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谈民国一百零八将


【十年内战】
◆新军阀重开战◆
按理讲,北伐也是内战了,但国民革命军(也就是先前俗称的北伐军)在完成北伐后,内部的矛盾再度酝酿发酵,又“轰”的一下子爆发了。说来也很有意思,这蒋介石学人家桃园三结义,但他不与结拜兄弟“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却偏偏喜欢与结义兄弟开战,先是李宗仁、后是冯玉祥;再后来把没有结拜的阎锡山也卷了进来。

北伐完成之际,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分别任第一、二、三、四集团军总司令,四个集团军在北伐战争中如滚雪球一样发展壮大起来,作为中央代表的蒋介石就看不惯了,他要学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当然,学习的效果很差),毕竟现在250多万人的庞大军队很难负担,老蒋以建设为由,要裁编军队,将全国划分为12个军区,冯、阎、桂、奉(张学良)分别占1个军区,南京中央占8个军区,而且军区司令不许担当省政长官。

在北京汤山这样的避暑胜地里,老蒋举行一次裁兵会议,把他拟好的《军事善后意见书》拿出来供大家讨论,但这次会议用吴稚晖的话来说就是“会而不议,议而不决”,最后不了了之。再后来,全国编遣会议在南京召开,诸位政界大佬也纷纷出席,但这次由蒋介石主持的会议仍然老调重弹,别人裁得多,老蒋裁得少,其他人当然不会同意了。

谈不来,只有打了。号称新军阀混战的悲剧又在中国大地上演了,从1929年3月到1930年11月这一年八个月的时间内,国内大小军阀混战就有十几次,其中规模巨大的就有四次:
一、1929年3月 蒋·桂战争
二、1929年10月 蒋·冯战争
三、1929年11月 蒋·粤桂战争
四、1930年4月到11月 蒋·阎冯桂中原大战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2-09 19:11:54 +0800 CST  
@邺下风流在晋多 2015-02-05 21:48:19
注重剪辑,突出笑谈,关注楼主
-----------------------------
多谢夸奖,欢迎常来啊~·~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2-09 19:49:55 +0800 CST  
@河西铁匠 2015-02-09 11:28:47
新周送大鼎,新一周,新精彩!
-----------------------------
多谢铁匠了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2-09 20:06:40 +0800 CST  

有一本关于蒋介石的评传说他是内战内行,其实这句话只说对了六、七成,东征他赢了,北伐他赢了,这几次“新军阀混战”他也赢了,但后来与阿共仔的较量却让他吃尽苦头。蒋介石能够在新军阀混战中立于不败之地,跟他的幕僚长杨永泰有莫大关系。这位杨先生只用了四句话,就让蒋介石花长得像生米一样的脑袋如醍醐灌顶、拨云见日。

“第一句话,以经济方式瓦解第二集(团军)”,用钱砸,分化瓦解他们,主要目标以韩复渠、石友三这样的将领为主,因为冯大胖子的西北军在黄土高原上西北风喝得多,他们当中的官兵非常向往过一种康庄的生活,金钱美色对他们来说是无上的诱惑。
“第二句话,以政治方式瓦解第三集(团军)”,阎老西没有太大的野心,保住山西就能成为不倒翁了,多给他点政治上的好处,拉拢他,实在不行再开打,但至少先要把他稳住。
“第三句话,以军事方法瓦解第四集(团军)”,李、白、黄年轻有为,锐意进取,那么穷的广西都搞成三民主义模范省了,非金钱能够搞定,只有动武以彻底解决。

“第四句话,以外交方法对付奉张”,远交近攻,张学良重兵在握,举足轻重,不能小看这股力量,得多下功夫笼络。当时冯玉祥看不起张学良,说这胡匪之子不足挂齿,到时北京新政府成立之后给他们东北人一两个阁员就行了。冯玉祥、阎锡山派人到东北去游说张学良时,分别只给了代表500元和1000元。老蒋为了拉拢张作霖,可是花了血本,他派张群、吴铁城等人为代表前往东北,手上给的钱多,他们也很会做人,与东北高层政要打牌,十几桌,仅每桌每个抽屉都各放了2万元,输赢不计,拿去玩就是了,还同张学良沈阳兵工厂谈了一笔高出原价很多的军火生意,算是送了250万元的大礼,对张学良的任命是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其他东北要人都是省主席、卫戍司令。简直就是大土豪与小吊丝,两相对比之下,张学良当然倾向于蒋介石这方。

远交近攻、分化瓦解、调虎离山、借刀杀人、釜底抽薪……蒋介石按照杨永泰的计策去执行,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几乎快被他全部用完了,但他不是纸上谈兵,能打胜仗的计策才是好计策。几番混战,如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这些一时之枭雄却被老蒋挑下马,但老蒋并没有高枕无忧,因为就在他忙于混战时,有一团星星之火燎原起来了。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2-09 20:22:38 +0800 CST  


补一张蒋介石北伐时的照片,作为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意气风发,率十万之众击败七八十万北洋军。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2-09 20:57:05 +0800 CST  

◆国共对垒◆
早在1927年8月1日,南昌暴动时,国共对垒就正式开始了。但阿共仔(原谅我用这个词,不太敏感些)的各种起义都很快被扑灭,很多国民党军政大佬也就没有把他当回事。但红军在军阀混战的夹缝中建立了十几块革命根据地,一向视“G匪”为心头大患的蒋介石回过神来,就开始实行“剿匪”。老蒋的剿匪前后共五次,几乎一次比一次用兵多,一次比一次输得惨,但最后一次却大胜而归,还是看表,一目了然:



再来谈一谈共军和国军的作战方针,1930年11月,毛ZE东就在第一次反围剿誓师大会亲自写好两幅标语: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一看这标语,就觉得老毛气定神闲,稳操胜券,后来四次反围剿基本上都用的是这一战略方针,而且往往屡试不爽。而老蒋这边呢,“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长驱直入,分进合击”、“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秘密行动,轻装急进,小部夜袭,便装远探”、“三分军事,七分政治;步步为营,节节推进,堡垒公路,连绵不断,经济封锁,滴水不露”。老毛这边习惯并擅长打游击战、运动战;而老蒋这边却是阵地战、攻坚战这样的铁桶战术,可能没从北伐战争中回过神来。《孙子兵法》说战争要考虑道、天、地、将、法,二者一比,都有自己的“道”,天时一样,都有将星,第五次围剿还都是德国军事顾问,虽然国军武器上占优势,但战法和地利上较适合共军,这或许是他们前四次胜利的主要原因。

接下来,就是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峥嵘岁月,老毛带着队伍使劲跑(据说,杨虎城与中共有秘密往来,老蒋的一些军情密报全都被他告诉共军了,所以才让他们跑得那么远,还有一种说法是老蒋有意放红军一马,顺路消灭地方军阀。当然,这两种说法或许只是一种推测),老蒋调动队伍使劲追,各省大佬怕惹火烧身也担心实力受损便使劲给红军让道,结果上百万国军只好齐声唱:“抓不住红军的我,总是眼睁睁看他溜走”。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2-09 21:08:09 +0800 CST  
至少从1840年算起,中国似乎一直都没有安静过。自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学生就开始高呼“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偌大的华北,竟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这样的请愿一直没停过,搞得一些铁血军人都同情学生们,也厌恶打内战,张学良和杨虎城就是这样的人。值得补充的是,老蒋并没有摆谱不见可能还在绝食请愿学生代表,他耐心地同学生们讲准备抗日的对策,说是要多花时间准备,但冲动得学生哪里听得进去,仍是不依不饶。不过任凭国内怎样天崩地裂,蒋介石始终秉持“攘外必先安内”的信念,将共军视为心头病,而嚣张跋扈、蚕食中国的日寇在他眼里只是如得了皮肤病一样。

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督促张、杨东北军和西北军与共军作战的老蒋被张杨发动兵谏给活捉了。在南京闻讯的何应钦扬言要调空军轰炸西安,解救蒋委员长。但被何应钦斥为“妇人之见”的宋美龄出场了,她说上帝派女人来解救男人,她要奔赴西安,以和平的方式解救自己的丈夫,此举得到了宋子文等人的支持。后来,在周恩来等人的斡旋下,在宋美龄等人的劝解、协商下,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与日本开战。有资料称老蒋其实早就在做与日本开战的准备,只是张学良太感情用事,打乱了他的全盘计划,而且老蒋事先就派人联络过红军,希望与他们合作抗日。另外不得不说的是,对于抗日一事,老蒋早在日记中曾写道:

御侮抗日,绝非以武力能与之竞胜,亦非以外力可以牵制,此时惟有在社会、内政、教育制度中,即在军民军事训练与团练保甲之中,积极努力,行之五年,由小及大,则或有万一之效也。1933.7.27

另外,更早一些,也就是他在长城抗战期间,也曾在一次军事会议上提及:……长期的抗战越能持久越是有利(这不是持久战的提法吗),若能抵抗三五年,我预料国际上总会有新的变化(1941年,国际上的确有新的变化,美国对日宣战,开始大力支援中国)……1933.4.12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2-09 21:44:05 +0800 CST  

【领导八年抗战】
八年抗战——艰苦卓绝,那是一场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战,也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投入战争并为之作出巨大牺牲而取得最后胜利的抗战。其实中国抗日自1931年起就已开始了,比如东北的杨靖宇等人领导的义勇军抗日、绥远抗战、十九路军淞沪抗战、察哈尔抗战、喜峰口战争、古北口抗战……都有打鬼子的光荣事迹,感慨悲歌,如果细查这些抗战资料,其中悲壮的血泪史让人久久难以释怀。

但作为国民政府的最高实力派领袖,蒋介石仍是旧调重弹:“和平未到完全绝望之时,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之关头,决不轻言牺牲。”以前跟着认为这是老蒋一味妥协退让的言辞,但现在看来老蒋确是很有苦衷,他是很有民族大局意识的一个人,可以算得上是民族主义者,但没准备好,还非要逞强,岂不自寻死路。等斡旋忍让一段时间,准备充分,蓄势待发,再真刀真枪干一仗,岂不大好。

“西安事变”后,老蒋才同意与日本全面开战,但并没有直接宣战,直到“七七事变”后,才被迫开战,而正式的宣战则是在“珍珠港事件”美国加入盟国之后。1937年的前半年,尽管中日大战阴影乌云密布,但老蒋积极确立国防领导体系,下令征兵编练部队,还鼓励生产各类兵器、建设大后方等等,为全面抗战作准备。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进入全面抗战,蒋委员长高呼:“如果战端一开,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这话说的激动人心,但凡稍有血气者,绝对不惜一死与鬼子干起来,但就偏偏有些软蛋孬种做什么不好,非要做汉奸。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2-09 23:08:06 +0800 CST  

其实在“西安事变”之前,国民党内部也没有消停过,“福建事变”和“两广事变”让老蒋疲于应付、头疼不已。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之后,原粤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率被国人视作英雄之师的十九路军让蒋介石调到福建去剿灭当地共军,但在中G和国民党内部抗日反蒋形势的感召下,十九路军想与赣闽一带的红军停战协作,但当时被左倾的苏维埃领袖给拒绝了,李济深和蔡廷锴、蒋光鼐甚至还在福州成立一个孤立无援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蒋介石经常说内患是肺腑之病,外患是肌肤之病,对另立政府一事,他是深恶痛绝的,为此,他不惜调集尚在江西剿匪的十万嫡系军队在空军、海军的配合下,对福州发起猛烈的攻势;当然,蒋介石不忘搞政治攻势,高官厚禄利诱收买原十九路军高级将领,让其中的一些军长、师长都向中央投诚。抵挡了上百天,福建政府独木难支,最后还是垮台,十九路军的番号都被蒋介石给取消,当然蒋担心反抗他的部队阴魂不散,经常这样做。

两广是北伐的策源地和大本营,实力一直不小,但也被蒋介石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一直想找机会将他们解决掉。等到1936年,蒋介石被各处内忧外患搅得一个头两个大的时候,他们成立军事委员会和抗日救国军,与蒋分庭抗礼,号召反蒋抗日。蒋介石故技重施,一面派大军到湖南伺机攻击两广,一面用重金收买南天王陈济棠的部下,结果粤空军司令黄光锐率70多架飞机叛陈投蒋,粤军第一军军长悍将余汉谋得到蒋能够执掌广东的允诺,也通电拥护南京政权,第六师师长李汉魂也受到影响,认为陈济棠只是打着反蒋抗日幌子壮大自身。如此一来,陈济棠无奈之下早点通电下野,不作以卵击石之举。

在地方势力中,实力最强的要数李、白的新桂系。蒋介石一直将他们视为最强政敌,防范有加,现在他们既然闹独立,正好就此将其消灭,于是他不惜调集数十万大军从湖南、贵州乃至雷州半岛围攻广西。李、白对此毫不示弱,他们早就将广西建设成“三民主义模范省”,兵强马壮,足有二十万之多精兵外加十万民团,再加上陈济棠下野时急忙将数十万元经费托亲信交给李白二人(不是诗仙李白一人,这是习惯对他们的合称,姓氏中间不要顿号的),更是让广西如虎添翼。全国舆论上,不光东北军、西北军、共产党声援桂系,就连各大新闻媒体都为桂系造势。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2-09 23:23:34 +0800 CST  

李白二人坚定抗日立场,对蒋介石大兴几路大军前来扑杀也毫无畏惧之态。就在这对峙僵持之际,冯玉祥出来了,他不光喜欢倒戈,他其实也喜欢当和事老,先前调和宁汉,现在调和蒋桂,再后来调和国共。另外,朱培德、程潜、刘斐等人都建议蒋,声称抗战第一。9月4日,国府和军委还是发布命令,令李、白及其他桂系官员“官复原职”,广西仍然处于半独立的自治状态。

因为蒋介石已经得到东北军、西北军与陕北共产党串通的消息了,所以在双方兴兵八十万,僵持三个月的紧张局势下,他最后还是与李白妥协,不动一枪一弹平息此事。蒋甚至还亲自飞往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剿共。蒋介石就驻在临潼华清池,1936年12月12日夜,张学良警卫营营长孙铭九带兵冲向蒋所在公馆,并与哨兵发生冲突。蒋这个人很惊醒,这不是第一次遭遇这样的不测了(生平有数十次历险经历,不过命大的不是一般),听闻风声,立即逃跑,在翻越花园围墙时,扭伤了脊椎和踝骨,蒋只好在后山找一片地多了起来,但还是被孙铭九找到了。

蒋这个人知道是张学良的卫队营营长,便对孙营长说:“你是个好青年,打死我算了,你打死我吧。”孙回答说:“我们少帅只要委员长领导我们抗日,没叫我们打死委员长。”蒋说:“叫你们副司令(张学良是国府海陆空军副总司令)来。”孙说:“此地不安全,还是下山再说。”蒋不干,还是被人推搡着才勉强下去。再后来,宋美龄、宋子文等人过来“护驾”,周恩来等前来劝和,蒋才最后答应一致抗日,才有了庐山讲话和那些激奋人心的励志言语。




上图是蒋介石与白崇禧等人合影,下图是蒋介石与张学良、孙科、汪精卫等军政要人在抗战前夕于中山陵前的合影。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2-09 23:59:55 +0800 CST  
@文明理性思考 701楼 2015-02-02 21:21
而且陈诚很清廉,他在东北指挥战争失败,生病后回上海治病竟没有医药费,当时他还是国民党上将,后来还是蒋介石来看望他时候得知,给他付了医药费。另外陈诚在1946年给国民党裁军百万,裁了上百国民党将军,这些将军一起去南京中山陵哭陵。逼蒋介石杀陈诚。特别是陈诚在东北解散了满洲国上百万军队,而这些大多数军队再后都是投靠了林彪,
蒋介石大陆失败,陈诚是有很大责任,当然蒋介石自己责任更大,不过蒋介石1946年百万裁军也是被逼,因为没有抗日战争后,国民党已经养不起这么多军队。
-----------------------------
@虎贲大将军2013 2015-02-06 12:38:28
陈诚的确很清廉能干,到台后不许他子女坐轿车上学,生活上很平民化,土地政策做得好,但在东北做得太差,没把握好大局,导致后来的塔罗牌效应啊
-----------------------------
@xcgzyj 2015-02-09 10:02:45
不是做得太差,而是能力问题,陈诚可以把一个台湾经营得井井有条,但东北的面积是数倍于台湾的,并且内外形势都很复杂,他就无力应对了。这恐怕也是蒋之所以丢大陆,败走台湾的原因,手下都是小才,无大才!
-----------------------------
@虎贲大将军2013 2015-02-09 19:29:28
不是小才,是没有做到人尽其才啊,而且老蒋不许白崇禧在东北发展,毕竟李黄白三人将那么贫瘠的广西都建设成三民主义模范省,私心太重了。。。
-----------------------------
@xcgzyj 2015-02-09 20:04:43
县委书记与省委书记,虽然同为“书记”,责、权、利,那可是天壤之别呀!
那就只能说老蒋只有僻居一隅的小才,他的下属站错队伍了!
-----------------------------
老蒋这个人过于偏狭,用别人的话说是只会培养奴才,不会培养人才,像汤恩伯、胡宗南、刘峙以及陈诚都不是很有才干,只是因为黄埔骨感嫡系而侍宠骄横,或者在蒋的笼罩下失去了主动性,惟蒋马首是瞻,缺乏果敢和谋略。娇生惯养,没真正成气候。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2-10 19:31:49 +0800 CST  
@见红就好 2015-02-10 00:33:37
楼主,其实我还在看,顶你到天亮
-----------------------------
多谢红哥一直顶贴~·~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2-10 19:35:44 +0800 CST  

抗战前夕,敌我实力悬殊,其中日本武装250万人,而且至少可以征兵500万(年龄从18岁到45岁壮丁),海军平时的吨位为80万吨,战时可达120万吨,海军人员可动员到50万。当时日本空军属于陆、海军,尚未独立,在华约有1500架,开战时可达7000架,驾驶员约9800人。反观中国,国民党总兵力170万,整编、动员后可投入兵力达270万;空军除了运输机之外能投入战斗中的只有305架;海军总吨位少得可怜,只有11万吨。中日实力对比有如天壤之别,还有政要消极地散布过“三日亡国论”。冯玉祥在《我认识的蒋介石》中写蒋,说这不如人,那不如人,怎么同别人打。

当时白崇禧、刘湘、阎锡山、冯玉祥、张学良等地方实力派领袖和中共方面的周恩来、朱德、叶剑英都到南京参加第一次国防会议,一致积极拥护蒋委员长抗日,凝聚力为民国建立后所罕见,他们纷纷表示愿出全力抗日。蒋介石信心爆棚,居然还说出一年之内就能打败日本的话来激励人心。其实在1934年,蒋介石就曾预言:“不出一千天,中日必有一战。”另外,在1936年,他也曾派陈果夫等人去陕北找共产党联合抗日,但条件给出来后没有达成一致,所以才有了几个月后的“西安事变”。抗战成了全国军民同仇敌忾的大事件,蒋介石被地方各派系拥护为最高领袖,威名与气势达到巅峰状态。

身为整个中华民族的领袖,虽说战时有着无可替代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但蒋介石的责任与压力如泰山压顶,他的亲信侍从和家人经常听到蒋在洗澡时发出巨大的嘶吼,还有拍水的响声,显然,这是一向以干练刚强示人的蒋委员长在排泄压力,威严镇定的外表下有着少为人知的深沉焦虑。

1937年8月18日,蒋发表《告抗战全军将士书》,公布“持久消耗”的战略方针:“倭寇要求速战速决,我们就要持久消耗站。因为倭寇所恃的,是他们强横的兵力,我们就要以逸待劳,以拙制巧,以坚毅持久的抗战,来消灭他的力量。倭寇所有的,是他侵略的骄气,我们就要以实击虚,以静制动,拼死抗战,来挫折他的士气。他不能实现速战速决的企图,他就是失败,也就是我们的胜利。”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2-10 19:41:23 +0800 CST  

讲到这里,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毛泽东在1938年发表《论持久战》,认为持久抗战,必将把倭寇拖入到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泥淖中,再慢慢将其歼灭之。白崇禧则提出一项在后来为人们所争议的“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思想。但有人说毛、白这两位同庚战略家的抗战思想都来自于军事奇才蒋百里的《国防论》,不管怎样,蒋介石也赞成这一战略方针,前面提及他在1933年就说了三五年之内就可能开战,抗战越持久越有利。

1937年8月13日,异常惨烈的“淞沪会战”开始,此役,日寇先后四次增兵,由最初的1万人增至28万人,动用军舰40艘,飞机400多架,战车350辆,总计共有海军陆战队和陆军共14.5个师团。上海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还狂妄地宣称“一个月占领上海”,理想虽然丰满,但是现实很骨感,中国军人狠狠地教训了骄横的日本侵略者,告诉他们:你们还是醒醒吧,因为睡狮都已经醒了!国军最初投入的兵力4万人,后来跟着日军的数量扶摇直上,一共增兵至73个师,70万人,坚守上海长达3个月,这更是击碎了日本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在淞沪会战中,蒋亲临前线指挥,亲自指定作战计划。8月25日,蒋、宋夫妇二人到前线鼓舞、慰问士兵,蒋对于伤亡严重的情况,还告诉士兵能够避免伤亡尽量避免伤亡,能够攻击就尽量攻击。第一夫人宋美龄也没有少为抗战做贡献,他奔波于南京、上海之间,致力于政府的收容救济工作,安置从前线逃难的妇女儿童,发动妇女进行生产自救,开展义务教育,慰劳前线官兵。在上海战场前线,宋所乘坐的车辆遭到敌机轰炸,为避免空袭,车速提升,但不小心翻车,导致宋美龄肋骨折断几根,人也被甩在泥潭中。

不过这位千金出身、雍容华贵的蒋夫人意志坚定,强忍疼痛,按照原计划去慰问伤兵,并发表生动的演说,给前线士兵鼓舞打气。有这样的夫人风雨同舟,夫唱妇随,在国破山河在的乱世中,想必蒋的心里多是慰藉、鼓励和温暖。淞沪会战虽败犹荣,蒋介石也评价此役“使国际感观一新”。


第一夫人宋美龄为前线受伤士兵护理。


宋美龄为前线士兵制衣服。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2-10 20:29:51 +0800 CST  
@十二真人梦 2015-02-10 21:06:12
楼主小朋友把民国 历史 写的朗朗上口。读时有些爱不释手。只是遗憾的地方太多!
-----------------------------
多谢夸奖,哈哈,我一直都想要充实改进,还请您多多指教。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2-10 22:18:05 +0800 CST  
@Bgdzx 2015-02-10 21:48:18
俺常常不自觉地要将20世纪的国共之争类比2000·年前的楚汉相争。蒋即项,他们都是劳神费力扫平各路诸候,终了,却是给别人做了嫁衣裳。
-----------------------------
是啊,历史大舞台上经常上演类似的戏码,哈哈,真还有些像。谢谢光顾,欢迎常来。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2-10 22:24:15 +0800 CST  
@文明理性思考 701楼 2015-02-02 21:21
而且陈诚很清廉,他在东北指挥战争失败,生病后回上海治病竟没有医药费,当时他还是国民党上将,后来还是蒋介石来看望他时候得知,给他付了医药费。另外陈诚在1946年给国民党裁军百万,裁了上百国民党将军,这些将军一起去南京中山陵哭陵。逼蒋介石杀陈诚。特别是陈诚在东北解散了满洲国上百万军队,而这些大多数军队再后都是投靠了林彪,
蒋介石大陆失败,陈诚是有很大责任,当然蒋介石自己责任更大,不过蒋介石1946年百万裁军也是被逼,因为没有抗日战争后,国民党已经养不起这么多军队。
-----------------------------
@虎贲大将军2013 2015-02-06 12:38:28
陈诚的确很清廉能干,到台后不许他子女坐轿车上学,生活上很平民化,土地政策做得好,但在东北做得太差,没把握好大局,导致后来的塔罗牌效应啊
-----------------------------
@xcgzyj 2015-02-09 10:02:45
不是做得太差,而是能力问题,陈诚可以把一个台湾经营得井井有条,但东北的面积是数倍于台湾的,并且内外形势都很复杂,他就无力应对了。这恐怕也是蒋之所以丢大陆,败走台湾的原因,手下都是小才,无大才!
-----------------------------
@虎贲大将军2013 2015-02-09 19:29:28
不是小才,是没有做到人尽其才啊,而且老蒋不许白崇禧在东北发展,毕竟李黄白三人将那么贫瘠的广西都建设成三民主义模范省,私心太重了。。。
-----------------------------
@xcgzyj 2015-02-09 20:04:43
县委书记与省委书记,虽然同为“书记”,责、权、利,那可是天壤之别呀!
那就只能说老蒋只有僻居一隅的小才,他的下属站错队伍了!
-----------------------------
@再造文明 2015-02-10 19:31:49
老蒋这个人过于偏狭,用别人的话说是只会培养奴才,不会培养人才,像汤恩伯、胡宗南、刘峙以及陈诚都不是很有才干,只是因为黄埔骨感嫡系而侍宠骄横,或者在蒋的笼罩下失去了主动性,惟蒋马首是瞻,缺乏果敢和谋略。娇生惯养,没真正成气候。
-----------------------------
@xcgzyj 2015-02-10 20:11:08
若说培养“奴才”,无能出“。”右。
-----------------------------
@虎贲大将军2013 2015-02-10 21:30:39
老蒋这个人喜欢事必躬亲,用人其实也在锻炼人、培养人,不太善于用人,仅凭血性、勇猛和信念不能成大事的。在某种程度上有些像项羽或崇祯。后来,退到台湾,偏安后才有些反省。
-----------------------------
虎哥,看到你补的照片了,你说的好,谢谢了。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2-10 22:25:27 +0800 CST  

上海失守,国都南京就暴露在日寇的枪炮之中,蒋介石专门跑到国府主席林森官邸去拜访他,商议迁都之事。蒋对林说:“上海战况不利,国军吃紧,四川以两年多的部署,近日整顿军政业已完成,作为民族抗战复兴基地,为国府办公理想之处。迁都之事,宜尽快进行。”蒋虽然专横惯了,但对国民党元老林主席相当敬重,他的意见得到林的完全赞同。在11月16日晚的最高国防会议上,蒋正式宣布“国民政府及中央党部迁重庆,其他各机关或迁重庆,或迁长沙。”林在会议上十分伤感地说:“诸位同志、先生,老夫我马上就要登舰西上重庆,原来定的是白天起程,但日机轰炸,只好赶夜路了。就此向各位告别!”见着这位70岁的长者这么一说,蒋和众人相对无言,相当感伤,只是满怀敬意地看着这位林主席。

临行前,林森双手抱拳,又向大家拜别道:“我已是古稀之人,今世再回南京,不作此想了……但你们一定要抗战到底,坚持到最后的胜利。”说到此处,林森老泪纵横,与会者全场起立向林主席鞠躬致意,全场氛围颇为悲怆。蒋开口打破冷场的氛围:“林主席,走就走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们一定会回来的!”军委会秘书长张群也出来打圆场,他说:“林主席尽管放心,此去重庆,国家必将大吉大利,重庆乃国土重光之意,重庆就是等着再次庆祝!最后胜利的一定是我们中国!”全场情绪算是振作起来。

1938年1月11日,蒋介石在对日激战时斩杀大将——山东省主席、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五战区副司令韩复渠,理由是在抗战中违令逃跑。其实,老蒋早就对韩怀恨在心,西安事变,韩通电支持张、杨,又秘密联络刘湘反蒋,因怀疑蒋介石中央政权企图通过日军来消耗他的实力,所以避免与日军全面战斗,放弃了济南,向山东省西南部撤退以保存嫡系部队实力。蒋便以违令罪,召韩到开封,设鸿门宴将其处决。为了达到杀一儆百的效果,为了不使违令畏敌成为风尚,蒋还以韩为例,通电全国,今后要是有不奉命令的将领,决不宽待。另外,还惩处41人,处死在抗战中违令懈怠的高级将领8人。对此,连李宗仁都说:“此事确使抗战阵营精神为之一振!”

3月中旬,日军以华北方面司令官西尾寿造挥师8万,兵分两路向徐州进攻,当然,徐州会战中最负盛名者当属台儿庄战役。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负责总指挥,他对麾下的川军、西北军乃至中央军指挥调度得非常漂亮,经过23天酣战,歼敌1.2万人,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日的斗志。对于李善用杂牌军,蒋深感惊讶,但对于取得大胜,蒋也倍感欣慰,川军122师师长王铭章阵亡,蒋亲挽联以悼念:
执干戈以卫邦家,壮士不还,拼将忠诚垂宇宙;
闻鼙鼓而思将帅,国殇同哭,忍标遗像肃清高。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2-10 22:35:26 +0800 CST  
@56629951 2015-02-10 22:27:46
晚清留给民国的“烂摊子”怎么个民不聊生了?军阀混战之前不是在好好的和平演变么?烂烂摊子是孙大炮那样的精英愤青整出来的吧…
-----------------------------
东南互保就显分崩离析的兆头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不是烂摊子?保路运动……是怎么搞出来的?三次和平的立宪请愿都失败了,立宪党人对清廷都失去信心了。擅自修改《临时约法》,将总统任期改为无限期叫和平演变?两次复辟叫“和平演变”?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2-10 23:02:05 +0800 CST  
但不是每一次战争都能如台儿庄那样赢得酣畅淋漓、大快人心,战争毕竟是异常惨烈的,迁都到重庆后,小日本也不管什么山城雾都,仍然经常让飞行员不要命地开飞机到重庆进行轮番轰炸。小鬼子也很精明啦,他们想通过轰炸陪都来起到政治性的震慑作用,企图消磨中国人的抗战斗志。蒋坐镇重庆也不得安生,对日本人恨得天天大骂“娘希匹”,他的贴身副官被炸死两个,伤的更多,他本人好几次也差点被炸弹击中,幸好是宋美龄再次发挥基督教精神:上帝派女子保护男子,是她将蒋几次拉出了鬼门关。

1941年12月7日,尾巴快翘到天上去的小鬼子偷袭美国珍珠港,虎虎虎的来他个下马威,这下可好了,美国人被逼急了,自私伪善,大发战争财的“中立政策”行不通了,他们宣布对日作战,加入到反法西斯同盟国中。美、英两国派军事代表来重庆,与中方一同召开军事会议,二战两年多了,这才想起能打硬仗又何能扛得住的中国,美英人都实在得很啊。

在会议上,蒋介石表示中国派陆军、空军与盟国联合行动,美国得提供些实际物质资源来支持中国抗战,并帮助中国训练军队。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对蒋很有好感,还想让蒋出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同盟国在越南、泰国、缅甸等地的部队也归蒋指挥。为对罗斯福表示感谢,也为表现出合作的诚意,蒋提议中国战区参谋长由美国高级将领担任,结果呢,算是搬起石头将自己的脚狠狠砸了一会,来者不善,正是后来常与蒋吵得脸红脖子粗的史迪威。

1942年,蒋介石已然成为世界舞台上聚光灯下不可或缺的主角,他上台的第一步就是派遣远征军出兵印度、缅甸,防止日寇通过云南入侵四川、重庆。为了扬威异域,在国际上赢得好名声(蒋很看重国际感观),蒋对远征军也非常重视,率军慨然出国门的将领大多为能征善战之辈,如“支那虎将”卫立煌、黄埔系骨干将领杜聿明与郑洞国、有“东方隆美尔”之称的孙立人、“黄埔之英民族之雄”的戴安澜、“中国巴顿”廖耀湘等等。

1943年3月,见美英在欧洲战场上取得胜利,苏联方面的形势也逐渐好转,胜利的曙光开始照耀着反法西斯盟国,蒋趁机发表《中国之命运》,说是抗战胜利后,还都南京,建设“一个政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新中国。但激烈的战争仍然在继续,日寇向中国大后方步步紧逼,企图迫使中国人投降。但不管怎样,法西斯轴心国大势已去。
楼主 再造文明  发布于 2015-02-10 23:08:01 +0800 CST  

楼主:再造文明

字数:1422

发表时间:2014-11-27 07:5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6-30 21:32:22 +0800 CST

评论数:421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