻室,便将自己妻子的外甥女刘氏嫁给他。1905年,武卫右军改组为第六镇(一镇一万多人,相当于一个师),驻南苑,其中统制(师长)为段祺瑞,冯氏调任三营司务长,旋升本连排长,其标统(团长)即陆建章也。8月,二营后队队官出缺,全镇标统均争以私人推荐,并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主官乃令每营选出排长四人共四十八人,加以考试,以凭选拔。题目是:“遇战、趋战、半趋战,各要领如何?”发榜后,“冯御香”(由于口音不同,冯玉祥被人写错名字,在军中就用这个名字)名列第一,才得以擢升。

二营管带以冯氏不是他的嫡系部属,遇事处处为难。冯氏便想,越是被为难,越是要做得更好,于是他奉职唯谨,宽严并用,教练有方,与上下一团和气,几乎不可挑剔。后来冯氏所率的一队士兵,在学(文化方面的考试)、术(操练、武术之类)两科都为全镇之冠,连管带都为其叹服。由此可见,冯玉祥在军中还是很有能力的,就算是跑龙套的也跑得风生水起,当然,话又说回来,对于这种人,历史舞台注定不会让他在上面一直跑龙套跑下去。

虽然当上军官了,但冯氏作风很平民,丝毫没有几千年来一直阴魂不散的官僚气。冯氏甚至与士兵们一起挑水、一起做工等等,一些官老爷就笑他,但士兵们都喜欢与冯在一起,敬重他、服他。“以力服人者霸,以德服人者仁”,“以力服人者非心服”,霸者虽然强悍一时,但终究会被表面服而内心不服的人打下去,只有仁者让人心服口服,才能长久地将自己的事业、人脉维持下去。冯就是讲究仁德,才有数次倒戈后仍然能号召一方豪杰与其一道并肩作战。

1907年,袁世凯派老友徐世昌出任东三省总督,还派一部新军跟随他。冯氏调充三营后队督队官,移防东三省奉天新民府。到1909年时,冯又调到第一混成协任督队官,协统是王化东,驻奉天黑山县。在这里冯干了一件惊人的事。那时,当地土匪甚多(混乱时代土匪到处都多,而东三省因为日本、俄国插了进来,形势非常复杂,土匪胡子更是多如牛毛),劫掠百姓、作恶多端。驻防军队每与匪通,匪更无忌惮。当时,冯奉令到该处剿匪时截获土匪人马枪械,并擒贼首孙某。孙却是一名官军把总——张作霖(时已归顺清廷并出任统领)的把兄弟,但孙奸淫掳掠,无恶不作,当地百姓不堪其扰,恨之入骨,皆曰可杀。现在听说姓孙的大坏蛋、王八蛋被抓,那简直就是大快人心,百姓都拍手叫好,奔走相告。

可是姓孙的羽翼很多,黑白道上都有人为之撑腰,所以百姓又担心这人因此而被释放。不过,好就好在这次是冯玉祥奉令查办此案。在审问孙某时,孙表现得非常蛮横霸道,拒不下跪,也强词夺理不承认自己违法,而且还说张作霖比他还厉害,花了3万元就能当统领,自己的小罪简直不能与其相提并论,还说出3000元让冯私了。冯拒绝受贿,还心想,他都开始贿赂我了,难免不会贿赂其他官员,这种人要是得到释放,肯定会变本加厉地侵夺、抢掠百姓家财,后果不堪设想啊。再三权衡之后,冯提讯几次,孙也吊儿郎当地对其罪状供认不讳。上天让你疯狂,必将让你灭亡,冯当场下令将孙枭首示众。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3-02 12:18:52 +0800 CST  

次日,标统范国璋和军中法官亲自前来提犯,到营门前时,发现孙某首级高悬门前,他们二人认为此案极其棘手,不好向上免交差。冯就说是误杀,愿意偿命。范国璋说不是误杀是擅杀,捉贼有功,但擅杀有过,功过相抵,真是可惜。冯说“为民除害,岂能以功过来计。”王协统得知此案后,让他先到新民,免得遭到贼众报复。但很快,王协统得到总督徐世昌的电令,将孙匪就地正法,并赏捉贼有功的冯玉祥3000大洋,截获的枪械、马匹留在营里自用。冯擅杀的罪名被王协统匿而不报,就说是将孙匪就地正法。但此事还是借众人的口传开,所幸没人追究。事后,王协统一再告诫冯,这种事要先上报再执法。

从1902年到1909年这7、8年的时间内,冯大胖子一直勤奋刻苦地读书、练操,也不怕别人对他的嘲笑谩骂,“因为我不在乎,别人怎么说,我从来没有忘记我|对自己的承诺”这大概就是冯氏的内心独白和精神写照了。他的努力与奋斗没有白费,从士兵到副目、正目再到哨长、督队官,虽然上升地慢,也还只是中下级军官,但也有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势头了。

不管怎么升官,冯氏仍然没有失去一直勤奋好学又低调务实的精神,没有产生骄傲和怠惰的情绪,更没有像洪天王和杨东王那样大敌未灭却很快骄奢淫逸起来,搞得事业迅速衰败,冯氏的这些精神真是难能可贵,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冯氏官越做越大,但仍然谦虚勤奋,他向落魄的山东文士胡源长学习《论语》、《孟子》等古籍,《万国通史》也在胡氏门下有所研读,冯也对胡非常优待,每个月馈赠金元4块。此外,冯氏还向邓长耀学习过《纲鉴易如录》、《原道》以及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等湘军名将的著作。

有一次年中考试,陈宧(音同“疑”,不是“宦官”的“宦”)(1869~1939年,有文韬武略,民国成立后成为袁世凯的亲信智囊,被袁派到四川任总督,护国运动时与蔡锷一同反袁称帝)任主考官,冯考得个第一名,陈便问他是不是以前读过很多书。冯如实回答,只上过两年私塾,是行伍出身。陈兴致大发,直接在冯的试卷上批了四个大字“气死学生”,也就是说那些读过很多年书的学生都不如粗通文墨的冯玉祥,后来军中就以“气死学生”来称冯,也可以从侧面说明冯读书之用功。
(由衷感谢各位一直以来的支持,欢迎常来,有兴趣者可加谈古论今QQ群:28345028)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3-02 13:14:12 +0800 CST  
@dustwolf2008 2015-03-02 13:18:18
不错,更新了
-----------------------------
谢谢,欢迎常来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3-03 11:00:28 +0800 CST  
@打死我都不喝1 2015-03-02 17:46:13
北洋的人物,和本朝过去的宣传相去不少。
民国的不少人物,学问操守,也多有可书之处。
LZ加油
-----------------------------
你说滴对,民国很多人物都很值得一看,谢谢,欢迎常来,我会一直努力的。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3-03 11:04:09 +0800 CST  

楼主:再造文明

字数:1422

发表时间:2014-11-27 07:5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6-30 21:32:22 +0800 CST

评论数:421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