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遗失的华夏》

自 序

《遗失的华夏.哈拉帕》,这个题目看起来像一个笑话。但我还是要敲击键盘,把这个看似笑话的题目完善起来。请读者看看:哈拉帕,是不是我们遗失的华夏文化。
在当前中国史学方面存在着两桩悬案:一个是我们夏朝哪里去了?另一个是《山海经》这部书,究竟是什么书?是历史、神话、巫书,还是后人的伪作?
同样在中国西面,喜马拉雅山另一边,巴基斯坦也存在一桩举世瞩目的悬案:就是突然发掘出个没头没脑的哈拉帕文明,让世界举座震惊。哈拉帕文明是什么人创造的,她来自哪里,又去向了何方?都没有人知道。一系列的谜题至今困扰着人们。
据考古调查:哈拉帕文明鼎盛于公元前1700-2500年间,甚至更早。历史时期相当于中国的夏朝到黄帝时期。这种高度发达的,本身就具有成熟文字体系的文明,却未见著任何史册。这种文明在公元前1700年的某天,突然蒸发了,干净的不留任何痕迹。
一个是莫名消失的夏朝,一个是突然出现哈拉帕。而且共处于一个相同的时间节点之上。如果把这两个历史怪相,合并成在一起,那夏朝和哈拉帕的历史,或许就不在是个谜。可是如此生硬地把两段不相干的历史联系起来,其难度可想而知。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不妨也可以一试。毕竟建立在猜想之上的学术也没有太大的损失。这就是我研究《山海经》与哈拉帕文化的最初想法。
在哈拉帕出土文物中,有一类最耀眼的文物就是哈拉帕印章。说它耀眼,并不是说它有多么华美夺目,而是因为印章上面刻画的文字,令人着迷。这些文字有人推测说是它印欧语系,有人推测说它是印度土著的达罗毗荼语。在我研究二十年之后,却读出来她是华夏先民使用过的文字。它与水书、甲骨文、金文有着血脉联系。据初步统计,哈拉帕印章文字共有400多个,但其中不包含一些文字的变体。这样计算下来,总文字数量不会超过400个。截止今日,我已破译出来97个哈拉帕印章文字,并已经写成两部学术报告,《古文字学术报告.亚布破译印章文字》和《古文字学术报告之二.亚布再译印章文字》,发表在刊物上。印章文字的破译结果很大程度与《山海经》和《古本竹书纪年》两本古籍记载的历史事件吻合。由于哈拉帕印章文字的成功破译,夏朝以前到黄帝统治时期的真实历史,逐渐浮出水面。哈拉帕印章文字、《山海经》与夏朝历史的完美契合,向世人展开了一幅夏朝以前,中华先民生动鲜活的历史画卷。
楼主 亚布2018  发布于 2018-03-26 18:33:53 +0800 CST  




目 录

第一章 璀璨迷人的哈拉帕
第二章 《山海经》帝王史
第三章 图画印章泄露了天机
第四章 哈拉帕是昆仑墟
第五章 夏朝语言文字特点分析
第六章 印章文字破译
第七章 印章与中国上古帝王玺
第八章 印章上的《山海经》人物
第九章 印章上的《山海经》图腾与族徽
第十章 遗失的华夏.哈拉帕
第十一章 夏.哈拉帕文化的发掘与展望
后记












第一章 璀璨迷人的哈拉帕

18世纪到19世纪中叶,在印度河流域,陆续发现了以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两座古代城市为代表的,属于同一时期的大量古文明遗址。这个考古发现,被称作“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印度河流域出土的这两座古城的城市,设计复杂,文物多彩,向人们展开了一幅幅上古的画卷。后来又在方圆一千多公里,陆续出土了若干的文化遗址。按考古学界以首次发现的地点命名的习惯,它们共同被称为“哈拉帕文明”,或“印度河文明”。她有别于此后雅利安人建立的“印度文明”。哈拉帕文明是由一千多座大大小小的古代城镇组成,她散落在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印度范围内,遗址东西长1600公里,南北宽1400公里,面积相当于现在的西欧。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这两座城市遗址的规模最大,总面积约八十五万平方米,其居民数,据学者估计,各自都有三万五千人左右。两城所保留下来的丰富文化遗产,已显示出上古哈拉帕人民高度的创造才能。
进一步的考古证明:哈拉帕文明存在于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2700年,鼎盛于公元前1700年-公元前2500年。究竟是什么人创造了这个文明?在印度的历史上找不到任何记载,人们便把希望寄托在出土于哈拉帕文明遗址上的印章,因为在印章上面有着完善的文字。文字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水准,有文字的印章可能在政治、经济活动中担任重要角色。但由于长久以来,没有人能释读印章上的文字。所以哈拉帕文明一直还是一个谜团。哈拉帕文明是一个早已被人类遗忘了的文明。
从考古发掘现场看: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有着完全相同的城市设计,城堡分东、西两侧,宽敞的街区上布置有市政建筑、集市、各种作坊、仓库、民居和神社。西侧的城堡内有砖砌的谷仓,谷仓之庞大,令人惊奇。市区有四通八达的街道,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的各宽10余米,市民的住房家家有井和庭院,房屋的建材都是烧制过的砖块。如果不是亲眼所见,难以置信:在古代文明中,砖块这种用于建造王宫和神殿的材料,竟也奢华到使用在民居建造上!最令考古学家惊异的是:城市里完善的排水系统。其完善程度就连现今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现代都市也未必能达到。这些城市的统治者是什么人? 究竟是什么人创造了这个文明?开始人们曾误以为是受其它文明的影响发展起来的, 但是进一步考古发现,无论是文字还是文物,都与其它地方不同。
哈拉帕文明同其他古代文明一样,也是农业文明。农民种植大麦、小麦、棉花、瓜和椰枣。他们还驯养大象和水牛在田里干活。这一地区有许多手艺精湛的制陶工匠,他们用陶轮制作陶器,这在当时是一项崭新的技术。哈拉帕人使用石器,并用青铜制作刀、武器、碗和雕像。他们建立了发达的废物处理系统,包括有盖板的排水系统和倒垃圾的斜槽。
从哈拉帕发掘的陵墓中发现,许多墓主人都戴着指环、滑石珠链、脚镯和手镯。墓里面满是铜镜、锑棒、轻薄的汤勺、以及不同形状大小的容器与水壶。一些女性尸骨上还戴有小珠串成的脚镯和镶嵌着珍贵宝石的束腰。
印度河文明最著名的工艺品就是大量出土的一些印章,共计2500多枚,这些印章通常以滑石制成,也有用陶土、玉石、青铜等材料的,印章种类独具特色。图案包括各样的动物,既有象、虎、犀牛和羚羊这类真实的动物,也有幻想或组合而成的动物,有时也雕刻人形。最惹人注目的是印章上刻满了文字。还发现过少量印度河石雕刻品,通常很小,且为人像或神像。此外也发现过很多动物和人的小型赤陶雕像。
哈拉帕文明的城市在当时是独特的,因为这些城市是按照一个中央计划精心建成的。埃及的建筑物用的是石头,美索不达米亚的建筑物用的是太阳晒干的砖,而这些城市的建筑物是用烧制的砖建造的。整个印度河流域做砖的模子只有两种标准尺寸。可见当时各地的度量衡也是一致的。如此整齐划一的布局和有条不紊的组织,似乎遍布整个哈拉帕地区。这一文明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达到成熟期,在以后的1000年中,实际上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甚至这些城市每遭到洪水毁灭性的破坏后,新城市总重建在原来的城市之上。如此一贯、连续的传统世上从来没有过,即使在埃及也没有。因而,产生这样一种假说:控制这一纪律严明的社会的也许是一种精神力量。没有军事装备,没有城防工事,也为这一假说提供了证据。但是,这一切毕竟只是推测,而且,在发掘更多的古城遗址,并能释读哈拉帕印章文字之前,始终只能是推测。在已发现的两千多枚印章上,都或多或少表明哈拉帕文明已高度发达。哈拉帕印章文字符号有些是象形的,也有些可能是表音的。对于这些文字符号的总数,学者的统计结果不一,共约四、五百个。学者们试图用种种有关的语言释读这种文字,迄今还未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然而,就是这样灿烂的文化在兴旺发达了几个世纪后,到公元前1700年,却突然衰落,从此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明之光熄灭了。这个古老文明究竟是怎样毁灭的?学者们也有种种不同的推测。迄今为止,普遍认为主要由于雅利安人入侵才衰落。不过最近有人提出,这一文明也许实际上是为泥浆所淹没的。按照这种说法,地下的火山活动使大量的泥浆、淤泥和沙子涌出地面,堵塞河道,形成一个很大的堰塞湖,把摩亨佐.达罗全给淹没了。从摩享佐.达罗一层又一层的淤泥判断,这一灾难至少发生过五次以上。最后,给印度河文明的中心带来了无可挽救的损害,使北部的边防十分脆弱,无法抵抗住雅利安人的侵略。
有些学者认为,由于雨量减少,上古时期的巴基斯坦信德省地区日益干旱甚至沙漠化,居民不得不移往他方。也有些学者认为,哈拉帕文化的衰落是地震、泥石流、旋风、战争的结果。还有些学者认为,由于印度河的改道,原先的河谷沃土变成了沙漠,人们被迫离去。
没有人知道印度河流域的居民是什么人,也没有人知道他们从哪里而来,又到哪里去。他们是不是现在印巴人的祖先,或者是他们的民族已经消亡,他们的文化的没得到延续?他们的后裔还有没有幸存?因为读不懂他们的文字。一切都陷入迷茫。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印度河文明的特殊性和神奇性,使其过去、现在,都为人类历史的发展奉献着无法取代的财富, 它不仅是印度河流域文化的源头,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一环,揭开它的谜底是现代人的重任。
楼主 亚布2018  发布于 2018-03-26 20:38:03 +0800 CST  
第二章 《山海经》帝王史

在喜马拉雅山东面,还有一个未解之谜。是一本叫做《山海经》的千古奇书,单单就书的来历就充满传奇色彩。我在读了20年后,发觉《山海经》是一本普度众生的书。形形色色的读者,在《山海经》里面全能找到他所需要的。地理学家说它是堪踏记录;医药学家说它是医药指南;历史学家说它是历史典籍;文学家说它是文学作品;民间百姓说它是神话;儒家书生说它是志怪之书;道教信众俸它是道教经典;玄幻小说家它是玄幻书籍;民俗学家说他是民俗记录;矿物学家说他是矿物学书;植物学家说它是植物学书;动物学家说它是动物学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山海经》确实是一部包罗万象兼容百家的伟大古籍。在此我不做太多评论。因为我的目的是要把《山海经》与哈拉帕文明联系起来,破译哈拉帕印章文字。因此我以《海经》为历史素材,对这部古籍进行分析,考证《山海经》帝王谱系,看看《山海经》所记录的历史与哈拉帕有没有直接联系。
当今很多学者都认为:《山海经》所记述的帝王谱系很混乱,不可信。其实《山海经》所记述的帝王谱系非常完整,只是没有把不在帝位的世系记录在内,才让人读起来有断续之感。但与牵强附会的《史记》帝王谱系比起来,至少不会自相矛盾。要考证《山海经》帝王谱系,就要排除一切神话的干扰,要以唯物主义观点去理解《山海经》,要以严谨的学风去研究《山海经》。不能因为不解,就冠以神话而释其惑。
要读懂《山海经》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古字、古音,切不可望文生义,胡乱释注。在此,我先解释几个在《山海经》里面频繁出现,且又容易误读的字,或许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其”字:甲骨文是象形文字,箕形,是上古氏族图腾。因为上古人类逐水草而居,往来迁徙不定。为了防止相同氏族的人在几代以后,异地相逢,还能够准确的确定亲缘关系,各个氏族便制作了属于自己的图腾。“其”通“棋”。金文里的“棋”字就更形象了,为两手将“其”挂在木杆之上。所以氏族驻地,必置“其”于辕门之外。“其”就是他们的图腾,后来引申为他或他们之意。
二、“有”字:甲骨文也是个象形文字,是上古的族旗或族徽。上古“有国的人”就是“侯”。金文“有”字,形为旗杆上挂着一面“旗”,是王族标志。“有”字“侯”音。上古“有”就是“侯”。因此上古诸侯多称自己为“有某氏”。比如黄帝称“有熊氏”,是表明他们是熊部的诸侯。因为“有”又是族旗,所以两族汇聚,无论是敌是友,必先看“有”。“有”则贵,无则贱。“有”为族旗,还可以考证在《国语。鲁语上》:“共工氏之伯九有”。是说共工氏族有九面族旗,即共工氏有九个部族。
三、“浴”字:《山海经》这里的“浴”字,并不全是沐浴之意,而也有形容鸟儿飞上飞下的,引申为“升降”。读者可以参见《大戴礼记》:“黑鸟浴,黑鸟者何也?乌也。浴也者,飞乍高乍下也”。古人把太阳也看作鸟,因此用“浴”字形容其升降。
那么《山海经.大荒南经》所记载的:“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渊”。就当译做:“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国。有女子叫羲和,是帝俊的妻子,她通过观测太阳的运行规律,和节气变换,推演出十日记年历。(以太阳运行周期计年,称日。每日36天,年10日,计360天,剩下的平年5天、闰年6天用来过年),她正在甘渊观测太阳升降”。顺便解释一下此文的“生“字,生不仅有“生育”之意,还有发明创造之意。人怎么能可能生出太阳呢?这不符合客观规律。
四、“神”字:唯物主义的解释有以下两种。《易.说卦》:“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孟子》:“圣而不可知之谓神”。这两句话的意思正好相反,第一句是说无所不知,皆能道出玄机的人是神。第二句是说最智慧贤明的人也弄不懂的事是神。这也就是说:神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说:帝佛仙圣可以为神,日月山河也可以为神。
《海内西经》有这样的话:“海内昆仑之墟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墟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礼记.礼运》也有“百神受职焉”之语。这里的“百神”,并不是几百个神仙。读过神话《封神榜》的人都知道:神与仙不同,神是被封赐的官员,无论天上地下皆是如此。那些上古的神,就是帝王加封的掌管农业、牧业、山川、海河、巫史、工巧、军事等的各种官员,如社稷、山神、风神、海神、河伯、巧棰、雨师等。
五、“攻”字:《说文》:“攻,击也”。这是 “攻”字今意。 “攻”字古意从工从攴,和“畋”字结构一致。“畋”为猎取,“攻”为工取。“工”,象矩尺之形;攴,以矩尺工之。本意采撷、施工。《山海经》里面的“攻”字多做此解,而非攻击之意。如《大荒南经》:“有云雨之山,有木名曰栾,禹攻云雨,有赤石焉生栾,黄本赤枝青叶,群帝焉取药”。这里的“攻”字,意为大禹砍伐采撷栾木,并非是攻打云雨之山。
正确理解了“其、有、浴、神、攻”五个字,再读《山海经》就不那么神话了。
要考证《山海经》帝王谱系,我认为要从《山海经》收篇之处入手,分析夏朝至于帝俊的传承关系。
《海内经》结尾说:“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帝俊(qun)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少暤生般,般是始为弓矢。帝俊赐羿彤弓素[矢曾],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帝俊生三身,三身生义均,义均是始为朽[亻垂],是始作下民百朽。后稷是播百穀。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大比赤阴是始为国。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讠夭]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壤,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洪水滔天,鲧窃帝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这一段文字是全书之精妙,也是全书之玄妙!文中叙述的帝系顺序为:黄帝-帝俊-禹、鲧-炎帝-鲧-禹。这个排序相当混乱,以至于使读者如坠云雾。是历史本来就是这样的,还是古人排序错了?
我以为都不是。参考一下《古本竹书》,很容易理清其顺序黄帝以下当是:黄帝-鲧-禹。据《史记》记载:“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可见炎帝时候,轩辕还没有称帝,那么黄帝肯定是排在炎帝之后了。根据《山海经》来看炎帝又出于帝俊。那么该文的帝系排序就应该是:帝俊-炎帝-黄帝-鲧-禹。
从此段文字反常的帝系排序来看:《山海经》在夏朝时一定有过重大修撰,因为夏人为黄帝苗裔,故错乱顺序,把黄帝排在文首,把禹列在文尾。这种错乱顺序的记事手法,我称之为“藏写”。其实《山海经》不止文尾藏写,而是通篇藏写。这一问题,我会在后面的《归藏》里论述。
那么,我把“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这段重复的话删掉,重新排序一下:
《海内经》:“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少暤生般,般是始为弓矢。帝俊赐羿彤弓素[矢曾],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帝俊
生三身,三身生义均,义均是始为朽[亻垂],是始作下民百朽。后稷是播百穀。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大比赤阴是始为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讠夭]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壤,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洪水滔天,鲧窃帝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概括上文:记述的其实都是帝俊的家事。是说帝俊分封了八个儿子:一支少暤支系;另一支少典(即炎黄)支系(具体帝系我会在后面论述),也正是这两个支系,垄断了周代以前的中国帝王史。
楼主 亚布2018  发布于 2018-03-27 09:18:34 +0800 CST  




楼主 亚布2018  发布于 2018-03-27 17:40:52 +0800 CST  
@ty_134981415 2018-03-27 19:59:14
太臆想了
-----------------------------
我没有,你可以接着看,或购买我的书。
楼主 亚布2018  发布于 2018-03-27 21:29:53 +0800 CST  
提起伏羲帝俊,读者都会想到八卦。不仅如此,我研读《山海经》发现伏羲极其后人与“八”字,确有不解之缘,是事出巧合,还是人为使之?我认为是后者。也就是说炎帝、黄帝、夏朝的历史走向,在伏羲时代就已经确定了。
伏羲八卦,依据《易传》曰:“帝出乎震”,震为东方之卦,五行属木。按五行相生之序,首为木,且太昊帝俊为东方之帝,东方曰夷,故太昊配木德,为帝王之首。
后来伏羲八卦被炎帝发展成《连山易》,因炎帝居西北,其首卦以艮开始。《说卦》曰:“艮为山”。《连山易》八卦实为取象八山。
再后来黄帝以土德王天下,创《归藏》,故以坤卦开始,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大地之中。
文王八卦《周易》因晚出于《山海经》,故本文不予论述。
我在这里突然讲起八卦,读者可能迷惑不解:八卦和帝王谱系有关系吗?当然有。而且关系极大。《山海经》诸国与八卦是相辅相成,相克相生的。也就是说伏羲之后炎帝、黄帝、夏朝,各代帝王均是以卦位王天下的。直至商、周卦位大乱,致使商、周以后各代君主皆不敢称帝,而称王。周朝时改“王”为“天子”,犹言君上有君。
伏羲至于黄帝,八卦的更迭就是朝代的更迭。现在我就把这段历史的脉络,使用八卦给读者推演一下,看看这些卦位,是不是都印证在《山海经》里面。
在论述《山海经》帝王谱系之前,必须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帝俊、太昊、伏羲、太典,他们是不是同一个人?我回答是肯定的。因为这个事实都可以考证在《山海经》里面。
《山海经》里面确实没有直接说帝俊就是太昊、伏羲、太典。但在《海内经》却有这样的记述:“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少暤生般,般是始为弓矢。帝俊赐羿彤弓素[矢曾],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这段文字中记述了帝俊谱系和少昊禺号,除了生淫梁,还生了般,般发明了弓箭。帝俊把弓箭赐给羿,去扶助下方属国。透过弓箭的发明和使用过程,可以看出帝俊、少昊、般应该是辈分不同的,同一个时代的一家人。古往今来,四世同堂不多,三世同堂却很常见。那这个少昊就应该是帝俊的儿子禺号。般就是禺号之子,帝俊的孙子。原来在历史上,是作为爷爷的帝俊,把孙子般发明的弓箭,推广到天下去的。
既然禺号这一支系是少昊氏,那把做为他父亲的帝俊称作太昊也顺理成章。
帝俊原本就是伏羲,也可考证在《山海经》中。《山海经》海经部份是记载夏朝以前帝王历史的古籍,在《山海经》中,对同一个人的记述方式是:言帝俊则不言伏羲;言后稷则不言神农;言炎帝则不言叔均;虽言轩辕,是言其国,非言其人,言其人必用黄帝。
《山海经》中记述帝俊有三位妻子:羲和、常羲和娥皇。根据《大荒南经》:“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大荒西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也就是说明帝俊的妻子羲和,发明了十月太阳历,用来指导农业生产;而妻子常羲发明了十二月月亮历,用来指导人类自身繁殖。
帝俊两位夫人发明的历法,在当时是一件相当了不起的发现!当时的社会,农业生产和人类生产是两件不可或缺的头等大事。因为伏羲自名为羲,所以他的两位夫人,从夫而名,称为羲和、常羲,其实和、常才是她们的名字。由于这两位夫人对伏羲帮助太大,以至于伏羲都把她们写在自己名字里。
羲是个合体字,从羊、从禾、从丂、从戈。伏羲的妻子常羲也叫常仪,她的祖先应该是一个牧羊氏族。“仪”字,甲骨文画作祭坛上放着一只羊,所以羲字从羊。
伏羲的另一个妻子叫羲和,她的祖先应该是一个农耕氏族,“和”即“禾”,所以羲字从禾。
“丂”即“巧”之略,即工巧,帝王掌工巧之事,所以羲字从丂。
“戈”字很好理解。王者:军国之事不可不察。主兵,所以羲字从戈。
那么“羲”字的本意就是:主宰牧业、农耕、工巧、刀兵的羲皇。
“伏”字,甲骨文画做跪拜之形。“伏羲”之意不言自喻,即是万民跪拜主宰牧业、农耕、工巧、刀兵的羲皇。纵观中国上古历史,谁人能与帝俊争锋!
帝俊是太典也可以考证在《大荒南经》:“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海内经》:“帝俊生三身,三身生义均,义均是始为朽[亻垂],是始作下民百朽。后稷是播百穀。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大比赤阴是始为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讠夭]生炎居”。《大荒西经》:“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穀。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穀,始作耕。有赤国妻氏。有双山”。综合以上三段话:是说帝俊还有一位妻子叫娥皇。娥皇生了三身国。所谓三身,即是一身双孕。就是娥皇孪生了后稷和台玺两个儿子。后稷生义均,就是朽[亻垂]。台玺生叔均,就是炎帝。
在这里还要解释一下上面三段文字里面的几个字。
后稷的“后”字:后,司之倒像也。有帝之实无帝之名,谓后。如后稷、后羿、夏后启等。所谓后稷之意不言自喻,他几可代帝俊之子帝鸿(jiang)称帝。
“稷之孙曰叔均”的“孙”字,当是“侄”之误。因为《大荒西经》:“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穀。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穀,始作耕”。说的很清楚了。叔均是台玺的儿子,也就是后稷的侄子。
“大比赤阴是始为国”的“大比”两字:“大”即是“达”。“比”即是“毗”。《诗.大雅》:“天之方懠,无所夸毗”。朱熹训:“夸,大也;毗,附也”。若“夸”训为“大”。《诗.大雅》这句也可以写作:“天之方懠,无所大比”。这与“大比赤阴是始为国”就一致了。但我还是倾向“毗”是毗邻之意。因为“毗”字会意为田挨着田。这样“大比赤阴是始为国”就可以写作“达毗赤阴是始为国”。这句话就可以解释为:(叔均)到达毗邻赤水的北面,在此建立了国家。
我考证:赤国、赤阴、赤水(今印度河)皆是一地,在今印度河北岸,哈拉帕古城。就是《山海经》里面所说的昆仑墟。因炎帝建都于赤水之岸,亦称赤帝。昆仑墟作为众帝之都,从炎帝开始一直沿用至夏朝。周代《穆天子传》还称昆仑墟为黄帝宫。此事可参见《穆天子传》卷二:“□吉日辛酉,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封丰隆之葬,以诏后世”。和“天子□昆仑,以守黄帝之宫。南司赤水,而北守舂山之珤”。这也侧面说明了黄帝宫,就是昆仑墟,位于赤水(今印度河)之北,舂山之南。
叔均姬姓,以火德天下,被尊为炎帝。“火德”一语,读者可以看看哈拉帕古城的红砖建筑,想一想:炎帝时赤水(印度河)两岸会有多少狼烟四起的砖窑。炎帝叔均居于西北,后迁居于此,娶赤国妻氏姜姓,其后裔皆姜姓。此后姜、姬两姓几乎垄断了周代以前的中国历史。
黄帝也是姬姓,自然出于叔均。因其四世先祖均未在帝位,为人臣,所以《山海经》未记。正因如此:无论炎黄二氏皆言出于少典氏。
既然炎帝、黄帝俸先祖后稷与台玺是少典,那帝俊也自然是太典了。
综上所述:依据《山海经》所考证:帝俊、太昊、伏羲、太典是同一个人。
帝俊伏羲:风姓。名虙,帝号俊(夋、夔)。他生在西方,却称帝在东方。东方号太皞、太昊,即太阳神,图腾为鸟。西方号太典、大典。图腾为蛇。民间尊为羲皇,即伏羲。因此他是鸟图腾和蛇图腾的共同祖先。为论述方便,本章以下,我皆以帝俊尊之,不言太昊、伏羲、太典。
楼主 亚布2018  发布于 2018-03-28 08:43:33 +0800 CST  
提起伏羲帝俊,读者都会想到八卦。不仅如此,我研读《山海经》发现伏羲极其后人与“八”字,确有不解之缘,是事出巧合,还是人为使之?我认为是后者。也就是说炎帝、黄帝、夏朝的历史走向,在伏羲时代就已经确定了。
伏羲八卦,依据《易传》曰:“帝出乎震”,震为东方之卦,五行属木。按五行相生之序,首为木,且太昊帝俊为东方之帝,东方曰夷,故太昊配木德,为帝王之首。
后来伏羲八卦被炎帝发展成《连山易》,因炎帝居西北,其首卦以艮开始。《说卦》曰:“艮为山”。《连山易》八卦实为取象八山。
再后来黄帝以土德王天下,创《归藏》,故以坤卦开始,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大地之中。
文王八卦《周易》因晚出于《山海经》,故本文不予论述。
我在这里突然讲起八卦,读者可能迷惑不解:八卦和帝王谱系有关系吗?当然有。而且关系极大。《山海经》诸国与八卦是相辅相成,相克相生的。也就是说伏羲之后炎帝、黄帝、夏朝,各代帝王均是以卦位王天下的。直至商、周卦位大乱,致使商、周以后各代君主皆不敢称帝,而称王。周朝时改“王”为“天子”,犹言君上有君。
伏羲至于黄帝,八卦的更迭就是朝代的更迭。现在我就把这段历史的脉络,使用八卦给读者推演一下,看看这些卦位,是不是都印证在《山海经》里面。
在论述《山海经》帝王谱系之前,必须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帝俊、太昊、伏羲、太典,他们是不是同一个人?我回答是肯定的。因为这个事实都可以考证在《山海经》里面。
《山海经》里面确实没有直接说帝俊就是太昊、伏羲、太典。但在《海内经》却有这样的记述:“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少暤生般,般是始为弓矢。帝俊赐羿彤弓素[矢曾],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这段文字中记述了帝俊谱系和少昊禺号,除了生淫梁,还生了般,般发明了弓箭。帝俊把弓箭赐给羿,去扶助下方属国。透过弓箭的发明和使用过程,可以看出帝俊、少昊、般应该是辈分不同的,同一个时代的一家人。古往今来,四世同堂不多,三世同堂却很常见。那这个少昊就应该是帝俊的儿子禺号。般就是禺号之子,帝俊的孙子。原来在历史上,是作为爷爷的帝俊,把孙子般发明的弓箭,推广到天下去的。
既然禺号这一支系是少昊氏,那把做为他父亲的帝俊称作太昊也顺理成章。
帝俊原本就是伏羲,也可考证在《山海经》中。《山海经》海经部份是记载夏朝以前帝王历史的古籍,在《山海经》中,对同一个人的记述方式是:言帝俊则不言伏羲;言后稷则不言神农;言炎帝则不言叔均;虽言轩辕,是言其国,非言其人,言其人必用黄帝。
《山海经》中记述帝俊有三位妻子:羲和、常羲和娥皇。根据《大荒南经》:“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大荒西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也就是说明帝俊的妻子羲和,发明了十月太阳历,用来指导农业生产;而妻子常羲发明了十二月月亮历,用来指导人类自身繁殖。
帝俊两位夫人发明的历法,在当时是一件相当了不起的发现!当时的社会,农业生产和人类生产是两件不可或缺的头等大事。因为伏羲自名为羲,所以他的两位夫人,从夫而名,称为羲和、常羲,其实和、常才是她们的名字。由于这两位夫人对伏羲帮助太大,以至于伏羲都把她们写在自己名字里。
羲是个合体字,从羊、从禾、从丂、从戈。伏羲的妻子常羲也叫常仪,她的祖先应该是一个牧羊氏族。“仪”字,甲骨文画作祭坛上放着一只羊,所以羲字从羊。
伏羲的另一个妻子叫羲和,她的祖先应该是一个农耕氏族,“和”即“禾”,所以羲字从禾。
“丂”即“巧”之略,即工巧,帝王掌工巧之事,所以羲字从丂。
“戈”字很好理解。王者:军国之事不可不察。主兵,所以羲字从戈。
那么“羲”字的本意就是:主宰牧业、农耕、工巧、刀兵的羲皇。
“伏”字,甲骨文画做跪拜之形。“伏羲”之意不言自喻,即是万民跪拜主宰牧业、农耕、工巧、刀兵的羲皇。纵观中国上古历史,谁人能与帝俊争锋!
帝俊是太典也可以考证在《大荒南经》:“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海内经》:“帝俊生三身,三身生义均,义均是始为朽[亻垂],是始作下民百朽。后稷是播百穀。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大比赤阴是始为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讠夭]生炎居”。《大荒西经》:“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穀。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穀,始作耕。有赤国妻氏。有双山”。综合以上三段话:是说帝俊还有一位妻子叫娥皇。娥皇生了三身国。所谓三身,即是一身双孕。就是娥皇孪生了后稷和台玺两个儿子。后稷生义均,就是朽[亻垂]。台玺生叔均,就是炎帝。
在这里还要解释一下上面三段文字里面的几个字。
后稷的“后”字:后,司之倒像也。有帝之实无帝之名,谓后。如后稷、后羿、夏后启等。所谓后稷之意不言自喻,他几可代帝俊之子帝鸿(jiang)称帝。
“稷之孙曰叔均”的“孙”字,当是“侄”之误。因为《大荒西经》:“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穀。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穀,始作耕”。说的很清楚了。叔均是台玺的儿子,也就是后稷的侄子。
“大比赤阴是始为国”的“大比”两字:“大”即是“达”。“比”即是“毗”。《诗.大雅》:“天之方懠,无所夸毗”。朱熹训:“夸,大也;毗,附也”。若“夸”训为“大”。《诗.大雅》这句也可以写作:“天之方懠,无所大比”。这与“大比赤阴是始为国”就一致了。但我还是倾向“毗”是毗邻之意。因为“毗”字会意为田挨着田。这样“大比赤阴是始为国”就可以写作“达毗赤阴是始为国”。这句话就可以解释为:(叔均)到达毗邻赤水的北面,在此建立了国家。
我考证:赤国、赤阴、赤水(今印度河)皆是一地,在今印度河北岸,哈拉帕古城。就是《山海经》里面所说的昆仑墟。因炎帝建都于赤水之岸,亦称赤帝。昆仑墟作为众帝之都,从炎帝开始一直沿用至夏朝。周代《穆天子传》还称昆仑墟为黄帝宫。此事可参见《穆天子传》卷二:“□吉日辛酉,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封丰隆之葬,以诏后世”。和“天子□昆仑,以守黄帝之宫。南司赤水,而北守舂山之珤”。这也侧面说明了黄帝宫,就是昆仑墟,位于赤水(今印度河)之北,舂山之南。
叔均姬姓,以火德天下,被尊为炎帝。“火德”一语,读者可以看看哈拉帕古城的红砖建筑,想一想:炎帝时赤水(印度河)两岸会有多少狼烟四起的砖窑。炎帝叔均居于西北,后迁居于此,娶赤国妻氏姜姓,其后裔皆姜姓。此后姜、姬两姓几乎垄断了周代以前的中国历史。
黄帝也是姬姓,自然出于叔均。因其四世先祖均未在帝位,为人臣,所以《山海经》未记。正因如此:无论炎黄二氏皆言出于少典氏。
既然炎帝、黄帝俸先祖后稷与台玺是少典,那帝俊也自然是太典了。
综上所述:依据《山海经》所考证:帝俊、太昊、伏羲、太典是同一个人。
帝俊伏羲:风姓。名虙,帝号俊(夋、夔)。他生在西方,却称帝在东方。东方号太皞、太昊,即太阳神,图腾为鸟。西方号太典、大典。图腾为蛇。民间尊为羲皇,即伏羲。因此他是鸟图腾和蛇图腾的共同祖先。为论述方便,本章以下,我皆以帝俊尊之,不言太昊、伏羲、太典。
楼主 亚布2018  发布于 2018-03-28 08:43:50 +0800 CST  
现在就让我们看看:伏羲八卦、炎帝《连山易》、黄帝《归藏》是怎样与《山海经》相互印证的。
一、伏羲八卦:卦含帝俊八子。
帝俊是我们最伟大的祖先。他翻开了中华历史的新篇章。最让帝俊引以为豪的,是他的诸多子孙。这些子孙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创了中华新时代。舟、车、歌舞、琴瑟、百巧、种植、衣食住行、劳作歌舞,都是在这个时代被发明的。那个时候,简直就是一个发明创造的盛世。然而这些发明创造,并没有全部记在帝俊头上,却都归功于他的子孙。这与把一切发明创造,都归功于三皇五帝的正史不同,显得更加真实可信。但其中有一些发明,是可以明确为帝俊所创,如伏羲八卦,结网以渔,造书契,置婚嫁,轮值称帝。
《山海经》说:“帝俊有子八人”。哪有那么凑巧的事情,帝俊创造了八卦就生了八个儿子。而是说:帝俊按八卦方位,给其中八个儿子分封了领地,并赐了姓。文中“有”字当做“侯”字解释,这个已在开篇时交代过了。此外,我通过对哈拉帕印章文字的破译发现:哈拉帕印章文字的“侯”字,和甲骨文及古陶文的“有”字,字形几乎一模一样。这也可以作为帝俊封侯八子的直接证据。
今传伏羲八卦,多是后世演绎,皆成算命之术,不可信。帝俊初创八卦是具有鲜明政治目的。一是用于军事,二是推演天时,三知未来福祸。都是为统治服务的。因此,他把八个儿子分封到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留出中土空缺,不得八子擅入,一则可免手足相残,二则可御外族来犯。有胆敢入卦者,必遭帝俊八子合围。此卦至少到黄帝以前,起了极大作用。这期间既无外族来入侵,又无亲族相互残杀。帝俊对八卦的成功运用,甚至一直影响到1500年后的夏朝。这从哈拉帕文明遗址中也可以看出来,夏朝除了城防建设,出土的军事文物并不多。现在并没有较为可信的伏羲八卦存世。若要借鉴,只有炎帝的《连山易》八卦,应该与伏羲八卦最为接近。因为炎帝叔均是帝俊之孙,只隔台玺一世。
按照《山海经》的记述:帝俊有三位妻子。分别是居于东南方崇拜鸟图腾的羲和;居于西北方崇拜牛羊图腾的常羲;居于西南方羲崇拜蛇图腾的娥皇。这三位妻子共生了八胎:帝鸿、禺号、三身(后稷、台玺)、晏龙、黑齿、中容、季厘、咸鸟,共计九人。但从《山海经》结构安排上来看:咸鸟未居卦位,因为咸鸟是在《海内经》里出现的。而伏羲八卦是环形的,其卦象与《海外经》和《大荒经》对应。事实上:帝俊的子孙也都记录在《海外经》和《大荒经》里面。读过《海外经》和《大荒经》的读者都知道:《海外经》和《大荒经》是叙述角度是环形的,就像八卦图形一样周而往复。这说明:《海外经》和《大荒经》是伏羲八卦和炎帝《连山易》卦象。
而细观《海内经》,其卦象应该是黄帝《归藏》卦象。卦象驳杂,五行吞八卦。黄帝居于卦中,监制万国,调度八方。
依此我确定帝俊分封的八个儿子是:帝鸿、禺号、后稷、台玺、晏龙、黑齿、中容、季厘。
根据炎帝《连山易》和《山海经》复原出伏羲八卦卦象如下:
西北艮:少典台玺 母娥皇 姬 姓 蛇图腾
北方离:黑齿 母常羲 姜 姓 牛羊图腾
东北坤:中容 母羲和 未记姓氏 鸟图腾
东方震:晏龙(袭帝俊)母羲和 未记姓氏 鸟图腾
东南巽:少昊禺号 母羲和 任 姓 鸟图腾
南方坎:季厘 母羲和 未记姓氏 鸟图腾
西南兑:少典后稷 母娥皇 姚 姓 蛇图腾
西方乾:帝鸿 母羲和 销 姓 鸟图腾
从复原的伏羲八卦结果上看:羲和之子占有五卦,常羲之子占有一卦;娥皇之子占有二卦。从卦象上来看:东方的鸟族占有绝对优势。这也侧面证明了“帝出乎震”。帝俊几乎是一生都生活在东方,与羲和育有众多子嗣。帝鸿、禺号、后稷、台玺、黑齿、司幽、季厘、中容为同父异母八兄弟。销、任、姚、姬、姜五姓皆源于风姓。
楼主 亚布2018  发布于 2018-03-29 08:49:20 +0800 CST  
二、炎帝《连山易》:卦含八山,炎帝世系及少昊、少典世系。
因为水书《连山易》说:“帝出于艮”,就是首卦位居西北。《山坟》说:《连山易》主要以伏羲八卦为解释对象的。《连山易》的八山:崇山、伏山、列山、兼山、潜山、连山、藏山、叠山,又与伏羲八卦一一对应。《连山易》取象歌又为:“崇山君;伏山臣;列山民;兼山物;潜山阴;连山阳;藏山兵;叠山象”。那么,我们把伏羲八卦和《连山易》取象歌综合到一起,得到的就应该是完整的《连山易》卦象。
来让我们看看《连山易》与伏羲八卦有什么不同。
西北艮崇山君:炎帝叔均 祖娥皇 姬 姓 蛇图腾
北方离藏山兵:黑齿国 祖常羲 姜 姓 牛蛇图腾
东北坤伏山臣:中容国 祖羲和 未记姓氏 鸟图腾
东方震潜山阴:司幽国 祖羲和 未记姓氏 鸟图腾
东南巽兼山物:少昊淫梁 祖羲和 任 姓 鸟图腾
南方坎叠山象:季厘国 祖羲和 未记姓氏 鸟图腾
西南兑列山民:少典义均 祖娥皇 姚 姓 蛇图腾
西方乾连山阳:炎帝叔均 祖娥皇 姬 姓 蛇图腾
根据《连山易》“帝出于艮”,居西北。炎帝叔均卦位崇山君;因叔均创《连山易》,故叔均还有卦位连山阳。连山、崇山,《山海经》称“有双山”;正西连山阳对正东潜山阴,晏龙之子司幽国卦位潜山阴;叔均娶赤水姜氏之女听[讠夭],黑齿国卦位藏山兵。后世颛顼入此卦,史称“首戴干戈”,兵相;舜生于姚墟,耕于历山。历山就是列山。少典义均为列山民;象生于南方,季厘国卦位叠山象;东南少昊国为富庶之地,故少昊氏淫梁卦位兼山物;剩下东北方的中容国,卦位自然就是伏山臣。而且从《山海经》的记述也能看出:东北方向很早就臣服于炎帝了。后来黄帝命应龙杀夸父和蚩尤,就记述在《大荒东经》的东北方。参见《大荒东经》:“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当然,此时的黑齿国、中容国、司幽国、季厘国的国君都是和叔均、义均、淫梁齐辈的帝俊之孙了。
炎帝《连山易》中还深藏着炎黄世系、少昊世系、少典姚姓世系的历史。这些历史也都记述在《山海经》里面。
(一)、炎黄世系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穀。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穀,始作耕。有赤国妻氏。有双山”。
《山海经.海内经》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讠夭]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壤,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
《山海经.海内经》载: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
《山海经.大荒北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
《大荒西经》:“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恝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
根据以上记载,可以列出:
1、炎帝世系,即是少典姜姓世系:
帝俊-台玺-叔均-炎居-节并-戏器-祝融-共工-术器
共工-后土-噎鸣-岁十有二
后土-信 -夸父
-伯陵-鼓、延、殳
-灵恝-互人
2、黄帝世系,也是少典姬姓世系
帝俊-台玺-叔均-○○-○○-○○-○○-○○-轩辕-昌意-乾荒-颛顼-鲧-禹
(二)、少昊世系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少暤生般,般是始为弓矢”。
《山海经.大荒南经》:“有缗渊,少昊生倍伐,倍伐降处缗。有水四方,名曰俊坛”。
《山海经.大荒北经》:“有儋耳之国,任姓,禺号子,食穀”。
《山海经.大荒北经》:“有人一目当面中生。一曰是威姓,少昊之子,食黍”。《山海经.海外北经》:“一目国在其东,一目中其面而居。一曰有手足”。
帝俊-禺号-淫梁-番禺-奚仲-吉光-○○-○○-○○-任挚
-般
-倍伐
-儋耳
-一目
(三)、少典姚姓世系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帝俊生三身,三身生义均,义均是始为朽[亻垂],是始作下民百朽”。
《山海经.大荒南经》:“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
帝俊和娥皇孪生了后稷和台玺。后稷生义均,也叫朽[亻垂],姚姓。台玺生叔均,姬姓。
帝俊-后稷-
义均-○○-○○-○○-○○-○○-○○-○○-○○-○○-帝尧-丹朱
义均-○○-○○-○○-○○-○○-○○-○○-○○-○○-○○-帝舜
帝舜-戏-摇民
楼主 亚布2018  发布于 2018-03-30 17:43:13 +0800 CST  
买书加一八九八四一九四八八六
楼主 亚布2018  发布于 2018-03-30 18:00:16 +0800 CST  
三、黄帝《归藏》:九宫破八卦,归藏五行。
《归藏》魏晋以后已经失传。传统认为是商代的《易经》,其实不然。《归藏》以坤为首卦,坤乃为地,为土,乃为黄帝土德之象。《礼记.月令》:“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黄帝,其神后土”。
《归藏》始创黄帝,沿用至夏、商。正因为如此,夏朝虽称帝在昆仑墟(今哈拉帕古城),却始终用事于中原河渭,即藏山之地。《归藏》虽已失传,但其卦象仍旧保留在《山海经》里面。
姬姓轩辕的时候,六世炎帝术器的统治已经衰败,而世居西北的轩辕开始兴起。《史记。五帝本纪》说:“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可见术器的统治已经不得人心。就如《易.系辞下》所说:“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文中“通其变”就是变换了卦象。
黄帝通演了八卦,分析了天下形势,得出结论:此时想一统天下,还为时过早。必须要破解炎帝八卦之后,方能称帝。于是他的目光便落到位于八卦中心的巴人之地。《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大暤生咸鸟,咸鸟生乘釐,乘釐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前文说过,帝俊生子九人,封国八个。只有巴人的祖先咸鸟,没有封国。按此文记述:直至咸鸟的孙子后照的时候还称巴人。巴人因无卦位,便散居卦中。而巴国却出现在《海内经》里面,说明巴国是黄帝所封。这也正是黄帝“九宫破八卦,归藏五行”军事战略中的一步。
在黄帝看来:炎帝八卦形如铁通,想要在外围突破,进入卦中,定遭其他众卦合围。假如在八卦中心再置一卦,情况就截然不同:无论从外围哪个方向进行攻击,都会坐收里应外合之效。
如果破解了八卦,又在何方建立基地呢?黄帝选择的是黄河与渭水交汇之处,就是北方离卦黑齿国藏山。因为此处,背靠旷野,扼守河渭,退可归西北,进可雄视天下。不过此时的藏山尚在炎帝手中。如何使八卦变九宫,归藏五行。黄帝采取的是“归藏”之策。就是明公暗私,迂回夺取藏山。
为此黄帝采取了如下措施:
第一步:昌意降居若水;玄嚣降居江水。与咸鸟结为姻亲,与鸟图腾的东夷人融合。此举意在:八卦变九宫。
第二步:远交宗亲,诺以天下。以恢复“一昭一穆,一幽一明”称帝制度为前提,承诺姬、任、姚、姜,四姓,以八为始终,每姓两世,轮番称帝。此是外显内藏之术。
本来黄帝是要伐姜,他怎么又诺以姜姓王天下?这就是黄帝的《归藏》精髓了。他当然不会邀当权的姜姓了,而是邀请那些在政治上没有话语权的姜姓族人,这是黄帝是分化炎帝集团的一项举措。如此一来,东南少昊氏任姓、西南朽[亻垂]后裔姚姓,以及一部分北方的姜姓族人,都会采取隔岸观火的态势,任由黄帝斩杀蚩尤和夸父。不过黄帝提出的恢复“一昭一穆,一幽一明”的轮值帝制,在黄帝取得政权以后确有施行。比如:黄帝姬姓,乾荒姬姓。少昊挚任姓,颛顼代少昊而任姓。帝喾姬姓,帝挚姬姓。帝尧姚姓,帝舜姚姓。凡八世,虽姓氏不同,但因为黄帝《归藏》的成功运用,此三姓均尊黄帝为共祖。八世帝王,姬姓得四世。这是因为帝颛顼的出现,还有北方的姜姓不肯诚心归顺的结果。才致使姚姓的帝尧、帝舜,隔二世而王天下。或许还因为东夷尚未平定,必须有一个了解东夷民风的帝王来完成此项事业,因此姚姓放慢了称帝步伐。历史就把这个任务,交给出生在东夷的高阳氏颛顼和高辛氏帝喾。这也正是黄帝运用《归藏》卦象的结果。
第三步:讨伐炎帝,武力夺权。
按照《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可见炎帝和黄帝的矛盾并不是和平解决的。而是在杀死了,炎帝部族两个主战派人物:蚩尤与夸父之后才实现的。
第四步:破卦归藏,大封天下。
对于黄帝封爵问题,《通典。职官。封爵》上有记载:“ 黄帝:方制万里,为万国,各百里”。这说明:黄帝破卦以后,把领土以一百里为单位,分割成若干小块,分封给领主。这些大大小小的领主就是诸侯。从此,由黄帝开启的异性分封制度,一直沿用到周朝灭亡,才渐渐隐去。
黄帝不仅分封万国,还大赐其姓,《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就是把大族化解成小族,以削弱家族势力对皇权的威胁。
可见黄帝的治国理念是分而治之。而帝俊、炎帝则不同,他们采取的是合而治之。所以炎帝《连山易》相对伏羲八卦的变化,只是卦位上宗主的变化。而黄帝的《归藏》的变化,是打破了八卦的集团建制,帝王归守于战略要地,将子孙归藏于万民之中,以监万国。
黄帝的最大成功是:打破了以八卦宗主为垄断的政治体系,让更多人享有了话语权,因此出现了普天同庆,万国来朝的空前盛世。这也使他成为了万世景仰的人文之祖。
前文说过帝俊和炎帝的子孙,基本都记录在《海外经》和《大荒经》里面。《海外经》和《大荒经》各分东、西、南、北,凡四经,以环形的角度进行叙述,就像八卦图一样周而往复。而黄帝的子孙不仅是记录在《海内经》里面,而且还藏写在《海外经》、《大荒经》里面。《海内经》与《海外经》、《大荒经》的区别,在于它分东、西、南、北、中,凡五经,先叙述外围,再叙述中央,明显包含有五行理论。由此可见:黄帝的《归藏》是隐八卦与五行之中的。黄帝不仅把自己及其后人、族徽、帝冢,使用《海内经》五经来记述,而且还把他们分别藏于《海外经》和《大荒经》里面。并派出子孙司守四海,也就是《山海经》里面的四海神。而黄帝居于卦中,治民于无形之中,这也就是后世老子所说的“无为之治”。
根据以上分析:《海外经》和《大荒经》的基本框架成书于黄帝以前,其内容,一直“藏写”至夏、商。而《海内经》应该成书于黄帝以后,一直续写至夏、商。
楼主 亚布2018  发布于 2018-03-31 16:49:27 +0800 CST  
四、根据《山海经》和《古本竹书纪年》整理出的帝系如下:
帝俊就是太昊伏羲,享年究竟多少?有说68年,有说115年,有说196年。
上古帝王享年百岁很多,现在的人大多不信。这也难怪,按现在人的平均年龄来比,确实不符常理。但如果回到上古帝王生活的历史环境,也许读者就会理解:上古人的寿命达到百岁以上不奇怪。其实上古时代,并不像历史书上讲的那样,物质生活条件匮乏,很多人都活不到30岁就死了。在5000-10000年前的上古时期,欧亚大陆曾出现过一段适合人类生存的温暖期,在《圣经》里叫伊甸园, 在《山海经》里叫沃之野、大穆之野、天穆之野。那时人类生活资源十分丰富。《山海经》有多处记载:“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甘露是饮”。“巫臷民盼姓,食穀,不绩不以服也,不稼不穑食也。爰有歌舞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爰处。百谷所聚”。直到周朝,据《穆天子传》记载:天子一次畋猎还可以猎到几千只野兽,而且古人还有以血为饮,以乳浴足的风俗。这说明那个时代物质生活并不匮乏。
如果说人能活200岁,相信还没人见过。但说帝俊活68岁则太短,因为帝俊一生搞了那么多发明创造,没有时间是不行的。看看中国历史,凡是有作为的帝王均是高寿者,只有秦始皇是个例外。以此我认为:帝俊享年115岁之说可信。
1、帝鸿传一世
帝鸿就是帝江,帝俊之子,生在东南,称帝于西方,历一世。其后世子孙被称作浑敦氏。立国时间短暂,在帝位不会超过50年。
2、炎帝传八世
炎帝叔均,台玺之子,帝俊之孙。
据《礼记.祭法》疏引《春秋命历序》:“炎帝传八世,合五百
二十岁”。与《山海经》所记八世相合。《易.系辞》疏引《帝王世系》载:“神农氏在一百二十年而崩。纳奔水氏女曰听,生帝临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氂,次帝哀,次帝克,次帝榆罔。凡八代,及轩辕氏”。这里的“纳奔水氏女曰听,生帝临魁”,就是《山海经》里面所说的“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讠夭]生炎居”。“奔水”极可能是“赤水”误写,因为“奔”与“赤”字型相近。“听”就是“听[讠夭]”。“临魁”就是“炎居”。“听”和“临魁”都是东音。而“听[讠夭]”和“炎居”都是西音。我在《古文字学术报告。亚布破译印章文字》中论述过这个问题。黄帝以前皆用西音,就是今天说的连绵词,帝喾以后正史使用东音,这从《山海经》帝王名字上可以看出来:帝喾以前使用的都是连绵词。如颛顼、节并、韩流、番禺等。帝喾以后使用的都是单字。如喾、尧、舜、禹、启等。因此我判定《山海经》是一本东、西音并用的古籍,现在人很难读懂。我在破译哈拉帕印章文字时还发现:直至夏朝帝孔甲之前,夏朝还是东、西音并用。上文中的七世炎帝“承、明、直、氂、哀、克、榆罔”,就应该对应《山海经》里面的“节并、戏器、祝融、共工、术器、噎鸣、岁十有二”。到炎帝“岁十有二”的时候,炎帝集团大势已去,而他的族弟夸父和蚩尤不肯臣服,因此被黄帝斩杀。“岁十有二”这几个字看起来突兀,其实这是它们的读音。如果使用我破译的哈拉帕印章文字(即夏朝文字)书写,其实它也是两个字的连绵词。一个是“岁”字,另一个是组合在一起的十二个竖线。
按《路史卷十三。炎帝纪下》:“炎帝柱:神农子也。七岁有圣徳,佐神农氏”。炎帝柱就是叔均。“柱”是东音,“叔均”是西音。我通过对夏朝东、西音的研究,得到的经验是:西音都是两字连绵词,切读成东音就成为一个单字。读者可以体会一下:“叔均”与“柱”,是不是皆有乌音。神农氏是指是《山海经》里面的后稷和台玺兄弟,也就是少典氏。“佐神农氏”就是《山海经》所说:“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穀,始作耕”。
4、少昊传八世
《纬书集成.春秋命历序》:“黄帝一曰帝轩氏,传十世,二千五百二十岁。次曰帝宣,曰少昊,一曰金天氏,则穷桑氏,传八世,五百岁”。这里说黄帝“传十世,二千五百二十岁”,很显然是杜撰。言中又隐隐交代少昊氏帝宣是黄帝之后,我遍查古籍,未见有帝宣其人,这说明帝宣也是杜撰。不过少昊“传八世,五百岁”这句话靠谱。这与炎帝传八世520年,时间接近。因为少昊氏禺号和少典氏台玺都是帝俊的儿子,少典氏叔均,也就是炎帝,与少昊禺号之子任梁为族兄弟。这也就是说少昊氏和炎帝集团基本是同时兴起,而又同时被黄帝集团所灭。这与黄帝杀炎帝集团的蚩尤、夸父,和颛顼驱逐八世少昊挚的历史事件,在时间上是吻合的。
按炎帝叔均帝系排列,在《山海经》里面对少昊氏的记载,有一世禺号、二世任梁(与炎帝叔均同辈)、三世番禺、四世奚仲、五世吉光和八世少昊挚六人,尚有二世无稽可考。
我认为:八世少昊挚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确定纪年的时间节点。因为颛顼、乾荒,夸父、蚩尤、岁十有二,都与他有过交集。
少昊氏八传到挚、炎帝八传到岁十有二,根据《山海经》和《古本竹书纪年》记载:颛顼为少昊挚的族子。那么颛顼就是九世,其父乾荒就是少典八世。以此可以推算出:昌意为七世,黄帝为六世。少昊挚之所以把颛顼当亲生儿子一样对待,是因为他和颛顼的父亲乾荒是八世同宗的兄弟。并且把颛顼培养成接任自己东夷部族联盟的首领。
5、黄帝传八世,至夏易姓
黄帝轩辕是少典叔均,也就是炎帝六世孙 。因轩辕之上四世未在帝位,因此他们的名字无从稽考。
黄帝时代,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时间节点。因为黄帝长寿,与他有过交集的人物特别多。包括术器、噎鸣、少昊挚、乾荒、应龙、夸父、蚩尤、岁十有二、左彻乃至颛顼。
黄帝元年,按《古本竹书纪年》推算:大致是公元前2402年。距今(2017年)4419年。
一世黄帝:姬姓。
《古本竹书纪年》:“七十七年,昌意降居弱水,产帝乾荒;一百年,帝陟”。按《史记》记述:黄帝肯定不是弱冠称帝的,因为他初称轩辕。黄帝的封号极可能是他的后人加封的。古代帝王登基是要在行过成人礼之后举行。成人礼也就是弱冠之礼。颛顼就是:“生十年而佐少昊氏,二十而登帝位”。如作为部落首领,世袭少典十五、六岁就可以了。因此黄帝按15岁为部落首领,执政100年去世,享年115岁。
因为黄帝77年帝乾荒出生,也就是说黄帝100年去世的时候:乾荒刚23岁。大孝三年,乾荒26岁本该袭帝位。但《古本竹书纪年》说:“群臣有左彻者,感思帝德,取衣冠几杖而庙飨之,诸侯大夫岁时朝焉”。这分明是左彻装神弄鬼专权于朝野。致使26岁的乾荒不能即位。按古代风俗弱冠而娶,此时颛顼当6岁。辗转4年,就是颛顼10十岁的时候,乾荒可能遭受迫害,颛顼被送到少昊挚那里抚养。这样少昊挚就成了颛顼继父,颛顼由姬姓改为任姓。颛顼二十而登帝位,其实是代任姓而王天下的,这样就符合黄帝的《归藏》了。而且颛顼首戴干戈,也有其父乾荒卦相。上古乾荒的“乾”字,就是干戈的“干”字。
我们用黄帝纪年,梳理一下以上内容:
黄帝100年,乾荒23岁,颛顼3岁,黄帝去世;
黄帝103年,乾荒26岁,颛顼6岁,左彻专权;
黄帝107年,乾荒30岁,颛顼10岁,乾荒受害,少昊孺颛顼;
黄帝117年,颛顼20岁以武力击败左彻,夺回政权。此时距黄帝去世17年,左彻专权14年。
二世乾荒:姬姓。
乾荒:《三海经》里面叫韩流。其实“韩流”也读“乾荒”,它们的音部都是“干 㠩”。古音读“干 荒”。“乾”是“干”的繁体写。读“干”。“干”字,在我破译的哈拉帕印章文字(夏朝文字)中有这个字。“干”是上古一种叉形武器。“流”、“荒”,古音皆读“ 㠩”,荒也。《说文解字》:“荒:芜也。从草㠩声。一曰草淹地也”。“荒”去掉“草”字头,“ 流”便是水淹地也。现在民间形容满地是水,还在说“水荒荒的”。这里的“荒荒”,上古写作“流流”。
乾荒有帝之名无之帝实,被左彻专权。因此《史记》没有记录,《古本竹书纪年》也没有纪年,只说:“七十七年,昌意降居弱水,产帝乾荒”。我认为:这句话可信。因为黄帝破解《连山易》八卦的第二步就是:远交宗亲,诺以天下。以恢复“一昭一穆,一幽一明”称帝制度为前提,承诺姬、任、姚、姜,四姓,以每姓两世,以八为始终,轮番称帝。因此姬姓必得两世方可易主。
三世少昊挚:任姓。
少昊挚,任姓。也称任挚。颛顼率兵击败左彻之后,就应该轮到任姓少昊挚称帝。可能这个时侯少昊挚也是信心满满。因为少昊氏传八世无登帝位者,而他是第一人。但是很快他就发现:这个世界的主宰其实并不是他,而还是他的族子颛顼。因此才有《古本竹书纪年》:“登帝位,有凤凰之瑞。或曰名清,不居帝位,帅鸟师,居西方,以鸟纪官”,和《山海经》:“弃其琴瑟”这样的记述。在少昊挚看来:族子颛顼的做法无异于是恩将仇报,是自己养了一只白眼狼。他才一怒弃其琴瑟,悲愤西去。
少昊挚和帝乾荒一样,是有帝之名,无帝之实。因此《古本竹书纪年》只记其事,未记其年。
四世颛顼:任姓。
颛顼原是姬姓。因家庭变故,抑或是按黄帝《归藏》部署而投靠少昊,易姓任。由此可见颛顼君临天下是有其法理性的。虽然他逼走了少昊挚,但他还是任姓头人,代任姓而王天下,符合黄帝和宗族的约定。这又是黄帝《归藏》的一篇神来之笔。
颛顼20岁登帝位。按《古本竹书纪年》:“七十八年,帝陟”。颛顼在位78年,享年98岁。
楼主 亚布2018  发布于 2018-04-01 19:53:13 +0800 CST  
五世帝喾:姬姓。
《史记。五帝本记》说:“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颛顼为族子”。这里说帝喾是颛顼族子。但据《山海经》:颛顼也是黄帝曾孙。那么帝喾就应该是颛顼族弟。我按《山海经》。
《古本竹书纪年》:“六十三年,帝陟”。帝喾在位63年,享年不详。
帝喾的最大贡献就是开始使用“东音”记史。这个问题在前面论述过。
六世帝挚:姬姓。
帝挚:这个帝挚是姬挚,不是少昊任挚。《古本竹书纪年》对帝挚的记述只有一句:“帝子挚立,九年而废”。
帝挚是帝喾之子。因其曾祖父玄嚣绛居江水,娶东夷女,与鸟族融合,和少昊挚有姻亲。帝喾为修好少昊,以少昊挚的名字给自己的儿子命名为。他这样做:一来是为了了却少昊挚不居帝位的遗憾。二来是向东夷人展示姬姓的姿态。就此事而论:他比族兄颛顼圆滑。其对东夷的统治是因地制宜的。
帝挚在位9年,享年不详。
七世帝尧:姚姓。
尧、舜、鲧这三个人物,在《史记》里最为矛盾。《史记》说:尧是帝喾的儿子,帝挚的弟弟。而《古本竹书纪年》说:“帝尧陶唐氏。高辛氏衰,天下归之”。这明显不是一家人,而是取而代之的异姓。《史记》说:舜是颛顼七世孙。而颛顼本姓姬,后改姓任。而《古本竹书纪年》说:“帝舜有虞氏。母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有虞氏分明是姚姓,而舜又出生在姚墟。按《山海经》记载:帝俊之子后稷姚姓。后稷之弟台玺之子叔均姬姓。后稷和台玺为一祖二姓。后稷的儿子义均,也就是巧棰的后人皆是姚姓。台玺的儿子叔均,也就是炎帝直系后裔为姬姓,也就是后来的黄帝世系。《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的少康中兴,也能很好的证明这一点。“明年,后缗生少康。既长,为仍牧正,惎浇,能戒之。浇使椒求之,将至仍,少康逃奔有虞,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少康姒姓,源于姬姓。据《史记.五帝本纪》“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禹父为四世鲧,颛顼产伯鲧,颛顼本姓姬。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的少康中兴是说:少康为了逃避追杀,跑回到同宗异姓有虞氏那里,有虞氏的首领思,把两个族内姚姓的女子嫁给他。而姒姓源于姬姓,姬姓与姚姓为一祖二姓。可见少康娶二姚也是族内婚。
因此帝舜,有虞氏,姚姓。没有悬念。那么帝尧既然不是帝喾之子,那帝尧是什么姓氏?我认为也是姚姓。话题还是要回到黄帝破解《连山易》八卦的第二步,就是:远交宗亲,诺以天下。以恢复“一昭一穆,一幽一明”称帝制度为前提,承诺姬、任、姚、姜,四姓,以每姓两世,以八为始终,轮番称帝。因此姚姓必得两世而易主。那么帝舜是姚姓,只得一世。若帝尧也是姚姓,就正好是二世。我认为:姚就是尧,同音别字而已。
尧和舜都是姚姓,是帝俊之子后稷的后裔。与姬姓同为少典氏。颛顼与帝喾皆为少典氏九世,《史记》说尧是帝姬挚的弟弟,应该说成是族弟更为恰当。帝姬挚与帝尧同为少典氏十世。这样《史记》说:“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就在情理之中了。
我通过阅读《古本竹书纪年》,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颛顼和帝喾的社交圈基本都是东夷人,而尧、舜的社交圈基本都是西夷人。帝尧在位就有西方的渠搜氏、僬侥氏来朝。帝舜在位就有西王母来朝,息慎氏来朝。而颛顼、帝喾两朝皆无。这侧面说明:尧、舜皆是来自西方的人。此外从《古本竹书纪年》中尧的母亲庆都、舜母的亲握登名字上也能看出来:他们是夏朝西部人。因为“庆都”和“握登”明显是西音。按《古本竹书纪年》:黄帝的母亲附宝,和大禹的母亲修己也应该是夏朝西部人。因为“附宝”和“修己”也是西音。但“修己”切读为东音之后就则是“以”,就是“女以”,合体字便是“姒”(今以讹读为si,古音为yi),故大禹以“姒”为姓。而少昊的母亲女节和颛顼的母亲女枢,则是夏朝东部人。因为单字“节”与“枢”,都是东音。
说起尧、舜,就不能不说鲧。鲧这个人物,可以说把夏朝以前的历史搅的混乱不堪。这个人物自颛顼时就登场,历帝喾、帝挚、帝尧、帝舜四朝,180多年,以至于他是哪个辈分上的人,都让人弄不清。
根据《古本竹书纪年》推算:颛顼30年产伯鲧,颛顼78年崩。伯鲧时年48岁。历经颛顼大孝3年,帝喾在位63年,帝喾大孝3年,帝挚在位9年,尧61年罢黜伯鲧,历四朝187年。这绝对不可能是一个人。我推断:伯鲧应为帝颛顼后裔的世袭伯位。按《古本竹书纪年》:“禹立四十五年”。因禹与舜两人同时辅佐尧。而舜在位50年,禹又在位45年,那么禹最少也要比舜小45岁。据此估算伯鲧至少传四世。因伯鲧四世均不在帝位,故史书不记名氏。这种现象从《山海经》的记述方式中,也可以看出来:凡《山海经》中有名有姓者,非王即后。还可以根据《史记。秦本纪》:“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这里的大费和大禹共事,就应该年龄相仿,而大费是颛顼五世外孙,而《史记。夏本纪》却说大禹是颛顼三世孙,二人共出一祖,却相差两世共朝,实属罕见之事。同为《史记》的《秦本纪》和《夏本纪》自相矛盾。因此我断定:大禹应该与大费同辈,是颛顼五世孙。
据《古本竹书纪年》:“一百年,帝陟于陶”。帝尧在位100年,享年不详。
八世帝舜:姚姓。
据《古本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五十年,帝陟”。帝舜在位50年,享年不详。
自黄帝转卦《归藏》,历轩辕、乾荒、任挚、颛顼、帝喾、帝挚、帝尧、帝舜,共八世。黄帝把子孙归藏于天下,此时天下皆是姬姓后人。夏后氏兴起,归于藏山,占据中原,雄视天下。
夏后氏
一世帝禹:姒姓
大禹,姒姓。古代对嫂子或长辈小妾的称呼为“姒”。由于《山海经》说:“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在四世伯鲧被虞舜杀死之后,还有“鲧复生禹”这种有悖常理的事情发生,极可能是四世伯鲧的弟弟或儿子在他死后,和他的小妾生了禹。所以禹以姒为姓。
子妻父妾可能是夏朝的一种风俗。《括地谱》云:“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中国谓之匈奴”。可以确定为夏人后裔的南匈奴人,也有这种子妻父妾的风俗。昭君出塞就经历了这样的遭遇。按匈奴人的祖制:王昭君先后嫁给南匈奴的呼韩邪大单于,以及他的长子复株累大单于和呼韩邪的长孙,共三任丈夫。
按《古本竹书纪年》:“禹立四十五年”。大禹在位45年,享年不祥。
二世后启:姒姓。
夏启:大禹之子。彻底废除帝俊及黄帝的“一昭一穆,一幽一明”轮值帝制。即后世所说的“禅让”。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开启了中国第一个集权统治的世袭王朝。按《古本竹书纪年》:“十六年,陟。”。启在位16年,享年不祥。
楼主 亚布2018  发布于 2018-04-04 07:14:47 +0800 CST  


第三章 图画印章泄露了天机

喜马拉雅山西边的哈拉帕文明,与喜马拉雅山东边的《山海经》,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好像没什么关系。因为从现在巴基斯坦和中国的人种、民族、文化、语言、宗教信仰上,看不出有什么相同之处。但哈拉帕文明与《山海经》毕竟是发生在4000多年以前的事情。如果用我们今天的思维方式去考察4000多年前的事情,怕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在我对哈拉帕文明与《山海经》研究了多年以后,发现它们之间还是有四点相似之处:
一、哈拉帕文明历史时期与《山海经》记载的时间比较接近。碳14鉴定显示:哈拉帕文明大约兴盛于公元前1700年-公元前2500年。而《山海经》海经部分记载的历史时期,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3000年。哈拉帕文明在历史时间上,相当于中国的夏朝到黄帝时期的历史。
二、哈拉帕的地理位置很像《山海经》里的昆仑墟。在《山海经》里,作者不厌其烦的讲着一句话:“昆仑墟远在西北,帝之下都”。我们知道:中国是东方之国。那我们的西北就是昆仑山和帕米尔高原了。这也正是哈拉帕文明所覆盖的区域。
三、哈拉帕古城遗址与《山海经》里的昆仑墟,有着相同的建造格局。《淮南子.本经》说:“大厦曾架,拟于昆仑”。这句话表明昆仑墟是多层建筑 。从哈拉帕文明遗址可以看到: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古城建筑风格确实是“大厦曾架”。这里的“曾”通“层”。
四、哈拉帕古城遗址,与《山海经》一样,都有洪水泛滥的证据。这段洪水泛滥的历史时期,据《史记》记载:大概从尧开始,直到大禹时期结束。历时将近200年。用公元纪年表示:约在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2300年。这段时间,正处于哈拉帕文明的鼎盛期。
在哈拉帕文明出土的众多印章中,有一种图画印章,网上有叫“古印度肖形印”的,作者觉得不妥。肖形一般专指人像,而这些印章上除了有人像,还有怪兽形象,所以权且先叫图画印章。我对这些图画印章分类研究以后,有两点发现:
一、图画印章故事情节精准的对照上《山海经》的记述。
二、图画印章刻画的故事大多数出自《山海经》的南经、西经或北经的西部。
最有代表的是以下三枚印章.我把它们命名为:应龙杀蚩尤与夸父、黄帝战蚩尤、二八神。
楼主 亚布2018  发布于 2018-04-06 09:06:08 +0800 CST  
第一枚泄露天机的图画印章是:应龙杀蚩尤与夸父
应龙杀蚩尤与夸父见于《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史记.五帝本纪》也载:“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依附杀蚩尤”。
《古本竹书纪年》也说:“应龙攻蚩尤,战虎、豹、熊、罴四兽之力。以女魃止淫雨”。


图0071
看来应龙杀蚩尤与夸父当有其事。 出土于哈拉帕的印章图0071里面有两人两兽,右首第一个人是端坐的黄帝。这种坐姿应该是上古的帝王专有。这个问题我已经在《印章文字与哈拉帕古城遗址相关问题考释》里面论述过。
右首第二个人是豹头人身的应龙,举戈杀蚩尤。应龙隶属于黄帝部族,黄帝又出于太昊,翻开《山海经》就会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太昊的直系后裔国,均“使四鸟:虎、豹、熊、罴”。
何为“使四鸟”?就是以鸟纪官。这可以考证在《古本竹书纪年》太昊的后裔少昊帝挚身上:“母曰女节,见星如虹,下流华渚,既而梦接意感,生少昊。登帝位,有凤凰之瑞。或曰名清,不居帝位,帅鸟师,居西方,以鸟纪官”。
读者可能又有不解,明明说使四鸟,怎么又说虎、豹、熊、罴。作者认为:上古官员的称谓叫鸟,可他们率领的部族叫虎部、豹部、熊部、罴部。黄帝就是熊部的首领,号有熊氏。而图画印章中的应龙豹头人身,当是豹部首领。
右首第三个牛是图腾化了的蚩尤,奋力抵抗应龙的刺杀。
为何把蚩尤画成牛?《路史.蚩尤传》说:“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纵观《山海经》,炎帝就是叔均。此事可考证在《山海经》帝俊谱系中,帝俊有子八人,得姓者,皆有天下。如帝鸿销姓,少昊禺号任姓,少典后稷姚姓,炎帝叔均姬姓,后娶赤水听沃,从妻姜姓。
再参见《山海经.海内经》:“后稷是播百穀。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大比赤阴是始为国”。“始作牛耕”,牛已经进入社会生产,在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炎帝的后裔蚩尤崇牛,以牛为图腾,这在哈拉帕印章中也能看到,凡有牛图案的印章,多为伯爵。伯为长兄,古代长兄地位同父。
还可以在蚩尤的“蚩”字上考证,蚩尤是炎帝后裔。“蚩”字,上面是牛,下面属虫。“虫”甲骨文画作蛇形,炎帝图腾为蛇, “虫” 就是“蛇”的问题,在《山海经.海外南经》开篇时记录的很清楚。《山海经.海外南经》载:“结匈国在其西南,其为人结匈。南山在
其东南。自此山来,虫为蛇,蛇号为鱼”。
右首第四个倒地死去的大蜥蜴,是图腾化了的夸父。为什么把夸父画作大蜥蜴,或称龙。龙是指鳄鱼或大蜥蜴,可以参见《周易》:“潜龙勿用”。这句话就是说鳄鱼或大蜥蜴蛰伏之时,不宜耕种。《山海经.大荒北经》也说:“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足见夸父部族与共工部族一样是龙图腾。
根据《山海经.海内经》记:“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壤,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和《山海经.大荒北经》:“后土生信,信生夸父。
可以归纳出: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生共工,共工生术器、后土,后土生噎鸣、信,信生夸父。夸父是炎帝八世孙,姜姓,与蚩尤同宗。
透过上面这幅图画印章,隐约可见炎帝和黄帝的矛盾并不是和平解决的。而是在杀死了炎帝部族的两个主战派人物蚩尤与夸父后才实现的。
楼主 亚布2018  发布于 2018-04-08 17:39:23 +0800 CST  
第二枚泄露天机的图画印章是:黄帝战蚩尤


图0072
出土于哈拉帕的印章图0072画面很简单:四只猛兽困住一头牛,但全部是图腾化了的。中间的牛当为蚩尤。四只猛兽为虎、豹、熊、罴四个部族。当然这里面的主力一定是杀死蚩尤的豹部应龙,就是图案右上角的那只张着大嘴的豹。
《史记.五帝本纪》说:“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依附杀蚩尤”。这里说黄帝动用了熊罴貔貅貙虎六部族的兵力,而《古本竹书纪年》却说:“应龙攻蚩尤,战虎、豹、熊、罴四兽之力”,与《山海经》“使四鸟:虎、豹、熊、罴”一致,以此图案印章考据:足见《史记》不如《古本竹书纪年》史料价值高。
楼主 亚布2018  发布于 2018-04-09 22:09:45 +0800 CST  
第三枚泄露天机的图画印章是:二八神


图0003
《山海经.海外南经》里记载了一件与“二八神”有关的事情,我觉得就是出土于哈拉帕的印章图0003。“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一曰在比翼鸟东南,其为人长颊。有神人二八,连臂,为帝司夜于此野。在羽民东。其为人小颊赤肩,尽十六人。毕方鸟在其东,青水西,其为鸟人面一脚,一曰在二八神东”。
上文中所说的羽民国就在毕方鸟国的西面,是《山海经.海外南经》里面从西南角向东南角排列的第三个国家,毕方鸟排列第四。上面的这枚图0003印章,出土自于哈拉帕文明,这不能不让人与《山海经.海外南经》的“二八神”联想到一起。
印章上面共有九人:一人立于礼台之上,明显是帝,印章上的文字也如前面所考证的一样,为:帝某印。另一人好像是头领,跪于帝前,其余七人皆“连臂”,印章的背景是牧场,也就是“野”,这八人的装束皆头戴鸟羽,这与《山海经.海外南经》羽民国“二八神”的描述,除了人数少了一半,场景一模一样。
作者认为:所谓“二八神”确有其事,应该解释为两个八人一组的神,是帝的两个南方卫队,临南海(孟加拉湾)为帝司夜。这枚印章只是其中一个卫队,这样的印章一定共有两枚,只是那枚印章遗失了,或还未出土罢了。
楼主 亚布2018  发布于 2018-04-14 17:08:41 +0800 CST  
第四章 哈拉帕是昆仑墟

在第三章里,我们看过了疑似《三海经》里面记载的“应龙杀蚩尤与夸父”、“黄帝战蚩尤”和“二八神”。我还不敢直接说哈拉帕真的就是昆仑墟。要考证这一问题还需要更多的证据。
当前考古界有一个最大的误区,就是文物出土在哪国,就定位为哪国文物。印章出土在印度河流域就叫印度印章,其实哈拉帕遗址位于巴基斯坦印度河北岸,叫巴基斯坦印章更恰当。可是考古学家又感到巴基斯坦国小人微,不能承受其重,就生生的赖上印度。其实在英国殖民印度之前,印度从来都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只是一个地理称谓。巴基斯坦也和中国接壤,为什么不赖上中国,不叫它中国印章?因为这样一来,就没雅利安人什么事了,就无法自圆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谎话了,就没有殖民印度的理论依据了。自诩进步文明的西方考古工作者,也自然不会把哈拉帕这顶桂冠给中国戴上,这也就成了印章文字至今还没破译的瓶颈。
我在接触哈拉帕印章至今,一直称它为哈拉帕印章。我觉得:哈拉帕只是个地方名字,政治色彩不很强烈,有利于我对哈拉帕印章文字的研究。
我们现在了解哈拉帕文明和《山海经》帝王史,为的是放宽视野,解决这两个只放在本国根本就解决不了的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狭隘的认为:现在中国的疆域就是夏朝的疆域,也不能认为夏朝的疆域就比现在的中国大,或者小。要尊重实际,从考古学角度展开研究,而不是从政治上给予定义。
一、古中国在昆仑山
何为中国?儒家的思想是:入中国则中国之。其内涵有二:一是认同儒家的文化,二是认同儒家的国家疆域观念。
认同儒家的文化尚可,但是认同儒家思想里的国家疆域观念就有问题了。儒家创始人孔子,他所处的年代,六国尚未统一,他自己偏居于鲁国,虽曾周游列国,但那时的疆域却无法和炎帝、黄帝时代相提并论!他虽是史官,却专攻人伦之道,虽修过《尚书》,但却只撷高尚之言,不讲上古血腥,所以才有孔子删书之语流传于坊间。
其实伏羲氏的先祖燧人氏最初生活在昆仑山,就是喀喇昆仑山与喜马拉雅山交汇之处。燧人氏是中华民族的创立者,他们发明了钻木取火,又在昆仑山观测气候变化和季风的活动。在总结了季风的特性之后创造了物候历,也就是风历,这也是最早的历法,因此他们以风为姓。观测季风的官员叫风神,四方风神在《山海经》里有名确的记载。
《大荒东经》:“有人名曰折,东方曰折,来风曰俊,处东极以出入风”。
《大荒南经》:“有神名曰因,南方曰因,来风曰民,处南极以出入风”。
《大荒西经》:“有神名曰夷,西方曰夷,来风曰韦,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
《大荒东经》:“有人曰鹓,北方曰鹓,来风曰 ,是处东北隅以止日月,使无相间出没,司其短长”。
在《尧典》中也有关于四方风神的记载,反映了上古通过观测气象变化确定季节和农时的物候历制度。在物候历中,对风的观察特别重要,这是因为物候与风之间的关系直接而且明显,不同的时节,风的风向,风力和湿度各不相同,可以导致干旱,多雨,暑热,寒冷等不同的气象条件和水土,禽兽,昆虫,草木等不同的物候反应,这种现象,在气象学上,就被称为季候风。古人生产生活与气象息息相关,因此,很早就认识到季候风与物候之间的关系了。《河图帝通纪》云:“风者,天地之使”。因此,古人就通过观察风的变化来预告物候的变化和农事之起迄,屡见典籍记载的四风,八风乃至十二风系统,实际上就是源于以风记时的“物候历”或“风历”。
既然观测季风变化这样重要,那他们使用的观测季风使用的工具是什么呢?就是 “中”。“中”字,甲骨文是象形字,象旗杆,上下有旌旗或飘带,旗杆正中竖立。飘带在上下随风飘摆。
我理解“中”有两层含义:一是在平面上居中不偏;二是在竖面上居高。《昆仑说》也说:“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上曰层城,一名天庭。是为太帝之居。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这句话恰恰是以“中”表示高度。因此我们的祖先选择了世界屋脊作为观测季风地点,而这个地方在地理上也接近于欧亚大陆的地理中心。因此这支风姓的氏族,被称为“中”国之人。也就是他们的驻地,立着测风的“中”。
可见古代中国并不在黄河流域, 而是在昆仑山一带的。以其在国之中有测风之“中”,而被称之为“中国”。后来随着华夏族群的迁徙,人们把中国与中原混在一起了。我认为:只要找到昆仑墟,就找到了华夏文明的历史坐标。
楼主 亚布2018  发布于 2018-04-16 15:31:40 +0800 CST  
二、夏朝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
夏朝到底存不存在,还是看看历史和各种古籍上的记载:
1、夏朝 (约公元前 2070-约公元前 1600年)。
定都冀。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7世纪,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总共传了十四代,十七个王,延续近五百年。夏朝的疆域,按《山海经》所记述的范围来看:帝国疆域西至伊朗高原;东抵中国海,北到西伯利亚,南达印度洋。
2、《梨俱吠陀》记载的“达萨”,即大夏。(约公元前1500-约公元前 1200年)。
《梨俱吠陀》是《吠陀》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是印度最古老的一部诗歌集。它的内容包括神话传说、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描绘与解释,以及与祭祀有关的内容,是印度现存最重要、最古老的诗集,也最有文学价值。《梨俱吠陀》记载: “一系列有亲缘关系的部落,主要定居在旁遮普及其邻近地区,使用共同的语言,信仰共同的宗教,自称为“雅利安”(arya-)。据说,他们与许多被称作“达萨”(Dasa)或“达休”(Dasyu)的敌对民族处于持久的战斗状态。从有关这些战斗的多处材料表明,战斗结果是雅利安人大获全胜。在后来的《吠陀本集》和《梵书》[Brahmanas]等典籍描述的时期里,可以看到雅利安人主要是向东方扩张领土,一直到达恒河流域;而关于与达萨作战的记述则很少”。
与雅利安人作战的“达萨”(Dasa)或“达休”(Dasyu)的敌对民族,就是夏朝人后裔。“达萨”(Dasa)就是大厦,古“厦”同“夏”,“达萨”(Dasa)也就是“大夏”。
3、西夏氏(按周穆王生平纪年约公元前1054年—公元前949年)
也就是在雅利安人入侵大夏的500年后,周穆王西巡天下还到过西夏氏。据《穆天子传》:“庚辰,天子大朝于宗周之庙。乃里西土之数。曰:自宗周瀍水以西。至于河宗之邦,阳纡之山三千有四百里。自阳纡西至于西夏氏,二千又五百里”。地点大致位于帕米尔高原及印度河流域。
4、晋朝时印度河流域的中国,即夏。(按晋朝纪年公元265年-420年)
郭义恭《广志》曰:“甘水也,在西域之东,名曰新陶水,山在天竺国西,水甘,故曰甘水。新头河又西南流,屈而东南流,径中天竺国。自河以西,天竺诸国,自是以南,皆为中国,人民殷富。中国者,服食与中国同,故名之为中国也”。
文中的新陶水、新头河中的新陶、新头都是印度的谐音。《广志》的作者郭义恭,是东晋人。既然他说那时的古印度河流域有服食与中国相同的人,也就是说:在晋朝的时候,公元265年-420年还有夏朝后裔,生活在现在的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流域。
5、大夏(公元406年-公元431年)。
统万城是我国历史上五胡十六国时期大夏国的都城,大夏国的全盛时期,其版图非常辽阔,占有今陕北、关中、拢东及河套一带。五胡十六国时的大夏国,406年郝连勃勃所建。431年赫连定被吐谷浑首领慕璝率领的十万骑兵俘获,大夏灭亡。
6、夏(公元618年-公元621年)。定都邯郸广府国号大夏。隋末唐初时的夏国,618年窦建德所建。621年,窦建德奉传国等八玺降唐。窦建德所建夏国,也就此灭亡。
7、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1038年党项人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1227年被蒙古所灭。
8、东夏(公元1217年-公元1283年)。1217年辽东宣抚使蒲鲜万奴叛金后建立。1233年为蒙古军所灭。
9、大夏(公元1363年-公元1371年)。1363年明玉珍在重庆称帝,国号大夏,1371年,朱元璋派兵取蜀,明升奉表降,夏亡。
如果夏朝不存在,怎么历史上会有这么多以夏为号的国家?自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后14世纪,将近3500年的时间里,无数有政治抱负的人,无时无刻地不把复辟大夏做为己任,难道这种追求是建立在子虚乌有的基础之上吗?古代中国从帝王到百姓,无人不相信炎黄历史,无人不相信夏朝存在。可是到了近代,一些西方学者“在考古需要实证”的理论依据下,否认了夏朝的存在,他们的用意很明显:欲灭其国,先灭其史。加之国内一些学术先锋不明真相的推波助澜,致使在历史上存在近500年的夏王朝在世界历史上“消失”不见了。
楼主 亚布2018  发布于 2018-04-18 17:38:09 +0800 CST  
二、哈拉帕是昆仑墟
《山海经》说“昆仑墟远在西北,帝之下都”。我的意见是巴基斯坦的哈拉帕古城就是夏朝以前都城昆仑墟,因为“夏”古通“厦”,“大夏”就是“大厦”,“夏朝”就是“厦朝”。看看哈拉帕的多层建筑,在世界考古史上,公元前1700至公元前2500年仅有的多层建
筑遗址,也只有哈拉帕一处了。
《谷梁传》说:“自唐虞及夏殷皆都焉,则冀州天子之常居”。《夏书》也说:“惟彼陶唐,帅彼天常,有此冀方。今失其行,乱其纪纲,乃灭而亡。”这说明,我国历史上从尧、舜及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朝之前的禹,及商汤均在冀州即位,这与《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的商汤“始居夏社”也吻合。冀是河北,但并未说是那条河的河北。印度河梵文Sindhu即是“河流”之意,难道冀州就不可以是印度河北岸的哈拉帕地区吗?《古本竹书纪年》还记载有几个夏朝皇帝,都是“帝即位,居西河”。我认为《古本竹书纪年》里面的“西河”就是印度河,而对应的“东河”才是黄河。
中国历史把夏朝以前定义成原始社会,把夏商周定义为奴隶社会。这成为误导后世学者的开端。原始社会是马克思的定义,是现代学者硬套在了五帝的头上。其实从历史层面看:夏朝以前是民主集中原始社会主义;夏朝以后是君主集权原始社会主义。从哈拉帕古城(昆仑
墟)的建筑格局来看,就连住房都有公有制倾向。这与夏朝历史相符。
到了周朝的时候,因为国家的重要礼器迁到中原,统治阶级就把原来在印度河流域使用的地名,也带到了黄河流域。日久年深,就连统治阶级自己,也对遥远的西方感到陌生。所以才有了周穆王西巡的记述。按照《穆天子传》所云:“自宗周瀍水以西,至于河宗之邦,阳纡之山,三千有四百里。自阳纡西至于西夏氏,二千又五百里”。就是说周朝的时候,镐京(今西安市)到西夏氏的距离合周制五千九百里,约合现在二千零四十公里。我在百度地图上使用测距软件,测得西安向西二千零四十公里处,正是现在的中巴边境,五河之源。 也就是《山海经》里面所说的昆仑山。而昆仑山周朝时隶属于西夏氏。那么,西夏氏是不是和我们一样,也是夏朝的后裔呢?我认为是。因为周穆王效仿古天子巡狩四方,入西夏诸国以后,多逢宗亲,就像是回到老家一样。况且出土印章文字的哈拉帕古城,就位于喀喇昆仑山与喜马拉雅山交界处。而中国古籍上也一再强调:“海内昆仑墟在西北,帝之下都”。尽管古籍上记载的昆仑山和现在的喀喇昆仑山,所指的范围可能不太一致,但不会出其左右。
在《山海经》里是这样描述昆仑墟的。《山海经.海内西经》载:“海内昆仑之墟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墟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西南流注南海厌火东)。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过毕方鸟东”。
《山海经》乃是述图之书,述图者所处的朝代,叙述选择的起始坐标肯定不同,这也就造成“昆仑墟“的位置不确切,但通过阅读以上文字,还是可以总结出以下四个结论:
(一)、昆仑墟是“帝之下都”
(二)、昆仑山是黄河、印度河、恒河和雅鲁藏布江众河之源。
(三)、昆仑墟有发达的农业、高大的城池和众多的人口。
(四)、昆仑墟附近有羽民国和毕方鸟两个国家真实存在。
我现在要对以上四个结论逐一考证。
(一)、昆仑墟是“帝之下都”
《山海经》里面所说“帝之下都”,其实可以理解为“众帝之下都”。翻开《山海经》,你能看到的描述最多的就是太昊和他的子孙。为什么《山海经》偏偏从太昊记起,难道他以前没有历史吗?当然不是。这是因为太昊开创了新纪元。所以《山海经》始记于太昊。
从《山海经》和《古本竹书纪年》的记述来看:昆仑墟始建于帝俊,鼎盛于黄帝。这期间的帝鸿、后稷、八世炎帝、黄帝、尧舜禹、夏、商汤,都在此居住过,这是因为帝鸿后裔白民国、后稷的姚虚、炎帝的子孙共工及尧、舜、禹、夏启,都记述在《山海经》的南经、西经或北经的西部。直到商汤伐夏,还“始居夏社”。可见昆仑墟是“众帝之下都”。
哈拉帕古城遗址,据碳14测定,约鼎盛于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700年。如果看看哈拉帕古城遗址的航拍照片,你就会知道:哈拉帕古城的工程量何其浩大,就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兴建,也要几十年才能完成。在生产力还不发达的上古,没有几百年是不行的。
(二)、昆仑山是黄河、印度河、恒河和雅鲁藏布江众河之源
《水经注》卷一河篇,说:“昆仑墟在西北,三成为昆仑丘。《昆仑说》曰: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上曰层城,一名天庭。是为太帝之居。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
可以看出昆仑墟与昆仑丘不是一回事,“昆仑丘”可以理解为昆仑山,“三成为昆仑丘”,成阶梯状。最下面一个梯地“樊桐”可以理解为牧场;第二层梯地“玄圃”可以理解为耕地菜圃和城市,为昆仑墟所在之处;最上面的一层是“天庭”,人类是上不去的。“太帝之居”。
昆仑山是上古名山,在中国的历史地位非同寻常,先秦乃至后世的文献屡有提及。但昆仑山究在何处,后世名谁,到战国晚期就已鲜为人知了。但屈原在《天问》中就发出疑问道:“昆仑县圃,其居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四方之门,其谁从焉?西北辟启,何通气焉?”屈原的《天问》历来被当做浪漫主义诗篇,被认为是屈原的遐想之作。但我认为是屈原对昆仑墟的怀念之词!因为他所说的“昆仑县圃”( “县”也做 “玄”或 “悬”),在先秦的古籍上屡有提及。自从汉代以来,为了揭开昆仑山地理之谜,无数学者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给出了各种答案。但这些答案中有无正确的呢?那么这些
答案又有多少价值?
释氏《西域记》曰:“阿褥达太山,其上有大渊水,宫殿楼观甚大焉。山,即昆仑山也”。
《穆天子传》曰:“□吉日辛酉,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封丰隆之葬,以诏后世。”丰隆,雷公也。黄帝宫,即阿褥达宫也。其山出六大水,山西有大水,名新头河。
综上所述:昆仑山是古代的印度河(古称新头河)的源头,在古代西域叫做阿褥达太山。昆仑墟在昆仑山脚下,在古代西域叫阿褥达宫,我们叫黄帝宫。基本可以认定:昆仑墟位于现在的巴基斯坦印度河北岸,也就是现在哈拉帕古城。而哈拉帕古城背后的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就是《山海经》里所说的昆仑山全部范围。
怎样确定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交汇之处,就是《山海经》里的昆仑山?根据古籍记载:相传远古昆仑山有五色流水,也就是有五条不同颜色的河流萦绕着。
《河图括地象》载:“地祗之位,起形高大者有昆仑山,广万里,高万一千里,神物之所生,圣人仙人之所集也。出五色云气、五色流水,其白水南流入中国,名曰河也。其山中应于天,最居中,八十一城布绕之”。透过文中描写的地理位置,和众城围绕的情景来看,完全与哈拉帕遗址考古现场吻合。所谓“地祗之位,起形高大者有昆仑山”,就是说上古人类早已经知道:现在的卡拉昆仑山与喜马拉雅山交汇之处是世界地理的最高点。上古昆仑山应该是一个广义概念,因为《河图括地象》说:“地祗之位,起形高大者有昆仑山,广万里,高万一千里,神物之所生,圣人仙人之所集也”。或许今天的喜马拉雅山,在上古也属于昆仑山的范围。
《博物志》卷一引:“昆仑地之中也,其外有五色弱水,横绕三千里,深十三寻”。
释氏论佛图调列《山海经》曰:“钟山西六百里有昆仑山,所出五水,祖以《佛图调传》也”。
楼主 亚布2018  发布于 2018-04-23 17:52:44 +0800 CST  

楼主:亚布2018

字数:51453

发表时间:2018-03-27 02:33:53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30 08:31:57 +0800 CST

评论数:9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